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脑梗死腿脚麻木是什么原因疼痛左眼失明血压高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009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大全.doc67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009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大全.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009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高血压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是,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与无高血压家庭史比较,双亲一方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1.5倍,双亲均有高血压者,则高2~3倍。
010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指南”指出,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有其特点。我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2 为19~24。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有统计分析表明,BMI≥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计算,我国中年男性饮酒率为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病危险增加40%。膳食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盐摄入量12~18克/天/人)血压水平高于南方人群(盐摄入量7~8克/天/人)。“指南”还指出,心血管病发生的其它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脂异常、糖尿病、缺少体力活动等。
011 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指南”指出,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和冠心病的独立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增加46%。收缩压140~149毫米汞柱者冠心病相对危险增加1.3倍;有高血压病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者高6倍。
012 哪些人容易发生高血压病患? 1、体型肥胖的人   肥胖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诱因。人体肥胖,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使心脏负担加大和血管阻力增加,容易发生高血压。体重越重,患高血压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不少得了高血压的朋友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又担心吃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就选择不治疗。这种做法非常危险,高血压的危害不在于它引起的症状,而是不知不觉中对各个器官、全身血管的损害,这些损害日渐严重时,会发生各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现在就重点说一下高血压主要损害哪些器官,会引起哪些并发症。心脏1. 左心室肥厚这是最常见的心脏损害。很好理解,血压高的时候心脏向全身供血的压力就大,负担加重。在不断的刺激下,心肌也就变得越来越厚。2. 冠心病高血压可以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危险也随之增高。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的人的 2.6 倍。此外,高血压如果控制不好,还容易发生、等心脏疾病。脑高血压是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 70% 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1. 脑血栓、脑栓塞这是脑梗死比较常见的两种类型。高血压导致颅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影响脑组织供血发生。还可能是高血压导致其他地方的血管形成血栓,随血流阻塞脑动脉,发生脑梗死。2. 腔隙性脑梗死长期高血压可以使脑内的小动脉变狭窄甚至闭塞,得不到供血的脑组织发生坏死、软化,形成病灶,称为,如果有多个病灶,称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这些病人可能没有症状,也可能有轻微的认知、记忆力异常,常在颅脑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这些病灶。3. 脑出血高血压可以导致颅内的小动脉硬化、变脆,形成动脉瘤或者直接发生小动脉破裂,导致。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四肢出现麻木、无力、不能正常活动,有些会出现眩晕、眼前发黑,一般持续数十分钟,绝大部分在一天内可以完全恢复,没有后遗症。但这种情况可以反复发作,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在 5 年内发展成脑梗死,发生心梗的危险也很高。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需要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肾脏肾脏损害也和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病变有关,在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一般在高血压持续 10~15 年后会出现肾损害、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很多朋友担心长期吃降压药会不会伤肾,其实,高血压本身对肾的损伤,比降压药严重多了。血管最严重的血管病变是主动脉夹层。正常情况下,动脉的管壁是完好的,发生病变时,血流可能把主动脉的管壁剥开形成两层,这时候主动脉非常容易发生破裂,危及生命。当高血压病人突然出现胸部、腹部撕裂样疼痛的时候,一定要马上送医院,及时处理,或许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一些小血管的病变也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比如腿部的动脉发生狭窄、闭塞时,会影响相应区域的供血,可出现疼痛、跛行、伤口愈合缓慢等情况。眼睛高血压可以损害眼底动脉、发生各种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出现失明。一般情况下,眼底病变多发生在长期高血压的病人身上,但如果血压急剧升高,也有可能发生一些急性的眼底病变。避免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方法就是尽早发现、及早控制高血压。不要因为担心降压药的副作用,而不治疗或者采用各种保健仪器或者各种疗效不明的「天然」疗法,不仅达不到降压的效果,反而会延误病情。记住一句话:高血压本身的危害,比降压药的副作用严重得多。责任编辑:初洋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来源:.cn 正版图片库
不只是科普 更是健康工具查看: 5|回复: 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阅读权限90精华0帖子
守卫队长, 积分 211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86 积分
性别保密幸福币0 经验7933 帖子
活动推荐 /2
你来?拿礼包拿到你手软[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老人腿痛 可能血管闭塞引起
当前位置:
& [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老人腿痛 可能血管闭塞引起
[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老人腿痛 可能血管闭塞引起
篇一 : 老人腿痛 可能血管闭塞引起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中老年朋友若出现足趾发冷、下肢酸痛、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外周血管介入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老年人若出现腿脚麻木、发冷、疼痛、行走不便等不适,大多是缺钙、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等病变所致,只要多补钙或按摩等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临床观察发现,很多以“腿痛”为主诉的中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缺钙,骨质增生也并不十分严重,导致其“腿痛”的真正原因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缺血。早发现:“间歇性跛行”最有代表性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腿部缺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高达15%~20%。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4期:①早期:病人常感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容易“抽筋”。上述症状常被误认为是缺钙或骨质增生。②运动后疼痛期:若缺血状况得不到改善,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因肌肉耗氧量增加而供血不足,腿部肌肉出现痉挛性疼痛,病人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儿后,血液供应恢复,腿痛缓解。再次运动后,疼痛又重复出现。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病人能够连续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从最初能行走几百米,到最后只能行走十几米,甚至几米。一般地说,疼痛最常发生在小腿,其次为臀部、大腿、足部等。③静息痛期:静息痛是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此期病人在不运动时,下肢肌肉仍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疼痛,特别是夜间入睡后、抬高患肢时,疼痛更加剧烈。低垂下肢或轻微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此时,病人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④坏死期:动脉严重闭塞导致下肢长期缺血、缺氧,足趾易感染且不易好转,后期则会出现溃疡、坏死等情况,病人常因足部剧痛而夜不能寐。若不及时治疗,许多病人将不得不面临截肢的严重后果。早预防:“危险因素”要干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是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的中老年人,若出现足趾发冷、麻木、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有外周血管介入科的医院就诊,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动脉造影等检查,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治疗:“狭窄程度”决定治疗方案1.下肢动脉轻度狭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危险因素。必要时,可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具体措施包括:饮食清淡,多食蔬果、豆类,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戒烟;坚持锻炼等。研究发现,坚持步行锻炼可使多数病人的不适症状得以缓解。走路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当出现腿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停下来休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小时左右。2.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若病人已有严重的行走困难、夜间足趾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重建患肢血供。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传统手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联合手术治疗(传统手术联合介入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下肢血管病变程度、部位,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篇二 : 脑梗塞引起的原因给予肝素方法:使用肝素时,要求PTT达到60~80。注意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用剂量为U。初始速度:一般每小时1000U;如果患者为小儿、老人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则每小时600~800U;对于体格健壮的年轻患者每小时给予U。8、降纤治疗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一次,共3次,剂量为10U、5U、5U,需在用药前后监测FIB。9、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之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1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 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疗法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高压氧治疗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脑梗塞的预防措施  脑梗塞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病人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二级预防是指病人发病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是防止脑梗塞并发症,其中二级预防意义重大,我国脑梗塞5年复发率高达40%,是国际平均水平10%的3倍多,主要原因是对二级预防观念的普及不够,目前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且我国国家批准并拨款的首个着眼脑梗塞二级预防进行二次研发的中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已经面市。  脑梗塞容易复发,而且一般一次比一次严重。  提倡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每日0.1~0.3克就可以。但临床发现阿司匹林有47%的抵抗率,也就是说服用前看看自己是否抵抗。否则服用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胃出血。  中药因为其副作用小,预防脑梗塞复发比西药要有优势,其他可选用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抗栓丸、西比灵、维脑路通等药,长期服用,服用时间最好选在饭后。  国外有长期小剂量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能预防脑梗塞复发的临床研究,但长期服用容易造成肝肾损伤。  出现先兆症状时,可以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4%碳酸氢钠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连用7~10天。  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限制钠盐,控制体重,忌烟酒。重视防治发烧、脱水、腹泻、大汗等易促发脑梗塞的情况。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 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250毫升。  3溶血栓疗法常用尿激酶、链激酶溶解血栓。用国产尿激酶2万~5万单位加入0.56摩尔/升10%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每疗程10天。也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应用,由于采用颈动脉穿刺注药,难度较大,必须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应早期应用的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的第1天内,富含水分,易溶解,这样见效快,疗程短,但要密切观察病情,以免引起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4高压氧治疗经实践证明对治疗脑梗塞效果很好,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病残率。宜于早期应用,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每次吸氧时间90~110分钟,必须在密闭加压舱进行,受条件限制。  5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目的是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但血压过高的不要降压太快;血压过低时适当给予提高。脑梗塞病人往往血糖高,对治疗不利,必须积极控制。  6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翻身拍背,活动肢体,预防肺炎和褥疮发生。参考资料编辑本段  1、什么叫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又叫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等脑局灶性损害症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老年人多见。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引起脑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有2种:一是脑血栓形成,它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常因脑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内膜粗糙,管腔狭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在血管内凝聚成块,形成脑血栓。另1种是脑栓塞,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脑堵塞血管,引起脑栓塞。这种栓子可来自风湿性心脏病的赘生物,也可能是骨折时的脂肪栓子,或空气进入血液引起气栓,或肿瘤细胞脱落形成肿瘤栓塞等等。  脑血栓形成所致的脑梗塞,起病缓慢,常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这有可能与休息时血压较低,血流缓慢有关。从发病到病情发展至顶峰,常需数十分钟甚至数天时间。而脑栓塞引起的脑梗塞,起病多较急骤,常在数秒钟或数分钟达高峰。  2、什么叫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少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国内有人通过病理生理学研究也证实,出血性脑梗塞是动脉再开通的结果。开通越快,出血机会越多;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发病是脑梗塞,梗塞的动脉血管再通后,又合并出血。临床特点是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一般而言,小灶渗出性出血症状加重多不明显。梗塞后1周内继发出血者往往症状较重。第2周以后再出血者,症状多无明显加重。早期使用抗凝剂、溶栓剂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加重。症状加重的表现是意识障碍,颅内压高,肢瘫程度加重或出现新体征等,严重者预后不良。有时虽无症状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无效者,也有继发性出血的可能。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因此,病人早期应注意控制情绪,积极脱水治疗,防止血压波动,不适合过早地应用血管扩张药,尤其是抗凝药物,以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3、何谓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这种病是1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过去单纯依靠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查,临床无法确诊。近年来,随着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腔隙性脑梗塞是怎样发生的呢?目前,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更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  那么,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呢?首先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同时,定期作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粘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粘滞血症要积极治疗。其次,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躯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除应注意安静休息外,还应请内科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4、怎样诊断腔隙性脑梗塞?  (1)多在五十岁以上发病,常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史。  (2)起病较缓慢,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  (3)临床症状较轻,多无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  (4)神经系统体征较局限单纯,如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等。  (5)脑电图、脑脊液、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无异常。  (6)CT可确诊。常有3~10毫米的低密度区,小于2毫米的病灶CT不能显示。  5、什么叫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在CT应用以前,一般认为腔隙性综合征,是脑梗塞的1种特殊表现,是大脑深部小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而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陆续发现脑内小量出血,也可引起类似腔隙性脑梗塞的表现,对这类病,目前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多见于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多见,常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在半小时或数小时之内达高峰。临床上可出现各种类似腔隙性综合征的表现,如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单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等。但因脑部出血量少,病灶范围小,血肿局限,未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一般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亦无神志、智能及瞳孔改变。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不高,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所以,很容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而头颅CT扫描是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临床报道病灶多位于内囊、壳核、丘脑和桥脑等部位,呈小灶性高密度影。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主要由高血压引起。由于长期高血压使脑深部的小动脉壁硬化,脂肪透明样变、破裂、渗出而发病。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预后良好,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后,就可以恢复,一般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6、什么叫大面积脑梗塞,它与脑出血如何鉴别?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作CT时,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1)大面积脑梗塞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3)脑出血病人7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塞多无类似现象。(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  7、何谓分水岭脑梗塞?  分水岭脑梗塞指两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部位的缺血性损害,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其致病因素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不同。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或某一动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远心端的末梢边缘区供血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梗塞。  分水岭脑梗塞常见于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大脑皮层分水岭脑梗塞常没有任何症状。前分水岭脑梗塞指梗塞带位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之间的表浅区域,表现为一侧肢体反复发作的麻木、乏力或轻偏瘫。后分水岭脑梗塞指梗塞带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表浅层,最常见的症状是偏盲,以及皮层性偏身感觉障碍。皮层下分水岭脑梗塞,梗塞位于大脑中动脉深浅之间,偏瘫症状较常见,并可有半数以上偏身感觉缺失。基底节分水岭脑梗塞,即基底节区各组动脉血管之间的缺血梗塞,常有单纯偏身运动及感觉障碍,亦可见单纯中枢性面瘫。  分水岭脑梗塞仅靠临床症状诊断困难,CT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8、什么叫外伤性脑梗塞,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谓之外伤性脑梗塞。这种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应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其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同时,因为血管损伤、痉挛,或血栓形成产生缺血改变,损伤的血管壁可成为延缓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栓扩大或血栓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梗塞。另外,外伤性脑梗塞也可能与夹层动脉瘤形成有关。脑血管内层与中层之间,由于外伤损害后,血流撞击作用,导致内膜与中层进行性分离,而形成夹层动脉瘤,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而小儿由于脑发育不健全,加之血管纤细等生理解剖特点,轻微的外伤性打击,就可引起颅内深穿支及分支血管闭塞而发生脑梗塞。  9、为什么清晨易发生脑梗塞?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塞。  那么,为什么清晨容易发生脑梗塞呢?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的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滤过,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更大,因此易发生脑梗塞。  (3)还有学者指出,可能睡眠时姿势的固定侧卧,使颈部扭曲,压迫颈动脉,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与发生脑梗塞有一定关系。  鉴于以上原因,有人提出,凡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存在的老年人,在睡眠前适当地喝些白开水,对预防脑梗塞有一定好处,尤其是对睡前喝酒较多的人更为重要。另外,夜间睡眠姿势也应注意,防止因固定侧卧而引起颈内动脉受压。  10、脑梗塞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是什么?  根据临床观察,脑梗塞患者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后(溶栓或自发再通),部分病侧的神经缺失反而加重。动物实验也证实,重灌注可加重脑组织原有的缺血性损伤。可见缺血引起的脑损伤不仅发生在组织灌注不足时,更重要的发生在灌注恢复期,这种现象称为再灌注损伤。在一定限度内,缺血时间越长,重灌注损伤越重,缺血时间相等,再灌注时间越长,组织损伤也越重。  目前认为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  (1)无再流现象指缺血后脑组织恢复血流后,缺血组织并未得到重新灌注,而是继续缺血、损伤加重。其发生认为与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肿胀,微血管内白细胞阻塞等造成微循环障碍有关。  (2)钙超载 指细胞内Ca超过正常水平甚至达正常的200倍。机制是细胞膜通透性增高,钙通道开放,Ca顺浓度差进入细胞内。Ca超载是各种原因造成神经元坏死的共同径路。  (3)自由基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时,灌注氧突然增加,产生大量氯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及蛋白质,最后造成细胞坏死。  (4)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影响细胞功能的恢复。  (5)白细胞作用实验发现,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有白细胞浸润增加,用除去白细胞的血再灌注,或用抗炎药物布洛芬减轻组织浸润,可保护缺血组织。  11、脑梗塞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为了防治再灌注损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尽早恢复血流,尽量减少缺血时间。  (2)再灌注时低流、低压、低温,前二者意义在于灌注的氧的供应不致突然增加引起氯自由基生成,后者使代谢降低,代谢产物积聚减少。  (3)清除自由基 应用低分子清除剂(维生素E、A、C、辅酶Q10等)及酶性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4)钙拮抗剂应用能阻滞缺血时开放的钙道,对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5)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外源性ATP恢复细胞膜功能,改善氧化磷酸化受阻如给氢醌,细胞色素C等。  12、大面积脑梗塞怎样治疗,预后如何?  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可及时给予高渗脱水剂、利尿剂和激素等治疗。亦可酌情给予脑细胞活化剂。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应视病情而定,一般经过1~2周治疗后,若病人意识障碍消失,颅内压已恢复正常,可给予血管扩张剂及活血化瘀药物。但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血管扩张药及活血化瘀药物,一定要掌握用药时机,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使用过早,否则,将会产生“盗血综合征”,使病情加重。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血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大面积脑梗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严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多发性脑梗塞高。而预后决定于梗塞的部位、范围大小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轻重等诸因素。一般而言,预后相对较差。  13、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怎样治疗,预后如何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主要是内科治疗。首先要尽量让患儿安静休息,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其次,可适当给予扩溶剂,扩血管药,脑细胞活化剂及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精制蝮蛇抗栓酶、胞二磷胆碱、脑复新氯酯醒、川芎嗪、复方丹参等均可选用。一般经2~3周的治疗,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一般预后较好,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脑外伤程度轻,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多较局限。②小儿代偿功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大脑的侧支循环易迅速建立。③由于临床CT的普遍应用,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条件。④近年来,由于对脑梗塞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较快,使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对药物的选择更加合理。  14、什么叫无肢体瘫痪型脑梗塞?  随着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经常发现一些经CT或核磁共振证实的脑梗塞,但病人确无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称为无肢体瘫痪型脑梗塞。  发生了脑梗塞而无肢体瘫痪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有可能是由于病灶较小,脑组织损害范围小,未累及运动通路或运动通路损害较轻之故。也可能是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区、顶叶、额叶、颞叶及小脑等,因大多不影响运动通路,或是较大面积,也不出现肢体瘫痪。还有人认为,CT或核磁共振发现的脑梗塞往往多于临床定位,这有可能与病灶在大脑的“静区”或大脑的高级功能损害未被发现有关。  无肢体瘫痪型脑梗塞局灶定位体征不明显,主要靠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所以,凡中老年患者,尤以男性,若平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症时,一旦出现头痛、头晕、智力下降、语言障碍及精神症状时,应及早做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无肢体瘫痪型脑梗塞。  15、脑梗塞的预后如何?  脑梗塞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一般预后较脑出血好一些,但病情严重的脑梗塞,预后不佳。脑梗塞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如阻塞的血管大,脑缺血范围大,脑组织受损严重,临床症状恢复慢,预后较差。  (2)与发病速度有关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  (3)与梗塞的次数和数量有关首次发作,预后较好。但一次大面积梗塞,预后较差。发生两次以上的梗塞,特别是两侧脑血管均受累预后较差。梗塞灶越多,预后越差。梗塞灶单一者,预后较好。  (4)与栓子的性质有关如栓子疏松,在随血液运行过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远端,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而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细菌栓子,比心源性栓子预后严重。但心源性栓子引起脑脓肿者,预后较差。  (5)与局灶定位症状轻重有关 发病后偏瘫失语等定位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偏瘫失语程度较重者,预后较差。  (6)与昏迷程度有关昏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起病时无昏迷,以后进入昏迷,且昏迷程度逐渐加重者,预后较差。病人神志始终处于清醒状态,预后较好。  (7)与有无合并症有关如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无合并症者,预后较好。  (8)与患者年龄有关 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龄小,体质好,预后好。16、小脑梗塞的症状(1)小脑出血脑脊液为血性,压力升高。小脑梗塞脑脊液清亮、压力多正常。但小脑卒中时,腰穿易发生小脑扁桃体疝,有一定危险,要特别小心。(2)小脑梗塞较小脑出血病程相对较长,脑干受压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3)CT扫描,小脑出血示高密度阴影,小脑梗塞示低密度阴影,二者较易区别。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17、脑梗塞患者的饮食调节脑梗塞患者首先能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此基础上配合食疗,会有很大的收效,其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可给些新鲜蔬菜切成细末,水果压汁频服。如脑梗塞患者超过24小时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维持营养。日常饮食应注意:(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以吃三个蛋黄。(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5)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就可以。(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18、脑梗塞的食疗方法参龙桃红蒸猪脑:配料:猪脑150g,西洋参9g,炙黄芪24g,炙甘草6g,明天麻9g,杭白芍12g,地龙子15g,全蝎尾4.5g、蜈蚣干2-3条,桃仁泥9g,西红花9g,川抚芎4.5g,紫丹参9g,熟地黄15g,怀山药20g,黑枣13粒,水发黑木耳30g,酱油、食盐、味精、白糖、陈年黄酒各少量。制法:先将黄芪、炙草、白芍、全蝎、蜈蚣、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熟地装入净纱布药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陶瓷罐内,加入洋参、天麻、猪脑、地龙干、山药、黑枣、黑木耳、酱油、盐、味精、白糖、清水适量;再放进屉笼内用旺火蒸至2小时熟透入味,揭盖取出,淋上黄酒2汤匙即成供食。主治:元气亏损,久病心脑气虚,神失所养,虚风内动,上扰侵犯脑海久则脑脉经络气不足无力推动,循环障碍,血瘀脑窍,阻遏清阳,不通则痛所致头痛头晕,反应迟钝,言语蹇涩,气短懈言,语声低微,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疲乏力,手足麻木,肢体无力,面色黯晦,唇甲不华,半身自汗,口角流涎,舌质紫淡体胖大有齿印痕苔白,舌下静脉怒张青紫或瘀斑,脉象弦细涩无力,多见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栓塞,脑震荡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萎缩,脑出血,手术后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功能:益气补脑,平肝息风,通络祛瘀,止痉开窍。杞菊龟香蒸猪脑:配料:猎脑150g,红枸杞15g,杭菊花9g,女贞子12g,桑寄生12g,金钗斛15g,生龟板15g,旱莲草12g,黑豆30g,明天麻12g,生牡蛎15g,杭白芍12g,川抚芎4.5g,全蝎尾4.5g,蜈蚣干2~3条,真麝香0.6~1g,川红花9g,葱白5根,水发黑木耳30g,酱油、食盐、味精、白糖、陈年老酒、芝麻油各少量。制法:先将菊花、女贞子、桑寄生、旱莲草、白芍、川芎、全蝎、蜈蚣、红花装入净纱布药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陶瓷罐内,加入龟板、牡蛎、金钗斛、枸杞、黑豆、天麻、葱白、猪脑、黑木耳、盐、酱油、味精、白糖、清水适量;再放进屉笼内用旺火蒸至2小时熟透入味,揭盖取出,淋上老酒2汤匙,芝麻油,加入麝香调和均匀,随药汤徐徐饮之。患者服饮此膳以意识转为清醒正常,头痛大减,即原方减去麝香,勿久用以免耗气伤正亏损阴津之弊,服10剂后减去全蝎,蜈蚣,勿久服。主治:肝失条达,肝阳偏亢,水不滋木,肝肾虚损,久病入络,虚风内动,上犯巅脑,血瘀脑络。久则脑窍闭塞,不通则痛所致头痛经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头痛朝轻暮重,遇劳加剧,头晕眼花,耳鸣,目眩,心烦不寐,易怒急躁,胸闷口苦,咽干口燥,反应迟钝,言语蹇涩。或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手足麻木,面色黯晦,唇爪不华,口角流涎,舌质紫青,少苔缺津,舌下静脉怒张青紫或瘀斑,脉象弦细涩。多见慢性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栓塞,脑震荡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萎缩,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肿瘤或出血经手术后头痛头晕。功能:平肝潜阳,滋肾养肝,通脑开窍,息风止痉,活血化瘀。红葡萄酒预防脑梗塞丹麦医生特吕尔逊等人的研究表明,饮适量红葡萄酒,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临床研究了13000多人,每周喝1~6杯红葡萄酒者,其患脑梗死的风险比从来不喝葡萄酒或很少喝葡萄酒者低34%,天天饮葡萄酒者患脑梗死风险率降低了32%,爱喝啤酒或烈性酒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没有明显减少。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含有有利于健康的植物成分,其中包括丹宁、类黄酮、多酚等。研究显示,这些物质属于抗氧化剂,有助于防止脂肪依附在血管壁上阻塞血管,从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每次50~100毫升,每日2次,可以长期饮用。哪些人易患脑梗塞  1.有脑梗塞家族史的人;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病人;3.糖尿病病人;4.脑功脉硬化病病人;5.肥胖病人;6.多血质人(指红细胞增高、红细胞比积增高的人);7.高凝状态及血脂增高的病人;8.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9.高粘血症(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血液粘滞度增高的病人);10.大量吸烟的人(每天10支以上,超过10年);11.血栓前状态(泛指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心绞痛发作等);12.高龄。  以上易患人群中,有以下诱因常导致脑梗塞发病:  1.季节变化,脑梗塞常年均可发病,但多在季节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形成发病高峰,如:温度、气压、湿度等变化较剧烈时,因此在一年中形成2个小高峰,分别为秋冬和冬春交接;  2.情绪波动时,如精神郁闷、长期压抑、精神激动、过分紧张等;  3.生活习惯和环境改变时,如长途跋涉或熬夜后;  4.长期卧床或睡眠中;  5.长时间禁水、禁食导致血液浓缩时;  脑梗塞可以复发,并且可以多次再发。我们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曾遇到反复再发达九次而最后死亡的病人。这是因为:一旦患有脑梗塞,说明机体已经具备了形成血栓的3类基础因素,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液质的改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因素,这些因素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反复再发。因此,得过脑梗塞的病人,一定要遵医嘱,及时针对脑血栓形成的基础因素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脑梗塞的再发,特别是患脑梗塞,在有效溶栓时机内(6~24小时),及时治疗,血栓溶解,血管再通,自认为恢复正常的病人,往往因经济、人力等因素,再通后急于出院,不进行系统正规的、有效的病因治疗,而导致脑梗塞的反复再发,后悔莫及。  要防止脑梗塞复发就必须做好以下几项:  1.针对发病基础原因进行系统、正规、有效的治疗,去除或控制发病基础因素的发生是防止脑梗塞再发的关键。  2.为达到防止脑梗塞再发的目的,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高凝、高粘及血栓前状态。  3.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抽烟、酗酒、熬夜、多荤少菜、久卧久坐、不运动、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生气等不良习惯。脑梗塞吃什么水果好  木瓜: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能软化血管。  草莓: 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有很高临床价值,对高血压有一定功效。  猕猴桃:含17种以上氨基酸、果胶、鞣酸、柠檬酸、黄酮类物质,含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尤其Vc和硒含量丰富,长期食用,可降血压、血脂等症。  猕猴桃汁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不齐,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  杏: 食用杏仁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西瓜: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质、葡萄糖、果糖、蔗糖酶、谷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苹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钙、铁、粗纤维等,对高血压有很好作用。  柿子: 柿叶含大量VC,具有降压、保护心血管作用。  柿子中含维生素较一般水果高,对于心脏病、心梗、中风都大有益处。其含有1种酚类化合物,有预防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柑橘: 在水果中,柑橘含抗氧化成分最高,可预防血栓形成。经常食用,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核桃: 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渣,能改善心脏功能。  石榴: 软化血管。  枣: 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缓和动脉硬化。  苹果: 每天食300g,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就可以下降,血管也不会硬化脑梗塞是否会遗传脑梗塞本身不会遗传,但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遗传因素,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遗传,这就需要在后天要比没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更加注意,如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脑梗塞预防护理冬季小心脑梗塞复发天气越来越冷,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会大幅上升,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朋友,深秋一定要当心脑中风,尤其是脑梗塞患者更要预防复发。预防脑梗塞的复发首先要做到:一、注意生活方式:改掉抽烟、酗酒、熬夜、多荤少菜、久卧久坐、不运动的不良习惯,日常生活上多加注意,如少操劳,尽可能生活自理,起居有规律,勿过度劳累。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和锻炼,避免发生呕吐,腹泻、大汗等可致大量脱水的情况。改善饮食结构,做到三低两高饮食(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高钾),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勿过分饱食。吸烟和过量饮酒均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少饮酒是预防卒中的重要一着。二、调节心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切忌暴喜、暴怒、忧虑等精神刺激。三、治疗原发疾病: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硬化发展加速、加重,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多为缺血性。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控制好血压、血糖。四、预防性治疗: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和西比灵、都可喜、维脑路通等扩张脑血管药物,可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长期坚持服用上述药物,可有效预防脑梗塞复发。五、定期复查:曾患过脑梗塞的患者,最好是每半年去复查一次,应注意复查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脑梗塞患者卧床注意事项一、病人要经常翻身,以减轻局部组织的受压;对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如果病人不慎患了褥疮,就要上医院换药治疗,或者遵照换药原则,在家里应用无菌技术以及各种药物进行换药,以促进褥疮的早日康复。二、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会引起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所以,病人要经常不断地变换体位。病人经常采用的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端坐位,俯卧位,头低脚高位,头高脚低位,膝胸卧位等8种。不同的体位有不同的作用。像发生了坠积性肺炎的病人,可以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利于肺内分泌物的引流;如出现了臀部的褥疮,可以采取俯卧位或者侧卧位。三、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的干燥,皮肤的清洁,最好能够每天用温水擦浴局部组织,使局部皮肤血液运输能得到改善。四、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床上的温度也应该注意不要太冷或者太热,特别要预防热水袋的烫伤。五、在帮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时,要注意的是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局部的皮肤,因为皮肤损伤后不容易愈合,容易诱发褥疮。六、要保证病人全身营养的供给。由于这种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组织生长,修复所必需的营养。七、要注意一点的是,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早晚用热毛巾擦洗颈部可预防脑梗塞每日早晚洗浴的时候,以50℃左右的热毛巾擦洗、按摩颈部四周,以皮肤发红、发热为度。长期坚持能使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使已硬化的血管逐渐变软,恢复其弹性,减少或化解动脉内膜内因胆固醇沉积所形成的“粥样斑块”,确保脑组织的血氧供应。祖国医学认为,颈部为任脉、督脉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主要经络循行汇集之处,分布着70多个重要腧穴。通过热毛巾擦颈,集中给这些穴位以良性刺激,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调节功能,对防治中风极有帮助。脑梗死的护理特点①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②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③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地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心的康复;④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⑤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尽早消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大有裨益。如何预防脑梗死复发1.针对发病基础原因进行系统、正规、有效的治疗,去除或控制发病基础因素的发生是防止脑梗死再发的关键。2.为达到防止脑梗死再发的目的,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高凝、高粘及血栓前状态。3.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抽烟、酗酒、熬夜、多荤少菜、久卧久坐、不运动、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生气等不良习惯。怎样预防脑梗塞1、不要过于劳累,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引起脑血栓的形成。2、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减少进食高脂肪食物。每天要吃500克蔬菜、250克水果、250毫升牛奶。3、加强体育锻炼。4、戒烟限酒,烟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5、情绪平稳。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6、糖尿病血黏度增高患者,需要控制血糖,降低血黏度。7、对曾患脑梗塞患者,在监测血黏度及脑血管情况下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复发。8、人体血黏度一般在早晨4点至8点最高,故主张入睡前,特别是老年人,最好喝下200毫升的水。9、要控制血压。高血压病人一定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并经常监测血压,不能根据是否头昏头痛服药。脑梗塞患者的饮食[]调理1、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2、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3、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就可以。4、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5、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6、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7、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以吃三个蛋黄。脑梗塞患者的日常饮食应注意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以吃三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5)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 ,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就可以。  (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篇三 : 请大家探讨下“脑干梗塞引起的猝死与医疗纠纷”引以为鉴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68岁,主因周身无力、右上下肢麻木9h入院,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脏正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构音障碍,眼位居中,眼动自如,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敏锐,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下肢肌力5级弱,右面及右半身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chaddock'ssign(+)。入院当时头CT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诊断:脑梗塞,高血压Ⅲ期。给予溶栓、降纤、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于次日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无尿,左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继续给予降纤,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病情一直无好转,复查头CT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尿素氮增高,入院次日晚八时突然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死亡诊断:脑干梗塞,呼吸循环衰竭。例2,患者,女,62岁,主因眩晕,恶心,呕吐7天,加重1天入院,入院当时查体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肺正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咽喉中分泌物多,右侧睑裂小,眼球下陷,右瞳孔小,对光反射灵敏,右面部及左半身浅感觉减退,右上下肢共济失调,头CT: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诊断:脑干梗塞(wallenberg综合征)。入院后不到1h突然呼吸停止,在抢救过程中心跳亦停止而死亡。死亡诊断:脑干梗塞,呼吸循环衰竭。例3,患者,男,47岁,主因头晕,恶心,右面部麻木1h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3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听诊心肺正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眼位居中,眼动自如,无眼震,右睑裂略小,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敏锐,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入院当时做头CT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2次/min,入院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降纤、改善脑血循环、保护脑细胞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入院后11h(晨3时30分),病情突然加重,患者首先觉头晕,心前区不适,大汗,立即测血压140/80mmHg,做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率50次/min,aVLS-T段略压低,立即给予静滴硝酸甘油,患者病情仍无好转,很快出现构音障碍,鼻音、右半面无汗,右面及右上肢麻木,右上肢肌力5级弱。诊断:脑干梗塞(wallenberg综合征),立即给予静滴血栓通,尚未及做头CT证实及溶栓治疗,患者呼吸突然停止,继之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例4,患者,男67岁,头晕10余日,意识不清半日入院。患者近10天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发作性头晕,伴恶心及呕吐,并四肢麻木感,近2日头晕加重,并出现视物不清,频繁呕吐,查体:浅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右2.5mm。左3.5mm,光反射存在,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下肢肌力5级弱,双Babinski'ssign(+),头CT:未见出血,ECG:V 5~6ST-T压低。诊断:脑干梗塞(weber综合征)、冠心病。于入院当日晚出现消化道出血,之后突然呼吸停止,继之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例5,患者,男,62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3天而入院。3天前出现头晕,呕吐,来我科就诊,立即收入院,于入院途中突然意识不清,四肢抽动,牙关紧闭,呼之不应,双眼凝视前方,住院后一直意识不清处于深昏迷状态,次日体温39.2℃,所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双瞳孔等大,直径1.5mm,右眼略呈内收位,颈抵抗,四肢伸直呈去大脑强直。头CT:双额部硬膜下积液,脑萎缩。诊断:脑干梗塞,次日出现大量呕血,血压逐渐下降,第二日晚突然呕血后,呼吸心跳停止,死亡。例6,患者,男43岁,头痛,呕吐4天,抽搐,意识不清1天。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性胀痛,难以忍受,于入院前一天饮啤酒一瓶后呕吐,呈喷射状,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样物及血块,同时言语不清,排便3次为粘液便,无发热,无腹痛,于做头CT过程中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双瞳孔小如针尖,四肢肌张力增高,头CT未见异常。诊断:脑干梗塞,呼吸衰竭,2天后突然呼吸停止,继之心跳停止,临床死亡。例7,患者,男,54岁,因左上下肢活动不灵3年,加重伴抽搐发作1天而入院,住院期间突然头晕,言语不清,交叉性感觉减退,一侧horner征,伴同侧共济失调,诊断为脑干梗塞(wallenberg综合征),于次日头晕加重,突然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2 讨论以上7例患者病前均有头晕或眩晕,或伴恶心、呕吐或伴心前区不适,有3例神经系统体征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小脑后下动脉主要供应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部分耳蜗神经核,中枢性交感神经束,脊髓丘脑侧束[1] 。大家知道,迷走神经背核为延髓内值得注意的结构,突出于四脑室低,形成迷走三角,此核神经元有自主运动功能,和与其相对的T 1~L 2脊髓侧角神经原共同参与自主运动的调节,孤束核接受感觉冲动,Ⅶ、Ⅸ、Ⅹ颅神经纤维传导的味觉冲动至此核前部,胸腹腔内脏感觉冲动至此核后部。孤束核后部与迷失神经背核,网状结构内脏中枢相联系,并与发出传出冲动至脊髓侧角自主神经元的网状结构细胞相连接。因此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是控制心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和其他植物神经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如果脑干梗塞影响到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轻者在头晕、呕吐的同时会出现心前区不适、心率的改变、心肌供血不足、上消化道出血、呃逆、尿潴留、尿失禁、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尿素氮增高等,重者很快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我们遇到的这7例患者由于开始的症状仅表现头晕、呕吐,加之患者为节省医疗费,故均未做MRI,病情转重后均很快死亡,亦无法做MRI,所以我们的诊断只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头CT未见异常,7例患者心电图均为正常,患者的突然死亡只能想到是脑干神经核受损中枢神经支配失灵所致。由于这7例患者初期症状很轻,只表现为头晕、呕吐,肢体轻微麻木,无力。患者均步入医院就诊,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病情急骤加重,可以说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即死亡,其家属很容易认为是由于医生误诊误治而死,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连接不断,我们救治的这7例患者有4例其家属对我们有不同程度的怀疑,有的甚至法庭相见,遗憾的是我们地处偏远,很难有家属接受尸检,使我们的诊断仅能限于临床水平。通过以上病例,笔者认为临床凡遇到40岁以上头晕的病人均不能掉以轻心,可不可以把阵发性头晕、头痛与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并列相提,需要同道们探讨,如果将阵发性头晕、头痛命名为脑绞痛,那么由脑干梗塞引起的猝死将不足为奇。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已对阵发性头晕、头痛的病人进行了严密的监护,对其家属讲明疾病的机理和危险性,降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必要的纠纷。头晕或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据统计,成人眩晕的常见原因是耳石病,也就是良性位置性眩晕,占34.3%,而脑干小脑病变占7%。耳石病眩晕发作时症状重,但无生命危险,后循环缺血初始症状可不严重,但部分病人随着缺血灶增大或病变周边水肿加重,可致脑干的生命中枢受损,引起病人的呼吸心跳停止。因此临床中遇见头晕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如肥胖、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定要仔细采集病史,全面做神经系统检查。如果头晕或眩晕的同时伴有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视力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查体发现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征等,也就是临床上表现为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这时候即使头颅CT未见异常,也要作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后循环缺血常见的类型有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诊断后及时给以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同时控制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快完善MRI、TCD、血管多普勒超声,甚至DSA等检查。另外,一定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有进展性卒中、呼吸心跳停止的可能,以免出现猝死时家属难以接受,导致纠纷的发生。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 、 肢体/头面部麻木、 肢体无力、 头痛、呕吐、复视、 短暂意识丧失、 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国外常用“5D”标准来判断后循环缺血,即dizziness(头晕),diplopia(复视),dysphasia(构音障碍),dropattack(跌倒发作)和dystaxia(共济失调)。另外可加上disphagia(吞咽困难)。后循环缺血指的是后循环TIA和脑梗塞。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最常见的机制是栓塞机制。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 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 T I 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 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 I A与脑梗死 ,有利于临床操作。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按照缺血性脑卒中处理(参照中国缺血性卒中/TIA急性期指南2010)。他汀和抗血小板是基石。降纤和活血化瘀中成药并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抗血小板药物推荐按照ESSEN评分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3分以下推荐使用拜阿司匹林300mg qd,3分或以上可选择氯吡格雷75mg 治疗。若患者起病时未服用过抗血小板药物,为了让患者血液里的抗血小板药物快速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可予以氯吡格雷300mg po st,此方案可使血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大概6小时左右达到抗血小板有效的血药浓度。而氯吡格雷 75mg qd,要规律服用5天左右才能达到。
欢迎转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腿脚麻木吃什么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