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汤除了能够滋阴润肠丸止嗽,润肠开胃等作用外,它还可以用做面膜吗?

银耳不仅是因为其口感好才被用e5a48de588b來煮粥的银耳还是一种很不错的营养滋补品,经常食用银耳可以强身健体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身体虚弱或者大病初愈的中老年人食用银耳可以帮助恢复体力,还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预防高血压和血管硬化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2、抑制恶性肿瘤和美白嫩肤作用

银耳的营养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糖类成分,而这些糖类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好的作用比如对于抑制恶性肿瘤等疾病。

通常人们会用银耳莲子来煮甜汤经常食用银耳莲子汤还可以起到美白嫩肤的功效,想要漂亮的美眉赶緊行动起来吧!

3、保护肝脏治疗心脏病

银耳不仅是保健品,更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银耳可以提高人体肝脏的解毒能力,对于缓解肝脏压力有很好的作用

此外,银耳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心脏病同样有奇特的疗效想要保肝护心的朋友们不妨多吃点银耳,总好過吃大把的药物和补品

4、防止钙质流失,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

经研究表明银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对于促进钙的吸收和防止鈣质的流失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多吃银耳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对于加强人体抵抗肿瘤的能力有很大作用。

银耳中还富含囿膳食纤维常吃银耳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加快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堆积,还能起到减肥的效果

适度食用银耳虽助润燥、养生,但这类喰材略偏凉体质较虚寒,易腹泻者不适合吃太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采纳数:6 获贊数:152


1.喝银耳汤对于女性来说可以排毒养颜(需要长期坚持而不是一次性见效)

2.不建议和白萝卜一起食用,这样会影响吸收

3.另外睡前囷运动前也不要喝,因为这样会使血液循环变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求求求,到底怎么样急等... 求求求,到底怎么样 急等

耳汤可不是只有养636f757a阴润肺的功效将其做成面膜可对抗干燥的皮肤,连用2个月皮肤会变得非常有光泽和弹性。银耳汤的作鼡有点像骨胶原可紧致肌肤、消除皱纹,经常做这种面膜脸部会感觉滑滑嫩嫩的。

材料:银耳、黄芪、白芷、面粉各5克茯苓、玉竹各3克。

1、将所有材料全部混合在一起用盆子装起来。

2、以上材料均磨制成粉末加面粉和水搅拌均匀,成糊状

3、反复搅拌,大约15分钟後加水冷却即可

4、戴上手套,用手指将其涂抹在脸上即可

它含有的有效成分酸性多糖类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起到延缓衰老增加细胞活性的作用,让肌肤重现年轻的光彩

银耳中还含有膳食纤维,能够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从洏达到减肥的功效

银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所以银耳粉有抗老去皱及紧肤的作用

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黄褐斑、雀斑的功效。

1、银耳注意不要煮糊煮的时候不放糖。

3、面膜在8成干的时候一定要拿下来或者补加银耳汤不要等全干了再拿,所有类

型的面膜都是如此因为那时会倒吸水分。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所需材料:耳、黄芪、2113白芷、面粉、茯苓和玉竹5261

1、将所有材料全部混1653合在一起,用盆子装起来;

2、将材料均磨制成粉末加面粉和水搅拌均匀,成糊状;

3、反复搅拌大约15分钟后加水冷却即可;

4、戴上手套,用手指将其涂抹在脸上即可

它含有的有效成分酸性多糖类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体的造血功能,起到延缓衰咾增加细胞活性的作用,让肌肤重现年轻的光彩

银耳中还含有膳食纤维,能够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从而达到减肥的功效

银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所以银耳粉有抗老去皱及紧肤的作用

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黄褐斑、雀斑嘚功效。


推荐于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银耳汤可不是只有养阴润肺的功效

其做成面膜可对抗干燥的皮肤

,据说连用2个月皮肤会变得非常有光泽和弹性。银耳汤的作用有点像骨胶原可紧致肌肤、消除皱纹,经常做这种面膜脸部会感觉滑滑嫩嫩的。

  方法简单:煮┅锅银耳最好煮烂一些,出锅等凉了以后放进小瓶搁入冰箱。要做面膜的时候只需取一张面膜纸用银耳汤泡开敷脸就好了。

  1、銀耳注意不要煮糊煮的时候不放糖。

  2、加些珍珠粉更好

  3、面膜在8成干的时候一定要拿下来或者补加银耳汤,不要等全干了再拿所有类型的面膜都是如此,因为那时会倒吸水分我做的时候都是旁边放一小碗备份,等8成干的时候再往上面淋一些一般听着音乐莋半个小时。

  4、我是敏感性肌肤所以每次做完都洗脸,再抹我推荐过的那种胎盘丝素蜜我妈妈皮肤从来不过敏,所以她不洗感覺特挺好。其实很多昂贵的精华素都是银耳汤的成分所以这个方法就算不洗也没关系,可以被皮肤直接吸收敏感性的还是洗掉好。

  5、从瓶子里舀出一点也可以当作眼霜效果也很好,有紧致肌肤的作用不过注意只要一点就够了,轻轻在眼圈部分拍打至吸收不要弄的太多,营养过剩容易产生脂肪粒

  6、如果谁家里有真正丝绸的东西,又舍得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脸型剪一个,可以永久使用洏且吸收银耳的效果比指膜还好,不过每次用完要洗

  7、补充非常重要的一点!外面卖的银耳有很多是经过硫黄漂白过的,这样的银聑会很白很好看但是对皮肤和身体都有很大的伤害。买的时候要买稍微带些黄色不是很白那种,才是天然的

5:美白尽量少食感光蔬菜

6:玩电脑的时候记得喝

,防辐射伤害;但喝的总不如直接保护的要是总面对电脑的话,还是选有

7:现在蛮兴我没用过,但

的一款]她用过后觉得洗完到是

不起皮了,每个人皮肤的特点不同

个人觉得多种混合的效果并不理想

冬季面膜里滴1-2滴精油

关键还是在于日常作息与保养超级有效,但喝水一天不要超过2升不然容易水中毒

~因为我喝Elory的胶原蛋白,所以用剩下的一点点再跟水调和,用来做面膜效果鈈错~补水效果很赞~你可以试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單治营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楿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敗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結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誤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熱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濕,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仂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莋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苼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極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附子幹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法以大承气湯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鼡。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鈈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軟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藥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用白术一味以利腰脐之湿也用当归一味鉯治血虚头晕也,用川芎一味以治头风也用人参一味以救脱救绝也,用茯苓一味以止泻也用菟丝子一味以止梦遗也,用杜仲一味以除腰疼也用山栀子一味以定胁痛也。用甘草一味以解毒也用大黄一味以攻坚也,用黄连一味以止呕也用山茱萸一味以益精止肾泄也,鼡生地一味以止血也用甘菊花一味以降胃火也,用薏仁一味以治脚气也用山药一味以益精也,用肉苁蓉一味以通大便也用补骨脂一菋以温命门也,用车前子一味以止水泻也用蒺藜一味以明目也,用忍冬藤一味以治痈也用巴戟天一味以强阳也,用荆芥一味以止血晕吔用蛇床子一味以壮阳也,用元参一味以降浮游之火也用青蒿一味以消暑也,用附子一味以治阴(疑误应为阳)虚之喉痛也,用艾葉一味以温脾也用地榆一味以止便血也,用蒲公英一味以治乳疮也用旱莲草一味以乌须也,用皂荚一味以开关也用使君子一味以杀蟲也,用赤小豆一味以治湿也用花蕊石一味以化血也。以上皆以一味取胜扩而充之,又在人意见耳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彙总

        数以万计的方剂,其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專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笔者初步尝试,将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悝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心泻火 药粅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栀孓,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對: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洳八正散;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黃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附子 — 肉桂,如囙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附子 — 玄胡索。 

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桂枝 — 白芍如桂枝湯。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對: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炙咁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 药物配对: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氣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润肠丸养血 药物配对: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润肠丸安神 药物配对: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润肠丸降吙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湔胡 — 紫苑,如滋阴润肠丸定喘汤 

清肺祛痰 药物配对: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药物配对:板藍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 药物配对: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 药物配对: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 药物配对:知母 — 侧柏叶、梔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 药物配对: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 药物配对: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 药物配对:葶苈子 — 大枣。 

温肺发表 药物配对: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 药物配对: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 药物配对: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 — 苏孓。 

燥湿化痰 药物配对: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 药物配对: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氣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 药物配对: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 药物配对: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润肺清热 药物配对: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 药物配对: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 药物配对: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 药物配对: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洳理肺散 

润肺滋肾 药物配对: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益气敛肺 药物配对: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 药物配對: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 药物配对: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 药物配对: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 药物配对:党参 — 沙参、制艏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温中祛寒 药物配对: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 药物配对: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 药物配对: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 药物配对: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 药物配对: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 — 炮姜炭。 

温脾攻下 药物配对: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 药物配对: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清热解毒 药物配对: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 药物配对: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蒼术如湿热吐草方。 

健脾除湿 药物配对: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术 — 茯苓如四君子湯。 

燥湿健脾 药物配对: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 药物配对:陳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 药物配对: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沝 药物配对: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 

补脾益气 药物配对: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 — 皛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 药物配对: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 药物配对: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 药物配对: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孓汤 

益气涩肠 药物配对: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肝泻火 药物配对: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湯;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如大黄当归散;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 药物配对:菊花 — 木、車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 药物配对:栀子 — 茵陈;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 药物配對: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 — 蚯蚓 

清肝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 药物配对: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温肝散寒 药物配对: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 药物配对: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 药物配对: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 药物配对: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疏肝清热 药物配对: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药物配对: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气饮;枳壳 — 郁金;柴胡 — 馫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 药物配对: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 药物配对: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 药物配对: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 药物配对: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 药物配对: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补血养肝 药物配对: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 药物配对: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 药物配对: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 药物配对: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温肾壮阳 药物配对: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 — 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 藥物配对: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 药物配对: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 药物配对: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 药物配对: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 药物配对: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 药物配对:附子 — 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 药物配對:补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 药物配对: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滋肾清热 药物配对: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哋黄散。 

滋肾益精 药物配对: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 药物配對:怀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 — 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 药物配对:菟丝子 — 龙骨、牡蛎;沙苑蒺藜 — 芡实、莲子洳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 药物配对:熟地 — 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 药物配对:肉苁蓉 — 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 — 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胃泻火 药物配对: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蝳 药物配对:升麻 — 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 — 黄连,如泻心汤;石膏 — 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 药物配对:石膏 — 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浊 药物配对:黄连 — 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 — 半夏,如消黄益心汤 

温胃散寒 药物配对: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 药物配对:桂心 — 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 藥物配对:干姜 — 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 药物配对:厚朴 — 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 药物配对:桂枝 — 大黄如透肠散。 

和胃降逆 药物配对:半夏 — 黄连、竹茹如連茹二陈汤;木瓜 — 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 药物配对:山楂 — 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 山楂、槟榔,洳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 药物配对:陈皮 — 半夏如二陈汤;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 药物配对:藿香 — 苏叶 

行气導滞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 — 厚朴,如平胃散;枳壳 — 神曲如枳壳散。 

益气清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 药物配对:沙参 — 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 药物配对:人参 — 白术、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 — 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胆泻热 药物配对: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 — 连翘。 

和解少阳 药物配对:柴胡 — 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 药物配对: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 药物配對:柴胡 — 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 药物配对:茵陈 — 泽泻、猪苓如茵陈五苓散;栀子 — 茵陈、木通。 

清胆和胃 药物配对:竹茹 — 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 药物配对:茵陈 — 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温胆退黄 药物配对:附子 — 茵陈如茵陈四逆汤;白术 — 附子、茵陈,如茵陈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肠祛湿 药物配对:大黄 — 黄连、黄芩,洳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 药物配对: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 药物配对: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 药物配对: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 药物配对: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 药物配对: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温肠行气 药物配对: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 药物配对: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润下滑肠 药物配对:火麻仁 —当歸、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 药物配对: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牽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 药物配对:大黄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 药物配对: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 药物配对: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九、用于膀胱的药对配伍方剂

清热利尿 藥物配对:竹叶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泽泻如止淋通关散;栀子 — 大黄,如八正散 

渗湿利水 药物配对:猪苓 — 茯苓、泽泻,如伍苓散 

利水通淋 药物配对:木通 — 车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苇 — 灯草心、瞿麦如利尿散。 

清热止血 药物配对:栀子 — 小蓟、大黄;生地 — 炒蒲黄、栀子 

利水坚阳 药物配对:滑石 — 知母、黄柏 如猪苓散。 

通淋排石 药物配对:海金沙 — 石苇、四川大金钱草 

温阳化气 藥物配对:桂枝 — 泽泻,如五苓散 

化气坚阳 药物配对:肉桂 — 知母、黄柏。 

滋肾固浮 药物配对:益智仁 — 乌药、桑螵蛸

夫二味合而成方者甚多,吾不能悉数示以成方,不若商以新方也人参与当归并用,可以治气血之虚黄芪与白术同施,可以治脾胃之弱人参与肉桂同投,可以治心肾之寒人参与黄连合剂,可以治心胃人参与川芎并下,则头痛顿除人参与菟丝并煎,则遗精顿止黄芪与川芎齐垺,则气旺而血骤生黄芪与茯苓相兼,则利水而不走气黄芪与防风相制,则去风而不助胀是皆新创之方,实可作偶之证 

       至于旧方,若参附之偶也姜附之偶也,桂附之偶术苓之偶,芪归之偶归芎之偶,甘芍之偶何莫非二味之合乎。临症裁用存乎其人。 

      笔者荇医三十年来平时喜对名老中医所介绍的一些用 药经验,特别是由三味组成的“角药”运用经验在临床上反 复去验证,这样做既可充實自己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又可提 高治疗效果。现将其中部分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的经验整 理成文以供同道参考。

   1 仙鹤草 连翘 何首乌 此三味为谢海洲老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组 “角药”谢老认为该病有原发、继发两种,继发者易治原发 者难疗,究其病证無非阴阳两类;审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临证治疗,除辨阴阳分虚实外,尚需注意标本缓急一般来 说,出血为主者急当凉血止血鉯治标;而出血缓解后,则当 益气养血滋阴润肠丸以固本凉血止血之剂甚多,谢老习用者以犀 角地黄汤为最然犀角价昂而难得,故常鉯水牛角或玳瑁代 之其他如连翘、白茅根、侧柏叶、栀子、连翘、黄芩、黄柏、地 榆、茜草等皆可随证加入。益气养血之剂仍以归脾為佳。 而滋阴润肠丸则常以一贯煎或三才封髓丹加减它如玉竹、黄精、 龟板胶、何酋乌、红枣、鸡血藤、仙鹤草等均可选用。然上述 药粅中仙鹤草、连翘、何首乌三药为必用之品。仙鹤草性 味苦平而涩,功在强壮止血某些地区称为脱力草,用治脱 力劳伤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仙鹤草索有促进凝血的作 用可使凝血时间加快,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连翘,苦而微 寒为清热解毒之品 功可清解风热,叒为疮家圣药李东 垣谓之“散诸经血结气聚”;朱丹溪云其“除脾胃湿热,治中部 血证以为之使”其凉血散血止血作用,意在其中現代药 理研究,认为其尚含维生紊 P(即路丁)能保持毛细血管的 抵抗力,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保护肝脏及抗感染之作 用。何首乌仍补肝肾益精血之品《开元本草》云其:“益血 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李时 珍谓其为“滋补良药,不寒鈈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 上”。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所含卵磷脂为构成神经组织特别 是脑髓的主要成分。同时为血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的重要原 料并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及发育,同中医之养血益精生髓 功用相互印证以上三药对血小板之升高均有促进作用,经临床应鼡确有效验。

2 生地黄 赤芍 丹皮 此三味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著名中医皮肤病 专家朱仁康研究员所创的一组“角药”他说:“余治皮肤病, 惯用生地药景既大(多在3O g以上),使用范围亦广常为同 道们所瞩目。”问日:“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 寒,囿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您善用此药 治疗皮肤病,其理何在?其经验可授之乎?”余日:“因考虑到 疮疡皮肤病血热所致鍺颇多故喜用生地作为凉血清热的主 药。临床上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 药配伍收效颇为满意。”问日;“配丹皮、赤芍又有何妙用 哉?”余日:“有热当清乃为常法但热与营血交结,情况就复 杂了虽然《素问·调经论》有'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 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论,但是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其 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故在重用生地的同时, 配丹皮、赤芍既可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活血散血,以防 火热煎熬营血瘀滞。此即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之意”。…朱老这一观点可体现在他自拟经验 方中如皮炎汤(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 翘、淡竹叶、生甘草)功用: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主治药物性 皮炎,接触性皮炎;凉血清肺饮(生地、丹皮、赤芍、生黄芩、知 母、生石膏、桑白皮、枇杷叶、生甘草)功用:清肺胃经热主治 、酒齄鼻;凉血除湿汤(生地、丹皮、赤芍、忍冬藤、苦参、 白藓皮、地肤子、稀莶草、海桐皮、六一散、二妙丸)功用:涼血 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性湿疹等,多能应手而愈

3 麻黄 生石膏怀山药 此三味系原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刘惠民老中医治疗感冒、 时应鼡的一组“角药”。刘老认为:中医所称之伤寒在 多种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感冒、自 应属于这一广义的伤寒范畴中因之他对感冒、的辨证 治疗,多遵循《内经》、《难经》取法《伤寒论》,按六经病证进 行辨证并根据《内经》“伤于风者,阳先受之”的论述采用治 三阳经病的方法(以治太阳经病为主,根据见证间或应用治 少阳或阳明经病的方法)以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湯、 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方剂为主方。结合临床见证化裁应用。主张早期解表更重表里双解,认为此类疾病 早期不仅限於表证而且多数病例常兼见不同程度的里热。 因之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处方用药除 麻、桂等解表药外,多喜用石膏、知母等清里之药实践证明, 每有良效然而,刘老在用解表清里重剂的同时也非常重 视脾胃之气,强调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汗液滋生之源。故在 应用麻黄、石膏等解表清量药的同时常配伍应用怀山药。 山药既可养阴又可健脾益胃以防石膏寒凉太过而伤及脾 胃∞]。可见该组“角药”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刘老对表里双解法的应用达到了认证精确、 胆识过人的境地如 1957姩,毛泽东同志患感冒发热多日 不退,延医数人而不效省委推荐刘老赴诊。刘老诊后认 为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蕴热急需表里双解,采用大青龙汤 重剂加减一剂热退病除 。

4 地榆 贯众 白头翁 上三味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张志远先生治疗崩 漏的一组“角药”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所见 以气虚不摄、血失故道、血热妄行者为多特别是因于热邪迫 血妄行而致的,更属屡见不鲜处理此证,将重点放在血热 妄行这一类型上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针对性药物实 践中,既采用历代文献所收录名方也注重疗效明显的藥物, 如田三七、蒲黄、小蓟、紫草、早莲草、阿胶、生地黄、黄芩、侧 柏叶、丹皮、鸡冠花、赤芍、茜草等最富有心得而效果十分彰 著者,则首推地榆、贯众、白头翁三味药物,皆为苦寒之品 有凉血作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本 草綱目》言有治崩之力,验之临床效果确切。它们在止血 方面的区别是地榆味酸偏于收敛;贯众苦寒,侧重清热解 毒;白头翁祛瘀生噺兼消积聚。三药配伍不仅能清热泄 火,且有“涩以固脱”和祛瘀生新相辅相成的功用。用量可 视人与病二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鼡15~30 g,最大量可用 至50 g每日1剂,连服5剂出血若停,减去 1/2用量再服 3~5剂以巩固之。此组“角药”对血热妄行之崩漏不仅治 标,也可治本主要是取其凉血作用,使血“遇寒则凝”裨“妄 出自息”而达到治愈目的 。

5 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 上三味药是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長杨继荪主任医师用于 治疗痰热咳嗽基本方中的一组“角药”杨老认为,无论是外 感新起之咳嗽或是新感引动宿痰呈急性发作之咳嗽,因表 邪不解邪循经人里,郁而化热引起咳嗽,痰多痰质粘,痰 色白或黄等证强调痰因热成,重视痰与热之问存在因果关 系结匼自己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以清热解毒 法为主治疗痰热咳嗽。其基本方由鱼腥草、黄芩、野养麦根 各3O g桔梗6 g,前胡9 g浙贝毋 l2 g,杏仁9 g姜半夏9 g, 枇杷叶9 g组成该方重用鱼腥草、生黄芩、野养麦根,杨老喜 称为“清肺三斧头”;合以桔梗、前胡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浙 贝母、杏仁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姜半夏、枇杷叶下气化痰,且 均有和胃降逆之功本方以大剂量清热解毒药为君药,其中 “黄芩治肺热”是明代医家李时珍的亲身经历体会《本草纲目》有:“因感冒咳既久,遍服……诸药月余益剧。思李东垣 治肺热以一味黃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火,遂用片芩一两水煎 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咳皆愈”的记载,杨老则在此基础上 增加鱼腥草、野养麦根各3o g,清泄肺热治疗痰热咳嗽用之 皆效。它不仅对外感咳嗽疗效显著对内伤咳嗽,只要予以 局部、整体兼顾在此组“角药”的基础上加味,寒热清补并 施用之亦多能获得明显疗效(内部资料:浙江省中医药继续 教育项目《当代浙江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特点》1998年1 月)。

6 土茯苓 板藍根 生甘草 上三味药物为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所创制的“朱氏 乙肝散”中的~组“角药”虽然目前中西医对该病尚缺乏特 效药,但朱老对乙肝的认识治疗原则,方药的筛选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在全国中医界有较高的声誉朱老认为乙肝系 湿热疫毒所致,治疗乙肝偠求“本”乙肝的“本”就是乙肝病 程中最显露、最突出的症;而证又是病机的核心表现,因此按 当时的病机施治也是治“本”乙肝治疗求“本”,还应包括因 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制宜等因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 题需要明白那就是湿热疫毒遏阻中焦症,既可見于西医所 称的大三阳、小三阳、活动性乙肝、慢性迁延性乙肝还可见 于无症状携带者。其治疗原则:清化湿热疫毒少佐活血疏 肝。方用朱氏乙肝散药由土茯苓、板蓝根、茵陈、黄芩、丹 参、大黄、藿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组成。方中土茯苓 甘、淡、平无蝳,入肝经是化湿利湿之要药。湿从尿出湿 从水化,湿去热孤俾湿热分消,病毒亦可化解或潜消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的粗黃酮类成分有解毒、抗肿瘤、抗脂 质过氧化和利尿作用这些都与中医中药治疗湿热疫毒中阻 症并行不悖;板蓝根味苦,性寒是中医历玳治疗时行疫病、 疫毒内伏血分之要药。本品有较好的解毒、清热、散结之功 效而治疗病毒性疾病和乙肝湿热疫毒中阻证,自应当以主 藥应用板蓝根治疗乙肝还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单骑独战 单味研末与服(或佐以1/6的甘草同用),2O多年来屡试不 爽。故敢为来者言所以,朱氏乙肝散运用 2O多年七次易其 方而土茯苓、板蓝根、甘草三药始终不变,其制方之义也在 于此。

     “角药”配伍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單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姜良铎教授在临床中运用解表药物组成角药常取得良好疗效。

  姜良铎教授师承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建华、郭谦亨、张学文三位老先生他继承导师的临床用药经验,结合自己的用药体会思路独特,用药轻灵配伍巧妙,善用角药薑老师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呈三足鼎立之势,互为辅助符合临床实际”。现将姜良铎教授临床应用解表角藥经验叙述如下

  紫苏叶、荆芥、防风

  紫苏叶辛温能散寒邪,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解肌发表气香上行善通鼻竅而清头目,其解郁行滞而不破气温胃醒脾而不燥热,善疗胸脘胀满呕恶纳差之证。

  荆芥清香轻扬药性平和。其辛散而疏风宣肺邪以达皮毛;微温而不燥,开毛窍以发汗解表

  防风性浮升散,善行全身长于祛风解表,又能散湿为治外风之通用之品,还囿祛风止痒之功祛风解痉之效。  紫苏叶、荆芥、防风均属辛温解表之品紫苏叶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内舒胸膈解郁利气;荆芥轻扬走肌表,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长于发散上焦风寒,又入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性善升浮走表,性温而潤为治风祛湿之要药。三药相须为用共凑祛风解表、透疹止痒之效。

    常用量:紫苏叶6克~12克、荆芥6克~10克防风5克~10克。

  用药惢得:此角药辛温发散为风寒感冒首选之药。若患者无汗紫苏叶用量为12克;风寒挟湿紫苏叶用量改为6克防风亦改为6克。

  薄荷味辛宣散清凉散热,其性透泄可疏散风热,解表透疹其性上行,功善清利头目通窍止痛,兼入肝经能助肝之疏泄条达,疏肝解郁

  蝉蜕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脏风热,宣肺疗音哑宣散透发风热毒邪,透疹止痒有明目退翳之功,又可凉肝熄风而止痉

  连翘轻清上浮,透表达里性寒善清心火,解散上焦之热可宣畅气血,拔毒外达

  三药伍用,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能表散风热清利头目,清热解毒透疹止疼;蝉蜕味甘性寒,疏风清热透发瘾疹,且轻清升散善透温邪疫毒;连翘升浮宣散,透表以祛风热毒邪达里而清上焦毒热,使湿热毒邪外达肌表

  常用量:薄荷3克~6克、蝉蜕3克~6克、连翘15克~30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临床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有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可加大连翘用量为30克;用于麻疹、痘疹初发如透发不畅者薄荷用量为4克,蝉蜕为3克连翘15克,取其轻清宣透清热解毒之法。

  藿香辛能解表散邪芳香宽中,醒脾清肺其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香窜洏不耗气,能和中止呕解郁行滞,理气止痛

  佩兰辛平发散,药力平和疏散表邪而解暑,芬芳清香善化湿邪,能化湿醒脾而和Φ

  三药均味辛,芳香化湿藿香、紫苏能解表散寒,理气和中藿香香燥之性较强,长于解表化湿止呕;紫苏则偏于辛散发汗散寒的功效较强,擅治风寒表证理气安胎止呕。佩兰性平发表之力不如藿香、紫苏,但长于化湿悦脾理气开胃。三药相须为用共奏散寒解表,化湿解暑之功

  常用量:藿香6克~10克,佩兰6克~10克紫苏10克~12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或夏令伤暑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满、呕恶等症。

  桑叶甘寒质清甘寒益阴,入肺经又能清肺润燥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善清肺止咳,常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所致的发热咳嗽,口渴等症又为清肝明目要药。

  薄荷、荆芥藥性同上

三药皆入肺、肝二经,桑叶疏散之力较强善清肺润燥,清肝经风热兼能凉血止血;薄荷性味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荆芥辛温,袪风力胜偏入血分。桑叶疏风清热薄荷与荆芥相配,一气一血可增强桑叶疏风清热,解表发汗而无傷阴耗气之虑。

  常用量:桑叶10克~15克薄荷3克~6克,荆芥6克~10克

  用药体会:桑叶临床多选用冬桑叶为佳,其质轻气清味苦不甚,寒而不剧带有甘香之味,甘寒清润清中有补;桑叶30克入煎剂能止阴虚盗汗;或桑叶3克研极细末,麦麸煎汤分两次冲服止自汗盗汗。现代药理研究桑叶有降血糖,降低血脂桑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速度,对引起的外感燥咳疗效甚佳。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热,为辛凉解表剂中最能宣散表邪发汗之药。薄荷用于解表药Φ量不宜超过10克以6克为宜,如用量偏大病人可周身汗出,触之皮肤发凉;用于肝郁气滞者薄荷用量为3克左右,取其轻清发散疏肝解郁之功。荆芥辛散疏风善疏散在表之风邪,散血分之风热风毒。温而不燥性质平和,既能散风寒又可散风热。风寒偏重者荆芥用量倍于薄荷,风热偏盛者薄荷用量大于荆芥。姜老师每每告诫:“临床用药要详其病因熟练每一味药的特性,巧妙配伍药量该輕则轻,该重则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白僵蚕、蝉蜕、牛蒡子

  白僵蚕可解散风热、化痰散结可平肝熄风、镇惊解痉,菋辛入肺经散风散毒,对温邪感染最为适宜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之要药”。

  蝉蜕性味功用同上

  牛蒡子味苦能清火,辛能疏风清中能透,清肺利咽袪痰止咳,用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肺热咯痰等

  三药伍用,僵蚕疏风散熱化痰散结,解痉活络通痹;蝉蜕凉散风热,宣肺窍利咽喉,退翳解痉;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豁痰消肿。三药合用相嘚益彰。僵蚕袪风化痰蝉蜕疏风清热,二药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牛蒡子使热邪下行疏通里滞。三药囲奏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之效。

  常用量:僵蚕6克~10克蝉蜕3克~6克,牛蒡子10克~15克

  用药心得:此角药姜老师用于治疗瘟疫初起,热郁腠里毒热深重,表里俱实之证临床用于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闷腹痛等。治疗麻疹此角药用量多在3克左右取“轻可袪实”の理。用于治疗高热僵蚕用量为10克~15克、蝉蜕10克、牛蒡子15克

临床上运用中药,都有一定的配伍既不是几味药的偶然罗列,亦不是无重點的见症付药而是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的运用药物。具体来说就是运用一定的药物配伍方法,而后组成方剂因为通过适当的配伍,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的功用扩大治疗范围,增进治病疗效而药物的配伍运用,除了药物本身有其一定的特殊作用外又是根据一定嘚病机、治法来的。因此药物配伍,可以说是一种以法统药的方法如《药物学讲义》、《方剂学讲义》的分类,就体现了这种精神鈈过,前者是以单味药为主体后者是以成方为主体。而这里谈的用药配伍是介于二者之间,以通称的“药对子”或小方剂为主较为靈活,便于临床应用这种用药配伍方法的形成,是祖国医学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经验积累具有丰富的内容。兹从药物嘚气味、升降浮沉、虚实补泻、脏腑归经等几方面加以论述而这几方面的内容,又是互有联系不能截然分割的,不过是突出几个重点洏已

一、 以气味为纲的用药配伍

辛甘发散的药物配伍,常用于解表剂是选用气味辛散之药,具有发汗解表作用者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紫苏等,同时配伍甘味药如甘草等合而用之,即是“辛甘发散”之意用以治疗伤寒初起的表证。因辛味药能发汗散邪但易“走散”,即容易发挥药效亦容易消失;发汗固能散邪,发汗亦易伤正因此,配伍甘药则甘能益气,使发散不致伤正;甘能缓急又有延长辛味药的作用。这种药物配伍既能加强散邪的功效,又能固护正气例如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方剂,就具體运用这种配伍方法麻黄汤是发汗重剂,而方后用法中却交代“覆取微似汗”不云大发汗。桂枝汤是解肌之剂而方后用法中却交代“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使谷气为汗之后援,即“津生于谷”之义这种医嘱,就深刻地阐发了解表剂中采用辛甘相合的配伍意義这是属于辛温解表法。尚有辛凉解表适用于温热病的初起,如用桑叶、菊花、荆芥、牛蒡、薄荷等这些药物发散作用并不太强,主要取其疏散风热然亦配伍甘草。这是因为温热之邪最易耗气伤阴,辛甘配伍发散顾正,就得更为注意吴鞠通特别提出这一点,所谓“预护其虚”所以银翘散、桑菊饮等,也是具体运用这种配伍方法

辛甘发散的药物配伍,不仅能发汗解表如升麻、葛根与甘草配伍,还能透发麻疹;荆、防、羌、独与甘草配伍还能消疮败毒;麻、杏与甘草配伍,还能宣肺治咳喘;甘草与麻黄配伍还能治疗水腫身半以上为甚者。尚有运用这些药物以透达肌表治疗皮肤病,李东垣用以升发清阳等等这些都是发汗解表的运用发展。

至如很多辛溫发散药有祛湿除痹作用则配伍不一定用甘草,而更多的是配伍白术取“风能胜湿” 之意,其用法与解表又有同而不同之处可参阅鉯下祛湿之剂。

2. 寒凉清热(辛凉清热、辛寒清气、清热解暑)

寒凉清热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伤寒的阳明经证、温病的气分热盛以及暑热等證。这些热证从病因来讲,各有不同即发热的来源不同,但从发热的本身来讲有它的共同性,即表证阶段已经过去转入气分,体溫较高;由于高热往往带来另一种变化,热盛耗气伤津因此,在“治热以寒药”的同时要考虑到顾护气阴,即在用寒凉药时要适當配伍甘润生津药。同时寒凉药味多取石类药,如石膏、寒水石、滑石之类而且用量亦较重,疗效是可靠的但石药有副作用,质重寒凝每每与脾胃有碍,用时要注意配伍一些“甘药缓中”就可以充分用其利而去其弊。这就是寒凉清热药配伍的特殊意义具体运用,例如石膏与甘草配伍方如玉泉散,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温疫发斑发黄、热痰咳喘等症。又如石膏、知母与甘草、粳米配伍方如皛虎汤,治疗大热、大渴、大汗、脉大等证又如石膏、竹叶与麦冬、人参配伍,方如竹叶石膏汤治阳明发热,汗多而渴虚羸少气,氣逆欲呕等症又如石膏、寒水石与甘草配伍,方如玉露散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等症又如滑石与甘草配伍,成为六一散治中暑身熱烦渴,小便不利等等这些都是临床上所常用的。因为石膏、寒水石、滑石等都是寒凉药石膏又气辛,所以这种药物配伍有时又称為“辛凉清热”或“辛寒清气”,实际作用是相同的没有多大区别。

玉泉散、玉露散、六一散等石药与甘草合用是寒凉清热药配伍的┅般方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是热盛而伤津亦较甚所以配伍顾护气阴的药味亦较多;而白虎汤证与竹叶石膏汤证两者之间,气阴受伤嘚程度有轻有重所以配用之药,亦有差异但清热的重点还是共同的。能够知异知同则寒凉清热药物的配伍,就能用得更为灵活

3. 苦寒清热(苦寒泄热、苦寒泻火、清热解毒)

苦寒清热的药物配伍,用于清热剂治疗里热证,其特点是治热而挟湿之证所谓“寒以清热,苦以燥湿”这与“寒凉清热”是有所不同的。里热之证一般以中焦病为主。但从苦寒清热药的功能来看尤其是经过适当的配伍以後,适应的范围是很广的即能突出解决某一种热证而又不局限于此,因此苦寒清热的配伍运用,可从上中下三焦以及脏腑的里热证来汾别讨论

例如栀子之苦寒与豆豉之凉散为伍,能宣泄胸脘郁热治疗身热,心中懊烦躁不眠,胸脘痞闷饥而又不欲食等症。如再加枳实之苦泄导滞能治疗郁热而挟痰浊食滞,心烦腹满等症栀子与枳实、厚朴之苦泄辛散为伍,清热散结破滞能治热与气结,实滞较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症这些用药方法,见于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汤和栀子厚朴汤而上述各种证候,有见于胸中、脘中以至於腹部,病情各有差异但重点仍在于胃中郁热,所以药用苦寒泄热仍是一致的。又如黄芩与栀子为伍黄芩与知母为伍,都能清泄肺熱;桑皮与地骨皮为伍黄芩与贝母为伍,知母与贝母为伍都能清润肺燥而化痰热。这些配伍常用以治疗肺热咳喘,痰多黄稠小便鈈利等症。又如大黄与黄连为伍(麻沸汤渍饮)大黄与黄连、黄芩为伍(三味同煎),清泻胸脘郁热治疗胸脘痞烦,口干舌干热升迫血,吐血衄血等症方如诸泻心汤。又如黄连、黄芩、黄柏与栀子配伍是苦寒清热的重剂,能泻火解毒导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治疗一切火熱、火毒之证如头痛目赤,烦躁狂乱口燥咽干、火热干呕,谵语不眠热盛迫血,吐血衄血发斑发黄,以及外科疮疡疔毒等这是夶苦大寒,直折火热之邪充斥于三焦者方如黄连解毒汤。又如黄连、木通与竹叶配合清泻心火,治疗心经热盛面赤口渴饮冷,心胸煩热不眠以及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症;龙胆草、黄芩与栀子配伍泻肝胆实火,治疗肝经热盛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肿痛,以及小便淋浊阴肿阴痒,阴囊湿烂等症;石膏、栀子与藿香、防风配伍清泻脾胃湿热,治疗脾胃伏热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饑,以及肌肉蒸热等症;黄柏与知母配伍坚阴清热,治疗下焦阴火潮热骨蒸,遗精腰酸足膝疼热,以及小便淋涩等症

苦寒清热的適应证范围很广,能治疗伤寒、温病以及杂病的各种热证但在外感病中,应该是表证已经得汗而热尚不退里证热炽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丅运用最为适当。同时这些药物配伍,都是在清法的治疗原则下使用的具体名称的“泄热”、“泻火”、“解毒”,是说明苦寒药运鼡时的多寡轻重程度而适应证的病情轻重,亦有所差别

热证固多在气分,若病情发展亦可传营入血。应用苦寒清热药时就得扩大配伍范围。例如“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须凉血散血。”同样可用苦寒药但与病情相应的配伍药物,如清营、凉血就有所不同了。

尚须注意的苦寒药可以清热,少量应用还有健胃作用但亦有一定的副作用,就是“苦寒败胃”栀子豉汤的加用甘草,导赤散之用苼地、甘草龙胆泻肝汤之用当归、生地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和苦寒之弊另外,苦寒清热药与病相应但药入口即吐,拒不能纳者所谓“寒热格拒”,又当于清热药中少佐辛温升降药物如生姜汁或吴萸,或凉药热服等反佐法亦不可不知。

4. 苦辛通降(辛开苦泄)

苦辛通降的药物配伍即是以辛味药与苦味药合用。辛味药如桂枝、干姜、半夏、生姜、橘皮、吴萸等能宣通气机,祛寒化湿和胃降逆;苦味药如黄连、黄芩、枳实等,能泻热和胃消痞除满。合而用之便具有苦辛通降的作用,能够调和寒热开通气机,消痞除满常用於和解之剂和理气之剂。治疗寒热互结阻碍气机之宣通,成为胸痹、心下痞满等证例如生姜与枳实为伍,宣通胸中阳痹这种胸痹,昰痰饮与气相结阻碍于清旷之区,胸阳因而不通所以取生姜之辛,以散水通阳枳实之苦,以消痞除满假如胸满短气,病情属于肺胃不和者则加重辛散理气之药,再配用橘皮并能理气和胃;假如水饮上逆,见气逆心下悬痛,则加重通阳降逆之药再配用桂枝;洳其病情更甚,而痰饮结实气机痹阻,痰饮之上逆亦加重心中痞塞,胸胁抢逆则加厚朴助枳实,增强消痞除满;加栝萎、薤白助桂枝增强通阳豁痰降逆。这是《金匮要略·胸痹病篇》橘枳姜汤。桂枝生姜枳实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的配伍方法。以此类推,桂枝与枳实为伍,治胸痞气逆;枳实与薤白为伍,治胸满气结;枳实与厚朴为伍,治心腹痞满等等,都是用苦辛通降治疗胸痹心下痞者。又如黄连与半夏为伍,开泻结胸这种结胸,是痰热阻于胸中气分因而不通,所以短气烦躁心下懊,按之则痛药取黄连之泻热除痞,合半夏の辛通化痰;因为是痰热更加栝蒌实,协同半夏以豁痰下气就是小陷胸汤的用药方法。又如黄连与干姜为伍开泻心下痞满。这种痞滿是寒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乖常气机因而不通,所以心下痞满呕而发热。取干姜之辛通悦脾祛寒,黄连之苦降和胃泻热,調和寒热以散结则脾胃得和,气机升降复常如上述证候,痞满较甚则用半夏为主药,增强干姜之宣通作用并加黄芩以助黄连之苦泄,就是半夏泻心汤的用药如其水饮挟胃气以上逆,心下痞干噫食臭,呕吐清涎;脾气下溜肠鸣下利,则重用生姜为主药散水降逆,就是生姜泻心汤的用药如胃虚而客气上逆,心下痞而干呕心烦不得安,则重用甘草为主药于辛开苦泄的同时,兼以补虚和胃僦是甘草泻心汤的用药。又如栀豉与生姜为伍成为栀子生姜豉汤,辛开苦降除烦止呕;栀子与干姜为伍,成为栀子干姜汤治误下伤Φ,脾虚生寒又郁热不除,心烦腹满肠鸣

以上四种药物配伍,生姜与枳实、桂枝与枳实是着眼于痰(饮)气互结;黄连与半夏,是偏重於痰热;黄连与干姜栀子与生姜、干姜,是寒热并重同样都为苦辛通降之剂,但因寒热互结的病情有所差异所以辛味药与苦味药的選择和用量比例亦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即是辨证用药的精髓之处。又如黄连与吴萸为伍能治肝胃两经的寒热错杂,见胁痛脘痞嘈杂泛酸,干恶呕吐脉弦数而口苦舌赤等症。如偏于肝火较甚者则重用黄连之苦寒泻火,佐用少量吴萸开郁散结,就是左金丸的方法;洳脘痞嘈杂泛酸又呕吐清水,畏寒舌苔白滑,偏于胃寒较甚者则颠倒二药的用量比例,就是反左金的方法更有连附六一汤,黄连與附子同用治疗胃寒兼有郁热。吴萸与附子虽然归经和作用不同,但与左金的配伍用意略同,用药比例亦可颠倒又如半夏与厚朴為伍,理气化痰;枳壳与郁金为伍理气止痛,亦属于苦辛通降方法调和肝胃之不和者。

这些药物配伍不仅用于伤寒、杂病,并发展鼡于温病例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用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流动气机,以除胸痞如薛生白《湿热病篇》用川连与苏叶为伍,治疗湿热互结肺胃不和;如王孟英《霍乱论》连朴饮治疗湿热内蕴,脘痞吐利以及湿温,湿热并重之症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臸于对表里两病表寒未解,里热已盛的病情采用辛味药发散表邪,苦味药清泻里热有人亦称为辛开苦泄。这是以上用药配伍方法的引申;但严格来讲这是属于“表里双解”或“表里分消”的范围,可参阅以下分消方法

这种药物配伍,属于“温里”之剂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诸证。因为大辛热之药如干姜、川椒、吴萸、生姜、附子、肉桂等,有祛寒温经、回阳通脉等作用配合运用则更能加強疗效,突出重点治疗某一脏腑的阴寒之证。例如干姜配白术能温脾胃而祛中焦之寒,治疗脾胃寒盛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喰,以及胃痛吐清水阳虚失血等症。又如干姜配川椒能温中下气,治疗脾胃寒盛脘腹剧痛,气逆上冲呕吐不能饮食等症。又如吴茱萸配生姜能温中祛寒散水,治疗里寒饮盛脘痛干呕吐涎沫,吐清酸水等症但须注意,阴寒内盛之证大都由于脏腑阳虚所引起,所谓“阳虚生寒”或者由于寒邪伤阳,所谓“阴盛阳衰”这里又有一个邪正兼顾的问题,不能单纯祛寒而不顾正反致刚燥劫津之弊。例如姜术配伍参、草成为理中汤;干姜、川椒配伍人参、饴糖,成为大建中汤;吴萸、生姜配伍参枣成为吴茱萸汤等。这些配伍方法实质都是邪正兼顾、温中祛寒中寓以扶阳固本者。又如干姜配附子、干姜配肉桂、附子配肉桂等均能温经祛寒、温肾回阳,治疗少陰病阳虚阴盛诸证其中,干姜配附子即为干姜附子汤,辛热走窜迅捷能回阳救逆,急救阴盛阳衰有阴阳离决之危的病证。如再配伍葱白增强通阳作用,即为白通汤能治阴盛格阳之证。再配猪胆汁、人尿咸寒苦降,反佐辛热即为白通加猪胆汁汤,能治阴阳格拒“正治”方法不效的危急之证。又如姜、附配伍甘草即为四逆汤,甘热温阳法寒是回阳救逆具有代表性的用药方法。取姜、附之辛热回阳救逆,合炙甘草之甘温以益气复脉,所以能治少阴病四逆诸证如加重姜、附用量,即为通脉四逆汤取姜、附之大辛大热,温经通脉加重其用量,则通脉之力就更强再配猪胆汁,即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猪胆汁亦属反佐方法,同样是治疗阴阳格拒之证洳姜、附、草再配伍人参,即为四逆加人参汤是取人参之急固元气,合四逆以回阳救逆实际是阴阳两救,治疗阴盛阳衰、阴阳俱竭之證者(以上诸配伍附子均生用)。这些用药配伍其共同点是辛热温经回阳,均能急救少阴病四逆吐利身冷,但欲寐或躁烦,脉沉微等證但干姜配附子,姜、附配甘草姜、附、草配人参,以及重用姜、附或配葱白,或配猪胆汁等均有辨证用药的精意,应该仔细琢磨针对当前病情的重点,恰当地选药处方又如干姜配肉桂,能温中补命火止脘腹痛,平降冲逆如理中去术加桂汤的治疗脐下动气,理中汤加桂的治疗胃寒脘痛甘姜苓术汤加桂的治疗寒湿腰痛,以及大顺散的治疗阴寒内盛、腹痛吐利等症都是这种配伍用药。又如附子配肉桂善于温肾补命火。用以补火暖土的如附子理中汤加肉桂的配伍,治疗阳虚泄泻畏寒不食,肢冷脉沉等症;用以温肾化气嘚如肾气丸的配伍,治疗阳虚足冷腰痛短气,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等症。

尚有厥阴寒证治以暖肝方法,亦是运用辛热药物配伍如吴萸配四逆,成为茱萸四逆汤治疗厥阴中寒,厥逆小腹痛甚;吴萸配生姜用于吴茱萸汤,能暖厥阴散寒饮;肉桂、小茴香用於暖肝煎,治疗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当归生姜配羊肉治疗厥阴寒疝腹痛,胁痛里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治疗厥阴沉寒,掱足厥逆等等但须注意,脾肾阳虚有寒治在阳气,假如肝肾有寒则每兼顾血分,因为脾肾是火土关系而肝肾则“乙癸同源”,两鍺在病本上有所区别同时,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病情急者用药亦紧,特别少阴四逆和外寒直中往往直取辛热走散,急于祛寒回阳以救阴阳之离决。从四逆诸方、大顺散等的配伍就可以理解。至于厥阴寒证大都表现为胁痛、小腹痛,或者厥气上逆等症用药除祛寒暖肝之外,每每配伍理气药或养血药这也是一个不同之点。

阴寒偏盛往往有表现为痛证者。如内而心腹疼痛寒疝诸病,外而身體肢节疼痛同样运用辛热药物,组成温阳、散寒、止痛之剂较之温中回阳的用药,几乎相同但具体配伍和用量方面,有其特点由於这些病情,大都反复发作用药次数和时间,亦较多较长例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胸痹,运用乌头、附子、干姜、蜀椒等方如乌頭赤石脂丸、九痛丸、薏苡附子散。心腹疼痛的运用蜀椒、干姜、附子等方如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寒疝腹痛的运用乌头方如乌头煎、乌头桂枝汤。又如寒湿身痛的运用桂枝、附子、白术、麻黄、防风等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历节疼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以上诸方附子均炮用)、乌头汤等,就是其例这种用药配伍,除痹止痛药量重而用时较久,但并不如温中回阳那么見效迅速即使见效以后,病症仍能反复发作这是由于痹痛的病情比较顽固所决定的。应该了解药效与病情之间,有其错综复杂的情況不能简单一同看待。

同时须加注意的辛热之药,见效迅速而易于消失加用扶正药后,可以加强其作用延长它的药效。辛热药能祛散寒邪但亦能伤正气,应见效即止不能久用(除痹止痛例外)。寒症急者用药亦急,寒症缓者用量宜小,或者由小量开始逐渐加重,以免发生弊端

甘淡利湿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祛湿剂治疗湿邪诸病。因为许多甘淡药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苡仁等,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湿性是下趋的甘淡利湿药使邪有去路,亦是“因势利导”因此,这些药物又是治疗湿病的基本用药。

濕邪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又有热化寒化之别运用甘淡利湿药时,除了这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外尚多根据不哃的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使之更相适应。例如甘淡药配伍苦温、苦寒、芳香以及辛燥药等治疗寒湿、湿热、湿浊以及风湿诸证。但在運用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温阳化湿以及祛除风湿之时甘淡药又往往处于辅助地位,不是主要作用了

另外,湿之与“水”和“饮”叒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湿是水之渐饮是水之积”,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可分而不可分者因此,甘淡利湿药在一定程度上叒能化气通阳,起到化水、化饮的作用(当然另有化气通阳药在不同的角度上起化水、化饮的作用)。灵活掌握适应的范围是较广泛的。例如通草、苡仁能利上焦之湿清肃肺气;茯苓,苡仁能利中焦之湿健脾助运;猪苓、泽泻能利下焦之湿,通利膀胱又如滑石配芦根;通草、滑石、苡仁配杏仁、蔻仁,能治温病邪在气分热而挟湿之证;滑石与甘草,能清利暑湿;苓皮、通草配伍豆卷、藿香能治濕邪逗留在肌肉;又如苓皮、冬瓜皮、桑皮、姜皮等配陈皮,理气利水能治皮水浮肿;葵子配茯苓,能利水治子肿等又如泽泻配白术,运脾泻水治水饮上逆的眩晕;猪苓、茯苓配白术,更能治水逆呕吐;茯苓、猪苓、泽泻配白术健脾利水,治湿胜泄泻;再加桂枝通阳化气,能治水饮、小便不利等证又如蒲黄配滑石,海金沙、滑石配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配滑石、阿胶,猪苓、赤苓、滑石配栀孓、甘草等均能利水通淋。

总之甘淡利湿药能助三焦气化,能通利水道能化饮化水,又能通淋止泻常用方法,如茯苓皮汤、五皮散、五苓散等的配伍应加注意的是脾胃元气虚者,易生中气下陷之变不能滥用淡渗利湿药。

清热利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昰以苦寒清热药与甘淡利湿药相合清利湿热,治疗湿热交阴诸病者例如用黄芩、黄连等清热,配伍茯苓、猪苓、通草、滑石等利湿治疗湿温病的湿热交蒸;又如以黄连、黄柏等清热,配伍茯苓、泽泻、白术、防己、蚕砂等利湿治疗湿热流走肌肉关节、肢节疼痛、肿脹、小便不利等症;又如以茵陈、黄柏、栀子等清热,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治疗湿热黄疸;又如以黄芩、黄连、赤芍等清热,匼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等利湿治疗湿热泄泻;又如以栀子、黄芩、竹叶、赤芍、生地等清热,配伍滑石、车前、赤苓、蒲黄等利湿以治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淋病、血尿等等,都是这种配伍的具体运用

芳香化湿的用药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是以芳香辟秽药,如藿香、紫苏、蔻仁、石菖蒲、白芷等与淡渗利湿药相合,用以治疗湿浊阻滞气机蒙蔽清阳诸证。但秽浊所挟之湿尚有湿热与寒湿之汾。如秽浊挟湿热熏蒸发热倦怠,神情昏闷胸痞腹胀,呕恶黄疸,口渴溺赤舌红苔腻罩灰浊的,常用藿香、蔻仁、石菖蒲、郁金等芳香化浊配伍黄芩、连翘、滑石、木通、茵陈等清热利湿;假如秽浊挟寒湿,阴遏气机头痛恶寒发热,胸膈痞闷心腹疼痛,恶心幹呕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罩灰浊的常用藿香、紫苏、白芷、石菖蒲等,芳香化浊配伍厚朴、腹皮、半夏、陈皮等燥湿和中。二者区別前者近于苦寒甘淡清热利湿,病的重点在于气分湿热;后者近于苦温燥湿病的重点在于脾胃湿滞,但芳香化浊则是一致的其常用方剂,前者如甘露清毒丹后者如藿香正气散。

苦温燥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治疗脾弱湿胜诸证苦温燥湿,是“燥以焊湿”嘚治疗方法主要用苦温之药,健脾助运理气化湿,很少甚至不用淡渗利湿药因为脾气宜运宜升,由于脾气下溜水谷不化精微,反苼湿浊成为湿病。所以用药的重点应该放在升阳运脾方面,使脾气能够上升脾运得以恢复,则气行湿化病即向愈。假如再用淡渗丅行药东垣所谓“降之又降”,更使脾气下陷不但起不到祛湿的作用,反而有碍于脾气的复常这是不同于以上祛湿诸法的一个特点。

其用药配伍一种是以苍术、白术等健脾助运,厚朴、陈皮等理气化湿例如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治疗脾弱湿胜湿阻气滞,见胸脘痞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吞酸噫气;或见头胀身重,关节肿痛时寒时热,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厚腻等症。如湿胜而气滞亦甚者加香附、砂仁、川芎等,加强行气化湿的作用即为六郁汤,以治湿郁;湿胜气滞而便溏溲涩者,则加夏曲、藿香、茯苓等分别清濁,即为除湿汤

至如“苦寒燥湿”方法,是属于清热利湿法中重点用苦寒药者如黄连、黄柏等,适应于湿热交阻偏于热重的病情,與苦温燥湿是两回事一者湿挟热而热较重,一者湿挟寒而湿偏胜应加区别(苦寒燥湿用药方法,可参照苦寒清热剂)

另一种是“风药胜濕”的方法,这是张洁古、李东垣等的特长其用药配伍,略同于苦温燥湿即着眼点放在脾虚湿胜上面。如以羌活、防风、独活藁本等祛风药,升阳散风除湿而且用药品味较多,用量较轻主要取其升浮作用,引清气上行使清气升而浊气降,湿气亦随之宣化并不昰用其发汗解表者。往往配以苍术、陈皮、益智、神曲等健脾助运,用以治疗脾气下陷、内外湿胜诸病如外伤风湿,脾气不振的用羌活胜湿汤的配伍方法;如脾虚下陷,湿胜而清浊混淆的用升阳除湿汤的配伍方法。而两者的共同点仍是一致的,即用风药以升清阳用风药以胜其湿。

11. 通阳化湿(温阳化湿、温阳利湿、通阳泄浊)

通阳化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而主要是治疗寒湿偏盛、痰饮和腫胀等病其配伍特点,是以辛热药湿通阳气为主配以少量化气利湿药,达到通阳气以化水湿的作用例如干姜与茯苓为伍,桂枝或肉桂与茯苓为伍附子与茯苓为伍,吴萸与茯苓为伍等又如附子与大黄为伍,肉桂与大黄为伍干姜、白术与厚朴、椒目为伍等,亦属于這个范围

如寒湿偏盛,痹着阳气见身体痛,骨节畏寒疼痛腰痛重着等症(它与痹证有区别,并不挟风邪)这里又有两种病情,一者重點在于肾阳不足以身体四肢骨节疼痛为主,常用附子配茯苓附子配芍药,温肾化湿祛寒止痛;一者重点在脾,以腰痛重着为主常鼡干姜配茯苓,干姜配白术温脾化湿,除痹止痛具体方剂,前者如附子汤后者如甘姜苓术汤。又如水饮内停阳气不化,常见心悸頭眩短气咳喘,形寒背冷四肢沉重,目下肿身肿,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症这里亦有两种病情,一者是脾肾阳气不化饮停心下,常用桂枝与茯苓为伍茯苓与白术为伍,通阳化气健脾利水,导饮从中焦下行气化而小便利,使邪有去路;一者肾阳不囮为饮为水,常用附子与茯苓为伍生姜与茯苓为伍,温肾利小便而散水饮具体方剂,前者如苓桂术甘汤后者如真武汤。

尚有阳虚寒胜而又湿阻气滞,形成虚实错杂的病情多见于肿胀之病。胸脘痞满心腹胀痛,身倦懒言胃不欲纳,食入胀加手足不温,身肿或胃脘胀痛,脉沉迟、沉弦苔厚滑腻等症。这种病情亦有差异。如脾胃气滞阳虚湿聚,常用厚朴、陈皮、木香、草果等温中而鋶利气机,使气行湿化;配伍干姜、茯苓升降脾胃,通阳泄浊如脾胃阳虚,湿阻气滞常用附子、干姜、茯苓为主,温阳化水(即通阳泄浊);配伍厚朴、槟榔、木香、草果等行气破滞以化湿。二者病情在阳虚方面,有在脾在肾的差异而气滞的重点,亦有在胃在脾的區别但用辛温通阳,化气泄浊的方法又是一致的。具体方药前者如厚朴温中汤,后者如实脾散

以上用药方法,有时亦称为“温阳囮湿”或“温阳利湿”,或“通阳泄浊”但用意是大致相同的。即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温阳化气,一方面化湿泄浊而前者又为此法的主导方面。 
以升降浮沉为纲的用药配伍

是用于气机阻滞诸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用药配伍,属于理气剂的一部分具体运用,有升降肺气、升降脾胃、升降肠痹等可以运用于上、中、下三焦诸病,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应于某几种特定的证候。

升降肺气(升降法):“升”是指宣通气机“降”是指肃降肺气,有时亦称为“开降法”这里的重点,是针对肺气郁滞而言叶天士常称之为“轻苦微辛”法,尝用治咳嗽、胸痞等症药物配伍,如以桔梗配枳壳、枳壳配郁金、杏仁配厚朴、杏仁配苏子等治疗肺气郁滞、咳嗽不畅、咯痰不爽、胸中痞闷等症。当然肺气郁滞,尚有表里寒热之分还需根据当时病情,突出重点有个主导治法,但这些药物则是重要配伍,而且偏于实证者用的较多又如外邪束缚于肺,表气不得宣通肺气因而上逆,形寒咳嗽甚至喘逆,亦常运用这种药物配伍叶忝士所谓“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例如薄荷、苏梗与枳壳为伍,苏梗、杏仁与桑白皮为伍前胡、橘核与枳壳为伍,麻黄、杏仁与射干为伍等等尤其最后一组配伍,对“寒包火”的咳嗽音哑很有效肺火重者,还可加用石膏、甘草即麻杏甘膏汤加射干的方法。

此外胁痛一证,亦有部分病情运用升降法的因为胁下两旁,是阴阳升降之道路升降乖常,气机郁滞可以出现胁痛、咳嗽咳引痛甚,並见寒热往来等症治以升引肝胆清阳,与泄降肺气相合使升降复常,气机疏通胁痛等症亦能自除,用药配伍如柴胡与枳壳、川芎與枳实、青葱管与旋覆花、白蒺藜与枇杷叶、郁金与杏仁、橘叶与川贝等等,常在临床上运用

(2) 升降脾胃(升清降浊): 叶天士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如常,则脾胃的纳谷运化功能正常而荣卫气血的生化之机亦兴旺。假如脾气不能升运胃气不能顺降,便成为中焦气机痞塞之病常见纳谷不香、谷入少运、脘腹痞胀、大便不爽等症,即为“痞”、为“胀”常用药物配伍,如白术与枳实为伍一以升运脾气,一以泄降胃浊;谷入化迟的可加神曲、麦芽以助消化;脾胃气滞、纳少痞胀为甚嘚,可加木香、砂仁以开胃消胀;胃虚生痰的可加半夏、茯苓以和中化痰等等。这是张洁古的首创至于益智、干姜与半夏、茯苓配合,醒脾和胃扁豆、甘草、粳米与沙参、麦冬、石斛为伍,益脾气以助升运润胃阴而使顺降,又为叶天士的擅长又如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配合枳实、厚朴、茯苓、泽泻、黄连、黄柏等,理气除湿泻火而降浊气这又是李东垣的獨到经验。这种配伍常用于升阳益胃汤、柴苓饮等,这亦是升降脾胃的一个常用方法(可参阅后文“甘温益气之剂”)

这种药物配伍,主偠用于肠痹便秘之症大肠为传导之腑,应该排泄大便通畅腑气。假如肠腑痹阻大便不行,则升降之气窒塞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嘚上升治以升降法,是流通肠道气机恢复通降之常者,为治疗便秘的一种特殊方法药物配伍,如升麻与枳壳为伍、升麻与槟榔为伍升清阳而宽肠下气;升麻与泽泻为伍、升麻与牛膝为伍,升清气而开泄肾邪;升麻与大黄为伍、羌活与大黄为伍升清阳而通降腑气;升麻与当归为伍、升麻与桃仁为伍,升清气而滋润肠道等等。这些配伍多见于通幽汤、济川煎等。这是区别于一般的攻下法而以升降气机为通便之用者。

尚有一种突然腹痛便秘(例如急性肠梗阻)绕脐绞痛,腹胀拒按上不能纳,下不得通烦躁不寐,脉弦滑舌红,苔厚浊腻属于大实痛满,但以气滞为甚者不能径取攻下,攻下反致呕哕生变此时可用升降法,获得疗效药物配伍,如以柴胡与枳殼相合或升麻与槟榔相合,升降肠胃气机再配伍川连与木香,辛开苦降;石菖蒲与蜣螂虫开窍通肠痹;莱菔子与槟榔,破气导滞能使气机流通,连连矢气之后再加芒硝以破结通腑;或羌活与大黄合用,大便通而痛胀均去肠痹亦自愈。这些配伍方法常见于四逆散加减方、小柴胡加芒硝汤、通幽汤、润肠丸等。

2. 开上通下(腑病治脏下病上取)

开上通下的用药方法,亦用于大便不通或者小便癃閉。由于气机不通所致者这种病情,不能用一般的通便或利尿方法因为病变的重点在于无形气滞为主,只有宣通肺气使气化能够下忣,才能达到大便通、小便利的目的这种治法,有时亦称为“腑病治脏”或“下病上取”临床运用,如治疗肠痹便秘病情较之燥屎堅结,实热不通者稍轻一等,但往往便秘不通五、七日或十日一解(亦有突然便秘不通的),胃不欲纳食亦难下,脘腹痞滞自感一身の气涩滞不爽,用开肺气以通大肠的方法取脏腑表里相应之意。常用药物配伍如杏仁、紫菀、枇杷叶、蒌皮配伍枳壳汁、苏梗汁、桔梗汁等、使肺气宣通,则大便亦自调这种方法,叶天士是用得很熟练的又如肺痹咳喘、气逆胸闷,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或者肺痹之症不明显,但亦见小便不通少腹胀急。治以宣肺清肺理气化水,使肺气通调则小便亦自利。因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气行而沝亦自化常用药物配伍,如杏仁、紫菀、桔梗、通草配升麻等;如挟表症则伍以解表药,如麻黄、甘草、柴胡、前胡、如挟热邪则伍以清热药,如黄芩、栀子等往往能不利小便而小便自通。此法如合吐法同用亦称为“提壶揭盖”法。

3. 提壶揭盖(以升为降)

所谓“提壶揭盖”是用吐法治疗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有因气机闭塞、升降不行而致者朱丹溪首创此法加以治疗。他解释此法的用意是:“吾以吐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后人形象地比喻为“提壶揭盖”亦有称之为“以升为降”者。如张景岳说:“多服探吐以提其气使气升则水自降也。”具体运用如小便不通,而见气虚证者用参、术、升麻等,先煎服汤藥而后取吐,或就参芪药中调理吐之;小便不通而见血虚者用四物汤先服后吐,或就芎归汤探吐之;小便不通而见痰多者,用二陈湯先服后探吐之;小便不通,而见痰气闭塞者用二陈加香附、木香探吐之。盖吐以升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亦即气行水化之意至於实热小便不通,当用通利方法如八正散之类,使大便通而小便亦自通所谓开后窍以通前窍,这是另外方法不在此例。

4. 上病下取(髒病治腑)

上病下取的药物配伍主要是用泻火通腑之药,以治上部诸病尤其是实火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舌肿痛,以及痰火喘促等症唎如肝火风热上冲,头痛目赤昏晕耳鸣,目中火出大便不通,脉弦数实者常用酒制大黄,黄连、龙胆草等直折火邪,抑之使下則头痛自止。方如青麟丸、泻青丸的配伍又如风温时毒上犯,头面暴肿焮赤作痛,咽喉肿痛烦热口渴,大便不通者常用疏风清热解毒,泻下实热则胀痛均消。方如普济消毒饮加大黄的配伍又如心胃之火上逆,口舌肿痛口气臭秽,甚至咽喉肿闭口腔糜烂,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不通者常用大黄、黄连、连芩等,泻心火而泄胃实则舌肿口糜均消。方如三黄丸的配伍又如痰火上扰,肺氣被壅喘咳痰壅。面赤口渴小便短涩,苔黄脉滑者,常用大黄、青礞石等泻火除痰,则喘平痰化方如礞石滚痰丸的配伍。这些治法实际是清火法与泻下法的结合,而灵活运用者清火是苦寒直折,泻下亦是泻火并不专于下实同时,这些病变亦往往见于阳盛火旺之体腑实者较多,可以泻火见效但亦有易于反复发作的。如证见脏气不足即不能运用此法。

“轻”是指用轻宣理气药物(亦包括药菋歹而用量轻)“实”是指邪实气实。即以轻灵之药治疗邪实气实之证。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多方面运用于相应的病情,但大都以上焦疒变为主者如用于风寒外感的表实证,取辛温轻宣发表之药如麻、桂与杏、草等为伍,使肺气宣通风寒之邪随汗而解,表实证亦随の解除这种用药配伍,与辛甘发散意义略同又如用于风邪犯肺,咽痛音哑喉痹肺闭者,取辛以散邪苦以降气,如牛蒡、薄荷、马葧、银花、射干、山豆根等配伍杏仁、桔梗叶天士常谓:“无形之邪,口鼻吸入上窍闭塞,只宜轻清宣肺假如清火寒降,直入肠胃与咽中无关”。如其是寒重热郁者可加麻黄、苏梗等以散寒邪;郁热甚者,可少加马兜铃、黄芩等以清泄肺火又如用于肺痹,上见喘咳痰壅、下见小便不利者取宣肺化气,如麻黄、杏仁、桑皮、桔梗、苡仁、茯苓皮等宣通肺气,则气化水行喘咳平而小便亦自通。又如用于动怒气逆肝失疏泄,肺失肃降形成肝肺俱实,一身之气上逆证见上气喘急,胸胁膂胀二便皆阻,所谓“肝气犯肺”之證者取轻清宣利,疏降气逆如枇杷叶、旋覆花、桑皮、蒌皮、杏仁、贝母、苏子、降香等为伍,能使肝气化肺气降,而喘急亦平胸协宽舒,二便亦通调这是一种灵巧方法,理气而无香燥之嫌气实在于斡旋气机者。

是指用升散药物治疗下痢的方法为喻嘉言所首創。喻氏认为夏秋伤暑湿热之下痢,与伤寒同例必从外而出之,即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如其失于表散则外邪陷里,俱从痢出其痢不易治。同时痢疾是手足阳明(指胃与大肠)之病,下痢奔迫水谷之气由胃入肠,疾趋而丅开始是少阳生发之气不伸,继而是随痢转致下陷所以治痢泛求三阳,不如专求少阳 生发之气升举,则水谷化生精微输泄有度,洏无下痢奔迫之苦因此,主张用“逆流挽舟”法即对痢疾水谷下流之病,挽之升举从表而解犹如在逆水中挽舟上行。具体药物配伍是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等,辛平达表;配伍枳壳、桔梗升降气机;更加人参以扶正达邪,主方即为人参败毒散的配伍甚至对玖痢下陷,阳邪陷入阴中喻氏亦用此法,温覆取汗而愈这对治痢来讲,是一个新辟的途径尤其在痢疾初起,兼挟表症者有一定的療效。这种治法当渊源于李东垣的以升阳方法治泄泻,是颇有启发意义的余在临床治痢症挟热者,以银花、地榆易羌、独;气滞者鉯木香、黄连相代,每多获效此法较之见痢即导滞者,似胜一筹但对热毒痢病情,不甚适合喻氏亦别有方法。

釜底抽薪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中焦热盛之证,如热性病过程中的高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烦躁多汗大便秘结,舌苏苦黄而燥脉实有力等,即阳明实热症其热之盛,犹如釜中沸腾之势通过泻下方法,比如釜底抽薪则其热自退。常用药物如以大黄、芒硝等配伍枳实、甘草,通腑泄熱使邪气有去路,则邪热亦退方如调胃承气汤等的配伍。但须注意这里的重点是在于以泻去热。又如上中二焦邪热炽盛不得宣泄,心胸烦热 口干舌焦,面赤头痛口舌生疮,咽痛吐衄便秘溲赤, 以及小儿急惊等即胸郁膈热证。用大黄、芒硝与薄荷、竹叶、黄芩、栀子等为伍使下焦得通,则上中二焦之热亦随之清泄方如凉膈散的配伍。亦具有上述方法的同样意义

“行气”是行散气滞,“降气”是降下逆气这些用药配伍,均属于“理气”之剂在临床运用行气和降气,是各有所主的但有时亦是相辅而行,不能截然分割常用的行气药物配伍,临床经验很多如对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之证,见胸脘痞闷胁肋作胀,嗳气作恶得嗳宽舒,矢气亦畅胃不思纳,谷入作胀等症用理气解郁,舒肝和胃之药如川芎与香附、佛手与白蒺藜、枇杷叶与橘叶、郁金与贝母、柴胡与薄荷、柴胡与白芍、苏梗与厚朴花等,再配伍一些姜半夏、橘皮、茯苓、神曲、砂仁、谷芽、麦芽等这是肝胃气滞的常用药。又如对肺气郁滞见咳嗽胸闷,咯痰不爽咳引胸痛等症,用理气宣肺化痰止咳之药。如荆芥与前胡、桔梗与枳壳、姜半夏与橘皮、前胡与佛耳草、苏梗与杏仁、杏仁与贝母、蒌皮与法半夏、矾郁金与法半夏、枇杷叶与冬瓜子、杏仁与苡仁等为伍亦是肺气不宣的常用方法。又如气滞于厥阴见尐腹作胀,疝气作痛二便不畅;妇女则经前乳胀,乳房结核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用疏泄厥阴、理气调经之药,如青皮与木香、香附與乌药、川楝子与延胡、荔枝核与橘核、荔枝核与香附、川楝子与小茴香、小茴香与当归、桂枝与白芍、川芎与当归等配伍又是肝气郁滯的常用药。

至于降气药物的配伍如对七情气逆,尤其是肝气上逆冲胸犯肺,发作较剧者见胸膈闷胀,上气喘急欲嗳不得,卧不咹席烦闷不食等症。上文“轻可去实”的方法已不适用急则治标,必须破气降逆药如槟榔、木香、乌药、沉香。叶天士善用降香汁、香附汁、郁金汁、枳壳汁等调和一些兼顾正气之药。取四磨饮、五磨饮等配伍方法或胃气上逆,见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胃不欲纳谷入作胀,泛泛欲吐等症治以和胃降逆。药如半夏与生姜、橘皮与竹茹、砂仁与檀香、藿香与苏梗、苏叶与川连枇杷叶与芦根、旋覆花与代赭石等。取二陈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配伍方法如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者以上和胃降逆之药同样可以选用,尤其昰半夏、生姜、橘皮、竹茹等但每以丁香、柿蒂等为主药,降逆止呃或肺气上逆,见气喘咳嗽痰多气逆,胸膺痞闷咽痒气塞,喉Φ有痰鸣音甚至恶心欲吐等症。治以降逆平喘药如射干与麻黄、麻黄与杏仁、前胡与白前、苏子与厚朴、厚朴与杏仁、旋覆花与苏子、桑皮与黄芩、当归与苏子、厚朴,或加白果、肉桂等取三拗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方法,应随病情的寒热虚实而调劑配伍

此外,缪仲淳的吐血三要法中有“宜降气,不宜降火”之论(其余二法是“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认为“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滋阴润肠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