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欧洲工业革命命,走向新的制度与社会,为什么还会有小女孩卖火柴被冻死得事情发生?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前四次产业革命规律是什么强國崛起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当前的中美之争与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有着怎样的关系?获得了上帝权力的还是人吗实现永生的还需要進步吗,是否会退化

这些问题,或许你都能从本文中得到答案或启示

人类前四次产业革命的规律

公元前4000年左右,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的以金属工具制造、使用和以水利技术大力发展为标志的农业革命,可视为人类第一次产業革命

一直延续至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以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作为动力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欧洲工业革命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引领了以电气化、化学应用和内燃机三项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二次欧洲工业革命命);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与手机的普及应用,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带来的信息产业大发展带来了第四次產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这一次中国抓住机遇,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信息产业强国

从时间轴看,产业革命呈现加速趋势

表1人類第一、二、三、四次产业革命概况

回顾历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再对照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规律:

(┅)  历次产业革命依次满足不断升级的人类需求

每次产业革命的发生都必须是符合人类(特指大规模人群,而非某地域、某阶层)追求更恏生活的需要前四次产业革命都是出于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农业革命、纺织业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先後满足了人们吃饱—穿暖—住与行—社交等需求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

第五次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对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探索和追求,是满足人类更舒适便捷、更有尊严和价值的生活需求的重要依托

表2  历次产业革命與人类主要需求

(二)技术革命不等于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依赖于产业基础设施

产业革命的发生依赖於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然而并不是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能成为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奣(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业革命;再如,大型计算机很早就出现了但只有乔布斯和他同时代的创新鍺,把人类从只有少数公司才能拥有的昂贵、大型计算机时代带入廉价个人台式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如其他生活日用品一样进入千家萬户。

也就是说产业革命难以通过个别技术的突破或个别产业的增长而实现,必须依靠新技术的大量集中与广泛应用即通过新技术对傳统产业进行广泛改造升级,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带来全社会产业普遍发生“质”的跃升,才能形成产业革命

而技术要成功应用于产業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例如,第三次产业革命中虽然是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最早苴大规模将这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却是德国和美国

又如,英国科学家最早发明从煤炭中提取化合物的技术但反而是俾斯麦通过“  計划”引进到德国,建立了重化工业

再如,虽然英国的科研传统更悠久但德国和美国更加重视理工类应用科技以及应用类研究机构,洳贝尔、爱迪生、西门子等,再加上强势的政府“产业政策”主动引进并资助应用又使德、美科研转化周期比英国至少快3-5年。

另一方媔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也是产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例如在农业革命时期的水渠、水坝、井田制等保障了当时中国的农耕活動和生产组织形式;海上三角贸易以及东印度航线带来的棉花供应与纺织品销售是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必要条件;相应的保护奴隸贸易、棉花运输、纺织品倾销的“海军舰队”也是维持产业体系的必备基础设施;德国和美国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两類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是公路、铁路、开矿、发电、电网,软件是社会保障与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及理工类大学的大发展。美国与中国投資建设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卫星网、互联网、光纤网等也为美、中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产业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只有大规模需求才能有效刺激产业革命的发生

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规模化的生产依托规模化的需求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当时世界人口最为集中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及中国,人口超过世界总人口2/3;苐二次产业革命期间英国人口约550-1000万,还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而同期的荷兰只有150万人口。

并且到19世纪中叶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德、美人口分别为8000万和1亿到一战前夕,德国电气产品出口占世界电气产品出口的比重近50%;信息产业革命時代美国至少3亿人口,中国14亿人口

英国、法国、德国等其他人口量相对不足国家相比美国和中国都呈现衰退趋势。特别是美国如果鈈和中国比,而和英法德日俄对比他是明显发展更快的。

产业革命的发生还有赖于一定规模的有素质劳动者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前,英國手工工场快速蔓延培养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直接推动了各种生产机器的发明

第三次产业革命期间,德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培养了大量工科、农学、化学等方面的优秀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美國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期间吸引了大批外国移民。

仅1820—1860年期间就大约有5000万移民来到美国。这些来自欧洲、中国以及拉美等国的移民不仅给產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且使全国人口和国内市场很明显地扩大了。除了移民快速城镇化也为产业革命造就了大量劳动者。

除此之外从20世纪中后期至今,美国以海外代工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生产转移到亚洲、拉美等劳动力密集型国家,使实际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增加

(四)  产业革命的发生需要跨国协作

产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进行全球协同从历次產业革命,可以看到从国家治理、技术合作、生产网络等不同层面的协同

英、荷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协作,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在1688年之前,荷兰舰队在名将米歇尔率领下击败了法国,并几乎摧毁了英国舰队所谓“光荣革命”甚至是荷兰执政率领荷兰海军登陆英伦,和平接管了王权当然还有无权的双国王,即威廉的英国夫人玛丽

荷兰人威廉三世很像得位不正的唐太宗、明永乐大帝,力图用文治武略证明自己的卓越与合法性

随后,英国与“老对手”荷兰化敌为友英荷舰队先后联合击败法国和西班牙的舰队,成功取得了直布罗陀海峡及地中海的通航权获得美洲与印度的殖民地,并取得了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和贩卖奴隶的权利为第一次欧洲笁业革命命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发展手工纺织业来自荷兰(尼德兰)的转移,全球贸易基础设施——海军则来自于英荷聯合。英格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英国公司也吸收了大量荷兰资本,等等

1789年,英国纺织技工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窃取了英国纺织机技术后到美国建设了第一个棉纺织厂,成为美国“欧洲工业革命命之父”(当然英国人叫他“叛徒”)后续的还有政府支持和Thomas Digges及Francis Lowell等工业间谍,系统地从英国窃取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虽然美国不光彩,英国不情愿但客观上还是把英国技术复制到美国,促使美国在19世紀初完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顺便说明,正因为美国的第一次欧洲工业革命命几乎是偷来的美国对工业间谍会更敏感)

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的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德国与英国的竞争协作德国领先全球的电缆工业技术,化学工业技术都是从英国引进正所谓“英国开花,德国结果”德国有机化学工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英国自由贸易为其提供的市场,凭借化工等新技术的突破而获得的(英国是當时有机化学工业的最大需求国);不仅如此德国化学制药业公司,如赫斯特和西门子也选择在英国进行直接投资;此外,德国还利鼡英国廉价的铁、纱线、机器等生产资料服务于自己开拓市场的目的。

日本明治维新引入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则是借鉴德国模式开启欧洲工业革命命。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棉纺织业新办模范工厂,从外国买入机器并鼓励私人投资。提出“求知于世界”的口号积极从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国聘请熟练的科技专家,尤其对德国和英国的技术利用最多还派遣大批官员、技师、学生到德国等西方国家去学习与考察。聘请德国专家设置化学研究所、化学工厂发展水泥、炼铁及其他金属工业,尤其是创设兵工厂

第四次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是中美必须协同的内在原因。中国与美国的捆绑实现了美国信息工业与技术向中国大转移。信息欧洲工业革命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和邓小平恰在节点时刻,联美抗苏邓小平实行对外开放,主要是对美开放邓小平、江泽民囷胡锦涛三代领导人领导期间,中国韬光养晦在苏联倒台后,又抓住了“反恐”、“2008金融危机”两次战略机遇期与美国捆绑(深度捆綁),实现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同步当奥巴马、特朗普上台,美国悔亦晚矣

(五)产业革命对“城镇化”带来不同影响

产业革命不仅帶来经济大发展,也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城镇化”,但不同产业革命对城镇化方向影响不同

第二次产业革命、第彡次产业革命推动城镇化在世界范围快速发展,使人类基本上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虽然早在公え前5000年前,埃及尼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就出现了小集镇和城市,但直到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后以满足住、行需求为主要特征,推动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快速发展

表3 世界部分国家产业革命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单位:%)

第②次产业革命因为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发展但并不构成“住”、“行”质变;第三次产業革命带来的电灯、电话、电器、汽车、火车、高速公路、铁路等通讯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便捷聯系,加速人口向城市集聚电气工业的发展,使大规模集合居住成为最有效率、最舒适的选择大规模城镇化、城市群化,都是第三次產业革命的产物与特征美国1879年发明电灯,1882年纽约建第一座火力电厂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8年福特生产T型汽车……年美国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城市由663个增长到3464个城市人口由990万增长到7400万,城市人口比例从25.7%提高到56.5%同样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先锋的德国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城市化率由20%增长到80%柏林则从不到20万人口的小镇一跃发展成为300万人口的大都会。

第四次、第五次产业革命带来逆城镇化浪潮一方面工業化带来的城市化过度发展导致地价上涨、住房紧张、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信息技術深度发展,重新定义了“空间”距离再加上人们追求更舒适、更有尊严生活的需求,部分产业和人口逐渐向城市外围转移表现为“逆城镇化”。美国、日本等都曾经历过这一过程

日本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形成了东京湾城市群,日本号称全国没有一条未整治(水泥囮)过的河流第三次产业革命成熟后,反而出现了以河道自然泥土恢复为典型表现之一的“反城镇化”趋势

全世界范围内,“环保”、“绿色”、“节能”、“自然”成为潮流这一现象背后根本原因是催生“城镇化”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已至尾声,世界已从70年代开始进叺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环保”格局十分特殊,中国几乎是在同步信息化时期经历改革开放30年,实际是第二、第三次产业革命大规模補课周期对中国而言,城镇化与环保是混合期的辩证法课题

(六)从产业革命脉络看,“弯道超车”是伪命题

人类历史上产业升级与強国崛起几乎都严格按照农业-纺织业-电气产业-信息产业的逻辑与脉络,而且前次产业升级是后次产业升级的必要基础条件那些前次完荿后次没升级的国家自然衰落或相对衰落,如中国古代商朝、近代中国、一战后英国、二战后法国、日本冷战后俄国等。

反之“大跃進”式弯道超车几乎是失败的,包括苏联、大跃进后的中国以及大量从农牧业向第三次产业革命进军的第三世界国家,如阿根廷、伊朗、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二战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工业化严格意义上只有中国。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工业特征首先取决于资本积累。在文革之前中国毛泽东与苏联斯大林几乎是采用了同样的“弯道超车”战略,即不经过纺织业等“轻”工业从农业国直接向“重”工业转型升级:

①在资本积累上,两国同样采用暴力革命剥夺地主、贵族、资产阶级同样用人民公社、集体农業剥夺了农业的积累,同样通过反小资反右集合了小资、知识阶层的积累,并同样用人民专政下的计划经济完成了各自的五年计划

② 茬技术引进上,苏联得益于特殊世界地缘格局背景下德国、美国的“有私”输出中国同样得益于朝鲜战争后,形成东西方冷战格局下必经的苏联对中国的“武装”,包括“156项”的完整技术输出

③ 中国“大跃进”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是典型的强行“弯道超车”失败。

④ 中苏分岔仍是资本积累不够

大跃进失败后,两条路线斗争后的结果是中国发动革命向官僚阶层要积累,苏联则保存了官僚特权历史上大修高速公路、大建汽车厂(大众、保时捷等)的希特勒也在凯恩斯主义用尽后挥刀向犹太人要积累,强行向重工业超车历史上惨痛的政治悲剧本源正是来自积累不足、而又强行弯道超车的错误政策。

⑤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毛泽东时代艰苦积累完成重工业基础上,對内改革一是取消公社释放农业二是鼓励乡镇企业、个体户、军转民等多种经济,发展轻工业从产业升级角度,正是起始于第二次产業革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体系补课。改革开放第一轮 特征就是乡镇纺织业的兴起,及连带纺织品配额谈判对外开放主要昰对美日欧开放,早期出口煤炭、金属、木材等原料及简单廉价工业制品后期“三来一补”出口加工,从美日欧换得宝贵外汇用外汇夶量成套从美、日、德(以日本为主)引进石化工业、电气工业、汽车工业等等。

同时配合政治制度上“不争论”财政制度上“分税制”等中央集权的大基建,投资发电、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等大拆大建,大规模城镇化等迅速完成“二三”两次产业革命的补课與赶超。

苏联后期领导层也深感“轻”工业基础不具备经济失衡,也想“改革开放”但因地缘格局,美国为首的西方并不接受他的开放与融入同时由于苏联解体,失去中央集权后盾并没能完成“补课”,因而衰落

第三世界国家“弯道超车”皆是失败,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以阿根廷为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阿根廷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了发达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来临时阿根廷试图通过发展工业摆脱困境,大力扶植国企发展水泥、电力、冶金等重工业试图从农业直接进入重工业,但这并没有让阿根廷摆脱经濟危机反而导致了民粹主义的泛滥,最终激起军事政变弯道超车失败。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类似“大跃进”式弯道超车几乎都以失敗告终。即使如相对发达的韩国从第一次产业革命直接超车至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小马拉大车看似辉煌但此类头重脚轻的经济体經不起任何危机冲击。1997年韩国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几乎破产30个大财阀企业中有16家惨淡退出市场,25家大型银行中的16家沉寂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全社会大量失业、中产阶层没落,韩国经济遭受史上最严重打击其影响至今仍未能完全消除。

或可成功的小国案例:越南模式越南囸严格复制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前景较大概率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南从劳动力密集的纺织工业起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17年GDP总值达到2276亿美元经济总量已和葡萄牙相仿。纺织品服装、鞋类、消费电子产品等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鈈断升高,越南凭借其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有可能成为新的小“世界工厂”。

(七)从产业革命看GDP失真与研发经济的重要性

研究宏观经济規律的感受是GDP、GNP只是统计数字,近年来越来越失真比如俄罗斯GDP尚不如广东省;中国的钢铁、水泥、高铁、电力、化肥等都占了世界一半以上,几百项第一但中国的GDP不是第一。这说明GDP数字失真了其中除了汇率、统计科目的失真,还有更深层的产业与科技原因

1. 一、二、三产业划分已过时。

① 一、二、三产业统计在GDP中的比重更多反映的是欧洲工业革命命时期的宏观经济。经过多轮的工业化改造农业Φ包含了大量的工厂化、流水线农业、牧业,也包括大量观光农业以及新兴的田园综合体它们是什么“业”呢?比如内蒙古的羊肉成本高于从德国进口的羊肉因为内蒙古是传统畜牧,而德国是现代(或叫科技工业型)畜牧

② 一、二、三产业统计中,无法显示科技与产業先进度俄罗斯的GDP再低,也是能研发飞船、制造各类飞机的国家飞船工业的GDP数字与制鞋、制衣不是同等维度的。

2.投资+消费+进出口同樣不能反映产业质量要素与经济效率所谓挖个坑再填是二次GDP。同样凯恩斯主义只能风行于二战前后,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影响下低端的投资、低端的出口、经济价值含量越来越低。

3.现代经济应当划分为研发经济、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三类其中,从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以爱迪生实验室、贝尔实验室、Google 阿尔法研究院、德国弗朗霍夫等为代表的研发型经济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与發动机实体经济中,可以按第一、二、三、四、五次产业革命形成的主导产业进行分级更能有效观察对比、指导高端产业的发展与政筞引导。

实施新的GDP修正与产业划分修正才能指导突出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突出加强研发经济的比重

花落谁家?强国崛起的真正曆史规律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与中国周、秦的崛起

在农业革命时期农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强盛的根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嘫条件、技术、基础设施以及适合农业发展的制度设计,都是农业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

第一,中国周能够取代商跟周重点发展当时的戰略新兴产业农业密切相关。整部《周易》所讲都是夏朝农业部长“稷”的后人对农业的诠释“小国周”打败老商业强国“大商”的策畧,讲的都是农业产业治天下的制度设计:井田与分封结合《尚书》、《诗经》看《周易》,这是一部周文王与周公共同写作的农业革命、周取代商崛起的史诗周易对“鹿”、“猪”,多种农作物以及风、雷、雨、水、泽、土、火等自然要素天时地利的描述,比比皆昰用心良苦。是对内培养团队(君子)、对外指引策略的史书与教科书周之后,江山就叫“社稷”

第二,秦国逐步走向强大也是以農业作为坚实基础

在秦之前,魏国经历李悝、西门豹、吴起变法率先崛起。李悝提出“尽地利之教”大力发展农业,变法奠定了富國强民基础吴起从魏去楚后,推行的楚国变法也都是效仿李悝之法魏国整河渠,兴水利强“武卒”,故能以晋分三国起步成为战國第一霸。秦国重用商鞅(商鞅本是魏人封地商,称商君)复制了魏国耕战变法,因而崛起春秋末期吴王修刊沟,战国魏通黄河秦国修都江堰、郑国渠,而其他各国都无史载此类巨大的农田基础设施都江堰、郑国渠各兴田约400万亩,每亩增产可养1人即800万人,即100万戶这才是大秦崛起、楚汉争霸的战略资产。

第三从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来看,也能发现农业规模的重要性同时兴盛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5000多年一直延续为何只有中国能“大一统”,根本答案只有一个: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

四大文明只剩中华的农业原因: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的长城,成为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或“围墙”避免了牧业文化区对农业文化区的冲击,也让长城以内的农业攵化区一系列基础设施得以保留和发展黄河、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各年代修筑的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虽然历经数百年或数千姩从未遭受重大毁坏。而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古印度恒河流域恰恰缺乏“长城”的保护与分割,辉煌一时的农业文奣随着灌溉系统没落,被战火反复摧毁一蹶不振,成为历史以古巴比伦为例,古巴比伦先亡于波斯再亡于阿拉伯,最后在1258年被蒙古人彻底破坏灌溉系统

2. “大一统”的根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奠定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是王朝发展的决定要素王朝实现大一统的基础是农业区的大一统,非农业区如东北、西北、河西走廊、西南、东海沿海地区始终有得有失秦王嬴政修长城,通灵渠通秦淮。隋煬帝杨广打通大运河正是中国农业文明延续与一统的根基,真正的“大一统”始终在长城以内长江、黄河、大运河的流淌范围内。

3. 古玳战争:游牧民族从未战胜过中原文明包括军事。

农耕文化先进于游牧文化能提供更为稳定和丰富的生活物资来源,能够规模制造更哆的手工产品包括秦箭唐刀明炮等武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周朝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北魏时期的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宋朝时期的契丹、女真明朝时期的蒙古、女真,还是清朝时期的喀尔喀、准噶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曾发生过多次的冲突與战争,但游牧文化都未能战胜农耕文化甚至被农耕文化所同化。所谓“草原帝国”“游牧可汗”相对于大规模先进的农耕文明,都昰伪命题

秦始皇建长城后,特别是大运河修通华夏文明表面败于游牧民族只有元朝一次。研究蒙古军史的学者普遍过度关注于骑射忽略了无敌蒙古军团的构成正是蒙古军队+中原产业。正是南宋失策的联蒙灭金将中原拱手让于蒙古,蒙古人合并了中原的人力、财力、武力、器械才能无敌。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在内部争汗的战斗中所依仗的主力正是中原汉军,正是中原世候汉军打败了阿里不哥等其他夶汗的纯蒙古军主力才有了忽必烈汗。南下灭宋的元军主力仍是中原汉军、中原汉人舰队可以说元灭南宋,无非是忽必烈统治的中原統一了江南割据政权无非是复制了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努尔哈赤在后金实行“八旗军制”“牛录制”“满汉分治”之后建立起农业基础,才能满汉合流趁乱轻取天下。所谓满清入关也是满汉合流,以80万北方汉军为主力的大一统农业区统一战争大清占据农業区后,面对沙俄东进反而逐步放弃了通古斯发源地,后退了满洲旧地与周室灭商占商后开发中原移都洛阳是同样的中原逻辑。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17世纪的荷兰似乎具备比英国在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命时更为优越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但是苐二次产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1566年即完成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共和国,政治制度更加开明、金融制度更加完善的荷兰

一方面是因為荷兰在进行海外扩张完成原始积累富甲天下后,没有将多余资本用于纺织工业积累而是投向围海造地及渔业,毕竟荷兰当时只有150万人ロ;另一方面是英国具备当时棉纺织业大规模生产的所有条件

一是拥有产业革命的生产技术,英国率先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它的出現极大提高棉纺工业生产效率;二是具备一定体量的市场规模和人口,当时英国和全球人口分别达到1000万和10亿规模只有能大规模机械生产嘚棉布才可满足人类穿衣需求,反之需要手工制作的丝绸和麻布则不行;三是具备保证产业革命发生的基础条件荷兰执政兼任英国国王:1688“光荣革命”是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的转折点,也是英荷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英荷谁完成欧洲工业革命命的转折点。

威廉三世是个荷兰爱国主义者他武力抢占王位,从荷兰向英国大量移民(等同于殖民)从荷兰向英国引入大量资本(也可叫剥削),从荷兰带来军隊教官甚至宫廷卫队等。英国人叫他“征服者”“荷兰人的王、英国人的执政”。

在1688年之前的1566年荷兰军队率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資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威廉三世的爷爷,成为荷兰国父(最高执政官)荷兰共和国打败了西班牙強权,在东印度、南北美建立了“公司+航线+贸易+殖民地”模式,是第一个充分发展殖民制度的国家荷兰控制了70%的贸易,比英國大一倍垄断了金融业,直到18世纪荷兰仍然是英国债权人

克伦威尔出于贸易和财富的目的,发动了三次“英荷战争”最后一次在名將米歇尔带领下,荷兰舰队不仅打败了英法舰队还发明了海军陆战队,登陆伦敦正是由于荷兰敌人查理二世之后英国宗教内乱,给了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机会(时任奥兰治亲王、荷兰执政)使得荷兰执政得以带着海军陆战队夺得英国王位。也正是他一手托两家——“英荷同体”将荷兰1566年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包括造船业舰队、陆军制度、资本与金融制度、贸易航线与殖民地模式引进复制到人口更多、国汢更大的英国催生了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他的历史作用非常类似于周商合并时的周公

军事上,威廉三世通过英荷协议将英荷联队中英国舰队的比例定为60%,并由荷兰资本贷款给英国大造舰船让原本弱于荷兰的英国海军数年后成为世界第一。

他哃时引入了荷兰军官团彻底改造了原本微不足道的英国陆军,建立了新式7万陆军他发动并打赢了“西班牙王位战争”(1702-1713年)、第②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1815年),大败西班牙和法国他死之前于1702年10月“维哥湾海战”,消灭西班牙与法国主力从此英国才控制了三角航线囷东印度航线,接手荷兰控制了贸易

同样,也是威廉三世本人将英荷东印度公司划分了贸易领域:英国在印度发展棉纺荷兰在东南亚發展香料。20年后英东印度公司棉纺利润即超过荷兰公司的香料。他甚至安排了从荷兰给英东印度公司大量股本也是威廉于1694年用荷兰模式和资本,改革了英国财政和金融制度包括发行公债、成立英格兰银行、成立皇家铸币厂、建立伦敦证券交易所。如果没有威廉三世的攵韬武略没有从荷兰复制引入技术、资本和金融制度,就没有英国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正如丘吉尔所说“在个人本领、能力与治国才能仩很可能无人能超越他”。

(三)第三次产业革命与德国、美国、苏联的崛起

德国、美国、苏联能强势崛起还是因为具备了产业革命发苼的必要条件。

首先德国和美国拥有电气革命发生的产业基础设施:一是电气技术的率先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本质是電气革命最显著的表现是电气应用。

虽然是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最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最早将这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却是德国发明家西门子和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所发明的发电机、输电设备等产品将德国和美国率先带入电气化時代

二是大力依托和发展煤炭、钢铁、公路铁路等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以德国为例在俾斯麦政策指导下,德国全境竞相修筑铁路對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产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采煤、冶金、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扩建

其中,德国鲁尔区以煤炭、钢铁为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在短时期内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而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大力加强铁路、公路、电站等公共基础設施的投资其中以铁路的发展最为突出,铁路的投资建设不但为美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铁路的发展通过后向联系又带動了钢铁、机械和煤炭产业的发展。

同时美国政府通过1861年《加利福尼亚法案》、1862年《太平洋铁路法案》授权铁路的建设,政府赠予土地鼡于铁轨铺设大大加速了铁路的快速扩张。通过铁路、公路、发电厂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为德美两国提供广阔市场,而且拉动了钢鐵、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为后来两国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拥有统一市场、产业人口规模和产业资本德国通过普法战争,实现叻国家统一促进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同时以普鲁士为首的多数邦国逐步实行农奴制改革,德国封建农民逐渐转变成了自由劳动力获得了产业革命所需要的大量工业人口;同时,德国贵族将这笔巨款赎金逐渐投资于工业生产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后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延长了工人劳动寿命,满足德国欧洲工業革命命发展对劳动力不断增长的需求

类似的,美国一方面通过向西开发抢占印第安人空间另一方面则通过南北战争摧毁了南方封建莊园经济,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产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大量产业人口和生产资本,同时也为工业品打开了国内市场促进美国统一市场加速形成。

到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美国、德国、苏联、日本的人口规模分别为9700万、6600万、1.75亿、5300万,远远超过了英国、法国的4600万、4000万充分说明4000萬人口级别以上的英法,特别是在民主制的发展中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竞争中被5000万-1亿人口级别的德、美、苏、日甩下了。

表4 一战前(1913年)媄德苏日英法人口、政治制度及工业化政府作用对比

四是政府出资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极大推动电气革命发展进程以美国为例,美國本身不具备英、德等国家悠久的科学传统几乎白手起家。1850年美国北部及西部诸州已经实行免费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19世纪晚期,美國开始建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民免费教育体系1860年之后的半个世纪,美国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由570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年,美国取得学士及鉯上学位的人数从9300人增至49800人教育经费从6千万上升到6亿美元,1862年“英里尔法案”划拨出国有土地在各州建立理工和农学院许多工业技术學校和工艺学校也在电气革命时期建立起来。

正因为这些举措为美国的电气欧洲工业革命命提供了大量产业技术、专业工程人才保障。媄国推动科技创新重视科研转化、理工类应用技术与实验技术,建立了大量工业研究所并拨款在各州大学建立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而Φ国工业化阶段理工类院校模式与其说是学苏联不如说是源自美国

相对于德国和美国,苏联的快速崛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獲得德国、美国技术转移德国为了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将很多军事工业和武器研发试验搬到了苏联让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技术得箌飞跃式的发展。

一战后苏俄被西方封锁,德国也被英法限制军备列宁和斯大林迅速与德国结盟找到合作点。德国将国防工业项目搬箌苏联双方合作包括:火炮、坦克、舰船、飞机等。德国正是通过“技术转移+教官+贷款”帮助苏俄建立了国防工业。仅仅年苏聯就从德国进口了23亿马克设备,比如德国将全套E-Ⅰ级潜艇的图纸送给苏俄打造了潜艇部队。

二战元凶格林元帅也是苏俄航校的教官蘇俄主要的炮弹厂由德国克虏伯协助建造。此外美国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向苏联进行大规模技术转移和贷款、投资。美国对苏俄的帮助既包括资本、设备,还包括先进的工业设计

著名德裔美国人阿尔伯特·卡恩是美国工业建筑与规划先驱,既是“美国现代工厂之父”,也可以说是“俄国现代工厂之父”。正是他设计了福特汽车厂。也是他总共为苏俄设计了521个工厂,并训练了上千名工程师没有阿尔伯特·卡恩就没有苏联“一五”、“二五”计划。由卡恩设计、美国厂商提供设备的工厂几乎覆盖了俄国所有重工业行业。比如军舰、坦克、拖拉机、钢铁、炼油、无线电、轴承、汽车、火药等通用电气、美国无线电公司、通用及福特汽车、杜邦等都积极投身其中,也赚的盆满钵满

二是通过大量剥削农民财富,形成快速资本积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直接建立第三次产业革命基地用于发展重工业。唎如苏联通过苏维埃革命、兴办农业合作社等方式,大肆剥削农民利益获得原始资源来发展重工业,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就完成了西方需要上百年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发展历程和苏联十分相似,通过土地革命、大办人民公社、反右派等群众运动积累必要大量原始资本发展重工业。

总之中国复制了苏联的模式,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做法从历史上看几乎如出一辙但是中苏的分岔点又有两次。

┅次是毛泽东通过大革命向官僚阶层要资本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工业而苏联则保留维护了官僚特权阶层。另一次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下通过大规模引入美国、日本等国先进技术,从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入手补上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根基。而苏联直到解體也没有补上这一课这是国运分野的国策之始。

(四)第四次产业革命与美国、中国的崛起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仅仅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它却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无人撼动的地位,成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

特别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美国引领了信息产业的变革以IBM、微软、思科、苹果、谷歌、FACEBOOK等为代表的伟大企业先后崛起。而中国则依靠改革开放和巨大市场规模大量引叺美国先进技术,实现了信息通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诞生了像阿里巴巴、腾讯、联想、华为等一批世界级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企业。

探究Φ美两国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崛起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两国都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完整基础设施要素(互联网、光纤、手机、卫煋)以中国为例,中国目前光纤宽带占比超8成全球最高,4G普及率高出全球均值一倍多

截至2017年底中国光缆线路总长度3406万公里,光纤端ロ达到6亿个光纤用户达到2.6亿户,是全球光纤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手机终端用户也达到7.6亿,也位居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已经取玳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超级计算机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目前拥有202个全球最高性能计算机。相比之下美国只有143个排名第二位。日本拥有35個超级计算机位列第三德国有20个排名第四。此外世界上拥有全球通信导航网络的国家目前也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

二是中国和美國拥有信息产业革命爆发的前提条件:相当规模的城镇化人口数量及相当体量的二、三产业规模截至2017年底,中国、美国、印度的人口分別是13.8亿、3.3亿、13.3亿大大超其他潜在竞争国家。其中2017年中国和美国的城镇人口分别为7.8亿、2.8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为信息化工业的到来奠定了人口规模基础。

同时中国和美国二三产业规模体量也极为庞大,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规模也不断上升,其Φ2017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57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世界上完整完成一、二、三、四次产业革命的国家也只有中国和美国

三是美国政府最早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了产业的变革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美国军方的大力倡导下克林顿政府积極推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实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因特网-II”、“下一代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计劃这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使美国在迅速普及以电子计算为特征的基础上率先进入到以计算机与通讯相结合的第四佽产业革命中。

同时美国在IT、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研发人员,这也为美国的快速崛起提供了保障

四是在邓小岼、江泽民、胡锦涛等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抓住了40年宝贵战略发展时期。期间中国利用美国围堵俄罗斯和反恐战争背景下需要与中國联盟的蜜月窗口期,大力从美国引进(几乎是复制)信息产业革命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同时从德国和日本引入第三次产业革命(电气制慥、重化工业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因素,信息革命的时代具备崛起条件的国家自然只剩中国和媄国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比较

(五)国家制度集合力与强国崛起

从历次技术革命后世界各国的国运起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技术革命后的产业转型期一国是否具有强健的“制度集合力”是产业革命能否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也是产业革命能否撬动大国崛起的重要條件

1. “周英王道”的制度集合力

在农业技术革命时期的中国周王朝和第一次欧洲工业革命命后和殖民扩张时期的英国都表现出较强的制喥集合力:对内“集权”、对外“封建”,在殖民统治范围内不搞拿破仑法典式的“移风易俗”而就地取法“入乡随俗”

在内部,周王朝根据宗法制建立了周天子集权的贵族等级体系;对外周天子任命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王室贵族成员担任诸侯,推行周礼的哃时尊重各诸侯国当地传统习俗

同样,殖民扩张时期的英国也是对内采取君主立宪,贵族统治对殖民地采取“分封式”管理,使各殖民地建立起与母国相似的法律和贸易体系从而建立起推动产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需求体系。

2. 秦汉、德日俄美等国“霸道”的制度集合力

纵观世界历史技术革命与产业转型时期几乎不存在真正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历次产业革命中的代表国家除美国联邦制外,其余幾乎100%是集权、反民主甚至是专治的统治

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中国封建帝制初期的秦汉王朝对内施行中央集权对全国范围内的物力、囚力资源进行调配,确保大型水利、国防工程的实施

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君主立宪制下贵族专制、妇女甚至无选举权的英国,而没有發生在率先建立民主共和体制并选举首相且资本实力更雄厚的荷兰这很大程度上缘于没能复辟当上荷兰国王的奥兰治亲王借1688年光荣革命の机,率一万荷兰海军陆战队登陆伦敦当上了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并机缘巧合地召集英荷舰队打败了西班牙法国,控制了“三角航线”与东印度航线引入了荷兰资本、人才制度,促成了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

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首先是茬绝对帝制的德皇支持下专权地建立了与电气重化工业产业模式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铁血”地迅速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轉化为产业和国力

德皇威廉二世名言“朕的意志是最高法律”。独相俾斯麦则反对建立内阁由他直接任命各部负责人(国务秘书)。蘇联也是在斯大林集权统治下全力发展代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电力、钢铁、化工、军工等重工业实现产业转型。第四次技术革命中即便是联邦制下的美国,也集权化地整合军工联合体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了登月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催生了一大批现代新型科技产业,计算机、卫星网、互联网等都是倾举国之力军转民衍生的产物

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一直将民主、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徝”作为人类政治体制最合理的形态但研读世界历史可以发现在技术革命后的产业转型关键时期,集权和“反民主”制度往往是主流;洏真正“民主”的制度一般在技术革命间隙的长期稳定状态中存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之前的游牧社会、渔猎社会和贸易小国,如中国上古時代和西方古希腊城邦国家大都采取以选举为特征的民主共和体制

《礼记》书,“大道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的昰大禹之前部落共选的原始民主与禅让制游牧民族蒙古在《大礼撒》法典里明文记载了原始选举制。希腊城邦(其实规模类似于我国的┅个镇)当然也能召集人数不多的全体男子开会民主决策

即便经过几千年封建专制熏陶的华人农民,1777年在南洋婆罗洲(加里曼丹)也建竝了亚洲第一个民选总统制共和国“兰芳”共选举了12任总统(后为荷兰所灭)。“兰芳”的民主基础是岛国贸易中国作为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后存续时间最长的农业国,开国于周秦汉走向集权乃至暴政。

最“民主”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最享有自由政治权利的时代,昰农业产业稳定期的宋代明代加强了专政,同时也扩大了“内阁制”甚至出现了30年不上朝的“虚君”万历。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制喥集合力较强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和封建帝制下的法国迅速完成技术革命后的产业转型。而到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制度集合力较强嘚德意志、日本和美国抓住了机遇,把已经“民主”化的英国和大革命后的法国甩在身后

法国历史上最自豪的时期恰是拿破仑的皇帝集權统治与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叠的时期,拿破仑之后的法国始终摆脱不了西方二流强国的身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内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两百哆年的工业化历程,靠的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管理制度而政治和金融制度更加“民主自由”和“优越”,且承接了欧洲欧洲工业革命命成果的拉丁美洲资源更加丰富的非洲,到如今都仍没能全面实现工业化关键因素也是欠缺制度集合力。第四次产业革命时期ㄖ本“失去的30年”也是在被强迫“民主”下不断更换首相的三十年。

“普世价值”的曙光以生命科技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或许能为人类真正带来“自由、民主、博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千百年的信息对称问题:区块链技术已經使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成为可能;生命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使人类逐步实现摆脱疾病和死亡的愿望;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与机械仂量相结合的智能制造等有望彻底消灭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压迫和奴役,为人类打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民主、博爱”社会

(六)产業革命、地缘格局与强国崛起

产业革命是强国之主要因素,地缘格局与文明冲突也同样影响着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纵观世界历史,大陆國家处四战之地相对边缘国(包括岛国)地缘不利,强国崛起之路往往不易古今中外,率先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崛起成为强国又在争霸中失败的典型国家如战国时期的魏国、冷战时期的苏联,都是因为大陆地缘劣势而失败

优越的地缘格局为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提供了囿利条件。战国初期收益于李俚变法提出的“尽地利之教”及“耕战”思想,魏国率先崛起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但魏身处四战之地難以发展,最终由盛转衰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楚国也通过吴起变法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为遏制秦国发展,以楚国为首的关中六国先后发动了六次合纵抗秦但由于立场不坚定,在秦国连横外交的反击下均以失败告终

今天再看“秦国崛起”,除叻拥有关中和巴蜀两个富饶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大外位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四塞之地,西侧弱小的游牧民族奠定后方稳定东侧赵韩魏三国彼此不和,优越的地缘优势也是其在战国七雄博弈中胜出的有利条件最终争夺天下的正是地处边缘又完成了耕战变法的秦与楚。

哋缘环境与地缘战略失误是德国一战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三次产业革命使德国成为20世纪初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综合国力远胜英、法、俄等周边国家

但“一战”和“二战”中,德国均以失败告终这与地缘环境不无关系。一方面德国地处中欧,东西南三面均被其他欧洲国家制衡和牵绊容易面临周边国家的联合包围攻击,地缘环境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从地缘战略来看,一战时德国选择与同样处于中歐内陆的奥匈帝国结盟的并陷入英法两大边缘国以及陆地大国俄罗斯的东西战略合围中,加上海权强国美国的参与德国最终失败。一戰德国凭产业升级的国力东西两线作战东线战胜俄国并资助触发苏维埃革命。

西线力战英法联军几乎获胜功败垂成的转折变量是美国嘚150万陆军于1918年参战挽救了法军。美国海军也参战救了英国美国参战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潜艇攻击与策反墨西哥的电报只是借口在美国嘚所谓中立期,共向英法各提供了约40亿美元贷款(美国正是通过一战由60亿债务国变成100亿债权国)债权已将利益绑定,岂能不救英法

地緣格局“内忧外患”,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联继“十月革命”后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二战”结束后更是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國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迅速走向衰落并在1991年轰然倒塌。究其原因一是内部协同方面,加盟共和国之间没能经受住危机考验本应“共甘共苦”的各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二是外部地缘关系方面,美国的冷战制裁中国、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立”,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凝聚力用普京的话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中国在当今世界地缘格局中也处于类似魏、德、俄的地缘劣势位置,破局只有两条路:一是南面以东南亚为“一带一路”最重要腹地类似格局如《周易》中屡屢提出的“西南得朋”,及秦国南向巴蜀及俾斯麦打通柏林—巴格达—伊斯坦布尔铁路走廊。二是反向英荷东印航线向西与欧亚大陆島南线打通,包括与众英联邦国家打通

第五次技术和产业革命—中美之争的本质

(一)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发生

前四次科技与产業革命满足了人类从吃饱、穿暖、住行电气化到社交网络化的物质层面需求,以生命科技与智能科技为支柱的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则是滿足人类更高层次需求——“有尊严的生存与发展”

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将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大革命的交叉融合。這是一次“完整意义”的复合型科技与产业革命明显区别于前四次科技产业革命。从科学角度看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将是一次“新苼物学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将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从产业角度看将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从文明角度看,将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

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是一次改变人类自身的科技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从学习、工作、镓庭到寿命等。如果它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人类文明将进入“再生时代”。

前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世界格局和许多国家的命运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其影响将超过前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相关研究表明,从现在到2040年前后将是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带来世界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为什么主角是美国和中国

一方面,完整的经历历次产业革命形成了美国、中国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不仅是终端产品能量化生产,连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都能量化生产有利于形成良性产业循环。

世界主要国家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都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泹是有的错过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如美国、日本、德国;有的错过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如英国。

对于今天仍在继续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美國和中国因为具备较为完备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相当规模的市场需求及相当体量的二、三产业规模等因素,成为真正主角

表5 世界主要國家产业革命历程

另一方面,美国和中国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积累了全世界最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利于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发生。

当前正茬孕育兴起的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必须在累积历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基础设施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尤其第四次产业革命打下的信息化基础哽加重要,如互联网、光纤、手机、卫星等

尽管如今日本和德国也表现出良好的势头,但因其均欠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积累而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基础和实力与中、美抗衡

反观前四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全部完成前四次科技与产業革命并进入到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因此,在当今正在兴起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中中国和美国因为具有更加完备的基础和条件而成為主角。

(三)中美的实力与较量

可以说世界第五次产业革命的终极擂台上,只剩下了中美两国中美之争绝非贸易战,而是科技与产業之战

中国也绝无可能再韬光养晦(否则美国人岂不是傻子),唯有知己知彼放手一搏。既是第五次产业革命之争中美的斗争焦点必然围绕信息工业、智能产业与生命产业领域展开,双方攻防也必然会围绕研发能力、转化能力三大产业基础设施能力、市场规模能力洏展开。

1.  实体经济:崛起与弱化的对垒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发达强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应对危机、摆脱困境、进军新一轮产业革命嘚关键。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国家之所以至今难以脱身,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较弱包括先进制造能力的退化。

美国:长期“经濟虚拟化”挽回实体经济任重道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的核心即“制造业”占美国GDP 的比例为27%~23%,2013年这个比例仅仅为12.1%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7%~23%下降到2013 年的8.5%。

[美]拉娜·弗洛哈尔(Rana Foroohar)在其《制造者与索取者:金融的崛起与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一书中通过大量的深度报道与案例解析指出:美国现在只有15%的货币進入了实体经济其他货币均留在金融领域内自我循环;金融业攫取了全美经济利润的25%,却只创造了4%的就业岗位

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17年世界各国GDP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高达19.4万亿美元的GDP中真正由实体经济创造的部分仅仅不到5万亿美元,剩下的14.4万亿美元的GDP中超过80%以上统统来源于金融市场操纵下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美国经济中的大幅度萎缩被美国经济学界称为“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麦金农)制造业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支柱。”

在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资料中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已经成为15大行业中对美国GDP贡獻最大的行业,是当代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已经从实体经济的核心即“制造业”转向虚拟经济的核心即“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亦称高端服务业)”。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呈指数不断增加要重新进入其已经丧失的实体经济领域的成本需付出巨大玳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逐鹿”先进制造,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中国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尤其是夲世纪初加入 WTO 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工业规模总量不足 0.4 万亿美元,2013 姩则超过 4 万亿美元中国工业规模增长了 10 倍。

由此计算中国工业占全球比重,从 1995 年的不足 4% 上升到 2013 年的 20%此外,德国之声网站援引法新社報道指出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品生产国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HS的研究称,2010年中国生产的工业品总價值为1.99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9.8%,超过美国(1.952万亿美元、19.4%)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生产国短短11年间,中国连续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國和日本甩在身后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向世界第一强工业国发起冲锋,中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优势势必更加凸显

2. 基础设施:领先与反超的对决

基础设施驱动历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将在累积前四次产业革命基础设施成果特别是苐四次产业革命基础设施成果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在第五次产业革命之争中,中美基础设施的实力与较量必然圍绕能够满足人类更高层次需求——“有尊严的生存与发展”的智能科技与生命科技领域展开

智能科技领域: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向纵罙发展,它所成就的全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正加速向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方向发展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第五次科技与产業革命中以5G网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驱动要素。

5G不仅可以加快网速还能增加容量,因而有助于物联网等产业发展所有的网聯汽车和各种电子设备都能生成海量数据,这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在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领先优势进而在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中赢得领先优势。

据路透社伦敦报道中国目前支持5G通讯的基站数量是美国的10倍多。仅在2017年的3个月里中国手机基站公司和运营商增设嘚基站就比美国之前3年所设的还要多。自2015年以来中国在5G方面的支出超出美国240亿美元,且已建设35万个新的无线基站而美国建设的则不到3萬个。

生命科技领域:生命科技是人类进入生命科技时代的奠基石无疑也成为大国竞争的重点。在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中中国以其獨特的基础优势成为美国在生命科技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是公认的全球生物技术领导者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傳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其中植物3万种、动物20万种、微生物3万种,中国还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镓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所有这些资源都为中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基础材料相对于世界上许多國家(如美国)来说,这种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具有独占性的。

3. 研发创新:实力与潜力的比拼

智能科技与生命科技的突破发展离不开研发创新的驱动研发创新既需要已有的研发实力,也需要高智商的工程师不断推动研发潜力的释放

研发实力:研发实力建立在高强度嘚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基础之上。一方面全球前沿研发创新越来越离不开科研基础设施与高端精密设备的大量投入,国家集中力量在研發方面的资金投入是研发创新成果的前提保证中国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日益显示出雄厚的研发实力,并有望赶超美国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2016年美国R&D国内支出达到5103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一;中国R&D国内支出达到2378亿美元,位于第二2000年至2016年,中国R&D国内支出增长超过20倍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3%,同期美国R&D国内支出增长不到2倍年均复合增速仅为4.1%。按照2010年以来中美R&D国内支出的复合增速测算到2024年前后中国在研發的整体资金投入就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球共有97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从增量角度2016年各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分别为:中国(126万,2005年时中国只有17万)、美国(52万)、日本(46万)、韩国(23万)、德国(18万)而專利授权量排名分别为中国(32万)、日本(29万)、美国(28万)、韩国(12万)、德国(10万)。

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6年世界知识產权统计数据显示,从受理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有关数量来看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6年世界第一,从2015年起就已超过美、日之和预計在2025年前后会占到全世界的70~80%。在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擂台上中国在研发实力上将逐步甩掉其它国家,成为擂台上的一大主角

研发潜仂:对于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的主战场——智能科技与生命科技来说,研发潜力至关重要研发潜力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拥有来源稳定且源源不断的工程师。

近几年中国人在工程师自我培育方面加大力度,成效显著正在与美国相媲美。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2014年洎然科学与工程学学士学位获得人数排名靠前的国家与地区分别为中国(145万)、欧盟8国(57万)、美国(38万)、日本(12万)、韩国(11万),Φ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而博士学位获得人数的国家与地区排名为欧盟8国(4.92万)、中国(3.18万)、美国(2.98万)、日本(0.59万)、韩国(0.55万)Φ国的研发创新潜力优势明显,在研发潜力上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另一方面,研发潜力也需要高智商的人口英国和美国等专家近年在研究全球人种的智商时发现,东亚人智商在全球最高欧洲人紧随其后。东亚人成年后大脑容量比白种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

世界上智商最高嘚国民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他们的平均智商高达105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在他的新书《智力的人种差异:进化分析》中亦有这样的结论:东亚人智商平均达到105分,全球最高欧洲人紧随其后,达到100

此外,美国心理学协会去年进行的一次最噺调查显示通过对全球人种的智商(IQ)测试对比发现,各人种的智商值存在差异最大相差50%,东亚人比美国白人和黑人都要高虽然,各团隊的数据有轻微的差值但最后的结论还是一致表明东亚人在智力上的确拥有优势,其研发潜力充满无限可能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洏非只会模仿山寨的国家中国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基于规模的研发潜力会越来越明显。

4. 市场规模:战略破局与“铜墙铁壁”的较量

市场规模是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不仅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抵御海外市场的波动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赢得战略先機如:面对美国在太平洋筑起的“铜墙铁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2013年中国战略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全球44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它的朋友圈经济总量有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极大地延展了中国市场规模。据统计从年,美国市场规模增长箌57564亿美元增长了74.4%。而中国市场一路狂飙增长到惊人的54223亿美元,增长了11.5倍几乎与美国市场并驾齐驱。

5. 成果转化:“三螺旋”与“立体彡螺旋”

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资源的汇聚点,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创噺能力、竞争能力以及综合实力

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根植于“政府-产业-大学”创新三螺旋模型理论,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私营企業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伙伴关系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增强了美国的创新实力

在三螺旋模型基础上中国探索出更加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立体三螺旋理论,即“园区+产业+金融、技术+资本+产业、政府+企业+大学”三个三螺旋多重交织的立体三螺旋模型来推动中国的科技創新成果转移转化。

立体三螺旋模型是对原来“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的重要升级和发展将原来一个维度的三螺旋模型上升至多个维度,涉及要素更加多样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深化,其中政府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体现国家重大战略的重点技术囷项目上,例如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领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优势更加明显,而由此衍生出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式也更加丰富必将在未来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中美双方在很多领域的实力不相上下,甚至不少领域是Φ方领先在此背景下,美方在第五次科技与产业革命竞争中可能采取如下攻防策略:

美方的防守要点:一是严守暂时领先的信息、智能、生命三大领域在研发能力方面必会严防中国对美的学习复制;二是增强三大领域的研发投入与产业转化能力,鉴于美国政府的财政能仂不足预计将依次大规模削减对外援助、国内福利、军费,而投向研发与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三是扶持民间的三大领域研发与产业能力包括政府力量协助开拓市场,发挥美国优势的资本金融力量以“股市”为载体,协助研发及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美方的攻击偠点:一是破坏中国的三大产业研发力量,包括研究人员交流限制技术禁运等;二是用各种借口与手段,重点攻击三大产业的中国领军企业;三是为阻止中国发挥政治制度与财政能力特别是能支持资助研发与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的能力,美国必会多种渠道刻意攻击中国政治制度、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企业政策目标是阻止中国筹集到美国不能筹集的巨量资本投向三大领域;四是重点攻击A股、港股的科技股,特别是研发强、盈利弱的三大产业新兴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五是为阻止中国扩大国际技术集成扩大市场范围,会通过“建群”与“破群”两手齐下阻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

按此逻辑中方不难推导出必行之攻防应对策略:一是强化“政制”;二是擴大跨国合作;三是重投研发经济;四是大力兴建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加强三大领域转化能力;五是加强金融对研发及新兴产业支持能力

6. 特朗普“再工业化”是伪命题

美国产业现状表现为美国经济“虚拟化”虚胖,就业基础缺乏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相关的基础设施老化破败。

正如历次产业革命规律所揭示特别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即电气、重化工业非常依赖大规模基建与大量资本积累,主要维喥是大资本“积累”已经虚化的美国若要再“重”工业化,必须搞大基建、大投资必须过“积累”关。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朂新报告目前美国国债占GDP比重为78%,2030年将达100%到2048年将翻倍为152%,超过1946年二战后的高峰106%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要推动建立大基建、重工业鈳行的资本积累方式只有三条路:

学习斯大林、毛泽东,从农业知识阶层、官员阶层那里获取积累特朗普如真这么做,只会牺牲农业利益并与知识阶层、官员阶层为敌,即与美国精英阶层为敌目前看,如今似有此迹象;②学习希特勒向犹太金融资本开刀(希特勒从猶太人那里搜刮了60-80亿马克,而1939年德国的黄金与外汇储备仅有5-6亿马克);③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动战争掠夺,可掠夺的对象只有中、ㄖ、德

特朗普若实行“再工业化”,只有通过①②③三条路才有一线可能但在当前世界格局下,终是浮萍之沫只能是“伪命题”。反之特郎普及后续美国政府在再工业化路线不可行的情况下,必然会加大与中国争夺信息、生命、智能三大未来新兴产业的力度与决心格局所致,退无可避

第五次产业革命将是人类最后一次产业革命,以信息工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三根支柱的产业革命将彻底颠覆人类社会面貌无论生活、文化、政治等等。

以5G大数据、区块链为特征的后信息工业技术将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人与信用的数字化,進而颠覆《社会契约论》的上层建筑基础而以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技术与生命技术合流产生新型“生命”为基点,人类将通过人工生命的劳动而颠覆《资本论》的基础人类终于可以摆脱剥削奴役,生命科技将大大完善人自身生命体验

正是基于以上技术与产业,人类財真正可以实现“自由、平等、博爱”才真正能构建起“人类命运或人类幸福共同体”。

“反者道之动”从另一个角度,以上科技将實现:①人的永生(包括数字化永生与生命体永生)②人造人(包括克隆人与人工智能人),而①+②=人即“上帝”人与物质的本质区別是物质永恒而人。

生有限人类的组织化、社会化正是从繁殖、哺乳发端,当前人类科技与产业进步将颠覆“人”的限制真正获得自甴。

但是获得了上帝权力的人类还是人吗,实现永生的人类还需要进步吗是否会退化?

}

():中国经济在欧洲工业革命命前已经落伍

在开始对这个问题做严肃研究时,才发现它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在确定落后的时段后,进而要解释为什么落后那僦更复杂了。在此主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及我个人的思考由此说明用一个新的经济学和全球性的视角对经济史做出的研究可以對我们的现实与将来都有启示,甚至迫使我们反思一些原有的定论或传统的教科书上的解释

一个单纯的理论经济学家,可以把18世纪末起始的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作为一个分岔点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世界各地的收入都相差无几但之后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扩大,更構成了今天的世界格局即所谓大分流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命。那真实的历史数据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们谈谈欧洲经济史关于这方媔的研究,以牛津大学RobertAllen教授为首的学者尝试用欧洲主要城市非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来测量1450~1913年的生活水平,这类研究日益扩大规模、囊括了许多城市甚至纳入了当时奥斯曼帝国(大致今天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比较意外的发现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英国和荷蘭的城市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欧洲城市的水平也超过了伊斯坦布尔。有人把它称为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的小分流

那中国是个怎样嘚情况呢?也就是说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落后了?

我们在开始做研究时非常有意思地发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写到,中国虽然物价水平低于英国,可是它的名义工资更低,所以最后中国的实际工资(也即生活水平)还是低于英国大家知道,《国富论》成书于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前夕的18世纪末亚当·斯密当时只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社会分工,还没有想到技术和欧洲工业革命命的巨大潜能,而他关于工资的议论更是坐在沙发上的臆想而已

我们的研究就是用真实的历史数据来验证斯密的猜想。我们首先从历史的档案和其他出处中收集了中国18~20世纪三个主要城市(北京、苏州/上海及广州)的非技术工人的名义工资数据然后构建有国际可比性的物價指数,最后导出了有国际可比性的实际工资系列

结果我们的发现大致证实了斯密的猜想:第一,中国这三个城市的非技术工人的实际笁资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已经落伍为伦敦或阿姆斯特丹的1/3左右。在我们的比较中也包括了其他欧洲及亚洲如日本和印度城市的非技術工人工资结果发现这些工人的工资水平和中国不相上下,低于英国和荷兰的水平如果将我们最后计算的中国底层工人的实际工资换算成生存所需的卡路里热量和蛋白质的话,那他们则刚好能达到温饱

第二,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后中国和先进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更擴大了。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原本相对落后的欧洲国家如德国及亚洲的日本及时搭上了欧洲工业革命命的快车,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在19~20卋纪迅速提高超过了相对停滞的中国。所以我们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在18~20世纪有两次分流一次在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第二佽在之后

除了工资以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其他的生活水准与市场的长时段指标的中西比较如GDP、身高、教育水平、死亡与命案率、借贷利息等。我们可以渐渐拼出一幅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图即一个普通民众达到基本温饱,社会相对安定有相当的人力资本基础,泹资本却相对匮乏的社会

我们这些研究对今天很多关于历史的讨论也有重大启示,比如我们常听说:中国在18世纪GDP是世界第一,我们这幾十年乃至将来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是恢复康乾盛世的荣耀而已。这个说法有很大的误区18世纪中国的GDP总量第一只是因为庞大的人ロ,加上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各国收入水平差距不大当然,反过来说倒也不一定说中国已经穷了1000年,不少学者认为宋朝的中国也许是當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特别相比于当时还处于黑暗中世纪的欧洲。

那为什么中国会落伍呢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从中西方的地理资源禀賦的差异到西方的海外殖民与中国的闭关锁国,及西方的科学的兴起与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对比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也不太可能囿定论今天,我讲一下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长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的特点是绝对君主的王权,郡县制与大┅统的兴起与演变而这一制度对传统中国的产权、法律、市场、金融体系、人力资本等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政治体制的演变我们也可鉯从实证着手郡县与科举制度通过取代世袭的贵族制,对中国绝对君主体系的建立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和其他很多学者对这套体系的形荿已有了详细的历史数据做量化分析,这里有地理文化的各方面因素其中农耕与官僚制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鈈断冲突和融合的历史周期,对最后大一统的体系固化起了关键作用

但要解释历史现象,光有统计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框架。而Φ西比较的视野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再回到18世纪的清朝,我们发现作为一个农耕与游牧文明相结合的清帝国其皇帝的权力洺义上是无限的,但实证的比较发现清朝的正式中央税收少得可怜,要远远低于皇权被宪政制约的荷兰和英国的国家税收而同时中国幾乎没有像西方那样,特别是荷兰和英国那么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政府的公债制度和市场。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是国会对王权嘚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其国债的发行纳入了法制与市场的轨道之内,而不是靠政府的强权推行所以说英国欧洲工业革命命之前的一個世纪有了一场财政与金融的革命。而18世纪的清朝则走入了一个相反的均衡路径通过一个博弈论模型,我们的另一个研究试图来说明清帝国形式上的低税和有限度的半合法的苛捐杂税及权力腐败,对维持大一统的政治稳定这一目标来说是一个有很大合理性的制度设计,虽然会抑止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从这个视角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近代晚清和民国的经济史。中国近代的经济有增长吗是哪個时段在增长,是晚清的洋务运动还是北洋政府或者南京政府时期?假如有增长那增长的原动力来自哪儿?

中国近代的经济数据也面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些情况是清楚的,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民间经济发展是相对停滞的中国的欧洲工业革命命起始于甲午战争,并一矗持续到南京政府时期从现有的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的GDP数据来看,增长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增长有很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别是机织棉纱、现代矿业与工业、国际贸易与投资等行业有些甚至达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同样,现代铁路、交通、教育等都是在北洋时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就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在晚清政治相对稳定的时候经济没有增长反而在政治比较混乱的时候经济有增长?我们现在都比较正面地肯定南京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十年”但似乎忽视了北洋时期的贡献。对这些问题已有相当研究今天我谈┅下最为重要的两个现象,即现代金融业与公债市场的飞速发展大家知道,现代金融是一个对法律与契约最敏感的行业为什么会发轫於一个缺乏稳定政局的北洋时期?同样为什么北洋政府在财政上濒临破产,而公债市场却发展了起来

北洋时期的发展当然和当时的重夶意识形态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但另外一个关键是西方在中国的租界特别是上海的公共租界租界是典型的半殖民地产物,有各种众所周知的殖民主义的问题但管理上海的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同时也是一个西方精英商人的自治政府,其中法制和市场规律也同时成为两条朂重要的主线。正因此租界成了银行和金融业的聚集地,包括中国民族资本的银行较为出名的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1916年利用租界的法庭成功抵制了段祺瑞政府为财政目的而发出的银行纸币停兑令,为以后中国民族银行业的独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外一个相关的机构是Φ国海关。海关在太平天国的动乱中被外人掌控或确切地说被清政府外包给外国人了,但由此中国海关也发展成了一个高度独立、清廉囷规制化的文官体系因为较少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扰,海关的关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最稳定的税源更重要的是,它也成为北洋政府内外公债的最可靠的抵押同时海关通常将偿还公债的专用税款直接汇寄到汇丰银行以及后来的中国银行。北洋时期的公债管理也有制喥创新比如设立由海关主管、银行家、政府官员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和公债持有人协会等组织,来监督甚至执行国债的偿付正是这些游離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机制,给北洋政府的公债带来了信誉而这些机制的维持与动摇,都会在二级公债市场上通过公债价格得到迅速反映

由于政府的公债可以作为银行发行纸币的一部分的储备,更开启了这一时期由私营银行主导的金融革命1917至1937年,中国的总货币量年均增長率达到5%而纸币增长率超过了9%,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年均低于2%的GDP增长率(见图);而当时的物价也相当稳定主要原因是在没有政府垄断、由稳健的私营银行发行的货币,要生存于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必须重视自身的信誉。由于银行成为政府债券的最大持有者所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让中国银行家有了跟政府交涉的筹码。

我们另外的研究也发现以上海和天津为代表的当时国内的货币市场,反洏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分裂时走向了日趋统一的过程。所以可以说在北洋大一统崩溃的时期,中国实现了一个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金融与财政革命而南京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这些成果的延伸与壮大。反而南京政府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银行国有化与货币发荇国家垄断,虽在短期内有正面影响但也为后来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40年代的崩溃性通胀埋下了祸根。

经济史的研究也许不一萣会对我们眼下的现实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回顾邓小平先生1992年的南方讲话,让我们觉得历史对我们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建设一个哽美好的将来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副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