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得了解离性人格解离障碍障碍,我经常做梦预演现实,内心很害怕怎么办?

解离症,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较为陌生的精神疾病。一般来说,解离症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疾病来的低,国外的发病率约0.01%。尽管如此,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体却常常以这类疾病为题材,或许是因为此类精神疾病的戏剧性较强。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混乱;自我认同改变;失现实感;失自我感: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个“他人”一样,即我不再是我;失忆:失去记忆。

1.各有各自的年龄层,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

2.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行其是。在特定时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

3.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化的,但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唯妙唯肖,因此患者常被误以为在装病。

4.患者常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又或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

5.患者受暗示倾向很高,即易被催眠。

6.在接受检查时,几乎找不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忆症现象,单一次的检查通常是无法看出患者的异样,必须有长时间的观察期才能发觉患者精神状态上的病症。

7.多重人格障碍通常是漫长或一辈子的病程。

最理想的治疗方式:重整多重人格者的整个人格结构,如让他们摆脱孩童期被虐待的创伤性经验的阴影,让他们学会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压力,不要遁入较不成熟的人格特质或行为模式中。这样的治疗过程,通常是充满艰辛、挫折,需要无止境的包容、关怀与耐心,及高度的心理治疗技巧的。

有的多重人格患者身上,会具有一个叫做“自助者”的人格,此人格通常是积极的、正向的,类似患者本身的心灵导师,因此有些心理医生会试着找出这个人格,和其同时帮助患者整合人格,调整想法,使患者痊愈。

多重人格与催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催眠状态下,大多数被催眠者可以被诱导多重人格。原理在于通过催眠在大脑中枢可形成一个强兴奋点,从而抑制周围中枢系统的兴奋。多重人格便是由多重强兴奋点主宰的,人格间的转换便是多重兴奋点间的转换,但催眠不慎有可能诱发催眠后多重人格症,有时,患者还会出现新的人格类型,因此虽然多重人格者容易被催眠但是用催眠来证明患者具有多重人格的做法是有害的且消除这种治疗所引发之副作用是极其困难的。

药物对一些较常见的症状(如抑郁、焦虑)有相当好的效果,但对解离型认同障碍还是没有帮助。

}

Q1:人格解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当我还沉浸在脑图画面人物交织的想象中时,一个前进中汽车的颠簸把那还在飘的思绪碎片拉到可能认为是现实的一个点上,无比不真实的知觉顿时包围了我和我周遭的全部...此刻部分的自我知道正坐在去往曼哈顿的F线上,但这个部分的自我非常的微弱,仅仅足够意识到这个既定现实的片刻的存在,就好像自己在一个气泡中,并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了...无数次的,感觉到自己置身于某个电影场景中,以第一人称的自述视角边抽离边感知,并从未觉得是怪异的,现实解体的分分钟钟都是新鲜的都是熟悉的都是强力陌生的,是无数矛盾的混合存在。

类似这样马不停蹄的解离状态存在于每日的感知中,占到一天中至少半天的时间,除了睡眠的时候并不会接收这样的感知,除了处于高度集中精力的做事时不会意识到,基本上和现实解离的体验是时刻绑定在一起的。

Q2:在心理学上怎么解释人格解体?

disorders)的其中一种。主要是经历一种包括感知分离,观察自我时好像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一样。现实解体就是经历与外界环境分离的感觉,这两者通常同时出现。

system)自律神经的反应和减弱感官性能的活动为了适应和应对突发其来或者长期的压力。这些改变就是大脑产生的强力自我保护机制,不管你是否决定需要它存在,因为一旦产生,无论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它都难以完全消失。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治愈解离症的药物和临床治疗方法,而且解离症和解体体验也通常伴随着其他的临床症状,比如焦虑症,人格障碍,失忆症,精神分裂等等。

Q3:普通人会体验这种类似现实解体的经历吗?

会。比如在美国就有50%的成年人经历过解离体验,但只有其中的2%会符合标准的临床诊断。

不少人应该听过Déjà vu -法文单词,原意是already seen,翻译成贴切中文就是似曾相识。常见的例子比如在做什么事/进入什么场合,在街上看到什么人的时候突然觉察到一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仿佛来过这里/仿佛认识这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在何时何地来过这里或见过这人。类似于不少讲记忆碎片的电影中描述的已经失忆却会经历闪回。很多有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也会经历这种闪回(Flashback)的经验。关于Déjà vu和PTSD的心理机制和脑神经科学关联的内容日后会专门撰文解释发布。

第二个例子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试试或者平时注意一下,在一张纸上写重复的几个字,比如自己的名字很多很多遍后就突然发现眼前这个自己的名字变得极其陌生,有一个瞬间再也认不出来了,这是我的名字吗?我甚至在此刻不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写的了? 嗯,然后它可能金贵的转瞬即逝,正想要拼命回想再次体验时它却消失了。

再举一个例子,更加容易做到,试着独自照浴室里的镜子,盯着打量镜子中的自己,多久呢?能多久就多久,不要想太多,就只是观察自己的脸,凑近观察。(很多爱美的人每天都会这么照镜子吧,这次试着入了迷得照)好了,不知从某一分钟的某一秒开始这张再熟悉不过的脸突然变得陌生了,Oh my god… 它真的发生了,我无法识别这样一张面庞,眼前的这个人是我自己吗?在你试图想要分离这种特别的怪异感时,你试着拉远了和镜子之间的距离,眨了眨眼,晃了晃脑袋,对自己说:这不是真的,然后再定睛一看,脑子里有声音赶快来救场笑说,这分明就是我自己啊…是的,你可以不承认,但刚刚发生的那种奇妙的疏离感穿越感是真的发生了,只不过时间很短。而笔者经历的现实解体感就好像把这种其实非常诡异的瞬间拉长扩大进完整的时间线里,也就是说无时无刻在经历这样的解体。经历多了,大脑和身体就适应这样的解体感,它们被渐渐自动处理为一种安全的反应,一种不得不去接受的感觉,因为不管你接不接受,它就在那里,无时无刻不和你在一起,你越不承认它越排斥它,反而会加速它的屏障,因为大脑自以为是在保护你呢,神奇入住却怎么也赶不走它了。

小说家投入进行跌宕起伏的人物事件穿插时,关于艺术家创作他们各自的艺术作品时,或者大多数的人在专心致志难以自拔的做一件事情时,也会常常进入到一个创造出来的或已经被造的世界里,好像电影刚谢幕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时候的恍如隔世感。但这样的与现实隔离的体验往往在结束之后能够回归。大多数没有被抑郁情绪长时间困扰的人能够处理好因为分离焦虑和压力产生的焦虑感。而对遭受人格解离的人来说,却是一个被乌云线填充满的时刻准备着分割现实, 感知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要在内心深处承认这种分离现象的存在,并且与之适应相处,是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不得已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某种意义上是在自我逃避过度之后缓慢面对矛盾现实的成长体验。

}

解离性人格疾患,又名人格分裂、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在此手册中归类为第一轴的解离性障碍的一种。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长久以来,很多人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社工以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见的疾病,其实不然,只是由于太多临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确认知,以致不少误诊情况,再加上一般人的讳疾忌医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个案都漏报、少报了。正如在《镜子里的陌生人──解离症:一种隐藏的流行病》所言[1][2],解离性障碍其实是一种隐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称为“并存意识”(co-conscious),如果并存意识较好的,他们甚至可以内部沟通,或进行内部会议;也有一些情况,人格之间并没有察觉彼此的存在,这会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原人格并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则是在平常大部份时间主宰身体的人格。虽然原人格通常也会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于儿童时期,身体却交由会长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况)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记忆断层)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事实上,很多所谓的“鬼上身”(或“鬼附”)现象,其实很可能都是解离症来的。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的记忆断层也有可能伴随着强烈的头痛。


最新的研究显示,发现人格间有四种不同并存的状态,而人格间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还多,意味着将来DSM对解离性人格疾患的定义即将改写。[3]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迈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实验,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证实在各人格之间存在记忆障碍,那些声称自己被记忆障碍所困扰的患者,可能更多是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现实。不过,近年顶尖的医学发现,则有另一个观点,根据不少关于大脑的研究显示,尽管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和大脑),不同人格的脑部摄影结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对大脑的研究和实验,有力地显示多重人格既不是“伪装”出来,也不是因为社会文化期望或治疗师的暗示(suggestion)所产生出来的。[4][5]

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争议。有理论认为多重人格与童年创伤相关。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国际上的新知为7岁以前(黄金6年)/学龄前有冲击过大或重复发生的身体虐待、情绪虐待,以及强大的压力事件,甚至源自从婴儿开始的混乱型依附行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多重人格的根治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治疗人员主要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内在人格,通常为“内在自助者”(ISH,inter self helper),让其成为核心人格,且让各种内在人格互相对谈而认识其他人格,然后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从而逐步削减内在人格后整合为一,但即使治疗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压力,造成人格再次解离。

另外,由于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临床上的治疗常利用催眠来召唤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疗。不过,根据临床经验,催眠治疗,多半是辅助式的,或只作为一种技术,并非治本之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离性人格障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