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感冒怎么一年到头的喉咙有痰疲乏里乏乏的淡黄

悠悠往事(二)
&&&&&&&&&&&&&&&&&&&&&&&&&&&&&&&&&&&&&&&
第二章&&&&&故乡的人和事
童年经历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它们是记忆中丛生的根脉,它们一直彼此牵连纠缠在一起,扎根在我心灵的沃土里,童年的每一场景,都不是记忆对过往生活的任意复制,它们是一种思念的提升和超越。不管我们或闲暇或忙碌或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我们那一脉传承的乡音已经改变多少,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
1& 人气旺盛的大爷
我的大爷就住在我家胡同头上,他个头不高,走起路来有点驼背,头顶虽然有点光秃,但他那浓浓的眉毛格外显眼,而且整个胸膛都长满了黑乎乎的毛发。他性格开朗,善言谈,和周围邻居的关系特别好,一年到头他家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特别是一到冬天地里没有农活了,大家都喜欢到他家去玩,常去的人既有老人,又有年轻人,还有像我一样的学领顽童,本来不大的两间北屋,经常被挤的水泄不通。家里的长条凳,小板杌坐的满满堂堂,就连睡觉炕上也是坐的的里三层外三层。那时候家乡没有电灯,大家借着煤油灯的微弱灯光谈古论今侃大山,山南海北拉家常。大爷是全村有名的“故事迷”,他最大的爱好是给别人讲故事,在我所熟悉的前辈中,大爷绝对是最有口才、最能讲故事的人。每当他家里高朋满座时,或者在什么社交场合,他总是一个中心。他肚子里像是有说不完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从嘴里不断线地蹦出来。他的故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历史事件、又有民间传说、无所不包,故事中自然也少不了神通广大、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这些故事虽然我们听起来十分害怕,但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喜欢听。大人们有时也会故意吓唬我们,说晚上自己走路时小鬼就跟在后面,并有“啪嗒啪嗒”的声音发出。有时听故事到夜深,大人未去叫,又不得不独自回家时,就非常留意身后的声音。但往往越留意身后,身后的声音越清晰,心里也就越害怕。大着胆子回头看看,什么也没有,于是赶紧快跑。可是你快身后的声音也快,你停住脚步身后的声音也好像没有了。这时你心中反会感到更加恐惧。听完故事后自己往往就在这种恐惧的、与小鬼捉迷藏般的快快慢慢、走走停停中回家。而尽管如此害怕,第二天晚上照去不误。现在大了,自然知道其实并没有鬼,声音也只不过是自己走路发出的,只是在静夜听来特别入耳而已。可那时并不知道这些,倒还真认为是有小鬼跟在后面呢。大爷在讲故事中,讲的最多的内容还是历史故事,例:“鸿门晏”,“桃园三结义”,“朱元璋大战陈友凉”等等。真不知道这个只字不识大爷肚子里怎么会装着这么多故事。令我吃惊的是,当年大爷讲的这些故事情节,竟然和书里描写的所差无几,现在想来,大爷口中的这些故事都是经过他耳听硬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的。
大爷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的纸扎艺术在村中算的上首屈一指,纸扎纯粹是大爷的一种业余爱好,他既没有老师的指点,又没有受周围环境的熏染,完全靠自己的苦心琢磨和反复实践。大爷最喜欢干的活是扎风筝,他扎的风筝不仅花色艳丽多样、造型逼真,而且品种繁多;其中动物风筝的题材特别多,例如人风筝,孔雀风筝、燕子风筝,鹰风筝,蝴蝶风筝,蛇风筝,龙风筝等等,有的风筝还安上了一种特制的哨子,风筝上天会发出嗡嗡叫声,一边看风筝一边听音乐那种感觉美极了。大爷搞纸扎的最高艺术不是扎风筝,而是扎动物的形体,每年村子里正月十五玩龙灯,龙头龙身的制作非他莫属,他扎出的龙栩栩如生,技艺颇为精湛。除此之外他还擅长扎牛马驴等大型动物。大爷制作纸扎的原材料主要是高粱桔和竹披子,他先把原材料,捆绑成适应各种动物的骨架,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完工的纸扎艺术,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一般鸟笼子都是用竹子做的,可是大爷做鸟笼子全是用高粱秸挺子做的,由于高粱秸挺子质底松软,便于加工和造型,因此他做的鸟笼形状别致,有层层相叠的复式楼,有间间相连的四合院,还有亭台楼阁式的小别墅。他所扎的鸟笼既不卖又不送人,常常变换样式,追求的是一种艺术欣赏。用秫秸篾子编制蝈蝈葫芦这也是大爷的拿手好活。高粱秫秸,挺拔,节长,杆身圆润。心灵手巧的大爷,把秫秸破成等宽篾条,编成精美的蝈蝈葫芦,有的还配上红色的篾条,简直是绝美的工艺品。而把篾条编成方格网,上下叠合,就又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八角蝈笼。冬天把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在怀中,不时地发“叽叽”的叫声,真是一种极大的快慰。现在家乡能会编蝈蝈葫芦的人已很难找到了,即使有人会编,它的使用价值已不复存在了,因为蝈蝈早已在我们村绝迹了。
&&&&&&&&&&&&&&&&&&&&&&&&&&&&&&
&&2 聪明的狗哥
在我们家乡有一个和我非常要好的童年伙伴,他小名叫狗子,他比我大四岁,因此我叫他狗哥。狗哥家居贫寒,兄弟姊妹多,从小没上几天学,斗大字认不了一箩筐。别看他没有文化,可在音乐方面却聪明极了;他没学过手艺却能巧妙的自制许多种乐器,他没拜老师却能娴熟的演奏各种歌曲,他不识乐谱艺却能靠听觉把歌曲自编出音调,他的音乐天赋使我们感到五体投地。
从小酷爱音乐的狗哥,自己做梦都想拥有一件象样的乐器,可那时候家里穷的一贫如洗,全家连糊口度日的钱都没有,哪有钱去乐器啊。于是他产生了自己做乐器的想法,开始先从构造比较简单的笛子和箫做起,他借了别人的笛子和箫作为样板,到处寻找合适的竹竿,将火锥烧红后把内节贯通,用细砂纸将内壁通刷干净,在竹子大的一头画定吹孔位置并开孔,再塞上笛塞,吹出筒音的高音,量出吹孔的内径是多少,从而确定吹孔至出音孔所需的长度,开好各孔以后,用小刀再进一步修正,孔位内壁呈圆形,孔位外表则呈椭圆形,最后,在笛身上缠上丝线圈,涂上生漆,为保护笛子以免干裂,或磨光,上蜡漆,两头接骨等以作装饰。他做的笛子和箫不但外观漂亮,而且音色纯正,和买的基本没有大的区别。他做乐器最令人称奇的是制作二胡,制作二胡不但工艺复杂而且用料较多,特别是制作琴筒音窗用的鞔皮是比较稀有的材料,二胡的鞔皮用的莽皮,莽皮在我们家是根本见不到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狗哥想出了用蛇皮来代替,可是在我们家逮不到这么大的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又想起了用蟾蜍皮代替的方法。蟾蜍皮的大小虽然合适,但皮质粗糙且不平,使用时音质效果很差,可在狗哥手中照样能拉出优美的曲子。
狗哥对音乐有着特殊天赋,他虽然不识乐谱,但不管他会不会的歌曲,只要有人在他面前唱上两边,他就能娴熟的把这首曲子用二胡或笛子演奏出来。狗哥不但热爱二胡,会吹笛子,还会演奏口琴、单管、箫等多种乐器。甚至他摘一片树叶或搉一节禾秆含在嘴里,都能够吹出象模象样的曲来。每到农闲时节,他便会和村里一些喜欢乐器的人围在一起,吹拉弹唱,好不快乐!令人佩服的是,那些乐器都是狗哥自人琢磨学会的,属于“无师自通”。 &
&&&&&&&&&&&&&&&&&&&&&&&&&&&&&&&&&&&&&&&&&&3&
赶集是农村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渠道,农民的吃喝拉撒睡及庄稼从种植管理到收割储存所用的一切用品均要到集市进行交易。一年下来,就数腊月的年集红火热闹了。尤其是到了年根,通往集市的条条土路上人流不断,离集市还有一里多地,就听到了集市的喧闹声。 农村的集市很多,一般方圆不超过七八里路就有一个集,在我们家周围每逢五,十是孙村集,每逢四,九是龙山集,每逢二,七是李福庄集,农民赶集十分方便。每到逢集的那天,人们或挎着筐子,或提着篮子,或背着褡裢,或推着手推车,逶迤着鱼贯前行涌向集市。一路上,大人们相互间拉着家常,小孩子则一路蹦蹦跳跳着,嬉笑打闹着。整个集市上可以说是人声鼎沸、人山人海,人多得挤都挤不动,随便找个高处站着四目一望,全是拥来挤去的人头,真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集市上有卖针头线脑、鞋帽、手套等小百货的:有卖瓜子、花生、水果、红糖、烟酒等副食的;有卖油、盐、酱、醋和各种调味品的;有卖扫把、笊篱、碗筷、铲勺等日用品的;有卖红枣、核桃、山药、百合等山货的;也有卖锅盔、油糕、麻花、酥饺等小吃的;还有出售泥老虎、吹糖皮人和耍把戏的……布衣鞋帽、水产海货、瓜果梨桃、猪羊牛肉、烟花爆竹,摆了几里地。到处是小贩的叫卖声,买者的打价声,乡邻之间的问候声。这个时候,人们之间会出奇的热情,我踩你一脚,你碰我一下,也不至和平日一样会引起纠纷。那时候,年集是要赶一整天的。因为要过了正月十五集市才开,所以年集上要购足年节二十几天吃、用的东西。直到日头西斜,大家才满载而归。
年集上最热闹的地方要数烟花爆竹的摊位了,这天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毛驴车小推车三轮车大马车上拉的都是鞭炮。记得那个时候的烟花爆竹品种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鞭炮、爆竹、二踢脚、起火什么的,那些小商贩抓住一年中展示自己的绝佳时机,争相比试着自家货物的孬好,往往是你点一挂我放一扎地较上了劲儿,“噼噼啪啪”,十分热闹。这烟花爆竹与别的生意不一样,一年当中就忙活这一阵子,那个时候过了这年集就没地方去卖了。于是,卖烟花爆竹的便抓住这最后的时机,一个劲儿地喊叫,老少爷们快看俺这正宗的门头货,要是不称心买一扎子下集送你两扎子!”这边话音未落,那边也撒了急:“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火车不是推的,只喊没有用,老少爷们快来看,看看我们点上啦!”接着拽过来个赶集的人,随便从货箱子里伸手摸出一扎鞭当“点头”。这家子一点上,那家子也不甘示弱:“他那个鞭真不赖,俺这个爆竹也怪能响。点上点上快点上,一听就知是咋样!”你放一扎鞭炮,我就点两个爆竹,集市上演了“擂台赛”。当然也有出丑的时候,刚才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扯起嗓子大喊,可是“点头”不争气,打筒冒烟哑了炮,卖烟花爆竹的只好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一声不吭了。倘若“点头”十分响亮,又没有哑炮,往往是“点头”刚放完,人们便“呼啦”一下子围上去争相抢购。等到下集罢市满地的鞭炮碎屑足有二三寸之厚,卖家这种大方的演练在城市里是绝对见不到的。
乡村的年集总是令人感动和回味,就像一幅淳朴而喜庆的年画活灵活现在你的眼前。赶集人如潮,不论是买的还是卖的,大都没有空手的,有的手拿风车、纸花、鞭炮,提着猪肉,扛着鲜竹杆;有的拿着年画、春联、过门前、灶门神;还有的拿着虎头鞋、老毡帽等,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即便是不买不卖者,也都在年集上感受一下年味,找一个听评书和说大鼓的地方,寻一个文化乐趣。特别是年集上的包子、丸子汤锅前,更是热气腾腾,男女老少站着的、蹲着的,品尝着独具特色的小吃,津津有味,没有谁讲究,也不分等级,感到的是幸福。
如今的年集,没有了那时的热闹,也没有了那时年味的浓厚,也许现在的年内涵丰富了,也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在过年的缘故,只是感觉不到罢了。
&&&&&&&&&&&&&&&&&&&&&&&&&&&&&&&&&&&&&&&&&&&&&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每逢过年总会组织临时戏班子演戏,在那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困乏的年代,年戏成了村人最丰盛的春节大餐,而且留给人们了永世难忘的记忆。
 我们村的年戏组织者是田伯源(即田秉泉),他是我们村的小学教师,他具有文艺天赋,说拉弹唱样样精通。每年学校一放寒假他便积极储备演戏事宜,演职人员全是村上的戏曲爱好者,男女老少二十多人。排演的多半是大家熟悉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曲,这类戏道具和装扮都很简单,很适合农村的经济条件。我们村虽然不大,但具有文艺天才的人却不少,他们不但会唱吕剧,还会演歌剧、评剧、五音戏,黄梅戏等。像《李二嫂改嫁》、《小姑贤》、《拾玉镯》、《王汉惜借年》、《王小赶脚》、《刘巧儿》、《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目我们村都演过。身材高大的李重义扮演县官威武庄重,身材挑高的崔秀英反串男小生英俊潇洒,身材消瘦的田景周反串花旦是他的拿手好戏,长相苦丧的李重殿专门扮演穷秀才,李道生不但擅长扮演老生而且还会反串老旦,个个演员都有他的独特演技和拿手好戏。各种戏剧人物入木三分的深情表演,使乡亲们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或骂声一片、满脸愤怒,或兴奋不已、感慨万千,或悲痛至及、泪挂满面,演员优美的唱腔和感人肺腑的情节使乡亲们陶醉其间。伴随着演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周围十里八乡的村庄都跑到我们村来看戏。
演戏一般是从正月初七八开始,有时一直演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演戏的场地一般选择在背风向阳之处,舞台的搭建既简单又牢固;台柱子用的是打场的石滚子,台面由农户的大木门并排而成。台的两侧,后台及顶棚均用秫秸箔相档,然后挂上布帘,台前挂着两层双开的鲜艳惟幕,紫红色的前幕上绣着“晨光剧团”四个大字。数盏白色的气灯高高悬挂。当锣鼓一响,乐队齐奏,前幕徐徐拉开&&&&&&,这种气氛不亚于县城的专业剧团。每次演出台下黑压压的观众挤的水泄不通,其中还有许多人是从数公里以外赶来的戏迷。看戏的不用掏一分钱,唱戏的不拿一分钱,跑堂串台的更没有什么报酬,大家图的是自娱自乐,心情舒畅。
后来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普及推广,农村过年演小戏的习俗也随之淡出了,但那段特殊岁月带给人们的特殊快乐和情感,却是永远也不会湮灭消逝的。
&&&&&&&&&&&&&&&&&&&&&&&&&&&&&&&&&
难忘的乡村夏夜&&&&&&
我虽然离开农村多年,但儿时村民夜晚纳凉的情景,仍被完整的保存在记忆里。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夏天格外地炎热。家乡虽然住的是土抷草房,但是由于房子低矮狭小缺少窗户,空气不能对流,室内依然热得像蒸笼,午夜之前即使躺在床上也无法入睡。那时候家中没有电,人们对付酷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摇扇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人常用的扇子主要有芭蕉扇、蒲扇、竹扇、纸扇以及用麦桔杆编的团扇。其中芭蕉扇由于扇面大风力大,扇柄结实耐用,还可以扑打蚊虫,所以很受农家欢迎。
在夏季的夜晚,到室外乘凉,是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晚饭吃过,人们陆续搬着板凳,拎着马扎子,还有人带着用麦秸打成的草帘子,陆续走出家门纳凉了。有在街门口,更多的人是到村边的场园上。那时的场园,打麦时刚刚压过,地势既平坦又光滑,而且宽敞通风,是村民休闲乘凉的最好的地方。晚上吃过饭后,人们不约而同的涌向场园上,三个一簇、五个一群地“自由组合”。年长者一边“扑哒扑哒”地抽着老烟袋,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天南地北地乱侃。小伙子们都喜欢吹拉弹唱,二胡、笛子、口琴,一曲曲民间小调,悠扬悦耳。大嫂姑娘们一边摇着大蒲扇,一边交头接耳说悄悄话,说到开心处,时不时发出一阵哧哧的笑声。最活跃的还是孩子们,哪边热闹往哪边跑,追逐嬉戏。这时孩子们的天性在夜晚得到了释放,他们叫着、笑着、闹着,像撒欢的小狗你追我撵地跑来跑去。玩累了,就躺在大人的怀里,眼望迢迢银河,听老人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惬意地进入了梦乡。农家的夏夜纳凉多持续到夜晚十一点钟左右,随着凉意的降临妇女和儿童多回家歇息。&即使再热,女人、孩子也不能睡在街上,这是规矩不是为伦理,而是为防病。只有青壮年的男人才能在外过夜,俗称“睡野场”。睡野场者多是身下铺草苫或麻袋,身上盖一床“布条”(家乡人称床单或掏出棉絮的被里、被表为布条),由于夜深后气温低湿气大,早上起来“布条”和头发都后湿漉漉的,因此在野外露宿对身体伤害很大,家乡人是不提倡睡野场的。
农村夏夜纳凉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白天大家各自干自家的活儿,到了晚上可以透过月色或微光听着夏虫的欢鸣,沐着或急或柔的晚风,拉东家扯西家,着实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好机会,&&劳累了一天的左邻右舍,夜晚纳凉时拉呱的话题很是宽泛和即兴。男人们在一起拉生产和聊农事,张家今年种了几亩小麦、成色有多好,李家种了一亩花生,地里没长草,秧叶上没上黑斑,收成肯定孬不了;女人们最爱聊的就是家长里短的,谁家的儿媳好孝顺,通情达理,干活还是一把好手,谁家的姑娘找了个家里很趁钱的婆家,过了门(意即结了婚)会有享不尽的福……往往是这边说着,众人随和着,若有谁讲个笑话,会惹来众人的一片欢笑。
农村夏夜纳凉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乡村盛夏的夜晚,没有喧噪,也没有城里的灯火通明,抬起头就能望见那漫天的星斗,夜色下笼罩着的是一种恬静和安宁。大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古论今、谈天说地,有时在孩子们的要求下,也会对着天河,把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游记、梁祝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听故事是当时乘凉时的一大亮点,有几位中老年人常轮流给大家讲故事。有讲三国的,也有讲水浒的,孩子和女人们则静静地听着。有时老人们也让孩子猜些谜语,看谁家的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或教孩子们一些类似二十四节气之类的农谚,或指着星空教一些朴素的天文知识。许多农家孩子就是在夜晚纳凉时认识了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北极星、南斗星、卯星团之类的星座。这原始的朦胧天文知识,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激情和对天文奥秘探究的动力。因此说农村夏夜纳凉既蕴藏着文化又充满着科学,它是民间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
农村夏夜纳凉还充满着朴实的乡村野趣。夏天的夜晚是最自由的,村民可以自由的交谈,话题宽泛即兴,大家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闲谈,没有虚伪,没有欺诈,那份纯真的朴实包容了一切,忙碌一天的人们似乎觉得现在才是最大的放松。村民的穿着也是自由的,男人们大都是赤着上身,裸露着宽阔的胸膛,女人们有的上身只穿肚兜,有的完全裸露着丰硕的乳房,小孩子就自由了,只穿短裤的甚至赤身裸体的都有。在自由和放纵环境中往往会演绎出许多粗狂和可笑的故事;尤其是小孩子会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恶作剧。例如有的小孩把长满毒刺的荆棘悄悄的放在乘凉的席子上,待乘凉者一翻身,则被扎的嗷哦直叫,还有些年长的汉子喜欢在偏僻人少的地方裸睡,于是有的小孩就专门偷藏裸睡者的裤子,待裸睡者醒来双手捂着害羞处满场找裤子,惹得旁观者捧腹大笑。在这种场合下时常也会看到大人做出一些出格的举措。在我们村有一位老者,我们喊他长生叔,他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和逗小孩玩。一次他将裤腰带解下来平放在地上,整条腰带堆满了尘土,他把所有的小孩喊到身边,声称他会变魔术,谁能向腰带上吹三口气,腰带立刻会变成一条活蛇,天真的孩子则争先恐后的来吹气,这时他两手紧抓住腰带两端用力一拽,尘土飞扬四起,结果孩子们口中鼻腔中全都布满了尘土。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紧接着他躺在地上装死,并令所有的小孩哭爹,这时孩子们感到报复的机会来了,于是放声的哭起了儿子,这一下可把长生叔气坏了,他立即爬起来赤着双脚手拿鞋子四处追打小孩,精灵的小孩早已跑的无影无踪了。。。。。。。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一页旧的乘凉风俗画掀过去了,留下的只是记忆和慨叹。确实,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之处,高层楼房使我们摆脱了平房的狭小、潮湿之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正在逐渐失去好多朴实的爱好和习惯,乘凉便是其中一种,这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
6&& 剃光头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我们家乡的男性村民不论老少一律是剃光头。在那个生活水准较低的年代,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很少花钱剃头,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自家剃头或门临间相互剃头。
我们家兄弟四人剃头全有父亲一人承担。现在回想起来我父亲剃头的技术确实不佳。每次剃头前总是母亲先把热水烧好,父亲把一条黑黑的抹布围在我的脖子上,把我的头摁在热水里打上肥皂洗一遍,当时感到那洗头水非常烫,甚至烫的疼痛难忍,父亲说水不烫,头发不软,头不好剃。头洗好后,用毛巾擦干脸上的水,一股难闻的气味,沁入我的鼻子。我坐在大方凳上,父亲拿着一把木柄的剃刀,形状如铡刀,刀上还有铁匠打上的痕迹,在我头上刮了起来,一刀一刀下来,一片片头发落地,起初,冰凉的刀子刮在头上,有挠痒痒的感觉,剃了大半个头时,刀子有点不快了,父亲便在裤腿上趟了趟刀,又给我头发上抹了些肥皂,又继续剃,这时感觉有些疼痛,身子开始晃动,“别动,刀子要割口子的。”父亲说。我想起哥哥头上那滴快要流到耳边的血,不敢动了。面临着这么多大人,没敢哼出声来,忍着,委屈着,每刮一刀,我的身子要抖动一下。我每动一下,父亲就用手死死的卡住我的脖子,狠狠的按我的头,当最后一撮头发剃下后,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儿时的记忆模模糊糊的,要说记忆最深刻莫过于这次剃头了。在我的印象中我每剃一次头,就等于上一次刑,因此我很讨厌剃光头。要说讨厌道不如说是厌烦,厌烦父亲给我剃头,同样是剃头,我大爷剃头的技术就比父亲高明多。细心的大爷在剃头前总是先把剃刀磨得飞快,剃头时既不卡我脖子又不按头,整个过程中没有痛疼的感觉。因此每到剃头时我总想让大爷给给我剃。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村民的发型也丰富多彩起来,特别是青年人有了分头、背头、平头等,用刀剃光头者渐少。但我父亲仍然是坚持给我剃光头,为的是省五分钱的理发钱。我记得在我上高小时,全班剃光头者已经位数不多了,我剃光头还时常遭到同学们的凌辱,有的说我的头剃的不平像山东丘陵,有的喊我“电灯炮”,更有甚者讲“剃头不给讲,对头三巴掌”,顺手就玩弄我的头,为此我曾哭过几次。多次要求找剃头匠去推头,但没得到家人的允许。1958年开始搞大跃进,农村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吃饭不要钱,推头自然也不要钱,从此我结束了剃光头的历史。
农村剃头一般没有固定的门面,也不走村串巷吆喝,多是挑着剃头挑子赶集。剃头挑子的一端是硬木质地的条凳,条凳四腿外乍,呈上窄下宽的长棱台形,凳腿间夹置三个薄薄的抽屉,最上一个多是作为放钱之用,中间一个放置围布、刀剪、梳子等剃头工具,最下一个则塞满了点火用的碎木头或玉米芯。另一头是一个类似旧式木制脸盆架的框架式物件,里面放一洋铁皮轻便小火炉,上面放置一个黄铜盆。框架的其中一根立柱向上延伸至1.7米左右形成旗杆状的毛巾杆,接近顶端处饰一木刻装饰物,上挂着磨刀布和毛巾。整个家当简单实用,轻便灵活,一条扁担挑起来就可以到处走动。每逢集市,特别是腊月中旬以后,“剃头挑子”周边几乎成了全集市上最繁忙的地方,周围总会聚集着一堆等着剃头的人。每到一处,“剃头的”就撑开摊子,摆好工具,点起火炉烧好热水等候顾客。由于剃头挑子常处于一头凉一头热的状况,所以民间便有了一句俗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说法。
现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挑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的人少之又少,就连理发店这个词几乎面临绝迹,代之而起的是“美发店”,“发廊”和“美容室”之类的时髦名称。社会进步了,不但“剃头”这个名词进化了,人们在“剃头”中得到的享受也提高了。
&&&&&&&&&&&&&&&&&&&&&&&&&&&&&&&&&&&&&&&&&
在我的家乡,腊月杀年猪是农家“忙年”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大到几乎是一场民俗的盛典。在我们小孩看来杀猪是一件既血腥又刺激的事,因此只要听到村里有猪的叫声,我们就会拼命的跑去看热闹,看的多了对杀猪的过程也了解的十分详细;
杀猪前,主人就要支好地锅并烧好一大锅热水,另外还要备好杀猪用的案台子,耐心等待杀猪匠的到来。杀猪匠一到,主人递上烟,献上茶,闲谝几句,杀猪匠勒起油晃晃的袖子说:
“开始”。于是,守候在旁边的几个壮汉一个健步堵了上去,拉耳朵的拉耳朵,牵尾巴的牵尾巴,推屁股的推屁股,硬是“生拉活扯”地将猪拖到了案台边,并用力将猪死死地按倒在杀猪案台上。此时,求生的本能使猪的野性大发,四脚在空中乱踢,用力挣扎,声声凄厉的嚎叫响彻乡村。待肥猪已经被壮汉们牢牢地按稳在凳上了,主刀的杀猪匠才不紧不慢地拿起锋利的刀,闪电般地对准猪的咽喉致命一刺,只见一股殷红的鲜血从刀口处“扑哧”一声喷射了出来。由于刀尖扎在心上,猪悲声大放,猛力踢蹬,害得壮汉们也随着晃动。猪越是闹腾得力大,那血越是喷得急。不一会儿,猪的悲声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由强变弱,血柱也由粗变细,由急变缓,最后只是一点一点的滴。片刻后,肥猪无力的战栗着,哀号声也逐渐减弱,待血流尽,便彻底没气儿了。这时,汉子们松了手,猪顺势滚瘫在台上一动也不动了。也有些杀猪匠为了安全和稳当,在杀猪时不是直接将刀子插入猪的心脏,而是在宰杀前先将猪的四条腿绑紧,把整个抬上杀猪案凳,让猪头悬空,然后杀猪匠双手轮起一根大木棍对准猪头猛砸几下,待猪昏迷之后,再将刀子插入心脏。这两种杀猪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让猪放血毙命。
猪放血毙命后,紧接着就是吹气退毛。这时杀猪人解开捆在前后腿上的猪蹄扣,在一个猪后腿上用刀子割一个口子,然后用猪通条在那个口子上插入,捅至猪全身各个部位,如耳根,脖颈下方,后背等等皮肉之间,之后杀猪人就用嘴对准猪后腿上的那个口子吹,空气就顺着猪通条插过的通道往里走,吹过一阵,用绳子扎住口子,用棍子在猪身上猛打,空气就在猪皮和肉之间串通,猪就立刻胖起来,全身没有一处皱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好腿毛,最后把猪吹的非常胖园了,四蹄张开,再把猪后腿上的口子扎住,把猪抬上烧好热水的大锅,进行退猪毛,腿毛就是把快开的热水浇到猪身上各处,然后就可以用刮爬往下刮,也可以直接用手往下薅,不一刻,毛已退好,众人再把退好毛的猪抬上砧板(一般为饭桌),杀猪的先把猪头沿脖子割下一半,找出食道系个疙瘩,防止胃里的食物流到外面,然后砍开胸腔,还会乘出几碗腔血,放入血盆,取出心肝肺等红下水,之后把肠子肚子扒出放在一个大盆内。之后就把猪大卸八块,分出后鞧前盘,下踹里脊。下一步就是处理白下水。首先找出胃上的食道,把肚子(胃)分离出来,找出与小肠的连接处,割断,然后把肚子割开,倒去残存的粪便,用热水冲净,放在一边,再把小肠割成数段,用热水冲净,再翻过来用热水冲洗,去掉粪便,再用绳系住。最后是大肠,大肠外边包着一层网状的油,俗称水油,杀猪人慢慢的剥去这层油,取出大肠,一段一段的剥,大肠也一段一段的取,取出后拿着这段大肠用热水灌入,用手捏住两头不停地晃动,觉得差不多了就松开一头倒出粪便,肠子则放入一个筐内,全部倒完后连同肚子小肠一起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整个杀猪过程到处结束。
小孩子们看杀猪最感兴趣的是向杀猪匠讨要猪膀胱,那时候,农村小孩没玩过气球,杀猪匠将膀胱赏给我们了。我们就找一个芦苇管插进去,让大人把膀胱吹成个足球,敲起来砰砰响既能踢又能玩,那时候也觉得是很好的玩具。那是穷没办法,没玩具。
过去农村所杀的猪基本上没有很大的,一般体重一百多斤就算大猪,那时候乡下人家喂猪,从来不喂饲料,猪肉都细嫩得很。加上家里穷,连人吃饭都没有饱,猪食也就只放少许米,没有营养寡淡的,所以猪一般都养不大,有的一年多都不能出栏,到杀猪时肥膘也很少。因此农民想买肥肉的愿望很难实现。现在养猪基本上都是“猪快长”,不到半年就能长上几百斤,但肉质差远了,很难再吃到以前的那些美味。
&&&&&&&&&&&&&&&&&&&&&&&&&&&&&&&&&&&&&&
8& 燕子的情怀
小的时候,我家里的屋梁有一个燕子窝 ,里边住着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我天天看着它们双双出入,群群掠过,时而翩翩起舞,时而栖于天井的晒条上,时而空中鸣叫,时而立于窝边低吟。燕子的可爱早已印入心田,那红红的嘴唇是那么的迷恋,那油光可粘的羽翼令你倍加喜爱,那“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燕尾更是力量的象征。而燕子留在我深处的是那丝丝情怀,片片私语,或寄予美好春光,或直抒浪漫爱情,或抒发漂泊思绪春天乃万物复苏之季节,燕子成了春天的使者。燕子到来,大地顿然增色。它来到田野,吹响了春耕的号角;它落在山岭,吹绿了树木,吹开花朵;它停靠河边,融化了余雪,我喜爱着燕子,因为它是春天的使者;我深爱着燕子,因为它是爱情的音符;我钟爱着燕子,因为它带给我无限的思绪和遐想家。每年燕子返回家乡的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又出现在我家的屋梁上了。
家里有窝燕子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每天一早燕子就叽叽咕咕叫起来,舒展一下翅膀,飞到外面觅食,天黄昏又躲到窝内聊天。特别是抱小燕子时,母燕子在家里保护着乳燕,而公燕到处觅食,一趟一趟,一天到晚不停。当小燕子孵化出来时,两只燕子不顾风雨雷电,烈日炎暑,到田野到乡村觅食,窝里的乳燕天天挤着脑袋,瞪着一双双小眼睛张望着外面,等着老燕子衔回来的食物。那对勤劳的老燕子,总会把衔回来的小虫子口对口地送到小燕子嘴中。每当黄昏到来时,燕子便及早的回来休息,叽叽喳喳的叫声像一对在窃窃私语情侣。有时夜里还在不停呢喃,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乐趣。
人们常说燕子是吉祥的象征,燕子先飞到谁家的堂屋,谁家全年就会有好兆头,这一家将是家庭和睦,喜事不断。谁家没有个燕窝,就说这家人气不旺,谁家有一窝燕子,第二年燕子不来了,怀疑有什么不好的兆头。同时燕子又是一种十分通人性的动物,它懂人间的喜怒哀乐,房东家有喜事它高兴乐狂,放声歌唱,房东家有灾难,它沉默寡言不言不语。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妈妈患了一场大病,整天疼痛难忍,奇怪的是天天唱歌不止两只燕子突然不唱了,过了几天妈妈的病好了,它又叽叽咕咕叫起来。这绝对不是某种外界的巧合,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燕子已和我们全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它在我们屋内到处乱飞,我们从不对它干涉与哄吓,有时候我们出外关门,还特意在摇头上开了一个大洞,以方便它出入自由。但是有一件事让我们全家感到非常的后悔和痛心,事由是这样的;由于燕子窝的位置正好垂直对着我家吃饭的大方桌,燕子做窝和初进时,经常向饭桌上掉泥土和矛草,为了卫生期间,父亲便在燕子窝的下方加了一令三尺宽的秫秸箔,谁知这一举措给馋嘴猫创造了捕杀燕子的条件,馋嘴猫伏卧在秫秸箔上,豪不废劲的就将一只燕子捕杀了。没多久,另一只燕子回来了。它在屋内盘旋,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到处寻找它的伴侣,事过多天它仍然是在孜孜不倦的寻找。后来燕子似乎知道自己的同伴遇上了不辛,它天天无精打采地站在院子里晒条上发呆,有时望着旧巢发出一声哀鸣,就钻进了窝,很长时间蜷曲在窝里不再出来,很显然,它成了鳏夫或寡妇。从这以后孤燕就经常躲在巢中,我们很少能听到它的叫声。早晨它也会站在窝前的竹竿上,就像铁铸的一般一动不动,默默发呆。然后孤单单懒洋洋地飞向远方觅食。我们看到这种情况也,只有叹气的份。事过多年之后,父母一直对这件事感到内疚。如果当年不加那层秫秸箔,燕子绝对不会出现那样的悲惨下场,或许已经浮出了许许多多的小燕子,在满屋飞翔,唱歌......。
&&&&&&&&&&&&&&&&&&&&&&&&&&&&&&&&&&&&&&
9& 不解之谜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和鬼,一直是人类争论不休的话题。我小的时候听到的妖魔鬼怪的故事和传说太多太多,许多故事和传说根本无从考察和验证,只是听听罢了。唯独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深深铭记在我的心中,至今不解其迷。
坟地起火;那是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埠东村上高小,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上到八十三下到手中搀,人人必须参加大炼钢铁,我们小学生常干的活是搬运坩锅(一种盛铁水的容器),坩锅的生产基地在埠东,炼钢炉在白谷堆村,两地相距有3里路,我们这些小学生每人搬两个,一天来回五六趟,经常干到黑天才收工。有一天我们搬运坩锅后天色已黑,我和同村的李重山同学,在黑夜中做伴赶回家,当我们刚走到村头的南场时,忽然发现南场东边的坟地里起了一片大火,火势越来越大,且光见火光,不见冒烟,片刻之间又出现了许多小孩手拉着手围着火光蹦跳,这时我们离火光的直线距离不过五六十米,见到这种情况我和李重山吓的瑟瑟发抖,两人紧紧的抱一起,既不敢走又不敢停,更不敢大声讲话。因为我们知道着火的地方叫田家坟,那是我们田家的族坟,那个地方大小坟头有二三十座,且近期又新添了几座新坟,常言说;“远怕水,近怕鬼”,这样以来更加加剧了我们的恐惧感。我们二人心惊胆战的终于走进了村子,回家之后李重山立即此事告诉了他爷爷,爷爷又拉着他走到村头的堰上看个究竟,这时田家坟那个方向一片漆黑,不见任何的余火。奇怪的是第二天上午,我和李重山在大人的带领下赶到了坟地现场,结果一点火烧的痕迹也没有。前年我回老家时与李重山见面,重新谈起了这件事,虽说是过去了五十多年,但两人都能讲的清清楚楚。这件事绝不是胡编乱造,更不是当时精神恍惚,确实是一件亲身经历的怪事。
坟地喊声;小时候我和田景海是一对最要好的伙伴,我们两个形影不离天天在一起。特别喜欢在场园里的柴火垛里坐着聊天,因为那里空旷无人最安静。正因为那里安静我们才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叫喊声。有一天下午我和田景海在村西头的一个打谷场上,躲在秫秸垛内讲悄悄话,忽然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阵闷闷的叫喊声,一声声“傻小子,傻小子。。。。”的喊声接连不断,听到声音后我们钻出秫秸垛四处察看,由于当时是秋后地里没有庄家,打眼一看能望好远,结果四处空荡无一人,于是我们又钻进了秫秸垛继续闲聊,没多回“傻小子”的喊声又响起了,我们沿着喊声的方向去寻找,走到一个叫顺道子地的位置,感到那声音越来越近,我们继续向前走,当走到两座孤零零的坟头时,喊叫声突然没有了,我们判断声音就来自这坟头的地下,因为声音发闷且混沌不清,这时我身上都冒出了冷汗们两人,似乎觉得浑身毛发都竖了起来,于是我们扭头就向家中跑。这件事我们感到很奇怪,因为我们村大人小孩根本没有叫“傻小子”的人,即使有人叫“傻小子”的为什么周围看不到喊的人呢?又为什么接二连三的专门在下午喊呢?后来,我和田景海多次在此处听到这样的喊声,听习惯了也不怎么害怕了,并饶有兴趣的把那两座孤零零的坟头命名为“傻小子坟”。1958年全村开展了平坟运动,全村所有的坟头一律推为平地,从此以后再也没听到“傻小子”的喊声了。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讲述鬼火的故事,那只是听说并没有见到,所以印象并不深刻。唯独我小时候亲眼所见的山坡灯火至今还记忆犹新。记得每年的冬天我们吃过晚饭后,常常和大人一起到村子西头看野坡火,所谓野坡火是指不是人为点放的一种山坡上的野火。从我们村向南三四里路就是山,每到冬天的晚上总能看到山坡上一些闪烁发光的灯火,有时两个,有时三个,最多时五六个,每个灯火位置并不固定,有时远,有时近,甚至几个灯火集中在一起,忽明忽暗,忽多忽少,总之变化莫测甚是好看。听村里老人讲这灯火是皮搭狐子(狐狸精)结婚打的灯笼,也有的说这是皮搭狐子在炼丹发出的光,至于真正缘由谁也讲不清楚。村里有些胆大和好事的人,在漆黑的夜晚也曾经步行到山坡察看过究竟,但走到地方时什么也没有了。也有人说那是小孩子故意放的火,在寒冷的冬天谁家大人能让自己的孩子天天晚上爬到山坡上去放火呢?这个不解之谜多少年来一直困惑着村民,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处开山炸石,山坡灯火再也没有出现过。
患病之迷在农村有病请巫婆看非常普遍和盛行。巫婆在我们家叫“姑娘”,今天我所讲的主人翁不是“姑娘”而是神汉,这个神汉家住北徐马村,小名叫三升子,是我小姐姐的近亲小叔子。人品忠厚老实,他是一个理发匠,平时干农活,农闲时赶集做个理发生意,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谁知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一年他家盖房子,突然从房架子上掉下来摔了个昏迷不醒,他不吃不喝一睡就是三天。醒来之后性格大变,又说又唱,平时很文静的他,竟然手舞足蹈的玩起了杂技,双腿凳起大方桌团团转,更奇怪的是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些常人听不懂的话,后来他却变成了一个有名的巫师,给十里八乡的村民看病,一度名声大噪,前来看病者络绎不绝排长队。其中本人的病就是他看好的。那是在我刚满十一岁的时候,我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到野外挖中药材,在西徐马村附近的一个坟头上,我发现了一颗桑奈根(一种中草药),正当我用力深刨时,坟头的主人撵来了,于是我就拼命的跑,待我一口气跑回家时,累的我坐在天井中直喘粗气,谁知这粗气一喘就收不了口,一喘就是六七天,夜里憋的无法睡觉,白天憋的无法走路,由于严重缺氧浑身发紫,到处求医问药根本不见效。无奈之下小姐姐便带我去找神汉三升子看病,看病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得十分清楚,一进门姐姐先在香炉上点了一束香,然后让我跪在那个神汉面前,只见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两眼紧闭,既不看我也不问切,口中一个劲的乱嘟囔,他到底讲些什么谁听不懂,紧接着他又站起来向我走来,对着我的后背锤了三下,最后他又从香炉里捏了一点香灰包好放在我手中。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晚上回到姐姐家,按神汉的吩咐,将香灰用开水冲服,说起来也怪,这香灰水刚刚喝下,病情顿觉好感,过了几分钟病情完全好了。如此神奇的治疗,若不是本人亲身体验,很难使人置信。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挖了一下坟头就会得怪病,而且多方求医不见效?为什么一个根本不懂医的神汉仅用一撮香灰就能把病治好?这真是一些不解之谜啊。
我有一个外甥叫兰顺,是我大姐姐的长子,在他刚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在他身上发生一件非常稀奇的事。大姐的婆家住在东徐马村,离我们村只有3里路程,从她家到我家需要跨过西徐马沟和许多坟地,此段路虽然不长,但给人的感觉是凄凉和阴森,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此地发生的鬼怪传说,因此每当我走此路时总感到胆战心惊。那是一个隆冬的傍晚,大姐凭着她年轻力壮,独自一人抱着刚刚满周岁的兰顺到我家,一路上虽说平平安安,但到家之后刚把兰顺放到炕上,突然听到兰顺一声嗷嗷大叫,家人立即围上去观看,只见兰顺脸色发紫,浑身抽搐,不一会气也不喘了,这一下可把全家吓坏了,于是奶奶,妈妈和姐姐都拼命地喊着兰顺的名字,在喊名字的同时奶奶还用吃饭的勺子不断的敲打上门框,叫喊声敲打声,全家乱成一片,当时我还很小,吓的我只是躲在一边嗷嗷直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历的恐怖场面。悲壮凄惨的叫喊声惊动了全村的左临右舍,小小的房间里挤满了观看的人群,不一会,兰顺突然醒啦,而且他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这一句本来很正常的话,在这个时候讲出来无疑加重了家人的猜疑和联想。一切进入正常后,乡亲们相继离开回家。谁知众人一走,兰顺又发出了一声嗷嗷大叫,情况和上次一样,兰顺又停止了呼吸。这时全家大乱,又一次的拼命喊叫,左临右舍的乡亲又一次的来到家中,不一会兰顺又醒过来了。当时父亲和哥哥都不在场,奶奶便联想到男人的八字硬,此处不能离开男人,于是吩咐我大爷暂时不能离开这里。谁知大爷的在场,并没有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兰顺第三次休克又发生了。这时大爷出了一个主意,赶紧让奶奶去烧纸,奶奶从西屋里拿出了几刀纸,跪在天井中烧了起来。没多会兰顺终于第三次苏醒了,从此之后兰顺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休克事件。事后我常想,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在没有任何病兆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连续发生休克?休克后苏醒又为什么那么神奇?一些不解之谜无人解答。
&&&&&&&&&&&&&&&&&&&&&&&&&&&&&&&&&&&&&&&&&10&&
&&在记忆的长河里总有些东西很难抹去。它像沉淀的顽石,纵使在似水流年中飘摇,也依然会意外的时候泛起情感的浪潮。家乡区域许多传说与风采尤如一种永恒,想忘都抹不去。今辑家乡近域杂记三则,以展本人缱绻的思乡之情。
武源河的传说
&武源河(我们家叫它界沟河,因为过去它是章丘县和历城县的的分界沟)离我们村有二里多路,是一条很短的河,它发源于鸡山山脉,穿东徐马与西徐马两村之间蜿蜒向北,最后汇入巨野河。在我的记忆中武源河水流清澈,常年不断。因为在东徐马村的南边有一片平地冒水的水淹地,在东徐马村的北边还有一口平地冒水的自喷井,在白谷堆家西的大庙后面还有一个湍湍不息的涌泉,由此保证了它的水源。可是后来随着西芦煤矿的开采,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这一壮观的景象再也没有了。关于武源河的形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修筑东平陵城的时候,皇帝委派一位马姓大臣全权负责该项工程。工程开工之后,这位大臣一不招募工匠,二不征用民夫,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而每到夜深人静,周围的百姓却真切地听到在筑城的地方人喊马叫,热闹非凡。到了白天,人们在这里什么也没有看到,而所筑的城墙却在一天天的长高,大家对此感到十分的惊奇。这位姓马的大臣有位女儿正值妙龄,很受宠爱。有一天她突然问起父亲不用农夫工匠城池天天在建的秘密,本应天机不可泄露,但马姓大臣经不住女儿的缠磨,便把自己施展法术,夜深人静鸡不叫时指挥石人石马修建城池的真相告诉了女儿。女儿对父亲说的话半信半疑,为了验证父亲说的话,在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她悄悄的起床,用手捅破窗纸偷看。待到石人石马开始干活时,她突然学起鸡叫,这一叫不要紧,那些正在干活的石人石马立刻呆在原地再也不动了。这一下可把这位马姓大臣急怒了,他暴跳如雷,拿起一根棍子就打女儿,女儿便疯狂的往有山的地方跑,一口气跑到了十里以外的一个山顶(即现在的鸡山)。由于跑的急,裹脚布开了也顾不得收,跑一路拖一路,结果拖出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大沟,这条沟后人叫它裹脚沟,悔恨的泪水滴在沟中汇成了今天的武源河。而大臣的女儿跑到山顶之后由于过度惊吓和劳累,跑到山顶后就变成了一只大公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山顶上修了一座庙,并把此山定名为鸡山。
西卢村的十字穿心阁&&
西卢村(俗称卢官庄)位于我们村的西北方向,两村相距不到两里路。在这个村的中心有一座建筑独特的古建筑,那就是十字穿心阁,十字穿心阁顾名思义就是在楼阁四面都有门洞,分别连接四个方向的道路。四条路从阁楼底部穿过,在中心位置形成十字交叉。
十字穿心阁又称为“玉皇阁”,因为最早阁子顶上有座玉皇庙,庙里供奉着玉皇大帝。&听老人讲过去阁子顶上有三座建筑,最南侧是一座南天门,高高的门楼,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楼里有一座铜铸的大钟;阁子顶部的正中央是玉皇殿,玉皇大帝坐在正中央,头戴皇冠,妙相庄严,玉皇大帝两侧是天兵天将,个个手持兵刃,神态威严;玉皇殿北侧是行宫。&在玉皇阁的西北角上,还有一座不大的土地庙,庙里供着土地老爷。在玉皇阁的东南角上,有一座观音庙,庙里供着送子观音,据说很灵验。遗憾的是在1952年和1958年,南天门和钟楼鼓楼分别遭到了破坏,在随后的“文革”期间,南天门、钟鼓楼以及玉皇殿,连同殿内的玉皇大帝及天兵天又遭到了一次更加严重的破坏,铜钟也被砸碎,当废品卖掉了。原先在钟楼边上的好几块石碑,在“破四旧”的过程中也全部被破坏,有的被砸碎,有的不知去向。如今玉皇阁的上层建筑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但其主体建筑依然尚存,阁子的四面拱门分别连接四个方向的大道,阁楼顶上是一个大平台,四周是青砖垒砌的院墙,正北侧还有一座黑瓦青砖的房子,房子的梁椽上都有雕花,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风格。
现在玉皇阁的建筑虽然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仍然有着极高的地位。许多老人回忆说,过去每逢天旱,村民们就会敲锣打鼓在玉皇阁顶上的玉皇殿里祈祷求雨。相传再旱的天,祈雨也不会超过三次,必定会得到应验。另外,玉皇阁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每年的正月十五,村里要组织耍龙灯,每次耍龙灯,技术不好的人,是不敢从玉皇阁下穿过的,如果硬闯,总会出事故,不是突然头晕摔倒,就是腿脚不听使唤。只有技术过硬的人,当地人称“真马子”的高手,才能从玉皇阁底下安然穿过。因为,玉皇大帝坐在阁子顶上,天下所有的龙都听玉皇大帝调度,凡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耍龙灯,自然要多加小心。因此,当地也有了“是不是真马子,到玉皇阁下走走看”的说法。如今玉皇阁的作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使是遭遇再大的干旱,村民们早已不再到玉皇阁上求雨了,正月十五耍龙灯也变了形式,玉皇阁虽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神秘。但玉皇阁依旧是村民们出行的必经之路,仍担负着道路交通的功能,同时又是村民夏天乘凉和雨天避雨的一个好去处。
&淡出视线的讲书院&&&讲书院原名福圣寺,位于巨野河的西畔,与李家寨隔河相望,距我们村仅有五华里之远,它是我们家乡方圆几十里以内最大的寺院,相传始建于元代。在我小时候常和哥哥到李家寨走亲戚,哥哥经常带我到讲书院&去游玩,对寺庙内的建筑格局和泥塑雕像姿态,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整个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石结构,灰瓦覆顶,布局讲究,具有一定规模。其中山门1间,前殿1座,面阔3间,进深1间;后殿1座,面阔3间,进深2间;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进深1间,配殿内墙上有壁画。东配殿北有钟楼1座。在西配殿北山墙外有二层藏书楼1座,上下各面阔5间,进深1间。后大殿东山墙下,有太阳宫1座,面阔1间,进深1间,四壁有壁画。前殿原有四大天王塑像,后殿正中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老子塑像,右有孔子塑像,背后是倒坐观音塑像。此外还有大小塑像百余尊。这些塑像,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相传福圣寺在全盛时期有大小僧众70多人,至民国初年,一直由济南府东关净居寺管辖。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圣寺已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的中心,因此改名讲书院。
&如今,这座千年古刹的风姿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解放初期原有庙宇宫殿曾遭到严重的破坏,佛像全数被捣毁。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此遗址上办起了养猪场和玻璃厂,后来又改为灯泡厂,现在又成了晨美玻璃制品公司的驻地。可叹“讲书院”这座千年佛教文化古迹,目前只存下两株古柏,其中一株已枯死,另一株顶部已干枯从半截处分层生了许多侧枝。这两株苍老的古柏孤孤零零屹立寺庙的遗址上,或许在向来人讲述着“讲书院”的过去。
&&&&&&&&&&&&&&&&&&&&&&&&&&&&&&&&&&&&
第三章&&&童年时代的趣事
倘若,人生是一本书,也许童年就是书的精彩段落;倘若,人生是一个美丽的梦,也许童年就是梦的美好记忆,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童年所做各种趣事和游戏更是难得的宝石,童年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甜的回忆。而有些记忆却又伴我一生,清晰不退。.我喜欢回忆童年趣事,因为它永远都是美好的。我现在之所以喜欢寻找流失的过去,并不是为了再一次去承受,而是为了再一次的品尝。我想通过文字的描述将我那童年趣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一起品尝我童年的欢乐。
&&&&&&&&&&&&&&&&&&&&&&&&&&&&&&&&&&&&&&&&
&蝉是农村最普遍的一种昆虫,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知了”,有的叫“唧妞猴”,而我们家乡则叫“哨迁子”。它的种类也很多,蚱蝉又叫鸣蝉,在这个小家族中它个头最大。体长约4厘米,混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洪亮,鸣声高亢响亮,像是男高音。不过,它们的声音有点刺耳,每当中午时分,当群蝉齐鸣时,颇有扰人休息之嫌。寒蝉,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寒蝉入秋才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唱才是这场“蝉声系列音乐会”的压轴曲。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叫声最好听的就是“独鸟”了,它个头较小,身体呈淡绿色,叫声清脆好听,叫起来是"嘟鸟———嘟鸟——嘟鸟———",既有节奏又乐耳,难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但它小巧玲珑而非常机警的,叫不了几声就换一个地方;所以人们也很少能逮到它。
&小时候很爱捉蝉,每到傍晚或是雨后,我就约了小伙伴到小树林里抠蝉蛹。在我们村的最西头有一片杏树林,那个地方地势很低,土地潮湿松软,是蝉蛹最集中的地方。蝉蛹洞很小,有小孩子手指肚大小,用手往两边一抠,蝉蛹的头就露出来,伸进手指或木棒就能把蝉蛹抠出来。拿在手里,蝉蛹不停地爬,弄得手心痒痒的,那种情趣妙不可言。蝉蛹虽然是一种美食,但在我们家乡很少有人吃它。早上四、五点钟正是蝉蛹蜕变为蝉的好时刻,为了不放过这个机会,我们则在天刚刚亮时,就钻到树林中,寻找蝉的踪迹。仔细观察蝉蛹的变化,眼看着一只只幼蝉缓缓地从蝉蛹的躯壳中爬出,有的已蜕变为蝉,如同刚刚娩出的婴儿,娇嫩娇嫩的甚是好看。等到太阳升起,蝉便展翅高飞另择高枝了,唯一剩下蝉壳却牢牢的盘踞在树杆上一动也不动。蝉一旦蜕变成虫就很难逮到了,最好的办法是借用工具来扑捉。
&&&小时候我们扑捉蝉的方法是粘蝉,粘蝉用的工具是蜘蛛网。拿着长长的秫秸杆到屋檐下、老树旁四处找那种又大又新鲜的蜘蛛网,找到了把它划拉着卷在秫秸梢上,放到水里沾些水,然后竖起杆子拼命地摇,甩到水干了,蜘蛛网就变成一团半透明的上等粘料。小心翼翼地把这团”宝贝”扯下来,揉成团夹在树叶里,就可以出去粘蝉了。另一种粘蝉的方法用粘油粘,其方法很简单,既准备一根长竹杆或秫秸杆,梢上敷上黑粘油(从马车轴处刮下的黑油泥),粘蝉是
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活。粘蝉需要有良好的臂力长时间举起杆子不动,还需要眼睛具有长时间盯住东西不累的本领,还要会蹑手蹑脚行走。粘蝉首的关键是要把杆子拿稳,不能乱摆动,否则网和粘油很容易黏在树干上或树叶上,刚刚学的时候往往粘不到。因为蝉小位置又高,杆子顶端很细,十分难靠到蝉的翅膀上,要求眼睛要长时间盯着看,手配合着才行,如果位置高了被蝉发现了,蝉立马飞走了,难度还是很高。如果是低矮的柳树等就要求你小心翼翼,蹑手蹑脚的前行,一旦惊动一只,其他一下子会全飞走了。时间长了,我们渐渐的掌握了要领,每次都能逮到许多&蝉。捉到蝉回家后,就用棉线将它缚住,让他鸣叫,或让他飞,孩子们对这种活动的高兴极了,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大呼小叫地寻找这种成就感与快乐感。
&&&&&&&时光飞逝,转眼已步入老人的行列。闲暇之余,常想重温儿里的乐趣,但蝉们已是风光不再。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楼,挤没了蝉们的生活空间,山间林荫的捕蝉大军,使得蝉们的踪迹渐无。再难听见蝉的叫声,更难见到蝉的足迹,心中常感遗憾。
&&&&&&&&&&&&&&&&&&&&&&&&&&&&&&&&&&&&&&&&&
蝈蝈是三大鸣虫(即蝈蝈,蟋蟀和蝉)之首,因为它歌声清脆嘹亮。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在我的记忆里蝈蝈是一个强大的群体,每到夏末秋初蝈蝈的叫声成了一道风景,漫山遍野的叫声此起彼伏,忽高忽低,特别是走在大豆地里,你就像进入了音乐的天堂,仿佛这天地之间成了它们的世界,反正那叫声不绝入耳,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我终身难忘。
在盛夏捉蝈蝈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因为盛夏是蝈蝈一生最活跃最精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很难捉到的。蝈蝈反应灵敏,弹跳能力强,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立刻息声隐蔽起来。直觉察到外界没有危险了,它才会再次发声。因此抓需要很强的耐性,要做到‘敌静我也静,敌动我也动’。一旦再次确定方位,就要猛然猛扑过去。即使如此。十次有七八次是扑空地。这东西常常也会在手指的空隙中逃生。&
。夏秋季节雄蝈蝈一般喜欢躲在豆地里或蒿草中,通过高速振动摩擦背部的羽翅发出高声鸣叫,以向其他雄性宣称领地并吸引雌蝈蝈前来交配,与蛐蛐的行为十分相似。捉蝈蝈虽然比蝉要难,但只要掌握窍门就比捕蛐蛐要容易些正确的办法是听到蝈蝈叫声后要屏气轻声,先确定其方位,然后悄声的向其藏身的地方移动。因为蝈蝈很警醒,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停止鸣叫,并且一旦发现不对就会转移。但一般不会跑很远,也就是几米之内。所以如果万一不小心心惊动了它,也不一定就要放弃。可以静等一会儿,当它觉得危险已经过去了,就会重新开始钻出来鸣叫。经过努力在接近到蝈蝈藏身处两三米时,就可以循声仔细观察搜寻,就会发现它躲在草丛或豆棵的中上部位。这时不要站到它的对面,而要调整到它的身后,否则没法下手。确定无疑后,悄悄的小心向前移动,不要发出声响,更不要“猛扑过去”。否则不是惊动了它,就是会由于下手太重伤害到它。其实蝈蝈对缓慢移动且不发出大声响的物体并不敏感,所以缓慢的悄悄接近是很有把握不让它发现的。当靠近到可以用手捉到它的时候,要小心的看清树枝草叶的情况,避免影响抓捕行动。一切准备就序后,悄悄的伸出手,迅速的用拇食及中指捏住蝈蝈颈项,就可以轻松把它拿下。这样捉不但可以更有把握,也可以避免伤害到蝈蝈特别是它的腿和羽翅这些重要而又比较脆弱的部位。同还也能避免不小心被它咬到,要知道蝈蝈的口器还是很厉害的,很容易把手指咬出血,就是让它的大腿蹬一下也会是一条血檩。有时蝈蝈藏身的树丛草窠很密或地形不利,无法直接捉到它。这时可以采取引的方法,就是折一些高大的蒿草,抓在手里慢慢的伸到它的身旁,它对慢慢靠近的蒿草的警惕性更低。由于蝈蝈在鸣叫的同时也会不停的小范围移动,就很可能爬到蒿草上。而且它可能对蒿草特别是抓得比较紧密的蒿草兴趣比较大,所以爬过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当它爬上蒿草并稳定下来后,小心谨慎的慢慢把蒿草抽到身前,再按前面的手法捉下来就成了。上述方法的成功率绝对高于五成以上,如果熟练的话甚至可以做到十拿九稳,而且捉到的蝈蝈都能保证完好无损。一般捉蝈蝈以中午11、2点到下午2、3点为宜,这个时间段蝈蝈处于鸣叫的高峰时段,防范“心理”也相对比较低。
若到了深秋,天气转凉以后,捉蝈蝈就容易多了。因为这时蝈蝈已到了暮年,它手脚已显得迟钝,再加上气温寒冷它就更不容易动了。所以农民在割大豆时也是捉蝈蝈的最好机会,在我们家一般都是在十月初收大豆,这时北方的天气已经是很冷了,可怜的蝈蝈只能在地上缓慢的爬行,只要用镰刀背轻轻一按它就佛手被擒了,为了防止它逃跑,顺手从豆棵上摘下一枝呈三角形排列的豆叶,用中间的叶子将蝈蝈全身裹卷,然后分别用另外俩片叶子将蝈蝈头部和尾部包好,最后用豆叶梗绕缠,蝈蝈被死死的捆在里边再也不能动了。有的为了省事逮住蝈蝈后直接将其头捏扁,用一根长长的粗草从蝈蝈的颈鞍部串出,每个割大豆的人腰间都卦着一串串系满蝈蝈的草绳,那时地里的蝈蝈非常多,全家割一次豆子就能逮半黄盆蝈蝈,而且大部分都是母蝈蝈,母蝈蝈长着长长的尾巴且满肚子的籽,将它蒸熟用盐一淹,最后再用油一炸,嗨!这道美食绝了。这道菜我已有几十年没有吃到了。听说由于农村种地时,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现在农村根本见不到蝈蝈了。
&&&&&&&&&&&&&&&&&&&&&&&&&&&&&&&&&&&&&&&&
3,麻雀趣事
麻雀(我们家叫家雀)是我们农村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鸟,它的出现给我们童年生活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回忆。
摸麻雀;麻雀喜欢在墙洞里安家。由于麻雀窝离地面不太高且多在人们活动的场所,所以农村的孩子们掏麻雀窝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想爬到屋檐下掏麻雀窝,还是要借用梯子才能登那么高的。孩子们爬高上低掏麻雀窝非常不安全,所以大人们常常吓唬孩子们说,麻雀窝里往往会有吃麻雀蛋和雏鸟的长虫也就是蛇,每当你拽住房檐张嘴瞪眼朝麻雀窝里张望时,长虫就会钻进你的嘴里去,在你肚子里安家落户繁育后代,直到撑破你的肚皮才会出来。说归说,掏归掏,其实谁也没有遇见过麻雀窝里藏着长虫的。趁着大人不注意,常常一人跑到院子里搬出梯子来,斜倚在有麻雀窝的墙上,蹑手蹑脚的顺着梯子向上爬,爬到高低与麻雀窝平齐时,就用一只手轻轻伸进麻雀窝里,如果窝里软软的热乎乎的,肯定是麻雀的雏鸟。有时麻雀窝的洞口很小,我们的手没法伸进去,这时我们就用铁丝握的钩子一点一点的向往扒,到了这个地步麻雀的后代是很难逃出我们之手了。要么把麻雀蛋掏出来玩耍,要么把黄嘴的麻雀雏鸟掏回家养着,期望着养成驯化
喂麻雀;其实喂麻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麻雀有一个秉性那就是一旦被人类逮到后,它宁可饿死也不接受人类的施舍,尤其老麻雀表现的特别突出。嗷嗷待哺的小麻雀。虽然还是黄口小雀,但它却继承了上辈的传统,很难接受人类的喂养,于是过不了几天,大部分就会饿死,到底有多少只小麻雀死在我的手中我也统计了。不过,后来在我大爷的指导下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喂麻雀的技巧,还和小麻雀交上了朋友。我记得第一次喂小麻雀吃饭时,可谓大费了一番很大的周折。虽然它还没有睁开眼睛,但它和其他麻雀一样,不肯进食。于是我不得不把它放在手上,用两个手指轻轻地堵住鸟喙上部的两个鼻孔,迫使它张开嘴,然后把一个饭粒塞进它的喉咙里,直到它吐不出来才放手,像填鸭一样,一次喂给它四五个豆粒大的饭和几滴水。如此麻烦地喂了它几天之后,它居然肯自己吃饭,而且眼睛也睁开了。为了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我在一个较矮的墙洞内铺满了厚厚的毛草,并在旁边再给它放上一杯水,为防止它逃跑在洞口设了铁丝网,它的安静巢窝筑好后,我就开始想办法给它改善生活,我每天从外边捉些昆虫回来喂它,小麻雀可高兴了,一边吃还一边喳喳叫。慢慢地,小麻雀把我当做了自己的妈妈。我一来到窗前它的小巢旁,它就大张其口,叫着要吃东西。每当我喂它的时候,它就扑棱着翅膀,狼吞虎咽,那副吃相煞是惹人喜爱。每天下午,我都会把它放在手掌上,然后合上另一只手掌,给它筑成一个温暖舒适的小巢。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麻雀渐渐长大了,开始扑棱着翅膀学习飞行,可能是没有亲鸟教导的缘故吧,它最初的飞行很不稳定,没飞多远就会掉下来。但也许是天性,随着翅膀慢慢长成,它的飞行技能也日臻成熟。后来我便开始让它学习放飞,于是他从我的肩上飞到头上,再从肩上飞到手上,从不飞远。看到小东西欢蹦乱跳的劲,我们都打心眼儿里喜欢和高兴。遗憾的是这种快乐没有坚持多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一只家猫夺走了它的生命。从此我和小麻雀的友情划上了一个永远的句号。
扑麻雀;寒冷的冬天让麻雀感到绝望,它们在这个季节里很难找到食物,饥饿难耐,只能实行战略转移,从田间地头成群结队地飞到院落里的捡食鸡猪或其他动物的残食。如果遇到星期天或在寒假里下雪,我们不便外出玩耍,于是就想起了套麻雀。其实,套麻雀也很简单。就是将家里的竹筛子放在门前雪地上,用一只筷子,一端顶在筛子边缘,一端拄在地上,这样,筛子一边被顶起,另一边半覆在地上,就形成一个喇叭口,在喇叭口里面放一张纸,纸上放些玉米或用水拌过的麸子面团,以此作为诱饵。然后用一根细绳子或粗线扣在筷子底部,一旦有觅食的麻雀进入喇叭口里啄食,我们就在屋里用力将绳子或粗线一拉,筷子一倒,竹筛扑下,麻雀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捕麻雀不单要讲究技巧,还要有耐心。有的麻雀还是耐不住谷子的诱惑,便有一只胆大的老麻雀率先飞扑到筛子下面,以快得惊人的速度衔起一粒谷子,然后再疾速飞出,这一招叫“投石问路”,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这时躲在屋子里的人一定要沉得住气,因为麻雀还要如此这般地试探几次,直到它们认为确无危险为止。即便麻雀们飞到筛子下捡食谷子的时候也是东张西望的,看得出来它们在享受谷子的同时也是提心吊胆的。这时躲在屋子里的人一定要在筛子下麻雀最多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拉动细绳,继而带动木棍令筛子扣落,于是贪嘴的麻雀们来不及逃窜了。&&&
4,& 鼠口夺粮记 
从老鼠洞里挖东西,是我少年时常干的事。当大人们逼着我们去落花生或地瓜时,我们这些懒汉们往往要用这个绝活,省时省力收效大,得来全不费工夫,何乐而不为呢?这里说的老鼠当然是生活在野外的田鼠,而不是龌龊的家鼠,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一贫如洗,这些家鼠的窝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好东西的。于是我们将目标盯上了地里的野老鼠。
要想从野老鼠洞中挖更多的粮食关键是选准鼠洞。选准鼠洞第一要看老鼠打洞运出来的土的数量和土的新旧。要是运出来很大一堆土,说明洞里的这只老鼠比较勤快,洞挖得长、挖得大,又长又大的洞里才能藏比较多的东西。还要看土堆的新旧,要是刚挖的洞,洞里也不会有很多粮食。二看洞口,主要是看洞口四壁的光滑度。一般的老鼠洞有三个洞口,出土口、进出口和逃生口。出土口,是老鼠打洞时,往洞外运土用的。进出口,和地面垂直,深约一米,是老鼠日常活动和搬运粮食用的主要通道,由于经常进进出出,四壁一般很光滑。越是乌黑发亮的洞口四壁,说明洞里的粮食也就越多。假如洞口四壁有一层灰尘或者布满了蜘蛛网,就说明老鼠已经死了或者搬了家。逃生口也和地面垂直,深约一米,一般一个,多个的很少,是老鼠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用的,使用少。老鼠打洞时留在四壁上的爪子痕迹很明显,一点也不光滑,极易看出。三看老鼠洞周围庄稼被破坏的程度。被偷庄稼的面积越大,破坏越严重,说明往洞里运的就越多。 四看季节。秋天,人收获,老鼠也收获,洞里粮食最多,是挖鼠洞的最佳时节。根据这几个特征判断,基本万无一失。知道了什么样的洞里粮食多,可这么多洞口,从哪个挖好呢?从出土口挖最省力,也比较接近老鼠藏粮食的粮屯,但由于出土口及由此往里的很长一段鼠洞,都处于半封闭状态,要不是很有经验,就容易挖丢粮屯。逃生口离粮食屯远,假洞口根本不用考虑。比较起来,从进出口挖最理想,虽然开始挖的时候比较费力,但这里是明口,不容易掉洞,离粮食屯也不远一般的老鼠洞都是两居室,一间房子是卧室,一间房子是仓库。卧室都洞开着,仓库却用土封的严严实实,看来老鼠都是些要财不要命的主。不过,老鼠再能也能不过人。只要找到它们的卧室,然后用锨把往四周一捅,一个大仓库就尽现眼前了。面对着突来的侵犯,有的老鼠撒一泡急尿,逃之夭夭,有的老鼠则恋恋不舍,几步一回头,舍不得自己的家产。这时我们都是毫不留情,一锨下去……侥幸逃跑的,也捱不过无家无食的寒冬。老鼠的仓库一般比卧室大几倍,它们在收获的秋天为自己储存了足够过冬的粮食,粮食的花样很多,花生、豆子居多。这些仓库就像童话中的宝盆,好像总是扒不完,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做梦,在沙堆中扒出了一堆金币,让你兴奋不已。看着扒出来的一大堆东西,就觉着自己像个强盗,在想想已命丧锨下的亡鼠和很难捱过漫漫寒冬的逃鼠,心里总有点淡淡的内疚感。
从鼠口夺来的粮食,大人们一般不让吃,怕得鼠疫,因为这一粒粒粮食是通过老鼠的尖嘴衔进去的,而田鼠一般带有病毒。但在那些贫困的岁月里,饥饿能消除对一切的恐惧感。也不管有毒没毒,用水淘洗淘洗,我们只管炒炒或煮煮往肚里填。有时吃不完,还拿去换豆腐或其它吃食。仔细想想,真应该感谢那些聪明的老鼠,是它们帮我们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并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有意思的日子。
&&&&&&&&&&&&&&&&&&&&&&&&&&
&&&5,逮蚂蚱&
&&蝗虫在山东的农村一般称之为蚂蚱,山东各地农村食蚂蚱的风俗在各地都是很普遍的。小时候每到秋天,闲来无事的时候,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去逮蚂蚱了。最好是秋收时节,比如花生开始刨的时候。那时候秋风萧瑟、杂草与树叶都开始变黄,这个季节,蚂蚱一般满肚子的籽,而且反应迟缓,正式捕捉的最好时机。俗语“秋天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就生动描述了秋天蚂蚱的这种状态。中午12点到下午一点,一般手拿一跟长长的玉米秸或烟秸,或者是用带叉的树枝与地瓜秧做的拍子,在沟头地边有深草的地方来回走动,并不时用前者的工具扫打,如果草中一旦有蚂蚱,自然受惊动而飞起,这样尾随而至,小心翼翼瞅准蚂蚱所落位置,轻轻拿蚂蚱拍子或玉米秸迅速、准确拍去,蚂蚱一般就束手就擒了。当然,最后下手要轻,否则一重,要不蚂蚱太早感觉到袭击而突然飞走,使你徒劳无功或者即使成为你的拍下鬼却成了一团肉泥而无法食用。等到把蚂蚱捉到,可以把他串在一种长草或者是把头捏烂放到布袋中。这样奔走不用多时,往往就有丰硕的收获了。
&虽然蚂蚱的种类很多,但我们家常见的且最适合于食用的不过三四种之多。一种是那种细长的那种,我们叫它梢蚂夹。它头长且尖,身材修长,后退细长而无力。它们一般都生长在田间或地头中,以嫩草为生,不象其他蚂蚱,以杂草与树叶为食。所以这种蚂蚱,性情是最温驯的,一旦被人发现,几乎做不了任何抵抗而乖乖被擒。当然此种蚂蚱也不乏有生存之道,那就是它的色泽与青草的颜色酷似,而其身体的形状也恰似青草,再加上其行动迟缓,所以即使被人打扰,其笨拙的行动以及其与环境相似的颜色,还是很难被人发现的。梢蚂夹成熟后混身是籽,而且无论其皮还是腿都特别柔软,所以最适合当菜吃。另一种就是大个头的被叫做“蹬倒山”的了。这种蚂蚱号称蚂蚱里边的大哥大,被名为“蹬倒山”,因其膘肥体壮,尤其是那两只长满倒刺的后腿特别有力,当人们抓到它时,它的后腿能旋转360度向你发起进攻,一不小心就会叫它蹬得鲜血直流。此种蚂蚱一般生长在沟头堰边的灌木丛中,母的到秋天肚子有指头那么粗,能长到五六厘米左右。而公蚂蚱瘦瘦身材,吃起来只有硕大的头与无籽的肚皮,堪称为鸡肋了。这种蚂蚱到深秋时候一般喜欢在路边或向阳的地方晒太阳,而到这时候,其反应也大不如从前,正是逮拿它的最好季节。用油炸之,其个硕大无比,色泽金黄,一咬全是香喷喷的蚂蚱籽,真是蚂蚱中的极品。蚂蚱中也有种才子佳人型的,这种蚂蚱个头中等,外翅膀淡绿,内翅颜色黄中又有黑色斑点,因其色彩斑斓,所以有“大花鞋”的美称。此种蚂蚱反应灵敏、起飞迅速,所以逮到此蚂蚱是很困难的。如果一次逮不到它,他会展翅高飞,再也难逮到它了。另一种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蚂蚱就是被当地人称做为“油蚂蚱”的微型蚂蚱了。这种蚂蚱因为生长在一种野蓬草中,而这种蓬草又有一种艾草的浓味,所以这种味道也是该种蚂蚱的标志性味道了。此种蚂蚱不到一厘米长,身材短小但墩实,浑身褐色,翅膀短小,但后足同样有力,跳跃的工夫高,平时很难逮到。
每当我们逮蚂蚱后,找个背风的地方,弄点干柴,点起火,等火快熄了,把蚂蚱扔进去,过上几分钟就可以扒出来吃了。这时蚂蚱翅膀都烧没了,整个身子红里透黑,硬邦邦的。吃的时候先要把头揪下来,顺便就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带出来了,剩下的一股脑填到嘴里大嚼,比什么都香。尤其是蚂蚱籽,油黄油黄的,焦脆焦脆的。如果逮的过多也可带回家用开水焯一下,择去翅子和脖子中的秽物,撒上盐,渍一渍,烹炒煎炸,鲜美无伦。乡村里的老汉都喜好以蚂蚱佐酒。白酒一壶,蚂蚱一碟,自酌独斟,醉里乾坤,壶中日月,农人之乐,斯为至矣。
&&&&&&&&&&&&&&&&&&&&&&&&&&&&&&&&&&&&&&
6,刀 螂 之 趣
刀螂的学名叫螳螂,是我们家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小树林逮红蜻蜓,一低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只绿色的鼓着大肚子的大刀螂抱着一只比它个头小点的刀螂的头在啃,一会的工夫,那颗小小的三角形的刀螂头就进了那只大刀螂的肚子里。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一切,忘记了站在篱笆上的那只红蜻蜓,我眼睁睁地看着那只小点的刀螂就那样进了大刀螂的肚子里,直到最后剩下一对翅膀在夏日正午的一丝微风中飘荡。令我惊奇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那只小个刀螂并没有任何反抗的举动,好象一切都是心甘情愿。后来我把这个事告诉了我的大爷,他跟我说,被吃掉的那只小刀螂是大刀螂的丈夫。这使我在奇怪之余还很吃惊,虽然因为人小不太明白人家夫妻之间的事情,但还是觉得母刀螂这样做未免太过绝情。
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很喜欢这种昆虫的。不是吗?那么漂亮的体形,是我见过的昆虫中少见的美人:一张三角形的小小的脸,通过一根细细长长的脖子连接到身体上,优雅地四下观望;淡紫色的轻纱般的薄翼收拢在淡绿色的外衣下,如美人长裙般飘逸潇洒;一双前腿像人的双臂抱拢体前,伸向天空,让人感觉像是在祈祷什么。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就因为这个,古希腊人对它无比崇拜,尊它为“占卜者”、“祈祷虫”。要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个“虔诚的”“祈祷虫”、“占卜者”会有这样一副残忍的心肠呢?连亲夫都不放过,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虫子啊,人们常说的“蛇蝎心肠”也不过如此。看来,很多时候,一张温柔漂亮的面孔下隐藏的并不一定是一颗善良怜悯的心。要是你见过它捕猎,你会更清楚它的嘴脸。那一天,我蹲在门前的菜园地里观察一只刀螂,想看看它如何捕食,它优雅地站在一片绿色的菜叶上,前臂高举向天,正是古希腊人熟悉的那种祈祷的姿态。一只个头比它还大的蚂蚱一蹦一蹦地跳过来,大约它是想看看这只刀螂高举双臂在干什么吧,它一点都没有想到这点小小的好奇心会断送它的性命,它可能也不太相信这个个头比它要小的家伙能对它构成什么威胁吧,可是就在它一蹦一跳大大咧咧地进入刀螂的有效杀程时,这只优雅的捕猎者立刻显露出杀手本色,高高扬起的一对大斧迅疾落下,准确地重重击打在那只骄傲的蚂蚱的头颈,只一下,就把这只高傲的轻敌者打懵了,还没等敌人有所反应,刀螂的大斧又在蚂蚱的头顶重重地击打了第二下、第三下……几乎是连还手之力都没有,这只蚂蚱就成了刀螂的刀下之鬼。
刀螂无疑是孩子们的绝好玩物,它敏捷的动作、威武的姿势都是孩子们争相效仿的榜样。行走在林荫下,无意间你会发现肩膀上或者头发上突然降落下一只可爱的刀螂。它会在你身上快速爬行,使你难以琢磨它的位置。从一定程度上说,刀螂的乐趣不在于玩,而在于捉。捉刀螂是要有一定水平的,一不小心,拿捏得不准,不是被其咬了、钳了就是把可怜的刀螂捏成了奄奄一息。捉住的刀螂也不便于长期捏在手上,要么放在手背上,要么用瓶瓶罐罐什么的容器装起来。孩子们也逗刀螂,用手指或者树枝,在刀螂面前晃动,敏捷的刀螂会立刻停下来,做出收势警戒的状态,由着你的逗具,刀螂上身会左右转动,胆大的孩子因为凑得太近而被刀螂迅猛得钳住过娇嫩的手指。男孩子们会把刀螂扔到女孩子的毛线衣上、抽屉里,看她们手忙脚乱的狼狈样子,从中获得了转嫁的捉弄他人的乐趣。
&&&&&&&&&&&&&&&&&&&&&
&7,自己过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是农村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过节的风俗和气氛,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顽童,也很想避开父母的视线,过一个自己独立操办的八月十五。因此过八月十五成了我们的童年趣事,每年一进农历八月,我们六七个开裆之交的小伙伴就开始准备过八月十五的事宜。当然这一切的过程都是背着各自的家长进行的,我们过节的地点就在景新的磨坊内,因为这个磨坊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无人居住的空院,我们的一切活动很难被人发现。
我们过节的食品大部分是小伙伴各自从家中带来的,数量不够我们则另想办法,白天我们集体到地里去逮蝈蝈和蚂蚱,晚上到菜园里去偷茄子,摘豆角。我们学着大人的的样子将茄子裹上面炸茄盒,将蝈蝈和蚂蚱用盐淹一下放油中炸焦,一道道诱人的美食就做成了。说到油炸,使我想起了景海偷油的一段趣事,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农村最艰苦的时期,家家户户吃的油相当紧张,我们小孩子要想名正言顺的从家中拿出点油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从家中偷油。景海偷油的方法最“高明”,他把家中的油倒了满满的一茶碗,先悄悄的将油碗放在阳沟中(阳沟就是院中地面上的排水道),自己再从大门中转出去,为了防止大人发现,他把油碗放在口袋内,这样他走一步晃一下,油就不断的向外溢,等走到地方,油也基本洒光了,他满满的一口袋油,既擦不干又洗不掉,如何能在大人面前蒙混过关可把我们难坏了,这是聪明的景新哥想了一个好办法,带我们去南河挖甘子土(一种耐火材料),将甘子土给他装了满满的一口袋,试图将油渍吸净,但效果仍然不理想,最后景海还是没有逃过父母的责备和痛骂。
我们过八月十五菜肴虽然不是很丰富,菜的味道也很差,甚至有的菜还不熟,但我们吃起来却感到非常甜美和满足,尤其是那个气氛令人陶醉和留恋;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堆雅气十足顽童围坐在一个大石桌上,大家各自从家中拿出来的不同月饼,水果,食物及我们亲手做的各种菜肴全部都放在一起,大家相互交谈着,品尝着。有时呢喃细语,有时欢声雀跃,有时手足舞蹈,在这里童年的天真与玩性,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与张扬。
在美丽的夜晚,大家吃过玩过之后,总感到还要干点什么,这时有人提出去偷枣,很快得到大家的赞同。因为八月十五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在我们村的东头蒋家还有许多枣子未收,于是,我们找了一根长长的木头杆子,趁着夜色无人,蹑手蹑脚地跑了村东头。经过侦察四周无人,安排一人在外面放哨,我们翻过矮矮的土墙壁,翻进了院子里。我又瞅了瞅,确信真的没有人的时候,就放肆地用木棍子使劲打起来。因为树太高,我们个子太小,尽管跳了几跳,仍然只打下了一些下面的。于是,我就像猴子似的爬上了大枣树,用力地晃动起来。“哗啦啦……哗啦啦……”那些成熟了的枣子,像密集的雨点落了下去,砸在了小朋友们的头上、脸上、身上,疼得小朋友们裂着嘴笑着、闹着。枣子和小伙们在院子里乱蹦乱跳。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了起来:“来人了,来人了!”小朋友们“轰”的一下子,抱着枣儿又从墙头上跳下去跑掉了。我也从树上麻利地“哧溜”一下子划下来,顾不上穿上我的破鞋子,光着脚丫子跑回了家。
&&&&&&&&&&&&&&&&&&&&&
&8,快乐的野炊
我童年的野炊和现在的野炊绝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在外搞野炊既不带一样厨具和餐具,更不带任何食品原料,一切全来自于自然。麦季和秋季是我们进行野炊的最佳时机。
烧麦子;农历五月初,小麦刚刚发黄,正是小麦灌浆结束棵粒饱满的时候,也是我们烧麦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小麦的成熟期很短,一旦成熟后颗粒发硬就无法烧着吃了。烧麦子的方法比较简单,首先要选择好要烧的麦子,挑选那些颜色青中带黄且颗粒饱满的,绝不要不熟或过熟的。将选好的麦子连根拔掉集中在一起,然后将麦杆下部那些枯萎的麦叶清理成堆,这些清理成堆的麦叶就是我们烧麦子的燃料。点火以后将麦穗头放在火上翻正烧烤,不一会喷香的烧麦牙就成功了。这时麦莣已烧光,双手相合将麦穗轻轻一搓,吹掉糠皮,一把鲜润的麦粒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了,那香喷喷,热乎乎的感觉会使你终身难忘。
烧地瓜;我说的烧地瓜与别人的方法大不相同,当时我和小伙伴之所以这样烧绝不是单纯的为了吃地瓜,而是为了一种创新和好玩。在烧地瓜前我们首先在堰边上挖一个坑,大小像茶盘那么大,前后各留一个孔,前面是向里放柴禾用的,后面是烟筒,上面则是我们放地瓜的地方,为了便于烧烤在上方摆放数根鲜树枝,将地瓜切成薄片放在上面,然后盖上鲜蓖麻叶,最后用土压实。整个烧地瓜的过程如同烧窑一样,这样烧出来的地瓜一面焦一面鲜,味道别具一格。
烧豆子;烧豆子是我童年时代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烧豆子有一定的操作程序。首先要找好柴禾,先到收割了的高粱地里抽四到六棵秫秸,再选一个干些的秫秸或者玉米秸做燃料,再去豆地里拔几棵豆荚鼓溜溜但还发青的豆棵,摘去叶子。然后,把六棵秫秸分成两组,用手攥住两端,形成一个支架;把干柴火放在支架上,把豆棵放在柴火上,从下边点燃。若空气流通好,柴火湿一点也没关系,一样噼噼啪啪地烧起来。这时要看风向,不让烟火扑到身上。随着豆子的爆裂声,秫秸里虫子被烧的吱呦声,手中的秫秸也烧断了,火炭落在地下,就不用管了。大半个小时之后,火灭了,我们便把未烧尽的柴火拨拉到一边,脱下褂子,对着灰烬用力扇,扇掉黑灰,一个个冒着热气、香喷喷的豆荚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围在一起享受美餐了,焦的、熟的、半生的、一气消灭的干干净净。美餐之后大家相互看着对方那黑黑的手,那黑黑的脸,不由自主的发出了嘿嘿的笑声。
&&&&&&&&&&&&&&&&&&&&&&&&&&&&&&&&&&&&&&&
&9,趣味游戏
&童年的生活虽然是清贫的,是苦涩的,但在童年的记忆里,却珍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充满了乐趣,显得那么顽皮,那么幼稚,那么纯真,至今让我回味,让我留恋。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那些在物质极匮乏代中,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游戏吧!
& &1, 过家家;
“过家家”是我们孩子模仿成年人的一种游戏,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进行。几个人一起玩时,有当“爸爸”、“妈妈”、“弟弟”;有的去“买菜”,有的“煮饭”,有的抱“娃娃”等,也有摹拟种瓜等生产活动的,模仿大人过日子。
2,骑马打仗;骑马打仗是最刺激最热闹的游戏。首先十几个孩子分成两拨,然后自愿组合,两人一组,一般比较高大的孩子当马,把另一个背起来,然后两拨人就上马开打,对冲。骑马的人可以用手拉扯对方,只要把人从马上拉下来或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倒,对方这一对就得下场。直至对方一对都不剩。,
3,捉迷藏;捉迷藏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最多的游戏。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後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娱乐性很强。
4,跳皮筋:女孩童年最热衷的游戏莫过于跳橡皮筋了,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跳一级升一级,跳累了就换人。
&5,沙包:沙包的玩法很多,抓沙包,丢沙包。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
6,砸钢钱;砸钢钱玩的是一种直径40-50毫米,厚度约2毫米的铁垫圈,玩法;两人相互砸对方的垫圈,看谁砸的准滚的远。
7,弹杏胡;弹杏胡的游戏规则是用手指甲挑动杏胡翘起的角,看谁弹的远,在弹的过程中,口中还不断念念有词;“一郎大邦,二郎抗抢,三郎打围,四郎进子…”。
8,布甩子;布甩子是我们自制的一种抛物用具,其构造很简单,既将一条长约一米宽约一寸的布条一端固定在手上,另一端对折180度后捏在手中,这时将石子放在布条中间,用力甩臂,当石子转到一定角度时,松开布条的一端,石子便在惯性的作用下沿着抛物线方向飞向远方。
9,抬轿子;抬轿子的游戏是先有两个人伸出左右手交叉抓住对方的手腕,形成一个“口”字形,让第三人座在上面,演义新娘座花轿的场面。
&&&&10,抽陀螺:陀螺俗名“猴”。以寸木削尖一头,形似圆椎形,卷上鞭子甩地而打,边打圆椎边转,以时间长、不倒为优胜,可单独进行,也可成群相赛。
11,跳房子:这是一个男孩女孩共同玩的游戏,也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子儿就可以搞定。小孩儿家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10个小方格,就成了“房”或者“田”。每人手捏一块小石板儿俗称瓦,往小方格房内扔瓦片时,必须站到线外,如果扔的瓦片压住房内的线,就算瞎了。二号再扔,扔准了,可用一只腿跳,另一只腿屈起来。一个房一个房地转一圈,然后,再继续扔,再跳……
12,拾子;以石子、瓦蛋、泥蛋等为子(码),一手抓完,摔至空中,约近尺高,然后用手全接,或翻手以手背相接,以不掉为胜,抓子时可留子,在扔空时,迅速抓住遗子并接住空子(空中甩上的子),以不掉为胜。一般抓子,多为女孩相耍。
13,翻交交 两儿童,甲童以线圈在两手绷紧,在双股线中间,乙童用双手无名指相勾,翻倒到自己双手中,然后甲童又翻交到自己手中,反复多次,翻成“剪子交”、“牛槽交”、“拉锯交”、“四股线交”等交子花,以此游戏赛智能。
14、丢手帕群童围成圈,头向内,不外看,由一童拿手帕在身后转圈,丢到谁后面发现不了时,即起而换位。依次为戏。
&& 15、老鹰抓小鸡
&群童戏,扮老鹰者不化妆,不蒙眼,其他均扮作小鸡,不化妆,由“老鹰”抓“小鸡”,抓谁,谁即避,但不能跑远,以抓到为胜。
&& 16、瞎子逮跛子
&群童戏,有一童扮瞎子,蒙双眼,一童扮跛子,手捉腿而跛行,瞎子乱摸,跛子跛行相避,以捉到为胜。
17、双拍手两童互相以手心对手心,交叉拍念口歌,如:“我拍一,你拍一,一个鸡娃吃米米……”余类推,由一到十,各地有各地儿歌,以不乱为胜。
&&&&18、打尜
&打尜是我小时候最爱玩的一种游戏,“尜”一般为10~15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玩时人数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尜一端,用一尺余长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尜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接方。游戏时,把尜放至“城”口,然后一组人相继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接着打,最后一人打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阻击抛掷在空中的木尜。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城”内,若扔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无法将尜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
19,踢毽儿:踢毽子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那时毽子全部是自己亲手自做,自己找来羽毛(这个不难,因为以前都是自己家杀鸡的哈)用铁环做底,然后用布缝起来,最后在上面再用吸管做一个插羽毛的管。大功告成。
20,跳马:一人弯腰当马,其他人轮流跳过去。这是男孩子的游戏
21,叠纸飞机:以前的我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学着做各种手工劳动,用纸折出各式各样的纸飞机,马头,马车,千纸鹤,玫瑰花等等
22,弹溜子:玩的人各出数枚,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而且还要把玻璃珠给赢家。以前谁拥有漂亮的玻璃弹珠就是很自豪的事,你可以骄傲对人说:看我的弹珠,这么多,都是我赢回来的。
21,拉马:谁被拉倒谁输!纯粹男孩子的游戏。类似的游戏,还有斗鸡,就是,一条腿着地,两手抱着另条腿,膝盖往前,和别人斗,谁先倒谁输!
22,跳绳:这个是至经典的游戏了。那时的我们把跳绳的花样发明到了极致。学校也常常举办跳绳,踢毽子的比赛。
23,老鹰捉小鸡:先找一个人做母鸡,众小鸡在母鸡的背后;扮老鹰的要捉小鸡,母鸡要张开手阻止老鹰捉小鸡,直至老鹰捉着一定数量的(可以预先订立)小鸡便赢这个游戏。
&24,弹弓:橡皮筋做弹弓,纸做的子弹。射到人身上不痛的哈。以前调皮些的孩子就用弹弓去打麻雀和射蝉等。
25,滚铁环:滚铁圈用一条“Y”型铁枝(或树枝)滚动一个大铁圈,边跑边滚。
26,涅泥巴摔哇呜;涅泥巴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这一游戏虽然有点脏,但是其乐无穷。就像玩沙一样有趣!特别有意思的是摔哇呜,玩时,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每当听到那“啪——啪”声,心情特兴奋。
27,吹肥皂泡:自己找块肥皂泡出水来,用这个水来吹泡泡。
28,放风筝:这个现在的小孩也有玩。但是不同的是:现在小孩玩的都是买的现成的。但以前我们玩的都是自己做的。
29,斗鸡:这可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了。两人均用手抱起一腿,单脚跳互相碰膝盖,能站立不倒的就算赢。这适合很多人一起玩。
30,竹水枪。这个简单,竹节一端钻孔,另一端裁去,筷子裹了厚布当活塞,如果舍得在水里注入碳素墨水,打在人家的白衬衫上视觉效果更好。
31,“剪子包袱锤” 俗称
“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32、打呱儿即打手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33,摸白菜,参加人数不限,先抽签选一人为“当家的”,选一人为“鹰”。“当家的”搂“鹰”于怀,坐地上,所坐之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淡乏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