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家医院急诊能看妇科有普外科急诊

为什么上海部分大型三甲医院的急诊室没有急诊科?
作者: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某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里,急诊室是设有急诊科的,预检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检给急诊内科或急诊外科。急诊科的医生大多经验丰富,能够处理常见的内外科急症。急诊外科能解决绝大多数的清创、缝合工作。遇到某些棘手的病情时,会先给予初步的诊断或鉴别诊断,邀请相应的科室会诊。我认为这样的急诊室是一个非常有序、高效的地方。然而,在我来上海工作之后的两年,这种观念完全被颠覆了。原因在于,上海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急诊室里没有专业的急诊科!急诊工作由各个科室的医生「兼职」工作:每来一个病人,超级强大的预检会在极短暂时间里评估患者是哪个科的毛病,然后叫相应科室的医生从病房赶下来。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简单而明显的伤口就罢了,如果恰巧是「交叉部位」的症状,如胸背痛,那预检会跟病人一起在那纠结,挂内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脊柱骨科?有时,被莫名其妙叫下来的医生会把预检斥责一顿——预检每天都会遇到,但她们每天依然要打上百通电话;有时,病人甚至在依次挂完上述科室后,仍然弄不明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在一些上海大型医院里,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挂着胸外、神外、普外、骨科、耳鼻喉、口腔等等牌子的诊室里,除了横七竖八躺着的留观病人,是看不到医生的。因为医生会在病房、监护室、门诊、手术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除了急诊。在急诊室里没有一个专业的急诊科,会有哪些问题?&&&& 对于医生每个需要值急诊班的医生,最恨的就是急诊手机。我曾经因为恐惧值急诊班而吃不下饭;也曾经在半夜里把急诊手机砸个稀烂,想脱下白大褂不干了。估计每个值班医生都非常厌恨值班手机,然而我怨恨的程度要远高于其他人,只因为它除了是值班手机,还是急诊手机。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由于「兼职」脑外科急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你会因为病人被打了一耳光、撞了一下、摔了一跤,「千里迢迢」地从病房或手术室里赶到急诊室,开个 CT 以后又匆匆忙忙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地点。并不是这些病人不值得看,或不应该看急诊,而是因为你是「兼职」:意味着你要完成日常的工作,无论是病房改医嘱、换药、手术或是门诊都要照常进行。这种模式意味着你要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频繁地穿梭于病房和急诊室之间。隔着三栋建筑,上下十层楼,一个来回就要往返四次长走廊,每天要行走无数次!为什么不设立急诊科,还要让身兼繁重工作的医生仅为了去开一张 CT、一张胸片而来回奔波呢?这种制度是合理的吗?他们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能保证工作质量吗?&&&& 对于患者我如此厌恶这种急诊模式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它让急诊变得糟糕透顶、混乱至极。因为是各专科医生兼职看急诊,那么就完全有理由只看属于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至于不是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大家会互相推诿, 即使是一目了然的问题或是举手之劳,他也会让病人再挂一个号,让专科医生诊治。举一个很简明却每天发生的例子:一位不小心摔倒的病人,摔伤了一侧颧部,脸上稍有些肿,手上擦破些皮。在这种急诊模式下,他将要挂脑外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骨科五个急诊号。预检护士要给相应的五个医生打电话,而病人则要等着这五个医生下来,挨个的去问病情、等检查、等处理、等结果。等两个小时过后,病人从各个医生得到的结论是:脑子没什么大问题、眼睛没什么大问题、颧骨没什么大问题、口腔里没什么大问题、骨头没有什么大问题……那我来这儿干什么呢?哦,就是摔肿了,擦破点儿皮。那,要擦药水吗?还是擦一下吧,不过你要找五官科擦,我是骨科医生,看手的。病人另一轮等待无果后,悻悻地离开医院,去药店买了一瓶红药水自己擦了。非要这样吗?看似对病人负责、兴师动众地叫来五个医生,结果呢?如果设立一个急诊科,消毒处理后去做检查,如果真有大问题再叫相应科室会诊,像这类病人,前后半小时就结束了。更为可怕的是,在这种兼职的急诊制度下,每当出现重病患者时,留观病人的管理、监护简直就无法直视。各个科室的医生开完医嘱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病人一整天就呆在急诊室的某个角落,何来病情观察?何来积极处理。绕了一圈,回归原点——一切问题的渊源在于制度。然而,出于种种目的,即使每天目睹着这些痛苦(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制度的制定者们丝毫没有改变的意思。然而,出于种种目的,医生们即使都知道其中的问题,但都愿意默默承受。但是,有时病人只有一次机会。我不愿意既牺牲自己的专业热情又损害病人,在那儿「默默承受」。推动医疗秩序向更合理方向变化,你我都有责任。如果不想急诊正常而高效地运作,那就关掉急诊室,放病人和医生一条生路吧。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关注今日:524 | 主题:2776815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下载丁香园 App
即送15丁当
[求助]上海各大医院里哪个普外科实力比较强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11年零130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上海各大医院里哪个普外科实力比较强,比如肝胆外科方向,等等。:):):):)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介绍几位: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总后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50多年,先后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20 余项,荣立一、二、三等功6次。 1996 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签发命令,授予他 “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今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姚小平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技术3级。从医4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其 它科技成果奖6项,全军育才银奖,擅长肝胆疾病的诊治,特别对巨大肝脏海锦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有较深的研究。王红阳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工程院院士
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技术3级。从医 23 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 奖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擅长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杨广顺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5级。从医29年,获上海市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其它科技成果奖4项;入选上海市“百人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擅长肝胆肿瘤诊治和肝移植。杨甲梅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治疗一、二科、肝脏移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4级。从医2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医疗成果三等奖各1项,其它科技成果奖5项;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称号和解放军总后勤部首批三星人才工程“科技银星”奖。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肝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国际医药协会副会长, 15 个医学杂志编委等职。擅长肝胆疾病诊治及肝移植。傅志仁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是本所肝移植学术带头人。曾在美国芝加哥Rush医疗中心临床进修学习肝移植并获FELLOW证书。现任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器官移植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任《中华肝胆外科》、《移植》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复旦大学医学院樊嘉
教授,男,1958年出生。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癌研究所、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肿瘤外科学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首批入选者。擅长肝胆胰外科及肝移植手术,主持肝肿瘤手术3000余例,其中近1/2为难切性手术。主持并成功施行了全国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术,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活体供肝肝移植、首例成人-儿童活体供肝肝移植及230例原位肝移植手术。负责或参与国家“973”、“863”、“211工程”和上海市、复旦大学等课题数项。2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次获得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在国际和国内核心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80余篇。为《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10本专业杂志编委。汤钊猷,外科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原上海医科大学(上医大)肝癌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是国内外著名肝癌研究学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989-)。曾任上医大校长、国际抗癌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主任。1954年在上医大医学系本科毕业后,任上医大中山医院外科医生。1968年起从事肝癌临床研究至今。主要贡献为“小肝癌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亚临床肝癌”的理论。他主编的英文版《亚临床肝癌》是世界上第一本叙述早期肝癌的专著。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ans Popper在前言中指出:“亚临床肝癌这一新概念是人类对肝癌的认识与治疗的巨大进展”。曾任15和16届国际癌症大会肝癌专题会主席,任四届上海国际肝癌肝炎大会主席。小肝癌研究获美国癌症研究所金牌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理论还引伸到“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投入“肝癌转移复发的研究”,建立起国际上第一个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和高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因主编《现代肿瘤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和中国工程科技奖。主编书8本,论文近500篇,SCI收录81篇,被1096篇文献引用。孙惠川,男,37岁。92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99年7月获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修。1992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肝外科从事肝外科临床工作,现为外科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的临床研究方向是改进肝癌手术技术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长期疗效。1994年起师从国际著名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从事肝癌复发转移相关的肿瘤血管研究。现牵头一个课题小组,目的是阐明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和发现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新药物。现为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共发表论文30余篇;《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副主编。2000年获上海市“医苑新星”、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荣誉。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2001年获中华医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1完成人);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吴志全,男,1943年生,浙江省义乌市。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原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教授。专长:肝外科。现为中华医学会、中国微循环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发明学会会员。曾从事普外科,显微、血管外科。改进并创新过多种手术方法。对难切性肝癌的切除和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兴趣。发表论文百余篇。近一年来的代表作有:1.An Approach for Difficult Hepatectomy-Retrograde Hepatectomy in 29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Hapato-Gastroenterology,1999。2.The Value of Postoperative Hepatic Regional Chemotherapy in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Primary Liver Cancer,WJG,2000。3.肝后下腔静脉非医源性损伤修复方法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0。4.难切性肝癌肝切除,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曾获科技进步奖四项,全国发明协会铜牌,世界发明协会银牌各一枚。现任《中国微循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通信编辑。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彭承宏
教授,1957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1993年获浙江医科大学普外科博士学位,1997年3月至 1998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Pittsburgh大学多器官移植中心工作。对肝脏移植有深入的研究,并且熟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联合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所主持的临床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卫生厅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奖励,其中新手术方法&刮吸手术解剖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研究&获200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腹部外科杂志》编委、《中华 肝胆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医药与实践杂志》编委等。 彭志海
教授,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泰安分院医疗系,1993年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奥地利政府奖学金赴奥地利Graz大学医院外科学习、工作一年。2000年赴美国UMASS圣文森特医院进修临床肝移植3个月。现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普通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普通外科工作近20年,主要擅长胃肠道、肝胆系统肿瘤,以及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门脉造影与彩色多普勒在门脉血流动力学中的对照研究”获得1996年湖北省及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承担市局级科研课题3项,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分子生物学及门脉高压症相关研究,并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现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普外科学组委员;《肿瘤》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特约审稿人。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普外科医院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