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图片中的人是谁

原标题:72年前日本投降,作为中国人你要了解这些照片背后的历史

今天是2017年8月15日,在1945年的今天,日本昭和天皇宣布了《终战诏书》,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以胜利告终。

请注意,这里是《终战诏书》而非《无条件投降诏书》,至今日本首相还借这个《终战诏书》狡辩称日本并没有投降,而只是终战,这对于中国是巨大的威胁。之所以特意提出这一点,主要也是为了给中国人民一个警醒,虽然已经过去了72年,但是日本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时刻提防这个一衣带水的强大邻国。

日本投降这个重要时刻,当时保留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里我们就通过几张照片来了解下照片背后的历史。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有更清晰、更形象的了解。

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终战诏书》

很多人以为这是昭和天皇在8月15日现场宣布的,其实并不是,实际的情况是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亲自宣读并录音,8月15日通过日本放送协会正式对外广播。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公众播出。天皇录音敬称为“玉音”,“放送”是日语“广播”的意思,故称“玉音放送”。

因为这次“玉音放送”,日本的军官还发动了政变,一度控制日本皇宫,要求天皇不要宣布,日本可以一亿人总玉碎。最后大将田中静一平息内乱,这段录音才得以播放。

而这段广播录音和录音盘在2015年8月1日才第一次向社会公布,时隔那么多年才公开,可见日本并没有完全悔改。

这张照片仪式发生的日期并不是在1945年8月15日,而是在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左右签订。签订地方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停泊的位置在东京湾。

日本的代表是新任首相梅津美治郎,中国则派去了徐永昌,徐永昌处于同盟国代表团第一的位置,日本首相梅津美治郎签字以后,美国、中国、英国、苏联等同盟国依次签字,日本正式投降。

通过照片无法完全感受,特意找了视频,你们感受一下:

这张照片是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这张照片备受诟病,原因一是何应钦看起来像在鞠躬,其次就是何应钦竟然用双手接投降书。很多人因此认为日本在投降还在侮辱中国,何应钦是卖国贼,局部的照片并不能代表全部,看完视频你们知道怎么回事了: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日本投降书中日文各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表示无条件投降,签署投降书。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该幅并不是照片,而是油画创作,非常出名,想必大家今天也被这幅油画刷屏了,油画的名称是:《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该油画是著名画家陈坚花费十年心力的鸿篇巨制,油画虽有一些与史实不符,但整画气势磅礴,深刻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庄严场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油画还荣获了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金奖等奖项。油画现存于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本已经投降72年,但是中国人却没有等来日本的幡然悔悟,战争已经远去,但是威胁依然存在,我们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

军官团系国内名家、青年学者集群,以普及中国近代史知识为己任。

文/萨苏,本名弓云,著名军史专家、问题专家。曾兼任《》驻日本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京味九侃》、《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与""为邻》等书。

应该说,密苏里号上的签字仪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见证正义的人们如何共同用牺牲维护着世界的公理,也见证着如何在漫长的战争中用鲜血守护民族尊严而最终赢得胜利。这一刻将作为埋葬法西斯和展开人类新纪元的标志永载史册。

当七十年后我们重新面对这一刻时,一个问题成为值得探寻的话题 194592日的密苏里号上,到底有几名中国人见证了日本帝国的落日。

这个问题曾众说纷纭。根据对当时史料的考证,今天可以确认登上密苏里号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人,共有九名。其中,受降代表六名,新闻记者三名,另有一人未能得到完全确认,但也很可能参加了仪式。

在美方保留的中国参加密苏里号受降仪式代表名单中一共记录六人,包括:

Yung-,即中国首席受降代表上将,正是他在密苏里号上代表中国签署了对日受降书。徐永昌上将能够担任受降代表既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说出乎意料是因为他并非蒋介石嫡系将领,而是出身晋军,起于行伍的一名老式军人。但他很早就退出了派系之争,在中专任军令部长之职,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无论从地位还是从功绩而言,政治色彩相对淡薄的徐永昌上将都是担任受降代表的极佳人选。

中国受降代表徐永昌步入会场

徐永昌上将在受降仪式上也体现出了出色的政治头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这一时刻:“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受降归来之后,徐永昌即告病引退,任陆军大学校长,似有躲开漩涡之意,但最终身不由己,仍不得不为蒋介石参赞军机并随其退往台湾。1959年,徐永昌病逝于台北寓所,终年七十二岁。

Chang,即在密苏里号上的唯一代表。,海军出身的外交家和情报专家,原名杨宣德,因顶替胞兄考中留日海军官费生而与兄长互换姓名,1911年毕业于日本海军水雷学校,此时已经是一名同盟会员。他实际在海军舰队工作时间不久,但参加了海军舰队1919年出兵海参崴的行动,积累了外交经验。抗战中,担任军令部第二厅厅长,主持对日作战情报工作。他曾作为海军代表签署了《》,并建言在其中加入日方必须归还彭湖诸岛的内容。由于他在情报工作方面极有建树,在盟军中颇有威望,或许是他得以参加这一仪式的原因。

受降人员名单中的中方人员

中国海军是抗战中与敌对比最为悬殊的兵种,几乎全部舰只都在战斗中沉没,但仍然坚持到战争胜利,有着难能可贵的坚韧精神。杨宣诚中将参加这一仪式,客观上也成为对抗战贡献的承认。

战后归影田园,特别是1949年后蛰居家中,不问窗外事。1962年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三岁。

Ming,即,是国民政府中少有通晓数国语言的儒将。他1910年就读,后留美先后进入,弗吉尼亚军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学位。曾长期在美苏等国担任驻外武官,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他深厚的知美背景或是被选拔出任受降代表的重要因素。

此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曾在日本部署中国驻日军先遣工作,但因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日驻军的计划最终取消。不过,朱世明和他的代表团在对日战后索赔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若干成绩。

由于被传闻与日本女影星有染,朱世明后遭到解职。而今从种种迹象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问题在于与中共方面有所联系。1965年,滞留在日本的朱世明中将逝于横滨,终年七十三岁。

Chih,即王之少将。和一样,王之少将也是出自于清华并有留美经历的中国将领。他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诺维奇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后进入宋子文组织的税警总团,参加过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七七事变后,曾送工兵器材和人员到延安,支援八路军抗战。此后长期担任与联络的联络员,并追随麦克阿瑟上将转战太平洋战场。1945年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总部首席联络官。

与其它参加受降人员同团出发不同,王之属于先期到达日本的人员,推测他是由于需要承担盟军和我国代表团之间的协调任务而被派赴密苏里号的。当徐永昌将军签字之时,在他身边站立侍从的便是王之少将。

王之少将此后参加了对战犯的审判,1949年倒台后不久离开军队,进入东吴大学任教,退休后定居。

Cheng,即李树正上校和王丕承(成)上校,前者出身于远征军,与驻华合作较多,曾参加过柳州诸战役。后者是国府著名的外交人员,曾在美苏德法各国从事相应工作,并受到过的接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盟军有较大交集且都是盟军代表中少见的青年军官。

除了六名军人外,还有三名中国记者登上了密苏里号,他们分别是《大公报》记者,和中央通讯社记者曾恩波。

外加平台上的记者们,前排左侧第四人(穿美式军服探头者)推测为中国记者朱启平

在密苏里号上的中国代表,由于记者仓促上阵,所以人物的名字,军衔错误频出

另外,据说将军的幕僚陈延晖先生也登舰参加了这一仪式,因未见于代表名单,尚不能完全确认。

这些,有着共同的特点,便是无论军人记者都曾经亲身经历了这场苦难的战争。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先生当时发回的报道《落日》中如此总结这一时刻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是的,密苏里是一个见证,见证一段伤痛历史的远去,见证我们的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上重生。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还请您订阅军官团~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投降图片中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