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她的眼睛幻想二十年后两个男孩好吗见到那个小姑娘发生什么?

【图文】23 带上她的眼睛 主课件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23 带上她的眼睛 主课件
总评分3.7|
用知识赚钱
试读结束,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23 带上她的眼睛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感受文本中善用悬念,巧设伏笔的巧妙构思。 3.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导入新课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 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 对,它的作者是刘慈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1.刘慈欣简介。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2.科幻小说。 全称科学幻想小说,其定义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3.《带上她的眼睛》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1999年10月刊,并荣获该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人公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我?、她(小姑娘)、主任。 主要人物:?我?、她(小姑娘)。 主人公:她(小姑娘)――?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事者,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带着一副?传感眼镜?去度假,感到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后来才明白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我?带着她的眼睛让她最后一次见到、感受到地面上的美好事物,她被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4)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中间插叙了?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5)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高潮):?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插叙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结局):?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目标导学二:反复阅读,理解构思的巧妙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悬念??伏笔?及?照应?。 明确:?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能带眼睛?她是谁呢?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我问她想去哪里。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她在什么地方呢?此处设置了悬念。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她在什么地方?她是谁?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设置了悬念。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总结:作者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概括完课文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仔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精彩。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教师举例: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后面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人生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目标导学四:对比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将本文和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伟大的悲剧》进行对比阅读,说一说科学幻想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1.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必须保证探险事实的客观与科学,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都应是真实的,而作为科学幻想小说,则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虽然科幻小说需要丰富的想象,但是在故事情节乃至于细节方面,仍然应该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真实。 2.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语言表述科学、严谨、精准,科学幻想小说在很多地方是根据科学常识进行的联想与想象类型的虚构。 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对那些无法看见世界的美的人的怜悯和对那些不珍视现在一切的人的愤怒。上天给了我们双眼,我们就有义务好好使用它们。对于那些永远都无法触及光明的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这个世界黯然无色。所以,我们要重新收拾好行囊,轻装出发。带上小说中的女领航员或那些失明的人们的眼睛,替他们寻求一点光明、一丝慰藉、一些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三、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开篇悬念→?我?带上她的眼睛在草原旅行→?落日六号?解开疑团(科学与幻想相结合)
1.体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差异性,充分引导学生自学,上出了自读课的特色。 2.紧紧抓住本文伏笔手法的运用这一核心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挖掘了本文伏笔与照应之处的运用之妙。 1.因有部分学生对作者并不熟悉,对作者的介绍不够全面,忽略了这一群体的需求。 2.朗读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因时间限制,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 >致二十年后的自己论文第一篇:《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给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二十年后的我”,你,可好?
现在的你,是依然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早已经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去了呢?现在的你,是不是还会像二十年前的当初一样粗心大意、错漏百出呢?,,,, 还记得二十年前的你吗? “二十年前的你”,也就是现在的我。现在的我或许已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了,可喜欢耍小孩子的脾气、任性“独断独行”这些毛病都使我以自己为中心,不会也不想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天生就有好强、不轻易服输的个性的我虽然常常能够品尝到“蜜饯”的滋味,时常却也免不了面临“苦口良药”。
还记得二十年前的你吗? “二十年前的你”,也就是现在的我。我是多么喜欢幻想啊!记得自己常常会想象二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即使是正在上课,被老师吸引进知识的“漩涡”,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幻想:幻想着二十年后的自己也会站在半米的讲台后面,手里也会握着一根仅为三寸长的粉笔,为台下的莘莘学子们讲述着知识要点,,,,又是或许在观看一部关于心理学的影片而产生了一个要研读心理学的念头,要为那些被内心所束缚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当我又了解到了那些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人时,却又对“全能” 充满了好奇,,,, 可是这些,毕竟也只是一瞬间涌现出来的念头而已。老师、心理学家甚至是博学家,或许都不是我的梦想,我心
中的那一个梦,似乎,还在沉睡,还在等待着我的觉醒。
“二十年后的我”,你,可好?现在是在前往国外的班机上,还是静静地坐在,法官席上?
第二篇:《《给二十年后的自己》于松民》
给20年后的自己
(怎样教育孩子)
3.8妇女节即将来临,我心血来潮准备写一篇作文给20年后的自己。20年后的自己会像我梦想的一样成为一名会计吗?我是否会十分成功受人瞩目?无论怎样我估计我都会有一个孩子。如果让我选择我希望他是一个女孩,算起来20年后我35岁,那我的孩子也上小学五,六年级了吧!她也许会像现在的我一样有些叛逆,我想把我的想法告诉20年后的我,希望我以后能理解她。
昨天是星期六,我的妈妈让我打扫房间,可以说我的房间是面目全非,无从下手。我经过了九牛二虎之力,十分不容易的整理完之后,等待妈妈的检查。本以为万无一失保证能过关,妈妈却大发雷霆因为窗台上有几本要用的书。20年后的我,我希望我的孩子爱干净,每
天都打扫房间,使自己的房间窗明几净。如果她不能做到,我将让她定期打扫一次。我希望在我发现她由地方没有打扫干净时一定要心平气和的问明原因。如果有一定的原因的话,我不应在训斥她;如果只是没看见的话,我可以告诉她以后要注意,不用大声的发火。
在她这个年龄时有一些思想错误和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同学之间的问题。但总是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而是喜欢自己藏在心里。这时就需要20年后的我去和她谈心。现在的我就特别喜欢和爸爸出去走走,一则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二则和爸爸讲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爸爸从没有特别的否定,也没有特别的赞同,只是在我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这相对来说比较能让我接受,也没有伤害我的自尊心。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好办法,沟通胜过一切武力和训斥。
20年后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我不希望她成为什么书呆子,只要尽力了就行,我不希望她学的太累。相对于学
习来说我更希望她快乐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足够了。20年后的我会做到吗?
第三篇:《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亲爱的二十年后的我:
阳光从繁杂交叠的树叶里漏下来,光影摇曳在我的身子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眼前晃动的墨绿,准备给你写信。心中有莫名的惆怅,我现在十三岁,也就是说看到信的你是三十三岁。不知二十年后的我,身在何方,容貌又有改变吗?让我在人群中找出你的面容,我又能找到你吗?未来总是像被云雾一层又一层挡住了的日出一样,是慢慢的从远方涔出来,模糊不清。
虽然我们相隔二十年,七千二百天,但我能够确定的是,你现在一定是从事着有关文字的工作吧。因为我知道你有多热爱文字啊。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总爱带着一本本子记下自己的思绪,只为了将转迅即逝的情感化为永恒。不知你现在是像安妮宝贝一样用简短零碎的文字,来书写心中的欢笑抑或是唏嘘,心酸又抑或是悲楚;又或者是像鲁迅一样用笔做武器,用笔去写出人们的心声,去扞卫祖国的尊严;又或是像林夕一样将自己鲜活的经历写进音乐里面,把它变成带有旋律的词句?你应该会很享受你现在的工作吧,毕竟那是我现在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虚幻。
不知你有没有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那是你年少轻狂却满怀真诚的希望。你有去看过一场仓促而璀璨的流星雨吗?被一条条金银色划破的暗蓝色的天空是该有多美好,我是有多么向往那样的情景。有独自一人去进行一次漫无目的的旅行吗?途中有看到什么本来该看不到的东西吗?有错过些什么吗?在我看来就算途中什么特别也没有遇到,单单是徒步的自由就足矣令我内心充满欢喜。有去玩蹦极吗?我一直不敢去,即使我内心对这充满渴望,不知你有没有改掉我胆小的这个毛病?
我想说的是,就算时光的长河洗刷掉了我身上的稚气,无知以及懦弱,请你也要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心。请不要让时光抹去它的光芒,让它保持原来的样子,尽管里面有着年少的不解与轻狂,但那正是它的可贵之处。有时间就想一想以前所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拾回过去的记忆,对这些细碎的温情的小段子常怀感恩的心。要对生命持有敬畏的态度,要用自己的心灵倾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寸。我不知道二十年后的我是怎么样,但我希望你和我想象中的一样美好。
笨拙地从口袋里拿出这封信笺,将所有对未来的期盼,塞进墨绿色的邮筒中,寄给时光另一头的你。我仿佛看见你笑靥如花。
你的过去:欧霖
广东广州番禺区东风中学初一:欧霖
第四篇:《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给二十年后的自己》
亲爱的二十年后的我:
阳光从繁杂交叠的树叶里漏下来,光影摇曳在我的身子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眼前晃动的墨绿,准备给你写信。心中有莫名的惆怅,我现在十三岁,也就是说看到信的你是三十三岁。不知二十年后的我,身在何方,容貌又有改变吗?让我在人群中找出你的面容,我又能找到你吗?未来总是像被云雾一层又一层挡住了的日出一样,是慢慢的从远方涔出来,模糊不清。
虽然我们相隔二十年,七千二百天,但我能够确定的是,你现在一定是从事着有关文字的工作吧。因为我知道你有多热爱文字啊。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总爱带着一本本子记下自己的思绪,只为了将迅即逝的情感化为永恒。不知你现在是像安妮宝贝一样用简短零碎的文字,来书写心中的欢笑抑或是唏嘘,心酸又抑或是悲楚;又或者是像鲁迅一样用笔做武器,用笔去写出人们的心声,去扞卫祖国的尊严;又或是像林夕一样将自己鲜活的经历写进音乐里面,把它变成带有旋律的词句?你应该会很享受你现在的工作吧,毕竟那是我现在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虚幻。
不知你有没有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那是你年少轻狂却满怀真诚的希望。你有去看过一场仓促而璀璨的流星雨吗?被一条条金银色划破的暗蓝色的天空是该有多美好,我是有多么向往那样的情景。有独自一人去进行一次漫无目的的旅行吗?途中有看到什么本来该看不到的东西吗?有错过些什么吗?在我看来就算途中什么特别也没有遇到,单单是徒步的自由就足矣令我内心充满欢喜。有去玩蹦极吗?我一直不敢去,即使我内心对这充满渴望,不知你有没有改掉我胆小的这个毛病?
我想说的是,就算时光的长河洗刷掉了我身上的稚气,无知以及懦弱,请你也要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心。请不要让时光抹去它的光芒,让它保持原来的样子,尽管里面有着年少的不解与轻狂,但那正是它的可贵之处。有时间就想一想以前所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拾回过去的记忆,对这些细碎的温情的小段子常怀感恩的心。要对生命持有敬畏的态度,要用自己的心灵倾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寸。我不知道二十年后的我是怎么样,但我希望你和我想象中的一样美好。
笨拙地从口袋里拿出这封信笺,将所有对未来的期盼,塞进墨绿色的邮筒中,寄给时光另一头的你。我仿佛看见你笑靥如花。
你的过去:欧霖
广东广州番禺区东风中学初一:欧霖
第五篇:《二十年后的我》
二十年后的我 摘要: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年华已逝,故人难觅,往事不知。
苍凉哉?忧愤哉?依稀见当年月,独不见伊人面,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今夕是何年?
关键词: 我 二十,年华
从今往后,别再过你应该过的人生,去过你想过的人生吧!
——— 《风之物语》罗森
我坐在角落的办公桌旁,心里格外烦躁!不到四十岁我,正值更年期。我一面麻木的敲打着键盘,登记各类冗杂的房源信息,一面不断地把文件从右手旁换到左手旁,像洗牌一样整理着一堆的信息表。脸部凹陷,额角冒汗,终于放下手中的动作,头向后慢慢仰起,双手无力的架在扶手上,瘫在座椅里。紧锁着眉头,半闭上眼睛,软绵绵地呼吸着,我感觉最近总是无法集中精神,总好像为了一件事犹豫不决,紧张度日。
我歪一歪头,天空在玻璃窗外白得透亮,微带纹理。楼房一幢一幢
硬挺挺地站着,面面相觑,像是严肃又像是忧郁。我慢慢抬起左手,擦掉了额角的汗滴,又一瞬间松开了力,手臂滑出扶手外垂挂。因为无法感受到放肆窗外的风,于是空间和时间便滞固。我观察着对面高楼中的一个模糊人影,那人一会走来走去,一会又坐下,然后又拿起了电话话筒。
我坐直身子,移到桌前双手托腮,面无表情地看着电脑屏幕。粗糙的手指百无聊赖地移动着。思绪像是一针药剂,阻碍着行动。像是浓厚的阴云,阻塞不化。
桌上的手机突然嗞嗞地震动两下,发出短信提示音。我放下手,丝毫不被惊吓地拿起手机。“今天的午饭真难吃,,,,我吃不下去了啦,,,,”是丈夫。我的表情终于饱满一些。松弛的嘴唇向两旁拉开些许。“可是它都已经被装盘放在你眼前了呀,,,,”我低下头回了条信息,然后喝了口水,从手机中翻出丈夫的照片看看,继续忧愁地望着窗外。
阳光直直地掷向地面,闷热空气与坏心情积压在一起。我来到职工食堂。盛完饭,一个人坐在角落,定定地看着餐盘,手臂慢吞吞的进食动作使得饭菜也更加干瘪。食堂里满满的,但我的灵魂显得不适合跳跃,不溶于喧哗。我像是一整块皮肤上的一个疮,静静地腐坏。
“嗨!”四周的吵闹中飞来一声不响亮的问好,木兰站在桌旁,向我示意,然后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开始进餐,动作仿佛显得灵巧轻松,但却包含了心事重重造成的不受控制。她比我更年轻一些,体型消瘦。我见她不说话,也低下头慢慢吃饭。吃着吃着,她慢慢停下筷子,有
些严肃地盯着我看。我抬起眼,问:“怎么了?”
“我们,,,,逃吧,,,,”
“什么?”我表示疑惑地睁大了眼,在额头挤出了两行不太明显的皱褶。
“算了,,,,没什么,,,,”
木兰略微迟疑地又抬起头来,脸上透出一丝苦味,然后从鼻孔呼出一口气,坚定了想法。“我是说,你不是也常常无奈地叹气吗?你不是也有时自我煎熬?你也会怀疑吧,自己犹犹豫豫遵循至今的轨迹到底有何意义,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做的琐碎事件又将怎样地作用于你的自身。”我看了看她。严肃夹杂苦闷的情绪在她的脸上牵扯着肌肉。木兰呆呆地瞪着眼睛平视,语气越来越坚定难以扯断,一下子,我觉得她好像是在家里神经质地对着镜子练习讲这一段话。“所以啊,”木兰仿佛意识过来,压低了音调,“我们,我是说我们两个能否想办法逃离这平日恼人的生活,寻找最初的自由。”
木兰见我没什么反应,看了看表,拖着我出了食堂。我说:“你干什么呀?”“跟你商量重要的事情。”于是木兰便把我拉到了一个咖啡馆里坐下。
“你看,我们可以去,,,,慕尼黑、巴黎,,,,嗯,,,,伊斯坦布尔啊、迈阿密啊,,,,对,还有墨尔本,墨尔本也不错的呀,,,,”
木兰从包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世界地图,专注地盯着看并说个不
停的表情让我觉得像是处在粗糙的喜剧之中。这时她停顿了一下,有些自豪地转过头看着我:“那么,你觉得哪里比较好?”
“,,,,喂,,,,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那么不现实啊。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生活问题怎么办?”我皱着眉不屑一顾地说。
“这个么,,,,不用担心,我可以跟别人组个乐队什么的,或者可以画画挣钱,放心我艺术天分还是有点的,,,,嗯,,,,再不然,我帐篷都买好了,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去山上吃果子,,,,”
“够了够了,我没心思听你在这儿瞎扯。我要是逃走,那么我的父母怎么办?我的儿子丈夫怎么办?”我有些不耐烦地打断她。
“自由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嘛,,,,你如果不割断你和这不可阻挡日常生活的巨大机器的纽带,如何自由?”
“你让我割断?你让我离开他们?你居然要我离开他们?你太天真了吧。”我变得带有些许怒意。
“我不说了,,,,你自己考虑一下吧,,,,”木兰低头喝光咖啡,把咖啡钱放在桌上,“我们走吧。”
下午的小工作会议我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头里像塞了草一样。 下班了,我恍恍惚惚地上了满是人的地铁。
的确有点荒诞可笑,但经她这么一说,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了。那么,真的可以吗?逃去远方的事情。我问自己。没有兴奋感,没有害怕,脑中只是一片空白。
过了几天,我坐在公园前的花坛旁等丈夫,看着人来人往的大街,很高兴自己能脱离这忙碌的节奏一会儿。然而,一个招致混乱和烦躁的想法又一点一点从藏身之处爬出来。我本来想阻止它的。几天来,我一想起这逃走的事就觉得乱,没有头绪。这次也不例外,我又陷入了一片恼人的空白中。不过幸好我及时看见了丈夫的身影停止发呆而成功地避免了被他打招呼式地吓一跳。
我鼓励自己用力享受这些时刻,而不要去想其他的。于是我尽量挑公园里僻静的小路缓行,牵着丈夫的手,没有说话就觉得暖得逼人了。忽然他轻轻地说:“就这样,一直这样下去,该多好。”
丈夫的声音像微弱的电击触动了我,我陶醉其中,甚至都有点懒于答话。可我想到了一些事情,我被扯回了寂静凉爽的清醒中。想着想着,我居然有些困扰。
我垂下眼睛。如果我的世界里只有像你这样美好的东西,我也就不会有那样疯狂的念头了吧,可是这现实到没有意义的生活,我究竟该怎样对待。这两种对立的选择并没有在两端牵扯我,而是我自己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失去了平衡感。我该停下吗,停下思考呆在原地,等待生活的河流把我冲走吗?
春日的阳光把我晒得烦了,我拍拍丈夫说:“走吧。”
几天之后的一个中午,我收到了木兰的短信,午休一开始便赶去了咖啡馆,我们挑了靠窗的位子坐下,要了咖啡。
“有什么进展吗?”她问。
“不可能的,你自己去试试看。光是想像就已经够痛苦的了。”我冷静地喝着咖啡。
“是吗。”木兰有些失落,“再怎么努力都不行吗?”
“我们对于生活太弱小。”我故作深沉地说。
“真的吗?”木兰若有所思。
我们早早地回到了公司。我有些疲倦地沿着通向办公室的走廊,想休息一会儿。却突然感到肩上受力,我转过头,看见经理胖胖的脸,有些吃惊睁大了眼。经理笑了笑,用一种亲和却又让人摒住呼吸的语气说:“销售部上一季的业绩不错。这得感谢你整个季度的努力工作。尤其是你季度中期的销售策略变更建议,扭转了下降的趋势。这季度有几个重点,我会打出来给你们。好好干,我期待你的表现。”我笑了笑,好像在心不在焉地还想着什么。
一下子冷了场,我没有在意,我正在脑中飞快地思考着什么。上千条词汇,成百的句子仿佛都可以在一秒内经过我的脑海,我在假设着,计算着,论证着。我在等待一个在经理疑惑的眼神之前被需要迫切得到的答案。渐渐地,纷繁芜杂的都从脑海中被移走。现在,我有结果了。“好。”我突然看着经理坚定地说,也仿佛是对自己说。经理满意地拍拍我的肩膀,“嗒、嗒、嗒”迈着稳稳的步子走开,又低声和别的员工交谈了几句。
几星期之后,木兰又把我约到了咖啡馆。我们坐的正好是上次的座位,只是这次木兰坐在了上次我坐的地方。我们要了咖啡和点心。
木兰用手指玩着咖啡杯柄,许久没有说话,我感到有些无聊。突然木兰轻轻地说了句:“是真的太弱小了。”这让我大大地舒了一口气。我摆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说:“那么,我们还是要生猛地活下去啊”我举起杯子,木兰会意,做出相同的回应,撞了下杯,好像忘了自己喝的是咖啡。木兰开始不那么呆滞,开始对刚才端来的巧克力慕斯下手了。
她说:“这家店的点心还真的不怎么好吃唉。”
“呵呵,,,,可是它都已经被装盘放在你眼前了呀,,,,”
Every death is a birth
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终有一天,岁月的风沙下,你会回忆起你的选择。“应该过的人生”与“想过的人生”。 或许它们其实并不矛盾。当然,这只是或许,,,,
参考文献:《风姿物语》罗森
作家出版社 二零零五年年六月
《老虎的金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长江文艺出版社二零零六月
第六篇:《20年后的我》
“20年后的我”作文评讲课例---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
“20年后的我”作文评讲课例
“20年后的我”
——小语第十二册“积累与运用五”作文教学实录
本单元作文是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灯光》等一系列文章之后设计的一篇想象作文。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自己20年后在干什么,想象一下我们的家乡、祖国、世界会变成怎样,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在作文评讲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二十年后的聚会”的形式,让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表达、欣赏、评价。
课前,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二十年后的聚会”,把桌椅摆成马蹄形,师生共同从黑板的美化、桌椅的摆放、室内的装饰等方面布置了一下教室环境,创设一个聚会的情境。李吉林老师说:“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思路,可以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添加一个细节或者一个小景,那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不少。”为此,学生在准备好自己的作文外,还准备了一个个聚会小礼物(如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等)。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交换小礼物之后,便产生了介绍自己、对话的欲望。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20年过去了,我已快成了一个半百之人,而你们二十多岁,个个年轻力壮,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材。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一起,该是何等的激动。这些年来,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和感受,你想说出来与我们一起交流,分离你成功的快乐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作文。
生:读文互评。
师:每小组推荐两位跟大伙儿说说。
生:(读文)
二十年后的我
2022年,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青春网站工作,现是一名网络画家,由我设计的许多网页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进行电脑绘画。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任凭思维的驰骋,留下许多美丽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美,那是一件多幸福的事。
今天,我带来了一幅《世纪之鹰》送给大家,这是我创作的第一幅多媒体立体画,虽然还不太精致,也不太完美,但它是我们这一时代新人的象征,寓示着我们的坚强、拼搏的精神,相信我们的祖国在我们这些雄鹰的建设下,会越来越富强。
说起我的立体画,它既汲取了传统中国画的特点和三维画的技巧,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线组成的。它不仅会变幻着五彩缤纷的颜色,还变化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在阳光或其他光线的照耀下,更是奇妙无比。为了提高我的绘画水平,我和全世界的画家,通过互联网交流意见,把我的设计方案发给他们,一同商量,创作设计。
为了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丽,我相信,只要我们从现在发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造就出一身硬功夫,就一定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生:老师,我觉得这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我觉得他紧紧地结合自己的理想展开想象,20年后成了一个网络画家,想象合情合理。
生:小作者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对祖国、对未来的热爱之情。
生:本文能深入浅出,随手将自己准备的小礼物也写进去了,让我们觉得很亲切。
生:结尾还有点写大话之嫌,如果更平实、自然一点会更好。
师:我也有这个感觉。曹冯同学,你自己能试着改一改吗?
生:行!我试试!
师:总的来说,曹冯作文写得很好,因为是自己的真实所想,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了。你们也都评得很好,相信你也会写出像他一样的好文章的。
生:读文。
(文章大体意思是他成了一个工程师,为了中美两国的小朋友方便、快捷、友好地相处,他设计了两架地球隧道车,一架从北京开往华盛顿,一架从华盛顿开往北京。并从地球内部开凿了一条中美隧道,利用真空和压力的原理让隧道车平稳飞驶。)
生:缪网民的想象力令我们佩服,我们现在有飞机、汽车、船,还发明了磁力车,而他的地球内部隧道真的很新奇。
生:我不同意缪网民的作文,我认为在地球内部开凿隧道的可能性值得探讨,我们应从地质、温度、距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师:对于地球内部隧道的问题,涉及到地质学问题,还是让我们课后到图书室查查资料,再进行讨论研究吧。
师:读下水作《二十年后的聚后》。(略)
生评教师的文章。(略)
生:读文略。
生:互评略。
生:今天,我们的聚会真的很有意思,同学们的工作丰富多彩,不知道20年后我们是否会真的相聚在一起。
生:20年后我们会相聚的,到那时我们都有了电脑,通过互联网召集大家再相聚。
师:是的,通过我们的努力,20年后,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克林伯格语)对话将成为我们这个对话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反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教学时,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师生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
界,有表达自己的空间。
“对话”中,教师应是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发的对话突破了“一言谈”的局面。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到认可和欣赏。教师在对话中应客观、公正地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优势、进步与不足进行客观的描述,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性建议。
“对话”时,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从本课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话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在作文评讲课中,我们应从单纯的评价结果中走出来,打破封闭,使作文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萌发独特的理解,在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中碰撞出智慧的星星之光。让师生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敞开心扉,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作者简介: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如东县河口小学
副教导主任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事迹:
主持县十五课题“农村小学,,合作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顺利结题。几年来,本人有十五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获县嘉奖、县“六单一综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被评为县“教坛新秀”、“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第七篇:《致考研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致考研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一位长者
这周传媒大学复试结束,2014级的结果算是尘埃落定,晚上临睡了想想,已经是第四年了,马上第五波萌新就要刷出来了。全人类的体例,一到第五年,第十年总是要说点什么的。这几天对于我而言,也是很有波澜,早上重庆医改的网络事件,一条微博传播了近8000条,当地新闻噤声(但是晚上又告知,医改最终取消了);比我小的第一批研究生生即将毕业,大家工作各有好坏,人人各自揣着心事。多年未联系的同学突然见面,告诉我以前的同学的消息,一条京广线上,命运的沉浮,生活的压力,已经开始在这批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身上展现出来。到现在,有些话想对新人们,包括已经考上的同学们,说说。
回头看,第一年我做考研,就跟萌新一样,热爱的是打鸡血,谈情怀,谈梦想。这基本也是萌新们很多时候。然而,生活却逐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我理解很多很多人的迷茫,焦虑,踌躇不定,在新闻传播的同学身上,这一点显示的尤其明显。
我以为,这种迷茫的一个重点在于:我们拥有满满的小确幸,却不幸生存于一个大时代。
我们生于一个大时代——这个点,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说毫无感觉。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冷静或者说可怕的事实,我仅说技术这一点,我是90后中最年长的一代,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手摇电话机,我还记得,转动它的时候,那种弹簧和钢铁混合的微妙手感,那几乎是我对“科技”这个词最直观的第一认识。不到十年之后,手机突然成为了人手一件的标配,在我大二大三的时候,N97还是机皇,仍然还是富二代的象征,仅仅五年之后,诺基亚倒台,IPHONE已经出6,谷歌眼镜从辉煌到陨落,小米、华为、锤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能硬件的曙光已经到来,一批移动互联网应用出现,彻底改变、颠覆、重构着我们对信息的认知,我们社会的结构。从手摇电话机到摇一摇,再到未来的穿戴设备,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不过一代人的青春。
科技在一路狂奔。这种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想象,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二十年后,印刷机的奥秘尚未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在近三百年之后,它才得到了真正实质性的技术演进。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不仅在重要性上不亚于甚至远胜于印刷术,更是在时间和密度上极大的浓缩。对于它释放的“势能”产生的巨大威力,我敢说,对于真正进行的媒介革命,人类仅仅只是听到了声音,尚未触摸到火光,更不要说真正感受到爆心的光和热。相比之下,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代人的生活,或许只能用凝滞的幽灵来形容。
再说科技之外的东西,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从第七大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飞速发展,从一个半农业国逐渐变成一个完整工业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经济飞速增长,也掩盖了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应当是城乡之间的,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分裂与断
层。此外还有环境污染、养老困境、阶层固化,滞后的社会治理结构。而在媒介上,在宣传性媒介向市场化媒介转型刚刚开始之时(也可以说大众媒介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媒体横空出世,中立性和行业规范尚未建构即被新一代的自媒体人嘲笑为旧日恐龙。媒介既有现代性的启蒙任务要完成,又要经受后现代文化的嘲讽和挑战,甚至还有后后现代的潮流要追赶。相比之下,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传统媒介的转型和体制变革,甚至都不能算是最复杂的任务了。
如果我们肯睁眼看世界,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是真正的大时代,是一场媒介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么,既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很容易反衬出来的,却是很多人心态的小。
说起小,人们会想起《小时代》,无论再怎么去抨击郭敬明的如何,他对于小时代的判断是让我佩服的,这个观点却是抓得准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去宏大叙事,碎片化,个人主义,个人视角。小时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心灵鸡汤: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梦想,最多再加上恋人,几个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全世界了。小伙伴,小世界,小家庭,小清新,小确幸。好像心灵鸡汤里面的主人公,他们好看,可爱,故事简单、美丽。但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生活世界里并不存在。
小时代并非一无是处,在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她曾经被教育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小时代的好处是把我们从这些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重压中拯救出来,让我们专注自己的生活。但小时代也容易让一个人忘记,时代的潮流,一个人生活在时代之中,他的所见所得,乃至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与这个时代的潮流紧密相连。
对于新闻媒介的人作为新闻传媒的人,乃至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如果不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思考过自己跟时代的关系,他可能很难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是为了什么。更不容易在这些事情中找到机会。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信息的中介,他还要告知别人,影响别人。
这里的东西说起来很空洞。我们只能选择一些例子。我们来比较这两种逻辑,小时代的逻辑是,一个人努力,他竟争赢了很多周围的跟他一样的人,依靠朋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这是很多小世界叙事的主题。
但是如果考虑到时代的因素,你会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极大,且存在种种利益壁垒的国家。现实生活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竞争,在优先级上要高于你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竞争——这里的社会群体,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城市,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国家——这个竞争决定的是整个群体资源的分配。而后,是群体内部小群体之间竞争来影响利益分配,这样依次分下来,最终才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一个例子,有两个姑娘在复试前来找我,要我看看面试,一个是在北京读的高校,一个在湖南。一个的简历非常充实,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去一流的单位实习,甚至拿了全国性的奖。另外一个姑娘她只获得了院级的奖学金,校内的一个奖,还有在一个不知名的景点的旅游项目里面担任过策划。
光从简历上看,后者的简历无疑比前者逊色很多。但前者优秀吗?后者不优秀吗?我想我很难说,我想我能理解这种境遇:我能理解她,我的本科是985,在某些院校排名中,它甚至能进全国前二十,是省内第一高校。但那时我的同学们为了去某家市级都市报实习几乎使尽浑身解数(似乎还需要先订一年它的报纸),如果能去湖南卫视做个拿便当的实习生,那是可以堪比拿了一等奖学金一般的喜事。但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因为早上起不来就放弃了央视或者中青报的实习机会,正如我现在能理解有人会做出一些并不值得的利益付出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代价。原因很简单,社会位置限制了社会资源,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社会规则以及一个人所能采取的行为。
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想起很多择校中的例子,很多人问我,学校好不好?系好不好?谈及毕业和学校之外,地域并不多。我也看过几个不同的经验贴,有些帖子里面说起地域,给出的建议竟然是院校环境好不好,植被多不多,好看的姑娘/男生多不多。很多人谈及学校好坏,争论博士点的多少,甚至可以细分到某位导师的某篇论文水分有多大。但是很少有人谈,一个地区的媒介类型,该地区传媒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未来空间,这个地方市场的开放程度,距离经济中心的远近,户口福利文化等内容对外地人的容纳程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
(这些东西很难吗?并不难。毕业生薪资可以从当地的招聘网站了解大致的情况,地区发展状况可以见当地的政府统计数字,政府工作报告。福利政策可以查询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市民论坛,媒介发展和政策方向可以参看媒介发展白皮书,行业论文等等。你也可以通过微博找到当地的媒体或年轻的从业人员进行沟通。)
这里又要说明一点,跟个人努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变量是社会的供求关系。而社会的供求关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演进、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下引导的利益分配。
(我把供放在求之前,而不是很多所说的社会需求决定论。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中国传媒业这样的特殊行业里,求是自然的,但供应却往往因为政策或者其它情况被抑制和扭曲,典型的例如音乐、动漫、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中,有许多细分的专业,极其优秀。每一个考上的人,都可以说是这个细分专业中的顶尖人物。但事后看来,某些对口的专业就业并不好,甚至不如一些看上去更一般的专业。究其原因,行业的分支发展不完全,人才缺口较小,资源分配不利。而造成这一原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又有经济的政治的诸多因素。有一些,短期内可以解决,有一些则不能或很难解决,而行业一旦难以形成规模,就很难生产出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未经训练的新手,至于成功机会则更是渺茫。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梦想的达成与否,在他看来,是因为他的勤勉,认真,诚实等等因素,但从整个社会结构看,他正好完成了社会赋予他的任务。
我现在的分析是静态的,如果考虑到长期的动态的结构,那么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研的题目中重心和热点的变化。但只要稍微有点追求的人就知道绝对不止于此: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工作的结构和内容,正如工业革命一般,在不断的创造新行业,也在重构甚至毁灭旧的行业。在这些创造和重构之中,会产生很多或真或假的机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理解和识别这些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对技术的认知,对媒介的认知,对时代的认知。
从这一点来说,我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际驱使着人类进一步的媒介化。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媒介的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播学学科目前看并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可能因中国传播学在传统大众媒介框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要开始追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喘吁吁。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空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对学科建构而言也是一种“弯道超车”的契机。
归根结底,技术和政治,仍然是影响媒介发展的两大因素。也是我们理解这个大时代的两条基准线。当然,要求一个青年人立刻懂得这些,肯定是做不到的。然而,倘若认为自己身在学校,或者是还年轻,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小时代的生活上,单纯的沉醉于心灵鸡汤话语塑造的小世界,这当然会在生活重大决策面前感到迷茫动摇。
当然,谈到社会的宏观结构这样的东西,总让人觉得陌生,它不如励志漫画一样存在在我们身边可摸可感。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表达出来。如果你想考新闻传播研究生,乃至掌握自己的命运,首要的或许是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有爱、恨、
友谊、人心、善恶、公平、梦想,也有政策、阶级、权力、意识形态、供求关系、技术的演进与革新,然后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
(新闻传播的人尤其应当警惕的是冷漠——这种冷漠不一定是无视,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种俯视,将政治与技术的发展视为一种并不真实的真人秀。以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为乐的人不会去理解,政治宣传的主角或许常换常新,但背后的剧本——支配权力运作和社会发展的铁律却是客观的。同样技术也是,人人都说新媒体。对马云、马化腾、马佳佳或者马什么的创富神话或者噱头津津乐道,却未曾思考这些表象背后的技术逻辑,也未曾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不过是把别人的成功作为自己贫乏生活里的盐。)
这几天在读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里面有一句话很让我震动。“许多欧洲国家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痛苦地意识到,复杂而又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他们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吃的面包,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有赖于对某些原则争论的这样或那样的解决方式,而此前,他们对这些原则从未注意过。”
人们感叹现实残酷,其实现实并非残酷,也并非不残酷,只是只有残酷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现实存在。幸福的时候人类往往赞美戏剧和诗歌,当不平等的事情压迫到自己头上来,才会去思考政治和社会学。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抨击现实,不是适应现实,更非无视现实,而是理解现实,现实不仅仅是浮于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逼着我们,我们才会去思考的东西。作为大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人,或许尤其如此。
第八篇:《致考研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致考研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一位长者
这周传媒大学复试结束,2014级的结果算是尘埃落定,晚上临睡了想想,已经是第四年了,马上第五波萌新就要刷出来了。全人类的体例,一到第五年,第十年总是要说点什么的。这几天对于我而言,也是很有波澜,早上重庆医改的网络事件,一条微博传播了近8000条,当地新闻噤声(但是晚上又告知,医改最终取消了);比我小的第一批研究生生即将毕业,大家工作各有好坏,人人各自揣着心事。多年未联系的同学突然见面,告诉我以前的同学的消息,一条京广线上,命运的沉浮,生活的压力,已经开始在这批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身上展现出来。到现在,有些话想对新人们,包括已经考上的同学们,说说。
回头看,第一年我做考研,就跟萌新一样,热爱的是打鸡血,谈情怀,谈梦想。这基本也是萌新们很多时候。然而,生活却逐渐跟我们想的不一样,甚至很不一样。我理解很多很多人的迷茫,焦虑,踌躇不定,在新闻传播的同学身上,这一点显示的尤其明显。
我以为,这种迷茫的一个重点在于:我们拥有满满的小确幸,却不幸生存于一个大时代。
我们生于一个大时代——这个点,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说毫无感觉。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冷静或者说可怕的事实,我仅说技术这一点,我是90后中最年长的一代,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手摇电话机,我还记得,转动它的时候,那种弹簧和钢铁混合的微妙手感,那几乎是我对“科技”这个词最直观的第一认识。不到十年之后,手机突然成为了人手一件的标配,在我大二大三的时候,N97还是机皇,仍然还是富二代的象征,仅仅五年之后,诺基亚倒台,IPHONE已经出6,谷歌眼镜从辉煌到陨落,小米、华为、锤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能硬件的曙光已经到来,一批移动互联网应用出现,彻底改变、颠覆、重构着我们对信息的认知,我们社会的结构。从手摇电话机到摇一摇,再到未来的穿戴设备,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不过一代人的青春。
科技在一路狂奔。这种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想象,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二十年后,印刷机的奥秘尚未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在近三百年之后,它才得到了真正实质性的技术演进。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不仅在重要性上不亚于甚至远胜于印刷术,更是在时间和密度上极大的浓缩。对于它释放的“势能”产生的巨大威力,我敢说,对于真正进行的媒介革命,人类仅仅只是听到了声音,尚未触摸到火光,更不要说真正感受到爆心的光和热。相比之下,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代人的生活,或许只能用凝滞的幽灵来形容。
再说科技之外的东西,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从第七大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飞速发展,从一个半农业国逐渐变成一个完整工业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了经济飞速增长,也掩盖了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应当是城乡之间的,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分裂与断
层。此外还有环境污染、养老困境、阶层固化,滞后的社会治理结构。而在媒介上,在宣传性媒介向市场化媒介转型刚刚开始之时(也可以说大众媒介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自媒体横空出世,中立性和行业规范尚未建构即被新一代的自媒体人嘲笑为旧日恐龙。媒介既有现代性的启蒙任务要完成,又要经受后现代文化的嘲讽和挑战,甚至还有后后现代的潮流要追赶。相比之下,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传统媒介的转型和体制变革,甚至都不能算是最复杂的任务了。
如果我们肯睁眼看世界,对于媒体人来说,这是真正的大时代,是一场媒介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么,既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很容易反衬出来的,却是很多人心态的小。
说起小,人们会想起《小时代》,无论再怎么去抨击郭敬明的如何,他对于小时代的判断是让我佩服的,这个观点却是抓得准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去宏大叙事,碎片化,个人主义,个人视角。小时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心灵鸡汤: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梦想,最多再加上恋人,几个朋友,这就是我们的全世界了。小伙伴,小世界,小家庭,小清新,小确幸。好像心灵鸡汤里面的主人公,他们好看,可爱,故事简单、美丽。但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生活世界里并不存在。
小时代并非一无是处,在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她曾经被教育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小时代的好处是把我们从这些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重压中拯救出来,让我们专注自己的生活。但小时代也容易让一个人忘记,时代的潮流,一个人生活在时代之中,他的所见所得,乃至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与这个时代的潮流紧密相连。
对于新闻媒介的人作为新闻传媒的人,乃至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如果不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思考过自己跟时代的关系,他可能很难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是为了什么。更不容易在这些事情中找到机会。更不用说,作为一个信息的中介,他还要告知别人,影响别人。
这里的东西说起来很空洞。我们只能选择一些例子。我们来比较这两种逻辑,小时代的逻辑是,一个人努力,他竟争赢了很多周围的跟他一样的人,依靠朋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这是很多小世界叙事的主题。
但是如果考虑到时代的因素,你会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极大,且存在种种利益壁垒的国家。现实生活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竞争,在优先级上要高于你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竞争——这里的社会群体,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城市,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国家——这个竞争决定的是整个群体资源的分配。而后,是群体内部小群体之间竞争来影响利益分配,这样依次分下来,最终才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一个例子,有两个姑娘在复试前来找我,要我看看面试,一个是在北京读的高校,一个在湖南。一个的简历非常充实,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去一流的单位实习,甚至拿了全国性的奖。另外一个姑娘她只获得了院级的奖学金,校内的一个奖,还有在一个不知名的景点的旅游项目里面担任过策划。
光从简历上看,后者的简历无疑比前者逊色很多。但前者优秀吗?后者不优秀吗?我想我很难说,我想我能理解这种境遇:我能理解她,我的本科是985,在某些院校排名中,它甚至能进全国前二十,是省内第一高校。但那时我的同学们为了去某家市级都市报实习几乎使尽浑身解数(似乎还需要先订一年它的报纸),如果能去湖南卫视做个拿便当的实习生,那是可以堪比拿了一等奖学金一般的喜事。但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因为早上起不来就放弃了央视或者中青报的实习机会,正如我现在能理解有人会做出一些并不值得的利益付出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代价。原因很简单,社会位置限制了社会资源,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社会规则以及一个人所能采取的行为。
这样的事情让我们想起很多择校中的例子,很多人问我,学校好不好?系好不好?谈及毕业和学校之外,地域并不多。我也看过几个不同的经验贴,有些帖子里面说起地域,给出的建议竟然是院校环境好不好,植被多不多,好看的姑娘/男生多不多。很多人谈及学校好坏,争论博士点的多少,甚至可以细分到某位导师的某篇论文水分有多大。但是很少有人谈,一个地区的媒介类型,该地区传媒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和未来空间,这个地方市场的开放程度,距离经济中心的远近,户口福利文化等内容对外地人的容纳程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
(这些东西很难吗?并不难。毕业生薪资可以从当地的招聘网站了解大致的情况,地区发展状况可以见当地的政府统计数字,政府工作报告。福利政策可以查询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市民论坛,媒介发展和政策方向可以参看媒介发展白皮书,行业论文等等。你也可以通过微博找到当地的媒体或年轻的从业人员进行沟通。)
这里又要说明一点,跟个人努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变量是社会的供求关系。而社会的供求关系,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演进、政策倾斜等多种因素下引导的利益分配。
(我把供放在求之前,而不是很多所说的社会需求决定论。这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在一个中国传媒业这样的特殊行业里,求是自然的,但供应却往往因为政策或者其它情况被抑制和扭曲,典型的例如音乐、动漫、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中,有许多细分的专业,极其优秀。每一个考上的人,都可以说是这个细分专业中的顶尖人物。但事后看来,某些对口的专业就业并不好,甚至不如一些看上去更一般的专业。究其原因,行业的分支发展不完全,人才缺口较小,资源分配不利。而造成这一原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又有经济的政治的诸多因素。有一些,短期内可以解决,有一些则不能或很难解决,而行业一旦难以形成规模,就很难生产出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未经训练的新手,至于成功机会则更是渺茫。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梦想的达成与否,在他看来,是因为他的勤勉,认真,诚实等等因素,但从整个社会结构看,他正好完成了社会赋予他的任务。
我现在的分析是静态的,如果考虑到长期的动态的结构,那么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研的题目中重心和热点的变化。但只要稍微有点追求的人就知道绝对不止于此: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工作的结构和内容,正如工业革命一般,在不断的创造新行业,也在重构甚至毁灭旧的行业。在这些创造和重构之中,会产生很多或真或假的机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理解和识别这些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对技术的认知,对媒介的认知,对时代的认知。
从这一点来说,我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是乐观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实际驱使着人类进一步的媒介化。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媒介的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播学学科目前看并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可能因中国传播学在传统大众媒介框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要开始追逐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喘吁吁。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空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对学科建构而言也是一种“弯道超车”的契机。
归根结底,技术和政治,仍然是影响媒介发展的两大因素。也是我们理解这个大时代的两条基准线。当然,要求一个青年人立刻懂得这些,肯定是做不到的。然而,倘若认为自己身在学校,或者是还年轻,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小时代的生活上,单纯的沉醉于心灵鸡汤话语塑造的小世界,这当然会在生活重大决策面前感到迷茫动摇。
当然,谈到社会的宏观结构这样的东西,总让人觉得陌生,它不如励志漫画一样存在在我们身边可摸可感。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会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表达出来。如果你想考新闻传播研究生,乃至掌握自己的命运,首要的或许是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有爱、恨、
友谊、人心、善恶、公平、梦想,也有政策、阶级、权力、意识形态、供求关系、技术的演进与革新,然后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去观察,去思考,去积累。
(新闻传播的人尤其应当警惕的是冷漠——这种冷漠不一定是无视,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种俯视,将政治与技术的发展视为一种并不真实的真人秀。以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为乐的人不会去理解,政治宣传的主角或许常换常新,但背后的剧本——支配权力运作和社会发展的铁律却是客观的。同样技术也是,人人都说新媒体。对马云、马化腾、马佳佳或者马什么的创富神话或者噱头津津乐道,却未曾思考这些表象背后的技术逻辑,也未曾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不过是把别人的成功作为自己贫乏生活里的盐。)
这几天在读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里面有一句话很让我震动。“许多欧洲国家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痛苦地意识到,复杂而又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他们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吃的面包,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有赖于对某些原则争论的这样或那样的解决方式,而此前,他们对这些原则从未注意过。”
人们感叹现实残酷,其实现实并非残酷,也并非不残酷,只是只有残酷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现实存在。幸福的时候人类往往赞美戏剧和诗歌,当不平等的事情压迫到自己头上来,才会去思考政治和社会学。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抨击现实,不是适应现实,更非无视现实,而是理解现实,现实不仅仅是浮于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逼着我们,我们才会去思考的东西。作为大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人,或许尤其如此。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致二十年后的自己论文”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致二十年后的自己论文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年后的故乡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