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因为学术腐败存在发展反方向怎么描述淘汰,美国学术发达癌543印度学术落后106.鲨鱼不会学术腐败反向淘汰

【摘要】:癌的扩散与转移是两個相互有关的,各自不同的概念扩散意谓着肿瘤的局部侵袭或远处转移,它可以与瘤体相连或远离主体,而转移是肿瘤细胞离开主体,在远隔器官或组织形成一种与原发肿瘤类型相同的肿瘤,它是肿瘤扩散的一个主要形式。肿瘤扩散的主要方式:1.肿瘤细胞直接蔓延:这是肿瘤扩散的基本條件,通常可见瘤细胞从瘤母体直接向外侵袭,它常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体腔或脑脊髓腔等,肿瘤细胞沿着这些途径,不间断的扩展到達远隔部位但它仍然与肿瘤的主体相连。肿瘤细胞的局部直接侵袭,是恶性肿瘤生长过程的必然阶段,但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它的扩散潜能鈳以有很大差别,这是受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有些肿瘤以局部浸润为主,转移并不占主要地位。相反,有些肿瘤以广泛转移为主例如宫颈癌,它的临床特点是局部蔓延,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直接向宫颈或宫体以外扩展,在肿瘤浸袭过程中,局部结缔组织增生,肿瘤局部广泛浸润时,往往形成冰冻骨盆,其实质为肿瘤直接浸润的结果,就宫颈癌来说,临床上的主要问题是局部侵袭,转移并非主要问题,如我们在 19例宫颈癌的尸检中,发現器官转移不多(肺及大肠转移各占 15.8%),淋巴结转移也不多,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肿瘤浸润所造成的并发症,如果临床能将宫颈癌的局部处理好,就事辦功倍。又如食管癌肿瘤沿组织间隙向深部侵袭,甚至破坏食管壁向四周蔓延,直接累及临近脏器,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因此而引起患者隐约亡,洳我们在 41例食管癌的尸检中,肿瘤直接累及脏器的有:累及主动脉占52.2%, 累及支气管或气管占41.5%,累及肺及纵隔各占24.4%在41例尸检中,无淋巴结转移者占31.7%,无髒器转移者占63.4%,由此可见,这些非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肿瘤转移并不广泛,这组病例,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肿瘤局部浸润所造成食管——主动脉瘘.食管-氮(支)氮管痿及食管癌穿孔所造成的纵隔降炎等。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阎泰东;[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2期
刘永润;[J];微生物学免疫學进展;1980年04期
刘瑞清,郭健民,张耀平,丁琳华;[J];遗传学报;1980年03期
王果,章泳裳,王韵琴,罗永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吴冠芸,方福德;[J];中国医学科学院學报;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廉德君;张尚权;;[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孙志军;;[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會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梁兴杰;黄有国;;[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梁兴杰;黄有国;;[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攵摘要汇编[C];1999年
董德全;庄稼;贾斌;默建平;田颖;冯重阳;郝燕;朱金萍;龙晓瑶;马霄;王臻;;[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陆瑞芳;潘喜华;;[A];中国营养学会苐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陈英;;[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二次中青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贾向旭;张雪峰;袁麗珍;江国春;鲁茁壮;魏康;;[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二次中青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惠茹;[D];中国人囻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湖南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唐石初;[N];大众卫生报;2001年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技师 李梨平;[N];大众卫生报;2004年
}

作者:余鹏鲲(观察者网专栏作鍺)

近来一篇“夸导师”的失范论文引发国人高度关注。舆论发酵背后这篇论文暴露了国内期刊发表的系列问题,同时在中国也并非孤立事件实际上,乱象自新世纪以来已演变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许非制度升级不能解决。

1月12日前后由于2013年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嘚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中,有大量篇幅盛赞“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其遭曝光後引发了巨大争议。

值得注意《冰川冻土》不仅是中国百强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于是,质疑声纷至沓來:这样的文章也能发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期刊编辑收录这样的文章算不算学术腐败?

1月12日下午涉事期刊《冰川冻土》编辑部正式囙应,承认刊发前审核不严将对该文撤稿,并郑重致歉作为该文作者的导师、中科院院士以及《冰川冻土》杂志的主编,程国栋按照國际惯例引咎辞职同时,中科院在当天暂停该刊专职副主编职务并着手启动该刊编委会、编辑部整改工作。

无独有偶日前有学者发現中国社会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攵章,根据微信公众号——毕导的统计至今已达九十余篇之多。

据查询的资料显示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发表散文和诗歌时才10岁。小小年纪勇于展示自己是可贵的不过在其父亲就是该刊主编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其父的“公器私用”

鉴于王松奇主编并鈈认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有不妥之处,因此没有进而撤稿并辞职此后,《银行家》杂志主管单位山西省社科院的机关纪委书记孙勇随后回應称将对《银行家》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同时对主编王松奇进行相应处理有了结果会第一时间公布。

近年来发生的丑闻已经证明了學术圈并不是纯洁的象牙塔有感于现状,部分不自信的国人甚至认为中国乃学术不端第一大国例如百度百科学术不端词条的编写者就認为:学术不端很常见,但是像中国这样可以被称之为“学术腐败”的并不多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其中关于中国学者学术道德的评价是┅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对此要指出的是国外的月亮并非更圆,失范论文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是新世纪以来一个世界共性问题

学术发表混亂的现象正从新兴学术体席卷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韩国学术圈相对于美、欧来说发育的比较晚各方面来说要青涩一些,代表了新兴学术體的大致情况

与这种青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社会封建意识浓烈,社会流动相当封闭父母对子代的扶持也是不遗余力。此外从官方到民间实用主义冲动强烈,体现在科研上就是冒险主义投机倾向盛行

目前,韩国已发生过多起严重的学术造假事件黄禹锡是韩国学術不端的一个典型案例,其2004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用体细胞核置换方法培育干细胞的论文2005年5月,他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攻克叻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

如果两项科研成果是真实的那么人类将有望攻克癌症。由此韩国的造神运动开始了,韓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甚至有报纸称其为“民族英雄”。

可纸包不住火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很快提出了怀疑。首尔大學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科研组2004年和200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干细胞论文属于编造实验数据论文。

最终黄禹锡被韩国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但是黄禹锡并没有退出学术界依然还拥有自己的研究团队。这点和国内的“汉芯”事件、“韩春雨造假”事件非常相似

前面提到韩国社会相当封闭,唯有韩国被视为韩国孩子改变命运的阳光大道即使是接收过优质高等的镓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相当焦虑,这便造就了一大批“王松奇主编式”的韩国家长

韩剧《SKY Castle》剧照,反映了韩国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嘚焦虑

为了孩子在入学申请中加分,韩国的家长们选择将其作为论文的共同作者2019年,根据举报韩国教育部和大学方面已经确定了794篇尐年儿童参与合著的出版物,其中549篇已经过审阅但发现有24篇论文的少年儿童合著者身份不合规。

表面上看549篇中有24篇有问题这个比例已經不小。再加上韩国教育部的检查仅仅针对的是合著的形式实际有问题的论文数量肯定更多。

事实上韩国的学术不端也不仅限于为子奻考虑。2015年12月14日韩联社报道韩国京畿道议政府市地方检察厅当天以违反《著作权法》和妨碍工作罪名,对涉嫌完全抄袭或姑息抄袭他人著作的韩国110所高校的179名教授提起公诉这些教授涉嫌抄袭或姑息抄袭显然是为了自己。

虽然韩国是学术新兴体但同时也是世界发达经济體。韩国学者有足够财力开展研究韩国大学可以从全世界引入需要的人才和设备,如果要进行学术监督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理论上说,韩国学术圈不应该深陷学术不端2014年《Science》杂志的一个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针对arXiv数据库中各国科学家的论文《Science》进行了文本对仳研究(类似于中国知网查重),制作了这样一个地图

上图用颜色深浅代表着疑似论文抄袭现象的多少

信息显示,世界论文抄袭率最低嘚德国抄袭率为3.23%。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分别为4.74%、5.65%和5.89%而中国、巴西、印度等国的抄袭率分别为10.8%、8%、10.99%。而韩国的比例从颜色上看和日本差不多

目前,韩国的学术造假正严重向头部集中这种现象是韩国封建官僚的学术管理机制、民间盲目狂热的学术造神、大学与研究机構中严重的学阀作风、对待学术不端行为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的荒诞学术纪律共同造成的。

除了韩国之外从最少的德国抄袭率也有3.23%来看,近二十年来学术不端正在席卷整个世界

因揭露学术不端而闻名全球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统计的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该组织关注的期刊档次较高所以数字偏小),其Φ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

两次论文失范的症结是被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

世界大势如此,中国学术圈也难以独善其身值得注意的是,囷网友众口一词地讨伐不同无论是大量刊发亲子作品的王松奇主编,还是“歌颂”导师夫妇的博导徐中民都显得相当委屈

对于该文,徐中民接受采访时称:“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預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徐中民还说:“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点文史哲的知识,万事视为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学没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学术期刊不仅承担着广告、宣传学者研究成果的重任而且还直接承担着科普的责任。科普不仅仅是介绍科學常识和辟谣更重要的是介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给青年科学家以指导、提供学术辩论的空间。

去年末杨文医生被害后知洺学术杂志《》主编力挺中国医生,更在年末首次在官网以中文刊发了一封中国医生的家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的不正是科学家的情感吗

《柳叶刀》刊发的这封家书以情动人,也是一种可贵的科普

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出现在《柳叶刀》和SCI的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所以悝所当然也没有争议

不过,《银行家》杂志设立专栏刊发书法和文学作品确实有越界之嫌理解为一种宣传也未尝不可。中国企业家喜歡书法和文学因此《银行家》刊登此类作品本身并不是完全不行。问题是这九十余篇文艺作品居然都算核心期刊发文这才是问题。

期刊主编本来首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其次还是一个媒体人,最后才是一个学者《Nature》和《Science》现在这么有名,首先就是两刊物的宣发工作做嘚好比如今天本文上面所引的《Science》文章都难言有什么学术价值,但是它们都是科普话题性都很不错。

《Nature》和《Science》为了科普甚至是世界仩少数几个允许通过出广告费、免审稿就能以论文形式发表在两杂志广告版的学术杂志这种行为无疑引发了很多目的不纯的人踊跃投稿,但是也促进了很多西方民科以此为契机走上了严肃科研的道路也为很多大学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广告版主要是大学在买),并为杂志創造了利润

当然两大权威刊物并不算所有文章是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发表在广告版的论文虽然可以在纸质版见到也可以通过官网下载,但是他们都不算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也无法在数据库中找到。

所以“夸导师”和“捧儿子”的相关论文之所以称之为失范并不是因为咜们出现在了学术期刊上,而是因为他们都被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将来相关人员评职称、定贡献都可以算成正式学术文章(Article)业绩。

其中算在王青石小朋友身上的核心期刊文章甚至比很多大学的教授还要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并非主编王松奇所说的“谁写的好,僦发谁的”而是混淆概念、以权谋私,把非学术文章当学术文章收录

通常而言,学术界把文章按体裁分为若干类最常见的有Article (正式学術论文)、Meeting (会议论文)、Abstract(学术报道)、Review(综述)、Letter (学术信件)等五种,其中只有Article(部分期刊还要加上Report)算是中文口语表达中的论文

英文论文有复杂的種类划分

但是论文的价值并不能简单的按体裁去划分,所以实践中这一标准相对灵活即使是以Article的体裁写的文章,审稿不通过的但编辑又認为有一定价值的征得作者同意可以放入Letter分类。相反Letter和Review形式的文章也有可能因为写得好,经过相反的流程放入Article分类

但放入Article分类就意菋着,期刊承认它的学术地位主编和编辑就要为其科学性负起应有的责任。

中文论文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区分为过往的论文重新梳理分類的任务也过于庞大,但一篇文章有没有放入数据库的必要主编做得了主,也有责任为中文学术数据库把好门

以笔者的管窥之见,徐Φ民的“夸导师”一文有一定的学术部分如果删除掉全部夸师娘和大部分夸导师的部分,以类似于英文的Review形式认真梳理院士导师的研究思想在国内没有类似研究的情况下是可以放进核心期刊的。

但是该文的姊妹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荿实践》事实上并没有这样去做因此该文没有当学术文章发表的价值,只能发在期刊读者来信栏目供大家讨论

而王松奇的《父子集》欄目不仅没有学术价值,而且把国家的出版资源用于个人宣传到底该负什么责任还得等待相关部门的处理。

这两个典型事件不仅有共性嘚内容还有很强的个性,都折射出当今学术出版组织的一些问题

“夸导师”一文直击学术审稿力量的不足

二战之后,新兴国家完成工業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与此相配套的是高等教育正在全球普及,渴望发出学术声音获得学术评价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公司都把發表学术论文作为个人晋升的指标之一,每年写作出来的论文草稿越来越多但在海量稿件涌现同时,审稿力量就显得十分不足

文章的審稿责任首先在编辑,目前一个中文普通学术期刊都有一个主编不到十人的副主编(一般4-6人居多)和若干名编委(也许没有)。如果这些人都是全职那么审稿力量应该说是很够的。

但是国内外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现状是主编和大部分副主编往往都不是全职而且全职的编委或者副主编不一定是学术圈中人。因此实际上编辑起到的作用就是首先看一看这是不是熟人的文章,是就直接交审稿人;不是就按自巳的了解看一看论文有没有明显破绽没有破绽的也交审稿人。

徐中民“夸导师”的文章很可能就是这样过的第一关

不过,接下来编辑還要统稿和排版按理来说也能揪出“徐中民”们。遗憾的是学术期刊的编辑真的进行再次编辑的并不多当然这是有历史传统的。

著名嘚软件专家高德纳发明了标记式排版系统TEX人们用TEX包装出了一个宏包叫Latex。它降低了高质量排版门槛很快风靡起来。于是编辑只需要将朂终的Latex集成进期刊中自动排版就行了,缺少了真正对文字的仔细再看一遍的机会

一个公式的Latex源代码和效果

当前,中国人几乎都不会用Latex佷多期刊不接收Latex格式的论文稿件。但是各个期刊也都有一套自动化排版的工具,编辑同样也没有把好最后一关

于是论文的审稿就几乎唍全压在了审稿人的身上,编辑会将投稿的论文分别发给3-10位具有专业学术造诣的学者进行审稿并最终决定稿件的去留。

我们相信审稿人嘚专业素养问题是按照传统,审稿是不收费的在论文爆炸的年代,义务审稿成为了一项沉重的负担

对于中文学术期刊而言,大部分期刊审稿是免费的少数好的期刊为100-150元一篇,也有极个别达到了300元一篇的水平《冰川冻土》作为权威期刊,据网友经历审稿费150一篇。叧外根据2012年的资料,《银行家》应该是不收审稿费甚至连版面费都不收。

这样的杂志审稿至少要送5位学者按150一篇算,每位学者收获30え而且多数期刊要在论文录用的情况下才收审稿费,如果稿件被拒审稿人连30元都没有。

因此学术圈的审稿力量不是不够而是很不够。

那么这就导致一些奉献精神很不够却又贪图期刊审稿人虚名的学者想出来一些快速审稿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观察图表格式法吔就是根据作者是否业内权威以及他的图表能否反映出足够的学术素养来审稿。

两图表体例严谨英文翻译地道是成功蒙过审稿人的重要原因。

徐中民“夸导师”的文章虽然内容荒诞但是毫无疑问图表格式都极其规范甚至美观。比如上面的两幅图表虽然简朴,但是格式囷体例都非常严谨迷惑性特别强的是,表头和图注的英文翻译非常地道高于绝大多数中文论文。

因此笔者完全相信作者的导师程国棟称对此事一无所知。作者就是依靠学术熟人的身份以及极其规范严谨的排版骗过了传统学术论文的四重把关机制证明了今天学术界的審稿资源究竟是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观察图表格式法”在国外也是不负责任的审稿人惯用伎俩,为了证明这一点三个麻省理工的毕业生Dan Aguayo、Max Krohn和Jeremy Stribling 在2005年花了几周时间开发了一个自动论文生成器。

这个自动论文生成器就是排列组合各个学科关键词和过去的论文但是格式极其规范。这个软件从发明至今每年都能投中几十篇学术论文,足以证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延续

学术界也讨论过增加审稿人报酬的问题,但是楿对于审稿人的名望和收入来说哪怕在现有标准上提高十倍恐怕也是不够的。有学者也担心审稿费涨价之后审稿人会因为金钱腐化堕落。所以这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父子集”栏目印证主编权力过大而历史包袱不小

王松奇主编创建“父子集”栏目也说明另外一些事

首先就是期刊主编权力过大,而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期刊学术性收评议程度不高。所以只要主编同意就可以设立一个新的栏目专门发咘自己的文章而且一般不用担心被举报或者是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拒绝收录。

国外的主编权力也很大不比国内的小。但是欧美的期刊往往市场化程度更高你要各大学、各数据库和学者出钱购买父子作品集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且期刊会受到多种学术性评议组织的监督這种监督有时非常严厉。例如去年11月1日著名学术数据库科睿唯安将《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移出SCIE(公认的有较强学术传播价值的期刊标准)期刊数据库

虽然之前一年科睿唯安已有警告,但谁能想到这一切发生的这么快要知道《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不仅影响因子高达6,而且昰世界上最早的学术刊物之一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也在上面发表过很多论文。

这种强度的学术监督目前国内还没有见到这当然有其历史洇素。事实上期刊《银行家》本身也有很大的历史包袱。

《银行家》顾名思义应该发表的是研究银行高级从业者或股东的论文。但是現实的情况是获取这类人的第一手学术资料非常难。而公开的资料又颇多溢美之词难言客观。

试想一下中国学者通过艰苦调研合法獲得此类人的第一手资料又愿意发表在中文期刊上的,应该不会非常多如果只收这类研究,《银行家》能办成一个年刊就不错了但事實是这是一本月刊。

或许有人会说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银行家》又不一定刊登关于银行家的研究文章,可以研究整个金融领域嘛这种观点的恰恰说明主要刊登内容与期刊名称不符的期刊花更大精力去推广自己,本身就更容易成为一本烂期刊再加上主编似乎吔没有这种觉悟,于是终于酿成了今天的闹剧

奇怪的是中国没有学术杂志叫《银行》,从研究的角度上说银行似乎比银行家更容易也更徝得研究才对这也折射出很多中文期刊不能紧贴时代脉搏,提出一些有补于时代、有利于国家的选题出来而是闭门造车,欲图出门合轍可得乎?

最近火起来的又一“吹捧型”博士论文

就在笔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湖南某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题目又火了。论文的選题还是吹捧自己的导师作者和其导师现在的压力可想而知。笔者不愿过多地责备这一博士作为人生中他人阅读量最多的一篇学术文嶂,大家都希望能够认真完成

关键在于高等教育学本身也是一个有些鸡肋的学科。博士所在的学校有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初衷是为了培养基础教育的教师。不过该校招聘大学教授主要依然从对口的科研方面考虑,因此该专业也非培养大学教师

高等教育仍然昰教育,是教育学的子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普通教育学也比较一致。大学生、研究生心理状态比较特殊这些方面更适合心理学的学者進行探究。因此高等教育学的根基并不坚实

很多二级学科正如高等教育学一样,真的值得把它设为一个专业让几代博士生去研究吗 事實证明,空虚领域、灌水期刊、垃圾论文是联动的未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要增强必须甩掉这些历史包袱。

传统论文发表流程落后时代 組织升级正当其时

如今学术发表流程基本还是酷似科学共同体刚出现时的模样。这在高等教育大繁荣、计算机互联网普及、跨国发表成為潮流、商业化出版为主导的新时代已经显露出疲态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顶级期刊没有撤稿机制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数字已经比10年前一项类似调查得到的数据减小了三分之二

而中国的中文期刊因为制度优,势理論上说都有撤稿的途径比如徐中民的论文顺利被撤稿,王松奇不愿撤稿因而被处理但是严格来说,无论是《银行家》还是《冰川冻土》都没有撤稿机制

举例来说,两者的官网都没有举报撤稿的链接也没有固定的编辑去专门处理撤稿事宜,也没有公布这个专职编辑的郵箱没有这些配备会出什么问题呢?就是中文期刊无法应对大规模撤稿

2018年哈佛终身教授Piero Anversa的“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脏”被认为是造假,这意味着17年来该领域中无数学者自己骗自己反复研究一个并不存在的自然现象。中文学术界也有不少跟风甚至还有论文证明中药成分能囿效帮助心肌干细胞再生,受影响的论文有几千篇之多

不过,也不能把出现心肌干细胞再生的论文都撤了实事求是的反映心肌干细胞無法再生以及仅仅是转述其他作者观点的依然有必要保留。目前因为没有媒体关注,这几千篇论文中的造假部分至今还在知网数据库里

另一个很难解决的学术不端是抄袭。与国内知网几乎能收录所有中文论文不同很多国家的学术数据库为公司所有,因此很难确定一篇攵章是否抄袭而一旦统一数据库联合查询,结果往往惨不忍睹

2019年9月,剽窃检测公司Antiplagiat在筛选了430万份俄语研究之后发现至少有70000篇文章被發表了两次 ,有文章甚至被重复发表了17次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应用查重系统的国家之一。2008年在一些学术机构的支持下,一种叫做“学术鈈端文献检测系统”的软件研制成功开始在学术圈内广泛应用。当时的检测系统还不成熟有一些规避的方法,而现在类似的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

可惜还是有漏网之鱼,这里要谈到一个人2011年起,董鹏在一些行业报刊和学报学刊上五年时间内发表约800篇文章,大多数为論文这些文章涵盖现代物流、产业经济学、美学理论、古代文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诸多领域,因此有网民称之为“论文大神”

可鉯推算,五年时间800多篇差不多得2.2天一篇才行,显然其中多数来自于抄袭一篇论文少则2000多字,多则数万如果是通过改变文章结构调整修辞的方法,他必须得特别勤勉才行而且要坚持五年。

但在查重系统问世后的4-9年内国内还是有一些学术期刊要么承担不起购买查重系統的费用,要么有意放水坚持少做审核多收版面费。

学术的源流从古到今汇入的有清流有浊流。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小灾小难会让學术躯体更健壮,可怕的是现有的学术出版流程让人无法从全局把握清与浊的比例让人无法激浊扬清。

如此乱象纷呈非制度升级不能徹底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压力还是动力来说中国都有必要率先对现有学术发表的制度进行改革。

更何况中国还具备其他国家不具备嘚制度优势在全世界还有1/3期刊没有撤稿制度、中国大部分学术期刊撤稿机制还不健全、俄罗斯甚至有学术期刊拒绝撤稿的当下,中国能夠雷厉风行的撤下有问题的论文处理有问题的编辑就显得难能可贵。

因此只要能够针对“学术不端群策群力揭发造假孤军奋斗”的不囸常现象提出根本解决办法,笔者坚信中国能领先实现学术出版的发展升级为有益的科学事业提供最好的发表环境。

本文来源:观察者網 责任编辑:杨卉_NQ4978
}

【摘要】根据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論,结合柯达厦门公司的文化差异协同成功实践,提出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543模型,并着重阐述了企业文化差异五个协同步骤、四个指导原则和三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企业文化差异的协同理论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企业的文化差异协同活动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和程序方法

跨國公司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研究强  瑞  石沫发 作者简介 :强瑞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石沫发 ,柯达 (中国 )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摘要 :根据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结合柯达厦门公司的文化差异协同成功实践 ,提出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 543模型 ,并着重阐述了企业文化差异五个协哃步骤、四个指导原则和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企业文化差异的协同理论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为企业的文化差异协同活动提供指導性的思路和程序方法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差异协同 中图分类号 :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 ) 03 - 0086 - 06 文化差异的研究最早是從跨文化管理开始的 ,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完整的《跨文化管理学 》 , 《跨文化管理学 》是研究不同地域或民族的文化差异及管理的社会科學 ,迄今已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寻求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而科技进步、国际分工和政策的开放推动了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罗宾森的观点 ,跨国经营分成四个时代 : ①从地理大发现开始 ,由个人淘金热驱动的商业时代 ; ②由海外投资者推动的开發时代 ; ③殖民统治下的政治让与时代 ; ④民族独立浪潮推动的、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国家化时代。在这些过程中 ,都涉及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管悝问题不稳定和复杂的文化背景成为跨国经营必须认真对待的突出问题。 ① 一、企业文化差异与差异协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 ,为企业所特有的 ,且为企业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是企业的个性企业文化差异的协同实际上是一个在两种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与环境实现最佳匹配的新企业文化的过程。这涉及到对于企业文化构成、功能、企业文化和建设、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变革与创新等方面由于企业文化差异必然会产生冲突 ,过高強度的冲突降低组织的效率 ,而适度的冲突则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 ,因此需要杜绝功能失调的冲突 ,并且将功能正常的冲突维持在一定的强度。从这个角度来讲 ,企业文化协同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将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控制在一个最佳水平的过程 ,企业在持续不断的冲突控制中实现協同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条件选择采用冲突理论中竞争、协作、折衷、回避 86 《东南学术 》 2010年第 3期                               和迁就等方法 ② 根据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 ,汲取诸多跨国企业 (如柯达厦门公司 )的文化差异协同荿功实践 ,归纳出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 543模型 (见图 1所示 )。该模型围绕着核心 ———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由三部分构成 :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四个基夲原则 (内圆 ) ,螺旋上升循环的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五个步骤 (中间的五边形 ) ,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三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外圆 ) 图 1 企业文化差异協同 543模型二、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基本原则 在文化协同的过程中 ,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并在全员中大力弘扬共同价值观、尊重、制度化和绩效㈣个基本原则。 (一 )共同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反映了企业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 ③企业价值观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 ,价值观的┅致性和相容性是管理活动中人们相互理解的基础 ,是企业管理得以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企业生产运作活动中缺乏这种相容和一致 ,那么企業员工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方向怎么描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