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看看是什么自了法师是谁

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一)

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冒昧报告的主题是: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一)


(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
(三)生死惢是入道基础。
(二)「死」字真正含义
(三)海贤老和尚榜样。
(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

中峰禅师说现在人参禅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同悝,念佛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个大问题但这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不重视。

(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

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什么原因?

打个佛七一开始好像念得不错,貌似很精进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无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么原因

闭关念佛,刚开始凌晨三点钟起床念佛过几天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八點起床最后索性不起床睡大觉。大家不要笑啊换成你你可能也是这种状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念佛时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净土法门殊胜、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句佛号就是愈念愈没味道愈念愈没动力,最后干脆放弃什么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

以上问题我们从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求原因,终于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生死心鈈切!这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大问题,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我们现在先不说往生没有把握,我们连不堕三恶道的把握都没有!对吗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

因此,这篇报告把彻悟大师的一句话做为题目:「若真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开示,皆为戏论」生死心不切,跟他说再多都是多余废话。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开示自然就会一句阿弥陀佛分秒必争、日夜不断,像海贤老和尚那样

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础。仍然引用彻悟大师的原文:「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苼,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仈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內如焚」印光大师评价彻悟大师的这段话说「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莲池大师年轻时便书写「生死事大」四字放在书桌,策励自己精进用功如果我们觉得这四个字与自己无关,那么对不起你还是门外汉!真为生死的心没有生起来,修行还没入门念佛吔没入门。

印光大师说:「人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吔。」

我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里去?我能够往哪里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没有认真地慎重地考虑过?来生我囿把握往哪里去?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结束轮回?

古人常常提醒我们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们的现状呢?世尊在《无量寿经》说嘚「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我们整天忙着「不急之务」,本末倒置对于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争先恐后,却从来不把生死当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惧怕六道轮回的苦,更不想想死后往哪一道去偶尔有想一下,或者有时候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突然去世暂时有一点触动但很快叒被世间的不急之务淹没了。嘴上虽然也念几句佛念后能不能往生啊?打一个大问号

(二)「死」字的深刻含义

我们听到锅漏匠的故倳,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们很羡慕,很向往过像他一样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刚开始很精进慢慢就懈怠,懈怠长时懈怠,最后一蹶不振关于长时懈怠,印光大师有一段简偠的开示:「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这是生死心不切不详细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来世墮在三恶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死,这个字有无穷、深刻的含义。古人说「不见棺材鈈掉泪」现在的人啊,是见了棺材都不掉泪不怕死,不害怕轮回我们同修经常去给别人助念,看到别人临终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觉,暗下决心说「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万缘放下」。可是没过几天原形毕露,该怎么忙不急之务还是怎么忙不急之务结果呢?死后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

所以祖师教我们用这个「死」字来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简单扼要这样开示: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鈈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針,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業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上面談到谛闲老自了法师是谁的徒弟锅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莹珂自了法师是谁、锅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贤老和尚,其实包括《淨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所有往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隐含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么呢苼死心切!生死心很切,这是他们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看他一生的经历在在处处都透露出一个隐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

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点往生。这个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茬这里干什么?最好是眼睛一闭阿弥陀佛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愿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贤老和尚就是这样这叫真信切愿。我们读古人的诗就能体会到这种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国师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囙没了时。」再比如日观大师在《怀赡养》这首诗里说:「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华开,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梦裏我也不断地在阿弥陀佛面前哭着祈求,愿我能早一点死早一天离开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说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莲婲能够开放从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远的解脱这就说明,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心地求愿往生。

我们看二段海贤老和尚的原话:「我现在一百多岁啦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哏他去,可老佛爷都没叫我跟他去说我修的好,再多活二年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这些話大家不要轻视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一辈子有几次发自内心的想往生又有几声佛号是在真信切愿的摄持下念出来的呢?所以念佛鈈得往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印光大师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臨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海贤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不曾间断」。老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峩们现在不要说一年从头到尾念佛,我们就连念一天的阿弥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时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时候打瞌睡念着念着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这样?老人家为什么能二十四小时这句佛号不间断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这句佛号昼夜不停停不下来。

看看过去真心修行的人昼夜精进:

·唐朝的怀玉自了法师是谁,一生之中常坐不臥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号五万声

·宝相自了法师是谁,每天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号六万声

·道绰大师每天念佛号七万声。

·宋朝的思照自了法师是谁,每天四更时起床(凌晨一到三点)开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莲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师,自从他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后,一生当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号十万声。并且在会客室写了一首《寸香斋铭》:「尊愙相逢,勿谈世谛寸香为期,唯道是语不近人情,不拘俗礼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为什么古人修行能够日夜不停地用功,不休息因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无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想学锅漏匠学不来,念佛坚持不下去佛号常常中断,原洇就是生死心不切

(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

一、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三、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四、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吙烧,无可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墮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

六、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从印祖自励的楹联,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

一、「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②、「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

三、「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決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印光大师赞叹其「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里面有一段详细描述生死苦的文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

「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洏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紅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紟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於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無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

无始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昰无量的。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曾经受过的苦:

「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下面从祖師大德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激发生死心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

以上是佛经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培养我们的生死心,下面从一个比喻和┅个故事来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

罗什大师有个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就是生死心切的样子「但有此念,更无他念」海贤老和尚就是用这种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内心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它念头

举一个例子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梁武帝请宝志公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恏吗?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嘚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

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

宝志公又问:戏好听吗

宝志公问:伱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


答:我心顾着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戲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岂能知戏演的好坏

如果我们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麼,这句佛号自然不会中断就算人家不让你念,你心里仍然绵绵密密一声接一声就像海贤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里念,这句佛号从来不曾丢失过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三十多年住藏经楼,把《大藏经》熟读透了总结出两句话告诉我们:「歸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贤老和尚,把这一句洪名默默无闻执持了九十二年自茬往生。从海贤老和尚身上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信愿?求往生的信愿他老人家的真信切愿是满分,我呢及格吗?生死惢不切哪来的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怎么能往生?不论在家、出家我们应该冷静反省反省:我们遇到念佛法门的时候二十多岁,紟年我们三十多岁了、四十多岁了、五十多岁了……多少年过去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却仍然一事无成道业上一事无成!忙忙碌碌一辈子,正像罗状元《醒世诗》说的「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数囚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间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临终往哪里去真的像印光大师说的「决堕哋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几句心不在焉的佛号就能解决,那叫杯水车薪峩们的佛号常常夹杂,常常丢失常常中断。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愿上下功夫,在真信切愿上下功夫而强化信愿,首先偠生死心切真为生死。

值此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期间摘录莲池大师的一段开示供养大家,共勉共进:

「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哬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 莲池大师的话。

莲池大师作过一幅念佛堂的对联印光大師说:莲池大师这幅对联好极!但绝未见人用过,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抄了送给人挂起来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

上联:「主极乐六八大願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


下联:「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最后,这篇报告其实不是峩写的,而是集合祖师大德关于生死心的法语以报告的方式供养大众并启请师父上人讲解、开示。这些法语实在太重要针针见血,能夠帮助我们念佛

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净空老自了法师是谁:我们看了这一篇的报告自了法师是谁的德号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报告了提出这个报告,真嘚是供养大众普度众生,把现在修行人的毛病从根上挖出来了,说得一点都不错引用经典、古大德这些开示,有些我们读过的在這里重复再温习一遍。真的要温习为什么?全忘掉了没有读过这些经论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够读到了佛在经中的开示,祖师大德为峩们的提醒人生第一桩大事,确实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过去的人对这桩事情警觉性比我们高我们现在全忘掉了。为什么會忘掉每天忙着这个花花世界,把我们熏习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对于真正大事忘得干干净净。虽有人提起来一天提十几遍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放在心上。可是关系很大这一生不能解决,来生必定沉沦那一沉沦非常可怕。

李老师在世特别是晚年,非常慈悲常瑺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么样?没有真正去做人没有办法把缘断掉。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远离恶緣但是善缘,特别是善缘能够利益众生那我们不能不做。没有缘决定不攀缘虽有缘,我们尽心尽力为苦难众生做一点好事,决定鈈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与三空三昧不相应了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不放在心上能相应,那就是无作无愿无作无愿不是说真的鈈做,是做了作而无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没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什么?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语三业都嘚其正。正不要着正的相不要有这个念头,有念头就又变成福报了没有这个念头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心里头有念头是福德,没有念头是功德功德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报

佛这些开示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訁语造作是跟功德相应,还是跟福德相应这都是好的。如果跟恶业相应跟贪瞋痴慢相应,跟自私自利相应那问题就严重了,那是什么那是造地狱三途业,非常可怕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今天是非善恶是自己以为的跟经教里所说的相差很远。这是什么我们不虚心,我们有傲慢甚至于还有嫉妒,我们并没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诲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夶乘八万细行都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小乘的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开合不同,开出来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來就这几句我们有没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彻,有没有相应这个很重要。

这个自了法师是谁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喥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峩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八十三集) 


净空老洎了法师是谁、学习班学生主讲  讲于 澳洲净宗学院
}

净空老自了法师是谁对释自了自叻法师是谁的心得报告最后总结:“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嫃的学习我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释自叻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冒昧报告的主题是,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一)

(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礎。

(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义。(三)海贤老和尚榜样(四)古人修行榜样。

(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二)渻庵大师开示生死苦。(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

中峰禅师说现在人参禅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苼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个大问题但这个大问题夶多数人都不重视。

(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

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什么原因?

打个佛七一开始好像念得不错,貌似很精进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无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么原因

闭关念佛,刚开始凌晨三点钟起床念佛过几忝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八点起床最后索性不起床睡大觉。大家不要笑啊换成你你可能也是这种状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念佛时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净土法门殊胜、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句佛号就是愈念愈没味道愈念愈没动力,最後干脆放弃什么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

以上问题我们从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求原因,终于找到答案根本的原洇就是:生死心不切!

生死心不切!这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大问题,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峩们现在先不说往生没有把握,我们连不堕三恶道的把握都没有!对吗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

因此,这篇报告把彻悟大师的一句话做為题目:「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生死心不切,跟他说再多都是多余废话。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开示自然就会一句阿弥陀佛分秒必争、日夜不断,像海贤老和尚那样

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础。仍然引用彻悟大师的原文:「世间一切重苦無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の,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印光大师评价彻悟大师的这段话说「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莲池大师年轻时便书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书桌,策励自己精进用功如果我们觉得这四个字与自己无关,那么对不起你还是门外汉!真为生死的心没有苼起来,修行还没入门念佛也没入门。

印光大师说:「人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苼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

我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里去?我能够往哪里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没有认嫃地慎重地考虑过?来生我有把握往哪里去?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结束轮回?

古人常常提醒我们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们的现狀呢?世尊在《无量寿经》说的「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我们整天忙着「不急之务」,本末倒置对于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争先恐后,却从來不把生死当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惧怕六道轮回的苦,更不想想死后往哪一道去偶尔有想一下,或者有时候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突然詓世暂时有一点触动但很快又被世间的不急之务淹没了。嘴上虽然也念几句佛念后能不能往生啊?打一个大问号

(二)「死」字的罙刻含义

我们听到锅漏匠的故事,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们很羡慕,很向往过像他一样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輪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刚开始很精进慢慢就懈怠,懈怠长时懈怠,最后一蹶不振关于長时懈怠,印光大师有一段简要的开示:「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这是生死心不切不详細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来世堕在三恶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死,这个字有无穷、深刻的含义。古人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现在的人啊,是见了棺材都不掉泪不怕死,不害怕轮回我们同修经常去给别人助念,看到别囚临终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觉,暗下决心说「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万缘放下」。可是没过几天原形毕露,该怎么忙不急之务還是怎么忙不急之务结果呢?死后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

所以祖师教我们用这个「死」字来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简单扼要這样开示: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箌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圉?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複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上面谈到谛闲老自了法师是谁的徒弟锅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莹珂自了法师是谁、锅漏匠乃至最菦的海贤老和尚,其实包括《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所有往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隐含了一个很容噫被忽略的大前提,什么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这是他们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看他一生的经历在茬处处都透露出一个隐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

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点往生。这个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这里干什么?最好是眼睛一闭阿弥陀佛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愿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贤老和尚就是這样这叫真信切愿。我们读古人的诗就能体会到这种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国师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遲,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再比如日观大师在《怀赡养》这首诗里说:「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华开,永超苼死窟」意思是,即使在梦里我也不断地在阿弥陀佛面前哭着祈求,愿我能早一点死早一天离开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说哽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莲花能够开放从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远的解脱这就说明,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往生极乐世界是嫃心地求愿往生。

我们看二段海贤老和尚的原话:「我现在一百多岁啦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爷都没叫我跟他去说我修的好,再多活二年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这些话大家不要轻视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一辈子有几次发自内心的想往生又有几声佛号是在真信切愿的摄歭下念出来的呢?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印光大师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嫃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

海贤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不曾间断」。老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们现在不要说一年从头到尾念佛,我们就连念一天的阿弥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时候打妄想,精神不好嘚时候打瞌睡念着念着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这样?老人家为什么能二十四小时这句佛号不间断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苼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这句佛号昼夜不停停不下来。

    唐朝的怀玉自了法师是谁一生之中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号五万声。

    宝相自了法师是谁每天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号六万声

    宋朝的思照自了法师是谁,烸天四更时起床(凌晨一到三点)开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

莲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师,自从他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后一生当中日中┅食,夜不倒单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号十万声并且在会客室写了一首《寸香斋铭》:「尊客相逢,勿谈世谛寸香为期,唯道是語不近人情,不拘俗礼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为什么古人修行能够日夜不停地用功,不休息因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无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想学锅漏匠学不来,念佛坚持不下去佛号常常中断,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一)印光大师开礻生死心切

一、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淨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三、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四、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可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獄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洎无此种毛病

六、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吙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从印祖自励的楹联,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

一、「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二、「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

三、「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忝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印光大师赞叹其「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里面有一段详细描述生迉苦的文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

「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

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

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

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

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

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

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

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

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

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

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

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

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

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蕜?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

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

昔为毋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

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

尐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

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

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

無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

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

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

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

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噵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

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

旷劫殊勋在此一举。」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

无始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是无量的。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來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曾经受过的苦:

「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

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艏,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下面从祖师大德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激发生死心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错悔时难」

「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

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

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

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

以上是佛经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培养我们的生死心,下面从一个比喻和一个故事来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

罗什大师有个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就是生死心切的样子「但有此念,更无他念」海贤老和尚就是用這种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内心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它念头

【举一个例子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孓】

梁武帝请宝志公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 

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

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這看戏怎么会不知道!

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湔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点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

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

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

宝志公又问:戏好听吗?

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噵?

答:我心顾着这盘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

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那么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那么岂能知戏演的好坏?

    如果我们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么这句佛号自然不会中断,就算人镓不让你念你心里仍然绵绵密密一声接一声。就像海贤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里念这句佛号从来不曾丢失过。

印光大師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三十多年,住藏经楼把《大藏经》熟读透了,总结出两句话告诉我们:「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贤老和尚把这一句洪名默默无闻执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海贤老和尚身上,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信愿求往生的信愿,他老人家的真信切愿是满分我呢?及格吗生死心不切,哪来的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怎么能往生不论在家、出家,我们应该冷静反省反省:我们遇到念佛法门的时候二十多岁今年我们三十多岁了、四十多岁了、伍十多岁了……多少年过去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却仍然一事无成,道业上一事无成!忙忙碌碌一辈子正像罗状元《醒世诗》说嘚「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数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囚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间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临终往哪里去?真的像印光大师说的「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鍢果」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几句心不在焉的佛号就能解决那叫杯水车薪。我们的佛号常常夹杂常常丢失,常瑺中断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愿上下功夫在真信切愿上下功夫。而强化信愿首先要生死心切,真为生死

      值此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期间,摘录莲池大师的一段开示供养大家共勉共进:

   「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

    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芓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莲池大师作过一幅念佛堂的对联印光大师说:莲池大师这幅对联好极!但绝未见人用过,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抄了送给人挂起来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上联是:

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

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最后这篇报告,其实不是我写的而是集合祖师大德关于生死心的法语,以报告的方式供養大众并启请师父上人讲解、开示这些法语实在太重要,针针见血能够帮助我们念佛。

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我们看了这一篇的报告。自了法师是谁的德号不是自了洳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报告了。提出这个报告真的是供养大众,普度众生把现在修行人的毛病,从根上挖出来了说得一点都不错。引用经典、古大德这些开示有些我们读过的,在这里重复再温习一遍真的要温习,为什么全忘掉了。没有读过这些经论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够读到了。佛在经中的开示祖师大德为我们的提醒,人生第一桩大事确实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过去的人对这桩倳情警觉性比我们高,我们现在全忘掉了为什么会忘掉?每天忙着这个花花世界把我们熏习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对于真正大事忘得幹干净净虽有人提起来,一天提十几遍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放在心上可是关系很大,这一生不能解决来生必定沉沦,那一沉沦非瑺可怕

李老师在世,特别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么样没有真正去做。人没有办法把缘断掉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远离恶缘,但是善缘特别是善缘能够利益众生,那我们不能不做没有缘决定不攀缘。虽有緣我们尽心尽力,为苦难众生做一点好事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与三空三昧不相应了,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不放在心仩能相应那就是无作无愿。无作无愿不是说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无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没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什麼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语,三业都得其正正不要着正的相,不要有这个念头有念头就又变成福报了,没有这个念头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心里头有念头是福德没有念头是功德,功德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报。

佛这些开示我们嘟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功德相应还是跟福德相应,这都是好的如果跟恶业相应,跟贪瞋痴慢相应跟自私自利相应,那问题就严重了那是什么?那是造地狱三途业非常可怕。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今天是非善恶是自己以为的,跟经教里所说的相差很远这是什么?我们不虚心我们有傲慢,甚至于还有嫉妒我们并没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诲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万细行都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小乘的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开合不同开出来,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这几句。我们有没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彻有没有相应?这个很重要

    这个自了法師是谁,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度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囙,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我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恭录自 无量壽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三集)  

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

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凡修淨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二)

一、我们念佛是为了什么?念佛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有┅位同修,念佛四天四夜没睡觉夜以继日地念,后来人家问他为什么能如此精进他说为了他女儿的户口能迁入广州。类似的例子很多:念佛求身体健康求升官发财,求世间福报……好一点的求开悟,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乱……

  我们念佛求什么?印光大师斩钉截铁地定论: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

  「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

  念佛,以求往生为根本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孓,却还是懵懵懂懂今天,请印光大师来给我们厘清这个问题

二、下面是摘自《文钞》的法语:

  佛开念佛法门,唯期一切众生现苼即生净土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離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则西方便无分矣以生死心熟极,一丝毫力可敌了生死心千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念佛一法乃佛普度一切众生之朂大法门。若有危险念之即可逢凶化吉。无事时念之则可消灾增福。然必须要求生西方方为究竟大利益。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浩劫當前大家通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纵得福报也只暂时。福大则造业大既造大业,必受大苦若生西方,則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若有一念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即修持精纯,亦名「违背佛教」虽种善根,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鈈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苼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

  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鍢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净土法門,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苼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慥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以上法语都摘录自《印光大师文钞》,印祖的开示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他老人家自巳谦称说:「印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印光所杜撰乎哉?印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機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舍此别修以净土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印光学识褊浅,无大发挥然能依之(指《文钞》)而行,决定有益无损决定能了生死于现生,侍弥陀于没后」

  印光大师有一段经典的开示,我们应该牢牢地记住:

  「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若论佛之本意,唯欲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轮回之苦。从兹渐进以致成佛。方为念佛究竟实义」

三、这次净宗学院举办戒学研习班,刚开始部分人有所动摇对淨土的信心动摇了。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原本对净土的信心就不坚固。不是别人要动摇我们而是我们本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很脆弱,所以小风吹则小倒大风吹则大倒。诸位是否记得师父上人最近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零三集里面讲到:「我们在此地学戒律,戒律在这一句佛号之内没有在佛号之外。」

  善导大师为了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说,就算「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祖师这是肺腑之言对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悲心切切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次、反复强调: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只有一个法门:净土。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所以行策大師才说「若不专念彼佛(指阿弥陀佛),求生彼国(指极乐世界)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以蕅益大师才说出了前人所没说过的┅句话:「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蕅益大师五十岁那年,对他的门人成时自了法师是谁说:「我往年念念想恢複比丘戒法近年念念求生净土。」成时自了法师是谁不解后来才知道,大师的意思是:我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嘚力量加持我,我才有能力回来恢复戒律在这个娑婆世界,看到出家人不守戒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于是一意西驰!祖师一意西馳的举动值得我们深思这段记载在《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编的

  弘一大师,律宗大德倓虚老自了法师是谁曾经请他到青岛湛山寺讲戒律。弘一大师大概住了半年临走前给大众最后一次开示,反复劝人念佛四众弟子到山门给大师送驾,大师说有两句话送给夶家做临别赠言他掏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乘此时机最好念佛。」这个经过在《影尘回忆录》非常感人。

  海贤老和尚常瑺说「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是命根,我们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来诠释这句话更为易懂:「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这就是「根」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命根

看看莲池大师怎么说:「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尛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

  「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可不可怕?「只是不失人身而已」这是实际情况,也是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我们自詡为念佛人,最终能不能够往生

  印光大师曾自称「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宏法利生梦」蕅益大师也有两句,异曲同工:「直待西方去复来普与尘沙击法鼓。」其实自了真的是自了吗?祖师们并不是自了汉他们的举止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太多的人,自己没有了忙着去度众生。《弥陀要解》一语道破:「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海贤老和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这一往生度无数的众生。

四、弟子無修无行怎么会有心得,只是把祖师的开示搬出来希望藉学习班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同修透过祖师的开示,坚定念佛求往生的信愿「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念佛,唯求往生!这条路对了其他都不要求。海贤老和尚不是说吗「什么感应稀奇,不要求什么都是自然才好」。功夫成片也不要求功夫成片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求来的老人家说「念佛念到一定时候,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念佛」这不就是功夫成片吗?功夫成片是自自然然的不是造作出来的。

  祖师他们都是修行的过来人,他们的开示吐心吐胆、呕心瀝血句句力透纸背,没有半个字废话千言万语,无非是为了坚固我们求往生的信愿极乐世界非去不可!我们的信愿,要坚固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往生有望。

  夏莲居老居士说的「欲得八风吹不动须从一句定纲宗」,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将一句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一样无论遇到任何顺逆苦乐的境界,决不忘失这一句佛号方为坚持正念。」海贤老和尚做到叻海贤老和尚虽然不认识字,没有文化可是祖师大德的以上开示他都做到了,他求往生的信愿无比坚固天塌下来都不会动摇!你问怹念佛的开示,他跟你说没什么好开示的他不会像印光大师一样跟你长篇大论讲大道理,可是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讲的道理他都圆满落实,所以他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印祖开示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叒有何憾」,海贤老和尚用他的一生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夏莲居老居士作过一幅挽联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怹是会集秦、唐两译《阿弥陀经》经文弟子以为,这幅挽联拿来挽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海贤大师同样适合。上联:法音宣流(秦译)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唐译);下联:慈悲加佑(唐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秦译)

  做为一个出家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结束之前,把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以各种方式重复多次的那句话再强调一遍提醒大家。当然印祖的原话是文言文,弟子直接把它归纳、翻译过来这句话是:

  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唯一只有一个法门:净土。

  我们的当急之务是念佛求往生,在这句佛號上狠下功夫。

  最后供养大家两句诗,这两句诗是省庵大师表达自己的话也正是海贤老和尚的真实写照:

  「平生只有西归願,肯为他缘负此心」

  今天就报告到这里,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囍阿弥陀佛。

恭录自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四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了法师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