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儿童,如何使人格分裂?

原标题:孩子问“为什么不让我玩手机?”,你的回答很重要!

暑假期间和几个朋友带孩子出去郊游。我们搭好了帐篷,带了午餐和玩具,结果小朋友们却躲在帐篷里,一人一个手机,喊了几次都不出来。

孩子们之间完全没有想像中兴高采烈地玩耍,反而多半的时间都在扎堆玩手机,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女儿平时很少长时间玩手机,于是跑过来问我:“为什么别人可以玩这么久手机,我却不能?”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复她。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机,但在大环境下,当别的孩子都在玩手机时,我们的孩子要如何自处?

周末与妹妹一家吃饭。3岁的小外甥用手机看动画片,边看边揉眼睛。

妹妹说,孩子因为经常玩手机,得了干眼症,这几天正在上眼药水,说着就把手机抢了回去。

结果小外甥“哇”地哭了起来,边蹬腿边喊“臭妈妈、臭妈妈”。

无奈,妹妹又把手机塞了回去,哭声戛然而止。

手机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成了“哄娃神器”了?

一个手机就能全部搞定。

然而,“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生前却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玩iPad和手机。

他说:“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作为研发者,他深知智能产品对孩子的伤害。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

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结果,每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简单、呆板。

而看电视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显然是孩子被电视中的某些不好的内容影响到了。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会大大损伤孩子大脑发育,影响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这种伤害日后会很难弥补。

现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多是因为过早接触电子屏幕造成的。

因为动画片或者儿童游戏大多色彩艳丽,画面转换过快,极易让孩子的视觉神经系统疲劳。

来自电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强烈的,适应了快节奏的孩子,很难在相对平淡的、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

一位小学老师说,课堂上坐不住、爱走神儿、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80%都有爱玩手机、看电视过多的习惯。

另外,玩手机还会增加孩子的肥胖率,削弱免疫力,影响身高增长和身体发育。

爱玩手机的孩子,正被手机一点点偷走健康和学习能力。

过度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有损害,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冷漠、自闭、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为。

如果不加以限制,我们辛苦养育、寄予厚望的孩子,极易被手机狠狠吞噬。

一次家庭聚会,两个男孩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男孩从进门后,往那儿一坐就开始玩手机,根本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爸爸几次催促他吃饭,他“嗯”了几声,根本不动;妈妈于是把水果喂进嘴里,他机械地嚼着。一米八的大个子,像几岁孩子一样被照顾着。

在这个故事里,手机就像精神鸦片,将一个孩子原本饱满、蓬勃的精神状态全部吸走了。

而另一个男孩则一直耐心地跟亲戚们聊着天,谦恭有礼貌,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让人感觉很舒服。

听他的妈妈说,她给孩子买了部手机,但孩子很少玩,有时间都用来运动和看书了。再听到这个孩子成绩优异,年年都被评为三好生和优秀班干部,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一部手机就能预测一个孩子未来是否有出息吗?

但是,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会影响他对待人生和未来的态度的。

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好像也很难做到。

可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先培养阅读习惯,再接触电子产品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3-6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

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

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

对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出约定

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都是临时起意且没有限制的,这就导致容易上瘾。

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比如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周六日可以看一部电影,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等 。

当习惯养成后,孩子和父母都会变成一种自觉,就不会因为玩的次数和时长发生“拉锯”“谈判”等问题。

朋友的一个孩子,曾对着玩手机的爸爸说过一句话:

爸爸,你真丑!瘫在沙发上!

原来我们玩手机的样子在孩子眼里这么丑。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讲一百遍道理,不如一个榜样的力量来得有用。

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见识更大的天地

龙应台说:“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

带孩子散步、旅行、博览群书,孩子会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

从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润,被书香熏染的孩子,兴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孩子的灵气,不如说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一部小手机,往往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孩子的未来。

}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你对人格分裂有着怎样的认知?

是这样——从硬朗小生变成了娇嗲小仙女?

还是这样——每个人格都暗藏故事与危险?

最近,一个名叫Jess的韩裔美国女孩在Youtube上发布视频,讲述自己作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真实生活,获得了超高点击量,快跟着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来了解一下!

Jess目前一共发布了四个视频。

通过这些视频,我们可以看到,Jess体内一共存在着六个不同的独立人格,分别是——Jess、Max、Alex、Jade、KC和Quinn。他们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却神奇地共存于Jess大脑这所“大房子”里,虽然偶尔也免不了冲突。

Max是Jess最早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由于四岁时经历了无法弥补的严重创伤,Jess就分裂出了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Max。他勇敢、聪明,尽自己所能地保护妹妹,当然这是Jess精神世界里的设定。

同时,因为他为妹妹承担了那段可怕创伤的记忆及其所带来的痛苦,Max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常常在镜头前显得紧张不安。

他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小企鹅玩偶,并且给它取名为Peter Bubble。作为他最好的朋友,这个玩偶能给他无限的安全感。

Max还非常聪明。虽然年龄设定是6岁,智力却远超6岁儿童。他喜欢画画、写诗和哲学,对数学与物理也非常在行。

当Jess长到13岁的时候,她在学校遭受了校园霸凌,加之自身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第二个分裂人格——Alex出现了。在Jess的设定中,Alex是与自己同岁的闺蜜,同时也是Max的姐姐。

Alex性格外向开朗,喜欢化妆,想做美妆博主,所以拍摄Youtube视频也是她的主意。到目前为止每一个的视频,都是Alex剪辑和上传的。

Alex会带着Jess做各种女孩子间的事情,比如化妆、研究穿衣打扮等等。Alex的活泼总是带着一种极强的感染力,甜甜的笑容很治愈人心,大概这也是Jess想成为的样子。

但是,Quinn还未在视频中出现过。

KC是在Alex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人格。她十分爱笑,以满腔热情对待这个世界。

KC有一个双胞胎姐姐,名叫Quinn。与KC的热情积极相反,Quinn并不爱笑,显得严肃。不同人格之间会产生冲突,也多是因为Quinn持不同意见。

在Jess看来,Jade是所有人格的妈妈。她大概出现于Jess14岁时,那时的Jess经常遭遇生活的混乱:衣服不知不觉洗了没晾;早饭不知不觉就忘了吃;家里总是出现莫名其妙的物件……

Jade从那时开始稳定出现,她性格成熟又稳重。正如她自己所言,她的到来“是为了使Jess的生活更好”。

她用自己的方式照顾Jess,也在照顾其他的副人格。同时,她对Jess的人格分裂造成的生活不连贯感到如母亲般的心疼。

通过下面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Jess体内这些人格的来源。

各个人格之间的转换并不像电影电视中呈现的那般神乎其神。

就这样静静地,Jess转换到了Alex的人格。

但这种转换也不是随时都可以实现的,可能是紧急情况,也可能是特定场景就能触发相应人格的出现。

Jess发布的这些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很多人感到震撼,却也有人发出质疑:这个女孩是不是个戏精?这一切会不会都是假的?是她自导自演的?

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给出了满满的支持与鼓励:

我爱你的视频!我觉得视频内容很有趣,也真正帮助我了解了DID!我只是在想,你是否愿意跟你的朋友拍摄一个视频,做一些问答,关于他们对你的DID和不同人格是如何反应及如何看待的。谢谢你,爱你!

你实在太不可思议了。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和人类大脑的功能很感兴趣。能了解到你和其他人格是如何共存于一个大脑中的,非常有吸引力。

我们普罗大众对人格分裂的认知往往是有限的,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获取的信息也是片面的。

下面,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就带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人格分裂。

上面已经提到,人格分裂有两个专业的学术名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和“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一个人的身份分裂成两种或多种明显不同性格的病症。

这种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应对机制(acoping mechanism):

面对太过暴力、造成精神创伤或极度痛苦的情形或经历,病人因无法将这些事情与意识自我相融合,于是就将自己分离。

病人也许会感觉脑袋里有一种或多种声音想占据主导地位。

人格分裂者经常对日常事务、个人信息和创伤等产生记忆隙。

通常,主体人格使用着和本人相同的名字,这个人格的特点是被动、不独立、有负罪感、抑郁。

其他人格特征,包括名字、自称的年龄和性别、用词、知识构成和情绪等,都和主体人格形成鲜明对比。

某些情况或应激源会导致某种特殊的人格出现。

关于人格分裂症的病因,医学界还没有研究得非常清楚,但一种理论认为是创伤(trauma)或其他精神压力(stress)引起的:

人格分裂症的病因仍不清楚,研究显示这有可能是一种面对人际和环境压力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别是童年时遭受情感上的忽视或虐待会干扰正常人格的形成。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这是催眠等心理治疗手段诱发的:

另一种理论是,人格分裂症是一些心理治疗师采用治疗手段产生的副作用导致的,尤其是催眠术。

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通常以阶段为导向。

第一阶段的技能培养很重要,这样患者就能学会处理高风险、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以及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行为。

在中期,他们建议采用分级接触技术,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最后阶段的治疗更加个性化;极少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最终将整合成一个人格。

目前,Jess正在田纳西州的精神病院疗养,定期接受医师治疗。

最后,希望Jess能够治疗顺利,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你对人格分裂了解多少?欢迎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五种危险人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