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助步器适应症 颈六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后双上肢肌力4级,锁骨平面以下感觉消失,一级伤残。此种情况下的伤

温馨提示:本平台已开通文章搜索功能,可关注后发送关键词体验。 

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技术

椎管内麻醉系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方法,后者还包括骶管阻滞。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主要作用于脊神经根所引起的阻滞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通称为脊麻;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1、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脊柱正常时呈双“C“形,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2、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椎体的功能是承重,两侧椎弓(椎弓根及椎板)从外侧向后围成椎孔,起保护脊髓的作用。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

3、椎体和椎间盘在腹侧通过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连接和支撑,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在背侧通过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正中入路穿刺时,穿刺针将穿过上述背侧的三个韧带和位于椎板与相邻椎骨的棘突之间的椭圆形间隙。

1、椎管内容有脊髓及其被膜(脊膜)、脂肪组织和静脉丛。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软脊膜与脊髓紧密相贴,蛛网膜通常与厚而坚韧的硬脊膜紧密相贴。软脊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硬脊膜与蛛网膜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

2、脊髓在头端通过枕骨大孔与脑干相连,尾端终止于脊髓圆锥,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小儿终止于第3腰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移,成人则在第12腰椎之间。一般颈部下段脊髓与脊椎相差一个节段,上胸段差2个节段,下胸段差3个节段,腰椎则差4~5个节段。因此,成人在第2腰椎以下的蛛网膜下腔只有脊神经根,即马尾神经。所以,行脊麻时多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以免损伤脊髓。

3、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神经纤维分为无髓鞘和有髓鞘两种,前者包括植物神经纤维和多数感觉神经纤维,后者包括运动神经纤维。无髓鞘纤维接触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即被阻滞,而有髓鞘纤维往往需较高浓度的局麻药才被阻滞。

4 按神经根从脊髓的不同节段发出,而称为神经节段。躯干部皮肤的脊神经支配区:甲状软骨部皮肤是颈2神经支配;胸骨柄上缘是胸2神经支配;两侧乳头连线是胸4神经支配;剑突下是胸6神经支配;季肋部肋缘是胸8神经支配;平脐是胸10神经支配;耻骨联合部是胸12神经支配;大腿前面是腰1-3神经支配;小腿前面和足背是腰4~5神经支配;足、小腿及大腿后面、骶部和会阴部是骶神经支配;上肢是颈3~1神经支配。

5 脊髓和脊神经根的血供由单个的脊髓前动脉和成对的脊髓后动脉(均为椎动脉的分支)提供。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而且脊髓前动脉吻合支少而供应脊髓面积相对较大,故脊髓血流障碍最易影响脊髓前动脉供应的区域,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损害。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的后1/3,而且不易发生缺血损害,一旦发生损害,在被损害的白质柱以下深部感觉丧失,在被损害的后灰柱以下皮肤感觉丧失,腱反射消失。除此之外,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还在胸部接受肋间动脉,在腹部接受腰动脉的血流。根动脉供应1/4的脊髓,颈根动脉降支与胸根动脉升支在胸4脊髓节相交接,而胸根动脉降支与腰升根动脉的升支在腰1脊髓节相交接。交接处的脊髓节段,血流供应最差,根动脉血流障碍,可导致胸4或腰1脊髓节段的缺血坏死而发生截瘫。

2 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蛛网膜下隙麻醉,只需相对较小剂量容积的局部麻醉药即可达到有效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脊麻并不是局麻药作用于脊髓的化学横断面,而是通过脑脊液阻滞脊髓的前根神经和后根神经,导致感觉、交感神经及运动神经被阻滞,而且脊神经根的局麻药浓度后根高于前根,因后根多为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本身对局麻药特别敏感,前根多为有髓鞘的运动神经纤维,对局麻药敏感性差,所以局麻药阻滞顺序先从植物神经开始,次之感觉神经纤维,而传递运动的神经纤维及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最后被阻滞。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寒冷刺激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辩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交感神经阻滞总是先起效而最后消失,因而易造成术后低血压,尤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术后过早改变病人体位是不恰当的。交感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的平面并不一致,一般说交感神经阻滞的平面比感觉消失的平面高2-4神经节段,感觉消失的平面比运动神经阻滞平面高1-4节段。 

 3使用相同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时,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和骶管麻醉需要更大的容量和剂量。此外,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时,局部麻醉药的注射部位(脊髓水平)也必须靠近作用的脊神经根,局麻药沿硬膜外间隙进行上下扩散,部分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一些药物渗出椎间孔,产生椎旁神经阻滞,并沿神经束膜及软膜下分布,阻滞脊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有些药物也可经根蛛网膜下腔,从而阻滞脊神经根;尚有一些药物直接透过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脑脊液中。容量是决定硬膜外阻滞的重要因素,大容量局麻药使阻滞范围广。而浓度是决定硬膜外阻滞的重要因素,高浓度局麻药使神经阻滞更完全,包括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均被阻滞。硬膜外阻滞可在任何脊神经节段处穿刺,通过调节局麻药的量和浓度来达到所需的阻滞平面和阻滞程度。

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

1.躯体神经阻滞   通过阻断疼痛性刺激传导和消除骨骼肌张力,椎管内阻滞可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感觉阻滞阻断了躯体和内脏的疼痛性刺激,运动阻滞致使骨骼肌松弛。典型的隔离阻滞是交感神经阻滞(通过温度敏感性判断)比感觉阻滞(痛觉、轻触觉)高两个节段,而感觉阻滞通常又比运动阻滞高两个节段。

2.自主神经阻滞   在脊神经根水平阻断自主神经的传导,可以产生交感神经阻滞和某些副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丛胸腰段脊髓发出,而副交感神经则来自颅内和骶部。椎管内麻醉不能阻断迷走神经(第X对脑神经)。因此,椎管内阻滞的生理反应系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和/或副交感神经张力失拮抗所致。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椎管内阻滞通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局麻药阻滞胸腰段(胸1~2)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产生血管扩张,继而发生一系列循环动力学改变,其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高低相一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系由大量的容量血管扩张所致。心率减慢系由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及静脉血回流减少,右房压下降,导致静脉心脏反射所致;当高平面阻滞时,更由于心脏加速神经纤维(cardio-accelerater 1~4)被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加重。心排血量的减少与以下机制有关:1~胸5脊神经被阻滞,心脏的交感张力减小,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低平面阻滞时,心排血量可下降16%,而高平面阻滞时可下降31%。心排血量下降,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如果阻滞平面在胸5以下,循环功能可借上半身未阻滞区血管收缩来代偿,使血压降低幅度维持在20%以下。血压下降的程度与年龄及阻滞前血管张力状况有关,例如老年人或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的病人,血压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

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压的影响与给药方式及麻醉平面有关,但与阻滞方法本身无关。一般说来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血压的影响是逐渐的、温和的,但单次大剂量注入局麻药对血压的影响亦较大。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可能在临床上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健康患者,静脉输注10-20ml/kg的容量负荷可以部分代偿,妊娠后期的病人把子宫推向一侧以增加回心血量。采取这些方法后,仍不能完全避免的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治疗,加大输液量,并采取有自身输血作用的头低位。

用阿托品治疗严重的或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用血管收缩剂纠正低血压,直接应用α-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静脉张力和动脉收缩,同事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和全身血管张力。麻黄碱具有直接的β-肾上腺素能效应,可以提高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间接产生一定程度的血管收缩。如果经上述处理,严重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仍不能纠正,应立即应用肾上腺素(5-10ug静注)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阻滞范围更为重要。由于膈肌收发自C3-C5神经纤维的膈神经支配,通常椎管内阻很少因其具有临床意义的肺生理改变。高平面蛛网膜下腔阻滞或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时,运动神经阻滞导致肋间肌麻痹,影响呼吸肌收缩,可使呼吸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减弱甚至消失,但只要膈神经未被麻痹,就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            

如腹肌也被麻痹,则深呼吸受到影响,呼吸储备能力明显减弱,临床多表现不能大声讲话,甚至可能出现鼻翼搧动及发绀。有时虽然阻滞平面不高,但术前用药或麻醉辅助药用量大,也会发生呼吸抑制。此外,尚需注意因肋间肌麻痹削弱咳嗽能力,使痰不易咳出,有阻塞呼吸道的可能。

对胃肠道的影响    椎管内麻醉所致的去交感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导致小皱缩的消化道发生主动性蠕动,胃肠蠕动亢进,容易产生恶心呕吐。椎管内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以为某些腹腔镜检查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硬膜外阻滞时胃粘膜内pH升高,术后持续应用硬膜外阻滞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由于血压降低,肝脏血流也减少,肝血流减少的程度同血压降低的幅度成正比。

6. 对肾脏的影响   肾血流量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椎管内麻醉对肾功能的临床影响较小。椎管内麻醉使膀胱内括约肌收缩及膀胱逼尿肌松弛,使膀胱排尿功能受抑制导致尿潴留,病人常常需要使用尿管。  

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如果决定采用椎管内麻醉,需向患者说明阻滞的风险和益处,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更重要的是在确保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患者必须认可椎管内阻滞是此类手术的合适选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 下腹部、腹股沟区手术  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2. 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如: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直肠息肉摘除术、前庭大腺囊肿摘除术、阴茎及睾丸切除术等。

3. 盆腔手术包括一些妇产科及泌尿外科手术,如:子宫及附件切除术、膀胱手术、下尿道手术及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等。

4. 下肢手术包括下肢骨、血管、截肢及皮肤移植手术,止痛效果可比硬膜外阻滞更完全,且可避免止血带不适。

因硬膜外穿刺上至颈段、下至腰段,在颈部以下的大多数手术,硬膜外麻醉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理论上讲,硬膜外阻滞可用于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从安全角度考虑,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妇产及下肢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虽可应用,但管理复杂。此外,凡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同样可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椎管内麻醉的主要禁忌症包括:患者拒绝、出血体质、血容量严重不足、颅内压升高、穿刺部位感染和严重瓣膜狭窄性心脏病或心室流出道梗阻。理论上讲,在患有败血症或菌血症的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容易使传染源通过血液扩散至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间隙。

 有争议的禁忌症

(一) 穿刺前准备

椎管内阻滞时必须备有全部气管插管和复苏的设备和药物,并能随时取用。适当的术前用药有利于区域麻醉的实施,而非药物准备也同样有较大的帮助。告知可能出现的情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焦虑,在非常规应用术前药的患者(通常是产科麻醉患者)尤为重要。镇静时通过面罩或鼻导管辅助供氧,有助于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较大,为预防中毒反应,麻醉前可给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对阻滞平面高、范围大或迷走神经兴奋型病人,应同时加有阿托品,以防心率减慢,术前有剧烈疼痛者适量使用镇痛药。实施椎管内阻滞所需的监护与全身麻醉相同,硬脊膜外注射类固醇激素(无局部麻醉药)进行疼痛治疗,通常无需进行持续监护。。

(二) 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技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应准备的用具有:20G22G以下的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各一根,1ml5ml注射器各一副,25G22G注射针头各一枚,消毒钳一把,无菌单四块或孔巾一块,40ml药杯两只,小砂轮一枚,棉球数只,纱布数块。集中在一起包成脊麻穿刺包,用高压蒸气消毒备用。目前还有一次性脊麻穿刺包市售选择。在准备过程中,认真检查穿刺针与针芯是否相符,有无破损,与注射器衔接是否紧密。对各种用药的浓度、剂量必须认真核对,并把手术台调节到需要的位置。准备好给氧装置、人工通气器械及其他急救用品,以备紧急使用。

2、穿刺体位   蛛网膜下腔穿刺体位,一般可取侧位或坐位,以前者最常用。

(1). 侧位  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背部与床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采用重比重液时,手术侧置于下方,采用轻比重液时,手术侧置于上方。

(2). 坐位  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齐,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这种体位需有助手协助,以扶持病人保持体位不变。如果病人于坐位下出现头晕或血压变化等症状,应立即平卧,经处理后改用侧卧位穿刺。鞍区麻醉一般需要取坐位。

3、穿刺部位和消毒范围   蛛网膜下腔常选用腰3-4或腰2-3棘突间隙,此处的蛛网膜下腔最宽(终池),脊髓于此也已形成终丝,故无伤及脊髓之虞。确定穿刺点的方法是: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作联线,与脊柱相交处,即为第4腰椎或腰3-4棘突间隙。如果该间隙较窄,可上移或下移一个间隙作穿刺点。穿刺前须严格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应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消毒后穿刺点处需铺孔巾或无菌单。

4、穿刺方法  穿刺点用0.5%~2利多卡因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常用的蛛网膜下腔穿刺术有以下两种。

 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并仔细体会针尖处的阻力变化。当针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觉,继续推进常有第二个落空感觉,提示已穿破硬膜与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如果进针较快,常将黄韧带和硬膜一并刺穿,则往往只有一次落空感觉。

 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cm处作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度对准棘突间孔刺入,经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本法可避开棘上及棘间韧带,特别适用于韧带钙化的老年病人或脊椎畸形或棘突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此外,当直入法穿刺未能成功时,也可改用本法。

针尖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即有脑脊液流出,如未见流出则应考虑病人脑压过低所致,可试用压迫颈静脉或让病人屏气等措施,以促使脑脊液流出。也可旋转针干180度或用注射器缓慢抽吸。经上述处理仍无脑脊液流出者,应重新穿刺。

穿刺时如遇骨质,应改变进针方向,避免损伤骨质。经3~5次穿刺而仍未能成功者,应改换间隙另行穿刺。

5、常用药物    蛛网膜下腔阻滞较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地布卡因和利多卡因。上述药物的作用时间从短至长依次为: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及地布卡因。

常用蛛网膜下隙麻醉药的剂量和作用时间

1不推荐应用。应用时应稀释至2.5%以下。2非说明书用法。

血管收缩药可减少局麻药血管吸收,使更多的局麻药物浸润至神经中,从而使麻醉时间延长。常用的血管收缩药有麻黄碱、肾上腺素及苯肾上腺素(新福林)。常用麻黄碱(11000200μg (0.2ml~0.5ml)加入局麻药中。但目前认为,血管收缩药能否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与局麻药的种类有关。肾上腺素能够延长丁卡因麻醉时间超过50%,去氧肾上腺素也能延长蛛网膜下隙麻醉丁卡因的麻醉时间,但对布比卡因的影响不大。利多卡因、丁卡因可使脊髓及硬膜外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把血管收缩药加入至利多卡因或丁卡因中,可使已经扩张的血管收缩,因而能延长作用时间,而布比卡因使脊髓及硬膜外血管收缩,药液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并不能延长其作用时间。

7、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阻滞平面是指皮肤感觉消失的界限,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须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所需的范围,且又要避免平面过高。这不仅关系到麻醉成败,且与病人安危有密切关系,是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

许多因素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局麻药的剂量及比重,椎管的形状以及注药时病人的体位。总体来说,麻醉药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此外,局部麻醉药在脑脊液中向头侧的扩散取决于其相对于CSF的比重。CSF37时的比重为1.003—1.008

病人体位和局麻药的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主要因素,局麻药注入脑脊液中后,重比重液向低处移动,轻比重液向高处移动,等比重液即停留在注药点附近。重比重局部麻醉药溶液的密度比CSF大(较重),而轻比重局部麻醉药溶液的密度比CSF小(较轻)。局部麻醉药溶液加入葡萄糖可变成重比重溶液,加入无菌盐水可变成轻比重溶液。因此,在头高位时,重比重溶液会沉向尾部,轻比重溶液向头端上升。但是体位的影响主要在5~10分钟内起作用,超过此时限,药物已与脊神经充分结合,体位调节的作用就会无效。脊椎的四个生理弯曲在仰卧位时,腰3最高,胸6最低,如果经腰2~3间隙穿刺注药,病人转为仰卧后,药物将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移动,使麻醉平面偏高;如果在腰3~4或腰4~5间隙穿刺,病人仰卧后,大部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骶部及下肢麻醉较好,麻醉平面偏低,因此于腹部手术时,穿刺点宜选用腰2~3间隙;于下肢或会阴肛门手术时,穿刺点不宜超过腰3~4间隙。一般讲,注药的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相反,注药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尤其是低比重液)。穿刺针斜口方向(Whiteacare针)对麻醉药的扩散和平面的调节有一定影响,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反之,麻醉平面不易过多上升。

蛛网膜下隙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因素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扰乱,其程度与阻滞平面有密切关系。平面愈高,扰乱愈明显。因此,须切实注意平面的调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超过胸4后,常出现血压下降,多数于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发生,同时伴心率缓慢,严重者可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躁动不安等症状。这类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而造成。心率缓慢是由于交感神经部分被阻滞,迷走神经呈相对亢进所致。血压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但与病人心血管功能代偿状态以及是否伴有高血压、血容量不足或酸中毒等情况有密切关系。处理上应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如果无效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间羟胺等),直到血压回升为止。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0.3mg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因胸段脊神经阻滞引起肋间肌麻痹,可出现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微弱,腹式呼吸增强,严重时病人潮气量减少,咳嗽无力,不能发声,甚至紫绀,应迅速有效吸氧。如果发生全脊麻而引起呼吸停止,血压骤降或心搏骤停,应立即施行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维持循环等措施进行抢救。

诱因有三:①血压骤降,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引内脏。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应检查是否有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一般多能收到良好效果。若仍不能制止呕吐,可考虑使用异丙嗪或氟哌啶等药物镇吐。

(三)硬膜外间隙阻滞穿刺技术

硬膜外间隙麻醉是一种比典型的“全或无”的蛛网膜下隙麻醉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椎管内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产科镇痛、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治疗。它既可以单次使用,也可经导管间断注射和/或连续输注。运动阻滞可以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阻滞,这些变数取决于所用的药物、浓度、剂量和注射节段。单次法缺乏可控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故已罕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1、 硬膜外穿刺用具包括:连续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各一根,15G粗注射针头一枚(供穿刺皮肤用)、内径小的玻璃接管一个以观察硬膜外负压、5ml20ml注射器各一副、50ml 的药杯两只以盛局麻药、无菌单两块、纱布钳一把、纱布及棉球数个,以上物品用包扎布包好,进行高压蒸气灭菌。目前,有硬膜外穿刺包经供一次性使用。此外,为了防治全脊麻,须备好气管插管装置,给氧设备及其他急救用品。

2、穿刺体位及穿刺部位

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两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具体要求与蛛网膜阻滞法相同。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通常上肢穿刺点在胸3~4棘突间隙,上腹部手术在胸8~10棘突间隙,中腹部手术在胸9~11棘突间隙,下腹部手术在胸12至腰2棘突间隙,下肢手术在腰3~4棘突间隙,会阴部手术在腰4~5间隙,也可用骶管麻醉。确定棘突间隙,一般参考体表解剖标志。如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两侧肩胛岗联线交于胸3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胸7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腰4棘突或腰3~4棘突间隙。

硬膜外间隙穿刺术有直入法和旁入法两种。颈椎、胸椎上段及腰椎的棘突相互平行,多主张用直入法;胸椎的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穿刺困难时可用旁入法。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脊柱弯曲受限制者,一般宜用旁入法。直入法、旁入法的穿刺手法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穿刺手法,针尖所径的组织层次也与脊麻时一样,判断进入硬膜外间隙有两种方法:阻力消失法和悬滴法。

大多数医师更喜欢采用阻力消失法。操作时,穿刺针带着管芯穿过皮下组织直至棘间韧带,此时会感到组织阻力增加;然后去除管芯或引导器,并在穿刺针座接带有约2ml液体或空气的玻璃注射器。如果穿刺针尖端位于韧带内则轻推注射器时会遇到阻力而无法进入。缓慢地,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穿刺针,同时持续或间断轻推注射器试注射。当穿刺针尖端进入硬膜外间隙时,可有突然的阻力消失感,注射也变得非常容易。

悬滴法需要在穿刺针进入棘间韧带并去除针芯以后,将穿刺针座充满液体并溢出一滴悬于外口处,然后再缓慢推进穿刺针。当穿刺针尖端位于韧带组织中,水滴会保持悬吊状态。一旦穿刺针尖进入硬膜外间隙,就会形成负压,此时液滴会被吸入到穿刺针内。如果此时穿刺针发生了阻塞,液滴未被吸入到穿刺针内,提示硬脊膜可能已被意外刺穿。一些临床医师在旁正中入路和颈段硬脊膜外间隙阻滞时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除上述两项指标外,临床上还有多种辅助试验方法,用以确定硬膜外间隙,包括气泡外溢试验(将空气快速注入,如针尖在硬膜外间隙,可见多个气泡外溢)、抽吸试验(硬膜外间隙抽吸无脑脊液)、正压气囊试验(正压气囊进入硬膜外间隙而塌陷)及置管试验(在硬膜外间隙置管无阻力)。试验用药也可初步判断是否在硬膜外间隙。

确定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后,即可经针座插入硬膜外导管。插管时应先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然后即行置管,导管再进入硬膜外腔3厘米~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在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针拔出后,调整后导管在硬膜外的长度,然后在导管尾端接上注射器,注入少许生理盐水,如无阻力,并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即可固定导管。置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管已编于一侧而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损害,应将穿刺针与导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如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如导管内有全血流出,经冲洗无效后,应考虑另换间隙穿刺。

4、硬膜外阻滞的常用药物

用于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应该具备弥散性强、穿透性强、毒性小,且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目前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丁卡因及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是第一个纯镜像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等量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于硬膜外阻滞所产生的感觉神经阻滞是近似的,而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前者则不仅起效慢、强度差且有效时间也短。所以在外科手术时为了增强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其毒性低,可将其浓度提高到1%,总剂量可用至150mg~200mg,10min~20min起效,持续时间为4h~6h。鉴于罗哌卡因的这种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特点,临床上常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作术后镇痛及无痛分娩。常用浓度为0.2%,总剂量可用至12mg/h~28mg/h

5、应用局麻药的注意事项

(1) 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  目的在于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肾上腺素的浓度,应以达到局部轻度血管收缩而无明显全身反应为原则。一般浓度为1:20万即200ml药液中加0.1%肾上腺素0.1ml,高血压病人应免加。

(2) 局麻药浓度的选择  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药物的容量,而决定阻滞深度及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则是药物的浓度。根据穿刺部位和手术要求的不同,应对局麻药的浓度作不同的选择。以利多卡因为例,用于颈胸部手术,以1%~1.3% 为宜 ,浓度过高可引起膈肌麻痹;用于腹部手术,为达到腹肌松弛要求,需用1.5%~2%浓度。此外,浓度的选择与病人全身情况有关,健壮病人所需的浓度宜偏高,虚弱或年老病人浓度要偏低,婴幼儿应用1%以内的浓度即可取得满意效果。

(3) 局麻药的混合使用  临床上将长效与短效局麻药及起效快和起效慢的局麻药配成混合液,已达到潜伏期短而维持时间长的目的。其中较可取的配伍是1%利多卡因和0.15%-0.2%丁卡因混合液,内加肾上腺素1:20万。

 一般可按下列顺序慎重给药:①注射试验剂量:一般为3ml,目的在于排除误入蛛网膜下隙的可能。如果注药后5分钟内出现下肢疼痛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已误入蛛网膜下隙,严重时发生全脊麻,应立即进行抢救。此外,从试验剂量所出现的阻滞范围及血压波动幅度,可了解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以指导继续用药的剂量。②注入试验剂量后5-10分钟,如无蛛网膜下隙阻滞征象,可每隔5分钟注入3-5ml麻药,直至阻滞范围能满足手术要求为止。也可根据临床经验一次注入预定量。③书中病人由无痛转而出现痛感,肌肉由松弛转为紧张,应考虑局麻药的阻滞作用开始减退,此时若血压稳定,可追加维持量,一般为首次总量的1/2-1/3.以后可根据需要追加维持量,直至手术结束。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用药总量增大,病人对局麻药的耐受性将降低,故应慎重给药。

6、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

1. 药物容量和注射速度  容量愈大,注速愈快,阻滞范围愈广,反之,则阻滞范围窄,但临床实践证明,快速注药对扩大阻滞范围的作用有限。

2.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  导管向头侧时,药物易向头侧扩散;向尾侧时,则可多向尾侧扩散1~2个节段,但仍以向头侧扩散为主。如果导管偏于一侧,可出现单侧麻醉,偶尔导管迷入椎间孔,则只能阻滞几个脊神经根。

3. 病人的情况   婴幼儿、老年人硬膜外间隙小,用药量须减少。妊娠后期,由于下腔静脉受压,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用药量也须减少。某些病理因素,如脱水、血容量不足等,可加速药物扩散,用药应格外慎重。

硬膜外间隙注入局麻药5min~10min内,在穿刺部位的上下各23节段的皮肤支配区可出现感觉迟钝;20min内阻滞范围可扩大到所预期的范围,麻醉也趋完全。针刺皮肤测痛可得知阻滞的范围和效果。除感觉神经被阻滞外,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也遭阻滞,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扰乱。同脊麻一样,最常见的是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因此术中应注意麻醉平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理。

骶管阻滞是小儿最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之一,也可用于成人的肛门直肠手术。骶间隙是硬脊膜外间隙的骶骨部分。骶管麻醉就是将穿刺针和/或导管穿过覆盖于骶裂孔的(由未融合的S4-S5椎板构成)骶尾韧带,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

骶裂孔和骶角是骶管穿刺点的重要解剖标志,其定位方法是: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摸至4厘米处(成人),可触及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旁可触到蚕豆大的骨质隆起,是为骶角。两骶角联线的中点,即为穿刺点。髂后上嵴联线在第二骶椎平面,是硬脊膜囊的终止部位,骶管穿刺针如果越过此联线,即有误穿蛛网膜下腔而发生全脊麻的危险。老年患者骶尾韧带的钙化可使骶管麻醉难以或无法实施,小儿硬脊膜囊在骶管内延伸至约第三骶椎,因此小儿鞘内意外注射更为常见。

小儿骶管麻醉通常与全身麻醉联合实施,用于术中麻醉的辅助或术后镇痛。骶管阻滞常用于横隔以下的手术,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手术、直肠手术、腹股沟手术和下肢手术。小儿骶管麻醉通常在全身麻醉诱导后实施,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单髋或双髋弯曲并摸到骶裂孔。消毒皮肤后,将穿刺针垂直刺进皮肤,当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稍作进针有阻力消失感觉。此时将针干向尾侧方向倾倒,与皮肤呈30~45度角,顺势推进2厘米,即可到达骶管腔。接上注射器,抽吸无脑脊液,注射生理盐水和空气全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证实针尖确在骶管腔内,即可注入试验剂量,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可分次注入其药药液。

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好穿刺针的方向。如果针与皮肤角度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管的后壁受阻;若角度过大,针尖常可触及骶管前壁。穿刺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应退针少许,调整针体倾斜度后再进针,以免引起剧痛和损伤骶管静脉丛。

骶管有丰富的静脉丛,除容易穿刺损伤出血外,对麻药的吸收也快,故较易引起轻重不等的毒性反应。此外,当抽吸有较多回血时,应放弃骶管阻滞,改用腰部硬膜外阻滞。约有20%正常人的骶管呈解剖学异常,骶裂孔畸形或闭锁者占10%,如发现有异常,不应选用骶管阻滞。鉴于传统的骶管阻滞法,针的方向不好准确把握,难免阻滞失败。近年来对国人的骶骨进行解剖学研究,发现自骶4至骶2均可裂开,故可采用较容易的穿刺方法,与腰部硬膜外阻滞法相同,在骶2平面以下先摸清骶裂孔,穿刺针自中线垂直进针,易进入骶裂孔。改进的穿刺方法失败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五)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

脊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缺点

尽管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在很多方面都相似,但仍是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脊麻来说,决定阻滞效果的是局麻药的剂量,而决定硬膜外阻滞效果的则是局麻药的容量,所以需5~8倍产生脊麻的局麻药剂量方能导致硬膜外阻滞,由于脊麻是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而硬膜外阻滞则是通过局麻药的弥散至脊神经根附近方能发挥作用,所以脊麻的阻滞效果好,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均能较好地阻滞,除了镇痛效果确切外,也能获得较好的肌肉松弛,尤其适用于需肌松的手术,而且起效也快,从另一方面讲,脊麻较易导致阻滞平面过高、甚至全脊麻,对循环系统的扰乱程度重于硬膜外麻醉,且发生过程快。硬膜外则可通过调节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根据病情和手术的需要来对不同的神经纤维进行分别阻滞(differential block)。如:腹部手术为了获得较为良好的肌肉松弛,可加大局麻药浓度以阻滞运动神经;而高位硬膜外阻滞时,为了不致使呼吸麻痹,需稀释局麻药浓度;术后镇痛时,为了不影响肌肉运动,仅用低浓度局麻药以阻滞感觉纤维即可。硬膜外阻滞可以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穿刺点,产生从颌下至足部任何脊神经的阻滞,进行除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为临床各种手术解决大部分麻醉问题。硬膜外麻醉尚可根据手术需要,任意延长麻醉时间,可保留导管至术后数天,进行术后镇痛。

鉴于脊麻及硬膜外麻醉各有其特点,临床上有些情况下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技术,此方法既有脊麻的起效时间快、阻滞效果好的优点,也可通过硬膜外置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常用于产科麻醉和镇痛。

25G)经硬膜外穿刺针内向前推进,直到出现典型穿破硬膜的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见有脑脊液顺畅流出,即可证实。将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然后拔除脊麻针,再按标准方法经硬膜外穿刺置入导管。需再次止痛时,可试验硬膜外导管并按标准方法经其给药达到止痛标准。因其起效迅速,在产科麻醉中,无论是在常规行硬膜外麻醉之前的产程初期,还是在临近分娩时,这种联合麻醉技术都很适用。

   硬膜外间隙麻醉、蛛网膜下隙麻醉或骶管麻醉的并发症从不适到致残以及危及生命。总体来说可分为生理功能的过度影响、穿刺针(或导管)置入不当和药物毒性等几个方面。

(一) 与不良或过度生理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蛛网膜下隙麻醉或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均可发生高平面神经阻滞。患者通常主诉呼吸困难和上肢麻木无力。恶心合并(或不合并)呕吐通常说明血压下降。一旦确诊,需要安慰患者,加大氧流量并纠正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蛛网膜下隙麻醉累及颈段可导致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功能不全。高平面蛛网膜下隙麻醉所致的意识消失、呼吸暂停和低血压也称为“高位脊麻”或“全脊麻”。硬脊膜外/骶管麻醉意外鞘内注射时也可发生。低位感觉阻滞时出现严重持续性低血压,也可因延髓灌注不足而导致呼吸暂停。

异常广泛阻滞的处理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通气和循环支持等。出现呼吸功能明显不足时,除增加氧供外,还需要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通过静脉快速输液、头低位和积极应用血管升压药物纠正低血压。在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作用不佳时,应尽早应用肾上腺素。多巴胺输注对治疗亦有帮助。早期应用阿托品治疗心动过缓,麻黄碱或肾上腺素也能增加心率。高位蛛网膜下隙麻醉或全脊麻发生后,若果呼吸和血流动力学能够改善并得以维持,手术可以继续进行,呼吸暂停通常是一过性的,意识消失可使患者遗忘所有的不良记忆。

B.蛛网膜下隙麻醉时心搏停止

资料确认蛛网膜下隙麻醉期间有数例心搏停止。许多大型前瞻性研究连续报道蛛网膜下隙麻醉的心搏停止发生率相对较高,约为1:1500。许多心搏停止前出现心动过缓,且多发于年轻健康的患者。最近研究表明,迷走反射和前负荷下降时心搏停止的主要因素,提示迷走张力较高的患者容易发生心搏停止。推荐实施预防性扩容,早期对心动过缓进行积极的抗迷走(阿托品)治疗,必要时使用麻黄碱和肾上腺素。

S2-S4神经根纤维的阻滞,可以降低膀胱张力,抑制排泄反射,硬脊膜外隙应用阿片类药物也可干扰正常的排泄功能,在男性表现更为明显。除短效阻滞外,应常规放置膀胱导尿管。如术后未留置尿管,则必须进行严密的观察。持续性膀胱功能障碍也是严重神经损伤的表现。

脊麻中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恶心呕吐是由于血压过低,导致脑缺氧的一种表现,所以脊麻时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应立即想到是否有低血压。已有报道,纠正低血压可明显减少剖腹产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恶心呕吐还可由术中操作牵拉引发副交感反射所致,即所谓迷走-迷走反射,可静注阿托品0.4mg阻断迷走反射。如果是麻醉药引起的恶心呕吐,可用氟哌啶0.625mg静注。

(二) 穿刺针或导管相关的并发症

同其他区域麻醉技术一样,椎管内阻滞也是一种盲探技术,依赖于穿刺针位置正确的间接征象。因此,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并不奇怪,通常与临床医师的经验成反比。蛛网膜下隙麻醉操作的终点(有CSF流出)要比“阻力消失感”更加清晰,但操作过程中即使有CSF流出,蛛网膜下隙麻醉也有失败的可能。注射过程中穿刺针发生移动、穿刺针的开口未完全键入蛛网膜下间隙、硬脊膜下注射或局部麻醉药失效等均可导致蛛网膜下隙麻醉失败。

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和骶管麻醉时局部麻醉药意外注入血管内可产生极高的血药水平,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抽搐和意识丧失)和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律失常呵呵心血管虚脱)。由于蛛网膜下隙麻醉的药物剂量相对较小,因此这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和骶管阻滞。局部麻醉药可以通过穿刺针,或稍后通过进入血管的导管直接注入血管内。每次注射前仔细回抽穿刺针(或导管)、使用试验剂量、逐渐增加局部麻醉药剂量以及密切观察血管内注射的早期征象(耳鸣、语言改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血管内注射的发生率。

不同局麻药的毒性各不相同。氯普鲁卡因消除最快,因而毒性最低;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毒性中等;布比卡因毒性最大。

硬脊膜外/骶管麻醉中如果发生意外鞘内注射可发生全脊麻。由于硬膜外间隙麻醉和骶管麻醉所需的局部麻醉药是蛛网膜下隙麻醉所需的5-10倍,通常起效十分迅速。

全脊麻的主要特征是注药后迅速发展的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低血压是最常见的表现。如果颈3、颈4和颈5受累,可能出现膈肌麻痹,加上肋间肌也麻痹,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随着低血压及缺氧,病人可能很快意识不清、昏迷。

硬脊膜外间隙和骶管麻醉中采取仔细回抽、使用试验剂量和逐渐增加剂量等措施,有助于避免全脊麻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的大剂量鞘内注射,特别是利多卡因,应立即实施“蛛网膜下冲洗”,即反复抽取5mlCSF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置换。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加速输液以及滴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可清醒。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利多卡因可持续1h~1.5h,而布比卡因持续1.5h~3.0h。尽管全脊麻来势凶猛,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只要诊断和处理及时,大多数病人均能恢复。

与意外血管内注射一样,由于硬脊膜外间隙麻醉需要应用较大剂量局部麻醉药,意外注入硬脊膜下的严重性大大超过蛛网膜下隙麻醉,除起效时间延迟15-30分钟以外,其他临床表现和高位蛛网膜下隙麻醉相似。脊髓硬膜下间隙是位于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含有少量浆液的一潜在间隙,因硬膜下间隙与颅内蛛网膜下腔不通,除非出现严重的缺氧,一般不至于引起意识消失。与硬膜外间隙不同,硬脊膜下间隙一直延续到颅内,因此注入硬脊膜下隙的局部麻醉药可上升到比硬脊膜外间隙麻醉更高的水平。颈部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的机会更多些。

硬膜下阻滞的临床特点为:(1)出现延迟的广泛阻滞,但阻滞范围是节段性的;(2)由于局麻药在硬膜下间隙的背部扩散,动脉压的变化相对较小;(3)病人无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的诱因(如足月妊娠、老年、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症)。

处理原则同全脊麻,治疗应以支持治疗为主,即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麻醉时间一般可持续一到数小时。

脊麻后严重的背痛少见。穿刺针穿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韧带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穿刺时骨膜损伤、肌肉血肿、韧带损伤及反射性肌肉痉挛均可导致背痛。截石位手术因肌肉松弛可能导致腰部韧带劳损。尽管住院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低,而门诊年青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高达32%~55%,其中约有3%病人诉背痛剧烈,所以脊麻不宜在门诊病人中应用。脊麻后发生背痛须排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处理办法包括休息、局部理疗及口服止痛药,如背痛由肌肉痉挛所致,可在痛点行局麻药注射封闭治疗。通常脊麻后背痛较短暂,经保守治疗后48小时可缓解。

硬脊膜的任何破裂均可导致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DPH)。诊断性腰穿、脊髓造影、蛛网膜下隙麻醉或硬脊膜外“脑脊液漏”,即硬脊膜外穿刺针穿过硬脊膜外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间隙,均可发生PDPH。同样硬脊膜外导管也有可能随时穿破硬脊膜,导致PDPH。只要见到CSF冲穿刺针中滴出或从硬膜外导管抽出,均可诊断硬脊膜外脑脊液漏。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头痛多在手术后12-72小时发生,也有即刻发生的情况。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 

治疗措施,包括:⑴镇静、卧床休息及补液  80%~85%脊麻后头痛病人,5天内可自愈。补液的目的是增加脑脊液的量,使其生成量多于漏出量,脑脊液的压力可逐渐恢复正常。据报道脊麻后头痛的病人,50%的人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35%的人有不适,需卧床休息,15%的人症状严重,甚至不能坐起来进食;

⑵静脉或口服咖啡因  脊麻后头痛是机体为了恢复颅内容量,代偿性扩张颅内血管的结果,咖啡因为脑血管收缩药,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在1000毫升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500毫克咖啡因进行静滴,80%的病人可改善症状,口服300毫克咖啡因同样可以改善症状;⑶硬膜外生理盐水输注  硬膜外输注生理盐水也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单次注射生理盐水并不能维持较高的硬膜外压力,以防止脑脊液漏,需大剂量(至少24小时滴注,15~25ml/h)才有效;⑷硬膜外充填血(blood patch)  经上述保守治疗24小时后仍无效,可使用硬膜外充填血疗法。通过硬膜外充填血以封住脊膜的穿刺孔,防止脑脊液外漏。置针于原穿刺点附近的硬膜外间隙,无菌注入10ml~20ml 自体血,这种方法有效率达90%~95%。如疼痛在24小时后未减轻,可重复使用。如经2次处理仍无效,应重新考虑诊断。硬膜外充填血可能会引起背痛等不适,但与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尚未见报道。

在排除了硬膜外血肿或脓肿后,最令人苦恼的并发症是常规椎管内阻滞后发生的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椎管内组织过程中,有可能损伤神经根或脊髓。在L1(成人)或L3(小儿)以下实施椎管内阻滞可以避免脊髓损伤。对神经根的直接物理损伤,可导致手术后周围神经病变。尽管多数可以自行缓解,但仍有部分持续存在。其中部分与穿刺针或导管所致的异感,或注射时的疼痛主诉相关。一些研究认为,阻滞困难时的反复操作也是一个危险因素。任何持续性异感,都提示临床医师挑整进针方向。出现疼痛时必须立即停止注射并后退穿刺针。将药物直接注入脊髓可导致截瘫。脊髓圆锥损伤可导致单一骶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股二头肌麻痹、大腿后部、鞍区或大拇趾感觉缺失、直肠或膀胱功能丧失等。

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的鉴别之点为:(1)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2)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有运动障碍;(3)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二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神经根损伤根痛以伤后3天内最剧,然后逐渐减轻,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而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不出现截瘫,或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以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及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尽早应用。

穿刺针或导管损伤硬脊膜外静脉,常会引起椎管内的轻微出血,通常为良性和自限行。单蛛网膜下隙麻醉或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后均可能发生明显的脊髓血肿,尤其在凝血异常或患有出血性疾病时。据统计,硬膜外间隙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1:150 000,蛛网膜下隙麻醉血肿的发生率为1:220 000。其中绝大多数与疾病或药物治疗导致凝血异常有关。操作困难或阻滞时出血与血肿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血肿发生在拔除硬膜外导管时。因此,硬脊膜外导管的插入和拔除均是发生血肿的危险因素。

血肿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以及直接的压力损失和缺血导致了脊髓和神经的病理损伤,迅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避免出现永久性神经后遗症极为重要。应硬脊膜外脓肿相比,血肿症状的出现更为迅速。包括背部和腿部锐痛,并逐渐加重到麻木、运动无力和/或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怀疑血肿发生时,应立即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脊髓X线造影、CT或MRI),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如果在8-12小时内实施手术减压,多数的神经功能会得到良好的恢复。

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措施有: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穿刺及置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万一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回流变淡后,改用其它麻醉。

L.脑脊膜炎和蛛网膜炎

器械或注射溶液污染以及从皮肤带入微生物,均会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的蛛网膜下间隙感染。微生物附着与内置导管上,可随导管进入更深位置导致感染。

蛛网膜炎是椎管内麻醉报道的另一种罕见并发症,可以由感染引起,也可以与感染无关。临床上有疼痛和其他神经症状,X线片课件神经根的密度增加。病人不仅有截瘫,而且有慢性疼痛。通常由误注药物入硬膜外间隙所致,如氯化钙、氯化钾、硫贲妥钠及各种去污剂误注入硬膜外间隙会并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硬膜外脓肿(EA)是椎管内麻醉弹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罕见并发症。未实施区域麻醉时也可发生,危险因素包括背部创伤、药物注射和神经外科手术等。硬脊膜外脓肿症状可延迟数周出现,但多数从导管插入到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5天。

尽管EA的进展和时程有所差异,但有4个典型的临床分期。一期症状包括背部或椎骨疼痛,脊柱扣诊可使疼痛加剧;二期为逐渐加重神经根或神经(干)痛;三期出现运动和/或感觉障碍或括约肌功能障碍;截瘫或麻痹标志着已进入了第四期。最理想的情况是早期做出诊断,确诊时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后出现背部疼痛和发热时,临床医师应警惕发生EA。神经根(干)痛或神经功能缺陷的出现增加了检查的紧迫性。一旦怀疑EA,应拔除导管(如果有的话)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并在注射部位寻找感染的证据;如果有脓液挤出,送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实施MRI或CT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尽快请神经外科会诊。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预防EA:⑴尽量减少对导管的接触,并尽可能保持一个封闭的系统内;⑵应用微孔细菌滤器;⑶在96小时内拔除硬脊膜外导管,或者至少96小时更换一次导管、滤器和药液;⑷凡局部有感染或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败血症),应禁行硬膜外阻滞。

这是连续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0.057%~0.2%。

硬脊膜外导管折断原因:⑴穿刺针割断  遇导管尖端越过穿刺针斜面后不能继续进入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穿刺针连同导管一并拔出,然后再穿刺,若错误地将导管拔出,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的部分可被锐利的穿刺针斜面切断;⑵导管质地不良  导管质地不良或多次使用后易变硬变脆,近来使用的大多为一次性导管可防止导管折断。如果导管需要留置,应采用聚四氯乙烯为原料的导管,即便如此留置导管也不宜超过72小时,若需继续保留者应每3天更换一次导管,导管穿出皮肤的部位,应用棉纤维衬垫,避免导管在此处呈锐角弯曲;⑶拔出困难  骨关节炎病人的椎板或脊椎韧带可将导管夹住,出现拔管困难,若强力拔出会拉断导管。此时应让病人再处于原先穿刺时相同的体位,慢慢往外拔。椎肌群强直者可用热敷或在导管周围注射局麻药,这些措施有利于导管拔出。也可将钢丝管芯消毒后再插入导管内,深度大约在皮下,慢慢往外拔,钢丝在导管内衬托,可以均匀用力,一旦导管活动,便可顺利拔出。置管过深,导管在硬膜外间隙过长,易于围绕成结,须切开各层组织直至圈结部位始能取出,强力拔管必然拉断导管。有建议留置导管3天,以便导管周围形成管道,管道形成后有利于拔出导管。插管长度以硬膜外间隙留置2~3厘米为宜,以免圈结。

当导管断落于深部的硬脊膜外间隙时,多数专家建议仔细观察而不必处理。如果导管断落于浅表组织,特别是能见到部分导管时,细菌沿导管进入体内,必须手术取出。

A.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

由于硬膜外阻滞通常需大剂量的局麻药(5~8倍的脊麻剂量),容易导致全身中毒反应,尤其是局麻药误入血管内更甚。局麻药在硬膜外腔中容易吸收,20~30分钟内达血药浓度峰值,明显较血管内给药慢,因而很少出现由于吸收所致的毒性反应,所以只要不误入血管内,给药剂量不超过推荐的剂量,很少出现毒性反应。但是有些病人可能使用相当剂量的局麻药(如:产妇接受硬膜外无痛分娩而后又行剖腹产),如果这类病人出现毒性反应,注药后15~30分钟才表现典型的反应。

大脑比心脏对局麻药更敏感,所以局麻药早期中毒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病人可能首先感觉舌头麻木、头晕、耳鸣,有些病人表现为精神错乱,企图坐起来并要拔掉静脉输液针,这些病人往往被误认为癔病发作。随着毒性的增加,病人可以有肌颤,肌颤往往是抽搐的前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可出现典型的癫痫样抽搐。如果血药浓度继续升高,病人迅速出现缺氧、紫绀和酸中毒,随之而来的是深昏迷和呼吸停止。

如果血药浓度非常高,可能出现心血管毒性反应。局麻药可直接抑制心肌的传导和收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血管床的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血管扩张,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减慢,最后可能导致心脏停搏。应该强调的是,心血管毒性作用往往出现在局麻药血药浓度快速升高时,而血药浓度缓慢升高时,有可能因首先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而停止使用局麻药,心血管毒性作用就不会发生。

1993年首次提出了“一过性神经症状”(TNS)也称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表现为蛛网膜下隙麻醉消退后出现特征性背部疼痛并向腿部放射,无感觉或运动缺陷,数天内可自行缓解。应用重比重利多卡因时最常见(发生率高达11.9%),使用丁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普鲁卡因以及蛛网膜下应用罗哌卡因均有报道。TNS在截石位实施手术的门诊患者(早期活动)发生率最高,在非截石位实施手术的住院患者发生率最低。

通常用于脊麻的局麻药无神经损伤作用,但是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氯普鲁卡因,一旦误入蛛网膜下腔,常常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这种神经毒性是由氯普鲁卡因溶液中的防腐剂—二硫化钠所致,所以近来二硫化钠被禁止作为氯普鲁卡因的防腐剂。高浓度利多卡因,也可引发舐神经损害,1999年昆欧杂志曾报导6例马尾综合征均与应用重比重5%的利多卡因有关,他们认为脊麻时应用利多卡因浓度不应超过2%,总剂量不应超过60~100mg,其特征是直肠和膀胱功能障碍合并多神经根的损伤。有较低位的运动神经元型损伤和腿部轻瘫,以周围神经模式出现的斑片状感觉障碍,与神经根损伤相似的疼痛。

麻醉医生集团30+省市微信群诚邀您加入!

重磅!三级医院评审,卫计委不参与核准了

血压什么时间测量最准?

品牌医生时代,麻醉医生集团铸就您的品牌!欢迎您投稿!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范文一:产科相关院前急救

?胎膜早破的识别与处理?会阴切开缝合术?肩难产处理

?孕晚期阴道出血的诊治

–妊娠满28周(196天)及以上,胎

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

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假临产(false labor) :宫缩不规则,强度不增加,无宫颈变化,

常夜间出现、清晨消失,强镇静药物能抑制。

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

伴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

?用强镇静药不能抑制宫缩

–胎儿娩出期。初产妇不超过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第三产程(third stage of labor):

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每5~10分钟听一次胎心,发现胎心减慢,

立即行阴道检查,尽快结束分娩

?指导产妇屏气:﹣产妇正确反复的屏气动作,能加速产程进展接产准备:

?产妇有排便感,不自主地向下屏气?胎头拨露

–会阴水肿、会阴过紧缺乏弹性、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胎儿娩出过快

–保护会阴并协助胎头俯屈,让胎头以最小径线(枕下前囟径)在宫缩间歇时缓慢通过阴

–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

脐带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或一侧,胎膜未破,称为脐带先露(presentation of cord )。脐带先露实际上是轻度的脐带脱垂,也称为隐性脐带脱垂。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 )及其意义:

–一分钟评分反映在宫内的情况;5分钟及以后评分是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

系密切–新生儿阿普加评分以呼吸为基础,皮肤颜色最灵敏,心率是最终消失的指标

以出生后一分钟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

–宫体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阴道口外露的脐带自行延长–阴道少量流血

–接产者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

mechanism ):多见,胎盘胎儿面先排出,随后见少量阴道流血。

﹣若有残留可行徒手入宫腔取出残留组织或大号刮匙清宫

﹣若仅有少许胎膜残留,可给予子宫收缩剂待其自然排出

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

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胎儿娩出后数分钟之后出现阴道流血,常与胎盘因素相

?胎盘娩出后的出血多为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持续性的阴道流血、无凝血块为凝血功能障碍;

?容积法:用专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用量杯测定

或10U 宫颈注射或肌注

?长效缩宫素:卡贝缩宫素100ug 静推

?前列腺素类药物:卡前列甲酯栓1mg 塞阴道

–妊娠37周后发生称足月胎膜早破(PROMof term) ,占分娩总数的10%–妊娠37周前称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孕周越小,围生儿预后越差

?羊膜腔压力增高(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

?胎膜受力不均(胎位异常、头盆不称等)

?部分营养素缺乏(VitC 、铜元素↓)

?肛检上推胎儿先露部时,见液体从阴道流出

–有时可见流出液中有胎脂或被胎粪污染,呈黄绿色

–明显羊膜腔感染,流出液有臭味,伴有急性感染表现

–隐匿羊膜腔感染,常出现母儿心率增快

–液体自宫颈流出或后穹隆较多的积液中见到胎脂样物质(直接证

?阴道液pH 值测定(正确率可达90%):

–阴道液pH 值>6.5,提示胎膜早破可能性大

?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部分覆盖宫颈内口。

?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位于宫颈内口边缘。

?发生以下的情况,考虑剖宫产:

◆从轻度的痉挛性疼痛到重度的疼痛

?Ⅱ度:(1/3面积)紧张、压痛的腹部,胎儿存活

?与胎膜破裂同时出现失血是胎儿的,50%的死亡率低置胎盘常见,脐带帆状附着或副叶胎盘产前诊断

?3. 凝血因子消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 肾急性缺血急性肾衰竭

困难、发绀、抽搐、出血、不明原因的休克等临床表现。

?1. 呼吸循环衰竭和休克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出血

面罩给氧或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5. 预防感染:对肾脏影响小的广谱抗生素

6. 产科处理:第一产程时及时剖宫产;第二产程时及时阴道助产;发生

产后出血经积极处理不止的,及时行子宫切除。

范文二:产科院前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产科院前急救的方法和效果,探讨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4年——2010年所救治的658例进孕产妇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及时的抢救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总结临床经验。结果658例中除1例因横位子宫破裂胎死宫内外,其余均能生产出。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在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科;院前急救;护理

产科急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旧的思想观念认为,分娩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瓜熟蒂落一样,没有得到重视,不呈想他关系到两条生命的健康与否,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新法接生,住院分娩,各县,乡医院配备了母婴健康快车,建立了产科急救中心,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农村孕产妇,新生儿的死亡率,从儿保证了母婴健康。现将几年来对产科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如下。

1.1一般资料2004年至2010年6年供救治病人658人,其中救护车上接生的有23人,产妇家中接生的有128人,乡卫生院接生12人,495人接回医院分娩。院前分娩163人中,35人为产钳助产,1例因横位子宫破裂胎死宫内,在乡卫生院手术。26人为产后会阴

裂伤,1例为尿潴留,会阴三度撕裂伤,子宫内翻于阴道内,3例为胎盘滞留,97人为平产。

1.2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

1.2.1产科急救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产科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业务水平高,熟悉本科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抢救迅速,治疗及时,护理到位。

1.2.2必须熟练掌握产科急危重症病的抢救流程,在急救过程中应迅速准确地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工作。

常规准备的有高压消毒的产钳一对,高压消毒产包一个内有分娩需要的各种敷料及衣服,高压消毒器件包一个(内有侧切剪一把,持针器一把,止血钳两把,线剪一把,各型号缝合针各一颗,4号和1号丝线),高压消毒导尿包一个(内有导尿所需用品)高压消毒的舌钳和开口气,血压器一台,听诊器一付,胎心听诊仪一台,急救箱一个(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如纳洛酮、.肾上腺素、可拉明、催产素、利多卡因、硫酸镁注射液,安定,维生素c、维生素k1、米索前列醇、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林格氏液、一次性婴儿吸痰管、吸氧管、可吸收缝合线、外阴消毒用品。一次性消毒手套,手提式应急灯,急救车上备有氧气。

医生护士到达现场,立即检查产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否正常,是否分娩,如果已分娩,检查产妇会阴、阴道、宫颈有无撕

裂伤、有无子宫内翻、子宫破裂等现象。如果产妇有休克症状,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抢救生命。例如:2004年9月12日,离医院40公里的杨柳塘镇地坝村产妇杨毕珍打来电话说:产后一天尿潴留。当我们乘母婴健康快车到达其家中检查,发现产妇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120次/分,血压50/30mmhg,大量尿潴留,会阴三度撕裂伤,子宫内翻于阴道内。现场给予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留置导尿放出尿液500ml,快速接回医院,因子宫颈口收缩无法回纳,完善各项检查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切开复位术,会阴缝合术。如果未分娩:还需检查胎心是否正常,宫缩是否规律,胎膜是否破裂,宫口开大多少,先露部位置等。如果胎心好,宫口未开,迅速接回医院待产。如果胎心音不好,宫口开全,应给吸氧,就地分娩。例如:2005年2月6日,离医院52公里双井镇巴琴村孕妇张某,因g1p0孕40w下腹疼痛一天在家中待产,由村卫生员为其接生,宫口开全两小时,先露部无下降,电话求助于我院产科,我们到达孕妇家中检查,先露部+3,胎心80次/分,需快速结束分娩,因路途较远,来不及转入医院,就其最近的卫生室行产钳助产术,分娩一活男婴。

产妇在转运途中,护士应随时检查胎心频率、节律、宫缩的频率、节律、及产程进展情况,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并持续地陪伴着产妇,给予其经验上的传授,技术上的指导、心理上的安慰。情感上的支持,生理上的帮助,让产妇理解和掌握分娩的经过,可

能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指导产妇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如嘱产妇毎2-3小时排尿一次,因膀胱过度充盈会影响胎头下降、延长产程并导致尿潴留。第二产程时指导产妇如何屏气用腹压,正确的屏气方法是在子宫收缩时,先深吸一口气,向下似排便样屏气用力,在气用尽后,如果仍有宫缩,则再吸一口气屏气往下用力直到宫缩结束,在宫缩间隙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多与产妇交流,给与安慰,使产妇能顺利度过转运途中的不适及分娩的疼痛

在产科院前急救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孕产妇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和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要多给予产妇关心与安慰,使其减少分娩中的痛苦。实例表明,产科院前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在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1]李素娟.产科护患关系沟通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1).

[2]万桂花.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产科初产妇分娩中的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

范文三:院前急救知识指导

灾害事故院前急救工作预案

灾害性事故发生突然,无预兆,给院前急救的准备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120急救指挥中心及各级急救站日常要为战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急救车辆、药品、器械、通讯设备、急救预案、现场急救规范(搜寻、分检、急救、转运、分流)。充分体现院前急救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的特点,迅速、准确、有序,招之即来,来之能救。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 一次事件出现特别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 重大事件(Ⅱ级)

(1) 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 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3 较大事件(Ⅲ级)

(1) 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1) 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二、灾害事故调度方案 (一)调度指挥网络系统

1、成立灾害事故急救医疗领导机构。

2、“120”调度指挥系统是全县院前医疗急救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 3、全县救护车辆和急救室都安装专用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每周进行一次例行检查,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灾害事故急救组织

建立灾害事故急救领导小组:成立以领导和急救、车管、通

讯调度等科室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组织现场指挥、急救、协调、转运。

1、最先到达现场的救护车辆应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

① 灾害事故的性质,现场准确地点与路线。

② 人员伤亡情况:伤亡人数;受伤程度、部位;已采取的措施和亟需支援的内容(车辆、药品、器械)。 ③ 重要伤、病员身份以及分流情况。 ④ 事故是否已被控制,有无发展趋势。

2、车辆停放在便于开展急救和分流的安全地点。

3、当地卫生行政领导到达前,急救医师临时担任现场指挥任务。 三、灾害事故的调度指挥

1.“120”在接到事故呼救电话后调度员应立即做出反应,详细了解事故性质、地点和伤亡人数。

2.迅速调度离事故现场最近的车辆前往事故地点,并根据事故性质调度其他值班车辆赶往现场或待命做好应急准备。

3.向县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和上级部门报告:灾情性质、地点、

人数、伤情、灾情趋势(是否发展)、已经采取的措施、现场亟需的救援物资。

4.通知有关人员(各级部门领导、急救医师、司机),迅速赶往急救现场或按领导指示到指定地点集合待命。

5.通知所有急救机构按急救预案集中车辆、人员,各医院急诊科做好接待伤病员的准备。

6.根据现场汇报派出增援车辆、人员、医疗队。 四、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原则

1、 建立指挥系统,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忙而不乱。 ①灾害事故现场在卫生救援组织未到达之前,由当地政府、公安等部门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并向上级政府及“120”呼救。

②“120”指挥中心接到呼救后,立即统一调动人员、车辆、设备、药品等,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奔赴出事地点。

2、现场急救原则 ① 先排险后施救。

② 先救命后治伤(病),先救后送。 ③ 先重伤后轻伤。 ④ 先复苏后固定。 ⑤ 先止血后包扎。

3、迅速调查灾害,快速诊断,因地制宜地开展急救医疗工作,控制、稳定局面。

4、及时向主管部门呼救,依靠机动卫生救援力量,分类处理伤病员,先抢救危重病人,再转运经初步处臵后的轻症病人。

5、医务人员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分秒必争地进行急救,防止差错事故发生。驾驶员、担架员服从医务人员安排,做好相应工作。

6、指定专人向患者家属及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取得家属及单位的理解与配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7、指定专人向卫生主管部门汇报救治工作进展情况。

8、在送达医院急诊科前,认真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做好病员、病情抢救情况交接准备工作。

9、急救医师对现场进行搜寻和对伤员进行检伤、分检。可采用

② 红色:重度,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或处理的伤、病员。 ③ 黄色:中度,需要及时进行处理的伤、病员。

④ 蓝色:轻度,基础生命体征正常,可暂时不处理的伤病员。 五、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

1、到达现场的当地最高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即为灾害事故现场医疗总指挥,县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及各级急救站应服从并配合做好救援工作。

2、及时联络领导机构,在县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统一进行现场急救工作。

3、做好与其他应急系统(公安、武警、消防、交通、军队)的联络、配合、协调。

4、利用当地条件成立急救医疗点,对重伤和必须进行现场处理的伤员进行急救。

5、保持与“120”指挥中心的联系,协调急救调度。 6、统计事故现场伤亡人员的数量和分流地点。 7、组织指挥对伤员的分流。

① 灾害抢救现场的分流由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 ② 伤病员的分流应遵循就近、专科、医疗实力、技术力量、承受能力的原则合理分流。

③ 特大灾害事故伤病员特别多时,应遵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按急救预案分流。 五、物资储备

每辆值班救护车为一个急救单元,人员配备应达到医生1名、护士1名和驾驶员1名的要求。

救护车的急救医疗设备、器械,应根据卫生部的要求配备,如院前急救需求和经济允许可适当增加,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作用、效率和效益。在选购时要遵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重量轻,体积小,性能稳定,携带方便,尽可能使用充电电池或直流电)的原则,器械要具有抗震动、耐温差变化的良好性能。

一次性医疗性耗材要尽量选购小包装、已经过环氧乙烷消毒的,以便于能较长时间保存。

急救药品也应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要求配备,单元药品应充足。救护车的基本药品配臵要求是维持呼吸和循环、止血、止痉、止喘等,尽量选择使用方便、起效快的药物。

普通性救护车药品配备标准

注:乡镇卫生院救护车可选配:心电图机、气管插管器械、快速血糖

注:(1)同类药物可选择配备、替换使用; 事故和重大活动备用急救药品、设备和器材

灾害性事故时,其急救药品、设备和器械配备在普通型救护车的基础上,需另配臵专用急救药箱,药箱内含:

20%甘露醇(250 ml) 10瓶 5 ml 注射器(一次性) 20副 20 ml 注射器(一次性) 20副 安尔碘溶液 1瓶 绷带 30卷 三角巾 20条 敷料(大、中、小) 若干 给氧鼻导管 20根 夹板 10副 止血带 10条 检伤分类卡:蓝色(表示轻度损伤)、黄色(表示中度损伤)、红色(表示重度损伤)、黑色(表示死亡)个若干。

一、 报告单位与报告人

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各级急救站、120急救指挥中心、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急救车驾驶员及指挥调度员。

本县所属辖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医疗急救和常规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信息。

根据病伤人数、病伤原因和事件性质的相关信息分为常态报告和非常态报告。

1、常态报告:指病(伤)3人以下或死亡2人以下(枪伤、爆炸、核与辐射损伤、化学及药物、环境污染、疑似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特殊人群等除外)的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信息;

2、非常态报告:是指除常规院前医疗急救以外的其他所有院前医疗急救的相关信息。

四、 报告内容 1、常态报告

(1)报告急救车出车时间、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急救车离开现场时间,急救车送病人到达医院时间。

(2)急救现场的具体地点、病伤人数、初步诊断、主要病情、症状;

(3)急救处理情况、是否需要上级医院提供技术援助; (4)事态是否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2、非常态报告内容

(1)报告急救车出车时间、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急救车离开现场时间,急救车送病人到达医院时间。

(2)急救现场的具体地点、事件性质(或主要症状病情)、病(伤)人数,初步判断的伤亡人数;

(3)信息来源、波及范围及拟采取措施; (4)现场救治情况;

(4)病(伤)员的分流救治情况及所有病(伤)员的诊断; (6)终结报告最终伤亡人数。

(7)特殊人群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 五、 报告方式和程序: 1、常态报告

各级急救站以电话方式向120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报告, 120指挥中心以电话方式酌情向县卫生局分管领导报告。

各级急救站以电话方式向本院领导及县120指挥中心报告, 120指挥中心以电话方式向县卫生局报告,卫生局根据情况以电话和书面方式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院前急救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尤其对因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危重病员的院前紧急救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易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一、院前急救医疗事故的预防

1、加强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依法执业。防止急救医疗纠纷的首要基础是遵纪守法,严格遵守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宣传。近年来,随着急救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120”认知度不断增加。但是,广大市民对院前急救的任务、性质还不够了解,期望、要求有时过高,加强宣传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任务。

3、加强对医护人员、司机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掌握现场急救常用技术,分秒必争的实施救护工作。

4、建立院前急救病历和保管制度。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的原则。

5、尊重患者权力,履行告知义务。

6、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管理,制定完善的制度、急救流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使院前急救逐步进入现代化轨道。

7、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应及时通告病家,取得理解或采取其他救治办法。

一、2010版心肺复苏技术

(一)确认环境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吸。 1、确认环境是否安全。

2、快速判断患者意识及呼吸: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确认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呼救。 (二)胸外心脏按压

1、将患者平放于地面(软床胸下垫胸外按压板),仰卧位,解开衣领、腰带,暴露胸部

2、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操作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向同侧下方滑动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口述: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判断时间为94%)再将吸入氧浓度或流量调至原来水平。

7.吸口腔和鼻腔分泌物。

1.生命体征的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神志、末梢循环等。

2.观察气管插管是否移位,看胸廓起伏是否一致,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均匀。

胸腔穿刺术适用于气胸、血胸紧急减压。

1.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1)气胸穿刺部位:患侧锁骨中线稍外第三肋间。

(2)血胸穿刺部位:一般选用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的

部位。可选肩胛下角第7~9肋间,腋中线第6或第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

3.常规局部皮肤消毒。

4.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用1~2%普鲁卡因沿下一肋骨上缘进针,自皮肤至胸膜逐层麻醉。

5.麻醉后,用胸腔穿刺针(止血钳夹住胶管)沿原麻醉点缓慢进针,方向与胸壁垂直,至胸腔内。

6.抽气或抽血完毕,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穿刺抽气、抽液量不宜过多过快,以免造成纵隔摆动、胸腔内压突然降低危及生命。

常用于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血标本等。

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的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

1.病人仰卧位,将一侧大腿外旋,小腿屈曲成90度角,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枕。

2.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扪清股动脉搏动明显处。

3.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和皮肤呈直角或45度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然后缓缓将 空针上提并抽吸活塞,见抽出血液后即固定针头位臵,抽取需要的血量或输入液体。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持续压迫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 4.注射完毕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至不出血为止。

3.抽血或注射完毕,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数分钟,以免引起局部出血或血肿。

八、气道异物阻塞清除术

1.气道异物不完全性阻塞

强烈的刺激性咳嗽,病人神志可保持清醒。咳嗽的间隙出现喘息。

2.气道异物完全性阻塞:

病人不能说话、呼吸、咳嗽,并用拇指和食指抓压颈部。很快面色、口唇青紫,意识丧失。小儿不能哭出声。

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手法:

1974年美国医生海曼发明的海氏手法(Heimlick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解除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方法。海氏手法又叫做“腹部冲击法”。

腹部冲击法的原理是在上腹部猛推,以抬高隔肌而使得空气由肺内压出,如此产生人工咳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排出。为了清除气道内的异物,必要时多次重复这个推动的动作。

1.病人立位或坐位时的腹部冲击法

(1)适应范围:病人神志清醒。

①救助者站在病人的背后,用双臂围抱病人的腰部。

②准备好一只手并握拳;

③拳头的拇指一侧对着病人的上腹部,即剑突与脐之中点的位臵;

④另一只手抓住拳头,突然向上快速猛推,压入病人上腹部; ⑤重复连续推击,直到异物从气道排出或病人意识丧失。 ⑥注意:实施每一个新的猛推动作,应是不连贯的、顿击的动作,试图以此使异物排出来。

2、病人卧位时的腹部冲击法

(1)适应范围:病人神志已丧失。

救助者因手臂短而围不住清醒病人的腰时可采用此法。

①病人仰卧位,面朝上;

②救助者跨骑在病人的大腿部,一只手的掌根部臵于病人的上腹部正中,另一只手直接放在前一只手上面;

③突然向前向下快速猛推,压入病人上腹部;

④救助者可利用自身的体重来完成猛推手法。

此法适用于不方便使用腹部冲击法进行急救的气道异物阻塞病人,例如妊娠后期、明显肥胖的病人。

在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中对意识不清或逐渐意识不清的气道阻塞病人推荐使用胸部冲击法。

1、病人立位或坐位的胸部猛推法

(1)适用范围:神志尚清醒的妊娠后期、明显肥胖的病人。

①救助者站在病人后方,双臂由腋下抱胸;

②一只手握拳并将拇指侧臵于病人胸骨中部,注意避开剑突肋骨缘;

③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向后猛推,直到把异物排出或病人神志丧失为止。

2、病人卧位时的胸部冲击法

(1)适用范围:神志不清的妊娠后期、明显肥胖的病人。

①病人仰卧位,救助者贴近病人侧面并跪下;

②手的位臵与心肺复苏时的胸外心脏按压的位臵相同,即:手掌根部臵于胸骨下部的一半;

③注意:每一次猛推应慢而有节奏地进行,以保证将气道内的异物排出。

(三)小儿气道异物阻塞的急救手法

对儿童推荐使用减小的腹部冲击法,对婴儿完全性气道异物阻塞推荐使用胸部推击法和背部拍击法。

婴儿胸部冲击法和背部拍击法的步骤:

第一步打开气道,掏取异物,取出可见的异物。如无效,进行第二步。

(1)婴儿俯卧位,面朝下,骑跨在救助人员的前臂上,支持住头颈部,使之低于躯干,救助者前臂支在大腿上,以支持婴儿。

(2)用手掌根部在婴儿双肩之间拍击背部5次。

(3)重复第一步,如无效,进行第三步。

(1)婴儿仰卧位或在拍背后,仔细地托住婴儿头颈部,旋转成仰卧位,放在救助者大腿上,头部低于身体。

(2)在两个乳头连线、胸部下部一半的位臵或在剑突上大约一指的地方,进行5次快速胸部推压。

第四步打开口腔,检查被排出的异物,并用手指掏取出来。

急性大出血是人体受伤后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中等口径血管损伤出血,可导致或加重休克。当大动脉出血时,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出血,可于2~5分钟内死亡。因此,当人体受到外伤时,首要的应确保呼吸道通畅和当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防止因急性大出血而导致的休克,甚至死亡。

为更加适应现场及时、有效地抢救外伤出血伤员的需要,介绍以下几种简便可行、有效的止血方法。

指抢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目的。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首选止血方法。止住血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换用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这种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的,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不宜持久采用。下面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的不同的指压止血法。

1.颞动脉止血法: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拇指垂直压迫耳屏上方凹陷处,可感觉动脉搏动,其余四指同时托住下颌;本法用于

头部发际范围内及前额、颞部的出血。

2.颌外动脉止血法: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拇指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5厘米处,向下颌骨方向垂直压迫,其余四指托住下颌;本法用于颌部及颜面部的出血。

3.颈动脉止血法:用拇指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沟内搏动处,向颈椎方向压迫,其余四指固定在伤员的颈后部。用于头、颈、面部大出血,且压迫其他部位无效时。非紧急情况,勿用此法。此外,不得同时压迫两侧颈动脉。

4.锁骨下动脉止血法:用拇指在锁骨上窝搏动处向下垂直压迫,其余四指固定肩部。本法用于肩部,腋窝或上肢出血。

5.肱动脉止血法:一手握住伤员伤肢的腕部,将上肢外展外旋,并屈肘抬高上肢;另一手拇指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搏动处,向肱骨方向垂直压迫。本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中或远端出血。

6.尺、桡动脉止血法:双手拇指分别在腕横纹上方两侧动脉搏动处垂直压迫。本法用于手部的出血。

7.股动脉止血法:用两手拇指重叠放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搏动处用力垂直向下压迫。本法用于大腿、小腿或足部的出血。

8.腘动脉止血法:用一手拇指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向下垂直压迫。本法用于小腿或足部出血。

9.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止血法: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间近踝关节处(足背动脉),以及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处(胫后动脉)。本法用于足部出血。

10.指动脉止血法:用一手拇指与食指分别压迫指根部两侧,用于手指出血。

伤口覆盖无菌敷料后,再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叠成相应大小的垫,臵于无菌敷料上面,然后再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度。这种方法用于小动脉以及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出血。但伤口内有碎骨片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

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本法用于中等动脉出血。大、中静脉损伤出血,或伤口较深、出血严重时,还可直接用于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的出血部位。

是四肢较大动脉出血时救命的重要手段,用于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时。如使用不当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结扎止血带的操作方法:

(1)充气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其压迫面积大,对受压迫的组织损伤较小,并容易控制压力,放松也方便。

(2)橡皮止血带:可选用橡皮管,如听诊器胶管,它的弹性好,易使血管闭塞,但管径过细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操作时,在准备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以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好止血带的一端,另一手拉紧止血带围绕肢体缠绕一周,压住止血带的一端,然后再缠绕第二周,并将止血带末端用左手食、中指夹紧,向下拉出固定即可。还可将止血带的末端插入结中,拉紧止血带的另一端,使之更加牢固。

(3)绞紧止血法:如无橡皮止血带,可根据当时情况,就便取材,如三角巾、绷带、领带、布条等均可,折叠成条带状,即可当做止血带使用。上止血带的部位加好衬垫后,用止血带缠绕,然后打一活结,再用一短棒、筷子、铅笔等的一端插人活结一侧的止血带下,并旋转绞紧至停止出血,再将短棒、筷子或铅笔的另一端插入活结套内,将活结拉紧即可。

(1)止血带不宜直接结扎在皮肤上,应先用三角巾、毛巾等做成平整的衬垫缠绕在要结扎止血带的部位,然后再上止血带。

(2)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在伤口的近端(上方)。上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避免结扎在中1/3处以下的部位,以免损伤桡神经;下肢大动脉出血应结扎在大腿中部。而在实际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往往把止血带结扎在靠近伤口处的健康部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

(3)结扎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结扎过紧,可损伤受压局部,结扎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

(4)为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一般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远端肢体血液供应。松解止血带的同时,仍应用指压止血法,以防再度出血。止血带松解1~3分钟后,在比原来结扎部位稍低平面重新结扎。松解时,如仍有大出血者或远端肢体已无保留可能,在转运途中可不必再松解止血带。

(5)结扎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尽快运往医院。

(6)解除止血带,应在输血输液和采取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后方可进行。如组织已发生明显广泛坏死时,在截肢前不宜松解止血带。 包扎

1.保护伤口,免受再次污染。

2.固定敷料和夹板的位臵。

3.包扎时施加压力,以起到止血作用,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4.扶托受伤的肢体,使其稳定,减少痛苦。

1.迅速暴露伤口,判断伤情,采取紧急措施。

2.妥善处理伤口,应注意消毒,防止再次污染。

3.所用包扎材料应保持无菌,包扎伤口要全部覆盖包全。

4.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当,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敷料易松脱或移动。

5.包扎打结或用别针固定的位臵,应在肢体的外侧或前面,避免在伤口处或坐卧受压的地方。

6.包扎伤口时,动作要迅速、敏捷、谨慎,不要碰撞和污染伤口,以免引起疼痛、出血或污染。

(三)包扎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包扎的材料分别有制式材料(如三角巾、四头带、绷带等)和就便材料两种,以下主要介绍三角巾和绷带这两种材料的基本用法。具

1.各部位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掌握,包扎面积大。三角巾不仅是较好的包扎材料,还可作为固定夹板、敷料和代替止血带使用。三角巾急救包使用方法是先把三角巾急救包的封皮撕开,然后打开三角巾,将其内的消毒敷料盖在伤口上,进行包扎;还可将三角巾叠成带状、燕尾状或连成双燕尾状和蝴蝶形等。这些形状多用于肩部、胸部、腹股沟部和臀部等处的包扎。使用三角巾,两底角打结时应为外科结,比较牢固,解除时可将其一侧、边和其底角拉直,即可迅速地解开。

①头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的中点放在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垂向枕后,再将底边经左右耳上向后拉紧,在枕部交叉,并压住垂下的枕角再交叉绕耳上到额部拉紧打结。最后将顶角向上反掖在底边内或用安全针或胶布固定。

②脑组织膨出的包扎法:遇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不可压迫包扎,要先用大块消毒湿纱布盖好,然后再用纱布卷成保护圈,套住膨出的脑组织,再用三角巾包扎。

③头顶下颌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齐眉,顶角向后盖头上,两底角经两耳上缘拉向头后部,在枕部交叉压住顶角,再经两耳垂下向前拉,一底角包绕下颌到对侧耳垂前下,与另一底角十字交叉后,又分别经两耳前上提到头顶打结,再将顶角反折到头顶部,与两底角相遇打结。

①单侧面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对折双层,一手将顶角压在伤员健侧眉上,另一手将底边的一半经耳上绕到头后,用底角与顶角打结,然后将底边的另一半反折向下包盖面部,并绕颏下用底角与顶角在耳上打结。

②面具式包扎法:用于广泛的面部损伤或烧伤。方法是将三角巾的顶部打结后套在下颏部,罩住面部及头部拉到枕后,将底边两端交叉拉紧后到额部打结,然后在口、鼻、眼部剪孔、开窗。

①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巾,以三分之二向下斜放在伤眼上,将下侧较长的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后,长端继续沿着额部向后绕至健侧颞部,短端反折环绕枕部至健侧颞部与长端打结。

②双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巾,将中央部盖在一侧伤眼上,下端从耳下绕到枕后,再经对侧耳上至眉间上方压住上端,继续绕过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盖住另一伤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或枕后打结,也可用带状巾作交叉法包扎。双眼包扎法还可用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巾横向绕头两周,于一侧打结。

①一侧胸部伤包扎法:伤在右胸,就将三角巾的顶角放在右肩上,然后把左右底角从两腋窝拉过到背后(左边要长一些)打结。再把顶角拉过肩部与双底角结系在一起。或利用顶角小带与其打结。如果是左胸,就把顶角放在左肩上。使用在左背和右背也和胸部一样,不过其结应打在胸前。

②全胸部包扎法:用一个大三角巾的顶角在中间直向剪开约25~30厘米,分别放在颈部左右两边,然后把基底的左右两角在背后打一半结,再把本结两角上提和顶角撕开的两头相结。

先把三角巾的中央放于肩部,顶角向颈部,底边折达二横指宽横放在上臂上部,两端绕上臂在外侧打结,然后把顶角拉紧经背后绕过对侧腋下拉向伤侧腋下,借助系带与两底角打结。

把三角巾横放在腹部,将顶角朝下,底边臵于脐部,拉紧底角至围绕到腰后打结。

将三角巾臵于大腿外侧,中间对着大腿根部,将顶角系带围绕缠扎,然后将下边角翻上拉至健侧髂嵴部与前角打结。

①前臂及上臂包扎法:此法用于上肢大面积损伤,如烧伤等。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手上,结留余头稍长些各用,另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到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曲至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并起到悬吊作用。

②手部包扎法:将伤手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底边横于腕部,再把顶角折回拉到手背上面,然后把左右两底角在手掌或手背交叉地向上拉到手腕的左右两侧缠绕打结。

③足部包扎法:与手的包扎法相似。

④小腿及以下部位包扎法:足朝向三角巾底边,把足放近底角底边一侧,提起顶角与较长一侧的底角交叉包裹,在小腿打结,再将另一底角折到足背,绕踝关节与底边打结。

⑤膝部包扎法:根据伤情把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带状巾,将带的中段斜放在伤部,其两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两端于膝后交叉,一端向上,一端向下,环绕包扎,在膝后打结,呈 “8”字形。

⑥大腿根部包扎法:把三角巾的顶角和底边中部(稍偏于一端)折迭起来,以折迭缘包扎大腿根部,在大腿内侧打结。两底角向上,一前一后,后角比前角要长,分别拉向对侧,在对侧髂骨上缘打结。

将前臂屈曲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叫悬臂带,用于前臂损伤和骨折。方法是将三角巾放于健侧胸部,底边和躯干平行,上端越过肩部,顶角对着伤臂的肘部,伤臂弯成直角放在三角巾中部,下端绕过伤臂反折越过伤侧肩部,两端在颈后或侧方打结。再将顶角折回,用别针固定。

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吊起前臂的前部(不要托肘部),适用于肩关节损伤、锁骨和肱骨骨折。

2.全身各部位绷带包扎法

绷带适用于头颈及四肢的包扎,可随部位的不同变换不同的包扎方法。使用适当的拉力,将保护伤口的敷料固定及达到加压止血的目的。因此,绷带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固定敷料和夹板的功能。

(1)绷带的基本包扎法

①环绕法(也叫环行带):把绷带作环形重叠的缠绕。多用在胸、腹部和粗细相等的部位。各种不同的绷带的开始和终了都用这种缠法。要使绷带牢固,环行包扎的第一圈可以稍斜缠绕,第二、三圈用环行,并把斜出圈外的绷带的一角折回圈里,再重叠缠绕,这样就不会滑脱了。

②螺旋法:把绷带逐渐上缠,每圈盖住前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成螺旋形,用在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如粗细相差较大时,可作反折包扎法,并把反折排在一条线上,呈人字形。

③ “8”字带:在弯曲关节的上下方,把绷带由下而上,成“8”字形来回地缠绕。

(2)全身各部位绷带包扎法

风帽式绷带:先将一条长约0.5米的绷带放在头上,两端经两耳前方下垂由助手拉住固定。另一绷带绕头一圈。当绷带缠绕到右侧轴带时,绷带绕过轴带经前额上部到左侧轴带绕过左侧轴带再转向后头部,然后再转向右头部到右侧轴带,再绕过轴带与第二道绷带并行并压盖呈屋瓦状。反复缠扎直到把头发全部盖住为止。最后将绕头绷带绕几圈后固定。轴带的两个头在下颏下面打结。风帽式绷带固定性好,伤员后送途中或烦躁不安的伤员均宜选用。

从一侧枕部开始,经枕骨粗隆下方,斜向对侧耳后绕到头顶,再经头顶部到起始部,继续经颈后到下颌部,再到颈后成“8”字形环绕。如此反复缠绕将下颌部固定妥善。

③肘部“8”字形包扎法

于肘上环绕,斜经肘前向下。环绕肘下部,然后斜经肘内侧及肘后至开始处。如此反复包扎,直至肘内侧均被包盖,最后于开始处环绕打结。

a.半手套式包扎法:先在指部环绕,从小指侧经手背向拇指根部、向掌面绕至背侧,再绕经食指基部,绕到小指侧,如此反复缠绕,

每圈覆盖前一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然后经手背至腕,环绕腕部,在腕部打结。

b.拇指包扎法:先于腕部环绕,经手腕掌侧、拇指桡侧,至手背虎口处,斜绕向拇指端,再经手背至腕,绕经拇指桡侧至拇指。如此反复包扎,直至覆盖完全,最后在腕部打结。

⑤足部包扎法:先于踝部环绕2-3周,再经足背至拇趾基部,然后环绕足趾基部,斜经足背至开始处。如此反复包扎,覆盖足背与足弓。最后于踝部打结。

⑥残端包扎法:于残端近侧关节下方用绷带环绕数周后,先以螺旋缠法固定包扎残端的敷料,再在关节下侧环绕一圈。然后将绷带反折由近瑞到远端,再由远端到近端成扇形,如此反复包扎,直至将残端完全覆盖打结。

3.腹部内脏脱出的包扎方法

当腹部受到撞击、刺伤时,腹腔内的器官如结肠、小肠脱出体外,这时不要将其压塞回腹腔内,而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包扎。先用大块的纱布覆盖在脱出的内脏上,再用纱布卷成保护圈,放在脱出的内脏周围,保护圈可用碗或皮带圈代替,再用三角巾包扎。伤员取仰卧位或半卧位,下肢屈曲,尽量不要咳嗽,严禁饮水进食。

4.异物刺入体内的包扎方法

异物包括刀子、匕首、钢筋、铁棍以及其他因意外刺人体内的物体。

异物刺入胸背部,易伤及心脏、肺、大血管;刺入腹部,易伤及肝、脾等器官;刺入头部,易伤及脑组织。

异物刺入体内后,切忌拔出异物再包扎。因为这些异物可能刺中重要器官或血管。如果把异物拔出,会造成出血不止。

正确的包扎方法是先将两块棉垫或替代品安放在异物显露部分的周围,尽可能使其不摇动,然后用棉垫包扎固定,使刺入体内的异物不会脱落。还可制作环行垫,用于包扎有异物的伤口,避免压住伤口中的异物。搬运中绝对不许挤撞伤处。

外伤后的固定是与止血、包扎同样重要的基本的救护技术。过去

认为,固定术是针对骨折的治疗方法,其实,固定术不仅可以固定骨折,防止骨折断端移位,造成其他严重损伤,还能对关节脱位、软组织的挫裂伤起到固定、止痛的效果。

最常用的固定材料。有各种长短不同的规格以适合不同部位的需要。

事先用热水浸泡软化,塑形后托住受伤部位包扎,冷却后塑料夹板变硬起到固定作用。

专门用于固定颈椎,颈椎外伤后,怀疑颈椎骨折或脱位时必须用颈托固定。

紧急情况下,可就地取材,用硬纸板、衣物等做成颈托而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为一种筒状双层塑料膜,使用时将塑料膜套在需要固定的肢体处,摆好肢体的功能位,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再向进气阀吹气,充气后立刻变硬而达到固定的目的。

(二)外伤固定的注意事项

1.有开放性的伤口应先止血、包扎,然后固定。如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先抢救,病情稳定后再固定。

2.怀疑脊椎骨折、大腿或小腿骨折,应就地固定,切忌随便移动伤员。

3.固定应力求稳定牢固,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固定两端的上下两个关节。小腿固定,固定材料长度超过踝关节和膝关节;大腿固定,长度应超过膝关节和髋关节;前臂固定,长度超过腕关节和肘关节;上臂固定,长度应超过肘关节和肩关节。

4.夹板和代替夹板的器材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应先用棉花、碎布、毛巾等软物垫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尤其在肢体弯曲处等间隙较大的地方,要适当加厚垫衬。

(1)病人手臂屈肘90度,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一块放在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在外侧,然后用绷带固定。

(2)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将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

(3)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

(4)如果没有夹板,可先用三角巾悬吊,再用三角巾把上臂固定在身体上。

(1)病人手臂屈肘90度,用两块夹板固定伤处,分别放在前臂内外侧,再用绷带缠绕固定。

(2)固定好后,用绷带或三角巾悬吊伤肢。

(3)如果没有夹板,可利用三角巾加以固定。三角巾上放杂志或书本,前臂臵于书本上即可。

(1)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侧,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

(2)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1)将伤腿伸直,夹板长度上过膝关节,下过足跟,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小腿内外侧,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

(2)如无夹板,可利用另一未受伤的下肢进行固定。

在脊椎受伤后,容易导致骨折和脱位,如果不加固定就搬动,会加重损伤。搬运时,要由医务人员负责,并指挥协调现场人员3人以上实施。不要使脊柱受牵拉、挤压和扭曲的力量。

用颈托固定。或用硬纸板、衣物等做成颈托而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胸腰部用沙袋、衣物等物放至身体两旁,再用绷带固定在担架上,

怀疑脊椎损伤,切忌扶伤员行走或躺在软担架上。

九、搬运伤员的基本技术

危重伤员经现场抢救后,须安全、迅速送往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如果搬运方法不得当,可能前功尽弃,造成伤员的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一)搬运伤员常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1、升降担架、走轮担架:为目前救护车内装备的担架,符合病情需要,便于病人与伤员躺卧。因担架自身重量较重,搬运时费力。

2、铲式担架:铲式担架是由左右两片铝合金板组成。搬运伤员时,先将伤员放臵在平卧位,固定颈部,然后分别将担架的左右两片从伤员侧面插入背部,扣合后再搬运。

3、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使用负压充气垫式固定担架是搬运多发骨折及脊柱损伤伤员的最好工具。充气垫可以适当地固定伤员的全身。使用时先将垫充气后铺平,将伤员放在垫内,抽出袋内空气,气垫即可变硬,同时伤员就被牢靠固定在其中,并可在搬运途中始终保持稳定。

(二)搬运伤员时伤员常采用的体位

1.仰卧位:对所有重伤员,均可以采用这种体位。它可以避免颈部及脊椎的过度弯曲而防止椎体错位的发生;对腹壁缺损的开放伤的伤员,当伤员喊叫屏气时,肠管会脱出,让伤员采取仰卧屈曲下肢体位,可防止腹腔脏器脱出。

2.侧卧位:在排除颈部损伤后,对有意识障碍的伤员,可采用侧卧位。以防止伤员在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伤员侧卧时,可在其颈部垫一枕头,保持中立位。

3.半卧位:对于仅有胸部损伤的伤员,常因疼痛,血气胸而至严重呼吸困难。在除外合并胸椎、腰椎损伤及休克时,可以采用这种体位,以利于伤员呼吸。

4.俯卧位:对胸壁广泛损伤,出现反常呼吸而严重缺氧的伤员,可以采用俯卧位。以压迫、限制反常呼吸。

5.坐位 适用于胸腔积液、心衰病人。

1.搬运伤员之前要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和受伤部位,重点检查伤员的头部、脊柱、胸部有无外伤,特别是颈椎是否受到损伤。

2.必须妥善处理好伤员

首先要保持伤员的呼吸道的通畅,然后对伤员的受伤部位要按照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得当后,才能搬动。

3.在人员、担架等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

搬运体重过重和神志不清的伤员时,要考虑全面。防止搬运途中发生坠落、摔伤等意外。

4.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病情变化。

重点观察呼吸、神志等,注意保暖,但不要将头面部包盖太严,以免影响呼吸。一旦在途中发生紧急情况,如窒息、呼吸停止、抽搐时,应停止搬运,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5.在特殊的现场,应按特殊的方法进行搬运。

火灾现场,在浓烟中搬运伤员,应弯腰或匍匐前进;在有毒气泄漏的现场,搬运者应先用湿毛巾掩住口鼻或使用防毒面具,以免被毒气熏倒。

6.搬运脊柱、脊髓损伤的伤员:

(1)放在硬板担架上以后,必须将其身体与担架一起用三角巾或其他布类条带固定牢固,尤其颈椎损伤者,头颈部两侧必须放臵沙袋、枕头、衣物等进行固定,限制颈椎各方向的活动,然后用三角巾等将前额连同担架一起固定,再将全身用三角巾等与担架固定在一起。

(2)上下担架的方法:

①搬运者三人并排单腿跪在伤员身体一侧,同时分别把手臂伸入到伤员的肩背部、腰臀部、双下肢的下面,然后同时起立,始终使伤员的身体保持水平位臵,不得使身体扭曲。三人同时迈步,并同时将伤员放在硬板担架上。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者应再有一人专门负责牵引、固定头颈部,不得使伤员头颈部前屈后伸、左右摇摆或旋转。四人动作必须一致,同时平托起伤员,再同时放在硬板担架上。起立、

行走、放下等搬运过程,要由1个医务人员指挥号令,统一动作。 ②搬运者亦可分别单腿跪在伤员两侧,一侧一人负责平托伤员的腰臀部,另一侧两人分别负责肩背部及双下肢,仍要使伤员身体始终保持水平位臵,不得使身体扭曲。

指突然发生的心脏有效排血量为零的状态,多见于心脏病,也见于其他系统疾病如窒息性哮喘、急性脑血管病、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创伤等患者。

心电图表现VF、VT或严重心动过缓或呈等电位线(心脏停搏)。 救治原则:

1.室颤给予一次电击除颤,单向波除颤能量为360J,双向波能量为120-200J。

2.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3.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5.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lmg/次,每3~5分钟l次。

7.可酌情应用胺碘酮150~300mg、利多卡因1.0~1.5mg/kg、硫酸镁1~2g。电击、给药、按压循环进行。

二、无脉性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

1.开放气道或气管插管。

2.便携式呼吸器人工呼吸。

4.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次或静脉注射阿托品

每次给药后静脉注射0.9%盐水20m1,抬高注射肢体20°~30°数秒钟,以加快药物到达中心循环,并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可以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人气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5次。

无除颤器时,立即在心前区叩击复律,并随即开始心脏按压。 转送注意事项:

1.自主心跳恢复后,或现场急救已超过30分钟应立即转运。

2.在公共场合抢救心脏骤停时,不宜时间过长,可边抢救边运送。

3.及时通报拟送达医院急诊科。

1.大多有心绞痛病史。

2.剧烈心绞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

3.心电图表现为相对应导联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倒臵及病理性Q波。

2.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4.无低血压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15μg/分钟。

5.盐酸吗啡3~5mg肌肉注射或加人到25%GS20m1缓慢静脉注射或地西泮5~10mg静脉注射。注意吗啡的毒副作用。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时给予相应救治。

1.及时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

2.持续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测。

心力衰竭是由于原发的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超负荷或心脏舒张受限,从而在有足够静脉回流和血管舒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和组织灌流不足。左心功能受损而致肺静脉淤血,进而引起肺水肿,有时数分钟即达高峰。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或心脏慢性病变的急性加重。

1.病史: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心脏病史。

2.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呼吸窘迫,咳嗽、喘息,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甚至不断涌出。病人被迫坐起,颜面发绀。两肺内早期可闻及哮鸣音,稍晚出现湿性罗音。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心率加快,呈奔马律。可有心房颤动或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初期血压可升高,可扪及交替脉。

1.纯氧面罩吸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对意识模糊或呼吸无力者可气管插管,甚至给以机械辅助呼吸(CPAP)或经鼻Bi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2.使患者呈半坐位,双小腿下垂。

3.含服硝酸甘油0.5mg,每3~5分钟1次,然后静脉点滴硝酸甘油,从10μg/min开始,10分~15分钟增加5μg~15μg/min,直至250ug/min。使收缩压维持在90~100mmHg。对顽固性高血压或对硝酸甘油无反应者可静脉点滴硝普钠从2.5μg(min.kg)开始。

4.静脉注射呋塞咪40mg,若患者正在服用此药可先给80mg,30分钟后无效可加倍。

5.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盐酸吗啡3-10mg/次,必要时1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注意此药可抑制呼吸,在老年人或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慎用。

3.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4.使患者呈半坐位,小腿下垂,尽可能舒适。

指高血压病人由于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因素,脑循环自身调节失调,外周小动脉暂时性强烈痉挛,血压急剧增高,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进行性损害等一系列表现。

1.可能有高血压、肾炎、妊娠中毒等病史。

2.临床症状多样化,患者有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烦躁不安、视力模糊、皮肤潮红、发热等症状甚至昏迷、抽搐,也有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半身麻木、偏瘫、失语等症状。

在院前急救时以稳定病情,及时转送医院为基本目标。高血压急症院前只处理症状(如高血压脑病症状),不处理原发病。

1.安慰患者及其家属,使其情绪稳定。必要时给予地西泮(安定)等。

2.吸氧。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对不伴有其他合并症、疾病的可使用缓和的降压药品。但血压降低不宜过快,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可选择硝苯吡啶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

4.降低颅内压: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5.控制抽搐等症状,选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1、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

可有心悸、无力、头晕。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时,重者可出现晕厥。

①如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可有相应的体征。

②心率(快或慢)及(或)心律(不规律)的改变,房颤时可有脉短拙。

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包括房室结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兴奋迷走神经,如深吸气后屏气、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按摩。

(2) 维拉帕米5mg静脉缓慢推注(5分钟),或西地兰0.2~0.4mg加人25%或50%GS20ml内静脉缓慢推注,或ATP10~20mg1~2秒内快速静脉注射。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

立即同步电复律,能量为10J。若为无脉室速可非同步200J电击复律。此条适用于其他类型QRS波心动过速。

(2)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胺碘酮 150mg,10分钟以上静脉注射,然后以1 mg/分维持静脉点滴6小时,再以0.5mg/分维持静脉点滴。若无效,必要时再以150mg/分静脉注射1次,1日内最大剂量不超过2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维米帕尔、地尔硫卓。

(3)尖端扭转性室速:

①首选硫酸镁,首剂2~5g,3~5分钟以上静脉注射。

②异丙肾上腺素有助于控制该类室速,但可使部分室速恶化为室颤,应慎用。

3.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1)立即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复律,200—360J。

(2)查找并纠正病因或诱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肌缺血,洋地黄中毒或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

(l)减慢心室率:西地兰0.2~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西地兰无效可用地尔硫卓5~10mg,缓慢静脉注射,而后5~10mg/h静脉滴注。在大多数心房扑动,西地兰无效,需用地尔硫卓。

①药物:心脏正常的孤立性房颤或高血压病人合并房颤,可选用静脉普罗帕酮2mg/kg,7~10分钟静脉推注,也可一次顿服普罗帕酮450~600mg。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应选用胺碘酮。

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同步直流电复律。房颤100~200J,心房扑动25~50J。

(3)预激综合症合并房颤,部分或全部经房室旁路下传心室。 ①不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如西地兰、维拉帕米、β受体阻断剂等,因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

②心室率>200次/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同上。

③心室率>200次/分,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选用静脉普鲁卡因酰胺或普罗帕酮。

(二)缓慢心率性心律失常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无需治疗。

(2)导致晕厥的病窦综合征,尤其是慢-快综合征,先临时起搏,择期行永久埋藏式起搏器植入。

①第一度和第二度文氏阻滞可观察,查找与纠正病因,一般不需

②第二度II型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行临时起搏。有明确病因或诱因可纠正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洋地黄中毒或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尤其是它们合用时)所致者,应纠正病因或诱因。这种病人大多不需要埋藏式起搏器。而无病因与诱因可纠正者,应择期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

上述治疗中起搏治疗安全可靠应尽快实施临时起搏,如无条件起搏或在未实现满意起搏前可试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

1.病情改善或好转。需起搏、电复律者尽早转送医院治疗。

2.途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4.做好途中心电监护。

支气管哮喘是由致敏因素或非致敏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可逆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多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的呼吸系统急症。

1.可有反复哮喘发作史或过敏源接触史。

2.可有激素依赖和长期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史。

1.呈呼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精神紧张甚至昏迷。

2.查体 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唇发绀,双肺呼气时间延长,满布呼气性哮鸣音或哮鸣音消失(沉默肺)。

(一)吸氧:流量为1~3L/min。

1.雾化吸人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和/或抗胆碱能药物异丙

2.氨茶碱0.25~0.5g加人到5%或10%葡萄糖液体250ml中静脉点滴或喘定0.25g加人25%或50%葡萄糖液体20ml缓慢静脉注射。 3.0.1%肾上腺素0.3~0.5m1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间隔10~15分钟后重复应用1~2次。

(三)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mg或甲基强的松龙40~80mg静脉注射。

(四)注意诱发及加重该病因素的处理:及时脱离致敏环境,及时发现气胸等伴发情况。

(五)辅助呼吸:经上述治疗仍无改善者,呼吸不能有效维持、意识障碍及心率>140次/min或有血压下降时,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对危重型支气管哮喘,年龄小于40岁,无心脏病史的患者有时很有效。但冠心病、心源性哮喘、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禁用。

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3.途中严密观察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

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

(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根据脑卒中的类型调控血压,适当选用缓和的降压药或升压药,使血压逐渐维持至160/ 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增加等引起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而以高血糖、高血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有糖尿病特别是I型糖尿病史。

2.有诱因存在,如急性感染,药物中断或治疗不足,精神刺激,应激,饮食失调,并发其他疾病,妊娠及分娩等。

3.起病急骤,以糖尿病症状急剧加重为早期表现,如烦渴、多尿(或少尿)、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甚至嗜睡、昏迷等。

3.以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酸中毒为明显特征:①严重脱水征: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眼球凹陷,口干唇红(为樱桃红),呼吸加深加快,部分患者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②周围循环衰竭: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尿、无尿甚至休克;③精神神志障碍: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嗜睡、昏迷。

1.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尽早开始补液(强调补充生理盐水,监测血糖)。

2.补液:视脱水和心功能情况决定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如无心、肾功能不全者应按先快后慢原则补给,开始第一、二小时补1000~2000ml,其余则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状态决定补液量及速度。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有条件应该加人胰岛素,剂量为每小时4~6U。一般酸中毒不严重者不必补碱。通常在院前不必补钾,如在治疗前有下列指征者:①K+50ml;③EKG指示有低钾,则于开始补液同时补钾。能口服者

3.可以鼓励患者口服淡盐水。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指人体接触各种理化、生物等过敏原后引起机体发生的速发型变态反应。

1.有或可疑有过敏原(某些食物、药物、化学品等)接触史。

3.皮肤瘙痒、皮疹、心慌、喘息,严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障碍。

1.过敏原明确者迅速脱离之。

2.有缺氧指征者给予吸氧。

3.通畅气道,维持有效通气,必要时采用鼻面罩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复苏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

4.酌情选用苯海拉明、异丙嗪、葡萄糖酸钙、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肌注或静脉注射抗过敏。

5.对过敏性休克者即刻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mg,同时选用上述治疗。

6.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予以心肺复苏。

2.建立静脉通道且使用必要抗过敏药物。

指电流通过人体导致机体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2.体表可有一处或多处电灼所致组织坏死、焦化或炭化伤痕。

3.可有精神紧张、头晕、乏力、心悸、抽搐、紫绀、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2.有缺氧指征者给予吸氧。

3.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予以心肺复苏。

4.保护体表电灼伤创面。

1.心跳呼吸骤停者在心肺复苏有效后转送医院,应注意保障有效通气。

2.危重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3.检查是否存在其他合并外伤并给予相应处理,如电击伤后从高处跌落致骨折等创伤。

2.可有面部青紫、肿胀、肢体湿冷、腹胀、意识障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1.清除口腔、呼吸道异物,通畅气道,维持有效通气。必要时采用鼻面罩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复苏气襄或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

2.迅速倒出呼吸道、胃内积水。

3.有缺氧指征者给予吸氧。

4.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予以心肺复苏。

5.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淡水淹溺者选用0.9~3%氯化钠液静滴,海水淹溺者选用5%葡萄糖液静滴。

1.危重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1.有高温环境中作业或烈日曝晒史。

2.可有口渴、头晕、多汗或皮肤干热、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意识障碍等。

1.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2.有缺氧指征者予以吸氧。

3.给予体表物理降温。高热者同时药物降温,选用氯丙嗪25~50mg加人0.9%氯化钠液静脉滴注。

4.循环衰竭者静脉补液同时酌情选用多巴胺、山莨菪碱静脉点滴。

5.有脑水肿者酌情选用20%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静滴。

6.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予以心肺复苏。

1.确保静脉通道畅通。

2.心跳呼吸骤停者在心肺复苏有效后转送医院,应注意保障有效通气。

指各种动植物毒素、化学药品、有毒气体等毒物侵入人体,导致机体组织受损、脏器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1.有毒物接触史(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

2.有受损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以及所接触毒物特有的中毒表现。

3.可有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异常变化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救治原则:

1.使患者迅速脱离有毒环境或毒物,如脱去被毒物污染的衣物等。

2.有缺氧指征者给予吸氧,如一氧化碳中毒者给予高流量吸氧。

3.通畅气道,维持有效通气,必要时采用鼻面罩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复苏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

4.建立静脉通道,滴注5%~10%葡萄糖注射液,同时静脉使用速尿促进毒物排泄。有机磷中毒者根据中毒程度静注适量阿托品和氯磷定等特殊解毒药。

5.心跳、呼吸骤停者即刻给予心肺复苏。

1.频繁呕吐且意识不清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而窒息。

2.保证气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

我国已发现的毒蛇有40余种,其中常见的约10种。根据所分泌毒液的性质,大致将毒蛇分为3类:神经毒为主的,如金环蛇,银环蛇;血液毒为主的,如竹叶青,五步蛇;混合毒的,如蝮蛇,眼镜蛇等。

1.毒蛇咬伤史,局部留有牙痕,疼痛和肿胀。

2.神经毒吸收速度快,危险性大,症状轻,易被忽略,但后果严重,可引起呼吸肌麻痹和肌肉瘫痪。

3.血液毒产生症状早且重,具有强烈的溶组织、溶血和抗凝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和休克。

4.混合毒除具有上述两种毒素的中毒特征外,还产生毒素的协同作用。但造成死亡的主要为神经毒。

1.目的是防止蛇毒继续被吸收,并尽可能减少局部损害。

2.防止毒素扩散:①绑扎伤肢近心端,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应隔10~20分钟放松1次,以免组织坏死;②伤肢制动,放低。

3.中草药治疗:具有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利尿,抗溶血等作用,有外用和内服两种药物。常用药物有季德胜蛇药片等。

4.有条件时尽快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1500单位(2毫升)。

5.有条件时注射抗蛇毒血清。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咬伤的局部有齿痕,广泛组织水肿,皮下出血,血肿,同时可伴有肌肉或软组织的撕裂伤。

3.通常伤口污染严重。

较浅伤口,可不清创,只用碘敷液消毒包扎。

1.较深伤口,消毒后注意止血。

2.建议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一步处理。

3.有条件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2.局部红肿,疼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多无全身症状。

3.蜂蜇伤可引起全身反应,类似血清病。

1.蜂蜇伤应立即拔出蜂刺,早期用冰冷敷患部减轻肿胀。

3.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对产生的荨麻疹有效。

4. 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减少迟发性炎症反应。

5.出现过敏休克时,可给予1:1000肾上腺素0.5~1.0m1肌肉注射,酌情给予其它抗休克药。

由机械、化学、热力、电流、核等两种以上因素致伤称为复合伤;由机械致伤因素造成的大于两个部位的损伤,其中一个部位达到严重程度损伤,称为多发伤。如果各部位均不严重时称为多处伤。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创伤都有很高的发生率。如果院前时间不太长,现场急救以基本生命支持为主;城市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不一定比基本生命支持的最终救治效果好。

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死亡高峰在1h内,此即刻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及呼吸道阻塞等。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只有极少数病人可能被救活,这是院前急救的难点。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内,称为早期死亡,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死亡原因多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这类病人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白金10分钟”期间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发生为处臵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为了达到改进创伤救治的效果,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要向“白金10分钟”努力。

1、有明确的致伤因素存在的外伤史,清醒者可出现伤处疼痛。

2、全身有一处或多处伤痕。

3、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1.迅速脱离致伤因子,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如心跳呼吸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对休克者予以抗休克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3.伤口的处理:用无菌纱布或敷料包扎伤口,对开放性气胸或胸壁塌陷致反常呼吸者需用大块棉垫填塞创口,并予以固定。

4.疑有颈椎损伤者应予以颈托固定,胸腰椎损伤者应用平板或铲式担架搬运,避免脊柱的任何扭曲。

5.骨折需妥善固定,常用各种夹板或就地取材替代之。

6.对合并胸腹腔大出血者,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⒎离断指(肢)体、耳廓、牙齿等宜用干净敷料包裹,有条件者可外臵冰袋降温。

8.刺入性异物应固定后搬运,过长者应设法锯断,不能在现场拔出。

9.胸外伤合并张力性气胸者应紧急胸穿减压。

10.有脏器外露者不要回纳,用湿无菌纱布包扎。

11.严重多发伤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1.创伤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后方可转送。

2.途中继续给氧,确保静脉通道通畅。

4.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继续途中抢救。

5.对于无法控制的胸、腹腔内脏出血导致的低血压状态,不要把血压升到正常做为复苏目标,以收缩压80mmHg,平均压50~60mmHg,心率96%(外周灌注使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显示出来结果)即可。

由外界暴力而造成大脑的损害,称为颅脑损伤。颅脑损伤通常

发生在意外情况下,如交通事故、地震、摔伤、工伤事故。创伤伤员死因中颅脑损伤占的比例大,所以抢救颅脑损伤是处理创伤的重点。 大脑是神经中枢的所在,脑组织最脆弱,而脑神经损伤后很难再生和修复。颅脑损伤死亡率高,残疾率高。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这二者相互关联,均

会发展形成脑疝。脑疝是由于脑组织受伤后出血或水肿而膨胀,因为脑组织被限制在颅骨腔内,肿胀的脑组织及血肿压迫脑干,使神经中枢失去功能,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脑疝形成后随时可能出现死亡,时间越长,抢救成功的机会越少。 诊断依据:

1.头部受外力作用的病史。

①意识障碍逐渐加深(也就是说昏迷程度加重);

②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表现为两侧瞳孔一大一小,最后两侧瞳孔均散大。

3.受伤后即发生昏迷的伤员,通常为颅脑损伤,虽然休克伤员也会昏迷,但稍晚于头部伤。

4.脑震荡的表现:脑震荡是由于头颅受到外界暴力作用而引起的一过性大脑功能障碍。其表现为:短时间不省人事、或仅有短暂的神志恍惚、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低、出冷汗,几分钟或半小时即可清醒,醒后记不清受伤经过,病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涣散,出现睡眠障碍等症状。不少病人表现恶心、呕吐。脑震荡及时治疗,基本不遗留后遗症。

5.颅内血肿:头部受暴力打击或摔伤,但头部没有伤口,外伤后当时神志清楚,之后又发生昏迷。

6.颅脑损伤应进行头颅CT、X光检查,以确诊。

1.立即对病人的伤情进行简单的检查,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头部受伤引起严重的外出血,立即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3.如有血性液体从耳、鼻中流出,可能是颅底骨折造成了脑脊液外漏。

采取方法:病人侧卧,并将头部稍垫高一些,使流出的液体顺体位流出,并防止舌根后坠。

严禁用水冲洗;严禁用棉花堵塞耳、鼻。

4.呼吸、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

5.昏迷的病人按昏迷的急救原则处理。

重点:运送途中应平卧头侧位,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畅通呼吸道,避免呕吐物误吸肺内,造成窒息或吸人性肺炎。

6.病人呕吐频繁,两侧瞳孔不一样大,出现严重脑疝的症状,应迅速就近送到有手术条件的医院,尽快争取手术治疗。

7.运送病人途中,应进行医疗监护,观察病情变化,并固定病人头部的两侧,尽可能避免头部}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方法:65例脊髓损伤患者,其中T113例,T11-12 5例,T12 12例,T12-L1 5例,L1 31例,L2 9例。入院时检查患者感觉损伤平面和运动损伤平面,记录在脊髓损伤积分评定表中,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制定康复计划,进行心肺功能、肌力、二便功能、转移、配戴矫形器站立、行走及ADL指导性训练。结果:中途有5例患者脱落。出院后患者ADL等级提高到良30例、中30例。根据ADL变化,显著有效50%,有效50%。步行能力达到社区功能性步行29例,家庭功能性步行31例。结论: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经过系统康复训练,配备支具、使用辅助具,对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及ADL水平的提高有满意的效果。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吴军发,吴毅,胡永善,白玉龙,李放;[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陈银海;姚红华;;[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郝春霞;周红俊;刘根林;郑樱;张缨;王一吉;康海琼;卫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7期
曹学军;汪家琮;杨平;姚申思;;[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7期
何光远;刘存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曾奇毅,李勇,翁静,黄燕;[J];按摩与导引;2005年02期
朱其秀;王强;;[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林家驹;陈利芳;;[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黄蕙芹;;[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芳;朱世琼;何锦华;艾艳;;[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C];2011年
解益;董安琴;;[A];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康复辅助器具学组成立暨全国康复辅助器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李静;陆瑾;丁勤能;段光宇;童凯;周玉艳;董勤;;[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唐志岚;刘天君;;[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姚云海;顾旭东;傅建明;李亮;;[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沈建冲;茹正良;;[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雷虹;艾双春;;[A];二○○九年重庆市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吴霜;张继荣;黄宇;龙燕;马丽;冯丽丽;李玫;陈庭凤;王莲芳;李玲;冯晓敏;;[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龙浩;肖杰;陈洪强;吴陈;;[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翁浩;刘先虎;刘旸;;[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海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郎建英;[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金熙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冯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金荣疆;[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刘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泽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洪亮;[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郇靖;[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周围;[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董旭;[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永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民,李强,伍亚民;[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9期
曹曼林,张金章;[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6期
廖哲安,欧阳亚涛,唐丹,杨幸华,黄宝芸,汪波,李奎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7期
胥少汀,刘树清,李京生,单建林,姜金卫,梁毅;[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2期
林惠,李桂珍,逄辉;[J];中华理疗杂志;2001年06期
黄杰,黄晓琳,陈勇,赵强,肖少华,高春华;[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年11期
王方永;李建军;洪毅;关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年04期
章岩;秦福兰;谢宏文;魏红霞;;[J];山东医药;2008年42期
杨俊玲;魏毅;张建国;孙宝健;陈爽;柯玉艳;;[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2期
何扬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4年02期
胡侦明,劳汉昌,张宝华,舒钧;[J];中华骨科杂志;1996年06期
胡文辉,刘娜,孙秀君,任军,杨慧芬,任民峰;[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997年03期
曹晓建,罗永湘;[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亚平;杨延砚;吴同绚;张巧云;;[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王兴盛;;[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景小花;张云;;[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周治来;陈银海;闵少雄;;[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王璐;王吉兴;;[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彭敏;邹育庭;廖公平;;[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主题报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0年
吴军发;胡永善;吴毅;;[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卢爱兰;张夏军;许美飞;;[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胡孝义;;[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张玉琴;张培元;;[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吴玲娟;[N];保健时报;2006年
记者 何少强 通讯员 杨聘英;[N];广东科技报;2003年
本报记者杨波;[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成龙;[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