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时往别人后面重踢十脚、把别人的新文具盒踩瘪了是客厅踢脚线什么时候装行为概念????

已被0人收藏
&70年代人记忆典藏,80后的我们也会有共鸣吧
来自:保密
发帖:433+4601
*第一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鲜艳的红领巾 儿时的记忆 嬉戏在大自然中
  70年代后期的学校已经慢慢由60年代的土坯房逐渐改成砖瓦房,条件参差不齐:有的教室雨天漏雨,晴天太阳直晒,操场周围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已修起了二层的教学楼,前面是操场,后面是白杨,这只是城乡差别罢了。
宽敞明亮的教室
  我们的作文中,常用“宽敞明亮”、“书声朗朗”来形容自己的教室。
  教室所谓的“宽敞明亮”实际上是相对的。70年代后期的学校已经慢慢由60年代的土坯房逐渐改成砖瓦房,条件参差不齐:有的教室雨天漏雨,晴天太阳直晒,操场周围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已修起了二层的教学楼,前面是操场,后面是白杨,这只是城乡差别罢了。
  教室很简单,一块黑板和几张桌椅就构成了一间教室。条件差的学校,教室内的黑板不一定贴在墙上,有可能是一块刷上黑漆的大木板,可以移动,黑板不够的时候便于移动到其他教室使用。所有的教室,黑板上方无一例外都是红纸黑字的毛主席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黑板前方是一张被称为讲台的课桌,上面放着粉笔和黑板擦或者抹布。
  讲台下面是四五十张课桌,木质的双人课桌大约一米多长,长桌连着长凳,没有抽屉,下面一块横木用于放书包,而同学们习惯把长长的书包带子挂在课桌两旁,横木上放课堂备用的书本。因为课桌和长凳是固定在一起的,它们有着固定的距离,所以小个儿同学总是够不着,于是就把膝盖弯起来靠在胸前的桌背上,背靠着后面的课桌,仰视讲台上的老师和黑板,感觉也不错,就像长大以后坐在安乐椅上一样,能舒展背部胫骨,但这种姿势常被老师打回去,理由是这种坐姿吊儿郎当。公用的课桌当然会引起领土侵犯时的纠纷,“三八”停火线就应运而生了。上课时过界不说,午休时,睡桌面还是凳面也是同桌们争论的焦点问题,窄窄的凳面上常发生摔落事件,所以桌面成了争夺对象,实在协商不了就只好各自在自己的领土内趴着睡。到五六年级,开始自备课桌上学,像个小箱子似的课桌与凳子分开了,有了自己的小空间,还可以锁住自己的小秘密,这似乎也是长大的标志。
  一间教室有两块黑板,前面的用于上课,后面的用于黑板报,后面的黑板上方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志,就像穿的T恤衫,前后的区别在于前面的图案,知道了前后也就不会穿反了,教室就是这么简单,正着坐反着坐都行。
  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常冻得同学们小脸通红,有的同学戴怀炉,有的同学带着装了热水的点滴瓶子,不到中午就冷了,所以脸和四肢被冻得大红大紫并不奇怪。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只好用洪亮的读书声来驱赶寒冷。早读时间,通常都是“书声朗朗”,只要有一个同学高声朗读,马上就会有很多高音喇叭接上茬,分不清是读书还是唱书。下课后,同学们就在教室后面,窄窄的走廊中,死命地跳皮筋,踢毽子,跺脚……等到下堂课开始,教室内已经是乌烟瘴气了。
千篇一律的书包
  书包,只是一种放书的工具。有的孩子用母亲自己缝制的布袋子,而大多数孩子用的是斜挎式的军用书包,这种书包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军绿色、帆布、小五角星。从书包上看没有贫富之分,只有新旧之别,如果有雷锋叔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精神,一个书包可以陪伴孩子过完小学生活。经常跟书包一起交叉背在双肩上的还有军用水壶,都是父辈们留下来的,跟书包一样的颜色,钢质,很耐用。
  这种书包不大,里面隔成两层,一层放书,一层放笔,所有的课本也不过是一年级的数学、语文到五六年级时又会增加的自然、美术、地理和历史,装上课本和铁质的小文具盒,从来不感到沉重。书包虽然不重,但很脏,里面除了脏兮兮的课本外,更多的是自制的玩具,灰蒙蒙的石头子、鸡毛毽子、弹弓、铁丝枪,五花八门。有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糖果纸,直接就从垃圾堆中将其转移到自己的书包里,家长在清理书包的时候常常会抖出一地鸡毛或者一层黄土来。
  千篇一律的书包放在一起,很难辨别出哪个是自己的。淳朴的年代,书包是朴素的。后来出现了双肩背的书包,让孩子们的双肩得到平衡的发展,书包的颜色、图案越来越丰富,可是里面的书却越来越多,它也变得越来越沉了。
  童年的书包里装的不只是严肃的教科书,更多的是儿时的乐趣和梦想。
  放学后挎着书包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是那么快乐;把书包随便扔在路边的草地上,拿出毽子跟几个好朋友游戏,那份轻松的心境,多年后也只能在梦中体会到了。
“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
  开学第一天领课本是最开心、最积极的事情。
  课本领回来,马上写下自己的大名,然后撕几页挂历包上漂亮的书皮,坚信会一直好好爱惜它们。等开学上了课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没过几天,书皮上就沾满了油盐酱醋、泥巴尘土。羽毛球爱好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对羽毛球的喜爱,顺手拿着课本代球拍,用鸡毛毽子代羽毛球跟伙伴们比赛,发展了体育运动,书本却遭殃了;绘画爱好者更不会放过一丝练手的机会,书中的插图人物被他们修改得面目全非:男人戴上了眼镜,长满了胡子,女人穿上了裙子,长长了睫毛。这种改头换面的技术培养了他们对美术的爱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思维,也算是课本对同学们附带的另一个作用吧!
  语文课本给人的印象最深,二十多年后,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背出当年难记的课文来,谁会想到当年老师罚抄的作用会在多年后才显示出来呢。
  “古时候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有一回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一篇课文,一旦记住了,就难以忘怀,还记得很多同学把“司马光砸缸”念成“司马光砸光”后被老师罚抄的情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唐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老也不会忘记;“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滴答,滴答,下雨啦,下雨啦。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小河流过我门前,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突然一阵雷声,下起大雨来了……”想起这些曾经熟悉的课文,就想起了课堂上因背不出课文,被老师罚站在墙角,课后趴在窗台上抄写生词课文的情景……
  现在想起这些课文,微微一笑。它们哪里是课文,是一种岁月,一种心境,一种记载。
-------------------------------------------------------------------------------------------
...楼主...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2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学校不大,科目不多,学校分配给班级的老师有限,一个老师往往有多重身份,语文老师兼任音乐课老师,数学老师解决体育课问题,而劳动课老师通常是高年级的自然课老师或者地理课老师。有时候可能一天面对的都是同一个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偶尔我们也有审美疲劳;但这可高兴了这些老师们,一教室的孩子,一天的课程,完全自己支配。有多少节音乐课因为风琴“坏”了而变成语文课,又有多少节体育课因为下雨天操场“湿润”而变成数学课,这谁也记不清。要是遇到同一个科目两节课连上就更惨了,因为这为老师们的拖堂提供了有利时机。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用一切时机来灌溉祖国的花朵。
  不合时机的灌溉让花朵们很不高兴,上课拖堂是老师们的爱好,就像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一样,宝贵的课间时间就这样奉献出来了。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是个老头儿,也是最嗦的一个。每当离下课铃声还有几分钟的时候,他便拿起了讲义,开始唾液四溅地继续在黑板上讲解应用题了,他从来不用看表,却能正确地计算出下课前三分钟,然后及时在黑板上写下一道应用题。成绩好的前排“花朵”安安静静地吸收园丁浇灌的水分;后排的“花朵”却被这额外的水分冲击得摇头晃脑了,有的同学故意咳嗽,有的同学故意掀开课桌发出响声,有的同学故意举手报告老师要上厕所……他这时才“恍然大悟”似的自言自语,原来已经下课了。在离开教室时他还会恋恋不舍地告诫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言下之意,多学点知识不为过。换来台下一阵唏嘘。
  如今,我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不再需要乖乖地等待讲台上的老师宣布下课了,也不再担心老师拖堂的问题。奇怪的是,经常想起那时的数学老师,想起课间休息时他依然讲解题目的样子,想起他临走时还不忘的谆谆教导……
向雷锋同志学习
  光荣,是个口号性质的词,对孩子们来说,奖状和用红纸剪成的大红花,不仅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也是光荣的象征。我们对它们的热爱无异于60年代人对毛主席像章的热爱。
  在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的年代,大红花和奖状能填满孩子们所有的精神空间,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大红花。考试得高分和做好人好事是得到大红花的主要途径。在没有考试的时候,给孤寡老人送炉火,放学打扫教室卫生,赶走菜地里偷吃的麻雀,捡到钱交给失主……班上的雷锋越来越多了。
  这样的好人好事通常被我们写到小作文里,内容大致相同,不是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就是捡到钱交给失主,几乎自己就是雷锋。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课堂上表示了置疑:“街上真的有那么多钱可以捡到吗?”于是,第二周全班再没人捡到钱包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多篇关于不同路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被不同型号的车撞倒,我们不约而同地将其扶起来的故事。
  其实,雷锋叔叔对我们的影响远远不是为了幼时获得大红花,正像儿歌中所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真碰上助人为乐的条件,我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去完成。
  好强也罢,希望受到表扬也罢,只是那样的气氛下做了那样的事而已,没有像今天一样刻意地记起每年有个学雷锋日。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
  “每位少先队员都要知道红领巾的深远意义,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红旗的一角,有无数少先队员为了维护红领巾的神圣而献出了小小的生命。少先队员是光荣的,戴着代表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更加光荣。因此,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要天天戴着红领巾,好好地爱护我们胸前的红领巾……”加入少先队的时候老师如是说,听得我们激动万分。
  红领巾,就像国旗那么鲜艳,那么神圣。每一条红领巾都由学校统一到缝纫店缝制然后在加入仪式上发放给同学,戴在脖子上时,它已经不仅是一条红领巾,更是一个梦想。
  “少先队员”是个光荣的称号,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因此,能够戴上红领巾是很多孩子上学后的第一个愿望。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发展少先队员,每个学期都有被发展的机会,成为少先队员的同学戴上神圣的红领巾得意洋洋,仿佛真的就成了国家的主人;没有被评选上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也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若到了五六年级还没戴上红领巾,不仅有被同学们鄙视的可能,自己也会觉得羞愧。
  红领巾在每个刚上学的孩子心中都是期待的。在《少先队队歌》中,一条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是一种空前的荣誉,令每个加入者兴奋不已。
  戴上它,一个无形的东西置入了少先队员的脑中,那是一种正义的精神,一种向前的动力,一瞬间,会感觉自己长大了,跟非少先队员们有了区别,自己变成了一个有组织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正是红领巾的可爱之处。
  升国旗的时候,少先队员们昂首挺胸的姿势是最标准的,肃静站立,表情庄重严肃,心里唱着国歌,升上国旗后,脱帽敬礼,目光偶尔斜视一下胸前迎风飘扬的红领巾,激动不已。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3
“上课!”“起立!”
  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骄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俯首甘为孺子牛”,譬如值日生,经老师选拔才能当上。因为是单休日作息,班上一般有六个值日生,负责班上的日常事务,像个小管家,下课后擦黑板,上课前收发作业本,领粉笔,记黑名单,午休时间在讲台上监督下面的同学好好休息……有时候,他们的权力比中队长还大,值日生最大的自豪感来源于老师走进教师时,一声洪亮的“起立”声。
  有一次轮到我值日,心情异常激动,下课后认真擦干净黑板,讲台上摆放整齐。上课铃声响后,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等着老师进门后一声洪亮的命令,然后大家跟着一起起立。
  班主任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男子,当他跨进教室走上讲台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下令“上课!”“唰唰唰”部分同学习惯性地站了起来,另一部分同学窃笑;没想到,班主任居然也惯性般地说了声“起立!”下面站着的同学不知所措了,坐着的部分同学又“唰唰唰”地站了起来,全班哄堂大笑。班主任愣了一下,然后他那严肃的眼神直逼我而来,似乎要把我踩扁了,让我神气扫地。好在最后,他不苟言笑的面孔压住局势,课堂很快进入了状态,而我在尴尬中度过了整堂课。
  以后每提到“值日生”,我都会想起这个小小的故事,回想起来没有一丝尴尬,倒体会到了其中的几分纯真和憨厚。
字是人的招牌
  一个“见字如见其人”的年代,老师常用毛主席的话教导大家好好写字,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会有键盘来代替钢笔。
  老师常给我们提供练字的好机会。他们布置家庭作业和给我们的惩罚从来不用动脑筋,除了抄生词就是抄课文。本以为我们既可以记住课文,又能练好字,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往产生两种结局:课文记住了,字却龙飞凤舞;字写工整了,课文仍然一问三不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前者,作业本铺开,一手握三笔,三行字轻而易举同时跃于纸上,名副其实的“举一而反三”,这也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同学因为调皮,被罚抄课文,字“练”得越多,却写得越差。
  小学时总觉得出黑板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班上有个漂亮的女同学,字写得很整齐,被老师钦定为出黑板报专员,每到出黑板报的时候总少不了在我们面前炫耀自己。上自习课,我们面对试题冥思苦想的时候,她却能悠然自得地站在后面的黑板前洋洋洒洒写粉笔字,明明心里神气得不得了还摆出一副“能者多劳”的无奈样子,着实在我们中神气了一把。而我这个中队长下课后却要被老师安排在她手下拉拉线,画画框,递递粉笔,被她呼来唤去,深深体会到了屈才的苦恼。
  在暑假之前,我主动买了庞中华字帖,闭门练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记得用了多少个本子,新学期开学已经让老师们刮目相看了,到后来已经不屑于在班上出黑板报了,因为我的字已经冲出班级,走向了学校,只是当时也落了个毛病,见纸就有想写的欲望。
  如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面对电脑,手指越来越灵活,字却越写越糟。
我还是原来的我
  期末考试刚结束,大家就已经心神不定了;老师布置假期作业的时候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假期作业不多,一般是印有“暑假作业”或者“寒假作业”四个大字的练习册,一科一本。老师发给我们假期作业后都会不识时务地说一句“开学第一天要检查暑假作业,没完成者……罚……”云云。似在提醒,实则威胁。于是所有同学尽可能多地往书包里塞课本、作业本,雄心勃勃,总以为假期会干一番大事业,语文成绩差的同学感觉自己可以在假期背完所有的课文,数学成绩差的同学对自己在假期学好所有方程式很有信心,美术差的同学则认为自己在假期可以变成一个天才画家……
  大概“光阴似箭”对孩子们,只有在假期才能体会到。假期的孩子是完全自由的,父母忙于工作、干活,没太多心思在我们身上;老师也不在眼前,天高皇帝远,每天不玩到天黑绝不回家。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才想起安静地躺在角落里的书包,赶作业便成了头等大事。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召集几个同伴召开紧急会议开始分工,数学成绩好的做数学,语文成绩好的做语文,一天一页的暑假作业,通常是迅雷之势完成。最要命的是每天一篇的日记,几乎每个调皮的同学都有一天憋出20来篇日记的经历,从此也落下了见什么都要抒发一通情感的毛病,为以后成为文学青年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新学期开始,书包中除了刚抄完的假期作业外,其他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背到了学校,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4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每年,学校都会有一次为期三四天的运动会。运动会开始前一天总会激动得睡不着觉,提前几天就洗干净了白色球鞋。开幕式的时候穿着统一的白衬衣、蓝裤子、白运动鞋,脸上擦满红扑扑的胭脂粉,手拿丝带,高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比赛第一,友谊第二”。
  比赛开始了。“预备——”一个个如小老虎般的运动员眼睛盯着前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余光斜着旁边的人。发令枪“啪”的响起,顷刻之间,鼓声擂擂,喊声震天。“春风吹,战鼓擂,运动场上真热闹,你追我赶争第一”,大喇叭在声嘶力竭地高叫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女播音员在旁边适时地添油加醋,场面热闹非凡。场下的拉拉队员们不仅肩负着呐喊助威的重任,还要完成为自己班级加油而写的广播稿,广播稿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千篇一律的:“××班××同学下定决心,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终于赢得了第×名,我们一定要学习他的××精神……”
  赛场上如火如荼的时候,场下经常是这样的情景:小凳子上放着五花八门的小人书,书包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零食,中场休息的时候,一个个拉拉队员东倒西歪地坐在凳子上吃着瓜子,看着小人书,谈论着晚上将放映什么露天电影,在运动会中认识了哪些久仰大名的人。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运动会上的比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个好的社交机会,正如口号中所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校园魔鬼词典
  去学校——《再向虎山行》
  星期一——《走向深渊》
  星期二——《路漫漫》
  星期三——《夜茫茫》
  星期四——《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星期五——《归心似箭》
  星期六——《胜利大逃亡》
  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
  放假前——《黎明前的黑暗》
  放假后——《马路天使》
  自习课——《大闹天宫》
  语文——《老北京的传说》
  数学——《R•S之迷》
  物理——《神奇的电波》
  化学——《精变》
  英语——《天方夜谭》
  几何——《黑三角大追杀》
  地理——《九州方圆》
  生物——《血疑》
  历史——《华夏掠影》
  美术——《画中人》
  体育——《少林寺》
  上课——《梦开始的地方》
  迟到——《搭错车》
  老师来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课堂提问——《哑女》
  回答问题——《沉默是金》
  老师批评——《被告席上》
  做作业——《真是烦死人》
  上课走神——《魂系蓝天》
  罚站——《阳光下的罪恶》
  被赶出教室——《快乐的单身汉》
  下课——《梦醒时分》
  进老师办公室——《再向虎山行》
  与老师谈话——《智斗美女蛇》
  出老师办公室——《虎口脱险》
  写检查——《悔过书》
  通知考试——《特级警报333》
  监考老师——《业余警察》
  选择题——《跟着感觉走》
  考试前——《缩小包围圈》
  考试中——《警察与小偷》
  作弊被发现——《不是我不小心》
  考试完——《胜利大逃亡》
  宣布成绩——《悲惨世界》
  成绩栏——《封神榜》
  考试不及格——《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补考及格——《复活》
  改试卷——《改变所有的错》
  奖状——《总有一天等到你》
  开家长会——《猎手紧急出动》
  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雪》
  期末考试——《大决战》
  毕业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转学——《勿忘我》
  放假——《流浪儿》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会》
  班主任——《垂帘听政》
  同学——《黑名单上的人》
  尖子生——《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差等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老师与同学——《乌鸦与麻雀》
  老师、学生、家长——《三国演义》
  毕业鉴定——《绿色档案》
  开学考试——《命运》
  买电影票——《搏斗》
  检查视力——《月朦胧,鸟朦胧》
  走廊里——《铁道游击队》
  与同学打架——《自古英雄出少年》
  做早操——《分手总是在雨天》
  挨了一耳光后——《星!星!星!》
  被开除后——《流浪者》
  回到家——《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5
*第二章天黑以后回家
影坛偶像:刘晓庆 歌坛偶像:邓丽君 中国女排
  没有太多的课余作业,没有额外的学习培训班,放学扔下书包,钻出家门,呼朋引伴,去享受外面广阔的天空,这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
嬉戏在大自然
  没有太多的课余作业,没有额外的学习培训班,放学扔下书包,钻出家门,呼朋引伴,去享受外面广阔的天空,这就是我们的课余生活。
  大自然是我们的天地,花草、树木、石头、泥巴是我们的玩具,小虫、鱼儿、飞鸟、家畜是我们的朋友,河流、小溪、水塘是我们的泳池,青青的草地、绿油油的麦田是我们午睡的好去处,林子间的马蜂窝被我们捅过,房檐上的鸟窝被我们掏过……
  我们在田野上、草地上跑呀、跳呀、我们撒野、我们疯玩……
  七十年代的童年很少有商品玩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造出来的。于是,有了泥巴子弹,泥巴小鸟,泥巴汽车;于是有了木头手枪,木头弹弓,木头陀螺,木头口哨……还有用铁丝做成的弹弓,用自行车链条做出的火柴头枪,虽然不知道什么是“DIY”,但我们确实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收集糖果纸,我们钻过垃圾堆,为攒零用钱卖过牙膏皮,为打弹珠偷过跳棋子,捡过破烂,不止一次地用铁丝枪打破邻家玻璃而被挨打;经常因父母不在家而玩到天黑才回。
  我们体会到那份纯粹的朴实和快乐,我们与自然是那么贴近和亲密。
自由自在的游戏(1)
  跳房子与抓石子
  最廉价的游戏,有石头便可以玩。
  在地上画几个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单双,单腿一边前进,一边把石块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了格子都算失败,锻炼脚的控制力。
  石头又硬又滑,很难控制住,有的地方的同学喜欢用一串贝壳或者田螺来代替石头来踢,它们踢出去有一定的韧性,便于控制力度。
  与跳房子相对应,抓棋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大小适当的石子十多颗,先随意一把撒在地上,然后拣一颗上来,抛向上空,同一时间从地上抓几颗石子在手中,然后手心向上接着即将落下的那颗石子,这样一直把地上的所有石子抓完,规矩自定。若在抓地上石子的时候碰到了其他的石子或者没有接着落下的石子都算输。花样也很多,为了延长抓地上石子的时间,往往手上那颗石子被抛得很高,要求做到眼手合一。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石子抛到哪儿,屁股贴着地面就移到哪儿,很多裤子屁股后面的洞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
  前几天跟两位利比亚的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小时候的游戏,没想到他们小时候也玩这两种游戏,有点不可思议,看来玩具缺乏的年代,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创造性,不管哪个国家。
  捏泥巴与过家家
  最原始的居家游戏。
  捏泥巴,就是用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锅灶、电视、城堡、小人、四不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像揉面团一样,泥巴的选择和用水多少都有讲究,否则捏出来的东西就会开裂或者变形。有时候可以找到白色的观音土和颜色鲜艳的红色粘土,捏出来的东西光滑又漂亮。男孩捏得多的是房子、战士,城堡等;女孩子擅长的则是居家用品,锅碗瓢盆、电视、床椅一个也不少,再采上几片野草,生火做饭,忙得不亦乐乎。后来的橡皮泥很可能是商家们受了这种启示后,为满足孩子们这种制造欲而生产的,尽管田野的粘土没有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好看,但它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家家的游戏,无意中透露了我们的模仿能力和表演天才。小时候玩过过家家的人长大后几乎都在交际和为人方面受过益。
  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和几个孩子,每个人各司其职。里面最累的是“妈妈”,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也不乏有的“孩子”假戏真做,从“妈妈”那里得到不少零食和玩具,我小时候喜欢扮“孩子,并且趁机占“妈妈”们的便宜,游戏过程中不停地要吃零食,否则就又哭又闹,结果往往是我笑了,“妈妈”们哭了;最轻松的要数“爸爸”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庭中父亲们的大男子主义对小辈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场过家家玩下来,家里往往跟失盗了一般,四处凌乱,真正的爸爸妈妈又开始收拾唠叨了。
  跳皮筋与踢毽子
  最方便的课间游戏。
  皮筋和毽子放在书包中,携带方便,而且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跟对方较量一场,所以算得上课间重头游戏。一到课间休息,游戏就在“剪刀、石头、布”的喧闹声中沸沸扬扬地开始了。
  跳皮筋所用的皮筋为有弹性的橡胶细绳,一般约3米左右。参加者两人各持一端绷直,其他人即可在皮筋上踩跳出各种花样动作,缺人手的时候就将皮筋绑在距离适度的两树之间,可以单人、双人和集体跳。花样包括点、绕、转、掏、压、钩、踩、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跳皮筋的花样非常多,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刘胡兰姐姐是英雄……”等。跳皮筋以下肢动作为主,兼以手臂和身体其他部位配合。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皮筋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调皮的男生们经常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侵略”到她们的地盘上,在皮筋上瞎跳一番,然后迅速离开,以防女生们的口水攻击。
  鸡毛毽子,由一堆公鸡毛和两个古铜钱构成,比现在用纤维纸做成的毽子漂亮许多。为了做个漂亮鸡毛毽子,很多女生常惦记着家里的大公鸡,要是在垃圾堆里看到公鸡毛,也是如获至宝。
  踢毽子同样也是花样繁多的脚上功夫,边踢边念叨着“桥,外,别,背”什么的动作指令,从前面踢,从后面踢,从左脚踢到右脚,不想动脚就用书本打,一个人往高空抛,像打羽毛球一样两方对打,当时不知有多少课本葬身于该游戏下,相信老师对此也深恶痛绝。
  这两种都是女孩子迷恋的游戏,翻看书包或口袋,总能从找出一根皮筋或者一个鸡毛毽子来。课间休息时间,不跳到上课铃响时绝不会进教室,快下课的时候,小手已经在课桌洞里摸索着皮筋和毽子了,只等着铃声一响,再投入下一轮的“战斗”中去。
  捉迷藏与老鹰捉小鸡
  零成本游戏,考验自己的藏身和脱身能力。
  捉迷藏又叫藏猫猫,找地方把自己藏起来不让对方发现,考试不好的时候也会与父母捉迷藏。床底下、稻草堆、树上都是不错的藏身之地,如果被对方发现,便输了;若对方找不到就幸灾乐祸地发出怪叫声以提示对方,女生爱干净,躲的时候要挑地方,用不了多久时间就会全军覆没,到男生藏的时候,最终往往是男生自己憋不住站出来,或者游戏结束是点名发现少了一个人。
-------------------------------------------------------------------------------------------
来自:保密
发帖:33+1211
-------------------------------------------------------------------------------------------
我会说服他们...
KDS美食天地版块
http://club.pchome.net/forum_1_16.html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7
自由自在的游戏(3)
  丢沙包与打弹弓
  集体作战类游戏。
  丢沙包是打仗扔石头的改进版游戏。三个人以上,分成两组,两个人互扔沙包,另一队人在两人之间移动,被沙包砸中者下场,如同伙用手接住沙包算得一分,使被砸中者重新上场,有点像棒球中“投手”和“捕手”。斗智斗勇,锻炼敏捷性。
  沙包的形状类似正方体,六个布面事先按一定顺序缝好,最后留一边把大米粒或玉米粒什么的放进去。为了不被打疼,又能接得稳,沙包里面通常都是用的大米粒,很受用。身影庞大而身手敏捷的人可谓如鱼得水,打在身上不疼,反弹之余利用时间差正好把沙包接住,记得当时班上有个长得像《机器猫》里大熊的男生,就是这样的,他扔起沙包来更是稳、准、狠,当时被女生深恶痛绝。
  弹弓的出现方便了同学们远距离“作战”,而且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子弹”。在“Y”型的树枝上套上皮筋便成了一个简单的弹弓。在铁丝枪出现之前,弹弓是男孩们的御用武器,几乎人手一个,颇有“拉弓射小鸟”的气势,特别是看到电影上的儿童英雄用弹弓打倒日本兵后,备受鼓舞,每天纠集一帮同伴,练习打仗,不少麻雀也死于非命,也不知碎了多少玻璃。
  打水枪与铁丝枪
  男孩子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打仗,先进的战斗工具很重要,“枪”的出现使平原作战更上了个台阶。
  水枪有很多种做法,不管用什么材料做成,原理跟注射器一样,有时候用打点滴用的橡胶管,用气管子(打气筒)先打点气,然后把圆珠笔笔头的笔心去掉,用铁丝绑在橡胶管上,在水管上加入水,挤压水管,水就出来了,威力十足,经常打得敌人浑身湿哒哒的……大人们对小孩的这种玩具是深恶痛绝。
  铁丝枪算得上是水枪的升级版了。用粗铁丝和橡皮筋做的手枪,也有用旧自行车链条做成。这种半自动武器比弹弓射程小、威力弱,是专用来打人而不是打鸟的。扣上小纸团做的子弹,趁人不注意,在后面开完枪便跑,躲到没人的地方偷着乐。如果打的是男孩子,就互相追着打;而如果是女孩子,除了当场被骂以外,多数还要晚回家,免得碰到告状的家长。
  打乒乓球和排球
  最常见的体育类游戏。
  作为“乒乓球王国”的学生,每个人的书包中时刻带有乒乓球拍也是无可厚非的。当时,没有标准的球台,就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画个长方形框框,或者垒几块砖,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台。用两块木头架起一根竹竿,就算网子,有时候打乒乓球没有桌子,就在地上画一条线,人就蹲着打,打得起劲了就站起来抽杀。
  中学时代教室前面有一排水泥乒乓球桌,都有一丁半点的坑洼破损,中间用来权当作球网的有时是几块砖头,有时是几个人从书包里掏出来的课本,即使这样,下课铃一响,从各个教师里冲出来的人都为了能抢到一张而雀跃,都恨不得把少年时期充沛得无处发泄的体力消耗在这么一张桌子上。因为一张水泥乒乓球桌,下课铃响还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老师,会被小小的心灵记恨足足一个夏天。
  80年代初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一些同学放下乒乓球拍迷上了排球,体育课上见到老师提着几个排球出现在面前,就高兴得跳将起来。没有固定的球员,也没有隔网,划地为界,同样玩得不亦乐乎,没有护腕,有时候双手打得通红,也舍不得下场。班级之间经常组织排球比赛,最初的班级荣誉感也是来源于排球比赛获胜后,同学们对排球的热爱不亚于今天的学生对足球的疯狂。
  游戏机
  首次接触到电子类游戏。
  七十年代初的孩子,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机会接触到电子类游戏,七十年代末的孩子也是到了初中才接触到游戏机,最先出现的掌上游戏机是跟遥控器差不多大小的黑色小匣子,而且永远只有一种游戏,那就是俄罗斯方块,高级一点的游戏机还会说话。打得好的时候,里面的小人会欢快地说“好棒啊。”水平不好的人常被里面的小人骂“你好笨哦!”越骂越开心,最大的鼓舞莫过于游戏过关后一群小人儿出现在屏幕上跳舞。
  玩多了简单自制玩具的我们,对电子类玩具的好奇和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就算几天几夜连续作战也不会倒下,只不过,闭上双眼,满眼都是不停下落的方块,然后在意念中继续堆方块。
  街机是掌上游戏机的更高级别。作为高科技产品,它的出现的确极大的丰富了我们这代人原本乏味的课外生活。九十年代初期,它的身影几乎遍布了中国各个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比起今日遍地开花的网吧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的游戏厅老板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最有“钱途”的职业之一。只是苦了我们这些孩子,在父母看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总是会不翼而飞。
  迷上了街机后,有的人开始废寝忘食,“游戏危害学习论”的概念从此提出来。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8
大自然中的宠物
  它们属于大自然,也属于我们,它们将我们和大自然拉得更近。
  萤火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多美的意境。满天星斗下闪闪飞舞的萤火虫配合着田野的蛙声,营造出田园的浪漫气氛。抓几只放入备好的玻璃瓶中,等熄灯睡觉时,在它们一闪一闪的亮光中入眠,多么美妙。
  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万里晴空时,总有无数只蜻蜓挥动着透明的翅膀,在低空中盘旋。引来了占有欲强的孩子,砍下一枝小竹竿,粘着蜘蛛丝,向蜻蜓群中挥去,一只只蜻蜓就落入手中,用玻璃瓶将它们装好供观赏,等它们牺牲后,又是不错的标本。
  蚕:蚕宝宝是女孩们喜欢的小幼虫。白白的,肉肉的,拿在手上暖暖的。在女孩们的精心照料下,蚕宝宝们抽丝结茧,羽化成仙。这让她们关注了一个生命的整个过程,明白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道理。
  知了:抓一只知了,用一根长绳套在它的肚子上,像放风筝一样把它放出去,跟着它向前跑,等它飞得太远,又用力把它拉回来,一种控制欲从这收放中得到满足;有胆大馋嘴的孩子抓到它们后,串在铁线上用火烤着吃,味道也不错。
  蟋蟀、蝈蝈、螽斯:把从草丛中抓来的它们放入竹片编成的小笼中,只是为了听它们美妙的鸣叫声,那是一种清脆的乐声。将它们挂在院子里葡萄树的藤蔓间,仍它们放声高叫,孩子们就在悠扬的鸣叫声中悠然入睡。
  蝌蚪:抓一些小蝌蚪,放在玻璃罐头瓶中研究,像养金鱼一样养着,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蝌蚪变青蛙,可是这个生理过程是多么漫长,瓶子里的蝌蚪通常没等到变身,就已经死于非命了。
  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的昆虫多还是对昆虫有着自然的亲近感,总觉得周围有很多的小昆虫,蜻蜓、螳螂、萤火虫、知了……还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它们都是我们的玩伴。
  虫类带给我们的乐趣,最大的莫过于夏天一群孩子玩天牛。天牛是一种在夏天趴在树上“吱吱”叫的昆虫,头上长着两只长长的触角,有着又黑又硬的壳,生命力极强。
  每年夏天,总有那么几只天牛碰到我们而开始它们后悲惨的命运。院子里一个孩子一声吆喝:“抓‘吱吱’去噢!”马上会迎来一帮孩子的响应,在炎热的中午,大人们都在午休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行动,裤腿一卷,鞋子一脱,踩着老树皮,“噔噔噔”就爬到了树枝上,几只反应迟钝的捉天牛来不及反抗,就莫名其妙地被捕了。男孩子上树,女孩在下面准备玻璃瓶和绳子。
  等捉到几只后,用绳子绑住天牛的肚子,拿着绳子的另一头放飞它,我们在后面追着,赶着,它飞得再远也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可怜的天牛,不停地逃跑,飞向高空,又不停地被我们拉回来,等它停在树上不飞也不叫的时候,我们又像放鱼钩一样把它放出去,让他继续飞。天牛很犟,总喜欢往一个方向爬,如果将它的头掉过来,它转了个身,还往原来的方向爬;可是将天牛像个陀螺一般旋转了好几圈,它就没方位感了,飞出去的时候就像喝醉了酒般到处乱转,有时候一帮孩子比赛看谁的天牛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这似乎有点残忍,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它带给我们一种控制的快乐。
  到了夜晚一群孩子涌向田边草丛中山丘上的树林中,抓萤火虫去了,这些昆虫曾伴随我们度过了纯真又调皮的童年时代,它们将我们和大自然拉得更近。
非专业收藏
  邮票与火花
  一个书信满天飞的年代,邮票也跟着飞,孩子们看到信封第一反应便是撕下邮票夹入书中。没有多余的钱去买新邮票,更多的是用过的邮票,也没有人懂得如何正确地收藏邮票,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收藏,对孩子们来说,只是为了满足“我有,你没有”的自豪感。那时最常见的邮票是一系列的民居邮票、椰树邮票、万里长城邮票等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邮票,物以稀为贵,要得到别人没有的邮票,只有到垃圾堆里去发掘了,有时候特别羡慕别人有个远方的亲戚,来信上有特别的邮票。
  邮票收集方法是粗笨的,看到漂亮的邮票,一激动,不是撕坏了角就是撕下来的时候粘着一大片牛皮黄色的信封纸。大多数收集者看重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目的在于炫耀,而不是珍藏,更没有指望其升值的意识。
  同样是女孩们收藏的珍爱,火花的收藏工作就更艰难了,因为它不像邮票,本身就带有流通性。在打火机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都是“洋火”,即火柴,而火柴盒上面贴的小贴花就是火花,这种贴花,跟邮票一样有的成套发行,图案各有特色,与邮票一样,也能在方寸间看世界,它不仅能反映出风土民俗、各国风光、文学艺术、文物历史,它还能忠实地记载历史的变革、社会的步伐。现在火柴也只有在大一点的餐馆吃饭的时候才能见到,上面的广告也无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了。
  糖果纸与烟标
  孩子们吃糖的机会不多,吃那种有花花绿绿糖纸包裹着的糖果机会就更少了,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搜集糖纸的最佳地点是大街上,垃圾堆中,尽管“脏臭猛于虎”,不入虎穴,又焉得“虎子”,常有孩子在街上逛时,眼睛睁得像铜铃,盯着垃圾堆,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地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净,夹到书中;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糖纸扔到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
  烟标是男孩的首要收藏品,烟标最初的用途是折成三角形与伙伴们赌输赢,赢多了自然有了收藏的欲望,烟标的种类很多,也很漂亮,还可以用来学画画、练字、学拼音等。收集烟标也必须有不怕藏,不怕累的决心,珍贵的东西总不容易得到,何况周围抽高等烟的人不多。
  纹身纸
  透明纸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动物、动画人物、花草等,蘸点水或者口水,就有粘性。可以粘在手上和书上,过一会儿,再把那层透明纸揭下来,图案就牢牢地粘在皮肤上了或者树上了,真假难分。
  雨花石
  来自大自然的收藏品。好看的小石头都在收藏之列,因此常去江边河边泉边水坑边淘宝,这些石头被阳光一照,色彩缤纷,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图案,有的像琥珀,有的像水晶,有的形状特别,我最喜欢透明的那种石头,上面是各种各样的花状,像彩虹一样的五光十色,那么晶莹,那么剔透。
  其他收藏品
  很多收藏品是自制的小工艺品,一个鸡蛋壳可以变成五花八门的脸谱,一些布头和棉花也可以缝制成小娃娃,一些塑料管可以做成门帘……
  蛋壳脸谱。在生鸡蛋上方打个很小的孔,让蛋黄和蛋清流出来,然后将蛋壳洗干净,晾干后在上面画上各种各样的脸谱,手巧的人还能给鸡蛋脸穿上衣服,戴上纸帽,让它们登台表演。
  万花筒。利用光学原理,由三块狭长的镜子,砌成正三角柱体,外面用漂亮的硬纸包着,里间放些彩色碎纸,一头用玻璃封好,一头开孔,把筒转动,由孔中看去,颜色跟形态变化无穷,所以就会感觉到非常的有趣好玩。
  挂历钱包。有一段时间的挂历都是有两层的,一层白纸,一层油画纸,上面油画上要么是清一色的无名美女,要么是山水。白纸又硬又大,油画又光滑又漂亮,钱包由白纸做内胆,油画做外封,再装一个按钮,然后很得意地在朋友面前现炫耀。虽然里面只放了几毛钱的纸币,但这却是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钱包,在春节的时候它就会变得鼓起来。在从储蓄罐到钱包的转变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渐渐长大。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09
垃圾堆里的战争
  攒三个牙膏皮可以换一块糖饼;橘子皮晒干了可以卖给药店;空酒瓶,废旧报纸可以卖到收购部换钱,吃过的糖纸和空烟盒可以自己收藏……这样的环境让我们这些孩子对垃圾箱情有独钟。垃圾箱是个百宝箱,拾垃圾给我们带来“获取宝藏”般的快乐。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过垃圾箱内淘宝的经历。见到垃圾箱就像见到宝藏一样,两眼放光,脏脏的糖纸、用过的火柴盒、烟盒……对我们无不充满了诱惑。小时候家里并不穷,却与生俱来的垃圾情节。或许是因为当时手中的零用钱太少,玩物太少,一切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在我们眼里都是稀罕之物。
  小时候的理想是完美的而执着的,就像顾长卫电影《孔雀》中,那个女孩为了拿回自己缝制的降落伞,为了心中的跳伞理想,连自己的贞操都不在乎一样。我小时候爱收集邮票,那时候正流行“民居”系列邮票,再普通不过了,但它可以在方寸之间见识各地的建筑风情,我的理想就是把它们聚齐,可惜本地邮局总是不太支持我们,市面上也总是“福建民居”,大大地加强了我们的收集难度,对于一个有收藏爱好的人来说,垃圾堆是最好寻宝处,有一天我在街角的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封信封上的“北京民居”,那正是我所缺少的一张,正欣喜若狂要捡回来,却发现一只手伸到了我前面,一个男生抢先了。到手的东西居然让别人拿走了,况且是自己那么热切期盼的邮票,我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向他索要,那个男生却死活不给,将我推到一旁,倔强的我也不示弱,抓住他的衣角开始撕扯,拿出我的看家本领,吐了他一身口水,结果我们就像丐帮人抢地盘一样,扭打起来。矮矮胖胖的男生最终敌不过我,一怒之下“宁可玉碎,不愿瓦全”,将邮票撕毁后扬长而去,对我来说,这种行为简直是暴殄天物,我留在垃圾堆旁伤心又无奈地哭了很久很久……
  现在很难想象当初为了垃圾堆里的一张废旧邮票而发生的一场战争,因为现在的我们,不一定在于那些曾经渴望的东西,有时候包括我们的理想。
物质上的满足
  街道上没有太多的商店,但学校附近永远都有小商小贩,每当放学,我们就三五成群冲到他们面前,像苍蝇围住鸡蛋一样。
  学校里也有小卖部,经营者一般都是教师家属;镇上正规的商店叫合作社,早些时候买布要凭布票,买肉要凭肉票,买豆腐要豆腐票,买米要凭粮票……当公社改名为政府的时候,合作社就改为了供销社,交易的时候省去了很多麻烦,人民币直接换实物;改革开放后,各处实行承包制,经营者个人买断,就分割成很多小门面,一直到现在。
  这些,我们曾吃过
  烤红薯
  两毛钱一斤,便宜又好吃。红薯烤熟后散发的香味远远就能飘到教室中,放学后,总能看到校门口卖烤红薯的老人。
  瓜子儿
  用五香粉、盐炒的瓜子,报纸包着,陀螺状,也有小塑料袋包装。自习课时吃得最多的零食,很多人至今吃瓜子又快又稳的技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锻炼的。
  冰棍儿
  严格意义上确实是“冰”加“棍”,五分钱一根,高级一点的是雪糕。绿豆的、红豆的、牛奶的。没有漂亮的外包装,只是一层蜡纸包着,每到夏天,街头巷尾就会出现背着小木箱吆喝冰棍的老人和小孩。
  爆米花
  从家里拿出一小袋米,兴冲冲地来到黑漆漆的魔法机前,捂着耳朵躲得远远地等着“嘭”的一声炸响后,迅速跑到跟前,开始装袋品尝。
  棉花糖
  像棉花一样的东西缠在一根竹签上,把白糖放进一个铁皮盆里,下面是转轮,轮子转动,放一勺白糖进去,白糖就变成棉花出来了。五分钱一团。遇到口水马上化为乌有,跟爆米花比起来,这个很不实惠。
  酸梅粉
  酸酸甜甜,小袋包装。每个袋子中有一把小勺,十八般武器样样全,吃完了酸梅粉总舍不得丢掉勺子,还为了收集不同图案形状的小勺,我们不得不拼命多买多吃。
  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第一次吃它的时候,大人们千叮嘱万嘱咐不要吃下肚子,结果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吞了下去。技艺高超的人能吹出一个巨大的泡泡,“啪”地破了以后覆盖了整个脸,做了生平第一个撕拉式面膜。
  宝塔糖
  不是零食,小时候却吃得不少。红的绿的,像宝塔一样的形状。为了打出肚子里的蛔虫,学校经常会发给学生,味道也不错,是肚子疼时惟一的安慰。
  水果罐头
  玻璃瓶装,密封,徒手很难打开。最多的是桔子罐头,后来才慢慢出现梨子罐头、波萝罐头等,也算不上零食,一般家里有人生病了,就会有亲戚送来,属于高档的食品,相当于现在的脑白金。
  麦乳精
  为数不多的“珍贵”补品之一。白色粉状,瓶装。谁家有了麦乳精一般都锁在柜子里,如果生病了家里人会冲上一杯,或者是用来走亲戚之用,属于奢侈品。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0
看过此文?
我是看了很有感触,勾起我很多童年的回忆,所以发上来,大家一起看看
-------------------------------------------------------------------------------------------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2
谁是最可爱的人(2)
  中国女排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整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女排精神可以概括为“拼搏”二字。袁伟民以一贯强调的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铸就了一代体育人的典范。从亚洲第三到五连冠,女排所贯彻的那种任何时候都不遗余力、兢兢业业,任何时候都一往无前的精神,成为战无不胜的法宝。
  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顽强拼搏的代名词。“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女排表现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激荡风云,引领时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朦胧诗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年朦胧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学子们中间席卷而过。他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痛彻心腑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
  朦胧诗与当年的新诗潮运动,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时朦胧诗派的年轻诗人群体,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成为80年代思想文化复兴时期的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80年代是一个充满迷惘的年代。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国人,不知道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于是,人们选择了文学。通过文学,人们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答案,“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赖宁()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少年楷模,英雄少年。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
  赖宁对祖国、人民和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地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因此,全国各地号召青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的崇高精神。
  从1988年开始,到整个90年代,全国各处提倡“学赖宁,做好事”的精神,赖宁成为继雷锋之后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但是今天,知道赖宁的人越来越少。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一度被视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纷纷从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被摘下。赖宁的献身精神遭到了异议,因为在今天,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人们所提倡。但我认为,作为精神象征,赖宁应当是青少年永远学习的楷模。
第一代追星族
  电视的普及,让人们熟悉和记住了越来越多的演员和歌手,直接加速了偶像的传播速度。人们不再用“唱歌的”、“演员”来称呼出镜率高的娱乐公众人物,而是开始称呼他们“明星”。“偶像”这一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形成,那时候的“偶像”有崇拜的意味在里面,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性公众人物。
  70年代人早期的偶像是内地影视明星,他们的形象常出现在软皮本中的彩色插页中,挂历画中,镜子背后的图片中……这种偶像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因为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平面渠道接触他们。那些扎着红头绳小辫、脸上涂一层红红的胭脂粉、嘴唇抹得鲜红的漂亮村姑和一身军装、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知识青年形象,固定在人们的脑海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一度让人们对偶像的热爱从心底爆发出来。原先的乡土明星开始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正面人物形象。特别是港台明星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的装扮、举止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形象更符合人们追求的方向,更时髦,更潇洒。一时间,也引得无数追星者们开始效仿明星,从装扮到行为举止。明星照开始满天飞,贴画、挂画、名信片,甚至衣服上也出现了明星图像,照相馆也趁机推出明星照来招揽顾客。人们与明星们的距离越来越靠近。
  70年代的孩子对新兴偶像的认知和变换是巨大的,过程却又是短暂的。只要有新的银屏人物出现,就会有新的影迷追随,“追星族”也从此产生。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起先总是懵懵懂懂地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吸引。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阳刚的男人气质,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角色终于找到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至于男生,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尽管他们仍然对精灵鬼怪的翁美玲,美丽大方的冯程程,温柔善良的幸子,活泼可爱的小鹿纯子等人心怀恋慕。高仓健、阿兰•德龙、许文强,当然也有霍元甲、郭靖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的偶像也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那个年代,我们对偶像的态度是纯粹的喜欢与崇拜,他们就是时代的坐标、心中的英雄。
-------------------------------------------------------------------------------------------
...10楼...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3
刘德华是哪个班的
  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所简陋的中学,很多村里的孩子读完五年制或六年制小学后就要“背井离乡”到镇上或是县城才能继续念初中。学校宿舍一般由旧教室改造而成。十多张木床,一盏昏暗的电灯就构成了一间大宿舍,混合住着高低年级学生和几只免费居住的老鼠。条件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获得了自由。伤感的时候独自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琼瑶”,哭得唏里哗啦;兴奋的时候召开“卧谈会”。
  寝室“卧谈会”历史悠久,其内容永远是男生谈女生,女生谈偶像。它的成功召开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那可是个学习型年代,经常召开了一半被幽灵般的老师们扼杀。那时候的老师们精力充沛,上课拖堂,熄灯后还要在寝室外抓人。
  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正是“四大天王”横扫歌坛的时候。一次“卧谈会”上,班上几个女生又重谈起了老调,天王刘德华。一个刘德华的超级歌迷又开始发表歌迷感言了:“刘德华,人帅,歌动听,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另一个接住她的话茬说:“他就是你心中的白马王子!”寝室其他人群起而攻之。“嘭,嘭嘭!”突然,传来几声有力的敲门声,大家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屏住呼吸钻进被窝,想逃过此劫。结果班主任还是进来了,“你,你,你!”点了几个名,把几个女生叫出去。
  “女生要自尊自爱,洁身自爱……”一通教诲自然是难免的。结果是写检查,班主任说:“要交代清楚刘德华是哪个班的,跟他到底什么关系。”说完,扬长而去。第二天,发表感言的女生的家长也被叫到学校,班主任怀疑她有早恋倾向。
  从此,女生宿舍的“卧谈会”中又多了一个讨论话题,那就是老师们对偶像的认知应该与学生们同步,以免造成笑话。
*第四章卡拉永远OK
加里森敢死队 《血凝》中的剧照 《精武门》中的剧照
  我一直认为,天下最美的歌就是童谣。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故乡的童谣。小时候的故事,至今让人忍俊不禁,闭着眼,就像回到了童年,那歌谣,仿佛就在耳边。“小老鼠呵,上灯台……”
  我一直认为,天下最美的歌就是童谣。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故乡的童谣。
  小时候的故事,至今让人忍俊不禁,闭着眼,就像回到了童年,那歌谣,仿佛就在耳边。
  “小老鼠呵,上灯台……”
  在故乡,童谣是雅称,我们称曲儿,教童谣叫教曲儿。童年的孩娃,家家都是一大群,所以大多的家中的娃儿就像鸡呀狗呀地带。孩子一天到晚在泥里土里折腾,折腾累了,便聚在一起说曲儿。说对了,拍拍手,说不对便争执不休,有时候还会斗鸡般地争,争来争去还会动手动脚。
  村里有个五奶奶,每当争得不相上下的时候便会不约而同跑到她家中问。这时候,五奶奶往往会拎着小凳坐在皂荚树下教曲儿。
  “月亮亮,黄又黄,开开后门洗衣裳。”
  五奶奶用没牙的嘴,慢声慢气地说,孩娃竖起耳朵静静地听,唯恐掉下半句。
  五奶奶没儿没女,一个人过。一个人事少,便会领着孩娃玩。她肚里好像一肚子曲儿,老也讲不完。
  “小胖礅,坐门礅,哭着喊着要媳妇……”
  五奶奶教完曲儿问娃儿们:“要媳妇不要?”
  “要”
  “要媳妇干啥?”
  “要媳妇能做花鞋。”
  “还能干啥?”
  “不知道啦。”
  “憨子,要媳妇还能暖脚头。”
  “噢,恁好呢,那冬天可不冻脚啦。”
  “就是,”五奶奶神秘一笑说,“乖娃,你想要谁当媳妇。”
  “要俺三姑,俺三姑长得好看。”
  “您三姑可不能要。”
  “为啥?”
  “乱辈呢。”
  这时候,五奶奶就会发出由衷的笑声,那笑声震得皂荚叶乱颤,震得童年中多了许多让人回味的梦。
  童年的故事是一生永远的财富,而今,进了城再也寻不回那些让人难忘的东西。现在城里的孩子再也不会想唱那些老掉牙的歌谣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呀,你是我终生寻梦的地方。
  “小老鼠呵,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
童音•儿歌•童谣(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一首轻快温暖的歌,夏天姐妹几个在屋前竹床上纳凉,冬天姐妹几个就钻在一个被窝里玩时,都唱这首儿歌。
  一些儿歌,有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弄清楚它的意思,就能轻松地哼唱出来了。像《上学歌》是很多人生命中的第一首歌曲,后来被调皮的男生们改成“背着炸药包,我要炸学校”。踢着石头,唱着歌谣,无忧无虑。
  “星期天的早上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儿排成行,队长一吹哨,冲进垃圾箱,破鞋子破袜子捡了一大筐。”常在做早操老师整队吹哨的时候,队列中的小男生开始小声嘀咕着了;自习课上,如果有人不小心放了一个屁,全班有一半人会异口同声地喊:“谁放的大屁,震动了大地,大地的人民,拿起了武器,赶走了大屁,保卫了大地。”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童谣唱出了儿时的乐趣。有的童谣是早期父辈们流传下来,在摇篮中就听母亲哼唱的;有的源于长辈家长们的即兴发挥。文学功底好的高年级学生捉弄人时常常也会随口编来一些词句,这种童谣马上就会在学校中传开。经典的童谣往往不止一个版本,不同版本使用不同方言,大致内容一样。
  《上学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好妈妈》
  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真是辛苦啦!妈妈妈妈快坐下,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娃哈哈》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大姐姐你呀快快来,小弟弟你也莫躲开,手拉着手儿,唱起那歌儿,我们的生活多愉快,娃哈哈,娃哈哈,我们的生活多愉快。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共产儿童团歌》
  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小兄弟们呀,小姊妹们呀,我们的将来是无穷的呀,牵着手前进,时刻准备着。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
  《红星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读书郎》
  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那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穷人要翻身哪,不受人欺负喂,不做牛和羊。(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不受人欺负喂,不做牛和羊。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那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
  《卖报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边走,一边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11楼...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4
童音•儿歌•童谣(2)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采蘑菇的小姑娘》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赛罗罗罗罗罗罗哩赛罗哩赛,赛罗罗罗罗罗罗哩赛罗哩赛,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罗哩赛。谁不知山里的蘑菇香,她却不肯尝一尝,盼到赶集的那一天,快快背到集市上。换上一把小镰刀,再换上几块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赛罗罗罗罗罗罗哩赛罗哩赛,赛罗罗罗罗罗罗哩赛罗哩赛,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哩赛,罗罗罗罗罗罗罗罗罗罗罗哩赛罗赛。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金苹果,金苹果金苹果;银苹果,银苹果银苹果;好孩子,好孩子顶刮刮,坏孩子,坏孩子打嘴巴。
  小皮球,香蕉油,满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的老婆在香洲。香洲香洲没解放,周扒皮的老婆卖冰棒。冰棒冰棒化成水,周扒皮的老婆变成鬼。
  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喊着叫奶奶。叫奶奶,抱猫来,老鼠吓得吱吱叫,叽里咕噜滚下来。
  从前有个屁,穿过铁丝网,来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个屁,很不满意,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赶走了这个屁。取得了胜利!(版本二)××放个屁,穿过铁丝网,来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个屁,非常不满意,抓起痒痒问究竟。第一次放了屁,要登记;下次再放屁,要枪毙!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宝宝乐得哈哈笑。
  报告司令官,你老婆在台湾,没有裤子穿,捡了一块布,补了又一补,还是漏屁股。
  唐僧骑马蹬哩个蹬,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眼睛亮,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沙和尚,沙和尚敲着锣,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心最坏,骗了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放金光,转身掏出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老大开飞机,老二扔炸弹,幸亏老三跑得快,炸死老四王八蛋,老五老六都来看,老七老八靠边站。
  山上一捆柴,咕噜咕噜滚下来。什么柴?干柴。什么干?竹竿。什么竹?蜡烛。什么蜡?黄腊。什么黄?鸡蛋黄。什么鸡?炖鸡。什么炖?板凳。什么板?踏板。什么踏?宝塔。什么宝?元宝。什么元?原子弹。炸死敌人千把万,爬的爬,滚的滚。
“花枝招展”的歌词本
  70年代的女生,上学的时候,至少都有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抄歌词。没有充分的条件来满足人们对歌星和歌曲的热爱,没有那么多的随身听和磁带,没有满天飞的八卦杂志,孩子们对音乐的爱好就体现在小小的歌词本中。
  在流行乐坛兴起的时候,我们最初接触到的流行歌曲大多来源于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当时的报刊、杂志也会配合着电视剧的热播而刊出一些主题歌曲谱,这也是歌词本的内容来源之一;另一种获取歌词的方法是发挥自己的速记能力,电视上、广播里、收录机中歌曲播放的时候,赶快记下来。这似乎是个很笨的办法:往往要叫上家里所有成员,每人一张纸一支笔,歌一开始,马上行动,结果往往鬼画桃符,笑话百出。大部分歌词都是大人们听写下来的,等认真誊写好歌词,第二天就可以拿到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了。
  歌词本可以看出我们的审美观、对流行歌曲的敏感度以及个人品味来,按毛主席的口吻来说就是“歌词本是女生的招牌”。
  每个人都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歌词本变得漂亮。为了美观,歌词本的每一页必须有张不干胶的帖画,也有喜欢画画的人用彩色蜡笔描个花边,照着挂历画个仕女图。贴画的流行正好跟歌词本的流行同步。电视上的主要人物,一个也不能少,除了歌本,课本、床上、墙上、座位上,无所不贴。《红楼梦》开播的时候,便流行金陵十二钗的贴画;《霍元甲》播出的时候,歌本上米雪是主角;热衷程度最高级别的要数《射雕英雄传》里的翁美玲。翁美玲的贴画就像股票中的极优股一样,诱惑着我们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买。只是买着买着,最后却变成了遗像。因为有贴画,歌词本才有了些专业趣味。
  一个成功的歌词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字迹好,歌曲全,贴画多,否则自己的歌词本便无人问津。我们对歌词本的完美追求远远高于对课堂作业本的追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12楼...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5
“金曲”时代(1)
  江湖催人老,物是人已非。我们每每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自觉地怀念起以前的年少轻狂岁月,留恋那些与四喇叭录音机相伴度过的无数个躁动的夜。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在蹒跚学步的我们,没有自己的歌曲喜好。在延续六七十年代《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颂新中国,向往新未来的歌曲外,台湾歌曲也进入了大陆。从此,我们真正接触到流行音乐,很多人听流行歌曲的启蒙是从邓丽君开始的。她的歌曲刚传入大陆的时候被“革命群众”认为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因为这是来自台湾那个反动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声音,她的歌情意缠绵、柔情万缕,让人情不自禁地“蠢蠢欲动”。对每天接受革命歌曲熏染的我们,她的歌声传入耳朵,无异于一个干渴的人碰到了一道清泉,那么怡然;又像一根导火索,立即引燃了我们心中强烈的热情。“邓丽君”成了一种流行,《甜蜜蜜》、《美酒加咖啡》、《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逐渐征服了“革命群众”们的耳朵,传遍整个大陆;同时,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几乎在一夜之间传唱大江南北,在那个爱国主义高于一切的年代,“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听得亿万观众热血沸腾。
  小虎队出现后,红遍东南亚,是台湾地区捧红的第一支青春组合,风头一时无两,《星星的约会》、《爱》、《红蜻蜓》……这些歌在校园中流行一时,他们带来了青春岁月的梦想,带来了纯真年代的爱恋,也带来了美好的欢乐时光。后来三只小老虎的解散带来了遗憾,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看看现在满脸胡茬的苏有朋,想想当年青春意气的他,不得不感叹光阴如梭。当年类似小虎队的组合还有草蜢、红孩儿等,现在都只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语流行乐坛百花齐放,不少演员演而优则唱,歌星人头攒动,数量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偶像当属四大天王外加林志颖,实力派系列里有陈百强、王杰、赵传、周华健、郑智化、优客李林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分属三个大唱片公司:飞碟、滚石和宝丽金,这三个公司也是当时把持华语乐坛的三大巨头。在这些公司的大力包装下,我们感受着一轮接一轮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这些歌星和歌曲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贫乏的时代,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用空白磁带录歌,抄歌词,下课后会唱歌的同学教歌,大家乐此不疲,而当时歌曲的质量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生何求》、《一场游戏一场梦》、《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花心》、《别哭,我最爱的人》、《认错》……很多歌手本来就是创作型的;另外,三大公司旗下的词曲创作者也不容小看:李宗盛、陈升、小虫、罗大佑、陈大力、顾嘉辉、林夕、梁弘志……词曲创作者保证了歌曲的质量,歌手则保证了歌曲的可听性。
  现在,在这些歌手中,有些还活跃在舞台上,可风华已逝,他们把最美的时光献给了青春时代的我们。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日韩等流行音乐进军大陆,再次丰富了大家的选择余地。大陆和港台的新人们也开始泛滥,良莠不齐,流行歌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有几位值得我们尊敬的歌手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谭咏麟,现在年过半百仍然活跃在歌坛。拒绝颁奖,不为名利,提携后进,只图开心。大家尊称他为“校长”。他给我们留下好歌无数:《爱在深秋》、《难舍难分》、《水中花》等等,数不胜数。
  早期的谭咏麟以翻唱日本当红歌曲为主,在成名之后,也不乏许多原创佳作。记得我上初中时,第一次听到谭咏麟的歌就被迷住。当时只是觉得好听,还学着唱,试图也唱出点沧桑味来,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唱新歌强说愁的意思。等长大了,再回头看看,人虽老,歌犹在,那些金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张国荣,最早是唱歌出身,后来唱而优则演。略显沙哑的嗓音很有磁性,在80年代的乐坛和谭校长并驾齐驱。第一次告别歌坛时,不知伤透了多少歌迷的心。《风再起时》、《无心睡眠》、《风继续吹》……当年看着《英雄本色》,听着《当年情》,那种感觉,多年后再也不曾有过……
  罗大佑,从《恋曲1980》到《恋曲2000》,能跨越20年的时空本身就是一种成就。《童年》的我们,哼唱着《光阴的故事》,一不小心就已长大,感受着《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的美妙感觉,慢慢走入了《滚滚红尘》,也许有一天我们老的走不动也唱不出,但老歌还在我们心中……
  BEYOND乐队,从成立至今,经受种种磨难,但始终不媚俗,不低头。《大地》、《长城》、《真的爱你》、《光辉岁月》等歌曲让我们知道了香港也有真正的音乐。《无尽空虚》唱出所有同时代年轻人的心中郁闷,《曾经拥有》让人从心里能感受出一丝悲凉:拥有命运中的惊喜,不知道会变成悲;今夜分离我心流着泪,会珍惜曾经拥有。这段歌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驹的英年早逝。现在的BEYOND,只能算徒有其名而已,也许,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斯人已逝,徒留怀念……
-------------------------------------------------------------------------------------------
...13楼...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6
“金曲”时代(2)
  看到如今华语流行乐坛的混乱,小鬼当家之怪现象。不仅怀念起当年那些陪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老歌金曲和那些曾经辉煌的歌手,也算是缅怀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吧!
青苹果乐园
  每个人的年轻岁月里,相信都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旋律。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每当听到“洪湖水浪打浪”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几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那么对于我们,什么是回忆中的“经典”呢?因为怀旧,所以,让我们尽情地去倾听去回味,曾经熟悉的旋律。
  只要你对音乐有丝毫的兴趣,只要你受过港台流行风的吹拂,那么,你就不可能不知道小虎队,这支在1989年成立于宝岛台湾的少男演唱组合。1989年,对于还在读中学或是小学的朋友来说,娱乐生活是无味单调的,而小虎队以他们青春英俊的外型,活泼帅气的舞姿,还有深情款款的歌曲,让人眼前一亮,欣然为之着迷。很快,这股旋风便席卷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跳他们跳的舞,唱他们唱的歌,是节目单上必不可少的亮点。从《青苹果乐园》,到《红蜻蜓》,到《星星的约会》,他们的每首歌,几乎都会在大街小巷传唱一时。小虎队的三位成员也成为无数女生的梦中情人。
  认识小虎队是从《青苹果乐园》那张专辑开始的,那时候还很小。仿佛在一夜之间,班上开始流传一盘“小虎队”的磁带,封套上是三个大男孩阳光般的笑容(“霹雳虎”好像不大爱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酷”)。听着他们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歌声,想像着在“青苹果乐园”里“逍遥游”的情景,体会“鼓起所有的勇气”向心爱的女孩说声“新年快乐”的心跳感受……就这样,“乖乖虎”苏有朋、“霹雳虎”吴奇隆、“小帅虎”陈志朋组成的“小虎队”,带着他们极具亲和力的外形和清新流畅的歌声,走进了菁菁校园。
  第二张专辑《男孩不哭》没有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印象,而第三张专辑《红蜻蜓》是很多人喜欢的小虎队专辑,这次他们的造型换成了西部牛仔的模样。标题歌充满了年少的气息,琅琅上口,“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正在飞,就像童年心目中红色的蜻蜓……”一种轻松、自然的欢乐感觉就这样流淌在旋律里面。其他的歌曲也很不错,尤其是最后一首歌——《骊歌》,把凤凰花开的季节里那份离愁深情款款地诉说:“凤凰花吐露着嫣红,在祝福你我的梦,当我们奔向那海阔天空,不要彷徨也不要停留;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后来,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不知在多少留言册上抄下了以上那段歌词,觉得再没有更贴切的话语,可以替代这份感动。
  从《红蜻蜓》开始,三只“小虎”就开始尝试单独演绎歌曲,也为他们日后各自单飞打下了基础。相对来说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合唱的曲目。
  《星星的约会》是小虎队的第四张专辑,感觉上在这张专辑里“霹雳虎”吴奇隆的表现更为出色,“叫你一声MyLove”迷倒了一大片女生。
  《爱》是一张很好听的专辑,其中的同名歌曲《爱》给人最初记忆是,三个人统一的白衬衫,黑裤子,在舞台上共同演绎。《爱》是一首手语歌,在青春活力之下是自信和清爽;专辑中另一首熟悉的歌《蝴蝶飞呀》,歌词至今记忆犹新:“……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蝴蝶飞呀,就像童年在风里跑,感觉年少的彩虹比海更远比天还要高;蝴蝶飞呀,飞向未来的城堡,打开梦想的天窗让那成长更快更美好……”时至今日,每当《蝴蝶飞呀》那悠扬的前奏在我耳边响起,我的记忆就会一下子闪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想起那些天真、单纯的青春岁月,仿佛一切都还没有走远。画面上森林里的小木屋,三个好朋友的自由嬉戏,还有清澈的河流,历历在目……
  由于服兵役的关系,小虎队在出了第六张专辑《再见》后就暂时解散了,歌声中他们向歌迷承诺“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那时,因为小虎队的解散,很多人都难过了一阵子,搬出他们所有的专辑,一遍又一遍地听。
  再见小虎队的时候,是在他们复出歌坛,推出《星光依旧灿烂》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心境的改变和人渐渐成熟的缘故吧),再听小虎队,已经不复当年的感动与激情,包括他们后来推出的几张专辑,像《快乐的感觉永远一样》、《庸人自扰》,都没能再给我带来当年听《红蜻蜓》和《蝴蝶飞呀》的那种纯粹的感动与快乐。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永远处在巅峰状态,再美好的时光也终究是要流逝的,就像我们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
  相信和我年纪相仿的许多朋友都是听着小虎队的歌长大的,这些青春的歌声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成熟,这样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应该珍藏的。随着这歌声,大段的回忆一下子充满了我们的心田。
他们影响了一代歌坛(1)
  李谷一
  被称为“首席歌唱家”的李谷一,1944年生于湖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原来唱花鼓戏的李谷一改学西洋发声法。她唱过近百首歌曲,尤以《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难忘今宵》等最具传唱性。
  1980年,李谷一为电视片《三峡传说》配唱了《乡恋》。由于曲调优美,加上李谷一演唱时运用了轻声柔声,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死灰复燃”,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乡恋》无论在创作和演唱上都借鉴了港台流行歌曲,同时保持了民族特色,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发展作了重要的尝试。《乡恋》之后,《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金梭和银梭》等原创歌曲开始诞生,中国流行歌坛的新时代宣告开始。
  1963年生于天津的刘欢,在大学读法语专业,走上歌坛纯属无心。1986年,在法国驻华使馆举办的法语歌曲比赛中,他荣获冠军,从此对唱歌产生兴趣。毕业后,他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讲授西方音乐史。由于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在演绎歌曲时充满激情和力量,屡次在国际比赛中得奖,更成为中国歌坛的“灵魂人物”。1997年,他签约SONY音像,并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1993年之前,电视是人们接收资讯和休闲的最好途径,当时最吸引广大观众的无疑是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和电视连续剧。1988年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和《雪城》开播,刘欢演唱其中的两首主题歌,加上电视剧情节感人,符合当时中国民众寻找“有血有肉的英雄”的心理,主题曲大行其道。在刘欢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令人记忆犹新的作品至少有《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弯弯的月亮》、《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千万次的问》、《好汉歌》等。
  毛阿敏
  90年代初大陆天后毛阿敏,1963年生于上海。中学时代的毛阿敏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三年美声唱法,1985年考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1986年,她在第三届全国通俗歌曲电视大赛中夺得第三名,随后认识谷建芬并成为她的得意门生。1987年,她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流行歌曲大赛上,以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获得第三名,为中国流行歌坛走向世界突破零的记录。1988年,她参加春节晚会,以《思念》一举成名,成为当时中国歌坛的第一天后。1992年年底,她加盟海外唱片公司,跻身国际级歌手之列,1995年淡出歌坛至今。
  毛阿敏是中国歌坛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她是第一个被传出绯闻的歌星,第一个签约海外公司的内地知名歌手,当年官司最多的歌星,第一个从“晚会歌手”转型为“商业歌手”的知名歌手。虽然如今她已退隐多年,但她代表了中国流行歌坛竞争时代的开始,其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史的地位无可代替。
  朝鲜族的崔健1960年生,14岁时跟父亲学习吹号,21岁进入北京交响乐团担任专业号手,1981年开始投入通俗音乐的创作与演出。1986年,他在北京发起和组建了小型摇滚乐队——AD,创作中国第一支摇滚乐《一无所有》。随后,在摇滚发展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崔健艰难地坚持演出和创作,以大时代为背景用摇滚的沉重和节奏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崔健1992年创建了自己的“东西文化公司”,出版了5张专辑,曾赴世界各地演出,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
  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乐的先河。在人们尚不知何为摇滚时,崔健挽着高低不平的裤筒,穿着昔日最时尚,时下不合时宜的松松垮垮的黄军装,脖子上吊着一把吉他吼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他用狂呼和破喊的方式粗糙而真实地体现了生命的状态,他的精神反叛和愤世嫉俗俘获了80年代躁动的人们,中国摇滚时代从此开始。
  罗大佑
  罗大佑,被称为“台湾流行歌坛的灵魂”,1954年生于台湾,6岁起开始学琴。上大学时,罗大佑更热心于台湾校园歌曲的创作,像《童年》等歌便创作于这一阶段。
  1982年,罗大佑出版了《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家》、《青春舞曲》、《爱人同志》等专辑,并多次举办个唱。罗大佑创作的歌曲风格多样,但大体还是分为校园民歌、民谣摇滚和都市情歌等。1984年,他离开台湾前往美国。日,他荣获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台湾社会后工业文化正在努力建设,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人情的麻木令罗大佑痛心疾首。在1982年推出的《之乎者也》中的《鹿港小镇》便折射出两种文明和文化(小镇的质朴和大都市的繁华)的对立。这个时代城市的发达与纯朴的乡村文明的没落令他痛苦,才大吼出了“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和《一样的月光》中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虽然早期罗大佑的歌充满了棱角,但他的浪漫爱情歌曲也广为流行,如《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你的样子》、《恋曲1990》、《是否》等等;但却比一般情歌更多了探讨有关爱与生命的本质的东西,被人称为“右手批判现实,左手歌唱爱情”。
  谭咏麟
-------------------------------------------------------------------------------------------
...14楼...
来自:保密
发帖:434+4617
他们影响了一代歌坛(2)
  谭咏麟可谓是香港歌坛的缩影,1952年生于香港。他活跃于香港歌坛20多年,曾获得200多个奖项,开了近百场个人演唱会,其影响力遍及亚洲各地,是华人歌坛的一棵常青树。他在中学期间便参加校合唱团,1972年与钟镇涛、彭健新、陈友等人组成了“温拿五虎乐队”,两年后出版首张合辑《爱情阳光》,大受好评。1979年,谭咏麟单飞发展,签约宝丽金唱片,第一张专辑《反斗星》使他成为最受欢迎的香港男歌手,特别是1984年他推出的《爱在深秋》、《爱的根源》及《雾之恋》更奠定了他在香港歌坛牢不可破的首席地位。1988年,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
  谭咏麟算得上是二战后香港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歌星。开始于60年代的香港歌坛当时最为流行的是上海30年代的时代小曲、“粤剧”及美国的流行歌。当时,香港青年十分推崇美国,学着外文歌拼命地唱、拼命地跳。谭咏麟等人成立温拿乐队时,他们便以唱英文歌为主,吸引了众多年轻人。3年之后,他们发现香港有80%以上的人讲广东话,为了令乐队更受欢迎,温拿开始自己创作广东歌曲,而当时香港电视连续剧也广播广东歌,一时间广东歌大为流行。谭咏麟在歌坛20多年,经历了乐坛的改朝换代,却始终站立潮头。究其原因:一是他的歌艺高超,其演唱的独特魅力广受歌迷喜爱;二是他代表了香港人奋斗建设香港的历程,与香港人一同成长;另外,受到唱片公司和电视台的力捧也是他魅力不衰的原因。
*第五章从黑白到彩色
小人书:《高老庄》 小人书《桃园三结义》 小人书:《鸡毛信》
小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踢脚线什么时候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