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甲秀楼门票的老中医刘神医还是不是在那里坐诊?我十年前去过,确实很厉害的老中医谢谢各位大神!

贵阳甲秀楼长联(武锋书)
我的图书馆
贵阳甲秀楼长联(武锋书)
(我把甲秀楼长联写了两遍,你知道为什么吗?只有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幅字的区别和读完全部博文你才会明白!)
&&&&&&&&&&&&&&&&&&&&&&&&&&贵阳甲秀楼长联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繁体字版:
&&上聯:五百年穩占鼇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巖疆半壁。恰好馬撒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云築國偏荒,难與神州爭勝概;
&&下聯:數千仞高淩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苴蘭,宋封羅甸,淒迷風雨。歎名流幾輩,留得舊蹟千秋。對此雲送螺峰,霞餐象嶺,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洲咫尺,招邀仙侶話遊蹤。
甲秀楼矗立在清凉之都贵州省贵阳市中心(以大十字为准)之南偏东,坐落在南明河中的平坦巨石,即鳌矶石(一称鳌头矶)之上,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楼高20余米,三层三檐四角攥尖顶,底层石墙,四周用十二根白绵石柱托檐,护以雕花石栏,另配楼台和下水月台,楼底到三楼堂子有两组楼梯,计44步阶梯。全楼飞甍刻角,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美丽壮观。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所创修,取“科甲挺秀”、“人文秀天下”之义,用于培补民风故取名甲秀。到如今已见证了贵阳四百年的风雨沧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已成为贵阳的市标。
&&&&&甲秀楼上有一副174个字的《甲秀楼长联》,和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长联之一。
后人架石为梁,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跨接南明河两岸,时称“江公堤”,亦称“南堤”,史志后称“浮玉桥”。该桥为九孔,解放后,拓展城市马路,填埋二孔,现剩七孔。甲秀楼及其楼基,虽经多次战乱和洪水,历经400余年,仍然砥柱中流。桥上之方亭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建,名为“涵碧亭”。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写道,南明河“至此渊而不流,即涵碧潭也”,说到的就是甲秀楼桥下美景涵碧潭。涵碧亭也因此而得名。
&十年动乱中,亭毁楼危。1981年前后,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先后修复6次。现在的甲秀楼是按1909年的原样修复,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设材料和技术,并重建涵碧亭,亭两侧的抱门柱上重镌清代汪炳滶楹联(由书法家张星槎重书):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汪炳滶,湖南人,曾做过贵阳知府。楹联作者将甲秀楼喻为水中青莲,将胜景描绘得惟妙惟肖,颇得后人称誉。该亭的另一副对联为清代同始九年(1870),临川桂复重修此亭后,一位佚名作者所作:
银汉浮空星水过;
玉虹拖雨雁横秋。
&甲秀楼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甲秀楼最有名的应该算它那副长联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甲秀楼长联的版本也很多,其中有一个版本长达206字,比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长。但如今挂在甲秀楼的长联是在清人刘蕴良(也作刘韫良,字玉山)所撰的长联基础上改写的。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非
常明显,这副长联是仿昆明大观楼联格式所写。刘蕴良是贵州安顺人,对贵州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了如指掌。这副长联的上联是写景,甲秀楼东靠湖南,西连云南,南
邻广西,北接四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而苗岭山脉贯穿贵州中部,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与从云南伸展而来的乌蒙山遥相对峙,有“阴天蔽日”之感。下联写贵州历史。康熙举人,官至军机大巨的鄂尔泰(1680---1745)开拓古州,在甲秀楼前铸两根圆形大铁柱,是为勒保平南笼而树的丰碑。从秦代开始打通道路,汉代就设置了郡县,经唐、宋,一直到今天,历史悠久。
&&&&现将刘韫良原作引录如下(不一定字字准确——博主注):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越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甲秀楼长联是昆明大观楼长联的继承与发展。却比“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长联多26字。大观楼长联,“一边写景,一边抒情”的格调,成了长联创作的样板,后人将它像填词牌、曲谱来进行创作。其中《贵阳甲秀楼长联》、《四川望江楼长联》出类拔萃,形成了云、贵、川鼎足之势。而甲秀楼长联则青出于蓝,具有更强烈的时代风韵和地方特色,它把静态的黔山秀水写活了。描绘了“贵州自然生态美,人文底蕴厚。”也充分表达贵州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甲秀楼长联解读
&&&&&&&&&&&&&&解 读 甲 秀 楼 上 闻 名 全 国 的 长 联
&&&&&&&&&&&&&&&&&&&&&&&&&&&&&&&&&&&师 言&&&&&&&风景如画的贵阳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有它为始,贵州出现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现代贵州更是人才辈出。“科甲挺秀”的好风水,引无数骚人墨客争相咏叹,诗、词、赋、联不绝如缕,最出名的首推《甲秀楼长联》。来甲秀楼的游客,无不争睹其风采。可惜,由于对贵州历史了解不多和不认识一些已经少用的文字,原本脍炙人口的甲秀楼长联,如今有些人读不通,读不懂。我想通过解读让更多的人读通它,读懂它,欣赏它。&&&&&甲秀楼长联原文: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甲秀楼长联的意义:
&&&&脍炙人口的《甲秀楼长联》,174个
字,长短相见,对仗工整,和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长联之一;上联书写贵州的山川胜景、地理风貌,歌颂祖国山河的雄
伟壮丽,下联追忆了贵州历史。上下联充分表达贵州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好教材;长联
高雅的文学内涵,是地方民族文化素质的瑰宝。&&长联作者:&&&&刘韫良,亦可写成刘蕴良,清末贵州楹联大家。&&&&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氏。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出生于贵阳龙泉巷一个“翰林第”的书香人家。&&&&刘韫良的特长:刘蕴良一生著作颇丰,善长联语,就是大家熟悉的对联、对子、楹联。&&&&刘韫良代表作:《壶隐斋联语类编》,壶隐斋是他的书斋之名。《壶隐斋联语类编》是一本古今罕见的联语巨著。总计2353首联语。其中长联颇多,有的长联长到上下联各几十个字、甚至一百多个字。他的联语用辞典雅,对仗工整,形式多样,自然成趣,极具道理。即使游戏之作,亦不落俗套。&&&&刘蕴良文学成就的原因:&&&&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刘蕴良出生于“翰林第”书香人家。其父就是翰林。&&&&本人有学问:同治七年即1868年,刘蕴良以第五名中举,同治十年(1871年)成进士,殿试第七名,赐进士出身,馆选庶吉士。光绪元年(1875年)散馆,授云南恩安县知县。
&&&&&&&&&&&&&&&&&阅尽人生,洞明世事:刘蕴良虽然学识渊搏,才华出众,但却“生不逢时”,因得罪上司,被参革,“永不叙用”,断绝仕途后,历游祖国各地十多年。大约在光绪十五年(1889)返回贵阳,以行医及授徒为业。这样的经历,使他阅尽人生,洞明世事。&&&&刘
韫良甲秀楼长联出名的必然性:那个年代,贵阳有一批骚人墨客,尤其是居住在甲秀楼周围的那些骚人墨客,时常聚集在一起谈诗论画,争相咏叹甲秀楼,刘蕴良就
是其中之一。这是刘蕴良创作长联的欲望的原因;刘蕴良善长联语,他在贵阳众多著名景点题写的联语广为流传;写作甲秀楼长联时已经六七十岁,之前已经写过好
多长联,就是说刘蕴良写作长联的功底很难厚实;一句话,刘蕴良有写好甲秀楼长联的欲望,又有写好甲秀楼长联的功力。&&&&甲秀楼长联又是贵阳众多文人集体创作的结晶。&&&&刘蕴良的甲秀楼长联一经写出,就在贵阳文人中流传,多人劝其发表。刘蕴良投稿后,于民国4年(1915年)1月24日,刊载在《贵州公报》“文苑”栏内,题为《甲秀楼楹联》,署名为“我真氏刘蕴良稿”。上下联各103字,共206字,比昆明大观楼长联多26个字。这是甲秀楼长联第一次公开发表。&&&&此后,众多认识和不认识刘蕴良的楹联爱好者作过这样、那样的修改。尤其是我省著名的现代楹联大家向义即向知方先生,精选和汇总各种修改,删去长联多余的、繁琐的字、词以及生僻难懂的典故,上下联各减少16字,全文变为174字,长联显得精炼了。
&&&&民国12年(1923年)刊登在他所辑的《贵山联语》上,这是长联第二次公开发表。
&&&&1981年,贵州名人,黔中宿儒李独清提供1936年抄稿,发表在《贵阳文物》创刊号上,这是长联第三次公开发表。&&&&1984年,《贵阳名胜楹联选》再次将其出版。&&&&1985年10月由我省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以第二版为依据书写、悬挂在甲秀楼底层大门两侧。&&&&2007年,《甲秀楼诗联文辑》再一次将其收入出版。&&&&1915年&&&&&&&&&&&《贵州公报》&&第一次公开发表&&&&1923年&&&&&&&&&&&《贵山联语》&&第二次公开发表&&&&1981年&&&&&&&&&&&《贵阳文物》&&第三次公开发表&&&&1984年,&&&&&&&&&《贵阳名胜楹联选》&&再次出版。&&&&2007年,&&&&&&&&&《甲秀楼诗联文辑》&&再次出版。&&&&1985年&&&&&&&&&&&&书法家王萼华书写、悬挂在甲秀楼底层大门两侧。&&&&甲秀楼长联从问世到完善历经近百年,他倾注了原作者刘蕴良和贵州众多历史、文学、楹联、书法学者的心血,才成为气势恢弘、蕴意深邃、可唱可诵的楹联上乘之作。&&&&&逐句解说长联:&&&&&上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甲秀楼五百年来稳稳地占立在鳌矶石上,独立地支撑着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让
我更上一层楼,眼界会更加开阔。如今,甲秀楼被众多几十层的高楼围在中间,显得很矮小。不要说几百年前,就是几十年前甲秀楼都还是贵阳市的高楼大厦。五、
六十年前,贵阳绝大多数房子是砖木结构、草木结构的平房,高三米左右,四层楼的房子全市只有几座,建在鳌矶石上有三层之高的甲秀楼是当之无愧的高楼。当年
有顺口溜这样称赞甲秀楼之高: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伸进云里头。看东枕衡湘,&&&&看东面的湖南像贵州的枕头,贵州的东面是湖南。衡即衡阳,是湖南重要的城市,湘是湖南的简称,所以,衡湘就是指湖南。西襟滇诏,&&&&西面的云南像贵州的衣襟,贵州的西面是云南。滇、诏都是指云南。滇是云南一个古老的部族,这个部族在今昆明滇池一带建有政权,称滇国,所以,滇是族名,也是国名,云南因此简称滇。也有说因境内有滇池而简称“滇”的。诏也是指云南。因为唐宋时期,云南出现过统治时间长达254年,传了13代的“南诏”政权。南屏粤峤,&&&&南
面广西的崇山峻岭是贵州的屏障,贵州的南面是广西。现在,和贵州接壤的是广西,不是广东,广西简称桂,广东简称粤,粤即广东怎么会是贵州的屏障?是不是搞
错了呀!没有搞错。历史上,广西的区域屡经变动,有时也包括广东的一部分;先秦时期,广东、广西皆为百越(粤,)之地,古语粤与越相通。所以,楹联中的粤
指的就是广西。尖而高的山曰峤,广西和贵州接壤的崇山峻岭,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贵州。北带巴夔,&&&&北
面的四川像贵州的腰带,贵州的北面是四川。巴,指巴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在四川建立的一个部族联盟,史家称为“巴国”。其疆域大约相当于今陕南、鄂西、川
东、川北和贵州思南一带。宋朝时在四川设西川路和陝路,后来把此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陝四路”,简称“四川路”。因此,夔也指四
川。所以楹联中的巴夔指的是四川。迢递关河。&&&&高大的关山和蜿蜒的的河流纵贯全省。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
&“西南半壁”更令人欣喜的是,甲秀楼雄伟地横跨在两条河流之上,支持着重峦叠嶂的半壁边疆。两游指南明河、市西河,这两条河的交汇点在老一中对面的雪涯桥处。
恰好马撒碉隳,&&&&&&&摧毁了马乃土司龙吉兆的反叛,马乃就是现在贵州兴仁县的马乃营。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
四月马乃土司龙吉兆反叛,马乃营是土司龙吉兆反清的大本营。清廷总督赵延臣于十一月兵分三路剿灭土司龙吉兆,踏平了马乃屯,解散了众兵丁,烧毁了马乃营
寨,将龙吉兆捕获斩首,其家三百多口人,都被杀死,只剩下一个未满周岁的小男孩,被丫环抱着躲在后花园里的鱼缸中,后来,丫环才背着小孩,星夜逃住云南蒙
自。碉,一般指兵营,具体指龙吉兆反清的大本营马乃营。隳即摧毁、毁灭之意。马乃碉隳就是龙吉兆的反叛被镇压,他的大本营马乃营被毁灭。如今,马乃营古营
盘还存在,它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1986年8月,兴仁县政府将马乃营古营盘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乌蒙箐扫,&&&&扫
荡踏平了乌撒土目安邦彦的反叛及其居住的深山老箐林,乌蒙是今贵州毕节的威宁、赫章一带。元世祖二十四年毕节的威宁、赫章一带设立乌撒、乌蒙宣慰司。明朝
天启元年〔1621年〕乌撒土目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反叛,曾围攻贵阳,后被官军击溃,指挥管良相合家自焚,军民被残杀殆尽。箐,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
生的山谷。扫,即扫荡踏平。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经过这些艰难的缔造,才装点出这样的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不要再说贵州偏僻荒凉,难得和中原大地争哪里景色更美丽这样的老话了。上联白话翻译全文:&&&&&甲
秀楼五百年来稳稳地占立在鳌矶石上,独立地支撑着天宇,让我更上一层楼,眼界会更加开阔。我看到东面的湖南好像贵州的枕头,西面的云南好像贵州的衣襟,南
面的广西好像贵州的屏障,北面的四川好像贵州的腰带,高大的关山和蜿蜒的河流纵贯全省。更令人欣喜的是,甲秀楼雄伟地横跨在两条河流之上,支持着重峦叠嶂
的半壁边疆。应该认识到摧毁了马乃土司龙吉兆的反叛,扫荡踏平了乌撒土目安邦彦的反叛及其居住的深山老箐林,经过这些艰难的缔造,才装点出这样的锦绣湖
山。不要再说贵州偏僻荒凉,难得和中原大地争哪里景色更美丽这样的老话了。&&下联: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甲秀楼高高地凌驾在南明河上,永远镇守着边疆的一角。&&&&楹
联中,甲秀楼是被省略了的主语,所以,数千仞高的是甲秀楼,不是有些人说的铜鼓山即今仙人洞。铜鼓山即仙人洞确实高,确实在南明河上,但是,楹联中没有一
点点铜鼓山的字、句。甲秀楼在南明河上,把南明河写成牛渡河,错不错?不错。牛渡河即今水口寺一带,是南明河的下游。既然甲秀楼在南明河上游,不在下游,
为什么不写成数千仞高凌南明河?这样写不符合楹联对仗的要求,牛渡与鳌矶才对仗工整。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问一问是谁重新铸造雕刻了那两根铁柱,挽住了颓败的波澜。甲秀楼前曾经竖有两根“平苗纪功”铁柱:一根是雍正十年(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县)苗族人民起义后,收聚兵器铸造的,一根是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后,收聚兵器铸造的。1952年9月6日两铁柱被拆除。榕江苗族起义,兴义布依族起义是贵州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两次起义都被清朝廷镇压,被朝廷看成是功绩,收缴起义兵器铸成铁柱以“平苗纪功”。楹联对此是称赞的。怎样评价停两根铁柱,早有共识,1952年被拆除,就是正确共识的反映。能否因此说甲秀楼楹联是为封建统治歌功颂德的糟粕呢?不能,只能说楹联有遗憾,原因有二。&&&&第一、甲秀楼楹联的中心思想是歌颂贵州美丽的山川,述说贵州的历史。重镌双柱和下面的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一样都是发生在贵州的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见,楹联作者就是把重镌双柱作为贵州历史来写。&&&&第二、甲秀楼楹作者刘韫良虽然“生不逢时”,官场不得志,毕竟翰林出生,过着丰衣足食的悠闲生活,属于封建统治阶层人士,不会像被镇压的人民一样看待重镌双柱。这是作者认识上的局限,今天来看,确实是一个遗憾。想秦通僰道,&&&&回
想秦始皇打通到贵州的五尺道,僰道是四川宜宾的前身。大约在周朝,聚居在宜宾一带的僰人建立僰人国。西汉时期,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道”,僰人国就成了僰
道。历史上僰道是川、滇、黔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西南半壁”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从四川宜宾到贵州的五尺道。五尺道就是宽五尺的道
路,是秦始皇对全国道路建设的统一要求,目的是让车马通行无阻。汉置牂牁,&&&&汉武帝设置牂牁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斩竹王,置牂牁郡。牂牁郡是贵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直接隶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可视为现今贵州省的前身。唐靖苴兰,&&&&唐
高宗平定了贵州动乱,唐指唐高宗。靖有平定动乱,安定秩序之意,苴兰,是贵州境内的一个古国。至于苴兰领地是现在的哪些地方?有种说法,有说黄平、瓮安、
福泉、贵定一带的,有说安顺的。苴兰何时、因何灭亡的?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元鼎六年汉朝军队是从巴蜀进入且兰,因且兰国君不肯发兵助汉击南越,于是将且
兰灭亡,乃设牂牁郡。果真如此,就不会发生唐靖苴兰的事情。我只把苴兰作为贵州的代称来理解。宋封罗甸,&&&&宋太祖册封彝族先祖普贵为罗甸王。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彝族土著首领。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封普贵为矩州刺史,赐罗甸王为普贵封号。普贵的领地贵州的大方县一带,并不是贵州的罗甸县,
怎么封其为罗甸王呢?这里的罗甸不是指罗甸县。这里的“罗”,是罗致的意思,“甸”,是郊外之地,边远地方的意思,罗甸王即罗致边远地方的王,即收编边远
之地的地方王国。凄迷风雨,&&&&&经历了凄凉迷漫的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可叹有几个名流,创造的事迹能留传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面对螺丝山上涌起云海,象王岭上升起彩霞的美景,缓步登临,领略些画图烟景。&&&&我慢慢地登上甲秀楼,欣赏雕梁画栋的楼阁在烟水苍茫中的景色。恍觉蓬洲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恍惚觉得蓬莱仙景近在眼前,应当邀约好朋友来商谈怎样游览这美丽的景色。下联白话翻译全文:&&&&甲
秀楼高高地凌驾在南明河上,永远镇守着边疆的一角,问一问是谁重新铸造雕刻了那两根铁柱,挽住了颓败的波澜。回想秦始皇打通到贵州的五尺道,汉武帝设置牂
牁郡,唐高宗平定了贵州动乱,宋太祖册封彝族先祖普贵为罗甸王,经历了凄凉迷漫的风雨。可叹有几个名流创造的事迹能留传千秋。面对螺丝山上涌起云海,象王
岭上升起彩霞的美景,我漫漫地登上甲秀楼,欣赏雕梁画栋的楼阁在烟水苍茫中的景色。恍惚觉得蓬莱仙景近在眼前,应当邀约好朋友商谈怎样游览这美丽的景色。
馆藏&105640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阳机场到甲秀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