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病医生也治不好的病 佛学

【佛学教诲】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医生病了也用他!(超管用)
《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医生病了也用他!(超管用)》由微信公众号发布,以下是舍得街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万一身体不舒服怎么办呢,一个友人说了几个小妙方,很管用,还很简单,煮一煮就可以...,希望对您有帮助.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医生病了也用他!(超管用)(最新篇)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万一身体不舒服怎么办呢,一个位老中说了几个小妙方,很管用,还很简单,煮一煮就可以搞定。很多...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医生病了也用他!(超管用)(精选篇)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万一身体不舒服怎么办呢,一位老中医说了几个小妙方,很管用,还很简单,煮一煮就可以搞定。很多医生病了就会用它,难得一见,一定留好他。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做法:把新鲜的毛豆,加适量盐,茴香,清水煮开后小火闷5分钟即可。做法:把木瓜加水煮透煮烂,然后加入鲜奶及少量冰糖即可食用。常食用煮熟的木瓜能养阴润肺,滋润皮肤,让皮肤有弹性润泽。也可防治燥热咳嗽、干咳无痰等情况的出现。木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及氨基酸,有效改善痘痘。木瓜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及c和纤维,有助平衡血脂,还能消食健胃,并且对消化不良具有食疗的作用。做法:把新买的玉米扒皮去须,放入清水煮熟即可。玉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刺激胃肠蠕动,防止便秘,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加速肠内毒素的排出。玉米油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保健品,长期食用可降低血中胆固醇,软化动脉血管。是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和老年人的理想食品。玉米汤利尿效果特别好,特别是用于水肿性肥胖。每天睡醒觉得身体有肿胀的感觉,那就是代谢不够好,经常喝玉米汤会利尿祛湿,消除肿胀。做法:核桃剥出洗净,锅里放清水,加大料、花椒和适量盐继续煮,直到没有涩味即可。 水煮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人体营养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大脑代谢的重要物质,能滋养脑细胞,增强脑功能;水煮核桃仁含有的大量维生素E,可以增加皮肤弹性,改善皱纹;核桃所含的丰富多糖、维生素E、硒及黄酮类对皮肤抗氧化有很好帮助。水煮核桃仁有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核桃还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效果很好,另外核桃对ai症患者还有镇痛,提升白细胞及保护肝脏等作用;做法:把香蕉皮用大火煮熟即可。上火牙疼的时候,可以将香蕉皮洗净,加冰糖入锅,加适量水煮熟后喝汤,对上火牙疼有很好的作用。先用热水泡泡,然后用香蕉皮的内侧对手脚容易裂口处摩擦,可防止手、足的皮肤皲裂,如果已经有裂口了,可将香蕉皮直接在裂口处摩擦,连用数次即可恢复。香蕉皮煮水后擦拭患处,可缓解皮肤瘙痒。皮肤有问题的朋友平时少吃辛辣,海鲜,恢复会更快。做法:水煮梨后,加入适量做法:把苹果去皮后切成块,记住一定要把苹果芯去掉,苹果芯是有一定毒素的。只煮果肉就可以了。水煮苹果具有刺激肠内益生菌群的生长、消除肠道炎症的作用,对于宝宝出现腹泻如果不想吃药的话,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用苹果切片,然后用水煮后饮用,一般2-3次就有不错改善了。苹果煮熟后擦拭患处,具有一定的抗炎杀菌作用,脚气灰甲有一定缓解。苹果煮熟后,苹果种所含的多酚类天然抗氧化物质含量会大幅增加,而这种物质可以降低人体的血糖和血脂,有相关情况的朋友可以试试做法:把整个大枣或切片后的枣放入水中煮开,然后冷到合适温度饮用即可。红枣煮熟后含有的多种化合物,对肉瘤有不错的抑制效果,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于维持人体脏器功能都有一定效果。大枣煮水后擦拭皮肤,对皮肤过敏恢复有很好的帮助。还可以提高皮肤免疫力,可以防止过敏的再次发生。平时喝点大枣煮的水会更有帮助。有实验证明,对肝损伤的家兔,每日喂给大枣煮的水1周后,结果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有明显增加,表明大枣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做法:山楂去核后加山药、白糖各适量,煮熟后冷到一定程度食用。山楂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煮熟后的山楂,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改善会明显增加,但是每次不宜食用过量,防止反酸。山楂切片冲水喝可以疏肝健脾,对面部斑点有不错的改善。如平时多喝点山楂片会更有利于斑点的消散。山楂、核桃肉用蜂蜜浸泡后磨成浆,倒入锅中煮开即成。每天喝一次,有补肾健脑、调血脂功效。做法:桔皮放入水中,煮开后自然冷到合适温度,即可饮用。桔皮煮水,经常饮用对于口臭,胃气有不错的改善,也可以嚼一块桔皮,用来缓解口臭状况。可以治疗便秘,把桔皮洗净晒干,研成粉末,每天早晨用温水冲服,2-3次便秘就有很好改善。把晒干的桔皮加少许姜末、红糖用水煎汤,连服3次就有不错的化痰止咳的作用,尤其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效果奇佳。做法:把花生放入清水中,加稍许盐,大料煮熟后闷10分钟左右即可。有很多食物同时具有药用的一面,操作不仅简单,而且效果非常好,关键是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很多医生都会用它,为了你和家人,好好收藏吧清水煮一宝、有病马上好、医生病了也用他!(超管用)(相关篇)看过此文的人还找过:boss都有病by清水浅浅大银行有病支付宝有药医生我有病医生其实我有病医生我有病郁斐笙医生其实我有病txt医生我有病txt医生我有病郁斐笙txt心理医生都有病
佛学教诲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认证的【佛学教诲】传播佛法真理、弘扬佛学智慧……
传播佛法真理、弘扬佛学智慧……
微信号:cyz232
电话: [离线]修行可以治疗慢性病吗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修行可以治疗慢性病吗
潜心修行,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
  文/嘎玛仁波切
  问:请问患慢性疾病多年,如何将治病和修行结合起来?
  嘎玛仁波切答:任何业力,当变成定业以后,比如慢性疾病、重大疾病,你想要完全恢复之前的状态,是很难的。随着学佛、修行,会乐观看待自己的疾病,积极安排好自己的饮食,不让疾病继续往坏的方面扩散发展,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通过虔诚实修,多多忏悔罪业,吃一点甘露丸,治疗我们的“心”。但是要面对不断成熟的疾病,还是要找一个真正的名医,进行身体上的治疗与调理。否则光靠修行,想要完全治好所有病痛,可能性不太大。又要修行,又要吃药,两者结合,不要耽误了病情。
  我们弟子里,有一些已经是定业病,肾的、肝的、心脏的等等方方面面,当然先找最好的医院治疗。然后大家通过修行,很多人的身体都能好转,不断恢复,甚至痊愈。有些疑难杂症,多放生,多吃点甘露丸,多拜拜佛,多行善等等,是可以延长寿命的。保持乐观的心,只要心中有佛,就没有那么多恐惧与挂碍,不会再被疾病轻易打到。疾病是前世造业而来的,今生能够有幸遇到佛法,潜心修行,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这是一个好方法,要把自己全心全意交给佛菩萨。
文章关键词:
13:21 12:53 11:27 12:19 12:04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佛学微博推荐当前位置: >>
佛学十四讲讲记
佛学十四讲讲记―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前言 第一讲 先明佛义 甲、佛之释义 乙、二障略举 丙、宇宙人生范围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甲、佛学难解 乙、诸法三分 丙、生起三由 丁、法有两端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甲、误会 乙、迷信属他 丙、消极两属 丁、他尚神权 戊、忽略现实属他 己、不合科学属他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 甲、领受种类 乙、苦果略举 丙、三界统苦 丁、受苦益起颠倒 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甲、双重因果 乙、喻语 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甲、六道状况 乙、互相轮回 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甲、器界范围 乙、娑婆世界组织略说 丙、万物归纳六类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甲、佛法总纲(体) 乙、佛法大意(用) 丙、二门并修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甲、契机施度1 乙、世间 丙、出世 第十讲 五戒十善 甲、五戒 乙、十善 丙、应辨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甲、四谛 乙、十二因缘 丙、三界迷谛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乙、万行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捷径 甲、学者感想 乙、门余大道净业 丙、方法略举 丁、事有特别 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甲、世法之相 乙、人身难得 丙、佛法难闻 丁、四马警喻 前言 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编的, 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 简单的介绍给同 学们,好像是说明书一样,佛法的说明书。 十四讲表共有十四个单元,具有完整的体系;前面七个单元是属于一般常识,后面七个 单元是佛学。第一讲说明‘佛’这个字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认识佛教。我们要想学佛, 佛是什么?首先要把这个搞清楚才不致于误会,才不致于迷信。第二讲是讲研究的方法,这 种方法不但可以应用在佛法上, 乃至于可以应用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学术方面。 第三讲是破除 一些障碍,这里面略举五个例子,这五种都是学佛的障碍。在近代,诸位学佛可以说这些障 碍都没有了;在当年,学生们学佛都怕人家说他迷信,所以学佛都偷偷的学。现在不会了, 现在也有很多老师学佛,学佛变成很时髦,不像以前障碍多。第四讲与第五讲是讲人生观, 第六讲与第七讲是讲宇宙观, 这四讲是非常重要的科目。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主要就是要解 决人生宇宙的问题。 人生宇宙的探讨,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样,先要诊断病源,我们的毛病究竟发生在什么地 方?知道自己有病,这才去对治,治病先得找一个好大夫。十四讲表前半部是发现病,后半 部就等于治病。 第八讲就是佛教的内容, 等于介绍医生。 第九讲到第十三讲是讲解脱的方法, 好比是用药治病。这里面第九讲是属于总论, 向下四讲是别论。别论里第十、 十一、 十二讲, 这是普通的法门,我们讲通途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第十三讲提出一个特别法门, 那就是‘净土法门’ ,这个法门实实在在是特别的。到这个地方都是讲佛法如何解决人生宇 宙的问题,如何达到佛法修学的目标。第十四讲是结论,劝勉我们要以最高度的警觉心来修2 学。所以这个课程有很精密的体系, 前后的顺序一脉相承,有层次、 有条理; 在思想上来说、 在文章上来说,都是属于第一流的。这是把十四讲表整个的内容结构给诸位说出。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佛教本身称宗教是指‘宗门’‘教下’ 、 ; 宗是宗门,就是禅宗;教是教下,十个宗派,除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如果 拿佛教当作宗教看待,一开头就迷,这一迷就迷到底,麻烦就大;不但佛教真实的利益你得 不到,甚至于佛教所有经典你都会错解。现在有很多外道注解《金刚经》《心经》 、 ,简直是 胡说八道,那是宗教,那不是佛法。 现在的佛法,在全世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是纯正的佛法:大概只有中国人才保 存著。第二种是宗教的佛法:佛法变成宗教,在全世界相当普遍,那是迷信。第三种是学术 的佛法: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在日本特别多,走学术道路。这一变把佛法变作世间 法,都不是佛法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要找的,是找佛教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佛法是以破迷开悟为宗旨,以离苦得乐为归趣(结果、大用) ;我们也可以说破迷开悟是佛 法的大学问, 离苦得乐是佛法真实的果报。 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希望离苦得乐?所以佛法追求 的是快乐,如果学佛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这佛法谁要学它?十四讲表的内容,主要就是 说明佛法的宗旨与果用,所以这个小册子可以说是学佛的指南,是学佛的基础。 古人说:读书如果不能够向自家身心上做功夫,虽然是读尽天下之书也没益处。把书里 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变成生活就是享受;不能变成生活那就变成书呆子,带来是苦 不是乐。所以在佛门里面,古圣先贤教诫我们,闻法最要紧的是‘消归自性’ ,修行最要紧 的是‘转识成智’ ,这两句是最好的修学态度。佛学十四讲讲记(第一讲) 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第一讲 先明佛义 甲、佛之释义 第一段是‘佛之释义’ 解释‘佛’ , 这一个字的意思。 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 音是‘弗’的音,旁边加一个人,当时是新字。这一个字是梵文‘佛陀耶’的略称,中国人 把尾音省略,单称一个‘佛’字。 ‘佛’这个字的意义可以说是把整个宇宙人生都包括进去, 这里面有本体、有现相、有作用。体就是我们讲的‘佛性’ ,唯有佛性是真实的。实在讲, 佛性应该只讲一个‘性’ ,所以佛经常讲‘自性’ 。有情众生(动物)的自性称为佛性,无情 众生(植物、矿物)的自性称为法性。 ‘佛’的意思是智慧、觉悟。 ‘智’是体,是性体; ‘觉’ 是自性起用。自性的本体是智慧,自性的作用是大觉。虽然中国文字里面,智觉这两个字能 够翻译出‘佛’这个字义的一部分,还是不能翻得圆满,不得已只好保存原音再加以注解; 这个智不是我们普通讲的智慧, 这个觉不是我们普通说的觉悟, 这都是我们中国文化概念里 面所没有的。 先讲‘智者’的含义。智,包括三类: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术 语。第一个意思是‘一切智’ ,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 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一切智,括弧里面就是简单的注解, ‘知法总相’‘法’这一 。 个字在佛学里是一个代名词,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总代名词;宇宙人生一切的理论、一切的现 象、一切的过程,一切的一切,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微尘,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子、基本粒 子,皆称为‘法’ ,所以法是宇宙万有的总代名词。 ‘总相’就是共同的现象,无论哪一法都 不例外,都有共同的现象,这个相我们就称为总相。每一个法不相同,我们就称为别相,差3 别的现象。佛法讲‘缘生性空’ ,性空就是总相,缘生就是别相。 总相相当于现代哲学所探讨宇宙的本体,别相相当于哲学所讲的现象。本体是什么样 子?本体是空相,佛法讲空寂;但是这个空不是当作‘无’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法里 面讲空,空里头有;空不是无,空是有。那奇怪了,有怎么能说空?说空是因为我们眼睛看 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但是真的存在。譬如电波,我们拿个无线电收 音机,频道一对马上就有声音,电波充遍空间,我们看不到。电波在哪里?抓也抓不到,但 它确实有。所以佛法讲空,它有,它不是无。 《心经》里面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 切法的总相是‘万法皆空’ ,无有一法不空。从本体上讲,一切法都是空的,现代科学家也 似乎体会到这个意思,但是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样的精深博大。现代科学家承认,一切的物质 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才有种种元素,有元素再加上不同的方程式,所以 才有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追根究柢都是同一个物质―基本粒子;这个东西,科学家发现这 是最小的物质,所有东西全是它组合的。它从哪里来的?它的究竟又如何?科学家不懂。佛 法里说得更深, 这个基本物质从哪里来的?从见分变现出来的, 这就是精神跟物质是同一体。 唯识里面讲‘见相同源’ ,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同一个本体;自证分就是 自性,见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世界,相分就是物质的世界。 佛法讲物质,它是讲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说明物质有四种特性,所以它 才能够变现万法,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 ‘地大’ ,它是一个物质,虽然很小,它还是有体积, 地是有体积的物体,所以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体。 ‘火大’代表它有温度、能量, ‘水大’代 表它有湿度;我们现在讲带阳电、带阴电,佛经讲火大、水大。 ‘风大’ ,它是动的,不是静 止的。最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特性。 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物象没有不变的、没有不动的,一切物象都是在那里变化、变动。 为什么?因为它组成的基本粒子是个动相。从这上面来看,一切法是空相,万法皆空,这是 讲分析空。科学家今天所观察出来是一种分析空,分析到最后都是一个基本粒子。佛法更深 入去观察,基本粒子是从哪里来的?从法性里面无中而有。无中能有,有又能归于无,所以 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精神能够变物质,物质又可以化为精神。决不是今 天所讲的质能互变的质与能,那是物质之能,不是真如本性之能、精神之能;精神之能可以 能够变成质能,质能可以变为物质。这一层,科学家还没有发现,相信科学不断的进步,一 定能够发现这个原理。所以从一切法的本体去观察,它是一个空相。 如果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空相,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你的烦恼没有了,你的分别、 执著没有了, 心能够在境界里呈现出清净平等。 佛的心是清净的、 平等的, 他从哪里得来的? 他知法总相。怎么会得清净?一切法里,他不执著、不分别,他晓得一切法原来是一样,没 有两样。一切境界没有好丑,同是基本粒子造成的,造成的原料是一样,所以一切法无有一 法不平等,平等心从这里起的;心平等,当然就清净。这是第一种智慧,这一种智慧,阿罗 汉就得到了。佛法所追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智现前叫做‘正觉’ ,真正觉悟,正确 的觉悟。对于宇宙人生不迷,正确的认识,称之为正觉。 这个正觉并不圆满,为什么?只知道一切法的总相,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的、是空寂的, 但是不知道现象怎么来的。 晓得皆是基本粒子组成, 没错! 基本粒子怎么会组成这么多东西? 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怎么来的?这就讲现象,这个学问又高一层。能够正确明了宇宙 万象的智慧,称为‘道种智’ 。道种智: ‘种’就是种类;在宇宙之间,无论是动物、植物、 矿物,种类无量无边。这么多的种类怎么来的?一般人想不出来,以为一定有个神在那里制 造。神造万物,神就太忙了,一天到晚忙著制造,造了这些人后来又反对k,这不是自己找 麻烦吗?这些宗教家们找不到答案, 就想出一个神来制造。 神是从哪儿来的?是人心里变现 出来的。上帝能造万物,什么人造上帝?我们大家造了上帝。我们要是不承认k是神、是上 帝,k也无可奈何。所以不是上帝制造的。 ‘道’就是道理、程序。什么道理,怎么样一个4 过程,会演变到现在的森罗万象?这个学问就相当复杂,这种智慧就是道种智,这是菩萨的 智慧。道种智现前就叫做‘正等正觉’ ,比正觉要高一层,他不但知道宇宙的本体,还晓得 一切现象发展的过程。知法总相就是理体上的认识, ‘知法别相’就是现象的认识。 第三种智慧,这是最圆满、最究竟。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 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 ;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一 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我们讲本体跟现象是分开来说,其实本体跟现象是一桩事情。如果 拿《心经》上的话来说,一切智就是‘空’ ,道种智就是‘色’ ,一切种智就是‘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原来是一不是二。假如诸位能够发现到一,你就入门; 佛法的门称为不二法门, 你就入不二法门。 你晓得总别不二, 这就入了佛门; 如果总别是二, 你就无法入门。这是说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是起用当中的正知正见,就是我们讲的佛知 佛见, 《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个智慧现前,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 觉’ ,唯有佛圆满证得。 三种智有密切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罗汉偏在一切智,菩萨偏在道种智,唯有 佛才圆满。我们学佛最聪明的修学法,知见要圆不要偏;主观就偏,客观就圆。诸佛如来没 有丝毫主观观念,他是圆融自在,阿罗汉有他的主观观念,菩萨也有一些主观观念,所以他 不圆。这是说明我们如果想学聪明,就要学客观,不要有主观观念存在,才能够成就圆满的 智慧。 这三种智,从什么地方得到?从一心当中得到。行门里面,直截了当求无上正等正觉 的,就是《弥陀经》使用的方法―一心不乱。在中国,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念佛, 包括禅宗;禅宗的课诵本晚上都念《弥陀经》 ,都念阿弥陀佛。 《华严经》里修行的方法有两 千多种,可以说是相当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始至终就 是修念佛法门;而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显示出无论哪个法门,可以成就正觉,可以成就正等 正觉,但是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代 表一心不乱, 唯有一心不乱才能达到一切种智。 所以念佛法门是修学一切种智的方法、 手段, 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觉者,这是讲智慧的作用。智是体,觉是用。有体就有用,如果没有作用,这个体要 是得来也没有意义、 没有价值。 这个作用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解脱; 如果用三德(法身、般若、 解脱)来说,佛(佛性)就是法身,智者就是般若,觉者就是解脱;解脱就是得大自在。作 用又分两方面:一个是对于本身,一个是对于环境;对本身的是‘觉察’ ,对环境的是‘觉 悟’ 。这里有两个专有名词,第一个是‘烦恼障’ ,第二个是‘所知障’ 。烦恼本身就是障碍。 所知本身不是障碍,所知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但是所知现在变成不知,这里面必定有一种 障碍,障碍所知,我们称它为所知障。这两个名词的含义一定要清楚。 烦恼障:烦恼障就是见思烦恼的总称。 ‘见’是见解, ‘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错误, 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烦恼。见思烦恼里,以‘我见’为第一。 《唯识论》说了一百二十八根本 烦恼,以及等流与随烦恼,数目繁多。 《百法明门论》把它归纳为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归纳为大类,每一类里面包含的头数是说不清楚的, 烦恼无量无边。 我们要想断烦恼,这烦恼像树一样,无量无边是枝叶,能够找到它的根本,从根本上 断就容易。烦恼障的根本是‘我执’ 。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烦恼就没处落脚。烦恼 障的根源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这两种执著要是破了,这两种障碍就没有了,这才 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种种烦恼,它能够扰乱我们的身心,能够障碍涅。涅是梵语, 通常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我们的真如本性(佛性、自性、清净心) , 确确实实是圆满功德、是清净寂灭,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清净,本来具足’ 。现在我们的 心不清净,不清净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烦恼才不清净,有烦恼才不自在,有烦恼才有无量5 无边的苦报。所以学佛,首先就要断烦恼。 学佛最低的限度要能够改造命运,要能够转业,这是最起码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 到,我们就白学。像袁了凡,确确实实把自己的命运改过来。在台湾,许多学佛的人,后半 生的命运都是自己学佛当中改造的。李炳南老师今年九十六岁,他说他的寿命没有这么长, 顶多也不过六十九岁而已,今年九十六岁,自己修得来的。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有很多人给 我看相算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五十九岁(注:民国七十五年) ,也是修得来的。 这就是学佛最起码的好处,我们已经得到了。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转,学佛就没有效果,没 有成绩可言。 转业从哪里转?就是转这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都要靠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 种智,智慧能破障。这两种障,障智慧,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圆满的功德,障碍的 结果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谁造的?烦恼障造的,烦恼障要是打破,六道轮回就没 有了。阿罗汉用禅定的功夫成就第九定;六道里面有四禅八定,没有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 道;第九定将我执破了,烦恼障断了,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没有六道轮回。这就说 明六道轮回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到后面第五讲讲到十二因缘, 再告诉诸位轮回是怎么一桩事情。烦恼能够发动业力,使你在轮回里面生生不息,在这里面 轮转。烦恼的性质是束缚,使你不自在,束缚这一些有情的众生。这个束缚是无形的,譬如 你烦恼了, 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 就不自在。 只要有烦恼, 你就没有办法离开轮回生死。 烦恼障涅、障生空(人我空) 。 所知障:所知障是以法执为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对它起执著,这也是麻烦事情。 它的头数有多少?跟烦恼障一样,无量无边。所知障把我们本来所知的境界变成无知。佛在 《华严经》上说: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的智慧跟佛一样大,佛是无所不知, 我们原本也是无所不知,现在我们是将本能失掉,无所不知变成一无所知,学都学不会,糟 糕不糟糕!为什么会失掉?这当中有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法执’ ,对一切法起分别、 执著,所以就变成障碍,把我们的一切智丧失掉。 也许我们听了会怀疑,凡是知识一定要学习才会知道,那不学就会知道吗?真正的智 慧不要学。佛经里常说‘无师智’ ,师就是学习,不要学习; ‘自然智’ ,也不需要修学,自 然就知道。这个话说起来你不相信,不是你常识能想像得到,你在一生当中也没见过这样的 人,你当然不相信!可是这事情是真实的。 《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 字,也没有到外面参学过。他善根深厚,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 ,听了几句就开 悟。我们读了几百遍、几千遍都不开悟,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能,我不能?他听经 的时候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一听就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诵,有我执、有法执,统 统是障碍,障碍很严重,当然开悟不了。所以要晓得,佛法是破执著的。如果一切不执著, 一听就开悟, 一看就开悟, 悟了以后的境界就变成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多少人向六祖请教, 问经典里面道理,六祖说: ‘我不认识字,你念来我听听。 ’他就念一遍,念了之后,六祖就 为他讲解;他没学过,意思完全明了。因为没有障碍,所以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变成 智慧,这是无师智、自然智。 心要清净,心里不能有一点点东西,有一点点就是障碍,不是烦恼障就是所知障。所 知障能障菩提(觉性) ,使你对于一切法不觉,迷惑了。烦恼障起来的时候,一定带著所知 障;所知障起来的时候,不一定带著烦恼障。这两种障碍, 虽然说一个障涅, 一个障菩提, 其实严格的讲,烦恼障涅也障菩提,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我们只能够说,哪一种障对 某一方面障得多一点,其实都是障碍。 觉察:觉察是‘对烦恼障’ 。对是对治,烦恼障是病,觉察就是药,拿这个药来治这 个病。觉就是觉悟,察就是观察,我们现在所讲的反省,做反省、省察的功夫。如果不能够 深深的去反省,我们在境界里常常迷惑,起无量的烦恼。下面两句是比喻,比喻烦恼障的害6 处, ‘侵害如贼,觉贼无能’ 。贼是小偷,混到这里来,我们的财物要受损失;就好比烦恼障 起来之后,我们真性里面的功德不能够现前,清净心不能现前。心本来是清净的,蒙上这一 层烦恼,心就显得不清净,觉了就能够恢复。觉贼无能:你若觉察,贼就发挥不了作用,能 力使不出来。所以烦恼不怕,就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 怎么觉法?这就是我们修学关键所在。首先要晓得烦恼的形相,要认识它。烦恼的形 相,大经大论里有很长的文字讨论,简而言之,中国人所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的相,七情是 喜、怒、哀、乐、爱、恶、欲。如果我们读《唯识论》《百法明门论》 、 ,对于烦恼的形相就 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然后这些形相一现前,我们自己立刻就觉悟到,我烦恼起来了;只要你 一觉悟, 烦恼就不起作用, 就转变了。 还有一个最简单区别的方法, 我们的心是清净光明的, 如果在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我们这个心不清净、不光明, 这就有烦恼,就有障碍, 这个时候一定要提起观照;这一观照,烦恼就没有了。 什么是观照?怎么观照法?我告诉诸位,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观照,就是观照的方 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南无’是皈依, ‘阿’是无, ‘弥陀’翻作量, ‘佛’是觉,这 一句名号翻成中文意思是‘皈依无量觉’ 。我样样都要觉悟,岂不是这一句佛号帮助你回头; 从不觉喊回来,你要依觉,不能依烦恼。譬如我们遇到一个顺心的境界起了贪心,你立刻就 觉察到贪心是烦恼,清净心里没有贪爱;贪心才起来,南无阿弥陀佛,从贪欲里回头。贪是 不觉、是烦恼、是迷,从这里回头,依觉;觉心清净,不生烦恼。这个佛号就管用,念念将 我们从烦恼里唤回来。只要一把佛号忘掉,烦恼就起作用,一个接一个来,烦恼就增长、相 续。 所以念佛是断烦恼的功夫,念佛要这样的念法,才能够得一心不乱,因为这种念法, 念到有相当功夫, 烦恼不起现行。 虽有烦恼, 你念佛功夫念得很好, 佛号完全把烦恼降伏住, 这就是‘功夫成片’ ,净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这种程度,决定往生。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身心 很自在,因为一天到晚没烦恼, 没有烦恼就快快乐乐,很自在。 功夫再深一点,把烦恼念断, 烦恼障整个破掉,没有我执,就得念佛三昧,就叫做‘事一心不乱’ 。如果功夫再深,连所 知障也破掉,那就得‘理一心不乱’ 。理一心不乱就成佛(分证佛) ,因为理一心不乱是明心 见性,见性成佛。可见得这一句佛号妙不可言。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以为阿弥陀佛会保佑他,没想到阿弥陀 佛没理他!怎么晓得没功夫?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脾气还挺大的,你得罪他,他生气好 几天,你赞叹他几句,他欢喜好几天,这怎么行!这就是烦恼一点都没断,烦恼还是常常起 现行, 佛号压不住烦恼, 不能往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没说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 我就来接引你,查遍净土经论没这个说法。人家的条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哪怕一生就 念了一声佛号,这一声佛号就念到一心不乱,可以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念到一心 不乱,去不了。 《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破烦恼障 就一心不乱,破所知障就心不颠倒。净土法门与教义完全相应,不能够通达教义,这一句阿 弥陀佛念不好。所以无量法门都是要破二障,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 马鸣菩萨告诉我们: ‘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断掉, 我们一定要相信,这叫做自信, 信自己。佛法里面讲信心, 信解行证, 第一个就要相信自己, 然后相信诸佛菩萨能够为我们做增上缘,能够帮我们的忙,帮助我们自信,帮助我们自悟, 帮助我们自修自证。一切要依靠自己,不依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觉悟:觉悟是对治‘所知障’ 。这里也有一个比喻, ‘昏昧如睡,觉即分明’ 。我们睡 著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醒来之后又恢复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 了分别、执著、妄想,对于外面环境的真相就不能够认识,好比睡著了;如果我们在一切境 界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我们的能力又恢复,就好比又清醒了。可是分别、执著说来 容易,要想真正把它断除,的确不容易。所以初学一定要在定功上下手,那就是一定要修禅7 定。可是修禅定之前,一定要修戒律,戒律帮助你禅定。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太深,习气 就是烦恼, 烦恼太重一定要依戒条勉强来修学, 来约束自己, 把恶业先断除; 恶业断除之后, 善业也不执著才能得定,你的心才能恢复到清净。清净心里面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现前就能 够破除二障,恢复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大智大觉,这就是成佛。 下面有三句, ‘自行、化他、行满’ 。自行是自己学习,依照理论方法来修行。化他是 教化众生;教学相长,教化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觉悟,不肯发心帮助别人,自己就没有办法圆 满的觉悟。行满就是自行化他圆满。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这是小乘;像阿罗汉不肯主 动化他,他一定要你去向他请教,他不主动教你。菩萨就不一样,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 生不请他,他上门来教你;自行又能兼之以化他,则是大乘的菩萨。自行化他圆满,那就是 佛。 乙、二障略举 这一段是讲觉悟的内容, 也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 佛法的内容就是现在哲学里所讲的两 个大范围:一个是人生观,一个是宇宙观。佛法不是哲学;哲学里面所研究,它有对象,它 是相对的,有能、有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是自己研究自己,所以它不是哲学,不是研究 别人,是研究自己。佛法里面讲的人生观,只讲自己,不讲别人。宇宙观就是环境,有人事 环境、物质环境,别人是我们自己宇宙观里的人事环境。 人生观:佛法里讲人生只是讲我们本身,本身以外是环境,属于宇宙。这就是觉用里 面第一项所讲的觉察,我们要觉察‘本身烦恼’ 。说到烦恼,这里头有因有果,过去、未来 我们不说,只讲现前容易觉察、容易理解的。 ‘当前所受’ :所受的是果报,就是我们现前在 生活里面种种的感受, 这是我们应当要觉察到。 感受的、 所受的也是太多, 此地只略举三条: 第一个是‘众苦’ ,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是苦,身也苦、心也苦,这是果报。第二个是‘不自 由’ ,我们想想是不是不自由?第三个是‘不平等’ 这三条是非常明显, 。 显而易见。 底下讲, 这是应觉之一,学佛一定要时时提醒这个觉心,不能让它昏迷。庄子说: ‘智人用心如镜, 不将不迎。 ’这跟佛法里面所说的观照,功夫是相同的,这就是觉的意思。我们要觉悟,我 们现前的果报为什么这么苦?有这个苦果,当然有造成苦果的因素,我们进一步要去找,有 果必有因。 当前所造,这就是因。此地也是略举三条,是针对前面三种苦果而说的。 第一个是‘苦因’ 。你现在所造的都是苦因,既然造因,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苦因是 迷惑造业。我们现在对于自己迷惑,不认识自己,对环境也迷惑,迷惑之后就妄动,妄动就 是造业。造作的时候称为事,结果称之为业;像你们在学校念书,把所有的学分学完,毕业 了,就叫做业。六道轮回这些因果报应,业力在主宰,业力在推动,这业力是自己制造的, 自作自受,你能怪谁?正因为是自作自受的,所以自己可以改变。我自己造的,别人不能帮 我改;所以佛菩萨没办法替你改。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果报还是自己受,这才是一个正理。 所以你造苦因就得苦果。 第二是‘缚具’ 。你有许多束缚的工具,你就不自由。缚具是什么?浅而言之,烦恼、 牵挂。你心里有很多牵挂就不自由,没有牵挂得大自在,一个人要学无牵无挂。某人福报很 大,福报就是缚具,有福报就不自由,没有福报、没有牵挂就自由。 我出家受戒的时候,道场里有一位法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他是江苏人,他说他们寺庙 附近有一个人家很有钱,他的父亲在外面要饭;大概最初家境也不很好,父亲常常在外面要 饭。 以后儿子发了财, 总觉得父亲在外面要饭, 自己很没有面子, 想尽方法把老头子找回来, 供给他衣食,养尊处优。他过不惯,住了几天,又偷偷的跑出去要饭。人家问他为什么?我 这个自由自在。被儿子关在笼子养,不自在;回到家里,总觉得人家伺候著,不自在。他说: 我一天到晚,走到哪里玩到哪里,肚子饿了,向人家讨点饭吃,晚上睡觉,走到哪里睡到哪8 里,好自在。这真想得开,真是看得破、放得下,自在!所以要晓得,有家,家就是缚具, 你有了家就有牵挂,就不自由。我学佛从来没有动一个念头,将来要搞一个道场。为什么? 那就是一个缚具,有了道场就不自由,就有牵挂、有约束。像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到 处建庙,到处修庙,建好了马上请一个人作住持;他移交了,他得大自在,所有道场始终没 有变成缚具。 第三是‘分别业’ 。有分别心就不平等,如果你在一切法里都没有分别,万法平等。分 别就是两种执著―我执、法执,偏见偏爱,造成不平等。 凡事都有因果,果报要觉悟,修因更要觉悟。如果我们不造因,当然就没有果报;造了 业因,后来必定感果。经上常说: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众生造作的时候,糊里糊涂不知 道,果报现前时害怕。菩萨不怕果报现前,晓得没法子,只好逆来顺受。菩萨怕造恶因,所 以菩萨绝不造恶业,这就是觉悟的人。人生观这一小段,是对于本身的觉察,也就是人生的 觉察。 宇宙观,对环境的觉悟。 ‘环境所知’ :这是讲所知障,前面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对环境 说的。环境,我们一般叫宇宙观;观就是觉悟,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整个时空里面所包括 的一切现象。分为两大类: ‘森罗万象’是讲物质环境; ‘人情事理’是讲人事环境。 在物质环境里面,略举三条。 第一是‘恶难遣’ 。恶劣的环境,不好的环境,我们总想离开它,能不能离得开?不容 易。为什么?这里头有因果。有福的人,不管到哪个地方, 福报都是现成的;造作罪业的人, 不管到哪个环境都要受罪。这个事情总脱不了因果的定律,我们一定要明了。环境恶劣,真 正觉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来顺受,不求离开,在这里面断恶修善、改造业因。因改 了,果报自然就转变,这才是正理,才是一个真正改造命运的途径。 第二是‘好难求’ 。谁都要好,可是好毕竟是不容易求得的。佛门里常说, ‘佛氏门中有 求必应’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求,要懂得理论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才能够得到,才能够 有求必应;如果不懂得理论方法,盲修瞎练求不到。佛法绝不迷信;世间有不少发财的人, 天天拜神,认为他是拜神而发财的,神保佑他,赐给他财富,所以他要去报答神明,这是迷 信。实在说,他命里头该那个时候发财,他在那时候拜神凑巧碰上;这个神也很走运,所以 他常常去供养k。这是碰巧碰上,不是神给他的;如果是神给他的,每一个人去拜神,神应 该都给他。譬如你命里没有财,到神那里去拜一拜,告诉神:他发了一千万的财,只供养你 一百万, 我发一千万, 供养你三百万; 那这个神应该马上就把财给你, 结果你还是发不了财。 可见得你发财是前世修财布施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不是神给你的。儒家云: ‘聪明正直 谓之神。 ’神不会受贿赂,不会受你巴结。如理如法的修学,福报是可以求得,功名富贵也 可以求得,甚至于健康长寿也可以求得。诸位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 ,我的朋友当中,有 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环境。 第三是‘得易逝’ 。恶的环境,我们很厌恶,希望离开;好的,希望能够得到。可是得 到之后又很容易丢掉,因此凡是得到的人,无不是患得患失。得到不容易,又怕它丢掉,这 里面就生烦恼,这就苦了。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很苦;发了财之后,又怕台币贬值,又怕 灾难;患得患失,苦不堪言。这是讲物质环境上,我们应该要觉悟的。其实,最麻烦的不是 物质环境,而是人事环境。处事难,处人更难,更不容易。 人情事理,列举三条。 第一是‘情多异’ 。情绪非常不稳定,变化太大,早晨跟你很好,晚上就闹翻了;这个 事情很麻烦,但是现在这个社会非常的普遍。人与人相处难啊! 第二是‘事多变’ 。事情多变化,为什么?没有原理原则可寻,这个事情麻烦;当然这 个与教育有关系。中国古代,人情事理它有个范围,绝大多数不出这个范围,这个范围就是 我们中国固有文化的道统―五伦八德,人人都能够遵守,所以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翻开中国9 历史,跟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比较,我们安定的时候多,那就是我们有一个道德的 范围,大家都愿意遵守,都尊重。中国自古以来,治国是礼治,不是法治;自古以来中国人 讲礼,现在变成最不讲礼的民族。在我们中国,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貌,远不如外国人。我们 在外国,不相识的外国人在马路上碰到,他跟你笑笑,跟你点点头,很客气。到商店里买东 西,觉得不好退回去,人家笑嘻嘻的接受,钱马上退给你。不像我们这里,你买了东西退回 去,面孔板得好难看,甚至于他还不肯退货。外国人非常有礼貌,中国曾是礼义之邦,现在 把礼义都丧失掉了,这真正值得我们反省。从前它是有一个范围、有一个原则,总不会超出 太多,现在礼乐都崩溃,都没有了,没有原则可寻。从前的读书人,能够判断十年、二十年 之后的事情;现在,今天都不能料定明天出什么事情,都预料不到,事情变化莫测,变化太 大了。但是情与事都是现象,里头一定有个道理。 第三是‘理多秘’ 。这个秘不是秘密,是深秘,有很深的道理。必须要很深的智慧,才 能够看破这些道理,然后才能应付得了多变异的人情事故。丙、宇宙人生范围宇宙人生范围,实际上就是觉之范围。前面一段是觉之内容,这一段讲觉之范围,这个 范围太大了。 ‘空间十方,时间三际’ ,除这个地球,太空里有无量无边的星球,有无量无边 的世界,都是我们智觉的范围。 先说空间,空间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方皆有生’ :有生,不是说十方都有外星人, 其他星球也许有比我们还高明的生物,不是讲这个,说这个与我们的关系毕竟不太密切。佛 法讲方皆有生,是有我们自己,意思就是我们这一世在地球上出现,说不定来世我们到别的 星球去投胎,这么一来十方世界与我们关系太密切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在台湾,也许过几年 移民到美国,那个地方变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可见那个地方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念阿弥陀 佛修净土法门,希望将来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地球上,西方极乐世界也 不在我们银河系里, 而是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非常遥远的一个星系, 经典里面佛给我们介绍 得很清楚。 这样遥远的星系, 我们怎么能达到?这里面就妙极了。 殊不知灵魂的速度太大了, 比光速、电速大得太多。光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很有限,速度太小了,而我们灵魂 的速度,一刹那、 一弹指就能周遍法界,光速、电的速度怎么能跟它相比?没法子相比。 ‘方 皆有生’ ,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互为依缘:十方世界是互为依缘的。底下举个例子,譬如‘国际动态’ ,虽然距离我们 很远,某个地方发生事情,一定影响我们的政治、经济,可见得全世界每一个地区的动态, 与我们都是息息相关。底下是比喻。 ‘风向气压’ :冬天天气冷,与西伯利亚来的高气压有关 系;台风亦是从其他地方生起,而吹至台湾来的。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多的时候,会影响 我们的磁场,影响我们的通讯,太阳距离我们虽然这么远,星球与星球当中有影响。 ‘推之 无尽’ ,空间是无尽的,世界是无尽的。这是‘觉之空间’ ,可见得这范围之大。 时间三际:在时间上讲有过去、现在、未来。 ‘三皆有生’ ,这个生跟前面那个生是一样 的意思,过去世有自己,现在、未来世还有自己。 有一些人想不开去自杀, 以为这样就自了, 给诸位说,死了就不得了。这一世苦,去自杀,四十九天投胎再来更苦,苦上再加苦,永远 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可怕。佛常常赞叹: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为什么赞叹人身?人最容 易觉悟,人修学佛法最容易成就。你得人身这是大好的一个机会,不在得人身这个阶段求解 脱,求了生死、出三界,糊里糊涂自杀,真是冤枉。所以道业没有成就之前,决定不能死, 死不得也!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生各环境:我们的生命,一生一生环境不一样。每一个星球情况不相同,我们认为那个10 星球是死寂的,也许那个星球里面有很多众生,我们肉眼看不到。譬如说,我们地球是五趣 杂居地,有地狱、有饿鬼,但是我们见不到,绝对不能说见不到就没有,这个太武断了;见 不到可以存疑,这是做学问的态度。 可是鬼这个事情真有,许许多多人遇到过。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对我帮忙很 多,他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就是因为见到鬼,他才相信。其实他在年轻的时候,这一些传说 他听了很多,但是他都不相信;他非常的执著,一定要自己见到才相信,果然他真的见到。 抗战期间,他那时是公务员,晚上跟朋友一起玩,玩得很晚才回去。当时重庆那个地方路很 暗,虽然有路灯,都是二十烛光,好远才一个,若有若无。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走在他 前面没多远,走了半个小时他忽然想起来,半夜怎么会有一个女人出来?这个念头一起来, 他就寒毛直竖,吓得一身冷汗,再仔细一看,前面这个女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吓得他全 身发抖。他遇到这么一桩事情,他就学佛了,他学佛的因缘是这么来的。学佛之后,他讲那 个鬼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化的,菩萨示现这个样子来度他,要不然他不会学佛。那个时候我 初学,他讲这些故事讲得很多很多,说明这事千真万确,确实是有。这是讲凡圣同居土,人 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 我们由此就可以体会到,也许有的星球很适合于某种众生居住,例如太阳,温度很高, 是一个火球,也许有众生适合那个温度,到我们这儿都冻死了,很有可能的;不能说这个星 球上没有有情众生,有许多有情的众生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出家人来问我: ‘法师,现 在美国人登陆月球,发现月球上什么都没有,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念月光菩萨?’菩萨住在月 球里,凡人见不到。正如同菩萨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只有少数有特别 因缘的人见到。 《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见迦诺迦尊者,他有这个缘分,他见到了, 别人见不到。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见到佛菩萨、罗汉的道场,确实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要 相信,这是相信圣言量,这些人不会欺骗我们,像悟达国师他不会骗人的。佛法最重视的就 是戒妄语,如果他用这种手段来弘法,纵然是好心,他也犯了戒,这个罪过就太大,这是破 根本大戒。 在《聊斋》《子不语》 、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那些神怪的故事,在我看起 来寓言很少,十之八九是真实的。这些事情,现代的知识分子比较难以接受,但是你们也很 好奇,如果发现有一点点小神通的人,往往你就上当。如果你真正想见鬼,跟鬼打交道,我 告诉诸位,只要用三年功夫就可以跟鬼往来。可是你要晓得,往来之后决定没好处,对你自 己本身不利。我在过去有一个老同参,我在台中学讲经,他就跟我说: ‘现代人劣根性很重, 你把嘴皮讲破了,他都不相信,学这个没有意思。 ’我说: ‘那怎么办?’他说: ‘我学神通, 神通学会,一现神通,他就相信。 ’他这个想法也很难得,于是他就去修神通。修了三年, 神通没有,得鬼通,跟鬼道天天往来。他告诉我,他能够看到鬼,说我们平常都市里,下午 五点钟以后街上就有鬼往来,不过数目不多,到八、九点钟的时候满街都是,鬼都出来了, 很热闹。他在鬼里头也有认识一些人,他是个出家人,很奇妙的他说找到一个女鬼,是他前 世的太太,所以我们到他那儿去参观,他在旁边供了一个牌位,牌位上供了女人的化妆品。 这是前生的太太找来了,跟他在一块住了一个多月,鬼通。我就跟他讲: ‘你能够见到鬼, 我没看到,我还是不相信!你还是不能度化众生。 ’ 我们那个时候同参三个人,三个人同年,三个人都短命;算命的说,三个人都过不了四 十五岁,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学佛很精进。两位同参都是四十五岁那年走的,眼看轮到我了。 我那一年在基隆大觉寺讲《楞严经》 ,讲了三卷,就害了一场大病。我想时间到了,所以不 看医生,也不吃药,我想那都没用,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可是过了一个月之后病好了,一 直到现在没生过病。我没有求长寿,这都是这一生修来的,确确实实能转变命运。修神通的 确不难,但是没有什么用处,不但不能帮助你定慧,连转眼前的业力都做不到。所以佛在一 切经论上,处处教诫我们不要修神通,你自己定慧成就之后,神通是本能,自然会现前,不11 要修,到时候你的本能就恢复。 这是说出我们这个世间, 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情众生存在, 他方世界其他的星球 当然有可能。我们只可以说,与我们人类,或者与我们地球上不相同类的这种生物,在许多 星球上没有;但是除这个不相同类之外,另外我们肉眼不能够见到的众生,不能说没有。世 界无边,每一个世界是我们居住的环境,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我们自己的生命。 底下是比喻, ‘古今政治风俗’ ,虽然不相同,它有密切的关系。 ‘六道身寿依报’ ,六道 里面每一道的身形、寿命、生活环境,状况也各个不相同,我们到后面再来讨论。 ‘澈之无 穷’ ,就是‘觉之时间’ 。 从这一个讲表来观察,我们就晓得佛法里面绝对没有迷信,佛法是破迷开悟的。苦,是 迷才有苦;乐,一定要觉悟之后才能够获得。佛法的修学完全在自觉,觉他也是自觉,自觉 圆满这叫成佛,所以成佛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学佛跟佛学是不相同的。佛学可以说是学术、是哲学;但是学佛就不一样,学佛是要学 作佛,要学成佛。目标完全不相同,修学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如果把它当作一门世间学问 来研究,目的不是成佛,目的也不是求无上正等正觉,可以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它。依照欧 阳竟无大师的说法,如果是‘佛学’ ,那是邪知邪见,若是‘宗教’ ,那是完全迷信,所以他 说,佛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他这个见解、这个说法,很合道理, 值得我们深思。全世界佛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世间,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我们要 学什么?是学宗教的佛法, 还是学学术的佛法, 还是学佛法的佛法, 这是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佛祖代代相传是佛法的佛法,至于学术、宗教的佛法都是变质的,都是将佛法误解,也都是 迷惑了纯正的佛法,修学那个浪费时间精力,而一无成就,这是我们应当警觉的。 眼前的祸福,佛法里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告诉我们, ‘吉莫吉于知足’ ,知足的人处处吉祥如意; ‘苦莫苦于多怨’ ,多怨是不知足,不知足就苦。 ‘福在积善,祸在积怨’ ,所以我们与一切人,千万不要结冤仇,古人教给我们‘冤家宜解 不宜结’ ,冤仇积多了,一定是祸害。所以要修善、要断恶,心胸要扩大,要能够原谅人, 要能够容忍,才能成就自己定慧,成就自己的福慧双修。佛学十四讲讲记 (第二讲)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第一讲介绍佛教定义,认识佛教。第二讲要讨论研究的方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佛法 有性、相两宗,也就是总相与别相,也称为空、有两门,这两门都可以下手;但是空门下手, 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得到。古今的学者告诉我们,性宗入门必定要具足上根利智,就是最聪明 的人; 这个聪明不指世间的聪明智慧, 因为世间的聪明智慧是障碍。 真正所指的是心地清净、 具足诚敬之人,这是学佛的上根,这样的人才可以从空宗下手。如果是喜欢研究、喜欢动脑 筋的人,不宜从空宗下手,因为空宗不需要动念头,不起心、不动念,你喜欢起心动念当然 就不相应。也有办法,就是从有宗入门,有宗就是别相,从别相入门。佛法博大精深,总持 法门就是性相两宗而己。李老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一个入门的途径,就是从有门。 ‘研究12 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这是从别相下手。修学实在说态度重于方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 态度就是诚敬,印光大师说: ‘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诚敬一定有十分的收获。 ’可见 得诚敬是入佛门的关键。有诚敬的态度,再加上良好的方法,我相信我们修学佛法不会有太 大的障碍。 甲、佛学难解 佛学难解,这是事实。为什么难解?先从它本身的内容去观察,它的内容是整个宇宙人 生,宇宙人生本来就复杂,所以说‘复杂宇宙,复杂人生’ 。复杂的宇宙人生简直是无有穷 尽,以有尽的言说(言说有限度、有范围) ,要去探讨无尽的事理,实在是太难。所以底下 讲: ‘复杂即难说,难说自难解。 ’因为它太复杂,所以要将这些复杂事情说明白,不是一件 容易事情。 说都说不明白, 你怎么会听懂?虽有困难, 这个事情还是要解决。 ‘说听有方便’ , 这就是要求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最好的教学法。用最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教我们初 学从‘信’‘解’入门。 、 ‘信’要‘依总相’‘解’要‘从别相’ , 。我们现前每一位同学,都 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 为什么说‘信依总相’?总相非常的难解,我们要信它。凭什么信它?凭圣言量信它。 这是佛说的,佛以他的人格来作保证,他不会欺骗我们,这个事情是事实,只有他知道,我 们现在境界还不到。譬如说,佛跟我们讲‘万法皆空,万法皆如’ ,我们听了之后,的确没 有法子体会得到。佛给我们讲‘不生不灭’ ,我们眼看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怎么会不生不 灭?这种甚深之理与真实的事相,有待我们逐渐提高自己的境界,到时候自然就明了;可是 还要靠自己在解行上去努力。 古德给我们提示,学佛有四个层次,那就是信、解、行、证,分成这四个阶段。首先要 建立信心,因为信心不建立就会怀疑,你就不肯去研究,或者研究就会懈怠放逸、不认真。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有怀疑,没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事情就注定要失败,不会 成功。无论大事小事,这个事情要做得很圆满、很成功,必定是具足充分的信心。佛在《华 严》上说, ‘信为道元功德母’ ,信是大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无量无边的功德从信心 而生的。信能生功德,好比是功德的母亲一样,它能生。这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前所说的信佛,信仰三宝,都是属于迷信。 信是信了,三宝、佛法究竟是什么?还不晓得。不晓得就是迷!但是你能够信它,这个不容 易。所以这种迷信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有哪些条件?第一个我们相信佛是具有很 大智慧的人, 具足很高的德行, 他不骗我们, 他能够教我们, 我们将来也能跟他一样的成就, 我们相信这个,这就是有条件的迷信,不是无条件的。其次,佛教传到中国也有一千多年, 这一千多年当中有许多聪明智慧的人, 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都有成就, 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见 证。我们看到这么多人修行,这么多人成就,信心是由这些条件促成的,我们对他有信心。 这个信的确是迷信的,有条件的迷信。 有条件的迷信,也可以称为强信;勉强的相信,不能称为正信。什么叫正信?这个信仰 的产生,不是依赖于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也不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成就,是对它的理论产 生了信仰, 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种信才叫做正信。 正信从理解产生, 对于佛法有研究,确实明白它的道理,这个信心生起来,这是正信。这还不是真信,真正的 相信是什么?这个事情见到了,明心见性,我也见了性;见了性,这是真信,不是假的。解 悟,正信现前;证悟,真信现前。信心从我们现在开始是强信,一直到成佛,真信才圆满。 我们学佛无非就是修信心而已,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求解非常重要,求解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读诵;一个是听讲。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 关键,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那就是要有一个好老师来指导,这是我们成败关键所在。古13 今中外不管是佛法、世间法,他之所以有成就,一定有个高明的老师指导他。佛在《阿难问 事佛吉凶经》里,一开端就说明一定要接受明师教诫。这个‘明’不是有名气的名,名气大 了,知名度高,也未见得有真正的学问;这个‘明’是光明的明,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明心见 性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过来人, 唯有过来人指导,我们才不会错;路他走过,而且他走通了, 他走到了,可见得他没有迷路,他指我们这路子,决定不会错。如果你找到一个老师,他自 己走这个路没走到,自己迷了路,你再找他,他指你的路子,也是一条迷途。所以一定要找 高明的善知识去亲近他,这就是所谓的师承,这一点非常重要。 乙、诸法三分 这一段提示我们研究的方法。诸法三分’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切法 ‘ : (世出世间一切法) 。 这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观察,要面面俱到,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就会发生误会,如果面 面都看到就圆融。 ‘三分’ :大到整个宇宙,小至一微尘,都有这三个部分,那就是体、相、 用。它的本体、它的相状,以及它的作用,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方面都能正确 的理解,才将这个法看透,得到它的真相。 第一是讲‘体’ 。体里面有性体、有质体;性体是真的,不生不灭,质体是有生有灭。 性体是空寂的,那就是总相,万法皆空;这里面没有生灭相,而且是常恒的,所以没有断灭 相。不但没有断灭相,也没有相续相,如果有相续相,相续就是生灭,就不是真常,真常里 面没有相续相,这是讲本性。本性,佛经上常常讲‘法尔如是’ ,法尔就是自然的意思,自 然而然,本来就是这样,这是什么都加不上;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情 就叫做无明。所以这个境界,佛经里面常讲‘不可思议’ ,思是思惟想像,议是言说议论, 不能够思议,一思就是无明,一议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 这是讲到纯真无妄, 是体空, 是真空。 性体‘空而无质’ ,质是物质,它没有质。此地举了两个比喻:如花之香、如镜之光。 比喻只能比个仿佛,没有法子比到恰好,没有东西能比喻真如本性,没法子比的。这两个比 喻说出空的意思,但是空不是无,空是有。 ‘如花之香’ :香是六尘之一,香怎么能比?实在 是不能比,但是无可奈何,拿这个来做比喻。香是一种气味,可以远闻。花有香气,我们很 远的地方就闻到花香,但是花并没有来,香的气味你闻到了,你看不到,你也捉不到它,确 实有花香。这比喻空的意思。 ‘如镜之光’ :镜有光明,有光明它才能照。镜子是一个物体, 有形相,它能照; ‘光’是没有迹象,再远的距离它也能照,都照在里面。这是实在不得已, 用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讲席中,常常用电波来做比喻,更容易体会。电波遍满空间,我们眼 不能见,耳不能听,手也摸不到它,心里头也无法想像,它确实存在,无处而不在。可见得 ‘空’是有,空不是无。 但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质的空不能变成有。性空,它能变成物质,这个太妙 了!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家也相当聪明,发现质可以变成能量,能可以变成质,质与能可以 互相转变。那是‘体’里头第二个意思,就是‘质’ ,质体,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我们以 《心经》的话来说,质就是色相,能量是空寂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容易能体会得 到。可是质与能是一桩事情,这个质能从哪里来的?质能的本体是什么?再往上追究一层, 质能的本体就是性能,就是本性,科学家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性能是活的;质能不是 活的,所以它是物质。唯识里面讲,质能属于相分,性能属于见分,见相同源,前面也说过, 见分与相分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性体是形而上,质体是形而下。 析之本无,质体也是空的,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它就不存在了。性是当体即空, ‘万 法皆空’ ,这是从性体上说的。又说‘缘生无性’ ,缘生无性的性,不是此地性体之性,而是 质体,缘生无性就是说缘生性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这是《中观论》上所讲。因14 缘生法,这一法是许许多多条件集合,离开这些条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它是许许多 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是暂有的现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暂时有的相。 我们在质体上下手。佛经里面常说质体‘双持性相,轨生物解’ ,双就是讲性与相,持 是保持,它能够将性相集合在一起,就是见分跟相分集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情分上,像我 们这个人身,身是质体,这个肉身是物质,许许多多细胞组织成的;今天研究电子,里面有 软体、有硬体,我们这个人身就是软体、硬体组合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里面有相、有性, 我们的精神就是性体, 六根的根性就是性体, 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质体, 可见得的确双持性相。 这个组织是有条不紊,虽然复杂,它有条理。因为它有条理、有规则,所以就能够理解。不 但我们人可以理解,诸天也能理解,甚至于饿鬼、畜生也能理解,九法界有情的众生都能够 理解它。佛经里面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性体,一种是质体,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质体是分析空,一分析它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现在它有了,虽有还是没有,有跟无是 一不是二。譬如我们看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砖造的,迷人一看,喔!这是栋房子。他的看 法有没有错?也不能算错。 建筑师到那里去看, 他没有看到房子, 他只看到这个地方多少砖、 多少瓦、多少钢筋、多少水泥。他有没有看错?也没看错。他的看法比我们一般人就看得深 入,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他将屋子里头都看透了,他看到砖头、瓦块、钢筋、水泥是 真的,房子是假的。懂不懂这个意思?这是排列组合的。拆开来还是那么多砖头,还是那么 多瓦块,可见得房子这个相是假的,假有。再看砖头、瓦块也不是真的,是许多分子、原子、 电子组合的。看到最后,一切万法无非是一些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而已,除这些东西,什 么都没有,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所以不是说把房子拆掉 之后,你才晓得,喔!没有了,建筑起来的时候一看就没有,当体即空,这个观察才能观察 到它的真实相。 观察到真实相的好处太多,不会在妄相里面起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不会在妄相里面 去造业、去打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相,一切法俱不可得,你的心清净。 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心见一切境界相就叫做‘观照’ 。我们现在见色闻声不是观照,因为 我们里头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了分别、执著,见闻觉知皆是观照。所以观照的心,是用真 心;失去观照的心,是用意识心,就是分别执著心。 ‘观’是观察,根尘相接触称为观; ‘照’ 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没有通过思惟,不用心意识。 底下是比喻: ‘丝非布质, 布非衣质。 说明分析空。 ’ ‘丝非布质’ 质就是我们讲的质料、 : 体质。 丝可以织布。 这块布什么质料?丝织品, 可以这么说法。 如果说布的质料就是丝织品, 能不能讲得通?讲不通,还有棉、麻、尼龙,很多种质料都可以做布。这个意思就是古人所 讲的‘白马非马’ ,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说白马是马,黑马就不是马了。 ‘布非衣质’ :我 们这个衣服什么质料?布的,布衣。如果说衣的质料就是布,这也讲不通, 还有皮衣、 毛衣, 所以衣的质料不只布一种。丝除了做布之外,还可以做其他东西;布除了做衣服之外,也有 许许多多的用途,它不是仅有一个用途。 仔细分析,一切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定法。所以这种有,佛家称之为‘妙有’ ,妙有是无 有而有、 有而无有, 就是这个意思它才妙。 真空跟妙有是一桩事情, 不是两桩事情, 所以 ‘真 空不空,妙有非有’ ,这就是一。一,就开悟,就入进去;二就是障碍,就不会开悟。这对 我们修行人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你要想入门,一门才能开悟,你要学二门,这一生就别指望 开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只容许一门才能悟入。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门?每一个人根性不相 同,喜欢从哪个门入, 门门都能入得进来。 最怕的是搞两门、三门,你自己怀疑这一门不行, 那一门大概还可以,那就糟糕。一悟一切悟,这是绝对正确的。譬如我们讲堂,四周围开十 个门,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进来之后等于都进来了,一切都悟入,随便从哪一个门进来都 一样。如果同时走两个门,你能进得来吗? 古来的大德最初学得很多,到后来都放弃,只留一门,他悟入了。为什么最初学很多?15 最初不了解,在摸路、在探索,到最后一门深入,这才能成就。我自己过去也是如此,虽然 有个好老师指导,自己还是摸索二十年,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才把一切经论舍掉,晓 得搞这些东西决定害了自己,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选一门。我选念佛法门,为什么选这个法 门?当年李老师劝我修念佛法门,我也念过《印光大师文钞》 ,我对他很赞叹,也信,但是 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不肯真修,还要搞别的大经大论,到以后发现这是真的,一切法门里 面念佛法门确实高明。怎么发现的?在《华严经》上发现的。如果不读《华严》 ,不讲《华 严》 ,我对于净土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 《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 极乐。我在华严会上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对于净土才产生真正的信心,这才把所有经论舍 掉,专门讲净土法门。 一门深入,其他的经论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听,要把力量会归在一门上。这一门 是主修,与这一门有关系的可以参考,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听,到处去请教,但是 都是充实这一门,真正是一门深入;帮助深入,这个可以。如果一听心就动摇,那不能听, 没有资格听。譬如学净土,佛念得已经不错,听禅师讲禅,不错!也去参禅,那就坏了,那 就没有资格去听。听了,把禅的道理帮助念佛,这就对;藉它的道理帮助念佛,帮助达到理 一心不乱,提高自己境界,决定不参禅,这才对。无论什么法门,全都帮助念佛法门,这样 才能入得深,才能够悟得透彻。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一辈子都不能成就。 从体上用功夫属于性宗,无论是性体或者是质体,都是属于空宗,一个是当体即空,一 个是分析空。相上下手的则是有宗,别相就是在相上用功夫。 相:是讲‘现象’ 。相是‘暂起幻有’ ,是暂时现起,是假有不是真有,你要是把这东 西当作真有,就看错了!晓得是假有,假有可以享受,不可以执著,享受就得乐,执著就有 苦。受用是对的,决定不执著,才能做到受用自在。为什么不执著?因为它是假的。假的怎 么可以受用?那我要问你, 你们常常看戏, 戏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 假的, 为什么你要看? 看得很开心。这不是受用吗?戏里头这些人物事情,你并没有把它当真,所以你不烦恼,看 了很快乐。人生就是在演戏,都是假戏!你要是不当真,怎么会不快乐?你要是当真,那一 天到晚就生气了,你就不快乐。这个地球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假的,就好像戏台上表演一样, 一下就过去了,你要是把它当真,那是迷惑颠倒。明白‘相’是‘暂起幻有’ ,人生就有乐 趣。知道这一切是假相,千万不能当真,在这里面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你当真,成就你自 己的惑业苦报。可见得观念差一点点,结果就不相同。观念一错就迷,就把暂起幻有的假相 当作真的,他就迷惑、造业、受报。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自在! 真正快乐!他这个自在快乐从哪里得来?就是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他一样也不执著,一切受 用现成,一切受用自在。 底下是比喻。 ‘氢氧化水’ :水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氢氧化合物。 ‘土石积山’ :山也是 假的,不过是土石堆砌起来的而已,把土石拿掉就没有山,可见得山不是真的。这是比喻所 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而有的。 《法华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这两句话不好懂,这两句话说的是真相。 这两句话就是说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无生法忍。譬如这间房子把 它盖好,这个房屋生了;拆掉,这个房屋灭了,它是有生有灭。为什么有生有灭?因为你著 了相,著了这个假相,觉得这个假相有生有灭。而觉悟的人,他没有著这个假相,他只看到 砖头瓦块,堆起来是砖头瓦块,拆掉之后还是砖头瓦块;不生不灭,他看到的是不生不灭。 《法华经》里面讲,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这是实相、真实相;其他一切组合是幻相、 假相。既然是假的,哪有生灭可言?本来不生,什么时候有灭?这个意思更深一层了。虽然 现的是假相,假相有作用,起相它就有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的作用认识清楚。 ‘用’是‘力量’‘能变现状’ , ;力就是能变化。 ‘水与气冰,功各不同’ ,水在零度之16 下结成冰,温度加高变成水蒸气,它是一个东西三种形态,三种相不一样,气体、液体、固 体;相不一样,作用就不相同。蒸气可以推动火车、推动轮船,可以把它当作动力来利用; 水,渴了可以解渴,水蒸气不能解渴;冰块它可以有障碍,水蒸气没有障碍。 ‘相’不相同, 作用也就有变化,各有各的作用。总起来讲,就能够看出来,佛法里面讲‘万法无常’ ,一 切法确实是无常的,无常里面你要想求得一个天长地久,那是痴人说梦,没有那回事情。 这是教我们,对于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三方面观察到了,才真正觉悟― 万法皆空、万法无常、缘生无性,佛法里面常常讲的这三句,你就真正明白,真正开悟了。 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就能帮助你离苦得乐。 丙、生起三由 体相用里面,特别从相上下手,研究差别的现象怎么来的?‘生起三由’ :现象的发生 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因、缘、果’ 。这一段就是体相用三分里面‘相’的注解, 就是对于相的深入观察;它有因、有缘、有结果,结果就是这个相(幻相)形成。 佛法里面平常讲因果,把当中‘缘’省略了。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一定要有缘才 会结果。佛法的修证,或者再讲浅一点,改造命运,可能吗?可能。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是 依据缘。因已经造了,没有法子,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没有缘不能结果,如果你能把缘控制 住,就能控制结果。我过去造恶因,晓得恶因一定会感恶果,但是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我 把缘控制,不让它有缘,虽有恶因,它不会结果。我造善因,想得善果,我把善因再加上善 缘,善的果报一定现前。佛法讲改造命运,理论依据就在缘上。所以佛法不讲因生法,讲缘 生法,特别强调缘。 ‘因’ ,是‘动机’ 、是‘造作’ ,这两种都是亲因缘。在佛学术语里面讲,这个因是种 子(唯识论上称动机为种子) 、是现行。种子就是习气,我们每一个人阿赖耶识里面,都含 藏有十法界的习气,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地狱、畜生都有。十法 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具足就是因具足,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你要到哪一 道就看缘。 人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 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你有佛的种子, 你有成佛的因。 你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佛?你没有成佛的缘,你缺少助缘,所以你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 ‘造作’就是现行,就是我们现前一切造作,这个造作又在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所 以现行也是亲因缘。因,有过去跟现在;动机是讲过去的因,造作是现在的因。现行,一现 九隐。 我们不是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吗?现在我们得的是人身, 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是人法界这 一个种子现行,其他九法界的种子在,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不起作用。一个法界现,九个法 界隐;九个法界不现,只现这一个法界。这种情形就叫做业报身,业报。如果能把业报转变 成智慧,那就得大自在。怎么自在法?就可以同时在十法界都现身,像那些佛与大菩萨无时 无处不现身,我们讲分身,得自在了。可惜我们现在没能做到,真正能做到,那就像我们念 《华严经》 、念《梵网经》‘千百亿化身’ : ,这多自在!就不会感觉到很苦,分身无术。 ‘因’ 是亲因缘,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缘’ ,就是讲机会。缘里面包括有三种。第一种是‘所缘缘’ :就是所缘之缘,所缘就 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今天念佛,希望成佛,希望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 所缘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现在所缘的不只这一样,好多好多,还 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你所缘的。比较起来,恐怕名闻利养所缘的心还特别强,求无上 菩提的心只用个一分、两分而已,不甚强烈,心里是希望,现在不得到还不要紧,还不想急 著得到, 所以菩提这个所缘缘的缘力量薄弱。 但是你对于烦恼的所缘缘很浓厚, 缘贪嗔痴慢, 这个力量太强了。无上菩提跟贪嗔痴慢,你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具足,但是你现在想要无上菩 提的心念不强,在时间上来讲很短暂。现在在讲堂里面心里想,我要求无上菩提,下了课马17 上就求贪嗔痴慢去了,这不行。一天二十四小时,想到无上菩提只有几分钟,想到贪嗔痴慢 几十个钟点,那怎么行?当然贪嗔痴慢作主,因为它的时间太长,力量太强大了。 所缘缘非常的重要, 就是你有了期望。 有期望, 还得要一个重要的因素, ‘无间缘’ 就是 ; 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 我们对于无上菩提常常间断, 所以不能成就; 不是不想成佛, 成佛这个念头常常会被打断。就拿念佛来说,不是不想念佛,佛号常常间断,不能够二六时 中相续不断,没有这个条件,纵然想念佛也是空的。可是你的贪嗔痴慢是从来不间断,所以 你想想,后来有什么果报?这是成败关键的所在。 亲因缘(因) 、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外面的条件就是‘增上缘’ 。诸佛 菩萨帮助我们,是属于增上缘。亲因缘是每个人具足的。所缘缘跟无间缘如果自己不具足, 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自己真正具足这两个条件,佛菩萨就帮上忙。我们现在,佛法里头这两 种缘有,但是不足;烦恼习气,这两种缘很具足。外面境界,你六根一接触就起贪心,就起 嗔恚心,因为因缘具足。外面境界帮助你贪、帮助你愚痴、帮助你嗔恚、帮助你造业,这是 增上缘,都帮上忙。佛菩萨帮不上忙,因为你所缘缘跟无间缘力量不足,太薄弱。 因加上缘,后面就有‘果报’ ,果报是‘结成、起相’ 。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可以归 纳为色、心两大类。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 ,一定要具足四种缘才会起相,那就是亲因 缘(因) 、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如果是色法,就是讲物质,植物与矿物,不需要所缘 缘跟无间缘,它只要两种:一个是亲因缘,一个是增上缘,它就结果。 下面是以植物来作比喻。植物只有两种缘,不具足四缘。 ‘如种下地’ :种是种子,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以瓜来说,瓜子是它的亲因缘,这是长成瓜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瓜子能不 能结成瓜?它必须得到缘,如果得不到缘,不会结成瓜。我们把瓜子装在玻璃瓶里,装上一 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那就是缘不具足,虽有种子而没有缘。它的增上缘‘如日水肥’ ,要 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这些条件具足,它一定能长得很好,才能成熟,才能结果。 ‘常 暂不同’ :种子成长时间长短不一样。瓜,三、四个月就长成,就结果,桃李树要三年才能 结果,这就是时间有长短不一样。增上缘有‘强弱之判’ ,土壤有种种不相同,质地不一样, 阳光充不充足,水分够不够,对于它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所以结果‘迟早有时’ 。同一棵树, 每一个枝条它所得的增上缘都不一样,有的偏在阳光那边,它的花开得好,果实先熟;背著 阳光这边,它结的果就比较小,它熟得比较晚。这全是缘的充足与否,所以果报不相同。 如果是在有情众生(动物) ,除增上缘之外,所缘缘跟无间缘是决定的因素。这就是在 别相上给我们透出一点修学的消息,让我们在这下功夫。人生如是,不出因果定律,善因一 定得善果,恶因必定得恶报;因是自己造的,果报当然要自己受。我们一切的际遇,自作自 受,不能够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自己又造重罪了,后来的苦报, 那是不堪想像。 转业的方法, 就是控制缘;缘要是控制住,境界就转变,果报就转了。 末后两句: ‘有因同果异, 有果同因异。 这也是普遍所见到的现象, ’ 特别是在有情分上, 无情不会,无情是种瓜一定得瓜,瓜不会长成豆,稻的种子也不会结成瓜,可是在有情分上 就不一样。譬如你们同学在一个班上念书,同一个学系,现在你们因相同;毕业之后到社会 上,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发展到最后不一定能相同,这是因同果异。为什么会果异?缘不相 同。每一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将来在社会上,种种因缘不相同。也有果同的,譬如政府里面 的部长,都是部长阶级,可说是果相同,但他因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部长并不是都 念政治,并不是都念同一个学校,这里头也是缘,可见得缘占决定的因素。所以佛法说缘生 论,要我们特别重视缘,缘能够改变因果。 对于一切现象一定要懂得这样来观察,就不会迷惑。 丁、法有两端18 法有两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 、 ,事理是一不是二。 ‘事’是‘迹象’ 、是‘行动’ , 迹象就是现象,行动就是力用,就是三分里面的相与用。相与用都是属于事,理是讲体,还 是三分里面的理体、事相、事用。事属于科学,理属于哲学,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经典里 面‘有时说理’ ,有些经论偏重在理论上,像《金刚经》《百法明门论》《般若心经》 、 、 ,都是 偏重在理上。读这些经典,明白这个道理,要把这个理会归在事相上就有用处,从理要悟到 事,这就圆融。 ‘事成于理’ ,一切事都有理论的依据。 无理事不能通,不可滞事昧理,这是很重要的求学态度。有一些念佛的人心里想,念 佛只要老实念佛就可以,何必还要研究这些教理?那就错了,就滞事昧理。他不晓得,如果 不懂得念佛的理论,这一句佛号念不好,念久了没有感应,他觉得不灵,就懈怠、退转,一 定要懂得它的道理。所以佛说那一些偏重在理论上的经,有它的用意。 理:是讲‘义趣’ ,义就是道理,趣是讲它的趣向、归趣;这是‘解说’ ,讲堂里面的教 学。 ‘有时说事’ ,像《弥陀经》说的是事, 《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说的是事。在知识分子来 说,凡是说理的经容易接受,认为满有道理,说事的经不容易接受,认为都是迷信。 ‘理依 于事’ ,理事是分不开的。 一切经可以分为理事这两大类,讲理的经好讲,疑问少,讲得有兴趣;讲事的经难讲, 讲事的经一定要说出一番道理,这个事人家才会相信,这个不容易。说理的经,一定要把理 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能够显现出来,这个理才不致于落空;理与事要相应。有理有事的 经也不少,像《华严经》 ,说理也说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经是非常 完整的经典,既不偏于理,也不偏于事。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 ,就是‘有时说理’ ,这部 经是说事,他就说理,他要不说理,事没人相信,理说得很透彻,事人家就相信。 无事理何所立,不可执理废事。执理废事是病,这个病比滞事昧理这个病还要严重。 因为执理废事容易落在狂慧,堕落在恶取空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它的方向走偏差,错误 了,反而不如滞事昧理。滞事昧理,他执著一端,执著念佛,纵然不能往生,来生还得福报; 如果执理昧事,来生必定堕落,连福报都得不到。但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圆融,要懂得理事 无碍,事事也是无碍,原本就是无碍,如果觉得有障碍,那是本身出了毛病,一定要把毛病 找出来,把毛病改掉, 你才有门路可入,才能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大自在。 这个无碍的法界,在净土里面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如果你还没有往生,现在在这个世 间得大自在,游戏神通,与诸佛大菩萨住世无二无别,这一种受用(享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个表介绍完,我们做一个总结。表里面提出八个项目:体、相、用、因、缘、果、事、 理,这就说明无论观察哪一法,你要观察到八个方面,八面玲珑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 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可见得学佛并不盲目,学佛人对于一切法的观察确实相当的细密。 八面观察也不过是看一个外表而已,略知,还谈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层观察,这八面,每 一面里头都有八面。单单说体,体里面有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 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里头都有八条,六十四面。六十四面观察,才算足有一点深度, 还不太深。 再深一层观察, 这六十四面, 每一面里头又有八面, 五百一十二面, 算不算最深? 不算,其深无底。佛观察这个世间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怎能比得上?我们连一个表层都没有 顾及到,只看到一面、两面,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说我们邪知邪见。连表层的八面 都没看清楚,怎么能说自己有智慧?从这里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智慧之大,不可思议,我 们不能不佩服!学佛特别贵重全体圆融,面面观察到就是全体圆融,这是真正开智慧。如果 是圆解初开,智慧现前,这个时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 ‘不起于见, 不著于相’ ,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于见’就是如如 ; 不动。不生知解,不著一切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实相现前,也就 是一真法界现前,也就是实报庄严土现前,或者说清净法身现前。佛跟我们讲的,真是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19 世尊说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们现前的执著―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演变成烦恼障,法我 执演变成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使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使我们的法身、般若都不能现前, 这是病根的根源。没有这两种执著,真性就现前。所以情执如果不断,再要执著言说、名字 相,又生了疑惑,又起了错误的解释,就是又起了邪见,那是病上加病。这是我们学佛一定 要注意到的,不要学成病上加病,一定学了之后,那个病要减轻。要晓得听佛法是破执著, 是把我们妄想分别从心地里清除,可不能增加!佛学十四讲讲记 (第三讲)净空法师讲述 邱淑贞记录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凡是误会都是学佛的障碍,这里面略举的几种,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很普遍。误会不消 除,不但信心不能建立,对于修学必定也是茫然而无所适从,所以必须将它消除。李老师当 年编这个教材的时候,这几种误会是最普遍的,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误会依然存在。 甲、误会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误会?第一种是‘我假理想’ ,就是个人的假想、想像,以为是某 一种情况,这是不可靠的。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没有证到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能相信自己 的理想,为什么?都是妄想。理想应该是有道理的、如理的;上面有一个‘假’字,假理想, 不是真理想。真的理想,那就好了,是正知正见;就怕把妄想当作理想,这是误会。第二种 是‘听信妄谈’ ,这是误会的来源,道听途说,现在也非常普遍。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凭自己的想像是想不出来的。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 ‘未见而言’ ,这个不可靠,这就是我假理想。 ‘见蛇为龙’ ,这是误 会,发生错觉。 ‘未究其理’ ,对这个理没有深入究竟,只走粗粗的浅尝,就以为是如是。这 三类‘自非其真’ 。佛法许可你研究,希望你研究,佛法不怕怀疑、不怕问,要破疑开悟。 可是问,要问明白人,如果问的那个人也是未见而言,或者未究其理,那就糟糕,你要是听 信他的话,误会就更深。现在佛教出的书、杂志,可以说太多太多,当然有些可以看,有些 看了会增长你的误会,这都是要注意的。正是《楞严经》上所说: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 恒河沙。 ’一般人无法辨别,以致产生许多误会。 乙、迷信属他 佛法不迷信,佛法是正信。 ‘迷信属他’ ,他迷佛不迷,这是说佛以外都是迷信。什么是 迷信?第一、 ‘无谓有’ :本来没有的事情,他以为有,这是迷信。如‘渴鹿阳焰’ ,阳焰是 地上的一种气,远看好像是水一样,大陆中原地带常见的现象;鹿是畜生,它没有知识,口 渴了想喝水,看到阳焰以为是水,阳焰就在它面前不多远,可是走到前面,还在前面,永远 也找不到水。根本没有水,它误会以为有水。这是迷信,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第二、 ‘有 谓无’ :确实是有,但是他认为没有。 ‘近视斥星’ ,这是比喻。近视的人没见过天上的星星,20 天上有星星,他因为近视看不到。看到太阳,他承认有;月亮在满月的时候,那个光也不小, 大概是有;星星没有,他没见到。确实有的,他不相信,他说没有,这也是一种迷信。第三、 ‘偏陋执’ :偏是偏见,陋执是执著;偏见的固执。往往见事情只见一边,见事、见理都不 圆满,他坚固执著一端,这也是迷信。举个比喻, ‘轿付前价’ 。从前有钱的人出门坐轿子, 轿子是两个人抬的, 抬到目的地,他付钱给前面的人,后头的人来问他要钱, 他不给,他说: ‘我只看到他抬我,没有看到你。 ’这就是固执,他没有看到后面抬轿的人,他就不给他钱。 这是举比喻来说,这些都是迷信。 从前编这个表的时候,是破除迷信,消除对于佛法这种误会,是劝我们学佛。现在我在 此地讲,意思跟以前不一样。现在你们入门了, 进到佛门来,还有迷信;这个迷信若不破除, 对于你修学是一大障碍,这个迷信的破除,比已往那个迷信破除更难。真如本性真有,一切 万法当体皆空,你不能认识清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滋病为什么治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