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腺癌有个4毫米大小白色的凸起是息肉吗

结肠息肉病概述;1结肠息肉的概念;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411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412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13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
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 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其次是绒毛管状腺瘤,管状腺瘤最低。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的形态学表现:(1)组织易破碎,脆性增加;(2)表面有糜烂或浅溃疡;(3)组织僵硬;(4)体窄基宽。有糜烂或溃疡的无蒂形腺瘤比有蒂形腺瘤癌变率高,表面及蒂部坚硬感提示癌变,部分患者上述表现共存。腺瘤性息肉大小与癌变通常为正相关。腺瘤性息肉直径<1cm者,癌变率2cm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达50%。息肉组织类型的不同,癌变率亦不同,管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低于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约在10%~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50%。但有人报道早期大肠癌61例中93.4%源于管状腺瘤,另外4例为绒毛状腺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6例右半结肠直径<0.5cm早期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中3例为结、直肠癌术后随访的病例,全部源于管状腺瘤。他们共同的特点为高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我们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不仅与腺瘤的大小、组织类型有关,而且与年龄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增加。因此,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高龄患者,无论其发生部位、息肉的大小、组织类型如何,一经发现应予高度重视,积极治疗。 5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
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这两种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这两种疾病有共同的突变型基因,其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臂,DNA标志物可用于息肉病家族成员的表达。这两种疾病在结肠出现成百上千的结肠腺瘤。腺瘤在20岁时出现,而胃肠道症状在30~40岁时明显,如不切除病变结肠,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在40岁时发展为结肠癌。笔者曾发现一个家族性息肉病家庭,父亲在38岁死于结肠癌,三个兄弟中两个分别于35、37岁死于结肠癌,目前随访者30岁。Gardner综合征与家族性息肉病的不同在于存在肠外良性肿瘤,包括骨、软组织等等。其结肠腺瘤性息肉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相似的恶变倾向。这两种疾病同时出现上消化道息肉,其中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0%可发展为乳头周围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的病人,从12岁开始每年应进行结肠镜检至40岁,发现恶变倾向立即将腺瘤清除。结肠多发息肉病一旦成立,每年同时应做上消化道内镜监测。 6 Turcot综合征
其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遗传性腺瘤样息肉病,息肉数目较少(20~30个,1.5~3cm,但多伴有神经系统肿瘤。 7 错构瘤息肉综合征
其包括某些肠段被一些组织的无规律地混合体所累及,具有非肿瘤性但有肿瘤样增殖特征的一组疾病。 7.1 幼年性息肉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的数目比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少,平均25~40颗,息肉可见于全消化道或局限在结肠,本病息肉可出现腺瘤样上皮或与腺瘤共存,这些病人腺瘤性息肉恶变约占10%。对伴有重度异型增生的腺瘤,恶变率可能更高。 7.2 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P-J氏综合征为染色体显性遗传,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表现为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疾病。外显率很高,同一家族患病者甚多,常在10岁前起病,可表现为腹痛、便血和息肉脱出肛外。息肉最多见于小肠。肠息肉癌变率2%,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30%。我们所遇到一个家族的二个病人均为10岁以下儿童,以呕血和血便为主诉入院,体检时发现口唇、口腔粘膜及手足掌侧黑斑,后经胃肠镜检查确诊为本病。 7.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又称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秃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早先认为属腺瘤息肉,现认为是错构瘤性的。主要特点有:整个肠道都有息肉;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无息肉病家族史;成年发病。80%以上病例表现为腹泻,由于肠粘膜弥漫性病变,可致蛋白丢失、吸收不良、预后差。有恶变可能。 8 结肠息肉的诊断
大多数腺瘤性息肉无症状。粪便潜血试验在结肠息肉的诊断中意义不大,有报道阳性率仅占35.3%。钡剂灌肠双重造影检查可发现≥1.0cm的息肉,纤维乙状结肠镜及结肠镜检是发现息肉的重要手段。腺瘤性息肉可引起便血,大的绒毛状腺瘤如位于乙状结肠、直肠可引起腹泻。近来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可能有帮助。 9 结肠息肉的治疗对策及随访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属癌前病变,一旦检出均应处理,原则上经内镜下切除或破坏。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内镜下介入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注射疗法(无水酒精、硬化剂);套扎疗法;微波治疗法;激光治疗法;高频电切、电凝法。
内镜下无法切除和破坏的息肉应积极手术治疗。摘除或切除的腺瘤应仔细切片检查,若无癌变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腺瘤性息肉癌变一般为高分化型,常发生于带蒂息肉的顶部,不侵及粘膜肌层。如果发现只局限在息肉表面粘膜层的癌变(原位癌),只要腺瘤已全部摘除,同样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但需随访观察,原则上在初次结肠镜检时,应同时将发现的全部腺瘤性息肉清除。随访适宜于年内进行,以发现前次治疗遗漏的任何病变及可能出现的新病变。如随访正常,下次随访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3年。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polyposiscoli,FPC)由Menzel1721年首先报告,有多种繁简不一的名称,如: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家族性腺瘤病,结肠息肉病等。我国第二次结肠癌会议分类称之为非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似强调非家族性,而多发与腺瘤病有重叠之疑。大部分名称突出了本病的三个特点,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关系密切(家族性),病变部位(结肠,准确地说应为结、直肠),病理性质(腺瘤,多发称腺瘤病)。 1 流行病学
FP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均可遗传,下代不分性别半数发病,约20%的病人无家族史,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其向下一代遗传的可能性相同。国外报告平均发病年龄为36.3岁,如对FPC家族成员主动检查,平均发病年龄可提至23.8岁,3/4的病人在30岁前就被发现,如出现症状后再查,30岁以前者仅占1/3,可见对家族成员检查的好处。据国外估计,约个新生儿中发生1例,但已有数个家系的报告,如注意诊断,可能还会发现多一些。 2 临床表现
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息肉本身,二是胃肠道外病变。
息肉本身主要症状是便血(脓血便、粘液血便或鲜血便)或粘液便,腹泻,有时可有腹痛,甚至可以有贫血(长期小量失血),体重减轻,如有明显症状时常提示已有癌变。有些病人症状轻微,甚至完全无症状,只是在发现家族中的病人后检查才知道自己有FPC。
FPC自然经过可分为潜伏期、腺瘤期及癌肿期三个阶段,一般说来,婴儿期无息肉亦无症状,5~10岁以后逐渐出现息肉(腺瘤性),20~30岁症状愈来愈明显,30~40岁癌变,一旦患有FPC,几乎没有不癌变的,此点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共识。
1950年Gardner发现FPC尚有广泛的结肠外病变,故将此类FPC单列出称Gardner综合征。但随后发现,结肠外病变不限于最初所称的骨瘤及皮肤、皮下组织病,综合起来有:骨瘤:多见于颅骨及下颌骨、上颌骨,常为多发;表皮样囊肿:常发生于面部、头皮、肩部及四肢,还有皮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平滑肌瘤、脂肪瘤等;牙齿异常:阻生齿,齿囊肿,多生牙等;结肠外恶性肿瘤:较常见于壶腹部、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易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不过仍以软组织肿瘤及骨瘤为常见,前者合并率约60%,后者约30%。 3 诊断
FPC之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及病理检查。结肠镜下可见大量密集分布于全结肠的息肉,直肠尤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息肉数目增加,体积变大,形态上从广基逐渐增大为有蒂,球形、梨形密集,有如大杨梅或地毯样,大小自数毫米至5cm以上,数目自300~3000个不等,多为1000个左右,常以100个与多发性腺瘤为数目分界线。FPC多为管状腺瘤,较大者病理上可能为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癌变在活检时可确诊。笔者曾见1例FPC,5~6处“息肉”顶端活检均已癌变。但有时最终癌变之确定,要在手术后病理大标本切片检查后作出。
FPC时勿忽略上消化道的内镜检查,胃各处特别是体上部、穹窿部可见散在性粟粒状白色隆起(息肉)存在,十二指肠90%可见到白黄色小隆起,甚至小肠也有类似所见。
最近报告应用限制酶片段多态性分析,可较准确识别本病的基因标志;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可能检出家族成员中的突变基因(临床上尚未发病)均可能为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广泛用于临床。
在实际工作中,作者以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各点:结肠镜检时发现多发息肉时,应想到FPC,尽量动员家系成员进行镜检,说明利害所在。最近几年在我们协作医院的内镜中心,至少已发现3个家系(将有另文报告);发现上述各种胃肠道外病变时,勿忘FPC的可能,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尽量完成全结肠的镜检,不要“见一漏万”;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时,要考虑FPC,已诊断FPC,应作详尽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不至遗漏阳性病损。 4 治疗
一经确诊以及早手术为上策。已确诊有癌变者,随诊中息肉体积增大者,息肉直径大于2cm者,便血、腹痛等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中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比较易被患者接受,而术前仔细检查直肠内,特别是直肠远端肛管处有无息肉形成至关重要,因其影响术式的选择。术前如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措施。20岁以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或可暂缓手术治疗,但应密切随访,每半年至1年肠镜检查1次。随访中还要注意有无结肠外恶性肿瘤。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结肠息肉病概述46等内容。 
 6、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便血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  【关键词】结肠息肉;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4)04-0027-02 肠息肉及 肠息肉病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  结肠息肉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结肠息肉(一)疾病知识 结肠息肉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 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 (二...  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 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  四、结肠息肉的治疗 1.手术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  结肠息肉健康指导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结肠息肉病人的健康指导 护士:你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小王,医生准备明天为你行结肠息肉切除术,你知道术前都 要注意...  结肠息肉临床病理论文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结肠息肉临床病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 500 例 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  五、 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 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 5 号染色体 的基 ...结肠息肉的自我诊断方法
多数大肠息肉无特殊症状,因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检查步骤一般由简入深,首先作直肠指诊及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一般距肛门25cm以内的息肉均可以发现,并能进行肉眼观察及活组织检查。对肛门25cm以上的息
结肠息肉怎样进行诊断鉴别呢?
多数大肠息肉无特殊症状,因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检查步骤一般由简入深,首先作直肠指诊及直肠。一般距肛门25cm以内的息肉均可以发现,并能进行肉眼观察及活组织检查。对肛门25cm以上的息肉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由于发现一个大肠腺瘤后,约有1/3病例可以有第二个腺瘤存在。因此多数人主张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腺瘤时应该检查全部结肠。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各有其优缺点,钡剂灌肠检查比较易行,病人更易耐受,并发症也少。但即使是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息肉也比纤维结肠镜容易漏诊,并且不能进行活组织检查。X线检查时如发现息肉是广基的,或直径大于2cm,或表面有溃疡形成,或有浸润现象时,都应高度疑为恶性,需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肠息肉伴有慢性出血者可有血红蛋白降低,大便潜血阳性,有时大便可带有多量黏液。2、肛门指检靠近肛门的通过肛门指检可发现。一般肛门指检可发现距肛门5cm以内的直肠息肉。其他辅助检查1、X线检查上消化道息肉可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息肉越大检出率越高,直径在1.0cm以内的息肉容易漏诊,检出率为55%~65%。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小肠息肉的主要方法。钡剂灌肠简单易行痛苦小,是诊断下消化道息肉的重要方法。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对1cm以上的检出率为82%,由于1cm以上的息肉癌变率为10%,2cm以上为50%,小型息肉(diminutive polyp,直径小于5mm的息肉)癌变机会仅为0.1%,因此钡剂灌肠对筛选恶性息肉是有意义的。由于结肠镜检查的穿孔率为1/,死亡率为1/0,而钡剂灌肠的穿孔率为1/10,死亡率为1/50000,另外由于约43%的结肠镜检查不能达到回盲部,漏诊率与钡剂灌肠相似,而且钡灌肠的价格为结肠镜检的1/5~1/3,因此钡灌肠对诊断消化道息肉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钡气双重造影下,结肠息肉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的钡剂充盈缺损或为在充气的肠腔内呈现软组织影,根据其大小不同息肉可被钡剂掩盖,当局部压迫时可见到充盈缺损(单纯钡剂造影)或从侧面观察可见到息肉影(钡气双重造影),无蒂息肉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有蒂息肉可见到不同长度的蒂。2、内镜检查纤维内镜或电子内镜检查是肠息肉诊断最为准确可靠的方法。由于电子内镜视野放大倍数更大,对小息肉的漏诊率明显降低。内镜检查的优点在于可对息肉进行活检,而且没有假阳性。结肠内镜检查应努力到达回盲部以免,另外检查应仔细以免漏检小型息肉。由于约1/3的下消化道息肉是多发性的,所以在结肠镜检时不应满足于发现一个息肉,应进行全结肠仔细检查,对于发现的每一个大于1cm的息肉应进行多部位的活检以明确其性质。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结肠息肉的诊断鉴别① 大小:息肉增大或息肉较大的易恶变,息肉无明显增大的,则较少恶变。② 类型:有蒂的多是管状腺瘤,相对癌变率较低。③ 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④ 外形:有分叶的息肉易恶变,光滑圆润的则少。⑤ 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的则恶变相对较低。⑥ 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⑦ 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反之则为良性。
结肠息肉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结肠息肉的症状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这是结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刺激因素。结肠息肉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1、内痔 尤应与直肠息肉相鉴别。两者均有脱垂之症。但痔多生于齿线上3、7、11点母痔区,呈分颗脱出,无蒂,基底较宽,便血较多。2、慢性痢疾有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但大使时无肿物脱出,大便次数较多,有急性痢疾病史。3、肛乳头肥大位置低,固定于齿线附近。质较硬,去向不光滑或光滑呈椭圆形,压痛,手指可将肿物报出肛门外,呈灰黄色,一般不出血,乳头过大脱出频繁致炎时可产生嵌顿而出现红肿疼痛现象。4、大肠癌 大肠癌早期有的无症状,有的右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是常见症状,血量多少不等,大量出血少见出便意频繁。粪内有效液和脓血。里急后重,肛门或直肠有满胀感。大或环形癌有腹痛和腹脓的肠梗阻症状。如侵犯直肠或肛门周围、排粪时肛门疼痛。晚期侵及能神经丛,有既尾部和坐骨部疼痛。如侵及膀肮或前列腺,有膀肮或尿道炎症状。周身疲倦,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呈恶病质。5、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缓急和病程进展情况不一,有的发病急骤,症状很重,病情迅速恶化;有的发病或急或慢,继之为慢性病程;有的则病程较缓,症状偏轻,间歇发作,有缓解期。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与结肠受累范围有关。当病变受限于直肠及乙状结肠时,症状可仅为大便带血和园液,便次仍接近正常,大便基本成形。病变范围扩大后,大使稀或水样,混有血、黏液及脓状物,便次较多,并有下坠感。此外,尚有无力、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
结肠息肉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结肠息肉的患者通常是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的几率也就越高。此外,幼年性息肉大多见于12岁的儿童之下,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专家介绍,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那么,结肠息肉的诊断要点有哪些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图老师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图老师小编的下述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的诊断要点有哪些?一、本病半数以上无症状,故易漏诊,但可有息肉微量出血,故健康体检时应把大便潜血试验作为常规检查,以便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本病的线索和端倪。二、有下腹疼、便血或大便潜血阳性者应做结肠镜检查,这是确诊本病的最好方法,且可取材活检作出息肉的病理分型。三、息肉基底部广宽而无蒂,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粗糙绒毛多,易出血,提示易癌变,必须治疗。四、如系腺瘤样息肉,原则上应一律采取切除治疗;如系其他类型息肉,可作动态观察(1年复查一次肠镜)。五、需治疗的息肉,无论采用何种治法,均需全部、彻底切除息肉,力求“除恶务尽”。并应在1年内进行复查。据资料报告,息肉切除1年后肠镜复查再检出率约50%。复查的目的是及时处理复发的息肉,把“死灰复燃”的息肉再次切除。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结肠息肉的检查要点1、肠腔内轮廓光整的充盈缺损,多发性息肉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充盈缺损,带蒂的息肉可显示其长蒂,有一定的活动度。2、息肉病表现为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损,在粘膜相上出现无数轮廓光整葡萄状的块影,充满肠腔。
结肠息肉的自我诊断方法
结肠息肉是任何隆起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息肉,结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直肠以及乙状结肠更为常见。结肠息肉的症状可以分为幼年性的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淋巴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可以通过医疗仪器进行诊断,当然也有自我诊断的方法。结肠息肉的自我诊断方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介绍吧。结肠息肉的自我诊断一、观察结肠息肉的数量单纯息肉癌变的概率很低,而发生癌病的概率会慢慢增加。二、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三、留意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假使在短期内迅速长大,并且直径大于2cm的时候就要警惕,因此癌变可能降临。当结肠息肉增生过旺的时候,发生癌变的概率将会高达42%至77%左右。四、了解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五、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
结肠息肉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结肠息肉是指隆起于结肠黏膜表皮、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结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结肠息肉是结肠内膜上长出的一种蘑菇状隆起物,可分为腺瘤样息肉、乳头状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型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等,不同类型息肉的形态略有区别,有的有蒂,有的无蒂。结肠息肉的常见的症状表现1。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2。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3。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4。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影像学表现钡灌肠检查表现:1。息肉病表现为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损,在粘膜相上出现无数轮廓光整葡萄状的块影,充满肠腔。2。肠腔内轮廓光整的充盈缺损,多发性息肉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充盈缺损,带蒂的息肉可显示其长蒂,有一定的活动度。
点击查看更多与《》的相关文章>>
相关疾病百科推荐
玉行天下888分享经验99
浮夸真分享经验0
极限鞋馆分享经验1
小鲨鱼297分享经验0
zl分享经验18
蒙蒙细雨799分享经验86
qazxsw_447分享经验2
加州理工类分享经验0
enjoy双圣分享经验0
Ralphie丶Han分享经验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状结肠炎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