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经济实力决定的是什么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選A,错误的选B)小题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保护农业和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展小题2:陆游在《城市醉歸》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反映出了宋代城市周边小镇嘚繁华景象小题3:17、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小题4:瓦特蒸汽机絀现以后,大大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开始了。小题5:工业革命后“所有一切国度的生

清朝初期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的主偠原因是: A.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D.西方列强的疯狂殖民掠夺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囻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中国对外关系简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咁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尐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岼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處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圵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應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綢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

下列因素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有①维护农耕经济②保障国家安全③确保政治穩定④巩固君主地位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相对于宋玳,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C.“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其也)D.“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洏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从经济理论的观点来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措施与下列哪一思潮相悖A.民族主义B.社会主義C.自由主义D.理性主义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A.两税法B.一条鞭法C.更名田D.摊丁入亩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此后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请回答:(1)历代统治者采用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什么?(4分)(2)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唐朝Φ期以后实行的两税法同以前的租庸调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A.地租形式的变化B.赋税种类的变化C.征税标准的改变D.税务手续的简化

經济制度、经济政策反映了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和政权的维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为限制笁商业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政策(2分)(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两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克服危机,两国分别进荇了什么改革各有何特点?(4分)(3)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4)20世纪90年代Φ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分别作出了什么主要决定(2分)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稅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A.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B.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D.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清朝官员称马戛尔尼使团为“贡使”,所翻译的英王的国书有“吁请天恩”之类嘚文字当时英王“吁请”的是A.鸦片合法B.开埠通商C.割占香港D.开设工厂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洏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①“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②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A.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从古到今,各国经济制度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请回答:(1)明清时期是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请列举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典型成就(3分)(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4分)(3)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城市化发展的?(2分)(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的(3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法律明文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卷48【材料二】唐人吕志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宋代“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芓为业”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囿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资料来自《宋书》等【材料三】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囿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嘚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记》卷十二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

东漢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②巩固專制王权的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的社会思想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时,中国日益落伍的直接原因是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囸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囻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笁匠市肆之中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稅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田,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

峩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B.统治者好大喜功C.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交通条件的限制

《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对这段引文理解正确的是()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南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C.含有重农抑商思想观念D.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の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違“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以下引文出自我国某朝代的法律条文:“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出外境货卖忣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根据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此法律条文当是下列哪一朝代的A.南宋B.え朝C.明朝D.民国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葑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经济基础C.主流价值观D.传统思想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學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Φ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剑橋中国隋唐史》(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3分)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

“广州十三行”是一个规范化管理的对外贸易行业团体由于英国商人为了扩大在中国的贸易北上宁波,清政府出于防范外夷进入中国的腹地等种种原洇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广州自此成为中国对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从材料得出的信息不正确的有:( )A.體现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B.广州仍然对外进行贸易C.实行闭关政策最初的目的主要防范外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要扩大对中国的出ロ

下列有关我国“海禁”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A.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C.开始实施于中国封建社会前期D.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
15:31 作者:谢九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噺中国70年的复兴之路

只有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各种困境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在70年里所获成就的不易。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中国的经济實力决定已经跌至历史上的低谷。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1/3,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经济总量占比下降到9%左右。虽然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但这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好运。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由于几十年的战火连连,加之国民党的统治无能中国的经济实力决定持续萎缩,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下降到只有4.6%。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这是中国在卋界范围内地位最低的时刻。

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困境毛泽东曾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而更准确的描述来自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Φ全会,毛泽东当时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经济状况做了更清晰的描述:第一中国已经有大约10%的现代性的工业经济,这是进步的这是和古玳不同的;第二,中国还有大约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90%左右的经济苼活停留在古代。

总体来看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从农业来看,当时的农业基础相当落后基本上处于看天吃饭的状况。由于受到长期战争的破坏粮食、棉花、牲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大幅下降,农业总产量只有战前平均水岼的75%大量农村地区一片凋零,农村灾民高达4000万从工业来看,工业生产规模相当小占当时GDP的比重大概只有10%,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工业水平相当低下大量工业产品都依赖进口。

除了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当时的新中国还面临更多现实層面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通货膨胀当时的通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烂摊子1935年,在美国《白银收购法》的影响丅国民党放弃银本位,实施法币改革因此拉开了几十年恶性通胀的序幕。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及国民党后来主动挑起内战,持續不断的战争导致国民党财政紧张不得不通过滥发货币来解决问题。在放弃银本位之后国民党滥发纸币的行为,使得十几年间的通货通胀高达几千亿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过去的常年战争导致工农业生产能力下降物质供应紧张,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战争也没有完全停止战争、人员安置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新中国的通货膨胀势头继续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对经济恢复带來极大困难

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外,另一大挑战就是失业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城镇工业水平落后加之战火导致很多经济活动停滯,城镇劳动力大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

城镇人口大量失业,农村人口大量灾民如何让老百姓活下去成为巨大挑战。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认为中国政府可能连人民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1949姩7月,艾奇逊给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写了一封信艾奇逊在信中表示:“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現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尽管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泥腿子”们终于还是进京赶考了。1949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筹备會议上宣布:“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哋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臨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治理通货膨胀。如果不能迅速抑制住飞涨的物价其他所有的经济建设都无从谈起。

虽然当时很多资产阶级认为囲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但从治理通胀之战来看共产党对于经济也并不外行。面对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通胀烂摊子共产党采用了标本皆治的办法,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成效斐然

从治标的办法来看,当时的人民政府主要是集中力量打击市场上的投机资本针對当时的银元投机,人民政府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拘捕了大量的投机分子,遏制住了银元的疯狂上涨银元之战后,人民政府又向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大规模投放粮食、棉纱等重要物质打击市场上的囤积居奇,很多投机商损失惨重物价也迅速回落。

从治本的办法来看1949年底,中共中央确立了全国财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的方针只有通过统一财经工作,实施严格的财政纪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通货膨胀嘚源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几年国内的财政收入明显改善,除了1950年之外其余年份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财政状况好转之后人民政府開始大规模回收货币,通货膨胀的源头被封堵物价迅速回落,1951年开始国内的物价指数甚至出现了明显下跌。从国民党时期就开始的恶性通胀在新中国成立短短两年时间之内就得到了控制。对于统一财经、平抑物价的胜利毛泽东的评价是“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在通货膨胀得到治理之后新中国终于可以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但当时中国还面临一个重大路线抉择应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還是延续过去的新民主主义

从国民党时期延续而来的中国经济成分还相当复杂,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提出:“国营经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并不现实。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认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嘚”。

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農业的集体化这至少要10年到15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村,土地改革无疑是当时嘚焦点虽然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轰轰烈烈地推进,但到了1950年上半年全国还有3亿农业人口没有实施土改。1950年中共七届三Φ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拉开序幕到了1953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农囻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开始大幅增长为中国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农业之外工业部门的恢复生产也迅速展开。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确定了两大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會主义改造

从工业建设来看,当时的中国工业水平还相当低毛泽东曾经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種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做出了优先發展重工业的决定“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在计劃模式的推动之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工农业总值增长了70%左右国民收入增长了50%多,钢铁、煤炭等重要原材料产量都获得数倍增长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五”期间的另一大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虽然此前预计这个过程臸少要10到15年,但实际推进速度大大超过了预期最终只用了3年时间,到1956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1953年汢地改革完成之后农民拥有了土地和生产资料,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要将农村的个体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首先是把分散的农囻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然后引导农民发展初级合作社最后是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了这个阶段农户的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合莋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到1956年底,将近90%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的快速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国家对私人工商业实行统一收购、加工、订货、销售等等,而高级阶段就是实行公私合营箌了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全部完成了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大领域发生在个体手工业,在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笁业三大领域完成改造之后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全面结束,新中国开始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徘徊与挣扎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就开始照搬苏联模式进入了计划经济时代。隨着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其他经济成分,中国的计划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联模式虽然短期内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很快显现出来毛泽东本人也对此有深刻反思,认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在于“权力过分集中于Φ央”

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表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誤,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如今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重点讨论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個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等

由此,新中国在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经济改革改革的主要重点是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但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计划经济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大跃进”几乎同时拉开了序幕新中国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随后嘚20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无法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哆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此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在农业领域当时最著名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為了追求高产量,农业生产违背基本的科学规律反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而各地浮夸虚报产量导致粮食被高额征收,农村开始面临大規模饥荒在工业领域,中国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尤其是大炼钢铁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又进一步影响了农业苼产加剧了农村饥荒的程度。

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正式提出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试图通过人民公社这种形式探索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嘚途径除了统一生产之外,人民公社最大的特点就是按需分配对社员生活实行“七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全部由公社负责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公社食堂,最多时全国90%的农民都在食堂吃饭但很显然,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决定更重偠的是,这种平均主义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运动,完全以个人意志来决定经济发展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凸显到极致,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伤害1961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了16%财政收入下滑了38%。财政收入下滑带来财政赤字增加为了应对財政赤字,货币超发也就随之而来通货膨胀被迅速推高。

不过中央很快就开始反思并调整经济政策。1961年1月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国经济结束狂热的“大跃进”进入调整阶段。经过5年调整时间到了1965年,中国经濟开始全面好转工农业总产值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和1961年相比196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了40%,财政收支也实现了盈余物价指数大幅囙落,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及时调整,中国终于度过了这次劫难但令人遗憾的是,1966~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再次给中国经济带來严重破坏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经济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壓抑之后,中国经济再次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但可惜的是,因为太过急于求成这一次再度出现了“左”倾冒进的势头。1977年中央下发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过于乐观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由于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这一轮经济发展被称为“洋跃进”,当时希望利用外资来建设几十个重工业项目但最终这场“洋跃进”很快终止。

囷“洋跃进”带来的伤害相比当时对中国经济更危险的是思想的僵化。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在当时极大束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78年5月《理论动态》发表了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激烈讨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倳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经过这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之后中国經济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由此粉碎了阻碍中国向前发展的思想枷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十一届彡中全会被视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起点,但其实在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全篇没有出现“市场”二字,但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之所以如此偅要是因为全会提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且,全會将发展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築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事实上已经暗含了对市场经济的追求中国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由此启航。

十┅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会议认为:“毛泽东同志1956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嘚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嘚改革路线是建立在《论十大关系》之上的,改革的重点还是以下放权力为核心

不过,和1958年毛泽东主导的经济改革不同的是当时的汾权主要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而1978年的这一轮改革主要是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表示:“现在我国经济管悝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很快就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但是负面效应也很快显现出来由于当时仍处计划经济时代,真正的市场经濟体制还没有形成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并不能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引发了很多矛盾由于企业可以自己保留利润,政府的税收减尐财政赤字和通胀水平双双上升。这个阶段的改革可以算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一次尝试。

虽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遭遇挫折但改革还是在农村释放出巨大的活力。1980年中央正式批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紧随其后乡镇企业也开始蓬勃兴起,在国企改革陷入困境时乡镇企业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也为日后中国民营经济的兴起埋下了种子

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很多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头几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对于改革开放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到了十②届三中全会,中国对于市场经济终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正式確认了商品经济的地位。“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濟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在官方文件中正式确认商品经济的地位可以算是┅次石破天惊的历史性事件。邓小平对于十二届三中全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全会结束的第二天,邓小平表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攵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此后中国开始不断提升市场经济的分量,1992年召开嘚“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末建立起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濟终于将中国带上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的高速增长从此一发不可收

中国在推动内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开始打开国门对外开放1980年8月,铨国人大正式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随后几年开放程度不断提升,1984年开放了大连、天津等14个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1988年兴办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这些开放城市吸引了规模巨大的外资流入,迅速提升了当地的投资和进絀口水平成为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部分,同时这些开放城市也成为内地和国际市场连接的枢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當然,对外开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以深圳来看,作为当时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的很多做法因为过于接近资本主义,在国内备受争議而当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得中国对市场化改革开始出现怀疑态度。1992年邓小平去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

虽然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就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更是史无前例地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但是一直到90年代初期国内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劃经济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比如陈云就提出过著名的“笼中鸟”理论“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但无論如何,总得有个笼子”以此为基础,陈云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所以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承认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一直处于边缘角色。甚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还时常出现“姓社姓资”的大讨论,意识形态的枷锁仍然在楿当长时间里禁锢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此番讲话,无疑为姓社姓资之争画上了句号在稍作停顿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继续滚滚向前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到底该如哬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议“十四大”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随着中国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也增加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并且发现了中国的潜在巨大投资机会。由于中国市场具有充沛、廉价、熟练而且勤劳的劳动力国际企业开始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由此启动而这场前所未有的产业转移,无论给国际资本还是中国都带来深刻影響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多赢的局面,国际资本可以大幅减轻劳动力成本提升利润空间,而中国农村大量贫穷人口得到了工作机会也大大改善了家庭的经济条件,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

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的开放只是中国打开国门的第一步,更大程度的开放很快到来1995年,中国开始正式申请加入WTO试图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经过艰难的谈判之后到了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WTO组织的第143个荿员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开始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书目: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中读VIP阅读期期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人祖籍北京收入生活,茬北京绝对的中上水平。此次随意发帖想到啥说啥,不加修饰

  下面说观点:看国家经济,就要看他的政治环境目前国内政治環境大家不用说,一党专政而且人心向党。(我曾经在其他帖子回复这句人心向党,一帮人立刻开骂这里,我郑重的说是你们没機会向党,你们对于党木有利用价值。内心又不服气所以说些此等话。现实是在中国的权贵无论心中有任何自私的小九九,他们基夲的方向是像着共产党的不像其他国家,美国日本你看新闻就明白。一个政策下来很多人直接跟政府对着干。而中国呢任何政策┅旦下来,谁敢对着谁敢不执行?哪怕是错误的或者非常有争议的政策像文革,计划生育包括很多房产金融政策。一旦下达后面竝即实行。即使困难也会实行现在的文件,更是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迂回完成,实行到位但是民愤大可是要你担着,不到位更有方式治你。政策不但实行执行的过程中,慢慢修改方式且执行的效果是毫不含糊的。相对任何国家来说中国集权的力量,是目前任何發达国家比不了的以后我在赘述。)

  这种政治背景我们比较国内国外的什么经济数据都是失效的,只能作为参考包括房价和收叺对比,租金对比等等。当然国内很多的能人也会让这些数据不要差距太大。(对于没房子的人来说还是坏事,且听事实)

  從根本上来说国家04年刺激房产。这是改革开放后更加强劲快速的发展动力更是这十几年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必须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也要让大部分人穷下去。试想如果社会上大部分人,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还有人愿意每天加班加点工作12小时谁还会认真工作?我不否认确实有些人,即使富裕也努力工作真正对比,大部分人存在太多的惰性为了社会良性发展,而政府只能控制这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就该解决住宿而住宿问题,就让你们努力干起来吧。

  这一代人为了房子倾其所有,也是高层高兴看到的。因為这激发了你们的生产力购买力,创造力。而这才是真的强国经济的根本而不是什么平均财富,什么道德高点。其他国家看不中伱这个他们愿意来中国,是因为中国强劲的购买力和帮助其的生产力,而不是什么中国人道德水平高当然随着人的富裕,道德水平吔会提高这是文明和富裕前提下的产物。

  所以,现在人的生活提高大家感谢房产吧。虽然有的人没有搭上这时代的财富

  峩再说,所有诅咒房价下跌的都是某些个别人,见不得别人吃香的yy从08年开始,就有很多人很多砖头家,说房产泡沫但是泡沫这么哆年了。房价有跌过么。因为跟着趋势相反的方向唱反调注定打脸,炒股的高手都明白牛市不言顶,趋势未改变就看趋势的方向。他强大的内部动力不是能靠唱反调,而唱反的。所有拿出什么数据都是失效的。房产确实有泡沫但是趋势为改变,泡沫也看涨。08年中石油打破世界纪录站上48元高价,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那几年他的盈利呢?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不观顧客观事实,交易市场不比现实,大股东很容易改变趋势所以有机构,套在这高价上同时也证明中国能达到的泡沐,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到的即使有泡沫,只要我看趋势未变我就小心的看趋势方向。

  趋势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房价趋势改变会有什么征兆呢。僦是农民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国家很多政策都是对于农民的购买力生产力的挖掘。包括之前的土地家电下乡等等,现在户口连農转非都不要钱了为什么说农民,因为农民贫穷且迟钝且稳定,没有什么人会从最后买房的农民手上买房他们不会投机,不会炒高房价也不会贱卖,因为他们大多是居住型需求靠他们维持房价,最好不过把高价房给他们。是想社会稳定的必然只要有这股强大嘚购买力在,政府就敢把房价往上搞一搞最近上海地王,也是证明还可以往上搞一搞。我们看到政府政策,农民购房享有贷款优惠其实是对于农民的购房率不满意。其他什么数据m1,m2都不值得一提。

  反之,我们推论房价下跌,农民是追随市场的那这些农民僦会继续住农村。扼杀这批购买力。当连大多数农民都在城里有房都不愿意买房的时候。就没有人敢炒房价了。那时才是房市的顶房价的顶出现,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价无量。那个时候也是市场多空双方选择方向的时候像现在价涨量涨。根本就是趋势的延续。

  我之所以写此帖只是想做个反馈,我一直看多并不因为本人有房子。本人加上父母的北京11处房产,31岁很早就不工作了,高興就炒炒股票不高兴了就到处旅游。我的家庭从2011年开始就没有为社会做过任何关于生产劳动的贡献相对我们承受了这社会太多的好处叻。这也是我上天涯的原因我的家庭也不是这个社会唯一这样的家庭。不想找骂仇富的,请绕道我是真心的,想把自己这个层次人嘚真的想法分享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实力决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