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100篇对快要生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小溪,17岁,属于社区矫正人员,现在一家超市工作。近期,小溪为照顾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搬到了邻近奶奶盼社区居住,小溪成了该社区的志愿者。小溪新换了工作,结识了小雅,并常随小雅出人酒吧酗酒。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列事项中,小溪需向司法所报告的有()。-正解问答-正解网0【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多选&小溪,17岁,属于社区矫正人员,现在一家超市工作。近期,小溪为照顾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搬到了邻近奶奶盼社区居住,小溪成了该社区的志愿者。小溪新换了工作,结识了小雅,并常随小雅出人酒吧酗酒。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列事项中,小溪需向司法所报告的有()。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B. 搬家C. 换工作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E. 成为社区志愿者* 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 B. 搬家 * C. 换工作 * 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 * E. 成为社区志愿者作者:花前月下ぐ只为你如痴如醉来源:正解网链接:投票0好问题烂问题同问已同问修改分享扫码分享复制网址OK了,粘贴即可!解答:1个同问:0人浏览:25次修改提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多选&小溪,17岁,属于社区矫正人员,现在一家超市工作。近期,小溪为照顾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搬到了邻近奶奶盼社区居住,小溪成了该社区的志愿者。小溪新换了工作,结识了小雅,并常随小雅出人酒吧酗酒。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列事项中,小溪需向司法所报告的有()。&&&&&* 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 B. 搬家
* C. 换工作
* 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
* E. 成为社区志愿者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0正解答案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B. 搬家C. 换工作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E. 成为社区志愿者详细解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答案
* 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 B. 搬家 * C. 换工作 * 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 * E. 成为社区志愿者 详细解释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作者:来源:正解网链接:收藏已收藏感谢已感谢修改分享扫码分享复制网址OK了,粘贴即可!修改解答&&&&&##答案
* A. 奶奶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 B. 搬家
* C. 换工作
* D. 结识小雅出入酒吧
* E. 成为社区志愿者
##详细解释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我的解答&&&&&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登录正解-- 华商报 --
社区矫正人员的蜕变与新生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文/图
社区矫正,是针对被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也称之为社区服刑。有学者认为今天的社区矫正和古代的“划地为牢”有异曲同工之处。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地”比古代要宽泛许多。  
近期,华商报记者走访了一些社区矫正人员,还原他们蜕变与新生之路。  社区矫正 在家服刑  
他们属于服刑人员,但和传统的在高墙电网内服刑不同,他们有相对的人身自由,可以和妻子儿女一起生活,可以孝敬父母,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他们需要定期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递交思想汇报,离开居住地时要履行请假手续。而一旦有违法犯罪或不遵守规定的行为,他们将面临被重新收监。  
这个群体有个特殊的称谓——社区矫正人员。那么,什么样的服刑人员会进行社区矫正?他们究竟如何进行改造?效果又如何呢?  故事1  81岁的社区矫正者  
西安市土门附近一个建筑很陈旧的小区里,81岁的老太太朱某在这里过着深居简出的独居生活。但有细心的邻居发现,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中旬都会有当地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上门“探望”老太太,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许多时候还提着水果和生活用品。  
难道老太太的子女亲属在司法所工作?有邻居小心翼翼地问老太太。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太太告诉大家,自己是一名社区矫正服刑者,多年前曾因拐卖儿童罪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据了解,朱某1935年出生于河南,曾是西安市某企业退休工人,2000年因拐卖儿童被刑拘,2001年被西安市中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陕西省女子监狱服刑期间,获减刑两次,改判一次。2012年初经西安市中院裁定予以假释后,交由她居住地的莲湖区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期为日至日。  
按照规定,朱某本应每月定期到辖区司法所报到。她悔罪态度也极好,每月都到莲湖区司法局土门司法所进行口头思想汇报。后来司法机关考虑到她行动不便,便每月派人到她的家里“下访”,了解掌握她的改造情况和思想动态。  
莲湖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了解到,朱某出狱后因家庭矛盾不能回家居住,只能借住原单位的宿舍,且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工作人员便及时协调她原来的单位,给她争取到每月300元的生活费。每到节假日,工作人员还督促社区给予其申报生活困难救助。  
莲湖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说,虽然朱某拐卖儿童犯罪让许多人很愤怒,也属于服刑人员,但如今毕竟年龄大了,儿女又不愿照顾,其本人又患有高血压,行动也不方便,所以司法局尽量在各方面给其提供帮助。  故事2  他现在“忙得时间不够用”  
6月29日下午,位于西安环山路上的户县庞光镇上,庞光镇司法所所长张顺荣和工作人员来到服刑人员施某家走访。  
今年41岁的施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12年他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由于认罪态度积极,施某被法院移交给户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监管。  
施某的父亲说,施某去学校接孩子了,稍等就回来。他告诉张顺荣,本来是要做农家乐生意的,但由于家里人手不够,农家乐就一直没有开张。他和施某如今主要张罗着一家加水站,给过往的货运车辆加水。施某的母亲在一旁补充说,由于货运车辆24小时不间断,所以加水站也是24小时营业。她说多亏有施某在家里帮忙,否则加水站靠自己老两口就没办法经营下去。话音之外,华商报记者能感觉到施某家人对目前这种生活状态的满意。  
几个人正谈话时,施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他很是热情地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孩子放学要收拾东西,所以赶回家的时间比平时稍微晚了一些。”  
司法所工作人员询问他最近情况如何,施某汇报说家里除过经营加水站外,还有15亩樱桃、5亩葡萄,总的感受就是忙得时间不够用。听到这里,张顺荣笑着说:“忙了好啊,忙了总比闲着好,人闲容易惹事。”  
张顺荣告诉华商报记者,户县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当前在册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有260多人,施某属于表现不错的服刑人员,上进心特别强。这一点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很认可。  
施某说,自己当年犯罪属于一念之差,如今想起来追悔莫及,所以很珍惜如今的生活。现在他和普通人已经没有大的区别,除定期到司法所报到、汇报思想、被统一组织劳动外,其余时间都和以前差不多,可以陪家人,可以自己做事情。但自己内心很明白,目前仍是戴罪之身,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平时做事特别小心谨慎,唯恐再次碰触法律红线。  
1967年出生的王某是西安市莲湖区司法局北关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的一名服刑人员。2013年,在国企财会岗位工作的王某因挪用公款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4年执行。由于认罪态度好,加之王某是家庭的顶梁柱,法院将王某移交给莲湖区司法局监管。  
王某如今在西安一家企业上班,他告诉华商报记者,当年犯罪后一度很后怕,担心自己的入狱可能会导致家破人亡——因为双方四个老人都年龄大了,而且长期身体不好,妻子还下岗在家,子女也都正在读书。而社区矫正这种方式不仅让自己有了一份工作可以养家,而且还可以尽孝照顾双方父母。  
王某说,现在除了家人的各种监督外,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矫正顺利完成,“也许外人看着我很自由,和普通人没有多大差别,其实我的压力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  故事3  他在矫正期间考上大学  
如今正在东北某大学读书的路某也曾是一名社区矫正人员。2011年,当时还在咸阳市读高中的路某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刑4年。由于路某当时还未成年,2012年被移交到咸阳市秦都区司法局接受司法矫正。  
鉴于路某的特殊情况,其居住地秦都区司法局古渡司法所专门给他成立了由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组成的帮扶矫正小组。从此,路某开始了他边读书边改造的特殊经历。  
事实证明,司法机关对路某的帮扶很有效果。路某在整个高中阶段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也不错,并于2014年被东北某大学录取。  
路某被大学录取时接受社区矫正的期限还没结束,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他这种情况是要移交到学校所在地司法所的。古渡司法所所长田涛认为当时路某的刑期已经不多了,他担心移交后会对路某新的生活有影响,于是将该情况上报给了区司法局,司法局最后决定路某人去东北上学,但剩余的社区矫正档案和任务仍由古渡司法所代管。  
为了解决路某的特殊情况,司法所专门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和路某对接,通过电话、QQ、书信和微信,随时掌握了解路某在东北学校的情况和表现。由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错误,路某非常配合司法所的工作。大学期间一直与司法所保持着每周一次电话报到,每月将思想汇报邮寄给司法所。  
2015年底,根据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向路某下达了特赦裁定书,同时秦都区司法局也给他办理了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故事4  社区矫正帮他成“致富能手”  
“司法矫正这种形式带给我压力的同时,也带给我创业的动力。”7月1日,正在千阳县司法局接受司法矫正的刘某对华商报记者说。  
今年44岁的刘某几年前因聚众斗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被移交到社区矫正后,刘某对自己以前的行为非常懊悔,他发誓要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于是在约定的时间定期向司法局报到、递交思想汇报、参加劳动之外,刘某开始创业。如今,他不仅承包了当地的近千亩林地,还开办有自己的肉羊饲养场,还有苗圃和果园,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7月1日下午,当记者和千阳县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找到刘某时,他正准备开着私家车去羊场给工人送面粉。  
谈到社区矫正,刘某说如果自己当时犯事后被关进监狱,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创业成绩。他说如今自己经济已经不用发愁,去年给儿子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还办了婚礼。“这种服刑方式让我更加意识到,只有好好改造好好做人,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千阳县司法局采访期间,记者还遇到了解除矫正不久的杨某。今年42岁的杨某情况更为特殊,几年前他因为交通肇事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从看守所被移交到司法局时,由于此前家庭全力给受害方做经济赔偿,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而自己驾驶证被吊销、又没有工作,身体状况还不好,基本生活一时间都无法保障。  
杨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情况给司法局做了报告,希望得到帮助,很快司法局安排他到当地一家陶瓷企业上班。如今,杨某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杨某对华商报记者说,自己刚被关进看守所时一度非常绝望,认为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完了。没想到后来人生突然因社区矫正而改变。  
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解除了社区矫正后,杨某继续留在了陶瓷厂上班。他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如今已经习惯了这里,而且收入也不错。
《华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社区矫正个案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社区矫正让大墙外的“服刑人员”走向新生
——乌鲁木齐市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纪实
分类:司法 & 来源:新疆法制报 & 作者:白雪晴 & 发布时间:
  核心提示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司法局将社区矫正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首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让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监管,走向新生活,成为守法公民。  乌市司法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乌鲁木齐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016人,累计解除矫正3022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共994人,未出现脱管漏管的现象。开展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2301起,法院采信率达98%以上。 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的教育转化,广大社区服刑人员洗心革面,告别过去,走向新生。  帮扶教育 鼓励社区服刑人员自主创业  平整的台面上,一幅“厚德载物”的题字被平铺、浸湿再烘干……8月8日,在一家装裱店内,27岁的社区服刑人员方雷动作娴熟地做着这一道道工序,很快,这幅字画装裱完成。  看着自己的作品,方雷满意地点点头。瘦高的他穿着一件红色T恤,眼神干净,看上去很阳光。  提起自己“犯”的事,方雷很懊悔。他说,为了帮朋友讨债,堵了别人的门,没想到竟触犯了法律,构成了非法拘禁罪。2014年10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接着,便来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八一司法所报到,开始社区服刑。  八一司法所所长阿依古丽介绍,目前,该所共有14名社区服刑人员。每个月司法所都会组织他们学习教育,并做心理辅导。  方雷说,通过学习,他了解到了很多法律知识。在服刑的第二个月,便决定踏实地做点什么,正巧有朋友打算开字画装裱店,他对此也感兴趣,和朋友一起合伙干了半个月后,决定独自单干。  方雷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司法所干部的支持。他租了一间50平方米的门面房,将字画装裱店开了起来。前三个月,几乎都是赔钱。但他没退却,自己动手常加练习,装裱技术慢慢娴熟起来。  随着业务扩大,他又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加工画框和装裱的工场,还雇了5名工人。  阿依古丽说,方雷只是八一司法所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自主创业中的一位,该所经常鼓励社区服刑人员要遵纪守法,开创美好生活,现已有6人在自主创业方面取得佳绩。今后,该所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使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  人文关怀 为社区服刑人员求职牵线搭桥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喀什东路司法所所长马建力说,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求职难是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该所积极应对,多方联系,为该所社区服刑人员解决了就业困难。他认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人文关怀能够温暖社区服刑人员的心,更有利于改造。  张磊是该所监管的一名社区服刑人员。他的妻子是一名残疾人,家庭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因其驾驶技术熟练,张磊到司法所报到后,找过多家单位应聘司机的职务,但均因其有犯罪记录,以失败告终。  司法所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为其联系到在乌市石油新村附近开货车的一份工作,每月工资3500元。张磊非常感动,他表示今后一定认真改造,好好生活。  高明也是该所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刚到司法所报到时,因缺乏谋生技能,生活很迷茫。司法所工作人员常常像朋友一样和他拉家常。马建力建议高明学个手艺,开个店。不久,高明就报名参加了糕点学习班,学成后,开起了蛋糕店。  开店初期,高明遇到办理工商手续、房租合同签订等涉法问题,他都会到司法所求助,马建力认真地为其解答,并给他一些合理的建议。  如今,高明的蛋糕店已经有模有样。马建力又建议他将店开到网上去,这样能够拓宽销售渠道。现在,高明每天都忙碌地穿梭于全市的大街小巷,给顾客送去他制作的精美糕点。  很多社区矫正管理人员都感到,如果社区服刑人员的生计没着落,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导致重蹈覆辙。因此,给有困难的矫正对象帮困解难,在关爱中以情换心,成了人性化帮扶的题中之义。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这对于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十分关键。”乌市米东区社区矫正中心负责人马艳芳说。  米东区柏扬河司法所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艾某因抢劫被判缓刑,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该所为其找了一份当保安的工作,她十分珍惜。今年7月初,艾某所在公司提出所有聘用人员要到派出所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没有证明的,一律解聘。这让艾某很无措。马艳芳听闻此事后,冒着酷暑,找到该公司经理进行沟通,讲明艾某目前正在积极接受帮教,希望公司能为她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帮助她重新回归社会。马艳芳的真情打动了公司经理,最终同意留用艾某继续工作。  巧解心结 鼓励社区服刑人员重塑信心  社区服刑人员大多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此,乌市社区矫正工作“从心入手”,与高等院校或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努力打开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结”。同时,通过天山区司法局心理矫正中心、各司法所心理矫正室,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心理评估、集中辅导、个案咨询治疗等,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  乌市高新区(新市区)南纬路司法所不断摸索总结,有效实现人性化社区矫正工作理念。该所在日常监管中,及时帮助社区服刑人员疏导心理问题,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健康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促使他们达到认罪悔罪、认真改造、阳光生活的目的,真正做到把阳光洒进服刑人员心田。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心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所将心理咨询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立了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该所司法助理员赵静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她及时对社区服刑人员趋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好疏导工作,实行个案矫正、一人一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打消心理顾虑。  “我申请收监执行!把我关起来吧,有时候我都想从窗户上跳下去……”赵静去社区服刑人员林兵家走访时,林兵向她倾诉。“我最近真的特别不顺,家里一团糟,我的朋友也不愿意再来我家。而且,我的车由于做了保全,没办法年审。现在,我的车是‘黑’的,人也是‘黑’的……”  赵静耐心地倾听林兵的话后,邀请他定期到司法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疏导。经过多次治疗,疏解了其焦虑情绪,并挖掘出其现在生活混乱的根源。原来,林兵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内心时常感到孤独痛苦。现在,由于正处于服刑阶段,总感到女朋友不信任他,他很苦恼。赵静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鼓励他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逐步恢复自信心,重新找准了自己的社会定位。  据统计,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司法行政系统共开展团体心理辅导15期850余人次、法律讲座4期,共接待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1200余人次,组织心理测试850余人次,建立心理辅导档案850余份。  创新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带来的社会裂痕  很多人会担心,这些犯有前科的人员在社区里生活,如何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教呢?  “现在通过手机定位,我们便可以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乌市司法局局长张自敏介绍,乌鲁木齐市司法行政机关使用“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市社区服刑人员信息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监控管理。目前,全市有125名严管期的社区服刑人员均携带功能定位手机,他们未经批准,不得离开管教区域范围。  张自敏认为,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化、轻刑化,是适应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构建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降低监狱押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社区矫正让轻微罪犯等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执行刑罚,避免了罪犯入狱可能带来的家庭破裂、孩子失学等问题,能够激发服刑人员珍惜眼前自由、积极改造的动力。同时,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帮助其解决生活、就业等困难,有利于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犯罪带来的社会裂痕,促进了社会和谐。  他说,今后,首府社区矫正工作要继续紧紧围绕衔接接收、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再上新水平,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笔者手记 让“从头再来”的梦想照进现实 在本期社区矫正专题的采访过程中,笔者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社区服刑人员,了解到他们背后众多辛酸与无奈的故事。由于一时的冲动与无知,这些社区服刑人员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灿烂的前程也因此黯淡。幸运的是,社区矫正这一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小明(化名),17岁。坐在笔者面前的他,阳光、洒脱,健谈而又幽默,今年10月,他将结束自己的社区矫正生涯。几年前,由于一时冲动,小明参与一起打架斗殴案件,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执行。此前,他是一名初中学生。  考虑到小明的特殊情况,乌市沙依巴克区雅山司法所对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使他接受普法学习,懂得了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要是没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关心与照顾,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了。”这是小明告诉笔者的话,回忆起往事,他充满懊悔,同时也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  “社区矫正不仅挽救了个人,更挽救了整个家庭。”这是许多社区服刑人员的心里话。而矫正一人,感动一家,稳定一片——这就是社区矫正工作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乌鲁木齐市司法局在社区矫正工作上的积极作为,不仅温暖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矫正给予了服刑人员“新生”,社区服刑人员也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拾金不昧的改造好的典型。例如,乌市水磨沟区六道湾街道片区司法所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刘某现是出租车司机,此前,他在车上拾到万余元现金后,主动交到公司,让公司帮助寻找失主;乌市喀什东路街道社区服刑人员王某生活困难,喀什东路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们都自愿伸出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社区矫正让社区服刑人员的重生路走得更顺坦,让“从头再来”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宽严相济”和“给出路”刑事政策的优越性,也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乌鲁木齐县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法规和心理辅导培训班开课。社区服刑人员方雷正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司法所工作人员为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4月15日,乌鲁木齐县社区矫正科和乌鲁木齐县水西沟司法所干警同社区服刑人员在烈士陵园扫墓。乌鲁木齐县社区服刑人员当起了法治宣传员,为当地牧民发放法治宣传材料。司法所干警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责任编辑 徐洁
看新疆新闻,关注法制报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新疆法制报网制作的专题内容,所注“中国西部网讯”均为新疆法制报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疆法制报网”并保留“新疆法制报网讯”电头。
新闻网站:
报业网站:
新疆法制报社联系方式
发展中心:
新闻中心:
维文法服部:
维文编报部:
网站联系方式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路38路
邮编:830002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
新疆法制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区矫正人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