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专家门诊表糖尿病病房在几号楼

送到医院一查13岁男孩得了糖尿病_网易新闻
送到医院一查13岁男孩得了糖尿病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送到医院一查13岁男孩得了糖尿病)
13岁男孩李立(化名)3个月内瘦了10斤,一天要喝10多瓶矿泉水,一查竟是患上糖尿病;还有一个已经查出患1型糖尿病的12岁孩子,因父母听信村民的话不持续打胰岛素治疗,险些丢命……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家长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昨天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着 眼 糖尿病”。关于小儿糖尿病,浙江省的专家有话说。13岁男孩最近开始尿床3月前的一天,李立突然出现胃口差的症状。一开始以为只是天气炎热没有食欲,可没想到的是,短短3个月里,李立瘦了10斤。即便如此,爸爸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10多天前,李立开始说自己没力气,而且时不时地要去上厕所,嘴巴很干总想喝水。380毫升的矿泉水,李立一天可以喝10多瓶。更严重的是,李立最近开始尿床。这下,爸爸妈妈开始着急了,赶紧送他去了医院。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立的尿常规显示:葡萄糖++,酮体++,生化提示血葡萄糖20.81mmol/L,这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的指标。李立马上住院了。市一医院儿科毛淑炯医生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以高血糖为特征,慢性高血糖可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组织长期损伤、功能缺陷、衰竭。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小儿糖尿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在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中所占比例高于90%,患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可累及眼及肾脏。该病多见于5-6岁及10-14岁小儿。不持续注射胰岛素险丢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在半年前曾接诊过因不及时注射胰岛素,差点酿成大祸的案例。浙大一院儿科主任梁黎教授告诉记者:“那是一个来自农村、昏迷1天的12岁1型糖尿病孩子。经过积极抢救,精心调整胰岛素剂量,孩子治疗12天后便好转出院。回家后坚持胰岛素注射2个多月,血糖稳定、身体状况好转。”偏偏这个关键时刻,村里的邻居说,村东小王也是糖尿病,是去省城大医院看的病,只是吃吃药,饮食控制控制,从来不打针,也是好好的,你家孩子为什么要每天打针呢?孩子父亲本来也反对母亲天天给孩子打针,听邻居一番话后更加笃定不能再注射胰岛素,改吃中药。一周前孩子受凉后,发热、精神萎靡、昏昏欲睡,送到县里医院一查,已严重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时处置后又转送浙大一院抢救。梁黎指出,这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家长对1型糖尿病没有认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特异性体质的个体,在病毒感染或其他因子触发后产生了自身变态反应,胰岛 细胞遭受破坏、胰腺不能足够地制造胰岛素导致血糖上升而发病。且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病人必须长期注射胰岛素以控制病情。孩子不一定表现“三多一少”小儿糖尿病早期表现与鉴别家长知之不多,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家长都觉得很突然,甚至有一部分儿童在严重的合并症出现后才被发现。实际上,儿童糖尿病发病前有很多蛛丝马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典型症状起病“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导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三多一少”,就不可能是糖尿病。然而,急重症,特别是暴发型1型糖尿病患儿以上表现可不典型,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类似急腹症表现,还伴有脱水、叹气样呼吸,严重的可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合并感染还可能出现发热。对于不典型起病的家长更应引起重视。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一旦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就已是中型糖尿病了。2型糖尿病虽然好发于中老年人,但孩子也可发病。2型糖尿病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美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新诊断的儿童糖尿病中有1/3为2型糖尿病。肥胖则成了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现在的儿童营养过剩,快餐吃得多,又经常使用电脑,或者看电视、长时间用电话聊天等,运动量不足,都可能造成肥胖症。2型糖尿病又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肥胖孩子得2型糖尿病的几率就更高。“所以,当肥胖孩子的颈项、腋窝及背部肤色发黑、洗不干净,就是机体对可能发生2型糖尿病发出的信号,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梁黎教授强调道。提醒小儿也有必要测量血糖为了预防糖尿病,梁黎建议,孩子要定期进行体检。“孩子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1岁、3岁、6岁以及进入小学、初中后的每一年,都要测量身高、体重。” 梁黎说,当孩子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平均体重20%时就要引起注意了。要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少喝饮料、少吃油腻和高热卡食物,多吃蔬菜和纤维量较多的食物,增加活动量,保证睡眠,使体重下降,处于萌芽状态的并发症和功能紊乱能得到及时控制和逆转。毛淑炯则建议,血糖监测是早期发现及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可用快速血糖仪,在每餐前和睡前规律检测血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血糖标准不同。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6岁),餐前血糖应在6-10.0mmol/L,睡前/夜间则是6.1-11.1mmol/L;学龄期(6-12岁)的餐前血糖应为6-10.0mmol/L,睡前/夜间是6-10.0mmol/L;青少年(13-19岁)正常餐前血糖为0-7.2mmol/L,睡前/夜间是5.0-8.3mmol/L 。如孩子已确诊患了糖尿病,一年中应测量4次糖化血红蛋白,用以评价控制情况。最后,两位专家共同强调,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合并各种感染,后期产生神经病变、引发失明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使糖尿病病人最终致残及致死的根本原因。通过医生、家长、老师和孩子多方合作,控制饮食、调整行为习惯,加以适当运动,减少肥胖,让孩子远离糖尿病的危害。
(原标题:送到医院一查13岁男孩得了糖尿病)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浙大一院新开儿科门诊和病房&#183;杭州日报
我的图书馆
浙大一院新开儿科门诊和病房&#183;杭州日报
浙大一院新开儿科门诊和病房
&&本报讯(记者 余敏 通讯员 夏燕燕)浙大一院也开设了儿科门诊和病房,小孩子看病又多了一个去处。
&&婷婷今年7岁,前段时间不小心左手胳肢窝卡到了玻璃上,皮肤划破,到医院打了破伤风针并做了缝合。
&&但过了几天,她的左手开始肿胀淤血,爸爸又带她到医院看,被确诊为玻璃伤到动脉,形成了“假性动脉瘤”,当地医院不敢做这样的手术。于是,婷婷又跑了杭州好几家医院,有的医院没有儿科,有儿科的医院又没有血管外科。就这样“瘤”越长越大,如果不及时手术,瘤体一旦破裂,瞬间大量失血,会威胁到生命。
&&前几天,爸爸带着她找到浙大一院儿科。儿科医生与血管外科专家陈旭东主任一起会诊,并为她做了手术。
&&“我们医院有非常强的综合实力,很多儿童疾病可以借助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和肝胆胰外科的技术,联合诊断治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郑树森院长认为,多学科联合必然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据了解,浙一儿科门诊于今年4月9日开设,儿科病区于5月14日试运行,目前已正式开张。儿科门诊有4个诊间和一个哺乳室,每周一至周五有普通门诊,周二上午和周五下午有专家门诊。儿科病区有新生儿病床8张,普通儿童病床26张,总床位合计34张。
&&昨天,记者在儿科病房转了一圈。里面干净整洁,针对儿科陪客多、人流量大的特点,门口还设置了门禁。病房里的配奶、配液间和新生儿沐浴室均按照JCI及院内感染控制的标准进行设计建造,保障了患儿的医疗安全。
&&儿科主任梁黎教授介绍,病房已收治小病人39人,治愈好转出院28人,收治的病例包括肺炎、肠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紫癜、尿路感染、糖尿病、甲亢、矮小症、性早熟、肥胖、血管外伤等。
&&“希望通过用5—10年时间的努力,让浙一儿科成为浙江省综合性医院儿科的龙头。”梁黎说,由于受到人员和场地的限制,浙一儿科暂时不开设儿科急诊,周末门诊和夜间门诊也还未开放。
馆藏&38136
TA的最新馆藏& & & &浙江安吉健恒糖尿病医院位于安吉县城顶森路588号,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是一家集糖尿病研究、诊疗、预防、养生、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二级专科医院。分布七大重点科室和九大治疗中心,220张床位,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程度高的北京专家团队。为糖尿病及慢病患者提供特色治疗、特色服务,践行&医疗+养生+旅游&新模式,在更高层次实现对人健康的尊重。
& & & &医院整体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古木参天,竹林拥簇,园林设计美观雅致,绿化率高达70%,有中心花园,喷水鱼池石桌小憩,草地环绕,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河滨绿化亭台阁榭,松林成片,绿树成荫,白鹭栖息,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怡人。
& & & &院内中心大花园,古木参天,竹林幽深,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病人可在院内自由活动、散步聊天,呼吸户外树木带来的天然氧吧,赏心悦目,是病人疗、休、养的温馨之巢。
& & & &健恒医院装饰协调、美观、高档,参照国际一流医院设计标准。门诊大堂宽敞舒适,视线明朗,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病房之间空间开阔,东西两边辟有阳光休息大厅,环境温馨,实为会客探视、病人小憩之最佳场所,在治疗过程中享受星级宾馆的服务设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大一院嵊州分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