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者什么时候才能不用天按时吃

远离四种艾滋误区 拒绝“恐艾”
核心提示:艾滋病,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难以避免的,相当一部分的人群对艾滋病产生了恐惧,无理由的拒绝和排斥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此文将仔细介绍四个“恐艾”人群中最关心的四个方面,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在我国,随着知识的宣传普及,检测力度的加大,有更多的艾滋病感染者被检测发现。可是,这些感染者当中,疾控和医疗部门仅能掌握5%,95%以上的感染者不在控制之下。在传染源的管理上我们也有缺陷,致使艾滋病很容易在一般人群中传播。很多人发生一次高危行为后,都会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造成近几年来“恐艾症”越来越多的原因。以前“恐艾”主要发生在高危人群,现在对艾滋病的恐惧已经扩散到普通人群,凡是自己感觉与艾滋病传播途径沾边的都担心,用“人人自危”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解除“恐艾”的问题,下面就和大家探讨一下恐艾人群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由粘膜接触到血液感染几率仅为0。09%,由于深部扎伤感染HIV(艾滋病)病毒几率低于3‰,一次高危感染的几率很低。HIV更不会通过间接接触而感染。如果正常人接触到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只要皮肤没有破损,就不会感染;当正常人接触到艾滋病感染者的皮肤,而艾滋病感染者没有流血伤口,即使正常人皮肤有破损,也不会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一次无保护的不洁性行为感染的几率是很低的,也不能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因此,我们在宣传预防艾滋病的过程中,要求不洁性行为的全程要正确使用,以防万一。
  二、关于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
  众所周知,依靠目前的医疗条件,艾滋病是不能治愈的。因此,很多人“恐艾”可以理解。随着我国免费抗病毒治疗措施的推广,虽然患病人数在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这说明抗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此外,作为正常人,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歧艾症”和“恐艾症”一样,都使艾滋病感染者行为危险化、举止极端化的催化剂。遭受疏远与歧视会使艾滋病感染者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诱发他们进行抢劫、杀人、自杀、性乱等报复社会的行为,这是很危险的。
  三、关于艾滋病感染的早期
  艾滋病症状没有特异性,不能单凭症状判断是否感染了HIV。“恐艾者”在极度紧张、生物钟被打乱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降低,于是出现了上呼吸道感染、症候群等自觉症状,到网上找艾滋病感染的知识相对照时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越对照越觉得像,从而使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丧失工作能力。然而,在上述条件下出现的症状对于判断是否急染毫无意义。我们认为,发生高危行为后3个月进行检测,结果如果是阴性,就可以100%排除感染可能。
  四、关于艾滋病的病毒检测
  艾滋病病毒分为HIV—1型和HIV-2型,在每型又包含不同的亚型。随着病毒的变异,亚型还可能增加。目前全世界流行的是HIV—1型,我国也如此。有的人在网上看到HIV是高变异病毒 ,即使没有检测出来,也认为自己感染了HIV,恐惧的死去活来。其实,无论它怎么变异,都是HIV,核心的特点是不会变的,而抗体的就是针对这个特点进行的,因此,是完全可以测出来HIV病毒的。
  总之,造成“恐艾症”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途径缺乏了解。“恐艾者”除了去做检测,重要的是做心理干预。“恐艾症”的增多反映出当前艾滋病宣传产生的正负两面影响。得益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有高危行为的人警惕性增强,主动来检测,这是好事;但是有不少人拿到“阴性”结果后依旧恐慌,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影响到家庭、工作和生活,就不可取了。
 关注艾滋病 关爱生命&&&
(责任编辑:商涛)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 推荐用药:
适用于HIV感染的成人及12岁以上...[]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香港娱乐圈传出一名Y男星感染艾滋病,更大爆Y男星与超过100名女子发生关系。Y男星感染艾滋病引发全民八卦热潮。Y男星是谁?艾滋病如何检测?艾滋病如何治疗?39健康网连线专家为您解答。 []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健康有益事
减肥达人秀
许多人都认为肾虚是男性的“专利”,但实际上,女性也一样……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多数市民都听说过…… []
做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是两个亲密无间的伴侣情感的交流。…… []
截至11月20日,今年上海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7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743例,死亡151例。市卫计委表示,目前青年学生感染人数上升势头明显,今年报告发现青年学生感染者92例,较去年同期上升31.4%,占感染者总数的4.7%,其中88%为男男同性性传播。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新闻热线:021-
一位医生日记中的故事:每天都会检出艾滋病患者
原标题:一位医生日记中的故事:每天都会检出艾滋病患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医生日记
  杜玉华今年46岁,在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工作了近10年。眼见着门诊从最初每年检测出1例,到每年2例、每季1例、每月1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检出1例甚至几例……这是一段让人痛心的历程,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医生杜玉华所能做的,除了劝说就是安慰,再就是提示。她曾陪感染者哭过、为不断增多的感染者揪心……就在她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每天都发生着让人痛心的故事。她的日记也真实记录了吉林省艾滋病患者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
  我点点头。“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
  我当时就怔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惊异地看向他,小伙子一脸的果决。“告诉我爸妈,我感染了艾滋病,我没有勇气告诉他们。他们才40多岁,让他们再生一个,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
  ――杜玉华
  2005年
  一年只检出一例医患都很恐慌
  我被调到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当时咨询的人不多,大多数是一些恐艾的人。回想起来,当时人们的想法有些可笑,认为摸了艾滋病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或者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都会被传染,怕得不行,一次又一次的咨询。
  直到2005年10月,门诊检测出第一位患者,那也是当年唯一的一位,所以印象很深。记得那是一位白白净净的男子,30多岁,同性恋。检测出来后,他害怕得要命。第二次让他来检测CD4(艾滋病检测判定标准)时,他瘦得不成样子。当时,就连医务人员都有些害怕,虽然知道接触不会传染,可是和他接触心里还是犯怵,每天用药皂洗无数次的手。
  2006年
  恐艾之人起疱都来咨询检测
  老B60岁了,一年前,曾有过一次高危性行为。回来后,就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第一次来咨询,他就哭着说,自己完了,得艾滋病了,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他佝偻着腰,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好言安慰了许久,经过咨询,认为他不具备感染艾滋病的条件,所以就劝他回去。可他说什么也不信,没办法,只得给他做了检测。
  “阴性!”当把结果拿到手时,他笑了。可又问,“会不会不准?”
  之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原以为他打消疑虑了,可没想到过几天又来了。这次,他看上去又瘦了许多。他告诉我说,他卖了房子,现在有钱了,如果是艾滋病,就准备好好治。
  原来,他这段时间干了不少事儿。他认为长春检测不准,要去大城市再检测。老B家境一般,为了查病,他坚持要卖掉房子。老伴儿被他磨得受不了,和他离了婚。他去北京、上海的医院检测了一圈后,又回来了。
  接下来,他就一次次地来这儿。发烧了,嘴上起疱了,都来问“是不是艾滋病发作了”?
  告诉他很多次不是艾滋病,老B不信,像老B这样,钻到恐惧的阴影里出不来,真让人挠头。
  2008年
  几乎每月都检出一例
  从2007年几乎每季检出一例,现在几乎每月都有一例。
  一大早,走进办公室刚坐下,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子一起走进咨询室。其中一位特别害怕,告诉我,自己最近发生过一夜情,之后越想越害怕,可能感染上艾滋病了。他说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症状,都和自己吻合。我让他去检测,并建议和他一起来的同伴也做检测。“我不用检测,他伴侣多,我固定那么几个,不会感染。”同来的小伙子说。“没有更好,没有也应该做下检测。”在我的坚持下,随来的小伙子也做了检测。
  结果出来后,很出人意料,第一位检测的男子是阴性,没有感染。小伙子欢天喜地,像逃过了一大劫。可陪同来的小伙子结果出来了,却让我大吃一惊,是阳性。
  我不能当着他同伴的面告知,而那位陪同的小伙子也一直不问他的检测结果,好像和他没关系一样。我不由叹口气说,“你的检测过程出点问题,你下午再来一趟吧!”下午,我告诉他,他的初筛结果是“阳性”。他听了,放声大哭!“我完了,我才20多岁啊!
  2010年
  “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
  “阿姨,我是昨天晚上预约的。”小伙子告诉我,他是位大学生,19岁,也是同性恋。前段时间听说一位同伴染上艾滋病,一直忐忑不安。
  “别怕,检测一下,或许没染上。”不停地安慰他。他去采了血,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到隔壁的检测室看检测结果,试纸上是可恶的两道杠―“阳性!”
  我心里一沉,不知该怎样面对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踌躇了一下,还是走进去,他热切地注视着我。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我点点头。“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我答应了他。想到他父母和自己年纪相仿,却得到这样的消息,不免心揪在一起。
  2013年
  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
  今天一早,没进办公室,就听到电话铃声在响。这是常事儿,每天都要接二三十个咨询电话,“阿姨,我是昨天那个咨询者。”电话里的声音很熟悉,正是昨天来检测、咨询的一位小伙子。
  这位小伙子26岁,刚刚参加工作,入职体检中检测出来的,到这里复查后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
  在问询传染途径时,他说是和女人发生过一次一夜情;反复问询,他才承认自己是位同性恋。他当时情绪很低落,问自己能活多久,说不想告诉家人,想自杀……
  我苦劝了一个多小时,从中午11点半一直说到下午1点多,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到治疗措施,午饭都没吃上。他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临走,我还担心,他会不会寻短见。今天他打的这个电话,彻底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终于肯勇敢面对了。
  这样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让感染者勇敢面对疾病,好好对待生命。因为他们年轻,身体好,正规治疗,即使过了二三十年,也不一定发病,还可以正常的工作、学习。
  (原标题:一位长春医生日记中的故事)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一位医生日记中的故事:每天都会检出艾滋病患者
日 15:17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一位医生日记中的故事:每天都会检出艾滋病患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
  医生日记
  杜玉华今年46岁,在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工作了近10年。眼见着门诊从最初每年检测出1例,到每年2例、每季1例、每月1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检出1例甚至几例……这是一段让人痛心的历程,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医生杜玉华所能做的,除了劝说就是安慰,再就是提示。她曾陪感染者哭过、为不断增多的感染者揪心……就在她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每天都发生着让人痛心的故事。她的日记也真实记录了吉林省艾滋病患者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
  我点点头。“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
  我当时就怔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惊异地看向他,小伙子一脸的果决。“告诉我爸妈,我感染了艾滋病,我没有勇气告诉他们。他们才40多岁,让他们再生一个,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
  ――杜玉华
  2005年
  一年只检出一例医患都很恐慌
  我被调到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当时咨询的人不多,大多数是一些恐艾的人。回想起来,当时人们的想法有些可笑,认为摸了艾滋病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或者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都会被传染,怕得不行,一次又一次的咨询。
  直到2005年10月,门诊检测出第一位患者,那也是当年唯一的一位,所以印象很深。记得那是一位白白净净的男子,30多岁,同性恋。检测出来后,他害怕得要命。第二次让他来检测CD4(艾滋病检测判定标准)时,他瘦得不成样子。当时,就连医务人员都有些害怕,虽然知道接触不会传染,可是和他接触心里还是犯怵,每天用药皂洗无数次的手。
  2006年
  恐艾之人起疱都来咨询检测
  老B60岁了,一年前,曾有过一次高危性行为。回来后,就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第一次来咨询,他就哭着说,自己完了,得艾滋病了,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他佝偻着腰,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好言安慰了许久,经过咨询,认为他不具备感染艾滋病的条件,所以就劝他回去。可他说什么也不信,没办法,只得给他做了检测。
  “阴性!”当把结果拿到手时,他笑了。可又问,“会不会不准?”
  之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原以为他打消疑虑了,可没想到过几天又来了。这次,他看上去又瘦了许多。他告诉我说,他卖了房子,现在有钱了,如果是艾滋病,就准备好好治。
  原来,他这段时间干了不少事儿。他认为长春检测不准,要去大城市再检测。老B家境一般,为了查病,他坚持要卖掉房子。老伴儿被他磨得受不了,和他离了婚。他去北京、上海的医院检测了一圈后,又回来了。
  接下来,他就一次次地来这儿。发烧了,嘴上起疱了,都来问“是不是艾滋病发作了”?
  告诉他很多次不是艾滋病,老B不信,像老B这样,钻到恐惧的阴影里出不来,真让人挠头。
  2008年
  几乎每月都检出一例
  从2007年几乎每季检出一例,现在几乎每月都有一例。
  一大早,走进办公室刚坐下,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子一起走进咨询室。其中一位特别害怕,告诉我,自己最近发生过一夜情,之后越想越害怕,可能感染上艾滋病了。他说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症状,都和自己吻合。我让他去检测,并建议和他一起来的同伴也做检测。“我不用检测,他伴侣多,我固定那么几个,不会感染。”同来的小伙子说。“没有更好,没有也应该做下检测。”在我的坚持下,随来的小伙子也做了检测。
  结果出来后,很出人意料,第一位检测的男子是阴性,没有感染。小伙子欢天喜地,像逃过了一大劫。可陪同来的小伙子结果出来了,却让我大吃一惊,是阳性。
  我不能当着他同伴的面告知,而那位陪同的小伙子也一直不问他的检测结果,好像和他没关系一样。我不由叹口气说,“你的检测过程出点问题,你下午再来一趟吧!”下午,我告诉他,他的初筛结果是“阳性”。他听了,放声大哭!“我完了,我才20多岁啊!
  2010年
  “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
  “阿姨,我是昨天晚上预约的。”小伙子告诉我,他是位大学生,19岁,也是同性恋。前段时间听说一位同伴染上艾滋病,一直忐忑不安。
  “别怕,检测一下,或许没染上。”不停地安慰他。他去采了血,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到隔壁的检测室看检测结果,试纸上是可恶的两道杠―“阳性!”
  我心里一沉,不知该怎样面对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踌躇了一下,还是走进去,他热切地注视着我。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我点点头。“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我答应了他。想到他父母和自己年纪相仿,却得到这样的消息,不免心揪在一起。
  2013年
  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
  今天一早,没进办公室,就听到电话铃声在响。这是常事儿,每天都要接二三十个咨询电话,“阿姨,我是昨天那个咨询者。”电话里的声音很熟悉,正是昨天来检测、咨询的一位小伙子。
  这位小伙子26岁,刚刚参加工作,入职体检中检测出来的,到这里复查后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
  在问询传染途径时,他说是和女人发生过一次一夜情;反复问询,他才承认自己是位同性恋。他当时情绪很低落,问自己能活多久,说不想告诉家人,想自杀……
  我苦劝了一个多小时,从中午11点半一直说到下午1点多,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到治疗措施,午饭都没吃上。他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临走,我还担心,他会不会寻短见。今天他打的这个电话,彻底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终于肯勇敢面对了。
  这样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让感染者勇敢面对疾病,好好对待生命。因为他们年轻,身体好,正规治疗,即使过了二三十年,也不一定发病,还可以正常的工作、学习。
  (原标题:一位长春医生日记中的故事)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滋病感染者自述发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