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佛经对精神疾病圣诞节的来由由的注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二六一卷——第一二七0卷
我的图书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二六一卷——第一二七0卷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七重,光照十方百万世界: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这以下有四段,「此下四段,答法性问。佛以功德为法性故」,这底下就分为四段,第一段「总显内外包摄德」,第二「方便干能德」,第三「大悲救摄德」,第四「因果圆遍德」。从这四段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佛何以以功德为法性。法性,实在讲,它是能现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离法性,法性是体。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法性。佛教化众生,菩萨问什么是法性?世尊答完全偏重在功德上,这个意思是什么?是要菩萨学,从学习当中你就能够契入法性。所以第一段总显内外包摄德。这一句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世界上一般人讲的包容。这个包容的范围大,包容内外虚空法界。我们看经文,这四科就是向后四大段的经文,这是第一段,第一段有长行也有偈颂,偈颂有十首,请看经文: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遍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个经文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得都很熟,这是一重一重扩大,显示出重重无尽;你看,从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现在到百万世界。这是第一段。我们再看第二段: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
  从『阎浮提』到『色究竟天』,这就是讲六道。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地方只讲『东方百万』,南方也是百万,西方也是百万,四维上下各方面都是百万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都有六道。这就是百万六道,这说一方,一方百万,十方就是千万。这样看起来六道就太多,到处都是。诸位要记住,我们在前面读过,这些现象,无量无边的现象,都是从分别心里面生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法性里头一法不立。
  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提到,「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含义非常之深,不但是告诉我们这一切法的来源,这是属于知识,另外再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意思,含摄着解脱的秘诀。只要你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心想,你放下这个,这一切虚妄相都没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就没有,你不放下就有。有,不是真有,幻有,有这个相统统是相续相。既然是相续相,那你就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的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它有没有妨碍?你要是明了,一点妨碍都没有。这大经里面所讲的,理无碍,理是法性;事无碍,事是法相;理事无碍,法性不碍法相,法相不碍法性;事事无碍,事是讲法相,法相当中决定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它都无所有,无所有跟无所有怎么会产生障碍!真的要有的话,它才会发生冲突,发生障碍。
  因此,所有一切冲突、障碍也从妄想生,是你把事情看错了,你想错了。真的像做恶梦一样,梦醒了,我们晓得一无所有。你再仔细思惟观察,正在作梦的时候,那有没有得?还是一无所有。可是在作梦的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以为真有可得,真的要跟人家去相争。如果知道一无所有,不可得,你还争什么?你的心一定非常清净,非常平和,非常自在,自在就有安乐,那是自性正常的享受。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总在一个觉迷。
  这是讲到这么多的六道。一个六道里面就有一个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六道里面的天顶。如果我们说他是天王,行,整个六道这么大的范围是他统辖地区。这六道多大?六道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我们要知道。这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你称他作王也行,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王,所以福报到顶头了。再上去,再上去没有了,再上去是四空天,四空天连身体都没有,所以就不谈。我们只谈有色相的,有色相的最高到色究竟天。阎浮提是人间,我们现在住在阎浮提。再看下面经文:
  【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这个『其中』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所有的,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我们特别注意,这在『阎浮提』,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上,降生示现。这个经义非常亲切。佛在什么地方出世?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在阎浮提。阎浮提是指的人间,所以佛不以佛的身分在天上说法,也不以佛的身分在三恶道说法,示现成佛多半都在人间。人间这个环境,适合于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其实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十法界他统统都现身,哪个地方不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唯独在阎浮提是常常现佛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句话。得人身,有一个最殊胜无比的缘分,能在这一生当中超越,这是非常希有难逢,天上很少。你要问这什么原因?佛在经上也给我们透露这个讯息,天上乐多苦少,所以天人迷恋在享受,虽然有菩萨在那边说法,并不很重视;也就是说,生起出离心很难,他是安于现状,不想出离。三恶道太苦,受尽了辛苦,他没有想到出离,佛菩萨在那边度化众生也很困难,不相信。我们晓得三恶道的情执比天人还要严重,坚固的执着,所以很不容易脱离。入三恶道容易,从三恶道出来不是容易事情。因此,人间苦乐适中,人间有苦,苦多乐少,容易觉悟。佛菩萨没有偏心,对于容易觉悟的人示现八相成道,他看到这个情形,他就有领悟、有悟处。所以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示现以佛的身分八相成道,教化众生,多半都在人间。这是「一一阎浮提」,每一个六道里面的人道,都看到如来在那里示现,示现佛身。
  【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佛是老师,有老师一定有学生,学生多!十个佛剎,哪有那么多人?一个佛剎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就是完全跟事实一样,不会有一丝毫过分,那么这『十佛剎』就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有很多很多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我们今天讲九法界众生还是一佛剎,那其他的九佛剎从哪来的?他方世界,这肯定的。他方世界与佛有缘的人都来了,法缘多盛。我们读到这种经文,你就想到不跟人结缘怎么行!结法缘,法缘才殊胜,不肯结法缘,成佛也没有人愿意跟你学。这个事实我们要懂,我不讲道理,事实。所以要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
  结法缘,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么多年来,许多同学你们看到,包括许多老和尚,年岁比我大,辈分比我高,遇到我常常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怎么那么好?其中有不少都是讲经说法的法师,著作等身的法师。我们说老实话,我们比不上他,他胜过我太多,可是法缘真的不如我。他来问我,我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这一生都是为别人想,没有为自己想。你们诸位想想看,我晚年到澳洲来,也是最近三年才有一个这么小道场,落脚之处。一生自己没有道场,住别人的地方。所有这四众同修的供养,我学印光老法师,统统印经,现在做光碟、录相带结缘,跟全世界的众生结缘。
  近代有什么版权的问题,过去我们没有听说过,我们看到古时候的书,线装书,木刻版本后面都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或者说「欢迎流通,功德无量」,没听说有版权,最近才有这版权的事情。所以我在台湾,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位做律师,萧律师,萧律师给我做个声明,这个声明对全世界的,说明我的版权授权给全世界每一个人,这个好!任何人都可以拿去翻印,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流通。有些同修告诉我,在某个地方发现,他说:师父,你那个书有人印了拿去卖钱。我听了之后很欢喜,他说:为什么?我说:他需要钱用,我没有钱帮助他,他能够印来卖,有人买,有人拿钱向他买,他就能赚一点钱,等于我对他财布施,他帮助我法布施,何乐而不为之?好事一桩!我希望他能多卖一些,多赚一点钱。他多得一点钱,能够改善他物质生活;向他买的人,买回去他读、他看,他学到了佛法,那我们对他就法布施,面面都顾到,好事情。
  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他需要财的,我给他财;需要法的,给他法;需要无畏的,给他无畏,这个工作观世音菩萨做的。所以佛门当中称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这个施无畏里头包括财跟法。所以我没有一丝毫计较的念头,什么人去做,怎么个方式去做,统统好。我们学佛学了五十三年,《般若经》常常念,经上一再跟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要在一切法里还起心动念,那我学的是什么佛法?
  有人说:许多人毁谤你、侮辱你,法师,你都没有在意,这很难得。我告诉他:那些人都是我的恩人,我讲经,每天都给他回向。他说:那你为什么不怨恨他?他替我消业障。没有这些人,我的业障怎么消得了?业障消不了,将来到三途去消,那就苦了,时间就长了。这些人常常给我消业障,他所说的,真的,我有过失,我会反省,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实我没有,好象你说的冤枉了,不冤枉,怎么不冤枉?我这一生没有造这个业,过去生中难免会造。所以要晓得什么?我现在没有造,他来毁谤、侮辱、陷害,消宿业,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造的这个业,他替我消了,统统是恩人。我们常常生报恩心,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求破迷开悟,只求往生净土,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边都不沾。世间没有我的事情,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我绝对没有冲突,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慈悲。
  这是大乘教给我们真实的利益,我们明白,不再愚痴,愚痴是跟别人作对,愚痴!永远不会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蚊虫叮在手上咬一口,我看到了,我还要给它念三皈依。它咬我一口,我布施给它,希望它吃饱,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我给它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我给它念三皈依,念阿弥陀佛,劝它求生净土,早一天脱离畜生身,这学佛。从前没有学佛,看到一巴掌打死它。现在不会,现在我知道我要供养它,跟它有缘,我布施供养。所以这佛法愈学愈欢喜,法喜充满。内心里面隐藏着不平怨恨,烟消云散,真正化解了、消除了,内外平和。所以,看到如来法缘殊胜,这里面的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统统都有。再往下看: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大菩萨』,菩萨当中的上首,我们佛门叫上首,现在人讲的是领导、班长,这是带头的。
  【一一各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
  『俱』是共同。
  【来诣佛所。】
  来到佛的所在,『佛所』是佛讲经的所在,十方菩萨来参学。这里面经文是两段,我们要看清楚,前面讲『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是本地的、本土的;『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又带了这么多,这是他方来的,他方世界来的。有本地的,有十方世界来的,可见得法缘是无比的殊胜。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文殊菩萨太多太多,你要问文殊菩萨是哪一尊文殊菩萨?这是我们一般人不了解,对于佛法误会很深,不但一般社会很多学佛的,乃至于出家人都不知道。菩萨这些名号都是通号,我们举个例子,你从比喻当中就能明了。文殊菩萨好比我们学校里教文学的老师,那这个世界上教文学老师有多少?太多了,说不尽。地藏菩萨教孝亲尊师的老师,那我们一般讲起来,孝亲尊师是属于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科的老师,这好象现在没有了。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六、七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学校里还有《修身》课本,这就是教修身课本的;以后改了,以后我上学的时候改成《公民》课本,有公民这门课,地藏菩萨教的,这教公民老师太多,不晓得是哪一个。所以菩萨是通号。
  在中国通常讲的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主慈悲,普贤菩萨主实践,就是落实,怎样把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普贤菩萨,学以致用。弥勒也是中国人最欢喜的,弥勒菩萨教慈悲、教平等。古人题弥勒菩萨八个字题得好,「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一天到晚笑咪咪,欢欢喜喜。平等从什么地方示现?从布袋上示现。无论人家供养他什么,他也不看,统统放在布袋里,平等。所以每一尊菩萨无量无边,不是一个人。每一尊如来也是无量无边,每一尊佛。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表法的义趣,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听到观音,慈悲心就现前,救苦救难的念头现前,谁是观音?你就是观音。观音就是这个心,观音就是这个行,眼到手到。文殊菩萨表智慧,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自性的妙慧。地藏是性德,孝亲尊师是性德。
  你仔细去观察,哪一个小孩不孝父母?这要观察什么?三岁以下的,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染污,天性!你仔细观察幼稚园的学生,他尊不尊敬老师?非常尊敬,老师说的,他依教奉行。到小学差一点,中学就更差,到大学,学生未必能瞧得起老师。为什么?年岁愈大,受这社会的染污愈深,把自性迷失了。儿童所谓他还有天真,天是天然的,真实,他还没有被迷,所以性德有的时候透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老师,这都是性德流露。所以这要从三岁以下,从幼稚园里面去观察,你能看到。为什么不能保持?没有人教,非常非常可惜。所以从前父母跟师长都是想尽方法来保护,尽可能的少受外面的染污,少受环境的影响,这样子让他德行能成长,到最后他能转境界,而不被环境所转,他成功了,至少也是世间的圣贤君子。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的责任谁负?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把个人教出来。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伦理道德教育没有了,圣贤、宗教教育没有了,所以整个世间乱了。这是人生在这个世间要受苦,有原因不是没有原因。长行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是说偈仪,我们念一念: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下面是偈颂,有十首偈颂。这十首偈颂都是「总显内外包摄德」。偈颂,这十首分两段,前面五首「叹佛法难思」,后面五首「示入方便」,这个好懂,可是意思很深。我们现在看经文:
  【如来最自在,超世无所依,具一切功德,度脱于诸有。】
  我们看到科题,叹是赞叹,佛法不可思议。这五首是一段,一段里面又分三个小段,「今初分三」,这个初就是第一,就是前面五首偈。前面五首偈,这三段很清楚,「初三」就是第一首到第三首,一二三首「直就佛明」。「次一」,第四首,「对机以辨」。最后就是第五首,「约法以明」,约法就是就法来说明。现在这第一首,第一首里头每句清凉大师都有注解,这很难得。这三首十二句,最后一句是总结,每一句说一桩事情,总共十一桩,清凉大师注得非常好。
  『如来最自在』。这一句是说所缘,「初一句所缘,及一切种智清净,于所缘所知中,无碍智自在转故」。经文用的字用得好,他不说诸佛最自在,他说如来。因为讲诸佛是从相上讲,讲如来是从性上讲。「如来最自在」,这个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最自在,见性的人就称如来。由此可知,大乘圆教初住菩萨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契入最自在。为什么最自在?他一切种智清净。
  佛陀耶,这个名词里头有三个意思,从智来讲,智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声闻、缘觉,他们有一切智。一切智知空,就是知一切诸法的体性,体性毕竟空,这容易懂,常言说「万法皆空」,这个大家容易懂,阿罗汉懂,辟支佛懂,所以他对于一切万法他不染着。但是要问,一切虚幻不实的这些万法,这现象到底怎么来的?这个事情阿罗汉、辟支佛就不懂。所以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菩萨有一切智也有道种智。种就是种种,指一切万法,万事万法种种,道是道理。这种种万法什么道理生的?这种智慧菩萨知道。这是什么?现象。一切种智,用我们现在哲学名词来讲,知本体,道种智是知现象。但是它还是属于哲学,它不是佛法,为什么?它两个搞不起来。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就不是哲学,为什么?他晓得本体现象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头能所对立,体能生,相所生,能生所生是对立的;佛法里头,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很好、很清楚,他说「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为今世所必需」。民国初年这社会已经乱了,要想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必定要佛法。所以他说「而为今世所必需」。他的话讲得实在是好,可是反应的人并不多。我看到他的讲演稿深受感动。但是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佛法到底是什么他没说,只说是现代所必需的。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真正体会到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我们肯定的。尤其在这《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就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最好的教科书。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看为佛学概论,他也把它看作是哲学概论,佛经哲学概论,超过东西方所有一切哲学,这是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现在时间到,我们这首偈没有讲完。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百万世界,偈颂第一首,第一句:
  【如来最自在。】
  佛法难思,『自在』是第一德,哪一个人不向往?为什么你活得这么辛苦?你不自在。这个经文上说得很清楚,你不是如来,你要是如来,你就最自在。这句话,换句话说,你没有见性,你见性就最自在。所以你要把这个名相的意思,要能够很正确、很清楚的理解,如来是证得一切种智。所以清凉注解里面讲,「一切种智清净」,这注解里头讲得很清楚。这个智慧现前,就不受外境影响。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不会被他所转。这个转,用现在的话说,你不会被他影响。你不被他影响,你就能够影响他;你被他影响,你不自在,你能影响他,你就自在。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个物就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包括九法界。九法界有情众生,你不受他影响,你能影响他,那当然自在。有情众生你能转,那无情更不必说,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你统统都能转。
  无情能转,这是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真能转,一点也不假。我们听了他的报告,要知道学习,我们也可以做实验。他在琵琶湖里面做的实验,几十个人,好象是四、五十个人,同一个念头,真诚心起一个念头,祈祷祝福「湖水清洁了」,他口里念的,念念有词,就这么一句话。用最虔诚的心来祷告「湖水清洁了,湖水清洁了」,说了几分钟,不超过十分钟,这么多人共同一个愿力「湖水清洁了」,三天之后这个湖水果然清洁了。我们能如法炮制,如果我们附近居住的地方,有小湖,有小溪河流,水不清洁,我们也找几十个人到那里去念咒,念「湖水清洁了」,看看三、四天它是不是也清洁了,能做实验。
  对于植物,你能够咒愿,用欢喜心、爱心,它长得特别美;你用厌恶的心,讨厌的心,不喜欢的心,它就会长得很丑陋,垂头丧气,没有精神,我们统统可以做实验。一个锅里头煮出来的饭,你盛两个小碗,或者用小酒杯盛装起来,你把它放在两处。一处,你对这饭说:你很好吃,我很喜欢你;另外一处,我很讨厌你,我不喜欢你。这个实验时间要长,大概一个星期,接受爱、欢喜、祝福的,它没有变色;那个接受坏的、讨厌的、不喜欢的,它慢慢就发酵,就变黑。它能接受人的讯息,好的讯息,它保存的时间长久;不好的讯息,它保存的时间就比较短,它变质就变质得比较快,这是什么?我们的意念能转物。你能转物你才自在,你不能转物,受外头境界环境所转,你哪里得自在!能转物,这是高度智慧。我们虽然没有那么高度智慧,我们知道里面的道理,用我们的感情也能够让外面物质受我们的影响,才真正知道佛法里面所讲的不是假的是真的。
  清凉在此地讲「一切种智清净,于所缘所知中」,那就是对一切人事物,「无碍智自在转故」。你有信心,了解事实真相,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一切法真的是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去转它?第二句:
  【超世无所依。】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注解,「所依清净,烦恼习气永无余故」。超越世间,智慧超越世间得最自在。所依清净,前面如来最自在,这是能依,环境是所依。环境里面,我们用现在人的说法,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两种环境里面,最不容易相处的是人事环境,古大德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为什么?人有感情,人有烦恼习气,所以不好相处;树木花草,这自然环境好处多了。特别是我们生在现代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非常难处。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家在一起这样的难相处?在佛法里面,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再往深一层去观察,人与人之间过去世中有宿怨,不管往昔人跟人往来是善缘、是恶缘,统统都叫做怨,都用一个字做代表。为什么?冤冤相报。欢喜,欢喜是怨恨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所以谚语里头有一句话,那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欢喜冤家」,开头很欢喜,最后变冤家。在现前社会还很容易看见,你看年轻的男女欢喜结婚了,没有几年就变成冤家,在法庭里面闹离婚。这太明显、太多了,这个例子。使我们想起古人谚语里头,这大有学问。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怨恨生于情爱,情爱愈深愈可怕,怕它产生变化、变质,一变质就是深仇大恨。你想想看在结婚的时候,那真是欢喜,意合情投!居然到产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在新闻里头常常听说,太太杀丈夫,丈夫杀太太,手段非常残酷,这是现代的社会现象。所以学佛,我们这才明了,了解事实真相,把烦恼习气伏住了;这个程序一定是这样子,先把它伏住,明白事实真相,可以控制了。控制到一个时期之后,把它断掉。烦恼习气永无余故,真的化解了。所以化解冲突必须要这一句,如果没有这一句,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不能解决问题。余怨,不是在往后几年报复,就会延到后世,来生后世。佛在经上常讲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就是什么?余怨。生生世世这个怨结化解不了,而且非常严重,一世比一世严重。到什么时候他才懂得化解?遇到佛法认真修行,只有在佛法修学当中能化解,他觉悟了。
  化解,先从自己内心去化解。你说叫对方两方面来化解,不可能,必有余怨。那有人说,我这一面化解了,对方没有化解,这没有法子,他还要报复我。没错,欢欢喜喜接受报复。他杀我,欢喜让他杀,为什么?这是结,这样就解开了。决定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怨就化掉了。还有怨恨,还有不平,你这个怨还有余怨在,这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菩萨被人冤枉杀害,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迟处死,冤枉!他没有过失,歌利王把他处死,凌迟处死,用刀一片一片把这个肉割下来,一直割到死,不是叫你好死。菩萨没有一丝毫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你看看,一念觉悟,受这个难的时候,六波罗蜜圆满,他成佛了。他很感激歌利王,为什么?歌利王不这样子害他,他修行证果不晓得到哪一劫,遇到这个缘,大幅度把他提升,他很快就成佛。所以,害他的人不是坏人。这就是你会转,你能把境界转,恶人就变成好人,变成你恩人。他对你帮助真大,你在人道这里死了,佛道那里成了,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安世高,这大家都知道,中国译经史上,早期最有名的安世高大师。他那个安不是姓,是他的国家名称,汉朝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现在叫伊朗,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在汉朝叫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他是太子,父亲死了之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你看他这个功名富贵统统都得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修道。以后到中国来传法,死在中国,对中国佛法非常有贡献。早期翻译的时候,他是首领,经译得好,我们读起来非常喜欢,像中国人东西一样,意译,不在罗什之下。
  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是在这一次之前。他以出家身分到中国来是第三次,前面两次是还命债,欠命的还命。从安息来的这么一个人,还命债的。这个人过去生中,他误杀,现在怎么样?还要被他误杀,一报还一报。他自己知道,他修行有功夫,告诉这个同行的人:我会被他误杀,你转告官府不要治他的罪。这是什么?前世的宿债,到这里就了了。他交代得清清楚楚,杀他这个人,希望官府不要治罪,他没有罪。这是什么?明白的人,觉悟的人。
  所以我们遇到一点伤害,这毁谤、侮辱、陷害还没有要到命,算什么!要通达,要明了,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人都是未来佛、都是善人,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你从本性上看,人人都是善人,人人都是圣人;从佛法里看,人人都是未来佛。他们没有错,他杀我也没有错,错在哪里?错在我自己。我自己过去跟他有过节,现在他杀我是应该的,我被他杀也是应该的,欢欢喜喜,这帐了了、结了。纵然有一些伤害,我们清楚重罪轻报。我的宿业要消不了,将来在三途地狱消,那就太苦;现在他替我消,我不要再到三途地狱消了,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大恩人?感恩都来不及,你怎么可以怨恨他。
  这个事情,你要不是真正通达道理的人,你不晓得,你哪里会懂得?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不错怪人了吗?你要是不服,好了,来生还要报。来生怎么样?他这一生杀你,来生你再杀他,再下一生他又杀你,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彼此双方痛苦,这个痛苦永远没有办法化解。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马上就了了。谚语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世间人见解,你佛法真通达了,要不要防人?不要防,防人也很累。受到别人陷害,正常!消宿业,不堕三途。尤其念佛人,在这时候念佛真的往生,一点都不假!他来杀我,是送我往生,让我快一点往生,不在这世间再受罪了,好人,真正是恩人。这些大道理,三世因果的事实真相,只有学佛的人通达明了,只有学佛的人他才真正能够办到。一般凡夫你跟他讲:你胡说八道,哪有这种事情?他说我胡说八道。他还讥笑你懦弱,受人家欺负不知道回报,这是不了解三世因果。所以佛教我们『超世无所依』,这是余怨断尽了。第三句:
  【具一切功德。】
  清凉大师说,「一切种心清净」,这个种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心清净,「一切善根皆积集」,具足『一切功德』。你没有这个智慧,你没有这个认知,一切功德天天都在你面前,非常可惜,从你面前过去了,你一点也没有得到。就像小溪的流水,从你家门口流过,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是好东西,你没有能取出一瓢饮,那是佛经里面讲的八功德水。从事上来说,我们从早到晚,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只要你会,无处不是功德,无时不是功德。你要不会,不会就造业,都在起心动念之间。起心动念与功德相应,全是功德;与功德不相应,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念念能够化解宿怨就是大功德。人家看我不顺眼,瞪我一眼,欢欢喜喜,阿弥陀佛,给他一问讯,功德。人家看到我们,讨厌我们,我们不管有没有做错,他总是来找麻烦、来挑剔,来呵斥你,来骂你,你恭恭敬敬接受,阿弥陀佛,我改过,功德,化怨!别人争,我让,别人侮辱,我能忍,忍让是功德。起心动念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为自己,能舍己为人,功德。功德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到处都是功德,到处都是福田,就看你认不认识,你会不会种。种福田。你不认识,你不会种,那就无可奈何,没法子。所以这桩事情,你想想看你不学佛怎么行?
  不学佛就是不明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转怨为亲,转敌为友,你要转,转就是转境界。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是从自己的内心,转是把境界转过来,这就是积功累德,你怎么会生烦恼?永远不会生烦恼。生烦恼,凡夫迷而不觉,觉悟的人怎么会生烦恼?他所生的是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我们不能不知道。否则的话,我们的佛不就白学了!学佛的人天天还造罪业,那是我们佛门祖师大德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不知道积功累德,不知道改过迁善,天天还造罪业,这还得了!这个过失比一般人要重,一般人没有学,难怪,学佛的人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听经,天天接触佛法,依然还造恶业,这就重了。这是什么?不能原谅。没接触的人,他犯过可以原谅;学佛的人,天天听教的人,不可以原谅,所以罪加一等。
  这一句里面,就是你一定要觉悟念佛是功德,但是念这一句名号有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不会念的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怎么叫会念?会念是与佛功德相应。就是我念阿弥陀佛,我就会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常常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把阿弥陀佛功德变成我自己的功德。想久了,想久了我的心里改变了,我的行为改变了,我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的功德。阿弥陀佛是怎样对人,阿弥陀佛是怎样生活,我变成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具一切功德,当然我也具一切功德,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劝人修净土是以《无量寿经》为基础,依这部经学,要把这部经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见解,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依照这个标准来改过。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做到;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叫念经,这叫学佛。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你说念给佛菩萨听的,大错特错。经是念给自己听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警觉,不要迷,不要邪,不要犯过失,那就具一切功德,这叫真正学佛。末后一句:
  【度脱于诸有。】
  这一句是大慈大悲。『诸有』就是讲六道,六道里面三界就叫三有,欲界众生,欲界有;色界众生,色界有;无色界,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有缘,因缘聚会,果报就现前。我们今天很可怜,在欲界出不了欲界,为什么?你有欲界的因,有欲界的缘,你就脱离不了欲界。欲界的因是什么?贪瞋痴。贪瞋痴是总的,但是欲界的这个业因,贪瞋痴的对象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得到起贪心,得不到起瞋恚,用种种方法去夺取这是愚痴。贪瞋痴的对象都在五欲六尘上,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对这个分别执着很严重、很深,你就出不了欲界。出不了欲界,这个生活圈子不大,六道轮回,你轮不到色界,轮不到无色界,你只在欲界这个小圈子里头轮回。六道是包括色界跟无色界,在六道小圈子里头轮回,你说你可怜不可怜?此地讲的这个圈子大,整个六道,包括色界天,包括无色界天。
  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度脱他就用什么身,随类化身,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帮助众生,很容易受众生欢迎,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菩萨,菩萨于法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通了,性相、理事、因果通了。真实智慧应化在九法界,那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是圆满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的智慧。所以他对于一切有情众生,不但现前他微密观照看得很清楚,这一切众生的过去生,再过去世,生生世世,乃至于无量劫前因果习气,菩萨统统明了。凡夫不认识菩萨,菩萨了解凡夫,所以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很容易度他。菩萨做种种示现,能令这个众生对菩萨生恭敬心、生欢喜心,愿意接受他的教诲,这叫师资道合,很容易成就他,很容易帮助他。这个道理、方法我们应当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亲近一位善知识,初学的时候总是受很多很多限制,这是自古以来教学的仪式。你初学,初学你没有智慧,你完全是迷而不悟,那么学守规矩。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你都要遵守,这是禁戒。这些约束禁戒目的何在?目的叫你收心,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在没有学佛,你的心散乱到处跑。现在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收回来,收心!收心就是修定。我们初亲近老师,我在台中就是这样的,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明白告诉我,你要跟我学,做我的学生,我有三个条件你能不能做到?第一个只可以跟我学,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不能去听,只可以听我一个人的。这个条件你能不能接受?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文字,不管看佛经还是看世间的书籍,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一律不准看。看佛经都要向他报告这可不可以看,他摇头,不准看。第三个还有条件,你从前学过几年了,他知道我亲近过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他对于这两个人很尊敬。但是怎么样?你从前跟他们学的,我统统不承认,完全作废,从今天开始学起。三个条件。
  我们刚刚听,这个老师好象很跋扈,目中无人,只有他没有别人。最后我想想我还是接受了,三个条件都接受。接受之后,他跟我说:我这三个条件不是无限期的,有期限的,五年,五年决定要遵守。我们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到最后明白了,收心。你看看什么都不能听,耳朵收了,什么都不许可看,眼睛收了。这不就是《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吗?把眼根收了,耳根收了,那其他的当然也就清净了。「都摄六根」,你心才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所以五年的时间收心。古时候祖师大德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而且一般都是五年。
  我对老师尊敬,不怀疑,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做上三个月,我就明白,我就欢喜,为什么?这三个月下来之后,比三个月之前心清净,比三个月之前好象更有智慧,正是佛法所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学上半年就很明显、很显著,老师这个教学我收到效果。所以到了五年,我去跟老师讲,我说:老师,五年到了。我说:不行,我还要遵守五年。老师笑笑,好。所以我遵守老师这三条,十年,扎根!我觉得五年我这个根不够深,我守他这三个条件十年,这个根才扎深。这个根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经教,老师教我的这些东西,我能活用,我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跟人家讲解经典的时候,我讲解的就比别人活泼,人家欢喜接受,同一堂来听经,老少咸宜。这是什么?这个根很重要,你遇到这个善知识,要不能从这上学来,那叫冤枉!这就是中国大陆人所讲的「活学活用」,不能学死了。李老师常讲,学儒学死了,叫书呆子;学佛学死了,叫佛呆子。好,今天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这个经文每一句有一个意思,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现前。我们看第一句,染着是我们现前学佛不得其门而入的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在顺境逆境或是善缘恶缘,几乎我们没有能力说不染着,决定染着。染是起心动念,着是深深的执着,这是无量无边情欲、烦恼从这个地方生起。佛经对这个事情说得详细、说得深入,「因」是无量劫来阿赖耶识里面累积的习气种子;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是人事环境,给我们做了增上缘。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间环境逆缘多,善缘几乎见不到,逆境恶缘把我们阿赖耶识里面不善的种子全都诱导出来。这外面诱惑我们,我们不是没有善因,奈何现前没有善缘来诱导,诱导我们的外缘都是不善的。这一桩事我相信每一个人,学佛的同学,乃至于不是学佛的同学,也都能够体会得到,都能够看得到。我们现在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竖起耳朵听听外面的音声。江逸子老师画地狱变相图,他告诉我:地狱变相图很好画。我说:这个话怎么说?他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全都是,那怎么不好画!有道理。极乐世界难画,没看到、没听到,总不能凭空想象来画,这个话说得有道理。画极乐世界,只有多听经、多读经。现前我们接触不到极乐世界,不但不能接触,连极乐世界的边缘都沾不上。
  染着,是现代社会,有些人告诉我已经变成现代文化,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变成现代文化,现代人他接触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中国人讲情理法,理没有了,情没有了,样样都讲法,好不好?诸位要细心去想想,不是好事情。人间、人生确确实实系在一个情义,有情有义。过去在历史上,此界他方,此地或者其他国家地区,仁义之人他的一生表现,那些事迹叫可歌可泣。这个世界上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描绘这些事实,人世间的真善美慧表现在这里。如果说情义都没有了,只有法,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味道?法真的是枯燥无味,机械式的,处处都是框框架架,怎么样叫人把情压抑住,要适合它的框架。你说人在这个世间活得多辛苦,活得多可怜!难怪佛经世尊常常感叹着这六道众生为可怜悯者。我们没有觉得众生可怜、众生可悯,可是细细去思量,真的,人情没有了,义没有了,理没有了,处处用这些法律,人活在法律里面,那真的是可怜可悯。
  中国人并不是很重视法,古代有讲究法的,但是不被社会所重视。我们中国诸子百家里头有法家,而中国人所采取的、尊重的儒家,儒家讲礼,礼比法好,因为礼里头有人情,礼里面有道义,礼也是法,不过它通人情、通道义,所以中国人喜欢。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他用礼,礼就是法,他说礼,他不说法。所以有人犯法,违犯国家的法令规章,审判的时候,这里头有情有义有理,合乎情义理性的,法律也网开一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修行,我们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修净宗的无不是希求西方极乐世界。净宗同学最重要的是肯定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在遍法界虚空界接引往生的众生,这要肯定、要信。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弥陀经要解》,《要解》注得好,文字不多,印光大师对这个注解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为《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赞叹到极处了。早年,演培法师问过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对于印光大师这个说法,你觉得怎样?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演公是修弥勒净土的,他不是修弥陀净土,所以他说出这个话。他知道我是修弥陀净土的。我向他老人家说:我同意印祖的看法,印祖所说的绝不过分,他讲的真是恰到好处。
  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个注解得到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准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只是他一生没有暴露他的身分。这是我们知道的,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不暴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是极少数,而且有特别的因缘,没有特别因缘,通常绝对不会暴露身分。像夏莲居老居士也是没有露身分,那不是普通人,那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到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贯穿全经,古大德没这个说法。《弥陀经》不长,但是它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信愿行,正宗分也具足信愿行,流通分文字不多,还是具足信愿行,信愿行三资粮贯穿全经。头一个「信」,他讲了六条,第一个要信自己,这是信心的根本;我们学佛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头一个要信自己?《华严经》所说,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从哪里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识是自己的真心上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真心带着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识。所以真妄不二,真心能现,妄心能变。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包括无尽的自然现象,变幻无穷,这个变是识变的,现是真心。就像我们今天面对着电视这个萤幕一样,能现相,真心;你看到里面的相千变万化,那是识变。
  性跟识,说实在话,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说两个是一样的,有毛病,你说两个不一样,也有毛病。所以佛跟我们讲「离四句绝百非」,你就明了了。你明了你也说不出来,所说的都是方便说,说这一面漏掉那一面,说那一面漏掉这一面,你没有办法同时把方方面面都说到,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从言说里头要细心去体会,那就对了。所以自己才是根本,要信自。如果没有自信心,佛菩萨帮不上忙,什么人都帮不上。所以第一个要建立自信心,要信自己,信自己的心现,信自己的识变。
  第二这才信他,他是释迦牟尼佛,他是阿弥陀佛,不是指别人。相信他是个明心见性之人,是个圆满觉悟之人。而我们自己呢?是在迷惑颠倒,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信他,我们才会接受他的帮助,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得利益了。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有理有事,我们跟佛菩萨学习,学什么?就学这个。末后,教我们信因信果,因果是自然的定律、是自然的现象,佛菩萨也没有办法离开因果。《华严》,诸位看看清凉大师的判教,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佛法离不开因果,世间法也离不开因果。
  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要问,因果在不在万法之中?当然在。既然万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细心观察一棵树,这棵树长成,种子是因。像这桃树,桃核是因,我们把它种在地上,它长成树,长成树桃核没有了。桃核是因,长成树是果,因变成果,因没有了。果将来它又结桃,桃里头又有桃核,果又变成因,变成因它脱离了,果就没有了。所以因果也是空的。既然是空,何以说它不空?说它不空,另外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因果转变不空。你看因会转变果,果又转变因,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果相续,循环不空,所以它有这三个。我们讲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转变、相续、循环,是讲这个。这三种东西不空,所以世界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这就说明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为什么会有业果。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心才真正建立,才知道我们在六道里头为什么会受苦。
  像昨天晚上学生们来问的:这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贫富?我们中国人讲得更详细,富贵贫贱,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普遍都存在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自然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人间,你仔细观察畜生,畜生道有,为什么大象身体那么大,为什么蚂蚁那么小,这不平等!为什么有些畜生,确确实实我们去看牛、羊,生在澳洲,这个畜生有福,没有人去伤害它,它的生活很自然;绝对没有人为去约束它、去管它,没有,都是放在野外的。这些动物生在台湾,我们在台湾住了多年,就很可怜,生活空间很小,处处都是有人管理着,它不自由。这边的人爱护动物,跟动物是朋友,没有伤害它的念头。可是在有些地方,它就没有这么幸运,没有这么好运,为什么?人要吃它,要杀它。
  早年,我在美国,我住在加州,加州的池塘很多、小湖很多,有野鸭子、有鸿雁,水鸟很多,它们生活得自由自在,人看到了,拿东西喂它。可是有些东方人,刚刚到那边去,看到那个鸭子那么肥,没有人的时候他们就抓了;抓了几次之后,鸭子它也很聪明,它就不到这个池塘来,别的地方去了。这是我们看到不平,都不平等,这里头有因有缘。你要把这里面的理事因缘参透,你恍然大悟,众生看到的是果,你没有看到这一切众生他过去造的因。
  所以学生们问,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宗教劝人为善,常常拿因果报应来吓唬人?因果报应不是吓唬人,你要认为这个说法,那就错了。圣贤人绝对不吓唬人,圣贤人只把宇宙之间一切事、一切理,刚才讲了,一切因、一切果给你说明白,让你了解有这么些事实真相。这真相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它的果,业果是相续的,这不是吓唬人,事实。佛经上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它半斤,你来世要还它八两;因果相续,因果循环,一丝毫差错都没有。如果我不愿意还这种债,只有一个方法,我不欠债,我就不要还,我要欠债的话,哪能不还?所谓是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我真正了解明白通达了,我从今之后不再欠人命,不再欠人钱,我的日子就好过,我不要还命债,也不要还钱债,你说这个多自在!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这也是一个行业,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要尽到你的责任。这个行业是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好老师,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一年到头没有放假。三十岁开始干这个工作,八十岁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我们看他对于他的职业,敬业的精神,工作的积极,我们明白了;你干哪一行,你要认真努力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对社会产生贡献。那么接受四众的供养,你才能消化得了,为什么?社会是互助的,永远是互助的、是合作的。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一天,你要穿衣服,你要吃饭,衣服是你自己做的吗?布是你自己织的吗?原料,我们穿的是布衣、棉衣,那个棉是你自己种的吗?不是的,有种棉花的人,有收成的人,有织布的人,有贩卖的人,有做衣服的人,我们才穿上这件衣服,你要想想看多少人在为你服务。
  整个社会是个互助合作的,哪一个行业都不能缺少,缺少,你的生活就带来不方便。我们每天要吃饭,饭从哪里来?菜从哪里来?你去想一想,从农夫耕种到这碗饭摆在面前,多少人在工作,我们才得到这餐饭,才穿这一件衣。住这个房子,那个服务的人就更多,钢筋,钢筋是从矿里头提炼出来的。谁去挖矿?谁去提炼?谁去制造?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只图方便,他有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替我服务,我用什么回馈大家?你要没有回馈,回馈的工作做得不圆满,偷工减料,将来都有果报,有得还的,不只是欠钱欠命。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工作,都是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人民来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尽分,我为人人没有尽到分,没有认真,没有努力,我就欠人人的债务。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他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上,他全心全力贡献出来,做到尽善尽美,他不欠债。他对于社会上每个行业、每个人,他都对得起。一生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看懂、看明白了,恍然大悟,要向他学习,我今天必须要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
  现在出家做这个行业,供养很丰富,供养得多。想想释迦牟尼佛,佛当年在世接受四众同学的供养,只有四桩事情。饮食,每天去托钵,还不是一家给的,好几家,每一个人给一点,这才有一钵饭。你看《戒经》里面讲,托钵托七家,七家,不能到第八家。七家给的饭很少,吃不饱也就算了;你再超过七家,你贪心起来了。如果托钵两三家看看够吃了,能吃饱就不到第四家,不生贪心,不讲究饭菜的好坏,不讲究这些,没有分别心。这教你什么?教你转境界。把所有一切境界到我面前都转成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性德相应,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大自然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要起了分别执着,我就错,违背自然法则。大自然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无染无所着』。
  『无想无依止』。「想」是起心动念,粗的就是分别执着,因为他前面已讲了染着,这个想就是起心动念,无依止就是无我所;无想是无我,无依止是无我所。我跟我所放下,这样才能够与性体、性相、性德相应。相应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一句话,回归自然,现在人说这个话是很接近,但是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解释认知,跟佛菩萨那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不是到深山旷野建一个小房子,到那边去隐居叫回归自然,不是这个意思。那怎么样?他还是着相,他不被世间都市里头繁华染着,他被外面那个清净悠闲的境界染着,还是染着。真正「无想无依止」,什么境界都一样,《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繁华不染着,在清净也不染着,繁华跟清净是一不是二,那叫真正解脱。
  得到解脱的人,他住在这个世间,没事!没事就不住世间,还住世间是什么事?帮助众生离苦离难。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邪染来。那么觉悟的人用什么帮助他?为他示现觉正净,为他说明觉正净。示现觉正净是做给他看,让他看了之后,他觉悟了,这是根性利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他看不懂,必须要跟他讲解、跟他说明,中下要用言教。上根利智的不用言教,示相他就懂得,一个表示,他就明白,根利的人。那示现的是什么?就是这两句话所说的,无染、无着、无想、无依止,示现的就这几桩事情。理事都包括在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染不着。
  顺境、善缘,境都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顺境,我们今天居住在图文巴这个环境,顺境;善缘,我们住在这里是善缘。从政府到居民,我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们对面是基督教,我们有往来,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我这里有活动,在这个地方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很多从布里斯本来的,从黄金海岸来的,自己都开车来。到我们这里开车需要很大的停车场,我们这里停车场不够,我们自己的停车场顶多大概只能容纳五十辆车,这就满了。对面的老牧师告诉我们:你们有活动,没有地方停车,尽量到我的操场来。我们对面就是他的操场,他办了一个学校。我们合作,这就说什么?我们的人事环境好,物质环境也非常殊胜。住在这样环境里面,人不想离开;不想离开,对这个环境就贪恋,就起贪心,就染着。
  所以在这个世间,无论哪个国家地区有需要我们的处所,我们还是去。这个需要有短时间的、有长时间的,我们斟酌情形,确确实实我能帮助那个地区的众生,做一点好事情,于他们有利益,我们很乐意去。并不是贪恋这个地方,不能放下,那就错了;不能放下,将来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看得破,放得下。「无想无依止」,就是放下,就是看破。现在我们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还是看第二首:
  【无染无所着,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无忧喜之杂染,安住舍故,故无所着」。第六句是「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七八二句,体虽叵量,具相好故称叹」,具足相好。清凉注得很好,但是这个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当然《华严》都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法身菩萨统统都做到了。我们今天看这些佛菩萨,要有向往之心,所谓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认真效法学习之心,那就对了。
  「忧喜」这是略说,具足的说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是欲界众生他统统有的这五种受。佛说这五种受都不正常,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舍受是什么?舍受是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当然很好。为什么叫做舍受?他的时间不长,你不能够永远保住。如果永远保住舍受,那就叫禅定,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这个境界,你能够保持,你能够不失掉。顺境善缘里面,心没有喜、身没有乐,不分别不执着;逆境恶缘里面,心没有忧、身没有苦受,这个境界好!这个境界,圣人境界,圣人能把顺逆善恶他统统转,他能转境界。我们一般讲他能够化解,我们化解不了,要学这个本事。
  他怎么化解?实在讲,这个化解的道理我们也懂,《金刚经》上就很清楚,顺境逆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缘恶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我们在境界里头常常把这两句话忘掉。这两句念得很熟,讲经的时候会讲,谈话的时候也会用、也常常说,可是境界现前,忘掉了,还是堕落在苦乐忧喜舍里头,还是放不下。我们不要说跟佛,佛太高,咱们跟法身菩萨比,甚至于跟我们现在读的这段经文,十信菩萨比,我们不如他们。为什么?他们能放下,我们放不下,他们能用得上,我们用不上。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念起,不觉,他们念起,他就觉。念头才起来,马上就觉悟,立刻就转;我们念起来的时候,不觉,不觉随着妄念发展,收不回来。这是我们不如他们的地方,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能转,要转得快,要觉得快。
  第六句里面说,「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清凉说得很清楚,就在事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帮我们指出来。我在前面讲的是「无依止」,是离我所,我所有的,不要把我所有的放在心上。我尚且不可得,哪里来的我所有。名闻利养是我所有的,五欲六尘是我所有的,世间人如是分别执着,觉悟的人晓得「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常常想常常念,常作如是观,不知不觉就会放下。这是什么原因?大乘正法熏习时间久了,就好象古人这衣服香气是用香料熏的,熏个十几、二十个小时,衣服穿在身上就有香气。我们今天佛法熏习的时间不够,抵不过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熏习的时间太长,那就是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坚固的执着,起心动念它就冒出来,这是它的力量大。为什么力量大?熏习的时间长,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学习、天天在研究讨论,一天都不舍弃、都不空过。在现在这个社会,古时候人十年、八年它就产生力量;现在跟诸位说,我的经验是二十年、三十年,二、三十年才有这个力量,自自然然没有一点勉强。为什么?熏习的时间够,就是我这衣服穿起来,大家都能闻到香气,熏习的时间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你不通过实习,你对这两句话,你所认知的就不够深刻;通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这两句话真实义趣。真的明白,你才会看重,你才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尤其古人讲得有道理,一门深入,你开始学,学一门,不要想到第二门,想到第二门,你就分心,你就不专!
  真正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天天念,念兹在兹。《弟子规》不长,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话,一天至少念两遍,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念多久?不要限时间,真正做到,你就不要念。你里头还没有做到,非念不可。这是我主修的功课,其他的选一两门助修,行!主修功课天天要念,一天决定不能少过两遍,我相信有个三年到五年的熏习,你才能做到。就是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会想到,我应该怎么做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提得起那个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才能觉。你没有这样长的熏习,不觉!不觉,你的毛病习气就又现行,你这一生什么成就都没有,不能不重视。
  辅助你的课程,选修的是什么?我觉得《了凡四训》是最恰当的,《了凡四训》每天念一遍。它也不长,从头到尾念一遍,它只有四篇,本文只有四篇文章,念一遍顶多半个小时;念上三年,起心动念你就会想到因果。这两样东西保证你不堕三途。你用这两个基础,真正都做到,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是靠得住。你不是学佛,你是世间的善人,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君子,这两样东西把你熏习成善人、君子,何乐而不为之?
  善人在这世间,一般人讲吃亏,我告诉你,保证不吃亏。今天一般人讲,怕照这个做,照这个做我在这个社会上没有法子立足,我将来这日子怎么过?这谚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有一年我在香港,亚视来访问,做电视访问,何守信先生来问的,他是一个很著名的电视导播好象是的,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说:这一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它是错误的。他说:怎么错?我说:释迦牟尼佛他不为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孔子、孟子一生都没有为自己,不但行为上没有,念头上他都没有,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在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都没有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看看天没有诛他,地没有灭他。这就证明你只要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你去试验看看,看天会不会诛你?地会不会灭你?不但不会诛灭,还保佑你。我一生不为自己,天也没有诛我,地也没有灭我。误导,真的误导很多众生,不应该再有这个念头,不应该再去说这个话。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都教导我们舍己为人,从来没有说是教导我们损人利己,没有!我们要想想,舍己为人好还是损人利己好?己,不外乎这个身,肉身,这肉身在这世间能活几年?为这个肉身造种种罪业,不值得。世间人造罪业,为这三寸之舌就造下许许多多的罪业,贪图美味。真的三寸舌,到喉咙底下就不知道,再不辨这酸甜苦辣咸,没有这个辨别,辨别这个只有舌头三寸。你说为这个造多少罪业,不值得!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就强,外国人吃东西简单,请客也不过两个菜、三个菜,在我们中国人,「这怎么能拿得出手」。外国人最多的菜,国宴,我参加过,也不会超过四个,四道菜很丰富了。哪有中国人十几道菜,没有十几道菜拿不出去。讲求色香味,外国人不讲求,多半都是很清淡,为什么?让你自己调。你看你自己面前有胡椒、有盐,考究一点的是有酱油、有醋;这通常在外国,他只有胡椒、盐、糖三样,你自己调。中国馆子里面加了有酱油、有醋,甚至于有麻油,这个调味就很丰富;外国通常只有胡椒、盐、糖,他有这三种。实在讲,少造很多业!所以他们的厨房干净,没有油腻。
  他们的烹调也很简单,只有烧烤、水煮,没有中国的花样那么多。主食多半都烧烤,我们中国人不习惯,中国人吃那东西,吃几天火气都上来;青菜水煮的,没有油、没有盐、没有味道,那是你自己一定要调味,你要加盐、加胡椒调味。这饮食简单。为三寸舌造这么多的业,不值得!中国人什么都吃,特别在广东南方,奇奇怪怪的动物都吃。外国,真正我们讲的开化文明,他们吃的东西,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肉、鸡肉,这两种是他们的主食,在其他的吃得多的是鱼,也只有三种;中国吃的肉食那就太多太多。这是举一个例子,单单是为这个舌头造这么多业。
  如果你要想到这个身,身不是自己,自己的灵性是永恒的,身是自己的一个附属品,也是所有,我所有,不能称这是我,我的身,行!就像衣服,我的衣服,这讲得通;要说我,错了,在身上找不到我。决定不能为这个造罪业。远离五欲六尘,不是说不要它,随缘就好!佛菩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这样就对。
  『体性不可量』。体就是性,性就是体,为什么说两个?说两个有两个的讲法,体是性体,这个意思,性是能现,体是物体,是所现;能现的是性,所现的是物质,我们佛法讲色,所有一切物质之体。物质从哪来(包括虚空)?心现的。心就是性,能现的心性不可量,不可量是不落在数量,它不是数量,不能用数量来说,这是不可量的意思。为什么?它没有大小,你要说大,无穷大,没有边际。中国人常讲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两句话说得好,大没有边,小没有内。没有边好懂,没有内不好懂。我们读了《华严经》才知道什么叫没有内,以前读这一句是含含糊糊的。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小是微尘,大是宇宙。宇宙是心现的,微尘也是心现的,所以它的体都是性。因此,整个宇宙不大,一粒微尘不小,微尘跟宇宙相等,这就难懂。怎么叫其深无底?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里头有宇宙,那个宇宙跟外面宇宙一样大,微尘并没有放大,宇宙也没有缩小,什么原因?法尔如是。
  这一桩事现代科学家发现了,那用科学家的说法能解释,但是科学家还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科学家现在说我们这个宇宙是爆炸的,这个现象是个爆炸的现象,宇宙现在还继续不断的在膨胀,膨胀当然就是爆炸的现象。那爆炸当然有个东西,什么东西爆炸出来的?科学家称这个东西叫原点,原应该是原始,宇宙原始只有一点。这一点很小,小到真的像我们佛经讲的微尘,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出来的。这个原点多大?钟茂森博士有一篇讲演,这是根据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这个原点,他说我们的头发,假如我们的头发是这么粗,这是好讲话,把这根头发切断,切断它也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有直径,直径上可以排这个原点排一百亿个。那是宇宙的原点,每一个原点爆炸就是现在的宇宙,这很像佛经上讲的微尘里头有世界。
  那我们想想,假如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一个原点爆炸的,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宇宙里头,这个里头有没有原点?肯定有。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宇宙,宇宙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宇宙,其小无内,永远没有止境。佛说,谁能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明心见性才能契入这个境界。这个是心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的意思,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心性不可量,心性所现的色相也不可量,心性所现的色相就是物质,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我们学佛的人,大概《心经》常常念,诸位都在《心经》上念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他讲的空就是我们讲的体性。佛在经上讲的心性跟物质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心性就是物质;空即是色,物质就是心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性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把它分成两个,以为是两个,这就在里面产生错觉、产生误会。这个错觉误会,就误导我们的观念,误导了我们的心性,就变成造业。所以,宇宙是和谐的。
  你看连那些学生都问:和平能不能有希望?连现在学生对这个事情都关心,和平有没有希望落实?所以我让他们观察身体。身体是许多不同器官组成的,器官是许多不同细胞组成的,细胞是许许多多不同原子、粒子组成的,用佛法讲,许多微尘组成的。《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你们看它们组合成这个身体,身体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微尘,用佛法讲微尘,它有没有冲突?它有没有矛盾?它有没有对立?没有!从这个里面我们看器官、分子到微尘,这身体是无量无边,它们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在这里头看清楚,你就开智慧。
  然后想到一个身是这样的,这个地球也是这样的,这个太阳系也是这样的,银河系也是这样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和平怎么会不可得?和平是正常现象,动乱是反常的现象。我们从这地方建立信心,正常现象是本有的,本有决定可以恢复;反常是本来没有的,没有一定可以能够化解。你从这个地方生信心。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是真的,你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你的信心不会改变,你的信心不会退失,从这个信心里面生智慧。《金刚经》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肯定先解决自己问题,所谓是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佛在经上讲的;你自己本身问题没有解决,你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没这个道理。一定要先度。先度,佛在经上也常常教我们观身,这是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一个很好的方法。你细心观察你自己的身心,你会开智慧。身心小宇宙,小宇宙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它里面的复杂,我们几十年讲经常常说,身心是小宇宙,世界是大宇宙,这里面复杂的情形,平等平等。大宇宙不会比我们小宇宙多一个,小宇宙不会比大宇宙少一样,你能够冷静细心观察,真的会得定、会开慧。
  契入这个境界,你要问有什么好处?好处可大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真的能吗?能。你要不相信,你看了凡先生。我常常教人念《了凡四训》,了凡先生的命被孔先生算得那么准,一、二十年当中,一点都不错,他一点怀疑都没有了,什么妄念都不生,为什么?打妄想没有用处,真正叫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他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看到这个样子,一生当中难得见到这么一个人,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所以就问他:你的功夫不错,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你修什么?了凡先生说:我命运被人算定,我起妄念也没用,所以干脆不起妄念。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你还是凡夫。
  什么是凡夫?虽然不起一念,堕在无明里头,就是说只有定没有慧。这才详细的盘问他,来教他,这人可以教。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说了凡先生叫标准凡夫,他一生被命运拘束,不折不扣,不增不减,完全照着命运生活。他是个读书人,年年要参加考试,考试的时候得第几名,没错,孔先生给他算好了;一年你有多少收入,一点不差。你想多一点没有,想少一点也没有。这就是什么?定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云谷禅师教他的是,定数之外还有变数。你要懂得,他不懂变数。
  变数是什么?就是你做的善恶,你行善,往好的那一方面变;你作恶,往坏的这一面变;你作善作恶都不大,所以你变数就不大,那个命运还是满准确的。如果是大善大恶,那个命就不准,大善是命中不好变好;大恶,命中很好,变坏。过去生中修的是大福报,做很多恶,他的命还不错,那是什么?他的命太好,造恶已经打了对折,对折还不错。甚至于折很大的福报,十分的福报,现在已经折损只剩三分;三分还不错,还比一般人强。他不晓得,我造罪业我还享福,不晓得是折扣下来的余福。中国古人懂得。大福报,果报是帝王,他的福有三百年、有四百年,现在人有没有这样?有,他那个福报也有三、四百年的,可是怎么样?二、三十年就享尽,晚年没有了,他所造的那些罪业,来世在三途地狱。三途地狱是事实真相,不是吓唬人的,不是用这个来劝善。佛讲的是事实真相,佛菩萨劝善是教育、是教学,是给你讲理,是帮助你觉悟。觉悟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自自然然会改善你自己的环境。没有福,修福;有福,福要增长,福慧都增长。
  『见者』。见到你的人,听到你心行、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种种善行贡献,人家听到都称扬你、都赞叹你。这个见者包括闻,见闻;这个见者也可以这样说法,对你有认识的人。凡是对你有认识的人,你想想看,他会不会向你学习?肯定,他会向你学习。人家对你『称叹』,就是对你肯定。你的思想正确,你的言行正确,你对社会、对众生有贡献,虽然没有跟你见过面,已经接受你的感化。佛菩萨度化众生,这是很重要的方式,我们应当学习。
  所以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言教在其次,身教是第一。你真正能做到,你讲的别人才会相信,才会听。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跟人家说,说的话心里不踏实,为什么?自己半信半疑,你讲出话,人家听了也半信半疑。所以从事于教学的同学们,我们发心将来弘法利生,首先要做的,我觉得不是学经教,是学修行,把自己所有一切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思想、见解、言行,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戒律。持戒念佛,持戒学教,这就对了。好,现在时间到,我们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三首看起:
  【光明遍清净,尘累悉蠲涤,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这第一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把这三首合起来说。三首合起来,这一句叫第九句,我们在经本上看得很清楚。他注解里头「九、智光遍觉,离倒名净,身光可知」。身光就不说,单单讲智光,这是说自性本具的智慧,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总而言之一句话,心要清净。所以『光明』下面讲的是『遍清净』,光明遍照是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就遍照。为什么?清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执着、有分别,这个心就不清净,不但不清净,这个心量就很小,不能遍照。纵然你自性般若透出来,你所照的一定是你分别执着之内的,分别执着是个界限。
  我们中国文字中国人要认识,古老的祖先们造这些文字,这个文字就是符号,意思很深,确确实实称得上是智慧的符号,让你看到这个符号、听到这个声音会开悟、会觉悟,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不晓得。你看中文里面讲「思」、讲「想」。想,心里面就现相,所以你看心上面一个相,你的心上有了相,这就是想。实在说,这个想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无明。起心动念,你心里头就有相。如果你要是分别,分别叫思。你看看「思」,你心上就有了界限;「田」字是代表很多格子,你就在心上划了很多界限,心不见了。什么是真心?思也没有,想也没有,单单留下那个「心」,那个心是真心。心上不能加一点点,加一点点全叫妄心。真心只有一个,妄心就无量无边。你去查字典,「心」字部里头有多少字,那么多的字都是妄心,真心只有一个,你看中国文字的味道!
  清凉在这里注得很好,第九,「离倒名净」,倒是颠倒。什么叫清净?离开一切染污,你就清净。颠倒就是你错了,一心是清净的。你心里面有分别,不清净;有执着,不清净;有染污,不清净;有妄念,不清净。这些都叫颠倒,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些东西。这称为自性清净心,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出来?清净就放光明,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儒、道都不例外。儒家也修清净心,普遍的都教人清心寡欲,欲望多是不清净的根源,欲望愈少就愈清净。生活愈简单,欲望愈少,保持清净心,这个人才叫真正聪明,才叫真正有福。
  在中国历史上,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历史,台湾当年发起翻印古籍,我是很不容易买了一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里头有一篇叫「隐逸传」,当时我年轻,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史学家把他写在历史上?不错,这人有学问、有道德,可是他隐居,作自了汉,真的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但是于社会、于国家没有丝毫贡献,为什么给他写传?到后来年岁大,学了佛,这才恍然大悟,他对国家社会有很大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真的也像他的隐逸一样,他的贡献你要不细细去想、观察,你看不出来。
  今天社会何以会动乱?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争名逐利,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也一窝蜂跟着争名逐利,大家都争,这社会怎么会不乱!这些人给世人很大的启示,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可以争,他不争,这些人是真正教人放下。有智慧、有能力争的人不争,放下了,没有能力、没有智慧人,一个个都乖乖的,这社会就太平,社会就不会动乱,他给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说他不争,那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你没有能力。他真有能力、真有学问,这个地方显示他的德行。历史上应不应该给他写传?应该!他不但是当时的好榜样,也是后世的好榜样,于己于人都得大利益。对自己来讲,清心寡欲,奉公守法。奉公守法是持戒,心地清净,智慧增长。他们这些人很乐,快乐,都有几个很知己的朋友,也经常聚会,一个月总有个两、三次,真正是高人。他们聚会的时候不谈尘俗之事,世间事他们不闻不问,他们谈什么?谈道、谈学。读古圣先贤之书,「最近有什么悟处」,我们今天讲交换心得,他们谈这个,世俗间的事情一概不谈。在一块聚会,粗茶淡饭,真的快乐无比。
  《三国演义》这是一部小说,罗贯中写得很好。你看看他写诸葛孔明,没有出山的时候隐居,他没有意思出山。他也有几个好朋友,常常往来的。自己耕种、读书,无意于功名富贵。徐庶跟他也是朋友,推荐给刘备。刘备三顾茅庐,三次拜访才遇到,这表达有诚意,确实有诚意邀请他出山。这是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变成不能不出来。你看他写陇中隐居那一段,我们概略就了解古时候的隐士。他还有几个好朋友,一生不出山的,什么人来邀请,他都回避,不作官。
  所以清净心生智慧,智慧一定帮助自己提升;现前境界的提升,来生在六道里面是往三善道提升,如果修学净土,肯定提升到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就。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智慧没有了。智慧的反面是无明、是愚痴,沾上愚痴的边,有这么一个,三毒肯定具足,贪、瞋、痴。这一生当中,如果说贪瞋痴当家,起心动念都与这个相应,麻烦可就大了。这一生纵然享受五欲六尘之乐这一点小甜头,来生三恶道;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是地狱道的业因,痴是畜生道的业因。你怎么能跑得了?这绝对不是佛菩萨、宗教吓唬人的,不是,你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事情我们在大乘教里面读得太多。
  我们思惟、我们观察,佛说得没错,确确实实三途六道、十法界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善恶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真的。但是你业力要没有消除,这个幻相它总存在。哪一天业消尽,这现相就没有。正是永嘉大师所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你的业没消掉,就像在作梦一样,梦没有醒,你在梦中;「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觉,无明破了。梦境是无明变现的,光明遍照的时候,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清醒过来,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
  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对六道来说的,六道十法界没有了,这个「一真法界」名词没有了。有没有境界?有,没有这个名相。所以老子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是假名,可不能执着,执着就变成法执。佛家讲执着有两种,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两种障碍都造成无明,障碍心性;心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被它障碍,都不能现前。所以愚不能不离,知道这个东西它是染污、它是有害的,没有好处。虽然好象吃东西有一点甜甜,甜头,它是毒药,那是要命的,并不是真正好东西,要认识清楚!
  下面一句『尘累悉蠲涤』。蠲涤是洗得干干净净。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有一句教导我们「洒心易行」。洒心易行就是此地蠲涤的意思。把什么东西洗干净?尘累。这两个字都是烦恼的代名词,你要把它洗干净。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只有一句话「永害,习气故」。这个句读我们要注意念,永害,这里是个逗点,习气故。永远是有害的,决定不是利益,给自己造成阿赖耶里面恶的习气。这个恶的习气就是老子所说的「余怨」,这个意思深。怨是什么?怨家。
  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十善厚友,十恶怨家」。可是世间人喜欢十恶这个恶友,他喜欢!讨厌、远离十善这个善友,正是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十善厚友他不交,十恶怨家害你就深,你跟他往来,密切的往来,时时刻刻不分离,他在你阿赖耶里面结成,永远害你,这些烦恼、恶业的习气。你里面有这些东西,我讲经常常把它称为严重的病毒,你心里头有这个东西,所以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它能够引诱你,这是外缘。一接触这个外缘,它就把你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出来,你就造罪业,你造恶业肯定就有恶报。在六道里面,为什么你在三恶道的时间多,在三善道的时间少,道理就在此地。
  你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刻刻有高度的警觉心,远离外缘,禁不起诱惑!禁不起诱惑,躲避。这是正确的,所有一切那些场所我们回避。你看佛教初学,沙弥、比丘,歌舞娱乐的场所决定不去,酒家、屠户决定不去,这个戒律里是有明文规定。没有明文规定的,现在多了。最普遍的,我们常常走路在街道上看到的电子游乐,是专门开这种店的,我们在门口往里面看看,那个萤幕里头都是妖魔鬼怪。我们看很多青少年都在那里逗留,一进去几个小时都不出来,你想想看那个染污多严重!家长不知道,认为小孩到那里好,他不乱跑,他乖乖的在那里玩,大人去办他的事,回来到这里一找就找到他。他不晓得每天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的染污严重,大人没想到。到大人发觉之后,你后悔莫及,你的儿女离开伦常道德的标准远之远矣,甚至于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束手无策。现在有这种疏忽的父母,不知道有多少。
  学生,十几岁的,这样的年龄哪一个不喜欢玩?没有正当的娱乐,他就走上歧途。现在的学校没有人提倡尊师重道,学生跟老师一般大,老师不能管学生,老师教不了学生。你要真教他,他不但不感激你,恨你入骨,说不定要把你杀了。现在这个时代,学生杀老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已经不是新闻。儿女杀父母,学生杀老师,不是新闻,谁敢教?真的,做父母的不敢教儿女,做老师的不敢教学生,这世界还得了吗?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宗教经典所讲的末日现象,整个世界趋向于毁灭,愈想愈可怕。
  像我这个年龄,念小学、念中学的时候,老师还不错,很负责任,我们做学生还都听话,接受老师的教诲。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第一中学读书,我们学校的训导主任,也是我那个班上的那个时候叫级任导师,在学校里面提倡身化教育,非常成功。我们学校的校风,就是纪律,在整个南京排名第一,学生都守规矩。教务主任非常好,他知道我们小朋友喜欢玩,他完全给你提倡正当的娱乐,你就不会搞别的,这就是课外活动。上课的时候你用功读书,下课怎么办?我记得那个时候好象成立有二十多个小组,这些学生们,你的兴趣在哪里,你喜欢搞什么,你喜欢画画,学校有美术老师在课外的时候带着你画画;喜欢音乐,有音乐老师带着你弹琴唱歌,教你。喜欢什么就搞什么。喜欢运动的,喜欢打排球的那是一个组,喜欢踢足球的又是一个组。你去参加,你去报名参加,学校派老师来指导。所以这课外活动办得是非常之好,让学生有正当的娱乐。学生下了课会不会到外面去玩?不会,学校好玩的东西很多。我对于我们的这个教务主任很佩服,想出很多点子,把同学们统统都纳上正当的娱乐。学校监视来领导,这是校风好。
  今天社会风气不是不能为,要真正有有心人来带领、来带头,真正为社会、为众生做一桩好事情,那真叫无量功德。所以我们读到老子的「小国寡民」,那是老子的理想,他很想试试,因为他生在那个时代是乱世,所谓是君不君,臣不臣。虽然是乱世,比我们现在好得太多。现在是大乱之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小国寡民可以试一试。
  我在二十多年前,在旧金山讲经,在一家老人公寓。这个老人公寓是个犹太人办的,办得很好,他收容老人有四百多个单位。大概三分之一是夫妻两个,三分之二都是单身的老人,他的老伴走了一个,他在老人院里面,住在那里头。物质生活没有问题,美国国家有福利、有津贴,精神生活痛苦。你看那么多老人,每天都看到,这个不见了;不能说天天有,一个星期总有一、两个,走了。你说那精神多痛苦?看看哪一天轮到自己了。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坐吃等死」。这是什么味道?很痛苦!其中有中国人,学佛的,所以听说我到旧金山,请我去讲经。能够听得懂普通话的,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通知都来听,好象也有七、八十个人,不到一百人。我在那里讲了一个星期,欢喜!
  所以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纪弘法利生,道场应当是这样的老人院,退休了。年轻人在社会上要争名逐利,他哪有心情来听经?那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退休了,儿孙都长大了,也不需要他管事,他想管也管不了,住到老人院,澳洲叫退休村。这个时候真的是不能不放下,逼着你非放下不可,那么听听佛法很有受用。真听懂了、听明白了,建个念佛堂,大家在一块念佛共修,真有成就!我在那个时候就想,想了一个弥陀村,弥陀村这个构想是这么一个动机引发起来的。弥陀村想了几十年,没有法子落实,缘不具足。我讲经常常提到这个事情,李木源居士也听经,也非常欢喜,很认真努力去做,还是做不成功。新加坡土地非常难得,他找了好几块,到最后都没有办法,都拿不到,所以这很遗憾!
  我们有学佛的同学,志同道合在一起,在一起学习经教,在一起共修,彼此互相照顾,这是个很理想的晚年的居住生活环境。当然,这个因是要众生有福才行,众生没有福,没有办法勉强。众生有福,也许会有一天这个弥陀村的想法可以能落实。现在我们到澳洲来之后,晓得弥陀村要扩大,不能光是佛教,要接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到澳洲来之后,我不再讲弥陀村了,我讲多元文化村。虽然我们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我们年岁大了,我们居住在一起,我们希望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希望彼此都能够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安享晚年。这的确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共同的理想,有这么一个生活环境。你的忧虑,特别是恐惧老病没有人照顾怎么办?现在儿女不在面前,尤其是身体不好,衰弱、多病,真苦!所以这种小型的社区,共同互相照顾是非常有必要。
  我们想得很多,要让老年人物质、精神都能生活得很快乐。中国人的理想,晚年是享福。中国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是少年享福,中年的战场,老年是坟墓,是外国人。我们中国人是少年很辛苦,一举一动都管教,所以少年确实比不上外国人那种天真烂漫,大人都能够随顺小孩。中国人不是的,严加管教,奠定德行的基础,一举一动都合乎规矩。中年的时候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他不是竞争、不是斗争,是服务,种福。有德行,他才会为别人服务,为别人服务是修福,积功累德。晚年退休了,享福。我们跟外国人谈:你看看这两种,哪一种好?他想想,不错,中国人是聪明,想的是周到,晚年享福。可是今天中国人把这个也丢掉了,不但我们看不到,也没人讲,你说怎么得了!所以我们希望多讲。多讲讲,让大家有这个印象,慢慢我们会多想想。
  我们一批志同道合的年纪大的人,晚年我们住在一个地区,我们彼此互相照顾。现在是儿孙既然不养老,我们要自己照顾自己,安安稳稳度过晚年,这个其实自求多福,这里面有大学问。人与人在一块相处,彼此都有毛病、都有习气,很不好相处。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师,我就想到老人很可怜,台中莲社应该办个老人院,那个时候它有幼稚园。老师给我说:幼稚园好办,老人不好办。我说:为什么?幼稚园小孩你可以管他、可以教他,年龄都不到六岁,六、七岁他上小学了,好教。老人,每个老人都有脾气,他要是发作,你怎么办?没法子照顾。我想想真有道理。所以安老院不容易。
  你看看现在年轻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对那些老人他会孝顺吗?真是不容易。所以一切法总在缘分。我们要想自己老年的时候(真的要想,你不想不得了,很快就老了)还有人照顾,我们自己要发心照顾老人,因果!我们对老人好,我们老的时候就有一些年轻人对我们好,因缘果报如是,不可以不知道。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对自己才有真正的好处。尘累要把它洗刷干干净净,这也是接上面一句「光明遍清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首的第三句: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末后一句这是总结,总结前面三首,也就是上面所讲的十一句。『不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住正念故离边,常明记故不动,亦是成上智光所观,故结云佛智」。『此是如来智』。清凉大师这里说得好。怎样才不动?『离二边』才能够不动,唯有不动才能离二边;由此可知,这两桩事情相辅相成。清凉说,住正念你就能离二边。什么是正念?正的反面是邪,离一切邪念就是正念。所以古大德常说,「正念者,无念也」。这个话我们要会听,正念是不是无念?不是,无邪念叫正念。什么叫邪念?严格的来说,分别是邪念,决定不是正念,执着不是正念,妄想不是正念。这个标准高,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正念现前了。什么人能做到?法身菩萨。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至少在法身菩萨才是正念。后头这一句接得好,「此是如来智」。如来,这就不是凡人,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没做到。
  「二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的。不离二边,相对就是对立,世间所有一切法,凡夫心目当中全是对立的。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我跟人对立,真跟妄对立,邪跟正对立,没有一样不是对立。如果我们要问,试问一句:离一切对立,道一句来。这个「道」就是你说一句来,你说一句我听听。离开一切对立,你说一句给我听听看。说不出来。为什么?说跟不说又对立。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讲的相对论,这个世间人全是活在相对的世界,相对就不是真实,真实里头没有相对。所以一念不生,离二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来智。如来智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大乘佛法里面常讲的「般若智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
  好象说得太玄,其实怎么样?其实就在面前。你不相信,做做试验,你把眼睛张开,你看外面境界是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你在这个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就是如来境界,我们就入了如来境界。我们有没有?有,往往是什么?一剎那。第二剎那念头就起来,这一起来马上就堕了,堕落到十法界,堕落到六道。如果起个恶念,贪瞋痴起来了,那就堕到三途去;起个五戒十善,那就堕在人天里面,堕了。所以你要晓得,境界里头没有真妄,真妄是二边。一切法里头,给诸位说,没有是非,是非是二边;没有善恶,善恶是二边;没有利害,利害是二边;没有亲疏,亲疏是二边。离二边,正念现前。正念就是明了,回向偈上念的「愿得智慧真明了」,那就是正念。所以诸佛菩萨住正念。
  八正道里头有正念、有正思惟。他是不是真的有思惟?不是的,一有思惟就堕落,就变成妄想分别执着。正思惟是怎么回事情?正思惟从明了上看的、说的,你一接触就明了。换句话说,正念起作用就是正思惟。为一切众生解答一切疑难杂症,那个智慧从哪来?就是从正念里头来的。正念能破邪念,一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