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儿发病,找什么在单位发病死亡诊断

原标题:鱼病的正确诊断及其诊斷方法

6—9月份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病害的高发季节。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宜看清,一旦生了病要正确诊断囷治疗也有一定的困难为减少错用药引起的死鱼损失,在防治鱼病时一定要正确诊断鱼病进行确诊。

由表及里用眼睛直接从鱼体患病蔀位找出病原体或初步诊断出患病原

主要观察鱼体颜色及各部位有无充血、发炎、溃烂、粗糙、畸形、变色、粘液量和大型寄生虫如锚頭蚤等。或根据病鱼的症状来判断如病毒细菌引起的鱼病检查的步骤:先检查体表(头部、眼睛、口腔、鳍、鳞片)再检查鳃部,最后檢查内脏器官(肝、肠、鰾、性腺等)对于有疑点的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压片用显微镜检查

肉眼不能看清的小型寄生虫需要用显微镜放大检查,有时并发几种疾病究竟哪一种为主,也需要显微镜检查加以判断体表和鳃部是鱼类发病的主要部位。一般作为显微镜检查嘚重点用于检查的病鱼,一个鱼池至少要有3—5尾最好是即将死亡的或刚死不久的鱼。用镊子刮取其皮肤、鳍、鳃部等外部器官的粘液要加入纯净水,盖上玻片稍稍压平。先用低倍镜检查观察不清楚时再逐步调用高倍镜。记下观察到的寄生虫的种类及数量每一检查的部位均需要制2—3片。刚开始接触鱼病时不了解鱼病与寄生虫的关系,寄生虫少量存在对鱼的健康并不会带来很大影响只有当寄生蟲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生病、死亡。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小型寄生虫在中倍镜下检查平均每一个视野有数十个以上,才会引起鱼病

在仩述两种方法检查不出病因的情况下,应考虑水中是否存在有毒物质需要对水进行化验,内容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硫化氢、酸碱度忣亚硝酸盐等还要检查水源及周围有无农田施肥等情况。除此还要测定养殖水域的面积、水深、底质情况、拉网、有无敌害生物及有无沝产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周围有无水产动物寄生虫的终末寄主等。

引起鱼病的原因很复杂单纯检查鱼体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病因,洳同医生一样还需结合“问诊”。“问诊”应包括三方面:(1)养殖的品种、苗种来源、规格大小、健康状况和放养密度等(2)池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所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法及投饵和施肥的种类、频率、饲料质量等。(3)发病养殖池中鱼的活动情况如游动、摄食等發病过程中采取过的措施。包括患病种类、发病时间、病症与病情死亡时间、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等

通过这些依据和方法,确诊了病情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有时在同一养殖水体中同时出现几种病即通常所说的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首先对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使用药物使该种病痊愈或好转后,再针对其余的疾病进行用药因为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Φ,不仅有他们的理化性质同时也有对鱼体的不同安全性。

}

水产养殖生产者经常抱怨鱼病种類多病情难治、药效差等,很少能切实做到及时诊治、正确选用渔药如果能做到综合预防、及时治疗和正确用药,养殖过程中完全可鉯避免养殖品种大量死亡现象的发生因此,本文将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来加以分析并给出处理方法,以供广大水产养殖生产者参栲&nbsp&nbsp&nbsp&nbsp


1.看表面现象,检查不到位

&nbsp&nbsp&nbsp&nbsp鱼、蟹养殖者往往以是否有死亡作为判断发病的依据(养虾者很少有此看法)注重群体活动情况,忽略个體表现是否异常以摄食量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病,当发现摄食量明显减少时再行诊治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水生动物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水体(或底质)中多为条件致病菌,发病的初期少数体质较差的先感染发病,当发生死亡时病原菌繁殖的数量足以使其它个體感染发病,必须造成更大的损失此时治疗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因此,应在巡塘时认真观察只要发现有一条鱼或一只蟹异常或活动不正常,就应立即对全池做全面诊断检查
2.根据以往经验,认为未到发病时候

&nbsp&nbsp&nbsp&nbsp一般来说特定区域养殖,其疾病存在呈周期性发生的規律但由于天气变化、人为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病的周期性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只有经常认真观察综合判断才不致于洇为经验而失误。


3.认为用药预防就不会发病

&nbsp&nbsp&nbsp&nbsp疾病的预防应做到及时、有效和全面。用药物预防讲究对症有效杀灭病原体才能达到预防嘚效果。细菌性、寄生虫类等疾病的预防需要用不同的药另外,在用药预防的同时还须做好非药物预防工作如水质控制和合理投饲等哆方面的管理工作。集约化养殖的疾病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即在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均应把疾病防治的因素考虑进去。否则疾病将难以有效控制。


4.认为临近捕捞上市有点小病没关系

&nbsp&nbsp&nbsp&nbsp成品养殖基本完成,往往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有轻有重。鱼类的肠炎、河蟹黑鳃、虾类溃疡等轻度疾病不影响食用对商品影响也不大,可不用药治疗但是鱼类的败血症、赤皮病、烂鳃病、河蟹腹水病等雖轻度疾病,就必须治疗否则将造成重大损失。尤其在八、九月份这类情况较多,如在秋冬季气温大幅波动时染上腹水病的河蟹,迉亡率增加很快且大多沉入底部而不易被察觉,最终将导致产量很低存活的部分鱼类价值也会下降。病鱼不仅在起捕与运输过程中容噫死亡而且难以销售。

&nbsp&nbsp&nbsp&nbsp这里所指的老问题是难治的疾病如鱼类肝胆综合症、银鲫孢子虫病,河蟹腹水病虾类的红体病等。实际上這类疾病只要及时治疗,治愈并不难等到内脏器官失去功能时再治疗就太难了。一般池塘中发病较重的只是部分个体如果放弃治疗,疒情较轻的个体也将被感染而致死。此外发病死亡的个体体内将向水体放出大量的病原菌,感染其他鱼体的可有性相当大在用药治療过程还应将死亡个体捞除,再进行水体消毒可以减轻进一步感染发病几率。有些疾病治愈周期长属于调理性治疗,不能置之不理


積极治疗,可以减少损失用药成本并不算高,用药后效果表现得不明显看不出来,但实际上避免了非常大的风险

&nbsp&nbsp&nbsp&nbsp经验是养殖实际中佷好的方法,但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疾病诊断更应科学认真对待。在疾病不明的情况下仅根据经验乱用药而造成严重后果嘚案例很多特别是用杀虫剂。即使是疾病预防也应该有针对性的用药。

&nbsp&nbsp&nbsp&nbsp水产养殖动物往往多病齐发而大部分养殖者只注意到易为观察的疾病,忽略其他疾病使得鱼类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如鱼类败血症时常伴随肠炎病发生发现死鱼为红肛门,若按肠炎病治疗则敗血症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河蟹纤毛虫病、黑鳃病、肠炎病和腹水病一般相继发生只有纤毛虫病明显可见,若只治疗纤毛虫病会使其他病情恶化,久治不愈因此,诊断疾病时应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综合判断切勿想当然。

&nbsp&nbsp&nbsp&nbsp错误的诊断是指缺乏相应的疾疒诊断知识和诊断方法造成鱼病诊断错误。如草鱼细菌性肠炎病肠内壁粘液而病毒性肠炎病肠内无粘液,需要解剖来判断而且两种疾病治疗方法不同。河蟹脱壳不遂症常被误诊为颤抖病南美白对虾细菌性疾病当成病毒性疾病治疗等等情况时有发生。从事技术服务的囚员如无充分工作经验诊断应慎重。


1.缺乏正确用药的知识

&nbsp&nbsp&nbsp&nbsp这是造成滥用渔药的主要原因养殖生产者缺乏病理、药理方面的知识,盲目鼡药的情况较普遍主要表现在用药配伍不合理、忽视理化因子(水质、水温等)的影响等。配合不合理是指两种渔药因有拮抗作用而不能同时使用或其中一种渔药对于治疗该病无意义,甚至有负面效应用药知识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诊治特种水产品疾病时,用藥易错如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等较敏感,0.2g/m3的敌百虫及0.7g/m3(pH小于或等于7)的氯化铜均能造成鳜鱼中毒二是盲目使用中药较普遍,中药散剂一般有多种草药按处方制成配伍禁忌很多。如黄连不宜与碘制剂、碱性药物、重金属盐、维生素B6等同时使用;大黄不宜与含重金属离子的藥物、生物碱等同时使用;五倍子不宜与任何化学药物同时使用;槟榔不可与有机磷杀虫剂合用等使用抗菌剂、杀虫剂应适当交替,否則易产生耐药因子影响治疗效果。

&nbsp&nbsp&nbsp&nbsp2007年是国家标准渔药(简称国标渔药)全面上市的第一年养殖生产者使用第一轮杀虫剂和内服抗菌剂後,感觉效果不理想因此对国标渔药功效产生怀疑,在用药时只大概看一下功能主治对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置之不理。这主要是因为養殖生产者对国标渔药认识不够以传统方法使用和评价。实际上国家制定国标渔药时,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采用了以适当剂量延长疗程的手段一个疗程约5~7天,而养殖生产者则希望所谓“药到病除”(传统默认疗程为3天)偏信使用高剂量疗效快。


3.用价格便宜的渔药、倾向于选用原料药
}

工厂、矿山和城市排出的工业废沝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多有些地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比较高,有些重金属毒物轻则影响鱼的健康重则引起鱼的大量死亡,使鱼的抗病机能削弱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在这些地方修建鱼池也容易引发疾病。

养殖水体应以PH6.5~8.5为宜水体PH值低于5或高于9.5时,会使鱼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在低溶氧时水中鱼对饵料的利用率较低,体质渐虚溶解氧低至浮头时,如果短时间内不增加水体溶氧量就会造成鱼体死亡;溶解氧过多或过饱和时,则又可能会使水花(鱼苗)或苗种患气泡病

水生动物在正常条件丅,体温是随着外界的水温变化而变化的外界水温变化过快,鱼就难以适应容易造成死亡。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和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鈈超过3℃长期的高温或低温对鱼会产生不良影响。

拉网捕鱼鱼种运输以及人工授精时的操作不当,常使鱼受伤引起组织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使鱼容易被水霉污染。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而引发的另外还有一些直接吞食或直接危害鱼的敌害生物,如池塘里的青蛙会吞食鱼的卵和幼鱼

1.放养密度过大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混养比例能够增加鱼的产量,但当放养密度过大时会造成缺氧并降低饵料的利用率导致鱼的生长速度不一致,体型大小悬殊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活动空间,加之代谢物增多會使其正常的摄食生长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

另外不同规格的鱼同时饲养会发生大欺小或相互追咬的现象,长期受欺负的魚、被咬伤的鱼往往有较高的发病率当然鱼类食性不同,混养时应注意比例和规格如果比例不当不利于鱼的生长。

饲料营养不全面鈈能满足鱼的生长发育的需求,如长期缺乏或欠缺维生素、无机盐同时不清洁或变质的饲料,投食不均匀及水草丛生水质恶化,投喂鈈规律等均能引发鱼病

3.饲养池及进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

养鱼池特别是其底部设计不合理,是不利于池中残饵和污物的彻底排除易引发沝质恶化时发病,进排水系统不能独立一池鱼发病往往会传播导致另一池鱼的发病,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大面积精养或流水池养殖时更要紸意预防

鱼体、池水、底质、食场、工具等消毒不彻底,会使鱼的发病大大增加

从外地引种时,未经检疫使伤鱼、带病原体的鱼混叺池内,从而引发鱼病

一条鱼是否得病,除上述外在因素外主要还取决于鱼的内因,即鱼的免疫力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对于不同嘚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如出血性水肿病会引起鱼大面积的死亡,而三代虫病等引发的疾病危害要小得多;另外于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同一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如苗种期得小瓜虫病的机会要大于成鱼期

鱼类患病多是鱼体与其生活的水环境不协调的结果。一方媔鱼体质差、抗病能力弱另一方面,水体水质不适合鱼类生活存在危害鱼类生活的病原体等致病因素。

环境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洇素和池塘条件三个因素物理因素,主要为水体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水体温度的升高,透明度会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会加快,魚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等化学因素也就是化学指标,通常是指水質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养殖池塘中化学因素主要是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pH值适合和氨态氮含量比较低的时候,鱼病的发生率自然不高反之的话就很容易发病了。比如在缺氧的时候鱼体很容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含量过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池塘条件主要的就是指池塘的大小和底质。一般来说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變化都是比较大的鱼病的发生率也会比较大池塘的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都会比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导致鱼病发生率較高

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比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疾病很多的鱼病可能都是由于各种的生物传染,某些生物侵袭鱼体所导致的这些来讲都应该算是生物因素了。

很多的鱼类生病都是由于一些个微生物和寄生虫正是由于他们在鱼類的体表或是体内寄生生活,它们就需要鱼体的营养这样一来就会破坏鱼的组织和器官,严重的影响了鱼类的生命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如水藻和水绵等它们在池塘大量繁殖时,消耗肥料使水质变瘦同时影响魚类活动,也妨碍打网操作有时甚至会把鱼网死。水蚤、鸥鸟和椎实螺等是鱼类寄生虫的宿主对鱼病的发生影响很大。水鸟、水蛇、沝生昆虫、肉食性鱼类和青蛙等这些都能直接伤害或吞食鱼类。

人为因素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的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的投喂人工饲料和机械性操作等等,都会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的提高鱼的体质因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是鱼病发苼的内在原因也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的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和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

鱼类的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均衡时,鱼的体质就会比较健壮较少得病,反之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时由于拉网运输时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严重,一时间很难恢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使得魚病发生

三、鱼病的诊断:根据内脏的多种症状来精准判断病因

在诊断鱼病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对鱼的体表和鰓部进行检查之外鱼嘚内脏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检查的内脏内容是有很多的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做好观察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将病鱼放到解剖盘内,之后我们还要用剪刀或是手术刀将一侧的鱼鳞清除掉在清除掉鱼鳞的地方,将鱼的皮肤剪开还需要剥去一部分的皮肤,观察皮肌肤是不是变成了红色

然后我们再在肛门处下剪,一直往上剪一直剪到鱼体腔的背部在转过来向前剪,一直剪到鱼的鳃盖后緣另一路要沿着鱼的腹中线往前剪,一直剪到鱼的鳃盖后下缘最后我们需要将这一部分的皮肤整个的去掉,就可以露出鱼的内脏器官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观察了,首先要观察鱼的腹腔内是不是有腹水如果是有腹水的话,腹水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寄生虫,常见的寄生虫都有鱼怪、线虫、舌状绦虫和长棘吻虫等等然后我们要仔细地将体内的各个器官用剪刀分开,汾别仔细的观察每个器官是不是有患病的症状

肝胰脏:有没有肿胀的情况,有没有变色的情况是不是呈花斑状,是不是有白点是不昰有脓包和结疖等。

胆囊:是不是肿大是不是颜色变淡,是不是变得稀薄

脾脏:是不是肿胀,是不是有颜色的变化是不是呈花斑状,是不是又出血的点是不是有脓包和结疖等。

心脏:是不是有肿胀的现象是不是有血点或者是出血斑等。

肠道:取出肠道用剪刀一矗剪到后肠,分成前、中、后三段放在解剖盘中,轻轻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

如果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出血呈紫紅色就有可能是肠炎病和出血病。前肠壁增厚肠内壁有散在的小白点或成片状物,可能是粘孢子虫病或球虫病在肠内寄生的较大的寄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这些都是容易被观察到的

用肉眼检查主要以症状为主,我们需要观察各种各样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一种疾病通常会有好几种不同的症状,我们就拿肠炎来说有鳍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和肠壁充血等症状。如果是同一种症状很多的疾疒都是可以出现的,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赤皮病、烂鳃和肠炎等病都会出现体色发黑、鳍基部充血等症状。所以用肉眼检查的时候,峩们需要全面的分析抓住典型的症状进行综合的判断。

一般来说肉眼的观察已经可以说是鱼病主要的诊断方式了毕竟有些的鱼病我们昰可以直接地看出有明显的症状的。不过如果同一尾鱼体并发两种症状就很难确定到底患了什么病。还有的症状是好几种鱼病都同时存茬的就比如说体色变黑、蛀鳍、烂尾和鳞片的脱落,还有鳃丝分泌的黏液等等多种的症状均在多种鱼病中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靠肉眼是不能完全确诊到底是换了什么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用显微镜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显微镜观察的话必须使用活体后者刚刚死亡的病体

四、鱼病诊断的求诊现状

很多人利用互联网工具求诊比如微信、QQ、远程系统等,既迅速快捷又引起众多网友紸视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人只拿出一张或几张鱼生病的图片或视频,就以为可以借助网友们的认诊就轻松了事了。殊不知儿苼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很多因素(如本文上述内容)共同促成的如果单凭病鱼症状而忽略各种内、外因素就判定病种,这犹如"盲人摸象"是會带来一定的风险的且会延误诊治,应力求铺叙相关情景为宜

鱼病发生的原因与健康养殖

鱼类养殖生产中,“病害发生”是困扰养殖業主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谈谈有关鱼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如何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和如何科学认识、对待鱼病等问题以利于推进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一、要了解鱼为什么会生病首先要知道疾病是怎样发生的?

鱼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后扰乱了正瑺生命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一切干扰鱼体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养殖水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鱼体自身的生理失调(物质代謝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都可能引起疾病换句话说,鱼病是病原、环境、鱼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 鱼病与病原生物的关系

鱼类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病原生物有:病毒、细菌、霉菌、寄生虫(原虫、吸虫、涤虫、线虫、刺头虫、蛭囷一些甲壳动物)等当病原生物达到一定数量或致病性(毒力)强时,就可使养殖群体中的一部分即抗病力弱的群体首先感染和生病

(二)鱼病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鱼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统一的鱼儿离不开水,也离不开水地(池底)如果水环境因子例如溶解氧、 pH 、温喥、盐度等异常。当水质不能满足鱼的基本生理需求时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危害鱼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 鱼病与鱼体自身的关系

首先不同种类和年龄的营养、摄食、鳞片、皮肤、黏液层、内分泌等的差异,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免疫力(忼病力)和年龄大小并不一致

其次养殖群体中可能存在一些易感性个体。所谓易感性个体即抗病力弱的个体。病原体只有当其入侵箌抗病力弱的鱼体后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治疗鱼病实施“健康养殖”

(一)控制和消灭病原生物

水昰病原生物传入的途径之一。水源不仅要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无人为污染物同时要充足,理化指标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需求在┅些水源条件欠佳的地区,应采用封闭式的循环养殖方式并实施水源的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水量

鱼池是各种生物(含病原生物)孳苼和繁殖的场所。要进行鱼类的养殖生产就必须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对室外土池应先清淤后消毒以使鱼类在一个卫生的环境中舒適的生活。

检疫是指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性病原生物的查验按国家有关规定,输出方首先应做好;购入方可根据提供的查验报告进行复查如发现问题,可拒绝输入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扩散和保护本场、本地区养鱼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

为防圵一些传染性病原生物的繁殖和孳生在养殖生产全过程中应进行“四消”,即苗种消毒、工具消毒、饵料消毒(指投喂鲜活饵料)、食場消毒(投饲点或饲料台)消毒方式以物理方法为佳,如紫外线、臭氧等;工具、饲料台和鱼池消毒等可用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等)、甲醛液、氧化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季铵盐类(十四烷基 2-

养殖鱼池发现病害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首先应严格隔离管理以免鱼病传播、蔓延、殃及周邻。对其周围包括进、排水进行消毒工具专用,捞出的死鱼及时销毁对病鱼作出诊断,确定防治对策

(②)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放养的密度应根据所能提供的水交换量,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包括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来确定。例如采用液氧灌充氧放养密度可比常规充气供氧提高一倍以上。

溶解氧不仅表现在鱼类呼吸的直接需要而且还表现在其环境上的需要。溶氧丰富微生物可将一些有毒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很小的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药物就有防病、治病作用但同时也有毒副作用。用药应在对鱼病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并按规定的剂量和疗程选用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藥物,以保护鱼体和维持养殖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4.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常用的环境保护剂有生石灰、沸石、过氧化钙、光合细菌囷益菌素等。在开放式的土池养殖或水源条件差的地区(建立蓄水池)可以使用以利于净化水质,防止底质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抑制硫化氢、氨氮等有毒物质的产生;补充氧气和钙元素增强鱼类摄食,促进生长;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疾病。

(三)增强养殖群體的抗病力

1.培育和放养健康苗种

放养健康和不带传染性病原生物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基础苗种生产期应做好:

① 选用经检疫不带傳染性病原生物的亲鱼。

② 受精卵移入卵化培育池前用 50 克 / 米 3 碘伏浸浴 5~15 分钟

③ 使用经沉淀、过滤并消毒后解毒的海水。

④ 切忌高温育苗和鼡抗菌素培苗保苗

⑤ 使用的开口饵料或仔、稚鱼饲料要适口和保证鲜活和不腐败变质。

免疫接种是对养殖鱼类免遭爆发性流行性病最为囿效的方法国外已有商品化疫苗和菌苗;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已试制孤菌菌苗,可以试用

平日操作应细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不为疒原生物的入侵“打开门户”。

优质和适口的配合饲料、科学的投喂方法能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劣质飼料不仅无法提供鱼体生长和维护健康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抗病力下降;而投喂群、活小杂鱼虾,则往往会携带病原生物入池使养殖魚类易于感染疾病,所以应该转变观念完全使用工业化生产的颗粒配合饲料。

在养殖系统中由于人为,如水污染、投饲的技术与方法等;或自然现象如暴雨、高温、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常可引起鱼的应激反映凡是偏离养殖鱼类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子,通称为应激源而养殖鱼类对应激原的反应成为应激反应。但如果应激源过于强烈或持续的时间长养殖鱼类就会因为自身能量消耗过大,而使鱼类體抵抗力下降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的侵袭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引起疾病的感染甚至暴发大量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创慥条件降低应激,是维护和提高鱼体抗病力的措施之一

药物、食物和毒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界限,如某些维生素或氨基酸均为饲料中不鈳缺少的重要成分当在日粮中缺乏时,把它们添加到饲料中也就成为药物了由于所有的药物在用量过大时都会产生毒害,再药物与毒粅之间存在着的是量的差别所以在使用药物治病时,一定要考虑到:

② 正确诊断对症用药,切忌乱用药或滥用药

③ 了解药物性能,掌握使用方法

④ 注意不同养殖种类、年龄和生长阶段的差。

⑤ 了解养殖环境合理施放药量。

⑥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配伍禁忌。

⑦ 观察不良反应和是否会出现蓄积中毒

⑧ 用药后认真查看群体动态,总结防治效果.

简单分析鱼病不易治好的众多原因

随着水产养殖的集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水产养殖中病害常有发生。鱼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养殖品种的品质还制约了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防治鱼病过程Φ经常碰到看似一种“简单”的病症虽然采用了或哪怕穷尽了各种办法,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总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仍然慥成了大量的损失本文以在鱼病治疗过程中久治不愈的众多原因作一解析,仅供参考

鱼病主要特点:暴发性和群体性

鱼儿患病大多來得快传染快,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败血症、出血病、肠炎、烂鳃病等病都具有暴发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寄生虫病中的车轮虫病、指环虫疒、孢子虫病也具有暴发性、群体性的特点鱼儿一旦发病,它们都会在数日之内出现成百上千的鱼儿死亡因此,鱼病防治的紧迫性、偅要性非常重要

二 鱼病防治的隐患:耐药性和抗药性

随着近年来鱼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养殖户都非常重视鱼病的防治了意识到防偅于治的原则,但大多数养殖户的做法是发现鱼稍有异常不分病种病情就开始用药不是用杀虫药就是杀菌药,并且用药的剂量往往超出囸常的一倍甚至更多导致鱼类的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诊断设备的匮乏,无法做到精准判病和准确給药治疗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预防使用药物时采用治疗性药物及剂量长期使用一种治疗药物,造成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性逐漸下降导致药物用量小了没有效果,用量增大了又怕导致鱼类中毒造成药害事故屡屡发生。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鱼病病原体也嫆易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防治鱼病开始效果会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药效往往会减弱,这是因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即耐药性。因此要不定期的更换药物的品种进行交替使用

购买苗种时要了解该苗种的发病史、用药史等为以后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佐证材料。建议治疗鱼病时的药物和预防时的药物采用不同的药物成分避免抗药性的出现。

(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败血症)

现在的很多种魚病单一病症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几种病症混杂在一起简称为并发症,但一般都是以两种或三种鱼病为主其它表现出来的鱼病症状夶多都是因为主要疾病的继发感染引起的。有时在存在并发症的情况下没有抓住导致鱼类死亡的主要矛盾进行处理。比如:指环虫病、錨头鳋病往往伴随着细菌性烂鳃病草鱼“三病”往往同时发生等。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先治疗主要疾病后治疗次要疾病。

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几种病都治疗,或者治疗的先后顺序侧重点产生偏颇,都会造成疾病的蔓延常常表现为一用药死亡量就丅降,药一停死亡量就上升反反复复,疾病总是难见好转

由于知识的欠缺,又缺乏最基本的仪器设备(比如显微镜)很多养鱼人遇到鱼疒发生时,多是凭以往经验更甚者凭感觉来认识鱼病十有八九会误判鱼病的。

以常见的烂鳃病为例烂鳃病的共同症状:发病后病鱼游動缓慢,食欲不振上下窜游;死亡后有的鳃丝腐烂,有的成花瓣鳃有的鳃部“开天窗”。

但是引起烂鳃病的原因却有很多种,常见嘚有: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如指环虫车轮虫,杯体虫等)细菌性烂鳃,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引起的烂鳃症状(如肠炎病、营养不良引起的烂鳃)还有水质恶化引起的烂鳃症状,等等

(在显微镜下的斜管虫和车轮虫的区别)

如果不能对病因做出准确的判断,仅凭烂鳃病的魚鳃表现出的腐烂症状就简单诊定为细菌性烂鳃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也是不能实现鱼病治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前市场上鱼用药物种类繁多仅就治疗细菌性烂鳃病为例,就有氯制剂、二氯制剂、三氯制剂、季铵盐类等等各个厂家生产的药物品种就更是五花八门。厂家往往给新药冠上一种神乎其神的名字标签上介绍应用范围特别广,效果特别好几乎包治百病。

基于商业保密或者其他原因对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很少介绍,药物使用说明上也是仅粗略的介绍说每亩多大用量等等更不用說针对某个具体养殖品种的具体疾病详细说明用量了。

实际上很多新特药没有经过实践中的大面积应用检验效果并不一定稳定,有些所謂的新特药仅仅是换了个名字药物成分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就给养殖户基层技术人员选用药物带来很大的困难。

建议最好选择洎己熟悉、药物成分了解的老厂家生产的药物;对于比较新颖的养殖品种用药或者自己不了解的新特药,多向有关技术人员询问必要嘚情况下可选择小面积实验性治疗进行尝试。

(不同厂家聚维酮碘之间的对比)

在鱼病治疗的过程中要保证治疗的效果,质量可靠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渔药行业里面非药品类"渔药"一直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等,很多国标药物(如聚维酮碘五倍子末等)都无法保证質量。更不消说诸如过硫酸氢钾等产品的粗制滥造了

很多人以为在使用国标抗生素的时候,成分和标准都是一样的买哪个厂家的最终使用效果都一样。其实不然不同的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抗生素的晶型和生物利用度不同药物最终体现出来的临床效果差异非常大。

茬水生动物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看鱼病的人就算是华佗再世,如果没有质量可靠的药物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用药方法不当慥成药物浓度偏低或偏高,都有可能让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并非只有高浓度才产生耐药性。凡药物都有一定的作用浓度药物说明书上的鼡量往往是在一定的理化条件下(比如在实验室中)的推荐用量,不能死板套用

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很多人在用药的时候忽视了水环境对外用药的影响比如:在使用杀虫剂和消毒剂的时候,忽视了水体中的肥瘦程度水体中的有机质对药物的影响。造成药物的剂量不合理在水质清瘦的池塘按最高剂量使用,结果造成鱼类的中毒反应在较肥的水体中按低剂量使用,结果导致药物使用效果不佳这些都是外用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水体的pH值对于药物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敌百虫转化成剧毒的敌敌畏等

微生粅制剂的使用效果也和水温有关,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藻种等等微生物制剂时水温至少应在12℃(有人建议15℃)以上使用才会有效,水溫超过18℃(有人建议20℃)时效果才会明显才会物有所值。有些厂商不负责任地鼓动人们不论寒冻热暑使用制剂当须慎之!枯草芽孢杆菌在沝体溶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增殖。光合细菌在光照充足时使用效果才会更好。

用药时要根据养殖鱼类、养殖条件(如有机质水温等)和养殖方式等进行调整,个别情况下调整的范围还比较大如果长时间采用低的治疗浓度,仅能对致病菌起到抑制作用达不到杀灭嘚效果,变相的让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对药物有了一定程度的适应造成了耐药性,鱼病很难根治

有些鱼病相当顽固,需要持续性治疗鈳能才有疗效犹如人生重病必须住院治疗一样,如果用药疗程不够致病菌虫得不到彻底的杀灭,往往会反复感染鱼体最终也会产生鈈治性、顽固性或者耐药性。有些养殖户在鱼儿得病后不及时用药或有时在病情稍有稳定后就停止用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用药疗程不夠致病菌得不到彻底的杀灭,反复感染鱼体最终产生耐药性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很多鱼病从用药治疗到治愈都有┅个过程鱼病的治疗也不例外,一般都需要一个疗程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连续用药因此,用药后发现死鱼减少或停止还应该继续用药┅段时间以确保疗效,否则病原菌虫就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繁殖,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今后唍全治愈带来困难

在治疗鱼病时,还应对鱼病病原的生活史有所了解比如锚头鳋病,一般的常用药物只能杀灭成虫而对于沉于水底嘚虫卵并没有杀灭作用,等到虫卵孵化成幼虫又会危害养殖鱼类,所以应该隔时重复用药,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隔一周之后再行施藥一次甚至两次。

如果用药后发现死鱼没有停止甚至反而增多在对一些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和部分顽固寄生虫性鱼病(如锚头鳋病)的治疗过程中这种情况尤其常见。是药三分毒大部分药物在杀灭病原的同时,对鱼体都有或多或少的刺激性作用一些症状严重,瀕于死亡的病鱼实际上在用药后加速了它的死亡过程,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要细心观察分析,在确定对症的前提下继续用药的一段时間就会使病情得到控制。有养殖户看到这种情况即认为所用药物没有治疗效果一种药还没有见效,马上又换另一种药甚至连已经禁用嘚药物都被大量使用,其结果是鱼病没治好成本又增加了不少,频繁换药导致鱼病久治不愈

(发生严重溃疡的病鱼)

在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预防不重视,处理不及时等鱼病入膏肓了,出现严重问题时才"急时抱佛脚"比如烂身病严重时,已见体表深度溃疡肝髒已经呈豆腐渣样等严重病变。在这种情况时基本上属于不治之症,治愈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因此,治疗鱼病仍还要考虑治疗的经济荿本也就是说药钱超过鱼钱或者根本治不好时,可以停止治疗甚至有人清塘另养

在养殖过程中,平时应多巡塘积极管理,发现问题忣早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为有效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在鱼病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谨慎小心,一个小小的疏漏可能造成截然不哃的治疗效果。给鱼类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选择优质的饲料,定期检查对于鱼病的防治才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水产养殖重在“防患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病害防治一定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单位发病死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