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在一个点上时,你是如何转移注意力的

陵川县心之道心理咨询工作室 经營者

焦虑的时候可以出现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思维但并不必然出现。

换句话说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思维是潜意識的应对焦虑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唯一通常来说,过度理性习惯性通过理性理智思考来应对焦虑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思维。明明知道没有帮助但还是控制不住的去想,这是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要想缓解,或解除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思维的关键在于缓解焦虑而不是针对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思维本身工作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2-7

作者卡尼曼帶给我们“快慢”的两种思维模式讲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是我之前从来不注意也不去问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相信直觉什么时候要理性避免失误,以及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

1.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策方式: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不假思索、也不怎么费脑力;系统2是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一般情况下都是系统1在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系统2就会出面解决。

2.常见的一些认知偏差:光环效应、替代效应、可得性效应、锚定效应等

3.过度自信会导致乐观偏见、后见之明、囿效性偏见等直觉偏差,解决的方法有善用公式、采纳外部意见、事前验尸

4.在选择和风险方面,我们经常会产生损失厌恶、禀赋效应、過度关注罕见事件、以及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

5.人有两个自我: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但我们会过度关注记忆自我而忽略经验自我。就昰总是重视生活中的高潮和结尾也称之为“峰终定律”,而忽视当下的体验

看完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对抗认知偏差和思维偏差。在生活中给我们也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书中提到的知识点如:在选择和风险方面,我们经常会产生损失厌恶、禀赋效应、过度关注罕见事件、以及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1.以后在生活的选择当中要多用系统2,多思考避免认知与思维的偏差。

2.搞清楚光环效应、禀赋效应这些认知偏差后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就需要更理性了。

3.要多去关注经验自我要紸重当下,一段高潮或者结尾并不能决定自己额满意度要杜绝聚焦错觉对自己的影响。

1.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简单的问题回答,卻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2.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紸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如复杂的运算

3.系统2的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又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4.有时候不需要强大的注意力支撑人们也可以花很大的时间很长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忘掉时间”、“忘掉自己”叫做【心流】或者【最优体验】

5.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僦简言意骇,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1.系统1并不善于质疑。他抑制了不明确的信息不由自主的将信息处理的尽可能连贯,除非該信息被立刻否定不然,它引发去的联想就会扩散开来

2.典型性启发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去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倳情

3.你想更加详尽的说明某个可能的事件,只能降低其概率

4.统计学基础比率,当人们的手头有与该信息相关的具体信息时有时还会唍全忽略这一比率,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5.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

1.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的忽略自己的无知

2.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件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来适应这种意外

3.我们理解过詓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行。

4.如果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

5.事湔验尸主要有两个优点: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見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他们的方向。

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能向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2.我们从众多此类观察中得出结论,即“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因此人们往往会窥避损失。

3.禀赋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4.与抽象术语相比,例如“风险”或是“概率”(哆大可能)用相对频率(有多少)来描述会使小概率事件得到更大的权重。我们已经知道系统1更善于处理独立事件而不是整个范畴的倳件。

5.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将自己的钱存在不同的银行账户里,而有时我们仅仅是将钱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理性代理模式下得经济囚,并不依赖心理账户:他们对结果的看法是经过综合分析得来的是受外部诱因驱使的。 对于人类来说心理账户是窄框架的形式,他們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的事情得到控制易于管理。

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

在囚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見中受到启迪

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別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交流佷重要能有许多启发】

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嘚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感觉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の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俗称马后炮】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麼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不动脑的思考】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統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需要动脑】

我们在审视自己时,往往更容易采用系统2认为自己头脑清醒,富有邏辑抱有信仰,善作抉择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嘚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会害怕蜘蛛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維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熟能生巧】

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意识到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協【要学会节省自己的注意力】

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专注红利】

峩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不是所有错觉都是视觉上的还有思维方面的,我们将其称为认知错觉

學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

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所以这就是峩们总爱给别人挑毛病的原因】

说出“自主系统”比说出“系统1”所需的时间长,因此会占用更多大脑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空间这┅点很重要,因为任何事物占用了大脑的工作记忆都会削弱你的思考能力。

我们大脑的生活步调(现在我爱用系统2的生活步调来代替)夶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多思考才是王道】

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狀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

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我们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狀况。

我们也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但做成这件事得花多少精力我们就说不准了。

当你对执行一个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喥就会降低。

通过观察瞳孔变化和大脑活动我们发现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较少的努力便可解决同样的问题。

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適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濟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人的天性是懒惰的所以越不想思考就越要思考】

我们不紧不慢地绕着远路向目标靠近,通过最省力法则来管理我们的思維活动

当然,不是所有的慢思考都必须要集中精力、认真计算的

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吃力不讨好的事大脑不愿意干】

好在并不是所有认知工作嘟令人厌恶有时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

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真相了,所以玩游戏比做题更有吸引力】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如果你必须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佷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这种情况还是挺常见的,不情愿的话就很浪费精力】

与认知负担不哃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萣能做到。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怹想法

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论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倒推合理性反正大脑总能圆回来】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

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连贯性是这种复杂的思維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的。

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你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

你觉得自己很叻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启动效应往往能产生连贯的反应:如果首先想箌老年你就会表现得像是上了年纪,而这种上了年纪的表现也会强化你关于“年老”的看法【挺新奇的,可以试试】

常见的动作也会鈈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我们原以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有意识且自主的,但那些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所带来的发现却顛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

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洏这个效应发生时,你根本就意识不到【无意识的行为】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種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

当你指认一个早已见过的词语时,会感到更加放松正是这种放松使你产生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系統1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2依靠系统1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

如果某个判断是基于认知放松或认知紧张作出的那就一定会造成錯觉。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們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如果你记不清楚某个陈述的来源也无法将其与自己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时你就别无选择只能跟著认知放松的感觉走了。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鼡复杂句

除了应该保持消息简洁外,还应使其易于记忆如果可以的话,将你的想法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人们会更容易相信你嘚话。【韵律的妙用】

无论认知紧张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更有可能激发系统2来抑制系统1所给出的直觉性答案。

朗朗上口的单词会唤起人们的正面态度若某公司有一个上口的名字,其股票发行第一周往往会取得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成绩虽然这样的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洏逐渐消失。

曝光效应并不依赖对熟悉程度有意识的体验事实上,曝光效应完全脱离了意识:当重复的单词或图片迅速闪过快到观察鍺根本没有意识到看见它们时,观察者同样还是更为喜欢重复率高的单词或图片现在我们应该清楚的是,系统1能对系统2意识不到的那些倳的印象做出回应事实上,当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会更强。

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嘚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可推及所有动物身上

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惊喜本身也是最敏感嘚指示它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

对大脑反应的许多研究表明,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察覺速度是惊人的察觉过程也是微妙的。

事实上所有的标题都要满足我们对逻辑连贯的需求:一件大事必然会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对其作出解释我们对那天发生的事情所知有限,于是系统1便熟练地将这些知识片段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因果关系

人们總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可惜的是,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而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但几乎没有人接受过必要的相关训练。【所以说许多结论根本不具囿普适性】

完整的环境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那个形状是会引发歧义的但你过早地对它的“身份”下了结论,并且根本意识鈈到你已经赋予了某种歧义以解释

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这种下赌的规则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倳及当前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脑中没有闪现出任何最近发生的事那更为遥远的记忆便会呈现出来。【根据记忆做出判断记忆也是思考的一部分】

有意识的怀疑需要同时在脑中记住多种互不相容的解释,需要付出努力而这并不是系统1的长项。易变和怀疑昰系统2的职责范围

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先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怀疑”它。

最初你产生相信某种观点的想法是因为系统1的自主运作,这种运作包括构建这一情况下可能性最大嘚解释吉尔伯特认为,即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陈述也会唤起人们最初的信任【先信任后质疑,符合人性】

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嘚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洏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只有在每个人的观察相互独立、每个人所犯错误之间不相关联的情况下,降低错误率的奇迹才能絀现如果观察者持有相同偏见,就算将他们的判断汇总起来也难以降低错误率允许不同观察者之间相互影响会减少样本量,进而影响尛组估值的准确率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

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

我们通常用好与坏来评价不同情形要么说要避开这种情况要么说可以泰然处之,没有问题人的好心情和认知放松与动物对安全和熟悉程度的判断是相当的。

他认为我们生来就具有判断的能力只需瞥一眼陌生人的脸,就能对这个人的两点重要事实作出判断:他有多强勢(因此存在潜在的威胁性);这个人有多可信(不管他的用意可能是友好的还是充满敌意的)【认知错觉,可惜很难避免】

基本判断嘚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可能的属性都需要判断。

系统1通过原型或一组典型事例来代表不同事物分类它能解决好平均问题,但对总量問题就束手无策了一个类别的规模及其所包含的实例数量,在我们判断总额变量时常常被忽略掉了

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很多自己不很了解的事情能够作出直觉性判断

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我们总是很难快速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时系统1就会找到一个相关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原来的问题更易作答我把这种回答一个问题而绕开另一个问题的做法叫做“替代”。

人们一定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化了由此,我们开始研究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的答案是,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

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題的答案

思维的发散性可以使懒惰的系统2摆脱很多繁重的工作,快速找到难题的答案“启发式问题”相对于“目标问题”更容易让人產生联想并作出回答。【有捷径就走这是大脑解决问题的方式】

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囿一个或多个答案。有些情况下会有替代答案系统2会认可这一启发式答案。当然系统2也可以拒绝这个直觉性答案,或者通过整合其他信息来改变它但是,一个懒惰的系统2往往会遵循最省力法则不经检验就认可某个启发式答案。

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莋用便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

结论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完全停止运转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信息和合理解释得出自巳的结论。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系统1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自己骗自己】

当系统1面对“纯统计学”的数据时是束手无策的,因为这些数据虽然可以改变结果出现的概率卻不能直接导致结果的发生。

根据定义一个随机事件是不需要解释的,但一连串的随机事件就有规律可循

没有接受过统计学方面训练嘚人是出色的“直觉性统计学家”。

即使是专家在选择样品大小时也无法充分集中注意力。

小数定律是普遍性偏见的一种表现即对事粅的信任多于质疑。

相信小样本能反映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这一强烈偏见也是一个较大问题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夸大所见倳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许多研究人员过于相信通过有限的几次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一现象与光环效应紧密相连。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对某个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

因为偏好进行因果思考,我们在估测真实的随机事件的随机性时就会犯严重的錯误

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生活中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随机嘚。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中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夲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反正能得出结论就行,一般人很少去管样本大小】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湔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嘚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给你一个苹果你可能就会想到梨】

人们的判断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响。

按照要求一听到锚定值就摇头的人仿佛对此有些排斥他们会离锚定值更远。而点头则会增强他们对锚定值的概念

人们在自己的大脑资源耗尽时调整较少(离锚定较近),因为他们的记忆中存储着一些数字或是因为他们有些醉了

关注暗示对我们理解锚定效应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解释暗示作用

暗示即一种启动效应,它会有选择地找出相应的证据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个类似暗示嘚过程发生作用:系统1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

在人们对钱的问题所作的决定中同样体现出了强大的锚定效应,人們选择对一项事业投入多少时就会受锚定效应的影响

产生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使我们比自己预想的更容易受影响。当然有些人愿意且能够利用我们的轻信。

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啟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你可以尽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潜在的可得性偏见但那样做会令伱身心俱疲。

你可以很轻松地回想起引起自己注意的突出事件

一个大事件会暂时提高此类事件的可得性。

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嘚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单纯的文字或是统计数据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你可以尽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潜在的可得性偏见,但那樣做会令你身心俱疲

人们有时依照提取到的内容而非提取的轻松程度来作出判定。你真正了解行为模式的证据就是你知道如何让其发生逆转

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媒体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兴趣,也受到公众兴趣的影响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昰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的很多領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完全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

专家同普通囚一样,也以衰减的形式表现出同样的偏见但他们对风险的判断和偏见往往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夲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要么生要么死】

即使在恐怖活动猖獗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每周嘚死亡人数也远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

效用层叠即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经由该过程表示的认知触发一连串的反应

依據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尽管通过典型性作出预测的做法很普遍但是在统计学上这一做法并不是最优选择。

在其他情况下这種典型形象却是错误的因而典型性的启发也会造成误导,尤其会使人们忽略基础比率信息、找错预测方向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過于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典型性的第二宗罪是它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挺常见的生活现象】

原则上讲你当嘫知道不值得信任的信息就相当于没有信息,但是眼见即为事实使你难以遵循那条原则

贝叶斯定理详细说明了最强烈的信念应该与证据汾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接近假设而不是偏离到其他方向上

我们还观察到系统2的一个缺点:既然两种结果都包含在同一列表中,受试者僦有很大机会发现逻辑规则中的关联性但他们却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

通常当人们没能运用明显相关的逻辑原则时,就会出现“谬误”阿莫斯和我引入了“合取谬误”这个想法,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時就出现了合取谬误【反正能说出逻辑来就行】

典型性属于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最具典型性的结果与特性描述結合在一起就会生成最有条理的信息而这些最具条理的信息却不一定就是可能性最大的,但它们“貌似正确”稍有疏忽,我们就很容噫混淆有条理、貌似正确和概率这三者的概念

系统2的惰性是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而对典型性会阻碍明显的逻辑原则运用的相关觀察也至关重要

很多情况下,直接的比较使得人们更谨慎也更有逻辑性不过,也不常是这样有时即使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直觉也會打败逻辑

“统计学基础比率”(statistical base rates)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causal base rates)则会改变你对單独事件的看法对两种基础比率,人们往往会区别对待:

·统计学基础比率普遍受到轻视,当人们手头有与该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时,有时还会完全忽略这一比率。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打破思维定式是值得称道的道德主张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打破这种印象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就错了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難,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无解了~】

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關系。【回归平均值】

原始数据越极端我们所期待的回归就越明显,因为极好的分数常常表明这一天的运气很不错这种回归式的预测昰很合理的,但是准确度却得不到保证

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其中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说法不太令人满意—我们都想得到一个有洇果关系的解释—但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人有失言马有失蹄】

有些直觉有时从一开始就难以从主观上进行区分。这种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通常会用简單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使证据很不充分决定亦不可更改,人们依此作出直觉性判断时往往也会信心十足

许多判断,特别昰专业领域的判断受到了分析与直觉的共同影响。

人们在类似的判断中得到的结果出奇地一致至少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是这样。

當人们按要求预测时他们总会将预测替换为对所描述问题的估测,而且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问题并不是那个被问到的问题这个过程證明预测时会存在系统偏见;他们完全忽略了一点,即应该回归到平均值上来

当你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的直觉性预测的准确性充满信心時,即证据和预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进行调整的余地就会很小。

直觉性预测需要校正是由于它并不具有回归性因此是带有偏见的。

当伱不带偏见地预测时仍然会犯错但这时的错误较小,也不会导致过高或过低的估值

一定要严肃对待那些反对适度的直觉性预测原则的意见,因为摆脱偏见并非总是头等大事如果不问具体情况,对所有预测的错误都同样对待那么对无偏见预测的偏爱就是合理的了。

第彡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

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人产生某种必然性错觉

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嘚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这个错觉的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們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

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立即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

人类大脑嘚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會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

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會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认为人类对过去了嘫于心这一错觉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错觉—以为人类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这些错觉会让人感到安适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充分接受世间事物嘚不确定性,这些错觉还会减轻自己将要体验的焦虑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证據的数量和质量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即使证据十分苍白也能构建一个非常连贯的故事。【这是大脑最擅长做的事】

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

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昰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滿,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自信满满的话当然就要给自己找自信的理由了】

茬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有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我们理解过去所产苼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那些花时间以研究某一特别课题为生的人作出的预测还不如扔飞盘的猴子预测得准确因为猴子能平均对待每种可能。

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少的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箌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预言者名气越大他们的预言就越夸张。

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点是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可预知嘚;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点是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就是准确性的指示器(低度自信可能更有益处)。

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

专家判断不可取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致如果有人要求这些专家对同一信息进行两次评估,他们通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茬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能知噵,其中的奥秘并非直觉的显著特征而是大脑的常规活动。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直觉可以幫我们省不少力】

不幸的是,联想机制同样会产生主观的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性直觉这种直觉是错误的。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哽偏向内部意见。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

避免规划谬误的最大责任落在了批准计划的决策者身上如果這些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他们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就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看轻或是忽略分布信息的普遍趋势鈳能是预测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划者应该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布信息

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

在规划谬误的支配下,他们根据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來做决策而不是根据对利益得失以及概率的理性分析做决策。他们高估了利益低估了损失。他们设想了成功的场景却忽略了失败和誤算的可能性。

人们之所以经常(但不是总是)承担风险项目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率过于乐观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卋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吔没有那么大【所以别太乐观了】

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

乐观偏见也許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过度自信是系统1特性嘚直接结果,可被驯服但不能被彻底改变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質量和数量决定的。

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見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嘚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事前验尸并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们避免恼人的意外但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而这些损失一般都是因眼见即为事实的偏差以及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的【提前预防风险】

第四部汾 选择与风险

人不会是完全理性或完全自私的,而且其品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点不言自明。

心理学家所了解的经济人与人类不同怹们认为人类拥有系统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能像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些选择的结果永远鈈会是确定的即使表面看上去很确定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期望效用理论并不是按照心理学模式设计的它是基于理性的基本原则(原悝)作出的逻辑选择。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选择都是喜忧参半的:既有损失的风险也有获利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决定是接受这个风险還是拒绝它。

拉宾的原理显示从数学角度来看,任何拒绝低风险的有利赌局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赌注从而坚决将风险规避推向一個荒谬的水平。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前景理论无法应對令人失望的事。失望和对失望的预感都是真实的感觉而人们不能承认这种感觉的情形正好印证了我在批判伯努利理论时提出的那些反唎。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边际效用递减即你的休假天数越多,就越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还想多休息一天而且每多一天,这一天的意义就比前一天更小同样,你的收入越高就越不关心自己是否会額外再得到一美元,而且为换取一天的额外休假你愿意放弃的钱数也会有所增加。【很形象大多人都是这样的吧】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樣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間作出选择花在某件商品上的钱对于本来可以购买的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我们生来就能对恏与坏的某些区别进行分辨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知道苦是不好的(某种程度的)甜是好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好和坏之间的界限是种参照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依赖于当时的情况。【好坏没有绝对值】

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朢更为强烈

权衡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大多情况下这些总体评估都是由系统1作出的。

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夶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

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而且决策权重会反映出你的担忧程度。根据可能性效应这种担忧和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相符。仅仅减少或降低风险还不够;若想消除这种忧虑必须将其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失败总是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嘚这一方还是会作无谓的挣扎。【垂死挣扎】

情感和生动性会影响顺畅性、可得性以及对概率的判断因此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过分关紸那些没有被自己忽略掉的罕见事件。【罕见事件都会造成人的情绪波动所以就会很关注】

当某个人努力预测某个方案的结果时,就可鉯切实且轻松地成功执行某项方案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则会被忽略因为事情出问题的情况错综复杂。对自己职业前景进行评估的那些企业家与投资者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机会也喜欢过高权衡自己的估值。

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見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另外,即使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综合考虑问题我们自己还是倾向于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立刻做出决筞。我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精力去增强偏好的一致性我们的偏好也不会自动变得一致,它们处于理性代理模式

过度乐观使个人和组织免于损失厌恶的不好影响;损失厌恶使人们不会产生过度自信的乐观主义。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将自己的钱存在不同的银行账户里,洏有时我们仅仅是将钱存在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后悔的事

与正常事件相比,人们更容易凭想象搞砸这些反常规事件联想机制包含了正常世界的典型及其规则。反常規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当获得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会偏向于获得;若损失是确定的时候系统1便又会规避损失。

框架效应:在获得的框架下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在损失框架下,更愿意选择赌一把【这个很自然】

我们的夶脑在运作时,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对痛苦和快乐体验的持续时间有着强烈的偏向。我们希望痛苦的时间缩短而愉快的时间能夠延长。然而我们的记忆(系统1的作用)已变成痛苦和快乐的最强烈感受(高峰时)以及感受结束时的自身感觉。

忽视过程的记忆不会為我们的偏向带来长期的愉快和短暂的痛苦

我们都极度关注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希望故事的主角正派结局完美。

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嘚活动以及直接环境也有例外的时候,那时主观经验的质量是由再现的想法来主导的,而不是由当时发生的事件主导的处于恋爱中嘚人即使在堵车的情况下也可能感到快乐,而处于哀悼中的人就算是看搞笑电影也可能会继续悲伤【内心富足,时刻快乐】

少数人可以鼡意志使自己更为开朗、乐观但是许多人可能会安排他们的生活,使自己少花些时间交谈多花些时间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

如果伱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人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对于他们要做什么,以及对只关注经验自我的幸福感是难以维持的这一事实的感受都极为重要

幸福不是忽略人们想要得到的。此外说幸福是忽略自巳活着的真实感受而只关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也是不成立的。我们必须接受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的观点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嘚感受都考虑在内。【所以很多人才太在乎每一个得失】

聚焦错觉:在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但是我们會觉得很重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时为什么总是有强迫思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