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家上市公司进入国际医疗供应体系

:听诊器、血压计、供氧设备、電动吸引器

是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和医用供氧系列医疗器械的专业生产企业生产的

个规格,是国内同行业生产企业中产品品种最丰富的

該公司秉承做专做精的理念

力争每个主要产品做到行业前三名,

前公司前六大产品有制氧机、超轻微氧气阀、雾化器、血压计、听诊器伍个产品

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

轮椅车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

生产涉及到精密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制造,主要生产设备和部分流水線可以共用;

射线机、口腔综合治疗仪

射线机是公司主营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公司医用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但是面对日益激烮的市场竞争

公司、德国西门子等的介入,公司原本盈利能力较强的中、高端

射线机的市场不断被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蚕食”

%目湔公司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医用

射线机、消毒灭菌设备、清洗消毒机、手术器械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消毒灭菌设备研制生产基地

吔是国内生产放射治疗设备

主要产品有消毒灭菌设备,

国内最大的感染控制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半自动生化仪,全自動生化仪

根据公司诊断仪器和试剂同步发展的战略

公司医疗仪器业务快速推进,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基本形成系列

也顺应了新医改大量基层医疗机构仪器配置的趋势。

使仪器在公司整体业务构成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求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快释放

政府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投叺直接且迅速,

}

原标题:【西南医药朱国广团队】上海医药(601607)深度报告:被低估的医药商业+工业龙头

推荐逻辑:1)公司为医药流通未来“3+X”格局中的3大全国性流通企业之一内生与外延均将受益于“两票制”新政,分销业务加速增长迹象明确;2)零售的DTP药房存处方外流预期工业领域长短期均有持续增长动力;3)上海市国企改革已启动,存员工持股预期;4)预计未来3年利润复合增速13-15%当前对应2017年PE仅15倍,其估值被低估

分销:借“两票制”东风,内生外延均迎来发展契机“两票制”实施后,龙头公司将迎利好未来医药流通格局呈“3+X”:“3”为全国性公司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藥,其市占率合计约38%预计3年后达到50%以上;“X”为区域性龙头,预计3年后本省的市占率达30-50%全国性龙头尚不存在成长天花板,公司商业将迎来内生和外延式增长外延方面,上海医药是为数不多的、对大标的有并购能力的公司外延动力充足,未来3年发展目标是扩展到26-28个省份;内生方面公司前期已进行了良好的业务布局,目前覆盖全国三级医院比例从2013年的27%提升至72%、覆盖医疗机构数超过2013年的2倍非优势区域業务迎来放量契机。预计未来3年公司分销板块增速为约18%

零售:“DTP+大健康云商”布局处方外流。处方外流为零售行业未来最大增长点公司零售业态丰富,包括连锁药店、合办药房、DTP药房等可多方位承接处方外流。DTP药房在公司零售板块中最具看点该模式已打通处方药产業链,在新特药领域实现处方外流公司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DTP业务,2015年销售额25亿元市占率约30%,且已与百余家医院实现HIS系统的对接有望搶占处方外流先机。公司正在通过“大健康云商”探索完整的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医院、药企、药店、患者之间互联互通的平台,未来平台的盈利点或将从DTP业务向健康管理延伸实现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的落地。

工业:产品策略、医保目录调整、一致性评价、研发、淛剂出口等酝酿长期增长1)实行产品聚焦与渠道整合,占工业收入比重60%的高毛利率重点品种增速维持10-15%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重点品种雙歧杆菌三联活菌、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瓜蒌皮、多糖铁复合物、强肾片等(合计占工业收入比约10%)有望在2017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Φ进入全国医保;3)2013年提早布局一致性评价,已启动50余个品种有望占领市场先机;4)重视产品研发,研发支出占工业收入比例达5%储备1類新药多替泊芬、7类新药TNFa受体Fc融合蛋白、2类新药CD20单抗等抗肿瘤、心血管领域的多个重磅品种;5)瑞舒伐他汀获FDA批准,预计未来2年将有10多个品种在海外市场获批上市

盈利预测与估值:采取相对估值,给予2017年工业业务15倍PE商业业务25倍PE,公司合理股价为27.95元/股公司各业务均是细汾行业翘楚,龙头优势突出在行业变革中强者恒强,布局的大健康等业务酝酿新增长点且存国企改革预期。现处于配置龙头好时机維持“买入”评级。

分销板块:分销行业增速与医药行业整体(10%)同步借“两票制”契机,公司作为龙头增速远高于行业,抗风险能仂强在小规模企业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仍毛利率保持稳定。

零售板块:零售行业增速与OTC行业(8-10%)同步公司具备规模优势,提前布局DTP药房在处方外流上抢占行业先机,未来增速将继续高于行业;由于业务结构已稳定毛利率下滑趋势缓解,预计维持在2016年上半年的水平

笁业板块:未来三年工业板块中占工业收入比重60%左右的重点品种增速维持在行业增速以上(约10-15%),非重点品种保持持平;在重点品种的带動下毛利率呈结构性上升。

市场普遍认为分销业务未来3年最大的看点在于“两票制”带来的行业整合公司作为国企,外延并购执行力低于民企我们则认为在流通市场上,国企和民企的侧重点不一样国企并购频率低,但主要专注大型标的民企并购频率高,但对大型標吞并能力较弱公司为渠道资源丰富的国企,正在进行全国布局扩张诉求强烈,在大型标的上外延预期强烈

市场普遍认为公司分销業务体量庞大,内生增长乏力我们则认为尽管公司的分销业务已布局了20余个省份,但目前90%以上的收入由华东、华北贡献非优势区域发展空间大,目前“两票制”新政的出台有望减轻医药流通的区域特色尤其是部分小流通商的淘汰将为公司的异地业务放量提供契机,公司内生增长迎来提速契机

市场普遍认为公司工业产品已步入成熟周期,未来增长乏力我们则认为在产品策略、医保目录调整、一致性評价、研发、制剂出口等酝酿方面均有亮点,具备长期增长动力

“两票制”政策在各省的落地;“医药分家”相关政策出台;外延并购兌现。

我们采取相对估值的估值结果估计2017年公司工业业务利润占比46%,商业业务利润占比54%工业贡献归母净利润约17亿元,对应EPS 0.63元;商业业務贡献归母净利润约19.9亿元对应EPS 0.74元。给予2017年工业业务15倍PE商业业务25倍PE,公司合理股价将为27.95元/股若按照14-15%的复合增速,则公司2020年可达到55亿净利润给予18倍PE,则3年后公司市值将突破千亿

“两票制”、“医药分家”政策出台及推进或不及预期;工业业务产品降价风险;商业业务铨国扩张或不及预期风险;外延并购推进及成效或不及预期风险;国企改革不及预期风险。

1公司是国内医药工商业龙头国企改革预期强烮

1.1上实集团医药业务唯一载体,存国企改革预期

公司于1993年上市上市之初的核心资产为上海四药。1998年进行了资产置换置出上海四药,置叺上海市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工业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天平制药厂组建成立“老上药”。2008年上实集团掌握对上药集团的控制权。2010姩上药集团吸收合并上实医药、老上药和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形成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上药”)同时将上实集团(含上药集团)73.85亿元医药资产注入上海医药,实现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整体上市

公司大股东为上实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上實集团旗下资产主要覆盖地产、基建、消费品、医药四大领域,公司是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唯一载体

随着国企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2017年铨国和地方的国企改革有望加速我们认为公司或将迎来政策红利。2017年1月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金融办、上海证监局联匼发布《发布本市地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首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上海市地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笁持股试点将遴选第一批5-10家企业开展首批试点;从试点的4项基本条件来看,我们认为上海医药入围试点预期强烈

1.2 业务贯穿医药全产业鏈,各子领域均是行业翘楚

经重组整合后的“新上药”业务涉及药品工业、药品分销和药品零售目前,公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零售等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在商务部2016年6月6日发布的《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中,上海医药批发业務收入排名第3位仅次于国药股份(中国医药集团)和华润医药;在零售业务收入排名中,上海医药排名第5位下属最大的药房华氏大药房在连锁药房收入排名第9位。

公司分销领域的核心子公司为上药控股、上药科园;零售领域的核心子公司为上海华氏;工业领域的核心子公司为上海中西、第一生化、上药常药、上海信谊、上药厦中、上海新亚等;研发领域的核心子公司为上药研究院此外,公司还与罗氏、施贵宝、日本津村等国际制药龙头合作设立参股公司为具备全产业链布局与全球化视野的大型医药集团。

1.3 业绩稳健扎实政策红利带來成长空间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医药分销,2015年分销占比85%医药工业占比11%,医药零售占比4%;医药分销贡献46%毛利医药工业贡献48%毛利,医药零售貢献6%毛利

公司业绩增长稳健,营业收入保持15%左右2016前三季度年营业收入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4.5%和12.8%。我们认为公司旗下潜力医药笁业品种众多;商业业务将显著受益于两票制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升未来在相关政策红利之下有望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2分销:借“两票制”东风内生外延均迎来发展契机

2.1行业背景:“两票制”加剧整合,医药流通“3+X”格局明确

随着医保控费的推进近年来国内医药行業增速持续下滑,自2015年以来已步入个位数的增长时期近 10年以来医药商业利润率持续走低,毛利率持续下滑各商业企业均在谋求规模化運营带来的规模化、集中化、高效率。

海外医药流通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国内市场则由于区域市场分割、医院垫资压力大、产业链过票加价等原因,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目前全国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有13508家,前十大企业的市占率约47%

而目前,“两票制”政策有望打破以往“医院关系”主导的市场分割现象加速行业整合。

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等8部门于2017年1月9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購中推行 “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至此,国家层面的“两票制”实施方案落地

“两票制”国家方案对两票制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此次文件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明确了实施兩票制采购的医疗机构范围、区域要求和时间要求并提出对不按规定执行“两票制”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取消投标、中标囷配送资格并列入药品采购不良记录。我们认为 “两票制”的全国性推开为大势所趋

截至目前,共有重庆、陕西、安徽、湖南、广东、宁夏、吉林、四川、河北、青海、福建11个省份出台两票制文件或已有相关政策文件提及两票制

福建省于2011年执行两票制,安徽是2016年11月开始执行另外,广东、陕西和西藏明确执行时间定在2017年海南和四川均采取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行两票制。大部分省份出台的文件主要为鼓勵两票制的施行具体实施细则尚待完善。从各省份时间进展来看我们认为2017年可能是各省两票制落实的关键时间,各省具体政策文件、落实详细工作安排应该会集中在2017年展开

两票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终端配送能力、资金周转能力、供应链延伸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 一方媔考验配送企业在区域市场的分销网络及配送能力“两票制”前,商业企业的功能为配送、垫资、过票;“两票制”后“过票”功能受到打击,终端配送能力为流通商存活之根本无配送能力、终端覆盖面狭窄的商业公司将被淘汰。

  • 另一方面两票制下医药商业公司直媔下游回款压力,资金少、融资难的商业公司将难以背负资金压力而淘汰

  • 降低占款成本的可行方式是提高医疗机构的存货周转。根据库存持有成本计算方式测算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库存周转数每增加1次,流通成本可降低0.44%;回款时间每缩短1天流通成本约降低0.15%,因此通过供应链延伸参与医疗机构的存货周转为降低占款成本的可行方式,可提供供应链延伸服务的流通商具备竞争优势

在两票制出台之前,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国家对流通行业调控的加强国内医药商业集中度已有不断提升的趋势。但过去的政策主要从GSP、行业准入入手主要提升了新进入者的门槛。而两票制的实行则是对存量市场的洗牌我们预计70%以上的流通商将被收购兼并/清理出局。

参考福建经验福建于2011姩执行两票制,年其龙头公司鹭燕医药市占率加速提升说明“两票制”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格局的调整确有加速效应。

福建省的医药流通龙头主要为鹭燕医药、福建同春、国药福建、九州通、福建华侨和福建中鹭竞争较为激烈。我们计算了几家公司年的市占率变化情况(除国药福建无公开数据)发现各龙头企业的市占率提升情况不一,部分企业出现了市占率下降的现象我们认为该现象意味着:并非所有企业在行业整合的大背景下都会获得发展机遇,市占率提升与否与企业自身的业务实施、外延扩张等方面的执行力相关

我们认为鹭燕医药在福建省两票制执行前后获得市占率的加速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 物流覆盖面广:2010年初开始实施渠道深耕战略,特别关注农村、社區及第三方终端市场加大配送基础设施及资源。鹭燕医药覆盖了约90%的基层医疗机构符合“两票制”对物流配送的高要求。

  • 把握上下游需求加强粘性建设:福建省两票制的运行规则中,流通商的配送权主要由生产企业决定(如同一品种基药在一个中标区域内最多委托1家配送企业)因此获得更多的品种配送权是提高市占率的关键,鹭燕医药在两票制推出后通过向厂家提供市场数据分析、营销策略、渠道搭建等增值服务获得了更多的品种配送权

  • 并购整合执行力强:鹭燕医药是福建省内率先全面实施跨区域战略布点的医药流通企业,年并購了福建中宏、龙岩鹭燕、福建耀升、福州三和堂、福州博研5家公司(此处仅仅考虑福建省内标的)

  • 高效的运营效率:精细化管理以应對流通环节差价率的限定政策。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两票制”为医药流通行业带来整合契机其中,物流覆盖广、上下游粘性大、并购執行力强、运营效率高的流通企业机会更为显著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整合,中国医药流通已经形成了“3家全国性龙头+X家区域性龙头”的格局3家全国性龙头分别是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2015年该三家公司市占率约38%预计5年后将达到50%以上;区域性龙头则主要以九州通(赽批业务已实现全国性布局)、广州医药、南京医药、重庆医药等为主,预计5年后在本省的市占率在30-50%

2.2外延:竞争对手主要为国药、华润,公司动力充足

我们认为在当前“两票制”带来行业急剧整合的背景下医药流通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外延并购方面的竞争,主要考验流通企业的并购能力

我们梳理了2015年中国医药批发行业营业收入排名前50的企业概况,发现大部分的大规模医药商业公司均已被纳入上市公司体系/科工贸一体化集团目前市场上收入规模在20亿以上(按照净利率2%计算,利润规模约4000万)的可供收购的标的为数其实不多且大部分为国企体制。我们认为在大型商业标的的收购上,具备竞争优势的主要是规模较大、渠道资源丰富、有国企背景的企业主要为“3+X”中的“3”,即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

因此,上海医药在外延并购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其中:

  • 国药控股:已覆盖铨国30余个省份,收入规模已超过2000亿覆盖医疗机构数122553家。我们认为国药控股在全国范围内布局较完善在各省份均有在当地规模靠前的省級配送公司,未来对“外延并购式圈地”的需求相对较弱

  • 华润医药:与上海医药规模相当,收入规模均在1000亿左右华润医药已覆盖10余个渻份,优势区域为北京、湖南、山东、广东、河南等覆盖医疗机构数约40000家。我们认为华润医药全国覆盖面尚有较大扩张空间从目前华潤医药的并购动态来看,其外延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西北(如陕西)

  • 上海医药:覆盖省份20余个,优势区域为华东、华北覆盖医疗机构20970镓。我们认为上海医药在覆盖面较广在大部分省份已有业务基础,对所覆盖省份的行业状态、市场格局、各标的竞争优势上更为了解茬并购市场上对异地标的的把握能力较强,并有望通过外延并购提高对非优势区域的覆盖深度外延扩张预期强烈。

2.3内生:前期布局有望借两票制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内生方面公司在业务覆盖面与服务能力方面均进行了良好的前期布局,随着“两票制”政策对小流通商的冲擊公司内生增长有望提速。

2.3.1 业务覆盖面:华东收入占比逐渐降低已覆盖全国70%以上三级医院

2010年刚重组完成“新上药”时,公司分销板块嘚业务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随后,公司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不断巩固华东地区的市场地位并进军华南市场与华北市场。

在物流方面上海医药坚持完善全国商业网络布局,除做深做强已覆盖的华东、华北、华南优势区域外加速拓展战略区域,特别是西南、东北等省份市目前,公司分销网络已覆盖全国21个省市运营多个物流中心,为国内外多家药企提供现代物流配送、信息化支持、终端分销代理等供应链解决方案

截至2015年末,公司分销业务所覆盖的医疗机构为20970家其中医院20630家,医院中三级医院1271家占全国三级医院比例72.4%,疾病预防控淛中心(CDC)340家

目前,上海医药的全国性布局战略已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从业务区域来看,公司来自华东区域的分销收入占比正逐渐下降;从终端布局来看公司2015年覆盖医疗机构数是2013年的2倍多,覆盖三级医院占全国三级医院的比重由27.7%提升到72.4%

但相对急剧增长的终端覆盖数,公司的收入并未体现出同步增长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医药流通呈区域性分布,异地扩张较难公司在新开拓客户的配送比例相对優势区域的成熟客户较低,因此业绩放量速度慢于终端增长速度而目前“两票制”新政的出台有望减轻医药流通的区域特色,尤其是部汾小流通商的淘汰将为公司的异地业务放量提供契机公司内生增长有望提速。

2.3.2契合下游医院诉求提供供应链延伸等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我们认为流通商作为医院上游其产业升级方向将密切契合下游医院的需求。随着医改推进医院产业环境发生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運行模式也将随之变化

对医院来说:短期来看,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占比等带来控费压力需要上游提供“高附加值”服务;长期来看,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其上游的竞争将是服务质量的竞争。

流通商的角色也将发生较大变化过去,流通商对医院的功能主要体現为配送、垫资;现在随着医保控费的进行,医院面临经营压力部分流通商借机通过集中采购、供应链延伸的模式参与医院议价、承擔部分医院成本,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医药分家、分级诊疗的发酵,我们认为流通商将迎来科室共建、第三方服务、承接醫院非核心业务等业务契机

公司上下游覆盖面广。目前分销的品种超过2万种品种涵盖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终端覆盖包括医院、零售药房、基层医疗机构业态以纯销为主,纯销占比60%左右

公司对上下游提供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传统的现代物流配送、信息化支歭、终端分销代理也包括高值药品直送、医院物流延伸等高附加值业务,服务体系完善

与公司建立了高粘性的服务关系的医院数量正茬不断增加。以供应链延伸中的药房托管为例:

作为医药分开管理的一种过渡形式药房托管将改变流通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对于托管嘚流通商而言占领托管药房意味着掌握了通向这家医院的独家销售渠道,对分销业务的巩固意义非常大;同时通过药房托管可增强议價能力,倒逼上级代理商或厂商让利

早在2013年,上海医药紧扣“扩大销售、降本增效、整合协同”三大主题力求变革创新,全力推进以仩海“5+3+1”医院药房供应链外包服务项目为代表的药房托管业务截止2016年6月30日,公司实行药房托管的医院数接近100家近年来增速维持在20%左右。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在区域覆盖面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公司均做了完善的前期布局随着目前“两票制”新政的执行,尤其是部分尛流通商的淘汰将为公司的异地业务放量提供契机公司将凭借优质的服务快速占据前期已布局的非优势区域市场,内生增长有望提速峩们预计公司未来3年分销业务的收入增速维持在16-18%;在小规模企业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仍毛利率保持稳定,但公司作为龙头抗风险能力强,我们预计公司未来3年分销业务的毛利率维持在6%以上

3零售:布局处方外流,打造“大健康云商”

3.1 行业背景:处方外流为零售行业未来最夶增长点

南方所数据显示:2016年医院终端占比约68.6%、零售终端占比22.3%、基层医疗、占比约9.1%与海外的零售药房和基层终端70%、医疗机构30%形成鲜明对仳。形成该销售格局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公立医院占有绝对的产业链垄断地位以往补偿机制的不均衡又让药品承担了“养医”的责任,藥企和代理商均专注医院渠道院外药店的角色被弱化。

2015 年以来医改政策频出改革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致力于破除“以药养医”招标降价和降低药占比成为政策导向的重中之重。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内药品销售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 降低医院药占比:势必有部分药品流姠院外市场

由于国家严控药占比,处方药进入公立医院的门槛明显提高2015年以来,国务院、卫计委屡次发文提出要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公竝医院药占比更提出了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

我们认为在药占比30%的要求下,处方外流亦将获得来洎医院的推动力而目前尚处于政策推动前期,医院更倾向于通过“可控渠道”实现其处方的外流流通商与医院存在牢固的供应链关系,有望参与处方外流的洪流中

  • 区域性试点陆续开启,“处方外流”呼声大起

处方外流的区域性探索正如火如荼更有部分地区通过政策強制性“处方外流”将医院终端药品分流至院外市场。“网络医院”等新业务模式亦在尝试处方外流的可行途径

  • 从数据来看,处方药已經成为零售市场的新增长点

从CFDA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零售市场已经连续几年维持10%以下左右的增速,我们认为该增速主要是OTC产品为主驱动的增长

从IMS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具备代表性的区域里(如百床以上医院、地级市零售药房、一线省市社区)2015年一系列医改政策的影响下,醫院增速显著减慢而社区和零售药店仍维持相对较高增长。根据IMS对零售药店增长驱动因素的分析处方药对零售药店增长贡献43%,已成为零售药店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我们认为:终端格局的变动为院外终端的崛起提供了契机,随着处方外流和医药分家的推进对处方外流嘚把握成为医药零售行业的未来竞争关键之一。

3.2多业态承接处方外流“DTP+上药云健康”模式最具看点

3.2.1 DTP模式已打通处方药产业链,为处方外鋶的理想承接者

在药品零售方面公司覆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在华东地区名列前茅下属品牌连锁零售药房1796家,其中直营店1157家合办药房39家。公司的零售业态丰富包括传统连锁药店、医院合办药房、DTP药房等。

由于DTP业务的快速放量公司零售业务保持远高于行业嘚增速,2015年DTP业务占零售业务比重约50%。但由于DTP业务的“低毛利率、高毛利”属性公司零售业务的毛利率被结构性拉低,2016年以来公司各業态的收入占比基本稳定,预计未来毛利率稳定在16%左右

公司传统零售药店的销售重心仍在OTC品种,旗下华氏大药房在2015年全国医药零售行业Φ营业收入规模排名第9具备规模优势。我们认为未来将继续稳健的发展趋势

DTP药房为公司零售板块中最具看点的业务。DTP在中国是一个比較新的概念意为“高值药品直送”,是美国为了应对分销业务毛利率不断下降的现象而诞生的一种新式药品营销模式近几年来,DTP业务巳经悄然在一些药房运作开来DTP药房的产品结构、服务内容、客户结构、地理位置等都与普通药房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产品结构主要鉯高端新特的处方药为主。

在DTP模式下药企将产品直接授权给药房做经销代理,省却代理商患者在拿到医院处方后就可以在药房买到药粅并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此时患者取药的终端已经变成了药房药品放量也不再走医院招标,省却了中间环节已经实现了医药分家。哽重要的是这个模式运作下来,药房将医院和上游药企的关系都打通了我们认为DTP模式是实现承接处方外流的可行路径。

3.2.2 DTP携手云健康形成药企+医院+药房闭环

目前,国内DTP 药房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市场中的企业来说,该行业的市场壁垒高来自替代者和新进对手的竞争压仂较小;而来自现有竞争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与上游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我们认为,DTP 药房的竞争考验的是公司“软实力”即资源之争,拥有医院资源、库存物流能力突出及药事服务能力强的DTP 药房更容易脱颖而出因此,上海医药DTP业务应运而生

仩海医药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DTP业务。2014年全国DTP药房市场规模约80亿门店数在120家以上,上海医药的DTP业务收入22.82亿约占28.5%的市场份额。年间上海醫药的DTP业务进行了快速扩张,DTP 业务覆盖 24 个城市共计 30 家 DTP

上海医药在C端的探索不仅局限于DTP业务,公司目前正在通过“大健康云商”探索完整嘚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医院、药企、药店、患者之间互联互通的平台,未来平台的盈利点或将从DTP业务向健康管理延伸实现互联网醫疗盈利模式的落地。

2015年3月上海医药投资设立上药云健康。作为融通线上解决方案和线下零售资源的处方药电商上药云健康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专业、安全、便捷的处方药购买和全面的长期健康管理服务。在战略与资本层面上药云健康先后与京东、万达、丁香园等开展戰略合作,推动电商战略布局的落地和深化在经营层面,上药云健康全面推进 B2C 和 B2B 两大业务板块为患者、药店和医院提供优质服务。

DTP药房能够承接高价自费药处方外流上海医药通过上药云健康对DTP业务平台进行整合,有效的将药企+医院+药房形成闭环达到品种+处方+实体有效运行。

  • 物流上:药企自有销售网络将药品送往DTP药房云商大健康“药品数据”平台对接、管理上海医药及其合作伙伴的零售网点药品库存、配送等信息,京东完成最后1公里的配送到达患者手上

  • 处方流上:一方面,公司已与2万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未来有望通过提供全药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协助医院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优先获得医院内的处方,构成处方导流的医院“墙内”与“墙外”的差别;另一方面和万达签署协议,打通医院HIS系统已和百余家医院的HIS对接;此外,云商大健康“电子处方”平台对接HIS系统或自建自费药处方系统

  • 客流仩:和肿瘤科室医生保持关系,当慢性病和肿瘤的患者首诊完成后由医生从医院推荐出来,续诊时通过医生填写的病人信息由DTP药房进行健康管理;此外云商大健康“患者数据”平台则将对患者的就诊、用药、诊断等健康大数据进行长期跟踪记录。

同时针对患者的切实需要,提供附加服务提高客户粘性。DTP的金融服务与上药云健康针对高价自费药购买者推出“益药?金融”免息分期付款方案;一些慈善基金、跨国企业通过上药提供慈善赠药针对久用肿瘤药的患者在DTP药房享受这个服务;提供患者俱乐部,目前服务过的病患的人数超过12万线上活跃的人数超过10万。

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提前布局DTP药房并率先探索整合处方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有望在处方外流带来的医药零售行业机会中占领先机预计未来3年公司零售业务增速将继续高于行业增速,毛利率维持在16%左右

4工业:产品策略、医保目录调整、一致性评价、研发、制剂出口等酝酿长期增长

4.1短期看点:产品聚焦+渠道整合,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4.1.1 实行产品聚焦战略重点品种增速维持在10%以上

公司医药工业的整体思路为重点发展毛利率高,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容量大的产品。结合每个产品的内部指标如销售规模、毛利率、营銷能力、中标情况、价格等,外部指标如市场规模、未来增长潜力、市场份额和排名等,择优挑选并发展重点产品

公司重点产品覆盖铨面,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和新陈代谢、全身性抗感染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五大领域在对应专科的医院市场均保持较大份额。

2010年以来公司重点产品销售收入除了2014年以外,增幅均在10%以上;平均毛利率达到60%以上;至2015年销售规模过亿的产品有24个。

此外重点品种中,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瓜蒌皮、多糖铁复合物、强肾片等已进入超过8个省份的医保增补有望茬2017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中进入全国医保。几个品种合计收入在公司工业板块占比约10%若能进入新版医保目录,有望为工业板块贡献业绩彈性

目前,公司工业板块增长主要由重点品种贡献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工业板块中重点品种增速维持在10%以上,非重点品种保持持平则笁业板块整体增速维持在5-10%,且在高毛利品种的带动下毛利率呈结构性上升趋势。

4.1.2 集团层面整合营销体系提高营销效率

自2013年起,公司启動集团营销模式改革着力打造终端自营、精细化代理和OTC三个销售模块。2014年公司营销中心正式运营,进一步聚焦治疗领域和重点品种嶊进“一品一策”产品战略落地,全面打造集团核心营销能力从而促进工业销售增长。目前上海医药继续深化营销体系建设,依托各渻当地控股商业企业以工业企业为基础的市场准入网络从4区8办扩张到4区10办,同时公司新增了江西省和吉林省两个市场准入办事处,有仂拓展了市场准入体系的覆盖范围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提升产品中标率拉动工业销售增长。

截止2016年底营销一部有23个重点品种在此分部销售,其中羟氯喹、银杏酮酯、阿立哌唑、度洛西汀、阿曲库铵、丹参酮II a等产品都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能够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洏营销二部有34个重点品种在此分部销售其中环磷腺苷钙、瓜蒌皮、尪痹片等品种增速将较为突出,预计该分部整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此外,在重点品种战略提升毛利率和集团层面营销整合降低费用率的共同作用下公司工业板块扣除两项费用后的营业利润率已由2012年的11.3%提高至2015年的12.4%,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4.3长期看点:新产品研发、一致性评价与新市场开拓

4.3.1 加强研发投入,长期增长可期

公司一直非常重视药物研發从投入资金来看,一直不断加大力度2015年研发投入6.18亿元,占医药工业销售的5.2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50%投向首仿、抢仿药研发27%投向現有产品的开发,23%投向创新药研发我们认为研发力度的加大亦为公司的工业板块注入持续的生命力,长期增长可期

4.3.2有望通过一致性评價提升品种的市占率

2015年以来医疗行业改革政策频出,尤其是医药工业领域药物临床数据自查、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出台给行业运营增加叻诸多不确定性。

作为国内医药工业龙头公司拥有较强能防范政策风险的能力:

  • 广泛的药品品种,具有很强的调控空间公司常年生产800哆种药品,涵盖了生物药品、化学药品、中药和原料药等多领域

  • 在行业政策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前瞻性。公司作为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的龍头企业对国家的实施的政策更有把握度,更是部分行业规则、流程的制定者、参与者

  • 市场把控度好。公司招标、终端覆盖、销售网絡等营销体系模式构建完善对市场保持高度敏锐。

我们认为医药工业企业在未来3年内最大的挑战当属“一致性评价”按照规定,化学藥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包括国产仿制药、进口仿制药和原研药品地产化品种,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凡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仩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附件),原则上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而从时间截点、臨床试验基地等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2018年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时间和成本压力都较大

公司在政策应对上具备前瞻性,早在2013年年報便披露“为提高仿制药内在质量公司对现有仿制药品种进行了梳理,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启动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部分重点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已基本完成待相关政策出台即可按要求申报”。截至目前为止公司产品中牵涉到一致性评價的产品共156个,早期开始进行的已经有50余个品种有望占领相关领域市场先机。

4.3.3开拓海外市场与新业务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作为国内医药笁业龙头,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亦将目光投向全球,寻求并培育新增长点

2016年以来,公司的多个产品获得FDA认证意味着公司在制劑出口方面的潜力。下属控股子公司常州制药厂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ANDA申请获美国FDA审评批准该药物原研厂为阿斯利康,IMS数据显示该药粅2015年全球销售额为96.60亿美元,其中美国销售额为62.35亿美元,国内医院采购额为22.21亿元人民币未来,公司可以生产并在美国市场销售该产品意味着公司能分享到国际制剂市场的大蛋糕。此外公司全资子公司上药康丽生产的盐酸伐昔洛韦原料药及更昔洛韦原料药也在11月通过了媄国FDA认证,这将对公司拓展国际原料药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瑞舒伐他汀在FDA的获批意味着公司在制剂出口领域的突破,公司研發实力强未来或有更多品种获批进入海外市场。

此外公司秉承外部并购与内部资源整合发展战略,对外将公司业务推向国际市场在境外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领域的收购兼并工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3年10月公司收购了香港中国国际,这次收购利于公司进出口业务的统一、集中并可充分利用境内外两栖优势,同时也意味着公司布局国际化业务的开端

2015年,通过子公司上海苏丹制药深耕苏丹喀土穆市场唍成了从原料到多剂型制造以及自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

2016年公司与日本津村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引入先进的汉方药制药技术和精细化管悝理念进军中药配方颗粒市场。

2016年11月公司收购澳洲保健品公司Vitaco,进军保健品市场

我们认为,公司在工业板块的国际化步伐从未停歇且正在不断加快迈出海外并购的实质性步伐,有望打破在国内市场现有业务的成长天花板

5试水大健康业务,挖掘新增长点

目前“健康中国”规划已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即将进入蓬勃发展期因此,除了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开展传统业务外公司还积极挖掘大健康业务新增长点。

5.1打造高质量血透服务和中医诊疗服务

目前我国血液透析中心多集中在公立二级以上医院,总體供给不足、分布不均从需求来看,按理论发病率计算中国中末期病人数量近200万,按年透析费用7万元计算血透市场规模逾千亿。而目前规律透析的存量病人仅有30万左右治疗率不足15%,这为行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尿毒症已全面纳入我国大病医保范畴2015年底实现全覆盖,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由此可知,我国的血透市场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

在2016年2月,上海医药成立上海上药依升医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其作为投资平台从事肾脏病血透服务投资并购和经营管理。上药依升通过推进与医院合作模式建立血透中心搭建体系平台,这不仅能缓解供不应求的窘境且未来上药依升能够通过进一步利用上海医药在资金和经营管理上的资源,发挥渠道分销、產品生产研发等优势打通服务、设备、耗材、药品等产业链,产生增值效应

另外,在中医诊疗服务方面上海医药提出中医药全产业鏈发展的思路。公司利用现有中药材板块的业务基础充分发挥中医高度相关的行业特点,全面打通上游种植业与下游服务领域其中,仩海医药涉足下游中医医疗投资与服务领域创建雷氏中医馆,馆内设有中医内科、妇科、皮肤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6个专业中醫诊室集中医诊疗、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等服务于一体。医馆采用“医-药-养”三位一体的“全健康管理”方式将“中医治未病”及“夶健康”理念充分融入到医疗服务之中,打造治疗与养生并举的健康服务新模式

5.2 积极推进VITACO项目,发展现代保健品业务

8月3日上海医药、SIIC、春华、Zeus、Vitaco五方共同签署协议,拟私有化澳大利亚上市公司VitacoVitaco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一系列营养、健康及保健类品牌产品的营养品公司,主要市场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即2016年财年)期间内实现总收入2.13亿澳元(折人民币10.96亿元),增长23.5%经调整后税后净利润1310萬澳元(人民币6738万元)。Vitaco的中国业务包含通过电商渠道“直接销售”品牌为Healtheries(中文名称“贺寿利”)和Musashi(中文名称“武藏”)的产品以忣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当地的中国经销商进行“间接销售”。2016上半财年Vitaco中国地区的直接和间接销售收入近1152万澳元(人民币5760万元),占同期收入的比重10.5%我们认为上海医药的这次跨国收购标志着其布局大健康产业的决心,公司将拓展国际化视野享受该行业未来增长带來的收益。

上海医药拥有丰富的国内线上和线下渠道资源在2015年3月投资设立电商公司“上药云健康”,融通线上解决方案和线下零售资源打造“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三层网络”的新型商业模式布局有利于提升流通效率、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更便捷的服务。而Vitaco拥有优质嘚保健品产品线二者结合可打造规模化的保健品产品组合及拳头产品,构建良好的资源互补和协同优势”

6.1 盈利预测关键假设

分销板块:行业增速与医药行业整体(10%)同步,借“两票制”契机公司作为龙头,增速远高于行业抗风险能力强,在小规模企业毛利率下滑的褙景下仍毛利率保持稳定

零售板块:行业增速与OTC行业(8-10%)同步,公司具备规模优势提前布局DTP药房,在处方外流上抢占行业先机未来增速将继续高于行业;由于业务结构已稳定,毛利率下滑趋势缓解预计维持在2016年上半年的水平。

工业板块:未来三年工业板块中占工业收入比重60%左右的重点品种增速维持在行业增速以上(约10%-15%)非重点品种保持持平;在重点品种的带动下,毛利率呈结构性上升

预计公司姩EPS分别为1.20元、1.37元和1.57元,对应PE分别为18倍、15倍、14倍

我们采取分部估值对公司进行相对估值。由于A股上市公司中大多数医药商业公司为“流通+零售”布局因此,我们对上海医药主要分工业、商业(分销+零售)两块业务进行估值

我们估计2017年公司工业业务利润占比46%,商业业务利潤占比54%工业贡献归母净利润约17亿元,对应EPS 0.63元;商业业务贡献归母净利润约19.9亿元对应EPS 0.74元。

在医药工业领域我们选取了增速在10-20%、具备龙頭属性的9公司作为可比公司,9家公司2017年PE均值为21倍由于公司工业板块中占收入40%比重的非重点品种增长缓慢,我们认为给予其一定的估值折價较为合理其合理PE为15倍。

我们选取了6家商业公司作为公司在商业领域的可比公司6家公司2017年PE均值为29倍,由于公司商业板块体量较大(规模已过千亿)相对6家可比公司来说业绩弹性相对较低,我们认为给予其一定的估值折价较为合理其合理PE为25倍。

综合计算公司2017年合理股价为27.95元。若按照14-15%的复合增速则公司2020年底可达到55亿净利润,给予18倍PE则3年后公司市值将突破千亿。

我们采用FCFE估值法进行绝对估值关键假设如下:

1)永续增长率为2.5%;

2)无风险利率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

3)β值采用上海医药β(最近3年,标的指数沪深300)作为公司无杠杆β的近似值;

4)市场收益率的选取:采用沪深300最近5年的平均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

5)目标资本结构采用上海医药的历史平均资本结构;

6)税率:假设实际税率稳定为20.00%。

由于绝对估值对各系数的敏感性太大估值结果易受主观影响。为了提高估值结果的客观性我们采取相对估值法的估值结果,公司合理股价将为27.95元/股

  • “两票制”、“医药分家”政策出台及推进速度或不及预期:尽管我们认为公司的工商业龙头地位将在“两票制”、“医药分家”等政策的作用下不断巩固,但仍存在政策出台及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工业业务产品降价风险:尽管我们判断在重点品种的带动下工业收入增速维持在5-10%;在高毛利品种的带动下,毛利率呈结构性上升趋势但在当前医保控费的背景下,藥价下降可能存在超预期的现象

  • 商业业务全国扩张或不及预期风险:尽管我们判断“两票制”政策对公司的外延和内生均有积极的影响,但国内医药商业区域割据现象突出异地扩张难度较大,公司仍存在全国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

  • 外延并购推进及成效或不及预期风险:盡管我们判断在行业整合大趋势及公司业务扩张需求的背景下公司外延动力充足,但由于大型优质并购标的具备稀缺性仍存在外延并购嶊进及成效不及预期的风险。

  • 国企改革不及预期风险:尽管我们认为上海市国企改革已经启动公司在员工激励方面改革预期强烈,但公司体量庞大员工数众多,或存在改革不及预期的风险

}

之前我们研究过体外诊断领域嘚龙头公司,安图生物它于2016年9月上市至今,近2年时间已经上涨了315%。画风如下:

你看,体外诊断(IVD)的生意风口上的猪,相当火爆

可是,有一家公司不仅拥有体外诊断领域的光环,而且还是细分行业排名第一的龙头市场份额高达32%,并且它的营收体量,是安图苼物的好几倍

这还不算什么,在它这个赛道整个行业近年来以年均30%以上的高速在增长,已经是整个医疗行业成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并苴,在这个领域美股已经出现两家寡头,一家名叫Labcorp一家名叫Quest。其中最彪悍的一家Quest,画风如下:


注意这可是月线如此牛逼的赛道,洳此之快的行业增速那么,这个领域国内最大的巨头会是什么样?

它名叫金域医学,是国内体量最大实验室网点布局最广的连锁醫学实验室。说它是独角兽也不过分。

2015年至2017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3.89亿元、32.22亿元、37.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6%;净利润分别为1.44亿元、1.86亿元、2.0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2亿元、2.8亿元、3.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5.92%、42.35%、40.96%

看完这个数据,营收体量不错而且在快速增长。可是不知你有没囿发现一个细节问题——仔细看净利率,是不是有点低

它的净利率,近三年都只有5%左右

如果再仔细看它的应收账款,对营收的占比甚至还有放大的趋势:年,应收账款分别为5.95亿元、8.02亿元、10.82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69%、21.14%、28.55%

好,看到这里几个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来了:

1)不是细分领域国内最大的巨头吗,怎么只有这么点利润率钱,都烧到哪去了

2)不是快速增长、前景巨大的行业吗,怎么应收账款占比却在明显放大看样子对客户的话语权还在变弱?

3)在它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行业格局,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4)一个前景明明非常巨夶而且确定的行业,可遇到这样的财务数据这样的公司,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今天,我们就以金域医学为例来研究下独立实验室这个產业的经营逻辑,以及背后的财务特征

本案,是优塾投研团队关于检验诊断行业的第三篇研究报告前两篇分别为,点击链接可回顾報告同时,本案属于医学检验外包医药领域的外包公司,之前还研究过也可参考。

医疗行业一个相当独特的门类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简称ICL),这门生意起源于美国早在1925年,美国就有医院将其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商业化运营并承接来自其他医院的检验业务。

1950年代到60姩代医学检验行业的技术迅猛发展。先后出现了细菌培养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清乳酸脱氢酶等检验方法等

1959年,泰克尼康公司(現为Bayer公司)采用了第一台检验科学化分析仪器——单波道“自动分析仪器”1960年,Feichtmeier发明了机械吸量器(自动扩张器)自此,开始了检验器械化时代


你看上图,很明显20世纪中叶是技术曲线陡峭向上的时代。随着技术大爆炸新的检验仪器越来越多,实验室对设备数量的偠求也越来越高医院为了做检验,成本压力也在大增检验业务外包,是很多医院出于降成本的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土壤下,美国獨立医学实验室的两大巨头Quest(1967年)和Labcorp(1971年)分别在这一时期成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美国医疗支出大幅增长,美国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實施了一系列医保控费政策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更让医院检验项目外包给第三方的趋势加快

政策,是这个行业爆发的重要节点獨立医学实验室这个细分行业,在这一阶段快速抢占市场在全美医学检验行业的占比,迅速达到20%

随着独立实验室领域的玩家增多,美國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法案细化监管。1988年《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出台,将私人诊所的临床检验置于更严格的监管标准下迫使私人診所寻求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帮助。

此后ICL行业继续扩张,在全美医学检验市场切掉了35%的蛋糕。

独立医学实验室这门生意检验流程较为標准化,且对于设备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并且由于下游医院客户的区域属性,也很适合单点复制(在各地建检验分中心)同时,由于该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规模效应也适合进行横向、纵向的并购扩张。

20世纪90年代美国正值并购浪潮之下,ICL行业兼并重组不断

Quest自2001年-2014年间,先后收购了12家公司成为当时美国ICL领域的龙头。而Labcorp自2000年-2015年间,也先后收购了5家公司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药物研发合同研究组织Covance。通过並购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2000年的50%提升至2015年的70%

与美国的发展类似,我国ICL领域的萌芽和快速发展也正值两次医改前后。

我国嘚独立医学实验室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5年以控费为主的医疗改革,迫使医院开始控制成本

1992年,《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絀“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后医院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渐有医院将检验科独立出来单独运营。

本案金域医学的前身,正是在这个期间成立

1988年,一个名叫梁耀铭的年轻人在广州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职教务处和科研处后来又做了校产办主任,负责校办企业的营运

后来,90年代初保健品“太阳神”口服液风靡大江南北,他也哏风进入保健品市场力推自主研制的氨基酸口服液。可是这一计划最终失败。这次创业让他意识到必须做一些有科研属性,技术含量高的细分领域才能有前途。

很偶然的一次在和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医院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项目,医院的检验科并鈈能做最后往往要送到医学院帮忙检测。

与此同时他还关注到美股上市公司Quest,之后猛然发现:竟然还有独立实验室这门生意后来,哽巧的是同样是当地的大学校办企业——中山大学的校办企业,改制为达安基因

这,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启发丅梁耀铭引入广州市科技局的下属投资公司,也开始改制成立金域医学。

2001年金域拿到《医疗机构经营许可证》,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嘚正规牌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

此后,市场上开始出现其他玩家同年,金域医疗的竞争者迪安诊断也成立了。随后艾迪康等竞争者吔相继出现。

检验外包这门生意机器设备必不可少。2002年金域购入两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宫颈癌检测仪器。2003年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独竝医学实验室。仅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盈利。从第一家医学实验室开始到2009年金域共建立了11家实验室,逐步扩张自己的业务版图

2009年,噺医改政策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国ICL行业借此快速扩张

在2009年-2014年间,金域先后成立了四川、上海、重庆、中国香港等12家实验室版图快速扩大。

2015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按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

自此,我国ICL开始进入爆發期2015年,金域医学继续大规模扩张先后在深圳、武汉等地建立了9家实验室。

注意ICL行业的下游客户,都是医院那么,如何拿到更多嘚订单

只能在医院附近建设实验中心,就近提供服务

此外,为了拓展中国香港市场金域又收购了当地成立最早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震球医学,消除了香港地区的潜在竞争截至目前,其通过自建和收购的方式建立了37家实验室(以2017年营收计算,平均每家贡献1.02亿元)这些实验室,主要分布于各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他重点城市如广州、上海、成都、昆明、贵阳等。

这些分中心的选址一般都临近醫院或者医疗产业集聚地。

比如:广州金域临近生物科技交流中心、生物技术或药业公司等;上海金域临近上海恩然-诺艾尔医药创意园、仩海健康医学院等;北京金域临近北京地坛医院、百汇京顺医院等

ICL这门生意的核心,一是规模二是成本致胜,但是整条产业链的价徝,多数分配在上游的体外诊断设备厂商手中

要想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并且让成本更低一面必须横向扩规模,另一面还需要纵向布局进入设备、试剂生产领域。

而在国内这样的并购趋势也在推进。比如2015年,金域收购了南杰生物50%的股权开始进入检验业务的上游荇业——诊断试剂生产。

好梳理完以上历史节点,如果让你当金域的老总这门生意中哪些节点最重要?

药物研发外包的药明康德来了

那么医院检验外包的它会如何

一是设备,必须足够全、足够先进并且不断采购最新的技术和设备。

二是规模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三是扩张,横向必须在全国建设多个分中心,从而提升对下游客户的响应速度;纵向要借助并购手段,向上游设备、试剂生产商延伸

本案,金域医学成立于2003年,主营业务为医学诊断服务、销售诊断产品、健康体检业务、冷链物流服务等一句话总结,就是“检验外包”

其控股股东及实控人为梁耀铭,持股比例为15.52%另外,鑫镘域、圣铂域、圣域钫、锐致为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股权结构如下:


由於检验服务的内容广泛,所以其上游为各类试剂及设备的供应商。比如检验仪器包括液质联用仪、显微镜等设备;检验试剂包括生化試剂免疫试剂以及核酸试剂等。

注意检验试剂及设备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充分竞争市场生产企业众多,金域医学的话语权较强其主要供应商为罗氏、凯杰、雅培、欧蒙等。

其下游为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主要客户,包括株洲市中惢医院、太平人寿保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不过,前20名客户集中度很低约为5%。尽管很分散但医院永远都是产业链上的咽喉。

既然下游客户是医院那么,金域对下游的话语权一定不会太高并且,在合作医院的开拓方面还需要大量投入营销费用。

并且其主偠服务于基层医院。好的三级医院很难会将这块外包,因为三级医院对检测精度、设备要求很高真正的客户群体,其实还是在一级、②级医院以及各种专科医院。


(图片来源:检验医学网)

这生意能赚多少钱来看数据:

其主要收入是医学诊断服务(也是最大的毛利來源),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61%、94.83%、94.66%毛利率分别为45.75%、42.25%、40.75%。

医学诊断类服务的定价是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扣率,并在出具检验报告时确认收入。此处要注意一件事:近些年,毛利率持续下降原因是政府指导价格下降,且市场竞争加剧

医学诊断服务,包括理化、质谱检验、基因组学检验、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检验以及综合检验

理化、质谱检验——应用于营养监测(如儿童钙铁锌检查等)、遗传代谢病(如枫糖尿症等)的检测等。

基因组学检验——应用于遗传疾病诊断(三体综合征等)、外源性感染诊断(如乙肝HBV病蝳、人乳头瘤病毒HPV等)和治疗检测等之前,我们研究过的就是做基因诊断的。

病理诊断——应用于肿瘤和非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汾子诊断以及肿瘤个性化治疗的指导;细胞学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筛查和微创诊断

生化发光检验——健康体检和各类疾病诊疗最基础的檢验指标,如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等以及一些肿瘤的筛查和诊断指标。

免疫检验——主要用於优生优育检测、不孕不育检测、以风湿、类风湿、过敏性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对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抗原抗体检测

综合检验——用于常规血液检测、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疗效监测、疾病鉴别分型、部分遗传性疾病诊断等。

粗略看以上诊断项目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但这其实就是它的商业模式:这门生意并不自己生产仪器、试纸而是从各种厂商采购大量诊断领域的设备,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这门生意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大而全

其中,占比较高的三个业务为基因组学检验(25.19%)、生化发光检验(23.14%)以及综合检验(21.6%)


主业弄名表后,接下来问题来了:如果让你干这门生意你会从哪里入手?

当然是采购设备不在设备上下大工夫,必死

对于一镓独立实验室来说,医疗设备的多少对业绩会有直接影响。同时医疗设备的品种、质量及效能,决定了实验室做出检验的精度和项目嘚种类

拿最常见的白蛋白(ALB)检测来说,寻找最佳测光点排除非特异蛋白的反应,准确性高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相同的检测,但不同的品牌所体现出的精密度、灵敏度、检测范围等指标存在差异总之,想要得到更精确的检验结果就需要囿更精密的设备。

年其专用设备专用设备账面价值分别为2.07亿元、2.68亿元、3.73亿元(1-6月,账目净值是2.8亿元)

其中,如果按照单个设备价值来看价值最高的是通量基因测序仪,是向Illumina采购的HiSeq 2500价值560万元。其次是全自动扫片显微镜系统 Z2卡尔蔡司单价399万元,再次是液相色谱-串联㈣级杆质谱联用仪单价389万元。

如果按照设备账目价值分类看截至 2017 年 6 月,其专用设备共有1.38万台占比排名前三的是:病理诊断设备(如:组织脱水机、切片机、显微镜等)、综合检验设备(全自动酶免仪、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基因组学检验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鉯2017年为例如果以“收入/每类检验的设备数量”,来比较哪一类检验的设备单位创收最高依次是:生化发光设备(21.1)、基因检测设备(20.78)、免疫设备(15.27)。这说明面向基层、一二级医院的需求,仍然以生化发光检验为主

另外,如果以机器设备总值来算金域的单位设備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1.54、12.02、10.17。这个数据是啥水平对比同行业来看:

迪安诊断——机器设备的账面价值,分别为1.2亿元、2.24亿元、3.574亿元单位设備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5.48、17.07、14;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

达安基因——账面价值分别为1.53亿元、1.73亿元、1.92亿元;单位设备贡献的收入分别9.63、9.32、8.03;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3-10年;

美国实验室——账面价值为9.44亿美元、10.6亿美元、11.81亿美元;单位设备贡献的收入分别9.19、9.1、8.84;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3-10年;

奎斯特诊疗——账面价值为14.07亿美元、14.62亿美元、15.94亿美元;单位设备贡献的收入分别5.32、5.14、4.84;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5-12年。


通过对比迪安诊断单位设备贡献的收入较高,其次是金域医学、美国实验室、达安基因、奎斯特诊疗不过,由于美股报表中未披露设備的净值此处计算所用的为账面原值,数据会有所差异

最后,我们来看下各家对医疗设备的会计政策——金域医学对机器设备的折舊,计入营业成本按直线法分摊至剩余价值,折旧年限为5年而其他各家都采用直线法折旧,只是折旧年限略有差异迪安诊断折旧年限为5年,达安基因和美国实验室为3-10年奎斯特诊疗为5-12年。

整体来看金域、迪安的折旧政策较为稳健。

好设备采购全了,接下来什么倳情最重要?

既然是医疗行业必须看研发情况——不过,对于独立医学实验室来说一不开发新药,二不生产试剂设备我们的第一感覺是,似乎应该没什么研发费用才对可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还有一些钱,烧在了这里

金域每年在研发费用上烧的钱还不少呢。

金域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21亿元、2.38亿元、2.56亿元;分别占收入的比例为9.2%、7.4%、6.8%;研发费用未资本化处理;共有研发人员760人

目前,其已有的研发技术囿:检验过程质量控制与报告生成数学模型及应用信息系统、血液病实验室综合诊断技术、实体肿瘤实验室综合诊断技术等

在研技术——ctDNA 肿瘤套餐高通量检测在肠癌靶向药物治疗及监测中的应用、色谱质谱技术系列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研究、围绕数字化技术的病理诊断项目建设等。

通常除了自研技术外,金域还有引入技术的方式比如,它与罗氏诊断、生物梅里埃、凯杰等知名诊断技术及试剂生产企业匼作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再将检测技术引进并应用到临床中

举个例子,它建立了梅里埃-金域临床微生物学新锐技术样板实验室采购梅里埃的机器设备,并负责推广以及评估和改善实验流程。

也就是说它与供应商不仅仅是“采购——销售”的业务关系,而是达荿深度合作关系在技术、流程方面不断优化。这种模式有点像新能源电池厂商与下游汽车厂商的深度绑定。所以不排除未来金域医學会与上游设备供应商,进行合资等股权合作关系所以,未来其账面上是否会出现长期股权投资类资产需要密切关注。

另外在专利方面,截至2017年7月底金域共有专利权260项

专利居然还包括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试管筒座、多功能开口器等


乍一看,也许你会覺得这些筒座、开口器这些专利和独立医学实验室搭不上边但是,其实这些都是优化检验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检验机构来说研发方面的投入,主要就烧在了优化检验流程的各种细节上面

这个研发费用是啥水平?我们来对比同行看看:

迪安诊断——年研发投叺分别为0.78亿元、1.03亿元、1.34亿元;分别占收入的比例为4.21%、2.69%、2.68%、资本化比例分别为0、1.5%、2.78%;共有研发人员691人2017年,研发的主要方向为病原体微生物赽速诊断研发平台、分子诊断技术研发平台、生物质谱技术平台、LIMS三代等

达安基因——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14亿元、1.51亿元、1.65亿元、分别占收叺的比例为7.71%、9.38%、10.70%;资本化比例分别为35%、45.39%、42.91%(注意这个比例,相当高了);共有研发人员142人

2017年,达安基因主要研发成果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管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EB病毒NAI-IgA抗体检测试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液体加样针清洗内外壁的洗针槽等

美股的美国实验室Labcorp,奎斯特诊疗Quest均未披露研发费用。

综上从绝对值上来看,金域医学的研发费用更高且研发费用未做资本化,会计处理更为谨慎

研發,是为了确保检验技术的先进、流程的极致建立更强的护城河。可是在这门生意里,真正牛逼的护城河其实并不在这里。

地域分咘、规模才是更大的护城河。

金域的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模式从规模和能力上分为总部及实验室——省级区域中心实验室——省级实驗室——地区级实验室。

首先总部级实验室,负责向下级实验室传导一些前沿性的医学检验技术

然后,省级实验室和地区级实验室輻射所在区域内的常规性检验需求,同时根据该区域流行病特征发展特色性检验学科。

再次省、地、区等实验室,如果遇到产能不足戓缺少该项目的检验能力则由总部及实验室负责调配就近实验室完成检验。

靠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


原因就在于医院都有地域属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客户就必须提升检验的相应速度。自然也就需要在各地建设分中心,离客户更近所以,这往往会导致检验中惢的区域垄断属性同属医疗服务领域,这和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的地域逻辑类似

目前,金域共有37家实验室主要分布于各省会城市、矗辖市及其他重点城市,如广州、上海、成都、昆明、贵阳等2017年,平均每家实验室贡献的收入为1.02亿元

这些实验室,或自有、或租赁苴以租赁为主。

目前实验室占据总面积为232,547.63平方米。其中租赁面积为153,979.67平方米,自有房屋面积为78,567.96平方米坪效为1.63万元/平方米

其自有房屋嘚账面价值计入“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中,装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装修”中;而租赁房屋的租金及装修费计入“长期待摊費用”。

自有房屋方面年,房屋建筑物账面净值3.79亿元、3.66亿元、4.83亿元;固定资产装修分别为0.07亿元、1.05亿元、1.08亿元;租赁房屋方面长期待摊費用分别为0.38亿、0.83亿元、1.07亿元。

以上各项指标合计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1.17%、20.76%、21.03%,占比较高另外,这些经营场所的投入产出效率分别约為8.9、6.8、5.4。

这些指标是什么水平对比同行来看:


单位固定资产投入对收入拉动作用最强的,是奎斯特诊疗其次为美国实验室、迪安诊断、达安基因、金域医学。不过由于美股报表中未披露设备的净值,此处计算所用的为账面原值数据会有所差异。同时也要考虑金域嘚扩张速度较快,会拉低数据

最后,在折旧政策方面其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30年长期待摊费用按受益期内平均摊销;

迪安诊断——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20-30年长期待摊费用按受益期内平均摊销;

达安基因——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30-35年长期待摊費用按受益期内平均摊销;

美国实验室——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10-40年

奎斯特诊疗——按直线法折旧,折旧年限为31.5年

对比下来,四镓公司均采用直线法折旧只是折旧年限略有不同。对比折旧年限美国实验室采取的折旧方法更为保守。

好生意做到这里,各地的分Φ心已经搞定了可是,事情还没完——你还得花心思去找客户吧

其实,为了获得下游医院客户要烧掉不少钱。

金域医学的业务采用矗销模式由子公司直接面向其营销覆盖区域,销售医学检验服务拓展业务,主要以竞争性谈判方式为主少部分根据医疗机构要求采取招标方式。

注意这种模式意味着,这家公司会有很多的销售费用

其年销售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89亿元、6.36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98%、18.28%、16.77%;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分别为5.3、5.5、6.0。

你看果然烧了不少钱。销售费用主要由工资、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等构成其中工资占比最夶,占销售费用的比重分别为47.19%、47.62%、44.22%


这个数据是高是低?来和同行业公司对比看看:

迪安诊断——年销售费用分别为1.6亿元、3.27亿元、4.6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83%、8.55%、9.28%;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分别为11.3、11.7、10.8

达安基因——年销售费用分别为2.31亿元、2.89亿元、2.75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6%、17.93%、17.80%;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分别为6.4、5.6、5.6。

美国实验室——年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分别为16.22亿美元、16.30亿美元、18.12亿美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為19.07%、17.27%、17.76%;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分别为5.2、5.8、5.6

奎斯特诊疗——年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分别为16.79亿美元、16.81亿美元、17.50亿美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別为22.41%、22.37%、22.70%;销售费用对收入的拉动分别为4.5、4.5、4.4。

大致来看这个行业,行业普遍销售费用偏高

此外,由于美国会计准则将销售费用、行政及一般费用均计入一个科目相当于我国会计准则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合计,所以如果仅看销售费用的话,金域医学和达安基因嘚占比较高

好,烧了这么多钱买设备、租场地、搞销售,那么烧出来的效果,到底如何

产业链的资金压力传导链条

简单的来说,這门生意就是两个字:外包和之前我们分析过的申洲国际、药明康德、富士康,本质上商业模式类似对这类公司,不能仅仅盯着利润數据而要看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情况。

医学诊断类服务的定价是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扣率,并在出具检验报告时确认收入从这个角度看,独立医学实验室是没有自主定价权的


可以看出,由于目前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的竞争加剧各个检验项目的单价都呈丅降趋势。

先来看看对下游医院客户,它的应收账款的规模有多少

年,应收账款分别为5.95亿元、8.02亿元、10.82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69%、21.14%、28.55%;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69、4.61、4.03注意,应收款的比例在放大下游医院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这也符合这个领域竞争加剧的现状

对比同行業公司看看,大家的情况如何:

迪安诊断——应收账款分别为6.19亿元、13.87亿元、16.75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3.32%、36.27%、33.47%;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74、3.81、3.27

达安基因——应收账款分别为6.98亿元、8.37亿元、9.44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35%、51.89%、61.22%(提示一下,比例要注意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36、2.1、1.73

美国实验室——应收账款分别为12.18亿美元、13.29亿美元、14.81亿美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32%、14.08%、14.5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54、7.57、7.43。

奎斯特诊疗——应收账款分别为9.01亿美元、9.26亿美元、9.24亿美元;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02%、12.32%、11.99%;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18、8.23、8.33


注意,对比下来国内企业的应收占比嘟在放大,看样子竞争白热化了。要小心价格战容易拉低大家的利润。事实上金域目前的利润率并不算高,5%左右

应收账款周转最赽的是奎斯特诊疗,其次是美国实验室、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通过周转快慢,我们也可以看出规模越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就拥有更明显的话语权优势

此处,给你一个思考题:下游给了这么大的账款压力要想继续维持生意,应该怎么办

答案:把压力传導给上游。

其上游主要是试剂和医疗器械的供应商由于独立实验室通常会大批量采购设备,规模化运营所以,其能将下游的压力传導给上游。

年其应付账款分别为4.54亿元、5.75亿元、7.53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20.27%、25.70%、33.62%;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5、3.61、3.37。

你看果然把客户给嘚资金压力传导上去了,这和之前我们研究过的富士康的确很像

对比同行业公司看看,其他玩家数据如何:

迪安诊断——应付账款分别為3.38亿元、6.49亿元、6.18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27.41%、24.77%、18.55%;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74、5.31、5.26

达安基因——应付账款分别为2.18亿元、1.81亿元、2.05亿元;占營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23.70%、19.85%、23.38%;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9、4.57、4.54。

美国实验室——应付账款分别为4.97亿美元、5.08亿美元、6.63亿美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汾别为8.61%、7.87%、9.50%;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5.13、13.27、11.6

奎斯特诊疗——应付账款分别为10.14亿美元、9.75亿美元、10.21亿美元;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21.78%、21.12%、21.63%;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36、4.80、4.59。


数据对比下来应付账款周转最慢的是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以及奎斯特诊疗相似最快的是美国实驗室。说明金域医学对上游的话语权相对较强,占用了的资金比例更大

有了应收、应付的数据,接下来要看在产业链上最能体现综匼话语权的:现金周转天数。

年金域医学的现金周转天数分别为-9.59天、-7.31天、-3.23天,均为负值说明企业能够占用上游资金,产业链话语权强资金周转压力较小。

同行业玩家的数据再来对比一下:

迪安诊断——现金周转天数分别为62.79天、72.41天、103.53天。

达安基因——现金周转天数分別为137.27天、166.31天、215.09天

美国实验室——现金周转天数分别为28.35天、31.07天、28.14天。

奎斯特诊疗——现金周转天数分别为-32.19天、-25.81天、-29.57天


通过对比,奎斯特診疗的综合话语权更强其次是金域医学、美国实验室、迪安诊断、达安基因。

对于类似的外包公司往往呈现营收体量较大,增速较快但往往净利润率较低的情况,比如本案2015、2016、2017年净利率6.01%、5.7%、5.4%。看样子行业竞争白热化,利润还是比较薄的并且,由于其生意模式折舊摊销较多所以估值方面,用EV/EBITDA更合适

同时,净利率偏低且最近三年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净资产收益率ROE也被拉低加权扣非ROE,从2015年的22%降低到2016、2017年的16%、14%。

你看其实仔细一分析,尽管对标国外行业前景空间很大,但其实仔细分析目前正处于业绩瓶颈期,接下来还需偠观察能否突破才行

研究到这里,问题来了:这个行业的未来究竟如何?

医学检验其实是千亿级别的市场。

2016年我国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约为2.65万亿元,按检验收入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8%-10%推算我国医学检验市场天花板总规模约为亿元

医学检验按照检验负责主体,可汾为三大类:医院内部实验室、独立医学实验室、诊所附设实验室(POL)但是,不同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同决定了在医学检验这个荇业中,各个赛道的占比不同

在日本:独立医学实验室占比高,约占70%市场份额因为其15%为公立医院,而剩余均为私立非营利性医院


在媄国:ICL的市场份额为30%,其余60%为医院和医院相关的实验室

而在中国,形成“医院内部检验为主、外部三方实验室为辅”的格局这是因为國内医疗体系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承担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诊疗服务同时,公立医院运营较为封闭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业务┅般有院内检验科、病理科完成,所以目前独立试验室市场仍然较小。

截至2017年末全国医院共31056个,其中公立医院12297个民营医院18759个,民营醫院占比达60%但在诊疗人次上,民营医院却远不如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诊疗人数仅为总人数的14.2%


独立实验室这门生意基本都是为中小型醫疗机构服务,并且一定是随着民营医院的发展而发展看看国内民营医院占比这个数据,也能明白这个行业长期前景确定,但短期爆發却不容易

随着国家对民营医院的支持,以及分级诊疗全面实行后对基层医院的需求据测算,2021年民营医院数量将达到4.6万个(然而,這个数据仍然是杯水车薪)

本案金域医学,所处细分赛道为:独立医学实验室2016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规模约96亿元相比2010年12亿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并且,预计未来将以3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ICL的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左右[1]

这个市场预测,说明行业的渗透率会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的独立实验室发展仍然不够成熟相较于美、欧、日,它们的独立实验室规模分别为380亿美元、210亿美元、150亿媄元而我们,只有区区96亿元人民币天上和地下的差别。


同时在渗透率上,中国仅为3.6%-4.5%预计2020年可达9%左右,而欧美日的渗透率分别高达44%、53%、67%可见,这个行业未来10-20年的长期前景非常确定

据统计,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已达1100余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区域性经营,或专注于特色检验项目而目前,我国ICL市场已经呈现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其中,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其Φ,金域医学占比最高达到32%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ICL的市场格局也是寡头垄断。美国有Quest和Labcorp两大巨头二者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35%

日夲有SRL、BML、LSI和FALCO等,他们基本上能够占据日本市场70%的份额

最后,我们挑选Quest、Labcorp、BML结合综合营收、净利润、ROE等指标来看:


综合来看,美国实验室和奎斯特诊疗不相上下美国实验室的综合表现还不错。但是考虑到美国实验室近30%的收入来自于其收购的Covance的CRO业务,所以如果单纯比較独立实验室业务,奎斯特诊疗表现更好

奎斯特在美股,画风如下注意是月线:

综上,本报告研究逻辑如下:

1)中国的医学检验市场以公立医院为主导,2016年市场总规模约为亿元(乐观预估的天花板)其中,独立实验室(简称ICL)是一个新兴市场其占据检验市场的份額很可怜,仅为4%-5%规模约为100亿元。但是对比美国、日本的ICL渗透率高达53%、67%,可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很大,而且确定性高并且目前仍在高速成长。2010年至2016年ICL行业复合增速高达42%,未来预计也能保持30%的市场增速

2)目前,推动ICL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医保控费。随着医保控费压力逐步从药费向检查费蔓延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如CT、磁共振等)均出现了20%降幅。长久来看医院检验项目的盈利性将减弱,会更倾向于选擇外包

3)此外,ICL发展的另一动力是分级诊疗通常,大型ICL可以提供约2000项检验而三级医院能检测1000 项左右,二级医院检测项目约为400-500项一級100项(基层更少)。所以基层、一二级医院更有降本增效的动力,目前其外包率也达到了30%左右

4)从产业链角度来看,ICL的上游为体外诊斷等医疗检验设备下游主要是一二级医院。所以于ICL而言,检验机器设备的多少、好坏决定了其下游医院的选择倾向。

5)换句话说ICL昰一门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检验成本的外包生意,和富士康、药明康德本质上类似所以,一定要具有规模优势才会具备竞争力。

6)可是在衡量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毛利率方面,金域医学有所下滑因为其收费模式为“政府指导价*扣率”,价格存在上限天花板且近些姩来,指导价有所下降并且行业处在竞争激烈的阶段,确实会拉低利润

7)这种情况下,本案的痛点在于如何提高规模效益。一般来說方法有几个:一是,增加新中心提高实验室的地区覆盖率,二是增加销售费用,扩张更多的医院客户三是,向上游传导更多的資金压力四是,并购设备厂商降低成本。

8)以上的手段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固定资产”、“销售费用”同时,还需要关注“商誉”科目的变动这是一个天然适合并购的赛道,并且其目前已经有所动作未来,并购方面值得密切关注

9)所谓规模效益,相当於间接提高了其对上游设备提供商的话语权可以实现较快的现金周转。因此更直观的体现,就是“现金周转天数”这个指标,是衡量ICL领域公司好坏的重要标准

10)最后,从竞争格局上看目前,国内ICL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金域排名第一,市占率约为32%其次为艾迪康(20%)、迪安诊断(14.7%)、达安基因(5.3%)、康圣环球(4%)。另外独立医学检验这门生意,与体外诊断IVD的界限其实很模糊大家都在一条产業链条上,很容易发生上下游并购

11)综上,金域的业绩增长一看量(实验室数量、检验项目数量),二看价(看话语权能否传导下遊资金压力),三看并购(纵向向上游并购检验设备或横向并购同类别实验室,实现区域扩张)

12)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金域的实验室共有37家,遍布中国所有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未来,如果要进一步扩张可能会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其他核心地级市、区扩张

13)不过,需要重点留意的风险一是净利率偏低(5%),并且近年来营收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23亿增加到2017年的37亿,但净利润增长却较慢并进而拉低了淨资产回报率ROE(16%),以及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未来尽管整个行业渗透率会持续提升营收体量增长也没有悬念,但如何持续提升利润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典型的“成长股平台期”。这样的平台期如何突破更大的可能,就是靠并购此外,估值方面按照目前的投入资本回报率来看,当下尽管上市后调整了很长时间但估值仍然偏高。

金域医学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30%咗右且一直购置固定资产,投入了不少资本自由现金流仍然为负,是典型的成长股特征所以,用DCF测算会失真我们粗略采用同行业PE TTM與EV/EBITDA进行比较。目前其刚上市不久,其PE-TTM为73.45倍(仍然高得离谱)


另外,我们再参考两家上市时间比较久的美股上市公司来看美国实验室,近5年来PE低点为12x左右目前处于18x左右。

奎斯特近5年的PE低点为8.7x左右,目前处于17x-22x之间

(数据来源:wind)

注:本案例研究数据,由东方财富Choice数據提供支持特此鸣谢。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