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酶痛,全身乏力,肌酶升高是什么病

肌酸激酶一直升高的意义? - 全科医疗专业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7122|回复: 4
肌酸激酶一直升高的意义?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患者,女,58岁,胸闷,乏力1周,消瘦1个月。
&&1周前,患者突然心前区反复阵发性剧烈闷痛,持续时间约半小时,休息后或深呼吸感可缓解。无反射至它处,无气促、咳嗽、咯血。 就诊,血压正常,心电图,胸正侧位片,血常规正常,肌酸激酶250,同工酶正常,考虑心绞痛处理,胸痛乏力缓解。5天前,感疲倦乏力,诉背部肌肉酸痛,无其他不适。一个月内体重减少4公斤。长期,二便如常。
& &检查:生化肌酸激酶750,余无明显异常,甲状腺功能无异常,肝胆、双肾、子宫双附件B超无异常。AFP正常,,CEA4.4ng/ml
&&请问各位同仁,目前患者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及阳性体征,患者肌酸激酶持续升高有何指导意义吗?
你当前没有登录,分享无奖励哦!
阅读权限20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一、生化特性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系统命名为三磷酸腺苷:肌 酸磷酸转移酶。
此反应逆向反应速度约为正向反应速度6倍,与大多数激酶一样,Mg2+为它辅基,需双硫键维持酶的分子结构。测定酶活性时必须加入巯基化合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剂。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除细胞质外,在心肌、骨骼肌和脑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还存在另一种结构不同的 CK,它也是二聚体,常简写为CK-MiMi,电泳时速度最慢,故命名为CK4。
二、组织分布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
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内。而在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
骨骼肌无论在每克组织含量(3281 U/G湿重)还是绝对含量上都大大超过其它组织和器官。其中主要为CK-MM(97%以上),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313 U/G湿重),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中是绝无仅有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胃肠道、子宫)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它同时也是人胚胎中CK的主要存在形式。
三、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过6~10周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可能与这点有联系。国外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14岁以下儿童的CK-MB无论是绝对活性或相对活性,均高于成人,在诊断儿童急性心肌炎时应考虑到这一生理差异。
四、CK的测定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虽然红细胞中不含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目前常用的测CK的酶偶联法的反应体系中含有ADP。AK催化下列反应:& & 2ADP ATP+AMP
生成的ATP在指示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可使NAD+生成NADH,340nm处吸光度升高,引起CK人为地升高。为去除AK的干扰,不少试剂盒中加入AK的抑制剂二腺苷-5-磷酸(DAPP)和AMP。但也有些试剂中未加入DAPP,此时溶血标本将产生明显干扰。
除肝素外,其它常用抗凝剂都能抑制CK活性。如不能及时测定,可将血清放冰箱贮存,-20℃中可长期保存。& &
(二)测定方法
CK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酶偶联法,荧光法和生物发光法等。可以测定正向反应产物,也可以测定逆向反应产物。因逆向反应的速度较快,敏感性较高,成为目前国内推荐的主要方法。但比色法测CK均需沉淀蛋白质,其中逆向法由于测定的是酶反应产生的肌酐,故必须用中性或偏碱的蛋白沉淀剂沉淀蛋白。α-萘酚和双乙酰及肌酐产生红色化合物的反应受具有胍基类物质(如精氨酸、胍乙酸、肌酐)的影响。但除了及某些代谢病外,不会产生较大的干扰。酶偶联测定法是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推荐的方法,此法敏感,为避免酶的失活,常在CK反应系统中加入巯基化合物,同时用AMP和AP5A混合抑制法排除腺苷酸激酶的干扰。荧光法快速、敏感,巯基化合物不产生干扰,试剂易得,操作条件易于掌握,但需荧光光度计,不适于基层单位使用。
酶偶联测定法
CK催化磷酸肌酸(CrP)与二磷酸腺苷(ADP)反应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与肌酸(Cr);偶联已糖激酶(HK)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催化反应。HK催化葡萄糖(Glu)与ATP反应,形成葡萄糖-6-磷酸(G-6-P),G-6-PD催
图9-13& &CK测定的反应式
化G6P氧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内酯(6-PG)及NADPH。NADPH生成的速率代表CK活力。CK测定的反应式如图9-13所示。
具体操作根据各医院分析仪类型及试剂说明书而定
(1)吸2mL应用试剂I入测定管中,加100μL血清。混合,放人37℃水浴至少5min。
(2)在37℃水浴中预温应用试剂Ⅱ至少5min。
(3)加入200μL应用试剂Ⅱ,混合,转入3mL比色杯(10mm光径),立即放入恒温比色槽内。
(4)待120s的延迟期后,用340nm波长连续记录吸光度的改变,用反应速率曲线的线性部分计算CK活力。
CK (U/L)=△A/ min× ×
=△A/ min×3698
2.30:反应液的总体积(mL)
0.10:血清用量(mL)
6220:NADPH在340nm的摩尔吸光度&&
△A/ min:平均每分钟的吸光度变化值
5.参考值范围
成年男性参考值上限为180 U/L(37℃),女性为130 U/L(37℃)。
6.注意事项
(1)本法线性至少达3000 U/L,更高活力的血清用已知CK活性正常的血清稀释后再测。
(2)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酶学小组推荐酶催化反应温度均为37℃,文献报道CK测定以30℃为好。
(3)试剂空白的速率(△A/min)应小于0.001,即小于3.7 U/L。
(4)EDTA可防止NAC由于二价离子催化发生的氧化,有利于试剂的稳定。
(5)血清Ca2+是Mg2+的竞争性抑制剂。加入2mmol/L的EDTA可消除Ca2+的影响:Mg2+为10mmol/L时,虽与EDTA结合,但不影响对CK的激活。血清中存有内源性的抑制剂,表观CK活力随血清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故不宜用盐水稀释。
阅读权限20
6)红细胞及几乎所有组织中含有腺苷酸激酶(AK),催化下列反应:
& & 2ADP———&ATP+AMP
反应中产生的ATP导致表观CK活力增加。氟化物、AMP及AP5A抑制AK活性。氟离子可与镁离子形成不溶性的MgF2,故不宜用氟化物为抑制剂。AMP是AK的竞争性抑制剂,引起AK催化反应的产物抑制。AP5A竞争性地抑制肌肉及红细胞的AK,对肝及肾的AK很少抑制。5mmol/L AMP与10μmol/L AP5A合用,能有效地抑制红细胞及肝的AK。
(7)CK活性不稳定,血清保存时易丧失。保存的血清标本中不需加巯基试剂,反应液中含的EDTA及NAC可使4℃保存1周的血清CK重新激活达99%。
(8)红细胞不含CK,轻度溶血无影响。中度及重度溶血时,因红细胞释出的AK、ATP及G6P影响延迟相及产生副反应。
五、CK同工酶的测定
(一) 标本采集、处理和贮存
CK同工酶检测血清和血浆均可。在4℃可保存数天,-15℃可保存2周,若用血浆宜用EGTA,而不用EDTA抗凝。冷冻血浆测定时,应在30℃以下融化,需反复冰融者应加还原剂——巯基乙醇以稳定酶活性,速冻及贮存于-20℃或-70℃,在有β-巯基乙醇和EGTA存在时,MM和MB可稳定数年,而BB则仅稳定半年。由于CK同工酶半衰期短,故酶活性的高低受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较大。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CK分子是由M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在电泳条件下,CK-BB迁移最快,CK-MB居中,CK-MM最慢。电泳后进行酶促反应显色,观察结果。显色原理是:CK催化磷酸肌酸(CrP)及ADP,产生肌酸(Cr)及ATP,在偶联的HK催化下葡萄糖被ATP磷酸化,形成G-6-P;在偶联的G-6-PD催化下G-6-P被NADP+氧化,形成6-P-G,同时NADP+还原为NADPH。在365nm观察NADPH的荧光或用荧光光密度计扫描定量。也可用四氮唑盐显色法,即利用酚嗪二甲酯硫酸盐(PMS)将NADPH的氢传递给氯化碘代硝基四唑(INT),使其还原成紫红色的甲鐟,显示CK同工酶区带。
阅读权限100
肌酸激酶(CK或CPK) 的临床意义
正常范围:男性 24~170U/L;
女性 24~150U/L。
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PK)。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中。肌酸激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价值。
临床意义:增高:
(1)主要用心肌梗死诊断,CK升高幅度较AST和LDH都大,且出现早,2~4小时开始升高,12~48小时达到高峰,2~4天恢复到正常。尤其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比其他酶灵敏度高。故动态检测CK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和预后估计。
(2)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作期、病毒性心肌炎、、肌肉损伤或手术后、脑血管疾病、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肺梗塞等。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谢谢楼上的指导。患者倦怠乏力仍无改善。今天做了胃镜,无异常。目前考虑是否患有肌炎,打算做进一步检查。
Powered by您的位置: &
肌痛、肌无力、肌酶升高并急性肾衰竭2例
优质期刊推荐肌酶升高,不只是心脏的问题!
临床上,你看到肌酶升高想到什么?心肌损伤?除此以外呢?
来源: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
一、肌酸磷酸激酶(CK)的分型
分3种分型:
(1)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内,占血清总CK的比例小于5%,有2%的CK-MB存在于骨骼肌中,CK-MB升高超过总CK的6%时需考虑心肌损害,小于总CK的6%时要考虑骨骼肌损害;
(2)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占血清总CK的95%,心肌中也有少部分;
(3)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少部分分布在胃肠、肾上腺皮质和肺内。
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的鉴别诊断
1.心肌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或中毒性心肌病、除颤之后、冠脉造影术后、心脏按摩后及慢性房颤等。
2.骨骼肌疾病:包括肌营养不良为代表的神经肌病、肌炎或中毒性肌病、肌损伤、肌内注射、横纹肌溶解(低钾、低磷血症、酒精中毒、高温)、全身癫痫抽搐发作之后、外科手术后。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K-BB增高):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外伤后、脑瘫、抽搐发作、脑膜炎及脑炎。
4.其他疾病:包括休克、粘液性水肿、肺栓塞、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如肺、肠、胆囊、前列腺等)。
其中,神经肌病中除风湿科范畴的炎症性肌病外,还有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肌病、离子通道病及其他肌病。炎症性肌病又分为多肌炎(PM)(儿童相对少见)、皮肌炎(DM,束周萎缩是其特点),还有包涵体肌炎(IBM),包涵体肌炎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起病相对隐匿,可累及股四头肌、腕指屈肌等,多不对称,CK正常或轻度升高,激素治疗无效。
肌营养不良常分为8种亚型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相对多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患者多为男性,其母亲为携带者。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发病率为1/3500,12岁前即不能行走,贝克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MD)是与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同一种基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1/7500,发病晚于前者,发病前可能已存在假性肥大,起病相对隐匿,16岁后尚能行走。基因诊断可以发现2/3患者存在基因缺失,1/3存在点突变。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1/2000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在20岁前起病,面肌受累隐匿,有不对称性、三角肌回避、Beevor征及胫前肌受累的特征。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分为DM1型和DM2(PROMM)型,两者均可伴白内障、脱发、睾丸萎缩,前者心脏受累多见,远端肌无力,面肌无力多,后者近端无力,面肌无力少。
肢带肌型营养不良(LGMD)是一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LGMD1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LGMD2型,临床表现为渐进的骨盆带肌和肩带肌无力,面肌常不受累,可出现翼状肩。
肌营养不良还包括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眼咽肌营养不良(OPMD)、艾德肌营养不良(EDMD)和远端肌营养不良-远端肌病(DD)。
先天性肌病
先天性肌病是一组有特殊组织病理特点的疾病,一般为新生儿或儿童早期起病,无力以近端肌为主,有累及面肌和眼外肌的中央核肌病,有面容狭长可累及呼吸肌的杆状体肌病,可有脊柱前弯、侧凸、关节松弛,髋关节脱位等临床表现,病情相对不进展,CK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可以正常或呈肌源性损害。
代谢性肌病
代谢性肌病是一组因酶缺陷造成的遗传代谢性肌病,临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肌肉运动耐受性差和肌肉疲劳感,有时伴肌肉疼痛和痉挛。包括线粒体肌病、糖原累积性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肉毒碱缺乏等。
内分泌肌病
内分泌肌病,当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均会出现肌酶升高,甲减时升高较甲亢时明显,因此肌酶异常的患者需除外甲状腺疾病。其他类型肌病还包括中毒性肌病,化学物质(毒鼠强、氟乙酰胺、有机磷农药、酒精、硫化氢、K粉等)和药物(他汀类、抗精神病药物、阿片类、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导致的肌病,以及感染、中重度烧伤所致肌肉损伤。
总之,对肌病的临床诊断,要结合病史、起病年龄、病程、受累肌群的分布和其他器官累及的情况(皮肤、脊柱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眼、耳等)进行综合分析,遗传基因的检测对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和代谢性肌病的诊断均非常重要。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xuyunke@yxj.org.cn
稿费:100~1000
小编微信:Labyrinthabc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肌酸激酶高一定是肌无力病吗?
来自于:北京|
提问时间: 15:04:06|
基本信息:
病情描述:
肌酸激酶高一定是肌病吗?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2830收到了:
病情分析:
肌酸激酶高不一定是重症肌无力,也有可能是多发性肌炎
指导意见:
还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如,晨轻暮重,典型的皮疹等作出诊断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乏力肌肉酸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