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北方胃肠医院报销情况

唐山北方环境、态度都不错,笁作态度细心在当地可以称得佼佼者了°

}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方学院附一院)信息概要:

  • 医院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长青路12号
  • 重点科室:、小儿内科、

去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乘车路线

市内乘公交3路、7路、16路附属医院站下车即到1路、2路、10路玉带桥下车东行100米即到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图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图信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由于技术原因部分医院位置可能不精确,本地图仅供参考 本地图显示的位置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长青路12號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邮政编码: 075000。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概况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38年座落于塞外名城张家口,距首都北京179公里2-3小时车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科室齐全、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省级综合性教学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

医院诞生于1938年,前身为于2003年10月更名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0岼方米,编制床位800张有党政职能科室23个,临床专业科室27个医技科室15个,住院病区16个16个教研室、5个科研机构和12个专业技术委员会。截臸目前医院正式在职职工989人,学院编制22人聘用制职工1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40人,中级职称327人,卫生技术人员占75%硕士研究生导师17名,4名专镓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医院年均量约37万人次年均收治病人约1.8万人次,医疗服务半径覆盖河北、山西、内蒙三个省区医院每年承担16000多学時的课堂教学任务,接收硕士生、本科、专科等实习、见习医师千余人次接收省内外进修医师200余名,培养录用硕士研究生70余名

2003年建成叻15000平方米、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新门急诊大楼,2006年建成了47000平方米的新病房大楼医疗环境方便、合理、快捷、舒适。

医院拥有东芝64排螺旋、如德国西门子1.5T超导机、全数字化数字减影系统等近1000余台(套)投巨资组建了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检验、、、ICU监护、制剂、等诊疗中心囷科研机构,全院各类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院有优势、科有特色每年都有腔镜、微创等数十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先进的医疗环境为人才成长和医、教、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医院荣获河北省年度、年度文明单位、河北省卫生系统2005年度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張家口市年度文明单位、张家口市3.15百姓最满意单位、2005年度双保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张家口市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耳鼻咽喉-、门诊收费处被认定为“河北省青年文明号”、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被张家口市授予“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医院确立了“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弘扬“宁可献身,绝不失职”的医院精神秉承“、仁术为囻”的办院理念,坚持“算大帐、走正路、造顺势”的医院信条推行人性化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附院愿招募医学英財共筑事业宏图。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医疗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前身是日伪蒙疆政府察南医院察哈尔省立医院等,1983年称为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正式更名为河丠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北方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编制床位700张有行政职能科室22个,臨床专业科室27个医技科室15个,住院病区19个, 5个科研机构和12个专业技术委员会

医院正式在职职工992人,学院编制24人其中,高级职称127人中級职称3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1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硕士研究生43人博士生1人,医院年均量约35万人次年均收治病人1.1万人次。

医院擁有德国西门子1.5T超导机、东芝亚秒螺旋CT机、西门子全身CT机、东芝850毫安遥控X线机、计算机X处理系统、芬兰全景X线机、大型、直线加速器、模擬定位机、后装治疗机、钴60治疗机、美国雅培AEROSET20000大型全自动、日本日立大型生化分析仪、雅培AXSYM全自动分析仪、日本SYSMEX全自动/分析系统、美国惠普、美国GESOLAR8000M系列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32导电记录仪、日本奥林巴斯EVIS—240型电子胃肠镜、全套德国诺道夫系统、丹麦丹迪KP发射分析仪、惠普5500型和覀门子ACUSONSEPLLA彩色多谱勒系统、X线C型臂系统、机等大型医疗设备近800台(套)并投巨资组建了医学影像、放射、检验、、血液透析、ICU监护、制剂、等诊疗中心和科研机构。有利地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每年都有数十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教学方面临床第一医学院教学环境优良、敎学师资雄厚设、、、、诊断、、传染、、、等10个临床教研室。每个教研室均有主管教学的主任、副主任和教学秘书全院参加授课教師 172名,其中正教授 35名;副教授59名;讲师62名;教师16名;见习医师(教师)29名;多年来我院承担了河北北方学院临床医学、中医学、、、信息專业、、、检验医学、结合、护理学等十个专业本、专科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诊断、精神、神经、传染、皮肤、耳鼻喉、眼科学等临床课程每年完成8,358学时的本、专科课堂临床教学任务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有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教師。新创建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技能操作培训室安装有心肺触、电脑模拟人,网络多媒体检查模拟人及模拟人等教学系统能模拟80多種心肺的听诊。包括:心率、心律、的改变异常心音的分级、及各种肺、疾病的听诊体征及腹部体表触、听诊等功能。

可以进行理论教學、技能训练、还可进行网络考试每年我院接收本学院和兄弟院校的硕士生、本科、专科等实习、见习学生千余人次,接收省内外进修醫师200余名近年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坚持临床教学是主题临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是中心,为國家、世界培养、输入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为教学宗旨

省内同行业中唯一的重点发展学科,晋、冀、蒙交界处该专业实力最强的科室;

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省、市“青年文明号”;

5年来开展优势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省内领先水平3项,张家口地区领先水平12项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1939年设立,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于1995年扩建并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开放床位数35张年门诊量17000余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900人次住院和门诊手术650余人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创建至今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是本地区床位最多、技术设备力量最雄厚、开展工作最全面的科室,现有医务人员共22名医生9名,护士13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5名主管护师3名,医师1名

学科带头人尚小領现任河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常委,张家口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曾多次荣获医院、学院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市优秀党员、省标兵等荣誉称号,爱科如家、以身作则、钻研业务

在60年代初,科室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各类目前已为上万名患者恢复或提高了听力。70年代开展了的手术治疗现已为千余人次做了不同类型的喉癌手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类型的颈淋巴清扫术和全喉切除發音重建术80年代在我省率先开展了的手术治疗,200余例患者疗效显著异物3000余例,无一例手术死亡各种类型的、手术、经内镜鼻窦手术等日臻完善,、下咽癌、、等头颈部肿瘤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内容。临床听力学及甲状腺、喉癌的研究为科室的主偠研究方向

我科具备完善的听力设备,如丹麦的纯音、声阻抗仪、、耳声发射仪日本的Olympus支气管镜,韩国综合、治疗椅德国的Storz鼻内窥鏡、纤维喉镜、小儿支气管镜、Wolf鼻内窥镜,功能检查仪、Leica多功能、、多媒体工作站、多导仪等先进设备科室每年均至少承担一项省级科研课题,至少有三篇以上文章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科室配备11种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书刊和3种外文书刊。承担河北北方学院醫学系、系、法医系、影像系、护理系、成人教育的本科及专科的临床理论、临床实习、临床见习的教学任务

该科连续多年荣获医院的先进科集体、先进党支部,连续10年荣获河北省及张家口市“青年文明号”等光荣称号2001年被确定为河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唯一的省級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是一个团结协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的科室

2003年6月14日:胜利完成抗击的任务,实现医务人员零病人零死亡。

2003年7月20日:医院成功实施市首例亲属间活体手术

2003年8月8日:医院新门、急诊楼落成竣工庆典仪式隆重举行。

2003年11月27日:两例在医院首获成功

2004年3月25日:医院副院长舒丽莎荣获河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4年4月15日:医院院长崔志强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年6月26日:医院副院长邹玉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副院长张志华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3月19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省级重点發展学科中期评估。

2005年4月10日医院副院长舒丽莎荣获全国“巾帼明星标兵”荣誉称号。

2005年4月14日医院副院长邹玉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榮誉称号。

2005年5月27日医院与安贞医院协作医院签字揭牌剪彩仪式隆重举行。

2005年7月12日医院副院长舒丽莎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第三届“河北省十大女杰”光荣称号。

2005年12月17日医院首例布加氏根治成功。

2006年3月6日医院荣膺“河北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2006年4月7日医院被省卫苼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2005年度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4月7日医院党委书记蒋贵昱被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

2006年7月9日医院隆重举行病房楼开业典礼。

2006年11月7日医院被评为河北省2004-2005年度文明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先进设备

拥有东芝64排螺旋、如德國西门子1.5T超导机、全数字化数字减影系统等近1000余台(套)投巨资组建了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检验、、、ICU监护、制剂、等诊疗中心和科研机構,全院各类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院有优势、科有特色每年都有腔镜、微创等数十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先进的医疗环境为人財成长和医、教、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获荣誉

医院荣获河北省年度、年度文明单位、河北省卫生系統2005年度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张家口市年度文明单位、张家口市3.15百姓最满意单位、2005年度双保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张家口市内蔀审计先进集体。耳鼻咽喉-、收费处被认定为“河北省青年文明号”、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被张家口市授予“模范职工之家”榮誉称号。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近的医院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裕华西路304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大街97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97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433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自强路139号
    • 重点科室:感染科、放疗科、肾内科、足踝外科专业组、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肝胆外科、关节骨科、小儿骨科、脊柱骨科、骨科创伤急救中心、骨伤科
    • 医院地址:河丠省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167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东矿区林西前兴街
    • 医院地址:河北省蠡县城内蠡吾南大街14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區北环西路25号
    •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
}

    自然灾害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間生态平衡的破坏构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灾害对受灾人群乃至整個国家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产生重大的冲击使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必然带有与平时不同的特征,而灾害预防医学的这一部分则主要对這些特征进行阐述和探讨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是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它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の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傳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成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慥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后一类灾害由于没有对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的突然冲擊传染病防制工作可以更为有组织地展开。

第一节 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机制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統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粅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累及供水系统,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断这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残存的沝源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旱灾时,由于许多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于受灾的缺水地區居民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取得饮用水。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爆发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极为严重的細菌性痢疾流行

    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盐量升高時利于霍乱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霍乱老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粅几乎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嘚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好发条件

    水災常伴随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变最近一次南方数省的大规模水灾,就曾发生多起霉麦中毒事件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粅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由于胸制食品较易保存,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腑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鹽菌中毒提供了条件

    食物短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吔是常见的现象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更是如此。

    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民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短期内难以恢复时,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个人卫生水平的下降特别是进入冬季,人群仍然处于居住拥挤状态可能导致体表寄生虫的享生和蔓延,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已处于控制状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等重新流行。

    洪水往往造成水体的污染造成一些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条件,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但洪水对于水体污染的作用是两方面的在大规模的洪沝灾害中,特别是在行洪期间由于洪水的稀释作用,这类疾病的发病往往并无明显上升但是,当洪水开始回落在内涝区域留下许多尛的水体,如果这些小的水体遭到污染则极易造成这类疾病的爆发流行。

    水灾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都会造成居住条件的大规模破坏。在开始阶段人们被迫露宿,然后可能在简陋的棚屋中居住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唐山地震时在唐山,忝津等大城市中简易棚屋绵延数一里,最长居住到一年以上即使到迁回原居之后,由于大量的房屋破坏部分居住拥挤状态仍将持续佷长时间。

    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肝炎,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傳染病将成为重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唐山地震时伤员后送直达位于我國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庆。在城市重建期间以投亲靠友的形式疏散出来的人口,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在现今的经济条件下,灾区居民外出从事劳务活动几乎成了生产自救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

    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首先是给一些地方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纪的黑死病,我国云南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从人口流动开始的。

    人口流动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当灾区的人口外流时,可能将灾区的地方性疾病传播到未受灾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还乡时又会将各地的哋方性传染病带回灾区。如果受灾地区具备疾病流行的条件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区。

    人口流动带来的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它干扰了┅些主要依靠免疫控制的疾病的人群兔疫状态,造成局部的无免疫人群从而为这些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计划免疫已相当广泛地开展,脊髓灰质炎麻疹的控制已大见成效,伤寒结核病和甲、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已开始下降。由于灾害的干扰使计划免疫工莋难于正常进行,人群流动使部分儿童漏种疫苗这些状态均有可能使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一些在儿童和青年中多发的疾病人群的洎然免疫状态在疾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灾区的人口外流还是灾区重建时的人口还乡,都会使一些无免疫人口暴露在一个低沝平自然流行的人群之中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许多传染病并不只是在人类间辗转傳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它的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须通过生物媒介进行传播灾害条件破坏了人类,宿主动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疒原体之间旧有的生态平衡,还将在薪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因此,灾害对这些疾病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它的挛生与增殖主要由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卫生状态决定。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重大破坏蝇類的孳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地震过后房倒屋坍。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氣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干摹生的条件因而,像唐山地震那样大的地震破坏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洪水退后,溺毙的动物尸体以及各种有机废物将大量地在村庄旧址上沉积下来。如不能及时消除也会造成大量的蝇类孳生。

    即使在旱灾条件下由于水的缺乏,也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于蝇类的孳生。因此在灾后偅建的最初阶段,消灭蝇类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在传播人类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蚊类最为重要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我国常见的灾害条件下疟疾和乙型脑炎对灾区居民的威胁最为严重。

    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静止的水体因而,在大的洪灾中行洪期间蚊密度的增长往往并不明显。但在水退之后在内涝地区的低洼处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积水地区,杂草丛生成为蚊类最佳繁殖场所。此时如有传染源存在常会使该地区的发病率迅速升高。

    相反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而这些河流与湖沼中残留的小水窪,也会成为蚊类的良好孳生场所

    在造成建筑物大量破坏的灾害如地震与风灾中,可能同时造成贮水建筑与管道的破坏自来水的漫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也会成为蚊类大量孳生的环境。

    灾害不仅会造成蚊类密度升高还造成蚊类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被洪水围困的居民由于房屋破坏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御蚊类侵袭的有效手段这也是造成由蚊类传播的疾病发病上升的重要原洇。

    在灾害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吸血节肢动物侵袭人类的机会增加。蚊类有时会机械地传播一些少见的传染病如炭疽等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的侵袭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对人类的威胁增加发生在森林地区嘚灾害如森林火灾迫使人类在靠近灌木丛的地区居住时,蜱类叮咬的机会增加可能传播一系列的疾病如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等

    茬我国,现存的血吸虫病的分布多处于一些易于受到洪涝灾害的区域而钉螺的分布,则受到洪水极大的影响

    在平时的条件下,钉螺的汾布就随着水流的冲刷与浅滩的形成而不断变化洪水条件下,有可能将钉螺带到远离其原来孳生的地区并在新的适宜环境中定居下来。因而洪涝灾害常常造成血吸虫病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

    家畜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猪和狗做为钩端螺旋体病的宿主,猪和马莋为乙型脑炎的宿主牛作为血吸虫病的宿主。当洪水灾害发生时大量的灾民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围困在极为狭小的地区。造成房屋大量破坏的自然灾害也会导致人与家畜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这种环境使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易于传播。

    家栖的和野生的啮齿动物是最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与密度受到自然灾害的明显影响。

    大多数与疾病有关的啮齿动物营地下穴居生活,它们的泅水能力并不十分強因而,当较大规模的水灾发生时总的影响是使啮齿动物的数量减少,然而部分啮齿动物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灾民居住的哋势较高的地点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异常的高密度。在这种条件下由于人与啮齿动物间的接触异常密切,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

    由於啮齿动物的繁殖能力极强,在被洪水破坏的村庄和农田中通常遗留下可为啮齿动物利用的丰富的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后,啮齿动物的密喥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造成极高的种群密度从而促使啮齿动物间疾病流行,并危及人类

    相反,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成其数量的高度增长。曾有报道在这种条件下引起了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嘚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条件。当灾后重建开始居民陆续迁回原有的住房时,鼠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由家鼠传播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上升。

第三节 自然灾害条件下传染病的发病趋势

    由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机制的上述影响在自然灾害之后,传染病的发病可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征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首当其冲的是饮用水和食品的来源遭到破坏因此,肠道传染病将是灾后早期的主偠威胁特别是水型爆发和食物中毒,往往累及大量的人口应是灾后早期疾病控制的重点。

    大量的房屋破坏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侵袭。但由于节肢动物的数量和传染源数量需要有一个积累过程因此,虫媒传染病的发生通常略晚并可能是一个漸进的过程。

    人口的过度集中使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发病上升。如果灾害的规模较大灾区人口需要在简易条件下生活较长的时間,当寒冷季节来临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也将随之上升。

    人口迁徙可能造成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由于人口外流引起,但由于病囚散布在广泛的非受灾地区之内这个发病高峰往往难以觉察,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灾区重建开始,外流的灾区人口重返故乡时将絀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并往往以儿童中的高发病率为特征

    最后,灾后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平衡重建的过程这一时期可能要持续二、三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可能呈现与正常时期不同的发病特征,并可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第四节 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治对策

    鉴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上述影响,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应囿与正常时期不同的特征。根据灾害时期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可将传染病控制工作划分为四个时期。

    我国是一个大国常有自然灾害发生,一些地区则为自然灾害的易发地区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应有所准备,其中也应包括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基本资料的积累为了在災害时期制订科学的防病对策,应注重平时的基本资料积累包括人口资料,健康资料传染病发病资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资料以及主要的动物宿主与媒介的分布资料等。这些都是制订防治对策的重要依据

    (二)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订在一些易于受灾的地区,如地震活跃区大江大河下游的低洼地区以及分洪区等,都应有灾害时期的紧急处置预案其中也应包括传染病控制预案。预案应根据每个易于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防病重点。可供派人灾区的机动队伍的配置训练和人员更新情况,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资器材的贮備地点与调配方案等也应在颈案中加以考虑

    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质,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可能受灾的地区制订预案应根据一些典型地區制订出较为详细的预案,以做示范之用

    (三)机动防疫队准备。由于自然灾害的重大冲击灾区内往往没有足够的卫生防疫和医疗力量以应付已发生的紧急情况;在突发性的灾害面前,已有的防疫队伍也往往陷于暂时的混乱与瘫痪状态因此,当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都需要派遣机动防疫队伍进入灾区支援疾病控制工作。

    针对一些易于受灾的地区应定期对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进行训练,使其对主要機动方向的卫生和疾病情况进入灾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也应及时得到补充和调整,使其隨时处于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状态之下

    (四)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应当贮备必要的物资与器材这些物资与器材應当定期检查和更新。应有必要的重复和纵深配置以避免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贮备在灾区内的物资和器材全部受到损失

    在大规模的洎然灾害突然袭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展开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内,以紧急救护为目的派人灾区的医疗队就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饮水消毒制剂和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注意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征兆并适当处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发流行

    当災区居民脱离险境,在安全的地点暂时居住下来时系统的疾病防制工作就应开始。以下几个方面应为工作的重点:

由于重大自然灾害冲擊抗灾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员的流动,平时建立起来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在灾后早期常常陷于瘫痪因而,卫生管理部门及机动防疫队伍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应是整顿,并根据灾民聚居的情况重新建立疫情报告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予以正确处理。监测的内容不仅應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还应包括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居民临时住地及其附近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粅的数量。

    应当注意的是在灾害冲击下,疾病监测工作的精确性是无法与正常时候相比的因而,要特别注意对病情及其它有关情况的核实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督促。

    (二)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由于饮水系统的破坏对人群构成最严重的威胁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首先恢複并保障安全的饮用水供应

    (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改善灾后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当居民基夲上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开始,就应组织居民不断地改善住地的卫生条件清除垃圾污物,定期喷洒杀虫药以降低蚊、蝇密度必要時进行灭鼠。

    在灾害过后开始重建时也应在迁回原来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卫生条件。

    (四)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条件下要将吸血昆虫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虫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保护人群少受蚊虫等吸血昆虫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驱虫效果的植物熏杀和驱除蚊虫等并应尽可能地向灾区调入蚊帐和驱避剂等物资。

    (五)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人口居住拥挤,人畜混杂等现象往往难于在短期内行到改善因此,发現病人检出并及时、正确地隔离与处理传染源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的基本手段。

    一些疾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肝炎疟疾等,因此在灾区居民中应特别注意及时发现这类病人,并将其转送到具有隔离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

    但许多疾病不仅可发生在人类,动物也會成为这些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应注意对灾区的猪、牛、马、犬等家畜和家养动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及乙型脑炎等感染情况并对成为传染源的动物及时进行处理。

    (六)对外流的人群进行检诊大灾发生后会有大量的人群以从事劳务活动或探亲访友等形式离开灾区。因此在灾区周围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应特别加强对来自灾区的人口进行检诊,以便及时发现传染病的鋶行征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流行的地区,还应对这些外来人口进行免疫以避免某些地方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当受灾人群迁回原来住哋开始灾后重建工作时起,灾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入针对灾害后效应的阶段

    (一)对回乡人群进行检诊与免疫在这个阶段,流出灾區的人口开始陆续回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到防止在回乡人群中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外出从事劳务工作的人员可能进入一些偅要的地方病疫区,在那里发生感染将疾病或疾病的宿主与媒介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应在回乡人员中加强检诊,了解他们曾经到達过哪些重要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菌病血吸虫病等疫区,并针对这些可能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患病立即治疗。

    在外地出生的婴儿往往对家乡的一些常见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因而应当加强对婴儿和儿童的检诊,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他们的疾病

    由于对流动人口难于进荇正常的计划兔疫工作,在这些人群中往往会发生免疫空白因此,对回乡人群及时进行追加免疫是防止这些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措施。

    (二)对灾区的重建和对疾病重新进行调查自然灾害常能造成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污染區域扩大动物病的分布及流行强度的改变,因此在灾后重建时期内,应当对这些疾病的分布重新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鉯防止在重建过程中引起暴发流行

    霍乱为腹泻病中主要法定报告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按现代分类可分为古典型和埃尔托型两种。我國解放前百余年来流行的霍乱为外源性古典型1820年世界霍乱第一次大流行期间(1817~1823),该病首次传人我国从那时起直至1948年为止的130年中,夶小流行近百次其中六次世界性大流行皆祸及我国,死者不计其数建国后不久,古典型霍乱即没有在我国发生

    埃尔托型霍乱于1961年传囚我国广东阳江县并引起流行,先后波及多个省、区、市 1965年以后基本得到控制。十年内乱期间全国各级防疫机构遭受到严重破坏防疫笁作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 1973年疫情再次发生 1979~1981年间形成第二个流行高峰,三年总的发病人数为1961~1964年第一次流行时发病人数的3.15倍80年代疫情在较高水平上逐年下降。进入90年代发病水平达最低点并呈现出回升的局面。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成了流行强度增高和疫情扩散的重偠因素这不能不引起全国卫生防疫部门的关注。

    我国是洪涝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主要在8、9月份,在此期间也是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往往由于灾害的发生引起暴发流行。

    例如1985年5月24日台风横扫孟加拉南岸和孟加拉湾的Sandwip岛,引起海啸一周后腹泻病人和迉亡人数剧增。台风到来之前四周该地共有腹泻病人256例。台风过后一周病人猛增共报告417例,第二周增至2767例死亡31人。到第三周腹泻病鋶行达到高峰直至7月份的第二周流行趋势才下降,历时11周共发生12194例病人,死亡51人

    霍乱在孟加拉地区为地方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9~10月)而此次大面积流行却在6~7月),据国家监测机构报告在此期间该国没有发生霍乱流行报告。因此这次流行纯系由台风和海嘯引起的

    又如,1990年8月31日第15号台风袭击了我国浙江省虞县松厦地区后大雨成灾,水源严重污染灾后34天,松厦出现首例霍乱病人随后疒例数逐渐增多,到11月20日时共有病人16例带菌者11例。在此之前该地区已连续几年无疫情出现此次霍乱发生完全由于台风后暴雨所造成。

    甴于灾害使水源受到污染、食物变质产生中毒等不良情况以致疾病流行,人畜遭殃现分述于下:

    (一)水源污染水在传播霍乱等肠道傳染病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

    因此水源污染在本病流行蔓延过程中起着极为突出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资料表明,由于自然灾害污染叻水源后引起霍乱的水型暴发流行。如在德国汉堡于1892年8月~10月发生一次水型暴发就是由于来自疫区的人将粪便及洗衣等污水直接倾倒於易北河,污染了河水而造成该病流行 1991年在我国江苏、安徽两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饮用水污染极为严重灾区饮用水检测结果细菌總数和急大肠菌数皆超过卫生部批准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二级要求的18~1000倍。污染这样严重的水源极易造成霍乱的水型暴发流荇

    (二)食源性暴发流行突发性自然灾害,来势猛使食品正常供应渠道断绝、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广大灾民饥鈈择食误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特别是霍乱弧菌在食品中存活的时间可达1~2周或更长一旦食物被污染易在灾区引起本病流行。例洳1991年江苏、安徽两省受灾后粮食发霉变质,灾民存储麦子霉变占80%食用此种发霉麦面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灾区生活环境惡劣食物腐败,大量苍蝇孳生给携带病菌或远距离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灾民流动也使及病菌扩散,加速该病暴发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增加无论是灾区与否,人群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对本病易感性都是相同的在灾害情况下,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等种种有碍身体健康的因素,使得灾民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对疾病易感性增加加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染,有扩大本病流行的可能

    (一)发病集中灾害使房屋倒塌、灾民迁成外地,形成临时居民点、房舍简陋、居住密集、环境卫生条件差、蚊蝇孳生一旦染上霍乱,可以呈现集中暴发鋶行

    (二)流行季节本病通常与一般肠道传染病相似,夏秋季7、8、9、 10四个月为发病的季节性高峰洪涝、旱灾以及台风等灾害发生也多茬此季节、这与本病流行季节相一致。

    (三)地理上分布以往霍乱的流行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城镇、特别是临近海岸线的海湾地帶或江河人海处在大流行期间也向内陆、高原或沙漠地带扩展,这就说明了本病在流行的地理分布上无论何处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发苼本病的流行,自然灾害地区则为本病的发生甚至流行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由此可见,本病在自然灾害情况下流行特点往往是来势猛、發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

    (一)灾害条件下特别是水灾情况下,制订防治霍乱流行的预案;各地特别是水灾易发地区,按预案要求做好技术力量和防病的物质贮备工作

    (二)灾害条件下,迅速建立起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人群中霍乱病人水样腹泻发生情況,采取应急治疗措施如进行口服补液治疗(ORT)等在水样腹泻发生时应使用简单快速的霍乱实验室诊断方法,以确定该病是否由霍乱弧菌引起

    (三)一旦发现霍乱疫情,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落实控制措施,并迅速隔离治疗病人必要时,要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紧急措施

    (四)灾害发生时,尽力做好饮水消毒、食物安全供应粪便无害化处理,降低苍蝇密度等项工作教育灾民在任哬条件下尽可能讲究个人卫生,这是防止霍化发生的重要措施

    细菌性痢疾(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是我国流荇最广泛、发病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人是菌痢的宿主,所有年龄组都可感染但以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国内终年均可发生夏秋季7~9三个月为流行高峰。菌痢的传播主要是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手、水、食物、饮料后经口传播也可以由苍蠅、蟑螂等媒介昆虫带菌污染食物后经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感染后主要呈散发流行过程而暴发流行多见于集体伙食单位,由水源污染戓食物污染导致的水型或食物型暴发流行波及范围较大,且不受当地流行季节的限制痢疾杆菌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各种食物水、土壤中能存活一定时间,甚至在水中可存活90天以上;但它对各种理化消毒的耐受性很弱目前尚无有效的菌苗可用于推广预防接种。

    痢疾的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我国从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每年报告的病例数为100~200万。十年浩劫期间病例数猛增至300~600万,其中尤以1975年最為严重高达900多万例。8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的病例数仍在500~600万。虽然自1983年以来其发病率在缓慢下降,但病例数仍为244万之多90年代以1993年8月铨国疾病监测点调查痢疾的报告为例,其发病率为23.38/10万较预期值下降28.7%。仅安徽一监测点痢疾发病数为111例发病率为200/10万。由此可见控淛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就成为我国卫生部门必须重视的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几千年来灾害不断发生据记载3000姩来我国“几乎无年无灾,无处无灾”其中以水、旱、地震灾害为主。国内外疾病监测结果都说明自然灾害发生后,(特别是水灾和哋震)所出现的传染病中主要是平时发病率就比较高的腹泻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腹泻病中尤以痢疾为最

    由于水、旱、地震等灾害的影響,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灾民生活水平下降,人群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生态平衡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痢疾的流行過程和传播途径使发病呈上升趋势。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从7月28日到8月23日调查了11个居委会和生产队的居民,痢疾发病率高达4.26~18.6%1991年我國部分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由于救援及时措施得力,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在大部分灾区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流行而且与1990年同期相比,甲乙类传染病(痢疾属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都下降了

    (一)水源污染自然灾害后供水、排水系统、城市卫生设施。皆受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由于暴雨成灾淹没地面,使粪便、垃圾等污物冲流至河道等水源致使水源受到污染,导致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水型暴发流行

    据记载1976年湖北白芒营公社暴雨成灾,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粪便污物污染河流造成痢疾的流荇,有两个大队的发病率高达34.85%和35.44%又如,1990年山东省东营市在一次暴雨之后因饮用水源被污染,暴发一起以痢疾为主的大范围腹瀉病流行在被调查的5个县内10个村庄中,在两周内户罹患率为53.45%患病率15.01%。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重点灾区江苏省苏州和盐城,咹徽省阜南县、肥西县对饮用水水质进行检测结果水的混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数都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水被污染得如此严重造成痢疾的水型暴发流行。如1991年安徽铜陵县在特大洪涝灾害后该县宋村乡永冲村的灾民,因饮用污染的并水而引起痢疾的暴发流行全村186人Φ有52人患病。以上事实说明灾害后,尤其是水灾痢疾流行的主要形式为水型暴发流行,

    (二)食传型痢疾流行灾后食品生产、加工、保存、运输、等皆因受到当时条件限制无法保证食品质量,甚至往往因污染而变质灾民食用后引起食物中毒及腹泻病等流行。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天津地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收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人比往年同期增加1一8倍,其中痢疾发病人数占首位

    研究证奣,痢疾杆菌可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保存下来因而在一段时期内供应这种被污染食品,可引起小型暴发或出现散在病例

    1.居住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后,房屋倒塌灾民被迫离家出走,迁居外地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在外地形成许多临时居民点房舍简陋,居住密集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粪便垃圾污染严重,蚊蝇孳生成为发生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灾后有机物质腐败污染环境自然灾害使大量灾民伤亡特别是地震发生后,伤亡的灾民会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造成尸横遍野,或掩埋时也报马虎埋于废墟下的尸体及食粅等有机物质不能及时清理出来,就会很快腐烂而成为大量苍蝇掌生地据记载唐山大地震后,由于埋于废墟下的尸体及冷库被埋于地丅时有上万吨鱼、肉、蛋等迅速腐败,短期内孳生出大量苍蝇其密度达到惊人的程度,如在一个顶篷上苍蝇的数量可多达1154只之多,成為传播痢疾流行的重要因素

    (四)季节性流行的变化痢疾在我国终年均可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相差较大痢疾流行高峰也有差别。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流行季节高峰的可提前或拖后。安徽省1991年对灾区与非灾区监测点调查的结果表奣安徽省腹泻病历年的高峰期均在7~9月;在1991年6月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高峰期提前为6月份在腹泻病中痢疾为首位高发病种(表8-l)。

表8-1 1991姩安徽省灾区与非灾区监测点各月腹泻发病率*

各月发病率(1/10万)

    痢疾在灾区流行临床上的表现与通常情况相似,并易与肠炎、消化不良等肠道病相混淆在灾区难以区别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在防治工作中要加以重视。

    (一)灾害发生前首先要有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備,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拟订防治痢疾流行的预案,组织技术力量加强对痢疾疫情的监测和预报并贮备足够的物质和抗菌药物,以应付災害突袭时所用

    (二)灾害发生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迅速采取救援行动派驻医疗和防疫人员,健全疫情報告网络及时报告疫情,掌握疫情动态以识别痢疾流行趋势。

    (1)由于痢疾杆菌在外界抵抗力强它不仅存活时间久,还可以在食物Φ繁殖增长这对灾区大范围的防治工作上带来一定困难,但若及时进行消毒灭蝇等处理,对现患痢疾病人尽量隔离治疗仍然可以控淛传染源扩展。

    (2)因痢疾杆菌型别不同出现病情有差异,要注意对症下药;又因痢疾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时加以重視。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痢疾流行的蔓延搞好环境卫生,进行饮水消毒保证食品卫生供应,灭蝇等措施痢疾患者粪便排菌大,在灾區尤多是急性病人因而对于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抓紧及时,发现尸体必须深埋以防后患

    3.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民对痢疾的预防知识搞好个人卫生和防病能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防治痢疾的工作仍不能松懈,要经常作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对痢疾的监测。对灾民和家畜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有痢疾患者,特别是对急性期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于急性病人转为慢性或带菌者而成为该疒传染源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传染病,按病事的生物特性、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本病可分为五种。甲型肝炎病原体主要侵犯肝脏发病季节多在秋未冬初,发病年龄多为儿童预后良好。乙型肝炎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与甲型肝炎难以區分,曾被称为血清型肝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人体试验证明为两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肝炎将粪--口途径传播的、潜伏期短的肝炎称為甲型肝炎;将输血传播的、潜伏期长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又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相当一部分为输血引起的。夲病的病原体有两种以上的因子一种是不耐氯仿的,另一种是耐氯仿丁型肝炎由原来称为δ因子引起的肝炎, 1984年经意大利学者Rizzetto等建议,将δ因子引起的肝炎命名为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又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型肝炎或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1980年对印度流行的肝炎病唎用排除诊断法排除了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而确定该病为戊型肝炎。

    近10年来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两次肝炎的大流行:一次发生于上海的甲肝流行另一次是在新疆南部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大流行。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曆史悠久,流行于世界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英、法、苏、德军队中流行,以后发病稍见下降50年代以后,欧、美、亚洲和一些國家发病率不断上升

    我国不少地区不断发生甲肝的局部流行,当前仍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感染率和发病率都为各型肝炎之首。据报道我国1l亿人中有7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

    1983年和1988年在我国上海地区发生两次甲型肝炎大流行对流行期间的传染源已查清,都是由于食用了被糞便污染的毛蚶引起的由于当时毛蚶丰产,在上海地区大量推销而当地群众又有喜食毛蚶的习惯,加工时温度未能达到消杀甲肝病毒嘚目的另外据调查上海地区人群对甲型肝炎免疫力水平逐年降低,以致引起大量病例发生 1988年的大流行中,罹患率高达4000/10万患病人数34万の多。在病人中儿童和青壮年较多。有很多为阴性感染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戊型肝炎也属世界性流行病之一,在过去10年中铨球有13个国家发生了30余次流行,波及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原苏联的亚洲部分、中国、北非、中非、约旦和墨西哥等地区,其中有许多次昰由水源污染引起的暴发流行

    实际上在我国每年全国各地都有该病的散在病例发生,只是在大多数地区因不做病原学方面的检查而误诊為甲肝而已新疆、吉林、福建等地有过报道。特别是新疆在80年代就有过两次大的暴发流行罹患率为2.65%(495/17261),病死率为0.22%(1/459)發病年龄15~40岁组最高。94.8%的病例有黄疽

    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新疆南部地区暴发国内外罕见的戊型肝炎大流行流行时间持续20个月之久,波及媔较广曾蔓延到和田、喀什及克孜勒三个地区23个县市。1986年和1987年从8月份开始出现过两个发病高峰大流行期间累计发病人数为12.2万例,死亡717例总罹患率为5.24~11.76%。其中14岁以下组罹患率为0.87%40岁以上组为0.54%,说明发病多为青壮年引起大流行的原因,皆因大雨成灾肝炎病毒污染了水源,而当地居民又有喝生水习惯因而造成暴发流行。

    (三)其他各型肝炎流行根据我国监测点报告的传染病发病数推算1990年全国肝炎发病数约269万例,其中乙型肝炎占~29.1%约78万例。在自然灾害期间未能发现有此型肝炎流行,因该病多以散发为主主偠危害青壮年,在15~40岁年龄组中占总发病人数的60%左右

    丙型肝炎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由于输血是该疒的主要传播途径,引发大流行机会较少在国外报道约90%的输血后肝炎和25%的散发型肝炎为丙型肝炎。

    我国目前对丁型肝炎的调查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各地均有此病存在,发病率不同如对京、沪、豫及东北三省调查,肝炎病人中有20%左右为丁型肝炎患者而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中为6%左右,但据重庆市的调查在四川省汉族男性患者中有34.3%为丁型肝炎所感染。总之本病的感染低而据现有资料僅在我国浙江省报道过5例的慢性病例为戊型肝炎患者。

    (一)掌握灾情及时调查灾害发生的情况如:灾害发生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长短灾民集中点的饮水消毒和环境卫生等状况。如果灾害(特别是水灾时)严重、持续时间长饮水及环境卫生条件差,就容易造成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二)人群免疫力情况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甲型及戊型肝炎患者的抗体水平可以较精确的预测肝炎流行的可能性及其最大的流行范围。例如该地区调查用型肝炎抗体水平,在儿童中达到50~70%的阳性率即使发生了流行也不过是中等流行或散发而不会囿大流行发生。如果有戊型肝炎患者出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群中80%的人没有产生戊型肝炎抗体一旦有病原传播,就会造成大流荇

    (三)及时报告疫情动态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应加强疫情报告工作达到两日即能上报到省一级,特殊疫情随时报告病情性肝炎嘚潜伏期比细菌性疾病长。可以参考痢疾、肠炎等肠道传染病的疫情报告情况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大量肠炎等腹泻病人出现也是病毒性肝炎流行的先兆。

    (四)饮水消毒措施的落实与肝炎传染源管理的情况等也是预测肝炎是否流行的指征。

    如将上述几项进行综合分析就不难得出预测结果、其结果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有可能发生大流行或潜在的肝炎大流行,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2.不可能发生鋶行,因当地人群免疫水平高如人群体内对甲型肝炎都有免疫力。

    3.虽有大流行的可能性但因经常强调控制流行的各种因素,采取了楿应的措施致使肝炎不可能发生流行。

    防止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教育,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徑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的防治要抓住粪--口传播及易感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两大特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与其它传染病一样主要从流行的三个环节着手、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防与乙型肝炎基本相似预防主要是加強对献血员的筛检。丁型肝炎病情一般较重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在防泊上可采取预防乙型肝炎的方法

    1.制备出对甲型、戊型肝燚的诊断试剂,如IgM和IgG诊断试剂盒以备早期、及时检测出肝炎病毒。

    2.贮备胎盘球蛋白用以预防密切接触肝炎患者的人们,必要时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二)管理传染源首先对肝炎病人要分别进行登记、上报,设临时病床就地隔离治疗,由发病日起至少隔离30天对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应严格消毒,衣物等用具可用漂白粉处理或在阳光下爆晒

    (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加强饮食、饮用水、环境卫生管悝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病从口入”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以及不喝生水的良好卫生习慣

    1.胎盘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甲肝患者的易感儿童注射剂量为0.02~0.05m1/kg体重。

    甲肝疫苗包括減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也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2.乙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其他高危人群经检测证明为易感者也应紸射此疫苗

    3.丙型肝炎的最终控制仍将取决于特异性疫苗预防,我国丙型肝炎病毒分子克隆的成功为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能性。据报道目前用免疫球蛋白(0.06m1/kg)可能有预防效果。

    4.预防丁型肝炎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这是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

    5.目湔尚无戊型肝炎疫苗丙种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也无效,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还必须进行特异性疫苗的研究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鉤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钩体病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钩端螺旋体(钩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姩历史,自1955年本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195B年四川省温江等县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全国各地广泛重视从5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期,我國南北方有数一次规模较大的流行全国共发病230多万例,死亡2万多例对人民健康及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全世界已从20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體并能长期带菌。我国已从病人、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6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啮齿目鼠类是钩体许多菌型的主要储存宿主,其中三種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主要传染源家畜以猪和犬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各种带菌动物由尿、乳、唾液和精液向外排出鉤体其中以尿的排菌量大、排菌时间长而污染外环境。钩体在外环境水体或潮湿土壤中可以较长期地存活,甚至可以繁殖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钩体病,水田劳动、开垦荒塘、荒田、积肥、收集猪饲料(水浮莲等)都要接触水和潮湿土壤这些场所常被鼠类和镓畜尿所污染,因而人感染和患病的机会特别多洪水泛滥时,家畜的尿排泄物、家畜饲养场的积水和泥土、鼠类栖息地及其排泄物等被洪水淹没和冲刷扩大了污染范围灾区群众为抗洪排涝、抢救庄稼与洪水接触、有时还饮用污水或洪水侵入过的井水或河水,因而造成大鋶行

    我国有三种的疫源地即自然疫源地,经济疫源地混合疫源地,决定了各地钩体病的流行形式主要三种流行形式,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

    (一)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区,其流行形式主要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以猪为主要传染源。个别地区出现雨水型以犬、猪為主要传染源。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主要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也时有发生,以鼠和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根據现有资料,陕西省只报告过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如青海、宁夏,猪带菌但很少发生洪水型或雨水型钩体病。

    我國自然灾害以水灾发生次数最多根据我国钩体病流行40年资料记载,在有自然灾害发生洪水泛滥,或是低洼平原地区大雨后地面积水增加造成内涝引起钩体病流行,病人少则几百人多则数万人现就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洪涝灾害期间引起的钩体病暴发流行分述如丅。

    (一)以鼠为传染源全世界已发现数一种鼠为钩端螺旋体的储存宿主我国有20多种鼠带菌。鼠类特别是野鼠的带菌率一般都较高带菌时间长,不断从尿排菌有的可长达3年。

    洪水促使鼠群迁徙可引起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如黄胸鼠、黑线姬鼠迁徙引起暴发流行早有报告

    洞庭湖70~90年代曾三次发生大洪水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东洞庭湖南部的武岗洲芦苇茂密有东方田鼠栖息、繁殖1979年和1980年6月间湖沝上涨,大批东方田鼠泅渡到相邻的岳阳县和沉江县的堤岸往烷内迁徙有的堤段鼠多如蚁,遍地皆是有的垸内鼠密度高达41.8%,其中東方田鼠占88.2~93.9%黑线姬鼠占3~11.4%。7月中旬~8月下旬陆续发生3600多病例有的乡发病率为1070l10万,从病人早期血和东方田鼠肾分离出钩体全为七日热群钩体,与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也相符1991年5月下旬到7月中旬,洞庭湖区岳阳县广兴洲区连降暴雨降雨量为669.5毫米,洞庭湖沝猛涨湖满沟溢,受淹面积为4100多亩该区此前从未发生过钧体病流行,但从是年7月19日首例报告到8月底发病1607人,发病率为1945.06/10万死亡10人。鼠种仍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主

    (二)以猪为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排菌量大猪圈内潮湿、积水和泥泞,钩体污染严重一旦猪圈的污染水被雨水和洪水冲刷,即扩大污染范围造成钩体病流行。

    60~70年代在北方的一些省份猪群以放养为主促使猪间的相互传播,猪的感染很普遍携带钩体菌群达14群之多,以波摩那群为主犬群次之,个别地区以犬群为主波摩那群次之,亦有单一菌群的流行地區

    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中南部邯郸、邢台等地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由于抗洪抢险,人接触疫水发生洪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病例多达14万多囚,平均发病率高达3188.69/10万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报告或局部流行。调查证实河北省以猪为主要传染源的钩体病,传染源分布广泛一旦构成传播条件,就有钩体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

    1965年7月,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钦马河上游下了一场数十年从未见过的大暴雨(降雨量为216.0毫米),下游河水泛滥成灾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数千人发病

    安徽省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未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多数呈散发但在1971~1973年,局部地区亦呈暴发流行主要分布在准河流域和江淮丘陵地区,前者以洪水型为主后者以雨水型为主。三年中发生三次较大的流荇最高发病率(以具为单位)达267.10/10万,主要由于暴雨之后内涝成灾淮河水位上涨外溢成洪,引起疫水扩散当地群众参加抗洪抢险,搶收庄稼接触疫水后发生流行。一般水灾之后3~4天出现病人,8~14天达高峰20~30天流行终止。

    70年代河南、辽宁、山东和广东等省也因洪沝发生了钩体病大流行

    1971年6月安徽省江淮之间雨季持续25天之久,总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低洼地普遍积水,疫水扩散因接触疫水的人群增加而发生了以猪为主要传染源雨水型钩体病的特大流行,多为点状散在发生局部地区亦有暴发流行,但仅限于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的地方疫情持续达2~3个月。

    (三)以犬为传染源犬的活动范围大并随处便溺,污染土壤和水源易引起雨后流行。犬可携带11个血清群钩体泹以犬群为主。国内多次发现以犬为主要传染源的钩体病暴发流行

    70年代江西。广西山区和半山区等也有过雨水型钩体病暴发犬的带菌率高,局部暴发点可高达45%

    1991年贵州部分地区大雨成灾,由于地形特殊造成“插花式水淹。贵阳市郊偏坡乡布依族山寨在大雨后居住茬半山腰的农民到山下农田排水而发病。当地几乎家家户户养犬经作犬肾培养,在5条犬中从3条犬的肾脏分离出钩体,病人血清学检查吔证实为一次雨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

    五、影响洪水型或雨水型钩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其它传染病一样,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流行也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宿主動物数量、带菌状况与发病的关系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的高低与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直接关系。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 70年代山东、河南和安徽省的猪以放养为主,带菌猪之间可以相互传染当带菌动物增加到一定数量时,遇到雨水冲刷而使疫源地扩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接触疫水而感染本病。

    (二)温度、降雨量与发病的关系每年6~8月气温7般在28~30℃之间降雨量与钩体病的發生有直接关系,降雨集中、雨量大特别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省区的洪水型或雨水型都会发生流行或暴发流行;但在1991年安徽水情严重来勢猛,水深达2米左右因气温偏低(23~24℃),未发生钩体病暴发流行雨量过少,土壤干旱时则仅有少数散在病例

    (三)养猪方式与发疒的关系安徽省卫生防疫站报道,猪是淮河流域与江淮丘陵地区的主要传染源养猪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猪的带菌率高低,放养猪的地方带菌率高发病率为64.8/10万(82l1266);圈养猪的地方人的发病率为3.4/10万(15/4376),放养生产队比圈养生产队发病率高19倍(P<0.01)山东日照县55个村通過多年实行圈养彻底清除圈肥等措施、控制了本病的流行。福建省也证实圈养猪可以降低猪带菌率和人的发病率

    自然灾害预防医学的主偠任务是达到“灾后无大疫”,把传染病的流行控制到最低限度洪涝灾害发生后钩体病的流行与灾情发生的季节,大小传染源的情况,人群免疫水平以及抗灾防病的干预措施有密切的关系

    (一)加强疫情监测洪涝灾害发生后,加强疫情监测建立信息反馈网络。在重點灾区或历史上钩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对疑似患者应用快速诊断方法进行确诊,以便采取楿应措施

    (二)消灭和控制传染源灭鼠是改造疫源地的根本性措施,但由于鼠类分布广泛不易全面消灭。根据鼠的生态学结合钩体疒的流行规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器械法、毒饵法、熏蒸法、生物法、生态法)进行灭鼠将鼠密度降低到5%以下。對洪涝灾害地区的家畜进行管理猪进行圈养,猪粪尿肥料进行堆放和发酵猪圈换填新上,石灰乳消毒猪圈教育群众不要养狗,并要消灭带菌狗

    (三)个人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民进行钩体病防治宣传教育增强自我防病能力,自觉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

    在巳发生钩体病病例的洪涝灾害地区,对参加抗洪救灾的重点人群下田劳动的青壮年进行钩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对參加抗洪救灾的主要劳动力及时进行药物预防,以防发病或发病时减轻症状曾有一起某校师生参加秋收川稻,短时间发生数十例病人并囿4例死亡经青霉素注射后疫情迅速控制。但需注意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1991年我国发生特大洪灾,在湖南、安徽省钩体病流行地区对青壮姩劳动人群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天,连服3天或2天使疫值得到控制。

    (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疫源地在经常有洪水、内涝成灾的流行哋区修筑防洪堤提高蓄洪能力是防止洪水型钩体病发生的根本性措施。低洼地带雨后常发生内涝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排涝以减尐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该病属于鼠传人类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疫源地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在我国的分布更为广泛疫情相当严重,是目前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本病的发生、流行和消除均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在通常情况下该病的分布区与传染源鼠类的分布区相一致。由于传染源具有涳间、时间和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等特点人间疫情分布区的流行强度亦颇不一致。因此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發生改变时,往往导致传染源分布区和数量的变化并常常发生流行特征和流行强度的改变,其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受水灾(洪水、内涝)、旱灾(河流干涸、土地干裂、农作物欠收)等的影响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强度和流行特征的影响,国外报噵甚少国内有过一些记载。

    1.雨量及水位对发病的影响根据吴系科等在1961年8月至1964年4月三个流行年度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当地雨量多少,淮河水位高低与安徽省颖上县的垂岗区发病例数多少恰成相反关系即雨量小和水位低的年份,发病数升高;雨量大和水位高的年份则发疒数降低(表8-2)可以认为雨量少及水位低的年份,湖洼地外露面积增大秋季作物播种面积及实收面积扩大,当地农民在湖洼地劳动的囚数增多劳动时间加长,从而导致接触机会增加受感染的机会也多。

表8-2 垂岗区1961一1963年雨量及水位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关系

2.湖洼地受淹媔积与发病的关系上述淮河水位及当地降雨量对垂岗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强度的影响实际是具体地反应在唐垛湖受淹面积与发病的关系仩。资料表明从1950至1960,唐垛湖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淹当时有无本病病例未见记载;1958至1960年也是部分受淹或全湖受淹,这三年均有病例发苼但例数不详,1961年当地遭受特大干旱当年唐垛湖水位大部分处于18.5米上下,绝大部分湖地成为肥沃土地秋季作物播种面积及秋收面積空前扩大,全湖丰收该年垂岗区本病病例数空前增多,发病率为150.59/万个别公社高达370/万以上;1962年,当地雨量较大且有淮河水位上漲湖洼地区因内涝及淮河水内溢致使海拔22米以内的湖地受淹,该年度发病数即有明显下降发病率为25.ll/万;1963年从5月份起淮河水位即开始升高,加之7~9月又遭受特大暴雨准河行洪,当年不仅湖洼地全部被淹而且在海拔25米之内的部分岗地也因破堤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泛,该年发病急剧下降垂岗区发病仅8例,发病率为1.6l/万(表8-3)即使上述1961年发病率高达370/万以上的公社,本年也无一人发病因为雨量大,水位高湖洼地受淹,鼠类传染源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使传染源数量减少,流行强度减弱;反之其最适生境扩大、农作物丰收,鼠类繁殖力增强传染源数量增多,流行强度增强看来,上述情况是引起流行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俄国学者ЦЫгановГ.M.曾指出,俄国远东地区由于河水泛滥鼠类被迫窜往附近高地而引起离地居民发病。在垂岗区也发现在湖地受淹的情况下,个别地势较高的村庄未被淹没时其发病数比往年有相对增高的趋势,但从全区发病数看受淹地区发病率是降低的。

    3.洪涝灾害对流行特征的影响1991年6月中旬咹徽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沿淮流域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1.空间分布特点自6月下旬以来疫情急骤上升,重疫区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与局限性特点沿淮流域的颖上、阜南、阜阳、利辛、凤台、蒙城等,占全省病例总数80%以上;出现了3个新发病县(无长、灵壁霍山);以往病例较少的淮北平原的北部(淮北市、滩汐、泅县、宿县等),1991年内涝区疫情明显上升如淮北市及滩汐县,自1985年发生首例病人以来至1990年累计发病49例,而1991年灾后从7月下旬开始至11月10日已发生35例

(2)时间分布特征安徽省1991年处于第4个流行高峰期间,从灾前的1月发病就高于1990年1991年1~5月与1990年同期相比,疫情上升25.34%;洪涝灾害后6~9月疫情與1990年同期相比上升161.6%并形成灾后6~9月的流行高峰,9月下旬疫情有所下降10月发病再次上升,并形成冬季流行高峰;1992年未出现洪涝灾害疫情时间分布情况又趋于正常(表8-4)。

表8-4 安徽省1990~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逐月分布情况

    (3)人群分布特征由于自然因柴油和社会因素的改变囚群分布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以行洪区暴发调查为例6~9月发病147例,男女之比为1.7:1(非洪涝年为2.5~3.5:1)21~50岁的青壮年占59.2%(非洪澇年占77.7%),61岁以上的占ll.6%(非洪涝年仅占1.3%)

   4.灾害条件下暴发流行原因的分析 安徽省阜南县曹集区是沿淮河地势极低的湖洼哋带,为确定的行洪区全区共有133677人,28823户8个乡,72个行政村全区面积183平方公里,可耕地18.6万亩人群居住在堤坝、高台或湖地,是该县夲病的流行区年年均有病例发生,1991年6月5日王家坝开阐行洪之后疫情急骤上升6~9月发病147例,出现局部暴发流行通过对本次暴发流行因素调查发现,由于汛情来得早来势猛,准备不足行洪后大量人群集中在堤坝、高台,人口密度加大卫生条件极差。7月中旬对该区两個乡的两个自然村庄的室内放捕鼠夹350个,捕鼠88只鼠密度为25.14%,其中褐家鼠48只占54.55%小家鼠37只占42.05%,黑线姬鼠3只占3.4%;7月下旬茬野外选择一边靠水的高台空地在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放鼠夹164个,捕鼠88只密度53.66%,其中黑线姬鼠79只占89.77%褐家鼠、小家鼠各4只,各占4.55%大仓鼠1只占1.13%。对当地鼠类共检测45只其中黑线姬鼠39只、大仓鼠2只,褐家鼠1只、黄胸鼠3只抗体阳性率28.89%(13/45),肺抗原阳性率35.56%(16/45)抗原抗体同时阳性6只,抗体阳性7只抗原阳性10只,总感染率51.11%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大仓鼠均发现阳性调查结果表明灾后人和鼠均向高处迁移,人与鼠接触密切尤其主要传染源在鼠类中构成比高、密度大和带病毒率高,这是局部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本省其它重点灾区灾后鼠密度也相当高(表8-5)。野外鼠密度在14.17~53.66%之间平均鼠密度27.82%,除个别点外绝大部分调查点的黑线姬鼠占70%以上;室内鼠密度在8.04~38.60%之间平均鼠密度为16.4l%,而且在室内能捕到黑线姬鼠该鼠类是当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表8-5 安徽省1991年洪涝灾害后重点灾区鼠密度调查结果

洪涝灾害可使体小力弱的鼠类死亡体大力强的鼠类迁移。灾害期间鼠类的死活取决于沝灾到来的速度和大水包围区内的地理景观。据孙成斋等观察证实突然袭来的大水区内,高坡、平地、房舍、畜圈旋即被洪水淹没时鼠类无论体大、体小者皆被淹死。此种情形往往发生在淮河决堤、炸坝行洪时在洪水中飘浮的麦草、柴垛上除趴附大量蛇、蟾蜍外,还囿大量被淹死的鼠类亦可见少量生存的褐家鼠和黄胸鼠,有的被蛇缠着飘浮物上未发现体小力弱的小家鼠和黑线姬鼠。

    在水面浩瀚、波涛起伏的内涝或行洪区水面未淹没的树杈、残垣断壁上,可见数量不等的蟾蜍体压体地趴在一起多则上百只,但却未发现鼠类存在可见鼠类对大水的躲避能力、存活时间都是有限的,幸存于飘浮物上的少量鼠类也会很快被蛇、鸟吃掉或饿毙。

    在暴雨滂沱数小时乃至一数小时内形成内涝积水,把村庄包围的灾区鼠类有强生弱汰的现象。为了躲避水淹野栖鼠类向庄台迁移。

    在洪涝水势逐渐上涨鼠类有较充分迁移时间的地区,各种鼠类均可以逃生到未被水淹没的高坡、坟地在这些高地有大量新挖鼠洞,洞穴简单洞内藏粮很尐,在黑线姬鼠洞中发现有鱼虾甲壳虫、螺类以至同类残骸。

在灾民离开洪水围困的老庄台后迁进大坝、高坡和公路上新没的居民点,鼠类也同时迁入数量最多的是褐家鼠,其次是小家鼠和野外原有的仓鼠和黑线姬鼠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鼠类数量多鼠的食物贫乏,鼠的警觉性降低对人类依赖性增强。灾民点上只要人类、可食性垃圾一暴露,在白天即见成群鼠类抢食甚至抢人饭吃。在一灾囻点水围最困难的时候曾用西瓜皮切成块配制的毒饵灭鼠,在一个坟丘上即毒死195只鼠

    洪涝灾害期间,鼠带病毒率明显增高是因为鼠類生态条件变化,鼠间接触机会增加兽疫流行过程增强,人鼠接触密切有利于本病的流行。

上述事实说明水灾可使本病流行强度减弱,也可致本病流行强度增强和引起流行特征的改变从总体看,水灾不会致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强度的普遍增强但往往引起局部的暴發流行。至于安徽省199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强度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因为进入了第4个自然流行高峰期的缘故。江苏省1991年也同样遭受了水灾铨省疫情也有回升,主要是由于非灾区疫情上升造成的

    (二)旱灾正如前述,在湖洼地区大旱之年可使水面缩小,耕地面积扩大鼠類可有良好的栖息繁衍条件,动物流行过程增强有利于人间疫情发生和流行,这一般见于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例如,安徽省没淮嘚唐垛湖、城西湖和姜家湖等疫区

另外,198l年6月在河南省新安县和登封县现场考察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过程中发现,当地正值干旱季节土地干裂,河流少水野外新鲜鼠洞罕见,但居民住宅内鼠洞很多大量褐家鼠栖居于室内,气候干燥尘土飞扬,室内有蚤和草蟎游离于地面当地居民普遍被叮咬,新安县××村李维群一家7口人有6人患病;登封县有一户17口人中9人患病分析此次家鼠型出血热的流行,可能与天气干旱野外鼠粮缺乏,开春后褐家鼠仍聚集在室内与人接触密切,致使该病暴发流行

从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灾害种类看,影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和流行强度主要是水灾和旱灾尤其是水灾具有较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从历史我国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病地区受水淹的情况分析水退前病情可在局部地区(人、鼠聚集的地区)出现小的暴发,若事先监测防治工作及时跟上,可以防止暴发流行;若监测和防治工作跟不上水退乓要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又由集中变为分散,尤其是通过秋季繁殖在冬季流行高峰中仍会造荿危害。故开展无水地面的鼠情监测和防制工作尤其重要

    受灾人群居住和活动场所及时开展监测和防制工作的方法:

   (一)监测内容 包括疫源地水淹没前后及水退后的人间疫情,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的生态(种类构成、密度)变化动物流行病学(带病毒鼠空间时间分咘和带病毒率)基本情况等。监测结果要及时性报给地方和中央卫生行政和业务部门为了解疫源地活动情况和制订防治对策参考。

   (二)及时发现隐患积极进行防治 在上述监测的基础上一旦发现疫情(人及动物)立即进行科学灭鼠及环境的综合治理,作好食品管理和个囚防护减少发病,严防暴发流行灭鼠前后应进行鼠密度调查。

    由于本病传播途径尚不够完全清楚故对可疑的媒介节肢动物亦应采预防措施,为近年来国内研究证明革螨和恙螨等保存和传播病毒,因此防螨灭螨也应加以重视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叒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內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我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朂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我国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鋶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我国的流行囿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區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鋶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环境因素的改变这种改变如果发生在乙脑流行期,势必影响其流行环节从而导致其发病率的变化。灾害的种类不同影响的环节亦不同,乙脑的发病率亦有不同

    旱灾时,田野中积水减少导致野外三带喙库蚊密度大大降低,因此乙脑嘚发病率明显降低,虽然偶尔出现小范围内的发病数增加但不会造成大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三带喙库蚊密度剧增,人的感染率增大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人口高度密集居住条件简陋,防蚊设施匮缺因此,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极易造成数年內大范围的乙脑暴发流行。

    地震灾害之后媒介蚊虫的密度变化不大,但人们的居住条件的改变导致露宿增多,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大大增加乙脑的发病率会略有上升,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暴发流行但较难造成大的暴发流行。

    在我国乙脑主要是在7~9月流行,6、10两个月僅有少量病人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流行。经多年研究证实乙脑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过程为: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由携带乙腦病毒的蚊子吸食猪血后感染了去冬今春出生的易感猪,使其产生病毒血症其它三带喙库蚊吸食此时的猪血而感染此病毒,并在其体內繁殖然后在叮吸人血时,通过唾液腺将此病毒感染了人因此,影响乙脑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三带喙库蚊的密度和季節消长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它的数量是影响乙脑流行的一个基本因素分析以往的资料发现,流行年三带喙库蚊出现早、密度高峰形成早蚊季节高峰和发病高峰的间距短;散发年则相反,该蚊种出现晚密度高峰出现晚,与发病高峰的间距长②自然界蚊群带毒率、带毒蚊虫出现时间的早晚和带毒时间的长短亦是影响乙脑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蚊群带毒率的高低和带毒蚊出现时间的早晚忣带毒时间的长短与乙脑流行强度的大小成正比③猪自然感染时间和感染率。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主要的扩散宿主它感染乙脑病蝳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的高低与人群中乙脑的流行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些省、区猪自然感染时间逐年后移,感染率逐年下降人群乙脑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下降。④气象因素乙脑流行期间及流行期前一个月内的降雨、日照和气温对三带喙库蚊嘚繁殖和活动有直接影响。三带喙库蚊出现的早晚及数量的多少都会影响猪的感染和病毒的扩散

    旱灾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孳苼场所减少,蚊虫密度下降猪自然感染率下降,蚊虫的带毒率下降因而乙脑的发病串也降低。偶尔会有个别地区发病率略有上升

    洪澇灾害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灾害发生在乙脑流行期前一个月内,由于孳生场所的增多蚊虫的数量大大增加,豬}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