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喘贴剂的好处要贴多久 两个半月宝宝咳嗽

8个月的宝宝前几天咳嗽厉害,去贴了中药的止咳贴,后来又贴了...
8个月的宝宝前几天咳嗽厉害,去贴了中药的...
8个月的宝宝前几天咳嗽厉害,去贴了中药的止咳贴,后来又贴了化痰的,现在咳嗽好了,但喉咙还是呼噜呼噜8个月的宝宝前几天咳嗽厉害,去贴了中药的止咳贴,后来又贴了化痰的,现在咳嗽好了,但喉咙还是呼噜呼噜的,期间发烧一次,舌苔厚白,吃东西会吐,医生说是消化不良,受凉大了,后来注意饮食就好点了,今天发现宝宝舌苔发黄,饭后喂了点水又都吐了,喉咙也一直呼噜呼噜的,请问是怎么回事?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抽动多动、自闭症、遗尿症、智力低下等
擅长:多动抽动、自闭症、尿床、弱智、不会说话
擅长:矮小增高、性早熟、肥胖症、生长发育落后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妇科人流,妇科炎症
&&已帮助用户:13114
指导意见:您好,考虑支气管炎或肺炎,建议到医院找儿科医生就诊,进行肺部听诊,必 要时胸片检查,正规用药治疗,多喝水。
问小孩咳嗽用中药贴比打点滴还有效,请问副作用大吗?
职称:医师
专长:不寐,虫咬皮炎,呃逆
&&已帮助用户:11067
病情分析: 中药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相比其他治疗如口服药物有使用方便、易于儿科患者接受等很多优点!广泛适用于如咳嗽等很多病症!意见建议:该疗法副作用主要取决于外贴所配的药物,通常副作用不是很大!
问宝宝咳嗽,想贴止咳贴,一般要贴在哪个部位
职称:护士
专长:心包间皮瘤,升主动脉瘤,三尖瓣狭窄,心包肿瘤
&&已帮助用户:11331
病情分析: 你好,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腹泻。不严重的话考虑口服药物治疗。意见建议:建议小儿腹泻一般选用双歧杆菌胶囊,蒙脱石散,并注意调整饮食。
问小孩子止咳贴哪个牌子好用
职称:医师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
&&已帮助用户:258527
指导意见:孩子这样的情况大都是由于着凉或是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如果情况严重的话,不排除肺热的可能。可以 用点阿奇霉素颗粒咳必清等治疗 ,
问中药贴敷透皮疗法3岁小孩,反复发烧和咳漱,医院诊断支...
职称:医师
专长:脂肪瘤,痔疮,疝气,阑尾炎等,
&&已帮助用户:406342
指导意见:支气管炎通过中医中药健脾补肾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治疗,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平时注意不要受凉,不要 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问宝宝开始是发烧!后来咳嗽!嗓子呼噜...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已帮助用户:193401
问题分析:你好 这种情况可能是支气管炎引起的,孩子常用的有氨溴素糖浆,复方甲麻口服液,小儿氨溴特罗口服液,福尔可定口服液,还有一些口服抗生素,像头孢类。意见建议:这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在治疗的,注意要孩子多喝水。
问宝宝消化不良会引起发烧吗
职称:医师
专长:糖尿病
常见皮肤病
&&已帮助用户:169612
你好,平时饮食要注意,胃病的性质一般都是三分治,七分养.饮食健康 是治疗胃 病的首要措施.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暴 饮暴食或睡前进食。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烟酒, 生冷等对胃的损害。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小儿多动表现在:注意力障碍、学习困难、活动过多、冲动任性……
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按国际标准:婴幼儿时期排尿习惯不良、婴幼儿时期强烈的精神……
急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慢性单纯性儿童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秽语…
言语障碍突出;小儿自闭症喜欢不理他人;孤独离群,不与其他……
医生建议: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注重情商培育……
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可分为针对抽动症状…
主要有:发病年龄;食欲极佳,多食,喜甜食;皮下脂肪分布均匀;青
据医生讲:感染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医生解释: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抽动……
百度联盟推广
消化不良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小儿止咳贴及其生产方法等
我的图书馆
小儿止咳贴及其生产方法等
小儿止咳贴及其生产方法等&&&&本发明1号贴、2号贴的辅助药品均为不干胶纸和牛皮纸。本发明1号贴的配方为:牙皂70g-100g、肉桂4g-8g、半夏4g-8g、天南星3g-7g、冰片2g-6g、枣花蜜适量;2号贴的配方为麻黄20g-40g、甘草10g-30g、石膏10g-30g、杏仁30g-50g、枣花蜜适量。&&&&本发明的生产方法为:1号贴、2号贴所用药物除枣花蜜外均研成细末,用枣花蜜分别将两贴所用药物调制成稠糊状,每贴含0.8g-1.4g药,将此药放在预制的特定形状的不干胶纸与牛皮纸中央即制成小儿止咳贴。&&&&本发明的使用方法为:使用前将牛皮纸除去,1号贴贴于膻中穴,2号贴贴于神阙穴,2天换1次,4天为1个疗程。本发明的优点为:配方科学,用科考究,生产方法简单,对治疗小儿咳嗽,见效快,疗效高,不用口服,特别适用于小儿,并且大人也可使用,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无毒无付作用,用本止咳贴外用治疗小儿急慢性气管炎450例,肺炎70例,成人急慢性气管炎50例,1个疗程后,临床控制症状为493例,显效77例,总有效率为100%,本止咳贴是一种理想的外用止咳药物。&黄荆子,白胡椒,吴茱萸比例为3:1:3,共研极细末(中药店都有粉碎机)备用。&&用时取654-2&针10mg,扑尔敏针4mg混合,再取以上药末适量共置一小器皿中(如瓶盖),和成膏状。&&治疗时取天突穴,定喘穴,取软膏少许,捏成5角硬币大小,3穴位轮流或同时贴敷,然后以小块壮骨膏覆盖固定,日换一次。&&病例:一老太太,咳嗽有痰,静滴头孢曲松,左氧,盐酸氨溴索5天,效果不佳,随给以贴敷治疗,第2天即说有所见轻,再贴一次,患者说明显见效,还埋怨不早给她贴敷。小儿中药敷脐疗法是将药物加工后置放于患儿脐部的一种外治法。选方用药与内治法相同,唯经药途径改用口服为脐敷,对儿科证尤为适用,其操作方法如下:1.根据不同病症,配齐药物。将药物捣烂切碎备用,取适宜的贼形剂调制。2.患儿取仰卧位,先将脐部及脐围用温热水擦洗干净,再用毛巾热敷1~2min,使局部充血,随即将药末或药饼,药糊等填敷脐中,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3.用热水袋隔衣于脐部热熨半小时,以助药力内行。4.夜敷晨取,一般以12h为度。5.常见病脐疗方法:  秋季腹泻:肉桂9g,五倍子12g,冰片6g,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24h更换一次药糊,3天为1个疗程。&&&&厌食: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炒鸡内金各6g.。研成细末用开水制成糊状,敷脐,12h更换一次.。7天一疗程。&&&&遗尿:五倍子.五味子.菟丝子.按2:1:3配制,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加醋调敷脐部,次晨取下。一般敷3~5次即可控制症状。&&&&痢疾:吴茱萸3g&,a;黄连.&木香各6g&。研成细末,温开水调敷脐,12h更换一次。5天为1个疗程。&&&&&口疮:细辛6&g,研成细末,以米醋调成糊状,&&敷脐中,12h更换一次,连用4~5天&&&&夜啼:&朱&砂6&g&,五倍子6g&&.共研细末,蜜制成饼,外敷脐中,绷带胶布固定,12h更换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盗汗:五倍子.生龙骨各10g朱砂6g。先将前二药共为细末,朱砂另研后入,混匀装瓶备用,每次3g,热醋调糊,敷于脐中,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睡时敷贴,次日起床去药。3天为1个疗程小儿腹泻外用膏一次止泄【1】五倍子10克、吴茱萸5克、丁香5克、白胡椒5克、肉桂5克,研细粉,用米醋调和为膏贴一次泄止,第二贴大便恢复正常【2】小儿止泻秘方。此方由本草纲目中单方化裁而来,疗效确切,美其名曰“八宝止泻散”,献于同仁。【组方】吴茱萸15克&、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木香、&白胡椒、枯矾各10克,烘干研极细末过100目筛,临用时用姜汁或陈醋调匀以药托或伤湿止痛膏敷脐,24小时换一次。主要用于小儿腹泻,如果配合针灸,针刺小儿长强穴,针刺1寸,得气即出针,效更佳。【3】吴茱萸6克,肉桂6克,干姜6克,丁香3克,五倍子4克,黑胡椒5克,白附子5克。上药共研细末混合装瓶备用。每次取适量贴肚脐,每日一次,3天愈。主治:小儿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发热,舌苔白腻等症状。&冰片5克血蝎10克共研细末,加菜油适量拌匀。做成小饼,用胶布贴于廉泉穴,24小时换药1次。用药1-5天,疗效特好。&&&中药敷贴涌泉穴16种用途(涌泉穴,中药,鼻出血,小儿,附子)涌泉穴(即两脚心)是临床上常用穴位。将药物敷贴涌泉穴,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定,使药物通过穴位而作用于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本法治法简便,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疗效可靠,尤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术后患者。现介绍中药敷贴涌泉穴16种用途。1.中药敷贴涌泉穴治高血压病&取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冰片10克、生姜150克。前四味药各研细末。生姜捣烂如泥,加入药末调和成膏状,每晚贴双足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连用3~4疗程。贴药期间停用一切降血压药。2.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神经衰弱&酸枣仁9克,柏子仁9克,高度粮食酒适量。将二味中药研成末,用酒调拌成泥状,分别涂于手表大小的两块纱布上,然后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晚睡前贴上,翌日早起取掉,连续7~10次,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昏有良效。3.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咯血&鲜大蒜12克去皮,捣成泥状,加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研匀后,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手表大的面积),然后贴敷于双脚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调换1次。为避免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等反应,可先在涌泉穴皮肤上涂一层薄石蜡油或凡士林等,一般贴敷3~4次,咯血应好转。另外,这种方法治疗鼻蛆,疗效亦佳。4.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赤眼&黄连适量打粉,水调贴双足涌泉穴。每天一换,宜连用3~5天。5.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恶心呕吐&胆星(炒黄)、朱砂各等份为末,白胡椒粉1克,加葱适量,共捣为膏,做成两小饼,贴双足涌泉穴。隔日一换,宜贴2~3次。6.中药敷贴涌泉穴治胎气及寒气上逆引起的呕吐&用吴茱萸15克、鲜姜30克,捣烂贴双足涌泉穴。7.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便不通,少腹急胀&水仙头2个、蓖麻子30粒,共同捣烂,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贴2~3次。8.中药敷贴涌泉穴治肾虚腰痛、夜尿频&肉桂15克、附子9克,捣为细末,酒调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连贴3~5天。9.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口眼喎斜&半夏、天南星、附子各9克,研细,加葱头20个,共同捣烂,于睡前贴双足涌泉穴。10.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流涎&可用天南星研为细末,以食醋调成糊,涂敷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过夜即洗去,连敷数日。11.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夜啼&将酸枣仁10克捣烂,搓为药丸,临睡前贴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敷数次。12.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热证咳喘&取桃仁、生山栀各10克,胡椒、糯米各10粒,共捣至烂,每晚用蛋清调敷于双足涌泉穴。13.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小儿腹泻&对于湿热腹泻的患儿,用苍术和苦参分别研成细末,热重者二味用量取1:3配方,湿偏重者以3:1配方。用时以食醋调敷于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5~10小时换药一次。对于腹泻轻者换药时间可稍延长。14.中药敷贴涌泉穴治口舌溃疡&可用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和,敷贴于双侧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天。15.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百日咳&取鲜紫皮大蒜5枚,敷料长宽各1.5寸,胶布2条各2寸。先将大蒜瓣(即蒜头)捣成蒜泥为度。把蒜泥敷贴脚底涌泉穴,用敷料固定,男左女右,每次敷药24小时。16.中药敷贴涌泉穴治鼻出血&取大蒜一枚,去皮,捣如泥状,做成小饼子。左鼻出血敷贴在右涌泉穴,右鼻出血者敷贴在左涌泉穴,双鼻出血者敷贴双涌泉穴外敷涌泉穴治疗扁桃体炎、慢性咽炎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如下。  1、急性扁桃体炎:  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如糊膏状,于晚上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敷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2、慢性咽炎:  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少许面粉和醋调和,做成两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有效。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  取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外敷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和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法适用于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高血压病:  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5、风热感冒:  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2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分,敷于双侧涌泉穴,一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6、病毒性结膜炎:  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贴敷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7、溃疡性口腔炎:  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匀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经行吐衄:  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作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注意:敷药前可在局部薄涂凡士林,以免起泡。敷药后如遇过敏或起水泡者应停用。以上药物只供外用,忌口服。中药外敷能退热中药外敷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由医生根据病情,选定所需中药,将其研成细面,调和成膏,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1)吴萸10g,牛膝10g,大黄&1&0g,黄连5g,生山栀10g。共研细末混匀,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外敷12小时,如热仍未退,可更换再敷1次。(2)生山栀10g,研成细粉,用鸡蛋清将药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敷8小时左右。(3)青蒿50g,石膏50g,滑石30g,茶叶20g,燕子泥50g,冰片20g。共研细末混匀,加甘油和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神阙穴(肚脐),外用纱布覆盖。前两组处方均取清热解毒类中药,敷于涌泉穴的目的是引热下行,引火归原,而达退热目的。第3组处方中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清心开窍之品,敷于脐部可通过经络传导发挥退热作用。在用中药外敷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敏感。用药后如发现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小儿便秘】3&\&&u;&o%&V&&|0&z5&k4&r原料:取生大黄适量。+&\9&U0&_"&f*&O制用法:将生大黄烘干后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生大黄粉末10克,用适量的白酒将其调成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上,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然后,再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10分钟。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后即可见效。【小儿遗尿症】&&x!&W#&N/&G&&`7&?!&g,&O7&k原料:取生姜30克,附子6克,补骨脂12克。/&l&&O1&~!&Z)&m6&b制用法:将生姜捣烂如泥,将附子、补骨脂研为细末。把上述的生姜泥和药末混合成膏状。将药膏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5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4—6天即可见效。2&T.&u#&o'&e#&[*&j!&O5&b【小儿口舌生疮】原料:取细辛2.5克。)&n%&V!&R3&^4&o9&E)&j-&J制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面饼,并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在药饼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多数患儿在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即可痊愈。4&F-&i&&d4&Y+&R5&v+【小儿疝气】原料:取母丁香适量。制用法:将母丁香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适量的母丁香细末将患儿的肚脐窝填满,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4—6次即可见效。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让患儿患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应让患儿减少活动。【小儿流涎症】,&t(&_)&?2&Q$&n)&c0&a原料:取益智仁9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C-&b,&i&&F)&j!&S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少许食醋调成稀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将其固定好。敷药期间可间断地用热水袋热敷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T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color:rgb(255,255,255);font-size:10.5000mso-font-kerning:0.&E.&W&&W(&H"&^&&A0&}5&}#&【新生儿脐炎】原料:取云南白药适量。制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0&x+&o3&U*&G:&M【小儿消化不良】原料:取杏仁、桃仁、生山栀、芒硝、大黄各6克。制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时,将适量的药末,用适量的面粉、鸡蛋清调成糊状。将药糊敷在患儿的肚脐处。每天换药1次。少数患儿在用药后脐周的皮肤可能呈青紫色,此时不必停药,仍可继续用药。一般在用药3次后,即可见效。/&G1&f4&g)&a:&h*&s2&A!&w【小儿盗汗】原料:取五倍子适量。制用法:将五倍子研成细末备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的药末用温水调成软面状,然后,将药面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于第二日清晨将药面饼除掉。每天换药1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w;&N#&M+&f2&O!&V5&p(&N%&?【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原料:取公丁香40克。5&E.&I#&_.&~(&r制用法:将公丁香研成细末备用。每次用药前将患儿的脐周洗净、擦干。然后,取公丁香粉2克敷在患儿的肚脐处,让药粉高于周围的皮肤约0.2厘米,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好。每隔两天换药1次,20天为1个疗程。如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患儿的病情仍未痊愈,可间隔5—10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让患儿哭闹和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疗效。多数患儿在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会收到明显的疗效。4&w.&z)&S3&m+&Y0&V'&{9&S中药贴敷天突穴治疗慢性咽喉炎,咽部异物感,扁桃体炎&取穴选药原理&&&天突穴,居位正中且高,靠近咽喉,外邪易由此侵袭人体,而外敷使药物容易被吸收,而集中发挥作用,避免了内服药在体内分布分散,易被消化酶破坏和肝脏灭活的缺陷,从而使的有效利用升高。&&&&天突穴,隶属任脉。此处给药,可使药力沿任脉循行扩散,上可至窍,下可至胸膈。此外,颈部乃人体“交通要道”,广泛与全身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发生联系。据《灵枢·经脉第十》可知,除手厥阴、足太阳经外,其他经脉循行过程中都分别或挟咽、或循喉、或入喉。天突穴给药,还可使药力通过皮部、络脉等渗灌他经,调节他经气血阴阳的平衡。天突穴  【定位】  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  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神经。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  ②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嗝。  【操作】  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食道炎、癔病等。配定喘、膻中、丰隆主治哮喘。&&&&&&就天突穴本身作用而言,《针灸大成》谓其“主面皮热,上气咳逆,咽肿咽冷,声破,喑不能言,胸中气梗梗”。一些药物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连同药物本身的偏性,产生双重的治疗作用,其中,穴位起引导作用,药物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药物利用自身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失衡,而穴位,由于所属经脉的不同,联系脏腑的不同,针对经气的流注、邪气的留驻的部位,起着引导药物归向的重要作用。&&&&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之语,主张遵循内治法的法则遣方用药。但笔者认为,外治法的药物是通过皮肤吸收的,由于皮肤的吸收功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药物是无法透皮吸收的,这就要对用药进行筛选。所以,药物的配伍无论多么精当,如果不能透穴通经,则无视其效。笔者常以“香窜药”为首选,气香,性走,方能行窜,通经达关,同时,有走而不香的,有香而不走的,应酌情配合使用。&药物制作及贴敷方法:&&&&&将药物研为极细粉,取适量固定在滤纸(1.5厘米×1.5厘米)与脱敏胶纸(2厘米×2厘米)之间。以生姜擦拭天突穴后粘贴。每贴敷72小时停24小时,贴敷天数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继用3~7天。皮肤易过敏者及皮肤有破损者忌用。&&&一、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的患病人群广泛,目前,最多见的原因是用声过度、烟酒或粉尘等局部刺激。加之嗜食辛辣厚味、暴怒烦劳蕴生痰火而致。很多时候,患者舌、脉未见其异常,而只见局部症状,此者病情尚轻,未传经入脏,正气活跃,病邪局限。所以,局部辨证亦不容忽视。&&&&慢性咽喉炎以气阴两亏型居多,常伴有痰凝气滞,君药多以入肺、胃经为主,也即“咽为胃之系”、“喉属肺系”之义。&&&&就慢性咽喉炎的治疗而言,行气活血法,实为治标之法。气亏,要配膻中、气海等具有补气作用的穴位,以求其本,尚可得到如期效果。此外,行气活血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多,血中津液便可渗出脉外以补其不足而达养阴增液的效果,局部组织得到滋养,从而促进损伤的修复。&&&&此外,也可以配伍温热药,温热药可引热外达,所谓“同气相求”;并防止寒凉药闭塞毛窍、凝滞脉络,利于其他药物入血络逐邪,并使损伤得以修复。&&&&症状:喉中或痒或痛,甚则声音嘶哑,吭喀声频作。声带红肿,边缘增厚,咽部微红,喉底脉络扩张,有散在颗粒或连成片。口渴咽干,小便短少,常伴有颧红唇赤,头晕,虚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清热活血&&&&方药:天花粉6克、白僵蚕2克、薄荷冰4克、草红花2克、川芎2克、紫苏叶2克、冰片2克。&&&&方解:花粉清热滋阴,配红花、川芎入血逐邪,使脉络得通,阴液得充;白僵蚕、薄荷冰及冰片清热开窍;苏叶舒肝理肺。以姜汁做引,可行热,利于药力透达。配苏叶辛散之性可防止“冰伏”,并引热外行。&&二、、&&&&症状:&&&&声嘶日久,喉中不适,常有清嗓动作。喉镜检查,有小结或息肉,常有黏痰附在上边。舌边尖有瘀点,苔白脉涩。&&&治则:&行气活血、化痰开音&&&&方药:皂角5克、石菖蒲5克、守宫5克、三棱2克、莪术2克、穿山甲2克、血竭3克、威灵仙3克、冰片3克。&&&&方解:皂角、守宫、威灵仙化痰、散结。三棱、莪术、穿山甲、血竭活血化瘀。石菖蒲、冰片开音。&三、咽部神经官能症&&症状:也即所说的梅核气。喉中如有痰状,咽喉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大多伴有精神紧张、易怒。舌胖苔白或黄腻,脉弦。&&&&治则:&解郁化痰&&&&方药:儿5克、苍术3克、厚朴3克、川芎3克、青皮3克。&&&&治法同前,另可加几滴酒在药芯里,增强活血通脉之力,也可加快有效成分的溶出。&&&方解:&&&&儿茶消痰生津,化湿而不燥,配厚朴行气化湿;青皮、川芎活血行气解郁;脾为生痰之源,苍术可入脾经化湿祛痰。如若咽喉干燥明显,可饮水解之。停药后,便可消失。&四、咳嗽&&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包括上感、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炎等所引起的咳嗽。天突穴敷药,可直接降低气管黏膜的兴奋性、激惹性。选药应以虫类药为主,全蝎、蜈蚣有很好的散风解痉作用,随证加减变化。配穴,可选大杼、风门、肺俞、膻中、阿是穴、罗音区等。&&&&方药:全蝎3克、&蜈蚣2克、穿山甲2克、冰片2克、生姜汁(适量)。&&&&以上方为基础加减:热者,加五倍子6克、薄荷冰3克、大黄5克;寒者,加细辛3克、干姜3克;燥者,加花粉5克、红花3克;痰多,加皂角5克。&&&&治则:解痉镇咳&&&&方解:全蝎、蜈蚣通络息风止痉;穿山甲活血通络,以利血气;生姜、冰片开窍。可配合神阙、第4胸椎下(上下取压痛点)、肺俞等穴位或敏感点贴敷。咳甚者可扩大敷药面积。&五、急性扁桃腺炎&适用于急性扁桃腺炎初期,相当于风热乳蛾,治以清热解毒法。烟酒过度、心火亢胜、风热等造成咽部红肿疼痛可用此方治疗。&&&&症状:&&&&咽喉疼痛,喉核红肿,咳嗽吞咽时加剧,牵连咽部周围。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消肿利咽&&&&方药:六神丸3克、荆芥穗2克、生姜汁适量。&&&&方解:&&&&六神丸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配荆芥穗、生姜汁增强疏散之力。&天突穴贴敷治疗方法小结&穴位贴敷治疗方法,给药持久,用药安全而方便。用药结合穴位本身的位置、解剖、主治、经属等特点,可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其中急性病症或药物透皮效果差时,可以采取扩大敷药面积的办法,甚至覆盖多个穴位,以此增加药物的吸收量。&&&&笔者还体会到以下用药原则也很重要:&&&&活血补阴在“津血同源”的理论和特点指导下,用行气活血法提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间接补充津液。&&&&重视血络久病在血、在络。采用热药、辛味药、活血行气药的开、行、散的特点,辅助君药入血络逐邪,并利于修复损伤。&&&&行者为佳笔者常选用具有较好的透皮(行窜)能力的中药。如血肉有情之品、芳香开窍药、行气活血药。或在行窜能力差的药物中,配以行、开药为引。&&&&以天突穴为主的外敷药方法,还可以治疗诸如声带麻痹、气管炎、哮喘等相关疾病,和改善各种疾病造成的咽喉、气管、胸部不适的症状。在临床应用时,如果条件允许,与内治法结合效果更好。从而达到治本与治标结合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疑难杂症【关键词】&穴&穴&&疑难杂症&&神阙穴又名、,俗称“肚脐”,穴属,任、督相,又为循行之地,因任、督、冲三脉,相通,内联,六腑四肢。涌泉于足掌的前1/3凹陷处,屈足卷趾宛宛中,又称、地衢、厥心穴,是足少阴之脉的井木穴,的子穴,该穴属天、地、人穴之一。曰:“于诸穴皆分主之,独于、、涌泉特云治是三穴者,无所不治也。”此二穴以其独有的位置,特殊的,难以置信的、的效果被历代医家所看重。时值今日,仍被作为生理、病理、调整机体机能、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神阙、涌泉这两个穴位保健、防病治病,无论是医务界或是民间都积累了丰富的和,尤其是对小儿疾患更为适用。鉴于其施用简便、易于把握、治疗效果好而被人们认可。现部分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1&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儿科疾病&&(1)治疗小儿:粉适量,用调敷涌泉穴。或生山栀9g研碎浸入少量70%或中30~60分钟,取浸泡液和适量和匀,做成4个如1角钱镍币大小的面饼,睡前贴压于患儿双涌泉穴和双侧穴,次晨取下,以局部呈青蓝色为佳。&(2)&治疗小儿急性腺炎:生20g,焙干,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3或1/4,用食醋或茶水调成糊状,贴敷足心,男左女右,8小时即可,每日1次,连续3~4次。(3)治炎:9g、5g、16g、3g,后共研细末,每次取6~15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4)治腮肿、小儿肿大:研末,水调敷两足心。(5)治初生儿两腮肿硬、口内生疮,或生,或生、、蛇舌及紧闭、乳等,用生、生各6g研细末,用鸡蛋清调膏作饼,贴两足心,可愈。(6)治小儿口炎:粉1.5g,用调糊敷脐。或吴茱萸10g、5g,共研细粉,用食醋调糊制两个,贴两脚涌泉穴,早晚各1次,一般1~4次即愈。(7)治、:生3g、生半夏6g加葱捣烂,敷两足心,男左女右,鼻内有出即愈。(8)治小儿:肉桂10g,研细末,用食醋调至糊状,每晚于小儿临睡前分敷两涌泉穴,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多可。或吴茱萸12g、胆南星4g,研末混匀治小儿、:3g、0.5g,研末混匀,放入脐中,上敷纱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天即愈。或用20g、20g、20g、川椒15g,共研细末,鲜姜30g捣烂如泥,拌匀药末装纱布袋内置脐上,以袋温之,5天为一疗程。腹胀不者加萆菝9g,少者加白茎7根(每根1寸长左右),黄有黏液并痰涎者加5瓣。(10)治:明矾适量,与适量面粉、食醋调成糊状,敷涌泉,每日换药一次。一般1剂见效,3剂可愈。(11)治小儿泻泄:吴茱萸、,按2:1或1:2配方研末,加食醋适量调膏,敷涌泉穴。或用大蒜10g捣烂,调拌鸡蛋清,外敷涌泉穴。或用胡椒12g、艾叶30g、30g,共捣烂,调鸡蛋清外敷足心。(12)治小儿与幼儿轻型(单纯不良):、、、明矾各等份,分别研为细末后拌匀装入干燥密封的瓶中备用。用时,成人用约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外用胶布或固定,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13)治疗婴幼儿脐炎,贯仲30g、12g、6g、6只、3g、樟脑10g,先将穿山甲醋制、蚕茧焙,诸药共研细末,入瓶内密封。用药前先揉脘腹10分钟,再以温盐水脐部约5分钟后蘸干,用药适量填于患处,覆盖消毒纱布并固定,每日换药1~2次。(14)治小儿性:沙苑10g、5g、5g、五倍子5g,研粉,每次取5g,白酒调糊敷涌泉穴。每日1次,5天为1疗程。(15):7段、适量,共捣泥状每晚敷脐,次晨除去,连敷5次即可奏效,以后隔日再用,以巩固疗效。或3g,、肉桂各1.5g,共研细末,用时取3g药末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脐心并固定,36小时取下,隔6~12小时再用上药敷脐,连敷3次,最后每隔7天填脐1次,连用2次巩固疗效。(16)治小儿:10g,捣烂,临睡前敷涌泉穴。(17)治小儿慢:0.3g,调拌鸡蛋清,外敷两足心。或用12g研细粉,调拌食醋或,涌泉穴。(18)治:、、各7粒,鲜绞汁适量,少许,除茵陈汁外其它药共研细末,过筛后,与茵陈汁调拌成糊状,填满患儿脐孔,敷以纱布并固定,每天换药1~3次,直至黄疸尽退方可停药。(19)治:2g,、细辛、吴茱萸、、、冰片各1.5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将脐部清洁,再用上药3g,以开水调成糊状敷脐,继以铜钱1枚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或用食醋将混合后置于脐孔,外用铜钱压上,用绷带固定,20天为1疗程。&&2&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内科疾病&(1)治:吴茱萸、生附子等份研末,每晚睡前用食醋调敷两足涌泉穴,12~14小时取下,连敷7天,此法亦治。或用100g、100g、吴茱萸50g、5g、仁50g,分别研末,前4味药混匀装瓶,蓖麻仁另装备用。用时,将前4味已研末混匀的药末用食醋调成糊状,同适量蓖麻仁末摊于纸上形成直径5cm、厚0.5cm的小饼,贴在两涌泉穴上,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或、各12g、山栀子3g、胡椒7粒、14粒,共捣烂,以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每晚睡前敷1足,每天1次,左右交替,6次为1疗程。此法除治外,亦用于的治疗。(2)治疗:穿山甲3g,与12g、12g、20g捣烂调拌成厚饼,贴双足心,然后用白酒浸湿。或生附子20g、乳香30g、没药50g、30g、40g、60g、20g、90g,共研细末,每次用药5g,用食醋调成糊状,烫热后敷于涌泉穴上,隔日换药一次。(3)治老年人所致顽固性:取朱砂4g,研末,调糊,睡前贴敷涌泉穴。(4)治肺及:新鲜大蒜去皮,捣成泥状,称取9g,再加硫磺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一次。(5)治:朱砂粉1份,5份,两药混匀装瓶备用,成人每次用药2~3g(小孩用量酌减),加少许水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入脐窝内,用纱布覆盖固定,次晨取下,连敷2~4次。(6)防治:、、白丑、、、半夏各10g,共研末分包,以适量鲜和面粉调成糊状,敷于、及涌泉穴,每次敷24小时,作痒难忍时即取下,每10天为1疗程,每月可连贴2~3个疗程,一般季为宜。(7)上逆者用南星或白芥子研末,用生姜汁调和,敷两足心。(8)用白芥子、杏仁、半夏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每晚取大一块敷涌泉穴。(9)治疗尿潴留:白胡椒7粒,葱白7段(每段1寸长左右),捣烂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并固定,多数在25分钟左右可自行排尿。(10)治:蓖麻仁70粒、1个,共捣烂,敷于双涌泉穴上,每日换药1次,7次为一疗程。(11)治疗:淡附子30g、生大黄30g、30g、30g、30g、生30g、炒10g,研细末,制成,每丸3g,每次1丸水调成糊状,敷脐并固定,每3~4天换药1次,8周为1疗程。(12)肝性腹胀:用5粒(30g),加食醋调成糊状,将药敷于脐部,上盖薄膜以防过快而干涸,每2~3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13)治疗:生黄芪50g,20g,附子10g,桃仁、、、各20g,共研细末,每100g装1布袋,用时使其1袋喷酒后脐部外敷,上加热水袋,每日3次,每次2~3小时,28天为一疗程。&&3&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科疾病&&(1)&治(病):末,用绿茶水调,敷两足心。(2)治、:吴茱萸、大黄、三药研末贴足心。(3)治: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者,蒜泥敷于右侧涌泉穴,右侧鼻腔流血者,蒜泥敷于左侧涌泉穴。(4)治背热如火、:生附子研末,水调敷两足心。(5)治():大蒜切片,贴敷两足心。(6)治疗:吴茱萸、细辛各3g,川黄连1g、冰片0.5g,共研细过8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0.5g,加食醋少许调成稀薄糊状涂于脐部,复以青点燃后,2~3cm距离进行悬灸,每次30分钟,每晚1次,一般1~2次疼痛缓解,3~4次愈合。&&4&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妇疾病&&(1)治:15g、当归20g、川芎15g、20g、25g、益母草30g、、、,共研细末,以益母草浓汁将诸药调成糊状,取糊状药饼约5g置于神阙穴内,每日换药1次。(2)治:、各15g,0.1g,将前两味药研成极细粉末后加入麝香研匀。将上述药粉分为2份,分别摊放入脐眼、两穴,覆盖胶布固定,一般数小时见效。若无效,次日更换敷之。(3)、胞衣不下:用蓖麻子7粒,去壳研成膏,涂足心。或用蓖麻籽7粒,去壳研成膏,入麝香0.5g,再研成膏,涂于产母足心,胎下即洗去,迟者子肠出,可移涂头顶心,即收上,速去之。(4)治妊娠恶阻:丁香、姜半夏各15g,共研细末,以鲜姜汁调糊敷脐,1日换药1次,轻者1~3次,重者3~6次,可呕停吐止。(5)治妊娠腹痛:附子、茯苓、桂枝各10g,党参、白术、白芍、当归、旋复花各15g,研成细末以蜂蜜调成糊状敷脐,每日1次。(6)治带下病:石榴皮、苍术、白术各20g,车前子15g,柴胡、升麻各5g,以稀小米粥少许调成糊状敷脐,外加热水袋热敷,每日1次。(7)治崩漏:党参、白术、黑炮姜、海螵蛸各15g,共研细末,以食醋调如泥状,敷脐,1日换药1次。&&5&神阙穴及涌泉穴敷药治疗其它疾病(1)&治自汗、遗精、遗尿:煅龙骨、五倍子等份研细末,以清水调成糊状,敷于双涌泉穴,夜敷昼取,连用7~10天。(2)治疗阳痿:五倍子、炙黄芪各6g,硫磺3g,研细末,放入大附子(挖空)内,置250ml白酒中,微火煮至酒干,取附子捣烂成膏,敷脐眼上固定,10天敷药1次。或小茴香、炮姜等份研细末,食盐少许,用少量大乳汁(蜂蜜或鸡血可代之)调和,敷于脐中并固定,每周换1次。或吴茱萸30g、细辛10g,共为细末,用上药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脐部并固定,次晨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