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全身经脉,就可以运气全身,丹田运气击打充盈了吗?

丹田内气修炼十五法
丹田内气修炼十五法1、寂照法:&口眼轻闭,头身中正,下颌微收,含胸沉腹,鼻对脐,默运脑中先天性光, 凝注丹田虚空之地,朗照牛眠这地永存不散,双目犹日月之光,有夺天地造化之功,积神生气,积气生精,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精气神内敛合一,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中夹,丹田真阳自然萌生。&2、听息法:&入静后听自己的呼吸之声,只感觉一呼一吸往下沉,息息归根,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纯任自然。开始时可以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以后逐渐达到听空间,听宇宙。用耳根听自己鼻中呼吸的气息,这是第一部功夫“听之以身”,凡是呼吸系统正常的人,鼻中气息都不会有声音,但自己却能感知鼻中呼吸的一出一入,这是第二步功夫“听之以心”,到心息泯然合一之后,则进一步就要“以气听气”了,实际上就是着意于听,巳达到“听其自然”了,实际入则是“听止于身,心止于符”,此时心、听、息、形体、知觉一切都忘掉了,已进入虚境混沌,达到恬淡虚无,恍惚冥冥之境,真意与真气相合相化,这就是丹田之气。&3、胎息法:&盘坐后放松入静,凝神丹田,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中心周围缓缓扩充,同时腹壁稍往外张,略有膨胀感,吸气时意想气从丹田吸到命门,同时腹壁略内收,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呼吸毫无滞塞勉强之意,逐步把呼吸调到深、长、绵、细、匀、静、定,如此出息微微,入息绵绵,渐渐入而渐渐柔,渐渐和而渐渐定,至闭口敛鼻,有息如无,对镜呵气不留湿痕,羽毛近鼻不见微动,气聚丹田有充实浩然之感,得大定真定者,有如龟蛇冬眠,对祛病健身大有裨益。&4、扩容法:&练功时充分的放松入静、意念与呼吸充分配合,把丹田、命门、会阴、尾闾,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积,使之逐渐扩大容量,呼气时使脐部、小腹部及腰骶部往 外扩张,吸气时气收回丹田,这样持续练功,就会加大丹田的活动能量,起到快速汇聚丹田内气的作用。&5、压气法:&在意念集中指导下,呼气时将气向丹田,尾闾部位催压、贯冲,使整个下腹部的气机都活跃起来,一定要充分放松。此外,压气法还可以纠偏,当气机向上攻时,如果再用意向上领,就会导致出偏,这时用呼气往下压,犹如引火进海归元,腹部压力增高,内气充盈,真气自然,溢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凡有疾病处,均经元气疏通修补,而达到治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6、转圈法:&站坐均可,放松入静后,两手在腹前意想抱着一个红色火球,两手在左右、上下轻轻旋转,意想两手在火球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待两掌间的火球实感形成后,再用意念将火球送入腹内,两掌配合动作,然后两手轻贴于脐部,稍停再作丹田内气轻缓微柔的转圈运动,最后将手中球收入丹田,再意转片刻静养一会儿收功。&7、聚散法:&先天之息、始于腹内丹田,无论吸气,呼气,皆宜以神驶气、绵密而运。吸气时,气随膈肌降落抵达会阴而止,日久气聚腰骶,聚中有散,散无止处。呼气时,继吸气之散而散(四肢尤以手指最明显),也可以在呼气时,意想气由丹田向四肢百骸或空间呈圆形成辐射状扩散,同时身体也放大,吸气时,意想气由身体四周向丹田收聚,也可以意想丹田为宽阔无边无际的大海,呼气如石击水,波浪由丹田中心向周围成圆形扩散,吸气时收聚丹田的微妙内景。&为了强实腹效应,吸气时尚应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意念真元内气聚散之变。 可扩大人体场、组场、布气、隐形之效。&8、景观法:&练功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红色的太阳或一朵金黄色的莲花,一个发亮的灯泡,光亮照透整个腹部及全身,温煦着五脏六腹,四肢百骸,通过助景生辉,意念的高度积聚,丹田可在短期内凝聚真元阳气。&可出内视,培元、治三焦疾病之效。&9、微动法:&放松入静后,做丹田,尾闾部位或振动或摆动,或蛹动、或转动,并使振波逐渐延伸到命门,脊往、头部及全身。然后,缓缓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辐度,凝神内照,静守丹田后收功。&10、点火法:&入静后,意想丹田有一团火,按照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养到丹田逐渐产生发热之景,这就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可速调小腹发凉,治男性隐疾。&1l、意守法:&意守即意识指向于某种感觉或形象而言,意守丹田是一种强度适宜的凝神过程,其有收敛心神的作用。道家功中的内视,返听、系缘、守客、执中、抱元等方法,皆指专心一事一物而达到意识入虚之目的,古人强调“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心落空,有意无意是真功夫”。意守要求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勿忘勿助,通过凝神意守,纳气归根,可以加快丹田内气的汇聚。&12、五行法: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肺属金、色白,肝属木、色青,心属火,色红;脾属土,色黄,肾属水色黑,练功时收心定意,先意想宇宙日月精华化作“甘露”由头顶向下通透全身,两目内视,意想甘露变作白色气体散于肺中,再意想白色气体变成青水,从外向内浸泡肝脏,滋润透彻,再意想青水进入心脏变成红色气体,再变成红光照亮全身,再将红光收回心脏,意想红光进入中脘穴内深部变成金黄色光芒弥漫,充斥于脾胃,再将金黄色后移,变成五色光朗照于两肾,最后将意气收藏于膀胱,五行相生法,既可以积聚丹田真气,又可以加强五脏功能。&13、咒语法:&此法用于坐式练功,在放松入静,内观意守的基础上,专心致致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嗡嘛呢叭弥吽”,以一念代万念,这样既可以加速进入气功态,随着静境的不断深化,便可逐步进入不念不守的境界,达到身心混融,如同虚空,虚极静笃之时,内气油然而生,全身经脉也会相继畅通。&具体方法如下:&①念“唵”(音念恩)音发自喉,其声上头,在口内回旋,充于七窍,如有目疾,可睁眼出气,如耳背,可以声震耳祛聋;如有鼻炎,可掩一鼻出气,如头昏、头胀、头痛、偏头痛,念“”时,意想头部之病气往下排除。&②念“嘛”(音念妈),为开口喉音,发音时,嘴唇先合后开,声振喉部,可感觉天突穴发麻,波及两臂及两掌心发病,适于喉炎,咳嗽,肩胛痛,臂痛。&③念“呢”(音 ni)是舌尖音,注于心,发此声时声震胸心部,会反射于手心,手心发麻,适于心悸,胸闷等肺胸内脏的疾病。&④念“叭”(音杯)念时意想气下行至下丹田,腰背有温暖之感,适于椎,肾脏等部位的疾病。&⑤念“咪”(音,ni)发此音时小腹有振动感,适于肠炎,腹泄,腹痛等下焦疾病。&⑥念“吽”(音轰)轰声如雷贯耳,其声低沉有力,发此声时可感觉四肢百脉震动,适于打通全身经脉,治疗关节痛,腿痛等四肢疾病。&练六字真音要点:&(1)声音从喉部发出。&(2)声音不必大,但要低沉有力,发音时感觉到全身有发震,发麻感。&14、归元法:&将自身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混为一体,把全身毛孔穴窍打开,呼气时意想内气通过周身毛孔放射到空间宇宙,放射的越远越好。吸气时意想自然宇宙清气归于丹田,或呼气时意想放射到天际宇宙,吸气时向丹田缩压,或者不用意念,通过全身毛孔一张一合,一出一进,与宇宙交换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内外混元归一,天人一体。15、固本提气温养&第一回,采用单盘,双盘或如意盘,以下半身牢固不动为佳,双手扶在腰际,精神集中,眼睛半开合,叩齿 36 通,舌抵上腭,吞下唾液,做一下深呼吸,吸入之气由食道入胃入丹田。&第二定,吸入气后,不必急着呼出气,先闭住呼吸,上半身左右摇摆,下半身稳若磐石,摇晃的速度不宜过快,亦忌前后摇摆,可先意想继可自然灵动,灵动由上向下运动,全身自然会微微震荡,更有助于气血的冲击,摇晃的时间,全在一口气之间,闭到面红身赤,再徐徐将气吐出。动作反复如此。&上半身的摇晃,是瑜珈采肾水法,也是固本法之一,练功日久,功夫愈深。&上述种种,都是尽快练成丹田内气的具体步骤,到气聚丹田真阳形成,白色光团逐渐凝聚成明点,虚极静笃。随着腹内压力增高,丹田振颤,头顶时时跳动,眼前有光闪,耳际有风,全身有酥软快感,是内气旺盛之极。持续行之,自然积气冲关,元气由尾闾入循督脉上行玉枕至百会,再降重楼至降宫,沿任脉下降丹田,元气与呼吸相合相化,一吸元气入脑海,一呼元气入丹田,实现了气通小周天,这是炼精化气阶段,功夫进一步深入,胎息发动,元气直入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气机上下流畅,全身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环不息,这是气通大周天,从此真气充满中下二田,达到炼气化神阶段,功候纯熟之后,意守迁至祖窍,上中下三田一气贯通,自觉通体光明,空无一物,如一轮明月,恬静生辉,光艳明朗,化为虚空境界,与太虚混元归一,已达到炼神还虚,物我为一的程度。另外不断积累功德,这是功效速成的基础和捷径。练功中还必须善于开拓,顿悟,深化意境,体察细微,掌握真意真息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而“万法归宗”,把各种方法都归到“神、虚、道”上来。
练功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可以发出”外气”。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发放“外气”的能力呢?只要你在练功的时候,或者平时安静的时候,轻轻意守十指尖或掌心,能感觉到指尖或掌心有电麻感;两掌心或指尖相对时,能感觉到有吸引或排斥的力量……即知道你有发气的能力了。另外,练功者在练功时或平时安静的时候能感觉身上有明显的气流感者,都具有发气的能力。功夫越深,发出的气越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治病的效果也越好,受功者感觉也越明显。& & &如何神气合一、打通经络呢?如何神气合一、打通经络呢?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百家号太极拳是在《周易》哲理指导下,集中医、道家养生和武术健身于一体的“智者之拳”,是练养兼修、性命双修(静心养神锻炼体魄贯通内气)的内家功夫拳,是特殊的最好的动功。太极拳就是在一开一合中交和人体阴阳二气成太极一气(内气)的运动。太极拳“技通于道”。那么它是如何神气合一、打通经络的呢?这就要从调形、调心、调息这三调入手。一、太极拳的调形太极拳拳式简而易学,但每一拳式内意至深,所以其调形有一套严格的身法要求。“打拳原是备身法”,因为太极拳艺就是在身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身法的重要。它是立身中正的要诀,松开全身的艺术。其要领主要有九。(一)虚领顶劲(顶头悬、提顶)就是下颏内收而让头顶虚虚领起,头顶若有垂线吊着,使百会穴朝天,这样颈椎就会自然拉长松开,气血便能充盈其间,且使百会、脊柱、会阴成一垂直线,头颈正直,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二)面带微笑,眼神内敛面带微笑,就可松开面部的肌肉经络,使两眉间印堂穴舒展开来,不使其夹住气血。眼神内敛,与心意相通而融人拳架动作之中,自然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使心神不致散乱,有利于形神相守,神气相注。而形神相守、神气相注就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三)舌抵上颚舌尖轻轻抵住上颚,以沟通阴经和阳经,又叫“搭鹊桥”。如高血压者可轻抵下腭或齿龈交处。盘架全过程都要如此.这有利于生津。口有津液即以意咽人丹田。(四)沉肩坠肘(沉肩垂肘)松腕两肩松开,气往下沉,两肘尖常有下坠、内合之意,使腕灵活松开。这样肩、肘、腕三关节松开放长,经络贯通,气血通流其间,且有助于气沉丹田。一耸肩则气浮,气不沉丹田,下盘不稳固。(五)含胸拔背虚腋含胸是挺胸的反面,两肘外翻,肩胛有略开之意,并稍稍内含,把胸骨柄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放松。同时要虚腋宽胸,就是两腋部不要夹紧,而是自然虚开,腋若容球。这样便可打开气门,拉开夹脊(配合拔背),使胸胁部宽舒放松。肩关节为肱之枢纽,夹脊为通督之一关,含胸虚腋相配合,两肩根略有互撑之意,便可使两肩关节松开,两肩骨与胸椎相连的韧带也松开拉长,气血就从后背贯通双臂,上下通开督脉之夹脊关。拔背,是大椎穴部后撑,向后上略略鼓起,使脊骨伸直, (胸椎12节)节节松开,由平时挺胸时的向前弯的浅弓形改变为向后弯的浅弓形,恢复到天然的垂直状态,即婴儿态,以利于气贴于背;力由脊发,以利于通开督脉。同时背部肌肉也必然外张松开,使胸宽背阔,胸廓之呼吸肌群舒展开,肺腔扩大,增大了肺活量。要注意,大椎穴向后上领起,但气要向下沉,不可使两肩上耸,保持沉肩坠肘。有人担心含胸拔背容易驼背,这是不必要的。因为随着拳式、进退、虚实的不断承接转换,都会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新调整,肌肉会一松一紧地交替转换。即使是同一块肌肉同一个关节被拉长松开,也会是在十个方位中不断变换它拉伸的角度,使其得到不同的锻炼。例如,白鹤亮翅的含胸拔背,便不同于海底针的含胸拔背,也不同于云手的含胸拔背。但其松肩宽胸通督之原则精神都是相同的。(六)松腰松胯(蹋胯、开胯)腰向后绷劲,吐气,则腰松;臀部略向后坐,似坐非坐,气略下沉则胯松。这样腰劲下去了,而两腿得力。以意将两胯根微微互撑,两胯根与相连的腰椎前后互撑,使5节腰椎节节松开,把内气通督的第一关尾闾关打开,使两胯之间气血贯通,两肾命门性腺系统得以滋养。松腰松胯也有助于气沉丹田。(七)圆裆敛臀屈膝圆裆,又叫裹裆,自然弯屈的两膝着力,有内扣之意,前不过脚尖,不塌裆,两大腿根撑开,撑圆,与两膝合住劲,会阴部要虚,以意放松。敛臀,为突臀之反,就是要两股有力,臀部前送,略提肛,命门绷开绷圆,也就是两屁股向前敛起,泛起,翻起。这样前裆才能合住劲,有助于腰劲下去,气归丹田,使下盘稳固。否则,不仅前裆合不住,就是上体也都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重心不稳。(八)尾间中正尾闾骨,又叫尾椎骨,脊骨根。尾闾中正,就是要尾闾骨与整个脊柱上下自然垂直,与敛臀相配合,尾闾骨向前托起丹田,小腹有上翻之意;并且与提顶相呼应,头顶与尾闾骨根互逆相撑,使脊椎节节松开,以利于内气通督,且利于立身中正,周身劲整。正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九)两腿分清虚实两腿弯曲,始终要虚实分明。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则此腿为实,另一腿即为虚。两腿不断虚实互换。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意,不使偏浮;实非完全站煞,神气贯注于实腿,支撑全身,有上领之意,不使偏沉。分清虚实,运动起来才转动轻灵,重心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以上几点要领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成一整体,其实质是为了松开全身关节、肌肉,使全身关节都有对拔拉长之意,而整体上又开合相连虚凌支撑、协调自然,从而为打通全身经络、贯通气血,为气沉丹田、增强内气内劲打下基础。盘架中无论定势还是在运动过程中,都必须始终保持这些身法原则的正确。身法全面落实之时,就是打太极拳有成之日。二、太极拳盘架的调心太极拳盘架是打通经络气血、生发增强内气的重要途径,但它是以修心养神为首要。因此盘架以调形为基础,以调息为条件,而以调心为关键。与静功不同,盘架动功中的调心有其特殊性。其特点有二。(一)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心神为一身之主宰,打拳时“意在先”调控动作,一心专注于落实身法松开全身,协调内外。无论是中定还是动转中,都要求同时落实诸多身法原则。随时保持全身松开,谈何容易。因而必须全神贯注,神形不可须臾分离,不能散乱走神。如此意守身内周天游走而无所不守,以此一念代万念,就会诱导大脑人静,又不会出偏,却和静功同理,“神返身中气自回”,“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在形神相亲、神气相抱中,和合形、气、神,凝结精、气、神,使周身内外更加协调有序。特别是习练纯熟后,动作趋于缓慢、均匀、轻灵、从容,虽动犹静,动静合一,心神更须内敛,意念更须放淡,就更易进入“恬淡虚无”的心境。心静把大脑活动推向一个更高的有序化状态,加强了大脑、脊髓、神经系统的指挥协调功能,提高了人体的心理稳态水平,即提高了心理适应机能。这样就易于进一步提高生理稳态水平。心静则更易求得松开全身,不仅能松开全身关节,进而放松全身肌肉,使全身肌肉似有若无,松不着力,而且还能进而松开胸腔,松开腹腔。哪儿松开,哪儿气血就通流、充盈。松开全身,则全身经络气血畅通,正如拳论所说,“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净气腾然”。内心静外体松,周身协调一致,内外相合为一,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二)“刻刻留心在腰间”盘架中以意导形虽要意守全身,但以意守丹田为主。这是因为行拳中无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都必须遵循“出肾人肾是真诀”,“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的原则。以丹田为内气出入之门,首先丹田内转,裆走下弧;拳架持平,身体不要高低起伏,以腰胯的前进后退和左右旋转来带动周身的螺旋运动。这种腰胯带动四肢的盘拳,被喻为骨盆体操,腹部按摩,必然会活腰壮肾生精,促进肠胃消化通导功能。不仅一式之动之开如此,一式之合之静(中定)也须静合在丹田。所以必须刻刻意守丹田。而意守丹田的直接效应即是起火炼内,心肾水火相交,即神气合一而化生内气。这需要一认识“火”,二认识“丹田”。什么是火?心神即火。心神为何称为“火”?因中医以五脏配五行,心藏神,而五行属火,心脑所在之头为诸阳经之会,头顶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穴,为阳气聚集之处。凡是心神专注之处,都是火力所到之处,久久意守身中一处,必觉该部发热发烧,或觉酥麻,或觉膨胀,甚至有跳动之感,这都是神火集中之力所表现。这是因为意到气到,气到血到,意守部位必然气血充盈,器官组织细胞兴奋性增高,机能旺盛。这就是所谓“念力”。心神越静念力越强(注意:不善用“火”者会出偏)。丹田,指脐、肾、命门与会阴间的小腹空腔。丹田是气海,又名气穴,中医讲是肺气肃降的纳气之所。因此可知,意守丹田,是神意守形守窍之至善之地,以便于在此阴阳相和,心肾相交。一句话:神气合一,炼化内气,聚足内气后由此而通开督任小周天,进而贯通全身经络。太极拳盘架,“动之则分而为阴阳,静之则合而为太极” 。即开则气由丹田贯通脊柱四肢达五心(顶心,两手心,两足心),合则五心四梢之气敛人腰脊归丹田。人民大学教授李德印在《太极拳入门》书中说:“太极拳的每一定势,在完成姿势的一瞬间,应有一点向四肢头顶稍稍贯力的意念。”因为在全身松开的基础上,意到气到力到,以意向四肢头顶贯力就是导引丹田气贯通督脉四肢达五心。这说明,盘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就尝试要打通经络大周天的。“妙手一着一太极”。打一着则全身内外开合一次—-外开合即“引体令柔”,全身关节引伸,松开形体、开关展窍柔筋壮骨螺旋圆转一圈;内开合即“式正气从”“导气令和”,内气就会出丹田,通关节,贯窍穴,钻骨缝,入骨髓,充肌肤,滋养大脑五脏六腑,无孔不入,无微不至,贯通全身阴阳经络运一次大周天循环,又归丹田。 “收之,气归丹田;发之,气贯四梢”。“气气归脐,寿与天齐”。三、站桩立基太极拳盘架之前应先站桩,收势之后应再站桩,其效极宏。太极拳是内家拳,须先从内家功练起,可先从无极站桩或混元站桩或三体式站桩开始。这是行拳的基础。站桩是端正身法、学会放松、调心人静、产生内气的筑基功,非此不能人太极内家拳之门。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站桩,脚底棉花瓤” “涌泉无力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强调先站桩的。实际上太极拳的每一定式都是站桩,运动起来都是“活桩”。下面只简单地强调站桩的几个要点。第一,调形要领同于太极拳的九点身法,实际上太极拳的身法是仿效站桩调形来的。第二,调心人静是关键。而调心人静则必须与调息相结合。第三,调心人静的方法很多,医家、道家、佛家的方法都可借鉴,我的经验是凝神人气穴、心息相依之法最好。宇宙大自然生命万物生生不息者,太极一气流行,阴阳气和也。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人体生生不息者,亦由阴阳神气、形神气息和而已矣。人体和、人人和、家庭和、社会和、天人和,乃人生宇宙之大道。一切真善美,皆由气和所造成,不独拳技之一端。太极是最大的整体观,太和是最大的价值观。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太极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经络通百病消;【五莲佛教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贴子:
经络通百病消;
经络通百病消;经络不通百病生.打通经络,一身轻松.
  一是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二是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三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严重时还可通过刮痧按摩拔罐等解决。这些方法都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过,做这些都要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经络便于记忆法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3.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
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
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
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4.需要把三百多个穴位都记住吗?
中医在按摩经络时有个说法叫「以痛为俞」,也就是说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比如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在相应的心经和心包经上沿著经络慢慢地按压,去感受整条经络上各处的感觉。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发酸、发胀,那么这时你按摩的重点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开、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显的,越要坚持多刺激此处,这样你身体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转。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可在这两条经上按压时并没有明显的痛感,这时,你左右两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为人体经络左右都是对称和一致的,但患病时左右经络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痛感明显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边,这也说明了你这条经络的气血不足,反应迟缓,这时的冶疗以食疗为主先,补足气血,同时在这条经络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块,是否多出了一块肉,是否比别处微微凸起,然后重点搓揉这个部位就行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视了最痛的那一点,治病效果绝不会好。
先从我们最常用的足太阳膀胱经(下面简称“膀胱经”)开始,因为这条经的阳气最足,治疗范围最广,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条经。膀胱经的起点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至头顶,行颈后、后背、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共有67个穴位,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请打开→人体经络运行图〉
当膀胱经从头走到了脚的至阴穴后,它的流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穿过小脚趾从脚心的涌泉穴上行。这时经络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阴肾经(下面简称“肾经”)。
肾经是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腹部到达胸部,与下一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相连。
从膀胱经到肾经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
1.经络是流动的,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动的,膀胱经是从上往下,肾经是从下往上。
2.膀胱经和肾经是完全相连的一条经,只是在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处将其分开了,走在人体的外侧是膀胱经,走在人体的内侧的是肾经。正因为这一阳一阴的经络其实是一条相连的经络,所以刺激膀胱经,肾经就会有反应;刺激肾经,膀胱经也会有反应,中医就称之为“互为表里”,而这两条经络各自所连的脏器--肾脏与膀胱也就互为表里 。
3.膀胱经是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条经络,而肾经是阴经中阴气最重的一条经络,这正好符合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4.膀胱经走在前,肾经走在后,膀胱经是肾经的源头,所以在膀胱经上进行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进膀胱经向下流动的力量,反过来就是推动了肾经,滋补了肾脏。
而在肾经上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的时候,肾经运行快了而膀胱经没能及时跟上,就会出现空缺、中断。这就是只按摩肾经时,病人往往会出现气虚的原因。
与膀胱经相连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下面简称“小肠经”)。它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著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分为两个分支,一个从颈上面颊,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与膀胱经相连,另一个进入锁骨,入胸腔,最后到达心脏。
这条经络走在手臂的外侧,属于阳经,与膀胱经是相连的,是阳经与阳经相连,组成一条长长的、完整的太阳经,小肠经在前,膀胱经在后。小肠经是膀胱经的源头,当膀胱经不舒服时,就会有颈椎病、腰痛、腿痛时,除了按摩膀胱经以外,按摩小肠经同样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肠经又与手少阴心经(下面简称“心经”)相连。心经起于心脏,它有几个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肠,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来,沿上臂的后缘行至手腕的内侧,到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然后走向小指外侧的小肠经的少泽穴,再往上循行。
这是一条阴经转变为阳经的经络,是阴经在前、阳经在后的一条相连的、互为表里的、长长的经络。所以按摩心经不但能治疗与心经相连的心脏、小肠、肺、食道、眼睛等处不适,还能推动和滋养小肠经,按摩它既能冶疗颈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肾脏的疾病。
只要颈肩、腰有毛病,你去摸摸手臂外侧的小肠经就会有明显的痛点,再去摸与之相表里的心经也会有瘀堵、疼痛的感觉,所以这时就要从源头上疏通手臂内侧的心经,从腋窝处往下轻轻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侧向上搓至手臂的外侧,遇到哪里有痛点,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这样就可以治疗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4条经络上所连著的所有脏器的毛病。
这4条经络一路走过来,形成了表里相连的两组长长的经络,它们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绕了一圈后又将肾经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那么又是哪条经络在胸中与心经相连呢?
这就是足太阴脾经(下面简称“脾经”)。这时,有人会问,一个是少阴,一个是太阴,好像在阴阳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再说。
与膀胱经相连的肾经走到胸中后,就与手厥阴心包经(“下面简称“心包经”)相连,是阴经与阴经的相连,可它们一个叫少阴,一个叫厥阴,名字不一样,阴气的程度不一样,经络走到这里,好像与刚才在四肢绕了一圈的作用与关系不一样了,为什么呢?因为当经络一路走过来,走到肾经时已经很虚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肾经,按多了就会泻气,这时,进入了腹部、胸部的经络需要休息一下,补充能量,然后换条经络继续出发,去进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环,所以补气作用最强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过腹部的就是循环回来的、已经很疲劳的肾经、肝经和脾经。
通过腹部的还有一条经--足阳明胃经(下面简称“胃经”),它也是通过腹部的,但其走向与肾经、肝经、脾经的从下向上的运行方向不同,是从头穿胸、穿腹再走到脚的,胃经也需要在这里一次补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就从肾经传递给心包经开始,它是走在四肢内侧中间的一条经络,所以与它相连的是走在手臂外侧中间的手少阳三焦经(下面简称“三焦经”),又与走在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下面简称“胆经”)相连,胆经则是与走在腿内侧中间的足厥阴肝经(下面简称“肝经”)相连,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组完全相连、互为表里的经络,最后又是将肝经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补充能量,换一条线路继续前进。
最后一轮运行的4条经络是肝经在胸、肺传递出的手太阴肺经(下面简称“肺经”),具体的循环顺序是这样的: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人的所有病都能在经络上找到
经过上面的论述,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这12条经络是分成了3组大经络,这3组大经络分别在四肢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重新回到腹部、胸部,这样再去记忆就容易了。你只要分组去记,记住一组里的4条经络,记住这4条经络相连的脏器都叫什么名字,只要这4个脏器里的一个生病了,你就从这4条经络的源头,也就是从胸走向手的手臂内侧的经络上开始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或拍打或刮痧,去慢慢理顺它。这样治起病来不但效果好,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更不会复发。在人体内循环的3组大经络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这3组大经络又是谁先谁后呢?
中医学是这样分的:
第1组:走在外侧,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第2组:走在内侧,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第3组:走在中间,是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另外,用经络冶病要选择好时辰。中医学认为人与宇宙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实际上是宇宙的一个缩影,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如白昼黑夜的交替)都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而中医学则把每个时辰都与12条经络相对应,如下表。
寅 3:00~5:00
卯 5:00~7:00
辰 7:00~9:00
巳 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子23:00~1:00
丑 1:00~3:00
那么,这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升,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经络、脏腑,时辰的关系。
我们已将这12条经络分成了3个大组,这样,用时辰来防病治病就变得简单了。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与治疗。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与治疗。
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晚上按摩与治疗。
就拿一个胃不好的人为例。可以在早晨醒来后,或是上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上找痛点,然后再到腿上的胃经、脾经找痛点,依次慢慢地搓揉。
颈肩酸痛、腰不好的人,可以在中午或下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内侧的心经、小肠经上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然后再到你疼痛的颈子、腰处进行按摩疏通。
肝脏不好的人,最好是在晚上,先在手臂中间的心包经、三焦经寻找痛点,进行搓揉、疏通,然后再到腿外侧的胆经和腿内侧的肝经上寻找疼痛、不通的地方进行按摩。
身体好、气血足的人,在疏通经络时手法可以稍重些,对疼痛、瘀堵的部位可用拍打或刮痧的方法。而身体弱、气血亏的人,在疏理经络时就不用太着急,按摩的力度要轻一些,选的穴位与痛点也要少一点,最好选择每一组经络的前两条经络(手臂上的经络)进行按摩,排在最后的经络(肾经、肝经、脾经)都尽量少去碰它们。
弄懂了这些,你就可以在补气血、去寒湿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有针对性去疏通瘀堵的经络。只要运用得当,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将神奇的经络运用自如,为你自己和亲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后要补充一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丹田」,它如同人体内部的核反应堆,能量极大。我国自古的各种武术中,都会提到「丹田」。当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后,丹田部位会形成一股热气流,聚之有形,散则无形,它会在人体前后的正中在线的任、督二脉上运行,前面的为任脉,后面的为督脉。
当气流在任督二脉运行一周后称为「小周天」,这个小周天走在人体正面的是任脉,对全身的阴经有总揽的作用。任脉所经过的丹田,是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的地方,又称为「生气之源」;而起于身体后正中线的督脉中的「督」字,有「督促」的作用,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髓里,直接连结脊髓、脑,所以与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有很大的关联。任督二脉同时与全身的各个脏器相通,当真气充足时,这些五脏六腑就都可以直接得到滋润。
任、督二脉的功能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肾」的功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又认为胞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肾的功能有:芷精,主生殖,主命门火,能温照全身,主骨,主髓,主生血,主水,主纳气等。
自古有很多修炼内功的心法,都能生气、养气,其实就是去打通小周天以及以12经络为主的大周天,所以一些高僧面壁禅定,不吃不喝,用修炼来的内功滋养身体,推动经脉的运行,保证生命的持久。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也都是通过舒缓的气功运动来疏通经脉。
如果你能去修炼内功或每晚坚持打坐,直接让你的丹田之气充盈,去推动全身经络的运行是再好不过的,可普通人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足气血,来补足肾气,久而久之,也可以达到同样功效。经络的触诊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 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
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泽。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大肠经:大肠俞、天抠、温溜、曲池、合谷。
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胃经: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
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拄、八髎。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 髎穴有压痛。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阳陵泉、外丘。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疏通经络有技巧
1、升温是疏通经络最有效的方法。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你用按摩和针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这时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甚微,而且只能暂时缓解,复发率非常高。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同时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
2、学会看经络图.身体内的经络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小周天,一个是大周天。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环,大周天就是十二条经络的循环。而大周天的十二条经络其实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的循环,都是从小腹内的丹田出发,上行至胸,由胸再行走到手臂内侧→手→手臂外侧→头→躯干→下肢外侧→脚→下肢内侧→再进入小腹。这是一次循环,每次循环走四条经络,这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经络,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开,起了不同的名字,但这条经络的精气是相连的、是没有断的。
还要提醒大家一下:经络的经就是主干道,就是大小周天。但络,其实是网络,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就是身体的经络除了主干道外,各种的侧枝是非常发达的,遍布全身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就会出现按摩哪里,身体都会有反应的情况出现,所以才会出现各种的全息理论。
人体的经络至今没有将全图画出来,就是经络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马路,是网络,而大小周天的这些主干道上,也不是一根管道,而是一组管道。所以不要太拘泥与找穴位、找经络,只要有淤堵、疼痛、不通、长出多余肉的地方都进行梳理,都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
中医的经络图看似复杂难懂,其实只要记住关键的几条经络就行了。下面是学经络图的技巧。
任脉、督脉,走在人体的正中线,是身体最重要的经络,任督二脉畅通,百病不生。
任脉的疏通:坚持揉腹、擦胸就可以了,也可以刮痧、拔罐。
督脉的疏通:经常用后背撞击树干、撞击墙面都可以。1-2个月做一次后背正中线的走罐,也是疏通督脉最好的方法。
学习十二条经络的技巧 (十二条经络,其实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
第一条: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肺经:由胸走手,行走在上肢内侧前,止于大指的少商穴。行至手腕时,分出一个侧枝,走到了食指的商阳穴,目的是与食指的大肠经相连。肺经上的常用穴位有:云门、尺泽、太渊、鱼际、少商。
大肠经:肺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食指的外侧商阳穴,这里就是大肠经的起点了,从手指往上走,行走在上肢的外侧前→颈部→下齿→鼻旁的迎香穴为止。另有一个侧枝上行到眼睛的下缘,叫承泣穴的地方,目的是与下一条经络胃经相连。大肠经常用穴位有:商阳、合谷、曲池。
胃经:大肠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胃经的起点承泣穴,承泣穴往下行走→面周围→胸前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脚面→中趾的历兑穴止。从脚背走脚趾时,又分了两个侧枝,一个走到了次趾,一个走到了大脚趾上,目的是要与脾经相连。胃经常用的穴位有:肚脐旁的天枢穴,大腿上的梁丘,小腿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脚上的解溪、冲阳。
脾经:胃经的精气继续前行,就走到了大脚趾外侧隐白穴了,这里是脾经的起始点,往上行至大趾内→下肢内侧→胸腹第三侧线→大包穴止。体表是在大包穴为止了,但体内有一支→入腹→食道旁→散舌下。走到这里,这一条长长的经络就走完了。
这一条从肺经出发到脾经结束的经络,中间都是连接的,没有断掉,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为了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经络,这条经络主要是管理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肺、大肠、胃、脾生病的时候,就要梳理这一条长长的经络,不是肺生病只梳理肺经,而是肺生病,整个四条经络都要慢慢地梳理。只是脾经是经络的终点,精气会很弱,不适合重度梳理,一般选择按揉的方法为佳。其他三条经络可以按揉、可以刮痧、拍痧、走罐。
这四条经络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淤堵,都会造成整条经络运行的不顺畅,疏通局部很重要,整条经络梳理更重要,只有整条经络都通畅了,肺、大肠、胃、脾才会健康。
常见的疏通技巧就是针灸、推拿、按摩、拍痧、刮痧、走罐。
这么长的一条经络,堵在哪里怎样知道?只要是局部有疼痛、肿胀,皮肤上冒斑、冒癣、长痘痘、长痣、溃烂等,长在那条经络上,就代表这条经络有淤堵了,不但要梳理局部,慢慢地要将整条的经络都梳理通。
梳理经络时,没有充足的能量在里面冲刷,脏东西是排不掉的,所以梳理经络的时候,食疗一定要跟上。
例如胃不舒服时,就先找到胃经这条经络,可以沿着胃经找酸胀、疼痛的部位进行按揉、刮痧、拍痧,也可以找胃经的源头肺经、大肠经进行按揉,也可以找胃经的下游脾经进行按揉,都能缓解胃部的不适。但记住只是缓解,因为食疗没有跟上,继续吃错误的食物,胃还是会生病的,不注意对胃进行保护,胃还是会不舒服的,只有去除了病因,同时再梳理胃经及胃经的上下,胃病才会彻底治愈。
再具体一些,胃不舒服时,先想一下吃了什么不该吃的食物,停掉,同时按揉胃经最常用的穴位足三里,再将手上大肠经的合谷穴按揉一会,一般胃部不适就消失了,严重的胃病还要配合姜枣水冲鸡蛋等食疗的方法,坚持下去很多慢性病就会治愈了。
具体每条经上都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大家可以买针灸书去学习,搞不懂穴位了,就沿着经络摸,哪里不适就按揉哪里,也一样有效。再搞不清楚,就将手臂内侧拍打拍打,小腿外侧拍打拍打,也能将整个三条经络的源头及终点都梳理了一下,身体内的脏器都会感觉舒服一些的。
第二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心经:由胸口出发,走到腋下,走上肢内侧后,走手,止于小指内侧的少冲穴,同时与小肠经相连了。
心经常用的穴位有:极泉、少海、神门、少冲。
小肠经:心经的精气走到了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继续行走,就走到了小肠经的起点,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然后继续沿着手臂的外侧后上行至肩胛、颈部,然后分支,一支上行至耳前的听宫穴,另一支上行至眼睛内侧的睛明穴止,在这里与下一条经络膀胱经汇合。
小肠经常用穴位有:后溪、小海、天宗。
膀胱经:小肠经走到眼睛内侧的睛明穴后就将精气交给了膀胱经,膀胱经就开始了继续往上行走,走到头顶外侧一些,再下行至颈椎的旁边,再一直下行至腰、下肢外侧后,再下行至脚的外侧,最后走到了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在这里又和下一条经络肾经汇合了。膀胱经常用的穴位有: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委中、承山、跗阳、昆仑、至阴。
肾经:膀胱经的精气在至阴穴处就交给了肾经,肾经将精气传到了脚底的涌泉穴,继续前行至脚内侧,开始向上,行走在下肢的内侧后,然后进入腹部,体内运行的一条是进入到肾、膀胱,再走肺、咽喉、舌;体外运行的一条就沿着任脉的两边向上行走,到咽喉下偏外的俞府穴为止。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主要是管理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管理着西医认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孩子的发育不足、成人的早衰、脑子的发育与疾病、女士的妇科病、男士的男科病、颈肩腰腿痛、关节的疼痛等等,都与这一条长长的经络精气不足,经脉不太通畅有关。与这条经络有关的疾病,治疗上除了做好食疗外,就要学会慢慢疏理这条经络,疏理的方法与上面介绍第一条经络的疏理方法是一样的。
例如肾脏有病时,可以在肾经的上下找痛点,找瘀堵的部位进行搓与揉,也可以找肾经的源头心经、小肠经按揉、拍痧、刮痧,也可以在膀胱经上按揉、刮痧、走罐、拍痧。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最适合疏理的就是膀胱经,只要是后背僵硬的,都是这条经络的精气不足了,也就是肾气衰弱了,阳气不足了,在食疗补足能量的前提下,经常疏理膀胱经是非常好的。背部的撞墙就是疏理膀胱经,后背的走罐也是疏理膀胱经,只是后背撞墙可以天天做,每天不要超过半小时,后背的走罐就不能天天做了,可以一、二个月进行一次。
第三条: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心包经:这条经的精气是从由胸开始出发,走到了乳房外侧,往上行走后进入手臂内侧中间,再走到手掌,分出一支走到了中指的中冲穴,还有一支就走到了无名指,将精气转交给了三焦经。心包经的常用穴位有: 曲泽、内关、劳宫穴。
三焦经:心包经的精气传递给了三焦经后,从无名指的关冲穴出发,上行与上肢外侧中→肩后→侧颈→耳→眉梢、目外眦→与胆经汇合。
三焦经的常用穴位有:外关
胆经:三焦经的精气在眼睛外侧的瞳子髎穴处转交给了胆经,胆经的精气绕着耳朵走了一圈后就上头,再下行至侧颈、侧腰、肋、下肢外侧中,走到脚背分两支,一支走到了第四脚趾的足窍阴穴止,一支走到了大脚趾,目的是将精气转交给肝经。
胆经常用穴位有:凤池、肩井、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穴
肝经:胆经的精气在大脚趾处交给了肝经,从大脚趾内侧的大敦穴出发,沿脚背上行至下肢内侧前、中,进入生殖器上行入腹部,一支止于乳头下方的期门穴,一支继续在体内上行,上头、上额,与督脉会于巅,还有一支在体内循环→胃、肝、胆→循喉咙后→目→下颊→环唇→肺。
肝经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蠡沟、章门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除了有肝胆这两个脏器以外,还多了两个没有与脏器直接相连的经络:心包经和三焦经。其实这两条经络是代表着身体内部大的通道,也可以理解成内脏之间的主干道,这两条经络不通,身体内部的大交通就出现了塞车现象,真个身体内部都会出现淤堵的情况。
梳理这一条长长的经络,就是为身体这个炉子通炉底,能让身体内部的能源充分燃烧利用起来。只要是身体内部出现淤堵症状时,这一条长长的经络都要慢慢地疏通,在食疗跟上的情况下,最好的疏通方法就是拍打、走罐。
三条长经络在四肢巡行的位置。手臂的内侧拇指一侧:手太阴肺经(简称肺经)中指相通:手厥阴心包经(简称心包经)小指一侧:手少阴心经(简称心经)手臂的外侧拇指一侧:手阳明大肠经(简称大肠经)中指相通: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小指一侧: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腿的内侧靠外: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小腿以下则居中间)中间: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小腿以下则靠外)靠里: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腿的外侧靠上: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中间: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后面: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
按摩时还需注意的事项:1、按摩后疗效不好或病症总是反复的人,一定是身体内的整体温度低,一定是身体内气血两亏。这时就要将重点转移,以食疗补足气血,然后运用各种方法祛除身体内的寒湿,再配合经络的疏通,疗效才能巩固、不易复发。2、身体内还有很多部位与经络图无关,但按揉后也能起到疏通体内各种管道的作用。如脚底反射区的按摩,便是最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普及的一种保健、治病方法,简单易学,只要身体哪里不舒服,就到脚上去找相应的反射区,按摩后往往也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3、还有手部反射区的按摩,第二掌骨全息按摩,耳部的全息按摩,只要对照图去进行按揉,就有明显的缓解病痛的效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运气练内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