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这些中药药方是什么 最后一张全药方图 应该是补药,但是喝了腹泻。求解

急问中药处方单,这个中药方子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中药名称都叫什么???_百度知道
急问中药处方单,这个中药方子是干什么用的,这些中药名称都叫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人参须10g 仙茅10g 熟地20g 仙灵脾20g 肉桂5g 菟丝子10g 覆盆子10g 黄芪20g 五味子6g 枸杞子15g
图片太小,第四排第一个,第五排第二个看不清,壮阳补齐益精的方子
采纳率:37%
主要是滋阴补肾的中药。
这个药方吃多了,对身体有什么副作用吗?还有人知道第四排第一个,第五排第二个药方吗?谢谢
补肾的,全是补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中药处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麻烦大家给看一下这个中药药方是管什么的,谢谢 药方请看图片。。。?_百度知道
麻烦大家给看一下这个中药药方是管什么的,谢谢 药方请看图片。。。?
麻烦大家给看一下这个中药药方是管什么的,谢谢药方请看图片。。。?医生说一副药是一天的量,熬两次,早晚各喝一碗,还有,给看一下这个价格正常吗?
七副药407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应该是脾胃虚弱,同时又有虚火。但这方子,开杂了。懵钱呢。内脏几乎全在给你补了,扯!
我们结婚一年了,最近半年开始要孩子,现在也没要上,所以去看的一个中医诊所,中医给开的这个方子,总觉得不靠谱,而且被当成肥羊了。
这是给我媳妇开的调理的方子
你还没去拿药吧?幸好。换个大夫吧,这个方子简直在瞎弄钱呢。
哎~病急乱投医,药拿回来了,7天的,407元
。。。。。。开的药味乱,并且量好多是过大了。另外,西医那检查化验过吗,有没有哪里堵了不通了?中医看看有没有宫寒。有时,是简单一个小毛病的事。比如,宫寒的,可以用暖水袋放腹部,天天坚持一些天,暖过来就好。男人也得去查一下,精子有没有活力和足够的数量。
据说输卵管造影很疼,二货媳妇不敢去
是比较痛。但如果不弄清楚到底堵没堵,这吃中药就是懵呢。况且这中药也没对。输卵管的输通是比较快的方法。你这当老公的,也得查查你的精子质量和数量以及活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喝了半年中药发胖20斤&&还能继续服用吗
中医师称,若发胖严重需及时询医调整药方
日09:10&&来源:
原标题:喝了半年中药,发胖20斤
还能继续服用吗
服用中药,通常是在身体出现问题、需要治疗和调理的时候。
但是似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喝中药会导致变胖,这可不是治疗的初衷呀。那么,喝中药真的会导致发胖吗?记者就此采访了下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中医师刘书珍。
服用半年中药,胖了20斤
“今年年初起我有点月经不调,每个月月经总要推迟十天以上,经期也要延长至十几天,那时候我担心自己是不是身体不健康了,就去看了中医,医生说我是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给我开了一些中药调理调理身体。从看完病那天到现在,我已经吃了大半年的中药。这个月我回了趟老家,家人见到我都说我发胖了。”在下沙一家学校任职的王女士一脸愁容地告诉记者,吃了半年中药,她胖了20多斤,家人告诉她吃中药会发胖的,叫她不要再吃了。
无独有偶,吃中药发胖的例子,也似乎不少,记者在下沙一家国医馆遇到了前来就诊的高二学生小李,小李身高1米86,阳光帅气,他告诉记者:“我两个月前体重是170斤,因为肠胃功能不好,我妈就带我来吃中药,现在的体重是180斤,我妈说我不能再胖了,再胖下去颜就毁了。”
若是发胖严重,可能存在药方不对的情况
下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医师刘书珍告诉记者,中药的目的是调整身体内的状态,以达到平衡,例如身体内热太重,就下清凉药;寒太重,就下温热药;湿气太重、就下祛湿或者燥湿药。当然每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每一种状态也不会单一存在,所以使用中药就需要辨证施治,综合开方。中药关注的是你的身体健康、身体平衡。
吃了中药后身体体重增加的情况,这有可能是因为吃了补血的中药所致,补血的中药可以使人适当增重,这是身体正常反应。
此外,服用中药会导致肠胃吸收增加,储备增加,所以会发胖,夏天服用中药效果会好一些,这是由于夏天气血运行快所致。
“有些人肠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吃了中药调理好身体以后,肠胃功能好了,中药成分里有有助脾胃消化的功能的药,那么,体重有所增加也合理。”刘书珍说,此外,若是在中药的方子里面有当归,淫羊藿,鸡血藤,肉苁蓉,黄芪,黄精,这些补药的话,也有可能会造成身体出现肥胖情况。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中药里面加了激素的成分。”刘书珍说,若时吃了中药发胖严重的话,就有存在用药不对的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调整方子。
服用中药,时间和煎煮都有讲究
很多人都会选择煎煮中药来调理身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说起煲中药,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原来光是汤剂的煎法和服药时间就很有讲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通俗地说,煎药时火候掌握得不好,吃了白吃。
刘书珍告诉记者,中药汤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与疗效有着密切关系,药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其密不可分,所以市民在家煎煮中药,更需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
记者从刘书珍处了解到,服中药的方法,有空腹服,指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这样可以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是如此,以增强药效。
饭前服的话,一般在饭前10-30分钟服药。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接着服药。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睡前服用药物的话,一般在睡前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可在此时服用。
市民在家里煎中药,刘书珍建议一般选用砂锅、砂罐,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的充分煎出。
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水。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记者 李思璇
(责编:聂丛笑、权娟)
人到中年:保养肠胃,先抓三餐
人到中年,事业进入加速期,在家庭中也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但衰老也常常从中年开始,特别是肠胃,如果不加以重视,多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这种物质会致癌?酱油可乐中都有它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检测了市面上40款酱油和鲜露样本(38款为酱油或豉油,2款为鲜露),发现11款含微量可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广州老字号珠江桥牌蒸鱼豉油和珠江桥牌金标老抽王的两款热销产品也在列,一时引起热议。家用中药小百科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1)
中药应用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它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等,其中以植物药为最多。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将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称为“本草”,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过去又称为“官药”、“官料药”,也称“国药”,日本人则称为“汉药”。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气”,指药的“性”。四气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寒、热、温、凉并不指该药物本身的温度,而是它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如能够治疗热性病的药物,就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的药物,就属于热性或温性。这就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病)的偏性。寒性较轻叫做凉,热性较缓叫做温,是程度上的不同。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还有一种在温和凉之间,偏性不明显,称之为“平”性。这样,“寒、热、温、凉、平”共五性(气),但习惯上仍然称为“四性(气)”。除此,还有微寒、微温、大热……提法。“寒、热、温、凉、平”的界限是模糊的。目前还无法全面地“量化”,但以模糊的理论,解决模糊的问题(疾病本身就具备很多模糊性),不单是中医药的常用方法,而且应该相信它的实际效果。即应该承认模糊的明确、明显性。
寒、热、温、凉往往只能改变病性,对具体症状却不见得有效。白虎汤曾对脑炎及其高热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误认为其中主药石膏是退热药(中药归入“清热”类),但后来证明它并不能降低人体的所有性质的温度。
五味就是甘、苦、酸、辛、咸。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1.甘即甜味,入脾胃(按:中医所说的脾胃,与西医所指的脾和胃不完全相同。以下同此)。能补,用于虚证,如人参、天冬、大枣等;能缓解拘急疼痛,如甘草、饴糖等;能调和,包括调和药性如甘草、蜂蜜等调和诸药,使之不争。能调和人体,如姜、枣可调和营卫。
2.苦入心。能清热,如黄连;能燥湿,如厚朴、黄连;能泄下,如大黄。
3.酸入肝。能收敛止涩,如五味子止汗,五倍子止泄;能生津,如乌梅生津止渴。
4.辛即辣味,入肺。能发汗,如生姜、麻黄;能理气,如木香。(中医认为正常人体的气机、功能应该是不断运行、通畅,若有了疾病则迟缓、阻滞,这时就需要理气、行气)。
5.咸入肾。能润燥、软坚、散结、降下。如,芒硝软化肠中大便燥结并使其下降排出;牡蛎软化瘰疬结节或腹中积块。
此外还有个“淡”味(淡而无味),这样实际上是六味。但习惯上称“五味”。淡味有利尿作用(淡渗利尿),如滑石等。
三四气和五味的结合
每一种中药都有气和味。二者结合起来就有了辛凉、辛热、甘温、苦温等等。一种药又往往有几种味,如辛苦温、辛苦寒、辛苦咸温等等。五味子这种中药,就因为“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也就是说五味俱全而得名,但它又因“酸独胜”(单单酸味特别强),所以归入酸味药。
我国有“药食同源”、“药食不分”的说法,中药性味的理论也同样用在饮食上。其实,很多东西本来就是药食两用的,如羊肉和生姜是食品,在肉店、副食店都有出售,但在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里都成了中药;大茴香是中药,放到副食店就是调味品。如果掌握了性味理论,配合药物,不但可以有病治病,还可健身防病,而且往往发挥比药物更理想的效果。“药补不如食补”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不但“补以治虚”,任何病,任何药、食,也往往如此。有时感冒,喝碗“姜糖水”或来碗热馄饨(加胡椒、香菜),发发汗,很快就好了,就是有力的说明。
还有的医师把性味的理论用在西药上,如认为青霉素属寒,治热证,而过敏者多为寒性体质,以寒治寒,导致过敏。如果在使用青霉素前也像中医那样来一个“辨证施治”,是否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探讨。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命名各存思义,按其来历的不同,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产地命名
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得其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二以药物的生长形态命名
如牛膝,因其茎有节,形状膨大似牛膝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得其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得其名。金毛狗脊,其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故得其名。其他如车前草、沉香、木通、公丁香、马兜铃、连翘、两面针、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木蝴蝶、白头翁等皆以形态而得名。
三以药物的生长特点命名
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四以药物特有气味命名
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其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败酱草,因其具有陈败酱的特异气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茴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均以臭味而得名。
五以药物的颜色命名
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大青叶、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芍、白薇、白及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六以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丹皮、秦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茹等;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甲、鹿茸等;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七以药物功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清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为治疗跌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威灵仙则因“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效”而得名。王不留行为催奶之要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而得名”。
八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
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九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如牵牛子,传说是田野人服此药后病愈,牵牛酬谢而得名。淫羊藿,陶弘景说:“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禹余粮,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石榴,别名安石榴,传说为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安石国带回,故取其名。
十以炮制方法命名
炮制方法不同,药物功用有别,故在药名前多冠以“炮制”名,如炙甘草、水飞滑石、酒大黄、焦白术、煅龙骨、盐知母、血余碳、法半夏、煨葛根、炮干姜、朱茯苓、巴豆霜等。
十一以译音或谐音命名
有些药材,国内不出产,多从国外进口,因而常用译音,如荜茇,产自印度,称为“毕驳梨”,进内地后则直呼“毕茇”。其他还有阿魏、毕澄茄、诃梨勒等,都是根据译音得名。有些药材则由谐音转化而来,如三七山漆、山奈山赖等。
十二因避讳而易名
在封建时代,对于君主或尊长,不能直接说出名字,称之为“避讳”,所避之字称为“讳”,开始是为了表示尊敬,后来讳法渐严,若犯了讳,轻者革除功名,重者满门抄斩。有些中药名,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更名字,如山药,原名“薯蓣”,因避唐代宗名“李预”讳而改为“薯药”,到了宋朝时,因避宋英宗赵署名讳而改为“山药”,后一直延用至今。还有“玄胡索”,宋朝时因避宋真宗“赵延”名讳而将“延胡索”改为“玄胡索”,到清朝时,因避康熙玄烨名讳又将“玄胡索”改为“元胡索”。
三、中药用药禁忌
中药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伍禁忌
在中药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60种,而相反的则有18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现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现将歌诀内容列举如下。
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做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制。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二妊娠用药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以致堕胎的不良反应,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
1.禁用药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斑蝥、牵牛、大戟、甘遂、芫花、商陆、人工麝香、水蛭、虻虫、番泻叶、藜芦、闹羊花、干漆、蟾酥、蜈蚣、水银、砒石、木鳖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雄黄、轻粉、硫黄等。
2.慎用药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制附子、贯众、桃仁、红花、大黄、枳实、干姜、肉桂、益母草、法半夏、常山、天南星等。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如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
另外,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如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黏腻如九层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都应避免食用。有咳嗽症状的患者,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
四、中药的“六陈”
在中药的世界里,许多药物是以鲜品最为有效。所以,中医医师治疗时往往喜欢用鲜生地、鲜麦冬、鲜石斛、鲜芦根、鲜荷叶、鲜桑叶、鲜车前草等等。但是,也有个别药物则是宜用陈久的。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2)
陈皮,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有一单方,是用陈皮炖冰糖止咳,专治感冒后或支气管炎的痰多咳嗽。当一患者得知陈皮即橘皮时,就采用新鲜橘皮与冰糖炖之,其结果不但无效,反而越咳越凶。究其原因,陈皮固然是橘皮制作,但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才行,故名陈皮。也就是说要用陈久的。
除陈皮外,中药里常用的还有五种,中医称为“六陈”。六陈还有哪些药物呢?中医古书《药性赋》中有首“六陈歌”是这样记载的;“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仅此二十八字没有注释。贮藏时间为什么宜陈久?“陈久”多长时间?始终是个谜,一直相沿使用。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相当与当时国家级的药典。其中著名的方剂“二陈汤”中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4种药,有2种属六陈的范畴,故名“二陈汤”。该方为治疗湿痰的主方,为何要用陈皮、半夏入药呢?一是它们具有燥湿化痰的功能,二是两者皆是“陈久”药,药性也温和,惟恐伤及人体**,以利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其气味。六陈药物在生用时气味都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有可能出现毒不良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和炮制,这些毒不良反应会减轻或消失。所以,古人从临床实践中长期体会才逐渐提出六陈学说,这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当然凡属六陈的药物,并非贮存时间越久越有效。中药的作用在于气味。六陈药的药气强烈,服下以后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产生副作用。贮存稍久,药气逐渐挥发,即可服用。如果无限期的使之陈久多年,反失药效。所以,陈久是有一定限度的。
五、中药常用对药
焦四仙:神曲、麦芽、山楂、槟榔。
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
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四大菊花:杭菊花、怀菊花、滁菊花、亳菊花。
“六陈”药:吴茱萸、半夏、陈皮、狼毒、枳壳、麻黄。
“八新”药:紫苏、薄荷、菊花、款冬花、桃仁、赤小豆、泽兰、槐花。
浙八味:白芍、白术、玄参、菊花、麦冬、温郁金、延胡索、浙贝母。
二冬:天冬、麦冬。
二地:生地黄、熟地黄。
焦二术:焦白术、焦苍术。
全紫苏:紫苏梗、紫苏叶、紫苏子。
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
二丑:黑丑、白丑。
三黄:黄连、黄芩、黄柏。
二母:知母、贝母。
二仁;酸枣仁、柏子仁。
二麻:胡麻仁、火麻仁。
二前:白前、前胡。
三白:白及、百部、百合。
六、有“导游”作用的中药
在祖国医学的中药应用中,有许多有“导游”作用的中药,像向导一样带领诸药直达病所,这些中药在祖国医学中总称为“引经报使药”,也叫“使药”、“引经药”,民间俗称“药引子”。
引经药不但对某脏腑或某一部位的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它还能像向导一样,将诸药引达全身所有经络脏腑和其他任何部位,以达有针对性地治疗目的。医师在处方遣药中,引经药其药味虽少,用量亦多轻,但却对提高治疗功效意义重大,颇具画龙点睛之功。
在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中,除用于治疗主证的主药、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辅药及佐药外,一般还应配入引经药。如:升麻、葱白、桔梗能引药直达手太阴肺经;葛根、白芷、石膏、升麻、当归引药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芍、苍术引药归足太阴脾经;黄连、细辛引药走手少阴心经;藁本、羌活引药达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肉桂、细辛、独活、淡盐水引药归足少阴肾经;青皮、柴胡、川芎引药直达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引经报使药”进入人体后,增强了诸药对病所的亲和力和选择性,犹如“导弹”一样,进入机体后,能导向定位,引导诸药快速直达目的地,“有的放矢”,从而能使诸药充分发挥药效作用,所以决不可轻视。
药引子种类繁多,作用也各有不同。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在辛温解表方中,医师往往让患者自己加几片生姜或几段葱白,目的是增强解表发汗功用;止吐方中让患者加几片生姜(或生姜汁),目的是增强止呕作用;在解表透疹方中,加些芫荽(香菜),是为了增强宣肺透疹之功效;清暑方中加入鲜荷叶、鲜薄荷等,是用以增强清暑的疗效;补益脾胃方中,加些大枣,是为增强补脾益胃、养血安神之功效;清热利尿方中,加些鲜白茅根、淡竹叶,是为增强利尿清热作用;治疗头目疼痛和眩晕方中,加些茶叶,是为增强平肝明目之功效;治疗跌打损伤的方药中,让患者用黄酒送服,目的是为了增强活血化瘀功效等等。
药引子不但能引药直达病所,还有协调诸药和帮助诸药解除毒性之功用。如麻黄汤中用甘草,甘草缓急和中、协调诸药;应用生半夏、生南星时,需加生姜或以生姜炮制后入药;用大戟、芫花、甘遂利水时,要加大枣以缓和三味药的毒性;白虎汤中,以粳米为药引,可保胃气,存**,扶正祛邪等等。
由此可见,药引虽多是方中配角,却有提高疗效、消除毒性之功效,切不可等闲视之。
七、中药常用药引及其作用
中药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以“君、臣、佐、使”的原则来作药物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
一药引的主要作用
1.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入肾可以引导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引经药作药引以辅助主药,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因其可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加健脾利水的茯苓为引,可提高利水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药物有小毒,加入引药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生南星、生半夏加生姜;乌头、附子加饴糖为引,均可降低其毒性。
4.缓和药性有些药物作用猛烈,加些药引可缓和药性,并保护正气。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中,以大枣为引,可缓和葶苈的烈性,达到泻肺而不伤肺的目的。
5.保护脾胃有些药物对脾胃有影响,或刺激胃肠道,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或出现胃肠道反应,加些药引可保护脾胃,如清热解暑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加大米为药引以护胃扶正。
6.矫味作用有些中药味苦难咽或有异味不堪入口,可加些药引矫味,如治疗百日咳的猪苦胆、鸡苦胆,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苦涩味。诸多中医处方中常以甘草为药引,因为甘草能“调和诸药”,并起矫味作用。
二几种常用药引
1.生姜有发表散寒,温胃止呕,解毒止痛之功。治疗风寒感冒及各种呕吐,腹痛等症,常用作药引,用量3~10克,或3~5片。
2.葱白有通阳发表之功。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等症,常用作药引,用量3~10克或2~3根。
3.红糖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肝之功。治疗妇科诸疾如虚寒痛经,月经量少,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常用作药引,用量10~15克。
4.白糖有补中缓急,润肺生津之功,治疗中焦虚弱引起的脘腹疼痛,以及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口干口渴等病,常用作药引,用量10~15克。
5.冰糖性味、功效与白糖相似,惟滋补作用较好。
6.饴糖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解诸药毒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虚寒腹痛,肺燥咳嗽,以及使用附子、乌头、天雄等药物时,常用作药引,用量30~60克。
7.蜂蜜功用同饴糖,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用量10~30克。
8.酒类有温经止痛,舒筋活血,散寒止痛之功;还有引药势之功,可引导药物直达病灶,且药物中性沉降者得之则开,呆滞者得之则行,治疗寒滞经脉,淤血内阻,风寒湿痹,筋脉挛急等,常用作药引,使用时以黄酒为佳,用量20~50毫升,用白酒时可酌减。
9.食盐有涌吐痰涎,清火凉血,润肠通便,引药入肾之功。中医认为,咸入肾,肾欲咸,所以治疗肾脏病变如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腰痛,脱发等,皆可用作药引,用量1~2克。
10.米醋有活血化瘀,解毒止血,安蛔止痛之功。治疗因淤血内阻所引起的崩漏,以及便血,赤白带下,鼻出血,虫积腹痛等,常用作药引,用量20~40毫升。
11.米汤米汤因含米油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样物,而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之功。治疗脾胃亏虚,中气不足,肠道疾病,常用作药引,特别是用有苦寒性的药物如白虎汤,以米汤为药引更能制其药性之偏。米汤以小米为最好,大米次之。用时要取粥上面的汤汁,不拘浓淡,也不限用量。
12.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之功。治疗脾胃亏虚,倦怠乏力,血虚萎黄,神志不安,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妇女脏燥等病,常用作药引,在服用攻下药和各种作用猛烈的药物时,也可用作药引,以缓解药性,调和诸药,如十枣汤中,即以大枣作药引,用量3~20枚。
13.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八、手术前要停服哪些中草药
美国芝加哥大学围手术医学科的研究人员最近在全美肿瘤外科年会上发表文章称,麻黄、大蒜、银杏叶、人参、胡椒、小连翘及缬草等中草药在围手术期可能引起问题。
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可源于这些草药的直接作用及其药效学或药动学的作用。直接作用包括引起出血大蒜、银杏叶、人参、心血管系统不稳定麻黄及低血糖人参。草药相互作用的药动学问题包括胡椒与缬草并用可加强麻醉药的镇静作用。草药与西药的药效相互作用包括小连翘可以使围手术期常用的西药代谢加快。研究人员列举了围手术期患者常用6种草药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1麻黄:其药理作用包括减轻体重,增加机体耗氧量,直接或间接兴奋交感神经。若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则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卒中、室性心律失常、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患者必须在手术前24小时停止服用含麻黄中药。
2大蒜:用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对人类血压的影响尚未得到证实。该药若在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倾向,并增强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必须在手术前7天停止服用。
3银杏叶:其药理作用包括改善痴呆患者认知能力,调节微循环,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调节血管舒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在围手术期主要禁用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必须在手术前36小时停止服用。
4高丽参:可增强体能,降低血糖,拮抗血小板聚集。在围手术期若与华法林合用,则会引发出血;若用于禁食的患者,则会造成低血糖。必须在手术前7天停止服用。
5缬草:通过拮抗γ?酪氨酸受体而发挥镇静、麻醉和改善睡眠的作用。对药物依赖的患者应逐渐停药,并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
6藤黄:该药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尚未完全证实,但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若在围手术期使用,则会诱导产生5?羟色胺分泌。必须在手术前5天停止服用。
有研究人员特别指出,在手术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要特别注意询问并记录服用中草药史。医师应当熟悉常用中草药可能引起的围手术期问题,以便预防、识别及治疗与其相关的潜在严重问题,并及时停止使用这些中草药,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这些资料对确保我国手术患者安全十分重要,因我国应用中草药治病是很普遍的,往往忽视中草药与麻醉药或其他药物发生拮抗或协同作用,对手术患者有潜在危险性。所以,在手术前要停用这类药物。
九、中草药并非剂量越大越好
随着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草药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患者认为,中草药剂量越大疗效越佳,其实不然。
中草药剂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甘草,剂量1~2克时,则起调和诸药作用,剂量5~10克时,则起益气养心,温胃和中作用,当剂量大至30克时,则有类似激素样作用了。不少中草药因剂量大小不同而出现相反作用,如活血行气的川芎,小剂量时,可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时可使心脏麻痹而收缩停止,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一些新鲜草药如蒲公英、鱼腥草、车前草等,剂量可适当大一些,常用量为30~100克,干草药可用10~15克。具有特殊疗效的中药,即使是干品,剂量也可以大一些,如岳美中排石方中金钱草的剂量常用至210克。但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药物较多时,即使是鲜药,也应酌情减量。
中草药使用剂量过大,还会出现副作用。如苦寒药黄连、龙胆草,用量3~5克,可起到清胃火,增食欲作用;若剂量过大,则会败坏胃气,导致胃痛。又如温里药肉桂、附片,剂量适当,则起到健脾胃,温肾阳作用;若剂量过大,则会出现里热壅盛,火热上攻之症,甚至会出现血压上升,乌头碱中毒等症状。再如益气养血药人参、熟地黄等,剂量过大,也会出现胸脘满闷,食欲缺乏,口鼻流血等症状。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3)
中药剂量的大小,还应根据地区、季节、体质、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十、中药鲜用陈用各有其长
在家庭治疗中,一些患者认为,使用新鲜中药疗效好;而另有一些患者认为使用陈药疗效好。其实,中药鲜用陈用,各有其长,不可一概而论。
鲜药,由于其有效成分还没有被破坏,所以在应用时疗效显著,如鲜生地黄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治疗鼻出血、便血疗效显著;鲜石斛的清热生津作用较干石斛强,特别是治疗热病时更为明显;鲜花粉的清热润燥作用较干药粉强,治疗肺燥咳嗽时使用鲜花粉强一些;又如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乳痈,小蓟捣烂外治损伤出血,均以鲜药疗效较佳。
有些中药不宜鲜用,如二乌、半夏、南星、附子、蚤休等,这些药物有较强的毒性,一定要加工炮制,降低其毒性后方可使用,非用生药不可时,应水煎或加蜂蜜同煮4小时以上,破坏其毒性后方可饮服,如生二乌治疗顽痹、生半夏治疗癌症等,这类药物是不能鲜用的,以免发生药物中毒。
一些鲜药和干陈的中药疗效差别很大,如生姜可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而干姜则温中散寒,多用来治疗虚寒胃痛,中阳不振,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绝大部分中药,鲜用与干用差别不大,如大青叶、野菊花、马齿苋、罗布麻、薄荷、荆芥等,只是剂量不同而已,一般鲜药为干药的2~3倍。
中药经过久贮,若保管适宜,一般仍能保持原有的治疗作用,若出现发霉、虫蛀,或颜色、气味、形态发生变化,就会使药效降低或失效,如天麻、红参、虫草等,被虫蛀后就会使疗效降低。
当归、柏仁、枣仁等含有大量油质,最易散失、走油;薄荷、藿香、木香等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贮存过久会使香气散失,这些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为保证药物安全有效,中药贮存的时间不宜过长。
十一、中药并非越陈越好
传统观念认为,中药越陈越好,即使发霉或虫蛀,洗洗涮涮也可以用,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有14种真菌素有致癌作用,而黄曲霉素更是罪魁祸首。因而,许多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制定了食品中黄曲霉素最高允许含量为5~30微克/千克的卫生标准。
研究人员已发现90种中药材最易霉变,而中药霉变亦会产生黄曲霉素,而且能发生此种霉变的大多数是常用药材,其中有:牛膝、天冬、玉竹、黄精、当归、甘草、百部、白术、天花粉、葛根、山药、知母、麦冬、苍术、五味子、党参、蜈蚣、桑白皮等。中成药因包装不严,也容易发生霉变。而这种霉变往往又不能以肉眼观测得到。另外,各类中药材的不当存放亦常引起霉变,如人参、白花蛇、鹿鞭、狗肾、蛤蚧等。
因此,凡中药材种植、运输、生产、加工等部门,应切实做好药材的防霉工作,一旦发现药材有呈点状霉变,应全面处理后再使用,或者销毁。服药者发现霉变后,应停止使用。药店中贮存的各类中药若发生霉变,轻者可用淘洗法、沸水喷洗法、醋洗法和油擦法处理,去霉后再用;霉变严重者,不论价格多高,数量多大,应一律报废。
十二、同根而不同性
1.莲米、石莲子、莲子心、荷花莲米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补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本品甘能益脾,涩能固摄,故能补脾涩肠,固肾涩精。石莲子味甘涩,性平,有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的作用。莲子心为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味苦,性寒,有清心除烦的作用,适用于热病口渴烦热等症。荷花则味甘、苦,有祛湿止血的作用。
2.干姜、生姜、炮姜干姜辛热燥烈,有回阳通脉、温肺化痰之效。生姜长于发散在表之风寒,且有温中止呕的作用。炮姜为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而成,擅长,于温中止血,主要用于脾阳不足引起的吐血、便血等症。
3.橘皮、橘核、橘叶橘皮为橘属植物成熟果实之果皮,以陈旧者为佳,故又名陈皮,长于和胃理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橘核作用偏于行气、散结、止痛。橘叶长于行气疏肝、消肿止痛。
4.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桑叶有疏肺、肝二经风邪的功效。桑枝长于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多用于风湿肢节疼痛、四肢麻木等症。桑白皮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桑椹能补阴血、治肺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
5.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鲜地黄为地黄的新鲜块根,有清热生津、凉血之效。生地黄是地黄的块根晒干而得,长于滋阴凉血润燥。熟地黄是地黄加酒反复蒸晒而成,以滋肝肾、益精血为其所长。
6.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茸为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幼角。古代医家认为,鹿之精气全在于角,鹿茸为角之嫩芽,气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功最佳,为冬令进补之佳品。中医认为,鹿茸甘、咸而温,入肾、肝经,可补肾益髓,壮阳健骨。治疗肾阳不足,精髓亏损所致的男子虚劳精衰、精血两虚、腰膝酸痛、畏寒乏力、筋弱神疲、滑精阳痿、眩晕耳鸣、遗尿尿频、小儿发育不良及妇女崩漏带下等。鹿角为雄鹿已骨化的角,有补阳气、益精血作用,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但药力较弱。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体物,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补益之功胜于鹿角。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所剩残渣,性味功用近于鹿角,只是药力较差,适用于肾阳不足、血虚精寒者,尤以脾胃虚弱、不耐滋腻者为宜。
十三、是花卉又是中药材
有些娇妍璀璨的花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实际上,有些花卉既是花卉,又是中药材,在中药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1.活血化瘀类红花、藏红花、桃花、三七花、牡丹花、紫荆花、杜鹃花、益母草花、柳花、金盏花等。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治淤血作痛经闭,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痈疽作痛。藏红花功同红花而药力较强。桃花活血利水通便。治月经不调经闭,水肿小便不利,积滞、痰饮、大便不通。牡丹花调经活血。善治女人经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止。又治鼻出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打淤血,凡一切血气为病,统能治之。益母草花凉血止血。治月经不调、肿毒疮疡。杜鹃花活血止血,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风湿病、内伤咳嗽。
2.其他类合欢花、萱草花、七彩花、康乃馨、胡麻花、洋菊花、百合花、兰花、蔷薇花、白鹤花、冰凉花、石榴花、水仙花、白玉兰花、李花、杏花……合欢花、萱草花养心安神,活络理气,开胃解郁。治忧郁、烦躁、失眠。康乃馨清肝理气、清火消毒、排毒、养颜。治女性乳腺小叶增生,调节新陈代谢。蔷薇花清热解渴,顺气和胃,止血。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不思饮食。百合花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养五脏。主治肺结核咳嗽,阴虚咯血,高热后伤阴。石榴花清热凉血。治吐血,月经不调,血崩带下。水仙花祛风散结,活血调经,清热解毒,清肿止痛。
十四、“名不符实”的中药
中药的命名方式很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名不符实”的药名。
1.叫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
2.叫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入药。
3.叫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4.叫石不是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咸秋石,不过是食盐的复制品;淡秋石是石膏在尿液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而穿破石则是一些植物的根。
5.叫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狗、鹿的生殖器;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十五、选择合适的中药剂型
目前较为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片剂、冲剂、膏剂、酒剂、糖浆剂和注射剂等等,不同的中药剂型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患者倘若能根据自身的病情合理选用,则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这里就不同中药剂型的作用特点分别作一介绍,以供有关患者在家庭治疗时参考。
1.汤剂汤剂也叫汤药,即中药煎煮去渣以后的汤液。汤剂的组成十分灵活,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汤剂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比较快。因此,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效果较好,其最大的不足是服用量较大,且携带不方便。
2.丸剂丸剂又称丸药,由中药粉末加入赋形剂制成,常用的有蜜丸和水丸两种。丸药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比较缓慢,因此作用也比较缓和,故常有“丸则缓也”之说,但药力维持的时间比较持久。所以,大都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
3.片剂片剂由药粉与赋形剂混合后压制而成,有的外表包有一层糖衣。片剂的药物含量比较准确,服用也比较方便,急性病和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使用。
4.胶囊剂胶囊剂由药粉灌装而成。胶囊剂的药物含量比较准确,服用也比较方便,急性病和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使用。
5.冲剂冲剂是药液经浓缩后加糖及糊精制成的干燥颗粒,用开水冲泡即能溶解成药液,吸收较快。因此,多用于急性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不愿服药的孩子。
6.糖浆剂(包括口服液)糖浆剂由药物与糖类制成的水溶液(口服液为澄清透明状),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这类剂型服用方便,尤其适用于儿童和怕吃药的患者。但是,由于糖浆剂中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7.酒剂酒剂通常叫作药酒,将药物放入酒中浸泡后制成,一般家庭亦可自己制备。酒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所以,治疗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疾病用药酒最多。药酒不但可以内服,同时也可以外搽,因此用途甚广。
8.膏剂膏剂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者多为滋补性质,例如常用于止咳的雪梨膏、枇杷膏等;或用于补养的参芪膏、十全大补膏等。外用者称膏药,如狗皮膏、止痛膏及油膏等,分别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
9.注射剂注射剂俗称针剂,为药物精制后的灭菌溶液。可用于肌内注射或用于静脉滴注,药效发挥迅速,故适用于急性病或危重病症的抢救,如柴胡注射液用于退热,人参注射液用于休克等等。针剂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不太方便。
十六、来自人体的药材
说到中药材,人们自然想到药场,药店,殊不知,人体自身也是一个小小的药材生产基地呢!现一一介绍如下。
1.血余炭又名人发炭,因“发为血之余”,故名之。出自《别录》,性味苦、平,入肝、胃经,有止血消瘀,补阴利尿之功。用于多种出血证,但以血淋、崩漏为主,本品止血兼能消瘀,故不致留瘀为患;治小便不通,常与滑石同用。入煎剂6~10克,研末每服1.5~3克。
2.**中医认为,**为气血之液,乃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是一切虚弱患者之良药。人乳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成分是任何食品所不能比美的,为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这也是提倡母乳喂养的意义所在。王孟英将人乳的作用概括为“补血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壮胃养脾,聪耳明目。”出自《寿世新编》,性味甘、凉,入脾、肺经,可补血润燥,健脾养胃。治疗虚损消瘦,气血亏虚,产后或病后体虚,年老体弱,发育不良等,效果十分显著。
3.胎盘又名紫河车、人胞,为健康产妇的胎盘。出自《本草拾遗》,性味甘、咸而温,入心、肺、肾经,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衰少,肺脾亏虚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胎盘含有促性腺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等,这些激素对人体疾病,特别是生殖系统疾病等起着非特异性治疗作用,对子宫发育不全、子宫萎缩、功能性无月经、子宫肌炎、子宫出血、产后缺乳、不育、贫血、肺结核、肝炎等,均有治疗作用。
4.脐带为初生婴儿的脐带,又名坎气、人蒂。出自《本草拾遗》,性味甘、咸而温,有益肾,纳气,敛汗之功。治疗虚劳消瘦,气血不足,肾虚喘咳,盗汗遗精等。本品功同人胞,而犹能补肾纳气,治肾虚喘咳,疗效尤佳。
5.指甲又名筋退,因“爪为筋之余”之故。性味咸、凉,入脾、肺、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化瘀止痛之功。治鼻出血,尿血,乳蛾,喉痹,耳痹等。将指甲放入烟中,点燃吸之,可治疗顽固性呃逆,戒烟;炙末,加血余炭等份酒服,治疗妇女无故血淋,咽喉滤泡,结节。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4)
6.尿为健康人的小便,出自《别录》,一般以10岁以下儿童的小便为佳,故又名童便。性味咸、凉,入肺、肝、肾经,有滋阴降火,止血消瘀之功。治疗阴虚发热,劳伤咯血,吐血,跌仆损伤,淤血作痛及产后血瘀等。治咯血,可取童便50~100毫升,加糖矫味,每日2次,趁热饮服;治上消化道大出血,取童便100毫升,每日2次,矫味饮服。我国的科研人员从成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了三种贵重药物,即尿激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女性激素,其中尿激酶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的良药。我国台湾及日本学者研究认为,人尿中含有许多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故目前饮尿热风靡我国台湾及日本。
7.中白又名人尿白,尿白碱,为人尿自然沉积的固体物,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咸、寒,入肺、膀胱经,有清热解毒,祛瘀止血之功。可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肺痿咯血,肺热鼻出血等,煎服3~10克。
8.体气一向被人们嗤之以鼻,闻而却步的体气腋臭、狐臭,如今也成了妇科良药。新近研究表明,腋臭是人类的一种外激素,可调节人的情绪、行为和妇女的生殖系统的功能。丹麦的科研人员将海绵夹于男性腋下,集聚其气味,然后将海绵放于乙醇酒精中,使气味释于其中,这种乙醇酒**便成了妇科良药,使用时,将这种乙醇酒**涂于月经不调患者的上唇,其病很快即会好转;美国费城的科研人员,经过8年研究发现,女性若长期嗅闻男性分泌的腋臭气,能使其月经周期正常。一个女性嗅闻另一个女性分泌出的腋臭气达3个月之久,其月经周期能与那个腋臭者同步。实验证明,男性的腋臭提取物可使不规律的月经周期正常,而女性的腋臭提取物能促使其排卵。专家们还发现,女性若与男性腋臭者每周同房1次,其月经周期肯定正常,几乎没有生育问题,且更年期症状也较独身女人轻、缓。国外的科研人员还列出计划,拟将男性腋臭气味制成雪花膏或香水用于妇女,以治疗月经不调者。
9.唾液唾液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药中之王”,而且还冠以“杀菌之首”。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从而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其中的黏蛋白,可中和胃酸,能预防胃炎,胃溃疡。20世纪20年代,英国学者弗勒明偶然发现唾液中含有一种抑菌物质,他将其命名为“溶菌酶”,现在已知“溶菌酶”具有消炎、消肿抗感染及对抗生素增效等作用。人们常见猫狗等动物受伤后自己用舌舔伤口,不日伤口即可痊愈,这是溶菌酶在起作用。还有报道一些斑秃患者,经牛舌舔舐多次,可重新长出新发。我国古代的《咽津养生法》介绍:“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自然百脏调畅,诸病不生。”由此可见唾液的功劳不一般。
10.****中含有一种重要的抗菌类物质,叫“**胞浆素”,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蛋白质,一旦进入细胞内,能遏制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细菌无法生长。通过实验室培养发现,**胞浆素类似链霉素、青霉素和四环素,能杀灭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其他细菌。因此,有人称**为“天然抗生素”,实在是中肯之言。适度的***,对已婚妇女来说,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子宫、输卵管等发生病变。虽然**有消毒杀菌作用,但***仍要适宜和注意卫生。
11.白带健康妇女的**常有少量或淡黄色黏稠无臭的分泌物,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的分泌物可能增多,这都属于正常现象生理性白带。这种白带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使子宫、输卵管免受来自外部的感染,在**里起着防御的作用,因为白带为酸性黏液,里面有一种非致病性的酸性杆菌,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预防生殖器感染的“前沿哨兵”,能抵制各种病原菌“进宫”。
12.眼泪人类的眼泪中含有溶菌酶,可使一般细菌的生长及生存受到抑制或破坏。同时由于泪液对结膜囊有冲洗和清洁作用,可将细菌经泪道排出结膜囊。若哭、大笑流泪或切葱刺激眼睛流泪,可使结膜囊或部分结膜囊保持无菌,有效地预防种种眼病。此外,眼泪还可促进伤口愈合。前苏联的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在老鼠皮肤上划一个小口子,然后刺激老鼠流泪,伤口会很快愈合;若将老鼠泪腺切除,再在老鼠身上划一个小口子,则伤口感染且恶化。有泪不流或强忍眼泪的人,往往易患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和心脏病等,由此可知,经常刺激眼睛流泪,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还有血液等,均为来自人体的“灵丹妙药”,不一一赘叙。
十七、蒙汗药与曼陀罗花
说起“蒙汗药”,人们并不陌生,在我国的许多古典小说中可经常看到有关“蒙汗药”的描述。书中描写的“蒙汗药”麻醉作用极强,人若吃了或喝了“蒙汗药”,便会昏睡过去,失去知觉。那么,“蒙汗药”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蒙汗药”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中草药。
两千多年前,我国已将“蒙汗药”应用于临床。《列子·汤问篇》中就记载了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用“迷酒”剖胸取心进行手术,手术后又投以“神药”使病人清醒的故事。三国时代的华佗,在“迷酒”的基础上,又研制出“麻沸汤”,应用于临床。手术前,首先让病人口服“麻沸汤”,待病人全身麻醉后,他再为病人进行剖腹剖肠手术。我国学者对“迷酒”、“麻沸汤”等麻醉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后终于揭开了它们的麻醉之谜。原来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又叫洋金花、风茄花,为野生草本植物,又分白曼陀罗和毛曼陀罗两种。花、根、叶、果实均可供药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它的主要成分是强效的抗胆碱药,其中包括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的阿托品。引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由于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肌肉松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所以古人将此药取名为“蒙汗药”是极为确切的。
我国解放后,采用曼陀罗花为主的中药麻醉获得成功。其基本处方是:曼陀罗花、生草乌、生川芎、当归。给药途径分口服、**、肌内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及耳根非穴位麻醉等。
曼陀罗花不仅可用于麻醉,而且还可用于治病疗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诸风及寒湿脚气,可用它洗之。又主惊痫和脱肛。”中医临床常用它治疗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气管炎等。
曼陀罗花的花、叶、果实、种子均可使人中毒,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如发生中毒,应及时送医院催吐、洗胃,注射毛果芸香碱、水杨酸毒扁豆碱等,还可用生甘草、生绿豆各100克水煎服。
中药保存知识
一、怎样管理家庭药箱
许多家庭都备有一些药品,以备一时之需,但家庭药箱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门别类对自备的药品进行分类,可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如急救药与常规用药分开,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这样需要某种药物时就很容易找到。
2.标明购入日期与药名购入散装药品时,由于没有原包装,不能明确生产日期,在药品袋上标明购买日期,有助于日后粗略估计药品是否到了失效期,同时应在散装药品袋上标明药物名称。
3.阴凉干燥处存放将药品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可防止药品变质。
4.药品不宜混装不宜用以前装药品的空瓶子存放另一种药物,以免引起混淆而错服药物,即使使用原来的空瓶,也应严格按照药品的实际名称更换标签,以备安全。
5.适时淘汰与补充经常清查药箱,发现变黄、潮解、过期药品应及时淘汰,不可吝惜,并相应补充新药。
6.远离儿童家中有幼童的,要将药箱置于儿童不能触及的部位,以免因儿童误服而造成危险。
二、名贵中药如何贮藏
1.人参有红参与白参之分。红参一般不易被虫蛀,但必须保持干燥,晒时要盖上白纸,以免变色,可装在木盒或瓷瓶内密封贮存。白参既容易生虫,又容易发霉、变色。虫蛀常发生在主根上部及根茎芦头处。已受潮者,应及时晒干,收藏在瓷瓶内密封,方可保持原来的色泽。每逢梅雨季节,可贮放在生石灰缸中,但应防止与生石灰直接接触,生石灰也不宜放得过多占容器的1/4即可。因人参过分干燥则极易碎裂,造成损失。另外,西洋参干燥后,也应放在阴凉处密封保存。
2.三七往往易在支根折断处生虫.而且虫孔很小。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可将其剔除干净后,放入布袋置木盒内,或装入纸袋、纸盒内,再放入生石灰缸中密封贮存。
3.三胶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遇热、退潮都容易软化,而在干燥寒冷处又易碎裂。可用油纸包好,埋入谷糠中密闭贮存,使外界湿空气被谷糠吸收,从而起到保护药物的作用。也可装入双层塑料袋内封口,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夏季最好贮放于密封的生石灰缸中。
4.蛤蚧极易受潮、遭虫蛀,须放在木盒或白铁箱内,周围放些樟脑丸,或拌以花椒一道贮存。也可用容器盛装后,放入生石灰箱内密封贮存。要特别注意保护蛤蚧的尾巴,因为它是药用的主要部分。
5.冬虫夏草将其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后,装入木盒,垫上防潮纸,置于干燥处或放入生石灰箱内,以免生霉、遭虫蛀。
6.鹿茸干燥后用细布包好,放入木箱内,在其周围塞入用小纸包好的花椒粉。这样不仅可防止虫蛀、霉烂或过于风干破裂,而且还能保持鹿茸皮毛的光泽。如鹿茸粉,则用瓷瓶盛装密闭即可。
上述名贵中药都以冷藏法-5℃保存效果最佳,既可杀灭蛀虫,防止真霉菌生长繁殖,又可防止中药色变,如已霉烂变质,或大量生虫结块,则不宜再使用。
三、久贮陈药应慎用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是自古以来在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话,也是人们对冬季进补重要性的认识。然而,一些人在进补时看到家中贮藏已久的一些补药,觉得弃之可惜,倘若继续使用,却又害怕不安全,故不知如何是好。为此,这里介绍一些用药常识,以供人们在使用补药时参考。
1.“走油”的药材不能用有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药材,如人参、当归、枸杞子、冬虫夏草、鹿茸、蛤士蟆油等,贮存不当,药材会呈现油浸样,即所谓“走油”,断面呈深棕色,这样的药材不宜再使用。
2.虫蛀、霉变的药材不能用虫蛀后的药材,如果仅仅是表面局部虫蛀,蛀粉较少,经淘洗即可除去蛀粉和虫卵时,一般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倘若大部分已经被蛀空,并出现大量蛀粉时,则表明药材已经失效,不宜再使用。凡是霉变和腐烂的药材是绝对不能再继续使用的。
3.变色的药材不能用人参、银耳等如果由原来的白色或淡黄色,变成米黄色或炒米色时,仍然可以使用;倘若不但外表变成棕色或褐色,内部也已变色,此时药物已发生质变,就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4.酸败的丸药不能用滋补类丸药品种繁多,如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参茸丸、全鹿丸等等,多为蜜丸,表面致密而滋润,具有浓厚的药香味。如果出现严重皱缩、无滋润光泽,潮湿发黏,嗅之有酸性异味,说明药物已经霉变,则不宜再使用。
5.有霉斑的膏滋不能用膏滋又叫煎膏剂,常用的有十全大补膏、洞天长春膏、葆春膏、参杞膏、参鹿膏等等。正常的膏滋表面光滑,油润细腻。如果存放过久,或保管不当,瓶口及膏滋表面产生白色或黑绿色毛状真菌斑块,膏滋膨胀翻泡,有异样酸败气味,表明该膏滋已经变质,即不能再使用。
6.酸败的酒剂不能用酒剂是民间常用的滋补饮品,既有正规的保健品厂或药厂生产,也有民间自己制备,使用非常广泛。常见的酒剂有人参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龙凤酒等等。酒类一般不容易变质,但如果包装或保管不善,乙醇酒精挥发,出现严重的沉淀,或酸败变质,则不能再使用。
7.发酵的糖浆不能用常用的滋补糖浆有人参五味子糖浆、人参银耳糖浆、肥儿糖浆、乌鸡妇康糖浆等等。倘若瓶口封装不严,产生絮状或块状沉淀物,甚至出现发酵、变酸、翻泡、顶出瓶塞等现象,表明该糖浆已经变质,不能再使用。
8.软化的冲剂不能用将补药配制成颗粒状,便叫作冲剂,这是近年来滋补类药品和保健品中的一种新剂型。常见的冲剂有杜仲冲剂、北芪晶、参七晶、珠粉银耳晶等等。如果发生严重的软化或泛潮发霉等现象,则不能再使用。
9.有异味的口服液不能用常见的滋补类口服液有人参蜂王浆、生脉饮、青春宝口服液、还精煎口服液等等。这类口服液贮存久了会产生块状沉淀,发霉,发酵,服用时有刺激性异味,说明已经变质,即不能再使用。
10.变质的片剂、胶囊不能用常见的片剂和胶囊滋补药有人参鹿茸片、补天灵片、首乌片、男宝、还少丹、中国金丹等等。这类药物一旦发生霉变、发黏、潮解结块、虫蛀后,均不能继续使用。
中药煎煮知识
一、煎煮中药有讲究
中医在给患者把脉、开处方后,对于一些特殊药品,常常叮嘱患者哪些药应先煎,哪些药应后下,这是中药药性所决定的。介绍如下: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5)
1.先煎中药有不少药物是矿物质和贝壳类,如滋阴潜阳、镇静安神类药物灵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龟甲等,这些药物质地坚硬致密,与其他中药同煎很难将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若延长煎药时间,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又易遭到破坏。因此,这类药物必须先煎,一般是先煎半小时左右,然后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另外,有些中药需要较长时间煎煮以延缓其药性,降低其毒性,如川乌、草乌、附子等应单独先煎或加蜂蜜先煎。
2.后下有些药物,如薄荷、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细辛等,质地轻清,其有效成分大多数为挥发油,若煎煮时间过长,挥发油即会大量丧失,因此,煎煮时应比其他药物后下。另外,一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易被破坏,不可长时间煎煮,如用大黄泻下时,若长时间煎煮,其泻下成分易被破坏,且久煎后反具收敛作用,正好与泻下作用相反,而使大黄的泻下作用消失。因此,煎煮这类药物时,都必须后下,一般煎煮10分钟左右即可。
3.包煎一些颗粒较小或能产生黏液的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秫米等,与其他药物混煎后可使药液变黏、浑浊,不易滤出,若用纱布包起来煎,就能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有些粉末类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以及含有细小绒毛的中药如旋覆花、枇杷叶等,也应用纱布包煎,可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4.另煎对于贵重细料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片等,应采取另煎的办法。这些药物质地好,几乎全部为有效成分,且价格昂贵,若与其他药物同煎,其有效成分易被草类药渣黏附吸收。同时,这些药物大部分质地坚韧,短时间难以将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因此,对这些药物应单独久煎,也可放入器皿中加适量水另炖。
5.不煎中药中有些药物不宜入煎,如鹿茸、沉香、朱砂等,既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煎,也不宜单煎,而应研为细末,兑入煎好的中药中服用或用开水冲服。
二、熬中药有学问
煎药方法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煎煮中药方法很重要。
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分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30~60分钟,外感祛邪药物浸泡时间宜短,而内伤滋补药物浸泡时间宜长。
煎药也须讲究水量,加水过多则药汁浓度过低、药液太多,影响疗效;加水过少,不仅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还容易煎焦。一般中药煎煮用水量以浸过药物3~4厘米为宜。但还要视药量大小、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药时间的长短来适当增减。
煎煮中药必须正确掌握好火候。前人将火候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采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缓煎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治疗伤风感冒的解表药以及清热药、芳香药,因煎煮时间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补药,因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缓煎。武火使水分蒸发快,易使药汁外溢,故采用先武后文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
煎药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情况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可分三种煎药时间:
1快煎:发散药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易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煎煮时间头煎沸后再煎10分钟即可,二煎沸后5分钟左右。
2慢煎:滋补药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类药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煎30~60分钟,二煎沸后20~30分钟。
3折中:一般药头煎从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
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澄清。
三、煎中药饮片学问大
中药汤剂煎出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疗效,清代《医药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
1.用具煎药一定要用化学性质稳定、不与所煎之药起化学反应的器皿,一般以陶瓷器皿,如沙锅最佳,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而价廉,属硅酸盐类药具。如无陶瓷器皿,也可用其他如搪瓷、白钢器皿,切不可用铜铁器具。
2.水量煎药用水以洁净、少含矿物质及其他杂质者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有条件可使用蒸馏水为最佳。汤剂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用水过少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用水过多煮时过长,又会使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坏。一般用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为宜,第二煎的用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药物宜煎前浸泡20~30分钟或1小时,使水分子充分渗入药材组织,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对于小儿内服汤剂,应尽量减少用水量,可控制在最低线上,以减少小儿服药困难。
3.火候煎药火力的强弱,可直接影响汤剂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火候有“文火”、“中火”、“武火”之分,也就是小火、中火、大火之别。一般掌握原则是:
1解表药宜用武火速煎,中火断后,以“气足势猛”迅速煎成。
2一般药剂用武火煎至沸,中火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3滋补调理药应是武火至沸,再文火慢煎,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
4.时间煎药时间的长短,一般与加水多少、火力大小、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息息相关。但与火力的控制关系更为密切,一般应掌握解表药头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一般药剂头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头煎30~35分钟,二煎20~25分钟。
5.服法服药时间一般宜饭后30~60分钟服药,滋补药以早晚空腹服用为宜,易于吸收;润肠或泻下药宜空腹时服,有助于发挥润肠荡涤作用;消食药宜饭后服,以助消化;镇静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药早晨空腹服,驱虫效果最佳。煎剂一般宜温服,忌大热或过冷;解表药宜热服,服后应避风寒;祛寒药宜热服,有助于温通;清热解毒药以凉服为宜;止吐药的服法是寒吐热服,热吐则凉服,并注意少量多次服用。
6.禁忌服药期间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宜消化的食物;热性病应禁用或少饮酒类等有刺激性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品;服用滋补药不宜饮茶。
7.煎法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和兑服,常见的是先煎、后下和包煎。
8.注意事项饮片煎后残渣应无硬心不焦糊,凡焦糊的饮片是不能药用的,切不可重新加水煎服。
四、中药的几种特殊煎法
目前,中药的汤剂和丸剂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剂型,因汤剂具有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便于临证加减使用的特点,所以汤剂使用的范围更为普遍。为了使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或发挥更大的药效,性质不同的药物在具体煎药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煎法和用法。
1.先煎类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再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甲、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
2.后下类气味芳香的、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宜在一般药即将煎好时加入煎煮,一般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如薄荷、砂仁、豆蔻等。
3.包煎类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等,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入锅内煎煮。
4.另煎类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与他药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放入加盖小碗内,隔水炖两三小时取汁服,亦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5.溶化烊化类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之类,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同煎时易粘锅煮焦,且黏附他药影响药效。
6.冲服类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的药物需要冲服,如牛黄、人工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药物的特殊用法,医师一般会在处方上详加说明,药剂师则会将这些药物与一般药物分开包装,并告之这些药物的具体煎煮方法。
五、掌握煎药的火候
中药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要。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由此可见,煎药的方法与火候不可忽视。
首先,为了提高药物的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特别是冬天,若用20~30℃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以免其中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分子物质形成胶体而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除此之外,煎药的时间长短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性的药物,在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即可。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与其质地有关,凡质地硬、气味难出的药物,煎药的时间以长为宜;质地松软、气味易出的药物煎时宜短。
一般滋补类药物,在头汁煮沸后,用文火再煎半小时至1小时,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时左右,个别药物还须焖煮数小时以上。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药物,由于质地坚硬厚实,难于溶解,因此,在煎药前捣碎,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
对于一般解表发汗类药物,则须急火煮沸后,再煎3~6分钟。此类药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质地轻扬、气味辛香,富含发挥油,若煎煮太久容易使药物有效成分挥发逸去,从而降低药效。
六、微波炉可煎中药
中药汤剂能够治疗各种疾病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各种慢性病的治疗更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上班族公务繁忙,无暇煎药、或时至盛夏,煎煮的中药汤剂易发酵变质,影响疗效。据有关资料介绍,经笔者在临床中屡试不爽,采用微波炉煎煮中药效果甚佳。
将药物取回后,放入玻璃容器或瓷性容器中,兑入清水适量,兑入的清水以高出药物一横指为宜,盖严,然后放入微波炉中,用大火键煎煮,定时10分钟。煎煮10分钟后,相隔5分钟后,用上法继续煎煮10分钟,而后取出药液,再加入清水适量与药物平齐,续煮10分钟,取出药液,将两药液混合均匀,放入冰箱中,按医嘱服用。再次服用时,将药液倒入杯中,用微波炉微波键加热,1~2分钟即可。
微波炉煎煮中药,方便简捷,节省时间,随时可行,不受季节限制,也不影响药效。
七、不宜选用金属容器煎煮中药
药锅是煎煮中药传统的最佳容器,但由于质地硬脆、易破碎,包装简易或不包装,给运输保管带来不便,成了药锅经销的一大障碍。在农村,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僻村庄,一般人很少去买熬药器具,认为这是在买病进门,因此找个药锅较为困难。这种不便导致一些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有的随意用家里的铝、铁等金属容器煎煮中药,不仅影响了中药煎煮的质量和药效,甚至增加了用药不安全的隐患:一是金属容器传热、散热快,传统的煎煮“火候”、时间难以控制;二是金属容器一般表面积大、温度高、升温快、蒸发快,使含芳香气味的药的有效成分易挥发失效,而另一些需要煎煮时间较长的药,久煎易出现干锅药液煮干,使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三是中药方剂是多味药的科学组合,成分多杂,有些成分在加热过程中会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内含物,增加了有害物质;四是金属容器规格不一、初加水量不易掌握,往往在煎煮时需中途添水,失去了中药煎煮的意义;五是金属容器没有药液出口嘴,滗倒时易倒在接收容器外边,药量减少,达不到有效量;六是个别患者使用电炉煎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煎药不宜选用金属容器煎药。
八、煎药并非越浓越好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以为中药煎得越浓效果越好。其实,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
煎中药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如果中药成分已经均衡地溶解释放到药液中后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因此,煎药并非越浓越好。一般而言,1剂中药的煎出量应保持在400~500毫升。
九、大包草药巧煎煮
常喝中药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医师给开的药物一大包,有时会出现普通药锅根本就装不下的情况。除了换用更大的锅外,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6)
确实,有些治疗慢性病的中药处方很大,往往有20多味药,偶尔还会有30甚至40多味药的情况。同时,不少药物本身质地蓬松,常见的有夏枯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等,都会占去煎药锅的大部分空间。而且在加水煎煮时,此类草药还会像海绵一样吸取大量水分,甚至药液。若有类似情况可采用如下煎药法:
1.煎汤代水法如果一张处方中既有大量蓬松的草药,也有一般药物。可将整个药包分成两份,一份为蓬松、占地方的药,另一份为其余药。先加足水量煎煮前者,完成后滤出药液后再以药液去煎剩余药物即可。
2.分煎合汁法将大药包一分为二,一份为蓬松药,一份为剩余药。两者分别煎煮后,各滤取汁液对匀后服用。
3.多汁浓缩法将整包药仍放一起煎煮,但需要煎熬3次。每次取汁300~400毫升,然后将3次取得的药汁混合在一起,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弃去下层沉淀物)放入药锅。加火浓缩至500~600毫升,分2次饮用。
十、煎药的沉淀物该不该扔
煎得的一碗中药汤液,其色棕黑,其状浑浊,其味苦涩。放温服用后,碗底常有泥糊状沉淀物。因药材饮片本身具有一定颜色,煎后药液呈棕黑色,人们以为必然,很少有所多想。对其苦涩味,因为人们多有一句金玉良言作认识基础,即“良药苦口利于病”,故对药味之苦,并不视为坏事,却大有苦中有乐的心境。对药液的浑浊之状,是好是坏,茫然者众。至于碗底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到底是加点水搅混服,还是干脆弃掉,则是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勿小看,直接关系药效。
为了确定对中药煎得的汤液在碗底所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是服是弃,现将黄连与甘草共煎所能出现的情况,作个大体介绍,则可能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选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连素等生物碱,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这两类成分的水中溶解度较大,故在用水煎煮时能够由中药饮片中溶出,两种药共煎时,各自进入水中的黄连素和甘草酸,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形成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煎液中,使煎液变浑浊,如果将此煎液放置,则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有人做过实验,黄连与甘草用水共同煎煮,如果甘草用量较大,所得汤液,放置澄清,则上清液可以达到不苦,但抑菌效果大大降低。
这就表明,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极苦的黄连素,被沉淀到碗底,即在泥糊样物中了。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时,所得汤液在碗中放置后,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若弃之不用,显然会影响药效。正确的作法,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浑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他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黄连素属生物碱类化合物,即具碱性,而含生物碱的中药较多,如乌头、附子、麻黄、防己、贝母、苦参等;甘草酸属酸性物质,而含酸性成分的中药亦还有不少,如大黄、乌梅等。当一个处方中,有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又有含有机酸类成分的中药,这类处方中药物共同煎煮所得药液,在服用时,对碗底所出现的泥糊状物,同样以服入为宜。另一方面,生物碱类化合物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大分子有机酸形成难溶于水的盐类物质,并且能与鞣质苷类化合物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含鞣质苷类化合物的中药,就更多了,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阐明那些药物间所形成的难溶于水的物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为保险起见,即为了确保药效起见,还是不要将泥糊状物弃掉,尽可能服入为宜。
对于中药煎得的汤液,虽然古代医家尚不知哪些化合物可能产生水中难溶解的物质,或者说尚不明了共煎中可能产生沉淀物的道理,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已注意到,不能轻易除去所产生的沉淀物,所采取的办法,其中就有药液过滤。目的就是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供服用。就是在今天,此法仍然沿用,即仅用一层粗纱布或网布过滤。总之,喝中药汤剂,虽然较浑浊,但混中有道理,切勿图好看、好服而将中药汤液轻易制成澄明液。煎出物全喝为好。
十一、中药煎煮前宜泡不宜洗
一些人在煎煮中药之前,总是先用清水将中药洗一遍,认为这样做能保证卫生,其实这是不对的。中药在煎煮之前,不宜水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水洗可使药材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流失这是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苷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流失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因而影响疗效。
3.水洗可使部分药材辅料流失有的药材(如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是易溶于水中的,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由上可知,中药在煎煮之前是不宜先用水洗的,否则会人为地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影响治疗效果。
顺便说一下,中药在煎煮前,应用水泡一下。这是因为,中药材大多数是以植物为原料,有不少植物药内含有蛋白质和淀粉,如果这些植物药不经水泡,一加水就立即煎煮,那么蛋白质遇热就会发生凝固,淀粉也会糊化,这样就会妨碍有效成分的煎出。因此,中药煎煮前,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能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在浸过药材并超过2~3厘米为宜。
十二、如何煎煮滋补中药
1.用具有讲究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2.水火要相宜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补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半寸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三分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3.锅盖要盖严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严加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药品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4.辨类煎仔细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珍珠母、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久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与其他药同煎时黏合煮焦。某些贵重药应另煮,如人参就另切成小片,放入盖蛊内,隔水炖2~3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磨成细粉后调服。
5.时间要适宜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药效成分损失。
十三、煎药用水古今谈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年幼时得了一种病,任何名医仙药都不见效,后遇一位瘌头和尚诊治,说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开了一个“海上方”,另给了包药末子作引子。宝钗服后见了效。这“海上方”实际上除了露、霜、雪和蜂蜜外,再就是四种花。即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
露、霜、雪都是中药煎药常用的水,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内藏无穷奥秘,就以煎中药的水而言,历来甚为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之,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非常有讲究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禀升发之气,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类药。
露水:指秋露频繁时收集的水,宜煎祛暑、润肺之药。
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之药。
雪水:其性大寒,宜煎煮治疗时气瘟热、癫狂等疾病的药物。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脾胃、祛湿热的药,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之功。
东流水:即江河溪流水,用以煎熬调治病后虚弱、脾胃不足、劳后阴虚等病的药。
逆流水:即江河中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可用以煎煮因卒中中风、卒厥、头风、疟疾等病的药。这东流水、逆流水,古人无非是取其流水不腐、新鲜、干净之特点。
井水:多用以煎熬治热痢、反胃、消渴等药及补阴、退虚火的药物。井水经自然过滤后,明净卫生,是农村中较为理想的煎药水。
温汤:指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疾。
阴阳水:即生水、开水各半和匀,用以煎调中、消食、涌吐之类药物。
自来水: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煎中药水,洁净卫生自不待言,但不应现接现煎,以干净容器上午接、下午煎较好。否则,氯重味涩。
十四、贵重中药的煎煮
贵重中药是指具有滋补强壮作用的中药材,如鹿茸、人工麝香、牛黄等。因为这些药材贵重,在煎煮时更应当考虑到煎煮用具、用水量、时间等问题,如陶瓷沙锅,它具有受热均匀缓慢、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故沙锅应作为首煮用具。不能使用铜器、铁器,因其易和某些中药成分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疗效。
煎药应用自来水、井水或干净的河水,有条件的使用蒸馏水。水一般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度。煎药时应先用旺火将药液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煎30~35分钟,这样可以使药液浓厚,药力久。应指出的是,这些贵重的药液最好不要和其他药物同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所以应单煎取汁,再倒入其他药物中一同服用。
中药服用知识
一、中药汤药的十种服法
中药指汤药而言一般服法是1天2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1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还可分下列10种。
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饭后服: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
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冷服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寒性药剂放凉后服,如治疗大热实证病症者;再是指热性药剂冷后服用,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
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热服:凡伤风感冒、解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
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
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空腹服:凡滋补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
睡前服:安眠镇静的药,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积滞、胸膈病者,服药后宜仰卧;有头、脑、耳、目病者,服药后,宜就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患者,服药后要左右侧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在睡前服一次后,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肠道寄生虫更易被麻醉或杀死,以便排出体外。
二、汤药的正确服法
在服中药汤剂时,广大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选择何时,如何服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疗效。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煎药前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以利有效成分的溶出,解表药大火急煎,沸后即可;滋补药用小火煎煮,煎药时间1小时。一剂中药一般煎两次,可将头煎与复煎合并混合均匀服用,一天分两次服完。倒出第二次煎液时,应用纱布将药渣包好,绞取药液,以尽药力,减少浪费。若病情危重而需服峻烈性药,常采用1次顿服,咽喉病患者,宜多次频服,缓缓咽下的方法,使药液与病灶得到充分的接触,迅速奏效;呕吐患者的用药量宜小,也可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可将头煎内服,二煎外洗;治疗中医痹症的药物,也可采用此法。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7)
汤剂一般都宜温服,以免药液偏冷偏热对胃发生刺激,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但发散风寒药最好热服,热病用寒药宜冷服,寒病用热药宜热服。还有如温服分数服、日服、夜服、顿服、少少含咽、代茶等等。这些服法,均因证因人而定。如危重病须连进大剂,才望生机,小儿徐徐咽服以防呕吐等等。
服药的时间也很重要。一般而言,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其他药物也应饭后服;而安眠药,宜睡前半小时服。无论饭前饭后,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急病,则不拘时间,可随时服用。一些古方更有其特殊的服法,如鸡鸣散,自古以来都是要求在天明前服用,效果最佳。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值得注意:一般服药期间应忌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中药冷服热服有讲究
中药煎好后,放到药液不冷不热时服叫温服,一般患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服药,但有些汤药须冷服,有些汤药须热服,细究起来,还是有些学问的。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属于脾胃虚寒的、风寒感冒、寒凝痛经、阴萎阳缩等症都需要热服,即用旺火煎药,沸后5分钟取其汁,稍停,趁热服下。热服可助发汗,疏散风寒,温通经络。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尿路感染、高热的患者,往往出现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便秘尿黄等表现,中医常常使用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类的寒凉性药物,这类药物的煎煮时间比治感冒的药物时间长一些,而且必须冷一冷再服。这种温药热服,凉药冷服的方法是中医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而定的,也是中医治病用药的一个原则。注意中药的冷服与热服,不但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服中药五注意
1.不要服用发霉的中药发霉的中药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只有在280℃的高温条件下才能被破坏裂解,一般煎煮,破坏不了黄曲霉素,所以,发霉的中药有可能致癌,不宜再服。
2.不要服用煎糊的中药煎糊的中药,其有效成分已被破坏,起不了治疗作用,甚至还会起相反作用;煎糊的中药还含有致癌物,服用后有可能诱发癌症,故煎糊的中药不要服。
3.不要服用过夜的中药汤剂有些人,喜欢将煎好的中药留一半到次日服,或将翻渣煎的中药留到第二天服,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据对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溶存率的研究,发现沉淀反应会影响汤剂中的有效成分。药液放置时间一长,其中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容易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物,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减少。所以过夜的中药汤剂不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药方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