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震颤汤真的假的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眼球震颤竟然用“五龙震颤汤”恢复了
五龙震颤汤是什么?
本方是王世龙主任经过20余年的研究,针对震颤性疾病专门设立的一个效方,临床上主要针对特发性震颤 眼球震颤 震颤麻痹(帕金森)老年性震颤等以肝肾精亏 阴损血虚 虚风内动为主要病机 “痉”证的主要方剂。
“五龙震颤汤”的治疗原理?
五龙震颤汤在治疗震颤类疾病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症阶段分部进行治疗。 五龙震颤汤的使用中,药物的调整遵循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镇肝息风,平复异动的肝阳,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第二阶段补肾养精 养血滋阴 ,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根源入手,巩固疗效。
第三阶段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达到抵御邪气,恢复健康、防治复发的目的。通过这三步从治标,到治本;从解除症状,到培补元气防复发。真正的解除病症实现患者诉求。
董?患儿8个月,三个月前就诊,不大的宝宝已经是一个“老”病号了,现在宝宝没有能够开心的享受过一次日光浴,原因很简单,宝宝是先天性虹膜确失,这个病就像是一扇没有窗帘的大的落地窗一样,所有明媚刺目的阳光没有阻碍的射进房间。而宝宝失去了遮掩的窗帘,每每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也是宝宝最难受的时候,畏光 、流泪、眼睑水肿。一出生就备受这些痛苦,宝宝的妈妈整天以泪洗面。更加让妈妈揪心的是宝宝总是用自己的小手摸自己的眼睛 。开始妈妈还没有太注意,总是这样,自己也按照医生的建议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可是宝宝为什么还是做出这样的动作呢,不放心的父母又把还是带去医院进行的检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宝宝身上,婴儿性青光眼,伴有眼球发育不良,眼球震颤。
父母听到这个消息 感觉整个天都是灰暗的,无助还是无助,咨询了西医的眼科专家,告诉他们这个病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看看孩子在今后的生长发育中能不能自我恢复过来,等孩子稍微大点了,动手术解决青光眼的问题,保住还是的视力,以后通过戴眼镜等方法缓解虹膜确失的问题 。走投无路的爸爸妈妈,想到了通过中医的办法寻求帮助。
求诊到王世龙医生这里,王医生是中医专业,根据孩子的情况,仔细的询问病史,通过望闻问切辨明孩子的病症,进行辩证遣药。终于现在的宝宝眼球震颤的问题较前有明显的改变。仔细的观察 孩子的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的问题也不长出现了。王医生说:孩子的问题是禀赋先天不足。导致睛目失养,其根源责之于肝肾,可以通过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养肝补精的办法得以改变。
现在,宝宝一天比一天享受阳光的时间延长,早晚有一天,阳光只会是宝宝幸福的享受,不在是痛苦的体验了。
关注公众号:医来伸手资讯台(NGSNXSNWS)微信号ma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百年古方“五龙震颤汤”专治特发性震颤,让您从此告别手抖头抖困扰百年古方“五龙震颤汤”专治特发性震颤,让您从此告别手抖头抖困扰小刚的txt百家号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北京专家根据四十几年临床经验采用“五龙震颤汤”有效根治特发性震颤五龙震颤汤“五龙震颤汤”是首都名中医在临床上研究治疗近三十余年成功方剂,已经治愈上千例震颤患者,其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五龙震颤汤由五爪龙、活血龙、地龙、川江龙、天龙、龟板、当归、煅龙骨、煅牡蛎、穿山甲、西红花、郁金、木瓜、山茱萸,葛根等几十种中药材经过筛选、提取、浓缩等加工而成的汤剂,具有养血平肝,舒筋止颈 镇肝熄风的功效。在多年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专家认为该病主要是因阴液亏损,肝阴、肝血不足,肝风内动,体内出现阴不制阳的现象,进而导致的震颤的表现。这个情况一但发生,不加以正确的治疗,基本上是不可能自愈的。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切中疾病要害,可获满意疗效。朱丹溪_中医世家谈“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他指出大多数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依据祖国医学理论,专家组结合几十年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实际经验,采用补益肝肾,滋阴熄风 凉血活血等独特治疗方案,以“五龙震颤汤”为主方,已经为很多深受特发性震颤折磨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深受广大患者认可,治愈患者已达上千例,获得广大患者的赞誉和推荐。特发性震颤在治疗上目前只有三种方式:1.西药治疗 2.手术治疗 3.中药治疗。但由于西药治标不治本,只能采用对症治疗措施,用心得安、阿尔马尔等阻滞受体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用各种镇静剂抗癫痫药扑米酮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以暂时减轻症状,但不能阻止本病持续进展,且有较多的副作用。因此,西医对特发性震颤缺乏治本之策。不能做为长期治疗一种手段,所以患者往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伤害身体健康后就放弃了。手术治疗在花费(手术加药费要十几万—几十万左右)不考虑的情况下,但风险往往不能忽视,手术一但失败,手抖病症不但没治愈,而且又因手术的失败往往使身体出现新的疾病,从而造成终身遗憾。所以对于这种慢性疾病,“五龙震颤汤”是目前最适合于特发性震颤康复最佳方式。祛风除颤汤如何治疗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专家组通过40多年的临床治愈患者研究,采用“五龙震颤汤”纯中药治疗特发性震颤。第一阶段主要是镇肝息风,平复异动的肝阳,缓解主诉症状。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第二步:补肾养精 养血滋阴,消除症状形成的基础,治病求因。从根源入手,巩固疗效。第三步: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古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健运,正气的培固,情志的调摄。达到抵御邪气,恢复健康、防治复发的目的。通过这三步从治标,到治本;从解除症状,到培补元气防复发。真正的解除病症实现患者诉求,使病情从根本上治愈!特发性震颤的饮食注意事项 :特发性震颤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迅速地让病情好转。在生活中,要避免情绪激动和身体的过度劳累。特发性震颤患者在饮食上更需要加以注意,适宜多吃蔬菜、水果等有降压抗血脂的食物。下面为大家介绍特发性震颤患者在饮食上的注意事项。1、每天喝6至8杯水:摄入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可减少膀胱和尿道细菌的感染,能防止便秘的发生。2、服药半小时后进餐:药物能更好地吸收。初服左旋多巴药患者,可能服药后会出现恶心,可以在服药的同时吃一些低蛋白质的食物如饼干、水果或果汁等,喝姜汁也有缓解恶心、呕吐的效果。3、特发性震颤患者要保证每天吃300500克的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从谷类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每天大约吃蔬300克的蔬菜或瓜类,12只中等大小的水果。从中获得维生素A、B、C、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4、特发性震颤患者应该保持食物的多样性。因为一天的饮食中食物应多种多样,包含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肉类等。多样化食物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也使饮食本身富于乐趣。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中愉快进餐。5、及时补充钙:钙是骨胳构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对于容易发生骨质疏和骨折的特发性震颤患者来说,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补充身体钙质的极好方法。经常适量食用奶类和豆类,奶类含丰富的钙质,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但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对左旋多巴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了避免影响白天的用药效果,建议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另外,吃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也可以补充钙。6、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在患病期间经常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往往会激发其它疾病的发生,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7、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合理安排饮食,可助巩固特发性震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有利于患者增强自身体质,从而到达让病情快速好转的效果。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刚的txt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一个结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五龙震颤汤--特发性震颤的救星
19:53:32 本文行家: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原发性震颤、良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以震颤为主要表现,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而降低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的幅度不断增大,严重影响饮食、书写、语言等其他精细动作。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治疗,但因该药作用强度较小,部分患者因其疗效不佳或因加大剂量后毒副作用大、不能耐受而限制了使用。辨病用药首重肝肾,以调补肝肾治其本,柔肝疏肝、活血通络治其标,对颤证的论治形成了“病、证、肝肾”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审病机:以虚为本,多为虚实夹杂,与肝肾关系密切本病病程较长,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颤震“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的理论,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且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及肾,肾精亏耗更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肾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因此,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气虚衰,以肝肾不足为本。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因此,特发性震颤病位在筋脉,以肝肾亏虚为疾病发生之本,风、火、痰、瘀、郁为疾病发生之标。辨证型:抓主症,细察次症,善用经方,辨证施治临证时,首要抓疾病主症,主症震颤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伴随症状是审因论治的突破口,必须明辨。用经方辨证治疗是基本手段。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以下3种,与近些年来临床报道的大量颤证样本辨证分型统计分析结果相似。有学者通过对临床报道的224例颤证统计分析发现肝肾阴虚型占58.84%,气血不足型占23%,并指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颤证的主要发病机制。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证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风气通于肝”、“风胜则动”,病变多表现为肢体振摇。主症:肢体、头部震摇不止;次症: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治以滋肝补肾、育阴熄风为法,方用大补阴丸合三甲复脉汤为基础方加减。组成:何首乌15g,生熟地各15g,鳖甲(布包先煎)20g,龟甲(布包先煎)20g,生牡蛎(布包先煎)20g,钩藤(后下)10g,白蒺藜15g,丹参10g,赤芍15g,生甘草5g。方中何首乌苦甘温,补精益血、补肝养血,填精益肾之力强;生地甘苦寒,养阴生津;熟地甘微温,滋补肝肾精血,共为君药,以治病求本。鳖甲、生牡蛎、龟甲咸寒,育阴潜阳,共为臣药。钩藤、白蒺藜凉肝熄风止痉;丹参、赤芍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用药,甘以补血养阴,咸以育阴潜阳,力求肾水充以涵木,亢阳潜而风熄。血虚肝郁,肾精亏虚证肝肾乙癸同源,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休戚相关。如果肾精亏虚,肝贮藏血量减少,可出现肝的濡养筋脉功能减退,而见头部或四肢震颤。肝阴不足,肝气失养,其疏泄功能不及,则见肝气郁结。因此,血虚肝郁证其震颤最大特点是精神紧张时震颤明显加重。主症: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次症: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脾、养血柔肝,方用五龙震颤汤。组成:柴胡9g,赤芍15g,白芍20g,当归15g,茯苓3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15g,丹参15g,甘草6g。血虚肝郁证是特发性震颤独特的证型,多见于女性患者,次症特点是遇精神紧张时病情加重,临证时每遇上述特点者用上方,疗效显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共为君药。柴胡与归、芍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天麻、钩藤、白蒺藜均入肝经,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共为臣药。赤芍、丹参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具有酸甘化阴之功,与茯苓配伍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为方中佐使。气虚络瘀,经脉失养证气虚则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故发为震颤。早在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抖门》就已记载气虚、血虚致颤,并提到“气虚致颤,用参术汤”。过劳损伤正气,气虚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肌肉筋脉失养,不能自主,发为震颤。主症:头摇肢颤;次症: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舌脉象: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柔肝熄风。方以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组成:生黄芪30g,当归尾15g,赤芍15g,生白芍20g,川芎10g,川牛膝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20g,鸡血藤30g。气虚血瘀是老年病常见的病机,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经脉失养而发为颤证。方中黄芪为甘温、甘平之品,能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健脾补中益气;当归尾甘辛温,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协助当归尾活血化瘀;生白芍甘苦酸,养血活血、和血柔肝,上药合用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方中牛膝作用有三:一则滋补肝肾。乙癸同源,水能涵木,肝木得到肾水滋养,肝阳下潜,风动平熄,震颤消除。二则活血通络。颤证日久入络,络脉瘀阻,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筋脉肌肉失养而加重病情。通过活血行血,通经活络,瘀血得散,气血运行,“血行风自灭”。三则引血下行。鸡血藤、川芎舒筋活络、活血祛风,助牛膝活血通络;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祛风通络;白蒺藜疏肝解郁,助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祛风通络;甘草甘缓和中。论治法:标本兼顾,有所偏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特发性震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常用益肾调肝、补气养血以扶正而治病之根本,用熄风、活血、通络以祛邪而治其标。临证时须辨标本、察虚实,只有辨清标本虚实才能抓住本病的主要矛盾。辨证首先要辨别标本虚实孰轻孰重,关键是要分清是因虚致实,还是因实致虚。治疗上本虚注重固本为主兼以祛邪,标实注重治标为先兼以扶正。其次,辨本之阴虚与气虚孰轻孰重,以分别补益。再次,辨标之瘀、郁有无,气虚多夹瘀,阴虚多夹郁。若标本虚实兼夹并重者则应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典型病例唐某,女,65岁。因双上肢震颤就诊于省某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服用普萘洛尔效果不佳,而就诊于中医。就诊时症见:头摇肢颤,面色少华,怠倦乏力,心悸气短,爪甲暗红,纳可,夜寐差,每晚睡5h左右,大小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细。患者双上肢及头部震颤,故辨病为颤证,结合患者次症(面色少华,怠倦乏力,心悸气短,爪甲暗红)及舌脉象辨证为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证。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柔肝熄风,方以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处方:生黄芪20g,当归尾15g,赤芍15g,生白芍20g,川牛膝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20g,鸡血藤30g,酸枣仁30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肢体震颤明显好转,睡眠改善,唯有轻度神疲,活动后汗出,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加用人参10g。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诸症控制,半年随访未见复发。微信公众号:医来伸手资讯台 微信ma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五龙震颤汤--特发性震颤的救星
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原发性震颤、良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以震颤为主要表现,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而降低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震颤的幅度不断增大,严重影响饮食、书写、语言等其他精细动作。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治疗,但因该药作用强度较小,部分患者因其疗效不佳或因加大剂量后毒副作用大、不能耐受而限制了使用。
辨病用药首重肝肾,以调补肝肾治其本,柔肝疏肝、活血通络治其标,对颤证的论治形成了“病、证、肝肾”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
以虚为本,多为虚实夹杂,与肝肾关系密切本病病程较长,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颤震“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的理论,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且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素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及肾,肾精亏耗更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肾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因此,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气虚衰,以肝肾不足为本。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因此,特发性震颤病位在筋脉,以肝肾亏虚为疾病发生之本,风、火、痰、瘀、郁为疾病发生之标。
抓主症,细察次症,善用经方,辨证施治临证时,首要抓疾病主症,主症震颤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伴随症状是审因论治的突破口,必须明辨。用经方辨证治疗是基本手段。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的证型有以下3种,与近些年来临床报道的大量颤证样本辨证分型统计分析结果相似。有学者通过对临床报道的224例颤证统计分析发现肝肾阴虚型占58.84%,气血不足型占23%,并指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颤证的主要发病机制。
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证
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风气通于肝”、“风胜则动”,病变多表现为肢体振摇。主症:肢体、头部震摇不止;次症: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治以滋肝补肾、育阴熄风为法,方用大补阴丸合三甲复脉汤为基础方加减。
组成:何首乌15g,生熟地各15g,鳖甲(布包先煎)20g,龟甲(布包先煎)20g,生牡蛎(布包先煎)20g,钩藤(后下)10g,白蒺藜15g,丹参10g,赤芍15g,生甘草5g。方中何首乌苦甘温,补精益血、补肝养血,填精益肾之力强;生地甘苦寒,养阴生津;熟地甘微温,滋补肝肾精血,共为君药,以治病求本。鳖甲、生牡蛎、龟甲咸寒,育阴潜阳,共为臣药。钩藤、白蒺藜凉肝熄风止痉;丹参、赤芍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用药,甘以补血养阴,咸以育阴潜阳,力求肾水充以涵木,亢阳潜而风熄。
血虚肝郁,肾精亏虚证
肝肾乙癸同源,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休戚相关。如果肾精亏虚,肝贮藏血量减少,可出现肝的濡养筋脉功能减退,而见头部或四肢震颤。肝阴不足,肝气失养,其疏泄功能不及,则见肝气郁结。因此,血虚肝郁证其震颤最大特点是精神紧张时震颤明显加重。主症: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次症: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治以疏肝理脾、养血柔肝,方用五龙震颤汤。
组成:柴胡9g,赤芍15g,白芍20g,当归15g,茯苓3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15g,丹参15g,甘草6g。血虚肝郁证是特发性震颤独特的证型,多见于女性患者,次症特点是遇精神紧张时病情加重,临证时每遇上述特点者用上方,疗效显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共为君药。柴胡与归、芍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天麻、钩藤、白蒺藜均入肝经,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三药合用,相得益彰,共为臣药。赤芍、丹参活血通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配伍,具有酸甘化阴之功,与茯苓配伍健脾益气,既能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为方中佐使。
气虚络瘀,经脉失养证
气虚则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故发为震颤。早在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抖门》就已记载气虚、血虚致颤,并提到“气虚致颤,用参术汤”。过劳损伤正气,气虚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肌肉筋脉失养,不能自主,发为震颤。主症:头摇肢颤;次症: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舌脉象: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柔肝熄风。方以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
组成:生黄芪30g,当归尾15g,赤芍15g,生白芍20g,川芎10g,川牛膝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20g,鸡血藤30g。气虚血瘀是老年病常见的病机,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经脉失养而发为颤证。方中黄芪为甘温、甘平之品,能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健脾补中益气;当归尾甘辛温,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协助当归尾活血化瘀;生白芍甘苦酸,养血活血、和血柔肝,上药合用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方中牛膝作用有三:一则滋补肝肾。乙癸同源,水能涵木,肝木得到肾水滋养,肝阳下潜,风动平熄,震颤消除。二则活血通络。颤证日久入络,络脉瘀阻,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筋脉肌肉失养而加重病情。通过活血行血,通经活络,瘀血得散,气血运行,“血行风自灭”。三则引血下行。鸡血藤、川芎舒筋活络、活血祛风,助牛膝活血通络;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祛风通络;白蒺藜疏肝解郁,助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祛风通络;甘草甘缓和中。
标本兼顾,有所偏重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特发性震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常用益肾调肝、补气养血以扶正而治病之根本,用熄风、活血、通络以祛邪而治其标。临证时须辨标本、察虚实,只有辨清标本虚实才能抓住本病的主要矛盾。辨证首先要辨别标本虚实孰轻孰重,关键是要分清是因虚致实,还是因实致虚。治疗上本虚注重固本为主兼以祛邪,标实注重治标为先兼以扶正。其次,辨本之阴虚与气虚孰轻孰重,以分别补益。再次,辨标之瘀、郁有无,气虚多夹瘀,阴虚多夹郁。若标本虚实兼夹并重者则应补虚泻实,攻补兼施。
唐某,女,65岁。因双上肢震颤就诊于省某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服用普萘洛尔效果不佳,而就诊于中医。就诊时症见:头摇肢颤,面色少华,怠倦乏力,心悸气短,爪甲暗红,纳可,夜寐差,每晚睡5h左右,大小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细。患者双上肢及头部震颤,故辨病为颤证,结合患者次症(面色少华,怠倦乏力,心悸气短,爪甲暗红)及舌脉象辨证为气血亏虚、脉络瘀阻证。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柔肝熄风,方以八珍汤合羚角钩藤汤为基础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20g,当归尾15g,赤芍15g,生白芍20g,川牛膝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白蒺藜20g,鸡血藤30g,酸枣仁30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肢体震颤明显好转,睡眠改善,唯有轻度神疲,活动后汗出,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加用人参10g。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诸症控制,半年随访未见复发。
微信公众号:医来伸手资讯台 微信ma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龙震颤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