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

  •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接着在占有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有改动)

    材料二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978年凤阳农民歌谣

    材料三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地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土地改革产生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20世纪80年度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推行这种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

  •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接着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隆隆的改革运动。

    材料二:1953年开始,国家因势利导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1)从材料一看,1950年,我国农村开展什么运动?

    (2)从材料二看,到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4)从材料四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材料一的运动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有什么相同作用?

  • 材料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便开始了。到1952年底,已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

    材料三: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57﹣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村改革的历史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法令,共6章40条。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的团体等在农村的土地。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一般也予以保留。土改中团结中农,保护农民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材料,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外,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该法对土地分配的方法,土地改革中特殊问题的处理,以及土改的执行机关、执行方法等,也都作了具体规定。

    材料二:新中国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

    这张《土地房产所有证》发证时间为1952年12月,所有文字均为繁体字,上方印有“土地房产所有证”字样,下方分两部分,右边为证件编号、发证依据和该户田地房基总面积等内容,左边为一表格,详细记载了该户土地的种类、块数、面积、位置,及房屋间数、大小、结构、位置等。

    材料三:随着土改后农村经济的恢复,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各地农村普遍开展文化扫盲运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政治。1950年全国农民上冬学的达2500万人以上,1951年学年上夜校的农民有1100余万人。同时,翻身农民的子弟开始大量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1952年与1949年相比,农村在校小学生数量增加111.8%,中学生增加186.2%。随着贯彻新婚姻法、扫盲、爱国卫生等工作的开展,农村中普遍进行了扫除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初步兴起了农村文化热潮,这些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次土地改革中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部文件的内容?

    (3)材料二能否作为我们研究土地改革的第一手资料?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 如图,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民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_________________》开展土地改革的。材料二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引导我国广大农民走上了_________________道路。(4分)

    (2)材料三中庆丰收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实施。这种政策对我国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2分)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______》,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_制度。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篇——土地制度深恶痛切)

    (1)材料一与解放前的哪一经济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给新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采取什么措施?

    (政策篇——有法可依目的明确)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

    (改革篇——土地易主欢欣鼓舞)

    (3)上面漫画与哪一事件有关?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回家乡后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

    (意义篇——农民翻身巩固政权)

    (4)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改革的目的实现了吗?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请再举出两项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

  • 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法,开始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材料二到——年底,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材料一中的法律是进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请你写出这部法律的名称。

    (2)材料一中的土地改革使哪一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

    (3)材料二这次变革中为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采取了那一形式?

    (4)中国哪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事件?

  • 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民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什么文件而开展土地改革的?(2分)

    (2)材料二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引导我国广大农民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2分)

    (3)材料三中庆丰收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这项政策对我国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详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2分)

  •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果不包括

    A.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A、1947年B、1949年C、1950年D、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 [ ] A、1947年 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 专注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和小技巧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时间是1950年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而制定的法规。该法于1950年6月30日生效,1987年11月24日失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法令。共6章40条。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解放区就分期分批组织了土地改革。为保证土地改革法的正确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抽调大批干部组织土改工作队,其中吸收了相当一批新解放城市的青年和学生。

经过集中培训,认真学习土改法令,掌握各项政策和工作方法,分期分批下到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


· 超过5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通过了决议:把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这一节日得以确立并广泛推行的背后,是各国妇女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斗争。

我们将迎来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

在这个重要节日即将到来之际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专栏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妇女运动历史画卷中,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当属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初叶禁缠足、兴女学、办女报、结女社,到投身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与男性一起争取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教育平等;到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华彩篇章,苏维埃政权颁布了保护妇女利益的法律政策,男女平等也被写入《共同纲领》。

今天为您推送中国妇女史第三篇“新生与自强”,本篇回顾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法律,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土改运动、普选运动、扫盲运动、废娼运动等,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广大妇女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建设中,在各条战线上创造了辉煌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广大妇女获得了新生,翻身做了主人,与男子并驾齐驱,在各行各业中创造了许多“第一”,撑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半边天”。

颁布法律 全面解放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土改运动、普选运动、扫盲运动、废娼运动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广大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

颁布婚姻法 保障妇女婚姻家庭权益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在全国掀起贯彻婚姻法运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保障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


《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



重庆覃家岗乡举办宣传贯彻婚姻法干部培训班。


妇女群众集中学习婚姻法。



1952年11月9日,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村农民履行婚姻法规定的法律手续,在区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



婚姻法颁布后,封建婚姻逐渐瓦解。 图为四川阆中一名妇女与小丈夫解除婚姻关系。

封芝琴是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反封建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主的楷模。解放后,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刘巧儿》,广为传播,图为她和丈夫。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


1953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离婚证明书。

颁布土地改革法 促进农村妇女解放

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广泛展开,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促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妇女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生产的恢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为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法规定土地按人口统一分配,广大农村妇女与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图为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执照。


土地改革中,农民集体烧毁地契。


农民朱洛其和妻子高兴地看着领取到的土地证。

右图河南洛阳平乐乡农民在登记领取土地证。



辽宁农村妇女在雪地里丈量自家分得的土地。


湖南岳阳筻口乡王贵元全家分到11亩土地。图为其妻扛着界牌准备插到地里。


西藏翻身农奴分得牲畜。


妇女把分得的农具扛回家。

颁布选举法 推动妇女走上政治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以及《选举法》的颁布实施,普选运动全面铺开,广大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热情日益提高,中国妇女参政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宋庆龄,1949年9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1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普选选民证。

1953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基层选举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84%以上的妇女参加了选举投票,当选为基层人民代表的妇女占代表总数的17%。



山东济南妇女在选举大会上投票,选举基层人民代表。


流动选民投票箱进产房。


云南弥勒彝族自治县第一次普选,彝族妇女卢兰芳当选人民代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147名女代表参加,占代表总数的12%,图为部分女代表,从左至右为胡文秀、吴志珍、蒙素芬、常香玉、尧西·泽仁卓玛、申纪兰、裔式娟。

开展扫盲运动 提高妇女文化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90%的妇女仍然是文盲。自1949年冬开始,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除文盲运动。各级民主妇联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小型座谈会、老太婆会挨门挨户访问等多种方式动员广大妇女参与扫盲,得到广大妇女积极响应。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图为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委员的任命通知书。




右图为山西昔阳县思乐村青年妇女阎志英经过扫盲后学会了写书信。

左图为1950年12月,浙江杭县农村冬学普遍展开。图为拿着课本去上学的农村妇女。



农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识字。



农村妇女积极上民校扫盲。

左图为在速成识字班里学习的上海申新工厂女工。

开展废娼运动 保障妇女人格尊严

城市解放初期,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旧社会痼疾遗留下来,一部分妇女深受摧残。各地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开展废娼运动,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保障了妇女的人格尊严,改良了社会风气。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封闭妓院的决议》。当天,北京市人民政府封闭了全市224家妓院,1268名妓女被分别送往8个教养院接受思想改造和医治疾病。



上图左:教养人员与收容人员谈心。上图右:上海市建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妇女教养所”,到1953年收容改造娼妓1900余人。下图左:妇女教养所组织被收容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下图右: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为妓女治疗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妇女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展开,广大妇女积极响应号召,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创造了许多“第一”,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开展工业生产恢复,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搜身制,制定劳动保险条例,加强对女工的权益保护,广大女工投身工业建设,就业领域不断拓宽。


1951年,中央军委从全国航校招收55名女学员组建女飞行员班,1952年3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飞机飞过天安门上空。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接见首飞成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女工郝建秀,1951年创造了棉纺细纱挡车工先进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孔庆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远洋轮女船长。




孙孝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铁路女调度员,创立了一套先进调度法,为中国铁路调度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三八女子测量队”在野外作业。


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恢复

土地改革后,农村妇女在政府和妇联组织动员下,积极参加农副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恢复贡献了力量。



梁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李田英,全国农业丰产模范。


辛志英,水利英雄。50年代初组织碎石组大大提高碎石速度,保证了荆江分洪工程的顺利完成,荣获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广大妇女响应广泛参加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建设及“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号召,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上创造了辉煌业绩。

宪法从根本上保证妇女享有各项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各界妇女积极参与宪法起草及宪法草案的讨论。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从1954年3月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织17个座谈小组,征求社会各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意见。图为1954年5月出席宪法草案座谈会的女委员。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图为上海妇女阅读宪法草案。

广大城市妇女以高昂的热情,投身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广泛开展各项生产竞赛,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1956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会议的代表及港澳工商业妇女观光团。


1958年12月16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等接见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代表。


鞍钢第一批女电焊工在高空焊接钢架。



兰州炼油厂的女子卸油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女钻探员。



赵梦桃,西北国棉一厂细纱女工、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在开展劳动竞赛中创造了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1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把她所在的小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

向秀丽,广州市何济公联合制药厂化工车间女工。1958年12月,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用自己的身躯截住燃烧着的酒精,避免了恶性爆炸事故的发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



土地改革后,广大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大规模投入农业生产,组建各类妇女专业生产队,踊跃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成为农业生产建设的生力军。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1956年1月,上海市新泾区农民签名申请加入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的农村妇女积极投入农业生产。




20世纪50年代,江西金溪丁长华(右一)带领“花木兰队”的姐妹们参加农业生产。


张秋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农民研究员。1957年,她领导的植棉小组创造了高产纪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植棉能手”称号。


1957年,全国有7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图为1958年12月8日,周恩来接见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申纪兰、张秋香等全国七位人民公社女社长。


福建惠安的“惠女水库”是中国妇女在水利建设上的一面红旗,水库的建设者90%都是妇女。她们克服艰苦自然环境和落后技术条件的限制,建成总容量1亿多立方米的惠女水库。图为参加群英比武大会的惠女水库建设者和建设工地上的妇女。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图为工地上的女石匠。


20世纪70年代初,山西昔阳郭凤莲带领“铁姑娘队”在大寨挖土垫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教导团女生大队从甘肃出发,徒步行军3000多公里,历时半年抵达新疆喀什,开始了拓荒大生产。



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省德安县鄱阳湖畔九仙岭,在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的荒滩上垦荒生产。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看望垦荒队员,并为垦荒队题写“共青社” 。

左图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女青年在劳动。


奔赴农业战线的女知识青年艰苦奋斗,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涌现出大批优秀人物,邢燕子是其中的代表。图为她在田间劳动。


女知青不仅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还担任了专业技术工作。图为担任兽医防疫员的河北省女知青翟秀珍。



湖南韶山女知青在农村巡回放电影。


在内蒙古插队的女知青。

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妇女参与社会发展。妇女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一批优秀女知识分子成为科技骨干妇女在文化体育领域屡创佳绩,妇女保健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林巧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妇产科专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何泽慧,核物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先后研制成功对质子和电子灵敏的核乳胶,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她和钱三强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林兰英,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195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硅单晶。


郝诒纯,地质学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与杨遵仪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为微体古生物学在中国形成系统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徽因,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图为1950年,林徽因与病中的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斯霞,全国特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60年。


霍懋征,1956年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


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在甘肃北山踏勘。


1953年,南京一所女子中学的学生。






上图第一列从上至下分别为:于蓝主演电影《烈火中永生》;白杨主演电影《祝福》;秦怡主演《女篮五号》。第二列从上至下为:田华主演电影《白毛女》;祝希娟主演电影《红色娘子军》。




左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播音员丁一岚,1949年10月1日她与齐越在天安门城楼进行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中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侯波,拍摄了《开国大典》等经典作品;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沈力。


1957年,全国妇幼保健站(所)总数达到4599个,逐步形成覆盖县、社、队的妇幼卫生保健网。图为孕妇在妇幼保健站进行产前检查。


20世纪50年代,山东莒县卫生院妇幼保健站助产护士向妇女讲解胎儿如何在母体内成长。



195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女工保护条例》(草案)对女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做出保护性规定,促进了妇女健康和就业。图为怀孕的纺织女工在工厂开设的孕妇休息室休息。


1952年,浙江杭州麻纺织厂的女工把孩子送到厂里的育婴室。


下班的女工乘坐特设的母子车回家。



邱忠惠,乒乓球运动员。在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女子单打冠军。


李淑兰,射箭运动员。17次(包括6次团体)打破世界纪录,荣立特等功。


郑凤荣,跳高运动员。在1957年北京市运动会上,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创造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


潘多(右三),登山运动员。1959年,创造了女子登山高度世界纪录。1975年,她与8名男队员一起从东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珠峰,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运动员。

共和国女兵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为祖国的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国防科研、医疗卫生、通信、飞机驾驶等岗位上大展英姿,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女兵。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通信女兵在传达喜讯。

1961年,毛泽东为女民兵题词:“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图为1969年广东珠海女民兵万山十姐妹。



1966年,辽宁长海县某家庭全家皆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妇女组织积极主动与各国妇女组织开展友好往来,妇女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促进了国际妇女运动的进步与发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是哪一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