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滑肌肉瘤晚期肝肝癌肝内多发转移移,腹胀怎么治疗今年9月份发

& 肝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肝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摘 要:女,44岁。因腹胀腹痛伴消瘦2个月,发现腹部包块半个月入院。院外腹部CT示:肝内多发占位病变,肝癌可能性大。既往否认肝炎,血吸虫等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节未触及,心肺正常,
【题 名】肝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
【作 者】沈晨
【机 构】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湖北襄樊441021
【刊 名】中国误诊学杂志,
【关键词】肝肿瘤/诊断 平滑肌肉瘤/诊断 误诊
【文 摘】女,44岁。因腹胀腹痛伴消瘦2个月,发现腹部包块半个月入院。院外腹部CT示:肝内多发占位病变,肝癌可能性大。既往否认肝炎,血吸虫等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各浅表淋巴节未触及,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左上腹可触及10cm×15cm包快,质硬,边界清楚,辅检结果:肝功能:ALT48IU/L↑,AST39IU/L,r―GT164IU/L↑,碱性磷酸酶150Iu/L↑,余正常。乙肝三系:HBcAb(+),余正常。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肝肿瘤/诊断,平滑肌肉瘤/诊断,误诊
上一篇:暂无&求助:平滑肌肉瘤复发,如何治疗及防止复发及转移
求助:平滑肌肉瘤复发,如何治疗及防止复发及转移
发病时间:不清楚
04年3月16日因大出血急诊经腹全子宫+右侧附件切除,术后病理为:平滑肌瘤(后疑病理有误).
06年11月因腹胀CT示盆腔及腹腔有巨大肿块,于11月30日在淮北市矿工医院妇产科做肿瘤切除术,肿块与胃接触部行胃小部分切除,回肠系膜有一枚7*8*7灰白色肿块,质硬.行肿块+部分回肠切除.病理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盆腔肿块病理报告:灰哑铃状结节17CM*15.5CM*6.5CM,包膜不完整(送病理科时我见到肿瘤感觉包膜挺完整光滑的),切面多彩.其它部位均未见肿瘤侵犯.免疫组化结果: SMA(+) VIMENTIN(+) CD117(-) CD68(-) S-100(-).
06年12月27始服中医科学院抑扶健脾益肾颗粒+抑扶扶正消症胶囊+复方斑蝥胶囊
07年1月12日表阿霉素+氮烯咪胺化疗3天.
07年3月19日发现阴道少量出血,做盆腔增强CT,见阴道上端3CM左右肿块.
3月22日进行伽玛刀治疗。(瘤体缩小至消失)
5月17日中午第一次做普放.
18日十四次普照,19日停止普照治疗.
9年3月21日B超查胰腺附近有7CM肿块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医生回答(1)
擅长:王新胜:
中医执业医师,现任北京丰台广济医院中医11科主治大夫,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自身学习对消化道胃肠疾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对经络疏通法有很深的了解,熟练运用,医术精湛,热心服务常受到的患者的赞扬和好评......
平滑肌肉瘤:是一类非常罕见的癌症,它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5%至10%。平滑肌肉瘤很难被预测,它可能潜伏非常长时间,而且可能会在数年后复发。这类癌症非常顽固,并对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并不敏感。手术后易复发。所以常规治疗的结果,要么是无止境的手术,直到患者不能承受,要么放弃!经络疏通法是一种全新的疗法。全新的理念,另辟蹊径。开辟了一条通过彻底改善自身的体质而达到患者康复的道路。由于经络疏通法疗效显著,曾经两次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专题采访,全面报道。其疗法及创始人康硬尔先生已被《中国中医药年鉴》载入史册,代代相传。经络疏通法治疗平滑肌肉瘤的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梁女士,59岁,2010年2月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切除,术后化疗5次。于2011年3月复发,做第2次切除,术后做生物治疗3次,2012年11月又复发。2010年2月在南京当地医院手术,术后化疗5次,1年后2011年3月复发,切除。术后做生物治疗3次,口服中药,均无效。8个月后再次复发长到3.8*2.9cm ,找到我院采用经络疏通法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病情体质,经络郁结情况,采用经络疏通法综合治疗,制定出梁女士专用方案:药浴2天换药一次,(泡完药液酸臭),特定穴位点穴按摩,敷药贴药擦药,配合刮痧(每次刮每次有)和针灸.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力度。一疗程后 检查缩小1.1公分,并周围无明确血流信号.三疗程后 瘤体消失,患者全身轻松,有劲.身体大部经络郁结打通.巩固一月出院,回家继续巩固.未见复发转移.小结:经络疏通法是从根本上治疗平滑肌肉瘤,快速疏通经络郁结,彻底改变肉瘤生长的体质环境.肿瘤生长环境消失,体内脏腑功能正常运转,肿瘤消失后不再复发.
向医生提问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今天是国际日本周是
与平滑肌肉瘤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20:53:07)[共655字]摘要:疾病分类普通外科,肿瘤科疾病概述平滑肌肉瘤是源于肠壁平滑肌、肠壁血管平滑肌或肠壁粘膜肌的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其中以直肠最多见,约占大肠平滑肌肉瘤的85%。临床上,平滑肌肿瘤良、恶难辨,主要在于组织学形态有时与生物学行为不安全一致,常出现形态学良性、生物学行为恶性的现象。平滑肌肉瘤除局部浸润邻近器官和组织外,血行播散是最主要的途径。疾病描述胃的平滑肌肿瘤分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以及成平滑肌细胞瘤。症状体征此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压迫肠壁周围组织,影响排便功能,可出出现便秘和排便不畅,肿瘤位齿线上方,接近肛管时,可有肛门痛,压迫周围器官时在男性出现排尿异常,骶尾部或下肢痛、乏力。肿瘤发生溃疡,即出现便血,便频和里急后重感。早期不影响粘膜。瘤增大后常有粘膜溃疡并出现类似溃疡病症状。疾病病因病因不明。病理生理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胃底、体部,源于胃壁肌层,源于粘膜肌及血管的平滑肌者少见。它向浆膜下或帖膜下膨胀及浸润性生长,成圆形或分叶状包块,早期不影响粘膜。瘤增大后常有粘膜溃疡并出现类似溃疡病症状,制酸剂可缓解症状。诊断检查胃镜常难诊断,X线钡餐、超声胃镜及CT有助于诊断。B超对位置浅,体积......&&&
相关文献:【摘要】目的探讨软组织平滑肌肉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例平滑肌肉瘤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滑肌肉瘤发生部位包括头颈、躯干、四肢、腹腔和腹膜后;有境界不清楚、大小不等、切面灰白或灰红及不同程度分化等典型病理特点。结论软组织平滑肌肉瘤临床上较少见,症状以疼痛为主,该病复发率高、低分化者生存率低,采用免疫组化法可提高其病理诊断性。【关键词】平滑肌肉瘤;病理学;临床平【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肾脏的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组织发生。方法对3例肾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3例显微镜下表现、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平滑肌源性肿瘤的特点。由病理确诊,术前无1例怀疑平滑肌肉瘤。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38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至今无复发(42月)。结论肾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罕见,临床诊断较困难,但依靠肾切除标本胸壁平滑肌肉瘤少见,早期可发生血行转移,术后易复发,早期在周围正常组织内做广泛切除,减少复发转移率。平滑肌肉瘤占成人软组织肿瘤发病率的5%~10%,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常见于内脏、腹膜后等处,发生于胸壁者少见,男女均可发生,早期就可发生血行转移,术后易复发。关于胸壁平滑肌肉瘤报道较少,现将本院1例胸壁平滑肌肉瘤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29岁,主因发现左前胸壁肿物16年余,加重1年余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pdf)骨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是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现报告我院经X线检查与手术病理证实1例。1病历摘要患者,男,23岁。发现右大腿肿块2个月余。开始无明显疼痛,按压无活动,略有压痛。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右股骨下段恶性神经鞘瘤,未行治疗。因肿块进行性增大,故来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检:患者右大腿内侧中下1/3处可扪及一大小约8.1cm×12.0cm的肿块,边界不清,质硬,不【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1例行下腔静脉内肿瘤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补片成形术。1例行下腔静脉内肿瘤姑息性切除术。结果行根治性切除者术后恢复顺利,但随访到7个月时出现局部复发。行姑息性切除者术后7天死于肝肾功能衰竭。结论提高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疗效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血管外科技术的合理应用。关键词平滑肌肉瘤下腔静脉12例,胃体4例,胃体底交界处3例,胃底9例;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cm23例,6~10cm4例,超过10cm1例;腔内生长25例,腔外生长2例,腔内外生长1例;未见多发;有溃疡形成17例。14例平滑肌肉瘤中,位于胃窦2例,胃体1例,胃底体交界处4例,胃底8例;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cm7例,6~10cm3例,超过10cm4例;腔内生长11例,腔外生长3例;多发肿瘤3例;有溃疡形成10例。本组42例【关键词】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1病历摘要  患者,女,69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个月,于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包块,质韧,无疼痛,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腹泻及消瘦,未做检查治疗;1个月来,自觉包块逐渐增大,于我县人民医院做CT检查,提示右中腹部实质性包块,未进一步治疗。于日求治于我院,以腹部包块收住管异常增多增粗,肿瘤无明显包膜,呈暗褐色,质地脆,血供极其丰富,表浅部位与脑组织界限尚清楚,深部界限不清。病理证实为“转移性平滑肌肉瘤”。术后肢体肌力恢复,麻木感消失。治愈出院。半月后又予以放疗,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图1脑膜瘤术前CT平扫图2脑膜瘤术前CT增强图3平滑肌肉瘤术前平扫图4平滑肌肉瘤术前增强2讨论脑转移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国内报道和国外报道有较大的差别[1]。原发灶在男性平滑肌肉瘤多发生于子宫、胃肠道等,很少发生于舌部,文献报道罕见,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舌平滑肌肉瘤更罕见[1~6],现将笔者遇见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59岁,平时健康,7~8个月前,舌前部出现小肿块,并有疼痛,近4个月来,肿块破溃,形成溃疡,曾口服各种消炎药,未见好转,溃疡越来越大,疼痛加剧,来院就诊。1.2临床检查所见全身健康情况尚可,两侧面颊部对称,腮腺区无明显肿胀和隆密度钙化及低密度气体影(图1~4)。CT诊断:胃平滑肌肉瘤。病理:胃粘膜组织、腺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细胞大小一致,无明显异型性。间质水肿,伴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区域糜烂。粘膜下平滑肌组织高度异常增生,瘤组织排列呈囊状及编织样结构,纵横交错,瘤细胞呈长梭形,胞质丰富,核长椭圆形,两头钝圆,染色深浅不一,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病理诊断:(胃体)平滑肌肉瘤。图1图2图3图4胃平滑肌肉瘤图片说明:图1-4【摘要】目的评价肝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9例肝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对诊断、手术适应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2.2%、11.1%。结论肿瘤标志物(AFP,CEA,APT)检测对肝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平滑肌肉瘤肝转移Clinicalanalysesforninepati缘与胰体、尾部广基相连,界限不清。增强后示:囊壁轻度强化,未见明确分隔及壁结节,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拟诊:胰腺囊腺瘤。病理诊断:胃平滑肌肉瘤极度囊性变,侵及胰尾部。2年后CT及B超复查:均显示肝内有多发实性转移灶。2讨论胃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发病率低,占胃恶性肿瘤的0.25%~1.50%,按生长部位可分为腔内、腔外及混合型。肿瘤常隐袭膨胀性生长,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晚期多因我院收治经手术证实为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患者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满感半年,腹部肿物2个月。2001年9月收入我院,术前经B超、CT证实腹膜后有一实质占位病变侵及下腔静脉。术中见腹膜后有一不规则分叶状实性肿物,边界清,质地硬。大小为12cm×10cm×10cm,肿物发生于下腔静脉中部前壁,腔静脉壁周径约1/4受累。将受累静脉壁连同肿瘤一并切除,间断缝合下腔静限性内凸,考虑胃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示胃底后壁见一形状不规则隆起,表面呈结节状,约4cm×3cm×3cm,同时见胃窦后壁形态不规则糜烂,表面呈结节状。病理示胃底黏膜慢性炎症,胃窦后壁腺癌。于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中见胃底部5.0cm×4.5cm肿物,侵出浆膜,胃窦后壁触及质硬的溃疡型肿物。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胃底肿物位于黏膜下,胃底平滑肌肉瘤;胃大弯淋巴结1【关键词】胆囊;平滑肌肉瘤;病理学  原发于胆囊的肉瘤十分罕见,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1.4&[1],而平滑肌肉瘤(PLSMG)的发病率更低。我院诊治了一例PLSMG,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性,69岁,因&无明显诱因右上腹疼痛6天于日入院。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厌油,纳差。无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WBC20.【概述】胃平滑肌肉瘤多从胃固有肌层发生,较为少见,仅占胃内瘤的20%,性别差异不大,平均年龄为54岁。【诊断】X线钡餐检查所见,胃内型呈半圆形充盈缺损,边缘整齐,有时其中央可见脐样的溃疡龛影;胃外型表现为胃受压,胃壁粘膜完整,皱襞有拉平现象。胃镜检查可见粘膜下肿块的特征,如有溃疡时,从该处取活检较易确诊。须与良性平滑肌瘤区别。一般认为肿瘤直径超过3cm者,应考虑为恶性。如活检见细胞为多形性,核分裂子宫平滑肌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平滑肌瘤(Leiomyoma,LM)。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很少见,发病率1%[1]。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肿瘤。本文对138例子宫平滑肌肿瘤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及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我院1999年5月~2003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的子宫平滑肌肿瘤138例,子宫次全切除粘连,腹腔内约200ml淡红色混浊液体,双侧卵巢呈多房性增大约15cm×10cm×10cm,囊壁薄,囊壁组织脆,囊液清,双侧输卵管肉眼观正常。术后剖视:宫内壁平滑,宫腔内被一规则呈球形的暗红色组织填满,宫壁薄。病理诊断:(1)子宫平滑肌肉瘤;(2)双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宫颈慢性炎症;(4)子宫内膜简单性增生过长。  2讨论  该病罕见,恶性程度高,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4%,好发于绝经期妇【关键词】胃;平滑肌肉瘤;误诊  胃平滑肌肉瘤是源于胃平滑肌的恶性肿瘤,较少见,一般占胃恶性肿瘤的1.5%~5%,约占胃间叶组织肿瘤的20%[1]。由于临床症状、X线检查等与胃癌难以鉴别,常常误诊为胃癌。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明确术前诊断,现将我院近年胃切除的恶性肿瘤中被病理证实的7例胃平滑肌肉瘤,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7~关键词平滑肌肉瘤;子宫肿瘤;妇科手术  1病历报告  患者,女,68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10个月,伴乏力、消瘦于日入院。诉日曾在外院行B超检查:子宫形态欠规则,子宫后壁可探及一约12.8cm×9.7cm大小的不均质回声反射,周界尚清,提示疑似子宫肌瘤。曾就诊于某医院,因有糖尿病史,未给予治疗。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可,消瘦体型,心肺宫体如孕3月大,前壁一8cm×6cm突起。右侧输卵管为一14cm×4cm×3cm囊实性包块。左侧输卵管增粗,实性,迂曲。双卵巢正常。盆腔各组织粘连。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病检报告:子宫粘膜下平滑肌肉瘤伴癌栓形成;双侧输卵管原发性乳头状癌(乳头腺泡型);宫体及内膜均未见瘤浸润及癌转移;双侧卵巢未见癌及瘤转移。免疫组化:肉瘤Vimentin(++):证明是间叶来源。mm23(-):表明肿瘤易转移些纵行的肌原纤维。核较大,棒形,呈一定的异型性,表现为核深染,染色质粗,大小和形状不一,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间有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血管丰富,并见大量出血坏死灶。病理诊断:右肾平滑肌肉瘤伴出血坏死改变。2讨论平滑肌肉瘤较多见于子宫和胃肠道,发生于软组织较少见,但并非罕见。据文献报道,软组织的平滑肌肉瘤67%发生于腹膜后、肠系膜和大网膜,3%~7%发生于皮肤、血管和四肢深部软组织,亦可发生于静脉、1.1cm低回声光团,在壁间生长(略)  3讨论  胃肿瘤大多为上皮性恶性肿瘤,而胃黏膜下(非上皮性)肿瘤仅占3%,它包括良性间叶组织瘤(平滑肌瘤、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及组织细胞瘤等),恶性间叶组织肿瘤(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其它恶性间叶组织瘤)及胃神经组织肿瘤(神经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瘤等),病灶位于黏膜下,常规Ⅹ线及胃镜检查不易确诊,且症状出现误诊6例(26.1%):急性阑尾炎4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腹腔内出血2例。2.2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8例,十二指肠3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恶性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2.3随访5年生存率21.7%,其中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2例,此5例术中探查均为肿瘤较局限,进行根治性切除并进行了规范化疗。3讨论3.1症状和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4例(pdf)消化道平滑肌瘤食管多见,而小肠、大网膜少见,平滑肌肉瘤胃多见。现报告3例少见平滑肌瘤,1例平滑肌肉瘤。男1例,女3例。恶心、呕吐、上腹疼痛3例,呕血2例,柏油样便1例。4例均行消化道造影,B超检查3例,CT平扫3例,MRI检查1例。4例均手术、病理证实。1病例介绍 例1,患者,女,31岁。恶心、呕吐、上腹疼痛9天余,呕血约20ml。消化道造影:胃体大弯侧可见3cmyX-raycomputer胃平滑肌肿瘤来源于中胚叶组织,可位于胃壁内、黏膜下或浆膜下。在消化道平滑肌肿瘤并不少见[1~3]。该病在CT与B超问世前,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因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即使平滑肌肉瘤,其恶性程度也较低,因此转移率很低[2~4]。现将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经CT与B超诊断的胃平滑肌肿瘤5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38例胃平滑肌瘤,11例胃平滑存率分别为89%、42%和21%,单纯胃空肠吻合术后生存3~7个月。4例十二指肠淋巴瘤根治切除3例,术后分别生存3年7个月、4年3个月和6年5个月,1例单纯胃空肠吻合术后生存9个月。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根治切除术后分别存活3年2个月和5年4个月。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和X线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联合应用是确诊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十二指肠镜检查胰头十占位性病变的203人进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的203例病理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04例占51.24%,前列腺癌(PCa)95例占46.80%,前列腺结核及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各2例,分别占0.98%。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其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较安全。在前列腺癌及其他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经直肠超声;前列腺X线表现导致误诊的病例仍时有发生。为此本文拟对年间本院胃癌X诊断中的4例具有非典型X线表现的误诊病例做一回顾性分析,从中吸取教训。  1有&牛眼征的胃体高位癌误诊为平滑肌肉瘤  例1,患者男,57岁。钡餐检查示胃体上部4.5cm&4.2cm大的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中央有一约1.3cm&0.9cm大的龛影,呈典型的&牛眼征食管168-170医学空间()10月10日消息,腹部肿块是成人原发性肾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否可以进行根治性手术、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成人原发性肾肉瘤高度恶性,以平滑肌肉瘤最常见。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提高疗效的方法,但总体预后较差。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三月第三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1996年至2005年收治成人原发性肾肉瘤15例,占同期收治794例肾肿瘤患。溃疡型胃镜下极象胃癌,镜下误诊率高,涂片活检加刷取病变部细胞学检查,可提高本病确诊率,其他辅助检查确诊率较低。因本病治疗后5年生存率远高于胃癌,故诊断并与之鉴别尤为重要。  (3)胃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为胃间质性良性肿瘤,有2.1%病例可恶变。胃镜下平滑肌瘤直径<2厘米,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糜烂、溃疡少见。胃平滑肌瘤主要发于胃体,易于出血【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明确病理诊断的4例淋巴瘤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As2O310mg/d治疗28天,15天无效停药,同时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混合细胞型霍奇金病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达部分缓解(PR)或稳定(S),小肠平滑肌肉瘤无效。结论初步观察表明As2O3是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低毒、【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方法本组经病理证实36例,CT平扫36例,增强32例。结果腹膜后肿瘤位于左侧14例,右侧16例,双侧6例;脂肪肉瘤11例,平滑肌肉瘤5例,神经母细胞瘤7例,畸胎瘤8例,淋巴管瘤5例。结论CT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定位优于定性。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后腹膜原有器官(如胰腺子宫中的平滑肌肉瘤可能因粉碎术而扩散。图片来源:YorgosNikas本报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建议,外科医生不要使用组织磨削工具移除子宫或子宫肌瘤,因为这种手术增加了散播未知癌症的风险。它还要求制造商对相关设备(组织粉碎器)的标签进行检查,并正在考虑加设&黑匣子警告&&这是FDA能够发出的最强烈警告。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名女性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ISMT)的X线、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GISMT的X线和CT征象。结果胃肠道平滑肌肿瘤21例,平滑肌肉瘤18例,肿瘤大小3~7.5cm不等,腔内型21例,腔外型18例,有溃疡者18例。结论GISMT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影像学检查对GISMT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钡餐造影;X界限清楚,部分与肺门胸膜相连,右中叶支气管变窄,双肺野内可见多个结节团块状高密度影,最大6cm×7cm×4.5cm,密度均,边缘较光滑,界限清,余肺野未见异常。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肺穿刺病理: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CD117(-),P53(+),Cerb-2(-)。诊断:右肺平滑肌肉瘤,双肺转移。入院后给予肿瘤射频消融治疗,于日死亡。2讨论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肺部恶性。PPS一般为肺内单发病灶,以周围型居多,容易误诊为肺部良性病变[1]。本组1例表现为肺实质内孤立的、境界清晰的结节灶,与肺硬化性血管瘤难以鉴别,增强扫描或随访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及血管肉瘤均可表现为肺内多发病灶,难以和转移瘤相鉴别[3],故在诊断PPS前,必须彻底检查软组织或骨有无原发肿瘤,这在多个肺结节时尤其重要。  3.3PPS的病理诊断  PPS主要依靠,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2讨论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carcinosarcoma)。癌的成分可为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腺癌、分化差的癌等;肉瘤成分可分为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癌和肉瘤的成分可按不同比例混合,通常含癌和肉瘤成分各一种,偶尔不止一种,如腺癌与平滑肌肉瘤和骨肉瘤混合。癌肉瘤可以多种形式发生,如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同时发生恶变腔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核工业909所提供的32P胶体术中或术后注入腹腔或瘤体内,一次注射剂量10~15mci,3个月后视病情再次注射。结果5例癌性腹水4例消退,1例增长延缓。3例小肠平滑肌肉瘤复发,瘤体注射后肿瘤明显缩小2例。除1例为术后20多天死亡外,6例生存9~36个月,1例至今仍生存。结论32P胶体治疗腹腔晚期恶性肿瘤,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32P胶体腹腔晚期恶性肿瘤肿瘤的CT检查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包括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26~53岁),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均为女性,21~65岁),此外本组还包括胰头平滑肌肉瘤1例(男,58岁),结肠癌胰头转移1例(男,61岁),胰头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女,46岁),胰头神经鞘瘤1例(女,26岁),脾动脉瘤2例(女,81岁、86岁),胰头腺癌2例(男,51岁、65岁)织化学研究中,癌组织成分CK的表达占94%,Vim表达占56%。故免疫组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应多处取材,仔细寻找比较明确透明细胞或颗粒细胞的成分对确定诊断更重要。临床上应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以及高度间变的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等鉴别:①纤维肉瘤:肾原发性肉瘤很少见,约占肾肿瘤的1%以下;显微镜下见纤维肉瘤瘤细胞纤细,核两端较尖;特殊染色如VanGieson染色示瘤细胞胞质呈鲜色,M肪内>3mm结节即属区域淋巴结转移,但3mm不易测量,且有一定的放大率,赵心明等提出以8mm作为转移淋巴结为宜[4]。(9)远处转移,往往通过血行转移,以肝转移最常见。3.4鉴别诊断3.4.1与平滑肌肉瘤鉴别平滑肌肉瘤多向肠腔外生长,肿瘤多巨大,密度不均,中心常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肿瘤边界较清,极少浸润性生长而边界不清,且平滑肌肉瘤淋巴转移少见,易发生肝转移。3.4.2与淋巴瘤鉴别大肠62例,进行详细的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发病年龄13~68岁(平均38岁),病程1周~20年(平均42个月)。此类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的病理组织分化呈多样性,其中纤维肉瘤样33例、黏液肉瘤样10例、平滑肌肉瘤样4例、恶纤组样6例、横纹肌肉瘤样2例、骨肉瘤样2例、圆细胞肉瘤样1例、脂肪肉瘤样1例,无法确认分化方向3例。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发现20例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血管肉瘤1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未分化肉瘤3例;26例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20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46例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最为常见。组织形态最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关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鉴别诊断:发生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较容易做出诊断,而发生于腺体外的异位肿瘤要同一些瘤样病变相鉴别,发生于后腹膜主动脉旁的要同胰腺囊腺瘤、胰腺假囊肿、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和畸胎瘤相鉴别。胰腺假囊肿有胰腺炎病史。胰腺囊腺瘤CT示肿瘤壁厚不均或呈结节状,ERCP检查有助于鉴别。脂肪瘤CT示有脂肪密度。平滑肌肉瘤可囊变,强化后呈环行强化。畸胎瘤有多种组织成分胎瘤1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8例;卵巢单纯囊肿4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部分恶变1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黄体出血,急性输卵管炎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感染1例;卵巢癌1例;小网膜处分化好平滑肌肉瘤1例。结论腹部囊实性(以囊性为主)肿块大部分来源于卵巢,巨大的囊实性肿块超声确定其来源还有一定的难度。【关键词】腹部囊实性肿块超声诊断来源腹部肿块的来源和种类繁多,或以囊性为主,或以实性为主。此以及四肢。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照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及肌源性标记物,即可以作出诊断。[结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具体发病率不详。诊断时应与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效果不肯定。该肿瘤为低度恶性,具有侵袭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可以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尚不肯定。【关键词】梭形细胞肿瘤;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病理;治疗;预后 10HPF)。借助Masson染色、desmin、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明确诊断卵巢平滑肌瘤:Masson染色肿瘤细胞胞浆为红色,而α-SMA、desmin瘤细胞弥漫性胞浆强阳性。由于卵巢平滑肌肉瘤目前仅见零星报道,有充分随访的资料的病例报道太少,以至于目前缺乏对诊断恶性有说服力的标准。一般认为在只有在瘤细胞具有不典型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核分裂活性方可诊断为平滑肌肉瘤。田扬顺[6]认为当查见病灶呈均一强化,强化程度与子宫体相似或略高,2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子宫体相似或略高。结论子宫肌瘤的低场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关键词】肌瘤,子宫磁共振成像子宫肌瘤是源于子宫平滑肌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达40%,多见于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妇女,约有0.4%的子宫肌瘤发生肉瘤性变,绝经后肌瘤一般停止生长,肌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刺激有度恶性:肿瘤体积2~5cm,同时核分裂像<5/50HPF。极低度恶性:肿瘤体积<2cm,同时核分裂像<5/50HPF。即使是极低度恶性GISTs也可以发生转移。  2鉴别诊断  2.1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肿瘤又分普通型平滑肌瘤、上皮样型、多形性、血管型、黏液型及伴破骨样巨细胞型等多个亚型。平滑肌瘤多见于食管、贲门、胃、小肠,结直肠少见。过去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的,实质上大多数是GISTs。病人30例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阳性14例(占46.7%),主要提示为小肠肿瘤、Meekel憩室和Crohn病。10例行动脉造影,阳性8例(占80.0%),主要提示为血管病变和血供丰富的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本组对5例肠道出血量少或其他检查提示Meckel憩室病人,行核素扫描,阳性4例(占80.0%)。对8例诊断不明者,通过剖腹探查和(或)术中内镜检查证实为小肠出血。  3讨论  3.1病因分析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乳腺癌肝转移腹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