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一个专门性国际组织技术质量检查的组织叫什么

当前位置: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导读:德国的制造业起步与发展的时代与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截然不同。最近一些日子,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文章,透露着对德国的各种喜爱与崇敬,其中多是对德国制造的崇拜之情,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德国品质确为世界所公认,但是问题来了,是不是把品质做好就意味着可以带活整个行业?以及中国的制造业是否可以通过德国的模式创造出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品质?60秒让你了解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差距 [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自便]德国的制造业起步与发展的时代与中国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截然不同。最近一些日子,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文章,透露着对德国的各种喜爱与崇敬,其中多是对德国制造的崇拜之情,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德国品质确为世界所公认,但是问题来了,是不是把品质做好就意味着可以带活整个行业?以及中国的制造业是否可以通过德国的模式创造出被世界认可的中国品质?细节处可学,但是战略上可学的很少。做生意开厂子,最重要无非两点,一是人二是钱。有人说技术也很重要,但技术还是在人手里。德国制造业的基础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学徒制,一个人从十几岁开始学手艺,学成后得到国家认可的学历(这一点十分重要),然后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同一件工艺,精益求精,再将自己的技术一代代薪火相传。德国工厂的车间里,处处可见五十多岁还在流水线上兢兢业业的工人,工地上随时可见六十多岁还在开挖掘机的师傅。这些人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门手艺中的一个环节,他们的经验对于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工匠精神吧。混过制造业的人应该都知道,从工程师脑子里的想法,到车间上每一个焊接点的工艺,到产品使用时的现场条件和环境变量,再到售后维修时每一个时间节点可能造成的种种差异,其中的各个环节千差万别,这些都需要一线人员的经验来完成技术上一点一滴的积累。制造业的技术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中国的制造业尚处在起步不久的阶段,然而我们没有办法仿效德国的学徒制度。这种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年轻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可以踏踏实实扎根手艺,无后顾之忧。以中国的现状显然没有类似德国的社保和福利体系,而社保和养老体系一旦不稳健的后果,底特律的下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典型的案例(底特律为什么会成为鬼城?),这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可能指望产业界靠自身来解决,事实上正如 @sven 的答案里所说,这一体系如今对于德国人也已经是一个负担。中国的制造业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我们缺乏有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的发展我们对于基层工人的需求又越来越小,同时我们又没有一个培训体系来弥补这中间的断层,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护工人职业生涯的可延续性。有人说没关系我们还有蓝翔,可是蓝翔尽管挖掘机技术好,也没办法让一个学生安心挖掘几十年啊。【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我们缺技术工人,那么在工程师这个环节呢?很可惜我们处在一个资本和信息的生产力远远高于智力和劳动生产力的年代,早几年的金融业咨询业,以及这两年在资本市场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业,都以其高收入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当然还有英美德加各个西方列强抢走了我们无数的优秀青年。相比之下制造业由于增长相对缓慢,尤其是本土的民营制造企业,待遇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就较弱,很明显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不在制造业。这个现象本身没有问题,个人追求高收入无可厚非,互联网时代中国好不容易有一个行业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受到资本的追捧也顺理成章,可是对于正处青年时期的中国制造业这确实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德国人是如何处理人才矛盾的?德国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国度,在人才制度上长期以来奉行「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或者叫「不承认非科班制」,研究生不接受跨专业报读(我个人觉得这一点非常不好),求职时非本专业出身免谈(甚至非师范毕业都不许当老师),这样的门槛显然可以有效地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技术的可延续性,对于制造业来说,设立这种门槛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因为制造业本身的从业门槛,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分工事无巨细,不信任外行完全可以理解,类似「一个外语系毕业生创造一个互联网帝国」这种事在德国人眼里是难以想象的。【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当整个社会都已经习惯这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才体系时,金融业就不会去抢夺大量的优秀工科毕业生,工科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工程师,他们往往也会心安理得地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做几十年。当然这也和制造业在德国的社会地位,以及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收入并无差距有关。这样一套体系自然维护了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传统,但同时也一定程度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早已不是只有「科班出身」这一条华山道。德国的这种人才培养的传统大大限制了人才流动的活跃程度,而全球化也意味着人才的全球化,比方说我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德国青年选择去更加自由的美帝探索不同的事业和人生,对于德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我们没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才传统,跨专业跨领域求学和就业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习惯限制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流向某个行业,例如前面提到的各专业顶尖人才都流入金融咨询业,如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企业流行的「不限专业」的准入原则与人才的自由发展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比方说我们就诞生了「英语老师造手机」的神话嘛。另一方面,中国没有欧洲那样发达的文化出版传媒教育行业来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我们需要给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提供通过努力进入其他行业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所以说,德国的萝卜坑人才系统多年来保证了对于「德国制造」的稳定的人才供应,但并不适应中国当下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及社会现状,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并不能套用德国的模式来满足自己的人才需求,其实不光是中国,美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被新兴行业抢夺尖端人才的挑战,只不过中国制造在刚刚起步尚缺乏技术积累的阶段就要面对与各种高大上行业争夺人才的局面,相对而言困难和挑战都更加巨大。前面提到,德国的毕业生愿意加入制造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制造业的收入与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并无差距,而中国的制造企业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追上与新兴行业的这种薪资待遇上的差距(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那么这时候就该谈到钱的问题了。为什么德国的制造业与新兴行业收入差距不大呢?德国人是一个把安全感看做比天还大的民族,他们是全世界最爱储蓄的发达国家,在定期存款年利率不足 0.5%的情况下依然最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并且热衷于购买各种保险,图的就是个安全。同样的,德国的金融体系相对保守稳健,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目标,加上严厉的政府监管和投资保护政策,德国对于新兴产业的投融资行为远没有中美两国那样风风火火。虽然德国跻身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之列,但是在资金筹措和技术企业投资方面,即便在欧洲范围内,德国也仅达到中等水平而已。行业本身没有疯狂的资金流动,从业人员的收入相比其他行业没有太大优势也可以理解了。我在这里不进行具体的收入比较,重要的是谈一下这种金融市场风格对于制造业的影响。在德国,金融业确实服务于制造业,然而即使是「服务」制造业,德国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一向奉行五五开的融资标准,简单滴说就是借你一万,你就必须自己先至少投一万,如果借你的一万后来还不上,就把你自投的那一万收走。不难看出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得以最小化,而投资风险则主要压在了企业的身上。德国制造业的基石是占企业总数 98%的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而德国保守的金融风格则深刻地渗透到这些企业内部,中小企业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乐意承担风险,因此不热衷于投资扩张,也不用担心被外来资本吞并,他们得以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这其中很多企业只服务于方圆 100 公里,也有很多企业几百年来只为一家客户供货。这种保守的风格也使得他们对于产业界的新动态和潮流反应较慢,他们最大的乐趣是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努力在细分领域中做到最好。 (德国奔驰博物馆)【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这种「闭门造产品」的成长土壤,他们从诞生伊始就深陷全球化的大潮,面临着来自各个工业强国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本侵略。来自全球的野心家和资本家们在这块土地上角逐,也正是这资本市场的活跃缔造了如今中国科技企业的如火如荼。那么中国的制造企业就必须在这种环境下谋生存,他们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不被踩死不被吃掉。所以他们用低价打开市场,迅速积累资本,专注于销售,拼命扩张的战略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实际上,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不爱投资的德国企业正在面临着来自全球的资本侵袭,其中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来自中国,而受冲击较大的则是那些中小企业。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有钱就是爷的年代。我们都知道欧洲的经济近几年在走下坡路,德国制造业也难免受到波及,可见除了品质之外,沉迷制造业的德国人或许也应该想想其他的对策,也许除了「闭门造产品」之外,他们还需要一位带领他们「闷声发大财」的领路人吧……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当然有许多值得中国制造业学习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吧。然而德国传统制造业成功的模式中可以拿来给中国企业借鉴的其实并不多,我们还是必须要在新形势下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例如现如今很多企业采用的先布局再提升产品的策略就是一条实践证明的可行之路,但是希望他们不要忘了提升产品。德国制造为何胜出日本制造  在被问及“德国产品为何总是世界冠军”的原因时,柏林市政厅胡美尔先生谦逊的回答: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但以下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是必要条件:一个是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一个是对高素质团队的培养;另一个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定制化)生产理念。今天小编分享中国德国研究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所欧洲中心主任史世伟文章《德国制造为何胜出日本制造》。史主任提到德国强大的创新系统,分享一个小编整理资料时发现的数据:2012年德国有3万家“研究型”企业,有11万家“创新型”企业。而德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研究型”企业增加至4万家,将“创新型”企业提升到14万家……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而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德国成为欧洲的经济明星,日本却陷入沉寂。德国制造为何胜出日本制造?德日制造的不同轨迹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德国制造跑得快,有何秘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个主要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德日都是后起工业国,都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德国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电气和化工为标志的“新工业”的引领者,并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头号贸易强国,“德国制造”开始享誉全球。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效仿德国,被称为“东方的普鲁士”。从深层看,两国都以制造业制成品出口见长,且其生产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国经济中都存在一些大工业联合体,它们之间相互参股,背后有大银行的支持。这一产业组织保证相关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协同创新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两国都致力于建立严格的工业标准与质量保证体系。1960年—1980年,德日在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全面战胜生产标准化大众产品的美国,而日本企业依靠瘦身管理和灵活的员工作业协调在生产高质量系列消费品方面则更胜一筹。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日本却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至今仍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谷。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业虽在一些领域仍然占有领先地位,但在汽车(特别是高档轿车)、机械制造、电气设备、化工等制造业关键部门与德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012年,德国的货物出口为1.5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占世界总出口的9%,2011年日本货物出口则约9000亿美元。德国制造业在与日本竞争中占得先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德国经济政策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德日经济都受益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安排。然而,德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使德国马克逐渐升值,同时,通过鼓励结构转型和创新来保持竞争力,使企业尽快摆脱了对本币低估的依赖。而日本却迟迟不愿主动对汇率进行调整。上世纪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增长停滞与通货紧缩使企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并制约了其制造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发达工业国的制造业面临低工资国家的竞争压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将制造业转移到低工资国家,将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到金融等服务行业,造成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政府、工业界和产业工会却在坚持发展制造业方面高度一致,并通过技术创新使德国制造业的产品进一步呈现出专、精、特、高等特征。这在当时看上去有些保守的决策,今天看来十分具有前瞻性。如今,德国生产的螺丝有成千上万种规格,工业用插头可适用于上千伏电压且耐耗……德国制造成为专业品质、上乘质量的代名词。其次,适应全球化,德国制造对自身生产体系作出适时调整。德国大工业企业如西门子、大众集团都调整了内部结构,把亏损的部门坚决处理掉,积极采取国际化战略,为世界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德国大银行也放弃了对大工业企业集团的股份,将它们推向资本市场。由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与日本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培训的体系相比更有效率,德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更有效率,而当前日本雇员终身制却面临挑战,并因没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很难适应工作的流动。虽然两国都比较重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但是,德国企业间的联合是地方性的产业集群,往往由地区性的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为纽带。它们是开放型的,对供应链的重组比较灵活,而日本式的企业联合往往是家族式的,结构比较紧密,一旦外迁就要总装厂、供应商以及销售商共同行动,对全球化生产体系适应性不够。再次,德国政府和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机械制造领域优秀的中小企业是德国制造的中流砥柱,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所在行业细分市场上的佼佼者,善于对自身产品和流程工艺进行持续的革新,并拥有一批掌握技术诀窍的手工艺超群的工人。德国机械制造领域出口产品虽然份额不大,但是种类非常多。相比而言,日本产品的竞争力(以世界市场份额来看)集中在几个领域和产品上,如家电等。德国国家创新系统也有一系列机制协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德国政府还发布了“能源转向战略”与“2020年高科技战略”,为德国经济和德国制造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国家创新系统,是最大王牌强调创新也是德国制造领域的一大特点。德国无论大小企业,创新意识都非常强。在技术最先进、利润最高的高端乘用车世界市场上,德国的三大品牌(宝马、奔驰和奥迪)占据了70%的高端车世界市场份额。而同样的汽车制造和出口大国日本却只能在大众档次的乘用车市场上与德国竞争,日本的高端车世界市场份额仅为10%。其区别就在于:德国三大品牌创新的步伐非常快,奔驰的设计师和研发部门平均每一季度就推出一款新车型,而日本的三大乘用车制造商(包括目前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的高端车的车型却屈指可数。德国创新绩效高的重要原因,是它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对创新活动提供强力支撑的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系统,是指公共和私营部门中发起、改变和扩散新技术的活动和互动的制度和组织网络。德国创新系统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分工明确:公共部门(大学与公立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企业从事应用研究。但是,政府也建立了像弗劳恩霍夫协会这样的应用型研究机构,成为基础研究和企业创新之间的重要桥梁。在促进中小企业和德国特有的应用技术大学研发合作方面,德国工业研究协会联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协会目前有来自不同工业行业的101个研究协会成员。协会联盟负责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为产学研合作研究提供重要的公共平台。除制度和机构支持外,德国各级政府还通过促进项目对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资助。德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成就显著,但在尖端科技以及未来领域,例如ICT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与美国英国等世界最高水平仍有差距。在此背景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6年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德国高科技战略》(年),对科技创新促进政策进行统领、集中和协调,加强在一些有未来前途的科技领域对企业研发的直接支持(17个领域)。【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尔后,德国政府又进一步制定了更加全面系统的《2020年高科技战略》。2011年提出了“工业4.0”战略,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博世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翘楚的建议和推动下,德国各界经过广泛讨论和动员,形成了工业4.0工作平台,规划了2025年的图景:在德国制造业已经全面实现自动化、数据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与物理融合系统(CPS)核心技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保持德国工业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在促进项目方面,德国政府加强了项目的集中与协调。首先,促进项目要符合高科技战略的要求,其次,促进重点从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单独促进,转变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创新网络和集群方面。在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的方式上,德国政府改变了以往的申请方式,而采取竞争方式,使最符合要求的企业和联合体脱颖而出,防止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搭便车获利。总的来说,德日都是制造业世界强国,其经验都可以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启发。而德国制造与创新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在工业发展和未来前景的规划方面,立足于自身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实现的前景建立在已证明有效的现有体制和机制上,并能够与时俱进。此外,德国国内非常强调竞争,这极大推动了德国中小制造企业的进步,中国也可通过立法完善等进一步形成竞争的氛围。德国制造业还启示我们,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上海要推动创新也应高度重视创新制度环境的建构和优化。导读:如果在看完上文还觉得不爽,跟着小编先看看下面三段视频,你会对德国制造有更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后面的精华总结,相信您会有所感悟~(1)令人瞠目结舌的德国BMW生产线!  (2)德国是如何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看完你绝对会震惊! (3)同样的原理,中国造了麻将机,而德国造了自动铺路机!惭愧!!!  一说起德国制造,大家都觉得好,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但他们为什么好,到底好在哪,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 。【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 ,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 。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下图是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 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可测量比如下图是Carl-Zeiss在 1973 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行业的例子,德国人的厨房比咱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确测量的,当然,所有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是需要精确测量的。自动化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比如下面就是德国著名的 Fraunhofer Institute 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职业化就举个例子,前几天遇到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 FH 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不知中国现在有几个工程师有这样的机会和志向做到这种程度。(下图核电厂蒸汽轮机的大小可以从旁边梯子得到直观的对比)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事关重要。)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可以说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第一次去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就惊呆了,自认为比较喜欢捣鼓,在家满满一抽屉工具已经很专业了,和德国同事一比较就是一个乞丐。他家的工具挂满了地下室整整一面墙。螺丝刀就有几十把,修车的扳手就比我所有工具还要多得多。反观国内,只要自家装修过的人,都遇到过工人马马虎虎随便找来几块破木头搭破梯子凑合的例子吧?【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德国制造的现状  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说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作为“操作工”其实本身就是工程师,他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德国制造的思维  有个故事:一个朋友找一位德国同事问路,德国同事很nice的跟我说,你等1个小时来找我,我要上网查一查。想想无非就是google一张地图,然后打印出来。结果一个小时回来,发现她不仅打印好了地图,标记好了路线,甚至还标记上了哪里会比较容易走错,最后用一个塑料封皮非常精致的套好交给我,最后用一张便签纸写好她的电话,交给了这位朋友,并且说,找不到路,随时可以打电话过来问。德国同事只要是为别人提供service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像我索取这个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么”。反过来看一些中国同事,很多时候只是把为别人提供service当做一个任务,最主要的要求达到了,在deadline之前对付对付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大到做产品的角度会变成什么。同样是做汽车,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四个轮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个轮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赚钱第一。德国人的思路会是,如果我是驾驶员,那么在驾驶的时候,除了四个轮子,能跑,我还会需要什么。德国产品的奥秘   设计:欧洲人崇尚低调的奢华,尤其是在上流社会中,夸张的LOGO和设计最不讨喜。而德国制造就完美切合了这种消费心理。以德国的钢笔(LAMY、宝丽金)为例,最简单的设计往往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而代表工业设计最高水平的红点奖中,德国实用又低调的产品总是最受欢迎。品质:是产品的灵魂,德国人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止于产品外观,德国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见的地方就越发仔细。在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中陈列着这一奢华汽车品牌的早期发动机产品。我看见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一台星型发动机上,每个螺栓都用铁丝线连接,工程师出身的家父告诉我说,这样可以保持每个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难解释德国制造称霸全球的原因了。【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技术:毋庸讳言,正是看中了德国的技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亲近德国。在这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立国的国家里,男女老少对科技的热情可以从每年各种各样的博览会中窥见一斑。就连即将到来的慕尼黑啤酒节,也有展示最新技术的展台。服务:也是德国制造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购买了德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们,”而德国产品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有着随时可以退货的服务,但出现的退货率却寥寥无几。而服务态度是让人最能直观的感受到的。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国产品质量源头在于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国企业追求的并非是财富的积累,而是科技和产品的实用性,所以几乎看到不德国本土有哪些产品的广告绚丽多彩,或外包装精美诱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产品)。德国产品很少去以价格竞争同行业产品,一是有行业保护,二是所有人都知道,价格并非决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他们更愿意在保证利润的同时,让利润转化成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完善上。德国的产品更新换代并不快,但关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他们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公司很多。我们不说汽车这样的大家熟悉的德国代表产品,说一些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德国小物件和服务,来看看德国产品到底好在哪。儿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关的产品,特别是儿童食品,在安全性上,从配料到生产加工,再到出售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检验。以奶粉为例,德国奶粉不允许3岁以下儿童所食用的产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剂等,并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许做大量广告宣传,而所有奶粉都视为药品监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婴产品也都被只允许药店出售。【e-made公众号内容不错,值得关注】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儿童食品一样都有严格的检验和规定,比如德国巧克力,所有的德国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众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这种代可可脂导致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等。护肤品:德国很多护肤品牌可能没有法国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几个有名的德国有机护肤品品牌,比如德国世家和维蕾德,都为自己的产品建立了有机植物园,专门为产品提供有机原料,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性。清洁剂:清洁剂本身都含有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国本地生产的非工业用途化学产品,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等,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外,绝大多数都采用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说,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将化学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厨房用具: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德国一个锅就要几千元,到底贵在哪,其实德国的锅具不仅仅是因为材料质量和生产加工优秀,还有很多其中都蕴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属性,而菲仕乐的锅具则要经过9000道工序生产加工,节能环保,极佳的传热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用德国的锅具一根蜡烛就可以做一顿佳肴。生活用品:其实最能体现德国制造的产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讲究的就是一个品质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温壶,简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设计为一身的艺术品,再比如滤水壶,德国有一个品牌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还能过滤有机有害物,且滤后的水质富含镁元素。德国的小家电: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诺Miele,西门子Siemens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国家电高品质精髓。甚至他们的科技含量不少于他们的汽车技术。比如博朗的负离子技术,美诺的外设蒸汽发生器技术等等。保健护肤品:几乎著名的德国保健护肤品牌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来保证取材的天然有机品质和产品提炼技术,而且部分产品智能在当地药店购买。这点与很多著名品牌不同,德国人把钱用在研发和品质上,而非广告和推广上。产品相关服务:产品服务本身依托于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因此所有的产品都会有完善的售后和其他服务,比如在网购的过程中,承担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人员是绝对不会乱扔包裹导致包裹破损,或是送货态度恶劣。这就是德国制造,不追求价格,但追求价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细节,不追求广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质量。制造业电商e-made权威制造业电商公众号,每日推送新鲜电商资讯!制造业电商为您推送精品阅读。小编微信号:Gordonlonglong点击下方[好就点赞],有用则分享!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现如今,飞机以舒适、方便与节省时间等原因成为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之一.可你是否知道,为何不能喝飞机上的冲泡茶饮,又为何在...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1、每一次接吻 会消耗体内至少12个卡路里科学家指出:...
因女儿未出世便患肿瘤,柴静离职后首发雾霾调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看完这些,才知道雾霾的真相.震撼!震...
我是主播 贝妮~(微信号:Voaoao)每天提供最热门、最火爆、最精彩的视频!口味有点儿重喔~笑死!笑死!笑死!如果觉得这些还...
感知CG,感触创意,感受艺术,感悟心灵 在CG世界的一期中我们展示了 Vince Low的一部分作品,今天再次翻看CG网站时发现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门做组织架构的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