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后遗症身体已恢复良好,无其他后遗症,但是身体站立无法保持平衡,所以不会行走怎么办

77 强迫症治疗之再谈痊愈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强迫症治疗之关于痊愈》,讲了强迫症的痊愈并不是症状的消失,而是症状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最近有许多病友问我怎么样才是把症状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呢?我再这里再谈谈痊愈吧。

强迫症的痊愈就是把症状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个可以分2个纬度来讲:

从时间的纬度讲强迫症的痊愈就是让症状出现的次数间隔的更长。我经常说强迫症的痊愈是新旧思维的对抗,当旧思维占上风的时候,你的强迫症就严重,当新思维占上风的时候,你就是在治疗强迫症的道路上迈向成功。新旧思维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是此消彼长的,时刻在变化。我们刚治疗强迫症的时候,强迫症的症状,也就是旧思维频频出现,搞的我们很焦虑。当我们治疗时,也就是慢慢注入新思维,大家想象一下,总的空间不变,当我们注入新思维的时候,旧思维也就慢慢殆尽,这时症状就发生的很偶尔,不像刚开始那么频繁了,我们就成功了。所以说,强迫症症状出现的间隔越长,你就越成功。

2 从症状对你痛苦的纬度

从症状对你影响的纬度讲强迫症的痊愈就是逐渐减少强迫症对你的痛苦。我常常举例子说,如果一块沙袋掉到你身上,你也许会觉得很疼,但是一根头发掉在你身上,你会毫无知觉。强迫症严重的时候,症状所带来的焦虑恐惧会使你很痛苦,但是你通过治疗,逐渐逐渐的减轻痛苦,那就是走上正确的道路。我曾对一个呼吸强迫患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强迫症的痊愈就是你好了之后,呼吸依旧存在,而你对它熟视无睹。痊愈不是症状的消失,而是让其对自己的痛苦降到最低。

听了我以上的讲解,想必大家对强迫症痊愈的体会更深了吧。

78 对森田所说的“情感的五条规律”的解读

引子: 最近有许多病友问我:森田总结的五条情感规律讲的什么意思。对于大家的疑惑,我用五篇文章给大家分别阐述阐述其中的内涵。

1 如果对于情感听之任之,即顺从其自然的变化,便会形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最后消失。

这句话首先给情感定下了一个基调:情感是客观的,不随我们主观思维的变化而改变。这个基调对于我们强迫症患者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断的排斥症状,不断的违背现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消灭恐怖,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我们是不可能消灭这些情绪的,所以,我们要对情感“听之任之”,也就是顺应它发展的规律,该痛苦的时候就痛苦,该恐怖的时候就恐怖。这句话也指出了情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山形曲线”,有高潮,有低谷,不会一直持续的痛苦,不会一直的恐怖,最后慢慢的消退(注:在森田治疗中,我喜欢用“消退”这个词,不喜欢用“消失”这个词)。的确是这样,你想想看,一年前的某件痛苦的事情,你现在还像当时那么痛苦吗?这就是情感的第一条规律。

2 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

这个讲的是个能量释放的道理。这也是强迫症患者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拼命的压制情感,企图消灭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按照这个规律,让其“满足冲动”,也就是接纳这种情感,带着这种情绪生活,这样,这种情感就会像个巨大的能力团一样,不断的向外界释放着能量,不断恢复“平静”,不断的“消退”。

3 如果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变的迟钝。

这个规律说的是一个心理学的普遍现象。我们打个比方吧,我们刚进入满是香味的房间,刚开始觉得很香,但是渐渐的,就觉得也没有原来那么香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感觉适应”。同样的,在强迫症中,当我们不排斥痛苦,接受痛苦的时候,只要有时间,这个痛苦会慢慢的“迟钝”,慢慢的不再那么“痛苦”,慢慢的“消退”了。其实这条规律不仅仅是强迫症,在平时我们用的也很多,像刚失恋的朋友当时会十分痛苦,但是几个月后,几年后,他的痛苦会慢慢的消退的。

4 情感如果继续受到刺激,以及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加强烈。

这个规律就是从另一面告诉我们,强迫症应该怎么治疗。这个规律说明,如果“情感”继续受到刺激,也就是我们继续排斥,继续不认同,继续想把它消灭,则“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强烈“,因为它是正常的,你对正常的东西进行反抗,正常的东西会给你反作用力,使它越来越固着。

5 情感是依靠 新的经验去体会,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

这个规律讲的就是当你产生新的情感后,你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巩固去,去加强这个情感的根基。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阳性强化法”。我曾经讲过强迫症的治疗就是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的抗衡。当你新思维占上风的时候,你就是在治疗的道路上的前进。当然,这是个动态的平衡,有时候旧思维也会偶尔的占上风,所以你要不断的体会,不断的实践,加深新思维的力量,在不断的量的变化中达到质的飞跃。

79 强迫症治疗之再谈接纳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接纳”2字可谓至关重要。我经常和大家说:接纳自己的一切,接纳个完整的自己。但是大家对接纳的具体对象还是有些模糊,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最关键的2个接纳对象。

我经常和患者说:“生活不仅仅是快乐,也有痛苦。”这句话说明了事物的2面性。但是我们强迫症患者思维往往只有片面性,认为生活应该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正因为这种思维的单一性,所以强迫症患者在社会上,生活中处处碰壁。我经常和强迫症患者讲的一个笑话就是:当你面前遇到了一头凶猛的狮子,你还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吗?对吧,那时你一定恐惧,害怕,想尽快的溜了。所以说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的。而强迫症患者都这个采取了相反的态度,认为这个负面情绪不正常。当我们害怕生病,害怕艾滋,害怕乙肝等等,出现的恐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恐惧,害怕等都不正常,都想极力的压制它,排斥它,让它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不可能违背正常的自然反应,所以违背自然的强迫症患者一直在痛苦。

强迫症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检查等症状。首先我们要认清一点的是,产生强迫症并不是你的错,不是因为你的原因而产生了强迫症症状,是性格等一些其他因素。这点很重要,因为当强迫症症状出现的时候,很多患者都是自责,懊恼,愧疚,所以分清强迫症症状是症状,我是我这点很重要。当我们认清强迫症症状是客观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不那么排斥它,不那么容易产生预期性焦虑。这时,强迫症的症状对我们的影响也就降到了最低了。就容易治疗好强迫症了。

听了以上的讲解,想必大家已经对接纳的内涵有所了解了吧。

80 强迫症治疗之学会低头,学会认输

韩信面对流氓的挑衅,甘愿“低下头来”从胯下爬过,越王勾践面对亡国之痛,甘愿“低下头来”伺候吴王。在强迫症中,学会低头,学会认输并不是一种失败。

我经常和强迫症患者说的一个例子:如果有天,你的脚崴了,你还想跑出平时的水平,显然是不可能的。承认缺陷,学会低头,学会认输,告诉自己,我不要那么完美,我只要顺其自然,发挥我现在的水平就够了。学会低头,学会认输,不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蛮劲,而是一种顺势而为,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的一种坦然心态。

学会低头,学会认输,不是那个摸到一手烂牌时,对自己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胜利的狂妄之徒;学会低头,学会认输,就是 不要在休学3个月后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考到全班前五名的那个懵懂少年。

学会低头,学会认输,就是当自己是地理课代表,班上最好的朋友不想交作业 ,自己一方面想维护友谊,一方面又怕得罪老师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把我搞的这么累,不要这么完美,我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就行了;学会低头,学会认错,就是当你拼命的想1+1为什么等于2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把我搞的这么累,1+1就是等于2;学会低头,学会认错,就是当你想反复洗手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只洗2遍,如果还洗的不干净,如果我生病了,那也没办法,那是天意。

学会低头,学会认输,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豁达。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承认它,包容它,接纳它,领悟它,遵循它,这才是一种大智慧。

学会低头,学会认输,就是告诉强迫症:我以前的种种做法都错了,我从来没有把你当成朋友,我一直把你当成敌人,企图排斥你,伤害你,消灭你,但是我错了,从今往后,我会陪伴着你,关心着你,爱护着你,与你一起分享我的快乐和痛苦,一起体验人生的意义,直至永远......

81 强迫症治疗之如何消除灾难化思维

灾难化思维就是把事情想的最坏最坏的结果,患者信奉的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原则。灾难化思维在强迫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强迫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灾难化的思维。所以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消除灾难化思维成为一个关键的手段。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举例说明,灾难化思维是如何解决的。

举例:患者洗澡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清洗,如果顺序错了,就要重新来洗。

灾难化思维:患者认为如果不按照这个清洗的顺序,家人就会在2天内遭遇横祸。

解析:这是 典型的强迫仪式,属于强迫行为的一种。在这其中,贯穿着一个灾难化思维——如果不按照一定顺序来洗,家人就会在2天内遭遇横祸。

解决方法:1 从头脑中告诉自己这是灾难性思维,自己的感觉并不等于现实,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不能决定客观现实,这明显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从内部出发,认清这种思维的荒谬性。

就是不按照一定顺序洗,看灾难性的后果有没有实现。(这种行为有一定的阻碍,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这种后果无非有2种可能,第一种,也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情况,就是家人2天内没有遭遇横祸,印证了自己思维的可笑性,从外部突破自己,印证现实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另外一种后果,也是最坏的结果,家人确实在2天内遭遇横祸,但是这种现实的存在性是微乎其微的,也与自己的“不按顺序洗澡,就会造成这种后果”的想法没有丝毫的联系。

按照我的解决方法,双管齐下,只要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在一定的时间后,这种灾难性的思维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这时,我们的强迫症的治疗就可以很容易解决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祸后遗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