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生化能检查出什么检查能不能早期发现肾病血生化能检查出什么检查能不能早期发

当前位置:&&&
“肾病综合征 ”答疑
抽血能检查出早期肾病吗?
  很多病人以为每年的体检抽血在做肾功能检查,其实,等到抽血看生化发现血肌酐升高的时候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率已经丢失到一半以上,血肌酐才会有一个看的见的明显升高,这个时候肾脏已经损伤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当然,这时候发现了总比很多病人出现了尿毒症的症状再来治疗要好很多。
本答案内容由家庭医生在线特约专家参与编辑
肾病综合征 ——其他问题
皮肤性病科
出现症状:
发病部位:
常见人群:
挂号科室:肾内科
什么是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cphroticsyndrome.NS)是指临床上具有大量蛋白尿(&gt...当前位置: >>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肝功检查 1、谷丙转氨酶(GPT) 2、谷草转氨酶 (GOT) 3、r―转肽酶 (r―GT) 4、总蛋白 5、白蛋白 6、球蛋白 7、白/球 8、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 1、谷丙转氨酶:增高:Ⅰ、明显增高:各种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 Ⅱ、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梗塞。 Ⅲ、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胆管炎。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0―40u/L 0―37u/L 11―50u/L 66―87g/L 35―55g/L 20―36g/L ( 1.1―1.8) :1 6―20vmol/L2、谷草转氨酶:增高: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肌肉损伤、心肌炎。3、r―转肽酶:增高:Ⅰ、明显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 胆管癌。 Ⅱ、轻度或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嗜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4、总蛋白: 增高:Ⅰ、严重腹泻、呕吐、高热、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 Ⅱ、主要球蛋白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减低:Ⅰ、注射过多低渗液及各种原因水、盐潴留。 Ⅱ、 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胃疾病引起的消化不 良,使体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或因长期患肺结核、甲亢、恶性肿瘤, 使蛋白质大量消耗。 Ⅲ、合成障碍,主要肝脏疾患。 Ⅳ、蛋白质缺失增加:如大量失血,严重灼伤时血浆渗出,肾病综合症时大量 蛋白尿。 5、白蛋白: 增高:临床少见,仅在血液浓缩时随总蛋白浓度升高而同时增加。 减低:主要肝肾疾病所致,如肝硬化,严重肝炎引起肝功能衰竭使合成障碍。肾病时大 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白蛋白低于 20g/L,引起水肿。 6、 球蛋白: 增高:血液浓缩可增高,但临床上主要是炎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 r―球蛋白增高: 1)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如结核病、麻风、疟疾、黑热病、血 吸虫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免疫机能亢进,如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 3)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主要合成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机能缺陷。 征之一。 8、总胆红素: 增高:见于各种黄疸(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 。 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癌或慢性肾炎所致的继发性贫血。肾功检查1、尿素氮 2、二氧化碳结合力 3、肌酐 4、尿酸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2.14―7.85 mmol/L 22―30 mmol/L 44―97 vmol/L 202―416 vmol/L临床意义1、 尿素氮: 增高:Ⅰ、生成过量,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代谢过度,如发热、甲亢等。 Ⅱ、排泄缺陷,主要是神功衰弱,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炎、肾盂肾炎 泌尿道梗塞。 减低:静注低渗葡萄糖液后,体液稀释或严重肝脏疾患 2、 二氧化碳结合力: 增高:Ⅰ代谢性碱中毒,如严重呕吐,柯兴氏综合征,低血钾,使用碱性药物过量。 Ⅱ、呼吸性酸中毒,肺气肿气胸,支气管扩张 减低:Ⅰ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腹泻,阿狄森氏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肠道瘘,使用 酸性药物过多 。 Ⅱ、呼吸性碱中毒,呼吸过快,换气过度 3、 肌酐: 增高:同尿素氮,大于 442vmol/L 表示肾功能衰竭,预后不良,肾病晚期可达 1326― 892.5vmol/L, 但有些 肾炎晚期病人,由于消瘦全身肌肉体积减少,肌酐轻度增 高,肌肉萎缩,肌酐可减少。 4、 尿酸: 增高:Ⅰ、肾脏疾病,急慢性肾炎、肾结核等 Ⅱ、痛风,发作时高达、375―892.5vmol/L Ⅲ、子痫,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妊娠反应,慢性铅中毒。 减低: 偶见乳糜泻及恶性贫血时,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素、阿司匹林等药物时。 血糖测定血糖 正常值 4.0―6.11 mmol/L临床意义 增高:Ⅰ、生理性或暂时性增高,如饭后 1―2 小时,食多量糖后,注射糖或 肾上腺素及精神紧张。Ⅱ、病理性增高: 1)、糖尿病。 2)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肾上腺髓质肿瘤、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 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3) 、颅内病灶,如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时使颅内压增加,刺激血糖中枢。 4) 、其他如某些急性传染病,酸中毒,高烧呕吐、腹泻所致脱水、窒息、惊厥、 休克或麻醉后。 减低:Ⅰ、生理性或暂时性,如饥饿,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量。 Ⅱ、病理性: 1) 、胰岛 B 细胞增生或肿瘤,使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血糖减低。 2)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机能减退等。 3) 、严重肝病,糖原积累病,长期营养不良或不能进食,导致血糖来源减少。血脂检测1、胆固醇 正常值 3.0―6.0mmol/L 2、甘油三酯 正常值 0.6―1.7mmol/L 3、高密度脂蛋白 正常值 1.16―2.08mmol/L 4、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 5、低密度脂蛋白 临床意义 1、胆固醇 增高:Ⅰ、代谢障碍性疾病,如动脉粥样变、重症糖尿病 Ⅱ、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Ⅲ、肾脏病:如神兵综合症等 减低:甲亢,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等 2、甘油三酯 增高: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减低:甲亢,原发性 B 脂蛋白缺乏症,肾上腺机能不全以及消化吸收不良。 3、高密度脂蛋白 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可能出 现,临床常把高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之比做为冠心病的信息指标,具体数 值如下: 冠心病 临床信息高密度脂蛋白 ―――――――― ×100 总胆固醇男 极端危险 高度危险 一般危险 低度危险,相对安全 有保护作用 <7.4 7.4―15.3 15.4―24.7 24.8―37.7 >37女 <11.7 11.7―18.4 18.5―26.6 26.7―40 >40淀粉酶测定淀粉酶 正常值 血 0―220u/L 尿 0―1200u/L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在急性发作期,该酶活力明显升高,发病 12 ―24 小时,尿淀粉酶也开始升高,其下降也较血清淀粉酶慢,故此病后 期以测尿淀粉酶价值更大。急腹症如溃疡病穿孔,急性腹膜炎,肠梗阻, 肾功障碍时,也可增高。 减低: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及胆囊炎等电解质测定1、 2、纳 3、氯 4、钙 5、磷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3.5―5.5 136―146 98―109 2.2―2.9 0.8―1.4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mmol/L临床意义1、 增高:Ⅰ、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Ⅲ、各种呼吸性酸中毒,重度溶血,大量输库存血,挤压,灼伤。 Ⅳ、大量应用含药物,高渗脱水。 减低:Ⅰ、严重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食欲不振,手术后禁食未补钾。 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使用利尿剂,急性肾功衰转入多尿期。 Ⅲ、碱中毒时,大量输入无钾液体。 Ⅳ、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时。 2、纳 增高:Ⅰ、钠摄入过多伴肾功失常。 Ⅱ、高渗脱水,大量应用皮质激素。 Ⅲ、心衰、肝硬化、肾病由于水纳同时潴留,纳总量增多,但血清纳正常。 减低:Ⅰ、那丢失过多,腹泻、呕吐、胃肠道造瘘或引流。 Ⅱ、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炎,尿崩症等。 Ⅲ、大量排汗后补水未补盐,糖尿病,大量放腹水及长期应用利尿剂等。 3 氯 增高:Ⅰ、泌尿道阻塞,肾功不良。 Ⅱ、氯化物摄入过多,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减低:Ⅰ、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排汗过多,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糖尿 病。 Ⅱ、长期限制食盐用量,某些传染病如肺气肿等疾病 4、钙 增高:甲亢,维生素 D 使用过多,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骨萎缩,肿瘤广泛骨 转移。 减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佝偻病,骨转化症,慢性肾炎,尿毒症,严重乳 糜泻。 5、磷 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维生素 D 使用过多,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及骨 折愈合期。 减低:甲亢,佝偻病,骨软化症,胰岛素过多症,肾小管疾病及乳糜泻。血液分析1、红细胞 正常值 2、白细胞 正常值 3、血红蛋白 正常值 4、血小板 正常值 5、血型 6、St 杆状核粒细胞 S 分叶核粒细胞 L 淋巴细胞 M 单核细胞 EOS 嗜酸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3.5―5.5×10? /L (12 次方) 4.0―10.0×10?/L (9 次方)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100―300×10 ? /L (9 次方)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1―5 50―70 20―40 3―8 0.5―5 0―1临床意义???1、红细胞 血红蛋白 增高:Ⅰ、相对增高:连续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大面积烧伤。 Ⅱ、代偿性增高: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 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失血、造血物质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2、白细胞(病理) 增高:Ⅰ、 (St、S)中性粒细胞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如中耳炎、脓肿疖痈、扁桃体炎、阑尾 炎、肺炎、败血症。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 3)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和手术后。 4)恶性肿瘤,粒细胞性白血病。 5)心肌梗塞和血管栓塞。 Ⅱ、 (L)淋巴细胞 1) 、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结核、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 2)许多传染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Ⅲ、 (EOS)嗜酸性粒细胞 1)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 2)皮肤病,寄生虫病,血液病,脾切除术后及传染病恢复期。 Ⅳ、 (B)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和癌转移。 Ⅴ、 (M)单核细胞 1)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伤寒。 2)某些寄生虫病,白血病及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Ⅰ(St、S)中性粒细胞 1)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感冒。 2)化学药物中毒及放射线损伤。 3)血液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 Ⅱ、 (L)淋巴细胞 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 3、异型淋巴细胞检验: 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风疹,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 4 血小板: 病理性: 增高: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手术,骨折损伤,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 减少: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白血病,脾亢,药物中毒,败血症 伤寒及流脑,尿毒症等。尿分析1、酸碱度 2、亚硝酸盐 3、葡萄糖 4、蛋白质 5、潜血 6、比重 7、胆红素 8、尿胆原 9、酮体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正常值 5―7 (―) (―) (―) (―) 1.015―1.025 (―) (―) (―)临床意义 1、PH 值:用于酸碱中毒辅检。 2、亚硝酸盐: (+)泌尿系统感染。 3、葡萄糖(+) Ⅰ、生理性:如摄入糖过多,注射葡萄糖液后,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 Ⅱ、病理性: 1)糖尿病和肾性糖尿。 2)某些激素药物及甲亢,脑外伤,脑血管意外 ,急性心肌梗塞及肝功能障 碍时。 4、蛋白质(+) Ⅰ、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过度紧张。 2)体位性蛋白尿,如脊柱前凸者。 3)摄入性蛋白尿。 Ⅱ、病理性蛋白尿 1)肾性蛋白尿:①肾受刺激:如重金属重度,肺炎,伤寒。 ②血液循环改变:如慢性心脏病,重症贫血。 ③肾实质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肿瘤等。 5、隐血(+) 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各类肾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热) ,外伤损伤肾 脏,肾结核 6、比重: 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糖尿病。 低: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7、胆红素: (+) 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8、尿胆原: (+) 见于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9、酮体: (+) 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Ⅱ、饥饿,子痫,脱水,呕吐,腹泻,肾小管功能衰竭。 Ⅲ、术前检查,观察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10、白细胞(+)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尿沉渣镜检 1、红细胞 正常值 女<3 个/HP 男<1 个/HP 2、白细胞 正常值 <5 个/HP 3、上皮细胞 正常值 少量 4、管型 正常值 偶见透明管型 5、结晶 正常值 无或少见 临床意义 1、管型 Ⅰ、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在激烈运动后,高热,全身麻醉后,可一过性 出现,肾小球肾炎明显增多。 Ⅱ、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药物中毒性肾小管损伤及类脂性肾病。 Ⅲ、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及肾淀粉样变。 Ⅳ、细胞管型:表明肾脏病变处于急性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损伤、肾盂肾炎、 及肾病综合症,子痫,重金属中毒,肾充血、坏死及肾病综合症。 2、结晶 一般无意义,如经常出现在新鲜尿中,伴多量红细胞,即泌尿系结石。 尿妊娠试验(+) 见于怀孕和宫外孕以及不完全流产监测。 男性不育检查(精液化验) 项目 精液量 成活率 畸形率(异形 精子) 死精子 液化时间 精子总数=每 ml 计数×总量 不良 <1ml 40 >30 全视野 >60 分 <9 千万 尚可 1.1―3ml 40―60 11―30 1/2 视野 30―60 分 1 亿―3 亿 最佳 >3.1ml 60 <10 <1/4 视野 <30 分 >3 亿 备注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辅助指标粪便检验诊断各种肠道疾病,如肠炎、菌痢、寄生虫病、食物中毒、消化不良、肠癌等。乙肝五项1、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3、乙肝 e 抗原 HBeAg 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临床意义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4、乙肝 e 抗体抗―HBe(HBV―乙肝病毒)1、HBsAg(+) 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只说明 HBV 感染,不表明 HBV 复制程度(快、慢、 多) ,病情的轻重和预后趋向。 2、抗―HBc(+) 接种过疫苗和乙肝恢复期。 3、HBeAg(+) 表明 HBV 复制,血液有强传染性,持续(+)说明肝病易反复发作,预后差。 4、抗―HBe(+) 慢性感染或恢复期,抗 HBe(+)的 HBsAg 携带者无传染性,预后较差。 5、抗―HBC(+) 表示已经感染或曾经感染过 HBV,见于急慢性肝炎及其恢复期血清中,持 续数年或数十年,高滴度(+)HBV 复制,低滴度(+)为往感染。阳性组合出现意义 HBsAg + + + + -HBs + HBeAg + + + -HBe + -HBc + + + 临床意义 (大三阳)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小三阳)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乙肝病毒携带,急性乙肝病毒潜伏期 后期,有传染性。 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接种过疫苗,有 免疫力,不传染。 急慢性乙肝假阳性,传染不定或乙肝 早期 HBsAg 测不出。 乙肝病毒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既 往感染时,处于 HBsAg 和 HBeAg 消失 阶段, HBs 和抗 HBe 尚未产生阶段, 抗 有低传染性。 乙肝恢复期,传染弱 处于 HBsAg 消失和抗 HBs 产生阶段, 传染不定,乙肝恢复期。 乙肝恢复期,传染不定。 传染不定,亚型二次恢复期 同上 同上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有免疫力,既往感染恢复期 急慢性乙肝, HBsAg 向抗 HBc 过度, 由 传染中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乙肝知识―+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有 HBsAg―HBsAb 复合物, HBsAb 过剩形态:1、大球形颗粒,具双层外壳,直径 42 纳米。2、小球形颗粒,直径 22 纳米。3、管 型颗粒,长 22 纳米。 抵抗力:煮沸 30―60 分钟病毒才被破坏,在冰冻状态下可存活几个月或几年,对干燥、紫 外线和来苏、酒精均耐受。 传染源:乙肝病人和乙肝病原携带者,均可导致乙型肝炎,潜伏期 60―160(平均 90)天。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消毒不严的手术器械,公共剃刀,牙刷 等用品;针刺,纹身以及皮肤轻微损伤后接触含乙肝病毒血液;妇女在妊娠后期 和浦乳期患乙型肝炎,可引起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人 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 接吻, 共餐等方式经口的传播, 应引起注意。 此外, 通过性接触和蚊虫叮咬也可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防治原则:加强饮食管理,做好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献血员认真体检,病人隔离,用过 物品消毒彻底。胎甲球(AFP)测定AFP 是一种血清蛋白,作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抗 O 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抗 O) ,测定此抗体效价,可以作为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关疾病的辅助诊断。类风湿因子作为类风湿疾病的辅助诊断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完 各种酶谱的临床意义一、肝脏酶谱 : (一)谷丙转氨酶(GPT) 参考值:男<40u/L, 女<31u/L 意义: 1、显著增高: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等。 2、中度增高: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梗塞。 3、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胆管炎等。 GPT 测定是诊断中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肌肉疾病,肌肉损伤等重要指标 (二)谷草转氨酶(GOT) 参考值:男<37u/L, 女<31u/L(37°) 意义: 1、增高: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梗时均可增高,由于肾脏 GOT 含量与 肝脏 GOT 相同,肾脏疾病时也增高。 2、GOT 与 GPT 活性比值,对肝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1)病毒性肝炎病程中 GPT 持续时间较 GOT 长 (2)急慢性肝炎时,GOT/GPT 多<1. (3)肝硬化和肝癌时常 GOT/GPT>1. (4)原发性肝癌时 GOT/GPT>3. (三)r―谷氨酰转移酶(r―GT) 参考值:男:11―50u/L, 女:7―32u/L(37°) 临床意义: 1、明显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 癌,肝外胆道癌等。 2、中、轻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长期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 (如苯巴比妥) 。 (四)胆碱酯酶―CHE 参考值:1:儿童、男、40 岁以上妇女:u/L(37°) 2:16―39 岁无孕妇女、无口服避孕药妇女:u/L. 3:18―41 岁孕妇或口服避孕药妇女:u/L 临床意义: 1、重症肝炎患者,有 45%病人低于正常 60%. 2、重危肝炎患者,可低于正常的 10%,甚至完全缺乏。 3、慢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此酶均可下降。 4、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下降,可用于有机磷杀虫剂和战争毒剂急慢性 中毒的诊断 (五)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34―114u/L(37°) 临床意义: 增高:1 骨骼形成发育: (1)新骨质生成时。 (2)正在生长的儿童期。 2、骨系疾患:纤维骨炎、变型性骨炎、成骨不全症、骨质软化症、佝 偻病、转移性骨病和骨折愈合期等血清 ALP 增高。 3、肝胆疾患:肝内、肝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肝 脓肿等;甲亢、妊娠后期等 ALP 均增高。 降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贫血,恶病质等血中 ALP 下降。心肌酶谱(一)乳酸脱氢酶 LDH―L(LDH―L 同工酶分为 1、2、3、4、5)心肌型主要是 1、 2 两种。 参考值:114―240u/L(37°) 临床意义:1、心梗、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及某些贫血病人 2、此酶诊断心梗是极重要的一项指标 注:LDH―L 和 GOT、胆红素测定结合进行,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1)乳酸脱氢酶和 GOT 同时增高可见于心梗 (2)GOT 正常,LDH―L 和胆红素增高见于肺梗塞 (3)肺炎时上述三项测定均正常。 (二)r―羟丁酸脱氢酶(r―HBDH) 参考值:95―250u/L(37°) 增高:心梗早期,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 (三)谷草转氨酶(同肝脏酶谱) (四)肌酸激酶(CK) (也称 CPK) 1、参考值:24―195u/(37°) (1)正常情况一般男性高于女性 (2)新生儿高于成人 (3)电除颤时增高 2、主要诊断心梗,心梗时增高,连续测定对心梗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3、CK 同 GOT、LDH 同时测定,有助于心梗诊断和鉴别诊断。 4、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肉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膜炎, 甲状腺机能减退均增高。 5、剧烈运动,分娩,各种插管及手术、反复肌注等,酶活动也增高。 (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参考值:<24u/L(37°) 增高:1、急性心梗(有高度特异性) 2、CK―MB 与 GOT 结合进行测定,有助于心梗诊断和鉴别诊断。 CK―MB 测定(8―12 小时)病人,比需较长时间(24 小时) ,才达峰 值的病人预后好。 血脂测定(一)总胆固醇 CHOLESTEROL 参考值:1、中老年人合适水平<5.18mmol/L(<200mg/di( 2、临界值:5.18―6.48mmol/L(200―250mg/di) 3、高胆固醇血症>6.48mmol/L(>250mg/di) 临床意义: 增高:1、见于新陈代谢性疾病(如重症糖尿病,粘液性水肿,动脉硬化症) 2、肾脏疾病(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类脂性肾病或淀粉样 变性) 3、胆道阻塞及妊娠后。 减低:1、贫血(恶性、溶血性、低血色素贫血) 2、甲亢。 3、结核病 4、其他:营养不良及恶病质 (二)甘油三酯 TRIGL YCERIOES 参考值:1、正常范围:30―150mg/dr(0.342―1.71mmol/L) 2、1.71―2.29mmol/L 3、高甘油三酯症>2.29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减少:原发性 B―脂蛋白缺乏症,甲亢,肾上腺机能不全及消化吸收不良。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SHOLESTEROL HDL(在脂蛋白分类中主要含 a ―脂蛋白) 临床意义: 做为不同类型的高脂蛋白血症的鉴别诊断 参考值:成人男性:1.17―1.43mmol/L(45―55mg/dl) 低于 0.91 为低 a 脂蛋白血症 成人女性:1.3―1.56mmol/L(50―60mg/dr) 低于 1.04mmol/L 为低 a 脂蛋白血症。血液粘稠度检测临床意义: 一、增高: 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1)冠心病发病机理与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液粘度增高有关。 (2)血液粘度增高的程度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性。 (3)血液粘度的测定对预防心肌梗塞提供观察指标 2、高血压病:常有血液粘度增高,这与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有关 3、脑血栓的形成和脑梗塞:血液粘度增高,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易形成血 栓,造成梗塞。 血液疾病: 1、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所致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粘度增高,肺源性心 脏病,心力衰竭等。 2、白血病:血中白血病细胞明显增多和破坏加剧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 3、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血液粘稠度增 高,这是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引起的。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与红细胞变形有关。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血期,患者血粘稠度增高。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球蛋 白增高以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有关。 其他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脂血症、休克等均出现血液粘度增高, 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衰竭、外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 脉血栓形成等均可出现血液粘稠度不同程度的改变。 减低:各种类型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压积减低或血液稀释导致血液粘稠度减低。庆安县人民医院针灸科谭春芳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血液生化六项检查_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费用、注意事项、检查结果解读_症状库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12/2612/2612/2612/2612/2612/2612/2212/2212/2212/11
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
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
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
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
养生之道网圣诞节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圣诞节的习俗、圣诞节吃什么、圣诞节由来以及圣诞节的饮食禁忌等知识,更多的圣诞节饮食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圣诞节养生专题。...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
我的图书馆
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
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
血生化检查各项指标的含义
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尿素氮 正常情况:  增高: 高蛋白饮食,少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肌酐(血清) 正常情况: 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增高: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营养不良症,尿崩症。肌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增高: 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妊娠,饥饿,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 甲状腺机能减退,使用苯丙酸诺龙等药物。&&尿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增高: 痛风,肾功能不全,子痫及妊娠期恶心呕吐,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肝功能试验的分类:1. 识别肝实质细胞通透性改变的试验:ALT、AST等升高。2. 指示肝细胞坏死的试验:血清中出现谷氨酸脱氢酶和线粒体谷草酶。3. 肝实质细胞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机制障碍的试验:如血清Alb、胆碱脂酶、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浓度下降。4. 指示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的试验:如血清ALP、5’-NT、GGT和某些胆汁酸增高。5. 肝脏间质成分增生的试验:血清蛋白电泳中α2和γ球蛋白增加,6. 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ALT(谷丙转氨酶)临床意义:人体中很多脏器都含有ALT,其分布大致为肝&肾&心&肌肉。肝内ALT活性远远超过其它脏器的活性,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的可溶性部分,故测定ALT反映肝脏损害具有特殊意义。血清ALT活性增高原因:急性病毒性肝炎;骨骼肌、肾脏及胰腺等组织坏死;伴有急性肝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的肝郁血;胆道疾病、肝外癌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癌、胰头癌)、胆石症、胆管炎及胆囊炎;应用氯丙嗪、异烟肼、锑剂、奎林、呋喃西林、利福平、某些避孕药、苯巴妥、利眠宁等药物,以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等中毒;外科手术、麻醉、剧烈运动、早期妊娠等。注意事项:血清或血浆均可,推荐用血清。红细胞ALT比血浆高约7倍,溶血时红细胞内ALT可进入血浆,导致结果偏高,故应避免溶血。血清ALT在20~25°C24小时内稳定,在2~8°C可稳定7天。但ALT在-20°C冻结贮存不稳定。参 考 值:&50 U/LT.BIL(血清总胆红素)、D.BIL(血清直接胆红素)临床意义: T.Bil和D.Bil临床上多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性质的鉴别。溶血性黄疸时血清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20%。肝细胞性黄疸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35%以上。而阻塞性黄疸D.BIL占50%以上。病毒性肝炎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时血清TBil往往不高,D.Bil已升高。注意事项:血清和血浆均可,最好用血清。血清T.Bil于9°C,7天内稳定;于室温不稳定,3天后即降低。明显溶血对血清T.Bil测定有负干扰,脂浊对其有正干扰。最好早晨空腹抽血,心减少脂浊对测定的干扰。参 考 值:T.Bil: 5.1~22 umol/lD.Bil: 1.7~6.8 umol/lTP(总蛋白)临床意义:升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降低: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爱损等。注意事项:血清和血浆都可用于TP测定。血清于2~8°C,5天内稳定。黄疸、溶血、脂血可使结果偏高。参 考 值:60~80 g/LALB(白蛋白)临床意义:升高: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降低:与总蛋白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见于大量出血与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腹水形成、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白蛋白如低于20g/L,临床可出现水肿。注意事项:推荐使用空腹血清。血清于2~8 °C,6天内稳定。推荐3天内完成测定。参 考 值:35~55 g/L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临床意义:GGT主要存在于肾、脑、前列腺、胰及肝等组织中,以肾组织含量最高,但血清中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GGT主要定位于胆小管内上皮细胞及肝细胞的滑面内质网中。乙醇及某些药物(如新双香豆素、苯巴比妥及苯妥英)可诱导微粒体合成该酶,使GG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4倍,GGT升高是乙醇中毒的敏感指标。酗酒者增高,但一般性饮酒不增高。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升高,其GGT可能来源于胰腺。心肌梗塞后4~8天可升高,可能是继发于心功能不全的肝脏损害。GGT活力可用于鉴别ALP升高者,骨骼疾病及妊娠时GGT正常:青春发育期,由于骨骼生长ALP升高,如GGT升高则表明肝胆系统可能有病。胆汁郁积可诱导GGT合成,胆汁可使GGT从膜结合部位溶解释出:含高浓度的胆汁返流入血,以及细胞破坏和通透性改变导致血清中GGT活性增高,这是各种肝胆系统疾病血清GGT增高的原因。如肝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均明显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均轻度或中度增高。注意事项:血清或血浆均可。室温可稳定2天,0~4 °C可稳定一周,冻结可稳定1个月。推荐4°C贮存,3天内完成分析。明显溶血对GGT有负干扰。故血清并没有避免溶血。参 考 值:男 11~50 U/L女 7~32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临床意义:过去称谷草转氨酶(GOT),临床AST测定主要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肝细胞及骨骼肌疾病。AMI发作后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约3~5天恢复正常。升高还见于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早期正常),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骨骼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神经性肌炎正常)、挤压性肌肉损伤,坏疽,急性胰腺炎等。肝炎发病早期,由于肝AST含量高,往往血清AST/ALT&1,但由于ALT清除较慢,所以不久ALT&AST。恢复期一般也是ALT恢复较慢。ALT和AST持续升高,往往是慢性肝炎的指标。注意事项:血清、脑脊液及其它体液均可。由于红细胞内AST活性约为血清中的10倍,故溶血标本可使测定结果偏高。剧烈的体力劳动,因骨骼肌细胞通透性增加,酶活力也增加。血清中AST活性相当稳定,冰箱内保存数日不发生变化。参 考 值:& 50 U/L碱性磷酸酶(ALP)临床意义:血清中ALP的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在胆道梗阻、肝细胞损害、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再生或癌变等情况下,血清ALP均可升高。升高原因是ALP漏入血液,或阻碍胆汁排泄的因素诱导肝细胞合成ALP,或蓄积的胆汁酸溶解细胞膜释放出ALP。氯丙嗪、胂剂、甲基睾丸酮及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炎,导致血清ALP增高。肝病患者若血清胆红素逐渐升高,ALP反而下降,系病性恶化之兆;反之表示肝细胞有再生现象。骨病患者主要由于成骨细胞增殖致血清ALP升高。变形性骨炎(Paget氏病)显著升高,相当于正常上限的10倍到几十倍。原发性及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累及骨骼者、胱氨酸贮积病、骨骼愈合升高;骨软化病、佝偻病升高经维生素D治疗后下降;成骨骨癌血清ALP特高。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升高,是正常生理性升高。此外安妥明、硫唑嘌呤、摄入高钙可降低血清ALP。注意事项:血样应在至少空腹8小时后抽取,血清和肝素抗凝血浆ALP总活力测定结果相似。其他抗凝剂、冠心平、硫唑嘌呤、单用雌激素或与雄激素并用以及摄入高钙、维生素D过量等均可使血清ALP降低。溶血对血清ALP有负干扰。室温和冰箱温度贮存可使ALP活性逐渐升高。参 考 值:女性 1~12 岁 & 500 U/L&15 岁 40~150 U/L男性 1~12 岁 & 500 U/L12~15 岁 & 750 U/L &25 岁 40~150 U/L总胆汁酸(TBA)临床意义:急性肝炎时血清TBA显著增高,可达正常人水平10~100倍,甚至更高。急性肝炎初愈患者血清TBA由最初的高值几乎与AST在同一时间降至正常水平,若持续不降或反而升高者则有发展为慢性的可能。在慢性肝炎患者中,若TBA水平超过20umol/L,可考虑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的TBA显著高于慢迁肝。肝硬化病人的TBA水平一般高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当肝病活动降至最低时,胆红素、转氨酶及ALP等正常,而TBA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当酒精性肝病发生严重肝损伤时,血清TBA明显增高,而轻、中度损伤增高不明显。血清TBA测定对中毒性肝病的诊断优于常规肝功能试验。对胆汁淤积的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肝外胆管阻塞及肝内胆汁淤积包括急性肝炎、初期胆管性肝硬化、新生儿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汁淤积等均可引起TBA增高。有胆管阻塞的初期,胆汁分泌减少,使血清中的TBA显著增高,且在阻塞的不同阶段几乎保持不变;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则随着不同阶段而变化。肝外阻塞经引流缓解后,血清TBA水平迅速下降,而其他指标则缓慢恢复正常。注意事项:空腹血清。血清中的LDH能使结果明显偏高。参 考 值:0~12 umol/LPA(前白蛋白)临床意义:降低:诊断和监测营养不良:血清PA在无感染情况下,是儿童营养不良的灵敏指标,在蛋白质-热卡不足型营养不良(PCM)中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多数病人血清PA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TP、Alb未见明显升高。诊断肝病:肝脏疾病时血清PA变化较Alb早,有30%肝病患者血清Alb正常而PA降低。大量临床观察显示,各型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乙醇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血清P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肝硬化和重症肝炎降低最著。动态随访测定血清PA,对重型肝炎预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PA明显上升者,往往预后良好,PA持久降低者,预后险恶。诊断急性时相反应有研究表明,PA似可作为癌症的筛选指标。升高:肾病综合征 &500 mg/L (此时ALB&30g/L)发作期 PA ↑ ALB ↓ 恢复期 PA ↓ ALB ↑注意事项:血清、血浆均可,但以血清居多。血清于4°C或-20°C,10天内稳定;室温稳定2天。血清就避免严重的溶血和脂浊。参 考 值:220~440 mg/L 二血清蛋白电泳
蛋白电泳脐带血清、胎儿血清、原发性肝癌部分血清在A与1之间可增加1条甲胎蛋白带。多发性骨髓瘤可多1条M蛋白。有诊断意义或有参考意义的电泳主要有以下五种:1.M蛋白血症型: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以及一些良性M蛋白增高症。特点是出现γβα β与γ明显升高。M蛋白血症患者尿中常有B-J蛋白。2.蛋白缺乏型:主要包括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γ球蛋白缺乏症等,临床上较少见。表现为α、γ显著降低。3.肾病型: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表现为A降低,α2和β升高。4.炎症型: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和急性应激反应。 α1、 α2和 β三种球蛋白均增高。5.肝硬化肝病型: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等。表现为:A降低、β和γ增高。可出现“β-γ桥”,与肝脏纤维增生有关。(一)白蛋白区:临床意义同血清白蛋白。(二)a1-球蛋白区带:肺部疾病可引起a1-抗胰酶减少,Tangier氏病可引起a1-脂蛋白减少,肝病时可引起凝血酶原减少。(三)a2-球蛋白区带:类风湿关节炎、骨髓瘤、贫血、严重肝病时皆可引起a2-球蛋白区带内的主要蛋白质减少;但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引起a2-球蛋白区带增加。(四)β-球蛋白区带:肾病、高血脂、缺铁性贫血等可引起增高;肝病、肾病变、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贫血可以导致降低。(五)γ-球蛋白区带:γ-球蛋白增多症、肝疾病、慢性感染、系统性斑狼疮、单克隆和多克隆性骨髓瘤引起增高;慢性淋巴白血病、轻链病、无γ-球蛋白白血症、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引起降低。(六)异常区带:在β与γ区带出现的为M性骨髓瘤带,大多数的骨髓瘤区带在γ-球蛋白区带;肾病时a2和β区带易出现分离不开的现象;肝病失代偿时γ区带明显增高并出现快 球蛋白使β与γ区带分离不开。参 考 值:白蛋白: 57.45~71.73%a1-球蛋白:1.76~4.48 %a2-球蛋白:4.04~8.28 %β-球蛋白: 6.79~11.3 9%γ-球蛋白: 11.18~22.97%三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临床意义:也有不正确地称其为磷酸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其次为胎盘、脑等。其活性测定最初用于诊断骨骼肌疾病,各种类型的进行性肌萎缩时,血清CK活性增高,神经原因引起的肌萎缩如脊髓灰白质炎时活力正常,皮肌炎时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在假肥大性肌营养障碍(Duchenne氏肌萎缩)血清CK极度增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50倍。在心肌梗塞时CK活力升高出现较早,梗塞后2~4小时就开始升高,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2倍。其对心肌梗塞的诊断特异性高于AST和LD。但此酶升高持续时间短,2~4天就恢复正常;如再次升高,往往说明再次梗塞。病毒性心肌炎时也明显增高,对诊断和预后有参考价值。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机能低下也可增高。此外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抗菌素也可能增高。注意事项:最好用血清,血浆也可用。血清中的CK不稳定,室温4小时,4°C 8~12 小时、冷冻下2~3 天。温度升高引起的酶灭活是不可逆的。参 考 值:8~6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临床意义: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的活力;含有少量的CK-MB,不超过总活力的5%;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有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上升先于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与总活力相平行,到48小时消失。8~12小时达峰值者比24小时达峰值预后佳。若下降后再度上升,提示有心肌梗塞复发。注意事项:血清和血浆均可。4°C可保存数天,-15°C可保存2周,若用血浆宜用EGTA,而不用EDTA抗凝。冷冻血浆应在30°C以下融化。由于CK同工酶半衰期短,故酶活性的高低受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较大。参 考 值:& 25 U/LLDH(乳酸脱氢酶)临床意义:LD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各器官和组织病变都可释放LD至血液中,使其活性增高,故无特异性。降低无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骨骼肌病、有核红细胞骨髓内破坏(无效造血)、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恶性贫血。在急性心肌梗塞LD水平于发作后12~24h开始升高,48~72h达到高峰,升高可达10天。恶性肿瘤仅在发展到相当阶段时才升高,故对肿瘤早期诊断意义不大。某些肿瘤所致的胸腹水中,LD活力往往升高。此外,脑脊液中LD总活力升高出现在蛛网膜下出血及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脑或脑膜肿瘤不升高,而原发于其它部位转移入脑的可升高。注意事项:血清、脑脊液、胃液、房水、胸水、腹水、尿液、精液等均可。也可用肝素抗凝血浆。溶血使红细胞中的LDH稀释入血,造成结果偏高。酶稳定性与温度有关,由于各种同工酶在不同的温度下稳定性不一,所以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保存标本,酶活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参 考 值:109~245 U/L四肾功能BUN(尿素氮)临床意义:各种肾脏疾病,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或肾血管的损害都可引起血浆尿素浓度的升高。但血浆尿素并不是肾功能的特异指标,它受肾脏以外因素的影响。血液中尿素浓度升高引起的氮质血症可分为三类:1. 肾前性氮质血症(prerenal axotemia):由于肾血液灌注减少或尿素生成过多引起。后者见于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脓毒血症所致的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2. 以及胃肠出血后血液蛋白重吸收等。脱水、休克、心衰引起肾供血不3. 足,4. 使血浆尿素浓度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血浆肌酐浓度往往不5. 伴随升高。6. 肾性氮质血症(renal azotemia):由于急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等引起。肾结核、肾积水的血浆尿素增高与肾组织破坏程度相关。7. 肾后性氮质血症(postrenal azotemia):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尿流受阻引起的血尿素升高。如:尿路结石、泌尿生殖系的肿瘤、前列腺肥大、阻塞造成肾小管内压力升高,8. 使管内尿素倒扩散入血液。血浆尿素浓度降低见于婴儿、孕妇以及低蛋白高糖饮食的正常人,一般无意义。注意事项:血清或血浆均可,氟化物能抑制脲酶反应,故不能用氟化物作血清防腐剂。由于尿素易被细菌降解,故血清和尿样品在分析前放置在4~8 °C。参 考 值:2.82~8.2 U/LCr(肌酐)临床意义:血浆肌酐浓度反映肾脏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是一项比尿素、尿酸更特异的肾功能指标。因为肌酐浓度受饮食、运动、激素、蛋白质分解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较少。肾脏代偿与储备能力强,只有肾功能明显受损才使肌酐浓度升高。通常血浆肌酐浓度与疾病严重性平行。肾前性及肾性早期的损害一般不会使血肌酐浓度升高。注意事项:采血前3天禁食肉类食物,避免剧烈活动及运动,空腹过夜后清晨采血,标本就在2小时内分离血浆或血清。如不能及时分离,在15~30 °C可保存8小时,2~8 °C可贮存48小时。参 考 值:男:44~80 umol/L女:70~115 umol/LUA(尿酸)临床意义:浓度升高:多见于痛风,核酸代谢增强的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治疗期等:肾功能受损的疾病尿酸值也增高。但因肾外因素的影响较多,故较少作为肾功能的指标。妊娠毒血症、高乳酸血症由于排泄结合位置的竟争作用,使血液尿酸值升高。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胰、贝类等可因外源性嘌呤增加而致尿酸值升高。浓度降低:见于黄(xanthinurial)和剥脱性皮炎。亦见于嘌呤醇(allopurinol)治疗后。注意事项:标本可用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防止溶血。EDTA、氟化钠和草酸对测定有干扰。尿酸在2~6 °C可稳定3~5 天,-20°C至少可稳定6个月。参 考 值:成人 男性:210~420 umol/L女性:150~350 umol/L儿童 120~320 umol/L
五无机离子(电解质)钾(K+)临床意义:血清钾升高主要见于:(1)钾摄入过多;(2)肾脏排钾减少;(3)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炎症坏死、化疗时肿瘤细胞破坏、大量输入陈旧库血、挤压综合征、灼伤、运动过度,均可使红细胞或肌肉组织内的钾大量放入细胞外液导致血钾升高。(4)组织缺氧:呼吸或循环功能不全、手术麻醉时间过长、休克,均可导致组织缺氧,此进大量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液,发生高血钾。(5)其他: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过度使用,如注射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或长期应用安体舒通、甲氨蝶呤等,尤其在合并肾功能受损时可发生高钾血症。血清钾降低见于:(1)钾盐摄入不足:长期禁食、低钾饮食、厌食等;(2)钾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等;大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醛固酮增多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细胞分解过多,大量钾从尿中排出;代谢性碱中毒时肾脏排钾增多;烧伤,腹腔引流,血液及腹膜透析使钾丢失过多;某些药物影响:如大量注射青霉素钠盐时,肾小管会大量失钾。(3)钾在体内的分布异常: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的液体,使细胞外液稀释,血清钾降低;大量应用胰岛素细胞外钾大量移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相对平衡,促使血钾下降;急性碱中毒时细胞外液的钾急剧转入细胞内,引起低血钾;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患者发作时细胞外钾可转入细胞内发生低血钾症,可低至2.5mmol/L,但间歇周期可正常。注意事项:标本推荐用血清,血清在室温或冰箱至少可稳定1周,冰冻至少可稳定1年。轻度溶血即会导致K+测定结果偏高,中到显著溶血的标本就拒绝接受或在报告单上注明。参 考 值:3.5~5.5 mmol/L钠(Na+)临床意义:血清钠降低见于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失钠;肾炎、肾病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尿崩症、糖尿病等尿路失钠;烧伤、大汗时皮肤失钠。增高见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严重脱水,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参 考 值:136~145 mmol/L氯离子(Cl-)临床意义:血清氯降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如严重呕吐丢失胃液盐酸、失盐性肾炎、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排酸困难、心力衰竭限盐利尿、阿狄森氏病等。血清氯增高见于脱水、摄取盐过多、不适当地输盐水、肾血流减少、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脑脊液为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低钠血症常伴有脑脊液低氯症。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含量显著降低;化脓性脑膜炎时偶见减少;普通型脊梁灰白质炎与病毒性脑炎时基本正常。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抗利尿素分泌增多,因水潴留而发生稀释性低钠,低氯血症,脑脊液氯化物亦相应降低。注意事项:标本用血清、脑脊液等,各种标本在室温或冰箱至少可稳定1周。参 考 值:血清 96~108 mmol/L脑脊液 120~132 mmol/L尿液 170~250 mmol/LTCO2(总二氧化碳)临床意义:增高:(1)代谢性碱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如肺心病、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和气胸等。减低:(1)低谢性酸中毒:如严重腹泻、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感染性休克、服酸性药物过多等。(2)慢性呼吸性碱中毒,由于长时间呼吸增速,肺泡中PCO2减低,肾小管代偿性HCO3-排出增多。注意事项:标本可采用肝素抗凝全血、血浆、血清等,血浆和血清标本最好尽快测定,否则应分离血浆或血清,放冰箱保存,可稳定48小时。参 考 值:22~34 mmol/LAGP(阴离子隙)临床意义:AGP是反映代谢酸碱失衡的一个指标。代酸、AGP正常:急性腹泻、胰或胆管瘘管引流或肾小管病变(特别是近曲小管)等所致的酸中毒,由于HCO3-的丢失伴有等量Cl-的增加,故有高氯性酸中毒之称。代酸、AGP升高:多见于重症酮症酸中毒或尿毒症。参 考 值:8~16 mmol/L总钙(Ca++)临床意义:血清钙浓度升高见于下列疾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因溶骨现象及球蛋白结合钙增高)、肿瘤的骨转移、结节病(肠道吸收钙过量)阿狄森氏病。低血钙症:血清钙降低将引起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而致手足搐搦症,见于下列疾病: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假性甲状旁腺减退(不缺乏甲状旁腺激素,而缺乏对甲状旁腺激素起反应的腺苷酸环化酶)、佝偻病、乳糜泻(饮食中的钙与脂肪酸生成钙皂被排出,使吸收不良)、慢性肾炎、尿毒症(因磷高而总钙低,但离子化钙反而增高,不发性手足搐搦)、大量输血后(输入大量枸橼酸盐抗凝剂,与钙结合,使血钙降低)。注意事项:标本可用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但不能用EDTA-Na及草酸盐作抗凝剂的标本。参 考 值:成人 2.03~2.54 mmol/L(8.11~10.15 mg/dl)儿童 2.25~2.67 mmol/L(8.98~10.78 mg/dl)无机磷(PHOS)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尿毒症、慢性肾炎晚期等磷酸盐排泄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高维生素D血症、生长激素分泌增多症等肠道吸收磷及肾小管筛吸收磷增加使血清磷增高。白血病、淋巴瘤、骨肿瘤细胞毒素类药物治疗后可使血磷增高。降低见于:肾近曲小管变性(Fanconi’s综合征)磷重吸收障碍。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软骨病与佝偻病,磷排泄过多而吸收过少。在碳水化合物吸收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磷酸化,磷可降低。长期服制酸剂类药物,因含有Mg(OH)2或Al(OH)3,能与无机磷结合,生成不溶性磷酸盐,不能被肠道吸收,致血清无机磷减低。肠外营养过度,使磷进入肌肉与脂肪细胞,因而血清磷较低。注意事项:最好空腹抽血,进食后血清值降低。月经期的磷酸盐也将降低。静脉内给葡萄糖和果糖,磷酸盐也会出现生理性降低。溶血会使结果升高。冰箱中保存的血清磷可稳定1周。参 考 值:成人 0.96~1.62 mmol/L(3.0~5.0 mg/dl)儿童 1.45~2.10 mmol/L(4.5~6.5 mg/dl)镁(Mg)临床意义:血清镁浓度降低主要与消化道失镁、尿路失镁及摄取不足有关。常见于慢性腹泻、醛固酮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肝硬化、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血液透析病人、慢性酒精中毒、妊娠毒血症、注射胰岛素后(镁移入细胞内)、慢性肾炎多尿期等。低镁类似低钙,可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出现抽搐、强直、反射亢进、定向力障碍等症状。脑脊液镁降低见于病毒性脑炎及局部缺血性脑病。血清镁升高见于少尿、脱水、阿狄森氏病、糖尿病酸中毒、慢性肾衰等。可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受阻抑的症状,如恶心、倦睡、低血压、呼吸阻抑等。高镁血症可引起房室传导时间延长。注意事项: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清,红细胞内的镁大约是血浆的3倍,Mg在细胞内是游离的,因此溶血标本不能用做镁的分析。枸橼酸盐、草酸盐或EDTA会和Mg发生螯合,故不能用这些化合物抗凝。参 考 值:0.67~1.04 mmol/L(1.64~2.52 mg/dl)血清铁(Fe)临床意义:血清铁降低见于体内总铁不足:如营养不良,铁摄入不足或胃肠道病变,缺铁性贫血;铁丢失增加:如泌尿道、生殖道、胃肠道的慢性长期失血;铁的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及婴儿生长期;感染、尿毒症、恶液质等疾病。增高见于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溶血性贫血从红细胞释放铁增加、肝坏死贮存铁从肝脏放出:铅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红素合成障碍,如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等铁利用和红细胞生成障碍。注意事项:血清不得溶血,并避免混入红细胞,否则可使结果假性增高。血清铁在4~8 °C可稳定1周。参 考 值:男性 11~30 umol/L(60~170 ug/dl)女性 9~27 umol/L(50~150 ug/dl) 六脂类及脂蛋白脂类标本采集要求:我国心血管专家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止建议”中,对血标本采集与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下:(1) 受检者的准备(2) 及取血方法(1) 空腹12小时(可少量饮水)后取前臂静脉血(只查TC时可以不(2) 空腹)。(3) 取血前应有2周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4) 近期内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5) 取血前24小时内不(6) 饮酒、不(7) 作剧烈运动。(8) 取血前最好停止应用影响血脂的药物(如血脂调节药、避孕药、某些降血压药、激素等)数天或数周,(9)否则应记录用药情况。(10) 除卧床患者外,(11) 一律以坐位5分钟后取血。(12) 止血带使用不(13) 超过1分钟,(14) 静脉穿刺成功后即松开止血带,(15) 让血液缓缓流入针管。(16) 由于血脂的个体内变动较大,(17) 最好测2~3 次(间隔1周)取平均值。(3) 血标(4) 本的处理与储存(1) 血标(2) 本应尽快送实验室,(3) 室温下静置30~45°C后离心(最多不(4) 超过3小时);及时吸出血清,(5)在密闭的小试管中保存。(6) 血清放在4°C冰箱中,(7) 测定项目在3天内稳定。如-20°C储存,(8)可稳定数周。长期储存则应在-70°C以下。血清不(9) 可反复(10) 冻、融,(11) 否则LDL-C值不(12) 稳定。
TG(甘油三酯)临床意义: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受年龄、性别和饮食的影响。血甘油三酯增高可见于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大量甘油三酯和继发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和胰腺炎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肝功能严重低下等。参 考 值:0.56~1.69 mmol/LCH(胆固醇)临床意义: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明确关系;降低血清胆固醇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及停止粥样斑块的进展。血清胆固醇水平受年龄、性别等影响。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外、血清胆固醇增高多见于继发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低、糖尿病和胆道梗阻等。胆固醇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严重低下等。参 考 值:2.23~5.17 mmol/LHDL-C(高密度脂蛋白)临床意义:约25%的胆固醇在HDL中,一般认为H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DL-C或HDL-C/TC比值较TC能更好地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HDL-C降低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激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参 考 值:男 0.90~1.45 mmol/L女 1.15~1.68 mmol/LLDL-C(低密度脂蛋白)临床意义: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过去只测定TC代表LDL-C水平,但HDL-C升高也会使TC偏高,我国男子HDL-C比美国男子高,则在同一TC水平下,我国男子LDL-C就会比美国人低一些,所以应采用LDL-C这项指标代替TC。体内调控LDL水平的诸因素中,很重要的是各种细胞表面广泛存在的LDL受体功能(或称apoB、E受体),此种受体的遗传缺陷可使LDL-C明显升高,即所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种病人LDL-C极高,而HDL-C往往偏低,在高脂蛋白血症中属于II型(多为IIa型)。II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必须具有LDL-C升高这一特点。IV型患者VLDL很高时,TC也会高于正常,但LDL-C不增高,在诊断时不应误作TG、TC都高的IIb型。由于LDL颗粒中也含有少量TG,LDL-C极高时TG也会高于正常,而VLDL并不增高,故应诊断为IIa型而非IIb型。参 考 值:1.3~4.0 mmol/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A1为HDL的主要结构蛋白(约占HDL总蛋白的65%左右)。ApoB 为LDL的主要结构蛋白(占LDL总蛋白98%),所以ApoA1和B可直接反应映HDL和LDL的含量。ApoB增高和ApoA1减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ApoB增高和ApoA1减低还可见于未治糖尿病和肾病参 考 值:ApoAI 1.00~1.60 g/LApoB 0.60~1.10 g/L血糖(GLU)临床意义:1. 生理性高血糖 见于饭后1~2小时,2. 摄入高糖食物后,3. 或情绪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时。4. 病理性高血糖 (1)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 (2)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加刺激血糖中枢,5. 使血糖水痘升高。(3)脱水引起高血糖,6. 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4)麻醉、感染性疾病、毒血症、抽搐、胰腺炎、胰腺癌等情况下也可出现高血糖。7. 生理性低血糖 见于饥饿和剧烈运动。8. 病理性低血糖 (1)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9. 足,10. 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而11. 使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2)严重肝病患者,12. 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低下,13. 肝脏不14. 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注意事项:血标本应抽血后及时测定,由于糖酵解酶的作用可使血糖含量下降。室温自然凝固的标本,血清葡萄糖每小时下降7%左右;4°C保存时,每小时下降约2%。肝素抗凝标本血糖30分钟下降9%,1小时下降12%,2小时下降16%,4小时下降40%。新生儿脐血在室温中血糖下降幅度比成人静脉血大1.7倍,婴幼儿标本在室温放置3小时下降比成人多60%。血糖值为动脉血&毛细血管血&静脉血。血清或血浆比全血血糖高约15%。参 考 值:3.89~6.11mmol/L(70~110mg/dl)血清果糖胺(FMN)临床意义:血清FMN的含量可反映DM患者近2~3周内血糖的水平。HbAlc代表过去6~8周血溏平均水平,且变化晚于FMN。对不稳定DM血糖值变化较大时,FMN能及时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血清FMN与C-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浆胰岛素无差异。故可作为胰岛素治疗DM的病情监测指标。且FMN反映糖低谢比HbAlc更敏感。对判断DM的短期疗效,及时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比HbA1c更有用。血清FMN可作为DM妊娠与孕期高血糖的鉴别。注意事项:FMN与HbAlc一样不受进食影响。血清或血浆标本均可。标本置2~8°C至少可保存2周,置-20°C可保存2个月。参 考 值:1.65~2.6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临床意义: HbAlc&8.0%多不考虑DM。反映测定前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DM合并视网膜病的病人,其HbAlc为8%~10%,表示病变中等程度,可用激光治疗;若大于10%则为严重病损,预后差。对GDM,判断是否致畸、死胎和子痫前期则更有意义,故测定HbAlc是GDM控制的重要参数。HbAlc可使红细胞粘度升高,流动性变小,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还可造成氧合Hb的离解速度减慢,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增加,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量显著下降,成为DM组织缺氧的重要因素。伴有G6PD缺乏的DM患者,由于红细胞平均寿命仅为正常人的迹?蟠蠼档土薍bAlc的形成,故伴有G6PD缺乏的DM患者中,用HbAlc作为DM临控指标可能会造成偏差,宜用空腹血糖监控。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由于伴有DM或应激性血糖升高。临床上及时诊断并控制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较重要的作用。可通过检测HbAlc鉴别血糖增加的原因是DM还是应急性。注意事项:用抗凝全血,可与血常规用同一标本。参 考 值:HbAlc占总血红蛋白的6.5+1.5%;&8.0%为HhbAlc增高。胰岛素(INS)临床意义:(一)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1) 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遭到严重破坏,(2) 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明显低下无论是空腹或饭后,(3) 血清胰岛素常低于5 mIU/L或测不(4) 出。但经长期应用胰岛素的病人,(5) 因产生胰岛素抗体使测定值偏低,(6)这时可通过测定血清中C-肽浓度,(7) 来了解β细胞的功能情况。(8) II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和(或)胰岛素作用受损,(9) 或胰岛素受体缺陷,(10)分泌异常胰岛素等。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11) 足,(12) 释放反应迟钝。(13) 继发性糖尿病:某些内分泌疾病、药物、胰腺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14) 由于抑制胰岛素的分泌,(15)干扰对胰岛素的外周作用,(16) 或胰岛素受体的缺陷,(17) 均可以继发产生糖尿病。(18) 妊娠糖尿病:孕后3个月胎盘内胎盘泌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多种激素分泌增加,(19) 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同(20)时胎盘的胰岛素酶还可以加速胰岛素的降解,(21) 如果β细胞对葡萄糖反应缺陷,(22) 胰岛素分泌不(23) 足,(24)难以克服(25) 胰岛素抵抗因素,(26) 则GDM即可发生。(27) 肥胖与肥胖型糖尿病:肥胖者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二)低血糖综合征诊断中应用低血糖综合征可因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瘤)分泌胰岛素过多而引起。(5) 在胰岛素β细胞瘤等诊断中的应用胰岛素瘤患者呈自主性、阵发性分泌INS,不受血糖水平调节。(四)在其它疾病诊疗中的应用(1)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C-肽均升高。(2) 胰岛素结构异常。(3) 胰岛素受体异常: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4) NIDDM合并高血压:此类病人的胰岛素、胰岛素/C-肽比值明显高于NIDDM血压正常者。(5) 胰腺炎:由于胰腺功能受损,(6) 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7) 若24小时内血糖超过11.0mmol/L者,(8)可引起永久性糖尿病。(9) 胰岛素抗体阳性者:此类病人胰岛素水平很低或测不(10) 出来。(11) 约1/3的痛风病人、饥饿或营养不(12) 良、胰岛α细胞瘤,(13) INS分泌胰岛素减少。(14) 部分严重肝硬化患者可由于肝脏对INS灭活降低,(15) 对抗INS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浓度增加,(16)肝细胞膜受体减少,(17) INS活力下降和代偿分泌增加等综合因素所致高INS血症。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表现为依赖INS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而(18)致血清INS升高。注意事项:用血清标本。红细胞中存在胰岛素降解酶,溶血标本可致胰岛素效价降低。血清标本应在取血后5小时内分离,血清中胰岛素在室温下可稳定12小时,在4°C可稳定1周,在-10°C可稳定1个月。参 考 值:1.2~25.0 mIU/LC-肽(C-P)临床意义: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与胰岛素抗体无交叉免疫反应。C肽和胰岛素原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但由于血清中胰岛素原的浓度还不到C肽浓度的1/10,故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得的C肽(总C肽)对评价β细胞分泌功能较胰岛素更为可靠。可鉴别各种低血糖原因,如C肽超过正常,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如C肽低于正常,则为其他原因所致。通过检测C肽指标,对诊断胰岛细胞瘤很有临床价值。测定C肽浓度,可有助于鉴别糖尿病的临床类型。可判断胰岛素瘤手术效果。若术后血中C肽水平仍很高,说明有残留组织。若在随访中,C肽水平不断上升,揭示肿镏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很大。糖尿病人治疗的选择:对成人发病及肥胖型糖尿病,如血糖甚高,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时,是用药剂量不足或病人依从性不好?测定C肽水平无疑是有参考的指标。C肽测定用于了解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是否存活。肝病:肝硬化时由于肝脏摄取和降解胰岛素减少,血中胰岛水平升高,而肝脏不摄取C肽,故外周血中C-P/胰岛素比值降低。注意事项:如果血清不能及时测定,则必须-20°C保存样本。参 考 值: 空腹基础值 0.3~0.6 nmol/L 八其他生化项目HSCRP(超敏CRP)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由Tillet和Fancis 首先发现,作为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的标志物,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此蛋白质能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c-polysaccharide substande,简称CPS)形成复合物,为此命名为C—反应素。1941年Abernethy及Avery确定它是蛋白质,即称之为C-反应蛋白质.常规的CRP检测的是感染或组织损伤浓度达1000倍时的水平,但是不能充分评价正常范围的浓度水平。超敏 CRP (hs-CRP) 检测的是正常范围(0~10.0mg/L)的浓度水平,因此对低浓度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例如0.5mg/L、1.0mg/L时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该浓度水平已证实可预测将来心血管疾病。注意事项:参 考 值:0~2 mg/L脂肪酶(Lipase, LPS)临床意义:人体脂肪酶(LPS)主要来源于胰腺。血清LPS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偶见于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增高的时间较短,而血清LPS通常可持续10~15天。腮腺炎当未累及胰腺时,LPS通常在正常范围,因而LPS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此外,总胆管结石、总胆管癌、胆管炎、肠梗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脂肪组织破坏(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或乳腺癌)、肝炎、肝硬化,有时亦可见增高。吗啡及某些引起Vater壶腹收缩的药物可使LPS升高。测定十二指肠中LPS对诊断儿童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有帮助,十二指肠液中LPS水平过低提示此病存在。注意事项:标本可选用血清或血浆,4°C可稳定1周,-20°C可稳定数周。参 考 值:23~300 U/L
胆碱酯酶(ChE)临床意义:有机磷是ChE的强烈抑制剂,测定ChE是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许多病理情况,尤其是肝脏病、恶病质时活力降低,可作为肝实质细胞损害及癌症病程发展的有力指标。饥饿、营养不良及烧伤也降低。注意事项:标本血清和肝素或EDTA抗凝的血浆都可用,但不能用氟化物作防腐剂,应在采血后2小时内分离血清(或血浆)。全血放置24小时后酶活性增加25%。但血清中酶十分稳定,20°C稳定3天,4°C可稳定2周,-28°C可稳定6个月或-75°C 2年。参 考 值: u/L淀粉酶(AMY)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血和尿中淀粉酶显著增高。一般认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的8~12小时血清AMS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5天下降到正常。如超过500单位即有诊断意义,达350单位时应怀疑此病。其它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胰腺外伤、胆石症、胆囊炎、总胆管阻塞、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增高,但常低于500单位。正常人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故减低见于某些肝硬化、肝炎等肝病。尿淀粉酶约于起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下降也比血清AMS慢。所以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血清AMS可增高,而尿AMS降低。血清和尿AMS同时减低见于各种肝病。注意事项:标本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均可用,但肝素抗凝血浆用于干化学法测定时,结果明显偏高。不能用EDTA、草酸盐等作抗凝剂,全血中AMY不稳定,9°C 2天后即降低,血清9°C 7天内稳定,胆红素、溶血和脂浊对连续监测法无干扰。参 考 值:30~110 u/LGPDA(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PHC)和继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GPDA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阻塞性黄疸及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血清GPDA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升高幅度不及肝癌病人。但重症肝炎、酒精性肝炎时,血清GPDA可高于肝癌病人。血清GPDA升高,可以排除肝血管瘤的诊断。胃癌病人血清GPDA明显下降,一般在正常人的1/2左右。其他良性胃肠道病变。GPDA也可略有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为胃溃疡,依次为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切除后,病人血清GPDA有回升趋势。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病程在15个月以上者,血清GPDA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酶活性与病程长短呈负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也显著降低,但酶活性与临床表现不相关。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和霍奇金病病人,血清GPDA显著降低。血清GPDA测定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监测癌的肝转移和胃癌的检测,均具有意义。药物性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引起肝内胆汁郁积者,血清GPDA活性升高,临床应用中应予以注意。注意事项:血清标本在2~8°C酶可稳定1周,-20°C可稳定3个月以上。参 考 值:44~116 U/LAFU(α-L-岩藻糖苷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表明,PHC患者血清AFU活性不仅明显升高,而且也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肝硬化、先天性肝囊肿和其它良性肝占位性病变。对PHC诊断的阳性率为64%~84 %,特异性达90%左右。血清AFU活性与AFP水平无相关性,肝组织活检证实为PHC者,血清AFU的阳性率为67%而AFP阳性率为20%。AFU在HCC(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在有价值。血清AFU明显增加的肝硬化患者应及时检测其它肝癌标志以明确诊断。研究表明,随妊娠周数增加血清AFU递增,在自然分娩或人工终止妊娠后,迅速下降,5天后降至正常。恶性卵巢瘤患者血清AFU活性明显低于其它恶性肿瘤、女性生殖道良性肿瘤。注意事项:血清、尿液、唾液、泪液等标本均可。采血后及时分离血清,4~6 °C可保存48小时,-20°C可保存一个月。溶血、黄疸、高血脂、污染标本严重影响结果。参 考 值:52~170 nKat/LAFP(甲胎蛋白)临床意义:AFP是诊断HCC或PLC的肿瘤标志物,目前国内的大多医院采用AFP&400μg/L,持续8周作为HCC的诊断标准,AFP的含量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恶性畸胎瘤病人AFP和HCG同时增高,血清AFP降低是卵巢肿瘤完全切除的指征,如AFP再度升高,则是复发的标志。13~14周的羊水AFP为17.8~32.8μg/L;羊水AFP的检测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胎儿神经管缺损和100%的无脑儿羊水AFP测定明显高于正常值。羊水中AFP升高还可见于肾病综合片、脐彭出、先天食管或十二指肠闭锁等。15周的孕妇血液中AFP为10~53 μg/L,如孕妇血液中AFP升高为正常的3~20 倍,提示胎盘早期剥离、先兆流产和胎死宫内。注意事项:标本无特殊要求,空腹血清即可。参 考 值:0~10 ng/mlHA(透明质酸)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人体基质的重要成分之一,由于主要在肝内代谢,目前已作为反映肝病变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之一。临床意义:绝大多数肝病患者血清HA增高,并随肝病加重递增,肝硬化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血清HA水平是判断肝病严重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良好血清学指标。反映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化过程中肝纤维化的指标中,HA的诊断价值最佳,PCIII和LN次之。肝癌患者血清HA显著升高,有报道恶性肿瘤患者体液或组织中HA水平升高。故HA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指标。肾病综合征患者和肾小球肾炎患者HA明显升高,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衰患者H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A水平与肾脏损害程度呈正比。观察血清和骨髓液HA变化,对鉴别良恶性血液病、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性及估计预后有意义。结缔组织病(CTD)患者HA显著升高。CSF中HA测定有助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脑囊虫病、病脑、化脑、结脑,化脑与病脑CSF-HA有显著性差异,与结脑也有显著性差异,但结脑与病脑之间差异不显著。CSF中HA浓度与有核细胞数、蛋白及乳酸浓度呈正相关,与糖及氯化物呈负相关。注意事项:标本用血清、胸腹水、脑脊液均可,在2~8 °C可保存48小时。-20°C可保存较长时间。参 考 值:2~110 ng/mLLN(层粘蛋白)临床意义:血清LN水平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高。慢性肝病患者、随门静脉压的增高,血清LN亦增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患者血清LN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血清LN水平可作为乙醇中毒的生化标志。血清LN检测对评价慢阻肺、肺心病继发肺间质纤维化和肺组织损伤及预后估计有参考价值;恶性肿瘤患者血清LN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良性炎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血、尿L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并可作为监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注意事项:清晨空腹采血,血清2~8 °C可稳定72小时,-20°C可保存较长时间。参 考 值:0~150 pg/mLD-Dimer(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0.5 mg/L作为诊断DIC的标准,其阳性率为96%,特异性在97%。反应体内凝血酶和纤溶活性时,以D-二聚体最为理想,较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当D-二聚体&0.2 mg/L可完全排除深部静脉栓塞(DVT),但不能作为DVT的阳性诊断指标。AMI患者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梗死后6小时可继续升高,反映体内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如溶栓药物已达疗效,则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若升高后仍维持在高水平,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D-二聚体在溶栓后6小时升至峰值,24小时降至溶栓前水平。注意事项:标本可用血浆或血清,推荐用血浆,不主张用血清。肝素钾、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室温可保存3天,4°C可保存2周。参 考 值: 0~0.3 mg/L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生化检查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