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的疣和威尔逊总统受伤的脚趾疣是指什么

|||||||||||
王德禄 程宏
1950年8月,“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上的归国人员合影
改变了中国科技发展进程
在台湾驻日本军事代表团驻地暂住实际上等于软禁,台湾不希望由国民党政府出钱派出的留学生为共产党和新中国服务。台湾驻日代表团秘书长陈延炯带着傅斯年发来的电报,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亲自来看望赵忠尧等3人,说道:“你的老朋友,现在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有意聘你们三人在台湾大学执教。”并当场念道:“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则婉言谢绝说:“谢谢傅先生的好意,我回大陆之意已决!”
赵忠尧3人熬过了难忘的49天羁押和15天软禁,终于在日,从横滨搭乘上了下一个航次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同船的还有张建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化学工程学家)、朱诚等20多名中国留学生。日到达香港,回到了新中国。赵忠尧等回来后,当时南京市的负责人,南京大学的校长、物理系的师生等都去了南京下关火车站,物理系的学生打出了横幅“热烈欢迎赵忠尧教授回国”。
20世纪40年代赴美,五六十年代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总数在全国相同学科中占比不多,但是作出贡献却不小。至1980年,中国科学院前三批学部委员(院士)共有473人,其中243人具有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学习进修和工作的经历,108人是五六十年代(包括1949年)回国的,占当时学部委员总数的23%;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获得者,其中10人留学美国,8人是50年代回国的;至2013年,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有8位留学美国并在50年代回国。
1950年9月“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的那次航班,给中国带回来一批科学、教育和文化的未来之星,改变了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学人,中国科技星空因此也留下了12位院士的星光,他们是:赵忠尧、沈善炯、鲍文奎、涂光炽、邓稼先、叶笃正(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余国琮(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院士)、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彭司勋(药物化学家,工程院院士)、周镜(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鹰(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池际尚(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其中邓稼先和叶笃正分别是“两弹一星元勋”奖章和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很多学者估计,20世纪50年代回国的留美学者大约占留美学者总数的20%,回国人员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比例各约70%-80%和20%-30%。他们回国是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祖国建设。但是回国以后,真正受到重用并得以发展的人数比例较少,特别是人文科学的回国人员,很多被分配到中学、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单位,令人深感不幸和痛惜。
朱康福在自述中回忆:他们到上海后,都被发给可以“自愿填写”的详细履历调查表,包括“家庭出身”、“个人成分”、“曾否参加反动组织、会道门”等,甚至还有“有无亲属遭到镇压”。北京和上海的调查表的标题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此项表格一发,反应不小,因为阶级斗争、革命与反革命气息很浓,许多人有顾虑。最后是否大家都愿意填写或直接交上,就不清楚了。朱康福还说:我高中就有集中军训的经历,以后参加过中央训练团,集体参加过国民党。这些历史问题,我自己当时有点不知厉害,再则认为出国念书,也是希望有一天为国家干点儿事,国民党腐败无能,根本不可能给我们这种人一点儿机会,如今共产党执政,号召我们回来,我们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犯不上躲闪、遮盖。我和我爱人吴崇筠都如实填写,那时缺乏社会经验,更不知利害。“向党交心”却导致以后被划为“特务嫌疑”和多年被“限制利用”,直至“文革”中“蹲牛棚”和被抄家。
陈绍澧也是那次航程中一位普通还乡客,他的夫人俞惟乐是同时期不同船次回国的留美生,曾任中科院兰州化学所副所长。俞惟乐说陈绍澧在家中兄妹六个中排行老大,早年跟随父母在香港读书,老二妹妹,老三弟弟,都是陈绍澧鼓动他们到大陆读大学并留在大陆工作的。陈绍澧从美国回国时,都没能去香港探访过他家人。陈绍澧的小弟陈绍南至今对其大哥回大陆的动机仍然不理解,埋怨大哥不关心爸妈、祖母和弟妹,只顾自己的“爱国”。陈绍澧1950年获衣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院石油所和兰州化学物理所从事润滑脂的研究工作,“文革”中不堪忍受颠倒黑白的批判和侮辱,在一次批斗会后,躲在实验室上吊自杀,年仅43岁。陈绍澧的固体润滑研究成果在他离世16年后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朱福康和陈绍澧还算是有些名气的科学家,大部分50年代回国的留美学者则终生默默无闻,根本没有任何荣誉光环,如果能历经政治运动而免遭劫难就实属万幸了。虽然他们很大部分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都在一次次的阶级斗争漩涡中被湮没、荒废和摧毁了,但他们追求科学爱祖国,衣带渐宽终不悔,多数人都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浩瀚太空中的繁星,看得见的只是少数,谁能说看不见的星体不发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批特殊群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会取得那样大的进步。他们的历史贡献和地位应该在20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画卷上被添上浓重的一笔。
当年“威尔逊总统”号邮轮上的那批海归还乡客,很多人已经离世了。如今一个甲子轮回又过了4年,遗憾的是他们个人保存的资料历经政治运动已经遗失殆尽,国家相关部门保存的档案资料仍未解密,很多人去向不明,资料十分难觅。目前作者仅仅收集到不到50人的简历,那两张在邮轮上的百人合影中,还有五分之三没有辨认出人名来。虽然“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早已退役、报废并拆解,但这艘邮轮上的人和事在中国近现代留美“海归史”和20世纪中国科技史上,应该留下永远的一页。
(作者王德禄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程宏为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2014年第9期)美国总统连任也犯愁再次就职如同二婚?
本报讯美国总统奥巴马定于当地时间本月21日在美国国会大厦宣誓就职,开始他新一届4年任期。这将是奥巴马成功连任后第二次出席就职典礼。相较于第一次的万众期待,第二次似乎吸引力大减。
有人说,第二次就职就像第二次结婚一样,人们不再有新鲜感,也很难再被各种誓言和承诺打动。美国历史上不乏成功连任的总统,这也意味着不乏同一位总统两次宣誓就职的先例。在这些先例中,鉴于吸引力上注定存在的巨大落差,很多都难逃沦为鸡肋的命运。
失败的案例
威尔逊:“死气沉沉”
很多美国总统任期都是以雄心壮志开头,焦头烂额收场。就职典礼的气氛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息息相关。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从来不是一个喜欢派对的人。他在完成第一次就职典礼后没有举办任何庆祝舞会,因为觉得那很无聊。不过,至少那次就职典礼还被认为是“欢乐”和“充满喜庆气氛”的。
四年后(1914年)一切都改变了。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的阴影笼罩着美国。几周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报纸这么形容威尔逊的第二次就职典礼:“华盛顿毫无生气、死气沉沉,没有兴高采烈,而是如坟墓般寂静。”
麦迪逊:被首席大法官不屑
相较之下,詹姆斯?麦迪逊在1812年的第二次就职演说更是以“悲剧”收场,人们在就职典礼现场就已经能体会到那种苦涩。
当时负责主持就职宣誓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据称在整个典礼上一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毫不掩饰他对麦迪逊的不满。
当天,不善言辞、常常逃避社交场合的麦迪逊发表了一场沉闷无聊的演说。“当时整个场面都十分尴尬。”麦迪逊的传记作者凯文?古兹曼说。“只要麦迪逊身处一群人中间,就会有一种尴尬气氛出现。基本上,他没有逃走,是因为他知道他不得不这么做(宣誓就职)。”
杰斐逊:意料中事落差巨大
托马斯?杰斐逊在其第二次就职典礼上也显得有点疲倦,这场典礼乏善可陈,显然很难与他首次当选时相提并论。1800年杰斐逊首次当选美国总统,是美国政权首次实现政党更替,同年杰斐逊还以3美分一英亩的价格从拿破仑手中买下从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山脉的一大片土地,这一“购买路易斯安那事件”使得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
杰斐逊第二次当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民众的期待和兴奋很难再高涨到四年前的高度,而是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格兰特:大发牢骚观众冷场
在1869年尤利塞斯?格兰特当选总统时,上届总统任期还未结束,这意味着在总统卸任前一天可能待处理的议案还堆积如山。
格兰特在1873年第二次宣誓就职前一天夜里,还在通宵达旦地赶着处理一大堆议案。第二天,格兰特从白宫直奔国会山。在发表演说时,格兰特忍不住大发牢骚:“在政治历史上,我所承受的辱骂和诽谤几无旁人可比,以至于今天我可以不理会你们的判断。”
曾对格兰特第二次就职典礼进行过深入研究的约翰?马萨莱克表示,堆积如山的文件、格兰特的坏心情,加上当天出现空前的寒流,食物冻成了冰坨,乐师的小提琴琴弦被冻断,使得现场气氛冷至冰点,很多围观的民众纷纷早退。
奥巴马的“第二次”遭冷遇
距离1月21日奥巴马宣誓就职的日子越来越近,“这次(就职典礼)和上次不同”的迹象也越来越多。在华盛顿特区,酒店还没有被预订一空(和上次不同);没多少人打算排几个小时的队等待观礼(和上次不同);也没有多少黄牛党挥舞着手里的入场券吆喝(和上次不同)。虽然国会山前的就职典礼舞台已经接近搭建完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更担心奥巴马这次就职典礼相较于上次的落差。芭菲?卡弗里兹是华盛顿政治圈的元老级人物,从1984年开始一直负责主持就职典礼舞会。“当然,人们不再像四年前一样那么兴奋。不过,所有的第二次就职演说都是一样的。这是人性,也是政治。这很正常。”
成功的经典
林肯:万众沸腾传世经典
在众多第二次宣誓就职的美国总统中,林肯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不仅令万众沸腾,还富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其间林肯游刃有余,漂亮地驾驭了公众的情绪。
《A?林肯》作者、历史学家朗?怀特表示,“林肯的第一次就职演说长而理性,更多是说给南方的州听的,因为那些州担心一个共和党的总统会对他们不利。这次演说不错,但并不是特别优秀。”
林肯的第二次演说全长701个词汇,其中有505个词都是单音节。“通常,第二次的就职演说会更长,话题从拯救经济到应对气候变化无所不包。”怀特说,“而且他们很爱强调‘我’字。但是林肯的第二次演说只提到两次‘我’字。这显得与众不同。”直到现在,人们对林肯第二次演说的引用都远超第一次。
罗斯福:四次连任越讲越短
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是一位战时总统,同时还是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总统。他的第一次就职典礼万众期待,也就是在这次演说中他说出“我们唯一需要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的名言。
罗斯福的第二次就职典礼同样盛况空前,毕竟他在选举中以创造纪录式的一面倒的优势成功连任,美国人都很热爱他。可以说,罗斯福是在其个人巅峰时期赢得第一次连任的。然而,欢庆的气氛还是冲淡了不少。
到了第三次宣誓就职之前,罗斯福向被他打败的共和党候选人温德尔?韦尔奇说:“在就职日那天,你可能会在伦敦某家小酒馆里,假想自己在华盛顿宣誓就职的情形;而我则会在华盛顿宣誓就职,假想自己在伦敦小酒馆里的情形。”
四年后,美国人还是选择了罗斯福。这次,罗斯福直接取消掉本应在国会山的第四次就职典礼。他选择在白宫草地上面向5000名来宾(如果在国会山举行,至少有2.5万人观礼)宣誓就职,整个仪式在短短的15分钟内完成。
华盛顿:不想连任仍受欢迎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第一次就职典礼在纽约举行。当天,就职典礼上不缺民众兴高采烈的欢呼声,也有13次鸣枪致意,华盛顿还发表了一次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演讲,侃侃而谈政府的意义和国家的未来。这一天,美国举国同庆,人们充满希望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empirenews.page--]
四年后,华盛顿成功连任,就职典礼改在费城举行。这次,华盛顿的演说只有短短的135个字,基本大意如下:“我们又见面了。现在我将宣誓。”
美国历史教授苏珊?顿恩表示,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国内形势变得有点复杂,“他累了,甚至可以说筋疲力尽了,华盛顿本不想连任的。”尽管如此,但在杰弗逊等人的再三恳求下,华盛顿背负着全体美国人的期望再度当选总统,无论他在就职演讲上说些什么,他本身的声望已经足够让现场气氛热烈了。
美国就职典礼之“最”
最寒酸:乔治?华盛顿:借钱参加典礼。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据称因为太贫穷,不得不借钱去参加自己的就职典礼。
最倒霉:亨利?哈里森:宣誓受寒病逝。1841年,第九任美国总统亨利?哈里森在发表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就职演说时拒绝穿上大衣戴上帽子,而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哈里森染上了肺炎,32天后就去世了。
最致命:理查德?尼克松:误杀大批鸽子。1969年在理查德?尼克松的就职游行仪式前夕,组织者在沿途的树木上喷撒了一种驱赶鸽子的化学制品。没想到,鸽子吃了这些化学制品,从树上掉了下来,大街上随处可见垂死或已死的鸽子。(文字:王希怡)
威尔逊总统相关信息
威尔逊总统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威尔逊总统酒店_美国总统威尔逊_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以及威尔逊总统等相关信息
威尔逊总统酒店
美国总统威尔逊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是威尔逊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