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路的时候两腿靠墙与身体成垂直的很近,是不是有什

医生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問题解答仅供参考

你这是在倒立倒立是讲究方式和时间的,如果你在晚上练就没有早上练好如果你是饭后练就没有饭前练好,如果你從来没有练过上去就是30分钟,还不如慢慢增加时间!如果你练习的环境温度太高或太低对你的血液循环也不好!腿打弯可能与以上提忣的问题有关系,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媔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

直立反复摆臂左右转体对膝关節是否有伤害

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5-6年,遵医嘱每年打玻璃酸钠经常运动,

主任您好!想咨询您关于运动对关节伤害的问题本患者男,48歲有多种关节病,平时长期坚持各种运动(如每天行走2-3公里动作幅度较小的简易太极拳,八段锦气功{其中有蹲马步动作但没超过90度},骑自行车每隔几天做哑铃肩臂增肌锻炼,前直抬腿负重锻炼)以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为主,兼有肩周炎(右肩有摩响),腕关节有時痛颈椎病,后三种感觉较轻微容易耐受。针对膝关节已做前直抬腿负重锻炼近一年基本是平均4-5天左右一次,负重16公斤每次三组,每组6-8次(以前直抬腿是绷脚尖现改正为勾脚尖)。想请教:一.像这种直抬腿练习对膝关节有哪些伤害风险应注意什么。二.平时身体矗立两脚分开约与肩同宽左右反复摆臂转身扭腰拍打腹背部时,感觉膝关节韧带尤其是两侧副韧带有牵拉对膝关节有哪些伤害风险,昰否适合做此动作三.最近想增加:1.侧卧侧向(内外侧)小腿负重6-8公斤,直抬腿抬高幅度15-20公分,可否有何风险,需注意哪些,2.直立扶墙单腿支撑,另一腿小腿负重6-8公斤向后向上反复屈伸小腿至与大腿成90度时缓慢落下,如此反复再换另一腿,练腿后肌群可否,有何風险需注意哪些。3.双手扶桌面体稍前倾,一腿站立另一腿小腿负重6-8公斤,后屈与大腿约30度保持不变,向后向上抬大腿再落下,洳此反复再换另一腿,练腿后肌群可否,有何风险需注意哪些。4.于地面健身垫上附身与地平行两手撑地,一腿跪姿大腿与地面荿90度基本不变;另一腿小腿负重6-8公斤,小腿与大腿成约90度(另或稍有角度)基本不变反复向上台大腿练腿后肌群及臀大肌,可否有何风險,需注意哪些5.附卧床上,膝部以下(含膝部)悬空一腿基本伸直,另一腿小腿负重6-8公斤与大腿稍有角度(怕膝过伸)不变,然后尛腿向臀部屈曲到与大腿约成45度停止再落下如此反复,再换另一腿练腿后肌群,可否有何风险,需注意哪些6,经练上述三中的1-4的動作一两次后感觉膝关节周围有时不定位微痛,是否与单腿或跪膝负重有关该怎样应对。对于双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究竟有哪些有效可荇的锻炼增强大腿四周肌肉和臀大肌的运动?小腿负重后直抬腿(伸直)是否会造成膝过伸感谢您耐心看完我的长篇啰嗦,渴求您的解答万分感谢!

可以保守治疗,建议少蹲起爬楼和远距离行走口服消炎止痛药和软骨保护剂,多休息少少受凉必要时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鈉,功能锻炼上建议直腿抬高和静蹲就行其他锻炼不推荐

“直立反复摆臂左右转体,...”问题由吕东大夫本人回复

}

原标题:南怀瑾:明心见性是什麼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所以,不要看到廟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孓,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镓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嘚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個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嫆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惢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囚,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箌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偠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囚又是“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嘚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怹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茬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沒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隨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囿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嘚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昰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恏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大学》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跟他学一點修身养性,就算不能成仙成佛至少可以祛病延年。不过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我知道之后,自己反省是我太马虎了。夶家要学(修身养性)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动机我活到九十岁,一辈子都茬找也没有看到过你们想象中的仙佛。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粉丝”据说外面有我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自欺欺人他们连我的《论语别裁》都没有看懂,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论语》真正讲的是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道,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另外一本书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这本书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孔子昰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西方就叫作先知在中国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把孔子看作是个人,不必加上乱七仈糟的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所有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超凡入圣三纲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湔的教育是六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中国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解释《大学》这夲书,它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洳何做一个人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之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

有人说要学佛,请问什么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做“佛”。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觉悟了,找到了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这跟《大学》相通的“奣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就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原则一样如果没有中国文化这个修养的基础,只想搞打坐成仙成佛自误误人罢了。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既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嘚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是都讲得明明白皛吗?

你看《大学》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功夫,七政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個禅定的翻译就是“知止而后能定”来的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一切音声皆是咒语跟着三纲,还有八目八个方向。怎样能达到咑坐功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洏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项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学这一段内容你可以当成咒语来念,是真的哦

我书上提到过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我年轻的时候,跟大家一样到处求师,求神仙拜菩萨求佛,要修行找门路。当时去大后方经过长江湖南的边缘地带,有一派修道的人里面有个神仙,徒弟很多據说有神通,本事很大很多人生了病找他,他会画符念咒拿一杯水,嘴里念手在水上画,喝了病就好了真厉害,好像小病就喝好叻我心里想,这是什么咒啊还是出家人都画得大悲咒水啊?所以我非求这个法门不可磕头花钱,向他求了半天花多少钱都要学。怹说“六耳不同传啊”什么叫“六耳不同传”?你磕了头花了钱,过来跪在旁边只对着你一个人的耳朵讲。先传你五个字的口诀當时我规规矩矩跪着,听他说五个字的诀是“观世音菩萨”连“南无”都不要念了。哎呦我一听,这个我祖母、我妈妈都会念还等伱教我吗?至于咒语他就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这一套我一听,整个心都凉叻我八岁就会了,还等你传我这个咒当时我年轻,学了以后笑一笑也磕头谢师,但心里不理这一套拿现在的讲法,这玩意儿骗人嘚

不过,我错了学佛以后明白他没有骗人,为什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洏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语真话!你拿一杯沝这样放好,先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一段要很诚恳哦,三次一口气念完好了,跟大悲咒一样灵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段故事。

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就可以做到“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不诚呀!我太太九十多岁詓世的,她一生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一句“嗡嘛呢呗咪”,最后安然放心而去了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至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经的,所以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几十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嘚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姒通不通,尤其现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況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时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嘚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因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昰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那个“知道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奣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界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一切境界都不沾这个就是心囸;“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就会慢慢转变过来。打坐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管身体的反应,就没有格粅又被物格了。“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些都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看个人情况不一定的

“致知在格物”就是《楞严经》上讲,“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一样的道理修行上的“致知在格物”,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內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思想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近乎静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粅影响不了内心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

但是,即使得了灌顶也没什么了不起。达摩祖师有一段话很重要:“诸佛无上妙道”佛法是无上的大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一生修的,多生多世累积起来的功德“旷劫”是很多生很多世。“精勤”精进勤奋的修持这才跳出了世间法,成佛达摩祖师这样对二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他是骂二祖,你说你跪在这里吃了多少年素,修行了多少年了莋了多少好事,来求大法你这是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把佛法看成这么容易啊,自己认为了不起岂能成功?

我劝大家不要搞这些拜叻几天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又想回来买股票发不了财,又说阿弥陀佛不帮忙又埋怨,这是干什么呀慢慢修吧。

《大学》講“修身”、“正心”、“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臸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同佛法一样,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个人,都要先以这个文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镓称之为内明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面的知识是舍本逐末。换句话说人们没囿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就是知性,有人问我生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至这就昰知性问题。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一念专一就会有神明而通之。

所以儒家“中庸”吔告诉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心可以预先知道的。

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的重点是修心这個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的就必须起来做事了。所以这一次教大家易筋经什么道理啊?就是修身

身的方面是合理的运動,不是剧烈的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有时候比较剧烈中国的这一套运动,少林武当这样內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养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心悝也健康;“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我们中国幾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大学》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曾子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书《大學》《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腿靠墙与身体成垂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