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乳腺癌换者,乳腺癌做完手术几天出院后两年余,每半年就得去门诊复查一次。以前没办慢病卡,现在办好了。我想问

此栏目由诺华肿瘤(中国)支持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但幸运的是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83.2%,这意味着乳腺癌已经不再是令人“谈癌色变”的疾病,而是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跨入慢病管理时代。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大科主任陈前军主任日前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指出乳腺癌管理跨入慢病管理时代,其治疗理念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以“治癌”为中心,逐渐转变为“医人”为中心,即不仅考虑肿瘤的诊疗,还要考虑肿瘤宿主(人)的身心健康,进行全周期、全方位的管理,才能确保病人活得久、活得好!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大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A 两全管理让病人活得长、活得好

陈前军主任介绍,以前对乳腺癌的治疗理念是“以疾病为中心”,治疗手段都围绕把癌细胞赶尽杀绝,这样就可能会导致病治好了,但是“人没了”,或者是人虽然活着但是活得质量很差。现在的治疗理念已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治好肿瘤,还要考虑对乳腺癌患者实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通过跨领域医生(MDT诊疗模式)、患者及其家庭亲友的共同努力,提高患者预后,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以良好的状态回归家庭和社会。

全方位:全方位管理主要指某个时点或时段对疾病与患者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生命宽度”的管理理念。陈前军主任以化疗为例说,医生在患者化疗期间不仅要关注肿瘤有无缩小、癌症相关指标有无恢复正常,还要关注化疗毒副作用对患者健康的其他影响,如吃饭、睡眠、排便情况,以及有无脱发、精神状态如何等,通过跨领域医生(MDT诊疗模式)以及通过调整治疗方案、采取应对措施,甚至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保护患者良好的生活质量。再譬如,两三年过后,很多乳腺癌患者就认为“治疗已完成”或是“我已经好了”,想生个孩子,这种生育需求及其生育功能保护,不只是治疗结束后二三年的事,而是在治疗开始之初就要为患者做好生育能力的保存、保护。

全周期:全周期管理更多强调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生命长度”的管理理念。例如,许多乳腺癌患者到最后生命结束并非是因为乳腺癌复发,而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长期的血脂代谢异常可能引发的一个问题,血脂代谢的管理就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问题。同时有些乳腺癌在五年后仍有复发高峰期,十年后仍有复发可能。而且有些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在几年后出现血脂异常、骨代谢异常、心理抑郁等伴随疾病,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寿命的主要挑战。

因此陈前军建议,乳腺癌康复需要有长期管理的意识,医务人员通过长期随访,告诉乳腺癌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检查、治疗、康复等方面都应该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这种长期管理里面贯穿全部治疗周期乃至整体生存期。

B 中医助力无数病人闯过手术、化疗关

陈前军主任认为,无论是“两全”健康管理理念,还是“以人为本”治疗理念的落地,中医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说是大有可为。

以手术为例,手术前患者会因对乳腺癌本身以及即将面临的手术普遍感到恐惧、焦虑,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等现象;手术后因为手术本身以及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会出现乏力、胃口不好等现象。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率先在全国推出乳腺癌“围手术期”中医干预理念,用中医的技术方法帮助患者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尽快让患者术后康复,得到患者欢迎。这一管理策略2017年也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

再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化疗为例,化疗一直被认为是把“双刃剑”,在杀敌一千的同时,也自损一百。很多患者在化疗期间都出现免疫力低下、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症状。有的患者每次化疗开始就剧烈呕吐、水米不进,而且要一个星期才能恢复过来,可以说是痛不欲生,体重也明显下降。甚至有患者因为无法耐受这些毒副作用,不得不中断治疗,这意味着前期治疗的效果有可能付诸东流。

陈前军主任介绍,在中医看来,患者化疗时出现的这些消化道症状,与化疗损伤脾胃有关。对于这种情况,西医的手段以补充营养液为主,而中医可以通过口服中药、耳穴压豆、针刺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来达到调和脾胃、补益脾肾、扶正祛邪的效果,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消除患者对化疗的恐惧。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中医特色疗法的有效性,让无数患者成功“闯关”。

C完成内分泌足程治疗,中医功不可没

在过去,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在慢病治疗期要接受长达5年的内分泌治疗,而近两年的观点认为,对于有高复发风险的人群(比如淋巴阳性、激素受体阳性、肿瘤负荷大),坚持10年,甚至15年的内分泌治疗可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但是有调查显示,欧洲有40%的病人甚至无法坚持完成5年的内分泌治疗。导致内分泌治疗依从性的原因之一,就是患者无法耐受内分泌治疗的毒副作用。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如果用不到患者体内疗效再好的药物也是零!

陈前军主任解释,内分泌治疗会导致乳腺癌患者出现关节疼痛,以及类更年期症状,比如潮热、出汗、心悸。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不适,却可能导致患者生存质量极低,有位三十多岁的患者曾形容说,她一天到晚都处于潮热状态,晚上无法睡觉,白天心神不宁,衣服一天湿透几套,想死的心都有!

对于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中药口服以及传统针灸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针灸方法对于缓解内分泌治疗引起的多汗、潮热,以及骨关节疼痛是有效的,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肿瘤协会的权威杂志上。

陈前军主任介绍,广东省中医院的统计显示,在该院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能够坚持完成5年治疗的比例高达80%以上(包括外地患者),这其中中医药的助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大大改善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完成足程治疗,提高患者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D 中医碰撞大数据、AI,小医生将开出名医处方

正因为中西医并重,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近年发展迅速,不仅是全省最早成立的乳腺专科,也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乳腺专科。建立了老中青人才梯队,成为行业中的标杆,在患者中也有很好的口碑,年门诊量达到18万人次。

中医是经验医学,患者对名老中医的认可度远高于普通中医师,可一位名老中医每日诊疗的患者数目有限并且覆盖范围较小,而名中医多采用“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一名老中医三、五年只能带几个徒弟。如何能让名老中医的智慧和经验结晶被快速传承、更大范围推广?陈前军主任接受采访时透露,广东省中医院准备启动“乳腺病临床科研一体化中心”、“名老中医人工智能化传承中心”,让传统中医与AI和大数据碰撞,建立乳腺病中西医结合人工智能优化平台,构建乳腺病中西医结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系统与名老中医乳腺病人工智能传承系统,推进乳腺疾病的中医治疗与中医传承。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中医领域大有可为。陈前军解释,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处方信息,还会有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经过储存、分析,可以筛选出最优化的处方方案。

另外,名老中医与普通中医师的差距主要在辨证分型和方剂的使用。小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采集患者相应的信息,将获取到的信息上传到后台,后台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名老中医的辨证治疗的方式,给出一定的方剂建议,从而使小医生也可以开出相对更有效的名医处方。同时,每个中医师在应用人工智能软件的时候,也同时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学习的素材,随着中医药大数据丰富,线上辅助诊疗系统将更加完善有效。这样可以帮助普通医生提升诊疗能力。在患者受益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中医的传承及推广应用。

据介绍,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临床科研一体化中心”还将在深圳、顺德、番禺等地建立6个分中心,分中心可共享中心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系统。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乳腺疾病患者可以在当地医院就可享受到广东省中医院水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Q:陈主任,很多乳腺癌康复者都非常关心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些什么,但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互相矛盾,会让她们感到不知所措。陈主任可否给这一群体一些食疗方面的建议?

A:这也是我在门诊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其实乳腺癌康复者不需要把自己当作特殊群体,在饮食上有过多禁忌,这些禁忌会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名乳腺癌患者”,这样反而会增加患者或康复者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健康。

其实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康复者只要遵循普通人群应该有的健康饮食习惯即可。比如说,要低糖、低脂、低热量饮食,采购肉食时最好不买或少买腊肉、熏肉,烹调时最好不用煎、炸、烤的方式。每日的饮食中都可有些豆制品、乳制品。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的蔬菜。戒烟限酒,但是节假日,亲朋好友团聚,少喝一点酒也无妨。总之,不要把饮食禁忌绝对化,顺其自然,不偏不过即可。

(《陈前军:乳腺癌两全管理, 既“治病”更“医人”》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

}
已解决 风无缺 来自:北京市 北京 浏览334次 提问时间: 18:33 回答数量: 1
患者信息:女 43岁 病情描述: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已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未见淋巴转移),现正进行化疗(手术中就进行了一次化疗,后每二十一天进行一次化疗,需化疗六次,共七次),请问:化疗做完后还需不需要做放疗,多长时间要进行复查,出院后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要不要吃中药或西药,吃哪种中药或西药好,长期吃吗,以后还会不会复发,寿命到底有多长.多谢了!!!第一次问题补充:还有问题未见回答:出院后要不要吃中药或西药,吃哪种中药或西药好,长期吃吗?以后乳腺癌还会不会复发?寿命与正常人有何区别?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104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化疗结束后会不会放疗根据病情和化疗以后的情况来定。复查一般是治愈后第一年三个月一次,第二年是半年复查一次,第三年是一年一次。 乳腺癌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因为术中淋巴结的大量被切除,容易引发感染,所以,术后应注意尽量避免手术侧的腕、手、指等部位的受伤。在劳动时,要戴上手套以免受伤后感染的发生。淋巴液储留造成了术后手腕肿胀,应尽量避免不要手持重物。不要长时间从事电脑和手工艺术等工作。原则上要避免妊娠,在具体避孕方法上,要征求医师的意见。手术后的腕、肩部需要经常活动,缺少锻炼,会使关节和肌肉僵化,活动障碍。为了恢复体型,可以使用专用的胸罩和内衣。在医师的建议倡导下可以进行乳房再建的手术。 化疗期间建议配合服用一些扶正固本的抗癌中药,一方面可以减轻其毒副反应,另一方面增加疗效。 如果需要帮助欢迎拨打上面的特邀肿瘤专家咨询热线.

}

她们是普通的职业女性,她们肩负着女儿、妻子、母亲、同事、朋友多重角色,默默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欣然享受着平凡的快乐。

突然有一天,生活发生了改变:名片被病历替代,职务变为“病人”——面对人生的变故,在死神可能到来或是即将到来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她们以女性的智慧和柔韧为生命和痛苦赋予了一层崭新的含义:虽然身体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但生命依旧鲜活精彩。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

“我觉得最有承受力的是女人。女人面对疾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她们想到更多的是,我的父母、家庭、孩子怎么办,我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我是不是还有能力做得更好—— 这就是女人。但我想既然是女人,就无法选择逃避,女人该有的东西有是正常的,包括疾病。这样的话,你会更坦荡。” ——贾翠霞

46岁的贾翠霞是外交官的女儿,又是外交官的夫人,她自己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2001年随丈夫赴法国,其间被诊断患了乳腺癌。

“我不懂法语,但我听明白了法国大夫所讲的那个比例,我曾经学过医,直觉告诉我,自己得的是癌。”从三年前的那天起,贾翠霞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开始了漫长的住院治疗。在北京肿瘤医院的病房里,被切去一只乳房的贾翠霞笑说她最狼狈的样子让我给看到了,同时问我佩带的黑珍珠是不是塔希提产的,她有一串很漂亮的黑珍珠项链,是丈夫出差去那个法属岛屿时买给她的。

“医生说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病人”

服了两粒止痛药,贾翠霞开始跟我聊起她的病情,平静、乐观的样子让你忘了她就是这个病的主角。

今日中国:大家对你的评价是“坚强”,是不是因为大夫告诉你,这样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贾翠霞:我这人天生乐观,我刚被确诊为癌症时,现任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代表使馆到家里来看望我,他很庄重地穿着西服,一脸肃穆,很认真地跟我谈: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有战胜病魔的勇气……我当时就被逗乐了,劝他说:没事,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可能是打小养成的习惯,也可能与我当过军人有关,面对一件事,我总觉得能过去,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喜欢主动把握自己,认定一件事情,我肯定要做好。对病也一样,依照我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生病,我也是一个优秀的病人,会很好地配合医生、理解疾病,主动地调整自己。

今日中国: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称你是“伟大的女性”。

贾翠霞: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吴大使对工作、对周围人的感受,和他对国际关系的敏感性是一样的。他非常关注同事间的关系,关注每个人在使馆的不同的位置及所起的作用,他把每一个人对使馆工作的支持都看得很重。我的病确诊后开始治疗,最需要家人照顾的时候,正值上海赴法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协助申办成为当时使馆的首要工作,作为使馆参赞兼办公室主任的丈夫负责大量的接待和后勤协调工作。我没有因为自己的病让他分心,他全力投入了工作。作为外交官的女儿和妻子,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外交无小事,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何况我是一个特看重事业的人,个人的事情无论多大都可以放得下,但工作不可以放下。申博成功那一刻,丈夫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他激动地哭了,感谢我对他的支持。吴大使把我的这种行为上升到了一个小到对使馆大到对国家外交事业的一种支持的高度,他认为是我的精神、生活态度起到一个外交官夫人的作用。

今日中国:当初有可能不切除乳房吗?

贾翠霞:不行,发现时淋巴已经有癌细胞了。这意味着癌细胞在全身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在美丽与生命之间,只能选择生命,没有生命何谈美丽。但实话讲女人在过这关的时候太难了,何况我是很爱美的。不过这跟年龄也有关系,要是放在十年前,我也许就会是另一种选择,年龄大一些可能就更“务实”了,生命是第一位的。

今日中国:你的病情很特殊,连续化疗了近三年时间?

贾翠霞:乳腺癌在癌症中应该是比较轻的一种,医生说我在乳腺癌患者里是少见的,对药物的敏感度差,有时一种药刚奏效几天,又没用了,现在常规药基本上都用过了,可选的药已越来越少。

医生讲,像我能这样配合治疗的病人非常不容易,一般是化疗一段就应该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接着进行,但我没法停,停下来症状马上加重。因此始终处于全身治疗状态,局部的放疗对我来讲都是一种奢望。

医生们经常战战兢兢地试着一个又一个治疗方案,每次都会告诉我: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我们只能是再摸索着来了,不知有没有效果。我已经习惯了,开玩笑地告诉大夫:如果哪一天你告诉我某种药对我有特效,我倒要调整一下心理让自己去承受,这是真的吗?我还跟大夫说,我积极配合,给你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希望你还我一个惊喜。他们说这奇迹太难了,我说没关系,我已经享受到了最好的医疗条件。

我很明白自己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都不同一般,但我还是特相信医学,因为现在科学发展的速度太快了,也许一种药出来,一种病就彻底消失了,青霉素的出现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也许我能等到那一天。

我一直很幸运,喜欢什么就能干什么,我总开玩笑说,可能我一生太顺利了,老天不会什么好事都让我一个人占全了,所以要用这个病来惩罚我,但这磨难给我的也太多了吧,一年二年还不行,还得这么长时间。

“实在是有很多东西割舍不下”

“我不是怕死,实在是有许多东西放不下。” 贾翠霞说她喜欢把事情想透、想清楚,她说自己做过冷静的分析:对孩子无后顾之忧,对丈夫也没什么遗憾,惟独对父母,她放不下心。尽管分析得很理性,贾翠霞几度哽咽着无法讲下去,特别是谈到对孩子“放心”的理由,她翻来覆去地讲了很多次。这哪里是放得下心,她分明是在说服自己,并以自己的方式预支未来可能无法给孩子的那份爱。

今日中国:有没有想到过死亡?

贾翠霞:得这种病的人怎么可能不去想到死?人一到这时候往往是表现出对生的渴望,对我来讲,不是怕死,实在是有许多东西放不下。

今日中国:作为母亲,最难放下的应该是孩子了。

贾翠霞: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很多母亲最放不下的是孩子。对儿子,我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没有什么遗憾,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机会和我对他的要求我自认为都是不错的,我不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自己有想法、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还保护他免受“应试教育”压力,比如我从不让孩子跟别人比,只让他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行,我不希望他全年级全班排第几,不会因为错了一个小数点就去惩罚他,只要他最后弄懂了就行了。包括现在到国外去上学,是想让他感受一种不同于国内的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的知识更新这么快,关键要学会学习。只要建立了学习意识,掌握了学习方法,抱有必须以知识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意识,学习对一个人来讲就不是困难的事情。

我对孩子是满意的,也是放心的。因为他已经20岁了,是个男子汉了。从小我就培养他的独立意识,我觉得男孩子最重要的是独立,这个独立不只是生活上的独立,包括行为、人格的独立。家人及朋友都觉得他比起同龄孩子成熟,这是我放得下心的原因。当然,作为一个母亲,孩子不管多大也都是孩子,更何况他才20岁,还没有步入社会,没有成家……

这次孩子假期回来陪我,我们交流得挺多,儿子审美的选择、对善恶的判断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让我欣赏和放心。如果有一天我有什么,对儿子我会放心,内心比较欣慰的是,孩子已经比较成熟了,当妈妈的不可能跟他一辈子。我告诉儿子对他的希望是将来步入社会后,学习不能放弃,事业有所成就,富有爱心。父母该给的引导和机会我们都给过了,所以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了。

我经常跟孩子讲,生病对我来讲是一种无奈,既然是这样,你就跟妈妈一起体会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理解这个过程带给你的积极的意义。如果细心地体会了,你会有很多收获,会比别人丰富,比别人能够承担,将来步入社会就比别人更有独立性,更知道家庭的重要,亲情的重要。

男子汉我觉得让他们经历得多,有经历就会有责任心。我跟儿子聊天时讲到,要他珍惜这个过程:这几月的时间能陪伴在妈妈身边,假如有一天我有什么不好,你会很安慰,因为你尽了自己的孝心,你不会后悔和遗憾。而我心里也很安慰,我因为生病得到孩子更多的爱。我觉得这个过程要看孩子怎样去体会,怎么去理解,当然光靠孩子不行,要看家长怎么去引导,引导好的话,对孩子来讲是一笔财富。他可能将来对生活、对人生会更在意,对情感会更珍惜。

今日中国:曾经因为患病感觉很大压力?

贾翠霞:生病以后我最放不下的是我自己的父母。父母年龄大了,本应是儿女尽孝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假如我不能做到,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从这一点讲,得这样的病,我的心理负担特别重,甚至愧对父母……。特别是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应该我在家而我不能回家的时候,我会想办法让父母不要感觉到悲凉,我的办法就是装出轻松的样子,让他们感觉我很好。

你知道父母对儿女的情感,那是最没有条件的。我生病后,想着正好趁着自己能动,让他们到巴黎最后陪陪他们,父母说什么也不去,后来我告诉他们我生病了,想做治疗,我妈一周之内就办好所有手续赶到巴黎,这就是母亲!

今日中国:之前我见过你的先生,谈起你的病痛惜不已。

贾翠霞:作为20多年的夫妻,我觉得走到现在我们应该是很值得珍惜的,一对夫妻,一个家庭能达到理想状态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刚结婚的磨合、互相改变、调整自己、改变对方、互相接受到深层次的认同,生活理念、为人处世、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分析,大家都能达成一致和默契,能够沟通,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感觉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这个境界,可以讲磨合到位了,现在感觉方方面面都很不错,事业上能给予他的支持,我自认为做得不错,所以也没什么遗憾了。曾有人说我是“帮夫命”,我开玩笑地告诉丈夫:这辈子我帮你不少了,包括生病以后都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支持和帮助你。不过,这种支持是双向的,特别是生病以后,我理解了“相濡以沫”的含义。三年多以来,我所承受的是身体的痛苦,而他所承受的是精神、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但在我面前,他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乐观的信念,这也是支撑我好好活着的一个巨大动力。

“保重身体不再是客套话”

贾翠霞说疾病带给她苦痛,同时也给了她思考的时间。她说用自己的生命提炼出健康的意义,她经常告诉朋友: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贾翠霞说与前几年相比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这绝对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大的表现。她说有时心存侥幸:如果前五年有这种关注健康的环境,我可能都不会得这个病——当然这只能是假设了。

今日中国:作为职业女性,是不是很留恋工作?

贾翠霞:有好几次,我觉得自己要好了,马上就可以去工作,但医生每次都告诉我:你还得治病。这时我才发现,健康对一个人来讲有多重要。也同时感觉到,我的意识还不那么到位。我说自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有时阳光还没出来就灿烂上了。怎么说呢,工作对我来讲是一种诱惑。以前的同事打电话给我,好点儿了,就到公司来,我会答应过几天应该就可以了,你应该理解工作对我的吸引力,它能让人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但经过几次的反复,我发现必须下决心不再去“掺和”了,因为实在是力不从心了。

我曾以为自己像一只皮球,用多大力气拍就能弹多高,年轻的时候,不管工作得多累,休息一下很快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拼命去工作。很多人对自己的理解是:我还有潜力,要好好去发挥,还有很多机会要努力,不然就失去了。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透支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病是自找的。

今日中国:你现在总告诉朋友要多喝水?

贾翠霞:我现在劝朋友注意身体,不再用过去很浮躁、很顺嘴的套话,我会具体到“你一定要多喝水,喝水能排毒”,这喝水的概念是我经历了病痛才提炼出来的:我曾经是不口渴时不动水杯,这实在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身体可是大本钱,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有一个好身体,能做多少事情!所以一定要学会悠着点儿,今天做完手头的事情,有可能的话,明天就动身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去放松。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特别是职业女性,那就更得学会在压力状态下释放自己,不要总计划着“我将来……”,关注自己的健康千万别说将来,就从眼前开始吧。

对生命有了另外一番体会后可能应该有力量打动别人。像我这样的病人、有切身体会的人,去呼吁人们:在关注生命的前提下,才有更多其他的东西。不管事业有多伟大,没有好的身体全是空谈。但我估计我的朋友们在病房时是一种感受,走出医院就身不由己了。

今日中国:有一种说法,感情太细腻的女性易得乳腺疾病?

贾翠霞:这不知有没有医学理论的支撑,但我觉得有道理。现在比较明显的一个现象是,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决定了其易患某种疾病。

我是那种性格比较开朗,做事泼辣,但从情感上来讲又太细腻的人,从小比较重情。你看我这个人表面开朗,心里放的事情很多。

今日中国:总把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去消化,自己承担了太多的东西。

贾翠霞:对,就像你总结的这样。我比较欣赏一个故事:两个住在同一病房里的病人,一个人的病床靠墙,另一个人的病床靠近窗户,由于两人都动弹不了,每天靠近窗户的病人就给靠墙的病人讲窗外的风景:屋外的花开了、人们穿的衣服有多漂亮、阳光明媚、小雨多有诗意……在他的讲述中,外面景色总是那么美。后来住在窗户边的那个人去世了,靠墙的病人要求换到靠近窗户的病床,想每天自己也去看看外面的风景,结果他看到,窗外有的只是一面墙。

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中国女人就像是住在窗边的那个人,总是把很多东西进行过滤,把美的东西展示给别人。

今日中国:有没有想过:我不想这样了,我累了。

贾翠霞:有,但得分对象,偶尔可以在丈夫那里“放纵”一下自己的情绪,有时特想大哭一场,但对父母、孩子,是不可以的。

贾翠霞的床头摆放着一个笑眯眯的光感小人儿,这是儿子送给她的礼物。儿子告诉妈妈:每天第一缕阳光照进病房,这个可爱的小人儿就开始点头,代表儿子向母亲致意!

采访贾翠霞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她的儿子一直静静地坐在病床边替母亲揉腿、捏脚,不时别过头去抹泪,这个懂事的大男孩脸上挂满对母亲的依恋,他是专门从加拿大回来陪伴母亲的。临别时在病房外,他告诉我:我不想讲妈妈过去有多优秀,我只想说,被病折磨成这样子,她还能笑对生活,母亲的精神会使我受益终身。

我还见到了来医院探望女儿的贾翠霞的父母,尽管女儿做出一脸轻松告诉他们“今天好多了”,曾经做过外交官的老父亲怜惜地拉着女儿的肿胀如椽的胳膊,那种心疼的表情让人动容。老两口只呆了一会儿,就匆匆离去,他们在忙着帮女儿装修房子,新家就在离肿瘤医院不远的地方。

采访结束后,开车出肿瘤医院的大门,一时无法从采访的情景出来,该上主路的时候没上去。在桥下绕了两个圈子,还是走错了。当准备逆行回去时,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前面路口有警察。我说找不到路了,好心的司机让我跟在他的车后,从光明桥上了二环主路。我在想,这是不是冥冥中的一种昭示:绕过一个个圈子后,贾翠霞的生命又能回到她正常的生活轨道中去!为她祈祷。

整理出采访录音后,首先发了一份给贾翠霞的儿子。我想资料的取舍是对记者写作来讲是正常的,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份根据录音整理的原始文字,也许会是值得永远保存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我很快收到他的回复:

收到您整理出来的采访录音,虽没有经过华丽的修饰,但为我留下了我妈妈内心深处最为可贵也是最真实的一面。如果不是这次采访,我想她内心的感受及很多想法是我无法体会的。您的这次采访不仅让我更了解我的母亲,而且更为她对家人、朋友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到骄傲,我将会以此自勉,为自己将来定下新的人生目标。同时感谢您为我总结出这份很宝贵的资料!您在这个过程中所抱有的职业精神对我也是个很好的激励!感谢您对我母亲的真诚的祝福,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妈妈会走过那个“圈子”的!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得到声音资料,这样在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最后我代表我们全家人向您及您的刊物说一声:谢谢!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一定有机会为社会做一些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不一定有机会,他可能只是在默默地做着自已的本职工作。今天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确实可以为社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所以不管它有多难,都要去做,因为我知道,如果放弃了,我一定会后悔。” ——叶丹阳

叶丹阳,2002年4月患乳腺癌,切除四分之一乳房。和所有的乳腺癌患者一样,于猝然间,经历了生死,经历了伤痛,经历了命运对一个爱美女人的挑战。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作为纪录片编导的她用镜头记录了自己的这段经历,给片子名命为《乳房的故事》。

采访叶丹阳之前,读过她在网上发表的一些东西,真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在北京电视台的咖啡厅里,记者见到的叶丹阳滋滋润润、光鲜靓丽,怎么也想不出眼前的她与“癌”有什么关系。

“2001年的10月份乳腺出了问题,左乳外侧突然鼓出一个大的硬块,找医生看了看,说没什么大事,就是增生,工作很忙,家中多事,忽略了自己。”这是叶丹阳对自己病情的最初记忆。她不懂,也没有人告诉她这个硬块可能导致癌变。等半年后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她必须马上手术。日后叶丹阳做了深刻的自省:如果不是自己的无知,这场苦痛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今日中国:为什么要拍《乳房的故事》?

叶丹阳:我的这个病就是寻常的乳腺增生造成的,就因为无知,甚至是保守,不好意思让男医生摸乳房上的肿块,也不愿意去手术,结果最后导致癌变。我一个做传媒的人都没有意识到它对女性的危害,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癌并未吓倒我,我怕的是失去乳房的不美。一个女人没有了乳房,也许不是你的男人不爱你了,而是你自己会因此不再爱自己了。你会因此而失去了自尊和自信,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人同此心,因此我想为我的同性朋友做一件事情,告诉更多的人们,乳腺癌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我觉得做媒体的人就是要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告诉别人。作为一个编导,自然首先想到的是用纪录片的形式。有这种想法是在手术后的第二天。

今日中国:怎么想到要拍自己?

叶丹阳:生病期间,我曾物色了很多患者,也曾与多人做过沟通,后来我发现,没有人愿意被拍摄。好容易选定了一个25岁的女孩,她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我当时就想找一个年轻女性,这样才更有冲击力,会更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并不只是年长的人才会得的病。我已经拍了一些镜头,但她的家人坚决反对,怎么都联系不上,只得放弃。后来我想,如果我是她,我也不拍,你已经得了癌症,已经需要调整心态来应对疾病,这个时候有一个摄像机在你面前晃来晃去,要把你的痛苦公之于众,这得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说实话,我太理解她们了,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患的是乳腺疾病,是女人的疾病,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痛苦展现给别人。就说患者自己没事,估计他家人和朋友也不愿意做这件事。比如我,其实我丈夫真的是不愿意让我做这件事,包括我的同事。我当时想,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对象,那就只有我自己了。

今日中国:第一次拍摄是在什么时候?

叶丹阳:是在手术后14天拆线的时候。我觉得不可能拍到别人这样的镜头,就让我的同事来拍。后来我的同事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谈到她当时的感受:“其实我不知道叶丹阳自已怎么想的,我是不愿意让她那样一种状态面对别人。”

后来这个镜头没有出现在片子中,这太正常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女人是不具有那样的勇气的,包括我。我不在意我的身体有多么重要,但社会的舆论很重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怕它会抵消我做这件事情的本意。其实我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跟男同事挨得近点都觉得不自然。我这样一个人,让我跨出那一步有点不可能。我做这件事情的本身是在做预防乳腺癌的宣传,如果说不用那个镜头我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为什么要用它。

大家可能觉得我把镜头对准自己的时候就是对准这个具体的位置,不对,也许未来有一天确实有必要,我的家人也想通了,这个镜头我会用,但目前还不可以。我觉得我不是那种特别有献身精神的人。乳腺癌这种病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痛苦,还有一个女性的沮丧、无望、自卑,很多细节其实是非常残酷的。

当然其他的镜头大家都看到过,如剃光头等,剃了光头的我不漂亮,不漂亮就不漂亮吧,这没什么。

叶丹阳说自己小时候的理想之一是“做一个好母亲”,儿子成就了她。当医生告诉她可能患了乳腺癌,可能只能活十年的时候,叶丹阳在脑子里做了个算术题:儿子八岁,加10年,18岁,18岁儿子高中毕业考大学了,她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今日中国:生病后最痛苦的是事情什么?

叶丹阳:如何让儿子在有一天突然失去妈妈的时候能够坦然面对。童年的我曾深深体会过失去父亲的苦痛和幼小无父的自卑,我不愿让我的儿子重蹈覆辙。

但怎样才能让一个八岁的孩子在认识和理解死亡的同时又不受到伤害?没有人能教我,只能靠自己。

我觉得咱们国家缺少死亡教育,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课。我注意到我周围的人,哪怕活到80岁,当提到“死亡”的时候,仍然是恐惧的。生病后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成熟到有实力做这样事情的时候,我一定要开一个关于生命话题的栏目。我觉得一个人的成熟、一个社会的成熟,它里面包括的内容就应该有对死亡的正确面对。每个人如果都能正确面对死亡,他在生活中就没有障碍。但是没有人做这件事情,大家都在回避,因为这个事情太沉重了。

其实我并不知道对幼小的儿子谈论生死的后果是怎样的,尽管我有善意的初衷。有时我认为自已在做一件冒险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在《读者》上读到了一篇文章,才真正肯定了自己的所为。那篇文章是丈夫推荐我看的,名字叫《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天》。作者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名乳腺癌患者的故事,这位患者正是作者的妻子琼。

琼在患癌后遇到与我共同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孩子们接受母亲的死亡。得癌时她的小女儿才10岁,她拉着女儿在林中散步,告诉女儿,一朵鲜花枯萎的时候,它肯定会回到一个新的地方——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动且非常美非常善意的比喻,但是10岁的女儿听不懂得妈妈的话,当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的时候,小女儿仍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很生气大人没有把实情告诉她,使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这成为作者所有的痛悔中最遗憾的事。

今日中国:给儿子讲明白了吗?

叶丹阳:做完手术第二天,儿子苍白着小脸进来了,一声都不吭就坐在我床前,摸着我的额头,说妈妈你没事吧?我就跟他说,儿子,假如有一天妈妈死了,你一定不要难过,妈妈死的时候可舒服了。妈妈那么舒服地死,你就不用难过了。儿子嗯了一声,一个八岁的孩子,他能不能理解死亡?我这么说是不是太残酷?我不知道。

后来我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其实是挺难的,我不想让他认为死亡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比如一家人看电视的时候,偶尔看到一个人死了被抬走的镜头,我就会跟他们父子说,我要是死的时候你们千万别慌着把我抬走,就让我多跟你们待一会儿。我不能跟你们说话,但我能听见你们说话,你们要跟我说,多说一会儿话。儿子说妈妈我不知道那会儿应该跟你说什么,我说那你就给我唱歌。唱个什么歌啊?凡是你唱的妈妈都爱听。儿子说那就行,说这话的时候已经10岁的儿子很轻松。我清楚地看到死亡的黑暗在这一瞬消失了,它变得诗意,温情,延续并升华着生的光辉……

采访叶丹阳,没有惯常那样准备采访提纲。就是想听她述说,想知道她的喜怒哀乐。因为看到病后的叶丹阳,大多是经过媒体取舍、“升华”了的,其实真实的叶丹阳更可爱。

今日中国:我注意到你的三个计划:建一个乳腺癌患者公益网站,写一本乳腺癌患者口述实录的书,拍一部反映乳癌患者生存状态的十集纪录片。现在进行得怎样?

叶丹阳:从病中拍片子起,我发现自己开始做一项工作:预防乳腺癌宣传。有媒体给我定位“为乳腺癌患者代言”。我这个人有点信命,我觉得做这事是命运的安排:老天看到因乳腺癌受苦痛的人太多了,这种苦痛又是可以避免的,得选一人告诉大家,所以干脆让叶丹阳得这种病,让她经历所有痛苦,然后她就会把这种信息传递给人们。

让健康的妇女懂得珍爱自己的乳房,让失去乳房的女人找回身为女人的自信。是我做这件事的目标。我不仅仅是要反映乳腺癌患者怎样去战胜疾病,而是想纪录一个人、一个生命与死亡的交锋,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生存状态,给活着的人一个反思,应该怎么更好地活着。

我的书准备明年“三八”妇女节前出版,已与出版社签了协议。其他两项还处于无序状态。特别是纪录片,需要50万元的经费支持,现在还未能落实下来。

说实话,这几件事做起来真的太难了,时间、精力、经费,包括有人对你做事动机的怀疑……所以有时候我真的焦虑无比。做这件事纯粹是我的个人行为,我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且不说这是一份我很钟情的工作,就从养家糊口的角度我也不可能放弃它,而现在做电视的人几乎都属于透支体力的状态,我的这些工作是在完成我本职工作以后才可能去做的,所以对患者的采访都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何况我还是一个处于易复发期的病人。前一段时间我感觉特别不好,去复查,白血球又降到3100了(正常应该在之间)。我的朋友劝我:叶丹阳,你悠着点儿,假如有一天你又不好了,你都对不起你的儿子……

今日中国:是不是很后悔自己的选择?

叶丹阳:有时很矛盾。很多时候想,不行就算了,就让它们作为自生自灭的念头,我现在立刻不做也不会有人要求我什么。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我放不下这件事,它会永远在心里,就像自已孕育的孩子,你不能不让他出来吧,所以说特别的难。

难的还有其他因素,由于媒体不断地报道,有人对我说:叶丹阳你是不是作秀,不就得一病吗,还把自己弄成名人了。这些都是我需要面对的,有时真想作罢,但一想这事情的意义,又觉得必须做下去,我必须说服自己,我也能够说服自己,因为我是一个经历过生死的人,名利对我来讲真的不那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要越过它,也需要力量。这在过去,我做不到,现在行了,这可能也算是生病后的一种改变吧。

今日中国:接触那些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的跟你一样患病的人,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叶丹阳:我每次采访完都无法从那种情景中拔出来,因为面对的是很无助的人,你无法帮助她,当这样的时候就会特别难过。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渺小,比你想像的还要强,所以你真的无奈。有时采访完后,觉得心口发堵,几天也缓不过劲儿来。做这件事其实挺熬人的。

我现在接触了一些乳腺癌患者,就有要离开人世的,我肯定也会想,我会不会也会这样?因此,这件事我不敢做得时间太长,我想我用三五年时间去做。我不会把它当成终身的事业,但这是我近期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计划。

今日中国:是什么让你坚持下来了?

叶丹阳:有一件事情促使我下决心做下去:我儿子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她的一个同事在看完我的片子后,第二天去做了检查,结果查出来患的是乳腺癌,现正在治疗。我听完这件事,我想,就这个人来讲,再晚发现可能病就会要了她的命。因为看了我的宣传,至少把它治愈的概率提高了,说明我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有人会由此受益,说明这件事还是必须去做的。不夸张地讲,我觉得中国现在没有哪个人比我做这件事情更方便,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很多人不能给予太具体的帮助,但会给你至少是助助声势,在精神上给予支持,这也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原因。

我也不知道自己最后能不能真正实现我的三个愿望,反正我努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做的时候就歇一歇,恢复了我就接着做。

今日中国:你认为预防乳腺癌不只是女性的事情?

叶丹阳:我对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大家一定要知道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性,不仅女人要知道,男人也要知道,每100个乳腺癌中会有一个是男性,而且每一个男人都会与女人有关系,这个男人也许不会有女儿,但有可能有妻子,也可能没有妻子,但一定有母亲,如果你要爱她们,你就有义务提醒她们,在每年的一个时间里,一定要去医院做一次乳腺疾病的检查,一旦发现了就马上治疗,否则它就会转成癌症。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比起其他的礼物,这份提醒更有意义。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不仅是女人的事情,也是男人的事情,这个社会就是由女人和男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讲是社会的事情。

我觉得医生是治病的,治病以外的是我们这些人来完成这些工作。呼吁全社会来重视这件事情,这是媒体的责任,我们这些人应该做这个工作。

我身体特好,从没想过自己会生病,但病来了,也没什么可怕的。病友们都管我叫“战士”,她们说愿意跟我聊天,因为我能苦中作乐。始终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死,不说什么特高深的道理,最简单的一个理由:我还没活够。——石华

石华,42岁,一个普通的铁路警察。不久前刚做完乳腺癌手术,现仍在进行化疗。石华身上带着明显的职业特点:坚强、爽快、大大咧咧又粗中有细。

采访石华,是在她的一个朋友家。石华说得病以后,哥哥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她住,马上要开始装修。“昨天我刚跟装修公司谈定”,她要自己看着装修,因为让别人盯着她不放心。石华的朋友告诉我,她凡事都要亲历亲为,别看表面大大咧咧,实际上细心得很。

“我摘帽子了”,打了个招呼,剃了光头的石华点了一支烟,她说原想做完手术后肯定得戒烟,但大夫一句极富人情味的话让她纵容了自己,“大夫说实在想抽时可以适当少抽点”。

可能是“癌龄”尚短,石华谈的最多的是病痛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体验。

手术台上我给自己签了字

最先发现乳腺增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不痛不痒的一个硬块,真没拿它当回事。其实我们单位每年除了一次正常的体检,还给安排一次女工体检,但我从来没去过,我认为自己不会有病,平时就不是那种娇气的人,什么感冒发烧,抗一抗就过去了,没想到这回抗“大方”了。特别是手术前的半年内,它猛长,但我还是没上医院。

去年年底,在家做饭不小心把眼睛给烫伤了,住了五天医院,快要出院时,我去肿瘤科看望以前认识的一个大夫,想顺便让她给看一下,大夫吓了一跳,请专家进行诊断,要求我赶紧住院手术,这样我从眼科转到肿瘤科。当时正好要过年,我坚持等过完年再手术,这样又耽误了一段时间。别人手术时都是被推着或是坐着轮椅进去,一大群家人在手术室外等候。我妈年岁太大没敢告诉,哥哥在外地拍片也没告诉他,我一个人屁颠屁颠跟着大夫走进了手术室。

手术取出来的瘤子是长形的,我要求看一眼,那是一个像烤白薯那么大的粉色的东西,大夫说里面有硬块,把它切了一小口,露出灰色的肉,还有肉眼可以看得见的小米粒似的东西。当时大夫告诉我:“石华,不太好,不过别紧张,等病理报告出来再看是不是需要继续做。”我被推到手术室走廊里。右手用力按着左胸的伤口,眼巴巴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等候的时间我觉得比一辈子都长。

那会儿心里很乱,不过已经有一种预感:我觉得医生长年在手术台上,一般凭经验也能判断出几成,但同时又心存侥幸:也许是一场虚惊,什么事儿都没有呢。检验结果出来了,大夫告诉我:咱们还得来一次大面积的清扫。这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不能让我妈知道,然后想到的是通知我的好朋友来医院。

大夫跟我商量,先切除左边这只,然后再切开另一只做病理检测,因为另外一个乳房也严重增生。这时我变得特冷静了:两个都切除吧,两痛并一痛!改成我说服大夫了。我怕的是承受了一次痛苦后,大夫还得让我进行第二次手术。因为没有过体会,不管多痛苦,手术做也就做了,等我了解了这种痛苦过程后再来第二次,那时的心理负担我估计比病痛还要厉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有勇气再来,加上大夫判断另一个乳房的情况也不会太好,同意了我的要求,说让家属签字,我说家属没来,我自己来吧,就为自己的手术签了字,后来病友问我签字时手抖没抖,我说一点儿都没抖,特果断。最后活检结果表明,我的另外那个乳房属于重度增生,如果不同时切除的话,会等一个手术做完恢复一段后,再“干掉”另一个。

我没有像很多病友那样选择各种各样的保乳手术,说白了,我给谁看呢,彻底根治、保住生命是第一位的,其他任何负担都没有,姑且把这算作独身的“优势”吧。

给我做手术的大夫后来还跟我聊天,说挺佩服我的,冷静、果断,不像其他病人,并分析说跟我的职业有关,我说可能是吧。

来来回回走了三次我终于进了理发店

手术后,我被“五花大绑”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半,身上插着管子一动也动不了,只有脑袋能来回转。最疼的时候是拔管子、清理伤口,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还撕心裂肺,当时我的两个同学在场,那个女同学根本就按不住我,看到伤口后还吓得趴在枕头上哭,只好由男同学来,清洗伤口时疼得我都弹起来了。但管子一拔掉,我就下床溜达。病友说我勇敢,其实我是在床上躺不住。我这人喜欢玩,玩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在家呆着,我妈说我跟床有仇。说了你可能都不相信,发烧快40度,人家打麻将三缺一,我都会去“救场”。这要是再躺下去还不得疯了?

我是浸润性导管癌Ⅲ期,起先我什么都不懂,追着问大夫,她不告诉我,后来我了解到最严重的是Ⅳ期,那我这Ⅲ期就够重的。人一到这个时候有一种特矛盾的心理:怕知道病情,又想知道,其实知道得越多心理压力越大,但还是忍不住去问。有时想现在医学水平这么高,没什么可怕的,有时又仔细琢磨:难道真的就要死了?这也太冤了吧,我还没活够呢。且不用讲什么大事儿没干,最起码我还没玩儿够呢,因此得放宽了心好好活着才是。以前在单位曾与同事开过玩笑:得了病死就死了有什么可怕的。但现在看蛮不是那么回事,这才真正体会到生命是多么值得珍惜。前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夜里流泪,病友们再叫我“战士”时,我就告诉她们:“战士”哭的时候你没看见。

得这个病的人都知道,手术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化疗才是一大磨难。对于我们这种病人来讲,化疗是不能省略的一个环节,化疗就是输液,液体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在杀死大量维持生命的有益细胞。由于白细胞过低(我的白细胞有时低到1600),化疗前要先打升白针,化疗是由胳膊腕开始从下往上扎,化疗一次,那段血管就变得很脆,下次只能在靠上一点的地方扎。病友们说胳膊没地方扎就得扎脚,我说脚坚决不能让扎,万一扎出问题走不了路怎么办。

化疗后的第三天,是最难过的时候,化疗反应全身关节疼痛,整个人会疼得变形,蜷做一团,缩在床上不住地发抖,吃一顿饭的力气都没有了,那种感觉我真的是无法描述。事后想,什么人最勇敢,化疗的病人要算做其中之一了。

掉头发是化疗的“战果”之一,好像没人能逃过这一关。看着病友搭在头上的稀稀拉拉的几绺头发,我心里就难过:“反正早晚要掉,一点点地掉心里更难受,不如一下理个光头。”因此我决定在掉之前就剃光头发。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你想一个女人,乳房已经没有了,再没有头发,不给别人看,你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吧。

我找了一家特小的理发店,进去时正好有人在理发,师傅让等一会,坐了有两分钟,我想不剃了,就走出来,走了几十米又折回去,到门口时,又转身走开,这回走得更远,最后还是返回理发店。理发时我一直用手捂着眼睛,等到师傅说“好了”,我的心才落下来。其实过去,我真没太在意过我的头发,怎么一生病人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这人真是有什么不珍惜什么,没什么想什么!

不过我坚决拒绝戴假头套,我嫌热,而且假的它再怎么着也真不了。我的头发现在已一片一片地掉了,掉就掉吧,好在将来还能长起来。

生病让我感到了朋友的分量

生病真的是一件特痛苦的事儿,但你也真的能得到你平时得不到的东西。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别人一想没成家的人得了这种病该多惨,我真没觉得。从我做手术的那天起,小时候的几个同学就主动承担了我的陪护工作,他们白天、晚上排班,我的那些病友羡慕我,因为他们的家人不可能有我的朋友那么多。其实当时我自己找了一个护工,朋友们不放心,不光是陪护,他们还让自己家里人给我熬汤,弄各种补品。我才发现,平时都忙得顾不上见面的朋友这会儿都有了功夫,我跟他们开玩笑,要是不病,我哪儿来这么多的爱呀。我这人喜欢直来直去,不会说太多感谢的话,就是常常被感动得想哭。我是一个不太爱想事儿的人,这时也常常琢磨: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在你最无助的时候让你踏实下来的人,就是帮助你而不求回报的人。为了他们,我也得好好活着吧。

朋友知道我爱玩,每次化疗之后,过了反应期,他们就陪我出去,只要一出去,只要是大家在一起,我就不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最开心的一次是去十渡,我们一帮人在船上打水仗,这在过去,他们哪是我的对手,但现在我的胳膊抬不起来,拿不动船桨,无力跟他们打,我想好了,等下次再去的时候,带个水舀子,直接往他们身上泼,估计就没问题了。我跟他们讲咱们这哪像40多岁的人,简直像一群孩子。他们说感谢我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的病让他们明白,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健康才是第一位的,人不能总活在压力中,该放松的时候一定要放松。

还有一种感动来自病友,可能是相同的命运让大家的心贴得很近,像亲人一样。认识还是不认识的病友大家都会觉得很亲切,如果赶上谁做化疗正好身边没人,大家会主动照顾你,朋友同事探视时送来的东西很多时候会大家一起享用,我们病房住了一个没儿没女的老人,我把很多营养品都送给她,老太太感动地说住在医院比在家还好。你会觉得到所有的人都那么热心,那么好,套句老话,人间处处有真情。都说都市人冷漠,到病房里呆过,估计就会改变。 (李克艺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1、北京妇幼保健院公布的一项女性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女性工作压力过大,或心情不好,就会很容易患妇科疾病。妇幼保健院抽取了100位25岁到45岁的妇科疾病患者,发现他们中一半人认为患病是受工作压力影响,70%的人认为是心情不好所致。专家们呼吁:要关注女性面临的工作压力,改善女性工作生活方面的各种环境因素。

2、危及女性生命的两大强力“杀手”:

全球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中国主要城市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了37%,无论在高发区还是低发区,乳腺癌发病率均以5%-20%的速度上升。乳腺癌在一些城市已居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以下女性更应提防乳腺癌:

家中母亲、姐妹中有一人以上患过乳腺癌的女性;

患有某些慢性乳腺疾病的女性;

第一次妊娠年龄大于30岁的妇女及从未生育过的女性;

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绝经后体重超重的女性;

月经年龄在12岁之前或者停经在55岁之前的女性;

长期应用雌激素以控制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一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房生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5-7倍。

?早发现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普及女性健康知识,提高女性自我保健意识、提倡合理膳食和母乳喂养,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降低乳腺癌必不可少。

18岁以上女性应每月自查一次乳房,并至少每年一次请专科医生做检查,对确诊为高危人群的更应定期检查,如果有异常感觉应当及早就医。

30岁以上的女性应当坚持每年做一次检查。女性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可将乳腺癌发病率降低20%,这里所说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但不包括做家务这样的活动。

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据世界范围统计,每年估计有46.6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占到1/5。而且发病趋于年轻化。

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愈的疾病,从发生到发展成癌大约需要10年,时间非常长,前一段时间,影视明星梅艳芳、李媛媛就是早逝于子宫癌,但这种病症如果发现得早,以现在的医学技术治愈是没有问题的。这完全是因为疾病发现太晚,错过了治疗期。

定期进行妇科体检,防患于未然,对宫颈癌的治愈是非常重要的。TCT是目前世界比较先进的细胞学检测方法,医学上称为“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技术”。TCT技术是在应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巴氏染色分级基础上发展的新型检测法,利用“细胞保存液”来分离出被采集样本中的杂质,形成清晰的细胞涂片,能大大提高复查的准确性。

“珍爱健康要从了解自己开始”

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教授靳家玉一席谈

据说靳家玉有一句话在中国许多大医院的妇产科广为流传:卖了戒指也要每年做一次妇科体检!靳家玉说这是她在劝一个下岗的患者时说的一句话,不知怎么就传开了。谈到女性健康、保健问题,这位妇科专家有些痛心疾首:很多女性对自身的了解少得可怜!

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觉得很多人对女性知识的了解少得可怜。有的学历很高的患者,连最起码的妇科知识都不具备,跟没上过学的人一样。子宫在哪里?输卵管是干什么用的?很多人真的是不懂,我有时感到非常遗憾。活一辈子,作为一个女性,连女性的基本知识都不了解,这本身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女性怎样注意自己的保健?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定期到医院做体格检查,这种体检是极为必要的。许多病人告诉我: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体检。我想,忙是忙,但不至于连这点时间也抽不出来。关键还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

我治疗过的病人中,有很多让我觉得特别遗憾。有一个患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病人,她的病可以说是被自已的女儿给耽误了。女儿是个白领,很关心母亲,但母亲患病后,她们没到正规的医院去诊治,而是听信别人的话,去弄个什么中药贴肚脐,腰上挂个什么药口袋啦,找个什么偏方啦,等最后都没效果了,才想到来正规医院诊治,此时已是癌症晚期了。如果患者到医院做个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没什么问题的。最后这个病人虽然进行了手术,但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我实在不忍心刺激这个失去母亲的女儿,但守着这么多的医院,把原本可以治好病的母亲给耽误了,这的确是一桩憾事。

如果大家都懂一些常识的话,及早预防和诊治,就能减少疾病,降低死亡率。妇科疾病不外乎五大类,第一类是炎症,第二类是肿瘤,第三类是与生育有关系的疾病,像宫外孕及因妊娠引起的疾病,第四类是功能性疾患,由于中枢神经及卵巢之间的调节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的疾患,最后一类属于其他类,例如子宫脱垂、生殖器畸形等。如果女性妇科出现不好的症状,很可能是炎症或者肿瘤,岁数大的应该先想到肿瘤,年轻的人应先想到炎症。

提醒:健康不只属于你自己

现在有许多人就医存在着误区,一是以离家远近来划分医院。如今交通这么方便,距离不应该再是理由了;二是以是否认识人为标准。有一个北京南郊的妇女,刚三十出头,患宫颈癌,拖了半年才来看,我问她这么严重为什么刚开始没到我们医院看病,答复是“我在你们医院没有认识的人”。

我们还需要更新一些观念,如“能吃能喝就没病”“有点小病忍忍就过去了”“没什么感觉就没病”。过去我们是因为穷,所以有这些观念,现在绝对不能再用这种态度来对待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女性应该以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健康。

我注意到很多患者,当她被告知自己得的是癌症时,求生的欲望特别迫切。有时候给病人做化疗前,我会告诉病人可能会很难受,会恶心、呕吐、掉头发,会付出痛苦的代价,病人的答复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只要能让我活,什么痛苦我都能忍受。所以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学会重视自己的健康,因为很多痛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患有妇科疾病一定要及时诊治,没病也应该一年去做一次体格检查。这里又讲回我的那句被“广为流传”的话:有一个宫颈疾病患者到友谊医院看病,我提醒她第二年再来复查,她说自己下岗了,没钱来看,当时看到她带着两个戒指,还带着项链,我就告诉她:“我要是你,把戒指卖了明年也得来做这个检查。”早期宫颈癌病变的治疗效果远比宫颈癌的治疗效果要好得多。研究表明宫颈浸润癌的五年生存率是67%,宫颈早期癌为90%~92%,而宫颈原位癌,其治愈率几乎是100%。越早发现就越利于治疗。

建议:给女性一个了解自己的渠道

我觉得现在科普的东西太少,从很多患者那里我也了解到,她们极少的关于女性的知识大多还是在中学的生理卫生课上得到的。比如说在门诊,我没时间给每一个病人从头讲起,而很多来看病的人,大部分是需要解释的,如什么叫原位癌,细胞学检测都检测什么内容等,特别是宫颈病变,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块,很多病人听不懂。每到这时,我就想我的旁边要有这么一个册子该多方便,可以先让病人读,然后再看病,现在每给病人看病都特费劲,我得画图一点点给病人解释。

现在大家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有关知识:一是听讲座。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医科大学生大都退下来了,组织他们给老百姓多做这样的讲座,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曾到北京天桥社区做过一些讲座,很受欢迎;二是读一些科普书籍。不过老实讲这类书籍现在太少了,我建议出版社能出点这类科普的书,一个病一个病的专题式的而不是泛泛的家庭顾问式的,说得稍微深一点但又能让大家读下去,也别以为给老百姓看的就非得那么通俗。科普读物要写得质量好一些,设计漂亮一些,有一些彩色的图示,要适应当今人们的阅读习惯。

现在大家都谈职业女性压力大。我觉得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不可否认,面对压力,提高效率、提高个人的素质和综合素质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越有压力,越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做保障。(纪红雨、张宏伟对此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供稿《今日中国》杂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做完手术几天出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