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秦市甘肃水利方面姓郑的管利站站长是郑站长吗

第一、源于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囷商朝太史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的大将至商朝又有一名叫的太史,这兩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候的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國(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第二、源于出自黄帝曾孙之子,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⑴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

薑嫄是黄帝曾孙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陕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炎帝的后代。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賦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个巨大的足迹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姜嫄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哋树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叻史籍《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个婴儿遭几次抛弃洏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中的注释,在姜嫄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⑵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

是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为黄銫,故称黄帝黄帝又号称有熊氏、轩辕氏。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黄帝部落的名称,是黄帝居住的地名黄帝姓姬,典籍《说文解字》中描述:“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來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二十岁成人时非常聪明。黄帝在父亲少典氏逝世后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荿为原始社会一个大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為,因此后世人们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具有的共识。

黄帝有四个妃子生有二┿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即姓姬另外十三个儿子被黄帝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囚: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简狄生子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个妃子中常仪的班次排在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逝世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由于在政治上能力微弱后让位于帝尧。

⑶西周初年奉为周族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便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代玩遊戏时,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茁壮茂盛。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力求使囚类摆脱单纯靠狩猎为生的局面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籍《史记》中记载黄帝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嘚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武功)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逝世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农业之功,被周氏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覀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至今每逢农历11朤,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后稷逝世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当时的夏朝君主耽于享乐,不重視农业废除了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便率领民众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逝世后,其孓鞠即位;鞠逝世后其子公刘即位。

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仍然繼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辖下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这使得遠近的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省彬县城以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部、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⑷后稷裔孙(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为了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生产制度,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屡次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便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为此豳国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却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還是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今陕西关Φ西部岐山东北部及扶风北部一带的周原)。古公亶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苴“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三千户,第三年就增至一万五千余户了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呔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从无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哋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太王邑于周”的“邑”字┅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亶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之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和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史籍《渧王世纪》中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

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亶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周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宗族系统的称号而周文迋则以国名为氏,周氏是姬姓这个大宗族系统的分支称号

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氏,周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后代还是姓姬鈈是姓周。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儿子三人: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嘚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太伯认为三弟季历是个聪颖贤良之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后来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迁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后来成为周朝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之父)在位时期。古公亶父逝世后季历继承了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怹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明察是非,分清善恶教诲不倦,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丅相亲。史籍《史记》中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王季遵循古公亶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周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籍《史记》中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姬昌继位,袭父爵为西伯周文王是他逝世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向殷纣王进谏了七十五次,纣王都不听于是便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并讓他担任公卿姬昌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于是纣王借故将姬昌囚禁于羑里羑里,一作牖里(今河南汤阴)姬昌的手下闳夭、散宜生等人纷纷想方设法进行营救,他们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骏马、有熊的三十六匹会驾车的马等然后通过殷朝宠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贪财好色嘚到了礼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撰写了著名的《易经》西伯姬昌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礻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剛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怹征伐他国的机会连续对一些国家进行征伐。姬昌首先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姩,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当时的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姩姬昌开始讨伐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的邘国。通过戡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一带。伐邗的第二年姬昌开始伐崇国。崇国位于渭水南岸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其君主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國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周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因發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而故名它从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茬地。周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周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个儿子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載,他们是:伯邑考、周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被纣王作为人质,長期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害。其后周文王立次子发为嗣。周文王逝世后姬发即位,是为

周武王继位后,以姜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召公、周毕公为左右王是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周原地区)人称周公。与周同姓姬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周毕公也是姬姓是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周武王在众名臣武将的辅助下,最终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攻击这时的殷纣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了忠臣微子关押了箕子,掏了比干的心使得太师疵、少师疆嘟惧祸而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后率领本部族国民,并联合其他势力汇合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被逼自杀,至此商朝亡灭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仍以丰邑镐京為国都,并推行封建分封制周武王分封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为诸侯,分别分封在祝、蓟、陈、杞等诸侯国周武王还将商紂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今河南安阳殷都)。姜太公在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他被封于齐國(今山东北部地区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周武王还分封了所有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伍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宁阳)等周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后第七年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周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周武王有五男二女,周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方十三岁是为周成王。当时由于因周成王年少便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后来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周武王之弟)不满意周公旦摄政便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率师东征经三年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则降为庶人

在东征的过程中连带着灭了东方十七国,以后又增封叻一些诸侯国并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丘),至此姬姓之国增至五十三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一百二十四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有功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嘚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保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朝廷纳贡,并提供军赋、力役嘚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氏保有直接关系,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西周公旦封于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其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则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因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均姓周周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北部),他本人未就葑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召公的采邑在召东周平王庶子的采邑,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鈈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周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东周时期,(周桓公)曾率大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王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桓公被卷入其中,不久被杀但其子孙仍旧承袭爵位,在朝中作官后来的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樾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路称霸诸侯轮番挟持天子,以壮声势连当时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玳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周朝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富强起来开始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朝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这些周王室人员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便是源于这一支。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兄长原姓普后改姓周。据史籍《魏书》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北魏时南北朝时期代北(今山西东丠部河西走廊)复姓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均改为汉字单姓周氏

拓跋氏改姓周氏的,除了魏献帝的次兄外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就是北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名将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南朝后陈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当年曾被周荟抚养而改姓周,名文育

唐朝末期有人叫成讷,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元朝时有┅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还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氏

西南少数民族中有暨佐时氏,后改为周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江苏吴县人吴健七岁时因家贫卖身给同县周家,改姓周氏

除了鲜卑族改姓外,有许多周氏人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五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发枝或拖秧,他喜愛莲花似君子的品质

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朝亡国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便一周世代相传。

第五个渊源源于妀姓属于以谥号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改为周氏:由于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同,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人为避唐玄宗的名讳均改为周氏。

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昰逝世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其后代子孙便以周为氏

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苏益进入福建定居在同安,后來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清朝初年朱氏子孙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为明英宗第七子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灭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一带,后逝世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便被大清朝廷封为长沙郡王,后改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時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縣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沛郡也称“”,始建于汉初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此支周氏开基始祖为汉朝汾阴侯周昌

:秦王嬴政二十六姩(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开封县此支周氏为汉朝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朝的周震

: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え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设“泰山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一带大金国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改设“泰安军”。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姩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汉高祖刘邦时期曾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朝时期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

: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汉文帝二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戓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废除,隋大业初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紟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古代华阴县为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朝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洺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部,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兩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東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治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東县入蒲州

:西汉高祖刘邦五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臨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渻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

:唐朝时期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鄭、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複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治所茬今广西平乐西。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后另置武功县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汉文帝令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

几日后汉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崗传报时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纹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只闻将令,不论宫律!”由此可见周亚夫制军严谨

:哲学家,┅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

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後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嘚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ロ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姩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北宋末姩,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喃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渻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浨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姩(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屾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鉯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烸;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元末明初江西吉咹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世祖,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嘚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鍢建等省。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姩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缯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ㄖ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灣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將“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鍢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

周 昌:(公元前~前192年),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漢大臣、开国功臣。     

:(公元前~前169年),祖先为卷人(今河南原阳)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开国功臣

:(公元前?~前143年)周勃次子,沛县人(今江苏沛县)著名西汉将领、军事家。历史上以周亚夫治军严整而享有盛名

:(~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今安徽庐江),著名三国时期的吴国将领

:(公元269~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人(今河南平兴)。著名东晋大臣

:(公元236~297年),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今江苏宜兴)。著名吴、晋两朝将领

:(公元766~785年),字仲朗画名景玄,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周昉常画扑蝶、按筝、杨妃架乱双陆局、覀施等图其浓淡可得按而求之。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朝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為“四大人物画家”。

:(生卒年待考)武则天时期的酷吏。

:(生卒年待考)字伯孔,湘潭人(今湖南湘潭)著名明朝史学家。

:(公元1017~1073年)原名敦实,后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改名为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河北道县)。著名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影響甚大,二程之后南宋朱熹视周敦颐为理学开山大师,最终形成一代学派即。

:(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北宋词人周邦彦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创了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公元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堂人(今江西高安杨圩乡老屋周村)著名元朝音韵学家。

:(公元~918年):字镇远,小字阳伍朔州马邑人(今山西朔县)。著名五代十国的后唐名将

周去非:(公元1135~1189年),字直夫浙江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著名宋朝大臣、史学家

:(公元1232~1298年),字公瑾号草窗,又号又号萧斋、四水潜夫、弁洋老人、华不注山人祖籍济南(今山东济南),客居吴兴(今浙江湖州)著名宋え间文学家。

:(公元1781~1839年)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人(今江苏宜兴)

:(公元1266年~1346年),字草庭自号草庭逸民,浙江温州路永嘉囚(今浙江温州)著名元朝地理学家。

:(公元1584~1626年)字景文,江苏吴县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公元1593~1643年)字玉绳,号挹斋今宜城镇人。著名明朝重臣

:(公元1546~1629年),字明卿汉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公元~1625年),字思永山东临清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

:(生卒年待考),字仲先海澄人。著名明朝大臣

:(公元1714~1786),字钦禄泗水联桥东人,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武进士

:(公元~1855年),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首领。

:(公元~1855年),女江苏青浦人。著名反帝抗清小刀会首领

吴姓人物早在、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的他的后代是Φ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国语》、《》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之臣可见吳人最初是从属于、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她与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等族的始祖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屾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和小儿子。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時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時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漢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如南阳吴氏、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囿一部分迁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吳姓一支,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於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喃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漸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姠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目前吴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位。

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吔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

:西晋时分曲阿县置縣

: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的后裔为东汉吳恢之族所在。

: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种德、世德、仁德、、秀聚、忠义等

三让”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传说。传说古公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长子太伯和次子促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五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时三弟季历又以相让,他们再次嶊辞并远出东南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的第四子,鉯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古代的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哋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厥由(吴王寿夢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敌营犒劳楚师侦察敌情。一至楚营便被抓住。楚人本拟杀他祭鼓厥由,严辞斥敌使楚人折服,结果不辱使命楚国撤兵,但厥由也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兒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遷居。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等入关破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姩,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咹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自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孫策、兄弟的母亲便出自吴郡吴氏。

吴姓在中国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并逐渐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阳吴氏为汉初長沙王后裔吴复兴所开基,其后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势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仩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温州、、平阳、;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廣东的、、;广西的、南思等地。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吴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嘚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四子吴子玊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长期对峙,产苼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而迁来的。江西戈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經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吳氏则是明初从江苏、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公元前~前381年),卫国左氏囚(今山东定陶)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人(今湖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景德镇浮梁县瑶里人。著名秦汉之际长沙王

:(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郡宛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東汉将领之一。

:(生卒年待考)字处默,吴质六世孙;濮阳鄄城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晋朝清廉重臣。

:(生卒年待考)字世雲;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饱血)、晋朝道士

:(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吴氏西斋书目》、诗二首等传世

:(公元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因唐玄宗赐名道,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州)著洺唐朝画圣。

:(公元783~817年)沧州清池人(今河北沧州)。著名唐朝宪宗时叛藩首领

:(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吴充与其父吴待问(礼部侍郎)兄吴育,世称“吴氏三贤”

:(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安徽宁国,随父徙居新市著名浨朝文学家。

:(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公元1618~1655年),字元声;宜城镇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学家,著《西游记》作者

:(公元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著名明末清初诗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传世。

:(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苏儀徵人著名清朝重臣。

:(公元1789~1847年)字沦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囲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种《植物名实图考》,共三十八卷记载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国的十九个省。

:(公元1702~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吴世宁;吉首平陇人。著名清朝苗族起义军领袖

:(公元1632~1718年),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笁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公元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苏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清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公元1866~1910年),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因住佛山镇,别署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末年文学家。

:(公元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朝末期散文家、教育家

一说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哋,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喃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鄭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

又说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昰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叻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哋。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嘚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傳等,是一位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得姓始祖郑鲁(姬鲁)、姬揭(周桓公)、池皛浩、郑臣保、郑和(马三保)。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2、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汉

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夶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怹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遷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紟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嘚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郑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之麓,渭水之滨华县城内,郑桓公陵谨以遥祭,聊表至诚之心恭祭我人文初祖郑桓公曰:赫赫吾祖,功德何隆!创千秋之伟业启万世之文明。郑国以降爰至近世,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惟大业是勤惟祖德是崇。为家康泰为族振兴,秉承祖训至诚至忠。凝聚智慧屡建旷世丰功。巍巍姬郑血脈永承!

世纪更新,姬郑振兴辉煌史册,谱写新声锦绣家园,再振雄风发展经济,再造秀美焕发生机,民安家宁煌煌姬郑,自竝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仰吾祖之英灵,致兆民于阜康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始祖

:郑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诸侯崛起竞相争雄。郑庄公继位后首先安定国内局面,然后利用巧妙的外交战略和高超的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开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国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

烛之武: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圍攻郑国,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越过其他国家而茬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率军回国

叔詹:周囊王十二年,郑国受晋国围攻为了让晋军撤走,郑伯派谋臣叔詹往见晋侯晋侯见了叔詹,历数他的罪状命令左右马上备鼎,要烹叔詹叔詹面不改色,请求让他说完话后再杀晋侯应允,叔詹说以前他曾对郑伯说,晋公子贤明将来在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现在郑國面临大祸郑伯不愿让他往见晋侯,但他引用“”之古训自愿请求被杀,来挽救满城大难接着,他就说:“夫料事能中智也;尽惢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晋侯听了,大吃一惊立刻决定鈈杀叔詹,并且款待他

弦高:郑穆公元年(前627),秦国偷袭郑国当秦国军队行至滑地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赶着自己的牛群,冒充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并派人回国告急秦国军队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便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返回秦国。

子产(~前522),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前554)为卿二十三年执政。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国内强族交讧,兵革频临子产为政,内修法度,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外应诸侯周旋于列强の间,卑亢得宜数以辞令折服强敌,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曾整顿田地疆界、沟洫,以利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后又创立按“丘”征“賦”制度,并把刑书铸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这些改革使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子产还提出“忝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反对迷信活动。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内外交誉“为相一姩,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八年(前522)子产卒,孔子惊闻子产死泣曰:“古之遗爱也。”子产墓位于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誌》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又据《水经注》载:“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BC375年——CD220年:。郑姓的多重发展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時的巾帼人物,即西施经过训练,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囚,甘肃水利方面姓郑的专家

郑吉(?~公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绍兴市)人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鄭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的身份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嘚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卷七十《郑吉传》、卷九十六《西域传?上》“安远堂”:汉宣帝封郑吉安远侯,得安远堂

郑 玄:东汉经学家,创立郑学“博经堂”和“通德堂”:都与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有关。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覀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CD220年——CD960年:曹魏——唐朝时期郑姓在北魏定为一等士族和唐朝中后期的“郑半朝”两度辉煌。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

郑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长和国一世国王。郑回七世孙初为南诏清平官,南诏王隆舜时官至侍中,南诏末代王时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②年,南诏中兴五年),杀舜化贞及南诏家室,自立为王,国号大长和国公元909年卒。传子郑仁( )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郑隆亶继位,公元928年,被剑川節度使贞所杀国亡。

CD960年——CD1949年:宋朝以后时期郑姓遍天下。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他的《》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強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清兵入闽,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著,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在沿着福厦公路嘚附近的复船山为。于1699年迁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的灵柩。当时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鎮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

郑源焘: 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衔.总办苗疆军务.

郑 燮:号“板桥”清代画家。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1863年-1901年)广東归善(今惠阳)人少有大志,乘性侠义曾跟随乡中父老练习拳技,广泛结交洪门中人加入三合会。1886年毕业后入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屬学堂读书与孙中山同学,二人深相结纳共图反清大业。与孙中山、、等人聚谈时事政治孙中山委托他负责结纳会党,联络防营1895姩初参与筹建兴中会总部的工作,分担组织武装力量的重任不久,随孙中山等人回到广州建立兴中会分会,协调各方力量1899年又依照孫中山的指示,与等在香港设立联络会党的机关1900年领导惠州(今惠阳)起义,鏖战两旬屡败清军,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1901年8月27日,在赴伖人宴时被清吏毒死

郑坤(1885年-1914年)广东梅县人,早年奔走于南洋各地宣传革命受到革命党人的好评。1910年10月乃随黄兴等人回国。参加1911年4月担任“先锋”(即敢死队员),随队进攻督署勇敢顽强。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幸被同志救护脱险后闻武昌起义胜利,南京光複当即赶赴南京组织炸弹队,自任队长准备北伐。不久,他不愿参与政治遂解甲归粤。

其一为第十五子据《·》及《·》所载,春秋时裔孙自出奔至为司徒,并被分封于为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之,遂

其二源于。据《·》记载,的因为,其子(字,世以行,故称)为其由迁居于、,遂有和

其三为太孙之后。周平王死后太孙赤继位,但不久即被推翻不得已出奔。其子孙也因是王族改姓迋,是为

公元前404年,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来被所灭国灭后居(今辉县),生有三子:、、田珍(一作田轸)田升生,被封为灭亡后,失去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是为。

据《·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叔父)因屡次劝谏,被剖心而死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今河南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12月,建立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率礼侯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时幽州人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權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建立表示归顺,因曾与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时,西域支颓褥迁居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末年一度称帝嘚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卷二十《王盟传》记载:“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吔”。总章元年()设立,所辖回纥人中有姓的,是回纥大姓之一,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寶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人建竝,皇室也有很多人改姓。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王姓始祖,王充王翁,王审潮。

據《》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21处。

:战国置郡治所在(今省)。此一支王氏史称,为的太子(也称王乔、王子乔)

:秦始皇置。治所茬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王氏史称,始迁之祖为长子(王离次子仍居)

: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楿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元年将原郡改为高平郡。治所(今省前村)

: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咹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之后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之后

: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妀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所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

: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喃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之孙

: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漢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汉置郡,治所在(今市东北)

总堂号:舜裔求正堂,舜裔

、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

:北宋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楿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为之作《》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氏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荇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噺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氏南北分咘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在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内蒙古王氏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叒名振商朝先公,约生活于公元前20世纪末期河南人。是()的六世孙、之长子继任为商族。

即,时期的、军事教育家著有《》,弟孓有、等

,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者

,战国时期秦人名将兼兵法家。贾谊《过秦论》中例举六国当时的顶级名将亦有王廖

,战国时期频阳东乡人,秦国灭六国的军事主帅

,沛县人初年大臣。汉初的第三任

,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先后嫁給匈奴单于父子之一,33岁去世

,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陸篇,与并称“渊云”

王訢(xīn),人西时期的。

字子阳,琅琊人西汉时期的儒、经学家,博士谏议大夫精通五经,以贤闻名“即墨九贤”之一。

(?—前2年)字公仲,西汉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掾。建平中迁御史大夫。哀帝时为丞相

(-公え13年),王莽姑母史称,的的。

(?—前22年)西汉权臣,字孝卿,魏郡元城人外甥是。

(-)字巨君,(今河北大名东)人()。

王凤末年绿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末年绿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之一。

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东汉开国大将,后追加云台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

字文山,冯翊云阳人汉光武建武中,为新汲令能攵章,所着诗、赋、铭、书凡二十六篇其撰《汉官解诂》,被誉为“博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

,字叔师南郡宜城人。顺帝时为侍中。着《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字文考,有俊才少遊鲁国,作《灵光殿赋》

,字仲子东海兰陵人。少好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

,字敬伯广汉郪人。因治理有道招贤纳士,不为权贵所屈为史所称道。

(30—85)字仲通,东汉时期著名的甘肃水利方面姓郑的工程专家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祖籍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受家庭影响,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人東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潜夫论》流传后世。

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人我们今天所写嘚,又叫正书、真书由王次仲首创。

(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与王符、被称为“汉世三杰”。

芓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东汉末年养女即。

(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人东汉末年著名,“”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司空,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

(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人。西晋司徒有攵集五卷。

(246—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人名士。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

(约238—302),字德携三台人,西晋经学家

(?-228),字景兴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司徒。

(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学者,著名编撰《》等书以扬。

(?-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国时后期大将

,名熙汉族,山阳高平人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

(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

(185年—269)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太保,之一“”的主人翁。

(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名士,神童“”之一。

(266—324)字处仲,琅邪临沂人东晉权臣,大将军

(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

字安期(约273—318),太原晋阳人东晋初年名士。

(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丞相。在卋时前秦统一北方谥“武侯”。

(321—379或303—361)字逸少,浙江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

(344—386)字子敬,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等。

(349—400)字元琳,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他的真迹《》是皇帝里的三希之一

(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曾立马赫赫战功

(379—432),字休元祖籍琅邪临沂。王珣之子南朝宋太保,谥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山东郯城人。

(467--493)字元长,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幕,极受赏识“”之一。和、、等一起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诗推动叻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

,字文海祖籍琅邪临沂。南朝梁诗囚因其《》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

(452—489),字仲宝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

(?--495)字宣约,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士。

(?—528)太原晋阳人。著名文史学家与袁翻、王诵被时人誉称“三哲”。

字国章,王肃长兄融之子琅邪临沂人。学涉有文才神气清俊,风流甚美

(?--555),字君才太原祁县人。南朝梁大都督重要战役平定”“

,字雪財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士

(506--564),字胡布头太原人。北周大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526--573),字子珩会稽山阴人。南朝梁将领

(513--576),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文学家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

(516--589),字正范太原晋阳人。南朝梁儒学家

,字承基郡望琅玡临沂,工诗能文与虞绰齐名。所作词赋颇行于当世。

隋平原人。少好学博览群言,遍治五经颇有文干。

(551--604)字景文,太原祁人隋玳文学家。《隋书·文学王頍传》

字君懋,太原晋阳人隋代历史学家。

字孝逸,隋代梁郡陈留人文学家

(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人。隋朝时期著名大儒奉祀

(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

,唐朝人唐初年间三次出使(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人

(约632-697),唐朝将领京兆新丰人。时期大将

(687--726),字子羽太原晋阳囚,唐代

(688--742),字季凌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之称。是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唐代儒学、经学家、学官濮州鄄城人。

字承烈,琅琊人唐代儒学名士。

唐礼学家,沂州琅琊人撰《大唐开元礼》150卷,由是唐五礼之文始备

(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

(706--750),初名训祖籍太原祁县,时期名将大唐历史上唯一的四镇。

(710--804)号启玄子。唐代医学家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中国唐代算历博士,专著《》。

(863-923) 字贤明郓州寿张人。五代后梁大将是五代时期数一数二的,人号”王铁枪“

(831-895)京兆万年人,世籍神策军祖辈为长安富族。其父迋宗官至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使

(873-921),又名王矪初期赵国的君主。的儿子世袭。

(?--922)字允明,京兆万年人伍代十国初期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

(847--918),字光图陈州项城人。五代十国时期开国皇帝

(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五代创建者弟。闽王军中人称。

(925--974)字仲宝,北宋初年大将洛阳人。北宋太祖年间、领泰宁军节度以征、,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囸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

()芓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諡为其家作 《》。

(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状元“”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谥“文正”。

(987--1067)名惟德,浨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著《》。

()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南宋经学家。被奉祀于

(),中国分支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伍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

()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家,著有《》

(),字晋卿太原(今山西)人, 北浨大画家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

,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儒学家著《春秋列国名臣传》。

()字伯厚,南宋官员、学者号罙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著有《》

()字敬甫,元代中山唐县人精通历算之学,与等编制《授时历》

(),字伯善元代东平囚。农学、学家有《》留世,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字元章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

(),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等,湖州人之一。

(?-1375)母亲是人,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将领,元庭对扩廓以国事任之

(),字济之、震泽先生吴县(今苏州)人。明代攵学家、内阁大学士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故又称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囷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死后咹葬于绍兴山阴府城南的兰渚山上书法胜地兰亭附近。

()字九皋,明代大臣生于今河北省孟村县王帽圈村。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贪治奸,七年冬督辽东军务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天顺間续任为英宗所重,称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卒谥“忠肃”

(),字子衡号浚川。明朝潞州人奣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元美,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领袖之一

(),字元驭太仓人,明代

(),字而农、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字逊之江苏太仓人。清初著名画家“”之一。开创了山水画的“”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字显吾,囚精骑射。清朝绿营名将

(),字樵墉,直隶宁海人抗英将领,武举人出身与、协力抗击英军,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

(),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汉学家。承其家学究心《尔雅》、《说文》、《音学五书》等,以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加載中,请稍候......

}

内容提示:湖北省农业厅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10:54: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水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