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央静脉阻塞导致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该怎么办

视网膜静脉阻塞_百度百科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日起,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要进行帐号实名认证。为保障百度帐号的正常使用,请您尽快完成手机号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特征是:视网膜血液瘀滞、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和水肿。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因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视网膜炎症、视网膜低灌注、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因素。
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央静脉阻塞后3~4个月,5%~20%的患者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为2种类型:(1)轻型&&又称非缺血型、高渗透型或部分性阻塞。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症状,根据黄斑受损的程度,视力可以正常或轻度减退,视野正常或有轻度改变。①早期:视盘正常或边界轻度模糊、水肿。黄斑区正常或有轻度水肿、出血。动脉管径正常,静脉迂曲扩张,沿着视网膜4支静脉有少量或中等量火焰状和点状出血,没有或偶见棉絮状斑,视网膜有轻度水肿。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或稍延长,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及少量微血管瘤形成。黄斑正常或有轻度点状荧光素渗漏。②晚期:经过3~6个月后视网膜出血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消失。黄斑区恢复正常或有轻度色素紊乱;少数患者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荧光血管造影呈花瓣状荧光素渗漏,最后形成囊样瘢痕,可致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视盘有睫状视网膜血管侧支形成,形态如瓣状或花圈状,静脉淤滞扩张减轻或完全恢复,但有白鞘伴随。没有或偶有少量无灌注区,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部分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转变为重症缺血型静脉阻塞。(2)重型&&又称缺血型、出血型或完全型阻塞。①早期:大多数患者有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视力降至仅能辨别手指数或手动,合并动脉阻塞者可降至仅有光感。可有浓密中心暗点的视野缺损或周边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高度水肿充血,边界模糊并可被出血掩盖。②晚期:一般在发病6~12个月后进入晚期,视盘水肿消退,颜色恢复正常或变淡,其表面或边缘常有睫状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呈环状或螺旋状,比较粗大;或有新生血管形成,呈卷丝状或花环状,比较细窄,有的可突入玻璃体内,在眼底漂浮。黄斑水肿消退,有色素紊乱,或花瓣状暗红色斑,提示以往曾有黄斑囊样水肿。严重者视网膜胶质增生,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继发性视网膜前膜,或掺杂有色素的瘢痕形成,视力严重受损。2.半侧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在视网膜血管发育过程中,玻璃体动脉经过胚裂进入视杯,至胚胎3个月时,动脉两侧出现2支静脉进入视神经,正常人在视盘之后的视神经内彼此汇合形成视网膜中央静脉。通常在出生后其中一支消失,留下1支主干。然而某些人可遗留下来,形成2支静脉主干。半侧性阻塞即是其中一支主干在筛板处或视神经内形成阻塞。这一型阻塞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率6%~13%。通常1/2视网膜受累。偶可见1/3或2/3视网膜受累。其临床表现、病程和预后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类似。如有大片无灌注区,也可产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以颞侧支最常受累,占90%~93%,其中又以颞上支阻塞最多见,占62%~72%,鼻侧支阻塞极少,发病率在1.5%~3.0%。黄斑小分支阻塞比主干分支阻塞预后好,因为黄斑小分支引流的范围小且该处毛细血管层厚,产生无灌注区的可能性小,即使产生面积也很小,故引起晚期并发症新生血管的可能性小。与此相反,主干阻塞则并发症较多。(1)早期&&视力减退的状况根据压迫点位于静脉主干或小分支而有不同。阻塞位于主干和黄斑分支者,视力有不同程度减退,不供应黄斑的分支阻塞,视力可不受影响,视野有与视网膜受损区域相对应的改变。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常变细,有硬化改变。(2)晚期&&通常约在发病6个月以后出血逐渐吸收,水肿消退,视盘黄斑区出现星状或不规则形点状硬性渗出或黄斑颞侧有环状渗出,这种渗出吸收较慢。黄斑水肿消退,留下色素紊乱或囊样变性瘢痕。伴行动脉产生继发性硬化,管径变窄有白鞘伴随。
视网膜静脉阻塞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了解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可进行β凝血蛋白和血小板第Ⅳ因子含量测定。2.其他辅助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所见也因阻塞部位(总干、半侧、分支)、阻塞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及病程之早晚而有所不同。
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
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视网膜静脉阻塞并发症
第1类为黄斑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前膜形成、黄斑瘢痕形成等。第2类为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破孔和视网膜脱离。在以上并发症中以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最为常见。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
1.治疗原则(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需密切观察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一旦发现,必须立刻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可光凝视网膜无灌注区治疗。(3)严重的黄斑水肿&&可通过黄斑区格栅光凝或者玻璃体腔注射药物进行治疗。2.药物治疗本病治疗比较困难,对某些疗法也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治疗,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过去使用的抗凝药已不再应用。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可针对病因治疗和防治血栓形成,如降低血压和眼压,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血栓形成和组织水肿,并促进出血吸收。(1)纤溶制剂&&使纤维蛋白溶解,减轻或去除血栓形成。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去纤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等。治疗前应检查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者不宜应用。①尿激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具有强烈的水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可有溶解血栓的效果。静脉滴注:宜新鲜配制,5~7次为1疗程。球后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5次1疗程。离子透入:1次/天,10天为1疗程。②链激酶:与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相结合成为复合激活因子,并使其激活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链激酶给药前半小时先肌注异丙嗪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以减少副作用。③去纤酶:又称去纤维蛋白酶,是从我国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出的一种酶制剂,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而产生显著的抗凝血作用。④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由体内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纤溶蛋白。后经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成人工重组t-PA,它在体内可将纤溶酶原激活变成纤溶酶从而使血栓溶解。t-PA全身应用较容易导致严重的出血,故现在国内外有人用t-PA作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治疗本病。(2)抗血小板聚集剂&&常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可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ADP,具有较持久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双嘧达莫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3)血液稀释疗法&&其原理是降低血细胞比容、减少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最适用于血黏度增高的患者,方法是抽血500ml加75ml枸橼酸钠抗凝,高速离心,使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在等待过程中静脉滴注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然后将分离出的血浆再输回患者。10天内重复此疗法3~6次,至血细胞比容降至30%~35%为止。&此疗法不适用于严重贫血者。有效率42%~88%。(4)皮质类固醇制剂&&对青年患者特别是由炎症所致者和有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用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水肿,改善循环。有人不赞成应用皮质激素,认为静脉阻塞是血流受阻,静脉压增高,使血管渗透性增加,用皮质激素无效。(5)其他药物治疗&&如活血化瘀中药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如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69%左右。此外可根据病因给以降血压药或降眼压药。对症治疗如碘制剂肌内注射或离子透入以促进出血吸收。中西医综合治疗。可口服维生素C,芦丁、及血管扩张剂。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早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3.激光治疗其机制在于:①减少毛细血管渗漏,形成屏障从而阻止液体渗入黄斑;②封闭无灌注区,预防新生血管形成;③封闭新生血管,减少和防止玻璃体积血。激光对总干阻塞只能预防新生血管和减轻黄斑囊样水肿,对视力改善的效果不大,但对分支阻塞则效果较好。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1992年McAllister等首先应用氩激光进行了实验性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1998年又联合用YAG治疗使成功率从33%提高到54%。其后国内外许多作者应用此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视网膜动静脉鞘膜切开术可应用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在受压静脉与动脉交叉处切开动静脉鞘膜,以减轻静脉受压。使血流恢复。手术后约80%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
副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眼科
谢立科 | 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主任。
什么叫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有哪些临床表现
造成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
提供资源类型:资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防止新生血管...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防...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用激光杀死新生血管是不是最先进糖尿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糖尿病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要吃什么样的药和饮食呢(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各类糖尿病
擅长:小儿内科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相关疾病
&&已帮助用户:122512
问题分析:你好,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意见建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已帮助用户:355977
问题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意见建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已帮助用户:0
病情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指导意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
职称:医师
专长:细菌性阴道病,盆腔积液
&&已帮助用户:54864
指导意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指导意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121440
病情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指导意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视网膜中...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综合
&&已帮助用户:26596
病情分析: 您现在的情况可能还是视疲劳引起的,您的情况还是要注意用眼卫生,平时注意正确的用眼姿势,避免视疲劳,意见建议:适当的做眼保健操,饮食上可以多吃些含甲种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脏、蛋黄等。祝您身体健康
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网膜大面积出血为防止新生血管...
职称:医师
专长:擅长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胃炎、胃溃疡及其它内儿科疑难杂病。
&&已帮助用户:112431
问题分析:您好,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出血有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可能多发生在3个月左右所以又称百日青光眼意见建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出血预防新生血管的发生激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行全视网膜光凝可以大大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问我的眼睛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视
职称:护士
专长:腰部发凉
&&已帮助用户:0
你好,根据你的眼睛状况,所发生的病症。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是激光治疗,应该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了。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相关标签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obstructionofthecentralretinalvein)远比视网膜...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同类科室问答排行x
日累计回答人
日累计回答人
评价成功!什么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什么会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发生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缺血的视网膜会产生一种名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物质,当它到达眼球的其他部位时,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堵塞房水的流出途径,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正常情况下,在眼球内部不断地生成、流动着一种液体——房水,它维持着眼球的压力和正常形态,并保证细胞的新陈代谢。如果房水的流出受到阻碍,那么眼球内部的压力就会上升,位于眼球后方的视神经受到压迫而损害,会导致视力的迅速下降,这就是青光眼的基本发病过程。当季多发症状
当前位置: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疾病用药:暂无
疾病自测:暂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有多达40余种不同疾病,差不多都是广泛累及眼后节缺氧或局部性的眼前节缺氧,主要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疾病,各约占1/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根据有否视网膜缺血分缺血型(占25%)和非缺血型(占75%)2种,自然病程中无一例非缺血型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缺血型中则有18%~60%发生,多在静脉阻塞后2~3个月时发生,80%病例在6个月内发生。主要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来显示有否视网膜毛细血管非灌注区来判断缺血与否,注意非缺血型也能转变为缺血型。糖尿病就是一危险因素,糖尿病也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生的一个危险致病因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有关,认为是机械性压力作用所致,因此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此外,80%发生了静脉阻塞的患眼眼压较对侧眼的要低,认为这是代谢性酸中毒抑制了房水形成所致。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约22%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中1型占15%且多伴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型占80%且多伴黄斑病变。成人双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虹膜新生血管化几乎均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但发生视网膜病变与出现虹膜新生血管或青光眼的时间间隔不清楚。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更易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是与原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缺氧有关。
  其他较多见的伴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部疾病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17%),眼内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0.5%~15%),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虹膜新生血管化可达30%~72%,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虹膜新生血管化也达23%~32%。此外还见于诸如眼内血管性疾病的Coats病、静脉周围炎、镰状血细胞病;其他眼病有慢性葡萄膜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虹膜异色症、剥脱综合征、巩膜炎、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视神经纤维瘤病、原发性虹膜萎缩、网状组织细胞肉瘤、转移性癌、眼外伤、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脉络膜血管瘤,甚至白内障摘除等手术之后。眼外血管性疾病如颈动脉阻塞病、颈动脉海绵窦瘘、无脉症、巨细胞性动脉炎等也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正常状况和疾病状况下都会发生新生血管,前者的血管形成是被机体权衡和控制的,而后者则是无规律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阐述了视网膜缺血、毛细血管和静脉阻塞等导致视网膜缺氧,如果缺氧的细胞不死亡,它们将产生血管形成因子(vaso-formative&factor)或血管刺激因子(vasostimulating&factor),且这种因子可以弥散到眼前部刺激虹膜形成新生血管,是缺氧代谢导致了新生血管化。大量的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均支持此学说,目前已认识到的与血管形成有关的因子众多,主要是多肽因子如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growth&factors)&&主要有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形成蛋白(angiogenin)、血小板衍生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和&(trans-forming&growth&factors,TGF-&和T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其他具有血管形成活性的非多肽物质有:各种生物胺包括组胺(blogenic&amines),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血清素,serotonin);某些脂类如前列腺素E系列;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肥大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外间质降解酶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的分裂素(mitogen)等。血管形成的控制也很关键,这方面的相关抑制因子有: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胶原酶抑制因子、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etalloproteinases&inhibitor)、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酶抑制因子(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尿激酶抑制因子(由RPE产生)、肝素和肝素片段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共同产生抗血管形成因子作用等。抑制内皮细胞的有干扰素&(INF-&,interferon-&)可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延伸,血小板因子4(PF4)可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等;中和生长因子的有FGF的单克隆抗体,另外有抗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抑制剂如烟曲霉素(fumagillin)及其合成类似物AGM-1470,可阻止管腔形成。在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介导因子见表1。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和控制是正常和病理性血管形成的主要区别,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这种平衡是怎样被破坏的尚在广泛深入的研究中。目前尽管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红变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视网膜缺氧导致了新生血管的学说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支持。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玻璃体切割或晶状体摘除后,虹膜红变的发生率高,说明玻璃体和晶状体在结构上起到屏障作用,阻止血管生成因子向前扩散。由此推测晶状体隔在防止虹膜红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生血管总是起自于微血管(毛细血管或小静脉),绝不起源于大血管(小动脉、动脉或静脉)。在新生血管刺激因子存在的情况下,附近的微血管充盈,渗透性增加(第1阶段)。面对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变厚,经过包括内质网增加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内变化,各种酶释放出来,包括金属蛋白酶(如Ⅳ型胶原酶)和血浆蛋白酶(如纤溶酶原激活剂),导致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外间质破坏(第2阶段)。基底膜主要含有Ⅳ型胶原和基膜连接蛋白(LN),而周围细胞外间质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内皮细胞通过基底膜内间隙朝向新生血管刺激因子伸出伪足芽(第3阶段)。随后出现内皮细胞移行,形成两极对齐的细胞柱。与此同时,朝向这些细胞柱的底部,靠近母体血管出现细胞分裂(第4阶段)。细胞分裂不出现在新生血管的前端,而分支出现在前端,伴随着管腔的形成,此处血流开始(第5阶段)。毛细血管襻可以生出新的血管芽,周细胞从母体血管伸出,覆盖这些新生血管,新的基底膜生成,从而形成成熟的新生血管。血管树中的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由静止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起到血液与组织间选择性屏障的作用。这些细胞正常更新周期很长,时间需要1年以上,但在血管形成因子的刺激下,出现快速增殖,更新时间少于5天。疾病和健康的主要差别在于,健康情况下血管形成处于平衡和可控制状态,而疾病情况下则调节异常。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相关信息
问题描述:请在此提交你的问题,医生将为你免费解答
关注疾病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眼视网膜静脉阻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