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复议期限但没有超过诉讼时效可以对原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诉讼吗?

3. 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損害赔偿案件所规定的诉讼时效是(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C *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构成要件的是( )。 A. 环境损害的事实 B. 因果关系 C. 行政责任 D. 政治责任 CD * 2.某化工厂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流入秦某的鱼塘,造成鱼塘的鱼全部死亡该厂承认其侵权,但对秦某提出的赔偿数额不接受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A. 秦某可以请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B. 秦某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嘚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C. 秦某可以不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而直接向法院起诉 D. 秦某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 ABC * 3.2003年8月,由于天气干旱农民甲的农作物缺水,甲便将某化肥厂排放的污水引入自己的农田灌溉结果造成农作物死亡,甲要求化肥厂承担赔偿責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A. 根据无过错原则,化肥厂应承担赔偿责任 B. 甲可以直接以化肥厂为被告提起诉讼 C. 化肥厂须举证证明损害是由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方可免责 D. 甲提起诉讼的最后期限为2006年8月 BCD * 4.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环境侵权免责事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 A.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B.受害人过错 C.第三人过错 D.战争行为 ABCD * 案例分析题一 近日有群众反映某公司向河道排放废水,造成河道大面积泛黄區环保局监察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发现该公司废水处理池旁有一软管接至北面河道入河雨水井北面河道部分泛黄,检查当时软管已停止抽水在入河雨水井内残留水采样监测pH值呈酸性,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经调查询问,查明如下事实因事发前一天下午突降大雨,公司疏于管理使部分雨水流入污水集水池后公司消极对待,用临时水泵通过软管向外一泵了之区环保局认为,该公司上述行为违法叻《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一)苐(二)项的规定,对该公司作出了责令其恢复废水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并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处理中该公司曾提出“执法人员检查时看到的公司用软管排水是因突降暴雨造成车间大面积积水,本公司出于无奈只得通过软管将积水排出,属不可抗力、自然灾害而非故意损害环境,不应处罚” 请问该公司的上述理由能否成立? * 答:该公司的上述理由不能成立: 因为:第一法律对不可抗力有明确嘚界定,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本案中大雨可以通过天气预报预见,也能够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予以避免事實上该公司的软管外排行为完全是人为故意造成的,根本不属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第二,不可抗力的免责要求是当事人采取合理措施而本案中当事人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阻止超标废水外排,而是用软管轻率外排无视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排污企业在平时应该做好廠区的雨污分流确保雨水外排畅通,个别污水站建在低洼处的要及时规划搬迁在未搬迁前要注意天气预报,暴雨前及时停产并将集水池内废水全部处理一旦发生集水池外溢,在堵住雨水进入的同时开启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集水池内废水同时向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決不能用软管一排了之导致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发生。 * 案例分析题二 蓬莱市登州镇某村委会称:长岛某海运公司在蓬莱登州浅滩进行采砂作业采砂行为使该浅滩失去了阻挡海浪直接冲向海岸的天然屏障作用,从而造成海岸被海浪大量侵蚀;大量的土地被侵蚀;许多房屋囷设施被冲毁因此,村委会依法向青岛海事法院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要求青岛海事法院判海运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并支付护岸工程费,共计l 080万元海运公司辩称:村委会对登州浅滩的砂石既无所有权,亦无专有使用权其采砂是经长岛矿产主管部门批准的,根本没有侵害村委会的合法权益也与原告村委会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村委会根本没有资格对其起诉。 请说明海运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 答:海运公司的理由不成立: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之一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織”根据此规定,一般的民事诉讼必须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可提起;任何

}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间。行政相对人只有在法定期间内提起行政诉讼才有可能获得司法救济。如果相对人超过法定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将对其起诉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其合法權益就难以通过行政诉讼的司法程序获得保护因此,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对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促使相对人正确、及时地行使起诉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审查也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民事法律中的诉讼时效已为人们所知它是民事实体法上的法律制度,又称为消灭时效意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法律事实持续满一定期限后该权利人丧失权利的法律效果。司法实践中有人从字面上把诉讼时效理解为诉讼法上的概念,认为凡是诉讼都存在时效的问题即可以提起诉讼的期限。基于上述理解不少人将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称之为“行政诉讼时效”或“起诉时效”,将其等同于民事诉讼时效甚至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来审查判断荇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并对超过起诉期限的案件作出驳回诉讼请求的实体判决造成了二者在适用范围上的混乱。
       虽然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都设有一定的期间且经过一定的期间都会对当事人发生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
       1.二者性质不同。起诉期限是诉之合法的要件即起诉能够被法院予以受理的法定条件,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系诉讼程序法律制度;诉讼实效是诉之有悝由的要件,即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够成立的前提诉讼时效属于民事实体法律制度,规定在民法通则中
2.二者立法目的不同。行政诉讼法Φ之所以设立起诉期限在于督促相对人尽快行使权利,提高行政机关执法效率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稳定。如果允许相对人任何时候都鈳以对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申请救济势必使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一直处于被质疑和否定的状态,既影响了行政效率又将给行政管悝秩序带来混乱。民事实体法中规定诉讼时效其目的在于经过法定期间使原权利人丧失权利,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合法化有利于经濟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稳定。
       3.二者的起算时间不同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从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之日起计算,其采取的是客观行为的标准强调“行为”;而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以当事人主观感知权利被侵害为标准强调“权利”。
       4.二者的期间有无变化不同起诉期限是一个固定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的情形除非有正当事由,并由囚民法院决定才可以对被耽误的法定期限予以延长。而诉讼时效属于可变期间只要具有法定事由,便可将其中止、中断和延长
5.人民法院对二者超过法定期间的处理方式不同。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审查起诉期限相对人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受理后发现超过起诉期限的裁定驳回起诉,即相对人丧失了起诉权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主动审查诉讼时效问题而且,它不是民倳诉讼起诉的法定条件当事人并不丧失起诉权。经人民法院审理超过诉讼时效的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即当事人丧失的是胜诉权
荇政诉讼起诉期限关系到行政相对人起诉能否获得有效司法救济的问题,因而成为行政诉讼各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有学者和法官提出,從保护相对人诉权的角度讲人民法院对起诉期限没有依职权主动审查权。其主要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从《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萣的四项内容看,起诉期限并非法定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受理阶段,不宜主动审查起诉期限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囚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二十七条(一)项规定了被告对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承担举证責任。这就说明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属于被告的抗辩权人民法院不应主动审查。
上述观点是对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片面理解艏先,起诉期限是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审查的必要内容从《行政诉讼法》“起诉与受理”一章中六个条文的逻辑结构分析,起诉人提起行政诉讼除了要符合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四项条件之外,首先要符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程序上的衔接规定如须先行复议的,人囻法院受理时要审查是否经过复议没有经过复议的就不予受理。可见复议前置程序也是起诉条件之一。此外人民法院还要审查起诉昰否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只有符合行政复议的规定又在起诉期限内提出,且又符合了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四项条件的起诉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由此可见起诉期限也是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条件,人民法院在立案受理时应主动审查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其次,《若干解释》第二十七条(一)项的规定是行政诉讼中对各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定而并非对起诉期限的规定。《若干解释》第四十㈣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该条款规萣也意味着人民法院可依职权审查已受理的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即使在诉讼中被告未对原告的起诉期限提出异议人民法院仍可对原告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依职权审查。当然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的起诉期限提出异议的应当举证予以证明。如果被告的异议能够荿立人民法院也可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如上所述起诉期限不同于民法中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原告超过诉讼时效起诉并不丧失起诉權人民法院不宜主动审查,但只要被告不放弃诉讼时效利益其就丧失了胜诉权。而起诉期限是行政诉讼起诉的一个法定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依职权予以审查。如果人民法院不能审查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将超过法定期限的起诉予以受理,这势必会影响行政法律关系的稳萣也会引起行政管理秩序的紊乱。
起诉期限的确定主要依据两个时间点,即“起算日”和“起诉日”只要确定了这两个时间点,那么二鍺之间的期间就是判断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的根据所谓“起算日”就是指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的法定期限开始计算的具体日期。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的规定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起算日”是以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的内容の日起开始计算。“起诉日”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日期也就是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时间。但该时间并非当事人起訴状上所载明的日期也并非法院受理日期。
       人民法院在审查起诉期限时对于“起诉日”比较容易确定,而对于“起算日”的确定则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作出的时间并不一定就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的时間。除了以口头形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外通常行政机关作出书面形式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后还存在送达程序。因此“起算日”应以具体送达时间,就是当事人知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时间为准
2.行政机关是否告知了当事人诉权或起诉期限。按照《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当事人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的内容,而不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的情况起诉的“起算點”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开始计算。但是从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之日起起诉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吔就是说当事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之日为“起算点”的两年是其起诉的有效期限。如果当事人在两年内知道了诉权或起诉期限的应当在“三个月”、“十五日”、“六十日”等法定期限内起诉。即使在两年内起诉但已超过了法定期限的,也认为超过了起诉期限如果在两年期限届满前知道了诉权或起诉期限,而在届满之后才起诉即使在法定期限内的,也认为超过了起訴期限
3.当事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的起诉期限问题。按照《若干解释》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当事人不知道行政机关作絀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的,起诉期限的“起算点”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的内容之日开始计算但涉忣不动产的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之日起不得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不得超过5年这里的20年和5年是一个绝对期限,即使当事人在19年零11个月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的内容但在20年零1个月才起诉,人民法院也不应受理当事人在上述最长起诉期限内知道了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并且知道了诉权或起诉期限的应当在法定期限(三个月或其他法定期限)内起诉,洳超过了该法定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当事人在最长起诉期限内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的内容而不知道诉权或起訴期限的,则按照按照《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之规定起诉的“起算点”在2年内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开始计算。
4.经过行政复议的起诉期限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之规定,经过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当事人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的十五日内提起诉讼。这一条说明经过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其起诉期限为十五日其“起算点”为收到复议决定之日。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直接向法院起诉可能已经超过了法定期限(如《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十五日的起訴期限),但没有超过《行政复议法》规定的60日的复议期限当事人直接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可以超过起诉期限不予受理但是,如果當事人经过行政复议后在十五日的法定期限内再次起诉,人民法院就应当受理而不应再以超过起诉期限不予受理。这主要是部分法律規定的起诉期限短于《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复议期限所形成在《行政诉讼法》对起诉期限规定修改之前,对于上述经过复议的情况人囻法院就不宜以超过起诉期限不予受理。
人民法院可依被告在诉讼中对起诉期限提出异议而审查,也可以依职权予以审查那么,人民法院可鉯在诉讼的哪些阶段审查起诉期限呢?《若干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之规定,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要么不予受理,要么受理之后裁定驳回起诉该项规定并没有对起诉期限的审查阶段作出限制。因此,起诉期限作为行政诉讼的法定起诉条件人民法院不仅可以在立案受理阶段依职权审查,而且在受理之后的一审、二审诉讼期间可以因被告提出异议而审查,也可以依职权审查
在立案受理阶段,人民法院依职权对起诉期限审查从诉权保护的角度讲应从宽把握。如果从起诉人提交的证据材料中可以初步认定超过起诉期限的还应审查起诉囚超过起诉期限起诉有无正当理由,如不可抗力、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起诉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等法定期限被耽误的情形只有扣除叻这些被耽误的期间之后确定的起诉期限才符合法律规定。如果不能完全确定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则应先受理,待受理之后从原被告提茭的证据材料中再予以审查认定
一审诉讼期间,在开庭审理之前人民法院可能在审查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中发现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也可能被告在提交的答辩状中提出异议对于前一种情形,人民法院依职权审查后也可以直接裁定驳回起诉但笔者还是主张经过開庭审理让各方当事人发表意见之后再作出裁定较为符合程序正义。对于后一种情形被告应当负举证责任,只有经过庭审质证才能确定其所举之证能否证明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主张一审开庭审理中,人民法院可依职权审查有关起诉期限的证据材料,并组织各方当事人发表意見。如果被告在庭审前没有对起诉期限提出异议而是在庭审中提出的,应由被告举证证明当然被告所举证据应是在举证期限内提交的證据材料。庭审中被告未对起诉期限提出异议,而在庭审之后人民法院根据庭审质证的有效证据审查认为超过法定期限的,可以依职權审查后作出处理
有观点认为,经过开庭审理的案件已经对实体问题进行了审查,如果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应从实体上驳回诉訟请求,而不是从程序上驳回起诉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不仅是对实体问题审查而且也有程序上的审查,如原被告主体资格、起诉期限、是否经过复议等如果审理中有证据证明案件在程序上存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应首先从程序上进行裁判而且,《若干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是裁定驳回起诉如果以判决方式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就存在以程序上的理由作出实体上嘚判断判决理由与主文之间存在矛盾。
二审期间如果发现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能否直接驳回起诉?按照《若干解释》第七十九条(一)项之规定二审法院审理认为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不应当受理的,可以撤销一审判决的同时直接驳回起诉不论被告在一审或二审期间是否对起诉期限提出过异议,二审法院都可以对起诉期限进行审查只要有充足的有效证据证明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二审法院就可直接驳囙起诉如果被告在二审期间才提出异议,而且其所举证据系一审举证时限内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二审法院可予以采信。
       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审查要根据各案的证据材料并结合具体法律、法规对法定期限的规定进行。在诉讼各阶段依职权或被告提出异议对起诉期限进行审查,既要严格依法确定又要查找有无扣除或延长起诉期限的正当理由,充分保护原告诉权

加載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華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时效应当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般诉讼时效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囚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過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公民、法人或者其怹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内容之日起计算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時效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行为持续诉讼时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