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一,男,抽烟,早上起床刷牙痰多啐痰出血怎么回事?

总是早上起来咳痰,有时很粘稠,吐出来一疙瘩,有时吐到地上就跟豆腐似的,碎好几块,这怎么回事啊?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总是早上起来咳痰,有时很粘稠,吐出来一疙瘩,有时吐到地上就跟豆腐似的,碎好几块,这怎么回事啊?有些时日了,有时偶尔咳嗽也会出来很粘稠的痰,特别粘的那种。尤其早上痰多。另外这几天鼻子总是感觉感,是不是缺水闹的?家里太热,二十多度,是不是空气过于干燥?我抽烟。希望能帮下,谢谢
男27岁|科室:其他
河北省威县人民医院
你好,可适当应用些双黄连口服液,克咳,罗红霉素等,这些药物一般药店都可以买到&br /&&br /&如严重最好到医院或诊所就诊,要多饮水,注意监测体温,以免发热,重视膳食营养和流行季节尽量少外出外,祝早日健康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如果孩子呼吸正常,精神吃奶好,可能没有什么问题,小儿鼻塞很常见,只要不影响孩子吃...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如果宝宝有经常上的咳嗽,伴有浓稠痰,一般考虑是有呼吸道感染,建...
是的,慢性咽炎,容易反复发作,可以用些口含片,如果有炎症可以吃的消炎药,饮食清淡
你好,出现咳嗽症状,注意明确病因,建议到当地医院检查胸片确诊是否存在支气管炎症及...
你好,这多是小儿湿疹,是由于孩子对蛋白质过敏引起的,婴儿时期的湿疹主要是对奶粉或...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按书上所说,黛玉6岁入府。而随后宝钗即来(黛玉来的次日,于王夫人处即已说到应天府案,宝钗即便晚也不过数月后就到京)而她自入荣府以来,过得第一个生辰倒已经十五了?贾琏还提醒凤姐以往年黛玉生日为例。倒仿佛宝钗来之前,黛玉过了很多生日似的。应天府案似乎不应该接的那么紧。
楼主发言:7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对这段的理解是宝钗、薛姨娘虽然客住贾府,但生活和贾府分开的,只不过是住在贾府的房子里,平常宝钗要过生日,自然是和薛姨娘在自己住的房子里过,王夫人等亲戚随礼过去,贾府平日里不会按贾府例给宝钗过生日。这回贾母特特的将宝钗叫到来,以贾母的名义给她生日。所以说是给宝钗过的第一个生日(只是贾母等人给宝钗过的)。  至于黛玉在贾府,生活待遇越过三春,自然是年年按例给黛玉过生日的,规格肯定高过三春,所以贾琏说以往来黛玉生日为例,以示这次对宝钗生日的重视。
  @小雨点002ABC
19:08:00  我对这段的理解是宝钗、薛姨娘虽然客住贾府,但生活和贾府分开的,只不过是住在贾府的房子里,平常宝钗要过生日,自然是和薛姨娘在自己住的房子里过,王夫人等亲戚随礼过去,贾府平日里不会按贾府例给宝钗过生日。这回贾母特特的将宝钗叫到来,以贾母的名义给她生日。所以说是给宝钗过的第一个生日(只是贾母等人给宝钗过的)。  至于黛玉在贾府,生活待遇越过三春,自然是年年按例给黛玉过生日的,规格肯定高过三春,所以.....  -----------------------------  您为什么不看看书再回呢?书里说得明白。恰是因为宝钗是过第一个生日。贾母才出资的。而凤姐和贾琏的有关言语在贾母之前,可见贾母不出资也一样要过,而凤姐却说没有经验,可见是头回过。
  应天府案是接的太紧了。完全是出于叙事方式的需要,打乱了原先的构想,导致时间的错乱。这说明作者也是以小说叙事优先,而合理性置后。  按照其他方面,应该是过了好几年宝钗才进京的。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那日偶游至维扬,闻得……林如海……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雍正三年乙巳(1725)宝玉10岁(7岁),黛玉9岁(6岁)  雍正四年丙午(1726)宝玉11岁(8岁),黛玉10岁(7岁)  又是一载,……贾氏夫人一疾而终。……这日,雨村……遇京中古董商行冷子兴。冷子兴道:……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  【第三回】  ……  有日到了都中,雨村到荣府拜谒,贾政即请相会。……不上两月,便谋补了应天府,……  【第四回】  次日,黛玉去王夫人处,见王夫人……说到姨母家遭人命官司的事,……  雍正五年丁未(1727)宝玉12岁(9岁),黛玉11岁(8岁)  ……薛蟠……今年十五岁,……宝钗,比薛蟠小两岁,……  (按:此系追叙前一年即1726年事……宝钗应生于1713年……较林黛玉大3岁。)  入都后,王夫人将其一家安排在贾府梨香院。  ……  【第九回】  雍正六年戊申(1728)宝玉13岁(10岁),黛玉12岁(9岁)  (此年为薛宝钗办15岁生日)  林黛玉于1726年进贾府,本年薛蟠已发案。1727年初贾雨村审案,同年(1727)薛宝钗进贾府。此为1728年,正月为薛宝钗办第一个生日,林黛玉已于前一年(1727)办过一个生日。《红楼梦》这里的时间处理没有问题,黛、钗的年龄也没有问题。
  @河流归汉
0:57:00  当我没说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那日偶游至维扬,闻得……林如海……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  说个我的想法,蒲先生别介意。我挺反感给小说弄一个现实中的年表,生于雍正几几年什么的。小说倘若全然按传记看凭空减了多少趣味?况它又实在不是传记。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那日偶游至维扬,闻得……林如海……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  @河流归汉
14:46:00  说个我的想法,蒲先生别介意。我挺反感给小说弄一个现实中的年表,生于雍正几几年什么的。小说倘若全然按传记看凭空减了多少趣味?况它又实在不是传记。  -----------------------------  《红楼梦》不是传记,我也这样看,并已多次说过。但其中确有很多实录成分,而且是可以编出年表来的,不少研究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编过,只是他们编得不对。我的年表则大概没什么问题。  先生不是对年龄问题产生疑问了吗?我的年表正可以解释这一疑问,可见编年表并非多余,亦非无用。
  您为什么不看看书再回呢?书里说得明白。恰是因为宝钗是过第一个生日。贾母才出资的…………  ++++++++++++++++++++++++++++++++  呵呵,如果说小雨点有错的话,其实LZ也犯了错误~~~~~  首先,黛玉进府6岁和宝钗生日15岁,明显是矛盾的!  所以,如果你认定一种说法正确的话,那么另外一种说法则必然错误!  以黛玉进府6岁为例,如果此说法成立,则宝钗生日15岁则站不住脚了;反过来如果宝钗生日15岁才是对的,则黛玉进府6岁就是不成立的了!  其实黛玉进府6岁,从前后文来看,应该是一个事实,因为黛玉进府6岁,才能跟宝玉俩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且周瑞送宫花一回,写到香菱,也还是一个才留头的小丫头,…………  后文第14回林父逝世,交代的时间、月份也是乱78糟,如同宝钗生日一样,前后抵触,…………  所以我以为,应该说第3回开始后的几回(除第6回的“云雨情”一段),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年龄(5、6、7、8岁,还是小P孩!)才是比较真实的,且这几回里的主要人物的年龄也大致相似没有矛盾,而10-30回间,一些人的年龄,确实狠乱!
  @蒲正兴
15:31:00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  再多说点吧。我为什么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是因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虽然人物事件多取材于现实,而之后的努力却是把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使作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生命。也就是说,他之后所有的删改润色都服从于小说的体系而不会再服从现实的体系。这就比如说巩俐塑造了秋菊这个形象,虽然难免有巩俐的成分在,但是巩俐努力的结果却是希望秋菊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希望你忘掉巩俐,倘若你忘不掉,只能说她作为艺术家还不够杰出。因而,如果拿现实中的巩俐解释秋菊巩俐会遗憾一样。拿现实中的曹家解释红楼一样令人遗憾。小说中难免有瑕疵,放在小说里说或许更好些。因为小说是独立的。
  @蒲正兴
15:31:00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  @河流归汉
0:16:00  再多说点吧。我为什么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是因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虽然人物事件多取材于现实,而之后的努力却是把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使作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生命。也就是说,他之后所有的删改润色都服从于小说的体系而不会再服从现实的体系。这就比如说巩俐塑造了秋菊这个形象,虽然难免有巩俐的成分在,但是巩俐努力的结果却是希望秋菊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希望你忘掉巩俐,倘若你忘不掉,只能说她作为艺术家还不够杰......  -----------------------------  从文学艺术的一般原理说,你的见解是对的。但我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确很特殊,我们不能不从它“很特殊”的这个实际出发,去认识和探讨有关问题。
  蒲先生,总是不懈的推销自己的观点…………呵呵。  可惜!你的这些看上去无懈可击的观点,不过是为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  我早说了,即使后40回续貂曹雪芹(《红楼梦》前80回的原著作者)本人写的,也根本说明不了一丁点问题!!这如同后30年的胖蟹盛世,虽然也死不要脸的打着“_______”的旗号,其实只要是地球人都知道胖蟹实际上是个什么_______,………………  或者,如同写完“大快人心事,粉碎xx帮”之后的郭沫若,…………其人除了名字未变,其实是被洗脑了,…………  好了,还是回到年龄问题上来~~~~~~  《红楼梦》第3回: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  第5回: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  第7回:  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们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莲卿别来无恙否?】站在台阶坡上顽。见周瑞家的来了,便知有话回,因向内努嘴…………  第9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注:顽童,指茗烟,宝玉的书童,彼为顽童则宝亦顽童矣~~~~~~  …………  ……  由上可见,关于“黛玉6岁进贾府”云云,应该算是事实清爽证据确凿(??有点象法院的口气了,)的,因为有着诸多的人证、旁证来支持“黛玉6岁进贾府”,  我觉得,书中其他的一些情节中的人物的年龄,与第3回“黛玉6岁进贾府”相矛盾的话,只能证明那些情节中的人物的年龄,是失真的!不是事实!包括第6回的“云雨情”也是如此!
  @冒魔仙6猫摸先
9:49:00  蒲先生,总是不懈的推销自己的观点…………呵呵。  可惜!你的这些看上去无懈可击的观点,不过是为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  我早说了,即使后40回续貂曹雪芹(《红楼梦》前80回的原著作者)本人写的,也根本说明不了一丁点问题!!这如同后30年的胖蟹盛世,虽然也死不要脸的打着“_______”的旗号,其实只要是地球人都知道胖蟹实际上是个什么_______,………………  或者,如同写完“大快人...........  -----------------------------  黛玉进贾府,实为10岁,在小说中写作7岁(写小了3岁),并非6岁。按此时7岁计,到第45回为12岁,但黛玉自己却说是“长了今年十五岁”,这“十五岁”才是真实年龄,故脂夹批提醒“记清”。
  黛玉进贾府,实为10岁,在小说中写作7岁(写小了3岁),…………  +++++++++++++++++++++++++++++++++  我实在没有兴趣听你先生为了给后40回续貂涂脂抹粉而推坐(注:推坐一词,是后30年胖蟹盛世,推坐出来的新词!)出的那些貌似无懈可击的观点!  按照文本,即上我上面引用的几回的文字——————  《红楼梦》第3回: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  第5回: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  第7回:  谁知王夫人不在上房,问丫鬟们时,方知往薛姨妈那边闲话去了。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莲卿别来无恙否?】站在台阶坡上顽。见周瑞家的来了,便知有话回,因向内努嘴…………  第9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注:顽童,指茗烟,宝玉的书童,彼为顽童则宝亦顽童矣~~~~~~  按照这几回的文字(第6回“云雨情”除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的确切年龄是:6岁~~~~~~~  不要扯其他的弯弯绕!  因为我一直认为后40回是续貂~~~~~~
  @冒魔仙6猫摸先  不要扯其他的弯弯绕!  因为我一直认为后40回是续貂~~  ………………………………………………  后40回是续貂,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先生要我以这个错误的看法做前提说事,不然就是“弯弯绕”,我没有办法说。请原谅我不能遵从先生的霸王条款。
  作者:蒲正兴
回复日期: 15:43:00  ++++++++++++++++++++++++++++  不好意思!  我认为你先生的一切的观点无非是为了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  核心的忽悠,就是说是曹雪芹自己写了后40回,不是吗?!  这个,先放一放!这个问题我不想说服你(本来就是这样:你认为我是错误的、我以为你在弯弯绕)!  《红楼梦》前12回,除了第4回(薛家进京的时间)和第6回(“云雨情”)的一些情节中人物的年龄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外,差不多前12回里的人物的年龄,都是以“黛玉6岁进贾府”为基准的!!以黛玉6岁为基准,宝玉还在“孩提之间”,宝钗也是“年岁虽大不多”,香菱也才是“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甚至连惜春也明写“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说别的,有意思吗?!
  @冒魔仙6猫摸先
17:00:00  作者:蒲正兴
回复日期: 15:43:00  ++++++++++++++++++++++++++++  不好意思!  我认为你先生的一切的观点无非是为了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  核心的忽悠,就是说是曹雪芹自己写了后40回,不是吗?!......  -----------------------------  黛玉的年龄比宝玉小1岁,探春是宝玉的妹妹,大约也小1岁,则惜春比黛玉小。我判黛玉进贾府时年10岁,写小3岁为7岁,则惜春时年10岁以下,或7岁以下,这同小说所写“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并无矛盾。与宝玉、宝钗、香菱等人的年龄亦无矛盾。我用不着弯弯绕,先生也不要绕弯弯。
  @河流归汉
0:16:00  @蒲正兴
15:31:00  从文学艺术的一般原理说,你的见解是对的。但我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确很特殊,我们不能不从它“很特殊”的这个实际出发,去认识和探讨有关问题。   ------------------------------------------  作为小说,红楼梦并不很特殊,它只是很杰出。
  我判黛玉进贾府时年10岁,写小3岁为7岁,…………  ========================  早说了,我没有兴趣再去读你的那些观点,因为你的是为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的(忽悠什么后40回是前80回作者曹雪芹写的)!!  黛玉进贾府时6岁,…………  黛玉6岁的话,岂难道惜春就还在襁褓之中吗?!  真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不妨再强调一次!《红楼梦》中的年龄描写,不但是宝黛钗这些关键人物,象贾母这样的关键人物,甚至象林父、贾敬等人(逝世日期)…………前后抵触、矛盾之处,比比皆是!  按照曹雪芹的笔法,所谓“甄事隐、贾雨村”云云,这些年龄上的矛盾,当然就是有真有假了,我估计有些年龄的矛盾描写可以是作者故意为之,有些则是最终未能定稿的缘故(假以时日,作者或能把一些漏洞补上!),所以,…………所以嘛,读《红楼梦》指出一两处年龄上的矛盾,或者凭借某日某时“芒种节”、一僧一道大叹一别“一十三载”,等等,凭借这些来推断《红楼梦》的某一回对应西元多少多少年,都不奇怪!也不复杂~~~~~  困难的是:因为《红楼梦》的笔法是“甄事隐、贾雨村”,你去判断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就困难多了~~~~~~  《红楼梦》第21回 贤袭人【庚辰侧批:当得起。】娇嗔箴宝玉  ………早又掌灯时分,王夫人、李纨、凤姐、迎、探、惜等都往贾母这边来,大家闲话了一回,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宝玉送他二人到房,那天已二更多时,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次日天明时,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  紧接着的第23回,宝玉随姊妹们住进大观园:  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宝玉亦发得了意,镇日家作这些外务。  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转贴完。  我想说的是:以黛玉进贾府时6岁为基准,这些诸多回里的主要人物年龄(诸如“年岁渐成”、“十二三岁”等)都是紧扣这个基准的~~~~~~  这个基准为实笔是事实的话,其他的那些(与基准相悖的年龄描写)则是虚写失真了!
  @河流归汉
23:41:00  @河流归汉
0:16:00  @蒲正兴
15:31:00  从文学艺术的一般原理说,你的见解是对的。但我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确很特殊,我们不能不从它“很特殊”的这个实际出发,去认识和探讨有关问题。  ------------------------------------------  作为小说,红楼梦并不很特殊,它只是很杰出。  -----------------------------  《红楼梦》不仅很杰出,而且很特殊。它特殊在:既要通过宝、黛、钗、湘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要通过贾政、凤姐等形象反映贾府的衰败;既要透露曹家的若干历史真实,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即把真事写得曲折而隐晦。但作者的的确确隐晦曲折地写出了若干真实的事件、人物、时间(包括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冒魔仙6猫摸先
9:03:00  我判黛玉进贾府时年10岁,写小3岁为7岁,…………  ========================  早说了,我没有兴趣再去读你的那些观点,因为你的是为替后40回续貂来涂脂抹粉的(忽悠什么后40回是前80回作者曹雪芹写的)!!  黛玉进贾府时6岁,…………  黛玉6岁的话,岂难道惜春就还在襁褓之中吗?!......  -----------------------------  先生此楼开头几句显然在否定黛玉进贾府时为6岁,这恰恰是在支持我,而不是在反驳我。后面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21#  好象只有在看待伟大领袖毛主席方面,我们是一致的~~~~~~呵呵。  “6岁进贾府”,我实在看不出有跟你的观点相一致的地方!  因为6岁这个基准是宝黛俩人青梅竹马的保证————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凡事,都只能有一个标准,6岁为标准的话,其他的一些与6岁相矛盾的描写基本上可以说是假的!是“贾雨村”
  @蒲正兴
15:31:00  《红楼梦》不仅很杰出,而且很特殊。它特殊在:既要通过宝、黛、钗、湘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要通过贾政、凤姐等形象反映贾府的衰败;既要透露曹家的若干历史真实,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即把真事写得曲折而隐晦。但作者的的确确隐晦曲折地写出了若干真实的事件、人物、时间(包括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  先生所说这些,在红迷中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红楼梦是很复杂,我也借用欧阳永叔“庭院深深深几许”形容过。但要说特俗也说不上有多特殊。即便在中国,李义山的作品也是一样的复杂。我也同样反感许多人把李义山的《锦瑟》拆开了讲揉碎了讲恨不能把义山的衣裳都扯碎了讲,最终把锦瑟讲的七零八落。如今红楼各种讲解铺天盖地,各执己见。早在民国就有笑话说,倘一个人得了件曹雪芹穿过的长衫,够讲半年的。一个学生未看红楼倒先听了各路神仙代言曹翁说的各种潜台词,也不知道正词他是看还是不看。所以就有人压根没看过这书也照样能跟你聊得一五一十,也真让人哭笑不得。如今研究红楼大道早没了,羊肠小道也尽了,都改上树了。还有没有必要研究下去?答案是有,因为有些人就指着这个活着呢
  @冒魔仙6猫摸先
11:12:00  21#  好象只有在看待伟大领袖毛主席方面,我们是一致的~~~~~~呵呵。  “6岁进贾府”,我实在看不出有跟你的观点相一致的地方!  因为6岁这个基准是宝黛俩人青梅竹马的保证————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  先生说“黛玉6岁的话,岂难道惜春就还在襁褓之中吗”,明显的是在否定惜春为6岁,我理解错了吗?  我说小说将黛玉写作了7岁(实为10岁),这不正可以“青梅竹马”吗?
  @河流归汉
11:34:00  @蒲正兴
15:31:00  《红楼梦》不仅很杰出,而且很特殊。它特殊在:既要通过宝、黛、钗、湘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要通过贾政、凤姐等形象反映贾府的衰败;既要透露曹家的若干历史真实,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即把真事写得曲折而隐晦。但作者的的确确隐晦曲折地写出了若干真实的事件、人物、时间(包括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  -----------------------------  《红楼梦》写了一些真人真事,这个“尽人皆知”,可黛玉进贾府时实为10岁,小说写作了7岁,这就并非“尽人皆知”了。先生的主贴提到了年龄问题,我谈了愚见,而先生似乎认为自己提问是在走“大道”,别人答问是在“上树”,这就奇怪了。  探讨红楼梦要走大道,不应走小道,更不能上树,这我是赞同的。鄙人不才而又狂妄,意欲先破解三大死结,再探讨人、事、时、地,最后探讨思想艺术,即一步步由实到虚。愚见以为,这样做,决不是要上树,而是要在大道上走得更坚实。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讨论这个有什么意义。
  听一点有用的多好啊
  @蒲正兴
12:04:00  @河流归汉
11:34:00  @蒲正兴
15:31:00  《红楼梦》不仅很杰出,而且很特殊。它特殊在:既要通过宝、黛、钗、湘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要通过贾政、凤姐等形象反映贾府的衰败;既要透露曹家的若干历史真实,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即把真事写得曲折而隐晦。但作者的的确确隐晦曲折地写出了若干真实的事件、人物、时间(包括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  -----------------------------  您之前就说我对年龄有疑问。其实我没疑问。书里这地方有瑕疵是明显的,我只是把这瑕疵说出来而已。我的观点实际是,应天案不该接的那么早。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瑕疵,我并不想询问。我这压根也不是询问帖啊。这一点,你看沈版回帖就知道了。所以一开始看到先生的回帖直接的想法是,蒲先生这扯哪去了。呵呵。至于先生所做,自然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先生愿意,自然可以好好做下去。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所做,于这书而言,有苦,无功。重申: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蒲正兴
12:04:00  @河流归汉
11:34:00  @蒲正兴
15:31:00  《红楼梦》不仅很杰出,而且很特殊。它特殊在:既要通过宝、黛、钗、湘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又要通过贾政、凤姐等形象反映贾府的衰败;既要透露曹家的若干历史真实,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即把真事写得曲折而隐晦。但作者的的确确隐晦曲折地写出了若干真实的事件、人物、时间(包括几个重要人物的年龄)。  ...........  -----------------------------  @河流归汉
12:32:00  您之前就说我对年龄有疑问。其实我没疑问。书里这地方有瑕疵是明显的,我只是把这瑕疵说出来而已。我的观点实际是,应天案不该接的那么早。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瑕疵,我并不想询问。我这压根也不是询问帖啊。这一点,你看沈版回帖就知道了。所以一开始看到先生的回帖直接的想法是,蒲先生这扯哪去了。呵呵。至于先生所做,自然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先生愿意,自然可以好好做下去。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所做,于这书而言,有苦,无功......  -----------------------------  好了,在这样的问题上,其实不必较真,不必废话,第26、27楼已经有意见了。  先生在古代文学方面(包括《红楼梦》,尤其是诗词)颇有修养,十分钦佩,今后还望多多指教。
  作者:蒲正兴
回复日期: 11:46:00    冒魔仙6猫摸先
11:12:00  21#  好象只有在看待伟大领袖毛主席方面,我们是一致的~~~~~~呵呵。  “6岁进贾府”,我实在看不出有跟你的观点相一致的地方!  因为6岁这个基准是宝黛俩人青梅竹马的保证————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  “黛玉6岁的话,岂难道惜春就还在襁褓之中吗”,明显的是在否定惜春为6岁,我理解错了吗?  +++++++++++++++++++++++++++++++++++++++++++++++  我说了:我没有兴趣对你的那些为后40回续貂涂脂抹粉的观点,再说3道4的!  “明显的是在否定惜春为6岁”,当然的了!当然是否定!!林MM当年进贾府的年龄才6岁嘛,…………  再次呼吁你先生————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有意思~~~~~~
  请蒲先生,还有质疑《红楼梦》第3回的林MM的年龄的朋友们!  如果你们质疑的话,…………  那么第5回的文本——————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装模作样的…………  故做高深的提出什么“黛玉6岁、宝钗15岁”的问题,有意思吗?!没有意思,…………  …………  ……
  作者:蒲正兴
回复日期: 11:46:00    冒魔仙6猫摸先
11:12:00  21#  好象只有在看待伟大领袖毛主席方面,我们是一致的~~~~~~呵呵。  “6岁进贾府”,我实在看不出有跟你的观点相一致的地方!  因为6岁这个基准是宝黛俩人青梅竹马的保证————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  @冒魔仙6猫摸先
14:14:00  “黛玉6岁的话,岂难道惜春就还在襁褓之中吗”,明显的是在否定惜春为6岁,我理解错了吗?  +++++++++++++++++++++++++++++++++++++++++++++++  我说了:我没有兴趣对你的那些为后40回续貂涂脂抹粉的观点,再说3道4的!  “明显的是在否定惜春为6岁”,当然的了!当然是否定!!林MM当年进贾府的年龄才6岁嘛,…………  再次呼吁你先生————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我就昏昏了?你就昭昭了?醉酒者总是说“我没醉……”!
  @冒魔仙6猫摸先
14:21:00  请蒲先生,还有质疑《红楼梦》第3回的林MM的年龄的朋友们!  如果你们质疑的话,…………  那么第5回的文本——————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装模...........  -----------------------------  我从不认为黛、钗的年龄相差3岁以上,我一直认为她们只差3岁,而且这个还是作者有意将黛玉写小,将宝钗写大的结果。
  @蒲正兴
14:40:00  @冒魔仙6猫摸先
14:21:00  请蒲先生,还有质疑《红楼梦》第3回的林MM的年龄的朋友们!  如果你们质疑的话,…………  那么第5回的文本——————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  -----------------------------  我觉得林妹妹进贾府绝对不止只有6.7岁.我觉得10岁都算小了.你想相看三春除了年龄尚小的惜春没有特别描写,写迎春,探春的时候完全就是描写少女的样子.如果林妹妹6.7岁进贾府那稍大点的迎春也就10来岁.10来岁也就是个小孩子而已
  @蒲正兴
14:40:00  @冒魔仙6猫摸先
14:21:00  请蒲先生,还有质疑《红楼梦》第3回的林MM的年龄的朋友们!  如果你们质疑的话,…………  那么第5回的文本——————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  -----------------------------  @听风的呼吸
15:16:00  我觉得林妹妹进贾府绝对不止只有6.7岁.我觉得10岁都算小了.你想相看三春除了年龄尚小的惜春没有特别描写,写迎春,探春的时候完全就是描写少女的样子.如果林妹妹6.7岁进贾府那稍大点的迎春也就10来岁.10来岁也就是个小孩子而已  -----------------------------  第45回林黛玉自称15岁,该处庚辰本有脂夹批云:“黛玉才十五岁。记清。”这应该是黛玉真实年龄最可靠的依据。由此前推至第3回,黛玉应为10岁。但第45回宝玉13岁,黛玉小一岁,则应为12岁,这是小说将其年龄写小了3岁的结果。如此,则黛玉进贾府时实有年龄应为10岁,写小3岁为7岁。当时迎春也的确只有10来岁,比黛玉稍大。你想想,迎春出嫁在第79回,小说已经写了多少年的事了?
  呵呵,你们以为曹雪芹同志的《红楼梦》,…………  写的是贵国胖蟹盛世的“繁荣‘昌’盛”吗?!  搞笑!!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说的难听一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难道能证明宝黛“入逼”过,…………  …………  ……  狠遗憾,书话红楼,有————“书话青楼”的倾向~~~~~~~  88
  记得我刚到“书话”来混的时候,就建议过:“书话”这个版块,应该分“曹记”和“高记”俩个版块!  我觉得跟粉饰后40回续貂的,实在的是话不投机
  声明一下,…………  我的P民,所以我不但上天涯这样的阳春白雪的网站附庸风雅,更多的时候,我也上黄网(伦敦凹晕会开墓式的那天,我就一直在著名的黄网“艹6社区”上关注江苏的7东事件!)的,…………  何必啊?!  装的一本正经的样子,…………
  声明一下,…………  我是P民,所以我不但上天涯这样的阳春白雪的网站附庸风雅,更多的时候,我也上黄网
  我来总结性发言:  红楼八年,林黛玉进荣国府。贾宝玉虚假年龄八岁,真实年龄十一岁。林黛玉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证据:红楼十三年十五岁)。  红楼九年,薛宝钗进荣国府。贾宝玉虚假年龄九岁,真实年龄十二岁。薛宝钗虚假年龄十一岁,真实年龄十三岁(证据:薛蟠十五岁,比宝钗大两岁)。
  @蒲正兴
15:31:00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  @河流归汉 10楼
00:16:00  再多说点吧。我为什么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是因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虽然人物事件多取材于现实,而之后的努力却是把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使作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生命。也就是说,他之后所有的删改润色都服从于小说的体系而不会再服从现实的体系。这就比如说巩俐塑造了秋菊这个形象,虽然难免有巩俐的成分在,但是巩俐努力的结果却是希望秋菊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希望你忘掉巩俐,倘若你忘不掉,只能说她作为艺......  -----------------------------  “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这个说法,基本上正确!  但是!用贵国胖蟹(蜥蜴?!)剩世的戏子的事情来比拟红楼梦,貌似对红楼梦是不敬的,  呵呵  就红楼梦原著前80回而言,我也是狠反感一些人把小说前80回“与现实搅在一起”的,这种Z腾相当的无聊的!穷极无聊!  因为狠简单了的,  先假设原著者为曹雪芹吧,就前80回的总体框架看,主要的人物被安排在“4大家族”中的,当然了“4大家族”周围又因亲戚关系或因利害关系,又有“江南甄家”、林如海家,北静王家、冯子英家…………等等吧,与贾家关系密切的!  记得鲁迅曾经把贾府(宁、荣二府)的各色人物的关系列了一张表的了——————  所以,对照这些,事情就变的简单了,以当年与曹雪芹家(江宁织造)关系密切“联络有亲”的只有李家(苏州织造)和孙家(杭州织造)而已,换言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4大家族”的,作者笔下的“4大家族”是一个艺术的再创作了,现实中的曹家、李家和孙家,最多算是“4大家族”的雏形吧,毕竟,在计算不出现错误的情况之下,3是不会等于4的,所以现实中的曹、李、孙家也绝不能跟小说中的“4大假装”划等号的了  这是狠简单的一个事实了,有些人就是故意视而不见,转而故弄玄虚,甚至于要去Z腾什么“葬花”时间对应西元多少多少年,简直的是莫名其妙!  当然了,因为《红楼梦》的特殊性,即其原著后30回文字的“迷失无稿”的事实,那么针对后30回原著文字的“探佚”工作,也必然的会研究曹家和李家的历史资料、罪行档案的了,研究这些对“探佚”后文是有益处的,因为这些真实的素材肯定的会反映到曹雪芹的创作中去的,  所以与一些人穷极无聊的把小说前80回“与现实搅在一起”不同,因为“探佚”后30回原著的需要而对现实的研究,是必须的!
  @蒲正兴 5楼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  蒲兄,你的《红楼梦年表》能否给个链接,我很有兴趣。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  @横七竖八2009 42楼
15:24:00  蒲兄,你的《红楼梦年表》能否给个链接,我很有兴趣。  -----------------------------  已经找到了,拜读中。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  @横七竖八2009 42楼
15:24:00  蒲兄,你的《红楼梦年表》能否给个链接,我很有兴趣。  -----------------------------  谢谢先生欣赏。不谦虚地说,我的年表是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年表(比大某山氏、苕溪渔隐、张笑侠、周汝昌、周少良、陈林诸氏的都有价值),虽然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做些修正或完善。  很惭愧,我对链接还不懂。我的帖子就在本版,你就稍微多费些功夫在本版查吧。
  在计算不出现错误的情况之下,3是不会等于4的,所以现实中的曹、李、孙家也绝不能跟小说中的“4大假装”划等号的了  +++++++++++++++++++++++++++++++++++++++  现实中的曹、李、孙家也绝不能跟小说中的“4大家族”划等号的了
  @蒲正兴
15:31:00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第二回】  ……  雍正二年甲辰(1724)宝玉9岁(写小3岁为6岁),黛玉8岁(写小3岁为5岁)......  -----------------------------  @河流归汉
00:16:00  再多说点吧。我为什么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是因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虽然人物事件多取材于现实,而之后的努力却是把它和现实区别开来,使作品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生命。也就是说,他之后所有的删改润色都服从于小说的体系而不会再服从现实的体系。这就比如说巩俐塑造了秋菊这个形象,虽然难免有巩俐的成分在,但是巩俐努力的结果却是希望秋菊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希望你忘掉巩俐,倘若你忘不掉,只能说她作为艺......  -----------------------------  @冒魔仙6猫摸先 41楼
10:20:00  “反感把小说与现实搅在一起”,这个说法,基本上正确!  但是!用贵国胖蟹(蜥蜴?!)剩世的戏子的事情来比拟红楼梦,貌似对红楼梦是不敬的,  呵呵  就红楼梦原著前80回而言,我也是狠反感一些人把小说前80回“与现实搅在一起”的,这种Z腾相当的无聊的!穷极无聊!  因为狠简单了的,  先假设原著者为曹雪芹吧,就前80回的总体框架看,主要的人物被安排在“4大家族”中的,当......  -----------------------------  鄙人也学过一点文学原理之类,但《红楼梦》很特殊,从既有的原理出发是不能解决《红楼梦》的许多问题的。
  @蒲正兴
10:05:00  年龄没有问题。拙帖《红楼梦年表》显示得很清楚。  -----------------------------  @横七竖八2009
15:24:00  蒲兄,你的《红楼梦年表》能否给个链接,我很有兴趣。  -----------------------------  @横七竖八2009 43楼
15:40:00  已经找到了,拜读中。  -----------------------------  读后请多多指教。
  @蒲正兴
16:00:00  鄙人也学过一点
原理之类,但《红楼梦》很特殊,从既有的原理出发是不能解决《红楼梦》的许多问题的。  -----------------------------  @冒魔仙6猫摸先 48楼
16:27:00  简而言之吧,  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已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了的!  也就是说,曹雪芹同志,跟贵国今日胖蟹(蜥蜴?!)剩世的无耻的老9阶层,是没有一点的干系的!  曹雪芹其人,并不是酸文人!  关于这一点,当年的胡适、俞平伯之流,倒是看的狠清爽的,胡、俞之流似乎从来没有把曹雪芹视为同伙的,尽管这俩货色对红楼梦的研究还是有所建树的,…………  我对胡......  ---------------------------  当今社会,问题多多,一言难尽。
  刘明 马克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蒙府侧批:作者每用牵前摇后之笔。】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按:此时贾雨村尚在都中侯缺,三月后才至应天府。王夫人、薛姨妈的娘家是王家,王子腾的家——舅家即是其娘家。薛姨妈进京,若先到王子腾家,就是回娘家。故“意欲唤取进京之意”,意思是意欲让薛姨妈进京后与王夫人同住。“唤取”藏词修辞,意为“归来同住”,乃典雅语体词。用典宋代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按:两个月后)一下马(按:从都中到应天府起码须一月功夫,故此是三个月后)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蒙府侧批:非雨村,难以了结此案。】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甲戌侧批:所谓“迟则有变”,往往世人因不经之谈,误却大事。】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蒙府侧批:一派世景恶习活现。】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按:此年与第十二回“一年”第六十九回“一年”一样,均为序数量词,年为年关义。基数也不过是数月而已。若作基数理解,就会出现林黛玉一觉睡了一年的荒唐问题,把读者自己的错误归因于作者或文本的错误)【蒙府侧批:悲夫!千古世情,不过如此。】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地之恩不尽!”
  真复杂。
  你应该知道点基本的生理常识:6岁小孩也就幼儿园大班水平,这么大点的懵懂顽童,幼稚得可以捋出水来,能懂个啥?
  算死你!哈哈!!!!!!  都可算!!!哈哈!!!!
  【“寅正初刻”寅】与《石头记》文本的年龄、时序游戏  脂批与正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脂批中的落款(时间),那是生活真实;正文中的时间,那是艺术真实。排列正文年表,是不能用“顺康雍乾”字样纪年的;而排列脂批、畸记年表,就非得有“顺康雍乾”字样不可。  排列年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所谓的时间和年龄“问题”。红外学将正文中的时间与脂批、畸记或其他题记中的落款时间进行高、精、尖“方正图文混排”,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地生成了问题。他们排出的所谓红楼梦年表是“外”语年表,而非汉语年表。这样的年表,除了贻笑于后母戊大方,别无他用。  红外学高、精、尖“方正图文混排”就像将人民币和冥币堂而皇之地在市面上混用一样,他们试图使自己和他人相信:同等面值的冥币与人民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而事实上,冥币的面值无论有多大,它只能买得到祭品:更何况,祭品都是免费的,根本用不着鬼子们花钱去买。  时间和年龄是最最小儿科的问题。如果作品在这么小儿科的问题上都出了问题,那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版本,都可以直接了当当作垃籍处理,大无作为经典名著研究的必要。我们既然确认其为经典名著,就会坚信:它的时间和年龄一定不会有任何问题——一切问题都只可能是读者的问题,而不可能是作者或文本(或原版本)的问题。作品或文本“问题”,须按“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处理。对作者和文本的高度信任使我们的读解游刃有馀,读者永远只能是读者,既不能是代作者,也不能拥有文本的版权。  科学红学盘点时间问题,并非为了证明文本时序无误,如果是那样,就太浅薄了。科学红学盘点时间问题的目的,是以文本时序无误为“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的大前提,澄明涉时语法、涉时逻辑、涉时修辞、涉时章法等问题,找出落款时间分布的逻辑规律,建立统计学时间序列自相关分析线性模型(y=x+3),为作者论假说的伦理判定(守制立碑规矩)等奠定文献基础。  统计学中,数据的计量水平由低到高有四个层次:列名水平、有序水平、间隔水平和比较水平。辩证论理的概念即同因对偶辩证范畴全为列名水平数据,因此,唯物辩证法只能算是统计学的马步功夫。一年(年关)、次年(次贾珠进学之年)、八旬之庆(过第七十一岁生日)、【[第]四、五页】、【后“[第]卅回”】、【刚丙庙】、【乾隆二十一年对清[康熙庚辰本后十回]】、【[康熙]己卯冬月定本】、【[康熙]庚辰秋月定本】、【上半部】、【下半部】、【后半部】等就是有序水平数据。【半部】(四分之一回,即半回的一半)、【定本】(十回)、【全部】(七十九回)、【三教庵】、【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等就是间隔水平数据。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比我大好几岁、增删五次、【“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等就是比较水平数据。每一种计量水平的数据都有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不同计量水平的数据是不能混为一谈,随便施加加减乘除的。  《石头记》原稿批书人是谁,这个问题很容易搞定。我们只须以“‘干涉政事’+康熙”为关键词百度检索出“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即知批书人松斋(空空道人)-脂砚斋(情僧)为高士奇()。而原著作书人和版本校书人是谁,就没那么简单了,故须建立时序分析线性模型,用守制立碑规矩作为逻辑上的必要条件,筛选出作书人和校书人。康熙时期,只有张廷瓒()符合“卒于壬午九月之后,壬午除夕之前”这个必要条件,故知作书人梅溪为张廷瓒();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说,则是以守制立碑方程y=x+3(x=,1708)确认的。原著作书人、原稿批书人、版本校书人各自身份的澄明,使考证派、评点派、汇校派成为多馀。模型的成功建立,也为我们找到澄明作书人是张廷瓒()的充分条件证据——张廷玉《澄怀园语》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脚手架。  《石头记》内在时序与外在时序问题的完美解决,是历史学编年体方法在科学红学中的成功应用。  时间是个极其小儿科的问题,乃常识之常识,故在逻辑上,《石头记》时序就像会计报表中的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报表一样,就是令人生厌的UFO流水账而已,时序十分紧密。但是,《石头记》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表达时序自然与会计学作品表达时序的方式有别,文学作品会涉典故、熟语、民俗等等,使用修辞性方法表达时序,形成时序修辞和时序美。逻辑要求丝丝相扣,但修辞可以玩“何雯娜蹦极”,读者须将修辞蹦极转换为呆板乏味的会计时序,如此才能将《石头记》所谓的时序“问题”一一消解。其实阅读文学作品,玩的就是其中修辞,若作家将其写成了会计学作品,文学就将失去美感,作品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  《石头记》是康熙时期成本成书的一部封建社会世家大族青春礼教御用思品官方标杆高僧幽默还泪搞笑长篇章回杏斋应制小说,是修身养性齐家用的文学《资治通鉴》。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中,宝钗、黛玉、宝玉等至作品结束已达青春期的极限年龄,如若再往后写下去,她们就会进入产褥期,由无价之宝珠变成死珠了。作品之所以截止于第七十九回,是因为它的提纲设计只写少男少女的青春期,不写她们的产褥期,更不写更年期。也就是说,它只写女性一生的前三分之一,这是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时期。中国历代现实生活中,女性结婚年龄都是十四岁,但《石头记》却按《礼记》“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未嫁女斩衰同子)的规矩来写作,这说明它不是什么写实作品而是一部礼教演绎性作品,故除作品中提到的书名或其他作品名外,不可能从正文中提取出任何一则成书时间标志的语词论据。  《石头记》读者毫无疑问是有才的,但这种才应该是奴才。对读者来说,作者和文本永远是正确的,出错的只可能是读者——你自己。如果我们想做某部作品的主子,我们应该是去写作这部作品而不是去阅读它,即使你玩的是80后狗尾续书,那也是阅读而不是真正的写作。读者只有以作者和文本无错推定为前提,才能真正读通读懂作品——这种理念,学校教育中我们是学不到的,因为老师们不是这么教的,他们并不真懂阅读。当我们读通读懂了《石头记》后,如果你有兴趣,对自己很自信,你也不妨去创作一部可与《石头记》分庭抗礼的现代经典小说。事实上,最早接触《石头记》的几个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侠义小说。只不过,侠义小说并没有出经典,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读通读懂《石头记》,像当今读者一样,也只是了解了一点故事情节而已,《石头记》在他们眼中也就是一部《故事会》。
  一、正文  第一回(汉唐)  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甲戌侧批:所以答得好。】(按:《石头记》正文的一切语词,除提及的作品名、药剂名外,都不具有确定成书时间的作用。用非作品名非药剂名的正文确定成书时间注定是徒劳的。任何词,甚至是字,作书人都有可能原创,它不需要任何原型。只有书中提及的作品名、药剂名作书人是非“抄袭”不可的。被“抄袭”的最晚的作品(第十一回《弹词》《双官诰》)或最晚的药方(第八十三回“黑逍遥”),其成书(或出版)时间或诞生时间,就可用于确定《石头记》正文的起创时间。)  第一回(甲戌)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按:砚通“研”。批评中仍用“《石头记》”指称作品。“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是正文,但却是版本校书人畸笏叟插入的正文。  逻辑上,“甲戌”在干支年中是第11位,这里的意思是第十一年,上承所谓“披阅十载”(意为截至第十载)。正文中的纪年不同于脂批和畸记,正文中的“甲戌”既非康熙甲戌年1694年也非乾隆甲戌年1754年。  《石头记》成书于康熙丁丑1697年仲春,脂砚斋在原稿上开始作批就是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康熙皇帝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靖藏本、己卯本、庚辰本之戊寅(1698)、己卯(1699)、庚辰(1700)是连续的三年,以脂砚斋(情僧)为名分别定评第一回至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至七十九回三个递进的部分,批书人“脂砚斋”高士奇是在浙江余姚老家完成批书任务的。  脂砚斋(情僧)以松斋(空空道人)为名一阅,在【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中的第十三回题记两条。一阅三评,是为【凡四阅、评】。无论是阅还是评都是在原稿上进行的,脂砚斋(高士奇,)不涉及版本的制作或组织制作。组织版本制作的是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  第二回(五岁)  今如海年已四十(按:四十岁时得子,三十九岁时得女),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按:“吴带曹衣”之带)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蒙府侧批:绛珠初见。】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按:五岁是小儿入学攻书的年龄)  第二回(守制)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蒙府侧批:先要使黛玉哭起。】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三年]。  第二回(次年)  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甲戌侧批:记清。】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甲戌侧批: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甲戌侧批:略可望者即死,叹叹!】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按:次贾珠进学之年,口头语法。以男性为叙述坐标。“元春”是插叙。口语体逻辑是听觉思维逻辑,它只须适应说者与听者的交流;书面语体逻辑是视觉思维逻辑,它只须适应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若“次年”字样不在口语(对话)中出现,那它就是悖论,仅凭它我们就可以判定相应版本是盗版;但“次年”字样在口语(对话)中出现,那它就不仅不是悖论,反而是鉴定原版的重要标志之一。]又生一位公子,【甲戌眉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甲辰夹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第二回(竟亡故)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馀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按:是名非字,故雨村不知。伦理避讳避名不避字。道光年间敬缺末笔伦理避讳的规矩是《红楼梦》印本风行之后的产物,其法乃东施效颦林黛玉,它不是《石头记》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当时或之前的规矩,不可以之倒解《石头记》抄本,尤其是不能作为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作者论研究的依据)【蒙府侧批:黛玉入荣国府的根源,却籍他二人之口,下文便不费力。】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按:敏念作“密”是伦理避讳,但“敏”缺反文旁上的一撇一横则是书法避讳,避讳的是“每”旁上的一撇一横,乃书法同形避讳。后世读者误解了林妹妹,将缺笔视作了伦理避讳)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按:诸抄本皆“伤”,独“甲辰”本为“惜”,故知“甲辰”本为盗版。而程甲、程乙均沿袭了“甲辰”本的该项错误,乃盗版之盗版。)上月‘竟(v.)亡故’了。”(按:上月乃是禫祭除服之期。所谓的卞藏本独校“竟”为“就”,为当代盗版【1986年后。1995年由山东淄博董文林所抄,张英基题记。二人合著过《郁离子——刘伯温智谋大全》】。己卯本旁添“其母”二字,为“甲辰”本所沿袭,“甲辰”本参考了己卯本。)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按:贾敬、贾赦、贾政、贾敏。“姊妹”这个概念包括兄弟和姐妹。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姊妹弟兄”既可藏词修辞简缩为“姊妹”,也可简缩为“姊弟”),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按:通“殁”)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méi]了。(按:此处姊妹乃狭义姊妹即女姊妹。“姊妹姊妹”故复修辞格,“没没”故复修辞格。  梦觉主人敦诚“甲辰”本改“四”为“三”,程甲本沿袭之。程乙本沿袭程甲本,三家评本亦然。冷子兴口中,小一辈的和老一辈的都论的是贾府宁荣二府,包括宁府,故知程高印本皆为盗版,但其根在盗版脂本中的“甲辰”本)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
  第三回(半百)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按:四十八岁),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甲戌侧批:可怜!】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第三回(十三岁)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代玉答道:“十三岁了。”又问道:】(按:己卯本有此文,参考了己卯本的梦稿本有此文。这些文字当是己卯本抄手自添,有添文括号作标记)“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一一回答。又说道:】(按:己卯本、梦稿本有此文)“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甲戌侧批:当家的——[问]人、[问]车,如此毕肖!】【蒙府侧批:三句不离本行,职责在兹也。】“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第三回(上了一年学)   因问:“妹妹可曾读书?”【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自己不读书,却问到人,妙!】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按:不含守制非正常读书三年),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  第三回(十岁)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  第三回(次日起来)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蒙府侧批:作者每用牵前摇后之笔。】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按:此时贾雨村尚在都中侯缺,三月后才至应天府。王夫人、薛姨妈的娘家是王家,王子腾的家——舅家即是其娘家。薛姨妈进京,若先到王子腾家,就是回娘家。故“意欲唤取进京之意”,意思是意欲让薛姨妈进京后与王夫人同住。“唤取”藏词修辞,意为“归来同住”,乃典雅语体词。用典宋代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第四回(告了一年)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按:此年与第十二回“一年”第六十九回“一年”一样,均为序数量词,年为年关义。基数也不过是数月而已。若作基数理解,就会出现林黛玉一觉睡了一年的荒唐问题,把读者自己的错误归因于作者或文本的错误)  第四回(十有五岁)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龙,今年方十有五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甲戌侧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按:与薛蝌一样,薛蟠的名字来源于书法艺术。梁武帝(萧衍)《草书状》: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弛。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第十一回(桃儿)  次后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宝玉都来了,贾珍并尤氏接了进去。尤氏的母亲已先在这里呢。大家见过了,彼此让了坐。贾珍尤氏二人亲自递了茶,因说道:“老太太原是老祖宗,我父亲又是侄儿,这样日子,原不敢请他老人家,但是这个时候,天气正凉爽,满园的菊花又盛开,请老祖宗过来散散闷,看着众儿孙热闹热闹,是这个意思。谁知老祖宗又不肯赏脸。”凤姐儿未等王夫人开口,先说道:“老太太昨日还说要来着呢,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按:仲秋蟠:属中国传统的优良晚熟蟠桃品种,果实在黄淮地区9月底成熟,正赶上中秋节上市。果实扁圆端正,平均单果重175克,果面着红晕。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8%,味浓甜。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可陆续采收。)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蒙府侧批:此一问一答,即景生情,请教是真是假?非身经其事者,想不到,写不出。】今日早晨略觉身子倦些。因叫我回大爷,今日断不能来了,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蒙府侧批:是。】贾珍听了笑道:“我说老祖宗是爱热闹的,今日不来,必定有个原故,若是这么着就是了。”  第十一回(《弹词》《双官诰》)  凤姐儿听了,款步提衣上了楼,见尤氏已在楼梯口等着呢。尤氏笑说道:“你们娘儿两个忒好了,见了面总舍不得来了。你明日搬来和他住着罢。你坐下,我先敬你一钟。”于是凤姐儿在邢、王二夫人前告了坐,又在尤氏的母亲前周旋了一遍,仍同尤氏坐在一桌上吃酒听戏。尤氏叫拿戏单来,让凤姐儿点戏,凤姐儿说道:“亲家太太和太太们在这里,我如何敢点。”邢夫人王夫人说道:“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按:作书人作书时最新鲜的曲目。《弹词》是洪升《长生殿》(1688年成,1689年名)中的第三十八出。九转:这琵琶曾供奉开元皇帝,重提起心伤泪滴!俺也曾在梨园籍上姓名题,亲向那沉香亭花里去承值,华清宫宴上去追随。俺不是贺家的怀智,黄幡绰与咱皆老辈。俺虽是弄琵琶却不姓雷,吓哈他呵!骂逆贼早已身死名垂。俺也不是擅场方响马仙期。那些旧相识多休嗳话题。俺只为家亡国破兵戈沸,因此上孤身流落在江南地。恁官人絮叨叨苦问俺是谁,则俺老伶工名唤做龟年身姓李。),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蒙府侧批:点下文。】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按:书检生载,人索卒年,它们是互相掣肘的向量。两相结合,可以将序数化归基数,而有效解决问题。《双官诰》属南曲(即传奇),而非北曲(即杂剧)。陈二白(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于令,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所撰传奇4种:《双官诰》、《称人心》,今存;《彩衣欢》仅存佚曲;《昼锦归》,已佚)撰《双官诰》传奇康熙抄本末题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校删录”于明人《双官诰》。原故事见明人《断机记》传奇、杨善之《双官诰》传奇。《石头记》中第十一回提及《双官诰》,棠村(梁清标)逝于1691年,这说明【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石头记》上半身)始创于1690-()*(11-1)/(16-11)=1688年。设棠村逝于x年,则作品起创时间y=3x-3382(年)。书之生载是人之卒年的一次函数,它由人之卒年来决定,故人索卒年是很重要的。在人之卒年问题上煞有介事、骑马找马、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是反科学的、滑稽可笑的。  捕风谐音捉影拆字、红内穿凿(证)红外附会(考)的六十七种口中雌黄“母蝗”虫作者论【胡说(通“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胡说乎)】式胡说中,朱建军的朱允炆卒年无考。  温文的崇祯(日-日)、俎永湘的朱慈烺()、孙维中的陈洪绶()、王梦阮的顺治()、陈贤富的方以智()、傅波&钟长山&陈斯园&吴雪松&金俊俊&何玄鹤的吴伟业()、隋邦森&隋海鹰的查继佐()、李明鸟的张岱()、朱江兵的李渔()、郭励的曹溶()、何新的纳兰性德()、王巧林的顾景星()、杨军康的王夫之()、冒连泉的冒襄()、卫艳春的吴乔()、冯作会的林云铭()等16人死早了。  黄砚堂的万斯同()、美国人铁安的严绳孙()2人死的时间还不错,只是死的精度不够:这两种胡说只能精确到年,不能精确到月。  包秦的洪升()、覃拓的朱耷()、加拿大人崔虎刚&孙慧敏的曹曰玮()、钟云霄的石涛()、袁登华的曹寅()、刘同顺的曹顒()、张许文的蒲松龄()、兰晓东&赵国栋的郑克塽()、唐钤砚的何焯()、蒋国震&张师定的胤礽()、王诚基的雍正()、寿鹏飞的曹一士(?—1736)、齐玉瑞&李信田&董耀昌的弘晳()、张志坚的赵执信()、刘宗玉的方苞()、蔚来愚的允禵()、胡适&周汝昌的曹家“雪芹”()、周传授的弘晓()、陈传坤的永瑢()、李红旗的敦诚()、奉宽的高兰墅(1758-约1815)及任辉的袁枚()等22人死迟了。  马兴华的朱由槤、陈林&郑忠权的曹頫、李百春&欧阳健的曹顺、李雪菲的曹硕、戴不凡的曹竹村、王家惠&刘润为的曹渊、徐乃为的曹颜、张杰的曹骥、张放的墨香、台湾岛民王以安的查澄、孙华天的弘皎、蒋友林&程丽萍的永琛、陈志烨的高霑、张登儒的李霰、王洪军的李鼎、马孝亮的马锜、谢志明的谢再诏、王喜山的薛香玉、胡荣荣的秦玉、霍国玲的柳惠兰、童力群的程日兴、段晴也&吴玲的李含章、邓牛顿的施廷龙、王钰报的曹頔,及刘廷玑、纳兰揆方等26人要么无名要么卒年无考,均与作者论侯选人无缘。  曹学和它的敌人——反曹学有一个共同的恒假预设:曹雪芹是人。这个预设之所以恒假,是因为所有版本中均无曹雪芹的落款,无款非人,曹雪芹既非实名也非“笔”名。人格化为“吴玉峰”“曹雪芹”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衣负阴抱阳纲-目体裁转换是读通《石头记》文本的关键,它昭彰的是作品的美学结构和总体章法;也就是说,吴玉峰、曹雪芹在《石头记》原著内无款非人,它们属于文本论而不属于作者论。与吴带(吴玉峰)-曹衣(曹雪芹)同样人格化的,还有作品题材“情”(秦氏)、作品主题“幻情”(引幻仙姑,名兼美字可卿,警幻仙姑之妹)和作品立意“警(v.)幻情”(警幻仙姑)。  红内有显(后十回),就不需要红外索隐,将作者与文本“捆绑销售”是徒劳的。司马见异思《史记》不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一切作者论胡说者(曹学和反曹诸学)都是抄本的叛徒。他们本质上都是程前脂后红外学乱党。因为只有程本才将神瑛侍者(被记者,被作者)与石头(记者,作者)混为一谈,从而为其作者论红外学索隐、“考证”提供版本学《史记》=《报任安书》“证据”,故其文献之根均在印不在抄。  土默热红学之洪升胡说的逻辑基础是将第一回“半世”概念偷换为五十年并将作者石头与被作者神瑛侍者“统一”以附会洪家血史,而其南明野史胡说的逻辑基础则是将第二回“女儿”概念偷换为女人并将其与男人“对立”以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勾搭成奸证附会南明野史,因此,所谓的土默热红学,跟其他六十多种作者论胡说一样,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拐弯抹角、盲人摸象的伪红学。)
  第十一回(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按:冬至总在冬月。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第十一回“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是为第十二回“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作铺垫的,两者一伏一应:冬至在十一月三十日月尾,则腊尽春回次年正月最冷,故“病更又沉重”)  第十二回(一年)   自此满心想凤姐,【庚辰眉批:此刻还不回头,真自寻死路矣。】【蒙府侧批:孙行者非有紧箍儿,虽老君之炉、五行之山,何尝屈其一二?】只不敢往荣府去了。贾蓉两个常常的来索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更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之人,尚未娶亲,迩来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按:用典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折桂令]他是个娇滴滴美玉无瑕,粉脸生春,云鬓堆鸦。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则你那夹被儿时当奋发,指头儿告了消乏;打叠起嗟呀,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准备着撑达。第八回脂批【浪酒闲茶,总不相宜】第十二回畸批【入《&西厢记&批评》,内(通“纳”)《十大快》中】皆出此典,第十二回贾瑞之“瑞”字也脱胎自“张君瑞”);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写得历历病源,如何不死?】因此三五下里夹攻,【庚辰侧批:所谓步步紧。】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关],都添全了。【庚辰侧批:简洁之至!】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治疗,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说得有趣。】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  第十二回(这年冬底)  谁知这年冬[月]底,(按:上半回的这年,而非下半回的这年)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第十四回(五七正五日)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按:第33日。这个时间与昭儿回的时间衔接,定位秦可卿的死期:八月中下旬至九月初)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趿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  第十四回(九月初三日巳时)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按:这是《石头记》中第一次用“二爷”字样指称贾琏。贾珠未死前,宝玉自然是[宝]二爷;贾珠死后,宝玉仍然是二爷,毕竟李纨、贾兰还在。贾政委贾琏、凤姐以家务,站在贾母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珠之后,自然为二爷;若站在宁荣二府始祖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珍之后,一为琏二爷一为珍大爷。  自扬州至都中须一月工夫,故知可卿与林如海几乎是同时去世的)
  修正:  关于第二十二回结尾套语:诸本中,只有梦稿本用续书胎记“未知”字样)
  第二十五回(前日)  赵姨娘问道:“前日我送了五百钱去,在药王跟前上供,你可收了没有?”(按:药王扁鹊圣诞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载: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马道婆道:“早已替你上了供了。”  第二十五回(“十三载”)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十三载”,]大荒山手捧时语。】(按:《史记?留侯列传》:“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与第一回【甲戌眉批(甲辰夹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对看。杜牧《赠别》:“娉娉嬝嬝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按: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是天上苟元帅,尘缘已满,众将请他上天归班。”)  第二十六回(“三十三天”)  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仍回大观园内去。这也不在话下。(按: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是梵文 Trayastrim?a 的音译,佛教宇宙观用语。根据佛教理论,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  《西游记》第三回:“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有男女饮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后即升天上,故《石头记》中的“‘三十三天’之后”藏词修辞意为七日后,与第二十五回“三十三日”重不见重、特犯不犯,乃是故复修辞格)
  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  【庚辰(戚序、蒙府):《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按:【归源小引】典出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夫引火归源而用附桂,实治真阳不足,无根之火,为阴邪所逼,失守上炎,如戴阳阴躁之症,非龙雷之谓也” ,用中医术语论文章章法。所谓引火归源,就是引虚浮之火、离源之火归于本源。《石头记》中,【诸艳之归源】指的是诸艳偶建海棠社、雅集吟诗,在第三十七回中。此批论的是文章的章法,并非像传统红学所言诸钗最后都像被葬的花儿一样一个个死翘翘了。  第二十七回中交芒种节就是芒种节行将结束,不几日将进入夏至。也就是说,四月二十七日(或六日)是芒种节中的后两三天,并非此节的第一天,乃是芒种向后与夏至相交,而非芒种向前与小满相交。“交节”这个概念因台历而来。台历表中,本月最后一天或下月的第一天为某节的首日,则此日及其前几日为交节日,这两三日一过就从上月翻到下月——从台历表的一页、一个版块翻到另一页、另一个版块了,这就跟我们阅读《石头记》从上一回翻到下一回一样)  (按:第二十七回标题“甲辰”本“燕”字错为“尘”字。三家评本杨妃写作宝钗,飞燕写作黛玉,乃不知借代修辞之故)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按: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及之前有夹批而第二十七回无夹批,这说明此回文字用的不是己卯本而是靖藏本。靖藏本上是“四月二十六日”,故庚辰本写作“四月二十六日”。最后整理版的“甲戌”本上也写作“四月二十六日”。从梦稿本和列藏本写作“二十七日”我们可以推知两本均采纳了己卯本的“四月二十七日”。四月二十七日是遮天大王(五府千岁)中五王范承业(做过刑部大司寇)的圣诞,四月二十六日是大王李大亮圣诞,己卯本改“六”为“七”,是因狭义脂批【狱神庙回内】而改)原来这日、未时(按:第七十八回有“未正二刻到任司花”。 《石头记》第二十七回之未时是点明祭祀的时辰(与第五十八回一样),并非交节的时辰。时辰在古代是最小的时间单位,两节气的切点是以时辰计的,故两节气的“交节”即相交就必须跨越两个时辰,须以日来“交节”。若刚好子时进入下一节气,则须两日才能形成“交节”。第十一回交节就是这种情况。相切与相交是两种不同的几何关系。下位概念使之相切,上位概念使之相交),交芒种节、尚(V.)古风俗(按:这日交芒种节,未时尚古风俗。列藏本圈改“尚”为“上”,乃盗改。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是为第二十九回“遮天(遮卫天子)大王(台湾五府千岁之李大亮)圣诞”作铺垫的):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按:未时之前做准备,未时作法事)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庚辰侧批:数句、彼省亲一回文字,反觉闲闲有趣有味的领略。】【甲戌侧批: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甲戌(庚辰)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一时也道不尽。(按:苏轼《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第二十八回(木樨)  唱毕,饮了门杯,笑道:“这诗词上我倒有限。幸而昨日见了一副对子,可巧【甲戌侧批:真巧!】只记得这句,幸而席上还有这件东西。”【甲戌侧批:瞒过众人。】说毕,便干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按:四季桂)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  第二十八回(大红汗巾子)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按:《辽史》礼志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按:宋代秦观《满庭芳》:“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宋代杨万里(1127年—1206年)《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号》:“一点胡行朝汉天,英符来自玉门关……水沉山麝蔷薇露,漱作香云喷出来……赐花新剪茜香罗,篸遍乌纱未觉多……”红麝串基于同一典由茜香罗对仗而来。  西辽(1124年~1218年)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第二契丹王朝。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建成的叶密立正式称“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1143年,耶律大石卒。后历经萧塔不烟(女,7年)、耶律夷列(13年)、耶律普速完(女,15年)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由于长期对外战争,使西辽的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1218年,西辽被蒙古帝国灭亡。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故知《石头记》第二十八回中的茜香国指西辽,但茜香国女国王却并非萧塔不烟,而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女王耶律普速完。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1178年),西辽德宗耶律大石之女,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妹,西辽第四任皇帝。为了效仿辽圣宗的母亲萧绰,故自称承天后(承天皇后)、承天太后希望自己能像萧绰一样使辽国强大,确实,在耶律普速完统治下,西辽国力达到了顶峰。见《辽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甲戌侧批:红绿牵巾是这样用法?一笑。】(按:红楼与绿窗牵巾,竟是男生与男生,所以很幽默。正钗与副钗是红楼-绿窗关系。)二人方束好,只见一声大叫:“我可拿住了!”只见薛蟠跳了出来,拉着二人道:“放着酒不吃,两个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二人都道:“没有什么。”薛蟠那里肯依,还是冯紫英出来才解开了。于是复又归坐饮酒,至晚方散。(按:第五回正文所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今之谓“同性恋”)  第二十九回(遮天大王圣诞)  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按:南鲲鯓代天府,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是全台王爷庙之始,也是规模最大的王爷庙,俗称“南鲲鯓庙”或“五王庙”。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日为李、范两位王爷圣诞。南鲲鯓王爷祭香期以五王的诞辰为主,一年四次(农历四、六、八、九月)乩童和阵头会串是最大的特色。著名的王爷祭,尤以农历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日李、范两位王爷圣诞最具代表,分灵在各地的王爷都会在此时回来进香过炉,一为“南鲲鯓王”暖寿,二为自家王爷“充电”增强神力,随之而来的除了信徒、进香团之外,乩童也大批涌进,宛如全台乩童大会串,蔚为奇观,其规模之大,号称南台湾最大的祭典。  “遮天大王”李大亮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武将,是台湾台南供奉的五府王爷之一。李大亮是京兆泾阳人士,文武双全,在其结拜兄弟池梦彪、吴孝宽、朱叔裕、范承业之中,李大亮为大哥,五人辅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李大亮不但忠君爱国、体恤百姓,也赋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伟大情操,随着唐高祖李渊驾崩后,李大亮则追随唐高祖于黄泉之下。玉皇大帝得知李大亮一事,被如此伟大的爱君爱国情操所感动,敕封李大亮为代天巡狩,驻守人间,拥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驱疫除瘟,圣称为“大王李府千岁”,四月二十六日为他的圣诞千秋。  五王范承业,江苏吴县人,博通经史,智勇超群,精通医术,时常医人救世,做官时,打败巴东流寇,授封折冲都卫。唐高祖在位之时,以七篇文章高中进士,不久出任刑部大司寇。唐太宗在位时,担任武州刺史以及太原尹,四月二十七日为其圣诞千秋。  脂批中,以【狱神庙】指称供奉五位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当以出任过刑部大司寇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  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石头记》第二十九回文本,自是形成于统一台湾之后。  “遮天”乃遮卫天子意,遮天也就相当于“护驾”,乃典雅语体词。典出《[昭明]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进迫遮列,却属辇辂”唐代刘良注解:“遮犹卫也。列,行也。言马进速于前行者,则遮卫天子以为行列也;却后者,则充属徒之车也。”)  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按:张道士提前一日,于二十五日差人请宝玉,但宝玉当日却被薛蟠骗请去,几人乐到很晚才回。)
  第二十九回(贾蓉的妻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上刷牙恶心干呕有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