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过矮 低于中位数二个标准差就儿童身材矮小症

当前位置:&&&&&&&>&
婴幼儿营养和体重控制
作者:蒋竞雄&单位:&来源:国家妇幼保健中心&编者:
单纯肥胖症已成为我国儿童期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发生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上升,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我国的超重儿童数为1400万,肥胖儿童达600万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儿童肥胖发生率在我国许多城市已高达10-20%。肥胖是能量失平衡的结果,以全身过度脂肪集聚和行为偏差为特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许多研究证实了遗传因素在体重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但行为和环境因素,如静坐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能量摄入过多和/或消耗过少是引起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的重要因素。肥胖不仅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导致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极大地加重社会的疾病负担。因此无论从公共卫生角度或从个体医疗角度出发,都应重视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干预,努力控制这一儿童期健康问题。肥胖的治疗极其困难且效果不佳,因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婴幼儿时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避免过度喂养、养成健康的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是从根本上控制肥胖的关键措施。1.儿童早期饮食习惯的形成儿童天生喜欢甜味和咸味,除了糖、盐以外,对其他新的食物一般不愿意接受,需要反复尝试学习才能习惯新食物的口味。婴幼儿一般喜欢他们熟悉的食物,即在家庭环境中经常出现、父母或其它亲友经常吃的食物,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物环境毫无疑问将左右孩子的口味和今后对食物的选择方式。言语、情感和行为等社会活动也会影响儿童的对食物的选择和喜好,如果成年人赞扬或关心孩子时伴随着某种食物的给予,孩子很容易对该食物产生偏好,而且这种偏好会持续很长时间。用甜食奖励幼小孩子的现象在社会上较为普遍,这对幼儿喜好甜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难怪孩子常常对甜食和油炸食品情有独钟,因为当孩子表现好、在假期中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往往能得到这些食物。既然家长的奖励和赞扬会使孩子偏爱某种食物,家长可以用此方法使孩子接受和喜爱一些健康食品,包括蔬菜水果等。有些家长用甜食来诱导孩子吃较有营养的食物,但这种方法往往使孩子对甜食更加偏好,对营养性的食物更不喜欢。有学者用两种方法观察幼儿对食物的接受程度,A为甜食,B为蔬菜,方法(1)为:必须先吃完B, 才能吃上A。方法(2)为:先吃B,然后吃A。结果表明,用方法(2)训练的孩子较方法(1)训练的孩子更容易接受B食物,也避免为了让孩子吃蔬菜而将甜食作为奖励。如果总是用甜食来奖励孩子对健康食品的选择而不是正面的诱导,孩子可能难以做到对健康食品的喜爱和自觉选择。父母的饮食习惯明显地影响孩子对健康饮食的选择能力,很多家长用武断和强迫性的手段促使孩子养成某种饮食习惯。研究显示,孩子对饮食的先天调节能力可因家长对喂养的过度控制而明显减弱,有的专家提出,喂养过程中应区分家长和孩子的职责,父母负责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提供安全、美味、营养的食物,孩子负责决定进食的品种和进食量。婴儿已明显具备根据能量需要调节进食量的能力,也能根据食物的能量密度决定进食量(如根据奶的浓度调节摄入奶量的多少)。但是,家长的控制,可以削弱儿童对进食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儿童没有机会亲自经历、体验和感受自己的饱足感和饥饿感,他们可能失去对进食量的自我控制能力。忽视孩子自身的饥饿感和饱足感,过分施以外界对进食的鼓励或限制,将极大地减弱孩子用饥饿和饱足的内部信号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减弱或丧失,将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外部环境,如昼夜变化,碗、盘中所剩食物的多少,也会削弱人体对饥饿和饱足的内部调节能力。有研究表明,幼儿,尤其是肥胖儿,对饱饿的内部调节能力较差,通过让孩子参加一些特殊设计的活动,用音像画面和游戏反复训练孩子对饥饿和饱足的内部感觉,并把这种内部感觉和进食量联系起来。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孩子对饱饿的内部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加强,肥胖不再是阻碍儿童控制进食量的因素。可见,通过家长或看护人对孩子内部饥饿和饱足感的反复提示、教育和训练,小年龄儿童是有能力控制他们的进食量的。家长常常会误解孩子对饥饿和饱足的表示,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认为婴儿啼哭一般是饥饿的象征,孩子晚上哭闹,家长总认为是孩子白天没吃饱,这是促使不少母亲过早给孩子添加固体食物初衷。另有不少家长是根据自己的饱饿感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进食及进食量的多少,他们认为自己饿了,孩子必定也饿了,自己想吃,孩子必定也想吃,自己认为美味的食品,孩子应该也喜欢吃。在幼儿中,家长用食物奖励孩子的好行为、敦促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或惩罚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食物已不仅仅被家长用来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和饥饿感,而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用食物安抚或奖励孩子来代替食物满足饥饿感的做法,会极大地削弱孩子对能量需求的内部调节能力,尤其是对那些有肥胖遗传倾向的儿童。妨碍正确喂养的因素之一是家长对儿童健康的观念、对肥胖的认识和态度。不少家长判断孩子是否肥胖不是用身高和体重的标准,而是凭自己的感觉,他们认为孩子胖是健康的象征,是喂养好的标志,表示家长对孩子尽心尽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孩子的生长、体型受家庭遗传因素控制,与后天摄入的食物品种和摄食量关系不大,这类家长不对孩子的饮食做任何控制,也不容易接受饮食行为矫正的建议。对孩子的喂养过度控制会导致营养不足,而对孩子的饮食完全不加控制同样会对产生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孩子肥胖。2.婴幼儿期建立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婴幼儿期的营养关系到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饮食习惯和对口味的喜好是从婴幼儿期开始的,肥胖和慢性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头位死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和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美国成年人中的肥胖发病率为60%,中国为25%。水果和蔬菜是健康饮食的关键,已有证据表明,蔬菜水果可降低肥胖、冠心病和一些癌症的发病危险性,对高血压、白内障、中风的发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多吃蔬菜水果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时尚。婴幼儿期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喜好将延续到儿童期、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儿童从2-3岁起到8岁左右,如果没有特别的干预,其饮食习惯一般没有太大的改变,很多孩子的饮食习惯是从2-3岁时形成的。成年人对水果蔬菜的接受程度和摄入的量取决于他们的口味偏好、是否一直有喜欢水果蔬菜的习惯和他们认为有无必要。美国一项对3000个婴幼儿的膳食调查表明,婴幼儿消耗的热卡高于其需要量,24小时膳食调查有25%的孩子没有吃水果,25%的孩子没有吃蔬菜。没有吃任何蔬菜水果的孩子占各年龄组的比例均较高,7-8月:24%(水果)-33%(蔬菜),9-11月:24%-27%,12-14月:23%,15-18月:28%-21%,19-24月:33%-18%,幼儿纤维素的摄入量(8克)远低于推荐摄入量(19克)。调查还显示,当孩子开始过渡到成人食物时,摄入黄绿色蔬菜的量明显不足,家长给15-18个月的孩子喂的蔬菜大都是炸土豆条。不适合的高热卡、低营养的食物过早进入了儿童的食谱中。不良饮食习惯在2岁以下的儿童中已经存在,摄入水果蔬菜的量明显不足,婴幼儿的食谱在迅速发生着变化,2岁的孩子已经出现和社会发展一致并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不良饮食习惯。食物品种多样化和反复喂给是使婴幼儿学会接受各种不同食物的关键因素,口味偏好的形成起始于婴幼儿期,用母乳混合米粉比用水或奶粉混合米粉婴儿吃得更多,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新的食物,多样化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接受新的食物,有时让婴儿接受一种新的食物需要反复试10次以上。给婴儿喂不同种类的蔬菜可使婴幼儿更容易接受其他蔬菜和肉类食品。反复给婴儿吃新的食物能促使婴儿对该食物的接受和喜欢。研究显示,在反复给予十次新的食物后,婴儿摄入这种新食物的量从28克增加到63克,家长通过给婴儿喂前4勺食物观察婴儿的反应也评价婴儿对该食物的喜爱程度明显增加。母乳喂养的孩子对新的蔬菜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父母给婴幼儿喂食不同种类的食物,可满足孩子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促进膳食平衡,将来更有利于个性的表现。3.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肥胖的发生发展有三个关键时期,即胎儿期、脂肪重聚期和青春期。调查显示,孕早期母亲营养不良和孕晚期母亲体重增长过速,均可能增加孩子发生肥胖的危险性,其机理可能是孕早期营养不足对胎儿下丘脑的刺激和孕晚期过度营养导致的脂肪细胞过度增长。脂肪重聚一般发生在幼儿晚期。生后第一年婴儿呈现BMI的快速增长,9-12个月后,BMI逐渐下降直至最低点,一般情况下,该最低点发生在5-6岁之间,之后BMI逐渐上升直至青春期和成年期达到高峰。BMI在幼儿晚期降至最低点的年龄称为脂肪重聚期(adiposity rebound),研究显示,脂肪重聚期提前(5.5岁之前),无论脂肪重聚期的BMI高低或父母是否肥胖,均与该儿童将来成年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纵向研究表明,脂肪重聚提前,不仅使BMI达到高峰的年龄提前,而且使高峰期BMI值增加。青春期是儿童肥胖发生的最后一个关键时期,在此时期,身体脂肪的数量和分布发生着变化,若青春期体脂呈向心性分布,将来发生和肥胖有关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青春期肥胖不仅治疗极其困难,而且发生严重合并症的危险性增加,同时也很可能发展为成人肥胖。脂肪重聚期是脂肪细胞增长的时期,该时期过度增长的脂肪细胞极大地限制了青春期和成人肥胖的治疗效果,体重下降可使脂肪细胞的体积缩小,但无法改变脂肪细胞的数量。为限制脂肪细胞数量的过度增加,降低青春期和成年期减肥的难度,在幼儿期控制肥胖十分重要。纵观儿童肥胖发生的三个关键时期,以脂肪重聚期最为重要,干预效果也最好。脂肪重聚的启动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很可能是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脂肪重聚年龄可能受基因调控,但可以把促进脂肪重聚提前和将来发生肥胖的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尽管体重的变化和能量代谢受基因调节而且有个体差异,但全球范围内肥胖发病率的迅速上升无法用遗传基因的变化来解释,可能的原因是行为和环境的变化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对儿童肥胖而言,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家长不仅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而且在家庭环境上影响着孩子,遗传因素也可能包含着影响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的行为倾向。肥胖家庭的环境和遗传倾向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饮食习惯、进食量和活动方式,作用于对肥胖敏感的儿童,导致儿童肥胖。4.超重/肥胖儿童的健康管理4.1管理目的l通过儿童生长监测及时筛查超重/肥胖儿童;l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管理;l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4.2 管理对象:辖区内0-36个月儿童。4.3筛查标准采用WHO(0-2岁)和中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标准(2-6岁)中分年龄和性别的BMI(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kg/m2)作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当BMI≥同年龄同性别BMI参照值中位数加1个标准差(或BMI第85百分位数)且<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数)时,为超重(2岁以内称为超重状态);当BMI≥同年龄同性别BMI参照值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数)时,为肥胖(2岁以内称为肥胖状态)。也可采用中国7岁以下儿童体格生长标准中身高(身长)的体重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体重≥身高(身长)的体重参照值中位数加1个标准差且<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数),为超重(2岁以内称为超重状态);体重≥身高(身长)的体重参照值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为肥胖(2岁以内称为肥胖状态)。筛查出的肥胖儿童需经医生根据下述病史和体征鉴别是否为营养过剩所致,对疑似为病理性肥胖的儿童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并进一步确诊。表1 肥胖的鉴别诊断方法疾病名称病& 史体& 征营养性肥胖食量多,活动少均匀性肥胖皮质醇增多症易感染,有长期服用激素史身材矮小,满月脸,水牛背,肌张力低下,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新生儿期黄疸持续时间长,喂养困难,活动少,出牙延迟&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表情淡漠,皮肤苍白干燥,肌张力低下糖原累积症&发作性低血糖,可有出血倾向,可有家族史身材矮小,腹部胀满,肝脏肿大,肌张力低下性幼稚-色素视网膜炎-多指综合症夜盲,视力减退,有家族史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性器官发育不全,多指脑性肥胖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头痛,呕吐,视力低下,可有尿崩症乳房、下腹及外生殖器肥胖明显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手足搐溺或惊厥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肢体短,皮下钙化肌张力-智力-性腺功能低下-肥胖综合症&肥胖发生早,食欲异常亢进身材矮小,智力低下,性器官发育不全,手足小,肌张力低下&4.4管理方法4.4.1婴儿肥胖状态的管理(1)监测l常规体检时一旦发现肥胖状态婴儿,每2个月测量一次身长和体重,计算BMI,评价BMI高于肥胖BMI标准的数值,记录测量值、BMI计算值、高于肥胖标准的值(详见0-1岁肥胖儿童记录表)。若BMI降至超重,恢复至超重的监测频次。(2)干预l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l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肥胖状态婴儿,建议2个月后逐渐培养夜间不哺乳的喂养习惯;6个月内人工喂养的肥胖状态婴儿,在原有基础上,减少每次配方奶的喂养量10-20毫升;注意观察婴儿饥饿和饱足的表现,确定婴儿饥饿时再喂食,有饱足表现时即停止喂食;l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儿童喂养与营养技术规范》和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婴幼儿膳食指南》,对6-12个月的超重和肥胖儿童进行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过度喂养。各类推荐的食物品种,均给予推荐范围的低限;l父母一方BMI达到28以上的肥胖状态婴儿,应在原有基础上减少喂养量,以促使BMI缓慢下降;l若因体重过高导致大动作发育迟缓的肥胖状态婴儿,宜适当减少谷物的喂养量,在原有基础上,每天减少谷物10-20克。4.4.2幼儿超重/肥胖的管理(1)监测l超重或肥胖状态的1-2岁幼儿,自筛查为超重或肥胖之月起,每3个月监测一次身长和体重,计算BMI,评价BMI高于超重/肥胖BMI标准的数值,记录测量值、BMI计算值、高于标准的值。若BMI降至正常,恢复至常规体检频次。若BMI连续3次高于肥胖标准的数值,则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2)干预方法l不宜使用饥饿、药物等任何减重措施,定期监测体格生长情况,控制体重增长速度;l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参见表2),当儿童表示已经吃饱,即停止进食;用小碗或小的容器为儿童盛放食物;同类食物中,多选择热卡低的食物(参见表3);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提倡细嚼慢咽; l肥胖状态幼儿可进行以下饮食干预:①每日摄入奶量500毫升、蛋一个、肉类50克;②主食量在原有基础上减少1/4~1/3;③少吃或不吃糖果及含糖饮料;④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及快餐;⑤饮食少盐清淡;l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减少静坐时间,控制每日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时间在30分钟以内;l父母一方BMI达到28以上的肥胖状态幼儿,应测量血压,若血压高于正常范围,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lBMI在过去1年中增加≥2.0的幼儿,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l鼓励儿童多吃健康食品,少吃或不吃“长胖”食品。不同食物的分类参照表4。表2& 儿童每日营养素推荐供给量月龄/年龄热量 (kcal)蛋白质(g)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钙(mg)男女男女7-12个月95 kcal/ kg/day2-4 g/ kg /day30-406001岁-11001050353525-306002岁-12001150404025-306003岁-13501300454525-308004岁-14501400505525-308005岁-16001500555025-308006-7岁17001600555525-30800&表3& 常见食物热卡含量表(Kcal/100克)食物品种热量食物品种热量食物品种热量食物品种热量米饭120大白菜11梨37瘦猪肉330馒头221空心菜20菠萝53五花肉580面条118油菜23草莓32肉松357玉米335菠菜27葡萄43火腿416烙饼244菜花25葡萄干340瘦牛肉144火烧270圆白菜20柿子71羊肉367油饼316生菜15桃48血豆腐82油条375茴香21荔枝70鸡肉171麻花464韭菜27香蕉90鸭肉236小米粥33蒜黄22柚子53鸡蛋170窝窝头191小白菜17甜橙52肥肉890蛋糕319芥兰20李39带鱼139饼干550茭白25枣99虾90桃酥513扁豆27桔子45水发鱿鱼75巧克力532洋葱39苹果53黄花鱼99冰淇淋188芹菜25西瓜34酱牛肉246糖380蒜苗37果汁120火腿肠212植物油899白萝卜25芒果58鲜奶69花生仁546胡萝卜38西红柿15黄油745核桃仁620莴苣14黄瓜15芝麻酱660杏仁580苦瓜19冬瓜11青豆432栗子212西葫芦18南瓜22绿豆335榛子仁590柿子椒22豌豆苗33豇豆30百合132茄子21山药64豆腐60土豆77藕84白薯127豆腐干164冬笋40豆浆58鲜蘑20豆腐脑30黑木耳21芋头80海带24油豆泡316凉粉20粉条398腐竹477豆腐丝184黄酱106甜面酱157酸奶72豆芽39&表4 肥胖干预食物分类健康食品“长胖”食品奶、肉、蛋、鱼虾、豆制品、蔬菜、水果、粗粮油炸食品、甜点心、糖果、甜饮料、膨化食品、西式快餐
免责声明:本网所发布的会议通知,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向广大妇产科医生及妇产科从业者传递更多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广大妇产科医生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不负任何责任。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 (京)-经营性-
Copyright &copy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号
中国妇产科在线所刊载之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您从妇产科在线上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及您的健康问题。
本站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身高小于两个标准差属“矮小”_健康_亲子中心_新浪网
身高小于两个标准差属“矮小”
身高小于两个标准差属“矮小”
  “孩子9岁了,比同班的小朋友却矮了一个头,怎么办?”“我的孩子13岁了,身高不到1.5米,他是患矮小症吗?”上周日,在省二院儿科举办的“怎样让孩子长高”的讲座上,几位家长焦虑地询问儿科专家李淑闽主任。
  的确,孩子身高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谁都不希望孩子将来“矮人一头”。
  但是有的家长却很“粗心”,一直觉得孩子只是“晚长”而已,没有当回事,直到孩子十多岁了才着急,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专家提醒说,虽然受遗传、营养等因素影响,孩子的身高有差别,但比同龄、同性别孩子矮了两个标准差或每年增长不到5厘米就要引起足够重视,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孩子身高,从小就要关注
  “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孩子健康的重要标准,家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而不要被‘孩子是晚长’的老观念所误,耽误了纠正孩子生长发育异常的宝贵时机和最佳治疗时期。”省二院儿科李淑闽主任医师介绍,儿童在生长发育时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遗传、营养因素外,一些内分泌疾病也会使儿童身材矮小,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不全,还有染色体异常,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肾功能衰竭、宫内发育迟缓、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也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
  李淑闽主任医师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已十多年了,她提醒说,孩子从小起,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身高多一份关注。定期做健康体检,连续观察测量孩子身高比瞬间所得数据判定儿童矮小更为有意义。
  尤其4~5岁后,孩子饮食、睡眠习惯已逐渐形成,这些条件对今后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们的身高将逐渐拉开距离,到了8~9岁,矮小的情况就更明显了。
  身高小于两个标准差属“矮小”
  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矮小呢?李淑闽主任医师说,由于营养、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孩子身高也有差距,但如果孩子比同龄、同性别儿童标准身高矮两个标准差就属“矮小”了。比如,一个8岁的男孩,按我国2005年最新的“儿童身高体重准则”,他的身高应该在126.5cm至137.8cm之间,如果他的身高小于121.1cm,也就是不到6岁的男孩正常身高(111.2~121.0cm),小了两个标准差,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诊断为矮小了。
  此外,孩子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也是个信号。儿童有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到3岁,其中0~1岁第一年身高增长约25厘米,1~2岁身高增长10厘米,2~3岁身高增长7~8厘米;第二个生长高峰出现在青春期发育期,此期称“青春猛长期”,有的孩子一年会长高10~13厘米;而从3岁至青春前期,孩子一般每年也会长5~7厘米。这样,孩子才能从出生时的平均身长50厘米长到正常成年身高。如果孩子每年身高增长不到5厘米,家长就要注意了,应该带他到专科做些检查,看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孩子身高的生长。
  及时干预,才可达理想身高
  “门诊中有很多身材矮小的孩子到了10岁甚至青春期发育后才来看,孩子生长高峰已过,有的骨骺都已闭合,再干预效果也不佳,非常可惜。”李淑闽主任提醒,家长发现孩子矮小,应该及时带到专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问病史、抽血进行内分泌专科化验、测X光骨龄等方法查明矮小的原因,然后找出对应的干预办法。
  李淑闽主任介绍,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先天性卵巢功能发育不全、宫内发育迟缓、性早熟引起的矮小,可以通过生长激素治疗,让孩子长高。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制剂,可以促进人体骨骺生长板的生长,促进骨的生长,从而帮助孩子长高。但治疗前提一定要在孩子的骨骺没有闭合之前进行。而每个孩子骨骺闭合的年龄不同,依不同病因和人群有所不同,一般青春期结束骨骺就接近闭合。所以说,越早干预,孩子生长潜力越大。
  本报记者林宝珍
> 相关阅读:
同时发往微博&
更多关键字:&&&&&&
电话:010-您的位置: &
在Meta分析中如何利用中位数、极差和样本量估算均数、标准差
优质期刊推荐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矮小儿童智能诊断研究基于,矮小,儿童,矮小儿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智能诊断,网络的,儿童矮小,智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矮小儿童智能诊断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
在一个统计表中,请问能否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混用?
在一个统计表中,若某一个检测指标在不同的组间发现有些组是正态,而有些组是偏态,请问能否表示为均数加减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混用?如:
若可以这样表示,两组之间的用什么统计方法呢? 请赐教,谢谢我觉得可以,这样比较严格,既然有不符合的应该用非参数方法,但是现在对参数方法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近似正态就可以了,比较评审的人还是喜欢参数检验,或者查文献证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也可以用参数检验。总之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你不提没人说的。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材矮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