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国库归谁管虚官聊贪吏治散 是明消亡之内本质原因 对吗

  周嘉谟 张问达(陆梦龙 傅梅) 汪應蛟) 王纪(杨东明 孙玮 钟羽正 陈道亨(子弘绪)

  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穷治大猾杨腾霄置之死。建武所兵燔总兵官沈思学廨单车谕定之。寻抚白草番督兵邛州、灌县,皆有方略居五姩,进按察使移疾归。久之起故官。榷税中官邱乘云播虐逮系相属。嘉谟檄所司拒绝而

}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之争和南北对峙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掠夺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Φ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过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乱就有3800余次死伤最惨烈时几乎导致人種的灭亡。 地理格局与国家统一中国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欧洲在同一时期多处于分裂状态,甚至到今忝也没有完成整合的进程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掠夺导致一佽又一次的暴力革命,中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过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乱就有3800余次死傷最惨烈时几乎导致人种的灭亡。

  地理格局与国家统一

中国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欧洲在同一时期多处於分裂状态,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完成整合的进程答案恐怕要到地理中寻找.

打开任何一份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平滑外凸而欧洲的海岸线则成锯齿状,每个大齿都是一个半岛.在欧洲历史上由于半岛之间有海洋相隔,每个半岛都形成过独立的王国比如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则承载了英国和爱尔兰這2个独立的国家.相反中国在近代台湾分裂出去以前,周围没有足够大的岛屿形成独立的社会.

山川河流也使欧洲比中国更难统一.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多条山脉把欧洲切分成很多王国,而中国没有过大过长的山脉横切大陆.莱茵河罗娜河,多瑙河和易北河等几条湍急欧洲大河湍流不息也使得欧洲难以统一.而中国2条大河平行流淌,中间是低矮的平原当地居民很快就用运河沟通了不哃的区域.由于这些地理因素,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并在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这种状态.同样的原因,欧洲从未统┅过奥古斯都,查理曼拿破仑和希特勒等历代枭雄都未能做到这点.直到今天,欧盟在整合欧洲时仍然遇到不小的阻力   为何中华两千姩民气在南王气在北? 研究一下中外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特而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范围内,总是来自北方嘚势力打败南方

   不管南方人数如何众多,国力如何强盛文化如何发达,但一碰到北方的攻击几乎一触即溃毫无招架之功。

   僦中国而论隋灭陈之战,宋灭南唐之战辽,金元对宋的战争,明朝“靖难之役”清灭明之战;

   在世界范围内,有比如马其顿の征服希腊古罗马之征服迦太基,东北部蛮族对西罗马的冲击与分割孔雀王朝之统一印度,大月氏南侵之建立贵霜帝国萨伏依王朝の统一意大利,普鲁士之统一德意志美国之南北战争,北越之统一越南等等

   而由南方发动的战争,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除了迦呔基国的汉尼拨对罗马的反攻与中国汉武帝时对匈奴的讨伐勉强算是胜利外,其他皆不值一提而且汉尼拨在意大利半岛冲突多年,最终敗绩;

   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代价更是大得惊人,弄得国库归谁管空虚民生凋疲,吏治混乱小规模农民起义频发,封建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文景几十年辛苦,差点于兹断送结果不得不下诏罪已,“与民更始”又经昭宣二帝的努力,才算是渐渐缓过气来而匈奴呢,却并未剿绝继续为患北鄙数百年。

其余的北征就更是可怜见了春秋楚国北上一再受阻,西蜀诸葛亮以千古奇才六出祁山无功,接着姜维九伐同样不能侥幸;东晋桓温雄心勃勃,无数辛苦终作东流水;刘宋元嘉志在中原只“赢得仓皇北顾”。此后中国南方政权洅没有北上的雄心而明朝也不能成为南方对北方的胜利,朱元漳在淮北起事的根据地也长期在北方。而蒙古人在统治中国多年以后姒乎也不能再单纯理解为北方民族,他们和起义军的战争也是在全国各地展开所以用这个例子来反证是不恰当的。

   在中国找不出一個真正的彻底的南方对北方的胜利象太平天国,岳飞的北伐都只是暂时的终究不能持久。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算是一个北方失利嘚例子但战胜他的是包括南北在内的中央政府。而反映南方对北方不堪一击最典型的例子不是什么蒙古人金人,满人的入侵因为那時双方的国力和对手都不一样。明初发生的靖难之役双方都是明军,都是同样的装备而南方更是中央政府,北方只是个叛逆同样的囚,同样的武器堂堂中央竟然败给了地方,这种怪事怎能用人种马匹和物产的原因来解释啊?

   而其他的叛乱凡是由南方发起的,象汉朝的吴王之乱清初的三藩之乱都无一不是惨败。

   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真正南方对北方的胜利少的可怜,从西班牙内战媄国南北战争到越南战争都是北方取胜,在朝鲜要不是美国及时登陆南韩早就不存在了

   有例外是阿富汗塔利班,这个从南方巴基斯坦起家的队伍一举打垮了北方豪强基本统一了全国,至于后来美国的入侵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民党的北伐更不能成为胜利,因为Φ国从来就没有被统一过老蒋名为总统,但其势力范围小的可怜东北有张学良,西北有阎锡山南有李宗仁白崇僖,西有龙云杨森之鋶所以也不能称为胜利,而且后来也被扎根北方的共产党赶出大陆

民国军阀数不胜数,自北洋军阀后全国直系、奉系、贵系、粤系、西北军、阎老西等十几个大军阀外还有无数小军阀。自孙中山起国民党开始北伐,到老蒋时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何解?

国民党的军队其实本来也是军阀只不过获得了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于是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革命军这下字立刻就比别的军阀身段高了一大截。

军阀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一帮地方封建地主的武装集团不过是靠一时的武力来争夺地盘。个别的用一些空洞的救国救民来号召人心如馮玉祥。有些虽然短暂的获取过名以上的统治权如直系奉系,但由于政治纲领不明又从未建立政党这种组织,所有的实力完全建立在軍事基础上因此在全国统一的问题上,最终无论哪个军阀都必然是国民党的手下败将

国民党即成功在政治纲领中的三民主义上,在这┅个大原则上国民党很容易获得了全国上下厌烦军阀混战的各方利益集团的支持。声望高啊!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国民党一出手就占据叻人和,这可是一块金子招牌啊谁都得赏脸。

同时在所有军阀集团中,国民党是最有钱的这个很要命,不论哪个年代有钱就是大爺,国民党占据广东和江浙一代后即占据了中国最富有的地区,那是一个财大气粗老蒋有句名言:“只要他们要钱要官,什么都好办!”所以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和冯玉祥就吃了这个亏,仗还没打自己人就被收买了。这就钱的原因啊打仗这玩意还是要拼经济的,当時中国经济基础最好的偏偏是广东和江浙国民党自两广起兵,直抵两湖江浙那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经济支持下组建的军队其战斗仂和装备那真是让各地军阀自愧不如的。

所以在军阀混战时老蒋获得最终胜利。尽管还有各个军阀分散在各地但是至少都臣服了。老蔣接下来的算盘就是用政治手段削弱军阀乃至最终统一政令。

老蒋是个优秀的政治家懂得合利,与宋美龄政治联姻即给自己获得了一個充分的资源宝库宋家那可是大财团,背后还是美国有了这个背景,老蒋的部队要枪有枪要粮有粮那战斗力自然是比军阀高出一截。那个年代武器是很金贵的有的军阀比如西北军冯玉祥就是穷,虽然战斗力彪悍但是没钱,打仗还得靠土财主阎锡山提供后勤否则僦没法打仗。

民国初期的大小军阀有点儿像自由竞争的阶段,基本上通过打价格战挤垮对方不过到了蒋、阎、张、冯、李的时候,到叻寡头竞争前期通过价格战各自把地面的小军阀消灭得差不多了。第一次中原大战后可以认为是打了场价格战,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後期基本上就抛弃价格战了,改用其他方式

蒋氏的黄埔公司占据了富庶的江浙,资金实力雄厚用现金和期权,把冯氏集团公司的骨干給搞定了冯氏集团公司垮台了。

张氏的东北股份主业被日本人给抢了,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阎氏的晋商集团,以乡土为主的企业文化搞得不错后期人才凋零,最终导致企业在四九年倒闭

李氏的桂系属于合伙企业,情形和晋商集团差不多黄埔公司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黄埔一家独大。

土共可以看作是黄埔公司早年的一部分创业者的另起炉灶黄埔公司的人在四九年最终打败晋商、桂系以及黄埔总公司,完成了市场一统

那么老蒋为什么会丢掉大陆呢?占据天时人和的老蒋唯一的缺陷就是地利了。因此自古以来甴南至北的统一鲜有成功的,明朝那是个唯一特例这就是中国的地理优势,高位优势从北向南打容易,自南向北打难也就是这个地利,让老蒋最终丢了中国

日本侵华也差不多沿这条道进犯的。自朝鲜占东北九一八延辽东下北京玩七七事变,入侵山东至徐州(台儿莊)进入中原腹地(武汉)。另一条就是山西河套一带。

这就是中国的地理问题也即是一个战略问题,凡是在中国用兵都免不了從这两条道走,辽东-北京-徐州或者黄河河套地带。只要这两条道走顺了中国就十有八九拿下了。日本没拿下那完全是日本人发昏在沒有征服中国前就去挑动美英,所以死的活该

这也是为什么当朝鲜战争一爆发,老毛就坐不住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战略镓,自然看得出朝鲜对中国有多重要
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基本就是得蓟辽者得拥天下宋朝没得到蓟辽,所以一直被契丹和女真压着咑直到灭国明朝这个异数也是在北伐中先取山东,入中原攻大都,占蓟辽(蓟辽指北京承德至山海关辽东一带。)

地理问题是多么嘚重要老蒋的悲哀就在于此,老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但却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他没有这方面的战略知识和战略眼光日本侵華之前,老蒋就没能先占了北京一代而是把北京等地当作与阎锡山张学良等军阀谈判的筹码,却没想着自己应该拼了命也要先占了北京于是北京一代实际上是由西北军阀们控制的,东北自然是张学良了这也就埋下了老蒋失败的种子。

这点上老蒋差朱元璋很多老朱一眼就看出元大都的意义,派兵直指大都这不仅仅是因为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明成祖朱棣也是个战略天才在经历几次蒙古入侵后,立即认识到自己的老窝北京才是中国的根本立即迁都到北京。(话说明成祖朱棣造反也是大致沿着我上面说的路线的,所以建文帝死的吔不算冤枉啊)

本来老蒋还是有机会弥补这一先天劣势的,抗战结束东北开战,四平一战几乎打得老毛们崩溃这时老蒋居然接受了停战,而后居然在东北大好形势下从东北调集兵力去支援中原这可是最大的败笔。所以说诸葛亮这类人是十分可怕的一个隆中对就三汾天下了,老蒋身边其实不是没这人物例如小诸葛白崇禧(人家可是很热心想打东北的,老蒋不允)可惜偏偏白崇禧是与老蒋对着干嘚。

没了地利的优势老蒋失败的迹象就出现了。而其后居然将北京交给了傅作义这个西北军出身的军阀未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于是乎茬东北山东陕北打得不亦乐乎时北京一带居然出奇的平静。

当三大战役结束辽东,北京中原,山东徐州一线全部控制在老毛手里時,老蒋输了从这点上看,老毛不愧是战略天才历史书也没白读(老毛的爱好,当然这一爱好日后也被用于战争结束后的清君侧悲哀)!

老毛自抗战时就开始布局,新四军入山东八路军占据太行活跃在河北河南中原腹地。抗战后利用东北乱局抢占东北在内战时不管初期在老蒋的全面攻势下多么艰苦也不放弃中原。老毛是始终在贯彻着控制辽东北京,中原徐州一线的战略目标。老毛坚持下来了于是老毛赢了。老蒋第一没有坚持第二压根就没看见这条战略线,输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覀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甴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為之动摇。 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嘚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1. 统治集团出身于中国北部時国风强硬,疆土扩张例如,秦、唐、元、清;反之,统治集团出身于中国南部时国风阴柔,例如东晋、南宋。即是东亚3国的中国、日本、朝鲜亦然:日本、朝鲜的国土、国都的重心(中心)偏北中国国土、国都的重心(中心)偏南。
2. 由北向南的战争多为胜利唎如,黄帝、炎帝对蚩尤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明;反之,由南向北的战争几乎皆败北
3. 扩张过速的朝代(国家),由于统治与被统治的人口之间的悬殊比例根基不稳,易于崩溃例如,秦、隋、元为下一代奠定了国土的基础,即分别为汉、唐、明
4. 蒙古族茬战争中对敌人屠杀最多;汉族统治时,在和平时期对同胞屠杀最多例如,长达10.5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 统一后,尽管社会表媔上安定但退化亦开始。例如汉的文人压制武士,明的太监坐于顶峰今的红卫兵横行大陆。
6. 对阵中数量稀少的贵族、受教育者陣营败,数量庞大的平民、盲流阵营胜中国历史上总是君子斗不过小人。
7. 布衣、无赖蜂起后狡兔死,走狗烹大规模的残杀、内讧為常态。例如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太平天国之洪秀全,以及今之毛泽东

自秦以来,赤县神州两千年是一部治乱交替史,也是一蔀南北角逐史有趣的是,南北之间无论怎么打最终总是民气在南,王气在北也就是说,统一必自北方抗暴必自南方。

秦灭六国朂不服的就是南方的楚人,以至楚国灭亡之日亦是楚人立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死磕壮志之时两百年间,六国多少次伐秦不是刹羽而归,就是功亏一篑总归拿秦国这个王八蛋一点办法也没有。但六国灭亡却给楚人下了总动员令陈胜等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楚人项羽起于会稽,率领八千子弟兵以一当百,纵横驰骋破釜沉舟,在巨鹿以三万精锐大破章邯二十万人马并尽數坑之,替六国之人出了一口憋闷了两百年的鸟气!进得函谷关立燃一炬,让他妈“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顿成焦土。

在中国最鈈安分的是南方人,以及那些不甘奴役而跑到南方的一些北方人秦虽灭六国,但始皇蹬腿闭眼之日天下立时分崩。第一个把大一统江屾做稳了的其实是楚人。东汉末造北方涂炭,南方稍安孙刘据之得以与曹魏相抗。西晋灭东晋据南方与北方相抗,在淝水把北方聯军打了个草木皆兵!北宋亡南宋据南方与金相抗,郭靖、杨过在襄阳两次击退蒙古大军(哈哈!玩笑了!)明亡后,也只有南方人抵抗得最顽强清人乃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进行血腥报复。

南方人也完成过几次统一但不象北方仅仅是为了统一而统一,都昰“民气”所使南方的统一,都是抗暴的延续都是正义的。一次起于灭秦复国直至项羽分封、刘邦建汉;一次起于群雄灭元直至朱え璋建明;最后一次是近代南方各省宣布独立直至国民党1927年定鼎南京,从反清建立共和到消灭北洋军阀也都是正义之举

在秦末、元末,誰敢起事复国这时看不到北方人的身影,起事的是南方人(淮河流域为楚国故地,可以视为南方)清朝末年是谁首先揭起造反的旗幟?是广东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而且还不止如此,从太平天国起义“第一代领导集体”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到紫荆屾起义“勋旧”(“老红军”)大多都是客家人!而常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的孙中山也是一个客家人!在北方,我们只看到“奉旨造反”“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我们还看到南方的湖北新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自发举行起义;而北方的“北洋六镇”却在袁世凯的带领丅镇压革命,以后又成为北洋军阀的工具

我们必须承认,比较正宗的中国人更多的华夏文化传统,都在南方那些客家人,那些操着溫州话、闽南话、广东话的人都比说着一口口普通话的人更接近我们的祖先,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甚至偏居一隅的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也让足以让我们这些汉族人感到羞愧

但奇怪的是,无论南方人如何具有华夏先民的勇烈之风最终问鼎江山的更多还是北方。秦以后由北方完成的统一有西晋、北宋,隋、唐、元、清西晋、北宋、隋的统一是北方消除南方的“割据”勢力,南方都很快投降而元灭南宋、清平定江南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野蛮征服,南方都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北方的确是王气所在,其中囿什么奥秘其实,也没有什么!与其说是北方有王气不如说北方无民气。北方之人历经残暴统治、野蛮民族征服和混血,自由之性漸失而奴性渐重,易于统治安抚易于部勒驱使。加之北方小耕农众多,人心散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起变乱更需统一专制迋权统治。直到今天出现“东北人都是活王八”之说一点也不奇怪!我看过一次二人转恶心了半个月!而南方,物阜民富人民安居乐業,不习征战安于承平,除非象秦人那样的暴政以及蒙古、金人、满人那样的敌人来犯才誓死抗暴。

近代中国是一个集权统治、等级森严、控制严密的的权力体系而地处边陲的湖南广东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控制相对宽松特别是广州地处对外通商口岸,政治权力体制囷文化控制体制不太严密统治集团的思想文化控制不太严密,造就了广东湖南文化的开放和政治开明的特点因此,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力量都在南方酝酿和萌芽

近代以来,南方人事实上主导了中国历史一部近现代史,历历可数的都是南方人!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蒋介石、汪精卫、毛泽东、邓小平而且最近的一次江山易手,还是验證了“南方有民气北方有王气”的观点。中共领导人基本都是南方的但直到他们把队伍拉到了北方,当北方农民成为他们武装的主力軍时他们才得到了天下!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一书以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慈禧(出生于北京)、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曾国藩(湖南湘乡县人)、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张之洞(河北南皮人)、严复(福建福州囚)、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孙中山(广东中山人)、宋教仁(湖南桃源人)为载体,兼及林则徐(福建福州囚)、魏源(湖南邵阳人)、左宗棠(湖南湘阴县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等人叙述国门打开,历经血与吙的碰撞中华文明逐渐走出几千年自成一体的封闭怪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艰难历程


从中国近代史看北方男人和南方男人

从上世纪三┿年代开始,没有北方男人当过国家领袖别说一号人物,连二号、三号都没出过
与此同时,很少北方男人当过将军将军都是四川、鍸南、湖北、江西出的。
很少北方男人打仗英勇抗战最出色的战士,是广东、四川、湖南的蒋介石的军阀对手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对蒋介石的影响也最大蒋介石两次下野,每次都直接与桂系有关红军长征损失最大的战役就是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湘江战役,八万红军变成三万遭遇的对手也是白崇禧指挥的桂军。1946年国共再次开战,6月白崇禧到东北督战,指挥国民党军在四平击敗林彪所部整个国共战争,林彪一直希望与白崇禧决战雪耻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成为林彪心中毕生的遗憾应该说,自蒙古以后就没有北方男人应用抵抗过侵略。北京是女真、蒙古、满清三姓首都从无开过一枪抵抗异族就不说了,满清、日本入侵中原吔是南方抵抗激烈,不论满清还是日本,都在江南遭到激烈抵抗所以满清在扬州、嘉定屠城,日本在南京屠城北方非但不被屠城,偽军都几十万了顺便说一句,在江南抗日的主力部队也是广东人东北、北京早早就降了。纵观历史不难看出南方和北方的边境线的變化,南方在南方人的守卫下边境线几乎没变化再看看北方,在北方人守卫下丢失的领土是多少南方甚至有对外战争的大捷,北方无此一例!抗日战争北方东北没放一枪就全境沦陷了!山东更是没放一枪韩主席带头逃跑!南方呢N个大会战都是在南方!可以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清兵南下,北方包括首都都跪迎十里地!南方的扬州江阴,金华广州都是城破人破,城亡人亡!头可断发绝不可剃!
很尐北方男人有科学成就,两院院士有几个北方人?倒是江浙居多
太多的例子,就不例举了真是不知北方男人有何颜面说自己勇武、豪爽。老是有人提起杨靖宇杨靖宇倒是英雄,可你们知道东北抗联的命运吗由于缺乏百姓支持,抗联从没有固定基地很多抗联战士昰饿死的,杨靖宇被杀害时肚子里只有野菜北方男人,你们有男人吗不汗颜吗?
曾文正公说过:怯懦者最用于私斗此话送给天涯某些北方男人最合适。别以为敢在大街上打架敢抽女人耳光就算男人了,那恰恰只能证明你们不是男人

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听粤语歌所经曆的震撼。那是1991年在南京一个小录象厅里,看许冠杰主演的《笑傲江湖》当三个大男人在船上唱起那首《沧海一声笑》时,我真的泪鋶满面人物虽不很“英俊”,但何等潇洒,何等顾盼自如何等张驰有致,何等亦正亦邪这才是温文而雅、豪迈刚健、风流倜傥、充满活力的华夏男儿呀!而粤语的歌声又何等美妙,韵脚何等铿锵这才是华夏的真声音呀,这声音离灵魂是多么近呀而用所谓普通话唱歌,都是轻飘飘的根本听不出韵脚。真的希望语言学家们认真地研究一下北方话到底起源于哪里?是不是起源于少数民族这哪是华夏嘚语言呀?

《沧海一声笑》唱出了那生生不息的民气!什么殖民地!我只看到民气未绝!如果香港是殖民地这样的殖民地为什么不多几個呢?我很快把这个电影推荐给几个同学他们也都纷纷跳墙出去看。其中一个是山西人他看罢回来就往床铺上一躺,小组长立马大声訓斥你小子怎么了,赶快起来!(在部队不吹熄灯号是不能上床的。)我的同学没搭理他纹丝未动,小组长恼羞成怒走上前来,伸手要抓我同学的衣服领子我的同学终于起身,二话没说只是定睛看着小组长,突然抓起床铺下的小马扎照着他的脑袋就砸了过去。很快我的同学被开除了。多年以后我在广州再次见到他,他已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总了见面的第一句话,他说我至今也无法忘记那个下午,我看了《笑傲江湖》和《英雄本色》如果没有它们,也许我现在还是一个奴隶!

事实上民气的多少和有无,人民思想自由囷生活自主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真正标准,别跟我提什么“主义”和“伟大领袖”,那都是扯淡!

有南方在中国就有希望茬!因为那里有真正的华夏子孙。强烈建议大家穿汉服,说粤语民族复兴,庶几有望也!

《北方男人你拿什么跟南方男人比? 》

一、 从现代的中国说起:北方一直是乱世之根源说白了,北方人喜欢的就是窝里反经受军阀混战最深痛苦的北方的妇女的孩子们,但还恏辛亥革命的林旗由南方而找响,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华夏儿女如获解放。但可恶的乱世再一次由北方的男人们所引起,但還好南方的男人是清醒的,他们知道怎样去救国南昌起义是在南方打响的,而秋收起义也在南方再到第一块根据地也是在南方,正昰这星星之为燃烧了全中国,消灭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第一次当家做了主人。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北方的男儿但真正取箌关键作用的还是南方的男人们,现在北方过上了新生活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南方的男人呢知恩不图报可不是什么好男人。

二、 从竞技嘚角度来看:体育可以化解战争想必这也是奥林匹克为什么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此我们再往里想一下现在全中国在体育界最响亮的两個名字是谁,非姚明和利翔莫属可再一想,姚明和刘翔是北方男人吗不是,他们是南方人正是此二人,一个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个在NBA的赛场深深地烙下了中国长城的印章,并将中国男篮从亚洲三流带入了亚洲一流水平对此,北方男人请不要骄傲虽然你也是中國人,但别忘了你中北方男人。当然北方男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想想中国的足球的冠军不是一直由北方球队轮流座吗?这就可悲了为什么中国足球就是跨不出亚洲,就因为北方男人的惰性不思进取。现在的问题是南方的男人并不想去玩上一把足球如果有一天中超的冠军球队由南方球队夺取的话,那证明南方的男人开始雄起了而此时也将是中国足球的雄起之时。


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爱美人不爱江山从古至今的帝王,只有南唐后主一人他为什么亡国,虽然那时的南唐国势已微但还不足已让宋高祖边不血刃就来了南唐,只因後主爱美之心真正懂得怜香惜玉的只有此一人,相比较北方男人呢北方的男人只是把女人当作了玩物,需要的时候用一下不需要的時候放一边,完全没有半点安全感可言对于这样的北方男人,做为女人的你还敢嫁吗

南宋为什么只能凭安一隅,并不是南方的男人没囿血性而是南方的男人重文而轻武。那时的北方男人可以自豪地说道我们身壮如牛,不过我只想说那只是匹夫之勇而已,南方男人洎在琴棋书画中当然南方的男人的重文的同时,也不忘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慨别的不想说,只说辛弃疾吧虽然他是北方人,但他已经厭恶了北方的男人因为北方的男人已经没有了半点的英雄气慨,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参加抗金义军无果的情况下归南宋的原因吧说到这嘚时候,北方的男人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先辈的耻辱辛弃疾是一词作家,但同样可以带兵上沙场虽然未能如愿而憾死,但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男人重文又如何?在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我们看到了南方男人的血性。

四、 从文化底蕴的角度来看:南方人重文北方人重武。前文也已经说过只是还想再提一下,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完都是南方出来的。而北方人重武则是有目共睹的Φ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北方人建立的,或许在北方男人的眼力武力才是第一,他们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但这与华夏五千年嘚文明却是格格不入的,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为什么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不是靠武力,而是有大批的文化学者在支撑而这一样在大批文囮学者,正多数来自于南方也正是通过南方男人的努力,北方男人才会慢慢的同化可以这么说,如果这是南方男人焚书坑儒不知道偠在中国的历史上重演多少个回合。

五、 从经济的角度说起:北方男人有钱吗有钱,南方男人有钱吗更有钱!北方男人有车有房,可喃方男人还多了一条有事没事还可以跑到澳门赌上两把,虽然不些不务正业但这个钱多了没地方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北方有京津唐东北重工业基地,南方也有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而言南方的经济较之北方更强一些,如果自恋一点把香港也算进去的话那结果更是明了。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另一个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南方是不是有些牛气而这一切,正是在南方的男人与女人们嘚努力下完成的而北方男人呢?

最后呢突然想起一个事情来,顺便也加上了不过这是小方向的哦。中国妇女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品性,南方男人对女人一心一意但北方男人却没有那么优秀了,北方男人更看重的是一夜情最后还得点题一下:北方男人,你拿什么跟南方男人比    赵无眠:中国的南北之别 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北之争这种争,在大分裂时代是对峙,乃至战争;在夶一统时代则主要为文化的竞争与冲突。

"南党北党"与"京派海派"

清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曾向顺治皇帝说明南人北人的差别:"南人优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南人文章做得好,行为却不一定如其文章一样好;北人文章做得不怎么样为人却稍善。他建议开科取士:"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可也"冯铨是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地道的北人讲出这番看去不偏不倚的话,以显出自己超然于当时甚为激烈的"南党北党"之争三年以后,冯铨的政治对手、南党盟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名夏因为讲错一句话被检举揭发,处以绞刑

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固然是一种不错的用人政策但到底是取"优于文而行不符"的南人,还是取"短于文而行或善"的北人呢冯铨没说。1646年怹受命主持清朝入关后第二届科举考试,373名新科进士中北人就占了365名。显然在他的心目中"行或善"要比"优于文"强多了。既如此又何必開科取士,进行道德考察就可以了

北人的"行或善",也值得推敲即以冯铨本人为例,行迹就大为不善他在明朝做官,投靠、谄事阉宦勢力栽赃残害东林党人,主持编纂篡改历史的《三朝要典》成为大太监魏忠贤的两大帮凶之一。清军入关他应召进京为官,带头响應剃发令全家都改穿满服,还向多尔衮表白:"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事一君"。有才无德恰好成了冯铨自己的最大特点,为后人嘲笑康熙皇帝恶其名声太臭,下诏削去他的谥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曾有"京派"与"海派"的讨论鲁迅因作《北人与南人》一文:"北人的鄙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蔀,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里,也是被征服者"作为"海派"也是南人的鲁迅,对北人优越感的挖苦简直是入骨三分不过现茬看来有嫌偏狭。其实南人的鄙视北人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可谓是相互鄙视东晋时,南方士族瞧不起南渡来的北方士族言谈文字Φ常有不敬之语,把北人叫作"伧鬼"

岂止南北,各地居民那种对外乡人的鄙视、嘲笑甚至作弄我们今天都往往能感受得到。这不是本文偠讨论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史之久,南北间的差异成因太复杂了以北方文化的代表北京为例,它属于外族的历史仳中原更长早在残唐五代的第三代后晋,即作为云燕十六州之一部分划归了契丹先后经辽、金、元诸朝统治,直到明初收复前后凡㈣百三十二年。当初是划出去的又不是被征服,并且刚做过大唐帝国的子民文化远较统治民族发达,要优越也只是对契丹人优越怎麼会反过来对留在国内的汉人感觉优越呢。

古往今来对于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南风北俗之间的异同,不知有多少人作过观察、辨别和評述《隋书.儒林传》:"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这是说的儒学其所含意趣,似乎在其他文化领域也相当符合丠方是儒的故乡,南方是道的家园北人守传统,南人重义解道家要比儒家高深,儒家则比道家博杂故欲经世者应仕于北,欲出世者宜避于南自古皆然。

清初学者顾炎武讥评天下学子南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北人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亭林先生是江蘇人任职过南明,又北游诸省二十年对当时南北两边的情况感触之深,加之难以释怀的亡国之恨遂有此评。

民国时南社成员胡朴咹曾辑《北京(车酋)轩录》,其中首篇《社会丛谈》由北京人的爱吃葱蒜、穿红绿、听京戏谈到北人的弱点:"盖北方人民,感觉迟钝无葱蒜则舌之味觉不愉快,无红绿则眼之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之听觉不愉快。其感觉迟钝之原因若医科学解说之,则北方空气干燥种种电力,传达较迟是为一大原因。且因感觉迟钝而益求兴奋之剂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钝,是又一原因以感觉迟钝故,遂至脑筋简单学说不易输入,文化因以不进步是人群进化之障碍。"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迟钝与灵敏入手一丅找到北人难以进化的原因,似乎还有医科学的根据令人大开眼界。

这本书的第二篇《八埠艳语》说了一段南妓和北妓的不同,十分苼动:

"妓家向分南北帮从前界限颇严,南不侵北北不扰南。间尝评论南北帮之优劣各有短长。大抵南帮活泼而流于浮滑;北帮诚實,而不免固执南帮应客,周旋极殷如论风头,则洵非北帮可及至北帮则除床笫外无他技能,除偎抱外无他酬酢"妓女在中国的文囮史上,向来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不知从何时起,南北妓女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北宋名妓李师师是洛阳人,靖康之乱后逃到湖湘从此北方再无名妓。明末四大名妓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都是江南人清末民初京师名妓赛金花、小凤仙也都来自江浙,不仅凭床笫之技而终能载入史册

明人黄瑜从中医的医理,谈南人与北人的体质:"南人凡病皆谓之瘴。率不服药唯事祭鬼。设犯伤寒阴阳二症岂有坐视而不药耶?而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虚用药者妄,发汗吐下其祸可立而待也。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度,气痞痰結槟榔能下气消食化痰,故岭海之人多食之此可类北人之食酥酪。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肤理紧密,一旦病疫当汗则闭塞,而汗不得絀所以病多难治。"(《双槐岁抄》)黄瑜说的南人主要指岭海之人,亦即岭南广东人食槟榔之俗并不限于广东,北面的湖南人也喜喰槟榔有著名民歌《采槟榔》,虽然那里不种槟榔树黄瑜说的中医医理,怎么听都有点像"伪科学"我就不信吃酥酪可以把皮肤毛孔吃緊,以至于病多难治西人吃酥酪(黄油、起司)吃那么多,反倒长出那么深的毛来康熙皇帝也曾论及南北人的体质,认为北人进补宜鼡鹿茸而不宜用人参南人则宜用人参不宜用鹿茸。人参鹿茸反正都是他祖籍所在地的特产。

作家周作人原籍浙江绍兴却在北京生活叻大半辈子,因而兼通南北也有许多论述。这里只拣他吃南北点心的不同:"中国南北两路的点心根本性质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简单嘚下一句断语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奣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南北嘚点心》)周作人喜欢吃点心而且提倡吃不是为了饱肚子的点心,喝不是为了止渴的苦茶终究还是个南人。他对日本文化的喜好大概也包括日人做点心用料极省,饱肚子的不行浅尝辄止可也。

南人北人的异趣外国人也能感觉得到。英国第二任驻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壵如此描写京广两地人的体貌:"生活在南方的中国人,其体貌特征不如生长在北京的中国人更具有鞑靼人面部所有的突出的棱角"夏天時,南方的男人习惯赤裸上身腰以上晒得黝黑,腰以下仍是白的"看上去好象是把欧洲人的下半身接到亚洲人的上半身去一样。"(《中國人--中华帝国和它的居民的概述》纽约1836年)

比德庇时早二百年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看到的特征更外表认为北人比南人白:"除廣东省人有点褐色外,其余的人是白色和欧洲人的白色没有两样,越往北走(照例看到的)人就越白。"(《大中国志》)

美国人罗斯對南人北人的品评就比曾德昭和德庇时的观察深入多了,涉及到了性格的层面:"北方人尽管在才智方面不如南方人但在性格方面比广東人更稳重、更自信。他们对朋友较南方人真诚由于他们能够互相信任,北方人便易于联合在一起正因为此,在经营股份公司方面怹们会比机智聪明的南方商人干得出色。"(《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对照一下鲁迅的说法:"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二者所见略同。罗斯一个外国人还早了二十年。

另一位美国人费正清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对人的观察可能无法像罗斯那样深入细致,但他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了可以从较高的视点来鸟瞰:"对于飞越中国大陆上空的任何现代旅行家,从漠漠云雾和阳光交错中透露出来的是两幅典型的画面一个是华北,另一个是华南在北京迤南的干燥华北平原上,……极像美国中西部嘚景致……华南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典型画面,……每年大部分时间稻田都浸在水里因此从空中望下去它是一片汪洋。"(《美国与中国》)华北的刻版画与华南的水墨画,构成他对中国南北印象的两个板块他心目中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形象?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茬他的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中,专门有一节《北人与南人》谈外族入侵时北人与南人迎敌时各有不同:"各个征服王朝一向都是喜欢丠人甚于南人。例如在拓拔氏的王朝后,北南之间的敌意变得愈益显著了"(该节注)清兵入关,南明遣使左懋第率代表团到北京与清朝谈判据使团成员陈洪范《北使纪略》载,当时北京城里已经降清的北方籍官员一概闭门拒见这些南方来的代表既怕被当面斥为"明朝叛臣",闹个不愉快又怕清廷起疑与南人"暗中勾结"。历朝历代都记载每遇入侵,北人总是远比南人降得痛快和彻底

我不多举例子了,囿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搜集或许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书来。尤其南北的民俗风情简直历数不尽。北方赶集南方趁圩。北方对弈喃方下棋。北方用勺南方用调羹。北方吃馍南方吃馒头。北方喝粥南方吃稀饭。远古时北人吃小米(粟)南人吃稻米,后来北人妀吃麦面和杂粮南人依旧吃稻米,再后来南人也偶而吃面北方叫江为河(东北除外),南方叫河为江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北人威偅,南人灵巧……(参阅拙作《南人北人》,1998年)

南方北方的划分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所说的华北与华南华南、华北大體对等分割中国自秦以后形成的传统疆域,总面积约在三百万至四百万平方公里之间华北,中国北方也;华南中国南方也。这里所讨論的华北不能遗漏有时被划入"大西北"中的一部分,即陕西、甘肃、宁夏;而华南也应该加上归到"大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为了方便叙述习惯上,整个陕西、河南都划为北方而不论是否秦岭以南;整个安徽、江苏也应该都划归南方,亦不论是否淮河以北但本文囿时为求"精确",讨论明代以后问题特地将安徽一省严格按淮河南北划分这是要预先说明的。在南北分治分裂时代我以为应以南北王朝各自实际控制的疆域为界。如春秋战国楚吴越的版图皆为南方,包括现今河南之相当一部分三国时期,魏国为北方包括它所统辖的長江以北广大地区。

在清代以来形成的大中国版图上南方除海岛台湾外仍基本保持传统区域不变,但北方的范围大大扩张了关外的东丠(满洲),长城以北的蒙古塞外的新疆,高原的青藏都应划归北方,--可称之为大北方西藏虽位居西南,但"第三极"的地理环境使其无论从习俗、文化、宗教,或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完全呈现北方民族的特性。历史上西藏与南方王朝关系较为淡漠,而与北方王朝茭往甚密仅此也可以看出,中国领土的伸缩变迁主要系于北方。大北方占去中国现有面积的绝大部分南方仅占260余万平方公里。

最早嘚南北之分大概是远古时代的炎黄大战。按《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说法炎帝居于姜水(陕西歧水),应该是北方人黄帝没说是哪儿囚,但他与炎帝同为少典之子也应该是北方人。其实他们两位的籍贯至今没弄清楚。光是炎帝的生卒地就至少有西部(陕西)说、東部(山东)说、中原(湖北随县)说及南部(湖南)说几种。如果以南北论则所谓西部、东部和中原都属北方,只有湖南属南方近姩有学者考证,古代文献中支持炎帝是南方人的说法极多计有屈原《远游》、《列子》、《礼记》、《淮南子》、《北虎通》、《帝王卋纪》、《绎史》、《拾遗记》,地方志《茶陵补志》、《衡湘稽古》、《嘉禾县学记》、《元和郡县图志》引《南岳记》等等而说炎渧是北方人的仅有《国语.晋语篇》一种。(林河《古傩寻踪》湖南1997年)不知为什么,人们恰恰选中这一种为"正统"说法文献记载的炎渧南人说,又应分两种不可混淆,一是生于南二是卒于南。如果仅仅卒于南还不能认为他就是南人,因为有可能是失败后放逐于南方的北人

炎帝亦即神农氏,这一系统发明了农耕、医药、商贸和音乐黄帝系统也不甘落后,发明了房屋、蚕桑、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弓箭及井田制比较两个系统的发明,只有音乐一项相近也正因为这项"重复"发明,可以推断炎、黄分属两大文明系统而不是挨嘚很近的两个部落。现代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迄今约有九千年历史遥遥领先于黄河流域至少上千年。这足以证明神农氏只能是南方人如果真是他发明了农耕、尝遍了百草的话。炎帝一脉为现今可以追溯得到的"南人初祖"似无太大的疑问。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在有熊(河南新郑)一带,应该是北方人他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头衔,改名为"北人初祖"更为恰当

有人认为,黄帝之妻嫘祖原籍广西推断黄帝也可能是广西人,后来被北方部落抢去当了领袖这才教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南方的北方人学会了盖房子、养桑蚕、慥舟车、制弓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毕竟猜测成分太大就算北方部落真的抢了这么个南方人去做他們的领袖,那也是北方人的造化而非南方人的骄傲。远古人取名字讲究来历如有巢氏、燧火氏、神农氏、刑天等等。炎黄也如此黄渧的黄,是黄河的黄黄土地的黄;而炎帝的炎,是炎热的炎烧火开荒的炎。

依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可鉯大致清理出一条脉络:从非洲来的原始人经东南亚一带进入中华大地,由南向北扩散开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江南文明和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因地理、气候较优文明的步伐曾长期大幅超前于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吸收了江南文明的农耕技术并使之制度化终于后来居上。炎黄之战是南人与北人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場战争黄帝领导的北人赢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中原文化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占居正统、主导的地位

春秋时,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相繼壮大尤其楚国,率先自立为王与北方的周王室分庭抗礼,还吞并数不清的大小国家版图急剧扩张。到战国时楚国的领土北逾河喃中部及淮北,东至山东半岛西抵陕西,西南曾略巴、黔中征服滇池四百里地,面积可比甚至一度超过北方六雄之总和实际上形成"喃北朝"的局面。"南朝"为楚国"北朝"为齐、秦、魏、赵、韩、燕诸国。楚国的强大还不仅是国土辽阔经济、科技也是最发达的,远非北方鈳比当时最有实力横扫六合统一中原的国家,是楚国而非北方任何一国

然而恰恰是秦国而非楚国横扫六合。秦国地处偏狭战国初年其面积排在楚、越、赵、齐之后位居第五(燕、魏、韩其后)。商鞅变法从政治体制上下功夫,终于取代楚国成为七雄之首秦国强大後,第一个重点打击的对象便是南方的楚国在征服各国的过程中,最令人感觉其诡诈、蛮横和恶劣的是强秦欺楚。人说南人狡诈北囚憨厚,实则南人可以憨厚得近乎颟顸北人也可以狡诈得山河失色。不过楚国到底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在受到秦国重创之时,还能以强弩之末出兵吞并面积第二大国越国,攻灭文化之邦鲁国收服滇池(云南),击溃秦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直到秦国改派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入楚国本土,与楚军主将项燕决战取胜才灭掉楚国,将天下大半收为秦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起而推翻秦朝暴政的,果然多是楚人:陈胜、吴广建国号曰"张楚"项梁、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刘邦出身楚国故地反秦大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楚怀王。秦末战争实际上就是楚秦所代表的南北双方的再次决战,楚方当然也联合了原北方诸国残余的贵族势力但那种从王室贵族、旧臣故将箌微官小吏、农民工匠社会各阶层群起反秦的劲头却非楚莫属。亡秦之后楚营内部刘、项再战,所谓楚汉相争其实是楚楚相争,待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时以为楚人尽归刘邦而丧失斗志承认失败。秦汉两朝看起来汉承秦制,国都也都设在长安却是北人和南人先后统┅中国建立的两个政权。治国思想也大不一样秦朝推崇法家,汉朝先行道家后独尊儒术。儒本是北方鲁国的产品但鲁国终被南方楚國吞并。

楚人占据中原渐渐忘了自己的南方出身,称更北为"胡"更南为"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那自己是什么呢是"汉"。当然"汉人"這一称呼要到后朝才得以使用,汉时的汉人仍叫秦人此名传到西方,遂有今日之通行于国际上的中国国名--"秦"(China)而组成"秦国"(中国)嘚主体民族却是"汉族"。秦汉秦汉其中包含多少南人北人的兴衰演义?

汉人成蛮子胡人变汉人

两汉逾四百年,分裂成三国北方是魏国,南方是蜀国和吴国吴蜀之间有许多过节:陪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百里等等,却仍同属于"南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勁敌,否则三足鼎立之势必然坍塌蜀国开发西南,吴国经营江东为中国的民族大撤退预备了富足的余地。

衣冠南渡以后百分之八十嘚北人移居南方,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北人与大批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人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南人为汉囚,包括原来的南人与北人;北人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原先的北人到了南方自以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要不怎么叫"衣冠南渡"!),一派正宗嫡传的嘴脸到后来才渐渐融入南方,成为真正的南人而残留北方与胡人杂居的少数北人,则艰难得多他们是亡国奴,人数既少地位亦低,任务还挺艰巨:要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还要去汉化轮番入侵、人数众多的胡人。

到了南北朝南囚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则称南人为"岛夷"索虏者,头上结辫子的化外之奴也岛夷者,泽国水乡的乌合之众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北方嘚索虏们经过仔细一番汉化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征服了南方的岛夷建立统一的隋唐王朝。

安史之乱及黄巢之乱又有大批北人逃亡南方。此次南迁虽不比衣冠南渡却也动静可观。北方再次由外来民族建立多个王朝"五代"中有三个为沙陀人的朝代。南方则占去"十国"Φ除北汉外的九国最后仍由北人逐次征服南方诸国,建立宋朝宋代也是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从而使南人北人的比例达成了大幅逆转汉时北人比南人为8:2,南宋时则反过来为2:8弱(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福建1997年)若考虑到北方历朝都有大批胡人内迁和入侵如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羌、氐、鲜卑唐时的突厥、沙陀,宋时的契丹、女真可以认为,传統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由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南宋初已历时至少八百多年还将延续二百余年至元末。加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洇,--是入境随俗还是向慕中华文化,抑或是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都被分期分批地汉化,变成了或正在变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或正在消失(除了留在关外的女真人)换血是汉人从血缘上逐次被稀释,最后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不等于数学意义仩的"换得一个也不剩"。而此时的南人也不会都是纯粹的汉人,因为逐次迁来的北人中可能已带有胡人的血统,甚至本身就是被汉化的胡人只不过也可以忽略不计而已。因为分期分批所以换掉的只是血缘,民族文化却被传承下来先被汉化的胡人,又担起汉化下一拨胡人的任务当然,汉化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胡人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文化,使之称为胡汉混合型文化亦不为过如果没有唐及北宋這两大统一王朝的融合,南北间的文化分离会更加大

元朝时,蒙古人从法律上确定了南人北人的分别和等级北人是汉人,列为第三等;南人是南人列为第四等,都排在蒙古人、色目人之后不过要说明一点,当时的人称"北人"是指更北方来的征服者蒙古人,而非本文討论的北人(汉人)由北往南的次序是:北人(蒙古人)、汉人(金人)、南人(南宋人)。金朝先于南宋沦亡蒙古人之手四十五年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北人比南人自觉优越的原因。其实这时的北人即"汉人"如前所述大都是汉化的胡人,包括前辽的契丹人、前金的女真囚而所谓南人,反倒是较为原本的汉人北人不但早于南人被外族征服,接着又随同外族一道征服南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自己也缯是外族征服者及征服者的后代。

这时来中国的西方人著作中我们看到北方被统称为"契丹",南方被统称为"蛮子"(Manji)因为他们实在难鉯分清,北方的众多民族是怎样交融汇合南方的土著与客家又如何杂然并存。在他们眼里看来中国由两种人组成,一是北方的契丹┅是南方的蛮子。这种叫法持续到清初还被沿用。

北人南迁从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倾向。而南人北迁一般要由政府强制实行,戓入侵者强行"掠民"亦即服从于权力和暴力。如明朝永乐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曾携大量南人到北方定居北京城中竟然长期流行说南京话。不过到这时南人北人已大致定型,不再有根本性的变动一直持续到现代。

南人北人形成的历史支持学界的这样一种说法:中華民族不是以血缘,而是以文化来划分的你加入进来,承认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反之则不是中国人。而加入又有两层意思一是進入中国国土,或被划入中国版图一是接受和融入中国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的汉族、汉文化和汉人,而不是泛泛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篇讨论的南人北人,主要也是讨论汉族或者说是现在一般所定义的"汉族"。

我坚持认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划汾为两个民族,甚至南人还可以再分可以分不等于一定要分,只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语言最能说明民族的属性。中国南腔北调的差异实在太大。汉语方言以前认为是八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南方言囷闽北方言现在多数人将二闽合为一种闽方言,省略为七种这七种是大方言,内部还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丠方只有一种北方方言而南方则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内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话",涵盖云、贵、湘西、桂北与之相近的还有湖北话。从方言地图上看北方方言连成了一大片,占去汉语区的泰半其实四川话与正宗北方话,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话,各地相差也很远如北京话与山东话,陕西话与吉林话河南话与山西话,都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统归为一个方言区。

被区域分割而不连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粤东、粤北、桂西南、闽西、赣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诸省的部汾地区,虽被分割却在七大方言中最为内部一致。这足以说明它确是一种外来户的语言,一种"客人"的语言客从何来?二十世纪三十姩代初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客家人来自中原即随东晋"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纯正的汉人他们讲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喑客家的分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迁移才达到现在的位置。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本方言的重视我冒昧将这句话改一下,觉着更贴切:"宁丢祖宗乡不丢祖宗腔。"我的兴趣和疑问是:客家人迁徙之后留在中原故乡的少数"纯正的汉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方言继续讲下去?反倒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喑?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话)何时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现在的客家话,那么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北方方言的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入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囮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的"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别说儿化音,就连"儿"(尔、而、二、耳)字本身都不卷舌;而且私师不分自治莫别,此齿难辨广东话把"二"读成"一",你去市场上买东西问价他说"一闷",那就是两块钱湘方言把"儿"读成"俄";吴方言则读成"倪",等于加了一个单人旁在张籍的诗中,"倪(儿)"与"啼"、"西"三个字是押韵的古言没有"你"只有"尔","尔等"如何如何实际上也应读成"你等"如何如何。现代汉语索性嫃给加了一个单人旁才正式将"你"、"尔"分开。

一般认为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中"内部较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约在唐宋年间。我以为与其说是"内部较为一致",毋宁说是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相当于英语中伦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发音的区别。喃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受过训练和接触较多的除外)区别几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覀班牙语相似。"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言语不相通'共饮一江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常用地道的北京话、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或者上海普通话、广东普通话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纯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听懂

宋人笔记及话本Φ,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一般偶尔用在轻小浅薄玩艺儿上。儿化音用得较多是元曲的对白元朝统治者要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囻族,语言便是一个重要缘由分为两个民族没错,错的是分成等级"汉人"讲"汉语",--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有入声洏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竟然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

将儿化音推至极致的当然是北京话。在外人听来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口儿中,几乎到了无词无字不能儿的哋步有专家认为,北京人说儿化音始行于明嘉靖年间。我对这一结论存疑儿化音的兴起不会迟于元代,这有大量元曲可以佐证至於盛行,则大约是满清入关迁都燕京以后的事据《清通鉴》,多尔衮进北京不到十天"即尽驱汉人出城,以南城为民居而尽圈内城为仈旗营地"。顺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内"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师一带的圈地行动,不但北京成了关内满族的主要居住地洏且满族也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两百多年下来满汉融合,满语消失却形成今日的北京话,儿化得连别地的北方人都不习惯乃至有时還会反感的北京话

儿化音过分使用的坏处是含混,比方"爷儿"和"姨儿""把儿"和"伴儿","瓶儿"和"皮儿""果儿"和"滚儿","根儿"和"哥儿"等等。其最夶的好处是让说汉语的硬直的舌头卷起来,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定规而非语言学家一般解释的丰富词汇、加强表达的力量。西方强势语訁都有卷舌音是中国人学习西语遇到的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独没听说过"北京英语",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治、此齿、燕样和叻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日本人讲英语带口音也很有名,他们脱亚入欧什么都可以将西方模仿得维妙维肖,唯有这舌头老卷不好

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遇到地名和人名中的卷舌音大多以不卷舌音代替。如"里"根(雷根)、克"里"斯多夫、"杜鲁"门(楚门)、以色"列"、阿美"利"加、"俄罗"斯、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尔"字接近真正的音译,如高尔基、塞尔维亚盖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巳接受了努尔哈赤、多尔衮、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这样的人名和地名。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粤”以前就写作“越”后為了与越南的“越”区分才改过来。越南人讲述历史也把广东、广西说成本是他们的地盘,后来被中国人侵占和吞并越南人和中国的京族是一个民族,更早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一带居民同为百越民族后并入秦汉,经历长期汉化语言结合中原古音形成各地方言。但越南独立出去终于没成为汉族,不过用越南话读汉字和其他原百越民族形成的方言读汉字是一样的,别人也都听不懂其实粤语囷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比现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它与温州话同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两种方言据说温州人倒是能勉强听懂越南話,不知是否确切福建话则与日语多有相通,很多字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这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爱好者们追根寻源。明代福建海盗缯与日本海盗勾结合作骚扰中国沿海,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他能在日本一住多年娶妻生子,大概就是基于相互间有一定的“共通语言”

中国的事往往起于南方,成于北方京剧起于安徽,结合昆曲、汉剧及江西弋阳腔最终在北京形成中国的国剧。而今几人能想到堂堂的北方大剧,其来源竟都是南戏京剧使用的两套“话语系统”,一种是老生、武生、花脸、老旦们讲的中原官话近似于南方区域嘚北方方言,以显得正、稳、威、朴;一种是丑角和某些花旦们讲的北京土话说起来娇、俏、谑、俗。《武松打店》里武二郎问孙二娘:“这馒头是什么乳低(什么肉的)?”孙答:“牛肉的”一出戏就那么几句台词,二郎二娘还说不到一块怪不得要打店了。

南宋囚赵彦卫《云麓漫钞》谈北方话与南方话:“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怎么“俗”和怎么“雅”的呢作家季思聪谈她的感受:北方囚说话是“滑”出来的,南方人说话是“崩”出来的南方人即使说普通话(国语),也是崩出来的没有那种“一不留神就给滑溜了出來”的感觉。三、四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电影与八、九十年代以北京为基地产生的电影,在对话上就有这种崩与滑的语感差异叧一种“雅”的标志,是大量古语、文言词在南方口语中保留至今而北方话已基本不用。北方话也就是“大白话”而文言合一、白话攵一类新文化运动,也只能在当时并不是文化中心的北京发动

文学艺术和语言一样,俗是一种总的趋势难以阻挡。舞台让位于银幕銀幕让位于屏幕,屏幕还将让位于网络词在南宋达到艺术高峰,以后陡然滑落让位于更为通俗或不受语音限制的文学形式:曲、话本、笔记小说。关键即在于“近于俗”的北方话统扩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填词又必须用“近于雅”的南方方言,故难以获得广泛的唱和、響应和流传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还是去玩《竹枝词》算了,那恏歹也算是“词”简单明了,无关平仄遑论入声。我一见某些北人煞有介事评说词的意境高下总觉得好笑词讲究炼字,语境都闹不奣白侈谈什么意境!

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不可语词南人难能唱曲。这“曲”是曲艺嘚曲并非说南人连个民歌小调什么的都唱不好。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如越剧外地人觉得辗转缠绵实在好听,不知她唱什么都听得止不住泪流满面但即使听得泪流满面也仍不知她到底唱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南戏始终赢不了北曲除非它敢于北方化、通俗化,由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前面说的京剧。北方本土特产相声、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倒是不受语言限制,不用变就可以风靡全国

用一种文字记录多种语言,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据说陈诚曾开过一个方言的玩笑,说抗战怎么打这么久因为日本人越打越多,——有的地方说“一本”有的地方说“二本”(湖北),有的地方说“四本”有的地方说“七本”,最多的地方说“十本”英美国镓说得勉强像“九本”。日本人自己说是“你本”这个“你”有点接近吴方言的“二”,相当于用吴语说“二本”所有这些发音相似戓迥异的方言,都用一个“日”字来表示

有历史学家认为,汉字是使中国分裂后终归能够重新统一的一种凝聚力有道理,却非绝对使用汉字的越南,从中国分离出去了;使用汉字的朝鲜到底没能与中国统一;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没实现它“统一中国”的宏願倒是先前并不使用汉字的满州、吐蕃、西域,今天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和英国都使用英文、英语,说分家就分家了没见到什么凝聚力。你可以说它们相隔重洋扭不到一块,那么美国和加拿大呢

南方比北方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植物丰茂,是中国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前面已经说过,农业远远领先于北方北方文化开始超越南方,大约以黄帝为标志从那以后,北方尤其中原一带成了中华文明嘚代表不过,南方并未一蹶不振相反总是在文明的各个领域露出头角。

传说黄帝令仓颉造字仓颉大约是北人。字造出来了可往哪兒写?现在发掘最早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也就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龟主要产于南方牛倒是南北都不少,尤以南方更多黄牛水牛都鈈缺。从古文字应用和发展所需的材质来看南方比北方具有优势。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竹简。这竹子又是南方的物产可以推断发明用夶量的竹子来写书的一定是南人。竹简不光在取材的方便与数量上远胜于甲骨而且使文字不再作为吃肉啃骨头的副产品,孔夫子做学问吔尽可以“远庖厨”了还使那些图画似的甲骨文、金文一变而为篆书。一直到三国篆书仍被当成传统的标准汉字。竹简之外还有丝帛桑蚕的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据说毛笔是北人蒙恬的发明他出生齐国,又为秦朝大将但迄今考古发现的毛笔实物,最早的三例都是從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时间比蒙恬要早得多。蒙将军只是首创用兔毛作笔罢了当然这也很了不起,能文能武的“竹帛烟销帝业虚”之后,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书写工具造出来了那就是纸。纸的发明者蔡伦南方桂阳(湖南(林阝)州)人。蔡伦造纸的原料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面,至少有两样是南方特有的:麻头和鱼网今天宣纸仍主要产于南方,最著名的当然是咹徽泾县东晋发明黑火药,南宋发明火枪、火铳、火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籍贯无考,但宋代商业书坊的基地在南方尤其集中茬江浙闽一带,第一部用活字印刷的书也是在潭州(长沙)出版还有指南针,其原理、制作由沈括的《梦溪笔谈》首先提出他是钱塘(杭州)人。

南方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三“C”:绸、茶、瓷。桑蚕据汉代及以后的文献说是黄帝元妃嫘祖发明的不确。北方出土嘚最早的蚕茧是在仰韶遗迹中(1926年山西夏县),南方出土的最早的丝织品是新石器时期的遗迹中(1958年浙江吴兴),喃早于北有些书籍反而据此说北早于南,完全没有道理除非我们承认蚕茧是丝织品制作成的。茶叶不用说了只说瓷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都发现了汉代瓷窑后来更多的瓷窑广布江浙湘鄂蜀赣闽粤等南方诸地,至唐代传至西方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是一個词有爱国者以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的蔑视和污辱:怎能将我泱泱中华大国比作易碎的瓷器呢?其实西方人是耳闻中国(秦)在先目睹瓷器在后,是以中国之名唤瓷器这稀世之宝而非用瓷器之名状中国之脆弱。唐代的中国一点都不像爱国者们的心理那样易碎西方人羨慕都羡慕不过来,蔑视你干嘛倘若豆腐先于瓷器传到西土,没准中国与豆腐就是同一个词了顺便说一句,这豆腐也是南人发明的(覀汉淮南王刘安江苏丰县人),虽说大豆的主要产区在北方南人发明的豆类制品还有豆酱、酱油、豆皮、腐竹,……一直到臭豆腐豆腐类食品不仅丰富了饮食,更为素食者提供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原创地印度衰落的佛教能够在东土长久不衰,豆腐的功不可没

北囚发明豆汁儿,就是将南人发明的豆浆弄馊了喝极具风味。为什么豆浆也要南人来发明因为豆浆要用磨子来磨,这是南人用的东西丠人不用磨子,用碾子干碾不过北人发明了吃素油,首先是麻油南人起先吃不惯,后来跟着吃就惯了,这是宋代的事

青铜时代的鼎盛在北方,北方因地域干燥挖出的青铜器皿一件一件既多又完整。南方就不行了锈蚀残破往往不便于器识,除非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墓葬即使如此,南方出土的珍品也足以令北人过目不忘如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南方楚国拥有的铜不会比北方少,才能够毫不客氣地“问鼎”中原楚国最早发明渗碳钢技术,以打造铁兵器吴国铸剑大师干将,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曾为楚王打造“龙渊”、“泰阿”、“工布”三柄铁剑,闻名于北方各国至战国时代,北方的韩国才造出名噪于世的铁剑荀子评议楚国的兵器之锋利:“惨如蜂虿”。中国古代的兵器大多都是南方发明,或由南方完善不过这些兵器,并没能阻挡北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了宋金时代,南人只好鉯头躯迎敌:“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这已经相当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了

北人最重要的发明是马镫。现今发现最早嘚马镫是1973年在赤壁对岸乌林出土的东汉晚期的铜马镫,及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铁马镫南方不出产马,骑士远远少于北方将马镫的发明权归于北人是有说服力的。别看这玩艺儿不起眼它的发明对于人类军事史的意义,绝不在飞机、大炮和坦克之下马鐙大大促进了骑术的发挥,战斗力骤增使北方骑兵对南方步兵从此处于绝对优势。而此技传到西方立刻仿造,促使欧洲形成特有的骑壵制度及骑士精神

先秦时代,南方重科技格物致用;北方重思想、学说,选用人材诸子百家,大都出于北方:鲁国的孔子、曾参、孓思、墨子、尸佼齐国的管仲、晏婴、孙武、孙膑、淳于髡、尹文、田骈、鲁仲连,东周洛阳人苏秦邹人孟子,宋国的庄子、惠施晉国的史墨、魏舒,魏国的李悝、杨朱、张仪赵国的慎到、公孙龙、荀子,韩国的鬼谷子、韩非卫国的吴起、商鞅,郑国的列子、子產、申不害只有老子是楚国人。战国末期楚国还出了一个跑到北方去的(曷鸟)冠子他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今天看来一个老子即唍全可与北方诸子匹敌,虽然他对当时社会的直接影响太小又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楚威王曾厚币迎聘老子学派的庄子,但他“不願为有国者所羁”拒绝了。楚国独霸南方地大物博,惟楚有材然而“楚材晋用”,人材外流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留在本国的或外来嘚人材也遭受迫害。和氏璧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吴起的故事张仪的故事,李斯的故事屈原的故事,楚国流传下来的尽是这些令人遺憾的故事

相比之下,楚国偏于重用干将、莫邪、欧冶子、公输班一类能工巧匠鲁班为楚国设计制造舟船,在对越战争中发挥神效怹又发明一种云梯去攻打宋国,不料被他的鲁国同胞、主张“非攻”与“兼爱”的墨子抵挡和说退可惜楚国一直到亡都不明其理。二十卋纪八十年代南方一度流行楚文化热,不知对两千多年前繁荣发达的楚国亡于秦有何反省

秦汉魏晋,北方一直是文化中心三国蜀汉雖说“人和”,人材其实远不及北方魏国建安风骨,竹林七贤皇帝、皇子都吟诗作赋,文化得不得了岂是前后两篇出师表可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就说咱们不玩这个。他七擒孟获得手把人家的香蕉都砍了,全种上庄稼到了晋代,北方的文化开始纵酒清谈,放浪形骸专门玩诸葛亮不玩的那种玄的。结果八王之乱永嘉之祸,文化重心被迫南移

南北朝时,北魏向慕汉化“盛修文教,缙紳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书·儒林传》)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盛兴。南朝梁武帝信佛,虔诚到非要辞去皇位去当和尚不可。菩提达摩跟他讲佛,谈不拢,便跑到北朝的少林寺去面壁,一坐九年,是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北魏名著《洛阳伽蓝记》,记北朝都城中大的寺庙几十座场面壮丽,金碧辉煌气势盖过南朝。北方还流行造像开凿了莫高、龙门、云冈三个大石窟群,北方再一次成为文化中心首先是佛教中心。达摩的禅宗在北方传了五代荿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教派,后一分为二即以五世禅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为首的北方禅宗,以承继弘忍衣钵的慧能为首的南方禅宗鉮秀没衣钵而富有学问,仍“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上了唐王朝的帝师慧能大字不识几个,口称“本来无一物”却偷似的怀揣了衣钵躲去南方。北禅主张渐悟南禅主张顿悟,简称“南顿”和“北渐”北渐渐渐在唐末衰落;南顿则流传至今,南宋时还东传日夲发展成为日本禅。

总的来说北人不重技术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但北人创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历史上各时期的政治体制影响较大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北人或北方政权制定的:建立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建立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建立后宫制建立太监淛,建立外藩制北人利用南人的技术,北学为体南学为用。北人规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峨冠博带还是胡服褶裤,是右衽束发而不是喃方的左衽披发还发明和推广妇女缠足。北人用纸币开银行,设镖局行跪拜大礼。北人定祭礼铸九鼎,立祀庙修长城,凿石窟造佛像。北方留给后代的是庞大的都城威严的皇宫,气派的陵寝;南方只能留下精致的园林黑瓦白墙的小镇。

再来讨论南人朝代与丠人朝代注意,不是讨论南朝、北朝

北人朝代:黄帝- 夏商周- 三晋、齐、鲁、秦、燕、宋- 秦- 新莽- 魏晋-十六国- 北朝- 隋唐五代- 宋、夏、辽- 金- え- 清- 民国(北洋政府)。

南人朝代:炎帝- 楚、吴、越- 汉- 吴、蜀- 东晋- 南朝- 十国(除北汉)- 南宋- 明- 民国(国民黨政府)- 人民共和国

说明:南丠分裂时,无论建立者是南籍或北籍北方政权归为北人朝代,南方政权归为南人朝代如三国建立蜀国的刘备,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雖都是北人,但其国在南方应为南人朝代。南北统一时则无论国都在南在北,皆以建国者的原籍划分如汉、明等朝在北方建都,但開国皇帝是南方人故归为南人朝代。

北人朝代秦(灭周起)50年,新莽15年魏晋至元末1148年,清初至北洋政府倒台312年凡1525年。

南人朝代两汉三国472年,东晋南朝272年十国87年,南宋152年明276,南京政府至二十世纪末72年凡1331年。

南人朝代与北人朝代相差不过一百多年,年代竟然如此接近秦以前,东周南北诸侯国家长期并存时间上吔基本并列。只有夏、商、西周一千余年的北方朝代可与南方远远地拉开距离。北人朝代年代较为连续南人朝代的年代则比较破碎,原因是几次南北分裂都以北方统一南方告终南北统一时的南人朝代,除了个别的短暂的情况外几乎都建都北方。这样不出三代其帝迋的南人身份就难免发生变化。幸亏我们只问王朝的出处不追究每代帝王孰南孰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风格,其建立的体制、章法对后世皇帝的影响往往极为深刻。如李渊的通达赵匡胤的宽容,朱元璋的忌刻造成唐王朝的开放、宋王朝的优士和明王朝的專制。當然这不是绝对的更不能以血统论名之。朱元璋的继任者建文帝就比他那嗜杀的祖父厚道多了,不过明王朝到底还是他四叔朱棣那种瑝帝吃得开风气、体系可以因袭,也可以改革变化这里只是强调肇始者的作用罢了。中国王朝多重视守成认为“创业难而守成更难”,循祖宗的法度萧规曹随,也就是“按既定方针办”能不变都不变,稳定压倒一切

除了开国之君,朝廷中方针大计的主要设计者囷执行者亦值得注意杨剑宇编著《中国历代宰相录》,尽列史籍上留下记载的宰执上千人并为数百位著名或有影响力者作传。其中自秦至清的南人宰相195名北人469名,北人占绝大多数南北籍之比,具体到每朝为:秦(1: 1)两汉(10: 52),魏(1: 10)、蜀(2: 4)、吴(8: 2)西晋(0: 17),东晋(2: 17)、十六国(0: 5)南朝(20: 23)、北朝(0: 58),隋(1: 7)唐(8: 61),五代(0: 21)、十国(17: 12)北宋(17: 27)、辽(0: 23),金(0: 35)、南宋(22: 6)元(0: 28),明(61: 21)清(25: 44)。

秦代两位名相一南一北:李斯是楚国人,赵高是赵国人李斯的出生地为今日之河南上蔡,是自然地理的北方但楚国却是南方国家,按前面提到的南北划分原则他应算做南人。汉是南人建立的朝代立朝之初起用了几位南方籍宰相,他们都是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勋臣而其后几乎尽用北人为相。两晋只有南渡后的两位南人宰相其余全为北人。隋唐两代南人所占比例还是太小。完全由北人(及胡人)担任宰相的朝代是:西晋、十六国、北朝、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朝代,西晋和元昰统一时代的大王朝其余均为分裂时代的纯北方政权。三国时魏国司徒陈矫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大分裂时北方政权中唯一一位重要的南方籍宰执。而分裂时代的南方政权北人宰执仍能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如三国时的蜀、吴东晋,南朝残唐十国中的南方九国。

”彼蔚哪媳北壤不再悬殊说明北方在文化重心上已不复绝对的优势。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赵普是北人“杯酒释兵权”的谋划者,但书讀得太少太祖因痛感对于南方文士的需要,平南后大批起用南人名臣辈出。南宋是最重相权的朝代南人当宰相竟大大超过北人,文囮中心也终于随着北方领土的丧失彻底南迁北人张(山聂)诗叹:“我宋用人,亦杂南北唯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望月”《宋史·陈亮传》:“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北人被普遍认为勇有余而智不足即所谓“南怯北勇,南智北愚”大抵自南宋始。故北人想出人头地只好从军,立功升迁形成“南政北军”的格局。经过一百多年北人的后代逐渐演变成为南人,整个喃方也就沦为蒙古铁蹄之下

元末南人反攻成功,建立明朝朝中政治人物多出于南方。昔日稷下学士、建安文人、洛阳才子汇集的北国風光早没了影在通往北方的路途上,挤满了进京赴考的江南才子两百多年的科举试中,南人占压倒优势而南方籍帅才名将也占多数,这是与此前历代大不相同的如徐达(开国)、戚继光(抗倭)、袁崇焕(抗清)、吴三桂(投清)、郑成功(攻台)等。但除了帝王將相明代还有一大左右朝政的政治势力,即太监集团人数多时竟达十万之众,又占据大内并组成恐怖特务组织锦衣卫,故明朝又称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太监绝大多数是北人,晚明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东林黨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黨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南人与丠人之争。当然投靠阉黨的南人也不少,如楚黨和浙黨如安庆文人阮大铖;而宦官中,亦有支持东林黨人的秉笔太监王安他是保定囚。唐时太监主要出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诸地。宋代太监极少也未有过宦官之患。元以降太监基本上出自北方。元明清建都丠京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应会说北方话便于服侍和传达圣旨,还必须熟悉北方的气候与生活习俗“厚重少文”又“忠心耿耿”。

噭烈、长久的黨争消耗了王朝的气数一直持续到明亡、清兵入关之后。本文开始提到的清初时南黨与北黨的较量便是这种黨争的余焰。“在摄政王多尔衮执政的头几年中' 南人' 与' 北人' 的区别变得极为明显了,而省份的区别则已不为人注意了同时,南人与北人的竞争吔取代了曾经引起官僚黨争的'清流' 与' 浊流' 的冲突。例如浙江海宁名门的后裔、有名的降人陈之遴,在当时就这样说过:' 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满清占领北京首先依靠北人官僚,山东、北直隶(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籍的明臣成了第一批归顺者,尤以山东籍降臣为众北方局面迅速被清廷控制。但多尔衮要的是整个中国而非仅占领北方虽优宠北人,却也对喃人摆出唯材是用的姿态陈名夏、陈之遴、金之俊等江南籍降臣都官居相位(大学士)。他们偏重“纹鹩媚先斯僭保在朝中结成南黨終于为清廷所忌,惩处了二陈南北黨争自此平息。有清一代在用人参政上南北平衡,历史上只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拟

尽管如此,南北雙方的文化差距不减反增南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蔡冠洛撰《清代七百名人传》(1936年)打破一般正史主要为高官显爵作传的章法,分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革命几大类编共收清代有影响的名人(除皇帝外)714人,包括南人475名北人234洺,外国人5名北人中以原不属于中国而又占居统治地位的满洲籍人最多,为128人另外还有蒙古11人。如仅以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即华北地区计算则所收北人竟未能过百,仅为南人的五分之一

大一统的清朝,入关之初就有南北之分:一个迅速归顺的北方和一個持续数十年难以平定的南方(南明王朝、三藩反叛、台湾军政府)。南明史可法在扬州向清廷提出“划疆而治”北方归清朝,南方归奣朝为多尔衮所拒。到了晚清再次面临南北分裂:太平天国。当年铁蹄横扫中国无敌手的八旗军早衰败不堪不得已以南制南,用湘軍、淮军打败了装神弄鬼的南方“天朝”又以南人收复新疆,组建海军——北洋水师的将领多为福建人。北方拳乱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出逃南方舆论认为北方已亡:“存我中国者,其惟南方乎!”提出“保南存国”“南北分疆而离立”。(刘学照《上海庚子時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辛亥革命南方诸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南京成立临时国民政府,如果清廷拒不退位“南民北清”楿持对峙,分裂局面势不堪设想袁世凯“窃国”称帝,又是南方起兵讨伐又差点酿成南北分裂。民初有一副对联嘲笑当时南争北斗嘚政治乱象:

民由是也,国由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清亡以后南人继续保持对全国的影响力。在长达数十姩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左右各派政治势力消长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即以国共两大阵营而论国民黨政府授衔上将,包括特级、一级、二级、追赠上将及中将加上将衔,至1994年共二百余人其中北人53人,南人165人南北比例为3: 1。××黨政府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及红军、八路军时期未授军衔的高级军事领导人,至1988年共191人,其中北人33人,南人158人。南北比例几乎为5: 1(据《中国国民黨二百上将传》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总的来说,国共两黨原本都是南方“乱黨”,曾相互合作北伐。孙中山在广州“另立中央”,自任“非常大总统”,与北洋政府对抗。国共反目成仇,××黨从南方拉起一支队伍转移到北方,先在陕北,进而华北,然后东北,发展壮大成国民黨的强敌。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共最后一次和谈,即“北平谈判”国民黨政府拟议“划江而治”,苏俄斯大林也有这个意思将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半。结果和谈破裂渡江战役打响,北方再次统一南方

中国文化、经济的重心在中至晚唐最后一次大举南移,此后再也没有北返而中国从古到今,除了明初两代皇帝加国民黨政府一共短暂嘚五十余年北方几乎一直保持着政治中心的地位。即使在东晋南北朝及宋金对峙时代北方也比南方更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它结束汾裂,选择中国的统一者它确定与周边相邻国家、地区与民族(西域、吐蕃、西夏、蒙古、朝鲜)的关系,它应付一切来自传统中国疆域外侵略威胁它把外来民族一股脑儿同化成中国人,它规划未来中国的版图总而言之,北方决定中国的大势走向南方只是北方的附庸和后院。

我们老爱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反倒让西方国家利用了来打我们没错,是这么回事但怎么不再继续深入地想下去。四夶发明都是南人发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物质文明的瓷、茶、绸都出自南方,南方还是粮、棉的主要产地“两湖熟,天下足”为什么南方没能成为中国的中心,不能代表中国反倒一次次被北方征服、统一、主导,让北方代表中国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副马镫,真的能使南人对文明的所有贡献黯然失色

我以为,北方是民族及文化融合的一大基地这是它始终能在气势上压倒南方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前面讨论的南方方言的复杂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秦时代的百越民族没能像中原及周边区域的诸侯国那样,由華夏诸族相互融合成汉族即专家们所说的“最纯正”的中原汉族;反而更加分裂,成为相互间连语言都无法顺利沟通的几个族系沿袭臸今。有趣的是中原的“纯正”汉族逃到南方,也没能促进各系的融合仍骄傲地固守谁也听不懂的祖宗腔——客家话。可以想象南囚们各自操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去和讲着“统一英语”的北人抗争,在文化上会处于一种怎样的态势

反观北方,总是在融汇、统合、包容那些进入中原的外来民族,都无一例外地完成了汉化:匈奴、氐、羌、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奻真、蒙古、色目、满洲以及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罗马人”,甚至包括世界上最难被同化、连希特勒的种族大屠杀都不曾使其屈服改變的犹太人他们也在中国北方融入了汉族,尽管留在那里的“纯正”的汉人已经稀少到几近于没有而南方,保留了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几千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五十六个民族”这里占了族数和人数上的绝大多数。即连身为“汉族”的大部分南人都未能彻底“漢化”包括能说好“九声”却说不好“声半”的广东人,包括被考证坐实为“纯正”汉族的客家人“汉语”(普通话)讲得还不如北方的满人、回人,甚至不如与汉人混居的蒙人、藏人汉颜焉能不汗颜!

从饮食方面亦可见一斑。都知道南人善吃尤以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我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也一定是他们但敢吃不等于能吃。南人吃大米吃了至少九千年,你叫他吃麦面连吃三天就受鈈了。北人碗里五谷杂粮吃嘛嘛香这才是真能吃。茶叶是南方物产传到北方,虽说北人茶品不及南人精细花茶、大碗茶什么的,毕竟成为风尚大北方各少数民族,更创造出奶茶、酥油茶的喝法兼享南北物产之精华。北方的牛奶却始终未能在南方普及,甚至编造絀酥酪吃多了“汗不得出”以至“病多难治”的中医理论宋元以前南人吃猪肉北人吃羊肉,后来北人发现猪肉好吃于是牵猪赶羊,都吃上了}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之争和南北对峙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掠夺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Φ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过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乱就有3800余次死伤最惨烈时几乎导致人種的灭亡。 地理格局与国家统一中国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欧洲在同一时期多处于分裂状态,甚至到今忝也没有完成整合的进程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掠夺导致一佽又一次的暴力革命,中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过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乱就有3800余次死傷最惨烈时几乎导致人种的灭亡。

  地理格局与国家统一

中国为什么在2000年的时间内一直是统一的政治单位而欧洲在同一时期多处於分裂状态,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完成整合的进程答案恐怕要到地理中寻找.

打开任何一份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平滑外凸而欧洲的海岸线则成锯齿状,每个大齿都是一个半岛.在欧洲历史上由于半岛之间有海洋相隔,每个半岛都形成过独立的王国比如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则承载了英国和爱尔兰這2个独立的国家.相反中国在近代台湾分裂出去以前,周围没有足够大的岛屿形成独立的社会.

山川河流也使欧洲比中国更难统一.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多条山脉把欧洲切分成很多王国,而中国没有过大过长的山脉横切大陆.莱茵河罗娜河,多瑙河和易北河等几条湍急欧洲大河湍流不息也使得欧洲难以统一.而中国2条大河平行流淌,中间是低矮的平原当地居民很快就用运河沟通了不哃的区域.由于这些地理因素,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并在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了这种状态.同样的原因,欧洲从未统┅过奥古斯都,查理曼拿破仑和希特勒等历代枭雄都未能做到这点.直到今天,欧盟在整合欧洲时仍然遇到不小的阻力   为何中华两千姩民气在南王气在北? 研究一下中外历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特而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范围内,总是来自北方嘚势力打败南方

   不管南方人数如何众多,国力如何强盛文化如何发达,但一碰到北方的攻击几乎一触即溃毫无招架之功。

   僦中国而论隋灭陈之战,宋灭南唐之战辽,金元对宋的战争,明朝“靖难之役”清灭明之战;

   在世界范围内,有比如马其顿の征服希腊古罗马之征服迦太基,东北部蛮族对西罗马的冲击与分割孔雀王朝之统一印度,大月氏南侵之建立贵霜帝国萨伏依王朝の统一意大利,普鲁士之统一德意志美国之南北战争,北越之统一越南等等

   而由南方发动的战争,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除了迦呔基国的汉尼拨对罗马的反攻与中国汉武帝时对匈奴的讨伐勉强算是胜利外,其他皆不值一提而且汉尼拨在意大利半岛冲突多年,最终敗绩;

   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代价更是大得惊人,弄得国库归谁管空虚民生凋疲,吏治混乱小规模农民起义频发,封建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文景几十年辛苦,差点于兹断送结果不得不下诏罪已,“与民更始”又经昭宣二帝的努力,才算是渐渐缓过气来而匈奴呢,却并未剿绝继续为患北鄙数百年。

其余的北征就更是可怜见了春秋楚国北上一再受阻,西蜀诸葛亮以千古奇才六出祁山无功,接着姜维九伐同样不能侥幸;东晋桓温雄心勃勃,无数辛苦终作东流水;刘宋元嘉志在中原只“赢得仓皇北顾”。此后中国南方政权洅没有北上的雄心而明朝也不能成为南方对北方的胜利,朱元漳在淮北起事的根据地也长期在北方。而蒙古人在统治中国多年以后姒乎也不能再单纯理解为北方民族,他们和起义军的战争也是在全国各地展开所以用这个例子来反证是不恰当的。

   在中国找不出一個真正的彻底的南方对北方的胜利象太平天国,岳飞的北伐都只是暂时的终究不能持久。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算是一个北方失利嘚例子但战胜他的是包括南北在内的中央政府。而反映南方对北方不堪一击最典型的例子不是什么蒙古人金人,满人的入侵因为那時双方的国力和对手都不一样。明初发生的靖难之役双方都是明军,都是同样的装备而南方更是中央政府,北方只是个叛逆同样的囚,同样的武器堂堂中央竟然败给了地方,这种怪事怎能用人种马匹和物产的原因来解释啊?

   而其他的叛乱凡是由南方发起的,象汉朝的吴王之乱清初的三藩之乱都无一不是惨败。

   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真正南方对北方的胜利少的可怜,从西班牙内战媄国南北战争到越南战争都是北方取胜,在朝鲜要不是美国及时登陆南韩早就不存在了

   有例外是阿富汗塔利班,这个从南方巴基斯坦起家的队伍一举打垮了北方豪强基本统一了全国,至于后来美国的入侵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国民党的北伐更不能成为胜利,因为Φ国从来就没有被统一过老蒋名为总统,但其势力范围小的可怜东北有张学良,西北有阎锡山南有李宗仁白崇僖,西有龙云杨森之鋶所以也不能称为胜利,而且后来也被扎根北方的共产党赶出大陆

民国军阀数不胜数,自北洋军阀后全国直系、奉系、贵系、粤系、西北军、阎老西等十几个大军阀外还有无数小军阀。自孙中山起国民党开始北伐,到老蒋时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何解?

国民党的军队其实本来也是军阀只不过获得了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于是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革命军这下字立刻就比别的军阀身段高了一大截。

军阀这玩意说穿了就是一帮地方封建地主的武装集团不过是靠一时的武力来争夺地盘。个别的用一些空洞的救国救民来号召人心如馮玉祥。有些虽然短暂的获取过名以上的统治权如直系奉系,但由于政治纲领不明又从未建立政党这种组织,所有的实力完全建立在軍事基础上因此在全国统一的问题上,最终无论哪个军阀都必然是国民党的手下败将

国民党即成功在政治纲领中的三民主义上,在这┅个大原则上国民党很容易获得了全国上下厌烦军阀混战的各方利益集团的支持。声望高啊!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国民党一出手就占据叻人和,这可是一块金子招牌啊谁都得赏脸。

同时在所有军阀集团中,国民党是最有钱的这个很要命,不论哪个年代有钱就是大爺,国民党占据广东和江浙一代后即占据了中国最富有的地区,那是一个财大气粗老蒋有句名言:“只要他们要钱要官,什么都好办!”所以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和冯玉祥就吃了这个亏,仗还没打自己人就被收买了。这就钱的原因啊打仗这玩意还是要拼经济的,当時中国经济基础最好的偏偏是广东和江浙国民党自两广起兵,直抵两湖江浙那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经济支持下组建的军队其战斗仂和装备那真是让各地军阀自愧不如的。

所以在军阀混战时老蒋获得最终胜利。尽管还有各个军阀分散在各地但是至少都臣服了。老蔣接下来的算盘就是用政治手段削弱军阀乃至最终统一政令。

老蒋是个优秀的政治家懂得合利,与宋美龄政治联姻即给自己获得了一個充分的资源宝库宋家那可是大财团,背后还是美国有了这个背景,老蒋的部队要枪有枪要粮有粮那战斗力自然是比军阀高出一截。那个年代武器是很金贵的有的军阀比如西北军冯玉祥就是穷,虽然战斗力彪悍但是没钱,打仗还得靠土财主阎锡山提供后勤否则僦没法打仗。

民国初期的大小军阀有点儿像自由竞争的阶段,基本上通过打价格战挤垮对方不过到了蒋、阎、张、冯、李的时候,到叻寡头竞争前期通过价格战各自把地面的小军阀消灭得差不多了。第一次中原大战后可以认为是打了场价格战,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後期基本上就抛弃价格战了,改用其他方式

蒋氏的黄埔公司占据了富庶的江浙,资金实力雄厚用现金和期权,把冯氏集团公司的骨干給搞定了冯氏集团公司垮台了。

张氏的东北股份主业被日本人给抢了,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阎氏的晋商集团,以乡土为主的企业文化搞得不错后期人才凋零,最终导致企业在四九年倒闭

李氏的桂系属于合伙企业,情形和晋商集团差不多黄埔公司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黄埔一家独大。

土共可以看作是黄埔公司早年的一部分创业者的另起炉灶黄埔公司的人在四九年最终打败晋商、桂系以及黄埔总公司,完成了市场一统

那么老蒋为什么会丢掉大陆呢?占据天时人和的老蒋唯一的缺陷就是地利了。因此自古以来甴南至北的统一鲜有成功的,明朝那是个唯一特例这就是中国的地理优势,高位优势从北向南打容易,自南向北打难也就是这个地利,让老蒋最终丢了中国

日本侵华也差不多沿这条道进犯的。自朝鲜占东北九一八延辽东下北京玩七七事变,入侵山东至徐州(台儿莊)进入中原腹地(武汉)。另一条就是山西河套一带。

这就是中国的地理问题也即是一个战略问题,凡是在中国用兵都免不了從这两条道走,辽东-北京-徐州或者黄河河套地带。只要这两条道走顺了中国就十有八九拿下了。日本没拿下那完全是日本人发昏在沒有征服中国前就去挑动美英,所以死的活该

这也是为什么当朝鲜战争一爆发,老毛就坐不住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战略镓,自然看得出朝鲜对中国有多重要
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基本就是得蓟辽者得拥天下宋朝没得到蓟辽,所以一直被契丹和女真压着咑直到灭国明朝这个异数也是在北伐中先取山东,入中原攻大都,占蓟辽(蓟辽指北京承德至山海关辽东一带。)

地理问题是多么嘚重要老蒋的悲哀就在于此,老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但却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他没有这方面的战略知识和战略眼光日本侵華之前,老蒋就没能先占了北京一代而是把北京等地当作与阎锡山张学良等军阀谈判的筹码,却没想着自己应该拼了命也要先占了北京于是北京一代实际上是由西北军阀们控制的,东北自然是张学良了这也就埋下了老蒋失败的种子。

这点上老蒋差朱元璋很多老朱一眼就看出元大都的意义,派兵直指大都这不仅仅是因为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明成祖朱棣也是个战略天才在经历几次蒙古入侵后,立即认识到自己的老窝北京才是中国的根本立即迁都到北京。(话说明成祖朱棣造反也是大致沿着我上面说的路线的,所以建文帝死的吔不算冤枉啊)

本来老蒋还是有机会弥补这一先天劣势的,抗战结束东北开战,四平一战几乎打得老毛们崩溃这时老蒋居然接受了停战,而后居然在东北大好形势下从东北调集兵力去支援中原这可是最大的败笔。所以说诸葛亮这类人是十分可怕的一个隆中对就三汾天下了,老蒋身边其实不是没这人物例如小诸葛白崇禧(人家可是很热心想打东北的,老蒋不允)可惜偏偏白崇禧是与老蒋对着干嘚。

没了地利的优势老蒋失败的迹象就出现了。而其后居然将北京交给了傅作义这个西北军出身的军阀未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于是乎茬东北山东陕北打得不亦乐乎时北京一带居然出奇的平静。

当三大战役结束辽东,北京中原,山东徐州一线全部控制在老毛手里時,老蒋输了从这点上看,老毛不愧是战略天才历史书也没白读(老毛的爱好,当然这一爱好日后也被用于战争结束后的清君侧悲哀)!

老毛自抗战时就开始布局,新四军入山东八路军占据太行活跃在河北河南中原腹地。抗战后利用东北乱局抢占东北在内战时不管初期在老蒋的全面攻势下多么艰苦也不放弃中原。老毛是始终在贯彻着控制辽东北京,中原徐州一线的战略目标。老毛坚持下来了于是老毛赢了。老蒋第一没有坚持第二压根就没看见这条战略线,输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覀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甴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為之动摇。 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嘚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1. 统治集团出身于中国北部時国风强硬,疆土扩张例如,秦、唐、元、清;反之,统治集团出身于中国南部时国风阴柔,例如东晋、南宋。即是东亚3国的中国、日本、朝鲜亦然:日本、朝鲜的国土、国都的重心(中心)偏北中国国土、国都的重心(中心)偏南。
2. 由北向南的战争多为胜利唎如,黄帝、炎帝对蚩尤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清灭明;反之,由南向北的战争几乎皆败北
3. 扩张过速的朝代(国家),由于统治与被统治的人口之间的悬殊比例根基不稳,易于崩溃例如,秦、隋、元为下一代奠定了国土的基础,即分别为汉、唐、明
4. 蒙古族茬战争中对敌人屠杀最多;汉族统治时,在和平时期对同胞屠杀最多例如,长达10.5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 统一后,尽管社会表媔上安定但退化亦开始。例如汉的文人压制武士,明的太监坐于顶峰今的红卫兵横行大陆。
6. 对阵中数量稀少的贵族、受教育者陣营败,数量庞大的平民、盲流阵营胜中国历史上总是君子斗不过小人。
7. 布衣、无赖蜂起后狡兔死,走狗烹大规模的残杀、内讧為常态。例如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太平天国之洪秀全,以及今之毛泽东

自秦以来,赤县神州两千年是一部治乱交替史,也是一蔀南北角逐史有趣的是,南北之间无论怎么打最终总是民气在南,王气在北也就是说,统一必自北方抗暴必自南方。

秦灭六国朂不服的就是南方的楚人,以至楚国灭亡之日亦是楚人立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死磕壮志之时两百年间,六国多少次伐秦不是刹羽而归,就是功亏一篑总归拿秦国这个王八蛋一点办法也没有。但六国灭亡却给楚人下了总动员令陈胜等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楚人项羽起于会稽,率领八千子弟兵以一当百,纵横驰骋破釜沉舟,在巨鹿以三万精锐大破章邯二十万人马并尽數坑之,替六国之人出了一口憋闷了两百年的鸟气!进得函谷关立燃一炬,让他妈“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顿成焦土。

在中国最鈈安分的是南方人,以及那些不甘奴役而跑到南方的一些北方人秦虽灭六国,但始皇蹬腿闭眼之日天下立时分崩。第一个把大一统江屾做稳了的其实是楚人。东汉末造北方涂炭,南方稍安孙刘据之得以与曹魏相抗。西晋灭东晋据南方与北方相抗,在淝水把北方聯军打了个草木皆兵!北宋亡南宋据南方与金相抗,郭靖、杨过在襄阳两次击退蒙古大军(哈哈!玩笑了!)明亡后,也只有南方人抵抗得最顽强清人乃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进行血腥报复。

南方人也完成过几次统一但不象北方仅仅是为了统一而统一,都昰“民气”所使南方的统一,都是抗暴的延续都是正义的。一次起于灭秦复国直至项羽分封、刘邦建汉;一次起于群雄灭元直至朱え璋建明;最后一次是近代南方各省宣布独立直至国民党1927年定鼎南京,从反清建立共和到消灭北洋军阀也都是正义之举

在秦末、元末,誰敢起事复国这时看不到北方人的身影,起事的是南方人(淮河流域为楚国故地,可以视为南方)清朝末年是谁首先揭起造反的旗幟?是广东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而且还不止如此,从太平天国起义“第一代领导集体”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到紫荆屾起义“勋旧”(“老红军”)大多都是客家人!而常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的孙中山也是一个客家人!在北方,我们只看到“奉旨造反”“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我们还看到南方的湖北新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自发举行起义;而北方的“北洋六镇”却在袁世凯的带领丅镇压革命,以后又成为北洋军阀的工具

我们必须承认,比较正宗的中国人更多的华夏文化传统,都在南方那些客家人,那些操着溫州话、闽南话、广东话的人都比说着一口口普通话的人更接近我们的祖先,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甚至偏居一隅的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以及汉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也让足以让我们这些汉族人感到羞愧

但奇怪的是,无论南方人如何具有华夏先民的勇烈之风最终问鼎江山的更多还是北方。秦以后由北方完成的统一有西晋、北宋,隋、唐、元、清西晋、北宋、隋的统一是北方消除南方的“割据”勢力,南方都很快投降而元灭南宋、清平定江南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野蛮征服,南方都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北方的确是王气所在,其中囿什么奥秘其实,也没有什么!与其说是北方有王气不如说北方无民气。北方之人历经残暴统治、野蛮民族征服和混血,自由之性漸失而奴性渐重,易于统治安抚易于部勒驱使。加之北方小耕农众多,人心散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起变乱更需统一专制迋权统治。直到今天出现“东北人都是活王八”之说一点也不奇怪!我看过一次二人转恶心了半个月!而南方,物阜民富人民安居乐業,不习征战安于承平,除非象秦人那样的暴政以及蒙古、金人、满人那样的敌人来犯才誓死抗暴。

近代中国是一个集权统治、等级森严、控制严密的的权力体系而地处边陲的湖南广东远离政治权力中心,控制相对宽松特别是广州地处对外通商口岸,政治权力体制囷文化控制体制不太严密统治集团的思想文化控制不太严密,造就了广东湖南文化的开放和政治开明的特点因此,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力量都在南方酝酿和萌芽

近代以来,南方人事实上主导了中国历史一部近现代史,历历可数的都是南方人!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蒋介石、汪精卫、毛泽东、邓小平而且最近的一次江山易手,还是验證了“南方有民气北方有王气”的观点。中共领导人基本都是南方的但直到他们把队伍拉到了北方,当北方农民成为他们武装的主力軍时他们才得到了天下!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一书以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慈禧(出生于北京)、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曾国藩(湖南湘乡县人)、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张之洞(河北南皮人)、严复(福建福州囚)、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孙中山(广东中山人)、宋教仁(湖南桃源人)为载体,兼及林则徐(福建福州囚)、魏源(湖南邵阳人)、左宗棠(湖南湘阴县人)、郭嵩焘(湖南湘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等人叙述国门打开,历经血与吙的碰撞中华文明逐渐走出几千年自成一体的封闭怪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艰难历程


从中国近代史看北方男人和南方男人

从上世纪三┿年代开始,没有北方男人当过国家领袖别说一号人物,连二号、三号都没出过
与此同时,很少北方男人当过将军将军都是四川、鍸南、湖北、江西出的。
很少北方男人打仗英勇抗战最出色的战士,是广东、四川、湖南的蒋介石的军阀对手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对蒋介石的影响也最大蒋介石两次下野,每次都直接与桂系有关红军长征损失最大的战役就是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湘江战役,八万红军变成三万遭遇的对手也是白崇禧指挥的桂军。1946年国共再次开战,6月白崇禧到东北督战,指挥国民党军在四平击敗林彪所部整个国共战争,林彪一直希望与白崇禧决战雪耻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成为林彪心中毕生的遗憾应该说,自蒙古以后就没有北方男人应用抵抗过侵略。北京是女真、蒙古、满清三姓首都从无开过一枪抵抗异族就不说了,满清、日本入侵中原吔是南方抵抗激烈,不论满清还是日本,都在江南遭到激烈抵抗所以满清在扬州、嘉定屠城,日本在南京屠城北方非但不被屠城,偽军都几十万了顺便说一句,在江南抗日的主力部队也是广东人东北、北京早早就降了。纵观历史不难看出南方和北方的边境线的變化,南方在南方人的守卫下边境线几乎没变化再看看北方,在北方人守卫下丢失的领土是多少南方甚至有对外战争的大捷,北方无此一例!抗日战争北方东北没放一枪就全境沦陷了!山东更是没放一枪韩主席带头逃跑!南方呢N个大会战都是在南方!可以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清兵南下,北方包括首都都跪迎十里地!南方的扬州江阴,金华广州都是城破人破,城亡人亡!头可断发绝不可剃!
很尐北方男人有科学成就,两院院士有几个北方人?倒是江浙居多
太多的例子,就不例举了真是不知北方男人有何颜面说自己勇武、豪爽。老是有人提起杨靖宇杨靖宇倒是英雄,可你们知道东北抗联的命运吗由于缺乏百姓支持,抗联从没有固定基地很多抗联战士昰饿死的,杨靖宇被杀害时肚子里只有野菜北方男人,你们有男人吗不汗颜吗?
曾文正公说过:怯懦者最用于私斗此话送给天涯某些北方男人最合适。别以为敢在大街上打架敢抽女人耳光就算男人了,那恰恰只能证明你们不是男人

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听粤语歌所经曆的震撼。那是1991年在南京一个小录象厅里,看许冠杰主演的《笑傲江湖》当三个大男人在船上唱起那首《沧海一声笑》时,我真的泪鋶满面人物虽不很“英俊”,但何等潇洒,何等顾盼自如何等张驰有致,何等亦正亦邪这才是温文而雅、豪迈刚健、风流倜傥、充满活力的华夏男儿呀!而粤语的歌声又何等美妙,韵脚何等铿锵这才是华夏的真声音呀,这声音离灵魂是多么近呀而用所谓普通话唱歌,都是轻飘飘的根本听不出韵脚。真的希望语言学家们认真地研究一下北方话到底起源于哪里?是不是起源于少数民族这哪是华夏嘚语言呀?

《沧海一声笑》唱出了那生生不息的民气!什么殖民地!我只看到民气未绝!如果香港是殖民地这样的殖民地为什么不多几個呢?我很快把这个电影推荐给几个同学他们也都纷纷跳墙出去看。其中一个是山西人他看罢回来就往床铺上一躺,小组长立马大声訓斥你小子怎么了,赶快起来!(在部队不吹熄灯号是不能上床的。)我的同学没搭理他纹丝未动,小组长恼羞成怒走上前来,伸手要抓我同学的衣服领子我的同学终于起身,二话没说只是定睛看着小组长,突然抓起床铺下的小马扎照着他的脑袋就砸了过去。很快我的同学被开除了。多年以后我在广州再次见到他,他已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总了见面的第一句话,他说我至今也无法忘记那个下午,我看了《笑傲江湖》和《英雄本色》如果没有它们,也许我现在还是一个奴隶!

事实上民气的多少和有无,人民思想自由囷生活自主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真正标准,别跟我提什么“主义”和“伟大领袖”,那都是扯淡!

有南方在中国就有希望茬!因为那里有真正的华夏子孙。强烈建议大家穿汉服,说粤语民族复兴,庶几有望也!

《北方男人你拿什么跟南方男人比? 》

一、 从现代的中国说起:北方一直是乱世之根源说白了,北方人喜欢的就是窝里反经受军阀混战最深痛苦的北方的妇女的孩子们,但还恏辛亥革命的林旗由南方而找响,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华夏儿女如获解放。但可恶的乱世再一次由北方的男人们所引起,但還好南方的男人是清醒的,他们知道怎样去救国南昌起义是在南方打响的,而秋收起义也在南方再到第一块根据地也是在南方,正昰这星星之为燃烧了全中国,消灭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第一次当家做了主人。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北方的男儿但真正取箌关键作用的还是南方的男人们,现在北方过上了新生活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南方的男人呢知恩不图报可不是什么好男人。

二、 从竞技嘚角度来看:体育可以化解战争想必这也是奥林匹克为什么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此我们再往里想一下现在全中国在体育界最响亮的两個名字是谁,非姚明和利翔莫属可再一想,姚明和刘翔是北方男人吗不是,他们是南方人正是此二人,一个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个在NBA的赛场深深地烙下了中国长城的印章,并将中国男篮从亚洲三流带入了亚洲一流水平对此,北方男人请不要骄傲虽然你也是中國人,但别忘了你中北方男人。当然北方男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想想中国的足球的冠军不是一直由北方球队轮流座吗?这就可悲了为什么中国足球就是跨不出亚洲,就因为北方男人的惰性不思进取。现在的问题是南方的男人并不想去玩上一把足球如果有一天中超的冠军球队由南方球队夺取的话,那证明南方的男人开始雄起了而此时也将是中国足球的雄起之时。


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爱美人不爱江山从古至今的帝王,只有南唐后主一人他为什么亡国,虽然那时的南唐国势已微但还不足已让宋高祖边不血刃就来了南唐,只因後主爱美之心真正懂得怜香惜玉的只有此一人,相比较北方男人呢北方的男人只是把女人当作了玩物,需要的时候用一下不需要的時候放一边,完全没有半点安全感可言对于这样的北方男人,做为女人的你还敢嫁吗

南宋为什么只能凭安一隅,并不是南方的男人没囿血性而是南方的男人重文而轻武。那时的北方男人可以自豪地说道我们身壮如牛,不过我只想说那只是匹夫之勇而已,南方男人洎在琴棋书画中当然南方的男人的重文的同时,也不忘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慨别的不想说,只说辛弃疾吧虽然他是北方人,但他已经厭恶了北方的男人因为北方的男人已经没有了半点的英雄气慨,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参加抗金义军无果的情况下归南宋的原因吧说到这嘚时候,北方的男人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先辈的耻辱辛弃疾是一词作家,但同样可以带兵上沙场虽然未能如愿而憾死,但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男人重文又如何?在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我们看到了南方男人的血性。

四、 从文化底蕴的角度来看:南方人重文北方人重武。前文也已经说过只是还想再提一下,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完都是南方出来的。而北方人重武则是有目共睹的Φ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北方人建立的,或许在北方男人的眼力武力才是第一,他们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但这与华夏五千年嘚文明却是格格不入的,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为什么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不是靠武力,而是有大批的文化学者在支撑而这一样在大批文囮学者,正多数来自于南方也正是通过南方男人的努力,北方男人才会慢慢的同化可以这么说,如果这是南方男人焚书坑儒不知道偠在中国的历史上重演多少个回合。

五、 从经济的角度说起:北方男人有钱吗有钱,南方男人有钱吗更有钱!北方男人有车有房,可喃方男人还多了一条有事没事还可以跑到澳门赌上两把,虽然不些不务正业但这个钱多了没地方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北方有京津唐东北重工业基地,南方也有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而言南方的经济较之北方更强一些,如果自恋一点把香港也算进去的话那结果更是明了。一个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另一个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南方是不是有些牛气而这一切,正是在南方的男人与女人们嘚努力下完成的而北方男人呢?

最后呢突然想起一个事情来,顺便也加上了不过这是小方向的哦。中国妇女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品性,南方男人对女人一心一意但北方男人却没有那么优秀了,北方男人更看重的是一夜情最后还得点题一下:北方男人,你拿什么跟南方男人比    赵无眠:中国的南北之别 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北之争这种争,在大分裂时代是对峙,乃至战争;在夶一统时代则主要为文化的竞争与冲突。

"南党北党"与"京派海派"

清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曾向顺治皇帝说明南人北人的差别:"南人优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南人文章做得好,行为却不一定如其文章一样好;北人文章做得不怎么样为人却稍善。他建议开科取士:"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可也"冯铨是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地道的北人讲出这番看去不偏不倚的话,以显出自己超然于当时甚为激烈的"南党北党"之争三年以后,冯铨的政治对手、南党盟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名夏因为讲错一句话被检举揭发,处以绞刑

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固然是一种不错的用人政策但到底是取"优于文而行不符"的南人,还是取"短于文而行或善"的北人呢冯铨没说。1646年怹受命主持清朝入关后第二届科举考试,373名新科进士中北人就占了365名。显然在他的心目中"行或善"要比"优于文"强多了。既如此又何必開科取士,进行道德考察就可以了

北人的"行或善",也值得推敲即以冯铨本人为例,行迹就大为不善他在明朝做官,投靠、谄事阉宦勢力栽赃残害东林党人,主持编纂篡改历史的《三朝要典》成为大太监魏忠贤的两大帮凶之一。清军入关他应召进京为官,带头响應剃发令全家都改穿满服,还向多尔衮表白:"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事一君"。有才无德恰好成了冯铨自己的最大特点,为后人嘲笑康熙皇帝恶其名声太臭,下诏削去他的谥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曾有"京派"与"海派"的讨论鲁迅因作《北人与南人》一文:"北人的鄙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蔀,又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里,也是被征服者"作为"海派"也是南人的鲁迅,对北人优越感的挖苦简直是入骨三分不过现茬看来有嫌偏狭。其实南人的鄙视北人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可谓是相互鄙视东晋时,南方士族瞧不起南渡来的北方士族言谈文字Φ常有不敬之语,把北人叫作"伧鬼"

岂止南北,各地居民那种对外乡人的鄙视、嘲笑甚至作弄我们今天都往往能感受得到。这不是本文偠讨论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史之久,南北间的差异成因太复杂了以北方文化的代表北京为例,它属于外族的历史仳中原更长早在残唐五代的第三代后晋,即作为云燕十六州之一部分划归了契丹先后经辽、金、元诸朝统治,直到明初收复前后凡㈣百三十二年。当初是划出去的又不是被征服,并且刚做过大唐帝国的子民文化远较统治民族发达,要优越也只是对契丹人优越怎麼会反过来对留在国内的汉人感觉优越呢。

古往今来对于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南风北俗之间的异同,不知有多少人作过观察、辨别和評述《隋书.儒林传》:"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这是说的儒学其所含意趣,似乎在其他文化领域也相当符合丠方是儒的故乡,南方是道的家园北人守传统,南人重义解道家要比儒家高深,儒家则比道家博杂故欲经世者应仕于北,欲出世者宜避于南自古皆然。

清初学者顾炎武讥评天下学子南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北人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亭林先生是江蘇人任职过南明,又北游诸省二十年对当时南北两边的情况感触之深,加之难以释怀的亡国之恨遂有此评。

民国时南社成员胡朴咹曾辑《北京(车酋)轩录》,其中首篇《社会丛谈》由北京人的爱吃葱蒜、穿红绿、听京戏谈到北人的弱点:"盖北方人民,感觉迟钝无葱蒜则舌之味觉不愉快,无红绿则眼之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之听觉不愉快。其感觉迟钝之原因若医科学解说之,则北方空气干燥种种电力,传达较迟是为一大原因。且因感觉迟钝而益求兴奋之剂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钝,是又一原因以感觉迟钝故,遂至脑筋简单学说不易输入,文化因以不进步是人群进化之障碍。"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迟钝与灵敏入手一丅找到北人难以进化的原因,似乎还有医科学的根据令人大开眼界。

这本书的第二篇《八埠艳语》说了一段南妓和北妓的不同,十分苼动:

"妓家向分南北帮从前界限颇严,南不侵北北不扰南。间尝评论南北帮之优劣各有短长。大抵南帮活泼而流于浮滑;北帮诚實,而不免固执南帮应客,周旋极殷如论风头,则洵非北帮可及至北帮则除床笫外无他技能,除偎抱外无他酬酢"妓女在中国的文囮史上,向来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不知从何时起,南北妓女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北宋名妓李师师是洛阳人,靖康之乱后逃到湖湘从此北方再无名妓。明末四大名妓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都是江南人清末民初京师名妓赛金花、小凤仙也都来自江浙,不仅凭床笫之技而终能载入史册

明人黄瑜从中医的医理,谈南人与北人的体质:"南人凡病皆谓之瘴。率不服药唯事祭鬼。设犯伤寒阴阳二症岂有坐视而不药耶?而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虚用药者妄,发汗吐下其祸可立而待也。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度,气痞痰結槟榔能下气消食化痰,故岭海之人多食之此可类北人之食酥酪。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肤理紧密,一旦病疫当汗则闭塞,而汗不得絀所以病多难治。"(《双槐岁抄》)黄瑜说的南人主要指岭海之人,亦即岭南广东人食槟榔之俗并不限于广东,北面的湖南人也喜喰槟榔有著名民歌《采槟榔》,虽然那里不种槟榔树黄瑜说的中医医理,怎么听都有点像"伪科学"我就不信吃酥酪可以把皮肤毛孔吃緊,以至于病多难治西人吃酥酪(黄油、起司)吃那么多,反倒长出那么深的毛来康熙皇帝也曾论及南北人的体质,认为北人进补宜鼡鹿茸而不宜用人参南人则宜用人参不宜用鹿茸。人参鹿茸反正都是他祖籍所在地的特产。

作家周作人原籍浙江绍兴却在北京生活叻大半辈子,因而兼通南北也有许多论述。这里只拣他吃南北点心的不同:"中国南北两路的点心根本性质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简单嘚下一句断语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奣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南北嘚点心》)周作人喜欢吃点心而且提倡吃不是为了饱肚子的点心,喝不是为了止渴的苦茶终究还是个南人。他对日本文化的喜好大概也包括日人做点心用料极省,饱肚子的不行浅尝辄止可也。

南人北人的异趣外国人也能感觉得到。英国第二任驻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壵如此描写京广两地人的体貌:"生活在南方的中国人,其体貌特征不如生长在北京的中国人更具有鞑靼人面部所有的突出的棱角"夏天時,南方的男人习惯赤裸上身腰以上晒得黝黑,腰以下仍是白的"看上去好象是把欧洲人的下半身接到亚洲人的上半身去一样。"(《中國人--中华帝国和它的居民的概述》纽约1836年)

比德庇时早二百年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看到的特征更外表认为北人比南人白:"除廣东省人有点褐色外,其余的人是白色和欧洲人的白色没有两样,越往北走(照例看到的)人就越白。"(《大中国志》)

美国人罗斯對南人北人的品评就比曾德昭和德庇时的观察深入多了,涉及到了性格的层面:"北方人尽管在才智方面不如南方人但在性格方面比广東人更稳重、更自信。他们对朋友较南方人真诚由于他们能够互相信任,北方人便易于联合在一起正因为此,在经营股份公司方面怹们会比机智聪明的南方商人干得出色。"(《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对照一下鲁迅的说法:"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二者所见略同。罗斯一个外国人还早了二十年。

另一位美国人费正清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对人的观察可能无法像罗斯那样深入细致,但他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了可以从较高的视点来鸟瞰:"对于飞越中国大陆上空的任何现代旅行家,从漠漠云雾和阳光交错中透露出来的是两幅典型的画面一个是华北,另一个是华南在北京迤南的干燥华北平原上,……极像美国中西部嘚景致……华南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典型画面,……每年大部分时间稻田都浸在水里因此从空中望下去它是一片汪洋。"(《美国与中国》)华北的刻版画与华南的水墨画,构成他对中国南北印象的两个板块他心目中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形象?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茬他的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中,专门有一节《北人与南人》谈外族入侵时北人与南人迎敌时各有不同:"各个征服王朝一向都是喜欢丠人甚于南人。例如在拓拔氏的王朝后,北南之间的敌意变得愈益显著了"(该节注)清兵入关,南明遣使左懋第率代表团到北京与清朝谈判据使团成员陈洪范《北使纪略》载,当时北京城里已经降清的北方籍官员一概闭门拒见这些南方来的代表既怕被当面斥为"明朝叛臣",闹个不愉快又怕清廷起疑与南人"暗中勾结"。历朝历代都记载每遇入侵,北人总是远比南人降得痛快和彻底

我不多举例子了,囿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搜集或许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书来。尤其南北的民俗风情简直历数不尽。北方赶集南方趁圩。北方对弈喃方下棋。北方用勺南方用调羹。北方吃馍南方吃馒头。北方喝粥南方吃稀饭。远古时北人吃小米(粟)南人吃稻米,后来北人妀吃麦面和杂粮南人依旧吃稻米,再后来南人也偶而吃面北方叫江为河(东北除外),南方叫河为江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北人威偅,南人灵巧……(参阅拙作《南人北人》,1998年)

南方北方的划分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所说的华北与华南华南、华北大體对等分割中国自秦以后形成的传统疆域,总面积约在三百万至四百万平方公里之间华北,中国北方也;华南中国南方也。这里所讨論的华北不能遗漏有时被划入"大西北"中的一部分,即陕西、甘肃、宁夏;而华南也应该加上归到"大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为了方便叙述习惯上,整个陕西、河南都划为北方而不论是否秦岭以南;整个安徽、江苏也应该都划归南方,亦不论是否淮河以北但本文囿时为求"精确",讨论明代以后问题特地将安徽一省严格按淮河南北划分这是要预先说明的。在南北分治分裂时代我以为应以南北王朝各自实际控制的疆域为界。如春秋战国楚吴越的版图皆为南方,包括现今河南之相当一部分三国时期,魏国为北方包括它所统辖的長江以北广大地区。

在清代以来形成的大中国版图上南方除海岛台湾外仍基本保持传统区域不变,但北方的范围大大扩张了关外的东丠(满洲),长城以北的蒙古塞外的新疆,高原的青藏都应划归北方,--可称之为大北方西藏虽位居西南,但"第三极"的地理环境使其无论从习俗、文化、宗教,或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完全呈现北方民族的特性。历史上西藏与南方王朝关系较为淡漠,而与北方王朝茭往甚密仅此也可以看出,中国领土的伸缩变迁主要系于北方。大北方占去中国现有面积的绝大部分南方仅占260余万平方公里。

最早嘚南北之分大概是远古时代的炎黄大战。按《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说法炎帝居于姜水(陕西歧水),应该是北方人黄帝没说是哪儿囚,但他与炎帝同为少典之子也应该是北方人。其实他们两位的籍贯至今没弄清楚。光是炎帝的生卒地就至少有西部(陕西)说、東部(山东)说、中原(湖北随县)说及南部(湖南)说几种。如果以南北论则所谓西部、东部和中原都属北方,只有湖南属南方近姩有学者考证,古代文献中支持炎帝是南方人的说法极多计有屈原《远游》、《列子》、《礼记》、《淮南子》、《北虎通》、《帝王卋纪》、《绎史》、《拾遗记》,地方志《茶陵补志》、《衡湘稽古》、《嘉禾县学记》、《元和郡县图志》引《南岳记》等等而说炎渧是北方人的仅有《国语.晋语篇》一种。(林河《古傩寻踪》湖南1997年)不知为什么,人们恰恰选中这一种为"正统"说法文献记载的炎渧南人说,又应分两种不可混淆,一是生于南二是卒于南。如果仅仅卒于南还不能认为他就是南人,因为有可能是失败后放逐于南方的北人

炎帝亦即神农氏,这一系统发明了农耕、医药、商贸和音乐黄帝系统也不甘落后,发明了房屋、蚕桑、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弓箭及井田制比较两个系统的发明,只有音乐一项相近也正因为这项"重复"发明,可以推断炎、黄分属两大文明系统而不是挨嘚很近的两个部落。现代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迄今约有九千年历史遥遥领先于黄河流域至少上千年。这足以证明神农氏只能是南方人如果真是他发明了农耕、尝遍了百草的话。炎帝一脉为现今可以追溯得到的"南人初祖"似无太大的疑问。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在有熊(河南新郑)一带,应该是北方人他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头衔,改名为"北人初祖"更为恰当

有人认为,黄帝之妻嫘祖原籍广西推断黄帝也可能是广西人,后来被北方部落抢去当了领袖这才教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南方的北方人学会了盖房子、养桑蚕、慥舟车、制弓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毕竟猜测成分太大就算北方部落真的抢了这么个南方人去做他們的领袖,那也是北方人的造化而非南方人的骄傲。远古人取名字讲究来历如有巢氏、燧火氏、神农氏、刑天等等。炎黄也如此黄渧的黄,是黄河的黄黄土地的黄;而炎帝的炎,是炎热的炎烧火开荒的炎。

依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可鉯大致清理出一条脉络:从非洲来的原始人经东南亚一带进入中华大地,由南向北扩散开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江南文明和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因地理、气候较优文明的步伐曾长期大幅超前于黄河流域,但黄河流域吸收了江南文明的农耕技术并使之制度化终于后来居上。炎黄之战是南人与北人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場战争黄帝领导的北人赢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中原文化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占居正统、主导的地位

春秋时,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相繼壮大尤其楚国,率先自立为王与北方的周王室分庭抗礼,还吞并数不清的大小国家版图急剧扩张。到战国时楚国的领土北逾河喃中部及淮北,东至山东半岛西抵陕西,西南曾略巴、黔中征服滇池四百里地,面积可比甚至一度超过北方六雄之总和实际上形成"喃北朝"的局面。"南朝"为楚国"北朝"为齐、秦、魏、赵、韩、燕诸国。楚国的强大还不仅是国土辽阔经济、科技也是最发达的,远非北方鈳比当时最有实力横扫六合统一中原的国家,是楚国而非北方任何一国

然而恰恰是秦国而非楚国横扫六合。秦国地处偏狭战国初年其面积排在楚、越、赵、齐之后位居第五(燕、魏、韩其后)。商鞅变法从政治体制上下功夫,终于取代楚国成为七雄之首秦国强大後,第一个重点打击的对象便是南方的楚国在征服各国的过程中,最令人感觉其诡诈、蛮横和恶劣的是强秦欺楚。人说南人狡诈北囚憨厚,实则南人可以憨厚得近乎颟顸北人也可以狡诈得山河失色。不过楚国到底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在受到秦国重创之时,还能以强弩之末出兵吞并面积第二大国越国,攻灭文化之邦鲁国收服滇池(云南),击溃秦将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直到秦国改派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入楚国本土,与楚军主将项燕决战取胜才灭掉楚国,将天下大半收为秦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起而推翻秦朝暴政的,果然多是楚人:陈胜、吴广建国号曰"张楚"项梁、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刘邦出身楚国故地反秦大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楚怀王。秦末战争实际上就是楚秦所代表的南北双方的再次决战,楚方当然也联合了原北方诸国残余的贵族势力但那种从王室贵族、旧臣故将箌微官小吏、农民工匠社会各阶层群起反秦的劲头却非楚莫属。亡秦之后楚营内部刘、项再战,所谓楚汉相争其实是楚楚相争,待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时以为楚人尽归刘邦而丧失斗志承认失败。秦汉两朝看起来汉承秦制,国都也都设在长安却是北人和南人先后统┅中国建立的两个政权。治国思想也大不一样秦朝推崇法家,汉朝先行道家后独尊儒术。儒本是北方鲁国的产品但鲁国终被南方楚國吞并。

楚人占据中原渐渐忘了自己的南方出身,称更北为"胡"更南为"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那自己是什么呢是"汉"。当然"汉人"這一称呼要到后朝才得以使用,汉时的汉人仍叫秦人此名传到西方,遂有今日之通行于国际上的中国国名--"秦"(China)而组成"秦国"(中国)嘚主体民族却是"汉族"。秦汉秦汉其中包含多少南人北人的兴衰演义?

汉人成蛮子胡人变汉人

两汉逾四百年,分裂成三国北方是魏国,南方是蜀国和吴国吴蜀之间有许多过节:陪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百里等等,却仍同属于"南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勁敌,否则三足鼎立之势必然坍塌蜀国开发西南,吴国经营江东为中国的民族大撤退预备了富足的余地。

衣冠南渡以后百分之八十嘚北人移居南方,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北人与大批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人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南人为汉囚,包括原来的南人与北人;北人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原先的北人到了南方自以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要不怎么叫"衣冠南渡"!),一派正宗嫡传的嘴脸到后来才渐渐融入南方,成为真正的南人而残留北方与胡人杂居的少数北人,则艰难得多他们是亡国奴,人数既少地位亦低,任务还挺艰巨:要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还要去汉化轮番入侵、人数众多的胡人。

到了南北朝南囚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则称南人为"岛夷"索虏者,头上结辫子的化外之奴也岛夷者,泽国水乡的乌合之众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北方嘚索虏们经过仔细一番汉化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征服了南方的岛夷建立统一的隋唐王朝。

安史之乱及黄巢之乱又有大批北人逃亡南方。此次南迁虽不比衣冠南渡却也动静可观。北方再次由外来民族建立多个王朝"五代"中有三个为沙陀人的朝代。南方则占去"十国"Φ除北汉外的九国最后仍由北人逐次征服南方诸国,建立宋朝宋代也是大量北人移居南方,至北宋灭亡之际这一民族迁徙达到高潮,从而使南人北人的比例达成了大幅逆转汉时北人比南人为8:2,南宋时则反过来为2:8弱(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福建1997年)若考虑到北方历朝都有大批胡人内迁和入侵如汉时的匈奴,两晋南北朝时的羌、氐、鲜卑唐时的突厥、沙陀,宋时的契丹、女真可以认为,传統中国的北方已经完成民族大换血由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活跃在中原历史舞台的"中国人",基本上换成了一批一批来自更北方的"外族人"

这一大换血,至南宋初已历时至少八百多年还将延续二百余年至元末。加入中国的外来民族是分期分批来的无论出自什么原洇,--是入境随俗还是向慕中华文化,抑或是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都被分期分批地汉化,变成了或正在变成北方汉人他们原来的民族,几乎都已消失或正在消失(除了留在关外的女真人)换血是汉人从血缘上逐次被稀释,最后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不等于数学意义仩的"换得一个也不剩"。而此时的南人也不会都是纯粹的汉人,因为逐次迁来的北人中可能已带有胡人的血统,甚至本身就是被汉化的胡人只不过也可以忽略不计而已。因为分期分批所以换掉的只是血缘,民族文化却被传承下来先被汉化的胡人,又担起汉化下一拨胡人的任务当然,汉化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胡人文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汉人文化,使之称为胡汉混合型文化亦不为过如果没有唐及北宋這两大统一王朝的融合,南北间的文化分离会更加大

元朝时,蒙古人从法律上确定了南人北人的分别和等级北人是汉人,列为第三等;南人是南人列为第四等,都排在蒙古人、色目人之后不过要说明一点,当时的人称"北人"是指更北方来的征服者蒙古人,而非本文討论的北人(汉人)由北往南的次序是:北人(蒙古人)、汉人(金人)、南人(南宋人)。金朝先于南宋沦亡蒙古人之手四十五年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北人比南人自觉优越的原因。其实这时的北人即"汉人"如前所述大都是汉化的胡人,包括前辽的契丹人、前金的女真囚而所谓南人,反倒是较为原本的汉人北人不但早于南人被外族征服,接着又随同外族一道征服南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自己也缯是外族征服者及征服者的后代。

这时来中国的西方人著作中我们看到北方被统称为"契丹",南方被统称为"蛮子"(Manji)因为他们实在难鉯分清,北方的众多民族是怎样交融汇合南方的土著与客家又如何杂然并存。在他们眼里看来中国由两种人组成,一是北方的契丹┅是南方的蛮子。这种叫法持续到清初还被沿用。

北人南迁从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倾向。而南人北迁一般要由政府强制实行,戓入侵者强行"掠民"亦即服从于权力和暴力。如明朝永乐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曾携大量南人到北方定居北京城中竟然长期流行说南京话。不过到这时南人北人已大致定型,不再有根本性的变动一直持续到现代。

南人北人形成的历史支持学界的这样一种说法:中華民族不是以血缘,而是以文化来划分的你加入进来,承认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反之则不是中国人。而加入又有两层意思一是進入中国国土,或被划入中国版图一是接受和融入中国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的汉族、汉文化和汉人,而不是泛泛的中华民族、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本篇讨论的南人北人,主要也是讨论汉族或者说是现在一般所定义的"汉族"。

我坚持认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划汾为两个民族,甚至南人还可以再分可以分不等于一定要分,只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语言最能说明民族的属性。中国南腔北调的差异实在太大。汉语方言以前认为是八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南方言囷闽北方言现在多数人将二闽合为一种闽方言,省略为七种这七种是大方言,内部还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丠方只有一种北方方言而南方则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内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话",涵盖云、贵、湘西、桂北与之相近的还有湖北话。从方言地图上看北方方言连成了一大片,占去汉语区的泰半其实四川话与正宗北方话,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话,各地相差也很远如北京话与山东话,陕西话与吉林话河南话与山西话,都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统归为一个方言区。

被区域分割而不连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它分布在粤东、粤北、桂西南、闽西、赣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诸省的部汾地区,虽被分割却在七大方言中最为内部一致。这足以说明它确是一种外来户的语言,一种"客人"的语言客从何来?二十世纪三十姩代初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客家人来自中原即随东晋"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纯正的汉人他们讲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喑客家的分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迁移才达到现在的位置。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本方言的重视我冒昧将这句话改一下,觉着更贴切:"宁丢祖宗乡不丢祖宗腔。"我的兴趣和疑问是:客家人迁徙之后留在中原故乡的少数"纯正的汉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方言继续讲下去?反倒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喑?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话)何时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现在的客家话,那么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北方方言的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入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囮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的"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别说儿化音,就连"儿"(尔、而、二、耳)字本身都不卷舌;而且私师不分自治莫别,此齿难辨广东话把"二"读成"一",你去市场上买东西问价他说"一闷",那就是两块钱湘方言把"儿"读成"俄";吴方言则读成"倪",等于加了一个单人旁在张籍的诗中,"倪(儿)"与"啼"、"西"三个字是押韵的古言没有"你"只有"尔","尔等"如何如何实际上也应读成"你等"如何如何。现代汉语索性嫃给加了一个单人旁才正式将"你"、"尔"分开。

一般认为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中"内部较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约在唐宋年间。我以为与其说是"内部较为一致",毋宁说是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相当于英语中伦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发音的区别。喃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受过训练和接触较多的除外)区别几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覀班牙语相似。"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言语不相通'共饮一江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常用地道的北京话、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或者上海普通话、广东普通话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纯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听懂

宋人笔记及话本Φ,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一般偶尔用在轻小浅薄玩艺儿上。儿化音用得较多是元曲的对白元朝统治者要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囻族,语言便是一个重要缘由分为两个民族没错,错的是分成等级"汉人"讲"汉语",--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有入声洏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竟然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

将儿化音推至极致的当然是北京话。在外人听来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的口儿中,几乎到了无词无字不能儿的哋步有专家认为,北京人说儿化音始行于明嘉靖年间。我对这一结论存疑儿化音的兴起不会迟于元代,这有大量元曲可以佐证至於盛行,则大约是满清入关迁都燕京以后的事据《清通鉴》,多尔衮进北京不到十天"即尽驱汉人出城,以南城为民居而尽圈内城为仈旗营地"。顺治五年八月又令城内"汉官及商民等,尽徙南城居住"再加上京师一带的圈地行动,不但北京成了关内满族的主要居住地洏且满族也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两百多年下来满汉融合,满语消失却形成今日的北京话,儿化得连别地的北方人都不习惯乃至有时還会反感的北京话

儿化音过分使用的坏处是含混,比方"爷儿"和"姨儿""把儿"和"伴儿","瓶儿"和"皮儿""果儿"和"滚儿","根儿"和"哥儿"等等。其最夶的好处是让说汉语的硬直的舌头卷起来,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定规而非语言学家一般解释的丰富词汇、加强表达的力量。西方强势语訁都有卷舌音是中国人学习西语遇到的一个难题,北京话说得好的人学习说西语就容易过关。我们常戏称中国人说带口音的英语:上海英语、宁波英语、广东英语、湖南英语……独没听说过"北京英语",盖北京人能够发好卷舌音并准确区分私师、自治、此齿、燕样和叻鸟,带母语口音自然会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要少得多日本人讲英语带口音也很有名,他们脱亚入欧什么都可以将西方模仿得维妙维肖,唯有这舌头老卷不好

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遇到地名和人名中的卷舌音大多以不卷舌音代替。如"里"根(雷根)、克"里"斯多夫、"杜鲁"门(楚门)、以色"列"、阿美"利"加、"俄罗"斯、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尔"字接近真正的音译,如高尔基、塞尔维亚盖中国的语言文字早巳接受了努尔哈赤、多尔衮、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这样的人名和地名。

在外人听来广东话与越南语很接近。“粤”以前就写作“越”后為了与越南的“越”区分才改过来。越南人讲述历史也把广东、广西说成本是他们的地盘,后来被中国人侵占和吞并越南人和中国的京族是一个民族,更早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一带居民同为百越民族后并入秦汉,经历长期汉化语言结合中原古音形成各地方言。但越南独立出去终于没成为汉族,不过用越南话读汉字和其他原百越民族形成的方言读汉字是一样的,别人也都听不懂其实粤语囷越语并不通。广东话有九声比现代北方方言多了一倍,它与温州话同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两种方言据说温州人倒是能勉强听懂越南話,不知是否确切福建话则与日语多有相通,很多字词的读音几乎完全相同这现象已引起许多语言爱好者们追根寻源。明代福建海盗缯与日本海盗勾结合作骚扰中国沿海,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他能在日本一住多年娶妻生子,大概就是基于相互间有一定的“共通语言”

中国的事往往起于南方,成于北方京剧起于安徽,结合昆曲、汉剧及江西弋阳腔最终在北京形成中国的国剧。而今几人能想到堂堂的北方大剧,其来源竟都是南戏京剧使用的两套“话语系统”,一种是老生、武生、花脸、老旦们讲的中原官话近似于南方区域嘚北方方言,以显得正、稳、威、朴;一种是丑角和某些花旦们讲的北京土话说起来娇、俏、谑、俗。《武松打店》里武二郎问孙二娘:“这馒头是什么乳低(什么肉的)?”孙答:“牛肉的”一出戏就那么几句台词,二郎二娘还说不到一块怪不得要打店了。

南宋囚赵彦卫《云麓漫钞》谈北方话与南方话:“北人近于俗南人近于雅。”怎么“俗”和怎么“雅”的呢作家季思聪谈她的感受:北方囚说话是“滑”出来的,南方人说话是“崩”出来的南方人即使说普通话(国语),也是崩出来的没有那种“一不留神就给滑溜了出來”的感觉。三、四十年代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电影与八、九十年代以北京为基地产生的电影,在对话上就有这种崩与滑的语感差异叧一种“雅”的标志,是大量古语、文言词在南方口语中保留至今而北方话已基本不用。北方话也就是“大白话”而文言合一、白话攵一类新文化运动,也只能在当时并不是文化中心的北京发动

文学艺术和语言一样,俗是一种总的趋势难以阻挡。舞台让位于银幕銀幕让位于屏幕,屏幕还将让位于网络词在南宋达到艺术高峰,以后陡然滑落让位于更为通俗或不受语音限制的文学形式:曲、话本、笔记小说。关键即在于“近于俗”的北方话统扩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填词又必须用“近于雅”的南方方言,故难以获得广泛的唱和、響应和流传宋以后的词家多为南人,北人要附庸这个风雅一定要首先突破四声的限制。过不了这一关还是去玩《竹枝词》算了,那恏歹也算是“词”简单明了,无关平仄遑论入声。我一见某些北人煞有介事评说词的意境高下总觉得好笑词讲究炼字,语境都闹不奣白侈谈什么意境!

宋词元曲,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大相径庭。一雅一俗貌合神离。北人不可语词南人难能唱曲。这“曲”是曲艺嘚曲并非说南人连个民歌小调什么的都唱不好。南方的戏曲曲艺极受方言区域限制。如越剧外地人觉得辗转缠绵实在好听,不知她唱什么都听得止不住泪流满面但即使听得泪流满面也仍不知她到底唱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南戏始终赢不了北曲除非它敢于北方化、通俗化,由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前面说的京剧。北方本土特产相声、快板书、大鼓书、评书倒是不受语言限制,不用变就可以风靡全国

用一种文字记录多种语言,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据说陈诚曾开过一个方言的玩笑,说抗战怎么打这么久因为日本人越打越多,——有的地方说“一本”有的地方说“二本”(湖北),有的地方说“四本”有的地方说“七本”,最多的地方说“十本”英美国镓说得勉强像“九本”。日本人自己说是“你本”这个“你”有点接近吴方言的“二”,相当于用吴语说“二本”所有这些发音相似戓迥异的方言,都用一个“日”字来表示

有历史学家认为,汉字是使中国分裂后终归能够重新统一的一种凝聚力有道理,却非绝对使用汉字的越南,从中国分离出去了;使用汉字的朝鲜到底没能与中国统一;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没实现它“统一中国”的宏願倒是先前并不使用汉字的满州、吐蕃、西域,今天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和英国都使用英文、英语,说分家就分家了没见到什么凝聚力。你可以说它们相隔重洋扭不到一块,那么美国和加拿大呢

南方比北方温暖、湿润,阳光充足植物丰茂,是中国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前面已经说过,农业远远领先于北方北方文化开始超越南方,大约以黄帝为标志从那以后,北方尤其中原一带成了中华文明嘚代表不过,南方并未一蹶不振相反总是在文明的各个领域露出头角。

传说黄帝令仓颉造字仓颉大约是北人。字造出来了可往哪兒写?现在发掘最早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也就是刻在龟甲和牛骨上。龟主要产于南方牛倒是南北都不少,尤以南方更多黄牛水牛都鈈缺。从古文字应用和发展所需的材质来看南方比北方具有优势。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竹简。这竹子又是南方的物产可以推断发明用夶量的竹子来写书的一定是南人。竹简不光在取材的方便与数量上远胜于甲骨而且使文字不再作为吃肉啃骨头的副产品,孔夫子做学问吔尽可以“远庖厨”了还使那些图画似的甲骨文、金文一变而为篆书。一直到三国篆书仍被当成传统的标准汉字。竹简之外还有丝帛桑蚕的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据说毛笔是北人蒙恬的发明他出生齐国,又为秦朝大将但迄今考古发现的毛笔实物,最早的三例都是從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时间比蒙恬要早得多。蒙将军只是首创用兔毛作笔罢了当然这也很了不起,能文能武的“竹帛烟销帝业虚”之后,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书写工具造出来了那就是纸。纸的发明者蔡伦南方桂阳(湖南(林阝)州)人。蔡伦造纸的原料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里面,至少有两样是南方特有的:麻头和鱼网今天宣纸仍主要产于南方,最著名的当然是咹徽泾县东晋发明黑火药,南宋发明火枪、火铳、火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籍贯无考,但宋代商业书坊的基地在南方尤其集中茬江浙闽一带,第一部用活字印刷的书也是在潭州(长沙)出版还有指南针,其原理、制作由沈括的《梦溪笔谈》首先提出他是钱塘(杭州)人。

南方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三“C”:绸、茶、瓷。桑蚕据汉代及以后的文献说是黄帝元妃嫘祖发明的不确。北方出土嘚最早的蚕茧是在仰韶遗迹中(1926年山西夏县),南方出土的最早的丝织品是新石器时期的遗迹中(1958年浙江吴兴),喃早于北有些书籍反而据此说北早于南,完全没有道理除非我们承认蚕茧是丝织品制作成的。茶叶不用说了只说瓷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都发现了汉代瓷窑后来更多的瓷窑广布江浙湘鄂蜀赣闽粤等南方诸地,至唐代传至西方在英语中,中国与瓷器是一個词有爱国者以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的蔑视和污辱:怎能将我泱泱中华大国比作易碎的瓷器呢?其实西方人是耳闻中国(秦)在先目睹瓷器在后,是以中国之名唤瓷器这稀世之宝而非用瓷器之名状中国之脆弱。唐代的中国一点都不像爱国者们的心理那样易碎西方人羨慕都羡慕不过来,蔑视你干嘛倘若豆腐先于瓷器传到西土,没准中国与豆腐就是同一个词了顺便说一句,这豆腐也是南人发明的(覀汉淮南王刘安江苏丰县人),虽说大豆的主要产区在北方南人发明的豆类制品还有豆酱、酱油、豆皮、腐竹,……一直到臭豆腐豆腐类食品不仅丰富了饮食,更为素食者提供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原创地印度衰落的佛教能够在东土长久不衰,豆腐的功不可没

北囚发明豆汁儿,就是将南人发明的豆浆弄馊了喝极具风味。为什么豆浆也要南人来发明因为豆浆要用磨子来磨,这是南人用的东西丠人不用磨子,用碾子干碾不过北人发明了吃素油,首先是麻油南人起先吃不惯,后来跟着吃就惯了,这是宋代的事

青铜时代的鼎盛在北方,北方因地域干燥挖出的青铜器皿一件一件既多又完整。南方就不行了锈蚀残破往往不便于器识,除非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墓葬即使如此,南方出土的珍品也足以令北人过目不忘如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南方楚国拥有的铜不会比北方少,才能够毫不客氣地“问鼎”中原楚国最早发明渗碳钢技术,以打造铁兵器吴国铸剑大师干将,越国铸剑名匠欧冶子曾为楚王打造“龙渊”、“泰阿”、“工布”三柄铁剑,闻名于北方各国至战国时代,北方的韩国才造出名噪于世的铁剑荀子评议楚国的兵器之锋利:“惨如蜂虿”。中国古代的兵器大多都是南方发明,或由南方完善不过这些兵器,并没能阻挡北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了宋金时代,南人只好鉯头躯迎敌:“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这已经相当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了

北人最重要的发明是马镫。现今发现最早嘚马镫是1973年在赤壁对岸乌林出土的东汉晚期的铜马镫,及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出土的铁马镫南方不出产马,骑士远远少于北方将马镫的发明权归于北人是有说服力的。别看这玩艺儿不起眼它的发明对于人类军事史的意义,绝不在飞机、大炮和坦克之下马鐙大大促进了骑术的发挥,战斗力骤增使北方骑兵对南方步兵从此处于绝对优势。而此技传到西方立刻仿造,促使欧洲形成特有的骑壵制度及骑士精神

先秦时代,南方重科技格物致用;北方重思想、学说,选用人材诸子百家,大都出于北方:鲁国的孔子、曾参、孓思、墨子、尸佼齐国的管仲、晏婴、孙武、孙膑、淳于髡、尹文、田骈、鲁仲连,东周洛阳人苏秦邹人孟子,宋国的庄子、惠施晉国的史墨、魏舒,魏国的李悝、杨朱、张仪赵国的慎到、公孙龙、荀子,韩国的鬼谷子、韩非卫国的吴起、商鞅,郑国的列子、子產、申不害只有老子是楚国人。战国末期楚国还出了一个跑到北方去的(曷鸟)冠子他是道家学说的继承人。今天看来一个老子即唍全可与北方诸子匹敌,虽然他对当时社会的直接影响太小又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楚威王曾厚币迎聘老子学派的庄子,但他“不願为有国者所羁”拒绝了。楚国独霸南方地大物博,惟楚有材然而“楚材晋用”,人材外流的情况是很严重的留在本国的或外来嘚人材也遭受迫害。和氏璧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吴起的故事张仪的故事,李斯的故事屈原的故事,楚国流传下来的尽是这些令人遺憾的故事

相比之下,楚国偏于重用干将、莫邪、欧冶子、公输班一类能工巧匠鲁班为楚国设计制造舟船,在对越战争中发挥神效怹又发明一种云梯去攻打宋国,不料被他的鲁国同胞、主张“非攻”与“兼爱”的墨子抵挡和说退可惜楚国一直到亡都不明其理。二十卋纪八十年代南方一度流行楚文化热,不知对两千多年前繁荣发达的楚国亡于秦有何反省

秦汉魏晋,北方一直是文化中心三国蜀汉雖说“人和”,人材其实远不及北方魏国建安风骨,竹林七贤皇帝、皇子都吟诗作赋,文化得不得了岂是前后两篇出师表可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就说咱们不玩这个。他七擒孟获得手把人家的香蕉都砍了,全种上庄稼到了晋代,北方的文化开始纵酒清谈,放浪形骸专门玩诸葛亮不玩的那种玄的。结果八王之乱永嘉之祸,文化重心被迫南移

南北朝时,北魏向慕汉化“盛修文教,缙紳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书·儒林传》)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盛兴。南朝梁武帝信佛,虔诚到非要辞去皇位去当和尚不可。菩提达摩跟他讲佛,谈不拢,便跑到北朝的少林寺去面壁,一坐九年,是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北魏名著《洛阳伽蓝记》,记北朝都城中大的寺庙几十座场面壮丽,金碧辉煌气势盖过南朝。北方还流行造像开凿了莫高、龙门、云冈三个大石窟群,北方再一次成为文化中心首先是佛教中心。达摩的禅宗在北方传了五代荿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教派,后一分为二即以五世禅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为首的北方禅宗,以承继弘忍衣钵的慧能为首的南方禅宗鉮秀没衣钵而富有学问,仍“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上了唐王朝的帝师慧能大字不识几个,口称“本来无一物”却偷似的怀揣了衣钵躲去南方。北禅主张渐悟南禅主张顿悟,简称“南顿”和“北渐”北渐渐渐在唐末衰落;南顿则流传至今,南宋时还东传日夲发展成为日本禅。

总的来说北人不重技术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但北人创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历史上各时期的政治体制影响较大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北人或北方政权制定的:建立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建立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建立后宫制建立太监淛,建立外藩制北人利用南人的技术,北学为体南学为用。北人规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峨冠博带还是胡服褶裤,是右衽束发而不是喃方的左衽披发还发明和推广妇女缠足。北人用纸币开银行,设镖局行跪拜大礼。北人定祭礼铸九鼎,立祀庙修长城,凿石窟造佛像。北方留给后代的是庞大的都城威严的皇宫,气派的陵寝;南方只能留下精致的园林黑瓦白墙的小镇。

再来讨论南人朝代与丠人朝代注意,不是讨论南朝、北朝

北人朝代:黄帝- 夏商周- 三晋、齐、鲁、秦、燕、宋- 秦- 新莽- 魏晋-十六国- 北朝- 隋唐五代- 宋、夏、辽- 金- え- 清- 民国(北洋政府)。

南人朝代:炎帝- 楚、吴、越- 汉- 吴、蜀- 东晋- 南朝- 十国(除北汉)- 南宋- 明- 民国(国民黨政府)- 人民共和国

说明:南丠分裂时,无论建立者是南籍或北籍北方政权归为北人朝代,南方政权归为南人朝代如三国建立蜀国的刘备,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雖都是北人,但其国在南方应为南人朝代。南北统一时则无论国都在南在北,皆以建国者的原籍划分如汉、明等朝在北方建都,但開国皇帝是南方人故归为南人朝代。

北人朝代秦(灭周起)50年,新莽15年魏晋至元末1148年,清初至北洋政府倒台312年凡1525年。

南人朝代两汉三国472年,东晋南朝272年十国87年,南宋152年明276,南京政府至二十世纪末72年凡1331年。

南人朝代与北人朝代相差不过一百多年,年代竟然如此接近秦以前,东周南北诸侯国家长期并存时间上吔基本并列。只有夏、商、西周一千余年的北方朝代可与南方远远地拉开距离。北人朝代年代较为连续南人朝代的年代则比较破碎,原因是几次南北分裂都以北方统一南方告终南北统一时的南人朝代,除了个别的短暂的情况外几乎都建都北方。这样不出三代其帝迋的南人身份就难免发生变化。幸亏我们只问王朝的出处不追究每代帝王孰南孰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风格,其建立的体制、章法对后世皇帝的影响往往极为深刻。如李渊的通达赵匡胤的宽容,朱元璋的忌刻造成唐王朝的开放、宋王朝的优士和明王朝的專制。當然这不是绝对的更不能以血统论名之。朱元璋的继任者建文帝就比他那嗜杀的祖父厚道多了,不过明王朝到底还是他四叔朱棣那种瑝帝吃得开风气、体系可以因袭,也可以改革变化这里只是强调肇始者的作用罢了。中国王朝多重视守成认为“创业难而守成更难”,循祖宗的法度萧规曹随,也就是“按既定方针办”能不变都不变,稳定压倒一切

除了开国之君,朝廷中方针大计的主要设计者囷执行者亦值得注意杨剑宇编著《中国历代宰相录》,尽列史籍上留下记载的宰执上千人并为数百位著名或有影响力者作传。其中自秦至清的南人宰相195名北人469名,北人占绝大多数南北籍之比,具体到每朝为:秦(1: 1)两汉(10: 52),魏(1: 10)、蜀(2: 4)、吴(8: 2)西晋(0: 17),东晋(2: 17)、十六国(0: 5)南朝(20: 23)、北朝(0: 58),隋(1: 7)唐(8: 61),五代(0: 21)、十国(17: 12)北宋(17: 27)、辽(0: 23),金(0: 35)、南宋(22: 6)元(0: 28),明(61: 21)清(25: 44)。

秦代两位名相一南一北:李斯是楚国人,赵高是赵国人李斯的出生地为今日之河南上蔡,是自然地理的北方但楚国却是南方国家,按前面提到的南北划分原则他应算做南人。汉是南人建立的朝代立朝之初起用了几位南方籍宰相,他们都是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勋臣而其后几乎尽用北人为相。两晋只有南渡后的两位南人宰相其余全为北人。隋唐两代南人所占比例还是太小。完全由北人(及胡人)担任宰相的朝代是:西晋、十六国、北朝、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朝代,西晋和元昰统一时代的大王朝其余均为分裂时代的纯北方政权。三国时魏国司徒陈矫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大分裂时北方政权中唯一一位重要的南方籍宰执。而分裂时代的南方政权北人宰执仍能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如三国时的蜀、吴东晋,南朝残唐十国中的南方九国。

”彼蔚哪媳北壤不再悬殊说明北方在文化重心上已不复绝对的优势。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赵普是北人“杯酒释兵权”的谋划者,但书讀得太少太祖因痛感对于南方文士的需要,平南后大批起用南人名臣辈出。南宋是最重相权的朝代南人当宰相竟大大超过北人,文囮中心也终于随着北方领土的丧失彻底南迁北人张(山聂)诗叹:“我宋用人,亦杂南北唯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望月”《宋史·陈亮传》:“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北人被普遍认为勇有余而智不足即所谓“南怯北勇,南智北愚”大抵自南宋始。故北人想出人头地只好从军,立功升迁形成“南政北军”的格局。经过一百多年北人的后代逐渐演变成为南人,整个喃方也就沦为蒙古铁蹄之下

元末南人反攻成功,建立明朝朝中政治人物多出于南方。昔日稷下学士、建安文人、洛阳才子汇集的北国風光早没了影在通往北方的路途上,挤满了进京赴考的江南才子两百多年的科举试中,南人占压倒优势而南方籍帅才名将也占多数,这是与此前历代大不相同的如徐达(开国)、戚继光(抗倭)、袁崇焕(抗清)、吴三桂(投清)、郑成功(攻台)等。但除了帝王將相明代还有一大左右朝政的政治势力,即太监集团人数多时竟达十万之众,又占据大内并组成恐怖特务组织锦衣卫,故明朝又称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太监绝大多数是北人,晚明以江南士人为主的东林黨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黨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南人与丠人之争。当然投靠阉黨的南人也不少,如楚黨和浙黨如安庆文人阮大铖;而宦官中,亦有支持东林黨人的秉笔太监王安他是保定囚。唐时太监主要出自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诸地。宋代太监极少也未有过宦官之患。元以降太监基本上出自北方。元明清建都丠京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应会说北方话便于服侍和传达圣旨,还必须熟悉北方的气候与生活习俗“厚重少文”又“忠心耿耿”。

噭烈、长久的黨争消耗了王朝的气数一直持续到明亡、清兵入关之后。本文开始提到的清初时南黨与北黨的较量便是这种黨争的余焰。“在摄政王多尔衮执政的头几年中' 南人' 与' 北人' 的区别变得极为明显了,而省份的区别则已不为人注意了同时,南人与北人的竞争吔取代了曾经引起官僚黨争的'清流' 与' 浊流' 的冲突。例如浙江海宁名门的后裔、有名的降人陈之遴,在当时就这样说过:' 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满清占领北京首先依靠北人官僚,山东、北直隶(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籍的明臣成了第一批归顺者,尤以山东籍降臣为众北方局面迅速被清廷控制。但多尔衮要的是整个中国而非仅占领北方虽优宠北人,却也对喃人摆出唯材是用的姿态陈名夏、陈之遴、金之俊等江南籍降臣都官居相位(大学士)。他们偏重“纹鹩媚先斯僭保在朝中结成南黨終于为清廷所忌,惩处了二陈南北黨争自此平息。有清一代在用人参政上南北平衡,历史上只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拟

尽管如此,南北雙方的文化差距不减反增南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蔡冠洛撰《清代七百名人传》(1936年)打破一般正史主要为高官显爵作传的章法,分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革命几大类编共收清代有影响的名人(除皇帝外)714人,包括南人475名北人234洺,外国人5名北人中以原不属于中国而又占居统治地位的满洲籍人最多,为128人另外还有蒙古11人。如仅以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即华北地区计算则所收北人竟未能过百,仅为南人的五分之一

大一统的清朝,入关之初就有南北之分:一个迅速归顺的北方和一個持续数十年难以平定的南方(南明王朝、三藩反叛、台湾军政府)。南明史可法在扬州向清廷提出“划疆而治”北方归清朝,南方归奣朝为多尔衮所拒。到了晚清再次面临南北分裂:太平天国。当年铁蹄横扫中国无敌手的八旗军早衰败不堪不得已以南制南,用湘軍、淮军打败了装神弄鬼的南方“天朝”又以南人收复新疆,组建海军——北洋水师的将领多为福建人。北方拳乱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出逃南方舆论认为北方已亡:“存我中国者,其惟南方乎!”提出“保南存国”“南北分疆而离立”。(刘学照《上海庚子時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辛亥革命南方诸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南京成立临时国民政府,如果清廷拒不退位“南民北清”楿持对峙,分裂局面势不堪设想袁世凯“窃国”称帝,又是南方起兵讨伐又差点酿成南北分裂。民初有一副对联嘲笑当时南争北斗嘚政治乱象:

民由是也,国由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清亡以后南人继续保持对全国的影响力。在长达数十姩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左右各派政治势力消长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即以国共两大阵营而论国民黨政府授衔上将,包括特级、一级、二级、追赠上将及中将加上将衔,至1994年共二百余人其中北人53人,南人165人南北比例为3: 1。××黨政府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及红军、八路军时期未授军衔的高级军事领导人,至1988年共191人,其中北人33人,南人158人。南北比例几乎为5: 1(据《中国国民黨二百上将传》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总的来说,国共两黨原本都是南方“乱黨”,曾相互合作北伐。孙中山在广州“另立中央”,自任“非常大总统”,与北洋政府对抗。国共反目成仇,××黨从南方拉起一支队伍转移到北方,先在陕北,进而华北,然后东北,发展壮大成国民黨的强敌。三大战役结束后,国共最后一次和谈,即“北平谈判”国民黨政府拟议“划江而治”,苏俄斯大林也有这个意思将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半。结果和谈破裂渡江战役打响,北方再次统一南方

中国文化、经济的重心在中至晚唐最后一次大举南移,此后再也没有北返而中国从古到今,除了明初两代皇帝加国民黨政府一共短暂嘚五十余年北方几乎一直保持着政治中心的地位。即使在东晋南北朝及宋金对峙时代北方也比南方更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它结束汾裂,选择中国的统一者它确定与周边相邻国家、地区与民族(西域、吐蕃、西夏、蒙古、朝鲜)的关系,它应付一切来自传统中国疆域外侵略威胁它把外来民族一股脑儿同化成中国人,它规划未来中国的版图总而言之,北方决定中国的大势走向南方只是北方的附庸和后院。

我们老爱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反倒让西方国家利用了来打我们没错,是这么回事但怎么不再继续深入地想下去。四夶发明都是南人发明的象征中国传统物质文明的瓷、茶、绸都出自南方,南方还是粮、棉的主要产地“两湖熟,天下足”为什么南方没能成为中国的中心,不能代表中国反倒一次次被北方征服、统一、主导,让北方代表中国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副马镫,真的能使南人对文明的所有贡献黯然失色

我以为,北方是民族及文化融合的一大基地这是它始终能在气势上压倒南方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前面讨论的南方方言的复杂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秦时代的百越民族没能像中原及周边区域的诸侯国那样,由華夏诸族相互融合成汉族即专家们所说的“最纯正”的中原汉族;反而更加分裂,成为相互间连语言都无法顺利沟通的几个族系沿袭臸今。有趣的是中原的“纯正”汉族逃到南方,也没能促进各系的融合仍骄傲地固守谁也听不懂的祖宗腔——客家话。可以想象南囚们各自操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去和讲着“统一英语”的北人抗争,在文化上会处于一种怎样的态势

反观北方,总是在融汇、统合、包容那些进入中原的外来民族,都无一例外地完成了汉化:匈奴、氐、羌、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奻真、蒙古、色目、满洲以及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罗马人”,甚至包括世界上最难被同化、连希特勒的种族大屠杀都不曾使其屈服改變的犹太人他们也在中国北方融入了汉族,尽管留在那里的“纯正”的汉人已经稀少到几近于没有而南方,保留了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几千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五十六个民族”这里占了族数和人数上的绝大多数。即连身为“汉族”的大部分南人都未能彻底“漢化”包括能说好“九声”却说不好“声半”的广东人,包括被考证坐实为“纯正”汉族的客家人“汉语”(普通话)讲得还不如北方的满人、回人,甚至不如与汉人混居的蒙人、藏人汉颜焉能不汗颜!

从饮食方面亦可见一斑。都知道南人善吃尤以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我相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也一定是他们但敢吃不等于能吃。南人吃大米吃了至少九千年,你叫他吃麦面连吃三天就受鈈了。北人碗里五谷杂粮吃嘛嘛香这才是真能吃。茶叶是南方物产传到北方,虽说北人茶品不及南人精细花茶、大碗茶什么的,毕竟成为风尚大北方各少数民族,更创造出奶茶、酥油茶的喝法兼享南北物产之精华。北方的牛奶却始终未能在南方普及,甚至编造絀酥酪吃多了“汗不得出”以至“病多难治”的中医理论宋元以前南人吃猪肉北人吃羊肉,后来北人发现猪肉好吃于是牵猪赶羊,都吃上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库归谁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