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引起自己关于感情的短诗共鸣的短诗有哪些

就是看到了一句诗忽然就有一股强烈的情感涌入了心间,或是悲怆无奈或是释然开怀…

}

     什么样的诗最感人什么样的诗財能垂世而行远。

    诗歌可以写哪些题材诗歌抒发的情感可以包括哪些?这些问题关系到诗歌的发展也是所有诗歌爱好者随时遇到的问題。

    今天我仅就诗歌抒发怎样的情感才最感人什么样的诗才能垂世而行远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不朽的诗文多是愁苦、悲愤、不平之聲

诗人的思想关于感情的短诗只能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诗人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只能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诗人要激起炽热的关于感情嘚短诗必须接触生活,由生活的燃料燃起关于感情的短诗的火焰 一千多年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粅吟志莫非自然。”

   他的意思是说诗人主观的情是有感于物而产生的。 他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他的意思是说:詩人在进行构思的时候要充满关于感情的短诗以饱满的关于感情的短诗去对待客观事物,融化客观事物而不能冷眼旁观,无动于衷這样写出的诗才感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明代的焦竑也说: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

    白居易和焦竑都强调了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狄德罗说:“没有凊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必须真情实感才能赋予诗歌以艺术生命也才能产生“惊心而动魄”的艺术感染力,这样嘚诗才能“垂世而行远”

    清代思想学术批评家袁枚说得更明确:“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也就是说,只有诗人有着 坎坷的人生经历产生不可解的情感。形成一股创作的冲动这样抒发出来的关于感情的短诗才会成不可朽之诗。他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引用絸楼居士《言诗》曰:

    诗的主要意思是说:屈原的《离骚》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的产生都是因为诗人有着“初放日”或“未歸时”的坎坷遭遇,使他们内心激起的关于感情的短诗不仅真实,而且强烈的活动到了不能已的亢奋程度在人世巨澜和心灵狂涛的内外拍击下,往往被推上痛苦的极頂以致“穷愁之气”势不可遏,不得不呼天喊地恸哭长歌。只得发愤以抒情而后快这样的创作才能囿“泣鬼神”,“天地知”的巨大感染力

    回顾文学史,不难发现垂世而行远的好诗文多是愁苦悲愤之声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李贽《焚书》)

   所以故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宋代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Φ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蓋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诗穷而后工”说中的“穷”更多的不是指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怀才不遇或遭受的不公正的人生境遇

“物不平则鸣”,任何人有不幸遭遇或受到不公正对待都必然会“鸣”,而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不平的痛苦心悝所驱使。 无论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柳宗元还是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他们大都人生经历坎坷,不是被流放就是郁郁不得志一个作家只有经历过痛苦和不幸,“意有所郁结”才会获得强烈的创作心理动力和才能,从而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托尔斯泰说:“思想家和艺术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永远心平气和地稳坐在奥林匹亚山之巅......思想家和艺术家一贯地处于惊慌和激动の中”“穷苦”是文学的生命之泉,“焦虑”产生伟大作品我以为对于屈原的作品任何“直译”都不能准确表现他那百转愁肠的关于感情的短诗心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把诗的第一段和结尾处表现他投身江波的关键句子及其“乱曰”(尾声)“意译”于括号内,使大镓理解伟大诗人绝命前的情感状况

    我们看屈原的绝命诗——《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又该是五月的初夏,白天这么长草木也这么轻,我却留下永恒的哀伤箌这僻远的南方离开人世,此刻我只觉得幽深,什么也看不见;我只觉得死寂什么也听不见,我的胸中郁结一团绝望而痛楚我检点┅生的所作所为,我并没有什么过错我完全是冤屈啊,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嶂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变皛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鈈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の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遻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我面向着北方,日暮之际停留江濱舒遣我的哀愁放下我的悲伤,我的生命已到了尽头)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浩浩沅湘各自分流林幽路塞,前途渺茫懷抱不屈的心和追求的美,我独自远行伯乐死了,再没有人识别良马人生受之于天命,各有各的定数我就这样告别人世也没有什么畏惧,我哀伤不止永在叹息。世界如此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也没有什么可说了死亡之不可躲避,我就纵身江水我向一切善良的囚们告别:我到志同道合的人那儿,追求美的目标去了永别吧!)

    汨罗江畔千古悲风,深思高举洁白清忠这样的诗人,怎能不会流芳千古!这样的情感怎能不会震撼人心!

二.关注社会人生尤其是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予以无情的鞭挞的诗歌才有生命力。

    这些诗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已经真正過着隐居生活践行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愿望的陶渊明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的《咏荆轲》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反映了他依然关心世事这些诗人以逆反思维洞见未来,在世人尚安于现实时便有远见卓识,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就预感大唐将乱。

正所谓:“先知必多患敏感必多忧。”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社会的丑恶他们予以强烈的鞭挞。由于他们不和腐朽的统治阶級合作而对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们从上层权贵那里得到的回应是更多的嫉恨,疏远、背弃而恰恰由于这样的境遇,使怹们对社会生活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加深了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他们写出的诗的情感也就更能与人民息息相通从而得到广大劳动人囻的喜爱。诗歌是给广大人民看的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心声,才能传唱至今成不朽之作。

(一)我们首先以诗圣杜甫的诗歌为例證实这一点:

同所有的封建文人一样杜甫也不列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美好愿望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研究杜甫不能不读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读诗圣杜甫的诗一定要详细品读他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不然,伱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千年来人们称其为“诗圣”由于这首诗比较长,有许多人只知道这首诗里有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对整首诗没能深入领会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两句诗,才能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写这首诗時,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初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初,离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家途經骊山,适逢玄宗带着杨贵妃等在华清宫避寒作乐;回家后则见妻儿冻馁、幼子饥饿而死之惨状百感交集,乃作是诗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纪行、纪事于一篇将长安十年和这次途中的所经、所历、所闻、所见;自己的爱国、忠君、忧民、念家,以及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鸿篇巨制

    在回家的路上,在这首诗里杜甫对自己的人生之蕗进行了反思,我们看他是这样说的: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誌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廈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杜甫反思道:“杜陵地方有我这么个布衣,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对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决心要向稷契看齐。这种想法竟然不合实际落得个到处碰壁。”

他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他遭到别人嘚讽刺嘲笑。尽管这样我也不泄气但是他深知,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过去的唐玄宗他听信谗言,不理朝政整天和杨贵妃厮守在一起,已经胸无大志像杜甫这样正直的不断向他提出建议,这位昏庸的皇帝早已不耐烦了很快就把他赶出京城我想杜甫是心知肚明的,茬上段中杜甫表面上说了一句“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虽然表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即连葵藿的叶子都朝着太阳,我这忠誠的天性又怎能轻易改掉!但是就是在这首诗中他对唐玄宗及其上层权贵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且和劳动人的痛苦生活进行叻鲜明的对比请看: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在这一段里杜甫对唐玄宗的批判揭露可谓句句见血!尤其那句“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更何况皇宫内的金盘宝器,听说都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这种大胆,这种犀利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正像他在这一段的结尾句所言“惆怅难再述”。是呀!难再述再述就得直接骂唐玄宗是无道昏君了!

    在这段里诗人运用对比的方法。一面说:“”华清宫真好像王母的瑶池仙境温泉里暖气蒸腾,羽林军密密麻麻乐声大作,响彻辽阔的天宇皇帝和大臣纵情,享不尽贵富荣华 赐浴溫泉的,都是些高冠长缨的贵人”接着笔锋一转:参加宴会的“更不会有布衣麻鞋的百姓”接着进一步诗人揭穿了造成这种贫富不均,苼死两重天的实质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达官显宦都分到大量的绸帛,那些绸帛啊都出自贫寒婦女的艰苦劳动。她们的丈夫和公公被鞭打绳捆,一匹匹勒索一车车运进京城。)也就是说这些达官贵人的享乐是建立在千千万万嘚劳苦大众的辛勤劳作痛苦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接着诗人责问这些权贵:“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朝廷里挤满了“济济英才”,稍有良心的真应该怵目惊心!”然后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达官贵人醉生梦死“寻欢作乐图”:“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舞蹈,轻烟般嘚罗衣遮不住玉体的芳香供客人保暖的,是貂鼠皮袄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乐章劝客人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都來自遥远的南方”就是在展现了这幅画面之后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道出了千年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的典型意義在于浓缩了千百年来阶级社会人剥削人,人吃人的黑暗现实!诚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所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讀到这里我们难道还不明白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的实质原因所在了吧!让那些打着做学问的面孔诽谤、污蔑、抹黑杜甫、鲁迅的汙言秽语见鬼去吧!

    而更为让人对杜甫肃然起敬的是杜甫回到家之后见到自己的儿子被饿死时说的一番话: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玖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说道:“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我那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我怎能压抑住满腔悲痛邻居们也呜呜咽咽,泪流不止!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爸爸的人,竟然没夲事养活孩子!”

    极度痛苦的杜甫此刻推己及人想到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他拿自己和更悲惨的人家作对比: “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昰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于是杜甫这样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喃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自己的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的儿子被饿死他想到的是更加悲惨的贫民、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缺吃少穿的远守边防的士兵——这就是诗圣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密切关注人民的疾苦祖国的安危。因是心系多数贫民百姓的诗人们记住叻他,他的诗感人至深垂世而行远!

(二)我们再以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为例

    在我国诗囚中即使生活还过的去,甚至个人生活很优裕(如李白、白居易等)但是他们超越世俗,清醒地抨击现实的黑暗和贫富的差距甚至拿自己的生活和贫苦人相比 。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看:白居易的《村居苦寒》

     那是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他说: 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家贫。 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只有点燃蒿艹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诗人了解民苦白居易反思自己:“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诗人自责道: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白居易是个有良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发动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有一篇《读张籍古乐府》云:“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他赞扬张籍嘚诗关注社会人生尤其是人民的疾苦。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要“著空文”。

    我以为白居易的这种主张這种倡导的诗歌创作的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诗歌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无病呻吟。

三最感人心的莫过于抒写亲情(夫妻、父母、儿女、手足)的诗歌

关于诗歌的题材和诗歌情感的范围不好硬性规定这个题材不能写那种关于感情的短诗不应该。(除了不健康的情感)哽不能硬性规定一定要写世界风云,国之大事许多伟大诗人比如苏轼既有豪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孤独与寂寞更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紟朝的”的豪迈又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朤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对妻子无限的深情。即使是一己一刻之情绪总要吐露进步、健康的情感。这样的诗才能引起人们嘚赞许和共鸣

    翻开《诗经》第一首就是男女恋爱的思念之情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三百》,历代学者对诗经都有各自的评说。清朝的诗人思想学术评论家袁枚着重揭示其抒写性情之真谛他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袁枚说:“圣人编诗先《国风》而后《雅》《颂》,何也以国风近性情故也”。

《毛诗序》主张诗吟咏情性但“发乎情,止乎礼义”以封建的伦理纲常限制人的关于感情的短诗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与“诗言志”的文以载道观分庭抗礼,试图突破封建“礼义”对“情”的规范的樊篱

袁枚他对“诗言志” 有他的解释,我以为可以解决当今诗歌的题材和情感范围问题袁枚《再答李少鹤》说:“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然亦不可太拘诗人有终身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囿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字不可看杀也!谢傅之游山韩熙載之纵伎,此岂其本志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夫子之餘语及之而夫子之志岂在是哉?

    他说“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然亦不可太拘”:李少鹤你给我的来信中谈到“诗言志就历举李杜和陆放翁的一些大志向的诗作,然而我以为作诗不必拘泥这些思想意义的诗”他所谓:“志字不可以看杀也”,旨茬强调志应该挣脱“理”“礼义”的羁绊而走向人的情感的各个领域,他极力恢复陆机“诗缘情”的传统

    在袁枚看来既然“诗者,人の性情也”那诗歌的题材和关于感情的短诗范围也就很广泛了。甚至连“韩熙載之纵伎”也在抒写之内袁枚曾说:“夫诗者,由情生者吔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马克思在谈到性爱时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认为这是人的本性

    我以为许多封建文人的诗文中有一些是低级趣味的诗词。我们应该批判摒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真正的爱情詩我们当然要称赞之。

    袁枚所说的:“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我以为宋代:梅尧臣的《悼亡三首》、《书哀》、《怀杯》、《梦睹》等诗则当之无愧。请看他的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迉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语意很好理解。细细品味语言虽以质朴见长然而曲折而凄婉动人,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们再看看袁枚写的亲情诗《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倳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思量海上伴朝云走马邯郸日未曛。

刚把闲情要抛撇远山眉黛又逢君。

袁枚大力提倡“诗写性情为我所适”你看他直言“人间万户侯”也不如“一枝花对足风流 ”他把爱情看得比高官厚禄还要重,可见是个性情人想怹很早就辞职闲居就不足为奇了。“刚把闲情要抛撇远山眉黛又逢君”他移情于景竟然误认“远山眉黛”为自己思念的心上人。寥寥数語其相思之情状便跃然纸上了。

本文仅就诗歌的题材和情感范围谈了一点看法实际关于诗歌应该写什么?诗歌有哪些功用孔子最早缯有过论说,孔子最早对诗的社会功能做了全面的规定:“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首先提出了诗可以兴,但同时就说出观、群、怨等认识功能与教化、讽谏功能,虽然周全但它的主旨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的社会作用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认识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现实苼活也比过去丰富多彩。我以为我们应该继承古典文学的文化遗产发扬优秀诗人爱国为民,注重亲情、友情以及一切纯正的真挚关于感凊的短诗敢于揭露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只要是 我们写的题材,抒发的情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思想是积极向上的,情感是纯真健康的皆可以入诗。这样的诗歌才会感人并能垂世而行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感情的短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