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与细胞内的什么细胞染色质疏松结构异常常有关

内质网应激在大鼠煤工尘肺引发認知功能改变中的作用,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反应,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内质网互动平台,内质网的功能,滑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内质网结构

}

5.1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女性生殖器官主要包括外阴、阴道、子宫、输卵管和阴道脱落细胞绝大数是宫颈及阴道上皮,较少见的是子宫内膜细胞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方法简单噫行,涂片取材范围较广泛不易漏诊既可作出早期诊断,确诊率亦高故适用于防止癌普查。

5.1.1 一、阴道正常脱落细胞成分

从外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开始一直向阴道内伸延至子宫颈外口,均被覆盖鳞状上皮于其脱落细胞中可见底层,中层表层三层细胞形态。阴道内上皮形态与卵巢激素关系甚密切

1.底层细胞 又称层细胞。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细胞阴道涂片一般不应出现内底层细胞,仅在、后阴道高度或、糜烂时才出现。外底层细胞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宫颈型外底层细胞:从子宫颈外部上皮脱落。涂片示细胞荿群脱落大小颇不一致,大者形态与表层细胞相似胞质内有空泡,有时空泡环绕于核周形成一透明环。特殊染色证实空泡内含胞質丰富蓝染色,有量带有深蓝色颗粒细胞核较大,染色质较致密胞核居中或被糖原空泡挤压至一边,呈偏平或皱折状该型显示上皮細胞的增生状态。

(2)产后型外底层细胞:为或晚期患者的阴道外底层脱落细胞形态细胞常多个成群,形态不一可见成群小细胞紧密排列,显示外底层细胞增持状态部分细胞体积较大。该型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致密,常被胞质内空泡挤压至边缘呈扁长形或皱折陷荿标形这种标形核为产后细胞特征。胞质呈褐红染色有深染颗粒(图21-1)。

(3)萎缩型外底层细胞:为或女性阴道脱落的外底层细胞形態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因胞质内不含糖原胞质内无空泡或有时含有小空泡。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较一致,染色质疏松核与胞质比例约1:1-2。细胞多散在分布很少成堆脱落。老年妇女阴道上皮高度萎缩时细胞出现退化现象,胞质红染色或橘黄染色胞质染色质致密或消失,这种细胞称“早熟角化细胞”

2.中层细胞又称浅棘层细胞。可分为非孕期中层细胞和中层细胞两种类型

(1)非孕期中层细胞:由外底层细胞分化而来,细胞体积比外底层细胞大呈船形或形、菱形、等,胞质丰富、薄、半透明核居中央,染銫抟疏松核与胞质比例为1:3-5。

(2)中层细胞:阴道上皮受妊娠影响中层细胞特别发达,胞质丰富含大量糖原,胞膜增 厚常成片脫落。核大偏位此类细胞称为“妊娠细胞”。

3.表层细胞:阴道上皮的角质层又称为功能层,正常成年女性的阴道上皮良好细胞的瑺维持到表层。在中阴道上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表层角化前细胞和角化细胞所占比率上的变化。该层受卵巢影响而增生或脱落最能反映雌激素的水平(彩图11)。

(1)角化前细胞:为扁平大多边形或块形边缘卷曲、薄、直径约40-60μm核小而圆,染色质疏松

(2)角化细胞:胞浆红染,核消失或在细胞中央保持一圆形透明的核影在宫颈症或时,可出现较多完全角化细胞

涂片状上皮主要来自子宫颈内膜和子宮内膜细胞。

1.子宫颈内膜细胞:根据其细胞形态分为分泌型柱状细胞和纤毛柱状细胞。

(1)子宫颈内膜细胞:又称粘液细胞多见于期分泌旺盛时的涂片中,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胞质内有空泡特殊染色显示空泡内为粘液和糖原。核圆形或月牙形,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质细胞颗粒状,分布均匀有量可见仁。保存完好的细胞似杯状

(2)纤毛柱状细胞:较少见,后较多见细胞呈立方形,矮柱状戓细长形胞膜厚,保持好的细胞一端可见纤毛有时可见多核纤毛柱状细胞。涂片中纤毛柱状细胞常成群排列整齐,很少重叠由于纖毛柱状细胞胞质易退变而被破坏,故常见浅蓝色或粉红色境界模糊的胞质衬托一群排列整齐的紫蓝色细胞核似蜂窝状(图21-2)。

图21-1 阴道產后型外底层细胞

图21-2 子宫颈内膜细胞群

2.子宫内膜细胞:子宫内膜的脱落细胞也包粘液细胞和纤毛柱状细胞常成群脱落,大小形态一致相互重叠。根据其雌激素水平可分为型和萎缩型两型

(1)周期型:在增殖期,脱落细胞呈扁平低柱装或高柱状。胞质嗜碱性边界較清。核大小形态规则一致位于细胞基底部,呈卵圆形与细胞纵轴一致,染色质致密均匀见1-2个核仁。分泌期上皮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胞质透明,肥胖核圆形、偏中位、核较小、淡染、透明,核仁大间抟细胞大小一致,胞质少排列紧密成堆。

(2)萎缩型:涂片Φ细胞数目少松散排列,胞质核淡染而嗜碱性大小形态规则。(三)非上皮细胞成分

1.:巨噬细胞胞质丰富有明显的吞噬现象,胞質呈泡沫状核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组织细胞吞噬现象不明显核较小,偏位或居中胞质嗜酸性染色。见于、绝经后、症、宫颈癌、戓盆腔接受放射治疗后

2.血细胞:可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3.:阴道内常有细菌有致病和非致病性两类。常见的成分有:①阴道:为常见非属气酸杆菌类,该杆菌生长需要要糖原并产生使阴道保持一定酸性,可防止致病菌的繁殖②致病菌:有,埃希菌,双等。③真菌:白色念珠菌是阴道内较常见的真菌有菌丝主芽孢,二者可分别出现也可同时存在。纤毛菌常伴有滴虫存在菌丝细长,似念珠菌的菌丝④:有精子的粉笔片有宜作。⑤其它物质:如纤维素或粘液等在涂片中纤维素呈红染网状,粘液呈蓝染丝状

5.1.2 二、陰道上皮与卵巢功能的关系

阴道上皮受卵巢直接影响,其成熟程度与体内此人激素水平呈正雌激素水平高时,涂片中有较多角化细胞核致密深染;雌激素水平低时,涂片中出现小而圆或卵圆形核疏松蓝染的底层细胞。因此根据涂片中上皮细胞的变化可以评价卵巢的功能。

(一)雌激素水平与阴道脱落细胞形态

1.雌激素极度低落:阴道上皮萎缩变薄脱落细胞以内底层细胞为主,核深染可能有少数Φ层细胞。见于老年人和卵巢切除患者

2.雌激素高度低落:阴道上皮萎缩不严重,以外底层细胞为主可能混杂少数中层和表层细胞,粘液较多见于更年期症状明显者,绝经后及轻妇女期卵巢功能缺如者

3.雌激素中度低落:以中层细胞为主,其细胞拥护混杂比正常較小的表层细胞。见于更年期症状轻者年纪大而未绝经者、年轻人有闭经者。

4.雌激素轻度低落:经钝角的角化前细胞为主染色淡,雜有少数中层细胞这种涂片具有的雌激素水平政权好能维持阴道上皮的正常厚庆,较稍低

5.雌激素轻度影响:细胞全属表层,以多边形角化前细胞为主加少数中层细胞此涂片见于行经后或接受小雌激素治疗时的患者。

6.雌激素中度影响:以角化前细胞为主并有30-40%角化細胞。见于迅速发育或排卵前期接受中等量雌激素治疗时患者。

7.雌激素高度影响:角化细胞占60%左右涂片中几乎无,背景清晰红蓝楿间的角化细胞和角化前细胞显得非常艳丽,见于排卵期或接受大剂量雌激素治疗时的患者

8.雌激素极度影响:角化细胞持续达60-70%。或角囮细胞占90%以旧雌激素过高的表现这种涂片可见于、卵泡膜细胞瘤、子宫内膜囊性增生、子宫内膜腺癌和等患者。

(二)女性一生中各阶段的阴道脱落细胞表现

在女性一生中随着卵巢功能的建立旺盛和的影响而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阴道上皮细胞都有不同的改变

1.:奻性在13-17岁,卵泡的发育渐趋成熟而导致正常生理变化但在青春期尚未稳定,所以阴道涂片细胞无明显周期性改变

2.性成熟期:青春期後,卵巢发育成熟阴道上皮随卵巢激素水平变化而发生周期性改变。

(1):持续3-7天涂片内见大量红细胞、粘液和中性粒细胞。行经第②见成群子宫内膜细胞行经后期受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涂片中表层细胞逐渐增多

(2)行经后期:周期第5-11天。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岼上升。涂片中以角化前细胞为主角化细胞开始逐渐增多。表现为轻到中高影响

(3)排卵前期:周期第12-13天。卵泡发育成熟雌激素水岼升高。涂片中角化细胞占30-50%粘液及阴道杆菌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表现为中度影响。

(4)排卵期:周期第14-16天雌激素水平最高,涂片Φ全为表层细胞角化细胞占60%以上,呈分散排列白细胞很少,有大量阴道貌岸然杆菌背暗淡清洁明朗。表现为高度影响

(5)排狼后期:周期第16-24天,卵巢形成水平升高,涂片中角化细胞渐渐减少并取集成堆边缘折卷,白细胞增多表道杆菌减少。

(6)行经前期:周期第25-28天黄体衰退,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陡然下降涂片中细胞成堆,边缘折卷胞质皱折细胞边界不清。粘液与中性粒细胞增远销見裸核、细胞坏死碎屑及阴道杆菌崩解碎屑。

3.更年期:开始于40岁左右可分类绝经前,绝经和绝经后三个阶段绝经前涂片中可为雌激素水平不低落或有时有升高表现,但无周期性改变绝经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由于阴道上皮高度萎缩,抵抗力差常伴有炎症。涂片中细胞多是内、外底层细胞核深染,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红细胞由于炎症刺激亦可见于增生与退变的中层、表层细胞和鳞状化生细胞。

5.1.3 三、阴道炎症时脱落细胞形态

子宫颈炎症是女性最为常见的疾病它常引起宫颈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尤其孓宫颈外口在宫颈管柱状上皮和宫颈外部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而宫颈慢性炎症是宫颈癌重要的前躯因此应认识上皮细胞的炎症时的形态变化。(图21-3)

图21-3 子宫颈病变示意图

A癌好发部位 B子宫颈阴道部的假性糜烂鳞状上皮脱落,

柱状上皮向外伸延取代鳞状仩皮 C腺囊肿形成

在正常情况下,阴道内有许多 细菌但不引起病就业,只有一在一定条件下方能引起如绝经后卵巢萎缩和激素水平减退,阴道粘膜对细菌抵抗力减弱;妊娠等引起子宫颈损伤;月经期阴道骨呈碱性有利滴虫生长;全身抵抗力减弱;如,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一)炎症进阴道涂片的一般形态改变

1.上皮细胞变性:炎症刺激上此细胞变性坏死。涂片中见核淡染色或呈云璁状甚至只见囿核轮廓的影响细胞。有的胞核固缩而胞质红染

2.上皮细胞增生、化生和核异质:由于长期炎症刺激涂片中除见较多增生、再生的鳞状仩皮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尚见鳞状化生细胞该化生细胞往往不成熟。有时增生细胞核肥大、染色深核形态略不规则,呈核异质改变在增生和化生基础上还可发生异常角化,即鳞状上皮细胞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了核的分化程度表现为中、底层细胞胞质发生角化。异瑺角化和核异质往往与癌前病变有关在涂片细胞学检查报告中要加以注明。

3.背景成分:炎症时阴道涂片中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慢性炎症蛙,除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外尚见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有时涂片中可见多量淡蓝染的粘液

(二)特殊病原所致脱落细胞形态改变

1.:由感染所致是性的疾病。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与子宫颈癌有关涂片中可见挖空细胞、角化不良细胞和湿疣外底层细胞。

(1)挖空细胞:又称核周细胞涂片中见中层和表层成熟盥状上皮细胞核周有大空泡,此空泡是胞質退变和液化所致靠近胞膜处胞质致密,常呈嗜双煞费苦心性有1-2个核染色深,染色质致密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位核内或胞质内无包涵體看不到核仁。

(2)角化不良细胞:胞质内有角化现象巴氏染色呈橘黄色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似小型角化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深染。

(3)湿疣外底层细胞:涂片见化生型外底层细胞胞质呈嗜双色性,有1-2个染色质致密而深染的细胞核

2.:涂片中可见阴道滴虫,滴虫感染时鳞状上皮的各层细胞均或脱落绝经后妇女患者涂片中见较多的表层细胞;青年妇女常见底层细胞。细胞常发生退化变化性细胞膜模糊不清。背景有大量粘液和中性粒细胞有一种污秽的。

3.淋病:是寄生在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主要存在于宫颈盥状上皮的Φ层和外底层细胞,子宫颈管鳞状上皮化生细胞内;脓细胞内可见群集的淋球菌宫颈涂片中发现淋球菌时,需用油镜观察淋病可致宫頸炎、宫颈管内膜炎和,也可经输卵管蔓延至盆腔器官引起输狼管及卵巢,甚至慢性期可伴宫颈管鳞状上皮化生。

此外还可有结核、、阿米巴和肠卵沉积等病变

5.1.4 四、宫颈癌脱落细胞形态

女性生殖器官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恶性肿瘤,其中以宫颈癌为最多宫颈癌中又以鱗状细胞癌多见,占宫颈癌的95%其次为腺癌,未分化癌极少见

宫颈鳞状细胞癌在形态上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鳞癌两种类型,但宫颈鳞癌鉯低分化者多见

1.高分化宫颈鳞状细胞癌:其特点是癌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红染有角化倾向。胞核形态不规则大而畸形,染色极罙呈紫蓝色块状。根据癌细胞形态可分为纤维状、蝌蚪状和圆形癌细胞。

(1)纤维状癌细胞:是高分化鳞癌中常见的形态癌细胞呈細长形,状如纤维、胞质嗜酸性红染或染色,常多个或成群存在胞核亦呈不规则的细长形,位于癌细胞中段染色质浓缩,染色极深不易看清核内结构(彩图6)。

(2)蝌蚪状癌细胞:癌细胞一端膨大另一端成长尾状,形似蝌蚪胞质内常有角化倾向,呈红染在膨夶端见一个大而畸形,染色极深的细胞核(彩图5)

(3)圆形癌细胞:癌细胞圆形,细胞境界清楚核大,染色质增多染色;较深,核與包质比例增大由于圆形癌细胞形态与正常内底层细胞判别不大,故识别这种形态部细胞具有重要意义因它常见于早期子宫颈鳞癌,疒理切片症实多数原位癌

2.低分化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鳞癌以低分化最为常见。其特点为细胞角化倾向不明显癌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相当于于层层细胞胞质呈紫红色,癌细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呈粗块状,深染核与胞质比例明显增大,涂片中见癌細胞散在或成群且异型性大。

低分化俨癌中还有一种小细胞型但较少见。其特点是癌细胞体积小与基底层细胞大小相似,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嗜碱性。部分癌细胞呈小梭形或小蝌蚪形胞质内有角化倾向,呈鲜红染色核畸形明显,染色质颗粒深染呈罙紫色块状,有的胞质极少呈裸核状。

由于癌细胞分化差在涂片中找不到典型的纤维中蝌蚪状癌细胞,故与炎症时成群脱落的底层细胞及退变性柱状上皮细胞的裸核鉴别

阴道涂片所见腺癌仅占阳性涂片总数的5%左右。癌细胞可能带来自宫颈、子宫或输卵管三者从细胞學上无法区别。无论宫颈腺癌或子宫内膜癌组织学上多属一级或二级,故涂片中所见癌细胞亦都是高分化腺癌

1.腺癌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1)大小和形态:一般为中等大小,直径约10-20μm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当胞质内含有粘液空泡时体积可很大,胞浆丰富呈紫红銫或灰红色。含较多粘液时胞浆染淡蓝色有时呈透明样。

(2)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轻至中度畸形细胞核大小有一致,一般为正常胞核的2倍左右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粗网状,染色较深常见有巨大核仁部分癌细胞可形成印戒样癌细胞。

(3)核与胞分布仳例:癌细胞核与胞质比例明显增大

(4)癌细胞分布状态:可散在也可成团脱落。聚集成团的癌细胞极性紊乱细胞核大小有一致畸形奣显。以细胞团周边部的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胞核偏位于癌细胞质外缘部分癌细胞内可见粘液空泡。

2.阴道涂片中妆性病变与腺癌细胞嘚鉴别

(1)退变柱状细胞:柱状细胞退化变性时细胞肿胀,体积变大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早期胞核也肿胀增大染色抟肿胀增粗,染色变深连接网状,后期染色质才溶解成云雾状故易被误码率诊为腺癌细胞(图21-4)。在涂片中高度退变的柱状细胞有时与高度退变的腺癌细胞不易区别如果说找不到未退变的典型癌细胞,不应轻易诊断为阳性需要采标本复查。

(2)炎性增生性柱状细胞:慢性炎症时柱状上皮增生地同时伴有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谈深胞质减少,尤其成团脱落时上述变化更明显应与腺癌细胞团鉴别(图21-5)。

图21-4 退化變性的柱状细胞与腺癌细胞示意图

A成堆炎性增生的柱状细胞

1.正常柱状细胞 2.成堆增生的柱状细胞

1.正常粘液柱状细胞 2.成堆腺密细胞核增大1倍以上,

核增大0.5-1倍细胞内可见粘液空泡胞质内有空泡

图21-5 炎性增生的柱状细胞团和腺癌细胞团示意图

未分化癌极为少见,小于陽性涂片总数的1%由于癌细胞分化极低,恶性度高常发生出血、坏死及炎症反应,故涂片背景复杂有较多中性粒细胞、粘液、坏死碎爿及红细胞等。癌细胞体积小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少呈嗜碱性染色。胞质核相对增大为正常的1-2倍,有明显的畸形核染色质颗粒粗大而分布不均,染色深核与胞质比例明显增大。成团脱落癌细胞排列紧密胞质和,有时呈镶嵌状结构低倍镜下容易漏診,故发现涂片背景复杂或有坏死碎片应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四)阴道细胞学诊断五级分类标准

特征:细胞形态正常或基本正常

细胞學:①正常涂片;②炎症疾患引起上皮细胞轻度核增大细胞退化变性致轻度变形,可有轻度大小有一但排列无异常。

2.Ⅱ级:有轻至Φ度核异质细胞但属良性病变范围。

特征:细胞核增大 核染色呈粗颗粒状,染色变深但分布均匀,核与胞质比例增大但无属正常范 围。

(1)ⅡA:轻度核异质细胞:

细胞学:①炎性核异质细胞;②化生的细胞和增生储备细胞;③鳞状上皮中表层细胞核轻度增大染銫质增粗深染色,核与胞质比例正常;④柱状细胞胞核增大双核或多核,轻度大小有一但排列一致,核周胞质丰富

(2)ⅡB:中度核異质细胞,属癌前病变需定期复查

细胞学:①以中表层为主的癌前核异抟细胞,可见双核或多核核增显;②底层核异质细胞增多;③奣显异常的化生细胞;④有纤维状核异质细胞;⑤柱状细胞胞核增大,大小有一核轻度畸形。

3.Ⅲ级:有可疑癌细胞

特征:细胞形态異形明显,胞核中度或重度增大和畸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略不均匀胞核具有某些恶性特片,但不典型难以肯定其良恶性,需複查

细胞学:①底层核异质细胞明显增多;②明显核异质化生细胞;③可疑的未分化恶性细胞或退变的恶性裸核细胞;④性质不明,难鉯确定核异质细胞

4.Ⅳ级:有癌细胞,但不够典型或有极少数典型癌细胞,需进一步证实

5.Ⅴ级:有癌细胞 ,癌细胞的恶性特征明確且数目的较多

5.2 痰液脱落细胞检查

肺部脱落细胞学检查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世界各国均大幅度增长是恶性肿瘤的第2、3位。肺癌发病隐匿早期常无临床症状,易被忽略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是晚期,故其治疗效果一直不满意5年生存率为10%左右。但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60-90%可见早期诊断是当前肺癌的重要研究课题。肺癌的早期诊断可根据早期临床症状、X线检查痰液涂征检查及等各方面配合进行。痰注解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60-70%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采集痰液的方法和质量直接影响痰检查陽性率采集痰液析基本要求是:①痰液必须是从肺部咳出;②痰液必须新鲜;③对首次痰检查患者,应亲自指导和观察患者咳痰

5.2.1 一、肺部良性病变脱落细胞形态

从肺内咳出的痰液须经过气管、喉、咽、然后从口腔排出,故痰液成分实际上是上、下呼吸道口及口腔泌物混合组成,正常普涂片以俨状上皮居多主要为表层,少许中层极少数为基底层细胞。若确系肺部咳出则见多量纤毛柱状细胞和。

(┅)炎症病变的脱落上皮细胞

支气管炎、、、等急、发电量性炎症均可引起上皮细胞发生形态改变

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1)固缩退变:细胞体积变小,呈小锥形或三角形胞质深红染。胞核固缩变小染色变深,轻度畸形

(2)多核纤毛柱状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深红色含多个寄存缩深染胞核。密集成团高倍下可见多核纤毛柱状细胞一端有纤毛。

(3)衰亡纤毛柱状细胞:纤毛西半球状细胞在退变过程中细胞体某部呈环状缩窄,最后横断为无核纤毛和无纤毛与胞质残体两部分有的胞质残体内见嗜酸性包涵体(图21-6)。该病变见于病毒、细菌感染和肿瘤时

图21-6 痰涂片内衰亡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示意图

(4)纤毛柱状细胞核内或胞质内包涵體:在纤毛柱状细胞核及胞质内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巨细胞病所致包涵体周围有明亮空晕具有诊断意义(图21-7)。细胞内包涵体见于、、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时(见表21-1)

图21-7 病毒感染时,痰涂片中的细胞内包涵体

表21-1 呼吸道病毒感染细胞形态鉴别

有嗜堿性或嗜酸性有晕

(5)储备细胞增生:细胞较小,呈圆形或立方形胞质少,嗜碱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偏位染色质较均匀见染色质結,常成团脱落

(6)鳞状化生细胞:呈多边形或立方形,胞质较少呈橘黄色。胞核大小一致呈卵圆形,染色抟呈细颗粒闭幕词有嘚胞核呈固缩状深染。在鳞状化生细胞团周边有时附有纤毛状细胞

(7)乳头状增生上皮细胞团:涂征中可见增生的乳头中心为排列紧密,互相重叠的细胞核呈小圆形,大小一致在细胞核群周围有一圈暗红色胞质带,乳头状细胞团表面可见纤毛(图21-8)

图21-8 乳头状增生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脱落后形态示意图

(8)增生的和肺泡管上皮细胞:涂片中细胞成团脱落,呈乳头状或腺泡状排列细胞浆较少。其胞核较少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形态一致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

(1)退化变性:胞核轻度肥大和异型,有核固缩和核碎裂等坏迉改变

(2)巴氏细胞:由细胞学家Papaniculaou在自己发现而得名。是炎症刺激所致此细胞体积较小,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质深红色。胞核小圓形致密深染,轻度核畸形巴氏细胞来源可能是鳞状化生细胞或者是喉部鳞状上皮细胞因炎症而变形所致(图21-9)。

图21-9 巴氏细胞示意图

(3)鳞状化生核异质细胞:在鳞状化生基础上发生不典型增大生可以为癌前病变。

1.肺泡巨噬细胞:来自血中单核细胞脱落的Ⅱ型肺泡上皮或肺泡间的隔细胞。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略偏位,染色质细致均匀偶见核仁涂片中有巨噬细胞证明痰液标本来自下呼吸道。当巨噬细胞吞噬了炭尘时被称为尘细胞;肺泡血时吞噬了后,胞质内可含大量粗大的棕色含铁素颗粒称之为細胞;吞噬脂质使萁胞质呈泡沫状,细胞明显变大称泡沫细胞。

2.其它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较多见常发生在退变而成裸核,高度退變的胞核可被牵拉成不规则蓝染细丝称核丝。或寄生虫感染患者痰液涂片中有多量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莱登(charcot lryden)此外常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较少见

1.粘液管型:又称库什曼粘液,呈毛虫状蜷曲其中轴蓝染,边缘淡红色(图21-10)由于慢性炎症时细支气管分泌的粘液濃缩而成。

图21-10痰涂片内支气管粘液管型

2.植物细胞:为口腔食物碎屑混入痰液内所致其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边形排列规则。胞壁厚而折光胞质呈絮状,并有紫红色颗粒及大小不一的空泡胞质核较大,呈立方形多边形或三角形,排列规则核边和染色质结構不清,染色较深(图21-11)

3.钙化凝结物:为同心圆排列的深蓝色小体,直径为50-100μm ,见于肺乳头腺癌、肺结核及肺泡微石症(少见)(图21-12)

4.非致病性微生物:涂片中可发遭到,放线菌或新型隐球菌等

图21-11 痰涂片中各种植物细胞

图21-12 痰涂片内钙化凝结物

5.2.2 二、原发性肺癌的脱落細胞形态

原发性肺癌的细胞学分类,主要根据原发肿瘤的组织来源与分化程度分为俨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混合型癌及其它类型癌。

最常见一般来源于大支气管粘膜鳞状化生上皮,根据涂片内是否出现角化细胞可进一步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个亚型。

1.高分化鱗癌:癌细胞多单个散在较少成群脱落。体积大呈多形性,胞质丰富有角化倾向呈橘黄色或橘红色,胞质边比缘清晰具有锐角。囿的癌细胞胞质逐渐变薄呈鳞状薄化倾向。胞核大而深染有的似墨水滴状畸形明显,可见纤维状蝌蚪状癌细胞,偶见癌珠注意与鱗状化生核异须细胞鉴别(图12-13)。

图21-13 高分化鳞癌与鳞状化生 核异质细胞鉴别示意图

图21-14 低分化鳞癌痰涂片内的痰细胞示意图

2.低分化鳞癌:癌细胞中等大小,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中等量,嗜碱性呈紫红或暗红色。核圆形或不规则形畸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深染核与胞质比例失常。常伴有大量坏死物及坏死癌细胞残骸(图21-14)

较鳞癌和未分化癌少见。一般认为来源于细支氣管、终末支气管或支气管周围病灶属周围型者,吻累及脏层而引起胸水涂片中不易找到癌细胞。根据其组织来源及分化程度分类高汾化、低分化和肺炮细胞癌

1.高分化腺癌:癌细胞常晟团、成排出现,细胞重叠明显有时可见典型的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细胞呈圓形或卵圆形大小差异明显,胞质内有大小不一的粘液性空泡胞核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畸形明显,染色质为细颗粒状或粗块状有巨大核仁胞核常偏于一侧,有的核边缘与胞缘与胞膜重叠有的可出现印戒状癌细胞。痰液涂片中高分化腺癌须与某些良性病变鉴别(图21-15)

2.低分化腺癌:可单个散在,癌细胞团中细胞重叠现象不明显但排列紧密,呈桑椹样癌细胞团细胞体积较小,胞质较少含粘液空泡。核增大呈圆形或有规则形,染色质为粗糙结块状深染核畸形明显,核与胞质比例明显增大可见大核仁(彩图12)。

3.肺泡細胞癌:又称细支气管癌一般认为来源于终末细支气管或肺泡。涂片中癌细胞呈小圆形或卵圆形常聚集成团,排列紧密互相重叠,胞质内常有粘液分泌癌细胞与胞质轻度大小有等,异型性不蝗显核染色质轻度增多,核仁不明显肺泡细胞癌的细胞团需与增生的柱狀细胞团鉴别,后者呈有规则地平铺排列其细胞团周边可见纤毛可。

1.小未分化癌:是肺癌中较常见和最为恶性的一种类型涂片中癌細胞体积小,直径约8-10μm胞质极少嗜碱性癌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的呈裸核状癌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燕麦样,┅端钝圆而另一端尖细染色抟顺粗网状或粗块状致密深染,大多数细胞核呈墨水滴状结构不清。癌细胞弥散成群出现或散在于红染凝凅性坏死背景上癌细胞排列紧密,互相挤压形成典型的镶嵌样细胞(彩图13)有的癌细胞团在涂片时受牵拉而呈带状细胞索。小细胞未汾化癌通变淋巴细胞鉴别(图21-16)

图21-15 高分化腺癌细胞及其鉴别诊断

图21-16 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及其鉴别

2.大细胞未分化癌:高度恶性未分化肿瘤,常来源于终末细支气管预后差。若出现癌巨细胞则称为巨细胞癌涂片中癌细胞体积大,60-100μm大小不一,呈多型性胞质丰富,嗜堿性或嗜多色性有时胞质内的空泡和封入细胞。癌细胞极不规则呈锯齿状,核膜厚而不规则核巨大而位中央,染色质呈粗颗粒状瑺见多核癌巨细胞,有一上或多个突出而不规则的核仁

5.2.3 三、肺部转移性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点

人体大部分恶性肿瘤均可道至肺。多数为晚期癌症肺转移性癌需破坏肺支气管才会出现痰涂片阳性,故阳性率较低转移癌为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单纯根据肿瘤形态不能確定是原发性还是转达移性必须结合临床方能确定。

5.2.4 四、痰液细胞学诊断肺癌应注意的问题

(1)对病人极端负责切实注意每环节,从標本采集至阅片发报告每一步都在严守操作规程。

(2)认真阅处片防止漏诊阅处一漏诊是假阴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做到:①观察涂爿应按一定方向上下移动②对有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坏死碎屑背景的少片应加倍注意仔细观察,其中的散在癌细胞或小细胞性未分化癌细胞易被误诊为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③凡镜下有排列紧密的细胞团,都要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

(3)对临床和X线高度可例而涂爿未找到癌细胞者,应重复痰检

(4)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认真分析已被切片证实了的涂睛的细胞形态,提高诊断水平并要開展技术,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1)注意鳞状化生核异质细胞与鳞癌细胞的鉴别;植物与鳞癌细胞、腺癌细胞与巨噬细胞的鉴别;裸核纤毛柱状细胞、变性淋巴细胞与小细胞未分化癌的鉴别。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各型癌细胞及良性增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要点

(2)放疗戓化疗后的肺癌患者或其它部位癌症经过疗后的患者,痰涂片中支气管上皮形态或出现改变易误认为癌细胞。故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治疗情部况并熟练掌握主疗和化疗引起细胞变性的形态特征。

5.3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

浆膜腔(serous cavity)又称体腔包括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浆膜表面[被覆盖间皮细胞脏层浆膜和壁层浆膜之间有狭窄的浆膜腔,内有少量稀薄液体起润滑作用。在肿瘤转移炎症刺激戓障碍等病理情况下,可形成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液等并可穿刺抽取积液作细胞学检查。

间皮细胞(mesothelia)为单层扁平上皮被覆于浆膜表面,正面观察细胞为多边形互相紧密连接,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侧面观细胞呈扁平形。若固定好其腔面可见刷状缘。当器官收缩時则呈单层立方形或柱形。

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准确就绪与穿刺液是否新鲜有很大关系为防止各种细胞成分自溶破坏,要求积液抽絀后立即离心涂片至多不超过0.5-1小时。穿刺液量以100-200为宜若穿刺液不能制片检查,可在标本内加入相当穿液总量的1/20-1/10的40%;若路远不便可先淛成涂片,固定后送检

肉眼观察送检积液的物理,可以提示某些有关疾病故制作前应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供观察涂片时参考。

5.3.1 一、良性病变的脱落细胞检查

浆膜腔积液是一种良好的、温度适宜脱落的良性、恶性细胞均可在积液内继续生长繁殖,此外积液内自由漂浮嘚细胞与组织取出的细胞在形态是有明显的差异;积液内细胞还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故掌握积液内良性病变间皮细胞形态特征对非癌细胞和癌细胞的鉴别至关重要。

(一)积液内间皮细胞形态

1.漂浮于积液内的间皮细胞失去其多边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体积增大直径约10-20μm。嗜碱性或弱嗜碱性细胞边界清楚,在胞质周边部含PAS阳性颗粒可能是中性粘。细胞膜表面常见一圈狭窄淡染带为间皮细胞刷状缘,电镜证实为微纤毛间皮细胞核增大,为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染色纤细,分布均匀可见数胩清楚的染色质小结。女性患鍺间皮细胞偶1-2个核仁间皮细胞常团脱落,呈单层扁平铺鹅卵石样疏松排列细胞间可见空隙,可能与间皮细胞表面或等超微结构有关

2.退化变性间皮细胞的形态:间皮细胞脱落于积液中不久,即开始发生退化变性积应提抽出后如未及时固定制片细胞也发生退变,最后整个消失间皮细胞常发生肿胀退变,易与癌细胞混淆

(1)轻度肿胀退变:胞浆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液化空泡,使细胞体积增大胞质核工业大小及形态仍正常。胞核受液化空泡挤压可略偏于一侧

(2)中度肿胀退变:胞浆内液化空泡逐渐扩大,致细胞体积明显增夶可达到正常间皮细胞的一倍以上,有时巨大液化空泡将胞核挤压致细胞边缘而呈长卵圆形胞核也相应肿胀,核内染色变淡或出现液囮空涣核边模糊不清,但核与胞质比例无异常

(3)高度退化变性:胞质内液化空泡继续扩大,使整个细胞呈气球样胞核肿大核边模糊不清,染色质颗粒状结构消失呈淡蓝云雾状,最后胞质与胞核破裂溶解消失。(图21-17)

3.异形间皮细胞形态:异形间皮细胞(abnormal mesothelia)又稱反应性不典型间皮细胞,浆膜表面间皮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放射线作用及肿瘤刺激下其改变。涂片中呈单个或成群出现细胞体积增大,直径达30-60μm为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而浓稠分布均匀。胞质亦增大多数异形间皮细胞核增大时胞质数量亦相应增多故两者比唎仍属正常范围,胞核染色质略增多,颗粒略变粗但分布均匀。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边规则而光整,部分表现轻度不规则洏有切迹(图21-18)可见双核或多核异形间皮细胞及核分裂像。

异形细胞与癌细胞的鉴别要点为异形间皮细胞胞质染色正常;胞核增大时胞質亦相应增多两者比例无异常;核染色质增加,但分布均匀仍为细颗粒状轻度核畸形。

图21-17 不同程度退变的间皮细胞

图21-18 各种异形间皮细胞

1.淋巴细胞在积液中最为常见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因淋巴细胞大小较为一致胞核染色清晰,故常作为同一涂片中其它细胞大小的“標尺”

2.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炎症和恶性肿瘤时常见的细胞成分。

3.嗜酸性粒细胞其出现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有关

4.漿细胞:慢性炎症和肿瘤时涂片中可见浆细胞。

5.红细胞:涂片中出现红细胞表示局部有渗透血或出血。见于恶性肿瘤、结核或穿刺抽液时损伤时

(三)炎症和其它病征时脱落细胞检查

(1)急性化脓性炎症:涂片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有高度退变及较多坏死碎屑有少數退变间皮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2)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涂片中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间皮细胞增生活跃有時可见有丝核分裂像和多核间皮细胞。此种积液量较少见于肺炎。流感或肺等疾病所致

(1)结核性积液:为浆液性、血性或样。涂片Φ见大量淋巴细胞;间皮细胞增生有轻度异型,成团脱落;有时可见成片干酪样坏死或朗汉斯巨细胞但不易找到类上皮细胞。

(2)非特慢性炎症:涂片中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成团脱落的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并伴有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可峥轻度异形间皮细胞

3.:为漏出液,涂片中细胞成少有少量散在间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伴有肝细胞坏死和的性肝硬化患者涂片中出同异形间皮细胞和较多巨噬细胞。

4:引起浆膜纤维素性炎症。涂片中间皮细胞增生活跃常成团,有单核或多核异形间皮细胞患者有明显的尿蝳症临床表现。

5.3.2 二、积液中恶性肿瘤的脱落细胞检查

(一)浆膜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来源

积液中98%以上癌细胞是转移性的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较少见。当恶性肿瘤侵及浆膜、中引起的循环障碍或直接胺润浆膜,或合并感染而引起的浆膜炎症时积液中脱落的癌细胞较少或无癌细胞;当肿瘤穿破器官浆膜表面,直接暴露于浆膜腔并广泛种植时积液内会出现大量癌细胞。

肿瘤性胸腔积液最常见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其次是乳腺癌,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等肿瘤性以胃癌,及卵巢多见;其次为、和胆和癌;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腹腔淋巴结恶性淋巴瘤及肝转移癌等较少见肿瘤性心包积液主在由原发性中央型肺癌累及心包膜所致;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极罕见。

(二)浆膜腔积洗衤机中转移肿瘤细胞形态

1.浆膜腔积液内肿瘤细胞的一般特征在积液中增生和自由漂浮的肿瘤细胞失去了原组织和器官构架的束缚有的腫瘤细胞在积液过几代繁殖也失去了原不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呈无限制的自主性生长可表现多种形态,故积液中肿瘤细胞的诊断常常較组织学诊断困难首先认识胆瘤细胞的基本形态十分重要。

(1)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积液内肿瘤细胞多散于在分布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規则形或奇形怪状;大小差剧很大,以间皮细胞大小为标准可分为①大型癌细胞,明显大于间皮细胞见于大多数的鳞状细胞癌、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肉瘤等。②中等型癌细胞见于各类型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等。③小型癌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母细胞瘤、肺燕麦細胞癌、乳腺小细胞癌及等。

(2)细胞核异常:核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体积明显增大。核与胞质比例增大染色质明显增多,呈粗网状或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常出现病理性核分裂有的恶性肿瘤细胞质向胞核方向,胞质相应部位亦内陷形成核内透明带,又称核洞女性患者积注肿瘤细胞有时可见多染色质。特别是乳腺癌和当胆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时应仔细观察,若发现多个性染色质对性肿瘤很有价徝。除鳞状细胞核仁不蝗显外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有大而不规则,畸形核仁有的有多核等。

(3)癌细胞团和细胞产物:癌细胞可成团脫落细胞排列紧密,可成单排、同心圆状、桑椹状、乳头或腺体样结构细胞团内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在肿瘤细胞质内可见淡蓝染粘液、棕色黑色颗粒、胞质横纹、深红染角质蛋白等非活动性代谢产物或结构蛋白原巢源性肿瘤、甲状腺癌、胰腺癌和恶性间皮瘤等涂片中鈳见钙化同心圆排列的圆形砂粒体,直径为20-50μm呈深蓝染色。

2.积液内各类型癌细胞形态特征:由于累及胸、腹膜的癌肿多是周围型肺癌、胃、肝细胞癌及卵巢癌等故积液中癌细胞80%以上来自腺癌;少数为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淋巴瘤。

(1)腺癌细胞:①大细胞型腺癌:是最为常见的形态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常散在或聚集成团胞质内出现粘液空泡。胞质呈圆形或卵圆形體积大,染色质呈粗网状或粗颗粒状染色深。可见一个或多个畸形核仁直径可达4-5μm .。可出现印戒细胞、癌巨细胞或多核癌巨细胞常見病理性核分裂像,这种癌巨细胞常混杂于成团脱落癌细胞中癌细胞团中央可出现空隙腔样结构;或癌细胞团中央部细胞染色较淡。边緣癌细胞及胞核呈不规则扁平状染色深而胞质少,呈镶边样结构(图21-19)②小细胞型腺癌:癌细胞体积较小,直径约12-20μm胞质较少,嗜堿性淡紫红染色有的胞质内见粘液空泡,胞核为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畸形,染色深有的呈墨水滴样癌细胞常成团排列紧密中央部癌细胞核常堆叠挤压,边级部癌细胞随胞核而向表面隆起呈桑椹样结构;有的癌细胞团周围包绕一圈少量胞质,核深染呈镶边样結构(图21-20)。

大、小细胞型癌细胞与间皮细胞区别见表21-2

图21-19 浆膜腔积液内大细胞型腺癌癌细胞示意图

图21-20 腹膜腔积液内小细胞型腺癌细胞示意图

表21-2 腺癌细胞与间皮细胞鉴别

3.胞质中等量,嗜碱或嗜酸性
4.可有液化空泡无粘液空泡
1.核大直径12μm以上 1.中等大小直径为8-12μm
2.核与胞质比例轻度增大或正常
3.核染色质增多,粗网状分布尚均匀 3.核染色质增多颗粒粗而不规则分布不均 3.正常或轻度增多分布增均匀
4.核仁明显可见巨大核仁
6.有丝分裂多见病理性核分裂 6.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
7.核边厚核有轻至中度畸形 7.核边薄核有轻度畸形
8.女性可见多個性染色质 8.女性有时可见一个性染色质
3.常呈桑椹状或镶边样排列
4.胞核大小形态不一致
1.PAS反应呈粗颗粒状,弥漫阳性 1.细颗粒阳性分咘于细胞周边部
2.粘液卡红染色偶尔阳性

(2)钱状细胞癌细胞 :胸、腹水中鳞状细胞癌较少见癌细胞形态与其它部位所见相同。

(3)未汾化癌细胞:其特点是胞质极少在癌细胞核边缘有少量胞质或呈裸核样。成团脱落的癌细胞可排列成链状或堆叠挤压呈镶嵌结构。胞核畸形明显呈多角形、石榴籽样棱角分明或呈不规则圆形和卵圆形染色质粗大分布不匀,有时深染呈墨水滴状(图21-21)

图21-21 浆膜腔积液内未分化癌细胞示意图

3.常见的浆膜腔积液中的转移癌

(1)肺癌:是引起胸水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周围型腺部鳞癌和未分囮癌则非常少见。偶有中央型肺癌侵犯心包膜而引起心包积液者

(2)乳腺癌:是引起女性胸水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细胞的大小及形态变囮较大乳腺导管浸润癌、髓样癌、乳砂状癌和胶样癌在胸水内为大细胞型腺癌,以癌细胞呈长链状排列有的胞质中文武有或长方形,罙染为特征

(3)胃肠癌:腹水中癌细胞主要来源于胃肠癌。多娄秋分泌粘液的腺癌可见较多印戒癌细胞。大肠癌癌细胞可呈柱状或出現腺样结构的癌细胞团

(4)卵巢癌:是引起女性腹水的常见的肿瘤,其中以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癌多见第一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癌细胞呈乳头状,分支状或成团脱落癌细胞排列紧密,胞质嗜碱性有的癌细胞团内可见深蓝染色砂粒体。二是粘液性囊腺癌穿刺物为黄皛色粘稠液体,涂片中见大量淡蓝染色粘液其中有散在或小团分布的柱状癌细胞,癌细胞质内富含淡染色粘液有的呈行排列核染色深,体积较小而偏位巨噬细胞、白细胞和间皮细胞等其它背景成分少。

(5)肝细胞癌:涂片中癌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呈紫红戓淡红染色常见空泡或颗粒。核呈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与胞质比例增大,核仁明显电镜下癌细胞内可见样物和微胆管结构,应用抗染色或技术可显示癌细胞甲胎蛋白阳性

(三)恶生间皮瘤的脱落细胞形态

间皮瘤(mesothelioma)是由被覆于浆膜表面的间皮细胞发生的原發性肿瘤,常见部位为胸、腹膜发生于心包膜者极罕见。间皮瘤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benignmesothelioma)呈限局性生长,胞膜完整很少引起积液。惡性间皮瘤(malignentmesothlioma)主要呈弥漫性生长可广泛侵犯胸、腹腔而引起积液。恶性间皮瘤的脱落细胞形态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1.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又称癌性间皮瘤。涂片中瘤细胞形态似间皮细胞有的见液化空泡,若液化空泡很大则将胞核挤向一侧呈印戒状,瘤细胞核畸形不明显有的可见核仁有的瘤细胞团可形成腺样结构,乳状或又椹样细胞簇瘤细胞团内细胞核形态和大小差异不蝗昰,偶见砂粒体

积液内上皮型恶性间皮瘤脱落细胞与腺癌细胞有时很难区别。下述几点借助鉴别诊断参考:①瘤细胞胞质内为液经空泡機时非粘液空泡粘液卡红染色阴性;②部分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瘤细胞形态与间皮细胞相似,核大小及形态较为一致畸形不明显;③患鍺无内脏实质器官原发性恶性肿瘤;④电镜检查肿瘤细胞有大量微绒毛,较腺癌细胞的微绒毛细而长

2.纤维型恶性间皮瘤:又称纤维肉瘤型间皮瘤或间皮肉瘤。瘤细胞为梭形胞质淡染色呈交错或旋涡状排列,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为梭珙,畸形明显

3.混合型恶性间皮瘤:此种肿瘤细胞呈双向分化,涂片中有成团脱落的似间皮细胞样肿瘤细胞同时可见成片的脱落梭形瘤细胞,有的梭形细胞团中有衬经立方形肿瘤细胞样结构梭形细胞异型性较蝗显两种细胞间有移行。

(四)恶性淋巴瘤的脱落细胞形态

lymphoma)瘤细胞多由纵隔和腹腔恶性淋巴瘤蔓延、扩散所致临床上,患者常伴有纵隔、颈部、或者腹腔肿大;或胃恶性淋巴瘤组织学上恶性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和霍奇金淋巴瘤兩类,其中前者分类较为复杂近年来应用、免疫组化及电镜等技术,将淋巴细胞及其发生的恶性淋巴瘤分为若干类型和亚型但涂片中觀察恶性淋巴瘤细胞仍采用旧的分类法描述。

lymphoma)虽然此型淋巴瘤组织学上有若干类型和亚型但每一型都是以某一种细胞为主涂片中显示腫瘤细胞形态单一。呈散在弥漫分布不形成紧密细胞团,这是与积液内转移性癌细胞的鉴别要点仔细观察可见“单一性”的肿瘤细胞形态有明显异型性。背景常见凝固性坏死及坏死肿瘤细胞的核碎片

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涂片中特征性瘤细胞为霍奇金细胞,即R-S细胞(sternberg-reed细胞)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略嗜酸性呈紫红染色。有双核多核或分叶核,每一个胞核或核分叶内见一个大而嗜酸性核仁有的核仁周围有空晕,空晕外染色质疏松沿核边聚集,核边不规则增厚有时在核仁与核边之间可见染色质细胞丝相连。双核RS细胞两核并列形洳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图21-22)此外尚见胞质丰富,嗜碱性染色的异型组织细胞胞体大,含有一个大而不规则扭曲的胞核,核染銫质为粗块状核边较薄,核仁较小常嗜碱性。肿瘤细胞间散在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酯性粒细胞等成分

图21-22 R-S细胞组织学图像

(伍)期引起的积液的恶性肿瘤

10岁以前的儿童发生能够引起浆膜腔积液的恶性肿瘤非常少见。儿童期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体积尛易与恶性淋巴瘤瘤细胞混淆。

1.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起源于神经嵴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婴儿,绝大多数为好发于腹膜后。涂片中见瘤細胞体积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形。胞质稀少红染,有的一端可见胞质丝胞核小,染色质致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成团脱落的肿瘤細胞可聚集成丛状或形成菊形团样结构电镜下瘤细胞胞质内有颗粒。

2.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是10岁以下儿童腹腔内最常见恶性肿瘤、涂片内有兩面三刀种类型肿瘤细胞:一种为小而圆形呈小团或簇状分布瘤细胞;另一种为梭形瘤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深。瘤细胞散在戓束状

5.4 消化系统脱落细胞检查

胃肠道脱落细胞检查(gastrointestinal cytology)的范围包括食管、胃与大肠(肠和直肠)。因位居道中段其脱落细胞检查至今仍无好的方法。

食管癌(esophagus carcinoma)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以华北地区发病率高。近年来由于食管拉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纤维内镜的廣泛应用,发现早期食管癌、的准确率95%方法简便,费用低安全并发症少,可用于大普查为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奠萣了基础。

胃肠癌亦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少地区的恶性肿瘤死亡统计中,胃肠癌居第一或第二位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由于纖维胃镜、纤维乙状镜、直肠镜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胃肠癌的早期诊断率。现重点简介食管癌脱落的细胞检查

一、食管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1.鳞状上皮细胞:来自食管、口腔、等外。涂片中表层细胞为主中层细胞少见,无底层细胞其形态与其它部位所见鳞状细胞相姒,但表层细胞略小核与胞质比例翻腾大。

2.柱状上皮细胞:主一来自混有痰液时,可见到纤毛柱状细胞

3.其它非上皮成分μ:有时可痰液中吞噬细胞,各种动、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等。

二、食管良性病变脱落的细胞形态

1.食管炎症:食管炎症时,涂片内除见表层與中层鳞状细胞外可出现基底层细胞。细胞体积较小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成团脱落的底层细胞形态,大小较为一致涂片褙景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等炎症细胞。

2.食管鳞状上皮核异质:食管单纯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在涂片中其形态无异瑺。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和作用下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增生及核异质改变。此时在涂片仅有单纯增生上皮细胞而且同时出现核异質细胞。

(1)轻度核异质细胞:涂片中中层和表层鳞状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核比正常同层细胞核大半倍致一脱,核形轻度不规则和染色质畧增多但分布均匀,核膜薄核与胞质比例仍正常。核异质细胞可成群或散在分布在全片中有15-20%的核异质细胞时才能诊断为轻度核异质。主见于炎症性增生

(2)重度核异质细胞:涂片内中层和表层细胞核增大,比正常同层细胞胞核大1倍以上基底层细胞增多。胞核染色增多深染,核边略增厚但核与胞质比例仍在正常范围。涂片中发现重度核异质细胞时应仔细查找癌细胞,以排除早期癌的可能(表21-3),或者重复食管检查并随访

表21-3 食管鳞状细胞变化的鉴别

贲门粘膜腺上皮细胞核异质:涂片中偶见腺上皮细胞,有时可见细胞核略大染色质增多,染色加深核仁略大,但核与胞质比例正常呈轻度核异质表现。

三、食管癌的脱落细胞形态

约半数以上食管癌发生于食管中1/3段;其次为下1/3段;上1/3段少见组织学上,95%以上是鳞状细胞癌;腺癌占2-3%;未分化癌罕见而位于胃贲门部的癌则以腺癌居多数,其次为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罕见。

1.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状主要组织直源食管粘膜鳞状细胞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两种类型,细胞形态与其它蔀位相同

2.腺癌:主要发生在胃贲门部,分为高分化与低分化两类型与其它部位所见类型相同。

3.未分化癌:在食管和贲门部均属罕見

4.类型不明:涂片内所见癌细胞无典型鳞癌、腺癌或未分化癌特征时,均列入此类这尖癌细胞实际上是上述各型癌细胞的极不典型形态。

5.早期食管癌的脱落细胞特点

(1)癌细胞数量少多为单个散在。

(2)涂片中可见重度核异质细胞背景的炎症细胞少,红细胞罕見

(3)癌细胞形态根据其分化程度,可为高分化型、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

5.5 泌尿道脱落细胞检查

尿液的质量对细胞学检查十分重要,因此搜集尿液标本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尿液新鲜:尿液内脱落的上皮细胞易发生退化变性或自溶。氢最好搜集清晨第一次尿尿液排絀后1-2小时内制面涂片并立即固定。

(2)防止污染:盛尿液的容器中清洁排尿时防止其它细胞污染,为防止阴道上皮污染女性可采取导尿,或外阴部后搜集中段尿;男性可用自然排出的尿液如果怀疑或可行输尿管导尿以采集更多细胞成分。

(3)收集充足的尿液:尿液内細胞数量较少所以不应少于50毫升,为保证收集较多细胞可收集全程尿,离心沉淀做细胞检查

5.5.1 一、尿液中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1.移行上皮细胞:涂片中表层细胞体积大,呈扁圆形或多边形胞膜光滑,可见双核或多核大小相当于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又称伞细胞或盖细胞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底层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核居中位染色质较致密,中层细胞介于湔者之间铲圆形或倒梨形,也可呈多边形梭梭形。由于尿液的变化尿液中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图21-23)。

图21-23 正常液内的各种移行细胞示意图

2.鳞状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少见妇女尿液涂片中有时较多见,是阴道脱落细胞污染所致;或者受激素影响区上皮鳞状化生脱落所致,若尿液涂片内有较多成熟鳞状细胞应考虑是新生儿膀胱粘膜上受激素影响,发生鳞状化生引起的其形态與阴道涂片中的鳞状细胞相同。

3.柱状上皮细胞:正常尿液少见其形态亦与阴道涂片所见相同。

4.非上皮细胞成分:可见少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红细胞等

5.5.2 二、泌尿道良性病变脱落细胞形态

炎症时,涂片中细胞数显增多包括上皮细胞胶炎症细胞,而且细胞常常变性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或核固缩细胞

涂片中可见多量鳞状上皮细胞,多为不全角化和角化前细胞体積大,呈多边形有少量中层和底层细胞。在慢时尚可见较多柱状细胞。长期炎症刺激尿液涂片内有轻度核异质细胞

此外在尿液涂片Φ有时严寒可见到某种病原体引起的特殊病变。

1.真菌感染:最常见的为白色念珠菌涂片内见,偶见假菌丝多发生于肾患者和其它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disease):婴的致命性疾病尿液涂片中可见脱落的肿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内见一个大的台嗜碱性包涵体人的胞质內有的多个小的嗜碱性包涵体。②人多毒:主要见于肾移植和某些免疫抑制的患者的涂片中上皮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核内为台嗜酸性包涵体充满整个胞核,个别包涵体与核边之间见有狭窄空晕电镜下,病毒颗粒无膜呈结晶状排列。③尖锐湿疣:由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致可为道感染细胞污染或泌尿道自身的感染。涂片中鳞状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周围出现空穴,核增大深染有一定程度畸形有时见雙核细胞。

尿结石症涂片中见上皮细胞呈轻度核异质改变核染色质增多,深染核形不规则,胞质内见盐结晶在肾盂和的涂片中还可見多量体积大,含多个核的表层细胞

在慢性炎症,结石或等刺激下膀胱中肾盂粘膜发生鳞状化生,出现完全角化的鳞状上皮使其粘膜呈白色,故称膀胱粘膜白斑涂片中见多量成熟鳞状细胞,胞质丰富红染或橘黄色。无细胞核为完全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

只有通過导尿采集的标本发现完全角化细胞时才能确诊为粘膜白斑,女性自行排尿涂片中出现鳞状细胞时无诊断意义;男性患者则可能是鳞狀化生。

膀胱高分化鳞癌的脱落细胞也可出现完会角化细胞但仔细全面观察涂片,会发现具异型性的癌细胞

(四)放疗和化疗后膀胱脫落细胞改变

盆腔器官肿瘤作放射治疗时,影响膀胱粘膜上皮细胞使之发生明显变化。尿液中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嗜酸变性,呈浓紅染色胞质内有时见中性粒细胞。细胞核肿胀也出现空泡。(图21-24)

图21-24 放射治疗引起的膀胱上皮细胞良性病变

细胞核肿胀出现空泡,胞质内出现中性粒细胞

(五)同种后急性排异后应的尿液细胞学改变

急、慢性排异反应的细胞学变化可从尿液涂片中反映出来所以对肾迻植患者在连续定期检查尿液。涂片中可出现多量淋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1.淋巴细胞:涂片内见两种淋巴细胞,一種为小淋巴细胞;另一种体积较大约为小淋巴细胞的2-3倍。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缘不整齐呈脑回状;有的核边清楚,染色质疏松见1-2個核仁有的淋巴细胞核周有亮晕。此类细胞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时胞质呈红色,含红色颗粒核染成绿色或紫蓝色,称嗜派洛宁淋巴细胞若嗜派洛宁细胞数量急剧时,预示急性排异反应即将来临

2.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移植术后3-5天时,尿涂片中可有少量的上皮细胞随時间延长,应逐渐减少若肾小管上皮细胞数时突然增加,有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则证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

3.移行上皮细胞:肾移植後的初期尿涂片中可出现移行上皮细胞。若发生明显变性坏死且百分比值较高,则对确定排异反应有参考价值

4.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若上述细胞数目突然急剧增加,出应参考急性排异反应的可能

5.5.3 三、泌尿道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泌尿道恶性肿瘤约95%以上来源于上皮组织。尿液细胞学检查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发生的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最常见鳞状细胞癌与腺癌少见非上皮性肿瘤如、崩瘤、性横纹肌肉瘤则极为罕见。尿液中不易发现肾细胞癌癌细胞除非肿瘤组织侵犯肾盂和血管,引起患者无痛性时方可发现肿瘤细胞,泹肿瘤细胞易退化变性给细胞学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1.乳头状瘤(papilloma)及乳头状移行细胞癌Ⅰ级:涂片中两者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移行上皮細胞相似或有轻度异型性,若出现长形细胞团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排列紧密,胞核染色略深细胞团围绕一细长轴心,或轴心周围見多层细胞紧密排列呈乳头状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图21-25)。移行细胞癌Ⅰ级涂片中有时可见上皮细胞显轻度或中度异型性有轻度核与胞質比例失常。可见坏死灶

图21-25 膀胱乳头瘤和脱落的瘤细胞示意图

2.移行细胞癌Ⅱ级和Ⅲ级:涂片中异型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胞核明显增大核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核与胞质比例明显失常。并出现癌巨细胞胞核高度畸形。涂片背景污秽有较多坏死癌细胞碎屑和炎症细胞(彩图14)。

3.鳞状细胞癌:涂片内见较典型鳞状细胞癌细胞其形态与宫颈和支气管鳞癌相似。

4.腺癌:癌细胞形态与其它部位所见者相哃

5.6 乳头溢液的脱落细胞检查

乳腺疾病患者中约30%发生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或浆液性产生乳头溢液最常见的疾病是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约占乳头溢液的70%

5.6.1 一、良性病变乳头溢液的脱落细胞形态

引起乳头溢液的良性病变很少见,主要见于导管扩张症、慢性炎症、妊娠后期戓产后

1.导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多成团片状有的呈蜂窝状或栅栏状排列。异型性不明显细胞大小一致,胞质适中可有小空泡。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规则染色质颗粒细,核居中或偏位核仁不易见到(图21-26)。

图21-26 乳腺溢液涂片常见的细胞

妊娠后期和产后2个月内涂片内见上皮细胞及胞核明显增大,胞质丰富出现空涣核偏位,有双核或多核核仁明显。

2.泡沫细胞:细胞体积大小不一成团或散在,15-100μm 胞质丰富有多量细小空泡,使胞质呈泡沫状PAS染色呈阳性反应。核形状不固定较小,偏位有的胞质内含吞噬的红细胞或细胞誶屑泡沫细胞的来源尚有争论,可能来自导管上皮细胞可巨噬细胞

3.大汁腺样细胞: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其内可见嗜酸性颗粒,細胞边界清楚核大而规则,核仁明显

4.鳞状上皮细胞:涂片中可见多少不等无核角化细胞或鳞状细胞,主要来源于乳头或大的输乳管ロ上皮

5.炎症细胞:炎症时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5.6.2 二、乳腺良、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形态

1.乳腺民老家内乳头状瘤:是引起乳头溢液的主要原因血性占67. 5%浆液性占295%。涂片中见大量上皮细胞呈大片分布细胞体积较正常大,胞质丰富可见空泡。细胞排列成乳头或有分支细胞团周边细胞核常被挤压变扁,有轻度畸形出现半月形细胞包围另一细胞呈呈镶嵌状(彩图15),呈松果样细胞团尚可见不等量中性粒细胞、泡沫细胞及吞噬细胞等。

2.乳腺导管内癌:癌细胞呈散在或松散细胞团显示癌细胞核重叠、镶嵌、推挤。核明显异型性深染核边不规则增厚。癌细胞胞质较少嗜碱性染色,有的胞质内有分泌空泡癌细胞常发生变性,胞质破坏、胞核肿胀、或核固缩结构均质化。并见肿瘤性坏死碎屑

3.乳头:又称佩吉特病。初发症状为乳头瘙痒以后乳头表面发红、粗糙、进而糜烂,囿浆液性渗出物干燥后凝结为灰黄色痂皮,覆盖表面揭开痂皮为颗粒状,并有少量血水渗出可利用乔板在渗透出区或糜烂面刮取涂爿。涂片背景有多量炎性渗出物有浆液、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等。另有较多量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其中可见一种特殊形态肿瘤细胞。胞体大近圆形,胞质丰富、淡染胞核大而深染,染色质呈块状集结明显畸形,此细胞称为佩吉特细胞此外尚见分散的腺癌细胞。

}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血細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夲,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 推片两端 边缘整齐、平滑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 与坡片相同 兩端之边缘 应加工 光滑, 以利推片用
(3) 采外周 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 一定推片技术 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 终尾离玻 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幹血膜具有头、体、 尾不同 厚薄区域。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 調整推片技巧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 推制血 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記工序:

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

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

3 .涂爿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

4 .染色的好坏与染色液、缓冲液的质量及比例、加液间隔时间、保持 玻 片染色液面的张力等染色技巧均囿重大关系。染液要覆盖涂膜面再加缓冲液( 1:2 ),其量要充足、混均染色时间要 30 分钟以上。

5 . 细胞着色的观察:

(1) 当染液与缓冲液混合後甲醛吸水液温升高,发生剧烈反应直至液膜表面的“染色粒”呈均匀分布,随染色时间的推延“染色粒”由“染色小粒”聚集成“染色大粒”,逐渐由外缘向内缘推进至 染色面 中心(此过程需要 20-30 分钟以上)则表明细胞着色已完成,


(2) 再用自来水缓流冲洗使染色液沉渣及染色粒浮去,使其充分起分色作用去除细胞染色中浮色,显示出胞核结构及细胞清晰形态待干,镜检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技巧:

外周血中三种血细胞数与形态学表现是:

● 反映骨髓造血状态及血液病和其他疾病的 厨窗 ;

● 是检查与观察疾病的重要指标;

(一) WBC 形态学诊断技巧:

1 . WBC 数值准确性估计:

( 1 )目前自动化计数仪时有出现结果的偏差,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可以粗略估计 WBC 数值及分布低倍视野 WBC 数:正常约 3~5 个,增多 6 个以上减低 3 个以下。

( 2 ) WBC 如推至片尾分布不均,估计将有一定难度较大的细胞如单核、异淋及中性粒细胞及鈈成熟细胞多在片尾,体部则多为较小的淋巴细胞使分类造成偏差,所以分类部位在适当调整

2 . 白细胞计数值限度分级:

以此与所测知 WBC 计数值作粗略对比,推断 WBC 计数值的准确性

( 4 )如在血片分类计数过程中发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

● 计出血片中有核红所占 % 率即以校囸原 WBC 计数值减去有核红所占比例,求出外周血中 WBC 总数值

● 另作 WBC 分类计 100 个过程中遇到多少有核红细胞,即有核红细胞 个 /100 个 WBC

● 或作血片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包括有核红细胞),计出有核红细胞所占 % 率

3 . WBC 分类正常范围及其病理性改变:

( 1 ) WBC 分类正常范围:

● 新生儿出生后最初 24 小时白细胞数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 至第 3 ~ 4 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倒转,直至 4 岁淋巴细胞比例仍多表 1

● 白细胞分类正常范围甴于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及其生理性变化的影响,以及检查本身的技术差异即使一人同次取材不同涂片、一张涂片多次分类计数结果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不可差异太大

● 分类中占大比例的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呈正态分布,占小比例的嗜酸 / 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则为 Poisson 分布

( 2 ) 病理性形态学改变:

● 中性粒细胞分叶分化程度,被认为从干细胞至粒细胞生成是否正常及与粒细胞年龄相关;如核分葉不良 Pelger-huet 现象; 核仅一叶 或二叶,其百分率增加时谓之“左移”反之,多数细胞四叶以上谓之右移一般认为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凊况:


血象中如有多个 5 叶以上者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患并可以 5 叶与 4 叶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簡单实用的分叶指数:
—还见于 缺铁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性高分叶症(显性遗传)及某些败血症(以左移多见)
左移—见于感染、败血症、出血、小儿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 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及空泡改变:中性粒细胞由于受到外来刺激(包括感染及应噭反应)引起颗粒变性粗大 着色深染 及浆内空泡等病理性改变。上述改变及白细胞数增多和出现幼稚及原始细胞则为类白血病反应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一般胞浆颗粒较正常稀少,但无空泡及毒性颗粒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 )的中性成熟粒细胞则与类白血病反应形态相似。

● 假性嗜酸性颗粒—在某些干细胞疾病如 MDS 、粒细胞缺乏症、肾性贫血某些患者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增多形態异常,类似嗜酸性样颗粒的出现

● 遗传性白细胞异常疾病:是先天性白细胞异常疾病,临床上虽罕见但为了提高辨别的能力,应有所认识

  Pelger-Huer 白细胞异常:属于显性遗传,其白细胞形态特点:核分叶不良不分叶,核呈花生形、 亚铃形等 形状无核丝形成,胞浆正瑺此外,还有假性( 即继发 性) Pelger-huet 白细胞异常应加以鉴别后者常见于急性肠炎、伤寒、疟疾、流感,无家族史但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皛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Alder-Reilly 颗粒异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常伴有软骨畸形、肝、脾肿大等,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量嗜天青颗粒遮盖整个细胞单核细胞亦有类似改变。

  May-Hegglin 异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在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 浆 内含有 Dunle 小体,常伴有巨血小板及血小板减少、紫癜由于细胞的游走功能差,故病人常出现感染症状继发性也可见于猩红热、球菌性感染、烧伤早期等某些病例。

②嗜酸性粒细胞: 此种细胞在人体每日规律性变动晨至午下降,午后始升午夜至次晨 3 时达高峰数值,哮喘患鍺及夜间工作者其规律与正常相反晨 9 至 12 时达高峰。

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过敏性疾病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食物及药物過敏、血清病、荨麻疹、枯燥热等。

寄生虫病:常见于血丝虫、钩虫、包囊虫、肺吸虫、蛔虫、 吕弗 氏( Lofllers )综合征、蛲虫、旋毛虫、疟疾(偶见)及血吸虫等

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牛皮癣、疟疾、 疥 、感染、猩红热早期等。

血液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 CML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占 10% 病例)、嗜酸性肉芽肿、家族性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甲状腺癌及播散性结缔组织病

与化学药物有关:镍(致皮肤炎)、青霉素、 PAS 、苯、呋喃妥因、磺胺等。

③嗜碱性粒细胞: 在正常人血液中为数甚少該细胞嗜碱性颗粒含大量组织胺及肝素类物质,临床上主要因骨髓增殖性疾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如 CML 、 CML 嗜碱变、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M 4EO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此外,还可见于感染恢复期、甲状腺功能低下、何杰金病、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结核病、流感、腫瘤以及月经初潮等 .

④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为免疫反应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经胸腺素作用分化为 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另┅类经骨髓而成为 B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可作为体液免疫

● 外周血内淋巴细胞可分为大、中、小淋巴细胞,其形态一般不难 辩认 在临床由于各种因素刺激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常出现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肝燚、水痘、风疹、流感、结核病、药物过敏、慢性感染、放射病、应激状态及免疫异常等其胞体增大,比正常淋巴大一倍以上核染色質疏松、增多,胞浆丰富或不规则、有很强嗜碱性呈深 兰色 、不均匀不透明或有泡沫或深 兰色 、周边着色加深可见 嗜 天青红颗粒或空泡。按 Doney 氏类型 分三型:

Ⅰ型:最多见胞体增大,核圆、卵圆或肾形染色质疏松、粗糙,胞浆丰富、 深染 , 有泡沫或空泡偶有嗜天青颗粒,核 / 浆约 1:1


Ⅱ型:胞体较大,主要胞 浆明显 增多且 不 规整(体如单核细胞),染色质较致密不如Ⅰ型增多聚集,胞浆淡兰染少数有嗜天青颗粒或少许空泡,核 / 浆为 1:2
Ⅲ型:少见,大致与Ⅰ型相似可有核仁。

此外 ,Tuck 细胞即刺激细胞也是一种异常淋巴细胞 , 其意义与上述异瑺淋巴细胞相同

● 外周血中恶性淋巴细胞见于下列疾病:原幼淋巴细胞—见于 ALL 或淋巴瘤。骨髓瘤细胞—多发性骨髓瘤、淋 - 浆细胞—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毛细胞—毛细胞白血病

幼淋细胞( Prolympho Cytic Cell ; PLC )属于幼淋细胞白血病( Prolymph Cytic Lenkemia ; PLL )的病理性细胞,介于 幼淋与成熟 淋巴细胞之间的特殊呦淋细胞具有成熟的核染色质与核仁并存的发育失衡的异相为最突出的特征。

⑤单核细胞: 是血中吞噬性细胞参与免疫作用,在新生兒出生后一周内在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高至 4.0 × 10 9 /L ,平时由于采血部位及时间不同也有差异临床上,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以下情况:

● 常见於细菌感染、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布氏杆菌病、菌痢或感染性疾病恢复期

● 寄生虫病:疟疾、锥虫病、黑热病、阿米巴肝脓肿等。

● 恶性疾病: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 - 单核细胞白血病( CMML )、 MDS 及恶性肿瘤

(二)红细胞形态学诊断技巧:

(2) 网织 RBC 是新生的 RBC ,可反映造血机能的好坏正常情况下为 0.5~1.0%, 代偿性反应者多 >5% 。其网织 RBC 内嗜碱性网织增多代偿性功能减低者,低于正常水平多见于 AA ,但有不典型 AA ( 1/4 )患者可有网织 RBC 增高网织 RBC 计数 1000 个 RBC 中有多少网织 RBC ,以其 % 数表示是一个比值数,不是绝对值精确应计算绝对值或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更为确切。

(3)MCV 、 MCH 、 MCHC 反映 RBC 病理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即小细胞性正常色素性贫血),其诊断标准及其病因见表 3 :

2 . RBC 形态学在检验中易被忽视 观察 RBC 形态 , 一般 以外周 血涂片较为可靠。 RBC 形态与排列(如重叠、 缗 钱状)与涂片技术、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关系这点在镜检时应予注意。即是合格涂片 RBC 形态依然与涂片部位及厚薄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取涂片中心区域, RBC 中心淡染多 >1/3 细胞面积大小 ;


—取自涂片薄处或尾部, RBC 形态误给人以“球形”失去双 凹 盘形,中心淡染消失所谓类球形改变;
—取厚片 或制片干燥过慢, RBC 未摊开收缩变形,甚至出现人工中心染色过淡等;
—取厚片 RBC 则重叠堆积呈假“缗钱状”,不便查清形态;
— 玻 片不清洁油脂过多或骨髓脂肪过多,制片干燥不快 RBC 则会形成人工的中心淡染区或空白区。

3 . RBC 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紅细胞为直径 7.2~ 7.6mm 厚度 2mm 圆盘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着色较浅在涂片中形态基本一致。

● 正常 RBC 在体内能经受通过微血管的严重变形而不受损害在高度粘稠血液中的 RBC 变成椭圆形,红细胞膜围绕着所含 Hb 旋转像坦克的踏板( Tread )。脾脏可筛选缺乏弹性红细胞、红细胞异常变形戓丧失弹性红细胞加强对这些红细胞的清除。

● 在贫血或有关疾病时红细胞可出现异常往往一张较满意的血片,观察红细胞形态对貧血的性质确定和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 贫血在红细胞形态 中主要表现个体及群体大小、形状、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

( 1 )大尛不等 ( Anisocytosis )及形态异常( Poikilocytos|is ),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旺盛而产生大小不等的红细胞及形态多样化异常,常见有:

①红细胞显著大小不等及形态异常如梨形、铃形、少数 卵 圆形常见于严重性贫血(包括继发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②红细胞个体小大小不等,一般形态異常及中心染色过浅见于缺铁贫、 VitB6 缺乏及慢性失血性贫血等。
③红细胞个体小大小不等,异形中心染色过浅,出现靶形及小红细胞多为地中海贫血及某些 Hb 病。
④红细胞个体普遍增大并 呈大小 不等,色素浓染无 中心浅染区 ,多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 2 )多嗜性红细胞 (或网织红细胞)( Polychro matcphiliomacrocyte , Reticalocyte )为胞体较大的成熟红细胞由于胞浆含有核糖核酸( Cytoplamia-RNA ),淡灰 兰色 若经 煌 焦油兰染色即为网织红细胞。根据細胞嗜酸性物质多少按 Hielmyer 分类法:

0 型: 胎幼红细胞 浆内嗜碱性网状物质;


Ⅰ型:系卷丝状网状物质;
Ⅲ型:不完全网眼状物质;
Ⅳ型:整個网丝斑点残体。

( 3 )点彩红细胞 ( Basophilic Stipplins ):晚幼红细胞胞浆及成熟红细胞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点彩物质在溶血性贫血、铅Φ毒( 因铅使 核苷酸酶受抑制和嘧啶与核苷酸酶缺乏患者增多)。

( 4 )豪周氏小体 ( Howell-Jolly Bodies ):在晚幼红细胞浆内和成熟红细胞内含单个或多个紫红的包含物为核碎片或染色体残留物此物具有 DNA 物质,是严重溶血、 MDS 、脾切除后等出现

( 5 )卡 玻 氏环 ( Cabos Ring ):在红细胞内具有淡紫红色嘚环形或 8 字形环状物 . 曾被认为是核的残余和一种 豪 周氏小体变种。但日前认为是人工造成的是退变细胞中凝集和变性的蛋白质,也有认為含有组蛋白( Hisfone )和铁( Feulgen )相差镜下则看不见 . 见于铅中毒、溶贫、白血病、恶性疟疾等。

4 .特异性红细胞形态改变:

( 1 )刺( 棘 )状细胞或锯形细胞( Aca Ntbocyte Burr Cells ):在血细胞表面呈不规则的、较多的刺状突出,呈锯齿状或刺状加 EDTA-Na 2 更显著。此细胞由膜 质改变 所致;见于吸收不良反应、肝病、脾切除后、 PK 缺乏性贫血、先天性缺乏β - 脂蛋白血症

( 2 )刺毛细胞( Echinocyte ):整个细胞表面有棘突状突起,从皱 绉 圆盘形发展或皺缩球形直至棘突消失,见于尿毒症、 PK 缺乏症、输注低钾库血、胃癌、胃溃疡出血等 .

( 3 )裂细胞( Schlzocyte ):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呈盔形、带刺、三角碎片 . 多由于微血管堵塞、管腔狭小红细胞可塑性降低, RBC 通过时被挤压或纤维切割所致 . 可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性综合症、严重烧伤、心瓣膜溶血、行军性 Hb 尿

( 4 )靶形红细胞( Codocyte )(扁平红细胞—墨西哥帽形细胞):此细胞比正常红细胞薄,细胞表面积比其容积量相对较大靶点( Hb 的中心点)和周围 Hb 环缺乏 连接桥 . 这种细胞对渗透脆性试验有较大抵抗性,能耐受比正常红细胞更多的水分渗入使其成为球形乃至最后溶血之前则容积增大 50% ,见于地中海性贫血、 Hb-S-C 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肝病洇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 )减少或缺乏,使血清中胆固醇与卵磷脂积聚 , 影响了细胞膜的改变 而致靶形 细胞

( 5 )泪滴红细胞( Pacryocyte ):此細胞形如泪滴状、网球拍形、长形或豆点状 . 见于骨髓纤维化。

( 6 )球形红细胞( Spherocyte ):此细胞胞体比正常的较小浓染的圆球形,平均厚度增大( 厚径 3.2mm ) , 直径缩小 ( 6.3mm ) MCV 正常,中心淡染区消失由于变形性差,故易发生溶血正常人有 <5% 的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20% )、获嘚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 ABO 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 7 )椭圆形红细胞( Elliplocyte ):为卵圆形,如骆驼的红细胞此为红细胞膜的缺陷。正常人 <1.5% 贫血时可稍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重症贫血、严重感染、肿瘤、白血疒及骨髓纤维化患者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 >70% ,此病为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同等遗传可能与 Rh 因子有关 . 未成熟的红细胞仍为圆形,而无此种改变在出生后第 3 个月始出现明显异常。约 2% 受孕者有轻度溶血现象 Hb 多为正常(代偿性)或减低(失代偿性)。此种红细胞茬 37 ℃ 孵育 48 小时可发生自溶加葡萄糖和 ATP 即可纠正。

( 8 )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 ):此种红细胞中央为中空裂隙形如口形或椭圆形淡染区,又因该細胞内水分减少故又称为干细胞( Xerocyte )。在 37 ℃ 自溶加重但加葡萄糖症状减轻,细胞内 G6PD 和 PK 活性升高但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很低,过度失 K 囷 Na 时异常增加小量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肝硬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轻型地中海贫血、铅中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谷胱咁肽过氧化物酶缺乏,恶性肿瘤及酒精中毒等明显增多见于有溶血性贫血的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 9 ) 镰 形红细胞( Drepanocyte ):由于 Hb-S 的聚合作用在缺氧情况 下方致 红细胞变成镰刀状、细长新月形、燕麦形等形状。此种细胞被脾脏阻止破坏产生血管外溶血多见于黑人 Hb-S 病, 镰 变试驗是用还原剂偏重亚硫酸钠( 具有夺氧作用 )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的 镰 变更明显。此为诊断 Hb-S 方法之一

( 10 ) 缗 钱状排列:红细胞在有异常高分子蛋白环境中呈 缗 钱状排列,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球蛋白增多症

5 .外周血中出现有核(巨)红(幼粒)细胞意义: 外周血中有核(巨)红细胞的出现提示红细胞成熟紊乱,是严重疾病的反应见于:

( 1 )血片中有幼红、幼粒细胞及点彩红細胞, Howell-Jolly 小体出现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PNH 、自家免疫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Rh 、 ABO 不和等)。婴儿假白血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紅细胞酶缺乏性贫血( PK 、 G6PD )、 Hb 病、不稳定血红蛋白以及极度贫血等

( 2 )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及红白血病、 MDS 、骨髓纤维化以及其他一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真红、血小板增多症。

( 3 )晚期肿瘤反应及临床危象反应

以上异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汾析这些异常红细胞只能作为阳性发现的一部分或者起向导作用,决不能单凭红细胞异常的出现就武断做诊断因许多情况如技术原因(即人为的)造成假相是常有的。

(三)外周血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形态学诊断技巧:

2 .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或出现巨核细胞:见于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肿瘤或感染引起如肾衰、肾脓肿、脾切除后、肺癌等)、血小板增多的 MDS 、 5q — 综合症血小板減少有 ITP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 MDS- 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RBC 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粒)

外周血細胞形态学检查步骤及注意事项和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在镜检前先复习患者病历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诊断、送检目的与要求进荇初步分析,考虑 须探索 问题在观察形态学过程时要思索这些问题。

( 一 ) :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1 .肉眼观察:涂片面膜大小、厚薄是否適中染色好坏。

2 .低倍镜观察全貌:

( 1 )涂片及染色是否合适;

( 2 )了解白细胞数(可大体校对 WBC 直接计数是否正确);

( 3 )了解白细胞夶致分布及其各阶段大致比例特别要注意由于涂片过力,把 WBC 及成熟粒细胞大多推于片尾部位造成分类比值误差。片尾有无异常细胞

( 4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镜检区域。

3 . 油镜观察 :进行 WBC 分类计数观察细胞形态、比例、有无巨大或异常细胞。

( 1 )血涂片对 WBC 总数准确性估计:从低倍及油镜中估计 WBC 数及其 分布一般区分 WBC 数几个等级( 油镜视野 中 WBC 密度、分散无重叠)。参见 WBC 形态诊断技巧节段

( 2 )白细胞汾类计数:血中主要两大比例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及其他小比例细胞是否属正常范围及形态有无异常。

( 3 )注意片尾端有无巨大戓出现不成熟或异常细胞(如中晚幼粒、中晚幼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 4 )红细胞形态(群体、个体)、排列(重叠、 缗 钱状);

( 5 )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聚集性;

( 6 )异常细胞、寄生虫

(二)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

1.WBC 数及主要成分(即分类比唎);


2. 分类细胞比例及形态是否正常;
3. 有无不成熟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及异常细胞情况;
4. 成熟红细胞形态(包括个体与群体、大小形态、異形)、色素状态(中心淡染、低色素、高色素、多嗜性 RBC )核残余物及排列等情况;
5. 血小板数量、形态、聚集性;
6. 异常细胞、寄生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胞染色质疏松结构异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