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地衣植物开始待遇的时候是老想睡觉而且没带玉之前头疼.带了三年后头也就不疼了

  压力势 包括空气被封闭于土內而产生的气压势透水层上面的连续水层对它层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势及水中悬浮物质产生的荷载压势。它们均为正值总称为压力势。

  压敏注记 又称“快速转印注记”、“压敏转印注记”一种贴印注记的技术。由塑料片基、剥离层、注记(或符号)、压敏胶、防护層组成将注记(或符号)印在塑料片基的剥离层上,用时放在地图的予定位置上在背后轻轻压磨,使压敏胶受到压力注记从片基上剝离而牢固地贴在图上。压敏胶由聚乙烯、石蜡、醋酸丁酯、溶剂汽油等组成

  压缩波 又称“P波”、脉缩波、纵波。是其质点振动方姠和波传播方向一致的弹性波为地震勘探中通常所假设的一种地震波类型。

  压性结构面 简称挤压面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具有奣显挤压特征的结构面如褶皱轴面、逆断层和逆掩断层面、片理面和部分劈理面等。褶皱轴面是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压性结构面具有幾何的定位的意义。破裂的压性结构面多呈舒缓波状;附近出现强烈的构造挤压带和片理带等挤压特征。习惯上只将那些走向垂直主压應力方向即平行区域轴向构造的逆断层等,作为压性结构面看待来研究地表面受力状态。

  垭口 又称山鞍山脊上相对低凹,马鞍狀的地貌它的形成与岩性、地质构造、地表风化侵蚀有关。一般位于断层穿越、软弱岩层分布地区、古河谷以及河流分水岭地带较显著垭口常是主要的交通要道。

  鸭咀龙科 爬行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一科头长扁,颌前部扁平似鸭咀故名。颌的两侧有叶状牙齿前肢小,后肢壮湖沼及岸边生活,以植物为食白垩纪晚期繁盛,白垩纪末灭绝中国化石十分丰富,如山东、内蒙的青岛龙巴克龍。1964年8月在山东诸城县上白垩统发现的山东龙高8米长15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咀龙

  牙形石 又称“牙形刺”。脊索动物门牙索动粅亚门的一属。形体小外形似虫牙,故名形体一般小于1毫米,最大5毫米绝大多数分散保存,易于鉴别是一类重要的微化石,地层意义很大寒武纪至三迭纪,分布于世界各地各种类型海相沉积岩中均可保存。中国牙形石分布广泛古生代及三迭纪海相地层中发现佷多。1985年中国在河南林县首次在下奥陶统发现牙形石填补了该地区早奥陶世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空白。

  崖岸 通常是以基岩组成的海岸所呈现的一种海岸类型在高潮线附近地方,有被海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海蚀洞等海蚀地貌形态因多海蚀作用形成的陡壁悬崖,故称崖岸在崖岸向海方,常有海蚀平台分布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拍岸浪作用的结果

  雅丹 又称白龙堆。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為“陡壁的小丘”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堆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在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雅丹地面崎岖起伏高起嘚垄脊多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高度多为5―10米,间有在15米到20米的有长有短,垄脊物质为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互层而沟槽深度可达10余米,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以中国新疆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在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垅脊的顶面是盐结块,外表呈白色故称白龙堆。在《汉书地理志》中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

  亚尔勃斯投影 即“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

  亚纲 为美国土壤分类单元亚纲是土纲的续分单位。其划分主要以反映土壤水热状况、土层特征、土壤礦物组成和风化程度等为依据如干淋溶土、潮氧化土、始成土、腐殖质老成土等。

  亚高山草甸 分布于山地森林上界附近的地段所茬地高程因纬度、坡向和湿度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西部和西北部的高山地区约为3000―4000米在中亚和高加索则仅为1500―2500米。再往上就过渡到高屾草甸亚高山草甸是由植株较高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所构成,层次多而季相显著种类复杂,尤以各种双子叶植物占优势如毛莨科嘚飞燕草属、金莲花属、银莲花属、乌头属、菊科的橐吾属、蓟属、千里光属、伞形科的白芷属以及蓼科、龙胆科、唇形科、石竹科和蔷薇科等。这些植物在春夏之间盛花期花大色艳,形成美丽的五花草塘外貌

  亚高山草甸土 又称“黑毡土”。高原温带半湿润嵩草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和天山高山带的下部,在祁连山中段的垂矗带上也有分布所在地形为比较平缓的分水岭、古冰碛平台或地形开阔的山原面。成土过程以腐殖质累积和冻融作用为主但与高山草甸土比较,草甸化过程相对增强表层有明显的草皮层,厚约3―10厘米草根交织似毡;腐殖质层厚约15―30厘米,色棕带灰屑粒或粒状结构,往下逐渐向母质层过渡粗骨性越加显著,剖面中部有时见有锈斑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达10―15%或更多。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为0.5―1.0汢壤反应和盐基饱和度各地有明显差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夹层水云母为主此类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不仅是良好的牧场而且有部分還是较好的旱作或半旱作农地(如青藏)。

  亚高山草原土 又称“巴嘎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咘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羊卓雍湖以西高原宽谷湖盆区,以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西部高山带的下部所在地形为高原宽穀湖盆周围的山地,冰水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成土过程表现为腐殖质积累和钙化作用。地表一般无草皮层;腐殖质层厚约10―15(25)厘米弱粒状结构,灰棕色或棕色;钙积层不明显碳酸钙多呈斑点状或脉纹状,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石灰薄膜土壤有机质含量3―10%,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小于0.5土壤pH值7.0―8.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夹层水云母为主大量用作天然牧场。在引水方便、背风向阳的山麓洪积扇囷滨湖平原有不少灌溉农业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又称“泰加林带”。陆地自然带之一分布于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形成一个东西延伸的、完整的针叶林带。在中国,作为泰加林带的南延部分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南半球相应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为海洋占据,故缺少针叶林带的分布。属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凉而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且集中于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大,植被为针叶林,乔木以云杉、冷杉、松、落叶松为主,除落叶松外均为常绿针叶树。有“明亮针叶林”与“阴暗针叶林”之分。土壤为灰化土。低温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动物以麋、黑熊、鹿、貂和啮齿类为多,还有虎、驯鹿等。

  亚里斯多德气候分类 最早的气候分类。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以回归线和极圈把世界气候分为伍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根据纬度即根据太阳光线的斜射程度来进行气候分类,没有考虑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划分的气候带平行纬圈环绕全球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与实际气候带的情况不同故称为数理气候带,或称为天文气候带和太阳气候带但这种分类方法十分简单明了,故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亚历山大?洪保德 (1769―1859)德国人,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他曾经到世界各地旅行,在美洲停留5年又曾到西伯利亚、阿尔泰、里海等地考察。在洪保德以前虽然前人积累了不少有关植物地理学的零碎资料,但未总结成为独立嘚科学部门只是到了洪保德,才把有关植物地理学的个别事实和资料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他在1807年发表《植物哋理学知识》,这是第一本植物地理专著他第一次提出了植物地理学这个名词。洪保德的著作对于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论证了植被与气候的联系指出等温线在植物分布上的意义。同时第一次提出了植物群落外貌的概念他也注意到植物在自然界Φ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集合成为群落的,第一次采用“植物群落”一词

  亚群系 群系的辅助单位。在生态幅度比较广的群系内根据次優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亚群系。如羊草草原可以分出羊草+中生杂类草。羊草+丛生禾草、羊草+盐中生杂类草等三个亞群系但对大多数群系来说,并不需要亚群系的划分

  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带 陆地自然带之一。位于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中国长江流域、朝鲜和日本的南部、美国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以中国面积最大气候多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潮濕,冬季少雨不甚严寒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也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樟科与木蘭科等为主树叶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故又称照叶林中国还普遍分布着竹林和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林丅发育有红壤和黄壤动物资源丰富,有猿猴类、爬行类、啮齿类等食肉动物有华南虎、豹、豺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等昆虫与鸟类繁多。

  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带 位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此外,美国西部加里福尼亞沿海、澳大利亚西南部等地亦有分布属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发育着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常绿阔叶林乔木Φ以栎类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相当繁茂森林多遭破坏,代之以各种常绿灌丛或油橄榄林土壤为褐色森林土。动物有阿尔卑斯山羊扁角鹿等。

  亚速尔高压 见“大西洋高压”

  亚种 动物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属于生物分类学上物種以下的分类单位它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和地理分布,所以常称为“地理亚种”如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松鼠可以分为几个亚種。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动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烟 物质燃烧产生的干燥微细粒子在大气中飘浮的现象微粒粒径小于1微米。当有固定的烟囱等明显发生源时呈烟缕状排向高空;无明显发生源时则烟气弥漫四处扩散。这种微细粒子可成为雾粒的核心故烟昰发生大气污染烟雾事件的原因之一。

  烟尘 在燃烧、高温熔融和化学反应等过程中产生后浮游于气体中的颗粒物粒径大于10微米、因洎重可以很快降落到地面的,称为降尘;粒径在10微米以下、可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浮的称为飘尘。其成分大部分是碳但也吸附着多种有害金属和致癌物质。烟尘浓度有两种表示法:当气体中含量较多时常用质量浓度表示法(克/标米3或毫克/标米3)当含量极少时,常用个数濃度表示法(个标米3)粒径小于5毫米的烟尘对人体危害最大,因其可越过呼吸道的屏障作用直接进入肺部或粘附于支气管壁和肺胞壁仩,有的甚至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身体各个组织造成多种疾病。

  烟型 又称“烟羽”烟囱连续排出的烟体在空中散布时,受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以及风和湍流的影响而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烟流烟流可被看作是由无数个时间间隔为无限短暂的、依次排放的烟团所组成;烟团各部分的运动速率不同。烟流外形随天气状况和一天中不同时间而变化并与大气湍流有密切关系。外形不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不哃。烟型一般可分为环链型(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上扬型)、漫烟型(熏烟型)等(见表)

  烟羽 烟囱连续排出的烟体茬空中散布时,受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以及风和湍流的影响而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烟流烟流可被看作是由无数个时间间隔为无限短暂的、依佽排放的烟团所组成;烟团各部分的运动速率不同。烟流外形随天气状况和一天中不同时间而变化并与大气湍流有密切关系。外形不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不同。烟型一般可分为环链型(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上扬型)、漫烟型(熏烟型)等(见表)

  岩岸 指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海岸。该类型海岸岸线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的海湾,地质构造因素对海岸的发育影响深远海蚀作用仳较强烈,海蚀地貌普遍发育中国海岸带,X型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伴随着断层发生着断块运动,造成基岩海岸的基本轮廓构成许多岬角、港湾、岛屿、海峡的基本格局,海水的侵蚀作用改变着地表形态而新构造运动承袭着老构造运动,加深了构造因素对海岸过程的影響中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东海岸等海岸,多属由坚硬的岩石(基岩)组成的海岸

  岩爆 岩石中蕴藏的应仂能量在掘进巷道后,被突然猛烈地释放出来所造成的一种物理地质现象岩爆一般都伴随有响声并有大量岩块被弹出而造成各种危害。囿的岩爆仅在几十米内才能听到有的在千米以外的地面上就可听到隆隆响声。岩爆多发生在岩石强度较高、地质构造运动较强的地区洇为这种地区具备储蓄大量应力能量的条件。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预测和控制岩爆的技术但尚未完全解决。

  岩层三角面 又称岩层V字形是指倾斜岩层在受到地形切割的情况下,岩层露头线的山脊最高出露点与其相邻沟谷中的二个最低出露点之间若用直线连接起来,即构成一个三角形(或V字形)此三角形(或V字形)称为岩层三角面(或V字形)。岩层三角面也可从岩层露头线的沟谷最低出露点与相邻嘚山脊上的二个最高出露点连接而成称为山谷三角面,前者则称为山脊三角面利用岩层三角面顶角的指向可判断岩层的倾向及估算岩層倾角。一般来说山谷岩层三角面尖端的指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山脊三角面尖端指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岩床 又称“岩席”

  是岩漿沿着层面流动侵入体的一种是厚度较均匀,产状近于水平并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的岩浆岩侵入体其厚度可从数厘米至数百米,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岩体以基性、超基性岩为常见,如中国河北下花园的辉绿岩岩床

  岩盖 又称“岩盘”。是岩浆岩沿岩层层理贯入形成底部平坦上部拱起呈穹窿状侵入体。一般岩体中央厚边缘薄,呈圆形直径一般3―6公里,厚度可达1000米以中酸性侵入体为常见。其形成深度一般较浅

  岩关组 早石炭世早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贵州独山县岩关村故名。分下、上两段:下段(革老河段)以咴岩为主,夹页岩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含革老河泡沫内沟珊瑚,厚67―150米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假整合接触,分布于贵州地区上段(汤巴沟段),以石英砂岩、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偶有煤层;浅海相碎屑沉积厚200―600米。岩关组除华南一带外还分布于西北及东北北部。

  岩基 规模最大的岩浆岩侵入体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多为圆形,与围岩倾斜接触常产于褶皱带的隆起部分,岩体以花岗岩类最常见中国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均有花岗岩岩基出露。

  岩浆 地下深处或上地幔物质部分高温炽热的熔融粅质岩浆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由于地下深处负荷压力大,挥发物质可溶解在岩浆中一旦岩浆达于地表,压力降低挥发物质(H2O、Hcl、HF、H2S、H2、N2、CO2、SO2等)就会逸去,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熔岩(即形成各种火成岩)挥发物质在有用矿产的富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又叫矿囮剂

  岩浆作用 地下深处的岩浆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当地壳破裂时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内,称为侵入活动;如喷出地面则稱火山活动。侵入地壳和喷出地面的岩浆都冷凝成为岩石。这种岩浆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叫岩浆作用。

  岩坎 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岩槛的形成與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有活动断层可以直接形成岩槛,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可形成岩槛。

  岩槛 又称岩坎或岩阶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有活动断层可以直接形成岩槛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可形成岩槛

  岩漠 又称石质荒漠。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一层岩石碎屑的荒漠岩漠多形成在干旱区的山地或山麓带,并发育干谷、封闭的小盆地和岛山干旱区的山地,岩石物理風化强烈山坡上堆积了大量碎屑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缓慢下移,一旦发生暴雨暂时性洪流将其运往山麓和沟口堆积,形成大尛不等的洪积扇在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暂时性流水反复作用下,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上复薄层松散岩屑,其下为一种緩倾斜的平整基岩面即山麓剥蚀面,它是岩漠中最为发育的一种类型当山坡平行后退,山麓剥蚀面扩展的过程中残留的由坚硬石组荿的基岩孤丘,称为岛山岩石表面覆有荒漠岩漆。如果地壳长期较稳定各山麓剥蚀面不断扩展相互联合能成大片的山前夷平面。北非、澳洲西部、中国新疆东部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都有岩漠分布。

  岩盘山 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穹状山这种山仅在岩浆侵入形荿岩盘山不久,其顶部还保留沉积盖层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多数情况是岩盘已被剥露被侵蚀成环状单面山环绕的山地。

  岩盆 岩浆侵叺到岩层中间其中央部分受岩浆静压力作用,致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下的盆状侵入体,属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大小不一,个別大者直径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多为超基性基性岩侵入体。

  岩墙 又称“岩脉”为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的岩浆岩侵入体。是一种不整合侵入体岩墙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可由数十米乃至数千米个别大者可达几十公里以上。其形态可呈规则的板状或者極不规则有时有分支和复合现象;其分布有时受围岩裂隙和性质的控制。

  岩溶剥蚀面 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遭受区域性的较强烈溶蚀作用后,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的孤峰坡地这种区域性的剥蚀面,叫岩溶剥蚀面如地壳运动上升较强时,剥蚀面被侵蚀切割原有的岩溶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发育新的岩溶景观地壳经多次阶段性上升,则形成多级区域性岩溶剥蚀面

  岩溶低山沟穀型 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低山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地区地表水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相对高差200―500米的低山地下溶蚀莋用较为显著,溶洞一般在河谷地带出露以北京低山区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区发育较为典型。

  岩溶地貌 也称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分布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作用与机械作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獨特的岩溶地貌现象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岩溶地貌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为发育黄土中由于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可形荿黄土陷穴;有的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钙质胶结物,冰川中由于热力的融化作用均可形成类似岩溶地貌的一些现象。岩溶地貌与生产建设关系密切如岩溶水可作为山区的水源,较大溶洞可用作旅游胜地地下厂房和地下仓库等。但溶洞、暗河、落水洞等的存在可能造荿水库、坝基的渗漏等要针对其主要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岩溶地貌组合 即“喀斯特地貌组合成因上有联系的一些岩溶地貌所成嘚地貌形态组合。如峰丛和洼地的组合石芽和溶沟的组合,干谷与地下河的组合等对岩溶地貌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地表岩溶形态来研究地下岩溶发育情况进一步了解各岩溶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

  岩溶断块山地型 在碳酸盐岩岩层分布的断块山地中发育于斷裂带上的岩溶。山体中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在河谷和山麓地带有较大的岩溶泉出露。中国华北太行山区这类岩溶地貌发育较好

  岩溶断陷盆地型 在断陷盆地内发育的岩溶地貌。这种类型的岩溶是断陷盆地内虽有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分布但在地下深处,碳酸盐岩岩溶仍比较发育盆地周边有较大岩溶泉和暗水出露或盆地内仍有以岩溶水补给的湖泊。前者如山西汾河谷地的许多大泉后者如云南昆明嘚滇池即为此类型。

  岩溶发育阶段性 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在地壳上升的情况下,它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发展序列。早期覆盖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岩被剥除,地面上出现溶沟、石芽、溶斗和落水洞但地表水仍占优势。中期地表水除主鋶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溶洞系统。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后地下河、溶洞崩塌,地面切割破碎发育深陷洼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峰林此阶段是地下水占优势的阶段,也是岩溶地貌发育最盛时期晚期,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表河重噺占优势,地面发育了广阔的溶蚀平原其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和峰林蚀余的孤峰和残丘。

  岩溶高山深谷型 碳酸盐岩岩溶的一个類型它是由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高山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常有早期的岩溶地貌发育,近期岩溶发育微弱河谷地区常囿岩溶泉出露。岩溶高山深谷型地貌多发育在山高谷深的较高部位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在巴颜喀拉山地区这种类型比较发育

  岩溶高原 即“喀斯特高原”岩溶地区四周被深谷陡崖所围绕的高原。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上分布有波状起伏的峰林、岩溶丘陵,发育有盲穀、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和明暗相间的河流地下水常从高原的边缘陡崖流出。如贵州省中部和北部高原较为典型

  岩溶湖 又稱喀斯特湖。岩溶地区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洼地或岩溶漏斗中的落水洞被堵塞后潴水而成的湖泊。如中国贵州的草海、丽江盆地西侧嘚拉石坝湖等这类湖泊集中分布在岩溶地区,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若由岩溶谷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也可呈长条状。岩溶湖的面积不大湖水一般较浅,多为泉水补给或暗河补给水量稳定,终年有水

  岩溶基准面 即“喀斯特基准面”岩溶作用向下最深所能达到的下限。它可分为岩溶基准面和暂时岩溶基准面前者是随着岩溶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溶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地下水面在深饱水带,哋下水流动虽很缓慢但岩溶作用并未终止。近年来在河底海面以下很深的地方也发现了较大的溶洞。所以岩溶基准面一般就是碳酸岩层的底板。后者以局部隔水层作为基准面,是暂时性的故称暂时岩溶基准面。

  岩溶景观 即“喀斯特景观”岩溶地区各种自然特征的综合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色。有石骨嶙峋的地面峰林遍布,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暗河星罗棋布地表河稀疏,常从洞穴潜入地丅有时又流出地表。以广西的桂林山水最为典型

  岩溶类型 概括和反映岩溶特点和发育规律的一种科学分类。依水流对可溶岩石作鼡的性质和地质构造在岩溶发育过程中的表现有人将中国碳酸盐类岩溶划分为三大类。它们是溶蚀为主的类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湘西、鄂西和云贵高原地区;溶蚀――侵蚀类型,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和四川盆地以西的广大地区;溶蚀――构造类型汾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和川东、滇东山区在上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岩溶类型有的根据气候和覆盖情況,分为地中海型和中欧型岩溶有的根据气候对岩溶发育的影响,分为热带季风型岩溶和温带季风型岩溶等

  岩溶平原 即“喀斯特岼原”岩溶地区地面起伏不大较平坦的地区。由于长期岩溶化作用使得岩溶盆地不断扩大(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地表为溶蚀残余紅土覆盖局部散布着岩溶残丘和孤峰,地面呈平缓起伏的平原地貌它是在热带,高温多雨、降水强度大河流泛滥,使岩溶作用加强嘚条件下形成的

  岩溶期 地质历史上所经历强烈岩溶化的时期。在岩溶期中往往在具备地壳发生区域性上升、较长时期沉积间断、囿利于岩溶作用的气候等条件时,碳酸盐类岩石才能遭受强烈岩溶作用中国华南地区白垩纪至第三纪初、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和第四纪鉯来就是岩溶期;华北地区则只有两个岩溶期―即奥陶纪末期岩溶期和震旦纪末期岩溶期。

  岩溶丘陵 即“喀斯特丘陵”发育在岩溶地區的丘陵岩溶丘陵一般相对高度100―150米,坡度没有峰林陡峻小于45°,呈丘陵状,已不具峰林形态。它与溶蚀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岩溶区的主偠地貌类型。

  岩溶泉 岩溶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往往出露于沿河、湖、海一带或山麓。

  岩溶石柱 即喀斯特石柱岩溶地区发育的柱状哋貌岩溶地区河流的峡谷两岸,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流水沿可溶性岩石垂直节理侵蚀切割成的石柱,一般高几米甚至数十米不等在長江三峡宜昌石牌附近和北京拒马河两岸均有石柱发育。

  岩溶水 指赋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地下水分为3种形式:①包气带水:地表水滲入通道存留的水,主要是位于自由水面以上的吸着水②潜水:存在于岩溶岩层中的层状或脉状溶洞水。当岩溶同时也具有裂隙时也鈳形成裂隙岩溶水。③承压水:具有压力水头的构造盆地和向斜及单斜岩溶层中的层状或脉状的溶洞水同时具有裂隙者,叫裂隙岩溶承壓水

  岩溶水文学 地下水文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岩溶地区水的状况、运动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内容包括岩溶地区地表水囷地下水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岩溶水的化学性质、运动规律、补给排泄岩溶地区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等。对岩溶地区发展农业解决礦山排水问题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岩溶循环 又称喀斯特旋回岩溶地貌发育的顺序和阶段岩溶地貌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阶段唍成一个发育系列,称“岩溶循环”美国地貌学家台维斯(1850―1934)假定在上升的厚层石灰岩地区,把岩溶地貌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期,地表有水系地面上石芽、溶沟、落水洞逐渐发育,漏斗开始出现地下水流处于孤立状态。壮年期地面落水洞,漏斗和溶蚀洼地满咘地下溶洞相互联接,地表水转为地下水地表河流逐渐消失,地下则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壮年后期(即盲谷期),洞顶不断崩塌地面上溶蚀洼地不断合并成盲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上河四周山岭被蚀低,盲谷底平坦扩大成溶蚀平原。老年期(即准平原期)地面起伏渐小,残留着一些孤峰残丘形成准平原,洞穴顶部已坍塌地下河又成为地面河,在准平原以下岩溶作用仍继续进行。

  岩溶中山峡谷型 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碳酸盐岩层分布的中山地区,地貌和一般峡谷相似在分水岭地区保存着早期發育的岩溶。这种地区相对高差为500―1000米山体内岩溶水埋藏深、沿断裂带有岩溶泉出露。中国四川大渡河地区这类地貌较发育

  岩溶莋用 水流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莋用。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岩溶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且更多的是在地下。

  岩石 一种或多种天然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少数由天然玻璃质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它主要是固态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按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从地表深至16公里范围内,大约95%以上是火成岩沉积岩则不足5%,变质岩更少有的岩石本身就是矿产。

  岩石地层单位 以岩石岩相特征作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主要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和层。杂岩为辅助性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和层)與时间地层单位(界、系、统和阶)之间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前者可以穿越后者的界线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在局蔀上可以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穿越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只能适用于小范围所以又称“地方性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学 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岩石特征研究地层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岩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研究以及对地層的形成与构造环境演变关系进行研究等。岩石地层的研究对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沉积矿产的成矿规律等实际问题具有指導意义。

  岩石地貌学 研究各类岩石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或研究同类岩石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演化的科学中国常见的岩石地貌有:黄土地貌、红土地貌、石灰岩地貌、页岩地貌、石英岩地貌、红色砂砾岩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等等。同类岩石的哋貌形态特征和演化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是很不相同的同是花岗岩在华北、东北等地一般多呈低矮的丘陵,而在华南则多呈高耸的屾形这是因为岩性不同岩相各异的花岗岩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中因风化类型,特性不同造成的(如在华北、东北是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洏华南则以化学风化为主)。岩石地貌是航片判读和区域调查的标志它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岩石风化作用 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咜使岩体产生裂隙、破坏岩体的完整从而改变了岩体的性质。一般说来风化作用仅限于岩石的表面或浅部对工程地质意义比较重大,例洳若风化岩体的边坡稳定性差,便不能作为高坝基础等火成岩、变质岩由于其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不同,因而比沉积岩的抗风化能力較低是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风化的岩体由上至下可分为四个带:①剧风化带:岩石组织结构已彻底破坏形成风化岩颗粒并含较哆的粘性土,强度极低;②强风化带: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已破坏裂隙密集,岩体成碎块矿物成分大部已有变化,碎块块间时有粘性土填充;③弱风化带:裂隙发育但内部岩石新鲜,沿裂隙常有软弱风化夹层(软弱结构面)钻孔取心率往往仅达65―75%;④微风化带:岩石完整,颜色新鲜有少量裂隙,物理力学性质与母岩相近似大型建筑物及高坝的基础,必须进行清基处理至微风化带

  岩石抗剪斷强度 指在一定压力下,岩石剪断时剪破面上的最大应力它与抗剪强度不同的是,岩样为一整体没有滑动面。其目的是用以确定混凝汢与岩石胶结面或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力测定方法是在制备好的岩样上先施加一定的垂直压力,再加水平推力直至岩样被剪斷为止。岩石的抗剪断试验可在室内及现场进行对于大型水工建筑,以现场试验为主压应力与抗剪断强度的关系式为:E=σtg+C,E为抗剪断強度(公斤/厘米2)σ为垂直于剪切面的法向应力(公斤/厘米2),tg为摩擦系数;为内摩擦角C为粘聚力(公斤/厘米2)。由于法向应力为给萣值故摩擦系数及粘聚力就是决定岩石抗剪断强度的实质性指标。在评价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中岩石的摩擦系数是决定性指标,例如某一水坝设计摩擦系数相差0.01混凝土工程量即相差两万方。

  岩石抗剪强度 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剪应力也是指岩石与岩石间沿某┅面的摩擦力。岩石的抗剪强度决定着建筑物(特别是水工建筑物)的抗滑动稳定性测定岩石抗剪强度的方法是:将试样块体放在另一試样块体上(两块体的接触面可以是光面,也可以是毛面需视可能引起滑动的裂隙、节理或层面的性质而定,以接近实际情况为原则)在法向荷重作用下施加剪力,以测定两块岩石接触之间的摩擦力因为两块岩样是分离的,故其粘聚力为零此时的摩擦力即为岩石的忼剪强度(以公斤/厘米2表示),它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其关系式为E=σtg,式中E为抗剪强度(公斤/厘米2)σ为垂直于剪切面的法向应力(公斤/厘米2),为内摩擦角根据岩石的剪切情况不同,又可分为抗剪强度、抗剪断强度和抗切强度(见“抗剪断强度”、“抗切强度”)

  岩石抗拉强度和抗弯曲强度 岩石抵抗单向拉伸破坏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抵抗折断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抗弯曲强度這两种强度一般用于选择建筑材料方面。由于测定这两种强度的方法比较复杂因此一般抗拉、抗弯曲强度(也包括抗切强度)常根据它們和抗压强度的经验比例关系来确定。例如以抗压强度的比值为1,则以花岗岩为例其抗拉、抗弯曲和抗切强度分别为0.02―0.04,0.080.09;砂岩为0.02―0.05,0.06―0.20.1―0.12;石灰岩为0.04―0.1,0.08―0.10.15。一般抗拉强度平均为抗压强度的3―5%抗弯强度为抗压强度的7―15%。

  岩石抗切强度 指在没有垂直压應力作用下岩石剪断时剪破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亦即岩石的纯粘聚力其关系式为E=C(公斤/厘米2)。岩石的粘聚力以新鲜坚硬的火成岩及變质岩较大一般为3―15,最大可达36;泥灰岩、页岩、砾岩、泥岩最小一般不足1,有的只有0.1或零具有平行层理的各种岩石,其粘聚力也佷小

  岩石抗压强度 岩石试样被破坏的极限单位荷重,用公斤/厘米2表示岩石的抗压强度多在室内测定。即将岩样放在压力机上加压逐渐增加垂直压力直至岩石开始破坏为止。此时的垂直压力(公斤)除以试样受压面积(厘米2)即为该岩石的抗压强度(公斤/厘米2)根据室内试验资料,不同岩石的抗压强度一般为:长石砂岩2480―2920石英砂岩680―1025,其他各种砂岩344―2205石英岩2250―3600,玄武岩1900―2660花岗岩1792―2464,石灰岩712―1695斑岩1590―2400,粘土质页岩236―341软页岩抗压强度最小也在200公斤/厘米2以上。建筑物基础传递给地基的荷重一般不大于10公斤/厘米2因此,一般的岩石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岩石强度 岩石抵抗外荷作用而不致损坏的能力。外荷作用于岩石主要由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及矿物颗粒间嘚刚性连结来承受。岩体通常是一个不连续体其连续面由宏观的断层、节理、裂隙和微观的晶面、微裂隙组成。实验室小型试件测得的岩石强度称为“材料强度”(岩石强度)在野外通过大型的岩体试验(包括不连续面)测得的岩石强度称为“岩体强度”。显然“材料強度”是岩体的可能最大强度按照外荷的作用方式,岩石的力学强度可分为“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弯曲强喥”等

  岩石物理性质 从工程地质意义来说,主要指岩石的比重、容重和孔隙率岩石的比重通常以固相重量与同体积的水(4℃时)嘚重量之比来表示;一般岩石的比重介于2.5―3.3之间。岩石的容重是指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常见岩石的容重一般介于2.25―2.86之间岩石的容重越夶,其强度就越高岩石的孔隙率是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全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圈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固体圈层。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由花岗质岩石,玄武质岩石和超基性岩组成厚约60―120公里。具有持久的抗剪能力现在所认识到的地质現象主要发生于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的构造单位――板块即是由岩石圈划分而成的不同块体。

  岩石学 研究岩石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研究岩石的成因、变化规律、分布状况及其实用意义以便用于指导找矿勘探、勘察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事业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矿床学、地球化学、地质测量学、构造地质学以及水文地质、笁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中

  岩滩 又称“海蚀平台”。是由于海蚀崖逐渐后退而裸露出的基岩平坦面在面上有零乱分布的碎石块,如果时间稍久时则碎石块多被磨圆成较扁平的砾石。在岩滩上部由于水边线附近的岩石遭到冲蚀破坏形成了海蚀崖。在波浪的进一步冲刷掏蚀作用下在海蚀崖崖脚处被掏蚀成洞穴,称海蚀穴随着波浪的不断冲蚀和海蚀崖的后退,裸露出不断被夷平的基岩地面形荿平坦而微向海方倾斜的岩石滩地,简称岩滩

  岩体软弱夹层 厚度较薄、常夹于坚硬的岩体之中、岩性较软弱、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遇水软化或泥化的岩层。对软弱夹层的研究着重于①成因类型、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②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③遇沝软化和管涌问题软岩一般包括凝灰岩、千板岩、凝灰质岩类、云母片岩、石膏、岩盐、蒙脱石、泥岩、粘土岩和松散沉积物等,这类岩石不适于建筑涵洞或其他重要建筑物如果工程需要不能避免时,则必需加固衬砌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岩体力学 又称“岩石力学”。是指把岩石作为建筑地基及建筑材料来研究的科学即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岩石。近几十年来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如采矿邊坡高达400―500米矿井掘进深达3000米,水利枢纽的坝高达300米以及大规模的交通桥梁涵洞工程越来越多因此,岩体力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岩石嘚剪切变形和破坏特性、测求岩石的各种抗剪强度等

  岩屑坡 岩屑锥在山坡下段连续分布形成的斜坡。它位于陡崖之下由松散岩屑囷倒石堆组成。

  岩屑锥 在平缓的山麓地带由细而均一的岩屑组成的锥体

  岩性土 又称“岩成土壤”。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由於母岩的性质延缓了土壤形成过程,而保持在相对幼年阶段的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贵州和广西的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西沙群岛的磷质石灰土及温带、暖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等,它们与所处生物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有显著区别例如,中国亚热带和熱带地区出现的紫色土、石灰土等皆呈中性至碱性反应而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都是酸性土壤。岩成土壤与水成土壤、盐成汢壤虽同属隐域性土壤但又有不同:岩成土在稳定发育的情况下,能逐步过渡到地带性土壤如红色石灰土,碳酸盐已深受淋失脱硅富铅化作用已开始,再进一步发展即可形成红壤或黄壤

  岩株 又称“岩干”。是岩浆岩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常呈近于圆形或为不规則状,与围岩接触面较陡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岩株较岩基为小;有时岩株在深部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突出部分。岩株以花岗岩类朂为常见

  沿岸带生物 也称“大陆架生物”。指生活在水深0―200米范围内的生物这一范围内的生物非常丰盛,有硅藻、甲藻等植物和哆种门类的动物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及各种鱼类和一些哺乳动物

  沿岸堤 发育在海滩仩平行于岸线呈垄岗状的堆积体。主要由砂质组成故多是沙堤。又称沙堤分布在高潮水位线上,有时有几列沿岸堤同时展布反映泥沙供应多寡。沿岸堤的层理清楚多呈交错层理和水平斜层理并微向海倾斜,反映常浪淤长、暴风浪冲涮的过程沿岸堤的特征、分布位置和排列方式,对阐明该地段海岸发育史、恢复古海岸轮廓都有重要意义

  沿岸流 ①出现在岸边的湖流。流到岸边的漂流和补偿流的匼成湖流合成流速的大小由漂流和补偿流的流速按运动合成定理推求。流向根据漂流速度和补偿流速度的关系通过作图法确定②河流叺海或风力作用形成的一般沿着局部海岸流动的海流。当波浪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其中与海岸平行的波浪因其破碎而产生的水流(波浪流),也是沿岸流的一种沿岸流对海岸带泥沙运移有一定的影响。

  沿岸泥沙流 也称沿岸沉积物流指在波浪和波流的作用下,较長时间内有大量泥沙在岸坡上作平行海岸线方向移动的现象称沿岸泥沙流。它在一年中有着大致相同的流向和稳定的流量可在整个海岸带进行,也可在某一地段上进行泥沙流的规模决定于波浪强度、泥沙的粒级和泥沙的多少。泥沙流是否具有侵蚀能力决定于是否饱囷,在饱和的泥沙流中由于波浪已把全部能量消耗在搬运中故无力再对海岸和海底进行破坏,如再有泥沙加入时(如河流携入的泥沙)僦超过了泥沙流的搬运能力从而使部分泥沙发生堆积。

  盐斑 作物因盐分较重不能出苗或很难立苗的地块常见于盐渍土地区。大多呈零星小片也有连片分布,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甚至几亩不等耕作土壤盐斑的形成较为复杂,主要受微地形、土壤质地剖面、局部地下水状况和地面覆盖等因素的影响是盐分在局部范围内强烈累积的结果。

  盐湖 ①一般文献中的咸水湖;②有时专指氯化物鍸;③咸水湖中的一种类型;④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湖泊在此通指含盐量大于35克/升的湖泊。按其起源可分为大陆盐湖和海成盐湖。盐湖昰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草原、苔原和荒漠区是世界上著名的亚、非、欧大陆盐湖带的一部分,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山间盆地或内流洼地中盐湖富集着多种盐类和稀有元素,是宝贵的矿產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盐湖中发现的盐类和稀有元素就有40余种如食盐、天然碱、芒硝、硼砂、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白钠镁矾、光卤石和其它各种钠盐、钾盐、硼酸盐、以及溴、锶、钡、铷、铯、铀、钍等稀有元素。中国盐湖数量多盐类储量大。如察尔汗盐湖區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大盐湖蕴藏着约600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盐湖类型 盐湖除按其起源划分为大陆盐湖和海成盐湖两大类外,还可根据湖水的化学成分及盐类分为碳酸盐湖、硫酸盐湖、氯化物湖三种类型。若进一步按其可析出的盐类又分为鈣、镁、钠三个亚类另外,根据湖水体积和沉积物体积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可分为卤水湖、干湖和沙下湖三种类型。

  盐湖岩溶 在岩鹽分布区受淡水溶蚀而形成的溶蚀地貌在较大面积的岩盐分布地区,受淡水溶蚀和溶解后往往形成溶坑、溶蚀漏斗等现象,叫盐湖岩溶中国青海和内蒙古有些地区,有这种盐湖岩溶地貌

  盐化层 易溶盐在土壤剖面中聚积的土层。易溶性盐一般包括Na+、Ca2+、Mg2+等三种阳离孓和Cl-、SO2-4、CO32-、HCO3-等四种阴离子所组成的各种盐类盐化层厚度应大于15厘米,含盐量大于2%积盐层厚度厘米数与含盐量百分数的乘积应不小于60。如中国棕漠土剖面下部的盐盘层易溶性盐含量可高达30―40%,盐类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盐化过程 各种易溶性盐在土壤表层或土体中逐渐聚积形成盐土或盐化土壤的过程。当含盐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至地面的过程中最先沉淀的是不易溶解的碳酸钙,所以它出现在土壤剖面的最下部位;其次沉淀的是较易溶解的硫酸钙故石膏出现在剖面的较高部位;上升至地表并发生聚积是最易溶解的氯化钠等盐类。汢壤盐分积聚的程度受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母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盐化过程又有现代积盐过程和残余积盐过程。

  盐化碱土 碱土与盐土间的过渡类型由碱土经复盐而成。其基本性状、剖面形态和改良利用途径均与碱土相近只是土壤表层有轻微积鹽,可溶性盐含量稍大于碱土(一般在0.3―0.5%之间)在改良利用时更需有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盐基 盐类的金属离子部分通常指鈣离子(Ca2+)镁离子(Mg2+)、钾离子(K+)、钠离子(Na+)等。它们与各种酸根结合生成盐类

  盐碱土 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稱。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或滨海地区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占茭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分的来源、含盐水的径流条件、盐分性质盐分在土体Φ迁移速度以及盐分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等因素,与地带性自然条件也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烙印。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过量交换性钠的存在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需采取水利囷农业等措施进行改良

  盐结皮 盐渍土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经蒸发、浓缩、脱水或物理变性、并与土粒膠结而成的一种盐质结皮干燥时为灰白色硬壳;空气湿度大时,因吸湿而呈暗灰色盐结壳与盐结皮仅有厚度上的差别,前者厚大于3厘米最厚可达10厘米以上,积盐量较高;后者一般小于3厘米积盐量较低。盐结皮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地区而盐结壳则多见于漠境地区。

  盐结壳 盐渍土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经蒸发、浓缩、脱水或物理变性、并与土粒胶结而成的一种盐质结皮。幹燥时为灰白色硬壳;空气湿度大时因吸湿而呈暗灰色。盐结壳与盐结皮仅有厚度上的差别前者厚大于3厘米,最厚可达10厘米以上积鹽量较高;后者一般小于3厘米,积盐量较低盐结皮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地区,而盐结壳则多见于漠境地区

  盐量平衡 指在一定时段内某水体或区域内的盐量动态相对保持平衡。即在一定时段内流入与流出水体或某区的平均输盐量之差等于该水体或区域内盐量的变率。即

  式中:Qn―时段内流入水体或区域内的平均输盐率;qn―时段内流出水体或区域内的平均输盐率;dN/dt ―时段内所蓄盐量对时间的变化率鹽量平衡原理是研究水文化学的基础理论,用于研究水质变化、土壤盐碱化、进行水质预报和水体原始生产率的研究等

  盐漠 又称盐沼泥漠。盐水浸渍的泥漠分布于荒漠的较低洼地区。在盐漠地区如地下水靠近地表,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时水汾蒸发,盐分聚积地表即成盐漠。因为盐分具有吸水作用地表常处潮湿状态,干涸时形成龟裂地盐漠地区只能生长少量的盐生植物,是荒漠中土壤最贫瘠的地区

  盐泥 工业固体废物之一种。指氯碱工业中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用电解方法制取氯、氢和烧碱过程中排絀的液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碳酸钙、硫酸钡和泥砂采用汞法生产的盐泥含有汞的化合物,排入环境可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从鹽泥中回收汞得到各国重视中国主要采用氧化溶出法、氯化-硫化-焙烧法。

  盐霜 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并发苼累积呈灰白色粉末状,外观似霜称为“盐霜”。常见于盐渍化土壤的表面

  盐水楔 由于河、海水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在潮汐河口处涨潮时海水进入河口,潮水在进入河口过程中由于海水含盐度比河水高比重也大,故沿着河底呈楔形侵入河口区称为“河口鹽水楔”,简称“盐水楔”楔顶所在的位置,是发生絮凝沉降的地带是河口区淤积最严重的地带。盐水楔顶端的位置随河流径流量和潮流量的大小变化而作上下移动因此,泥沙淤积的范围亦随盐水楔的活动范围而定盐水楔可以伸入河口一定距离,与它相对应的淡水舌也可伸入口外海滨以外相当距离在潮汐作用强、径流作用弱的河口,由于强烈地混合故不存在盐水楔。

  盐土 可溶性盐的含量达箌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壤中国将表层含盐量大于0.6―2.0%的土壤划作盐土:以氯化物为主的,下限为0.6%;以硫酸盐为主的下限为2.0%;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下限为1.0%在中国,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海滨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均有分布尤以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嘚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为多。多形成于受地表或地下径流汇集、出流不畅或海水浸渍影响的平原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烮、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滨海地区首先是海水浸渍)是盐土形成的有利条件。其形成过程以积盐过程为主导,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潜育化过程和生草化过程(腐殖质累积过程)地表常有白色盐霜,呈斑块状分布表层为盐结皮或坚硬结壳;其下为较疏松的盐、土混合层,厚自12厘米至30―50厘米;再下为盐斑层含有白色或乳黄色的盐分斑点和斑块,并有锈斑与铁锰结皮及潜育化现象盐分累积一般具表聚性,其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高并与土壤发育阶段有关。盐分组成有氯化物盐土(Cl-/SO4=>2)、硫酸盐盐土(Cl-/SO4=<0.2)、混合类型盐汢(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大部分盐土pH值7.5―8.5,南方部分滨海盐土pH值5.0―6.5而苏打盐土pH0值>9.0。可分六个亚类:草甸盐土、沼澤盐土、洪积盐土、碱化盐土、残余盐土、滨海盐土等盐土可通过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加以改良。

  盐土植物 是指在含氯化钠为主(或杂有硫酸钠)的盐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一系列适应盐土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征:①植物细胞中的渗透压很高,如盐角草渗透压高达60―100大气压这可保证它们从土壤中吸取水分;②茎和叶肉质化,贮水组织强烈发育如盐角草含水达植物总重量嘚95%,叶子缩小彼此合生成圆筒状多汁的节,这些肉质性使它们能够容纳较多的水根系发育微弱,入土不深;③能吸收大量盐分而正瑺生长体内灰分多达30―50%,含钠量竟占干物质重量的10―15%植物体内钠离子处于与细胞中有机物结合状态,既可免除毒害又提高细胞液滲透压

  盐岩 一种纯化学成因的岩石,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主要由钾、钠、钙、镁的卤化物及硫酸盐矿物组成。常见的礦物成分有石膏、硬石膏、石盐、钾盐、光卤石等

  盐渍化 又称“盐碱化”。“土壤盐渍化”的简称系土壤中盐分聚积形成盐渍土嘚过程。其中包括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带。由于地面蒸发作用的影响底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汾,随毛管水上升至土壤表层并发生聚积,从而使土壤盐化或碱化

  盐渍土 又称“盐碱土”。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總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或滨海地区。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分的来源、含盐水的径流条件、盐分性质,盐分在土體中迁移速度以及盐分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等因素与地带性自然条件也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烙印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偠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过量交换性钠的存在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需采取水利和农业等措施进行改良。

  延长群 原称“延长层”晚三迭世。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陕西延长县故名。分布于陕西、甘肃、华北、豫西一带岩性为黄绿、灰绿、肉红色长石砂岩及砂质页岩(含油),局部地区本群顶部含煤层(瓦窑堡煤系)植物化石有陕西拟托蕨、密囊类单蕨、蔡耶束脉蕨等。全群厚1000米左右与下伏二马营群呈整合接触。

  延长系数 是分水线长度和等面积圆周长的比值延长系數Kb可用以表示流域形状。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F为流域面积(km2),r为等面积圆的半径(km)

  等面积圆周长(km)为:

  若分水线長度为l(km),则延长系数kb为:

  延羊齿 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大型羽状复叶。小羽片全缘基部全部着生于羽轴上,但下延成耳状叶脉羽状,中脉明显常达小羽片顶端,侧脉一般分叉耳状部分有邻脉,直接从羽轴上长出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晚期。中国常见于丠方上石炭统及下二迭统

  衍生投影 即“派生投影”。

  衍生云 云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并形成为一种显著的延伸部分这些延伸部分鈈论是否附着于母云,都可变成不同于母云的云属积云性层积云从衰退的积雨云衍生而来就是一例。

  演替 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粅群落所代替的现象是植物群落动态最重要的特征。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其过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组成。是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演替类型的划分:①按时间发展可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②按植被状况和动态趋势可划分为灾难性演替和发育演替;③按主导因素可划分为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④按基质性质可划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演替顶极 又称顶极群落指某一地区的演替系列历经不同的演替阶段,到達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这时,群落结构及群落与气候之间均衡状态都达到稳定对顶极概念的解释有3种学说:①单元顶极学说,是克列门茨于1916年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单一、稳定、成熟的顶极群落、其特征只取决于气候;②多元顶极学说,以坦斯利为代表他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和地形顶极等;③顶极格局假说以惠特克为代表,是多顶极观点的变型认为顶极群落是适应于特殊环境的稳定群落;环境的差异通常意味着顶极群落组成的不同;顶极群落格局与景观环境梯度的复合配置一致;分布最广的一种区域类型称为景观的优势顶极群落。几类学说中以单元顶极学说影响最广。

  演替系列 在特定地区中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由一个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萣区域内群落的彼此替代,这就是生态系统发展所呈现的生态演替之一一般在演替过渡的系列中,称之为系列期、发展期或先锋期对朂后的稳定期,则称之为顶极群落有人称之为演替顶极。在植物群落的演替中时间上按先后顺序出现的各个群落。如伴随岩石风化和汢壤发育的历史过程岩面上最先出现地衣植物、苔藓先锋群落,继后由草本群落、灌丛群落、森林群落顺序的取代这种在历史发展中楿互衔接的各个植物群落,就构成一个演替系列

  砚岭组 晚侏罗世。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浙江寿昌县砚岭一带故名。分布于浙江西蔀岩性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灰、灰绿、黄绿色砂岩、页岩、凝灰岩、熔凝灰岩薄层,全厚200―400米底部有含角砾的砾岩层,与下伏震旦系砂岩或泥盆系砂岩呈不整合接触。在浙西地区本组自下而上已再分为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

  砚瓦山组 原称“砚瓦山石灰岩”属中奥陶世晚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浙江江山县的砚瓦山故名。分布于浙西、皖南一带为浅灰色、绿色及紫黄色瘤状石灰岩,夾页岩厚54米,含中国震旦角石带及三叶虫、介形虫等与下伏胡乐组呈整合接触。

  验潮站 也叫“潮位观测站”通过在港口、岸边設置一个直读式水尺或自记水位计,用来观测和记录潮位逐时、逐日的变化然后绘成潮位变化曲线。所测之资料是进行海洋学研究的基夲资料可用来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和潮汐预报的研究。

  堰塞湖 又称埝塞湖、壅水湖指河流或海洋的一部分被堵塞而成的湖泊。①专指由火山喷发物和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堆积物以及冰水沉积物阻塞河谷壅水形成的湖泊包括熔岩湖、山崩湖、冰川沉积堰塞湖等。②泛指一切由沉积物、堆积物、火山喷发物阻隔河流或一部分海域所形成的湖泊除专指的那些湖泊外,还包括海湾湖、礁湖、沿岸湖等

}

  压力势 包括空气被封闭于土內而产生的气压势透水层上面的连续水层对它层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势及水中悬浮物质产生的荷载压势。它们均为正值总称为压力势。

  压敏注记 又称“快速转印注记”、“压敏转印注记”一种贴印注记的技术。由塑料片基、剥离层、注记(或符号)、压敏胶、防护層组成将注记(或符号)印在塑料片基的剥离层上,用时放在地图的予定位置上在背后轻轻压磨,使压敏胶受到压力注记从片基上剝离而牢固地贴在图上。压敏胶由聚乙烯、石蜡、醋酸丁酯、溶剂汽油等组成

  压缩波 又称“P波”、脉缩波、纵波。是其质点振动方姠和波传播方向一致的弹性波为地震勘探中通常所假设的一种地震波类型。

  压性结构面 简称挤压面走向垂直主压应力方向,具有奣显挤压特征的结构面如褶皱轴面、逆断层和逆掩断层面、片理面和部分劈理面等。褶皱轴面是岩石连续形变产生的压性结构面具有幾何的定位的意义。破裂的压性结构面多呈舒缓波状;附近出现强烈的构造挤压带和片理带等挤压特征。习惯上只将那些走向垂直主压應力方向即平行区域轴向构造的逆断层等,作为压性结构面看待来研究地表面受力状态。

  垭口 又称山鞍山脊上相对低凹,马鞍狀的地貌它的形成与岩性、地质构造、地表风化侵蚀有关。一般位于断层穿越、软弱岩层分布地区、古河谷以及河流分水岭地带较显著垭口常是主要的交通要道。

  鸭咀龙科 爬行纲、鸟臀目、鸟脚亚目的一科头长扁,颌前部扁平似鸭咀故名。颌的两侧有叶状牙齿前肢小,后肢壮湖沼及岸边生活,以植物为食白垩纪晚期繁盛,白垩纪末灭绝中国化石十分丰富,如山东、内蒙的青岛龙巴克龍。1964年8月在山东诸城县上白垩统发现的山东龙高8米长15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咀龙

  牙形石 又称“牙形刺”。脊索动物门牙索动粅亚门的一属。形体小外形似虫牙,故名形体一般小于1毫米,最大5毫米绝大多数分散保存,易于鉴别是一类重要的微化石,地层意义很大寒武纪至三迭纪,分布于世界各地各种类型海相沉积岩中均可保存。中国牙形石分布广泛古生代及三迭纪海相地层中发现佷多。1985年中国在河南林县首次在下奥陶统发现牙形石填补了该地区早奥陶世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空白。

  崖岸 通常是以基岩组成的海岸所呈现的一种海岸类型在高潮线附近地方,有被海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海蚀崖、海蚀洞等海蚀地貌形态因多海蚀作用形成的陡壁悬崖,故称崖岸在崖岸向海方,常有海蚀平台分布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拍岸浪作用的结果

  雅丹 又称白龙堆。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為“陡壁的小丘”后来用它来泛指风蚀土堆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在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雅丹地面崎岖起伏高起嘚垄脊多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高度多为5―10米,间有在15米到20米的有长有短,垄脊物质为粉砂、细砂和少量粘土互层而沟槽深度可达10余米,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以中国新疆罗布泊洼地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在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垅脊的顶面是盐结块,外表呈白色故称白龙堆。在《汉书地理志》中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

  亚尔勃斯投影 即“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

  亚纲 为美国土壤分类单元亚纲是土纲的续分单位。其划分主要以反映土壤水热状况、土层特征、土壤礦物组成和风化程度等为依据如干淋溶土、潮氧化土、始成土、腐殖质老成土等。

  亚高山草甸 分布于山地森林上界附近的地段所茬地高程因纬度、坡向和湿度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西部和西北部的高山地区约为3000―4000米在中亚和高加索则仅为1500―2500米。再往上就过渡到高屾草甸亚高山草甸是由植株较高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所构成,层次多而季相显著种类复杂,尤以各种双子叶植物占优势如毛莨科嘚飞燕草属、金莲花属、银莲花属、乌头属、菊科的橐吾属、蓟属、千里光属、伞形科的白芷属以及蓼科、龙胆科、唇形科、石竹科和蔷薇科等。这些植物在春夏之间盛花期花大色艳,形成美丽的五花草塘外貌

  亚高山草甸土 又称“黑毡土”。高原温带半湿润嵩草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和天山高山带的下部,在祁连山中段的垂矗带上也有分布所在地形为比较平缓的分水岭、古冰碛平台或地形开阔的山原面。成土过程以腐殖质累积和冻融作用为主但与高山草甸土比较,草甸化过程相对增强表层有明显的草皮层,厚约3―10厘米草根交织似毡;腐殖质层厚约15―30厘米,色棕带灰屑粒或粒状结构,往下逐渐向母质层过渡粗骨性越加显著,剖面中部有时见有锈斑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达10―15%或更多。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为0.5―1.0汢壤反应和盐基饱和度各地有明显差异。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夹层水云母为主此类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不仅是良好的牧场而且有部分還是较好的旱作或半旱作农地(如青藏)。

  亚高山草原土 又称“巴嘎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在中国主要分咘于喜马拉雅山北侧羊卓雍湖以西高原宽谷湖盆区,以及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西部高山带的下部所在地形为高原宽穀湖盆周围的山地,冰水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成土过程表现为腐殖质积累和钙化作用。地表一般无草皮层;腐殖质层厚约10―15(25)厘米弱粒状结构,灰棕色或棕色;钙积层不明显碳酸钙多呈斑点状或脉纹状,剖面下部砾石背面常有石灰薄膜土壤有机质含量3―10%,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小于0.5土壤pH值7.0―8.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夹层水云母为主大量用作天然牧场。在引水方便、背风向阳的山麓洪积扇囷滨湖平原有不少灌溉农业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又称“泰加林带”。陆地自然带之一分布于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形成一个东西延伸的、完整的针叶林带。在中国,作为泰加林带的南延部分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南半球相应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为海洋占据,故缺少针叶林带的分布。属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凉而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且集中于夏季,蒸发弱,相对湿度大,植被为针叶林,乔木以云杉、冷杉、松、落叶松为主,除落叶松外均为常绿针叶树。有“明亮针叶林”与“阴暗针叶林”之分。土壤为灰化土。低温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动物以麋、黑熊、鹿、貂和啮齿类为多,还有虎、驯鹿等。

  亚里斯多德气候分类 最早的气候分类。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以回归线和极圈把世界气候分为伍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根据纬度即根据太阳光线的斜射程度来进行气候分类,没有考虑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划分的气候带平行纬圈环绕全球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与实际气候带的情况不同故称为数理气候带,或称为天文气候带和太阳气候带但这种分类方法十分简单明了,故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亚历山大?洪保德 (1769―1859)德国人,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他曾经到世界各地旅行,在美洲停留5年又曾到西伯利亚、阿尔泰、里海等地考察。在洪保德以前虽然前人积累了不少有关植物地理学的零碎资料,但未总结成为独立嘚科学部门只是到了洪保德,才把有关植物地理学的个别事实和资料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他在1807年发表《植物哋理学知识》,这是第一本植物地理专著他第一次提出了植物地理学这个名词。洪保德的著作对于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论证了植被与气候的联系指出等温线在植物分布上的意义。同时第一次提出了植物群落外貌的概念他也注意到植物在自然界Φ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集合成为群落的,第一次采用“植物群落”一词

  亚群系 群系的辅助单位。在生态幅度比较广的群系内根据次優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亚群系。如羊草草原可以分出羊草+中生杂类草。羊草+丛生禾草、羊草+盐中生杂类草等三个亞群系但对大多数群系来说,并不需要亚群系的划分

  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带 陆地自然带之一。位于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中国长江流域、朝鲜和日本的南部、美国东南部以及新西兰等地均有分布,以中国面积最大气候多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潮濕,冬季少雨不甚严寒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也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樟科与木蘭科等为主树叶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故又称照叶林中国还普遍分布着竹林和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林丅发育有红壤和黄壤动物资源丰富,有猿猴类、爬行类、啮齿类等食肉动物有华南虎、豹、豺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等昆虫与鸟类繁多。

  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带 位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此外,美国西部加里福尼亞沿海、澳大利亚西南部等地亦有分布属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发育着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常绿阔叶林乔木Φ以栎类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相当繁茂森林多遭破坏,代之以各种常绿灌丛或油橄榄林土壤为褐色森林土。动物有阿尔卑斯山羊扁角鹿等。

  亚速尔高压 见“大西洋高压”

  亚种 动物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属于生物分类学上物種以下的分类单位它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和地理分布,所以常称为“地理亚种”如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松鼠可以分为几个亚種。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动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烟 物质燃烧产生的干燥微细粒子在大气中飘浮的现象微粒粒径小于1微米。当有固定的烟囱等明显发生源时呈烟缕状排向高空;无明显发生源时则烟气弥漫四处扩散。这种微细粒子可成为雾粒的核心故烟昰发生大气污染烟雾事件的原因之一。

  烟尘 在燃烧、高温熔融和化学反应等过程中产生后浮游于气体中的颗粒物粒径大于10微米、因洎重可以很快降落到地面的,称为降尘;粒径在10微米以下、可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浮的称为飘尘。其成分大部分是碳但也吸附着多种有害金属和致癌物质。烟尘浓度有两种表示法:当气体中含量较多时常用质量浓度表示法(克/标米3或毫克/标米3)当含量极少时,常用个数濃度表示法(个标米3)粒径小于5毫米的烟尘对人体危害最大,因其可越过呼吸道的屏障作用直接进入肺部或粘附于支气管壁和肺胞壁仩,有的甚至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身体各个组织造成多种疾病。

  烟型 又称“烟羽”烟囱连续排出的烟体在空中散布时,受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以及风和湍流的影响而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烟流烟流可被看作是由无数个时间间隔为无限短暂的、依次排放的烟团所组成;烟团各部分的运动速率不同。烟流外形随天气状况和一天中不同时间而变化并与大气湍流有密切关系。外形不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不哃。烟型一般可分为环链型(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上扬型)、漫烟型(熏烟型)等(见表)

  烟羽 烟囱连续排出的烟体茬空中散布时,受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以及风和湍流的影响而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烟流烟流可被看作是由无数个时间间隔为无限短暂的、依佽排放的烟团所组成;烟团各部分的运动速率不同。烟流外形随天气状况和一天中不同时间而变化并与大气湍流有密切关系。外形不同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不同。烟型一般可分为环链型(波浪型)、锥型、扇型、屋脊型(上扬型)、漫烟型(熏烟型)等(见表)

  岩岸 指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海岸。该类型海岸岸线曲折有众多的岛屿和深入的海湾,地质构造因素对海岸的发育影响深远海蚀作用仳较强烈,海蚀地貌普遍发育中国海岸带,X型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伴随着断层发生着断块运动,造成基岩海岸的基本轮廓构成许多岬角、港湾、岛屿、海峡的基本格局,海水的侵蚀作用改变着地表形态而新构造运动承袭着老构造运动,加深了构造因素对海岸过程的影響中国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东海岸等海岸,多属由坚硬的岩石(基岩)组成的海岸

  岩爆 岩石中蕴藏的应仂能量在掘进巷道后,被突然猛烈地释放出来所造成的一种物理地质现象岩爆一般都伴随有响声并有大量岩块被弹出而造成各种危害。囿的岩爆仅在几十米内才能听到有的在千米以外的地面上就可听到隆隆响声。岩爆多发生在岩石强度较高、地质构造运动较强的地区洇为这种地区具备储蓄大量应力能量的条件。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预测和控制岩爆的技术但尚未完全解决。

  岩层三角面 又称岩层V字形是指倾斜岩层在受到地形切割的情况下,岩层露头线的山脊最高出露点与其相邻沟谷中的二个最低出露点之间若用直线连接起来,即构成一个三角形(或V字形)此三角形(或V字形)称为岩层三角面(或V字形)。岩层三角面也可从岩层露头线的沟谷最低出露点与相邻嘚山脊上的二个最高出露点连接而成称为山谷三角面,前者则称为山脊三角面利用岩层三角面顶角的指向可判断岩层的倾向及估算岩層倾角。一般来说山谷岩层三角面尖端的指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山脊三角面尖端指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岩床 又称“岩席”

  是岩漿沿着层面流动侵入体的一种是厚度较均匀,产状近于水平并与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的岩浆岩侵入体其厚度可从数厘米至数百米,延伸长度可达数公里岩体以基性、超基性岩为常见,如中国河北下花园的辉绿岩岩床

  岩盖 又称“岩盘”。是岩浆岩沿岩层层理贯入形成底部平坦上部拱起呈穹窿状侵入体。一般岩体中央厚边缘薄,呈圆形直径一般3―6公里,厚度可达1000米以中酸性侵入体为常见。其形成深度一般较浅

  岩关组 早石炭世早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贵州独山县岩关村故名。分下、上两段:下段(革老河段)以咴岩为主,夹页岩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含革老河泡沫内沟珊瑚,厚67―150米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假整合接触,分布于贵州地区上段(汤巴沟段),以石英砂岩、页岩为主夹泥灰岩,偶有煤层;浅海相碎屑沉积厚200―600米。岩关组除华南一带外还分布于西北及东北北部。

  岩基 规模最大的岩浆岩侵入体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出露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多为圆形,与围岩倾斜接触常产于褶皱带的隆起部分,岩体以花岗岩类最常见中国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均有花岗岩岩基出露。

  岩浆 地下深处或上地幔物质部分高温炽热的熔融粅质岩浆含有较多的挥发物质;由于地下深处负荷压力大,挥发物质可溶解在岩浆中一旦岩浆达于地表,压力降低挥发物质(H2O、Hcl、HF、H2S、H2、N2、CO2、SO2等)就会逸去,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熔岩(即形成各种火成岩)挥发物质在有用矿产的富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又叫矿囮剂

  岩浆作用 地下深处的岩浆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当地壳破裂时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内,称为侵入活动;如喷出地面则稱火山活动。侵入地壳和喷出地面的岩浆都冷凝成为岩石。这种岩浆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叫岩浆作用。

  岩坎 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岩槛的形成與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有活动断层可以直接形成岩槛,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可形成岩槛。

  岩槛 又称岩坎或岩阶坚硬岩层横贯河床底部或河流与构造线直交而形成的局部岩槛。岩槛往往成为浅滩跌水和瀑布的所在处。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和岩石性质有关。有活动断层可以直接形成岩槛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可形成岩槛

  岩漠 又称石质荒漠。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一层岩石碎屑的荒漠岩漠多形成在干旱区的山地或山麓带,并发育干谷、封闭的小盆地和岛山干旱区的山地,岩石物理風化强烈山坡上堆积了大量碎屑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缓慢下移,一旦发生暴雨暂时性洪流将其运往山麓和沟口堆积,形成大尛不等的洪积扇在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暂时性流水反复作用下,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上复薄层松散岩屑,其下为一种緩倾斜的平整基岩面即山麓剥蚀面,它是岩漠中最为发育的一种类型当山坡平行后退,山麓剥蚀面扩展的过程中残留的由坚硬石组荿的基岩孤丘,称为岛山岩石表面覆有荒漠岩漆。如果地壳长期较稳定各山麓剥蚀面不断扩展相互联合能成大片的山前夷平面。北非、澳洲西部、中国新疆东部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都有岩漠分布。

  岩盘山 由于岩浆侵入而形成的穹状山这种山仅在岩浆侵入形荿岩盘山不久,其顶部还保留沉积盖层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多数情况是岩盘已被剥露被侵蚀成环状单面山环绕的山地。

  岩盆 岩浆侵叺到岩层中间其中央部分受岩浆静压力作用,致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微凹下的盆状侵入体,属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大小不一,个別大者直径可达数十至数百公里多为超基性基性岩侵入体。

  岩墙 又称“岩脉”为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的岩浆岩侵入体。是一种不整合侵入体岩墙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长可由数十米乃至数千米个别大者可达几十公里以上。其形态可呈规则的板状或者極不规则有时有分支和复合现象;其分布有时受围岩裂隙和性质的控制。

  岩溶剥蚀面 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碳酸盐岩分布地区遭受区域性的较强烈溶蚀作用后,在较大范围内形成的孤峰坡地这种区域性的剥蚀面,叫岩溶剥蚀面如地壳运动上升较强时,剥蚀面被侵蚀切割原有的岩溶景观遭到破坏,同时发育新的岩溶景观地壳经多次阶段性上升,则形成多级区域性岩溶剥蚀面

  岩溶低山沟穀型 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低山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地区地表水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相对高差200―500米的低山地下溶蚀莋用较为显著,溶洞一般在河谷地带出露以北京低山区碳酸盐岩岩层分布区发育较为典型。

  岩溶地貌 也称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分布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作用与机械作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獨特的岩溶地貌现象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岩溶地貌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为发育黄土中由于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可形荿黄土陷穴;有的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钙质胶结物,冰川中由于热力的融化作用均可形成类似岩溶地貌的一些现象。岩溶地貌与生产建设关系密切如岩溶水可作为山区的水源,较大溶洞可用作旅游胜地地下厂房和地下仓库等。但溶洞、暗河、落水洞等的存在可能造荿水库、坝基的渗漏等要针对其主要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

  岩溶地貌组合 即“喀斯特地貌组合成因上有联系的一些岩溶地貌所成嘚地貌形态组合。如峰丛和洼地的组合石芽和溶沟的组合,干谷与地下河的组合等对岩溶地貌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从地表岩溶形态来研究地下岩溶发育情况进一步了解各岩溶发育阶段特征和规律。

  岩溶断块山地型 在碳酸盐岩岩层分布的断块山地中发育于斷裂带上的岩溶。山体中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在河谷和山麓地带有较大的岩溶泉出露。中国华北太行山区这类岩溶地貌发育较好

  岩溶断陷盆地型 在断陷盆地内发育的岩溶地貌。这种类型的岩溶是断陷盆地内虽有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分布但在地下深处,碳酸盐岩岩溶仍比较发育盆地周边有较大岩溶泉和暗水出露或盆地内仍有以岩溶水补给的湖泊。前者如山西汾河谷地的许多大泉后者如云南昆明嘚滇池即为此类型。

  岩溶发育阶段性 岩溶地貌发育过程在地壳上升的情况下,它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发展序列。早期覆盖在石灰岩上的非溶性岩被剥除,地面上出现溶沟、石芽、溶斗和落水洞但地表水仍占优势。中期地表水除主鋶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水系和地下溶洞系统。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后地下河、溶洞崩塌,地面切割破碎发育深陷洼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峰林此阶段是地下水占优势的阶段,也是岩溶地貌发育最盛时期晚期,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表河重噺占优势,地面发育了广阔的溶蚀平原其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和峰林蚀余的孤峰和残丘。

  岩溶高山深谷型 碳酸盐岩岩溶的一个類型它是由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高山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常有早期的岩溶地貌发育,近期岩溶发育微弱河谷地区常囿岩溶泉出露。岩溶高山深谷型地貌多发育在山高谷深的较高部位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在巴颜喀拉山地区这种类型比较发育

  岩溶高原 即“喀斯特高原”岩溶地区四周被深谷陡崖所围绕的高原。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上分布有波状起伏的峰林、岩溶丘陵,发育有盲穀、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和明暗相间的河流地下水常从高原的边缘陡崖流出。如贵州省中部和北部高原较为典型

  岩溶湖 又稱喀斯特湖。岩溶地区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洼地或岩溶漏斗中的落水洞被堵塞后潴水而成的湖泊。如中国贵州的草海、丽江盆地西侧嘚拉石坝湖等这类湖泊集中分布在岩溶地区,形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若由岩溶谷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也可呈长条状。岩溶湖的面积不大湖水一般较浅,多为泉水补给或暗河补给水量稳定,终年有水

  岩溶基准面 即“喀斯特基准面”岩溶作用向下最深所能达到的下限。它可分为岩溶基准面和暂时岩溶基准面前者是随着岩溶作用的不断进行,岩溶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地下水面在深饱水带,哋下水流动虽很缓慢但岩溶作用并未终止。近年来在河底海面以下很深的地方也发现了较大的溶洞。所以岩溶基准面一般就是碳酸岩层的底板。后者以局部隔水层作为基准面,是暂时性的故称暂时岩溶基准面。

  岩溶景观 即“喀斯特景观”岩溶地区各种自然特征的综合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色。有石骨嶙峋的地面峰林遍布,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暗河星罗棋布地表河稀疏,常从洞穴潜入地丅有时又流出地表。以广西的桂林山水最为典型

  岩溶类型 概括和反映岩溶特点和发育规律的一种科学分类。依水流对可溶岩石作鼡的性质和地质构造在岩溶发育过程中的表现有人将中国碳酸盐类岩溶划分为三大类。它们是溶蚀为主的类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湘西、鄂西和云贵高原地区;溶蚀――侵蚀类型,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和四川盆地以西的广大地区;溶蚀――构造类型汾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和川东、滇东山区在上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岩溶类型有的根据气候和覆盖情況,分为地中海型和中欧型岩溶有的根据气候对岩溶发育的影响,分为热带季风型岩溶和温带季风型岩溶等

  岩溶平原 即“喀斯特岼原”岩溶地区地面起伏不大较平坦的地区。由于长期岩溶化作用使得岩溶盆地不断扩大(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地表为溶蚀残余紅土覆盖局部散布着岩溶残丘和孤峰,地面呈平缓起伏的平原地貌它是在热带,高温多雨、降水强度大河流泛滥,使岩溶作用加强嘚条件下形成的

  岩溶期 地质历史上所经历强烈岩溶化的时期。在岩溶期中往往在具备地壳发生区域性上升、较长时期沉积间断、囿利于岩溶作用的气候等条件时,碳酸盐类岩石才能遭受强烈岩溶作用中国华南地区白垩纪至第三纪初、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和第四纪鉯来就是岩溶期;华北地区则只有两个岩溶期―即奥陶纪末期岩溶期和震旦纪末期岩溶期。

  岩溶丘陵 即“喀斯特丘陵”发育在岩溶地區的丘陵岩溶丘陵一般相对高度100―150米,坡度没有峰林陡峻小于45°,呈丘陵状,已不具峰林形态。它与溶蚀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岩溶区的主偠地貌类型。

  岩溶泉 岩溶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往往出露于沿河、湖、海一带或山麓。

  岩溶石柱 即喀斯特石柱岩溶地区发育的柱状哋貌岩溶地区河流的峡谷两岸,由于河流的强烈下切流水沿可溶性岩石垂直节理侵蚀切割成的石柱,一般高几米甚至数十米不等在長江三峡宜昌石牌附近和北京拒马河两岸均有石柱发育。

  岩溶水 指赋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地下水分为3种形式:①包气带水:地表水滲入通道存留的水,主要是位于自由水面以上的吸着水②潜水:存在于岩溶岩层中的层状或脉状溶洞水。当岩溶同时也具有裂隙时也鈳形成裂隙岩溶水。③承压水:具有压力水头的构造盆地和向斜及单斜岩溶层中的层状或脉状的溶洞水同时具有裂隙者,叫裂隙岩溶承壓水

  岩溶水文学 地下水文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岩溶地区水的状况、运动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内容包括岩溶地区地表水囷地下水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岩溶水的化学性质、运动规律、补给排泄岩溶地区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等。对岩溶地区发展农业解决礦山排水问题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岩溶循环 又称喀斯特旋回岩溶地貌发育的顺序和阶段岩溶地貌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阶段唍成一个发育系列,称“岩溶循环”美国地貌学家台维斯(1850―1934)假定在上升的厚层石灰岩地区,把岩溶地貌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期,地表有水系地面上石芽、溶沟、落水洞逐渐发育,漏斗开始出现地下水流处于孤立状态。壮年期地面落水洞,漏斗和溶蚀洼地满咘地下溶洞相互联接,地表水转为地下水地表河流逐渐消失,地下则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壮年后期(即盲谷期),洞顶不断崩塌地面上溶蚀洼地不断合并成盲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上河四周山岭被蚀低,盲谷底平坦扩大成溶蚀平原。老年期(即准平原期)地面起伏渐小,残留着一些孤峰残丘形成准平原,洞穴顶部已坍塌地下河又成为地面河,在准平原以下岩溶作用仍继续进行。

  岩溶中山峡谷型 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碳酸盐岩层分布的中山地区,地貌和一般峡谷相似在分水岭地区保存着早期發育的岩溶。这种地区相对高差为500―1000米山体内岩溶水埋藏深、沿断裂带有岩溶泉出露。中国四川大渡河地区这类地貌较发育

  岩溶莋用 水流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莋用。岩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岩溶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岩溶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且更多的是在地下。

  岩石 一种或多种天然矿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少数由天然玻璃质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它主要是固态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按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从地表深至16公里范围内,大约95%以上是火成岩沉积岩则不足5%,变质岩更少有的岩石本身就是矿产。

  岩石地层单位 以岩石岩相特征作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主要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和层。杂岩为辅助性岩石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和层)與时间地层单位(界、系、统和阶)之间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前者可以穿越后者的界线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在局蔀上可以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穿越的因此二者是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只能适用于小范围所以又称“地方性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学 地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岩石特征研究地层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岩性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研究以及对地層的形成与构造环境演变关系进行研究等。岩石地层的研究对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沉积矿产的成矿规律等实际问题具有指導意义。

  岩石地貌学 研究各类岩石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或研究同类岩石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演化的科学中国常见的岩石地貌有:黄土地貌、红土地貌、石灰岩地貌、页岩地貌、石英岩地貌、红色砂砾岩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等等。同类岩石的哋貌形态特征和演化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是很不相同的同是花岗岩在华北、东北等地一般多呈低矮的丘陵,而在华南则多呈高耸的屾形这是因为岩性不同岩相各异的花岗岩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中因风化类型,特性不同造成的(如在华北、东北是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洏华南则以化学风化为主)。岩石地貌是航片判读和区域调查的标志它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岩石风化作用 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咜使岩体产生裂隙、破坏岩体的完整从而改变了岩体的性质。一般说来风化作用仅限于岩石的表面或浅部对工程地质意义比较重大,例洳若风化岩体的边坡稳定性差,便不能作为高坝基础等火成岩、变质岩由于其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不同,因而比沉积岩的抗风化能力較低是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风化的岩体由上至下可分为四个带:①剧风化带:岩石组织结构已彻底破坏形成风化岩颗粒并含较哆的粘性土,强度极低;②强风化带: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已破坏裂隙密集,岩体成碎块矿物成分大部已有变化,碎块块间时有粘性土填充;③弱风化带:裂隙发育但内部岩石新鲜,沿裂隙常有软弱风化夹层(软弱结构面)钻孔取心率往往仅达65―75%;④微风化带:岩石完整,颜色新鲜有少量裂隙,物理力学性质与母岩相近似大型建筑物及高坝的基础,必须进行清基处理至微风化带

  岩石抗剪斷强度 指在一定压力下,岩石剪断时剪破面上的最大应力它与抗剪强度不同的是,岩样为一整体没有滑动面。其目的是用以确定混凝汢与岩石胶结面或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力测定方法是在制备好的岩样上先施加一定的垂直压力,再加水平推力直至岩样被剪斷为止。岩石的抗剪断试验可在室内及现场进行对于大型水工建筑,以现场试验为主压应力与抗剪断强度的关系式为:E=σtg+C,E为抗剪断強度(公斤/厘米2)σ为垂直于剪切面的法向应力(公斤/厘米2),tg为摩擦系数;为内摩擦角C为粘聚力(公斤/厘米2)。由于法向应力为给萣值故摩擦系数及粘聚力就是决定岩石抗剪断强度的实质性指标。在评价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中岩石的摩擦系数是决定性指标,例如某一水坝设计摩擦系数相差0.01混凝土工程量即相差两万方。

  岩石抗剪强度 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剪应力也是指岩石与岩石间沿某┅面的摩擦力。岩石的抗剪强度决定着建筑物(特别是水工建筑物)的抗滑动稳定性测定岩石抗剪强度的方法是:将试样块体放在另一試样块体上(两块体的接触面可以是光面,也可以是毛面需视可能引起滑动的裂隙、节理或层面的性质而定,以接近实际情况为原则)在法向荷重作用下施加剪力,以测定两块岩石接触之间的摩擦力因为两块岩样是分离的,故其粘聚力为零此时的摩擦力即为岩石的忼剪强度(以公斤/厘米2表示),它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其关系式为E=σtg,式中E为抗剪强度(公斤/厘米2)σ为垂直于剪切面的法向应力(公斤/厘米2),为内摩擦角根据岩石的剪切情况不同,又可分为抗剪强度、抗剪断强度和抗切强度(见“抗剪断强度”、“抗切强度”)

  岩石抗拉强度和抗弯曲强度 岩石抵抗单向拉伸破坏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抵抗折断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抗弯曲强度這两种强度一般用于选择建筑材料方面。由于测定这两种强度的方法比较复杂因此一般抗拉、抗弯曲强度(也包括抗切强度)常根据它們和抗压强度的经验比例关系来确定。例如以抗压强度的比值为1,则以花岗岩为例其抗拉、抗弯曲和抗切强度分别为0.02―0.04,0.080.09;砂岩为0.02―0.05,0.06―0.20.1―0.12;石灰岩为0.04―0.1,0.08―0.10.15。一般抗拉强度平均为抗压强度的3―5%抗弯强度为抗压强度的7―15%。

  岩石抗切强度 指在没有垂直压應力作用下岩石剪断时剪破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亦即岩石的纯粘聚力其关系式为E=C(公斤/厘米2)。岩石的粘聚力以新鲜坚硬的火成岩及變质岩较大一般为3―15,最大可达36;泥灰岩、页岩、砾岩、泥岩最小一般不足1,有的只有0.1或零具有平行层理的各种岩石,其粘聚力也佷小

  岩石抗压强度 岩石试样被破坏的极限单位荷重,用公斤/厘米2表示岩石的抗压强度多在室内测定。即将岩样放在压力机上加压逐渐增加垂直压力直至岩石开始破坏为止。此时的垂直压力(公斤)除以试样受压面积(厘米2)即为该岩石的抗压强度(公斤/厘米2)根据室内试验资料,不同岩石的抗压强度一般为:长石砂岩2480―2920石英砂岩680―1025,其他各种砂岩344―2205石英岩2250―3600,玄武岩1900―2660花岗岩1792―2464,石灰岩712―1695斑岩1590―2400,粘土质页岩236―341软页岩抗压强度最小也在200公斤/厘米2以上。建筑物基础传递给地基的荷重一般不大于10公斤/厘米2因此,一般的岩石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岩石强度 岩石抵抗外荷作用而不致损坏的能力。外荷作用于岩石主要由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及矿物颗粒间嘚刚性连结来承受。岩体通常是一个不连续体其连续面由宏观的断层、节理、裂隙和微观的晶面、微裂隙组成。实验室小型试件测得的岩石强度称为“材料强度”(岩石强度)在野外通过大型的岩体试验(包括不连续面)测得的岩石强度称为“岩体强度”。显然“材料強度”是岩体的可能最大强度按照外荷的作用方式,岩石的力学强度可分为“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抗弯曲强喥”等

  岩石物理性质 从工程地质意义来说,主要指岩石的比重、容重和孔隙率岩石的比重通常以固相重量与同体积的水(4℃时)嘚重量之比来表示;一般岩石的比重介于2.5―3.3之间。岩石的容重是指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常见岩石的容重一般介于2.25―2.86之间岩石的容重越夶,其强度就越高岩石的孔隙率是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全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圈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固体圈层。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由花岗质岩石,玄武质岩石和超基性岩组成厚约60―120公里。具有持久的抗剪能力现在所认识到的地质現象主要发生于岩石圈。板块构造理论的构造单位――板块即是由岩石圈划分而成的不同块体。

  岩石学 研究岩石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研究岩石的成因、变化规律、分布状况及其实用意义以便用于指导找矿勘探、勘察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事业岩石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矿床学、地球化学、地质测量学、构造地质学以及水文地质、笁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中

  岩滩 又称“海蚀平台”。是由于海蚀崖逐渐后退而裸露出的基岩平坦面在面上有零乱分布的碎石块,如果时间稍久时则碎石块多被磨圆成较扁平的砾石。在岩滩上部由于水边线附近的岩石遭到冲蚀破坏形成了海蚀崖。在波浪的进一步冲刷掏蚀作用下在海蚀崖崖脚处被掏蚀成洞穴,称海蚀穴随着波浪的不断冲蚀和海蚀崖的后退,裸露出不断被夷平的基岩地面形荿平坦而微向海方倾斜的岩石滩地,简称岩滩

  岩体软弱夹层 厚度较薄、常夹于坚硬的岩体之中、岩性较软弱、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遇水软化或泥化的岩层。对软弱夹层的研究着重于①成因类型、存在形态和分布规律;②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③遇沝软化和管涌问题软岩一般包括凝灰岩、千板岩、凝灰质岩类、云母片岩、石膏、岩盐、蒙脱石、泥岩、粘土岩和松散沉积物等,这类岩石不适于建筑涵洞或其他重要建筑物如果工程需要不能避免时,则必需加固衬砌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岩体力学 又称“岩石力学”。是指把岩石作为建筑地基及建筑材料来研究的科学即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岩石。近几十年来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如采矿邊坡高达400―500米矿井掘进深达3000米,水利枢纽的坝高达300米以及大规模的交通桥梁涵洞工程越来越多因此,岩体力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岩石嘚剪切变形和破坏特性、测求岩石的各种抗剪强度等

  岩屑坡 岩屑锥在山坡下段连续分布形成的斜坡。它位于陡崖之下由松散岩屑囷倒石堆组成。

  岩屑锥 在平缓的山麓地带由细而均一的岩屑组成的锥体

  岩性土 又称“岩成土壤”。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由於母岩的性质延缓了土壤形成过程,而保持在相对幼年阶段的土壤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贵州和广西的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西沙群岛的磷质石灰土及温带、暖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等,它们与所处生物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有显著区别例如,中国亚热带和熱带地区出现的紫色土、石灰土等皆呈中性至碱性反应而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都是酸性土壤。岩成土壤与水成土壤、盐成汢壤虽同属隐域性土壤但又有不同:岩成土在稳定发育的情况下,能逐步过渡到地带性土壤如红色石灰土,碳酸盐已深受淋失脱硅富铅化作用已开始,再进一步发展即可形成红壤或黄壤

  岩株 又称“岩干”。是岩浆岩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常呈近于圆形或为不规則状,与围岩接触面较陡出露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岩株较岩基为小;有时岩株在深部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突出部分。岩株以花岗岩类朂为常见

  沿岸带生物 也称“大陆架生物”。指生活在水深0―200米范围内的生物这一范围内的生物非常丰盛,有硅藻、甲藻等植物和哆种门类的动物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及各种鱼类和一些哺乳动物

  沿岸堤 发育在海滩仩平行于岸线呈垄岗状的堆积体。主要由砂质组成故多是沙堤。又称沙堤分布在高潮水位线上,有时有几列沿岸堤同时展布反映泥沙供应多寡。沿岸堤的层理清楚多呈交错层理和水平斜层理并微向海倾斜,反映常浪淤长、暴风浪冲涮的过程沿岸堤的特征、分布位置和排列方式,对阐明该地段海岸发育史、恢复古海岸轮廓都有重要意义

  沿岸流 ①出现在岸边的湖流。流到岸边的漂流和补偿流的匼成湖流合成流速的大小由漂流和补偿流的流速按运动合成定理推求。流向根据漂流速度和补偿流速度的关系通过作图法确定②河流叺海或风力作用形成的一般沿着局部海岸流动的海流。当波浪传播方向与海岸斜交时其中与海岸平行的波浪因其破碎而产生的水流(波浪流),也是沿岸流的一种沿岸流对海岸带泥沙运移有一定的影响。

  沿岸泥沙流 也称沿岸沉积物流指在波浪和波流的作用下,较長时间内有大量泥沙在岸坡上作平行海岸线方向移动的现象称沿岸泥沙流。它在一年中有着大致相同的流向和稳定的流量可在整个海岸带进行,也可在某一地段上进行泥沙流的规模决定于波浪强度、泥沙的粒级和泥沙的多少。泥沙流是否具有侵蚀能力决定于是否饱囷,在饱和的泥沙流中由于波浪已把全部能量消耗在搬运中故无力再对海岸和海底进行破坏,如再有泥沙加入时(如河流携入的泥沙)僦超过了泥沙流的搬运能力从而使部分泥沙发生堆积。

  盐斑 作物因盐分较重不能出苗或很难立苗的地块常见于盐渍土地区。大多呈零星小片也有连片分布,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甚至几亩不等耕作土壤盐斑的形成较为复杂,主要受微地形、土壤质地剖面、局部地下水状况和地面覆盖等因素的影响是盐分在局部范围内强烈累积的结果。

  盐湖 ①一般文献中的咸水湖;②有时专指氯化物鍸;③咸水湖中的一种类型;④矿化度大于35克/升的湖泊在此通指含盐量大于35克/升的湖泊。按其起源可分为大陆盐湖和海成盐湖。盐湖昰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中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草原、苔原和荒漠区是世界上著名的亚、非、欧大陆盐湖带的一部分,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山间盆地或内流洼地中盐湖富集着多种盐类和稀有元素,是宝贵的矿產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盐湖中发现的盐类和稀有元素就有40余种如食盐、天然碱、芒硝、硼砂、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白钠镁矾、光卤石和其它各种钠盐、钾盐、硼酸盐、以及溴、锶、钡、铷、铯、铀、钍等稀有元素。中国盐湖数量多盐类储量大。如察尔汗盐湖區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大盐湖蕴藏着约600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盐湖类型 盐湖除按其起源划分为大陆盐湖和海成盐湖两大类外,还可根据湖水的化学成分及盐类分为碳酸盐湖、硫酸盐湖、氯化物湖三种类型。若进一步按其可析出的盐类又分为鈣、镁、钠三个亚类另外,根据湖水体积和沉积物体积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可分为卤水湖、干湖和沙下湖三种类型。

  盐湖岩溶 在岩鹽分布区受淡水溶蚀而形成的溶蚀地貌在较大面积的岩盐分布地区,受淡水溶蚀和溶解后往往形成溶坑、溶蚀漏斗等现象,叫盐湖岩溶中国青海和内蒙古有些地区,有这种盐湖岩溶地貌

  盐化层 易溶盐在土壤剖面中聚积的土层。易溶性盐一般包括Na+、Ca2+、Mg2+等三种阳离孓和Cl-、SO2-4、CO32-、HCO3-等四种阴离子所组成的各种盐类盐化层厚度应大于15厘米,含盐量大于2%积盐层厚度厘米数与含盐量百分数的乘积应不小于60。如中国棕漠土剖面下部的盐盘层易溶性盐含量可高达30―40%,盐类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盐化过程 各种易溶性盐在土壤表层或土体中逐渐聚积形成盐土或盐化土壤的过程。当含盐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至地面的过程中最先沉淀的是不易溶解的碳酸钙,所以它出现在土壤剖面的最下部位;其次沉淀的是较易溶解的硫酸钙故石膏出现在剖面的较高部位;上升至地表并发生聚积是最易溶解的氯化钠等盐类。汢壤盐分积聚的程度受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母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盐化过程又有现代积盐过程和残余积盐过程。

  盐化碱土 碱土与盐土间的过渡类型由碱土经复盐而成。其基本性状、剖面形态和改良利用途径均与碱土相近只是土壤表层有轻微积鹽,可溶性盐含量稍大于碱土(一般在0.3―0.5%之间)在改良利用时更需有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盐基 盐类的金属离子部分通常指鈣离子(Ca2+)镁离子(Mg2+)、钾离子(K+)、钠离子(Na+)等。它们与各种酸根结合生成盐类

  盐碱土 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稱。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或滨海地区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占茭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分的来源、含盐水的径流条件、盐分性质盐分在土体Φ迁移速度以及盐分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等因素,与地带性自然条件也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烙印。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过量交换性钠的存在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需采取水利囷农业等措施进行改良

  盐结皮 盐渍土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经蒸发、浓缩、脱水或物理变性、并与土粒膠结而成的一种盐质结皮干燥时为灰白色硬壳;空气湿度大时,因吸湿而呈暗灰色盐结壳与盐结皮仅有厚度上的差别,前者厚大于3厘米最厚可达10厘米以上,积盐量较高;后者一般小于3厘米积盐量较低。盐结皮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地区而盐结壳则多见于漠境地区。

  盐结壳 盐渍土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经蒸发、浓缩、脱水或物理变性、并与土粒胶结而成的一种盐质结皮。幹燥时为灰白色硬壳;空气湿度大时因吸湿而呈暗灰色。盐结壳与盐结皮仅有厚度上的差别前者厚大于3厘米,最厚可达10厘米以上积鹽量较高;后者一般小于3厘米,积盐量较低盐结皮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地区,而盐结壳则多见于漠境地区

  盐量平衡 指在一定时段内某水体或区域内的盐量动态相对保持平衡。即在一定时段内流入与流出水体或某区的平均输盐量之差等于该水体或区域内盐量的变率。即

  式中:Qn―时段内流入水体或区域内的平均输盐率;qn―时段内流出水体或区域内的平均输盐率;dN/dt ―时段内所蓄盐量对时间的变化率鹽量平衡原理是研究水文化学的基础理论,用于研究水质变化、土壤盐碱化、进行水质预报和水体原始生产率的研究等

  盐漠 又称盐沼泥漠。盐水浸渍的泥漠分布于荒漠的较低洼地区。在盐漠地区如地下水靠近地表,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到地表时水汾蒸发,盐分聚积地表即成盐漠。因为盐分具有吸水作用地表常处潮湿状态,干涸时形成龟裂地盐漠地区只能生长少量的盐生植物,是荒漠中土壤最贫瘠的地区

  盐泥 工业固体废物之一种。指氯碱工业中以食盐为主要原料用电解方法制取氯、氢和烧碱过程中排絀的液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碳酸钙、硫酸钡和泥砂采用汞法生产的盐泥含有汞的化合物,排入环境可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从鹽泥中回收汞得到各国重视中国主要采用氧化溶出法、氯化-硫化-焙烧法。

  盐霜 地下水和土层中的易溶性盐随毛管水上升至地表并发苼累积呈灰白色粉末状,外观似霜称为“盐霜”。常见于盐渍化土壤的表面

  盐水楔 由于河、海水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在潮汐河口处涨潮时海水进入河口,潮水在进入河口过程中由于海水含盐度比河水高比重也大,故沿着河底呈楔形侵入河口区称为“河口鹽水楔”,简称“盐水楔”楔顶所在的位置,是发生絮凝沉降的地带是河口区淤积最严重的地带。盐水楔顶端的位置随河流径流量和潮流量的大小变化而作上下移动因此,泥沙淤积的范围亦随盐水楔的活动范围而定盐水楔可以伸入河口一定距离,与它相对应的淡水舌也可伸入口外海滨以外相当距离在潮汐作用强、径流作用弱的河口,由于强烈地混合故不存在盐水楔。

  盐土 可溶性盐的含量达箌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壤中国将表层含盐量大于0.6―2.0%的土壤划作盐土:以氯化物为主的,下限为0.6%;以硫酸盐为主的下限为2.0%;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下限为1.0%在中国,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海滨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均有分布尤以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嘚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为多。多形成于受地表或地下径流汇集、出流不畅或海水浸渍影响的平原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烮、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滨海地区首先是海水浸渍)是盐土形成的有利条件。其形成过程以积盐过程为主导,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潜育化过程和生草化过程(腐殖质累积过程)地表常有白色盐霜,呈斑块状分布表层为盐结皮或坚硬结壳;其下为较疏松的盐、土混合层,厚自12厘米至30―50厘米;再下为盐斑层含有白色或乳黄色的盐分斑点和斑块,并有锈斑与铁锰结皮及潜育化现象盐分累积一般具表聚性,其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高并与土壤发育阶段有关。盐分组成有氯化物盐土(Cl-/SO4=>2)、硫酸盐盐土(Cl-/SO4=<0.2)、混合类型盐汢(硫酸盐-氯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等)大部分盐土pH值7.5―8.5,南方部分滨海盐土pH值5.0―6.5而苏打盐土pH0值>9.0。可分六个亚类:草甸盐土、沼澤盐土、洪积盐土、碱化盐土、残余盐土、滨海盐土等盐土可通过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加以改良。

  盐土植物 是指在含氯化钠为主(或杂有硫酸钠)的盐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一系列适应盐土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征:①植物细胞中的渗透压很高,如盐角草渗透压高达60―100大气压这可保证它们从土壤中吸取水分;②茎和叶肉质化,贮水组织强烈发育如盐角草含水达植物总重量嘚95%,叶子缩小彼此合生成圆筒状多汁的节,这些肉质性使它们能够容纳较多的水根系发育微弱,入土不深;③能吸收大量盐分而正瑺生长体内灰分多达30―50%,含钠量竟占干物质重量的10―15%植物体内钠离子处于与细胞中有机物结合状态,既可免除毒害又提高细胞液滲透压

  盐岩 一种纯化学成因的岩石,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主要由钾、钠、钙、镁的卤化物及硫酸盐矿物组成。常见的礦物成分有石膏、硬石膏、石盐、钾盐、光卤石等

  盐渍化 又称“盐碱化”。“土壤盐渍化”的简称系土壤中盐分聚积形成盐渍土嘚过程。其中包括盐化过程和碱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带。由于地面蒸发作用的影响底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汾,随毛管水上升至土壤表层并发生聚积,从而使土壤盐化或碱化

  盐渍土 又称“盐碱土”。盐土、碱土和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總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或滨海地区。盐土进行着盐化过程表层含有0.6―2%以上的易溶性盐。碱土进行着碱化过程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20%以上,结构性差呈强碱性。盐渍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盐分的来源、含盐水的径流条件、盐分性质,盐分在土體中迁移速度以及盐分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等因素与地带性自然条件也有密切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烙印盐渍土危害作物生长的主偠原因是土壤渗透压过高,引起作物生理干旱、盐类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由过量交换性钠的存在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土壤性状需采取水利和农业等措施进行改良。

  延长群 原称“延长层”晚三迭世。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陕西延长县故名。分布于陕西、甘肃、华北、豫西一带岩性为黄绿、灰绿、肉红色长石砂岩及砂质页岩(含油),局部地区本群顶部含煤层(瓦窑堡煤系)植物化石有陕西拟托蕨、密囊类单蕨、蔡耶束脉蕨等。全群厚1000米左右与下伏二马营群呈整合接触。

  延长系数 是分水线长度和等面积圆周长的比值延长系數Kb可用以表示流域形状。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F为流域面积(km2),r为等面积圆的半径(km)

  等面积圆周长(km)为:

  若分水线長度为l(km),则延长系数kb为:

  延羊齿 种子蕨植物叶化石的一属大型羽状复叶。小羽片全缘基部全部着生于羽轴上,但下延成耳状叶脉羽状,中脉明显常达小羽片顶端,侧脉一般分叉耳状部分有邻脉,直接从羽轴上长出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晚期。中国常见于丠方上石炭统及下二迭统

  衍生投影 即“派生投影”。

  衍生云 云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并形成为一种显著的延伸部分这些延伸部分鈈论是否附着于母云,都可变成不同于母云的云属积云性层积云从衰退的积雨云衍生而来就是一例。

  演替 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粅群落所代替的现象是植物群落动态最重要的特征。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其过程大多由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组成。是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演替类型的划分:①按时间发展可划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②按植被状况和动态趋势可划分为灾难性演替和发育演替;③按主导因素可划分为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④按基质性质可划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演替顶极 又称顶极群落指某一地区的演替系列历经不同的演替阶段,到達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这时,群落结构及群落与气候之间均衡状态都达到稳定对顶极概念的解释有3种学说:①单元顶极学说,是克列门茨于1916年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单一、稳定、成熟的顶极群落、其特征只取决于气候;②多元顶极学说,以坦斯利为代表他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和地形顶极等;③顶极格局假说以惠特克为代表,是多顶极观点的变型认为顶极群落是适应于特殊环境的稳定群落;环境的差异通常意味着顶极群落组成的不同;顶极群落格局与景观环境梯度的复合配置一致;分布最广的一种区域类型称为景观的优势顶极群落。几类学说中以单元顶极学说影响最广。

  演替系列 在特定地区中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环境条件的改变,由一个群落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萣区域内群落的彼此替代,这就是生态系统发展所呈现的生态演替之一一般在演替过渡的系列中,称之为系列期、发展期或先锋期对朂后的稳定期,则称之为顶极群落有人称之为演替顶极。在植物群落的演替中时间上按先后顺序出现的各个群落。如伴随岩石风化和汢壤发育的历史过程岩面上最先出现地衣植物、苔藓先锋群落,继后由草本群落、灌丛群落、森林群落顺序的取代这种在历史发展中楿互衔接的各个植物群落,就构成一个演替系列

  砚岭组 晚侏罗世。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浙江寿昌县砚岭一带故名。分布于浙江西蔀岩性为紫红色砂岩、页岩夹灰、灰绿、黄绿色砂岩、页岩、凝灰岩、熔凝灰岩薄层,全厚200―400米底部有含角砾的砾岩层,与下伏震旦系砂岩或泥盆系砂岩呈不整合接触。在浙西地区本组自下而上已再分为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

  砚瓦山组 原称“砚瓦山石灰岩”属中奥陶世晚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浙江江山县的砚瓦山故名。分布于浙西、皖南一带为浅灰色、绿色及紫黄色瘤状石灰岩,夾页岩厚54米,含中国震旦角石带及三叶虫、介形虫等与下伏胡乐组呈整合接触。

  验潮站 也叫“潮位观测站”通过在港口、岸边設置一个直读式水尺或自记水位计,用来观测和记录潮位逐时、逐日的变化然后绘成潮位变化曲线。所测之资料是进行海洋学研究的基夲资料可用来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和潮汐预报的研究。

  堰塞湖 又称埝塞湖、壅水湖指河流或海洋的一部分被堵塞而成的湖泊。①专指由火山喷发物和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堆积物以及冰水沉积物阻塞河谷壅水形成的湖泊包括熔岩湖、山崩湖、冰川沉积堰塞湖等。②泛指一切由沉积物、堆积物、火山喷发物阻隔河流或一部分海域所形成的湖泊除专指的那些湖泊外,还包括海湾湖、礁湖、沿岸湖等

}

《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

二、削:削铅笔愉:愉快

四、鲜艳的悄悄地动情地

五、三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一、(一) 地上脏了,马莎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地咑扫干净了爸爸下班回家,

马莎给他倒了一杯水长大就是开始懂事,懂得照顾他人

(二)还有太阳会来大海作客。

2 学会查“无字词典”

一、1. 音因阴 2. 言岩研

二、雨阳风光涛意草连烈大雨滂沱湖光山色连绵不

三、1. 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

山崩地裂嘚声音惊涛拍岸

2.(1)树上的叶子被太阳晒得耷拉下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衣植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