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之才还是栋梁之材打一中药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新编中药炮制学试题答案 (DEMO)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编中药炮制学试题答案 (DEMO)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杏林大师铸就中医传奇&&——记西安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杨震
郝建梅&王超&李锋华
杨震,主任医师、教授,西安市中医医院原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新药评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他1940年出生,因家中亲属均从事医药工作,从小热爱中医,后如愿考取了半工半读性质的“西安中医讲师团”。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精读“四大经典”为日后博览医书、熟通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医50多年来,他用自己超常的勤奋与努力,精研医术,铸就了今天的中医传奇。
独辟蹊径创新论
在半日随师临床期间,先后拜师于著名中医老专家、陕西省八大名医之一、丹溪学派传承人王新午,及清代御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两位老先生,成为入门弟子,当时《陕西日报》以“名师出高徒”为题登载了拜师过程。
相火学说,《内经》提出,丹溪倡导,之后研究者甚少。杨震在两位老师学术思想启迪下,潜心研究相火理论,首倡“相火气机学说”。认为相火是人体生命之火,人体阴阳、气血、情志、脏腑气机失调导致疾病均为相火气机运行失调引起。系统总结肝病病机,创造性提出“六型相火”理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及“治肝五论”(肝主疏泄、肝主敷和、肝主肌腠、肝主相火、肝主气机),补充了相火学说的治疗分型,完善中医肝脏生理病理理论,实现肝病认识和治疗的新突破。首创“肝经血热”乙肝病机理论,把乙肝从气分治疗直接引入血分治疗,显著提高疗效,研发国药准字号新药“碧云砂乙肝灵”,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荣获陕西省政府1987年科技进步奖。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杨震受邀前去授课培训,该药在疫情控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社会反响大,受原卫生部邀请于1990年参加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并获优秀成果奖。
之后运用“六型相火”理论,继续开发研制肝病系列新药,丰富了肝病的中医治疗药物。“肝毒清”处方组成获批示列为保密研究成果,后经有关部门批准,交由西安国药厂批量生产。“参虎解毒丸”由陕西华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大批量生产,上市销售,广受好评。
研集历代经验,归纳“治肝十法”,自拟治肝经验方20余首;针对肝纤维化,提出“肝痹”病名,制定分期辨治方案;辨治脂肪肝,提出“肝经郁热”病机,确立“肝疳”病名;以脏象学说为主要内容认识肝病,倡导“肝系疾病”认识论;同时擅用“黄元御气机升降学说”治疗疑难杂症,主张用“和法”调节气机方法以达平衡,选用仲景“四逆散”调达气机,调理肝脾,以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在两位名师的谆谆教诲下,他在中医道路上的发展中奠定了深厚的中医学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仁心仁术赢赞誉
青年时期的杨震勤学好思,勇于担当。1964年冬季西安麻疹肺炎大流行,他负责西华门地段麻疹肺炎患儿的家庭病床工作,采用内服外治灌肠及擦洗相结合,20多个患儿均治愈。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冬季出血热流行,杨震带队到灞桥区水流乡治疗出血热。为救治一位病情危重的昏迷患者,他独守治疗三天三夜,使其转危为安,口碑相传。医疗点共接收了30名出血热病人,无一例死亡。水流乡防治组被授予“中西医结合防治出血热先进单位”。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我国SARS流行,他结合多年临床中医药诊治病毒性传染病经验,辨证组方,在亚健康诊治中心煎煮汤药免费分发给市民,用于SARS的防治,效果良好。
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方面,杨震作为陕西省中医防治甲流专家组成员,参加省卫生厅专家组制定防治方案。他通过省电视台演示的“防治感冒六穴功”,简单易行,防治有效,受到欢迎。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他被派到唐山接收两批共36名软组织损伤患者。运用中医外伤治疗方法,缓解诸多症状,缩短了病程。在省政府抗震办主办的总结会上,他以“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为题交流经验,成绩突出,受到表彰。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杨震创建全国首个亚健康诊治中心,检测手段先进,建立多项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影响深远。倡导成立了中华中医学会亚健康分会,为中医治未病的开展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7年来,坚持门诊及病房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患者遍及国内外。每次坐诊坚持诊治完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常对重症及远道而来的病人加号诊治,深受患者称赞。他坚持每周三次到基层医院指导医疗教学。年门诊量约12000人次,年病房会诊200余人次,个人接诊量居全院首位,救治了众多的疑难患者,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年年受到医院的表彰和嘉奖。
大医精诚育桃李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杨震担任西安市新城医院院长,新城区卫生局副局长,先后举办了六期中医士班,及陕西中医学院函大教学点两期,共培养学生300余人。当时没有现成教材,通过多方查找汇总资料、认真仔细备课,编撰完成一套知识系统、内容完备的教案,并在多次教学过程中反复增补完善新内容。带教出一批批优秀学员,之后都成为各自岗位的栋梁之才,现代中医队伍的中坚力量。
从1995年带教西安市卫生局临床研究生起,1997年6月被确定为陕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2年11月被确定为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被聘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2015年5月被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导师。为陕西省第一、二批,国家级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共带教学术继承人及硕博士研究生26人。受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带教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博士生1名。本着“师带徒倾囊相授不保守,徒承师青出于蓝胜于蓝”,通过临诊口传面授及专题讲课等形式答疑解惑、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带教工作成绩显著,荣获国家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年先后成立了陕西省及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
“杨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他指导学生通过回顾性资料采集、病历收集与整理、传承网络平台的建立、制剂研发、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对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挖掘整理、梳理归纳、传承推广。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并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讲座。
潜心研医硕果丰
杨震认真学习传统医学,积极开展现代化科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临床的计算机研究,1982年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研制“电子计算机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项目成功后受到省市科委重视及奖励,受邀参加1990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展并获优秀成果奖,得到国家推广。在院长任上,成功为西安市中医医院争取到《黄元御医学全书》整理编撰权。他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组成编辑整理小组,抽调专职人员并参加编写工作。该书于1999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
杨震发表了学术论文“相火学说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应用”,曾受邀到前苏联医学科学院、日本东京北里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韩国汉方学术研究专刊《医林》1994年出刊的219期、220期以“丹溪相火学说的研究和应用”分别介绍了其学术思想。编著论著《黄元御医学全书》《麻瑞亭治验集》2部。完成学术经验集2部《现代中医肝病诊疗学》《杨震名老中医经验集》。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运用相火学说诊治肝病初探”“碧云砂乙肝灵治疗乙型肝炎341例”及“肝经血热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机——186例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小结”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发表于《陕西中医》。
先后荣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部级:“碧云砂乙肝灵”获陕西省政府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麻瑞亭治验集》整理研究项目荣获1997年度陕西省中医药科研成果二等奖,“中药肝毒清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实验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健肝口服液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西安市政府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乙型肝炎中医病机规律探讨”获西安市政府198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计算机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获西安市政府1986年科技进步四等奖。市级:《黄元御医学全书》整理研究项目荣获西安市卫生局1997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研发专利2项:船仓式饮片储藏柜(ZL
98 2 32445.6)、活动饮片调剂柜(ZL 98 2
32446.4)。研发院内制剂7项:肝毒清丸、健肝口服液、复方抗病毒颗粒、疳脂平片、甦脉百灵饮、杞黄龟苓膏、甲苓饮。研发新药6项:碧云砂乙肝颗粒、参虎解毒丸、肝毒清浓缩丸、肝脉通胶囊、海桃肝脂宁胶囊、健肝颗粒。
杏林大师铸就中医传奇
杨震任院长期间,带领全院创三甲、争示范,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受上级调遣,1988年起担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改革思路,“一体”即科学兴医。“两翼”即中医特色和中医现代化。使医院的床位从300张发展到近800张,固定资产增长11倍,医院业务收入翻了3番,医院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二级分科和专病专科,做到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人、病有专仪、病有专药”。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被陕西省批准为“省级文明単位”,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被卫生部批准为“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単位”。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院长与台湾地区卫生署原署长郑隆炎先生联合举办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创办“台湾中医师提高班”三期,亲自授课,每期培养中医师30名。1990年受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院长别特洛夫斯基教授邀请,进行“天然植物药对肝病诊治临床与试验研究”学术交流。还先后前往美国、西欧、法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扩大影响力。
<font STYLE="font-size: 16" COLOR="#FF~2004年杨震任陕西省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资审委副主任,提出的“陕西省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加强陕西省中医事业法制建设、制定我省发展中医条例的建议”等11项议案被政府采纳。尤其是在他的奔走呼吁、大力促进下,《陕西省发展中医条例》于2002年6月正式颁布,使陕西在地方中医立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名老中医专家,多次参加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座谈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2012年由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中共陕西省委老干部工作局授予“全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鉴于在中医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他多次获得了政府嘉奖和殊荣,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被陕西省人事厅、省卫生厅和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选为首届“陕西省名老中医”。在国家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毕业会上,杨震饱含深情地朗诵他写的“杏林春”——“杏林逢盛世,杏坛多高徒;林海竟华盖,乐为林下土”,表达了对国家中医政策的拥护和对中医继承人的殷切期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医文史漫谈(六二)
&&&&&&&&&&&&&&&&&&&&&&&&&&&&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巡礼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 周& 颖
(五)中国名片通五洲 岐黄桃李遍四海
&&&&&&&&&&&&&&&&&&&&&&&&&&&&&&&&&&&&&&&&&&&&&&&&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不同肤色的留学生随处可见。在1.2万余名在校生中,留学生占了将近1/10。目前在校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长期境外学生总数,在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名列前茅。
&&&&&&&早在195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就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75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立为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93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之先河。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交流合作搞得红红火火、扎扎实实。招收留学生,举办培训班,联合办学、办医,开展中医药科研……影响远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从起步时期接受零星短期进修学习,到开办规模较大的短期学习班,又发展到境外学生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教育形式不断完善、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他们一方面坚持“走出去”,2005年承担了第一次由中外政府间合作开展的中医学历教育项目,2010年率先在海外设立中医孔子学院,2011年成立省局共建“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中心”,2014年被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机构建设名录。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来”,2011年、2012年、2013年先后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斯维本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举办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办学水平。
建校60年来,该校培养的海外中医药人才已近15000人。他们像星星一样散布在90余个国家和地区,或当医生开诊所,或当老师带学生,或著书立说编教材,或办学院任院长,或搞科研出成果,或在协会做行业工作,或当官员造福一方。在他们的努力下,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之光已在五洲闪亮,熠熠生辉!
习近平为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0年6月的一天,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中医孔子学院,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
“中医孔子学院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
时任中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嵚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介绍,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中医孔子学院揭牌,看重它的就是中医特色。
习近平的讲话在中医药界和全球孔子学院中引起很大反响。教育部、国家汉办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高度重视,并责成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专题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学科结合模式,并向全球孔子学院推广,以中医药为切入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刘嵚介绍,南京中医药大学之所以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得益于两校在中医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自1993年开始,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其合办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创了国内中医药大学与西方著名正规大学合作培养中医本科人才的先例。学生第五年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实习,毕业考试在南京进行。现在已经有十余届毕业生,学生已在本国各地执业中医,受到社会欢迎。
&目前,中医孔子学院正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医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争取为全球中医孔子学院建设提供成功示范。
林子强:澳洲中医立法之父
在网上点击“林子强”三个字,海量报道扑面而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推动澳洲中医立法的故事。澳大利亚针灸学会长林子强舍弃钱财、时间和精力,并被人误解,但他不改初衷,一腔热血为中医。他的名字与澳洲中医立法一起被载入史册。
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第二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众议院议长肯纳·史密斯、世界中联主席团执委何嘉琅陪同林子强领奖的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林子强灿烂的微笑、坚定的信心、质朴的话语也一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中医药得到世界的认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回顾30多年的澳洲中医立法之路,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林子强却从没后悔过。
保护行业 志推中医立法
“中医在国外正式立法,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但我们做到了!”林子强感慨道。日,澳大利亚宣布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让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
谈起这段历史,这位铮铮铁汉难掩心中的激动,因为这里面有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几十年的奋力拼搏,几十年与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通力合作。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林子强,1978年移居澳大利亚。他始终把悬壶济世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理想,并远赴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于200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当时,在澳洲和其他西方国家,中医竟然被视为一种‘巫术’,中医师被看作江湖郎中,中医地位不被认可,行医也受到诸多抵制。”对此,林子强感到非常痛苦与气愤,决定改变这种偏见,立志在澳大利亚推行中医立法运动。
林子强分析,当时推动中医立法主要障碍是维多利亚州卫生部。“如何消除卫生部首长对中医根深蒂固的偏见,并让卫生部首长们都同意草拟立法草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为此,林子强四处游说政府官员,从一个普通的中医医生变成了一个捍卫中医合法地位的勇士。
危机四伏 先办中医教育
1983年,维多利亚州拟立法取缔中医时,林子强挺身而出。他组织力量,到处游说。联合上百名中医师一起去议会听证。会上,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终于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1985年,林子强用针灸为妻子助产,震惊了澳大利亚医学界,一些西方医学专家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因为这次事件,林子强首次将中医的诊疗方法带入澳大利亚主流医院。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一部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澳大利亚联邦药物管理草案》在联邦众议院通过,即将送入参议院审议。
“这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如果这项法案一旦被通过,将给中医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林子强认为。
中医再次陷入危机。这让林子强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澳大利亚没有设立正式的法案保护中医。中医一天不立法,这个行业还是会随时面临被攻击甚至取缔的风险。但是,立法是十分困难的事。首先,一定要有高等教育,这样才能教育下一代,才有资格去请政府立法。
由于当时西方不接纳中医学理论为医学,要转变大部分人固有的观念,并不容易。他继续游说,着力推动中医走进澳大利亚的正规院校。1992年,在林子强的几经努力下,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设立了“中医发展委员会”;他请人开始翻译中医教学大纲,策划编撰了西方国家承认的第一套中医教材。1993年,林子强促成南京中医药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联合设立了中医专业,教授中医本科及硕士课程。西方第一个中医专业由此诞生,中医正式进入了西方主流大学的学术殿堂。
执着追求 终于修成正果
办学只是第一步,立法才是目标。但是立法是一件既花钱又花时间的事。这过程中的大部分经费都是由林子强个人支付的。尽管当时受到部分中医同行的误解,他以“知我者谅我,不知我者为我心忧”,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1996年,林子强继续游说教育部长、卫生部长,说我们现在毕业生就快出来了,那么你们不承认中医怎么办?他们的出路怎么样?政府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到1996年的时候,政府就开始要进行中医调研,立法调研工作。
为了给中医正名和立法,林子强先后共与4位联邦卫生部长、7位维多利亚州卫生部长、一位西澳卫生部长、4位联邦药管局局长多次打交道,不断与维多利亚州及联邦政府众多议员沟通,直到2000年5月,维多利亚州议会终于正式通过了《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
这是西方中医史上第一部中医法,这部法律令中医获得了与西医相同的法律地位。又过了12年,澳大利亚终于正式确认中医的合法地位!
为了这一天,林子强等待了30多年。
&由于在澳洲中医立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林子强被媒体称为“澳洲中医立法之父”;2001年,他获得澳大利亚总理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6年,被世界中联授予首届“国际中医贡献奖”。
&2013年初,在林子强的推动下,成功降低澳洲全国立法中要求的英语翻译的附加条件。只要医患能够沟通,签署一个声明,便可选择中医就医。这一做法,再次为中医在澳洲的行医拓宽了条件。
温子进:一个“全民起武”计划
电话里传来一个欢快而低沉的男中音,“您好!我是温子进。我在南京推行全民起武计划,是希望通过武术去帮助人们更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位26岁的大男孩,是马来西亚人,2009年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喜欢中国文化的温子进说,“我的祖籍是广东,爷爷是名中医,受他影响,我对中医特别向往。”5年前,他毅然收拾行囊,来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曾是专业武术教练的温子进认为,中医和武术都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博大精深,武术源远流长。中医能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武术则从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等方面进行操练。中医促进了武术技法的合理化,武术也丰富了中医的保健和治疗手段。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杨羽告诉记者,温子进来南京留学5年,坚持做了5年的义工。刚入校就积极地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在学校团委的推荐下,他与栖霞区长江小学的师生们结下了缘分。
长江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那里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到外面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温子进想到了武术。武术不仅可以健身,而且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传达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
&于是,每周三下午,长江小学的运动场上准时出现这样一幕:50多个孩子按照高矮排成五行十列,在一位“洋”武师的带队下,挥拳、踢腿,一招一式地练着少林拳。温子进是个严师,不仅教学时严格,而且课前他都会认真地写教案。每年暑假,他还会抽出时间去做家访,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遇到孩子有困难时及时做心理疏导。5年下来,温子进与家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现在不仅是孩子跟着他习武,就连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练。
前年,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我的青春故事”活动中,他带领长江小学的孩子们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义工生活和武术的魅力,成功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的心。2012年,温子进荣获了第九届“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也是江苏唯一获奖的“洋”志愿者。
受温子进影响,这几年想加入进来做志愿者的同学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个志愿者。在温子进的号召下,“全民起武”计划成功发起。
&温子进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他和志愿者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即便是年迈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同样也需要有质量。武术同样可以帮到他们。”最近,温子进和志愿者们走进了敬老院,他们将“医武”结合,教老人们学太极,传授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等养生知识,帮助他们活动筋骨。截至目前,“全民起武”活动已开展13次,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武术的浪潮。“全民起武”计划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他本人被评为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毕业后回国干什么?”温子进回答:“回国去警局工作,教警员中医知识和武术,做一个医武兼修之人。”
“如何让全民起武计划继续推进下去?”他回答,“现在每天都在教一位学弟习武,自己离开后就有新的志愿者来接手。当然,我还是经常回来看看的。”
“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电话断了,温子进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
罗林秀:银针编织黄昏恋
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收到一份来自美国的特殊礼物,10万美金的“罗林秀助学基金”在该校设立。这是已故旅美华人罗林秀的遗愿,是心系中医教育、培养一代人才的义举,是中美合作推动针灸事业的见证。
&&&&&&&86岁的李树培带着已故老伴罗林秀的两个女儿,回到16年前两人情定终身的地方——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这里,他完成了老伴的遗愿,设立的“罗林秀助学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针灸专业大学生。
罗林秀是谁?她为什么要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助学金?这其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缘起针灸 投身海外事业
罗林秀祖籍南京,1928年出生于上海,2013年在美国去世。抗战时期,罗家辗转于桂林、重庆和香港。1948年,罗林秀随第一任丈夫吴述明定居台湾,生活优越。
然而,罗林秀不满足贵妇般的生活。1950年,她就读于台北美尔顿英语学院和国际针灸学院,并拜名中医刘尘嶙为师。这一学就是10年。
&1968年,罗林秀把针灸带到了美国。“她给别人当管家、当佣人时,提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上学。”4年后她去亚利桑那州大学深造,并在医院做助手。1981年,罗林秀的第一任丈夫去世。
美国人对中医不了解,罗林秀办中医诊所2次被查封。1982年,美国取消中医药禁令,罗林秀获得新墨西哥州第001号针灸医师执照,并开设该州第一家中医私人诊所。1982年和1987年,她还先后两次担任该州政府针灸委员会委员。“她的诊所在当地很有声望,治好了很多病人,她被誉为‘良医神针’。”李树培说。
缘起南京 舞会缔结婚姻
1998年,70岁的罗林秀和南京政治学院离休干部李树培相识,两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次圣诞舞会上擦出爱情的火花。
罗林秀回到美国后,两个人就开始着手筹备起结婚大事,他们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举办了婚礼。“我们有少男少女的激情,有中年夫妇的火热,还有老年夫妻的温馨。”李树培评价这段婚姻。
“因为从事针灸,她才有了回国交流的机会,我们才有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情定终身。可以说,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们的媒人。”谈起这段缘分,李树培脸上满是笑意,“因为林秀,我现在也成了半个针灸医生,生活中我们经常相互做保健。”
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罗林秀多次回国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95年还受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海内外中医药学术发展研究中心驻美分部主任,与该校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就这样,两个同年出生的老人走到了一起。从此,他们开始浪漫的环球旅游,足迹遍布多个国家。
缘起祖国 捐款助学传人
“林秀一直打算回报祖国。”李树培说,早在2004年,他和罗林秀就曾专门回到南京讨论这个事。他们本来打算捐款办希望小学,后来打算办老年公寓,最后决定把钱捐给南京中医药大学,用于中医针灸方面学生的培养。
李树培说,“我们是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相知相恋,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祖国有着特殊的缘分。这也是罗林秀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捐赠助学基金的缘由之一。”他说,罗林秀做了一辈子针灸师,她也希望这里能有更多优秀的针灸学子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成立的“罗林秀助学金”,将用于奖励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优秀学生,计划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3名最优秀的学生,每人奖励4000元。
(六)陈涤平:描绘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蓝图&&
本报记者 周颖&&
早就听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从事中医药工作已30多年,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研究、有见解、有成果。在大健康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
儒雅而睿智,成熟而稳重,一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在陈涤平严谨又风趣的话语之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和对复兴中医文化的期待。同时,他还将人性关怀和历史反思融入学校的发展变革之中,汇进远大理想的筑梦、逐梦、圆梦之中。
“教育的宗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是人格的塑造。我们要培养的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是立足当前、踏实敬业,又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栋梁之才。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两大战略,为大健康时代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是我们提出的创新举措。”陈涤平一语中的。
重任:从“甲午创业”到“甲午改革”
陈涤平回顾,60年前的甲午年,即1954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当时学校汇聚了大江南北的中医药名师大医,编写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套系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批师资,确立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创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乃至中医药高等教育史上的辉煌,可称之为“甲午创业”。
当时学校培养的师资和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东到山东、西到新疆、北到北京、黑龙江、南到广西。先后培养和走出了5位中医药界学部委员、院士,12位国医大师以及众多的企业家、大学校长、名医和名流,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这种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的科班教育模式,在推动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教育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经过60年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显现出某些不足。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低龄化、社会对医药人才要求的提高、医学模式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亟需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模式及类型。将科班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在科班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师承教育的长处、优点,进行有机交叉融合,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60年后的今天,又是甲午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又开始了“甲午改革”,围绕“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确立了“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他们相信,通过实施两大战略,要达到“六个一流”,即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流的管理服务制度、一流的大学文化。
“六个一流”之一是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陈涤平认为应重点加强“五类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中医药临床医疗人才、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人才、中医药康复养老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药相关支撑学科和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等。
围绕培养“五类人才”,学校将着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此前学校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床边教学等,目的是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早跟师、多动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老师指导力度和师生交流频度。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这就要加大经典课程的力度和时间,在设置《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经典著作课程的同时,还要增加一些中医文化和国学课程,给学生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多地接受中医思辨方式的训练,更多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发挥自我学习能力,启发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养成中医思维的习惯。课程体系的调整、培养模式的变化,也紧密围绕培养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进行,这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尤其重要。学生一旦具备了中医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其他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加大培养中医药相关支撑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中医外语、中医药信息、医药贸易、医疗保险,国际交流、健康管理、养老管理等专业人才。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充实课程内容,使中医药和相关学科之间产生良好的对接、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此外,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把一些优秀课程建成中医慕课(MOOC),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战略:从“人才强校”到“质量兴校”
办学校,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师资的水平和人格。在今年6月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第一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第一资源,把对师资队伍的投资作为学校最大的投资。
陈涤平认为,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南中医建校初期至“文革”前为什么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就是因为当时学校汇聚了大批优秀的师资。一代代大师呕心沥血的执教生涯和他们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南中医的史册上。
千方百计、不惜代价、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党委行政的工作目标。培育和引进中青年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保证人才能够在学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成才、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陈涤平斩钉截铁地说。
第二次党代会后一个多月,学校就引进了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获得者,是主攻中西医结合的。这也说明学校超常规引进人才的决心很大,措施有力。
师资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子的人格。单独看,是其个人的素质与学养,综合看,则彰显出学校的整体魅力和整体人格。因此,要以更大的力气、更大的胆识、更大的投资、更高的效率,汇聚八方之才,强我中医。对人才要有更大的包容心,不要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用当其时。在学术上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只有这样,大学才有活力。
&一个学校的声誉,最终落在了教育质量上。陈涤平说,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某些方面存在质量下滑的问题,学校党委把“质量兴校”作为另一个重大战略来抓。当然,“质量兴校”战略的核心还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
陈涤平认为,“过程把控和结果同等重要。”客观化考量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用社会评价标准多元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把握好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全程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设立一系列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把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竞聘等挂钩,提升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如实行学生评教制度、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和科研师资分类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
“人才强校、质量兴校”两大战略是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的的根本基础和支撑力量。陈涤平强调。
愿景:从“四个坚持”到“国际著名、国内一流”
展望学校未来的发展,陈涤平充满信心,他强调,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南中医人坚守理想信念,艰苦创业、严谨治学,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仍然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陈涤平指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做好标杆,坚持面向社会,坚持走向国际化。陈涤平解释,“坚持中医药特色”,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坚守中医思维,不能培养出中医的“叛徒”。他强调,中医药特色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的根本底色,决不能丢、更不会变,这是南中医人长期坚守的原则。“坚持做好标杆”,就是学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还要为行业出标志性的成果,为未来解决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疑难病症的防治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这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史责任。“坚持面向社会”,就是要面向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大健康时代的需求,坚持开门办学,根据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来办学,来设置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各类中医药相关人才。“坚持走向国际化”,就是要走向世界,带头走国际化的道路。南京中医药大学从1957年起就开始培养前苏联、朝鲜、蒙古等国家的留学生,并最早在澳洲开办中医本科专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是南中医人一以贯之的理念,也是国家赋予南中医的任务和要求。
陈涤平说,面临大健康时代,南中医人正以大力推进“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为核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依托和彰显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着力构建“大健康时代”的教育思想和一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及办学模式,着力探索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吸收兼容现代生命科学发展成就的、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中国医药学新领域,以新理念、新思维引领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甲子征程薪火传继,六秩砥砺春华秋实。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正逢盛世,其未来定位和远大目标召唤新一轮的师生。他们集合在学校的麾下,励精图治,传承创新,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
混淆各篇写作时期与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问世时间之争成因&&
&&&&&&&&&&&&&&&&&&&&&&&&&&&&&&&&&&&&&&&&&&&&&&&&&&&&&&&&&&&&&&&&
&#9633;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晋代皇甫谧以来,就一直是一个聚讼不休、见仁见智的学术公案,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总括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除成书于黄帝时代外,还有“战国说”、“汉代说”、“非一时一人说”,但都没有得到公认。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将《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与《内经》一书的成书年代混为一谈的缘故。
有人说:写作年代与成书年代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问题,自古至今这么多大家学者还能混淆么?
诚然,对今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要明白汉代甚至是六朝以前(也就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一本书的写作年代和成书年代,却是一个需要花费许多笔墨才能说清楚的大问题。
《内经》书名或为刘向父子所定
详《黄帝内经》一名,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撰写的《艺文志》,乃是根据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汉书·艺文志》),也就是“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七录序》),而刘歆的《七略》又是在其父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的。换言之,《黄帝内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别录》、《七略》,比此更早的记载至今未见。那么,《黄帝内经》之名,是不是刘向父子所定的呢?
刘向校书时,“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是说刘向父子除了广备众本、校雠讹误等相对简单的校勘工作外,还进行了条次篇目、厘定部类、叙述源流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工作。
此外,后人(孙德谦《刘向校雠学纂微》、蒋元卿《校雠学史》、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等)根据《别录》、《七略》的佚文,发现“定立书名”也是刘向父子校书时的一项重要任务。证之历史,也确乎如此。
汉代以前的书籍,大都既无篇名,也无书名。余嘉锡先生曾说:“古人著书,既不题撰人,又不自署书名。后之传录其书者,知其出于某家之学,则题为某氏某子,或某姓名。”(《古书通例·叙刘向之校雠编次》)“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义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古书通例·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更明确指出:“刘向于《素问》之外,复得黄帝医经若干篇,于是别其纯驳,以其纯者,合《素问》编之,为《内经》十八卷。其余则为《外经》三十七卷,以存一家之言。”
既然“《内经》,刘向编《七略》时已有之”(杭世骏《质疑》),且其书名很可能出自刘向父子之手订,那么,刘向校书具体在什么时间呢?
根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河平三年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很显然,校书开始于河平三年(前26年),当时刘向五十来岁,他“年七十二卒”,死的时候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应劭《风俗通义》:“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尚未完成,由儿子刘歆“卒父前业”(《汉书·楚元王传》),这已是哀帝时候的事了。
哀帝刘欣在位时间很短:公元前6年~公元前2年。以刘欣驾崩之年算,刘向父子校书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
名篇语言分属不同时代
又有人说:刘向有可能是根据“中”(国家藏书,包括天府、石渠阁、天禄阁、兰台、石室、延阁乃至太常、太史等处的藏书)、“外”(某些官员和民间的私人藏书)图书中已有的《黄帝内经》一书为底本进行校勘的,《内经》成书年代或在刘向校书之前。
&这确实是一个暂时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如果《别录》、《七略》没有亡佚的话,相信刘向父子在“书录”中会有明确交代的。
不过,从现存七八篇刘向所写的“书录”(《战国策书录》《晏子书录》《孙卿子书录》《管子书录》《列子书录》《韩非子书录》《邓析子书录》等)来看,在当时书写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书籍大多是单篇流传的,很少有如后世完整的某一部书存在。
&简言之,刘向校书时,世上存有若干散乱的以黄帝与诸臣子问答为形式的医学篇章,这些篇章都是单篇别行,是由刘向、李柱国搜集、清理、删重、分类、校勘之后,编订为《黄帝内经》一书。因此,将《内经》成书年代的下限定为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当非孟浪之举,亦非无稽之谈。
明确了《内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完整书籍的下限,那么影响甚巨的“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之说,说的则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非其成书年代。
姚际恒曾云:“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简单而直接地说,《内经》中的篇章,有的写于先秦,有的作于秦汉之际,有的出于西汉人之手。
不仅如此,有的篇目,“虽不实出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周木《素问纠略序》),“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明·程敏政《新安文献集·运气说》引宋代王炎语),“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黄省曾《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具体地说,因为古代书籍经历了由口传心授到文字记录的演变过程,《内经》中有的篇章可能源于自黄帝时代起就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内容,只是形成文字的时间是在战国或以后:“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熹《古史余论》)“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祝文彦《庆符堂集》)
正如首倡“非一时一人说”的吕复所云:“大略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也就是说,《内经》虽非黄帝之所作,但保留有黄帝时代的微言大义,这也是本文将《内经》的成书年代与各篇的写作年代区分开来的意义之所在。
今本《内经》写作延及唐宋
当然,今本《内经》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散佚和整理,已非刘向定本之原貌。元代刘骃曾云:“夫《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出矣。然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而今之所传,则又非朱墨之旧矣。”(《内经类编序》)简单地说,“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神农本草经集注·序》),特别是“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隋书·牛弘传》),刘向父子雠校之《内经》,也难逃厄运。
所以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中正”和“州都”这样的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说明此篇可能是东汉之人的补亡之作。特别是《素问》第七卷晋代已亡,王冰注释《素问》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运气七篇大论”。而《刺法论》、《本病论》两个“遗篇”,则是王冰以后人所讬而作。但不论如何,均改变不了今本《内经》主体成编时间在公元前26年~公元前2年之间的历史事实。
至于自古至今的学者,从文字音韵、天文历法、避讳、五脏配五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所谓《内经》成书年代的研究,实际上说的都是《内经》各篇的写作年代,而今本《内经》的写作年代,则是经历了岐黄时代发其端,一直延伸到王冰之后的唐宋人的漫长历程。
&&&&&&&&&&&&&&&&&&&&&&&&&&&&&&&&&&&&
斯人已逝神不朽&&&&&&&&&&&&&&&&&&&&&&&&&&&&&&&&&&&&&&&&&&&&&&&&&&&&&&&&&&&&&&&&
——读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
&&&&&&&&&&&&&&&&&&&&&&&&&&&&&&&&&&&&&&&&&&&&&&&&&&&&&&&&&&&&&&&&&&
&#9633;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在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我与裘沛然的接触算是较多的。记得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是在2009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成立的大会上。没想到,半年不到的时间,就传来了这位老者驾鹤西游的噩耗,感到非常突然和震惊!转眼已是4年光阴,耳闻目见,他的人格精神更加光大,学术传播愈显辉煌,令人欣慰和鼓舞。最近他的高足王庆其教授领衔主编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经验研究》和《国医大师裘沛然人文思想研究及诗文赏析》两本著作分可单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裘沛然人生轨迹的艰辛厚重;合则一体,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裘沛然多才多艺的不朽人生。我是将两本书合起来读、合起来议的,故索性把它称作“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了!
“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洋洋50万言:医论有临证心法要旨97节、遣方用药经验32篇、诊病治验荟萃24篇,文论有人文思想研究18节、诗文赏析44款。作者除主编本人及其学术团队之外,还囊括了众多医界名流,知名的如陈凯先、严世芸、谢建群等,个个都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两本书珠联璧合、互相呼应,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裘沛然教授“丰厚扎实的理论学养、活人无数的临床实践、博学多识的儒学功底、能诗善文的艺文才情、高德大义的济世人心”。
为医先做人
裘沛然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也是一门人学,所以为医先做人”。因为“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涉及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因而,医学也是仁学,“只有有德之人,才具有敬业精神,对病家高度负责,拯救患者生命”。裘沛然的一生,是围绕着这条准则做人的。他的这一思想“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中辑录和记述有关裘沛然耿直做人而力求和谐、立志救人而厌恶庸医等的大量内容,刻画出了这位堪称中医界“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的大医形象。
为医必习文
裘沛然认为,“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医学植根于中华文化,两者一脉相承。要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必须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中医学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不能深刻领会中医学理论精髓的内涵,也无法厘清学术发展的源流和脉络,就不可能真正登入中医学的堂奥”。裘沛然的一生是按照这条路径做走过来的,他所研究和践行的就是如何做崇尚文化的人、研习文化的人、对文化能够传承的人、能用文化促进中医学发展的人的大文章。他的这一思想可从“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中找到论据,书中收集和选编的有关裘沛然写诗、凝墨、题签、作文的故事足以让人领略到这位酷爱琴棋书画鸿儒的多面风采:举棋,乃弈坛宿将,还把做人之理融于楚河汉界之间,给他的孙子讲“心浮气躁,焉有不败之理”的哲学(裘世轲《怀念祖父裘沛然》);挥笔,为诗苑奇才,善将豪情壮志、处事感言、亲情交往揉入骚雅之中,呈现出了这位“千年文章葬罗绮,一时诗句动星辰”(程门雪《赠裘沛然》)的学者风范。
为医要精术
裘沛然认为,“医有一定之理,但无一定之法”。“一个高明的医生最重要的是掌握两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即识病要精审,遣药须精灵,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与医学造诣皆在一个‘精’字”。“精诚”为大医的标准:诚是德,精为术;诚是做人之道,精为做医之基。他的这一思想可从“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中得到答案,书中汇集和整理的有关裘沛然创立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等的效用和心得,不能不令人折服。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大病、难病、危病的治疗上,他能从乱象中抓住主要矛盾,通常达变,灵活用药,获得出人预料的效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一代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不朽、财富永存,这正是中医传承魅力和法要的力量!王庆其教授和由他率领的团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裘沛然医文研究二书”的推出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希望看到更多的、能像这样反映中医传承成果的大作面世!
&&&&&&&&&&&&&&&&&&&&&&&&&&&&&
王永炎获中国标准化终身成就奖&&&&&&&&&&&&&&&&&&&&&&&&&&&&&&&&&&&&&&&&&&&&&&&&&&&&&&&&&&&&&&&&&&
吕爱平获标准化十佳推动者奖&
&9月25日,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标准化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评选出了2014年标准化杰出人物,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被授予“标准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医药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吕爱平教授获标准化十佳推动者奖。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成都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论坛并为获奖嘉宾颁奖。
王永炎是中国标准化工作奠基人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起,便致力于中医药标准化事业,组织开展了《病案书写规范》的编写,制定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牵头承担WHO西太区传统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工作,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组织起草了27种疾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
2006年,在出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之初,王永炎主持成立了行业内首个中医药标准研究机构——中医药规范标准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中医药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他大力支持、倡导并践行中医药标准化事业,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次论坛主题为“市场践行标准化”,评选出了2014年标准化十佳人物,分设标准化终身成就奖,标准化十佳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和推动者奖。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近400位代表参加了论坛。&&&(王跃溪;以上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罂粟壳火锅会让人上瘾吗
&&&&&&&&&&&&&&&&&&&&&&&&&&&&&&&&&&&&&&&&&&&&&&&&&&&
( 09:50:10)&
来源:松鼠云无心博客&
【流言】有的火锅店在汤里加入了罂粟壳,使得味道更好,让人越吃越想吃,最终上瘾。
【真相】提起罂粟,人们就会想到开始了中华民族耻辱百年的鸦片。罂粟壳是成熟的罂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把它放在了汤里,会煮出鸦片成分从而使人上瘾吗?
我们从鸦片的收获说起。
1、鸦片的现代制取工艺
许多人从电影电视中看过鸦片的制取过程:在罂粟果实尚未成熟的时候,在外壳上划出伤口,其中的汁液就会流出。等到这些汁液干了,收集起来就得到了未经提炼的鸦片。
这其实很很传统的工艺,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需要一个一个地在果实上划口子,然后象蜜蜂采集花粉一样一点一点地收集。两个步骤都需要高强度的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可想而知。
鸦片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吗啡等物质。这些物质并不会随着罂粟果实的成熟而消失。1940年代之后,高效的现代工艺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会等到罂粟完全成熟,把果实、茎秆以及叶子都全部收割。在去掉罂粟籽之后,用水或者其他溶剂浸取出其中的可溶成分,再进行干燥得到粉末。这些粉末中的鸦片成分得到了几十倍的提高。虽然不再是传统的“烟土”外观,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基本相同的。
罂粟壳是提取原料中的一部分,其中自然含有吗啡等鸦片成分。罂粟壳和鸦片的关系,就象桔子和维生素C的关系一样——前者是含有后者的原料。
2、罂粟壳做调料是非法的
把罂粟壳放在火锅的汤中,跟用水来浸取鸦片的原理是一样的。实际上,在很多地方,有用罂粟壳来泡水喝的做法,称为“罂粟壳茶”。它的有效成分,跟鸦片是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量的问题。当然,火锅中的这些罂粟壳浸出的鸦片成分是不是足以使人上瘾,还要由吃的量和个人体质来决定。
不过,它毕竟有潜在的使人上瘾以及危害健康的可能。而加入它所带来的好处并没有太大必要,禁止其使用也就是合理的决策。在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罂粟壳都是受控制的物品,不允许作为调料加到食品中。
3、罂粟籽是不错的食品原料
&&&&&&&有趣的是,虽然吗啡等鸦片成分在罂粟壳和罂粟茎秆中的含量较多,在罂粟籽中的含量却微乎其微。这就使得罂粟籽可以作为食品原料。
罂粟籽是一种很好的油料作物,其含油量可达40%以上,比大豆的20%高多了。此外,罂粟籽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组成,算得上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食用油。这种油在中国通常被称为“御米油”,甚至被炒作成了天价的保健品。
除去油之外,罂粟籽中还含有进20%的蛋白质和超过20%的膳食纤维。在一些种植鸦片的地区,这些罂粟籽榨油之后的残渣可以作为穷人的食物。
不过,罂粟籽或者它的残渣通常是作为调料使用,跟芝麻差不多。在美国,这样的调料可以随意买卖。
【结论】流言基本证实。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鸦片中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会被浸取到汤中。至于火锅中加入的量是否达到让人上瘾或者危害健康的量,跟食用量和个人身体状况有关。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所带来的“合理好处”(即增加风味)不足以抵消它带来的风险,所以禁用是合理的决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栋梁之才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