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为髓海,肾藏精生髓以充脑?

<article>
<section>
髓,是骨腔中膏脂状的精微物质。如《说文解字》说:“髓,骨中脂也。”髓因所居骨腔的部位不同,而分为脑髓、脊髓和骨髓。脑髓,藏于颅腔之中。脊髓,藏于脊椎管之内,与脑髓相通。《难经本义·四十五难》说:“髓自脑下注于大杆,大抒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脊髓与脑髓上下升降、彼此交通,故二者合称为脑脊髓。骨髓,藏于骨骼之中。《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lt;/p&gt;&lt;p&gt;
髓的生理功能是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lt;b&gt;一、充养脑髓&lt;/b&gt;&lt;/p&gt;&lt;p&gt;脑为髓之海,髓由肾精所生。肾中精气,注入脊髓,上行入脑,不断补养脑髓,以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盛,才能实现脑主宰生命的生理功能,表现为脑力充沛,思维敏捷,耳聪目慧,身强体健。《医林改错·脑髓说》说:“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lt;/p&gt;&lt;p&gt;者,脑髓渐空。”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髓海空虚。常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如蝉,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无力,或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智力不足等症。&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lt;b&gt;二、滋养骨骼&lt;/b&gt;&lt;/p&gt;&lt;p&gt;
骨为髓之府。髓为骨之充。髓的盈盛亏虚,直接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肾生骨髓,肾荣精充则髓满,髓满则骨骼营养充分而强键有力。反之,精亏髓少,骨失充养,则会出现骨弱无力,或骨骼发育不良,或骨痿、骨脆、骨折等骨骼病变。《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说:“齿牙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断。”《素问·痿论》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lt;/p&gt;&lt;p&gt;&lt;br&gt;&lt;/p&gt;&lt;p&gt;&lt;b&gt;三、化生血液&lt;/b&gt;&lt;/p&gt;&lt;p&gt;
骨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诸病源侯论·虚劳病诸候》说:“精者血之所成也。”又说:“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精充髓满,则血液化源充足。因此,中医临床常用补肾填精之法治疗某些血虚证。&lt;/p&gt;&lt;p&gt;&lt;br&gt;&lt;/p&gt;
</section>
</article>}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精微物质;气是一种活力很强,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精、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着重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人体之精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严格的区别。

  精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统称为“精气”;狭义之精,指肾所藏之精,又称…肾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具有生命活力,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是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灵枢?决气》也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中孕育构成身形。由于此精是先身而生,且是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故称为“先天之精”或“生殖之精”。先天之精主要秘藏于肾。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人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不断地吸纳水谷之精微,以充养五脏,脏腑代谢化生精气,盈者秘藏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都藏于肾中,融合为一,不可分离,统称为“肾精”。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资生,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保持充盈;后天之精又需要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可不断化生,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说。临床上无论是先天之精匮乏或后天之精不足,均可导致肾精不足。(图3—1)

  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生身之本,具有生殖繁衍的作用。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女具备了生殖机能,此时若男女媾精,阴阳和调,则“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灵枢?天年》),胎孕方成。由此可见,精是繁衍生命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功能强盛,肾精不足,则生殖功能障碍。故补肾填精是临床治疗不孕不育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促进生长发育

  人出生之后,从婴儿至青年生长成熟时期,均依赖肾精的充养。随着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人体则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如果肾精不足,则出现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或障碍,以及成人早衰等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上常以滋补肾精来治疗小儿五迟、五软等生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成人早衰。

  人以水谷为本,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归藏于肾,储以备用。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精不足,则脏腑失养,人体呈现虚弱及衰竭状态,抗病力弱,易发生疾病。

  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肾精充盛,脑海充盈则脑自健,脑健则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益寿。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两眼昏花,智力减退,健忘等。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益肾精着手。

  肾精生髓充养骨骼,肾精充盛,骨骼得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自如。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则表现出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老年人则常发生骨质疏松、脆弱,易于骨折等病理变化。

  精生髓,髓藏骨中,骨髓可以生血,为血液生化之器,故精足则骨髓充,血液生化有源,故有“精血同源”之说。此外。水谷之精微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脏腑之精也不断地融合于血中以发挥化血作用。精化血理论,是补益精髓法治疗血虚之证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中医学的气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医学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后者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的抽象概念。

  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物质,而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因此,人体的构成也是以气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中医学在强调“天地之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人体是由父母之精气直接构成的,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转化为自身之精气,这种精气源于父母,先身而生,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新生命的物质基础。

  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从自然界中摄取营养物质(水谷之气)和吸人清气(呼吸之气)。同时,人体内客观存在的气又不断地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以推动和调控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来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三是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清气。先天之精气,因其先身而生,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得名,它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都是人出生以后,从后天获得的,故合称为“后天之精气”,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二)气的生成过程

  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通过肾、脾胃、肺等脏腑的共同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者结合而生成人体之气。

  1.肾为生气之根肾主藏精,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精是化生元气的物质基础,“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类经》)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精充足,元气充沛,则人体之气的生化泉源不竭。反之,肾精不足,元气不充,则人体之气衰少。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司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纳运结合,将饮食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生为水谷精气。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气上输心肺,布散全身脏腑经络,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若脾胃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必然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人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人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促进一身之气的生成。若肺主气

  功能失常,清气吸人减少,则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图3—2)。

  (三)气生成的基本条件

  气生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的供应充足。二是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是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才能充足旺盛;若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影响气的生成,或影响气的生理效应,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气的运动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各种生理活动,维持着人的正常生命运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止,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

  (二)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人是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升,是指气由下而上运动;降,是指气自上而下运动;出,是指气由内向外运动;人,是指气由外向内运动。例如呼吸之气,实际上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呼出浊气是气流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人清气是气流向下经鼻、喉而内入肺脏,既是人,也是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是生命活动的根本,生命不息,气的运动不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人体之气的升和降,出和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脏腑的局部生理特点而言,各有所侧重,是以升降为主,还是以出人为主,由该脏腑的生理特性和位置等来决定。一般来说,五脏藏精气,其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其气宜降。就五脏而言,肺位居上焦,又借气道与外界相通,其气就有升、降、出、人四种形式;心位居上焦,主降;肾位居下焦,

  主升;肝气与肺气则左升右降;脾胃同居中焦,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脾主运化,其气以升为主,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主等等。但是,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又必须全部具备。总之,脏腑之气的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同时,这种升与降,出与人之间又保持相对协调平衡,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才得以完成,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才能维持正常。因此,气机升降出人的协调平衡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则概称为“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表现形式。气滞为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为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为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指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逸;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均依赖肾气的推动。

  2.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如水谷精微的运化赖于脾胃之气的推动。

  3.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如《血证论》所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4.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即“气能行津”,“气行则水行”。

  若气的激发、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小儿发育不良,或成人早衰;也可导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弱,或引起血液的运行障碍和津液的代谢障碍等。

  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气属阳,《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气的温煦作用主要表现为:

  1.维持人体体温气的温煦作用可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

  2.温煦脏腑组织气能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3.温煦精血津液气的温运作用,能使精、血、津液正常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或代谢障碍等虚寒性病变。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内经》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机体生机盎然,抗病能力强盛。气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为:

  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卫气达于肌肤皮毛,能发挥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防止疾病发生的作用。

  2.正邪斗争,驱邪外出 邪气侵入机体后,正气奋起与之抗争,驱邪外出,则发病轻微,不治而愈或易于治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来复,重新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则病愈而康复。

  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易发病;或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反之,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外邪易于侵入机体而患病或患病后难以治愈。由此可见,气的防御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精、血、津液等液态样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阳气具有对阴气的固密和调控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为:

  1.统摄血液 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2.固摄津液 控制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的分泌与排泄量,防止津液无故流失。

  3.固摄精液 防止精液妄加排泄。

  4.固定内脏 保持内脏恒定的位置。

  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导致体内的液态样物质大量丢失或内脏下垂。如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则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脱等;气不固精,则可导致遗精、滑精、早泄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气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固摄着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体外。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互协调是维持人体血液循环和各种液态物质分泌排泄正常的重要环节。

  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气化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

  饮食水谷转化咸水谷精气,化生成精、气、血、津液;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可影响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气的营养作用,是指气为机体脏腑活动提供营养的作用。气中的营气,是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营气流注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说:“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灌溉一身。”如果脾失健运,生化无源,则营气亏虚,脏腑组织失其营养,从而功能减弱。所以《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经过脾胃、肺、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丽生成,分布于全身,无处不到。但根据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

  1.基本含义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 元气根源于肾,主要由肾精所化,是从父母禀受的先天之精气,经肾的化生作用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的滋养而成,所以说元气来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因此,元气是否充盛,不仅与父母的先天精气是否充沛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所化生的后天之精气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若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之充实,即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

  3.分布 元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4.主要功能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的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气与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减,形体也逐渐衰老。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如果元气亏少,就会出现小儿生长发育障碍,成人未老先衰。

  (2)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藏于肾中,根于命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散于全身,全面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脏腑、经络之气均以元气为根蒂,元气布散于脏腑,则成为“脏腑之气”,布散于经络,则成为“经络之气”。因此,元气愈充沛,脏腑就愈强盛,身体也就愈健康。若元气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导致元气虚弱,则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低下,而发生多种病变。

  1.基本含义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宗气所聚之处,称为“上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 宗气主要是由脾胃转输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饮食物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生成水谷精气,然后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肺,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结合生成宗气。故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肺的呼吸功能在宗气的生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的运化和肺的呼吸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3.分布 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之脉,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周身。上出于肺,循行咽喉而走息道;下蓄丹田(下气海),经气街注入足阳明胃经而下行于足。

  4.主要功能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助肺司呼吸:宗气走息道,具有促进肺的呼吸运动的作用。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2)助心行气血:宗气贯心脉,具有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古人常以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的搏动情况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l.基本含义 营气是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因营气与血同行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营气又称为“营阴”。

  2.生成 营气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专部分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精专的部分进入脉中,成为营气。

  3.分布 营气出于中焦(脾胃),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依次循行,周流全身。

  4.主要功能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维持血液量的恒定。所以《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营养全身:营气由水谷精微中的精专柔和部分所构成,循脉流注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毛筋骨,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故《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1. 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因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2.生成 卫气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慓悍滑利的部分,被敷布到经脉之外,成为卫气。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此外,肾中先天之精气,在卫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激发作用。故说:“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3.分布 卫气的特性是“慓悍滑疾”,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其不受脉管约束,在脉外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4.主要功能 《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其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1)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卫气充沛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对脏腑、肌肉、皮毛发挥温养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并可使肌肉充实,皮肤滑润。

  (2)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温养肌肤、腠理,护卫肌表,从而构成一道防御外邪入侵的防线,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若卫气充盛,肌表坚固,抵御外邪能力强,不易感受外邪;若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抵御外邪能力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3)控制腠理的开合:卫气能调节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是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相互为用的具体体现。腠理开合有度,则汗液排泄正常,机体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若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营气与卫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二者都以水谷精气为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性质精专,富有营养,卫气性质傈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功能;营主内守属阴,卫主卫外属阳(表3—1)。

  表3—1营气与卫气比较表

  种类 生于水谷 性质 分布 功能 属性

  卫气 精纯柔和 行于脉内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阴

  营气 源于脾胃 慓悍滑疾 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护卫肌表 阳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虽然来源、分布及功能不尽一致,但从人的整体来看,它们是统一的。四者比较如下(表3—2):

  表3_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比较表

  种类 概念 组成 分布 与脏腑关系 特点 功能

  元气 为人体原始之气、根本之气 以先天精气为根基,赖后天之精气充养 藏于肾中,以三焦为通道,流行全身 肾中精气 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2.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宗气 为聚于胸中之气 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清气在胸中结合而成 积于胸中

  上走息道 下注气街 心肺之气 与呼吸、心脏搏动、语言密切相关

  1.走息道以司呼吸

  2.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 为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之气 由中焦脾胃的水谷之精气化生 行于脉中,营

  运于全身 出于中焦(脾胃) 精专柔和属阴,具营养作用

  卫气 为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由中焦脾胃的水谷之悍气化生 行于脉外,布散皮肤、分肉、

  肓膜、胸腹 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慓悍滑疾属阳,具保卫作用

  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血与气一样,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素问·调经论》强调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血循行于脉中而流行于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效应。如因某种因素的作用,血液不能在脉管中循行而逸出脉外时,即是“出血”,又可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久不消散,则成为“瘀血”,瘀血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所受的“气”,主要是指水谷中的精专之气,即营气;这里所取的“汁”,即津液,营气和津液皆是水谷之精微。另外,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因此,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二)血液生成的过程

  1.水谷精微化血 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在脾的散精作用下,上输于肺,并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赤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1)营气化血: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营气经脾的转输,上输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人心脉,与脉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化赤而为血。故《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2)津液化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渗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并维持和调节血液的浓度。《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并且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的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饮食营养的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的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肾精化血 精也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肾藏精,肾精化生血液,主要是通过骨髓的生血作用来实现。肾精能化髓,髓充于骨,骨髓为生血之器,故血生于骨髓。

  综上所述,血液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等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心、肾、肝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的。脾胃是水谷转化为精微的场所,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营气与津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和通过心的化赤作用而变成红色的血液。肾精生髓化血,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心主血,运行血液。肝藏血,精血同源。故临床上常采用健脾生血、补养心血、补肾益髓、滋养肝血等方法治疗血虚证。(图3—3)

  (一)血液循行的方式 血液循环于脉中,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

  脉为血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所以《灵枢·决气》说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血和营气在脉中循环运行,《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此论述说明水谷精微经脾胃吸收之后,入于脉中,散精于肝,归于心脉,然后到达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毛筋骨。

  (二)血液循行的基本条件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血液充盈;②脉管系统的完整和通畅;③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尤以心、肺、肝、脾四脏的功能最为重要。

  1.心主血脉 心气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道。血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之中,输布全身。《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法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能调节气机,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能贯心脉助心行血;且循行于周身的血脉,最终都要汇聚于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在肺气的作用下以输布全身,所以说:“肺朝百脉”。

  3.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以维持血液的充盈。气生于脾,气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

  4.肝藏血主疏泄 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另外,通过肝的疏泄功能,以维持着人体血液循行的通畅。

  由此可见,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体现于心气的推动、肺助心行血及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体现于脾统血和肝藏血两个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气的推动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行缓慢、滞涩,甚至瘀阻等病变。若气的固摄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各种出血症。

  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寒热变化等,也是直接影响血液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血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

  (一)营养滋润全身

  《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富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血行脉中,输布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肉筋骨,不断地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营养、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的濡养作用,可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量充盈,濡养作用正常,则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光滑和毛发光亮等;反之,血的濡养作用减弱,则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毛发枯黄等。

  (二)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是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神旺盛。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临床上,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严重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症状。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和液同属水液,但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而言,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

  津和液同属一类物质,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不作严格区分。在病变过程中,津和液又可相互影响,伤津能耗液,脱液也能伤津(表3—3)。

  表3—3津与液的比较表

  性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大 浊重稠厚、流动性小

  分布 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 灌注于关节、孔窍和脑髓等处

  作用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滑利关节,濡养脏腑,补益脑髓

  津液在体内的代谢,是一个包括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是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其论述简要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津液。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大量水液;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液。胃、小肠、大肠吸收的水液,一起上输于脾,通过脾的散精作用,而布散于全身。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来完成的。

  1.脾气散精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散精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脾的转输作用将津液上输于肺,再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将津液输布全身;②通过脾直接的散精作用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所谓“灌溉四旁”。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表现为:①通过肺的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②通过肺的肃降,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肾主津液表现为:①肾中阳气蒸腾气化,推动胃的“游溢精气”,脾的输布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等生理功能。从而推动津液的输布;②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上升,通过肺而布散全身,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肾的升清降浊作用对维持整个水液输布代谢的平衡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对津液输布的主宰作用是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完成的。

  4.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三焦气治,气行则津液亦行,从而保持了水道的通调,促进了津液输布的畅通。

  5.三焦决渎 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流注、输布的通道。

  综上所述,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和三焦的通利。津液的正常输布是多个脏腑生理功能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是人体生理活动的综合体现。

  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此外,呼气和粪便也会带走一部分水分。因此,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完成的。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肾脏的生理功能在津液排泄中的地位最为重要。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有:

  1.尿 尿液的形成与脾、肺、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气散精,将水谷精微(津液),上输于肺;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肾和膀胱;肾蒸腾气化,将代谢后的废水及多余水液化为尿液并排出体外。

  2.汗、呼气 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于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并由汗孔排出体外。汗液的排出是津液排泄的另一重要途径。此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的同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气),这也是津液排泄的另一途径。

  3.粪便 粪便是人体饮食水谷代谢后排出的糟粕,其排泄时能带走一些水液。粪便的排泄与脾胃、小肠、大肠、肝、肺、肾等都有密切关系,若这些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腹泻,从而丢失大量津液,引起伤津脱液。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虽然是多个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但以肺、脾、肾三脏最为重要。其中,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总动力。故《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若这些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伤津和脱液,或形成水、湿、痰、饮等津液运行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图3—4)

  津液源于水谷精微,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本身又是液态物质,故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作用。一般说来,津的质地清稀,其滋润作用较显;液的质地稠厚,其濡养作用较著。如津液布散于肌表,则滋润肌肤毛发;流注于孔窍,则滋养和保护眼、鼻、口等;灌注于脏

  腑,则滋养内脏;渗入于骨脑,则充养骨髓、脑髓和脊髓等;渗透于血脉,则充养血液,滑利脉道;流注于关节,则润滑关节。

  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之中,成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并起着濡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

  津液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气候炎热或体内发热时,津液化为汗液向外排泄以散热。而天气寒冷或体温低下时,津液因腠理闭塞而不外泄,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津液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将机体的代谢产物(废物)以汗、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这一作用发生障碍,就会使代谢产物(废物)潴留体内,而形成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产物。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生成。在生理功能上,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这是气和血在属性及生理功能上的差异。然而,气与血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二者在生成、输布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即《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气和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载气、养气两个方面。

  (一)气对血的作用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的含义有两个方面:①血液的生成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完成的。从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又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赤色的血液,都离不开气的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变化功能强盛,脏腑功能亦强盛,则血液化生充足;反之,则血液化生不足。②气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是指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配合补气药物,达补气以生血之效。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①气直接推动血液运行。如宗气能贯注心脉以助心行血。②气能促进脏腑功能活动,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所以说气足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伍补气、行气和降气、升提等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的作用。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摄血实际上就是脾统血的作用。若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即“气不摄血”,则会导致各种出血病证。临床上常采用健脾补气的方法治疗气不摄血证。

  (二)血对气的作用

  1. 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在于血液之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于血液的运载而布达全身。因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故必须依附于血,即所谓“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宅”。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外脱,形成气随血脱之证候。

  2.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活动离不开血液的濡养。气舍于血,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从而不断地为脏腑供给营养,脏腑得养,则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少。

  (一)气对精的作用

  1.气可摄精 气可摄精,是指气对精具有封藏和控制以防止无故丢失的作用。气摄精,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失,若肾气亏虚。封藏失职,则表现为早泄、滑精、遗精、生殖功能低下。

  2.精依气生 精依气生,是指精的生成有赖于气的运动及气化功能。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依靠于肾气的生化,后天之精依靠于脾气的滋长,生化不止,源泉不断。故《类经》说:“精依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

  (二)精对气的作用

  精能化气,指精是化生气的物质基础。《类经》说:“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精藏于肾,可化生为肾之元气,元气为诸气之本,升腾而布达全身,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推动和调节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水谷之精化生营气和卫气,水谷之精和自然界清气结合生成宗气。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失精之人,则每见少气不足以息。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其属性不同,但二者都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人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运载和滋润。气和津液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化气、津能载气等方面。

  (一)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气能生津,是指气为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又赖于脾胃的运化而生成。气能通过其运动以激发和推动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脾胃之气旺盛,运化正常而化生津液,使人体津液充盛。所以说气能生津,气盛则津足,气衰则津少。

气能行津,是指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人体内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全身,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或气机不利,气化受阻。均可导致“气不行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产生水、湿、痰、饮停聚的病理变化。所以说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临床上“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的方法。就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3.气能摄津 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正常代谢,既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气的固摄、控制作用使体内的津液量维持相对恒定。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的津液无故流失,如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临床上补气摄津的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二)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可化气 《血证论》说:“气生于水”,《杏轩医案续录》说:“水可化气”。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主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与膀胱,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气,发挥着温煦与滋养作用。

  2.津能载气 津能载气,是指津液是气的载体之一。若因汗、吐、下太过,导致津液大量流失,则气亦随津液而外脱,出现“气随液脱”之危候。故《金匮要略心典?痰饮》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血和精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精可化血,血能生精,故常谓“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一)精对血的作用

  精可化血:肾藏精,精生髓,髓藏骨中,骨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髓充,髓充则血足;精少则髓亏,髓亏则血少。精可化血是补肾填精治疗血虚证的理论依据。

  (二)血对精的作用

  血能化精:《诸病源候论》说:“精者,血之所成也。”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成为肾所藏之精。如《血证论》说:“血人丹田,亦从水化,而变为水,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浓极稠,是谓之肾精。”由于血能化精,故血亏之人,男子常见精少,女子常见不孕。故治肾虚精少,常在填精药中兼以养血药。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同为液态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有滋润与濡养作用,按其形态、性质均属于阴,故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滋养人体的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一)血对津液的作用

  血能化津: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则化生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与官窍。

  (二)津液对血的作用

  津能生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渗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血和津液在运行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交会,相互渗透。当津液大量耗损(如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烫伤)时,脉内的津液则渗出脉外以补充脉外的津液,从而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故有“夺汗者无血”之说;反之,失血过多,脉外的津液则渗入脉中以补充血容量,导致脉外津液不足,表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故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论。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精与津液均属于阴,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互为影响。具体表现在液能灌精和精为液本两个方面。

  (一)精对津液的作用

  精为液本:精与津液同属于阴,肾藏精而主水,肾精为真阴、元阴,是诸阴之本。如肾的阴精亏损,则阴液生化无源而亏虚。

  (二)津液对精的作用

  液能灌精:《灵枢?口问》说:“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竭则精不灌。”中焦化生津液,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输布全身,濡养脏腑,其中浓稠部分,入于肾中,成为肾精的一部分,所以津液枯竭必然影响精的生成。

  精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生殖之精 脏腑之精 水谷之精 气 谷气 清气 生气之根 生气之源 生气之主 气机 升降出入 气机调畅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 气化 元气 原气 真气 宗气 大气 上气海 下气海 膻中 虚里 营气 营阴 卫气 卫阳 精专柔和 慓悍滑疾 血液 营气化血 津液化血 肾精化血 气主煦主 血主濡之 津液 其本在肾 其标在肺 其制在脾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血为气之宅 气随血脱 气随液脱 气可摄精 精依气生 精能化气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可化气 津能载气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汗血同源 津汗同源 津枯血燥

  ◆何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有哪些生理功能?◆何谓气?气是如何生成的?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何谓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元气、宗气、卫气、营气是如何生成的和分布的?各具有什么生理功能?◆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津液是如何生成、输布与排泄的?与哪些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试论述气与血、气与津液、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顾某,女,32岁,农民。1984年9月14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多,淋漓不尽15天。病史:因上月双抢劳动繁重,疲劳过度,本次行经时骤下量多,经乡村医生注射止血剂(药名不详),量虽减少,但仍淋漓不断15天,血色淡红。自觉全身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心悸,易出汗,头晕,健忘,夜寐多梦,目干目涩,肢体麻木,二便尚调。检查:面色虚浮苍白,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思考讨论题:(1)本患者是什么病证?怎样发生的?请用气血理论解释各个症状发生的机理。(2)结合本例实际,试论述气与血之问的关系?

  案例二刘某,男,20岁,学生。1978年11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浮肿3年,加重1月。病史:3年前因感冒发热后出现面、睑浮肿,尿少,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住院治疗后来予重视。白去年起经常发生浮肿,经休息或服利尿药后可消肿。上月中旬因劳累叉发生浮肿,服药无好转。现全身浮肿,下半身尤甚,尿量少,身倦无力,畏冷,腰膝酸软,纳食减少,大便溏薄,一日二、三次。检查: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双足按之凹陷不起。尿化验:蛋白质(++)。舌质淡,舌质稍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思考讨论题:(1)患者水肿是怎样发生的?病位主要在哪些脏腑?(2)请用藏象学说和津液代谢的理论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并解释各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