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耷拉的动物耳朵圆圆听觉灵敏的动物吗?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7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鉴别了一种具有动物界最敏感听力的飞蛾——它的听力比人类的耳朵要敏感150倍。这种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会在蜂房里产卵,幼虫主要以蜂巢的蜡和残骸为食。目前,这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书简》上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大蜡螟的耳朵具有极高的频率敏感性。

研究人员发现大蜡螟具有动物界最尖锐的听力。

这种大蜡螟能够感知高达300千赫兹的频率,这是自然界任何生物能感知的频率最高记录。人耳只能听到2至5千赫兹的频率范围。研究人员称这是已知动物具有新发现的、非凡的感官特征的典型例子。这还反映了动物的“共同进化”,这种蛾的进化与它的捕食者蝙蝠的进化相互交织着进行。

蝙蝠主要是利用一种名为电磁波反射法的生物声纳系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导航。这个过程涉及发送超声波调频信号并解译声波遇到障碍物以及附近生物反弹回来的声波回音。电磁波反射法是如此精确以至于蝙蝠能够通过每一个声波信号辨别位置、大小、方向甚至物体的物理本质。

即使是蝙蝠,它能听到的频率记录上限也仅仅是212千赫兹,大约是大蜡螟能够听到频率上限的2/3。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激光震动测量仪的先进科研设备来测试20只飞蛾的听力。

英国利兹大学的汉娜·莫伊尔(Hannah Moir)博士说道:“很多飞蛾物种因面对捕食者的压力,也即能够通过回声测定方向和位置的捕食者蝙蝠,而进化出具有超声波敏感的耳朵——这个例子也是捕食者和猎物之间进化‘军备竞赛’的最好例子之一。”

研究人员认为飞蛾进化出超感官听力以避免蝙蝠的猎捕

大蜡螟的敏感听力主要是用于监测蝙蝠,此外雄性个体产生这样的超声波脉冲也是求爱的方式。飞蛾的耳朵在听力器官里只有1到4个感受细胞。大蜡螟只有四个听力感受细胞。

莫伊尔博士认为高达300千赫兹的听力敏感性是前所未有的,它大约是之前昆虫听力最高记录——北美舞毒蛾——的两倍。此外,目前尚未发现任何蝙蝠能够产生如此高频率的叫声或者能够听到这样的高频声音。莫伊尔博士认为飞蛾的这种进化可能有双重目的:躲避捕食者和求爱。

莫伊尔博士补充说道:“无论如何,大蜡螟的听觉能力意味着,在正在进行的蝙蝠-飞蛾进化战争背景中,即使蝙蝠的叫声能够适应更高的频率,大蜡螟的装备进化已经提前一步了。这种极端的听力频率敏感性在动物王国里是无人比拟的。”(编译/严炎刘星)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科技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科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什么动物没有听觉请大家给我详细的资料谢谢!... 什么动物没有听觉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蝉是一种昆虫,又称“知了”。其种类较多,雄蝉的腹部有一个发声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响亮的声音;雌蝉虽然在腹部也有发声器,但不能发出声音。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在地下生活4年之后就会钻出地面,风光一时。成虫仅刺吸植物的汁。

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不同的时期。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蝉在交配之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卵在树枝里越冬,到第二年夏天,借助阳光的温度,才孵化出幼虫来。

你好,准确的说很多动物都没有听觉,是依靠震动,声波,超声波进行联系和感知的。

我给你找来资料,你好好看看,具体了解一下动物世界是如何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感知世界的。

动物的听觉远没有它们的视觉那样让人感到神秘。比较高等的动物都有发达的听觉,在兽类中,具有大耳朵的动物,如象、鹿、兔、狐那样的动物可以听到人耳无法听到的极轻微的声音,甚至可能包括次声波;蝙蝠和海豚可以用超声波进行联络或探索周围的环境,它们当然是能够听到这些人的耳朵无法感知的声音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世界一定比许多鸟兽能听到的世界安静得多。在寂静的屋子里堵上蝙蝠的耳朵,它们就会到处碰壁,表明它们能够凭我们听不到的声音进行导航;以前人们对大象给数公里以外的同伴传递消息的行为感到困惑,后来谜底揭开了:它们可以发出和接受我们听不到的次声波,在“默默无闻”中进行远距离联络!在科学尚不昌明的年代,古人们只能用各种传说来解释这样的现象。

对于没有耳朵,确切地讲是没有外耳的动物也有很好的听力则常令有些人感到困惑。谁都知道鸟有很好的听力,但是说起鸟的耳朵,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它们的听力是出类拔萃的:根据一般规律,善于鸣叫的种类必定具有相应的听力,不然的话,利用叫声联系同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鸟类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听力不逊于别的动物:啄木鸟能够听到天牛幼虫在树木段中活动的声音,而猫头鹰可以根据老鼠的叫声或走动的声音,在全黑的环境下把老鼠抓住,有的猫头鹰还可以凭借听力的定位,从雪堆下抓出隐藏的鼠类,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它们的视力具有X光般的穿透力呢!猫头鹰是少数具有左右不对称耳道的动物种类,这样的耳朵使声音传入的时间有细微的差异,更便于判定声音的具体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出击前奇怪地转动头部,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声音。

在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动物中,没有听力的情况是相当罕见的。按照人们的一般逻辑,至少应该在头上有能够收集声音的器官——耳朵,才能产生听力,但是在一些蛇类、鱼类和昆虫中我们找不到那样的器官,而它们确实是具有听力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它们的耳朵并不长在头上。举例来说,雄性蟋蟀和螽蟖以鸣叫吸引雌虫,它们必然具有听力,尽管它们的头部确实没有感觉声音的器官,但在它们前肢的末端却衍生出具有听觉功能的结构;很多鱼的体侧中间有一条侧线,是在鳞片上的一系列“隧道”组成的感觉神经,其中就有感觉震动的功能,当岸上的声音传播到水面,然后通过水的传导作用引起水的震动时,附近的鱼儿就能感觉到,并作出反应,于是就可以说它们听到了声音。虽然它们可能无法辨别声音的意义,但是可以听到“无声的声音”——水的震动,包括附近动物经过时造成的波动;不少书上都说眼镜蛇是聋子,不能听到任何声音,那些印度弄蛇人吹的笛声是一种纯粹的噱头,他们是通过用脚在地上打拍子让蛇感觉到的,这样的说法真的科学吗?物理学上给声音的定义是:在空气(或其它介质)中传播的震动产生声音,听觉是对这样的震动产生的感知反应。如果那样的话,眼镜蛇感觉到震动算不算是具有听觉呢?假如它们能感觉到笛声扰动空气的震动,并有所反应,算不算是听到了笛声呢?我觉得应该算。北美的响尾蛇具有能沙沙作响的角质尾节,如果它们没有听力而具有这样的发声器官,简直就太不可思议了:它们怎么能利用自己无法感觉到的功能来影响它自身的行为呢?从解剖学上看,响尾蛇和眼镜蛇在听觉器官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体现,或许,它们腹部的鳞片就像鱼类的侧线那样,是一种极端另类的“耳朵”?

人类很早就懂得利用声音来诱捕猎物,先民们最早制作骨笛的动机很可能是为了发出吸引猎物的哨声,让猎物自投罗网。好奇的考古学家吹奏数千年前遗址中发掘到的骨笛,依然能成功地将现代野外环境中的雄鹿吸引到身边来,不由让人啧啧称奇。动物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可能不像其它感觉那样精确,这可能是野生动物行为中的薄弱环节。当然,除了人类以外,一些捕食动物也学会了这样的把戏,例如响尾蛇发出的类似流水的沙沙声,在干旱沙漠地区对干渴的小动物就很有诱惑力;伯劳鸟躲在茂密的树丛中模仿小鸟的鸣叫,也很容易让前来寻找同伴的小鸟中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朵圆圆听觉灵敏的动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